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1

试论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是指导传统中医药学实践的思想精髓。考察现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历程, 发现它有向中医药哲学思想逼近的趋势。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以及由此分支出的环境基因组计划、药物基因组学又分别从分子水平上阐述了中医药学中系统观、天人相应论以及个体化思想的正确性。传统的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在生命科学深入到分子水平的今天,依然有其指导现代科学实践的现代意义。由此可以预见,在传统的中医药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可望在对现代重大疾病的治疗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健词中医药学; 哲学; 思想; 意义

A Trial Talk About Philosophy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And Its Modern Meaning

Abstrac t The philosophy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is the soul which directs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viewing the developed course of methodology of modern natural science, we can find it have been approaching toward the philosophy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The validity of system theory, nature-human correspondance theory and individual treatment idea was expatiated in the molecular level by the studies on Human Genome Project and two other subject based on which ie. 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 and Pharmacogenomics respectively. It is conclude that The philosophy idea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is still possess the modern meaning to direct the modern science practice even in nowadays when the researches of life science are dept into molecular level. It can be forecasted that the serious disease are promise to be treated guided by the philosophy idea.

Key word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Philosophy; Idea; Meaning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举世无双的科学文化。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特征。据史料左证,它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由于它诞生于中国古代的科技背景下,因而,它的科学规范必然深深打上中国古代哲学的印记,形成中医药学特有的哲学思想。

建国后,随着西方医药科学的引入,国内学术界对诸如“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现代化”等命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传统中医药学的摒弃与发展、中医药学理论的先进与落后、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等问题发表了多家见解,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在此且不予详述。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后基因组”的生物学时代即将来临,同时,艾滋病依然象世纪瘟疫般困扰着世人,在这样的现代科技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却发现它蕴含了独特的现代意义,它的整体观、辩证观、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论有惊人的相似,其科学的医疗思想有望为攻克艾滋病等顽疾提供新思路和方法,如此等等。当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理解的时候,我们将会惊叹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熠熠生辉,璀璨夺目。

一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方法论

任何一门科学的发生发展都在一定的科技背景下进行的。在古代,中医药学赖以发生发展的科技知识背景,就其哲学层次而言是“阴阳二元论”,《周易》便是其哲学思想的蓝本,就其方法论而言是整体方法,就其对象特征而言是宏观世界的整体协调与和谐[1]。在这种知识背景下诞生的中医学,“阴阳学说”便成了它的哲学基础,以至成为指导中医药实践的中医哲学思想。也就是说中医药学企图将人的生理、病理的全部现象纳入“阴阳论”的理化模式中,于是,“负阴抱阳”、“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的整体的人便成为中医药学的科学对象;由此而引伸出的阴阳论的整体方法、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五行论的系统方法便成了中医药方法论的基本特点。回顾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变化与发展,其哲学思想有向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逼近的趋势。

本世纪以来,基本粒子的研究成为物理学的主流。然而,每当物理学在原子实验中向自然提出一个问题,自然界的回答就是一个悖论。这种矛盾性来源于近代自然科学观以及原子物理固有的结构体系。相对论的出现,改变了人对绝对时空的幻觉,量子论的创立,惊醒了可控测量的迷梦。这些自然科学理论的进展,从根本上动摇了牛顿力学对世界观的统治地位。

三十年代后期,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首创系统论方法,使方法论从还原论过度到整体观,从机械论发展为系统观。与此同时,控制论和信息论的问世,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领域。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揭示了生物自我复制的奥秘,破译了生物的遗传密码,信息在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朗。于是,随之而兴起的被称作“新三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以及被称作“新新三论”的分形论、超循论和混

沌论,更以磅礴的气势席卷全球。上述现代科学的最新理论日益深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从根本上动摇了现存的基本定律、原理,使人类固有的一些传统观念濒于崩溃。因这些成就而逐渐明朗化的科学哲学背景与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医药学的科学哲学思想有着异乎寻常的相似之处。有的科学家甚至认为目前发生的这一变革是向道家思想的回归。海森伯承认东方古代思想和现代量子论的哲学结论之间的关系一直对他有很大的魔力。物理学家John Wheeler认为:人们已感觉到东方思想家所认识到的一切,并且如果我们能够把他们的答案翻译成我们的语言,我们将得出我们所有问题的答案[2]。虽然此说法难免有言过其实之嫌,但由此也正说明了现代科学方法论向中医药哲学思想迁移的现实。自80年代以来,大量的例证表明,阴阳五行学说不仅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控制论、信息论、模糊识别、辩证逻辑等现代科学方法化的“合理内核”[3]。

二从人类基因组学认识中医药学的系统观

中医药学研究人的生命过程及其各种运动方式的相互作用,把生命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及发展的和谐作为医学的根本目的。中医药学研究的是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并与自然、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着重研究生命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机体反应状态,从状态及状态运动过程中总结人的生理与病理规律。在中医看来,人是整体状态的人,它的全部理论与实践都是以状态为中心,研究状态的识别、运动,着力于状态的调整和控制。中医药学研究的病理性信息,是人体五脏六腑、气血阴阳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阴阳消长、邪正虚实的总结果。区别于西医学重视致病因数作用下的局部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中医药学研究的对象更能代表生命的真实。这些思想方法无不体现了系统论的精华,反映了系统论关于“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论断。在对疾病的诊治上也体现了系统和谐的观点。诊之要决在于识其偏,治之要决在于使其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逆者降之,陷者举之,寒热错杂,温凉并用,和其阴阳……等等。中医药学在用药上也充分体现了系统观,特别强调中药复方的应用。而中药复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构成有主次之分,并非散砂一盘,也就是说不同的药物在复方中担当一定的角色,即君、臣、佐、使,有些药物针对疾病的主要环节,起主要治疗作用,有些药物起辅助作用,或针对疾病的次要环节,有些药物则用于增强起治疗作用药物的力量,减轻或消除所用药物的副作用,总之,对患者发挥整体的疗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早在80年代就多次强调:“中医学理论包含了许多系统论的思想”。

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系统观、辩证观有许多相似之处[4]。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充分说明了只有用系统的方法,才能真正把握生命的本质。研究结果表明[5],人类基因组含有大约 1 0万个基因,3 0亿个碱基对。1 0万个基因只占基因组的3 %~5%,并且在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小, 但这些差别却引起诸如身高、肤色、指纹、血型等表型上的显著差异,由此足见占基因组95%~97%的非编码序列的至关重要性。这些非编码序列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基因表达调控、基因修饰及基因间的协同性等重要功能。

近年来的分子发生遗传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形态发育最重要的是调节基因而非结构基因,一个或少数几个调节基因的变异就足以产生在分类上有意义的形态特或数量性状[7]。而这些在微观水平的基因调控与修饰, 反映着生命机体的整体功能状态。从基因活动所控制的更高层次看,人是由多细胞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其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都是系统行为,只能通过系统的分析才能了解。正如Leroy Hood指出的“未来生物学是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决不能只注意一个基因的表达,就想了解系统如何工作”[6]。因此,在“后基因组时代”对生命的研究中,除逐步寻找在生物学和医学上重要的个别基因并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外,更重要的应了解整个基因组及其产物、如何协同活动,调节细胞和生物体的功能活动[7],而这恰恰从人的生命本质上反映了中医药学理论中的系统观和辩证观。

基因组学研究是在过去对单个基因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充分认识到基因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特别是从结构研究向功能研究方式转变, 对基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日趋重视, 反映出基因组学与中医药两个学科在思维方法学上的趋近特征, 显示出研究思路与方法相互渗透的可能性[4]。同时,中医药学传统的哲学思想也就在“后基因组时代”被赋予了现代意义。

三天人相应论与环境基因组计划(EGP, environmental genome project)

中医药学的主要思维方式及其概念、理论就是立足于自然过程与生命过程及其各种方式的相互作用,并使其结合成为一个整体联系的科学。“天人相应”是中医药学的一个根本观点,其核心思想是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人作为“天”的一个子系统,强调人与“天”的相应性。其内容的要点是:“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与天地相参”;“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等。“天人相应”观的立足点很高,眼界很宽,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在《内经》时代就已确立为一项原则性内容。“天人相应”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已被完全公认。在中医看来,把人视为是大自然的产物, 人是在宇宙发育和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并且逐步变被动适应为主动适应,达到与自然高度的和谐。而且, 认为人的生长发育、健康与疾病都取决于人与自然四时阴阳变化的协调关系, 所谓“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生死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素问·脉要精微》)而且, 一切诊治医疗行为也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所谓“顺天之时, 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 逆者为粗。”(《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当人与“天”的不协调,改变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状态,便出现病态。因而,在对疾病的诊治中也充分考虑“天人相应”,“无力回天,有方调人”,通过用药,对人的偏离态也即病态进行调整,使其恢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学的辩证论治和系统观。

当前,天人关系的许多因素发生着剧烈变动,人与天相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日益人工化,自然的“天人相应”关系被极大地扭曲。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环境状况急速恶化而致与环境因素相关的大病、新病发病率急速上升,环境

因素、生活方式在病因、死因谱中达70%以上。鉴于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日益突出,美国国立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NIEHS, national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sciences) 启动了环境基因组计划[8],专门研究与环境相关疾病的遗传易感性,着重于研究环境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快速发展的分子遗传学使人们认识到对环境暴露的易感性存在不同个体遗传背景的差异。环境基因组计划的目标就是鉴定对环境发生反应基因中有重要功能的多态性, 并确定它们在环境暴露引起疾病的危险度方面的差异。目前已列入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候选基因包括: DNA修复基因; 有毒物质代谢和解毒基因; 代谢基因; 信号传导基因; 受体基因; 介导免疫和感染反应的介质基因; 参与氧化过程的基因; 介导营养因素的基因; 细胞循环控制基因; 细胞内药物敏感基因等。研究表明,人类健康状况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 如遗传易感性、环境的暴露和衰老等。疾病的发生常常是基因的多种功能和这些功能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而人类生活的极其多样的环境, 如我们吃的食物、呼吸的空气, 我们接触的化学物质以及我们得到的医疗照顾等也同样影响基因的表达。

由上所述,环境基因组计划的实施,从基因调控的微观角度为传统中医药学“天人相应”论给出了现代解。在对生命的本质的研究上与中医药学“天人相应”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四个体化治疗与药物基因组学 (Pharmacogenomics)

中医药学一贯提倡以人为本,在中医所有的理论中, 从来就没有被分隔的人、脱离自然和社会的人, 它始终把原初的人、整体的人、活体的人作为观察与思维的焦点。与西医重视群体统计方法不同, 中医十分重视个案研究。其实两者的区别决不仅仅是数量方面的, 实质上前者把个体看成是无本质差别的生物样本, 而只考虑数量中呈现的大数规律, 但后者却认为个体的差异是内在的和必然的, 任何治疗都必须因人而异,“辩证论治”或“同病异治”,也即中医药学的个体化治疗。

个体化治疗是中医药学传统的治疗思想,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累见不鲜。近年来,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个体化治疗的思想再一次得到生命本质的验证。人类基因组的研究表明,人类基因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人群和个体对药物的不同反应。于是便分支出药物基因组学。即以人类基因组学为基础, 在基因水平研究个体遗传差异对药物不同反应和药效的差异。

人体疾病都是起因于细胞内正常代谢途径发生改变, 代谢途径是由基因决定的。因此,不论是器质性病变还是功能性疾病无不与基因密切相关。人类基因既有结构(形), 又有功能(态), 存在基因结构的差别和功能的变异, 也就是基因的多形性和多态性。人类基因的多态性的个体差别对临床症状的长短和临床治疗的疗效等起着关键作用。目前药物基因组学是从全基因组扫描寻找这些DNA多态性, 进而优化药物设计和发现新药。应用大规模系统研究基因组以加速发现对药物反应的DNA多态性, 包含药物目标、药物代谢或疾病通路上相关的DNA多态性。药物基因组学所包含的领域很广泛, 其研究目的是更科学地评价各种

药物的疗效和毒性, 同时也对不同患者根据DNA多态性的差别选择高效和低毒的药物加以治疗。随着对疾病及药物作用与DNA多态性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入, 药物基因组学将指导和优化临床用药。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Franciss S.Colin预言道: 药物基因组学将是下一代医学革命的一部分; 用药个体化是其中的一项目标; 很快, 医生们将常规给病人做基因检测, 以确保开给病人的药品实际上对该病人是最恰当的[9]。中医的精华在于“辨证”而后论治, “同病异治”本来就是重视个体化治疗, 通过研究“证”和基因多态性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基因多态性所带来的该基因功能上的变化, 由此探寻“证”的相关基因表达谱。以这样的研究结果采取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可以更有针对性地个体化治疗, 同时也将中医的特色溶入到了生命科学的领域[10]。

五展望

如上所述,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理论以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深入,分别从科学方法论的层面以及人生命的本质阐述了中医药学哲学思想的科学性,赋予了中医药学哲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中医药哲学思想是中医药学理论的精髓,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宝库中的思想精华。以中医药学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可以预言,我们将可在医药学理论上获得重大发现或在某些顽疾的临床治疗上取得技术突破。例如中药和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治疗原理等都可能蕴藏着非常独特的思想精华和重大发现的可能;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1996年风云人物的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博士,就是在中药复方的用药方式及其思路的指引下,以蛋白抑制剂混合多种抗艾滋病药物治疗艾滋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自然的“天人关系”已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导致疾病谱的变迁。许多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等病因复杂的疾病已成为严重为害人类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艾滋病以其巨大的杀伤力不断吞噬着人类的生命,当前让人谈之色变的“非典”也正是人与自然关系扭曲的结果。对这些疾病,固有的用药模式已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人类基因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的多基因病, 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哮喘病、风湿病、骨质疏松、神经精神病等属于多种功能基因调控失常所致[10],因此对疾病的治疗, 不管在现在还是在将来, 都将从调控基因的功能着手, 即从修饰或改变基因的表达与基因产物的功能着手, 而不是以改变与纠正基因的结构为主要手段。而中医作为我国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学科, 她擅长于从整体上进行功能的调节,对这些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将可发挥其优势,以期获得应有的疗效。对艾滋病的治疗,按照中医药学的治疗思想,“扶正祛邪”,“辩证论治”,多靶点抑制HIV病毒的扩展,同时从整体上提高人的免疫力,克服西医学单作用靶点的弊端,可望为艾滋病的治疗取得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匡萃璋. 现代科技知识背景下的中医学[M]. 崔月犁主编.中医沉思录(一),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89~97

[2] 傅景华,傅景春. 物理学之道与“中医现代化”[M]. 崔月犁主编. 中医沉思录(一),北京: 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 250~255

[3] 李致重. 中医现代化的若干思考[M]. 崔月犁主编. 中医沉思录(一),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60~268

[4] 吴煜,杨宇飞,杨焕明. 中药反应性基因——中药抗肿瘤恶病质研究的新切入点[J].世界科学研究,2000,(1):17~19

[5] 张立人. 试论人类基因组的DNA多态性资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7):58~60

[6] Blanchard A.P and Hood L. Sequence to array: probing the genome's secrets[J]. Natural Biotechnology, 1996, 14: 1649

[7] 王亚辉. “后基因组时代”的生物学[J],生命科学,1997, 9(4):145~153

[8] 李胜,贺林. 人类基因组多样性计划—环境基因组计划—药物基因组学[J].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9, 22(2):57~61

[9] Adamgir, Sandersr, Jonssonj. The development of pharmacogenomic model to predict drug response [J]. Pharmaininformatics Supplement, 1999, 30~33

[10] 沈自力. 基因科学和2 1世纪中医药学的走向[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 10:7~9

《现代中医药》杂志征稿

《现代中医药》由陕西中医学院主办、1980年创刊,是中医中药、中西医结合的全国性医学期刊,国际连续出版物。现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原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本刊以传播中医药新理论,普及中医药新技术,遵守严谨、求实、发表职称论文咨询QQ2392300037 微信:LSN2020,欢迎咨询!!! 科学、优质的方针,体现“实用、创新、综合”的办刊特色,重点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坚持中医特色。本刊辟有专家笔谈、理论探讨、临床论著、名老中医经验介绍、临床报道、中西医结合、进修专题、验方集萃、新药推介、名师垂教、名方发挥、中药研究、典籍新悟、针推天地、文献综述、医话医案、学习之友、考试ABC、争鸣等栏目。 投稿须知 1. 文稿应具备学术性、专业性、创新性、科学性,务求主题突出、论据充分、文字精炼、数据可靠,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专业水平和实用价值。 2. 文稿的篇幅(含摘要、图、表、参号文献等)不超过7000字。 3. 文稿结构一般为题名、作者姓名、单位(邮编)、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以及上述各项的英文译文。 4. 中文题名不得超过20字,英文题名实词不得超过10个。中文摘要应在150-250字,关健词3-8个。摘要必须拥有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四要素。以提供梗概为目的,不对文稿内容做评论,同时尽量避免特殊字符或数学表达式。 5. 请在首页页脚注明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凡属国家、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点攻关课题项目文稿,请提供基金的标准名称和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月日、性别、职称、学位、主要研究与关注方向。 6. 算符号和函数符号采用正体,变量采用斜体,矢量和矩阵采用黑斜体,集合符号采用黑正体。 7. 文稿中图表应精选。图表中字符和数据应准确无误,且与正文一致。图表题和图表注释需采用中文,图形需为黑白,图中横纵坐标均需表明量和单位,计量单位务必符合国家颁布的最新标准和规定。 8. 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请参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05。参考文献应采用公开发表的文献。参考文献列表按文献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 9. 文稿内容不得涉密,并请作者提供本单位保密部门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请勿一稿多投,否则责任自负。本刊对文稿有修改权,所发表文章版权归编辑部所有。文稿一经发表,编辑部将随即赠送当期杂志。 10. 来稿请用E-mail投稿,文稿须为WORD格式;请提供作者简介和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手机及E-mail地址。请自留底稿,来稿一律不退。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阴阳: 2、气机: 3、津液: 4、解表药: 5、七情: 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功效题 1、麻黄: 2、石膏: 3、茯苓: 4、人参: 5、川芎: 三、(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填空题 1、对世界本原持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的学说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医认为人体是以_____________为主宰,_____________为中心,结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奇恒之腑形态上似_______,功能上似____________。 2、中药“四大热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五行相生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应用升降浮沉应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气的最基本运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体之

气根据生成的来源可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茵陈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蒲公英是治疗______________的要药;鱼腥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金钱草是治疗_____________的要药。 8、活血祛瘀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大类。 9、有“夏月麻黄”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引火下行”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有“舟楫之剂”之称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即能补血又能止血的药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题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A、司呼吸 B、主血脉 C、主疏泄 D、主升发 E、主纳气 2、五行学说中“水”的特性是() A、润下 B、稼穑 C、炎上 D、从革 E、曲直 3、藏象学说的内容包含() A、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B、内在组织器官的各种表象 C、五脏、六腑 D、五脏、六腑与经络 E、五脏的各种形象 4、脏与脏之间主要体现了“精血同源”关系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肝与肾 D、脾与肾 E、心与肾 5、发病的最基本原理是() A、正胜邪负 B、正胜邪退 C、正邪相搏 D、邪胜正负 E、邪正相持 6、中医探求病因的主要方法是() A、辨病求因 B、辨症求因 C、问诊求因 D、相对性 E、直观性 7、主升清功能的脏腑是() A、肝 B、脾 C、肾 D、心 E、肺 8、和肾相为表里的是() A、大肠 B、膀胱B、三焦D、胆E、小肠 9、归属内伤病因是() A、劳逸 B、医过 C、外伤 D、六淫 E、水湿痰饮 10、以下哪些是杏仁的主要功效() A、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B、发汗解表、止咳平喘 C、发汗解表、温通阳气 D、发汗解表、行气和中 E、发汗解表、祛暑化湿 11、利水渗湿药主要适应的病证是() A、湿阻中焦 B、湿温初起 C、痰饮伏肺 D、水湿内停 E、风湿痹痛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专业五年制使用) 课程名称:中药学 学时:108(90/18) 学分:6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学生。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 (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133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93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97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附药视具体情况由任课教师作具体要求。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教学的内容与要求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学时) 掌握中药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概况,其中重点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重点: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书名、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目、分类、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学时) 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位的一般采收原则。 重点: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如何正确理解道地药材的涵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1学时) 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熟悉常用或特殊的炮制方法;了解其余的炮制方法。 重点:中药炮制的目的,现代常用炮制法分类。 第四章药性理论(5学时)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药物的作用,气与味的综合效应;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 第五章中药的配伍(1学时) 掌握中药配伍的目的,药物“七情”及各种配伍关系的含义,配伍用药原则。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精)

中药现代化需要中医现代化 浙江省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张治国研究员 [摘要]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宝藏,中医学必须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人们的保健作出贡献。自1995年起我国已启动了中药现化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中药现化代引发了中医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关键词]中药;中医;现代化; [Abstract]TCM is a great storehous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CM must modernize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more healthy.Our country have start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since 1995.We have gain great success,but face some difficulties al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herb require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The modernization of herb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CM are relating and accelerating one another. [KEY WORDS] chinese herb,TCM, modernization 一、中医药的现状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传统医药历经数千年而不衰,至今在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疾病谱已经发生了变化,人类的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转变,人类的医疗模式也已由单纯的疾病治疗转变为预防、保健、治疗、康

中医药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中医药概论 1、简述中医药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答: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和伤痛,就需要医药知识和技能来疗伤治病,就有了中医药学。有了中国人就有了中医药学,中医药学起源于原始社会,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创造的,是实践的产物。 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治疗技术日益提高,临床各科逐渐形成,中医药理论体系也进一步成熟和发展。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2、简述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3、说出中医四大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的名称?答: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攻下派”张子和;“补土派”李东垣;“养阴派”朱丹溪。 温病四大家:吴鞠通、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 4、什么是整体观念?什么是辨证论治? 答: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与社会不可分割,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这一思想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等各个方面。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 5、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是什么?共收载多少种药品? 答: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共载药850种。 6、什么是阴阳、五行?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着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阴阳交感;②阴阳对立制约; ③阴阳互根互用; ④阴阳消长平衡;⑤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②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④用于疾病的诊断;⑤用于疾病的防治; ⑥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8、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应用? 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①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②五行的相生、相克; ③五行的相乘、相悔和母子相及。 五行学说的应用:①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②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③用于疾病的诊断;④用于疾病的治疗。 9、什么是藏象学说?什么是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答: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五脏:心、肝、脾、肺、肾,合称为“五脏”。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0、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答:由于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水谷精微都依赖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以后主要的营养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为后天之本”“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11、为什么说肾为先天之本? 答:肾藏精,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生殖繁衍基本物质。精化气,称为肾气。肾中精气的生理作用概括为肾阴肾阳,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滋润作用的成为肾阴;肾中精气对机体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推动、温煦作用的称为肾阳。肾阴、肾阳是全身阴阳的根本,五脏六腑阴阳都离不开肾阴、肾阳的供养,肾阴、肾阳又是肾先天之精气生理功能的概括,所以称“肾为人体先天之本”。 12、五脏的生理功能分别是什么? 答:心:主血脉,主神志;心合小肠、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合大肠、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上系于喉、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 脾:主运化,主统血;脾合胃、在体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肝:主疏泄,主藏血;肝合胆、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现代科技革命对中医药发展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学号:2010207032 姓名:王米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学科,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发展,促进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中医诊断学实现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医治疗学、直接推动了中医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促进了中药现代化。同时,中医药的发展既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手段,又要保持自身优势。今天,现代科技条件下发展中医药学的对策,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医药研究的力度,另一方面中医学理论框架也应有所突破。 关键词:现代科技革命中医药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篇章。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依据时代的变化、世界的进步与各国的国情,与该时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为科学基础的,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生了新的革命,科技创新不断涌现,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新的科技基础[1,2,3,4]。 20世纪50年代前后,以资本主义国家为主掀起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层次最高的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为主要内容,袭卷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新工业国家及某些社会主义国家,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5,6,7]。现代科技革命一般指第三次科技革命。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已是不争的事实,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动力理论面临着新的发展和新的挑战[8,9,10]。现代科技革命促使科技与生产融合,科技直接转换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主体的力量与需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与归宿[11,12,13]。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对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而且还是通过对现象由表

对中医药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中医药发展的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医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遇。在世界快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解决中医药的困境,实质就是要解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处理好中西医之间的关系,利用现代科技挖掘传统中医药的精华,不断完善、创新,发扬光大,那么中医药的前景就是光明的。 关键词:中医药发展现状前景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医学体系。中医对人类医学发展和促进人类健康,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5中药学方面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藿香正气液、速效救心丸等500多种中成药以其显著的疗效受到世人的瞩目。药厂通过现代技术,提取出药材的有效成分,制成现代化的中成药, 2.3再放眼海外中医药的发展。韩国在吸收中医精髓后与本国实际情况结合而成的韩医可看作中医的一支。韩医的地位相当高,近20年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考入韩医科大学。他们的古籍Data Base化和精神科领域都有独到的成就[6]。另外日本汉方医学,台湾中医的发展也是硕果累累。 [6]金基郁.韩国医疗分类R&B及现况与新动向. [7]张恒鸿.中医舌诊之证实研究. 对中医药现状的思考 一、中医药理论尚未找到与之匹配的现代科学语言,这让现代人难以理解和掌握 1.中医学是科学,必须通过科学的手段来研究,但是中医理论的语言体系是古汉语,而现代科学的语言体系是数学,两者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2.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二、现行某些中医政策和管理体制不利于中医的发展,需要调整 1.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中医药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

A B C D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A B C D 、阳病治阴的方法 A B C D 、脾胃的病变反映在舌面上何部 A B C D 、下列适用于“扶正法邪并用”治法的是 A B C D

E、血能生气 2、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A、形体偏瘦 B、性格内向 C、喜静少动 D、急躁易怒 E、精力旺盛 3、下列属于扶正的治法有 A、滋阴制阳 B、阴中求阳 C、阴病治阳 D、热者寒之 E、塞因塞用 4、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 A、性别差异 B、生活习惯不同 C、年龄不同 D、体质不同 E、证候不同 5、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正确错误 、失眠是阴虚阳盛,阳不入阴,心神不安所致 正确错误 、气虚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所形成的症候 正确错误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以至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正确错误 、邪盛正亏,邪盛但尚不危急,正气虚衰不耐攻伐时可用先去邪后扶正法 正确错误 恭喜,交卷操作成功完成!你本次进行的《中医药学概论》第05章在线测试的得分为20分(满分20分),本次成绩已入库。若对成绩不满意,可重新再测,取最高分。 测试结果如下: ? 1.1 [单选] [对] 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 ? 1.2 [单选] [对] 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 ? 1.3 [单选] [对] 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 ? 1.4 [单选] [对] 脾胃的病变反映在舌面上何部 ? 1.5 [单选] [对] 下列适用于“扶正法邪并用”治法的是 ? 2.1 [多选] [对] 以补气方法治疗出血证,其理论依据是 ? 2.2 [多选] [对] 下列属于“偏阴质”特征的有 ? 2.3 [多选] [对] 下列属于扶正的治法有 ? 2.4 [多选] [对] 因人制宜的原则包括考虑病人的 ? 2.5 [多选] [对] 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 ? 3.1 [判断] [对] 食欲的好坏和食量多少与脾胃功能直接相关 ? 3.2 [判断] [对] 失眠是阴虚阳盛,阳不入阴,心神不安所致 ? 3.3 [判断] [对] 气虚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经络气机所形成的症候 ? 3.4 [判断] [对] 血寒证是指寒邪客于血脉以至血行不畅所表现的症候 ? 3.5 [判断] [对] 邪盛正亏,邪盛但尚不危急,正气虚衰不耐攻伐时可用先去邪后扶正法

四套中医药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

中医药学概论作业1 一、问答题1.如何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请举例说明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防治?3.简述五行的特性。 4.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5.简述心的主要生理特性。6.中医学中的精的内涵包括哪些?7.如何理解气的基本运动变化形式?8.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9.简述津液的功能。 10.简述经络系统的组成。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2 一、问答题1.举例说明六淫的概念及六淫共同致病特点。2.简述气机失调的主要内容。3.举例说明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4.简述七情内伤的概念和致病特点。5.简述痰饮的概念和致病特点。6.简述防治原则的主要内容。 7.简述瘀血的概念及其致病的症状特征。8.简述中医病因学中发病的基本原理。

9.如何理解三因制宜?10.举例说明中医治病的治疗原则。中医药学概论作业 3 一、问答题1.简述望神的概念和重点。2.简述神的表现类型及临床意义。3.简述五色主病的内容。4.简述问饮食口味异常的内容和临床意义。5.简述望苔色的内容。6.什么是青紫舌?有何临床意义。7.简述正常脉象的特征是什么?8.简述虚证、实证的鉴别要点。9.简述八纲辩证的临床意义。10.简述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中医药学概论作业4 一、问答题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2.简述四气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 义。3.简述中药汤剂基本煎服方法。4.简述植物药采收的一般原则。5.如何理解程氏“八法”?6.举例说明方剂运 用变化及其与主治的关系 7.举例说明君、臣、佐、使的含义?8.简述气机异常与脏腑的关系。举例说明理气剂组方的原则。 9.简述桑菊饮、小柴胡汤、归脾丸、朱砂安神丸的功效主治。 10.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理中汤与小建中汤、六味地黄丸与 肾气丸在组成、功效和主治方面的异同点。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试题(北京中医药大学) 总论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选择题 A型题 1.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是: A.730种 B.365种 C.840种 D.240余种 E.100余种 [答案]D [题解]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涉及药物数240余种。故应选D。 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经集注》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证类本草》 [答案] C [题解]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公元二世纪。故应选C。 3.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 [答案] B [题解]《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故应选B。 4.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 A.《炮炙大法》 B.《本草拾遗》 C.《炮炙论》

D.《神农本草经》 E.《新修本草》 [答案] C [题解]南朝刘宋时雷敩所著的《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故应选C。 5.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拾遗》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答案]C [题解]《新修本草》是唐显庆四年经政府批准编修的,它是世界上公布的最早的药典,比公元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要早800余年。故应选C。 6.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A.《开宝本草》 B.《本草纲目》 C.《嘉祐本草》 D.《证类本草》 E.《本草衍义》 [答案] D [题解]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首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故应选D。 7.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A.《图经本草》 B.《本草纲目》 C.《证类本草》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品汇精要》 [答案] B [题解]《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故应选B。 8.首载太子参、鸦胆子、冬虫夏草的本草文献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 201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9年将在上述6大任务部署32个研究方向,实施周期从2019年—2021年。 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建议支持经费总计5.3亿元。 1.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 1.1名老中医和民间医药现代传承研究 —1—

1.1.1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方法与推广应用机制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评价方法,建立传承机制与管理平台;以收集15种以上临床基础好、确有疗效的民间实用诊疗技术为载体,在对其名称、源流、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其中3~5种技术,对其临床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的平台,建立相关的收集、评估、筛选、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机制。 考核指标:完成15种以上民间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收集与整理,按照名称、操作规范、适应证、禁忌证、临床应用情况等要素,形成研究报告,提供操作方法视频资料;完成其中至少3种特色诊疗技术、每种至少300例以上的临床评价,形成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报告,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编制《民间医药特色技术筛选方法与评价指南》;建立民间医药特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可以有效运行的民间医药特色技术收集、评估、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应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 支持年限:2019年—2021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基本证候与重大疾病病因病机创新研究 1.2.1重大疾病中医异病同治的病因病机与诊治方案的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中医药治疗确有疗效的重大病证,以临床疗效为依据,以异病同治理念为指导,通过审证求因、审证求机、—2—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精)

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2002-04-22 中医学有5000年历史,曾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来,我国三代领导人都曾作过重要的指示,1985年6月20日中央再一指示:“中医不能丢,必须保存和发展”,组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管理工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 但是,我国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仅占3%的份额,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洋中药却占到97%,几乎垄断了国际中药市场。更有甚者,近年洋中药大举进入中国,抢占国内市场,目前洋中药进口额已超过我国中药出口额。为此,政协委员李连达在去年政协会议上提出0875号提案《关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的提案》,就发展我国中医药现代化事业提出了重要的建议。 一、政协0875号提案的主要内容 1.发展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

中医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优秀遗产,伟大宝库,应该努力发掘,认真继承;而另一方面,中医学又是治病救人的应用科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因此,需要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江主席曾多次指示:“发展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灵魂”,也应该是中医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以发展创新为指导思想,全力推进中医现代化与中药现代化。 2.加大投入,改善基础条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的基础差,底子薄,经费短缺,设备落后,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院,处境十分艰难。 据统计,我国卫生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23%,而在这么少的经费分配中,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仅占8.7%(相当国家财政支出的0,2%),却承担着1/3的农村医疗和1/4城市住院病人的医疗任务。一个中医院的经费仅是综合医院的18%。 经费严重不足,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明:(1)国外研制新药投入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卷2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 真题卷2 一、单项选择题 1、五脏中称为“后天之本”的是哪一脏: A.肺 B.心 C.肾 D. 肝 E. 脾 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火的“所不胜”之行为: A.木 B.火 C.金 D.水 E.土 3、具有“灌心脉以行气血”作用的是 A. 卫气 B. 经气 C. 元气 D. 营气 E. 宗气 4、“受纳、腐熟水谷”是哪一腑的功能: A. 膀胱 B.胃 C. 胆 D.小肠 E. 大肠 5、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脉经》 E.《诸病源候论》 6、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作用的气是: A.肺气 B.宗气 C.营气 D.卫气 E.元气 7、激发人体生长发育,津液的生成、输布有赖于气的()作用: A.推动 B.温煦 C.防御 D.固摄 E.气化 8、在五体中主脉的脏是: A. 脾 B. 肾 C.肝 D. 肺 E.心 9、五行中“火”的特性为: A. 炎上 B.曲直 C. 从革 D.稼穑 E. 润下 10、肝的功能是: A.主神志 B.主生长发育 C.主运化 D.主水液输布 E.主疏泄 11、肾在体合: A.骨 B.肉 C.皮 D.脉 E.筋 12、具有善行数变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火邪 D. 风邪 E. 燥邪

13、具有易伤阳气、凝滞、收引特性的邪气是: A. 湿邪 B.寒邪 C.燥邪 D. 风邪 E.火邪 14、具有传染性外感病因是: A.六淫 B. 饮食不节 C.疫疠 D. 七情 E.劳逸 15、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木的“所不胜”之行是: A. 火 B. 木 C. 土 D.水 E. 金 16、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7、我国第一部政府颁布的成药药典是: A.《本草纲目》 B.《神农本草经》 C.《新修本草》 D.《证类本草》 E.《和剂局方》 18、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的药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19、属于发散风热药的是: A.麻黄 B.桂枝 C.薄荷 D.石膏 E.知母 20、中药的四气是: A.气血阴阳 B.酸苦甘辛 C.寒热温凉 D.升降沉浮 E.有毒无毒 21、中药处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A.君 B.臣 C.佐 D.使 E.淡 22、中药配伍禁忌中“乌头”反: A.半夏 B.大戟 C.苦参 D.芫花 E.甘遂 23、具有“实而不满”特点的是: A.肝 B.脾 C.膀胱 D.心 E.肺 24、其华在唇的脏腑是: A.心, B.肝, C.脾, D. 肺, E. 肾 25、主通降作用的腑是: A.大肠 B.小肠 C.膀胱 D.胆 E.胃 26、主藏精,其华在发的脏是: A.肺 B.脾 C.肝 D.肾 E.心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精品课程网址

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entry/uqjedAc4/ 北大医学部视频资源http://202.112.190.68/shipin.htm 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 北大医学部视频资源http://202.112.190.68/shipin.htm 上海中医药大学网络教学资料 方剂学视频: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fjx/shikuang.htm 方剂学网络课件: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fjx/index.htm 实验中医学视频: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syzyx/shikuang.htm 中医内科学课件: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zynk/cai/ctm.rar 安装须知: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zynk/cai/setup.rtf 内科学视频: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j/zynk/shikuang.htm 针灸学网络课程http://61.129.75.54/zhenjiu/zj_demo/index.htm 辽宁中医学精品课程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article_index.asp 天津中医学院-实验针灸学网络教学 http://202.113.168.14/zhenjiu/101/ 帐号:test/密码:test http://202.113.168.14/zhenjiu/101/50.htm里面的视频都可以下载! 广州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 http://210.38.96.15/index.htm http://210.38.96.15/zjtn/index.htm http://210.38.96.15/zynkx/CONTENT/SHIPIN.HTM http://210.38.96.15/shl/index.htm 福建中医学院精品课程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JPKC.HTM 暨南大学精品课程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 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组胚教研室精品课程 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xlx/jxlx.htm 海南医学院精品课程http://210.37.79.3/jingpin/index.htm 四川大学精品课程---医学部分 诊断学http://219.221.200.61/2003/58/classonline.htm 药物化学http://219.221.200.61/2003/show.asp?id=63 病理学http://219.221.200.61/g2003/show.asp?id=57 护理学基础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47 生理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33 生物化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45 口腔修复学http://219.221.200.61/2004/show.asp?id=52 河北省精品课程网站http://218.11.76.26/ 河北医科大学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jpkt.htm 中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curriculum/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医学部分 武汉大学精品课程网站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 人体解剖学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rtjp/ 病理生理学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blslx/asp/ 药理学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ylx/index.htm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shenbao/lcyx/lcyx01.htm 牙体牙髓学https://www.sodocs.net/doc/bd10766239.html,/jpkc/ytysbx/index.html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9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2020年度 定向项目申报指南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突出中医药的优势特色,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加强中医原创理论创新及中医药的现代传承研究,加快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治未病”、中药材生态种植、中药复方精准用药等关键技术突破,制定一批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病的临床方案,开发一批中医药健康产品,提升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层次,加快中医药服务的现代提升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本专项以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医“治未病”、中药开发及质量控制三大领域为重点,从基础、临床、产业三个环节进行全链条、一体化设计,将专项研究任务分解为中医药理论传承与创新、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资源保障、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示范、中医药国际化、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等6大任务,2017年—2019年已围绕上述6大任务发布了三批指南。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结合专项整体实施部署情况,2020年拟在任务“中药资源保障”的“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方向部署项目,实施周期2020年—2021年。根据指南方向研究内容体量, —1—

拟支持经费约0.5亿元。 中药资源保障 1.中药材生态种植及安全性保障 1.1基于土壤特征的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及产地溯源研究 研究内容:以10种代表性常用道地药材为研究对象,围绕道地药材形成过程中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独特品质因子的形成规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对道地产区土壤特征的本底调查及稳定同位素指纹分析,结合多谱学技术获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集成建立多元标准化的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及产区土壤特征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机器学习与模式识别分析提取变量特征并建模,结合全局优化的方法构建土壤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的关系图谱,揭示基于土壤特征的中药道地性形成科学内涵。同时,基于同位素分馏原理、土壤特征—药材品质转化规律和地球大数据系统等信息关联分析,建设现代技术的道地药材溯源检测技术集成,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 考核指标:挖掘道地药材品质形成的关键土壤特征,建立多维标准化的土壤特征可实际应用的大数据平台1个;构建示范性土壤特征与道地药材品质因子形成的关系图谱不少于10套;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指纹土壤特征与大数据关联分析建立道地药材产地溯源数据集不少于10种;构建道地药材产地真实性溯源平台1个,实际判别、验证准确率不低于80%。 支持年限:2020年—2021年 —2—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

中医药的现代意义 【摘要】从文化进步的角度对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从尊重科学的角度对中医药符合保罗?萨迦德提出的多元科学划界标准;从维 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对中医中药在保持生态平衡,防止土地沙化领域起着重要 作用;从人道的角度:中医药提倡“仁”术,人性化治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 理由证明中医中药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医文化;中医药发展;中医基础 Abstract: TCM is closely related and promotes each other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rom cultural improvement; multi-science standard put forward by Polo. Sajade is defined to TCM from the angle of respecting science; TCM functions importantly to keep ecological balance and prevent land sandization from the angle of preserving multi-biology; TCM sponsors “beneficiary” for humane treatment; thus we are fully convinced to prove TCM' s important social value and practical meaning. Key words: TCM culture; TCM development; TCM basis 近日,拜读中南大学张功耀教授的一篇《告别中医中药》,其内容着实不 能令吾等信服,故借此文以抒拙见。 在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鲁迅、梁启超为首的历史人物掀起了一股“废医热潮”,但中医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而是相继涌现了范文虎、陆仲安、祝味菊、曹颖甫、陆渊雷等名医。1920年,主张废医的胡适被诊断为“糖尿病”,经西医治疗一段时间未见起色。后由当时上海的名医陆仲安的一番诊治,竟得治愈。胡适曾在陆仲安的《秋室研经图》上题词:“……如果能使世界的医学者渐渐了解中国医学药的真正价值,这岂不是陆先生的大贡献吗?”无独有偶,大文豪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女士曾患阴道炎症,四处医治无效后经服乌鸡白凤丸而愈。可见,中医中药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如此尔等从文化、科学、生物、人道四方面来论述中医中药不仅现在,而且将来也是会永远存在和发展下去的。 1以文化进步的名义 1.1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基础 要全面、深刻认识中医学,必然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加全面 理解、透彻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诊疗经验、临床思维,也才能做好学术继承、 理论教学工作。中国文化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勤劳耕作出发建立了一整套 精神原则……这是一种似浅实深、似散实精的文化遗产。如果认为割裂中国传 统文化与中医学的联系,仅仅用现代科技、现代哲学、现代思维方式认识中医, 将大大影响中医学的传承质量。因此我们也应当深刻看到,出现这种“反对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