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

提要 为了充分利用地理优势扩大与亚洲的贸易,澳大利亚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制定并开始实施一项语言国策,目的在于鼓励和推动亚洲语言的教育。本文着重探讨这项国策所导致的澳大利亚中文教学生态状况,其中包括中文在国家语言政策中的地位以及这项语言政策的变化对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并且分析大学、中学、小学各级教育和社区中文教育所面临的一些特定问题。

关键词 语言政策 语言生态 语言保留 中文教育 社区语言

澳大利亚在地理上靠近亚洲,在经济上日趋依赖与亚洲国家(尤其是经济蓬勃发展的国家)的贸易。为了充分利用自己与亚洲相近、时差不大的地理优势,增强与亚洲国家的交往,扩大与亚洲国家的贸易合作,澳大利亚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叶制定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国家语言政策,亚洲语言教育一度成了国家语言政策的重点。这项语言政策的制定及实施对澳大利亚目前中文教育生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 成为亚洲的一部分

自二十世纪80年代中叶起,澳大利亚即着手制定卓具远见、目标明确的语言国策,这在英语国家中非同寻常。英语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英语国家自成一体,它们似乎无需考虑第二语言教育,也很少在第二语言教育方面作重大投入。随着英语作为全球语言而继续扩展,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作为一种外语的范畴,成了地球人必备的“基本技能”(Graddol,2006)。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英语国家进行广泛的多种语言规划,由欧盟开展的欧洲人多种语言技能评定中双语和多语水平情况的分析(Lo B ianco,2001)就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预测欧盟某种官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主要因素为:讲该官方语言居民所在国家的大小及该国官方语言是否为英语。在小国家中,讲其他语言者的比率很高;在大国家中,讲其他语言者的比率较低;而在英语国家中,讲其他语言者的比率则非常低。

澳大利亚地理位置紧靠亚洲,人口较少,经济上对非英语背景的亚洲经济体的依赖日益显著。因此与欧洲及北美国家相比,澳大利亚开始较早地认识到亚洲经济蓬勃发展所带来的教育、语言和文化益处(ASC,1988)。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澳大利亚的移民人口组成:越来越多的移民来自亚洲,澳洲的游客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亚洲的新富社会成员。此外,澳大利亚也越来越需要与她的亚洲邻国协商与地缘政治有关的安全问题。在此期间,澳大利亚的

02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官员们开始使用“本地区”或“我们的地区”这些词(Garnaut,1989),并针对是否应当及怎样将澳大利亚描绘成一个“亚洲国家”(Fitzgerald,1997)进行了公众辩论。

这些政治、经济和人口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澳大利亚国家文化的某种改观,在社会力量和公共政策上倾向与亚洲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虽然这并不一定说明澳大利亚在文化或人口上要亚洲化,但是一场偏向于产生此结果的大型运动油然而生。在教育方面,“了解亚洲”一词常常出现在由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外交、贸易、国家安全及政治名人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报告之中(ALLC&NBEET,1994;Lo B ianco,2004)。与澳大利亚近年语言政策和规划史中的其他语言规划运动有所不同,这场强烈倾向于亚洲并慷慨资助亚洲语言教学和研究的运动是一场由上而下的、由精英领导的运动(Lo B ianco&W ickert,2001)。虽然更广泛、全面的融入亚洲的政策遇到了阻力,但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和末期发起的语言教育规划改革却没有遇到什么反对力量。很显然,亚洲语言学习的主流化和优先化被广泛视为促进国家利益的有效方式。结果,1994—2002年澳大利亚各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罕见的程度通力合作,采纳了使国家面貌大幅改观的原则,并且促进与亚洲国家的认同。若寻求大规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手段,澳大利亚亚洲语言教学经验可作为习得语言教育规划的典型案例。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亚洲主要语言从教育的边缘一跃而成为各级教育中最广泛的语言科目,取代了欧洲语言的传统统治地位。例如,澳大利亚的日语教学规模为世界各国之最,学习日语的绝对人数多年为世界最高,相对人数当今仍居世界第一(AS AA,2002,Japan Foundati on,2003;Rudd,1994)。

在此期间,学习亚洲语言和文化的运动不仅引起了语言教育规划领域中的变化,而且还导致了一场广泛且深刻的文化变革,从主观上促成了一种不同的社会意识。今天,这种趋向已有所减缓(AS AA,2002),并被许多人看作过度的反应,但是人们学习亚洲语言的浓厚兴趣和努力程度以及学校的亚洲语言教学规模仍然空前。

概言之,注重亚洲实质上是由社会精英领导的一场政策运动,因而是由上至下的国家利益优先事项所致。但是,这类政策的推进一般由外贸、外交和国家安全的需求所驱动,因而常常会脱离社会需求的现实,其结果是过分强调外国与本国的不同之处(Singh,2001)。日语在这方面经历了最大的变化,它从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的语言代码变成了“邻国”之有名望的代码(Marri ot,Neustupny and Spence2B r own,1994;Lo B ianco,2003)。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用词的规划,即以旨在影响具体政策的说服性修辞方式来命名或陈述某个话题或议题,并与传统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相互作用(Lo B ianco,2005)。这样的政治和政策用语曾经促进澳大利亚人去了解亚洲,现在对推进语言教育的具体行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焦点就是教育。对于亚洲语言的教育来说,这取决于说服民众相信澳大利亚必须与亚洲地区互相依存,尤其是经济上需与在文化上不同于澳大利亚的亚洲国家交往,同时避免强调澳大利亚国内的多元文化或社区亚洲语言现象。这一巧妙的设想随时间而有所退化;但对于中文来说,这个问题却一直存在。

中文很久以来一直是一种“澳大利亚”语言,它存在于当地社区,并在语言政策和规划的“保留和恢复”领域中发展(S m ith,Ng,Louie and Mackerras,1993)。因此,自19世纪中叶起中文就一直存在于澳大利亚的教育之中,但它基本上只受到澳大利亚国内讲中文的人的关注,仅受华人社区内部和地方目的之推动,而与官方的政策有所脱离(Jupp,1998)。

121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虽然保留和恢复中文技能也具有国际性,但通常局限于澳大利亚移民与他们祖国的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在近年的亚洲语言政策中,中文成了一种得到重点促进的语言,并进入了习得语言规划的领域。中文最近得到了明显的扩展,因此预期的快速增长很可能导致产生结合本地目的和国际目的的多种语言发展理由。

本文随后将分析和讨论澳大利亚的中文教学生态现状。在中、小学的中文教学中,我们将讨论将学生分成“外语学生”和“第二语言学生”所引起的问题。在大学的中文教学中,我们将讨论所谓“背景学生”比例增大对课程设置造成的影响。“背景学生”意指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讲中文的学生和讲中文的留学生,虽然这两组学生的中文水平程度大不相同。在社区语言学校的中文教学中,我们将探索语言教学与保留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

二 中文学生类别

跨越数个语言政策和规划领域来讨论语言教育是非常复杂的,这反映在说明不同种类的学生、场景、方法以及学生选择或被要求学习语言之目的等所使用的众多名词之中。因此,教育规划中所用的语汇显示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澳大利亚的中文教学一直将学生分成各种类别,以下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些身份特征:

1)公民身份:本地学生或国际学生、临时居民或永久居民

2)经济地位:公费或自费

3)国 际:(欧裔)澳洲人、大陆中国人、非大陆华人(例如香港人、马来西亚华人和

新加坡华人)、非华裔亚洲人、非澳裔欧洲人或北美人、亚裔澳洲人

4)民族背景:华人;华裔澳洲人;欧裔澳洲人、其他裔澳洲人;亚洲人

5)语言程度:被动型(接收性)或主动型现代中文知识、被动型或主动型汉字知识、被

动型或主动型方言知识、英语单语者、非中文语言加英语双语者

上述分类考虑到了中文学生的各种身份和他们的社会语言方面的背景。此外,学生的中文学习方式因人而异,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有所不同,而且他们学习中文的目的和用途也不一样。这一切都会对学生的中文习得造成影响。但是,无论怎样分类都很难达到滴水不漏的缜密程度。

为了有效地加以描述,我们在本文中主要讨论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一般使用的三大类分类,即第二语言学生、背景学生和母语学生。

第二语言学生是指在开始学习中文之前没有任何中文知识的学生。这类学生大多数出生在澳大利亚而且以英语为第一语言,虽然其中少数人有其他语言的家庭背景和技能。就学习中文而言,这类学生是初学者,因为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中文。背景学生是指在家说某种汉语方言(例如粤语、闽南语、上海话等等)的学生。他们中有些人能认一些汉字,但在中文水平及人数方面目前没有可靠的统计数据。母语学生是指来自中国或能流利地说中文的留学生,也包括会说中文的已移民到澳大利亚数年的学生。

下面将重点讨论中文教学中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1)针对学生汉字学习需求的课程设置;2)各种中文教学环境中课程设计者面临的问题。

22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三 中文教育规划

3.1汉字的挑战

说起中文学习,人们的第一感觉是中文对于印欧语背景的学生来说特别难学,难在声调和象形的汉字。但是,即使是对于在家讲某种中文方言的第二语言学生来说,汉字也是很难学的。当然,对于没有中文知识或从未接触过中文的初学者来说,汉字就更难学了,需要持续不断地下苦功去学。这类学生的家长常说他们的子女抱怨中文难学,他们也感到要说服子女坚持学中文确实不易。

2003年12月新加坡一家主流报纸《海峡时报》刊载了一场辩论,这场辩论是由一位学生母亲的来信引发的。由于达不到双语的要求,这位被Kelvin T ong讥讽为“逃避华语的流浪者”的学生不得不转校去美国的一所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学习(S tra its Ti m es,Mak2 ing Mandarin Relevant t o Kids,Dece mber7)。T ong说,人们对教育的悲叹之一是“中文太难学了”;但是同时有许多读者来信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此重要,学习中文因此是大势所趋。在目前亚太地区的经济实力和人类资本的分布正在发生重大且深刻的变化之时,上述发生在新加坡的辩论也突出了澳大利亚中文语言生态的相关性。虽然研究结果表明欧洲语言背景的学生确实需要多花很多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中文水平,而多花的时间又大多用于学习汉字,但中国的崛起确保了对中文能力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不同的语言在达到一定水平所需的时间上有所不同,这在澳大利亚的中文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

2004年维多利亚州中、小学的课程设置首次系统地区分了不同类别的语言并规定了不同的预期学习标准。《维州基本学习标准》根据语言的文字类别将语言科目分成了罗马字母类、非罗马字母类和汉字类,并且明确了学习中文、日语和韩语所需时间最长,阿拉伯语、希腊语和俄语其次,而学习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所需时间则最少(VCAA, 2004a)。在各个考评层次上,在语言学习的两个方面(即语言交流沟通能力和跨文化知识及语言意识)根据某种语言的类别制定出了不同的预期标准。

澳大利亚中、小学的中文课程一直把学说中文与至少要辨认一些汉字这两个方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在中学毕业时需掌握数百个汉字,例如《维州基本学习标准》规定学生要掌握415个基本汉字和32个专用名词(VCAA,2004a:14-17)。

学习中文的读写确实要比学习英语困难得多。英语的单词由26个字母搭配组成,而基本中文汉字就有数千个。在汉字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觉得汉字虽多但有规律可循,因而并不十分难学;但是从小在字母语言环境中长大的人一般都会觉得汉字之间无关联,因此必须一个一个地学。这种情况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使他们感到学习中文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中、小学和大学中许多英语背景的学生因此打消了学习中文的念头(Han2 nas,1997:125),他们认为学习中文不划算,而花费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字母语言可达到更高的水平。人们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了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强调一些汉字之间的内在联系,但是效果总是不太明显,非汉字语言背景的学生依然觉得中文非常难学。

面对这一挑战,课程设计者就怎样促进中、小学生的中文学习展开了辩论。有人认为中、小学生应当集中精力学习口语,至少在小学期间、甚至在中学期间可避开汉字而完全借

321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助拼音。但是,也有人质疑仅学口头交流、没有中文读写能力对中文习得的速度和最终能够达到什么语言水平是否会有不利影响。

在澳大利亚,提倡用拼音而不用汉字的课程设计者坚持认为第二语言教学应当注重让最多的学生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因此,中、小学生应当学习实用的中文交流能力,在初学阶段重点放在提高听和说的基本交际技能上,书本知识则可完全置之不顾。

其实中文语言学者中早有人持有这种观点,且认为这也适用于有中文背景的学生。在建议美国的华人家长鼓励子女保留并提高他们的中文时,语言学家赵元任提醒说,学讲中文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远比花大量时间用正确笔划学写汉字重要得多,因为学讲中文“是一种活生生的体验”(Chao,1976:236)。一些课程设计者认为,先学会口语再开始学习汉字对于方言背景的中文学生来说是可取的,对于没有任何中文背景的初学者来说更是有利的。

假如不用学汉字,中文对于英语背景的学生来说就会从一种特别难学的语言变为易学语言,因为汉语口语语法比较简单———它没有时态,也没有格的变化(Nor man,1988: 159),而且主要的“主—谓—宾”词序也与英语相似。学生如果集中精力学习口语,在短时间内就可看到明显的效果,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而这种成就感又会转化为动力,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中文。

3.2中、小学中文教育

《澳大利亚中、小学亚洲语言和亚洲研究》政策于2002年结束。在此之前,这项政策为澳大利亚四种主要语言教学的政策和规划提供了主要资助,这四种语言分别是中文、印尼语、日语和韩语。自1994年起,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在这项政策之下为上述四种语言的教学注入了大量资金,促使学习这四种语言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2002年一项对语言教学成就和存在问题的全国性调查(Erebus,2002:163)发现,家长和学生学习语言的劲头依然高涨,即使中止语言教学的特别支持计划也不会造成大的影响,而普通的语言教学计划足以维持公众对语言的学习兴趣。不过,这项全国性的调查也明确指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小学与中学的语言课程和教学不衔接。

课程与教学的不衔接就是不同时期和不同理念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产物。小学一直注重移民第一语言的维持课程,而中学则注重第二语言的教学。澳大利亚中文的语言生态环境包含了两者,它既是一些移民的第一语言,也是一种热门的第二语言;因此小学与中学中文课程之间的不衔接就更为显著。在小学学习中文的学生可能会升入只开设印尼语或法语课程的中学,而小学没有学过中文的学生升入中学后却需从头开始学习中文。

上述小学与中学课程之间的不衔接对语言学习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小学学习中文的学生如果进了不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学,他们会感到以前所花的精力和所取得的中文学习成就得不到承认,中文学习热情因此而受到挫伤。对于中学来说,这种不衔接现象还造成了学生人数的下降。下表列出了Erebus(2002)提供的小学和中学中文学生人数的比较: 表1 2001年小学和中学中文学生人数

总人数小学中学减少

864135883527578-31257

100%68%32%-36%

表1显示2001年公立学校的中文学生人数三分之二为小学生,表明许多小学生42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58835人)入学后继续学习自己的家庭语言。然而,同年学习中文的中学生人数仅有27578,表明有36%的学习中文的小学生进入中学后没有继续学习中文。

虽然近年来澳大利亚没有中、小学生学习中文的详细人数统计,但表2列出的维多利亚州2005年公立学校的数据也显示了中学与小学相比中文学生人数有所下降。

 表2 2005年维多利亚州公立中、小学中文学生人数(不包括高中学生)

总人数小学中学减少

1484897225126-4596

100%63%37%-26%

3数据由维多利亚州教育部非英语语言及多元文化教育处提供

中文学生人数的减少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主要的原因包括:有些中学不开设中文课,因此即使学生想继续学中文也无处可学;有些学生选学其他语言;以及有些学生选择去周末社区学校学习中文。

行政管理和组织,加上校外中文学校等形成的语言生态环境导致了上述问题的产生。如果仔细考察这个层面的中文教学情况,就会发现澳大利亚中文习得的语言政策和规划的设计中有一个缺陷,即以政府决策为基础的高层语言政策和规划会与行政管理的分散的责任制发生冲突。两者在体制上不协调,结果是政府雄心勃勃制定的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还会有反作用。从这点上来说,中文教学从小学到中学缺乏系统的过渡并非是毫无规律出现的问题,而是语言教育规划设计中的一个体制缺陷。显而易见,虽然家长以及社会和政治精英可在政府层面上一致要求开设主要的和战略上重要的语言课程,但是教育体制需承受多方的要求和相互对抗的压力,而这些要求和压力更加在乎其他科目的教学领域的持续性,或者根本不愿意在体制上作出适应语言教学所需的结构调整,从而导致对语言政策和规划目标的破坏,尽管这种破坏不是人们故意造成的。

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特定语言要求与其他方面要求之间不相等也表现在学生的分班上。在小学学过中文的学生进入中学后常常与未学过中文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这样不可避免地会挫伤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这似乎是对先前语言学习的不认可。中文为第二语言的学生和中文背景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这些学生的家长常常更愿意送子女去社区中文学校学习,原因是中文课程设置的连贯性能够在社区中文学校得到保证。这些学生如果选择在本校学习中文,他们有时会与中文程度更高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因此学习中文的信心也会受到挫伤。

3.3大学中文教育

学生类别划分的问题和复杂性在大学显得更加尖锐。大学中文部一般将学习中文的学生分成四大类:初学中文的学生、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中文背景学生及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初学中文的学生是指以前从未学过中文的学生,他们很可能在中、小学期间学过英语以外的其他语言,但进入大学后从头开始学习中文,学习中文基本的发音、会话和汉字。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是指在高中期间学过中文,而且中文成绩也记入高考总成绩的学生。中文背景学生是指家庭语言背景为汉语某种方言的学生,他们一般会说一些汉语方言,可能也有一些中文读写能力。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是指在澳大利亚大学学习各种学士学位课程、同时也选修中文的学生,他们大都是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国籍和经济背景的华人留学生,他们学

521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习中文的目的也有所不同,并对其他中文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讨论澳大利亚大学中文教学:1)不同类别的学生分班所产生的挑战;2)在中国举办的强化中文课程及不同的办班模式;3)怎样满足中文背景的海外学生的需求。

1)学生的分班

澳大利亚大学中文教学中并没有关于上述四类学生分班的系统方法。虽然教师希望将中文程度相似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班级,以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使用效率,便于课堂活动的开展,并使每个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课堂学习,但是实际上同一个班级学生中文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非常普遍。

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学生分成初学中文的学生、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中文背景学生和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大学一年级的中文学生一般根据他们以前是否学过中文来分班。初学中文的学生和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可相对容易而有效地分在不同的班级,但是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之间在中文程度上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这一分类在教学中会出现问题。

“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这一名称本身就掩饰了这类学生组成的复杂性。这一类学生实际上还可根据他们以前的中文学习情况、在中学开始学习中文时的年龄等再细分成三小类。第一类是中文程度有限的学生;第二类是出生在中文家庭背景并接触过中文或方言的学生;第三类是来自中文国家或地区、汉语为母语、并在澳大利亚上过中学的学生。

这三小类学生的中文水平有所不同,但他们比初学中文的学生程度高,比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程度低。尽管他们都通过了高中证书的中文课程,但他们之间的中文程度参差不齐:高的很高,与汉语为母语的学生相差无几;而低的却又非常低。中文水平上的高低通常主要是由对汉字的熟悉和掌握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其中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从“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班级转入“初学中文的学生”班级学习,因为他们的识字和书写能力实在有限,无法跟上“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班级的教学进度,因此只能降到“初学中文的学生”班级中学习。不过,他们的汉语口语水平远远高于那些从未学过中文、刚进大学的学生。

如果教学安排得当,比如运用“团队合作”和“多方向支持帮助”等方式,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也可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不过,当水平高低不等达到一定程度时,它造成的紧张状况就会出现:水平高的学生会觉得上课无趣,而水平低的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虽然这些问题主要应由课程设计人员所关注,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信息和交流技术以及其他创新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改进教学,但是中文水平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中学习这个现象也将语言所导致的社会形态方面的后果和现实带进了课堂。如果出于国家战略和商业需求而大力推进和支持某种语言的教学,语言政策和规划之雄心勃勃但无法预料的性质可能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上有其独特利益、目的和背景的复杂和混合的语言生态,而这又是语言政策和规划产生广泛影响和后果的根源。

2)游学课程

在中国举办的中文强化游学课程可让学生在目标语环境中学习中文。这种游学课程是澳大利亚大学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文强化游学课程被普遍认为是学生习得中文的一种理想途径。中文强化游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第二语言的目的语最佳环境,其中融合了有助于语言学习的所有有利因素:学生可接触丰富的目的语口语和书面语素材;学生可有练习中文的充足机会,从而巩固和掌握新学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学生有在日常生活中运

62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用目的语交流沟通的需求和必要;目的语的社会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学生习得和理解社会、文化背景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对中文强化游学课程的学习效果都持肯定态度,而参与这类课程的学生也认为这是语言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宝贵经历。

中文强化游学课程一般在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的十一月至二月,课程时间长度从四周至八周不等。学生学完并通过中文强化游学课程后可获得学分,成绩记入学位课程。一般来说,澳大利亚大学每学年有两个学期,每个学生每学期修四个科目。中文专业由六至八门科目组成,分三年修完。为期四周的中文强化游学课程一般相当于一个科目,而为期六周的课程则可相当于两个科目。六周的游学课程有可能相当于一年的中文科目,学生参加一个中文强化游学课程有可能将中文专业的修读时间缩短一年。

澳大利亚大学的中文强化游学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般有三种形式。有些大学完全掌控自己的中文强化游学课程,即决定课程设置和考评方式并选定教材,仅委托中国的合作大学具体实施教学。第二种形式是澳大利亚大学自己设计课程和考评方式,然后由中国的合作大学选择教材和实施教学。第三种形式是将整个课程设计和教学委托给中国的合作大学,由其设计课程和考评方式,并选择教材和实施教学。

在澳大利亚,大学每个学期一般由十三个教学周组成,中文科目每星期课时一般为四至五个小时,每学期的总课时为53-65个小时。相比之下,中文强化游学课程每周五天、每天上午上课时间为三至三个半小时,为期六周的课程总课时为90-105个小时。此外,中文强化游学课程还开设文化讲座并组织游览和参观活动。

3)专为中文背景的海外学生制定的教学

近年来,澳大利亚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和高等院校招收了大量海外学生。高等教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国家出口产业。随着亚洲地区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人们购买力的提高,中文国家和地区来澳进入大学学习的海外学生人数剧增。这类学生中有许多也选修中文科目。

表3是2002—2005年位于墨尔本的迪肯大学选修中文科目的海外学生人次,反映了每年注册人数中海外学生的比率:

 表3 2002—2005年迪肯大学学习中文科目的海外学生人次

年份中文科目人次海外学生人次海外学生比率

200250224549%

200361822336%

200477338650%

200585143552%

3数据由迪肯大学学生处提供

应当指出的是,这些海外学生大多数具有中文背景,只有很少例外。表3反映的情况在澳大利亚大城市大学各校区内极为普遍,因此迪肯大学的情况也反映了澳大利亚其他大学海外学生选修中文的普遍状况。

在进入澳大利亚的大学学习之前,中文背景的海外学生一般在中文国家或地区接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因此他们具有较高的中文语言水平。这些汉语为母语的学生在中文课堂上对同班其他学生的中文学习带来了一些影响,对授课教师也是一个挑战。有些中文科目

721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中海外学生在数量和比例上占多数,这也改变了中文科目的教学方式。除了原有的语言技能外,这些海外学生选修中文科目也有他们特有的学习需求和语言需求。海外学生所选修的中文科目的课程设计也必须加入较深的学术内容,其中包括怎样开展学术研究,以保持这些中文科目的学术挑战性和学习动力。

虽然这些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且也在汉语为教学语言的教育体系中上过高中课程,但是他们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特别是学术方面的语言技能,包括学习适合他们的各种类型的文章。作为在跨文化环境中提高英语学业的一部分,这些学生大多也愿意在中文语言和文化技能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通过中文和英语的比较而使这类学生的中文和英语都得到提高。这些海外学生还表示希望进一步提高他们自己的中文语言实用能力,以帮助寻找工作和增强职业前景。这些实用语言技能包括: 1)中文实用写作,例如报告、论文、商务信函、正式文件等等;2)从社区生活到国际商业的中、英文翻译,对跨文化及中、英文文化的了解;3)公开演讲和演示;4)为取得或提供信息而进行访谈。

海外学生对澳大利亚大学中文课程带来了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导致中文课程更加注重知识的提高和中、英文之间的对比,更加注重双语能力和学术语言能力的提高。在向初学中文的学生和中学学过中文的学生进行中文教学的同时,上述方面的关注也大大扩展了大学外语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随着中文背景的海外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比例越来越大,澳大利亚大学开设了一些新的中文科目,比如中文写作、媒体中文和网络中文、商务通讯、中国文学、专业翻译等等,以满足这些学生的需求。

3.4周末社区语言学校的中文教育

澳大利亚社区中文教育目前正经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这一节着重讨论社区中文教学中的两个问题:一是中文作为社区语言及其在保持华人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二是持续发展中文这一社区语言所面临的挑战。

社区中文学校一般在周末上课,学生主要为想学中文但自己所在日校不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学生,以及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文的学生。在社区中文学校中学习的学生基本上有两大类,即说方言的汉语背景学生和说普通话的汉语母语学生。汉语方言背景的学生一般出生于澳大利亚、香港或东南亚的华人家庭,他们的父母会说广东话、福建话、上海话等汉语方言。这些学生可能会说某种方言,也可能不会说方言,但他们都至少接触过某种汉语方言。母语为普通话的学生大多出生于中国(也有一些出生于本地的说普通话的华人家庭)。出生于中国的学生在中国上过学,有的上过小学,有的上过中学,他们会说流利的普通话,其中有些学生的中文水平相当高。

澳大利亚社区中文学校(一般在周末上课)具有很长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1913年(S m ith et al.,1993),因此很久以来也一直是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语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于移民社区来说,保护语言和文化遗产并非易事,正如Fishman在对语言维持和转移的调查研究中所示,跨代相传尤其困难(Fishman,200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在这一方面的反思结果显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大一部分———其中包括语言———受到了威胁,并发现了其中的三大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首先是因为非物质文化

82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遗产的不可见性,其次是它必须代代相传,其三是文化遗产传播的必备条件本身常常受到威胁(UNESCO,2003)。Fish man(2001)阐述了困扰语言复苏和跨代语言维持的广泛障碍,并得出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一致的解释,以下是他列出的五个原因:1)语言没有得到积极的跨代维持,导致文化磨蚀及认同替代,继而发生语言丧失;2)倡导语言维持被视为与主要语言相竞争、反社会流动、狭隘和反现代化;3)稳固的跨代语言维持需要社会和制度上的支持;4)保持少数民族语言的功能需要得到不断的巩固;5)反对语言维持的静止论调将语言维持描绘成对当地的公共礼貌和原有的国际优势同时造成破坏。

澳大利亚的所有华人社区都面临相似的挑战。他们脱离了自己的祖根,远离故土(虽然大多是自愿来的),大家发现原来源源不断的语言代代相传的跨代关系和亲情结构受到了阻隔。这就是说,亲情结构、大家庭及周围环境所形成的自然性有所丢失,对成年人和儿童使用中文造成障碍。这个问题可能对第一代来自中文背景的移民还不尖锐,但在第二代、第三代移民中会逐渐变得尖锐起来。移民不接触自己原来的语言和文化,就会渐渐遗忘它们。华人的后代很可能会忘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这一点在澳大利亚的一些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Jupp,2002;Clyne,2005)。

此外,华人在澳大利亚受到了与所在国文化同化的压力,例如公众场合不断使用“主流文化”这一词语;而且华人孩子感到与其他同龄学生有所分隔,而这些同龄学生恰恰是中文背景的儿童最希望与其认同的人群。

在上述情况下,周末中文学校办学欣欣向荣。这反映了华人社区视中文为中华文化核心的理念,华人家长将中文看作“粘合剂”,中文学校的行政人员和教师也感到中文可作为其他文化活动的“凝集剂”。因此,中文被华人视为构成华人社区的根本,它在为后代保存和传输广泛的文化遗产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家坚持认为华人的一大特点是对自己悠久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澳大利亚的华人人口不少,他们对自己悠久的文化深感自豪,加上中国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这一切有利于华人社区保存和不断使用自己的语言。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起,政府不断对周末语言学校提供支持并投入资金(Erebus, 2002:90-91;Clyne,2005)。

澳大利亚的周末中文学校都集中于各州府城市。例如在墨尔本,2004年注册就读周末中文学校的学生人数达一万二千名。学校规模大小不一,小的只有十几名学生,大的学生人数逾三千。学生家长非常重视中文和汉字的重要性。他们为自己的子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明确表示要力促孩子学习中文,并且认为子女必须上周末中文学校。有些孩子确实对父母逼迫自己在星期六或星期天上中文学校表示不满,他们说他们的同龄朋友可以在周末参加体育活动或其他休闲活动,而他们却不得不参加基本上为“死记硬背”的中文学习。

不过,华人家长不认为学习中文的华人会一代一代地减少。虽然1945年后移民澳大利亚的希腊人和意大利人中学习本族语言的人数一代比一代少,东南亚的华人相比之下却很好地保留了自己的本族语言,显示出语言保留方面的不同状况。华人认为澳大利亚华人社区的未来更会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社区相似,即在参与当地社会的同时保留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澳大利亚华人的经历与最终将被澳大利亚完全同化的希腊移民和意大利移民的经历有所不同。华人们认为移民语言的保留与移民祖国经济和政治地位有很大的联系。中国的崛

921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总第81期)

起也将导致中文的崛起,而且不仅仅作为一种外语,也作为一种充满活力的、代代相传的社区语言。澳大利亚的华人一方面可与当地社会融合,另一方面可通过中文与远在祖国的家人及文化紧密相连,从而保持自己的中华传统认同。与此同时,中文在澳大利亚华人中间又得到进一步的保留和巩固。

四 结语

虽然澳大利亚在语言政策和财政上对亚洲语言教育的支持力度已有所减缓,但中文教育生态依然欣欣向荣,而且似乎正在进入又一轮势头更加猛烈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显然为这一轮澳大利亚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动力:一方面,与中国交往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驱动人们学习中文,以扩大商机和增加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对世界地位越来越高的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想通过学习中文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此外,中国的逐步富强也促进了澳大利亚华人进一步认同祖国,鼓励他们的后代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因此,澳大利亚中文教育生态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经历一个长盛不衰的时期。

参考文献

ALLC(Australian Language and L iteracy Council)and NBEET(Nati onal Board of E mp l oy ment Educati on and Training)(1994)Speaking of B usiness:The N eeds of B usiness and Industry forL anguage Skills.Canberra: Australian Govern ment Publishing Service.

AS AA(A sian Studies A ss ociati on of Australia)(2002)M axi m izing A ustralia’s A sia Kno w ledge:Repositioning and R ene w al of a N ational A sset.Bundoora,V ic.:A sian Studies A ss ociati on of Australia I nc.

AS C(A sian Studies Council)(1988)A N ational S trategy for the S tudy of A sia in A ustralia.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 ment Publishing Service.

Chao,Y.R.(1976)The language p r oble m of Chinese children in America,in A spects of Chinese sociolinguistics: Essays.Stanford,CA:Stanf ord University Press.

Clyne,M.G.(2005)A ustralia’s L anguage Potential.Sydney:University of Ne w South W ales Press.

Erebus Consulting Partners(2002)Revie w of the Co mm onw ealth L anguages O ther Than English Program:A Re2 port to the D epart m ent of Education,Science and Training.Canberra:Depart m ent of Educati on,Science and Training.

Fish man,J.A.(ed.)(2001)Can threatened languages be saved?R eversing language shift revisited:A21st cen2 tury perspective.Clevedon,Avon:M ultilingualMatters.

Fitzgerald,S.(1997)Is A ustralia an A sian Country?.St.Leonards,NS W:A llen and Un win.

Garnaut,R.(1989)A ustralia and the N ortheast A sian A scendancy:Report to the Pri m e M inister and M inister for Foreign A ffairs and T rade.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 ment Public Service.

Graddol,D.(2006)English N ext.London:B ritish Council.

Hannas,W.C.(1997)A sia’s O rthographic D ile mm 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Japan Foundati on(2003)Japanese2L anguage A round the Globe,htt p://www.j pf.go.j p/e/japan/oversea/survey.

ht m l

Jupp,J.(ed.)(1998)The A ustralian People:A n Encyclopedia of the N ation,Its People and theirO rigins.Syd2 ney:Angus and Roberts on.

Jupp,J.(2002)Fro m W hite A ustralia to W oo m era:The S tory of A ustralian I mm igration.Ca mbridge:Ca mbridge

031

Joseph Lo B ianco Guo2qiang L iu:澳大利亚的语言政策与中文教学生态环境

University Press.

Lo B ianco,J.(2001)L anguage and L iteracy Planning in Scotland.Scottish Center for I nfor mati on on Language Teaching:University of Stirling.

Lo B ianco,J.(2003)Language educati on in australia:Italian and Japanese as sy mbols of culture policy.in J.

B ourne and E.Reid(eds.),W orld Yearbook of Education2003,L anguage Education,171-188.Lon2

don:Kogan Page.

Lo B ianco,J.(2004)A Site for Debate,Negotiati on and Contest of Nati onal I dentity:Language Policy in Aus2 tralia.Strasbourg:Council of Eur ope.

Lo B ianco,J.(2005)I ncluding D iscourse in Language Planning Theory.in P.B ruthiaux,D.A tkins on,W.G.

Eggingt on,W.Grabe and V.Ra manathan(eds.),D irections in A pplied L inguistics,255-264.Clevedon: MultilingualMatters.

Lo B ianco,J.and R.W ickert(2001)A ustralian Policy A ctivis m in L anguage and L iteracy.Melbourne:Lan2 guage Australia Publicati ons.

Marri ot,H.,J.Neustupny and R.Spence2B r own(1994)U nlocking A ustralia’s L anguage Potential:Profiles of Key L anguages in A ustralia:Japanese(Vol.7).Canberra:Nati onal Languages and L iteracy I nstitute of Australia.

Nor man,J.(1988)Chinese.Ne w York:Ca 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dd,K.(1994)A sian L anguages and A ustralia’s Econo m ic Future: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 Council of A us2 tralian Governm ents on a Proposed N ational A sian L anguages/S tudies S trategy for A ustralian Schools.B ris2 bane:Queensland Govern ment Printer.

Singh,M.(2001)Advocat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linguistic diversity.in J.Lo B ianco and R.W ickert(eds.),

A ustralian Policy A ctivis m in L anguage and L iteracy,107-130.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Publica2

ti ons.

S m ith,D.,B.C.Ng,K.Louie and C.Mackerras(1993)U nlocking A ustralia’s L anguage Potential:Profiles of Key L anguages in A ustralia:Chinese(Vol.2).Canberra:Nati onal Languages and L iteracy I nstitute of Australia.

UNESC O(2003)W hat is at stake:A p reci ous and endangered heritage,Pro m oting 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2 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UNESC O:Paris.

VC AA(V ict orian Curriculu m and A ssess ment Authority)(2004a)Chinese2Second L anguage;Second L anguage

A dvanced:V ictorian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2S tudy D esign.EastMelbourne,V ic:VCAA.

VC AA(V ict orian Curriculu m and A ssess ment Authority)(2004b)Essential L earning:Prep to Year10L anguages O ther than English.M elbourne,V I C:VCAA Sep te mber:htt p://https://www.sodocs.net/doc/bc15506865.html,.au/downl oads/dis2 cuss papers/l otediscuss.pdf

作者简介

Joseph Lo B ianco,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Guo2qiang L iu(刘国强),博士,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文学院中文部主任。

(通讯地址:Joseph Lo B ianco,Language and L iteracy Educati on,The University of Mel2 bourne,Parkville V I C3010,AUST RAL I A;

D r.Guoqiang L iu(刘国强),Faculty of A rts,Deakin University,221Bur wood

H igh way,Bur wood V I C3125,AUST RAL I A)

131

thus,facilitate language acquisiti on.The analysis of how learners can p r oduce language com2 municatively in f or mal instructi onal settings is p resented.It is p r oposed that contents and p res2 entati onal manners of the instructi onal input are of p ri m ary i m portance.I nstruct ors should cre2 ate a variety of communicative t op ics,daily life situati ons,and task2based activities f or learners t o negotiate meaning in interactive ways.Classr oom activities should be well2p lanned and co2 herently structured with clear require ments.I n this way,learners are p r ovided a mp le opportu2 nities t o use the language functi onally t o p r oduce‘pushed language out put’.

Key w ords:language acquisiti on,language input,language out put,interactive classr oom activities

Austra li a’s l anguage poli cy and ecology of Ch i n ese l anguage educa ti on

 Joseph L o B i a nco and Guo2q i a ng L i u,p120……………………………………………

I n order t o maxi m ise its geographic advantages in relati on t o and expand its econom ic ties with A sia,Australia,in m id1980s,e mbarked on the devel opment and subsequent i m p le men2 tati on of a nati onal language policy which ai m ed at encouraging and p r o moting teaching of s ome maj or A sian languages,including Chinese.This paper exp l ores the ecol ogy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 on in Australia moulded and influenced by this nati onal policy.It discusses Chinese lan2 guage educati on against the backgr ound of this nati onal language policy and the i m pact of a change in this policy at a later stage,and analyse issues encountered in Chinese language edu2 cati on in vari ous settings,i.e.in the school syste m s,at universities and in community Chinese language schools.

Key w ords:language policy and p lanning,language ecol ogy,language maintenance,Chi2 nese language educati on,community language

The preference order of adverb acqu isiti on i n early ch ildren:A ca se study of

 adverbs acqu isiti on of a Be iji n g M andar i n2speak i n g ch ild

………………………………………………

 ZHANG Y unq i u and ZHAO Xueb i n,p132 Taking a case of a BeijingMandarin2s peaking child,this paper focus on the p reference or2 der of adverb aquisiti on is early childhood within the fra me work of functi onalist acquisiti on theo2 ry.Thr ough a case study of a Beijinghua2s peaking child,we reached s ome inclined rules:se2 mantically,the se mantic range indicated those adverbs of acquisiti on p ri ority is relatively si m2 p le,that is t o say,easy t o p r ocess cognitively,s o they can be underst ood and used easily.I n ter m s of syntax,adverbs that can make a relatively si m p le syntactic constructi on with the verb related will be acquired with p ri ority.I n ter m s of frequency,adverbs of higher occurrence in a2 dult language enj oy acquisiti on p ri ority(including the frequency of the acquired2inclined fea2 ture and that of the general adult language data).Under the sa me or si m ilar conditi on men2 ti oned above,the acquisiti on sequence of adverbs within one and the sa me se mantic hierarchy is als o restricted by phonetic features such as the p r onunciati on,t one and the structure com2 p lexity of a syllable,and the degree of cohesi on.I n additi on,our observati ons show that the re2 stricting conditi ons at every leve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 ons.

Key w ords:early children,adverb acquisiti on,p reference order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5大自然的语言 【一等奖教案】 人教部编

5大自然的语言 1.筛选课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识和物候学的研究意义。 2.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分析说明方法。 3.品味本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4.积累物候知识,培养重观察、讲实证的科学态度。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提示:教师展示有关物候图片或者视频)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着紧密的关系。大自然仿佛会说话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有关气候的信息,使我们更好地生活、生产。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物候现象呢?它又是怎样一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资料助读,了解文学、文化常识 1.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3.7—1974.2.7),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从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对每天的天气与物候均有记载,共300余万字。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物候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深,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2.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目标导学二:筛选信息,明确说明对象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3.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引导学生逐步思考)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规范

ICS35.240.99 L60 JY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行业标准 XX/T XXXXX—XXXX 多媒体教学环境工程建设规范 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规范1 Design of Digital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送审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2-5-11) XXXX-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前言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教育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东方正龙数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卓越睿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联想传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竞业达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凌极软件有限公司、广州蓝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进出口总公司、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家琪、李君丽、李海霞、孟昭宽、陈建国、王峻京、周安国、丁喆、王健、王翱等

数字语言学习环境设计规范1 1 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采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训练系统进行语言教学的学校和培训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2641-2007 视听、视频和电视设备及系统维护和操作的安全要求 GB 8898-2001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 GB 9254-2008 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电骚扰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14185-1993 语言学习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GB/T 15644-1995 视听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的应用 GB/T 15859-1995视听、视频和电视系统中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 GB/T 9001-1988 声频放大器测量方法 ISO 2603-1998 同声翻译室一般特性和设备 3 术语 3.1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 Digital Language Learning System 数字化语言学习系统包含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和同声传译训练系统. 3.2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 Digital Language Laboratory 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是一套语言教学设备和软件的集合,硬件由一个教师主控单元和一定数量的学生单元组成,教师主控单元和学生单元之间进行有效传输、处理和存储。数字化语言实验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功能,可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体的交互和完整记录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 3.3 教师主控单元 Teacher-side Control Unit 教师用于控制、分配信号和通话的设备。可由耳机话筒组、系统控制计算机主机、显示器、教师辅助控制设备、中央控制器、各种音视频输入、输出设备、网络交换设备和控制软件组成。 3.4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

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

英语学习需要语言环境 在我国,英语热持续升温,五花八门的考试“应运而生”,各种各样的“速成学习材料”铺天盖地。然而,大多数学习者忙于“备考”、疲于“应试”,对英语学习缺乏源自内心的“热情”,学习过程比较被动、痛苦。许多学生一半以上的学习时间花在外语学习上,但收效甚微,“聋哑式英语”、“高分低能”、甚至“低分低能”等现象仍然相当普遍。 要摆脱目前中国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出路之一就是鼓励学习者充分利用现代化外语学习资源和条件,努力建构“自然与真实的”语言环境。语言学习离不开环境,语言环境的缺乏,严重影响语言输入量的摄取,并制约着英语学习活动和效果。本文就学习者如何增加自然、真实、地道的语言输入,提出以下五方面的具体学习策略,以期切实丰富学习者外语知识,提高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弥补语言环境的缺陷。 第一,读原版书刊。 阅读材料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语言输入。阅读的目的不应只停留在提高语言水平的层面上,而应该是丰富人文理念、拓展视野、追求智力满足(intellectually satisfied)的过程。比如,阅读ChinaDaily、21stCentury之类的英文报纸,以及《培根散文集》、《爱默生演讲录》、《心灵鸡汤》、《国外风情面面观》、《世界上最优美的散文》等英文书籍,不仅可以丰富语言知识,还可以开阔视野、获取与更新信息、了解文化。简言之,广泛阅读原汁原味的英语报刊文章以及语言优美的英文读物,体会其中的节奏感,琢磨用词的精准,是提高语感和整体英文水平的捷径。 第二,看原版电影。 美国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英文原声电影在我国随处可见,但大多数英语学习者对观看原声电影在英语学习中的策略及作用,存在诸多的疑虑。他们认为,看英语电影是“不务正业”的学习活动。其实,电影可以把学习者带入一个“真实”的语境之中。而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观看原版电影,学习者可以更好地了解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依存关系。比如,“Friends”以及“Desperate Housewives”等系列电影,备受许多成功英语学习者青睐。在观看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意学习鲜活的日常生活用语,学习“用英语说话”,而且要注意了解英语文化中特有的“喜怒哀乐”。这样,看电影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娱乐和消遣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能力的过程。 第三,加强听力练习。 英语听力是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不少学习者听音练习过程只是无聊的“做题、勾选项”的过程。如何使听音过程成为积极愉快的学习与思考过程呢?首先,英语听力基础差的学生,要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听力活动。比如,坚持看英语电影,就是提高听力的有效途径,因为电影图像中的视觉支持,使听力理解变得更为容易。在具备了基本听音能力之后,可以坚持听英语广播和英语讲座。这里,值得提醒的是,有效的听音过程包括复杂的学习活动。学习者除了注意模仿语音和语调之外,还应该学习和记忆听音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语言知识,并注意区分正式口语、日常口语以及书面语的不同表达法。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I大自然的语言 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 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角色代入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 自然语言处理是计算机科学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自然语言处理是一门融语言学、 计算机科学、数学于一体的科学。 因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涉及自然语言,即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包括中文、英文、俄 文、日文、德文、法文等等,所以它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重要的区别。 自然语言处理并不是一般地研究自然语言,而在于研制能有效地实现自然语言通信的计算机 系统,特别是其中的软件系统。因而它是计算机科学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能力。人类 的多种智能都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的逻辑思维以语言为形式,人类的绝大部分知识 也是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记载和流传下来的。因而,它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甚至核心部 分。 用自然语言与计算机进行通信,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所追求的。因为它既有明显的实际意 义,同时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人们可以用自己最习惯的语言来使用计算机,而无需再花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不很自然和习惯的各种计算机语言;人们也可通过它进一步了解人类 的语言能力和智能的机制。 实现人机间自然语言通信意味着要使计算机既能理解自然语言文本的意义,也能以自然 语言文本来表达给定的意图、思想等。前者称为自然语言理解,后者称为自然语言生成。因 此,自然语言处理大体包括了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两个部分。历史上对自然语言理 解研究得较多,而对自然语言生成研究得较少。但这种状况近年来已有所改变。 无论实现自然语言理解,还是自然语言生成,都远不如人们原来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 十分困难的。从目前的理论和技术现状看,通用的、高质量的自然语言处理系统,仍然是较 长期的努力目标,但是针对一定应用,具有相当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的实用系统已经出现,有 些已商品化,甚至开始产业化。典型的例子有:多语种数据库和专家系统的自然语言接口、 各种机器翻译系统、全文信息检索系统、自动文摘系统等。 自然语言处理,即实现人机间自然语言通信,或实现自然语言理解和自然语言生成是十 分困难的。造成困难的根本原因是自然语言文本和对话的各个层次上广泛存在的各种各样的

语言学习环境建设方案

语言学习环境招标文件 本项目的建设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数字化语言教学,为学校提供一个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互动性强,有利于学生开展语言学习演练,为教师提供一个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平台,提升语言的实践技巧与实验教学,有利于外语专业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外语教学的深化改革,有效促进学院各学科门类的综合协调发展,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院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综合实力。 系统要求为教学提供丰富鲜活的视听素材及多媒体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能提高教师上课的效率,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校提供一个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良好教学环境。 一、总体要求 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投标人须提供网络化外语教学的完整解决方案,并且保证软件可以分步实施,独立运行。为确保达到学校建设要求的实质响应,投标人所投产品须满足以下要求: 1.先进性:要求平台运用国际主流的技术,具有先进的技术方案,以提高系统的生存周 期,满足移动学习等未来教学发展的要求。 2.规范性:基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遵从LOM、SCORM规范和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CELTS-41.1(CD1.0),实现资源的互通互导。 3.安全性:系统方案中考虑的安全策略和安全机制,包括:根据不同的业务要求,采用 不同的安全措施;设备、数据介质等某些关键部分考虑备份和冗余配置,保证其发生 故障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等。 4.开放性:采用JAVAEE/.NET开发架构和三层B/S系统结构,实现跨越UNIX、LINUX和 Windows平台部署运行。 5.★扩展性:在硬件方面,设备支持对系统进行灵活地配置和组合,相关软件能方便地 升级和更新,系统容量保证满足用户量的考虑。在软件方面,提供二次开发功能函数 包,适应不断拓展的应用空间。 6.★自主知识产权:平台软件具有独立的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 书”。 7.产品化程度:为了保证系统能够长期、持续使用,更好地实现操作统一、资源与数据 共享,投标人所提供的平台软件最好为同一品牌,不接受二个品牌以上的平台组合方

面向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融合

面向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融合 从Web文档中自动抽取出与领域本体匹配的事实知识不仅可以构建基于知识的服务,而且可以为语义Web的实现提供必要的语义数据。中文语言的特点使得从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中自动抽取知识非常困难。本文研究了面向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融合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和总结了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融合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提出了系统化的领域本体定义方法,用聚集体知识概念刻画N元关系并且强调了要为本体概念指定必要的属性约束;(3)研究了面向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方法。 针对自动知识抽取的三个步骤:知识三元组元素的识别、知识三元组的构造和知识三元组的清洗,分别提出了基于本体主题的属性识别方法、基于本体属性约束的三元组元素识别方法、基于启发式规则的三元组构造方法、基于句法分析的三元组构造方法和基于本体属性约束的知识清洗方法。与已有方法相比,该知识抽取方法能够在不借助大规模的语言知识库或同义词表的情况下对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进行自动知识抽取,能够处理文档中的N元复杂关系,适合于一般内容的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具有较好的可移植性;(4)提出了基于本体属性约束的知识融合方法,能够在实例化领域本体过程中识别等价实例、冗余知识和矛盾知识,保证了知识库知识的一致性;(5)分析了传统搜索引擎存在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基于语义的智能搜索引擎系统CRAB,该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并且生成直接包含查询结果的图文并茂的检索结果报告。本文在面向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知识融合和基于语义的智能搜索引擎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丰富了对中文自然语言Web文档的自动知识抽取问题的研究。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所有与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有关的技术的统称,其目的是使计算机理解和接受人类用自然语言输入的指令,完成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翻译功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可以丰富计算机知识处理的研究内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和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的关键技术。 一、常用技术分类 1、模式匹配技术 模式匹配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将输入的语言内容与其内已设定的单词模式与输入表达式之间的相匹配的技术。例如计算机的辅导答疑系统,当用户输入的问题在计算机的答疑库里找到相匹配的答案时,就会完成自动回答问题的功能。但是不能总是保证用户输入的问题能得到相应的回答,于是很快这种简单匹配式答疑系统有了改进。答疑库中增加了同义词和反义词,当用户输入关键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时,计算机同样能完成答疑,这种改进后的系统被称为模糊匹配式答疑系统。 2、语法驱动的分析技术

语法驱动的分析技术是指通过语法规则,如词形词性、句子成分等规则,将输入的自然语言转化为相应的语法结构的一种技术。这种分析技术可分为上下文无关文法、转换文法、ATN文法。上下文无关文法是最简单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语法,其规则产生的语法分析树可以翻译大多数自然语言,但由于其处理的词句无关上下文,所以对于某些自然语言的分析是不合适的。转换文法克服了上下文无关文法中存在的一些缺点,其能够利用转换规则重新安排分析树的结构,即能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又能分析句子的深层结构。但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ATN文法扩充了转移网络,比其他语法加入了测试集合和寄存器,它比转移文法更能准确地分析输入的自然语言,但也具有复杂性、脆弱性、低效性等缺点。3、语义文法 语义文法的分析原理与语法驱动相似,但其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语义文法中是对句子的语法和语义的共同分析,能够解决语法驱动分析中单一对语法分析带来的不足。它能够根据句子的语义,将输入的自然语言更通顺地表达出来,除去一些语法正确但不合语义的翻译。但是语义文法分析仍然有不容忽视的缺点,其分析的语句中有时会出现不合语法的现象,并且这类分析较为复杂,语义类难以确定,语义的规则太多……因此,语义文法技术仍需要改进措施。 4、格框架约束分析技术

创设语言教学环境的讨论.doc

刻的表现力和良好的重现力。 二、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多媒体 1、利用录音机,渲染气氛,再现自我。 利用小小的录音机,就能在声音上大作文章。在课前的2─3分钟,放一些节奏鲜明的儿童英语歌曲或是朗诵一些朗朗上口的英语小诗,能让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享受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进入学习英语的良好境界。在对学生进行语章训练时,可以播放教学磁带,多听标准的语音,正确地学习语音语调,让学生在语音的学习中,感知语音的优美,语调的自然流畅,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听力。在此同时,利用其录音功能,还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语音录制下来,并与标准语音进行比较,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发音。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感到新鲜好玩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的发音,从而达到纠正语音的教学目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在一些新词教学和对话教学中,我还通过录制节奏明快的音乐,以chant的形式来进行。在字母教学或句型教学中,可以把一些字母编成英语歌曲,让学生跟录音唱,以利于学生巩固复习字母及新旧句型。

2、利用实物投影,图文并茂,提高效率。 实物投影仪的主要光学设备是一个小摄像头,因此它在展现图片的同时,还能将实物投影到大屏幕中,并可以放大和缩小。根据这一特性,在教学中大量引入鲜艳的图片和实物,会使整堂课显得生动,形象。例如把课本中的插图或一些实物投影到银幕上,然后在投影仪下结合图片及实物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就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可以把学生的练习结果投影到银幕中,让学生自己来交流和评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甚至在进行小组对话训练时,如果把对话情景通过小摄像头拍入银幕,那学生的兴趣就更浓了,大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3、利用计算机课件,创造环境,激发兴趣。 当然如果利用计算机课件进行英语教学的话,那更是如虎添翼了。在英语教学中,经常需要引入各种媒体,教师的备课资料和收集到的信息,包括课文、练习、问题、演示,以及相关的预备知识、补充材料等教学信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方式、次数等都是动态和随机的,会受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影响。在常规教学手段下,各种不同的教学信息分别出现在教科书、录音机、录像带等不同的媒体中,它们之间是独立的,很难有效地整合

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_何莘

自然语言检索中的中文分词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何 莘1 ,王琬芜 2 (1.西安石油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65;2.浙江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 要:中文分词技术是实现自然语言检索的重要基础,是信息检索领域研究的关键课题,无论是专业信息检索系统还是搜索引擎都依赖于分词技术的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在国内外著名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检索,分析了研究中文分词技术及其在著名搜索引擎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文分词;自动分词;分词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G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34(2008)05-0787-05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Technical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 HE Xin 1 ,W ANG Wan -wu 2 (1.School o 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Xi p an Shiyou University ,Xi p an 710065,China ;2.School o f In f o 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technique i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 that realize the natural language re -trieval,also is the key topic of the research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domain.Profession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 -te m and search engine both depend on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word segmentation technique.This paper in -dexes i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mous database,then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technique has been ana -lyzed in fa mous search engines is sum marized. Key words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automatic word se gmentation;word segmentation algorithm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何 莘(1968-),女,河北保定人,工程师,从事信息存储与检索技术、数字资源管理、搜索引擎技术等研究. 1 分词及分词算法 从中文自然语言句子中划分出有独立意义词的过程被称为分词。众所周知,英文是以词为单位的,词和词之间是靠空格隔开,而中文是以字为单位。由于中文词与词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中文分词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是机器翻译、分类、搜索引擎以及信息检索。中文分词技术属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范畴,是语义理解过程中最初的一个环节,它将组成语句的核心词提炼出来供语义分析模块使用,在分词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恰当地提供足够的词来供分析程序处理,计算机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其处理过程就称为分词算法。现有的分 词算法可分为三大类: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 法、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和基于统计的分词方法。 111 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方法 这种方法又叫做机械分词方法,它是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分析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0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匹配,若在词典中找到某个字符串,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按照扫描方向的不同,串匹配分词方法可以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按照不同长度优先匹配的情况,可以分为最大(最长)匹配和最小(最短)匹配;按照是否与词性标注过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单纯分词方法和分词与标注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 (1)正向最大匹配法(MM 法)。其基本思想 第26卷第5期2008年5月 情 报 科 学 Vol.26,No.5May,2008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三、教学重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a)、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d、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新部编本《大自然的语言》经典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两课时 预习内容: 1、作者介绍: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2、学习字词。 连翘(qiáo)——翘起(qià) 衰草连天(shuāi)——鬓毛衰(cuī) 落叶(luò)——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3、学生各自诵读课文。 提示:本文是说明文,诵读时节奏要舒缓,语气要平实。

指出下边几个问题的答案应该从哪些段中寻找,把段的序号写到括号里。 ①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②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③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④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①(1—3)②(4、5)③(4—10)④(1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大自然丰富多彩.那么,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每个词齐读两遍,读准字音。 四、自由朗读课文,标好段序,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根据课后练习题一中的四个问题,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六、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齐读第一自然段。 思考:1.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钱双红 、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语言》是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与发现》 里的一篇课文,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孩子们在接触本文时会很容易被这首小诗简洁的文风、活泼的文字所吸引。通过学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过程与方法:讨论、交流、感受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思想 感情。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在读中领略大自然的 神奇,激发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难点: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想象世界,整合课内外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仿编、创编诗歌。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 四幅图分别代表哪个 季节吗?你是怎么知 道的? 2. 是啊,大自 然真是太奇妙了,他 用自己特有的语言告 诉我们很多的信息。 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哪 些呢?这节课就让我 们继续学习第六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观察图片,发 言。 2.齐读课题 通过观看图片, 让生初步感知 “大自然的语 言”充分利用学 生熟悉的事物创 设情境,激发学 生学习的兴趣 计: 二、以读促悟, 汇报交流前置性作业: 默读课文,说说 从文中你知道了哪些 大自然的语言?用 画出关键词句。试着 用“大自然用, 告诉我们「” 的句式说一说自己读 懂的内容。 1.讲解“三叶虫” 化石 2.讲解“漂砾” 3.大自然的语言真是 太奇妙了,那我们怎 样做才能发现它呢? 1、小组交流 2、小组展示:小组 上台根据课文的第 二至八小节,先读 内容再说自己的理 解。再有感情地朗 读。 3、根据课文最后一 小节,回答:要多 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通过 读、小组交流, 展示,明确文中 的大自然语言。 锻炼学生的理 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三、拓展延伸, 仿编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 真是妙不可言呀!大 自然的语言远远不止 这些,还有很多。你 在生活中发现大自然 还有哪些语言呢? 大自然的语言 无处不在,只有会观 察、爱学习、勤思考 的人才能发现。老师 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 都请到我们的课堂 上了,看课件,找自 己喜欢的一句说说你 从中知道了什么。 自由发言 读资料,说感受 学习课文的写法 语文与生活相 结合,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激发 学生观察大自 然的兴趣。 了解课文的写 法,学着仿写诗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中文全文检索中的应用

3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中文X ML 文档的全文检索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4CT Q005。 ●熊回香,夏立新(华中师范大学 信息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079)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中文全文检索中的应用 3 摘 要: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是中文全文检索的基础。首先介绍了全文检索技术及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接着详细地阐述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中文全文检索中的应用,并对目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中文全 文检索技术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中文全文检索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自然语言处理;全文检索;智能检索 Abstract:Natural languag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is the basis of Chinese full 2text retrieval .This paper firstly intr oduces the full 2text retrieval technol ogy and natural languag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Then,it gives a detailed 2descri p ti on of the app licati on of natural languag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in Chinese full 2text retrieval .The p resent li m itati ons of the Chinese full 2text retrieval system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 r ocessing technol ogy is als o ana 2lyzed .Finally,the paper exp l ores the devel opment trend of Chinese full 2text retrieval technol ogy in future . Keywords:natural language p r ocessing;full text retrieval;intelligent retrieval 随着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网上信息呈指数级剧增,人们越来越强烈地希望用自然语言同计算机交流,并能方便、快捷、准确地从互联网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和中文全文检索技术成为当今计算机科界、语言学界、情报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并共同致力于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充分运用到全文检索中,从而促进了全文检索技术的发展。 1 全文检索技术 全文检索是一种面向全文和提供全文的检索技术,其核心技术是将文档中所有基本元素的出现信息记录到索引库中,检索时允许用户采用自然语言表达其检索需求,并借助截词、邻词等匹配方法直接查阅文献原文信息,最后将检索结果按相关度排序返回给用户。因而索引数据库的建立是全文检索系统实现的基础,它以特定的结构存储了数据资源的全文信息,从而为全文检索系统提供可检索的数据对象。在中文全文检索系统中,建立索引库的前提是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中文信息进行基于词(字)、句、段落等更深层次的处理。 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 自然语言是指作者所使用的书面用语,在信息检索中包括关键词、自由词和出现在文献题名、摘要、正文或参 考文献中的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词语[1]。自然语言处理 (Natural Language Pr ocessing,NLP )是语言信息处理的一 个重要分支,在我国就是中文信息处理。它研究能实现人与计算机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用计算机对包括汉语(字)的形、音、义等信息及词、句子、篇章的输入、输出、存储和识别、分析、理解、生成等多方面的加工处理[2]。由于自然语言处理侧重于词、句子、篇章,因而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语境分析便构成了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内容的基础部分。 211 词法分析 词法分析包括词形和词汇两个层次,其中词形主要是对各种词形和词的可识别部分的处理。如前缀、后缀及复合词的分析;词汇的重点在于复合对词操作和词汇系统的控制。其主要目的是有助于确认词性以及做到部分理解词与词、词与文档之间的关系,提高检索的效率。由于计算机内部存储的中文信息没有明显的词与词之间的分隔符,因此,在中文全文检索系统中,词法分析首要任务之一是对文本信息进行词语切分,即汉语自动分词,汉语自动分词是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关键技术,也是中文全文检索的瓶颈,只有对汉语词进行正确的切分后,才能准确地提取文献的特征信息,对文献进行正确标引,才能正确分析用户的查询意图,为用户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 212 句法分析 句法分析是对句子中词汇短语进行分析以便揭示句子的语法结构。目的是通过对句型结构的分析,自动抽取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