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Protective trade policy)

[编辑]

什么是是保护贸易政策

国家广泛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与范围进行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与补贴。国家对于贸易活动进行干预,限制外国商品、服务和有关要素参与本国市场竞争。

[编辑]

保护贸易政策的种类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商品进出口积极加以干预,利用各种措施限制商品进口,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生产,使之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其所保护的对象、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分为:

(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16~17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欧洲各国普遍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代表商业资本的利益,追求的目标是把金银财富集中在国内,实现资本积累。早期重商主义注重货币差额,主张扩大出口、减少进口或根本不进口,因为出口可以增加货币收入,而进口必须支出货币。规定本国商人外出贸易必须保证有一部分金银或外国货币带回国内;外国商人来本国贸易必须把销售所得全部用于购买本国商品。禁止货币和贵金属出口,由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晚期重商主义注重贸易差额,从管制货币进出口转为管制商品进出口。主张通过奖励出口,限制进口,保证出超,以达到金银货币流入的目的。

(2)幼稚工业保护政策。幼稚工业保护政策是18~19 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美国、德国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当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稚阶段,缺乏竞争力,没有力量与英国的工业品竞争,这些国家的政府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为发展本国工业,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方法主要是建立严格的保护关税制度,通过高关税削弱外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也采取一些鼓励出口的措施,提高国内商品的竞争力,以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发展的目的。

(3)超保护贸易政策。超保护贸易政策是19 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各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保护贸易政策。在这一时期,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础。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暴露,世界市场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于是,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垄断国内市场和争夺国外市场,纷纷要求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但是,这一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与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区别,是一种侵略性的保护贸易政策,因此称其为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以下特点:

a、保护的对象不再是国内幼稚工业,而是国内高度发达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b、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植国内工业的自由竞争能力,而是垄断国内外市场;

c、保护的手段不仅仅是关税壁垒,而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限进奖出的措施。

(4)新贸易保护主义。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倾向的反省,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期间,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两次经济危机,经济出现衰退,陷入滞胀的困境,就业压力增大,市场问题日趋严重。尤其是在战后贸易自由化中起领先作用的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日益面临着日本和欧共体国家的挑战,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贸易顺差转为逆差,且差额迅速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率先转向贸易保护主义,并引起各国纷纷效尤,致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得以蔓延和扩张。

新贸易保护主义之所以“新”,是因为与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在保护手段上具有显著的特点:

a、保护措施由过去以关税壁垒和直接贸易限制为主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所取代;

b、政策重点从过去的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双边与多边谈判和协调成为扩展贸易的重要手段;

c、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贸易壁垒,实行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

[编辑]

我国的保护贸易政策

从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考察,对外贸易政策可归纳为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两大类型。所谓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放宽或是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对本国进口商品不给予特权或优惠,使商品能自由进口和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以保护本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免受国外商品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即奖出限入。一个国家选择哪一种对外贸易政策,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其在国际经济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的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会不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实行的贸易政策也不会相同。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保护贸易政策的演变

从建国到1978年期间,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我国实行的是国家管制的封闭型的保护贸易政策。这种封闭型贸易政策实质上也就是过度的保护贸易政策,对保护的对象不加正确选择,没有明确的保护期限,因此,这种政策存在不少弊端:

(1)不利于我国工业的进步。在高度保护政策上成长的民族工业,犹如温室中的花朵,成本较高,享受特殊的优惠待遇,无竞争压力,难以形成技术革新、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

(2)容易致国内资源的低效率配置。由于受保护的产业或企业享受各种优惠,国内资源会争相流入这些低效率的部门;

(3)失去了参与国际分工,获取比较利益,充分利用国际生产力的机会。总之,这种政策使经济的内向程度加深,经济结构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大,延缓了工业化的速度。

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英明决策,原来的封闭型的保护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形势,改革势在必行,由国家统制下的封闭型保护贸易政策转变为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的保护贸易政策。开放型的保护贸易政策是对外贸易活动由国家统一领导、控制和调节,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使对外贸易高速发展,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在进口方面,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大力吸收外资作为战略重点,同时,适当进口满足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所需的生活用品和物资。在出口方面,根据我国的情况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扩大矿产品、耐用消费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努力把初级产品、粗加工制品加工成工业制成品出口。总之,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与改革开放的政策相一致的。随着出口贸易政策开始走向自由化,高度,这种高度保护的进口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我国参与多边贸易活动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形势。因此,从1992年以来,对进口贸易政策进行了改革,使贸易保护程度大大降低,提高了民族企业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良性发展,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

二、适度保护

贸易政策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然选择

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存在着地区和产业方面的不平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但科技水平和科技转换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综合国力还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条件地全面地开放市场,让发达国家的商品占领我国市场,对消费者来说暂时可以得“物美价廉”的商品,但从长远看必然会冲击我国的民族工业。那么,如何从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现实出发,如何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我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我国的科技水平、资源、产业结构等情况出发,把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两种政策结合起来,制定更加科学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贸易政策,就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任务。笔者认为,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应是对外开放的基础上实行适度保护贸易政策。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对我国有关行业和企业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使国际竞争限制在我国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并逐步向WTO所要求的国际惯例接轨,这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与国际市场保持有机联系。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内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采取程度不同的贸易保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有充分理由实行适度的保护贸易政策。

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开放是前提,贸易保护是在开放基础上的保护。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的深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我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能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培养它们在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本领。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国内幼稚产业采取动态的保护措施,对在国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实施鼓励出口措施,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三、把握好适度保护贸易政策的“度”

我国不久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将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将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

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都保护,更不能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这就要求我们掌握好开放和保护的适度性。其包括的内容有:如何选择保护的对象;确定保护期限;保护要有高度的透明度和适当的保护高度。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内已有相当雄厚的工业基础,某些行业或企业已达到或接近同行业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并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系,初步具备了与国际大企业相竞争的一些条件,并且已进入或占领了国际市场。如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业、家电业、机电设备制造业等,对这些行业没必要进行过度保护,而应让这些行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高竞争力。那么受到保护的应是哪些行业或产业呢?受保护的应是幼稚产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

所谓幼稚产业是指某一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基础薄弱但经过适度保护能够发展成为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如何界定和选择幼稚产业是一个关键,选择不好就可能导致保护落后,保护需要大量的投入,付出一定的代价。关于幼稚产业的选择标准国际上有三个:

(1)穆勒标准,如果某个产业由于缺乏技术方面的经验,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无法与外国企业竞争,在一定时期的保护下,该产业能够提高效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存在下去,并取得利润,该产业即为幼稚产业;

(2)巴斯塔布尔标准,受保护的产业在一定的保护期后能够成长自立,为保护、扶植幼稚产业所需要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未来利润的现值总和,符合条件的即为幼稚产业;

(3)肯普标准,除了前两个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的外部效应,如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以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因而使得本产业的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对这三个标准要正确理解,在选择幼稚产业时可用一个标准去衡量,也可以用两个或三个标准综合衡量。

可以肯定,对幼稚产业的保护是必要的,保护的目的在于使得受保护者得以进步,最终不需要保护,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我国目前的一些高科技产业比如基因工程、生物工程等都属于幼稚产业,国家应予以适度的保护。我国的一些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如汽车工业、电子信息产业等都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国家也应予以适当保护。

适度的贸易保护应使贸易壁垒具有透明度,并应确定适当的保护高度和保护期限。所谓保护壁垒的透明度是指以关税保护为主要手段,统一并公开有关贸易保护的法令和法规,同时利用关锐的价格机制,使国内外市场的商品保持直接联系,实行贸易保护通常有两类措施:一是关税壁垒;二是非关税壁垒。过高的关锐壁垒以及由此保护的进口替代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抨击。各国的关锐税率呈下降趋势,世界贸易组织也在致力于降低关锐,消除壁垒。非关锐壁垒的作用也在逐渐缩小。关锐保护壁垒的透明度可体现在这次中美达成的协议中,我国目前的关锐率已从22.1%削减为17%,取消所有进口配额和数量限制。到2004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降至17%。适当的保护高度是指考虑我国经济对国际竞争的承受能力,逐步接近WTO成员国的平均保护水平,并且这种保护不是全面保护,而是有针对性的选择。适当的保护期限是指对所选择的幼稚产业的保护必须明确规定一个合理的期限。根据李斯特的贸易保护理论,保护期限最长不能超过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将汽车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发展,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汽车工业的进口关税一直很高,可是20多年过去了,汽车工业至今没有走出幼稚产业的局面,竞争能力依然较弱。这主要是因为国家的高度保护使得汽车工业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效率低下,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也就是说过度的保护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这种情况不能继续下去,所以,国家调整了对汽车的保护期限和进口关锐,到2006年,汽车进口关税将从目前的80%—100%降至20%,在进口汽车的竞争下,必然会挤跨大部分汽车整年生产企业,这对汽车工业的整体发展未必是坏事,相反,已经成长起来的若干家具有竞争力的汽车企业

会进一步壮大,参与进品汽车的竞争,同时实施汽车出口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贸易保护水平将会逐步降低,最终走向全面开放和自由贸易。

综上所述,我国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体现了开放和保护的特点,这一政策是符合我国目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和基本国情的,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必由之路。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可以建立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培养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让其成长壮大后再去参与高水平的国际竞争;适度保护贸易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淘汰不合理和落后的产业。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单元测试及答案

第七章国际贸易政策单元测试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绝对利益论和相对利益论都是一种主张()的传统理论。 A.自由贸易B.保护贸易 C.国家干预D.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相结合 2、超保护贸易理论的政策主张是()。 A.奖出限入 B.提高关税 C.鼓励出口 D.保护进口 3、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重要前提之一是()。 A.完全竞争 B.生产函数相同 C.规模经济 D.要素完全流动 4、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西欧、日本等国实施的是( )。 A.自由贸易 B.管理贸易政策 C.战略性贸易政策 D.超保护贸易政策 5、李斯特认为,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A.获取交换价值B.发展生产力 C.增加社会财富D.提高福利水平 6、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是一种( )。 A.一般保护贸易理论B.超保护贸易理论 C.战略性贸易理论D.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7、当一国将所增的出口收入用于国内消费和进口时,对外贸易乘数的大小就取决于( )。A.边际消费倾向 B.边际储蓄倾向 C.边际进口倾向 D.边际投资倾向 8、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 A.汉弥尔顿 B. 肯普 C. 李嘉图 D. 维农 9、李斯特认为,在五个经济发展阶段中,只有()阶段国家应实行政策,其余阶段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A.原始未开化时期B.畜牧时期 C.农业时期 D.农工业时期 E.农工商业时期 10、外贸政策一般包括外贸总政策、进出口商品政策和()政策。 A.国别 B.外交C.市场 D.经营 二、多项选择题 1、在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中,所谓的两大基本模式指的是()。 A.比较优势论B.要素禀赋论 C.自由贸易理论D.保护贸易理论 2、20世纪70年代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是( )。 A.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B.贸易保护措施多样化 C.转向更系统化的贸易管理制度 D.受到保护的程度不断提高 E.组成货币集团,瓜分世界市场 3、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主要包括( )。 A.对外贸易总政策 B.国别对外贸易政策 C.进出口商品政策 D.对外贸易行业政策 4、对外贸易的乘数作用表现为()。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贸易政策专题

●17世纪,英国对殖民地严格的贸易政策, ●从1651年到1673年,英通过了《航海法》,规定殖民地生产的产品必须卖给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贸 易也必须经过英国。 ●英法战争和英印战争的消耗使得对殖民地政策的执行更加严厉。 ●1773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 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利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 条例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百分之五十。 ●1773年的《茶叶法》该法案降低了从殖民地销售到英国的茶叶价格,同时又严格规定这些茶叶不能销 售到英国以外的地方。 ●波士顿地区茶农对此强烈不满,“波士顿倾茶事件”,1776年成立美国。

16世纪以前,贸易互通有无,贸易量小,谈不上贸易政策。 一、17、18世纪欧洲的重商主义 英国: 1763年英国在英法战争中获胜逐步减弱,1783年才得以撤销。 二、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自由贸易主义 19世纪初,英国逐渐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1860年,英法之间签订了《柯布登条约》(Cobden-Chevalier Treaty),内容是减免关税和鼓励自由贸易,这代表了19世纪欧洲自由贸易的顶点。 三、19世纪后期:第一次保护主义兴起 1879-1894,德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税战 1881-1882,法国对谷物、毛纺织品贸易进行限制; 1888-1889,意大利和法国之间爆发关税战。 美国30% 25%(1900) 法国8% 德国8% 意大利15%-16% 英国5% 俄国14%-34% 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原因是战争和利益集团对政策的影响。 四、两次大战之间的贸易保护主义 英国垄断地位的丧失开始专线贸易保护主义。 1915:麦克肯纳关税(McKenna Duties),对奢侈品征收33.33%的关税。 1931年,进口关税法案,允许征收的最高关税可达100%; 1932年2月,进口关税法案成了英国整个30年代保护性关税的基础,对所有进口品统一征收10%的一般关税; 此间,英国相对于其他欧美国家贸易保护程度并不很严重。见下表:

1如何理解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

如何理解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有两种最基本形式,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不加干预,国家取消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和服务能够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从而使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其核心就是奉行不干预政策的中性政策.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积极干预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广泛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国外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保护本国的商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竞争,同时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其核心是奉行“奖出限入”的积极干预政策. 国际贸易管制法的特点?主体的特殊性.主权性.制定性.强制性.国际贸易管制法调整的法律关系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主体间的法律关系,而不是商事交易中的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调整法律关系的方法手段上,不是通过合同来进行,不是通过平等当事人之间的讨价还价进行,而是通过管理机构执行强制性的规范来进行,依靠管理机构的管理地位来进行,他们之间的纠纷不是通过民事诉讼或商事仲裁进行,而是通过行政诉讼或贸易争端解决机构进行. 关税与非关税措施的特点?关税的性质(国家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制性.无偿性.预定性.间接税.非关税措施的特点:灵活性.有效性.隐蔽性.歧视性 WTO的职能与宗旨?宗旨:1成员方在发展贸易和经济关系方面,应当按照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和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大幅度稳定增长以及扩大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贸易为目的,同时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最合理地利用世界资源,寻求对环境的维护.2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能获得与它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贸易份额的增长.3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实现包括GATT在内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全部成果.职能:1管理和执行[建立WTO协定]及其附件2作为多边贸易谈判场所3公正解决贸易争端4审议成员的贸易政策5与其他国际组织合作6通过技术援助和培训项目协助WTO的发展中成员和最不发达成员. WTO法律框架?1乌拉圭回合通过的最后文件,特别是[建立WTO协定]及其附件2WTO成立以来的历次部长大会上通过的部长宣言3新成员的加入议定书4在WTO成立后达成的新的关税减让表和服务贸易承诺清单5未来的多边贸易谈判所达成的协议 WTO决策机制?决策机制是指WTO在履行其各项职能过程中所采用的议事,决事规则及程序做法,它主要发生在如对各协定,协议的解释或修改,对新规则的制定,对义务的豁免对新成员的接纳等事项的决定情形中.WTO的决策机制特点:协商一致与投票表决相结合:经过协商一致,以保证所有成员的利益,无法一致时允许表决一个成员一票.1协商一致:是指如果在作出决定时,出席会议的WTO成员无人提出正式反对,即通过有关决定.缺席弃权不表态均不妨碍决定的作出.2投票表决:需要投票并需要特定多数通过的四种具体情况是:a多边贸易协定的任何一项解释3/4b豁免特定成员所承担的多边贸易协定下的一项义务3/4c关于多边贸易协定的有关条款的修正案2/3d接受新成员的决定2/3 海关估价的方法?海关估价协议协议的核心内容是确定海关估价的估价方法,这些估价方法的次序为:1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2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3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4倒扣价格5计算价格6其他合理方法.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是主要方法.只有在不能以第一种方法确定完税价时,才能按所列顺序依次采用第二至第六种方法,但进口商可以要求颠倒倒扣价格和计算价格的适用顺序. 1以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指有关货物出口到进口方后,海关根据成交情况对进口商实际支付或应付价格进行调整后的价格.实付或应付的价格指进口方为进口货物已支付或将支付给出口方的货 款总额.如买方支付了下列费用,而这些费用未包含在其 实付或应付的成交价格中,海关可将这些费用计入成交价格.费用包括:佣金和经纪费/包装和货物集装箱的成本费用/进口货物中包含的由买方提供的材料零部件等费用/ 应由买方支付的专利费和许可费/转售处置或使用进口商品后支付给卖方的收益.成交价格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进 口商对进口货物的使用和处置不受到出口商所设置的与 价格有关的限制/成交价格未受到某种条件或因素的影响/进口商不得将对货物的转售处置或使用所产生的收益直接或间接地返还给出口商/进出口商之间不存在特殊关系,或虽存在特殊关系,但成交价格未因这种关系而受到影响. 2以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相同货物”指与进口货物原产国或地区,原生产者生产的货物各方面(包 括数量上相同或相近)完全相同的货物.相同的含义: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与待估价货物同时或几乎同时进口的, 并与待估价货物相同的另一宗已被海关估价确认的进口 货物的成交价格.(如果不存在成交价格或者成交价格不 真实)如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不止一个?应充分考虑有关 进口的交易条件交易数量等方面的差异,并据此进行合理调整. 3以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指与待估价货物同时或几乎同时进口的,与待估价货物在各主要方面相似的另一宗已被海关估价所确认的进口 货物的成交价格“类似货物”指在构成材料和特点方面与待估货物极其相似,并在商业上与待估货物可互换的货物.(既不存在成交价格,又不存在可适用的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时)如果不存在交易条件和交易数量大体类似货物的进口交易?采用相同货物的成交价格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确定完税价格时应注意:时间性:即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必须与进口待估货物同时或大约同时进口/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必须先前已经被海关接受/如果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不止一个,海关估价应采用最低的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以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的成交价格作为海关估价的基础,应充分考虑有关进口的交易条件和交易数量方面的差异,并据此如实合理调整成交价格. 4以倒扣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倒扣价格方法指根据与进口货物相同货物或类似货物在进口方的销售价格,扣除该进口及销售时产生的正常利润和正常的商业成本,从而推断出该待估进口货物的进口成交价格.“倒扣价格”的确认应满足以下条件:相同或类似货物出售是以进口时的原样出售/进口商将进口货物向与其无关的人出售/进口商 将进口货物分批出售时,应采用最大量的一次出售的价格 来推定该货物的进口成交价格/进口商出售进口货物的正 常利润按其出售前后一段时间内进口方境内的商业性利 润率加以确定,而进口商销售进口货物的商业成本则应将 所有发生在进口方境内的商业佣金货运费保险费国内税 及各种流通费用合计认定/倒扣价格所采用的其他进口商 的销售价格应在时间上与待估价货物的进口时间大致相 同如近期无此销售价,则最远的可适用价格为待估价货物 进口之前的90天.此外如在这段时间里,不存在可供参考 的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原样出售的价格,倒扣价格也可以 采用相同或类似进口货物经加工后出售的价格,但应扣除 因加工而形成的附加价值. 5以计算价格方法确定完税价格计算价格指将待估价货物 的生产成本(包括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价值和出口方境内 的流通费用)加上从出口方向进口方销售同类货物通常所 获得的利润,以及为推销和销售货物直接和间接产生的一 般费用等合计形成的价格作为海关估价的方法. 6.以其他合理的方法确定完税价格海关估价不得使用以 下价格:进口国生产的该种货物的销售价格/为海关完税 目的而提供的两种备选价格中较高的一种/货物在出口国 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向进口国以外的国家出口的货物价格 /最低海关价格/武断的或虚假的价格. 原产地标准的认定?原产地标准指一国或地区用以衡量某 种商品为本国或本地区生产或制造的标准,是签发原产地 证书的依据.它是原产地规则的核心,凡是符合原产地标 准的即称为本国的产品.目前各国将货物的原产地标准划 分为完全原产地产品标准和实质性改变标准两类 完全原产地产品标准指在一个国家生长开采收获或完全 利用该国生产的原材料在这个生产制造的产品.实质性改 变标准是指使用进口的原材料在出口国内制造加工的货 物,该进口的原材料必须在出口国内经过改变它们的特征 或特性并达到一定实质性的加工程度,使制成品在性质形 状或用途上产生了不同于进口原材料的永久性和实质性 的改变.通过这一实质性的改变,即可确定该出口国为该 制成品的原产地.判断产品是否已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标 准:1税目改变标准:若非一国原材料经过该国境内制造加 工后,所得产品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的税目 归类发生了变化,则可视为已经过了实质性改变,该国即 为该产品的原产地.优点:准确和客观缺点:目录的制定 比较困难2加工工序标准:指在一国或地区境内进行赋予 加工后所得货物基本特征的主要制造或加工工序该国或 地区则为该产品的原产地.优点:减少争议缺点:冗长和 复杂.增值百分比标准:按照出口货物的进口部分与该货 物本身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关系来确定货物的原产地.这种 方法可以规定出口货物中进口部分的价值最高百分比,也 可以对出口货物中国产部分的价值规定最低百分比.优点: 精确和简单缺点:增值率略高于或略低世界原材料市场 价格及汇率的波动,哪些费用应计入货物的成本. 进口许可程序协议的一般规则?1合法原则2公平与透明 度原则3程序简便原则4宽大处理原则5用汇平等原则 SPS措施的实施条件?(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协议)1采取 的SPS措施与国际标准的关系(成员方的三种选择:符合, 基于,高于)2采取的SPS措施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3采 取的SPS措施应建立在风险评估基础上4SPS措施应是必 需的措施5SPS措施不应构成对国际贸易的歧视或变相限 制6SPS实施的程序要求7透明度的要求 TBT措施的特点及我国应对TBT壁垒的策略?(技术性贸易 壁垒协议)特点:1双重性2广泛性3复杂性4针对性5隐 蔽性策略:(1)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2)积极 参与国际标准化运动,加强双多边合作(3)完善TBT预警机 制,加强信息搜集与交流(4)积极运用《TBT协议》相关规 则维护贸易权益.我国出口产品频遭TBT限制的原因:出口 产品自身的弱质性及贸易出口方向/对于国际标准和法规 了解迟缓,信息不对称/产品标准难以与国际标准接轨/企 业防范意识不足被动性较大/我国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 GATT一般例外的理解?GATT1994第20条规定了一般性例 外.规定:不在条件相同的成员之间构成武断不正当的歧 视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的前提下,最惠国待遇不 得解释为阻止成员方实施以下措施:1为维护公共道德所 必需的措施2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 施3关于金银进出口的措施4为实施与本协定各项规定无 抵触的法律和规章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如海关法令等5有 关监狱罪犯所制产品的措施6为保护本国具有艺术历史或 考古价值的文物而采取的措施7与保护可用竭自然资源有 关的措施8为履行符合总协定原则的任何政府间商品协定 所承担的义务9政府出于稳定目的,为保证国内工业需要 而对某些原料所采取的输出限制措施10对于当地非常紧 缺物资的取得和分配而采取的措施. 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含义和特点?国民待遇原则: 广义的国民待遇指一个国家根据国际条约或国内法的规 定,在互惠条件下,给予进入到本国领域的他国的人或物 与本国同类的人或物在特定领域内的相同待遇. WTO中的 国民待遇是指对其它成员方的知识产权产品服务或服务 提供者及所有者和持有者所提供的待遇,不低于本国相同 产品服务或服务提供者及知识产权所有者和持有者所享 有的待遇.特点:主体:是某个特定的国家.对象:可以是人 /物.范围:适用于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以互惠 为基础.最惠国待遇原则:1978UN《关于最惠国条款的条文 草案》第五条:最惠国待遇原则是指给惠国给予受惠国或 者与该国有确定关系的人或物的优惠,不低于给惠国给予 第三国或者与该第三国有同样关系的人或物的待遇.WTO 法中的含义:指WTO任一成员方在货物、服务贸易和知识 产权领域给予任何其它国家(无论是否世贸组织成员)的 优惠待遇,应立即和无条件地给予其它各成员方.特点:自 动性:立即和无条件.同一性:受惠标的必须相同.相互性: 任何一成员方既是给惠方,又是受惠方.普遍性:适用于货 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 TRIMs协议的评价?(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与贸易 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法律意义与影响:《TRIMs协议》 的诞生,对于完善全球多边贸易法律体制,推动国际投资 法的发展,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以及促进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1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的法律体 制的完善2实现了投资领域国际立法的重大突破3促进了 各国外资立法的统一性公开性4加强了贸易与投资自由化 的进程5完善了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法律机制.《与贸易 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的缺陷评析:1调整范围过于狭窄2 不少条文含义模糊缺乏必要的确定性和可操作性3存在较 多的灰色区域,有损于其整体功效4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 投资领域国际立法的不平衡性. 服务贸易的提供方式?《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服务 贸易定义为:服务提供者从一成员方境内或通过商业实体 方式或自然人在消费者境内向消费者提供服务的交易方 式.GATS第1条指出了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跨境交付/境 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也称过境交付或 跨境提供,是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 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特点是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 分别处于不同的成员方,跨越国界的只是服务本身.境外 消费是指一成员方的消费者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接受服 务,或在一成员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 务特点是服务提供者在本国境内向外国消费者提供服务 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通过在其他任何成员 方境内建立商业实体提供的服务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 的自然人(服务提供者)到任何其他成员境内提供服务特 点是服务的提供者在外国境内向该国服务消费者提供服 务,,具有个体性暂时性限制性. 国际服务贸易的特征?(与货物贸易的区别)1服务贸易主 要是无形贸易2服务贸易具有生产销售与消费的同时性非 储存性和非转移性等特征3服务贸易的统计数字无法在国 家海关的进出口统计表中显示出来,一般显示于各国的国 际收支平衡表上4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货物贸易在监管方 式上大不相同5国家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制或干预程度要 远远大于国际货物贸易6服务贸易的异质性. WTO争端解决机制特点及存在问题评价?特点:1设立了专 门的争端解决机构(DSB)2规定了争端解决的时限3确立 了反向协商一致原则4增设了上诉复审程序和上诉机构5 引入交叉报复权,加大了裁决的执行力度.存在的问题:1 解决争端期间过长2WTO相关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即成员方 仅仅需要将其违反WTO规则的措施更正为符合WTO 的措施,对于因该违法措施而导致的损害,没有如国内法 中所规定的赔偿或补偿措施3不同经济实力的成员方之间 报复手段的不平等问题4审理的透明度问题5上诉机构的 权限问题.

中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形式及对策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 中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及应对策略 论文作者:冯振轩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学号: 910520469 班级: 10工商 4 班 指导教师: 张琦生 答辩委员会主席____________ 评阅人____________论文答辩日期______________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 本毕业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要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论文。 保密□,在__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摘要 截至去年11月3日,去年已有19个国家(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有关人士指出,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形势异常严峻。本文首先以广东省为例,来分析当前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新动向。其次,分析了国际贸易摩擦主要的特点。同时,从加快制度的调整和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摩擦、争端解决机制;突出重点,继续抓好大案要案的应对;要讲究策略,不断改善应对方法;注重关系对贸易摩擦的解决,利用西方国家的院外争取自身的贸易利益和产业、企业利益;要加强能力建设,提高运用规则的水平等方面就如何应对我国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摩擦问题, 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依托的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从长远看,特别是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出现了很多现实问题。如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倾斜,在高、中、低产品贸易层次中没有形成合理、均衡的结构,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等。如何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地位,对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贸易政策理论与现实 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交替发展的历史。一国不同时期采用的贸易政策,往往取决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当一个国家经济稳定增长,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优势,并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时,就会倡导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及其利益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出现矛盾时,必然转向保护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主要基于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并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深化发展和层次上的变化而产生了新的理论基础。如从需求角度解释贸易发生的重叠需求理论,从供给角度的规模经济、差异产品和不完全竞争来阐述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等。而保护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首先取决于政府要保护的目的,其理论基础包括早期的重商主义、李斯特的幼稚产业保护、凯恩斯的超贸易保护观点,以及在新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的战略性贸易保护理论等。其次,根据政策目标选择适当的政策措施。由于全球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下对各国实施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明显抑制作用,当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层出不穷,并成为实现政府政策目标的工具。最后,这些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否达到了政府的政策目标,从而成为继续或将来实施的依据。 我国改革开放至今,对外贸易经历了由国家统一经营、国家管理经营到放开经营的过程,贸易开放程度和自由化程度在以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不断深化,但是,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却在自由化进程中更加激烈。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和地位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拉动了经济的总需求;另一方面与我国主要贸易对象——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凸显出来,而这一变化是与我国改革开放后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采取的政策调整分不开的。在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之时,因贸易的迅速增长而引起的贸易冲突加剧,势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当前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必须注意保留贸易平衡政策运用的空间。 二、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阶段发展及其效果评析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总体经济发展的背景,同时又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与外贸体制改革的进程息息相关。 (一)国家统制下的开放型贸易保护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我国在沿袭建国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主要采取的是“奖出限Jk"的政策,这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面临的外部环境是相适应的,也符合国际贸易幼稚产业保护理论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心一外围”理论的观点。实施促进国内工业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措施主要是关税,以及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商品分类经营和国营贸易等较严格的、传统的贸易措施。伴随着我国外贸体制实践中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下放部分外贸经营权、开展工贸结合、取消

国贸期末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1.2) 答:转口贸易不同于国境贸易,两者的区别为:转口贸易中,货物的所有权因转口商的买卖而发生转移,它有第三国贸易商参与,而且不论货物是否经由第三国运送;而国境贸易中,货物所有权买有发生转移,无第三国贸易商的参与,也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内。 2、简述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区别。(1.3) 答: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组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联系在于:两者都是越过国界所进行的货物与服务的交换活动。两者的区别表现在:①两者观察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国际范围,站在全球的立场;而对外贸易则立足与某个国家(或地区),站在一国(或地区)的立场。②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国际贸易既包括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又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而对外贸易仅指本国(或地区)与外国(或地区)的贸易,不包括他国之间的贸易。 3、世界出口贸易总额为什么总是小于世界进口贸易总额。(1.4) 答:从世界范围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似乎世界进口总额理应等于世界出口总额。但是,由于各国一般都按离岸价格(FOB,即起运港穿上交货价,其中不包括保险费和运费)计算出口额,按到岸价格(CIF,即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计算进口额,因此,世界出口总额往往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4、简述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2.1) 答: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16世纪至18世纪中叶),“地理大发现”等因素促使社会分工进一步提高。(2)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发生了以英国为中心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了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分工的形成。(4)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各个殖民地走向独立,资本输出形式发生变化以及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并参加国际分工等,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变化。 5、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2.1) 答: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国际商品结构与各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二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2)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长。(3)中间性机械产品的比重。(4)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6、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有何特点。(3.2) 答:自由竞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特点是:(1)保护的阶段性。贸易保护是为达到国家最终发展目标而采取的过渡性措施。(2)保护的有选择性。在同一时期,对不同工业部门采取不同程度的保护措施,实行区别对待,通过实施差别税率,限制商品的进口。(3)贸易保护政策的执行与整个国民经济、工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与贸易保护政策相配套,采取一系列鼓励投资、鼓励发展新兴产业的金融、税收等政策。(4)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包括:以高关税和禁止进口和限制国

国际贸易试卷(3、4章)

国际贸易试卷(3、4章)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2分) 1、关税的税收主体是:,税收对象是。 2、为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和执行对外贸易政策,各国采取了各种对外贸易政策措施,概括地说,有四个字:。 3、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也称为,其中心思想 、,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其代表作为《》。 4、按照征税的目的,关税可分为和。 5、关税壁垒是指。 6、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典型代表人物是,他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是。 7、普雷维什将世界分为和,即由构成的中心体系和 由构成的外围体系。 8、大多数国家的关税结构是:对的进口征收较高关税,对的进口征收税率次之,对的进口税率最低,甚至免税。 9、是世界贸易确认的进口国唯一合法的经济保护手段。 10、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主要有__________政策和__________政策。 11、协调制度是一种新型的、、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 12、关税税率表主要包括、、三部分。 13、通关手续通常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8分) ()1、特惠税是 A、互惠的 B、非互惠的 C、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 D、贸易条件相同的国家是互惠的()2、反补贴税的税额征收一般按 A、商品价值总额 B、补贴数额 C、补贴数量 D、补贴后的商品价值总额 ()3、日本对手表(每只价格在7000元以下)的进口,征收15%的关税,加征每只150日元,这种税是 A、从价税 B、混合税 C、从量税 D、选择税 ()4、下列关于关境和国境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关境等于国境 B、关境小于国境 C、关境大于国境 D、一般的关境与国境是一致的 ()5、进口税主要分为 A、最惠国税、普通税 B、进口附加税、差价税 C、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D、特惠税、普遍优惠制 ()6、如果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B国能生产更多的商品X,那A国在X商品的生产上是A、有相对利益B、绝对有利C、绝对不利D、相对有利 ()7、大卫·李嘉图的代表作是 A、《政治经济学原理》 B、《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C、《国富论》 D、《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8、以进口商品的计量单位为标准计征的关税称 A、从量税 B、混合税 C、从价税 D、选择税 ()9、正常进口关税中的正常关税是指 A、普通税 B、特惠税 C、进口附加税 D、最惠国税 ()10、自由贸易政策积极推进国是 A、日本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11、管理贸易属于 A、保护贸易 B、自由贸易 C、有组织的自由贸易 D、超保护贸易 ()12、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从产生,完成于19世纪美国汉密尔顿与德国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A、重商主义时期 B、19世纪末 C、20世纪30年代 D、二战后 ()13、历史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反映的是的利益 A、垄断资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工人阶级 ()14、最早提出和实施保护幼稚工业贸易政策的是

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

国际间的贸易政策是一把双刃剑,既不能说贸易保护政策绝对的好,也不能说贸易自由政策绝对的不好。 贸易自由政策可以带来与别国进行贸易交换、互通有无的效果,进而带来外汇的增加,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进步,但是,贸易自由政策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贸易自由政策也就意味着在把自己国家的商品销往国外的同时,国外的商品也可以进入本国的市场,假如别国的商品较本国商品具有优势,无疑会损害本国的民族工业。贸易保护政策也是如此,保证本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同时,却会造成本国的商品制造缺乏广阔的市场,从而造成本国商品制造业的萎缩与停滞,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中国当下的贸易政策遵循的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政策,可以说已经使得中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从这一方面来讲,贸易自由政策对当下的中国来说是较合时宜的,也是中国应该采取的贸易政策。 但是,退一步来讲,中国在70年代末所倡导的经济上的自由政策只是当时世界形势所迫,应为在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积极的倡导世界贸易的自由政策的,为了实现经济学上所倡导的“资源最优化配置”。 但是近些年来,国际贸易的自由政策已经使得国际上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现象——危害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象。中国的贸易出现结构性的畸形。一方面是以人力、资源为优势的制造业占据了世界制造业的绝大多数的份额,另一方面,高科技领域还是在对外贸易中进口的多,出口的少。当然,高科技领域还是有占优势的行业的,比如说军工业。 所以说,我国所应采取的贸易政策并不是依据贸易的自由与贸易的保护来衡量其好坏,应该将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关注点转移到贸易结构上,这样才能根本上改进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状况。 是保护贸易,中国的经济现状还没发展到自由贸易.如果自由贸易的话,中国的经济将来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如农副产品也将受到影响. 一自由贸易 1)自由贸易可形成互相有利的国际分工。在自由贸易下,各国可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门生产其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这种国际分工可带来很多利益,如专业化的好处、要素的最优配置、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技术创新等等。 (2)扩大真实国民收入。各国根据自己的禀赋条件发展具备比较优势的部门,要素就会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运用,再通过贸易以较少的花费换回更多的东西,从而增加国民财富。 (3)自由贸易下,由于进口廉价商品,国民开支减少。 (4)自由贸易可加强竞争,减少垄断,提高经济效益。企业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要与外国同行进行竞争,这样就会消除或削弱垄断势力,从长远看,能促进一国经济增长。 (5)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促进资本积累。对外贸易可阻止国内利润率下降的趋势,通过商品进出口的调节,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水平,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得以不断发展。 二.保护贸易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政策有自由与保护之分,纵观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历史,基本上都经历了由保护到自由再到保护的过程。中国外贸政策的发展演变过程也始自保护贸易政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点,理论依据也在不断地更新,具体的贸易措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对外贸易的国别和区域政策开始逐渐得到重视。 一、建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1949-1978年) 1949年9月通过的政协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是“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用保护贸易政策”,明确指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保护倾向。同时,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使得自力更生和自给自足成为中国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选择了在资金短缺的经济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使对外贸易成为调剂余缺的手段,对外贸易政策的目标就是换取进口必要机器设备所必须的外汇,基本上忽略了对外贸易的效率原则。 在这个阶段,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统制型的封闭式保护贸易政策。具体而言,在对外贸易体制上建立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独家经营、政企合一”的形式,完全由政府来取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在政府的对外贸易管理手段上,基本以行政计划为主,主要靠计划和数量限制来直接干预进出口,不参与世界性的贸易组织,很少进行双边经济贸易合作(除了早期与苏东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同时对外贸易的目的主要是创汇,为满足必须的进口对外汇的需求,而采取人民币币值高估以及外汇管制的汇率政策(从中国对外贸易的数据来分析,人民币币值高估实际上鼓励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导致建国后20年中出现进口赢利,出口亏损的局面)。 在对外贸易战略方面,中国此时基本上采取的是“进口替代”战略。在1960年之前选择的进口替代行业基本上是重工业,这与中国当时的工业化战略是相辅相成的,随后才开始有计划地引进部分基础工业。但是,与拉美国家的经历相同,完全的进口替代政策也导致国际收支状况日益恶化,外汇收不抵支;引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不良;企业缺乏发展的动力,即使是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一段时间后,又成为落后。 在此阶段,政府也采取进行进出口管制、征收关税、海关监管和商品检验等具体的贸易措施。制订关税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国家生产”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护国家生产就是用较高的关税税率加重进口商品的成本,以保护中国已有一定基础的手工业和轻工业产品以及其它新兴工业产品的正常生产和发展,不致遭受外来商品的竞争。 二、改革开放后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制型的开放式保护贸易政策(1978-199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由于经济体制从严格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商品经济体制,使得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开始变化。这一阶段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1982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会议,它为对外经济工作确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二是1986年“七五”计划的公开发表,为对外贸易战略设计了明确的蓝图。此外,中国在1986年7月正式向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提请恢复中国在GATT的创始缔约国地位。 根据外贸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把这一阶段区分为1978-1987年、1988-1992年两个时期。前一时期是改革初期,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下放对外贸易经营权,开始工贸结合的试点,简化对外贸易计划的内容,并实行出口承包经营责任制度。后一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重点则体现在外汇管制制度的放宽、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的建立、开始鼓励发展加工贸易。 对外贸易政策着重体现在奖出限入的政策上:(1)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的产业,并进口相应的技术设备,实施物资分配、税收和利率等优惠,组建出口生产体系;实行外汇留成和复汇率制度;限制外资企业商品的内销;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建立进出口协调服务机制等一系列措施。(2)实施较严格的传统进口限制措施,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商品分类经营管理、国营贸易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3)鼓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鼓励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和引进先进技术。

资料-超贸易保护理论

2.1超贸易保护理论 超贸易保护主义理论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一、理论内容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垄断资本已远远不满足在国内市场上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经济扩张。20世纪30年代,是资本主义经济深深陷入危机和萧条的年代,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与萧条及其严重后果,逼迫惊慌万状的帝国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再次求助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经济的信条受到批判,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潮风行起来。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面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各国严重的失业现象的问题上,也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并不能完美地自我调节、自由放任地带来经济复兴与繁荣,并于1936年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凯恩斯从新古典经济学的阵营

中分离出来,他认为,占传统地位的古典学派的各项假设,只适用于某种特殊的情况(即充分就业的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的情况,结果是理论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他在批判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同时,对重商主义给予肯定、合理的评价,因此,他的理论也被称为“新重商主义”。他将重商主义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分歧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重商主义的思想从未假定过有什么自行调节趋势,重商主义者关注于整个经济体制的设计和管理以及这一体制如何保障经济体系全部资源的最佳利用;其次,重商主义的贸易差额学说具有科学成分。传统贸易理论忽略了国际贸易自动平衡过程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尤其对于一国收入和就业水平可能引起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重商主义主张追求贸易顺差就是其最高智慧的结晶。贸易顺差带来贵金属、增加顺差国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增长,促进国民收入增长。此外,对于国家来说,增加国外投资的唯一的和直接的办法就是保持对外贸易顺差。“故在当时,政府当局关切贸易顺差实在是一箭双雕,而且也只有这个办法。当时当局既不能直接控制利率,又不能直接操纵国内投资之其他引诱,则增加顺差,乃是政府可以增加国外投资之唯一直接办法;同时,若贸易为顺差,则贵金属内流,故又是政府可以减低国内利率、增加国内投资动机之唯一间接办法。”①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大卫·休谟也曾说过:“通过推理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那就是,就国内幸福而言,货币之多少绝不是无关紧要的。官员们制订的明智政策就表现在尽量保持,可能的话并增加货币供给量,因为通过这个途径,国民经济可以保持旺盛的活力,劳动力储备也能相应增加,而这两项标志了国家所有实力和财富。当一个国家的货币减少时,它实际上处于比别国更弱、更惨的状态,尽管别国可能并未拥有更多的货币但其货币却在增加之中,……在货币减少的国家里,工人们未能从工厂主和商人们那里得到相同的就业机会。”因此,围绕着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国内各种生产资料在总量上合理配合和充分利用、国家总体实力的增长这些论题,凯恩斯把他以前的经济学家分成两类:一类是认为宏观经济体系是自行调节的。他们相信,如果经济体制不受外界环境干扰或者外界环境变化比较平缓,不发生什么意外事故,那么经济体系就有实现自行调节的内在趋势,这一趋势可以使宏观经济自动保持稳定,可以使社会各种生产资源在总量上调整到合理配合和充分利用。如果有外来因素对经济体系加以冲击,经济体系也可以非常顺利迅速调节到最大或最佳水平。自行调节过程及其运转框架普遍能发挥作用,有时可以说是接近于充分发挥作用;另一类是认为宏观经济体系并没有明显的自行调节功能,或者说自行调节过程在一个经济体系中根本不曾起过作用。在实践中自行调节可能在局部有些影响,但在经济整体上不可能发挥作用。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和保持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干预。他自己就属于后者,主张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奖出限入,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 ①[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291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