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与测试

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作者是朝,。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讲解。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差可拟:差拟,相比。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练习】:阅读《咏雪》,完成1~5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期行:期,约定,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日中,正午。

过中不至:过中,过了正午。至:到。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去后乃至:乃:才。至:到达

戏:玩耍,游戏。

尊君在不:你父亲在吗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非人哉:不是人啊!非:不是。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相委而去:相委,丢下别人。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而,表示修饰。

君:古代尊称对方,现可译为“您”。

家君:家父,谦词,古代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

顾:回头看。

无信:丧失信用,信:信用、诚信。

无礼:没有礼貌,礼:礼节。

【古今异义】

1、去古意:离开今意:到、往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4、期古意:约定今意:日期

5、引古意:拉今意:引用

【练习】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________ ②不:________

③引:________ ④顾: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 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论语》十二章

【练习】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在中学生夏令营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

5、孔子认为温习重要意义的句子是: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__________,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___

11、子曰:“吾十有五而_______,三十而_______,四十而_______,五十而_______,六十_______,七十而_______,_______。”

12、孔子赞赏颜回的原因是:

13、孔子论述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关系的句子:

14、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

15、孔子阐述时光的句子:

16、子夏对仁的阐述:

17、孔子论述志向不可被剥夺的句子:

一、注音

愠()逾()罔()殆()

箪()堪()肱()笃()

三、填空

1《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篇。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青岛啤酒节开幕之际,主持人说:“孔子说过__________,___________!”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欢迎。

4当别人不理解自己时,我们应该不恼怒,保持应有的风范,正如《论语》中所说,?

5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每天要自我检查,反省包括:

???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 ,__________ 。

8.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____,____________。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五个在《论语》中出现现在还使用的成语。

四.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四《诫子书》

(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 2.解释下边加粗字在文中的意思。

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 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

是:

6.《诫子书》,作者在文中对儿子提出了怎样的告诫

7.谈谈你对“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的理解

8.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五狼

(一)狼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屠惧,投以.骨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彼竭我赢,故克之

┌一狼径去.

C.┤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止.增笑耳

D.┤

┕非梧桐不止.

2、翻译。

①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

②其一犬坐于前。译:

3、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的神情可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

4、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二)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目似瞑.(2)将舐.其喉(3)信.不诬哉(4)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然野心不过遁逸耳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叫嚣乎东西,突乎南北 D.而顷刻两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更不止于野心矣/所欲有甚于生者 D.乃杀之而取其革/乃重修岳阳楼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3分

(三)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

D. 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分)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2分)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六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一,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吕氏春秋察传》

1.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2.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道之.()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七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②,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③,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④,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⑤,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⑥,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人忧天阅读答案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1、解释词语意思:

①崩坠( ) ②果( ) ③只使( ) ④四虚( )

2、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 )这句成语。

3、翻译下列句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4、这则故事揭示的道理是?

八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作者,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

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

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10、这首诗以“”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九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4、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5、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十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这首诗开头一句写景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2、首句有哪些意象?

3、最后两句运用了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

5、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理解背诵】

1.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托付思念的句子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将月亮人格化,以寄托自己的离愁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十一《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

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 __。天净沙是____ __,秋思是散曲的____ __。

3.这首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画面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游子”,“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6.对《天净沙秋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描摹了一幅秋暮思归图,“枯”“老”“昏”营造出暗淡凄凉的氛围,衬托游子内心的哀伤。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则描绘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秋郊庄户图,热情赞颂家乡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回到家乡的喜悦之情。

C.“西风瘦马”一句,“西风”即秋风,“瘦马”既写出路途的辛劳,又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D.末句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直接抒情,抒发了长年漂泊的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

一、答案:

1.寒雪;日;内集;谢太傅与儿女;讲论文义

2.(1)家庭聚会

(2)讲解诗文

(3)不久,一会儿

(4)差不多可以相比

3.古义:指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4.白雪就像柳絮随风而起。

5.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与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空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的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意象。(言之成理即可)

五、(一) 1、C

2、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2分),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分)

3、遇狼目似瞑,意暇甚机智勇敢

4、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

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二): 1.(2分)(1)鼻烟(2)咬(3)确实、的确(4)遗留、留下、招致(答对一个不得分,答对两个、三个均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

2(3分)B

3.(3分)D

4.(4分,每小题2分)(1)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另一只狼象狗似的蹲坐在(屠夫)前面(2)表面上装出亲热的样子,暗中却怀有不可推测的恶意(意思正确即可,关键词“去”“犬”“阳”“阴”译错酌情扣分)

5.(3分)阴险、狡猾、奸诈(1分)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1分);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1分)。

(三)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3.D

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六、

1.道之/宋君/宋君丁氏/丁氏对曰/

2.到,等到。传说。

3.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七杞人忧天阅读答案参考:

1、倒塌,坠落;

2、果然,果真;

3、即使;

4、四方。

2、杞人忧天。

3、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下来,地会陷下去,自己的身体无处可藏,因而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4、常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八观沧海

1、曹操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9、D

10、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九次北固山下

1、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十、答案;1;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情别绪。2;杨花;子归鸟3;想象(拟人);同情关怀(思念关怀)。4;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5;(1)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愚节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飘落,子

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直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征,李白内心的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和深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十一.

1、答案:依次: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B

5、D

6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

1.小令曲牌名题目

3.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

4.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漂泊他乡,浪迹天涯的孤寂愁苦之

情。) 5. A 6.B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及答案(部编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部编版/人教版) 第一部分 1、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 ___ ___ 。 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春》中描写春花色彩美:________ ___ ___ 4、《春》中描写春雨形态美: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5、古诗《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写大风时海上巨浪汹涌的句子是:。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7、《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 是: 10、《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明对朋友的未来担忧的诗句是: 1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1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1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 _。 15、《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 ___、_____ __、___ 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16、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 __、____ 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 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人教版】2016年最新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重点课文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 1.《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处南宋的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

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 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 (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最新2016-2017学年秋季学期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课文《狼》说课案 xx康驿二中语文教研组xx 一、教材分析: 《狼》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动物世界)中的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文章写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双双毙命于屠刀之下。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七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课本编写意图和课文在本单元中的分量及其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了解课文情节,体会文章写法 3、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领会课文寓意 4、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课文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认识到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重点: 1、认识屠户和狼的特点 2、领会课文寓意 教学难点: 1、领会课文寓意 2、学习“学习文言五读法” 二、教法分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自读课文,文章篇幅短小,叙事简洁,脉络清晰,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意味深长;同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原则,采用多读教学策略,以指导学生多读,引导学生自由探究、活动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学法分析: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课文特点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本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原则,运用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在多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发现和总结,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从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能力,给他们以学法指导,对他们进行情感渗透,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提到“狼”,人们就自然地会想到它凶险残忍的本性,也会想到那些给人带来恐惧、威胁和伤害的否定力量。今天我们学习蒲松龄写的《狼》这篇文章,看看文中的狼有何本性?其结果如何?文章给我们怎样的启发?(板书题目及作者)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文汇总 1.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论语十二章 【春秋末期】孔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6.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题 1、本试卷为开卷试题,分卷Ⅰ卷Ⅱ两部分;卷Ⅰ为选择题,卷Ⅱ为非选择题; 2、本试卷满分100分,其中卷面分3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同学们,你喜欢历史课吗?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中国古代史,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同学们,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一定有了很多的收获和体会,潇洒地走进历史展室,一展你的风采吧! 卷Ⅰ(选择题,共48分) 得分评分人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案的字母标号填 在表中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1、原始人的居住条件和生产情况同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你认为河姆渡聚落的主要粮食作物应是 A.玉米B.粟C.水稻D.大豆 2、“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前几年访问大陆时拜谒何处的祭文 A.黄帝陵B.炎帝陵C.始皇陵D.陵 3、学习历史有一个基本的结论就是“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百家争鸣”学术局面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A.孔子“有教无类”,使社会上有学问的人增多 B. 夏桀暴政,人民怨声四起 C.西周灭掉商朝,实行分封制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

4、《左传》中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这一史料反映的是 A. 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 B. 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C. 西周的分封制 D. 朝的帝制 5、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中最能反映商朝社会生活的是 A. 兵马俑 B. 司母戊鼎 C. 竹木简 D. 青花瓷 6、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7、灌县二王庙有这样一幅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的最主要贡献是 A. 推官是用牛耕 B. 修建灵渠 C. 制造出铁农具 D. 修建都江堰 8、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中后期的国农民,要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A.建立军功B.通过联姻C.努力生产粮食D.靠贵族推荐 9、右图的代砖文为“海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皆臣”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 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经贸昌盛 10、下列对胜吴广起义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爆发于大泽乡 B. 建立过农民政权 C. 推翻了朝统治 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11、“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冻乱,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朝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否定的评价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修筑长城 12、我国的成语有很多来源于历史典故,如成语“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就来源于

2016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及古诗词复习与测试 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作者是朝,。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注释】 内集:家庭聚会。 讲:讲解。论:讨论。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 未若:不如比作。因:凭借:差可拟:差拟,相比。 【古今异义】 1、儿女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今义:指子女 2、因古义:趁,乘,凭借今义:因为 3、文义古义:诗文今义:文章的意思 【练习】:阅读《咏雪》,完成1~5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括了谢太傅一家咏雪的背景,精练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等因素。 2.解释加粗的词。 (1)寒雪日内集________________ (2)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____ (3)俄而雪骤__________________ (4)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____ 3.“儿女”一词古今意义不同,今义指儿子和女儿,古义指________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兄妹两人一个把雪比作盐,另一个把雪比作柳絮,哪一个更好呢?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注释】 期行:期,约定,行,出行。 期日中:期:约定。日中,正午。

2018年部编七年级上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完整版).doc

2018 年 , 部 , 编 , 七年级 , 上册 , 古 , 诗文 , 理解 , 性 ,4 .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峨眉山月半 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九)《秋词》(刘禹锡)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我言秋日胜春朝 6.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 情调相反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后来成为离情的代用语的词是:巴山夜雨。 5、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场景的语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

七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词【注释与主旨】(最完整)1、《古代诗歌四首》(课内)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观:欣赏。 (2)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3)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

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4)沧:通“苍”,青绿色。 (5)海:渤海。 (6)何:多么。 (7)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8)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峙,挺立。(9)萧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10)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1)日月:太阳和月亮。 (12)若:如同.好像是.。 (13)星汉:银河。 (14)幸:庆幸。 (15)甚:极其,很。 (16)至:极点。 (17)哉:语气词。 (18)幸甚至哉(zāi):真是幸运极了。 (19)以:用(歌以咏志)。 (20)志:理想。 (21)歌以咏志:可以用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心志或理想,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是为了配乐歌唱而加上去的。(22)咏志:既表达心志。咏:歌吟。

【译文】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大好河山的壮丽风光,体现了诗人博大浩瀚的情怀以及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 初一年级历史期中测试题时间:100 分钟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 题:请在正确答案下划横线 1、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 A山顶洞人B北京人C蓝田人D元谋人 2、下列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中,已经懂得人工取火的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 3、下列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 B、会人工取火 C、过着群居生活 D、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4、下列原始人类中,已经掌握磨制技术的是: ①北京人②元谋人③山顶洞人④河姆渡居民⑤半坡居民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 D、②③④⑤ 5、下列朝代更替顺序正确的是: A、夏-商-东周-西周 B、夏-西周-东周-商 C、夏-商-西周-东周 D、商-夏-西周-东周 6.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禹 7.武王伐纣中的“纣王”指的是哪一王朝的君主: A商朝B西周C东周D夏 8.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B禹传子,家天下 C舜传位给禹D启打败了有扈氏 9.商朝灭亡的原因是: A纣王的残暴B桀的残暴C犬戎入侵D奴隶起义10.以下人物与桀最为相似的是: A禹B周武王C纣王D汤 11.我国最早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立监狱是在: A夏B商C西周D东周 12.春秋时期,周天子依附诸侯,主要是因为: A.诸侯的强大 B.周天子不喜欢管理国家 C.周天子是由诸侯选举产生的 D.周天子喜欢依附诸侯 13.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中原的是: A齐桓公B宋襄公C晋文公D秦穆公 14.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三家指的是: A齐楚秦B赵魏韩C赵魏秦D楚齐韩 15.经过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是: A楚B秦C齐D魏 16.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变法是:

2016年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每课知识点归纳(1-7课)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文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第一课繁星 一、课文重点字词 纳.凉(nà)半明半昧.(mai)摇摇欲坠.(zhuì)霎.眼(shà) 模.糊(m?)模.型(m?)模.样(mú)静寂.(jì) 梦幻.(huàn)萤.火虫(yíng)仿佛.(fú)佛.教(f?) 相似.(sì)似.的(shì)方便.(biàn)大腹便便 ..(pián pián)半明半昧:一半明亮一半昏暗。 霎眼:眨眼。纳凉:乘凉。 二、课文内容回顾。 1.《繁星》一文的体裁是散文,课文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作者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巴金,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fai)甘,四川成都人。他的作品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长篇小说《灭亡》、《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 2.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时间依次为从前、三年前、如今),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即家乡自家的院子、南京的菜园、海上行舟中)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发了?我?由此产生的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给人以哲学的启示和美感。 3.?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4.?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和、静寂和梦幻。 5.?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猎户星座比喻为巨人,这样既写出了巨人星座的形状,又暗示了船在前行,还表露了作者内心涌动的激情。 第二课冰心诗三首 一、课文重点字词。 妄.弃(wàng)嫩.绿(nan)鸟巢.(cháo)折叠.(di?) 抛.下(pāo)惊讶.(yà)悲哀.(āi)倘.若(tǎng) 牺牲.(shēng)载.歌载舞(zài)记载.(zǎi)卷.土重来(juǎn)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课外)

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诵读鉴赏专题 (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鉴赏】 1、构思精巧 《峨眉山月歌》中作者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既造成了空间转换之感,又点明了行船速度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将记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借月抒发了诗人对亲友家乡的思念之情。 2、世人皆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河水一起流动,陪伴着诗人远行。夜间乘船从清溪出发,经渝州向三峡进发,离友人愈远,就愈加想念。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说一下“影入平芜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4、写作手法: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5、赏析“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练习】 ⑴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五个地名连用,造成空间迅速转换之感,让人感觉到行船之快,及穿搭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2)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连绵的峨眉山夜色正浓,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映入湛蓝的江水,随着江水缓缓流动。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2.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3.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鉴赏】 诗歌背景:杜甫少年时才华卓著,常出入于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门庭,得以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艺术。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2“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3“寻常”“几度”各是什么含义?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寻常,平常;几度,多次。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4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5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前后两句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1.《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和子侄辈的人一起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差不多可以和在空中撒盐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随风而起。”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朋友)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爸爸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在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着孩子骂他父亲,就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2.《论语》十二章 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 ⑶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时随心所欲,又不越过规矩。” ⑷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⑸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害。” ⑹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真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乐观的品质。真是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远古人类: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 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也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原始居民能够定居下来的根本原因是?答: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3、半坡居民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与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干栏式房屋)的比较: ①半地穴式房屋保暖、抵御风雨;干栏式房屋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通风防潮,防止野兽侵袭。 ②分别这样建造的原因: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与北方气候干燥、冬季气温低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干栏式房屋与南方地势低洼、多雨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 答: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还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互换、制作乐器,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人文初祖。建宫室,制衣裳,会炼铜,挖井,发明舟车。(嫘祖养蚕缫丝、仓颉造字、伶伦编乐谱) ★二、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用“禅让制”推举出的首领有尧、舜、禹。)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一、夏、商、周的更替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 桀、纣残暴失民心;商汤和武王仁义之举得民心;任用贤人(伊、姜尚),联合周边小国。 三、夏商周的政治 1、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2、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 容:①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②诸侯的权力:管理封地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再分封。 诸侯的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③意义: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年七年级上册古诗词

2016年七年级上册古诗词 一、《观沧海》曹操朝代: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1、《观沧海》里写观海的地点和目的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里曹操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朝代:唐代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同学别离,同抒情谊。刘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缠绵的,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是深切而浪漫的。 2、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助想象,视明月为知己,托付一片真情的句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朝代: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的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2、《次北固山下》中写诗人思念故乡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以新代旧”哲理的句子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朝代: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1、《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崔颢《黄鹤楼》中写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与之意境相仿的马致远的曲中有一句也表现了游子的悲苦心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西厢记》中有:“晓来水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天净沙·秋思》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道出游子悲苦惆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