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_王丹竹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_王丹竹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_王丹竹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_王丹竹

作者简介:王丹竹(1981-),女,长期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通讯作者:田科雄(1962-),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以,该场的发病率较低,效益也好。

3.1.4关于繁殖问题

这5家养狐场母狐的怀孕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户都是凭经验进行种狐的发情鉴定,依靠频繁的试情来进行,缺乏必要的科学手段,有时错过最佳的配种期。对种公狐的利用很少作合理的计划安排,多为每天交配1次,甚至2次,公狐得不到适当休息,精液的品质可能会下降。有部分青年母狐发情较晚,特别在配种后期,母狐虽然发情良好,但找不到能够配种的公狐,故而母狐的怀孕率较低。此外,养狐场还存在高产仔率,低育成率的问题,还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第一,产仔数多于乳头数,有的仔狐吃不上奶。第二,泌乳量跟不上。第三,管理不当,幼狐在出生后17d左右睁眼,并且开始从巢箱爬出,19~20日龄与母狐一起吃食,仔狐开始吃食后,母狐不再舔食幼狐的粪便,这个时期易造成笼箱的污染和狐体的玷污,如管理不当易造成发病死亡。

3.2改进建议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在养狐较集中的地区组织成立养狐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高技术咨询、定期培训,并实行饲料、疫苗、药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第二,推广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合理使用公狐,并对其配种效果实行监测;使用发情检测器进行发情鉴定。第三,加强管理提高仔狐成活率,也是目前养狐业提高繁殖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在冷冻肉的储藏过程中,随着冷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冷冻肉的品质也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冷冻肉品在冷藏期间发生的相关变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冷冻肉;贮藏;保鲜;时间;温度;品质;综述

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由于外界环境、微生物及自身酶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会氧化分解以至腐败变质。低温冷冻贮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肉类贮藏方法。冷冻肉是热鲜肉或冷鲜肉在-18℃以下冻结保存的肉[1],与新鲜肉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冷冻猪肉与新鲜猪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冷冻后的猪肉比新鲜猪肉食用更安全[2]。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与冷冻肉的品质息息相关。肉品长期在较低的温度下保藏也会出现各种异常的现象,结果降低肉品的食用品质[3]。国家规定,冻猪肉冷藏安全期为7~10个月,冻牛羊肉为8~10个月,冻禽肉为6~8个月。肉温低于-8℃的为冷冻良好;敲击时发音低哑钝浊、肉温高于-8℃的为冷冻不良。

1冷却冷藏与冻结冷藏的定义

冷藏(Refrigeration)分为冷却(Ehilling或Eooling)与冻结(Freezing),食品所含水分未变成冰晶者称为冷却,变成冰晶者称为冻结。但目前我们多不称冷却肉与冻结肉,而称冷藏肉与冷冻肉。冷却冷藏的温度不能充分抑制食肉的自家分解(Autolysis)、微生物的发育及干燥、氧化,因此只有不欲久存的肉品可冷却冷藏;冻结冷藏肉先经-36~-40℃急速冷冻处理,至中心温度达-18℃,再于-20℃以下冻结冷藏,可维持6个月至l年,所以需长期保存的肉品则必须以冻结冷藏,但以-20℃以下的低温冻结冷藏时,虽可长期保持品质,但无法防止升华、蛋白质不可逆变化之发生,因此,解冻后的品质,严格来讲,与冻结前是不同的。

2低温贮藏肉品的目的及基本原理

肌肉组织固有酶的作用和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可以造成肉品的自溶和腐败,这就需要用低温处理来抑制食肉本身酵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王丹竹田科雄(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410128)交流

24

中国畜禽种业2012.8

素以及微生物的作用,迟缓化学反应速率,从而保持肉类的鲜度及品质。控制和破坏酶的活性、抑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是长期保持新鲜度、防止腐败变质的关键,低温是解决这一关键的良好环境。

生产实践中通常以送风式进行冷却,主要目的是急速将体温降到近于0℃。以除去表面水分,形成含水率少的皮膜,使肉色变佳。同时使脂肪急速凝固,而外表美观,肌肉坚实。

3冷冻时间、冻藏温度与冷冻肉品品质的关系

3.1冷冻时间对品质的影响

3.1.1对颜色的影响

肉品的颜色在感官中最重要,消费者对肉的第一印象就是颜色。肉品颜色的变化与肌红蛋白有关,肌红蛋白是一种水溶性蛋白,由蛋白部分和中央含有铁原子的非蛋白卟啉环构成,铁原子的氧化状态对肉颜色有重要影响,因此,肌肉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肌红蛋白的含量和其所处的状态。因为在低温下,控制了生物生化变,同时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降低反应的速率。但是,虽然温度很低,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肉品中各种生化反应及耐冷微生物分泌的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致使肉品样色发生变化[4]。如脂肪氧化肉品表面变为淡黄色。总体来说,肉品颜色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逐渐变暗。

3.1.2对成分的影响

冻藏中肉品的脂类会发生自动氧化,此外还会发生降解,游离脂肪酸的含量随着冻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对在-18℃环境中冷藏15个月的超期冻猪瘦肉的pH值、挥发性盐基氮、酸价、过氧化值测定发现大部分冻肉仍属一级、二级鲜度,表明冻猪瘦肉在-l8℃环境中冷藏1年后,无显著肉质变化,但脂肪氧化酸败严重[5]。J.O.Igene[6]等研究表明牛肉中总脂肪和甘油三酯随着冻藏时间的增长而降低,总磷脂较恒定,TBA值逐渐增加。速冻羊肉挥发性盐基氮值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增加,速冻羊肉贮藏温度越高,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增加越快,贮藏温度越低,挥发性盐基氮值的增加较缓[7]。

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肉的品质下降。陈铁军[8]等对分割骆驼肉在冻藏期间肉品质的变化调查表明,在正常冻藏条件下,冻藏的分割驼肉,贮存期12个月均可保鲜;贮存期14个月,已降至次鲜标准;贮存期14月以上,即开始变质。应该根据不同肉品的特性,市场供应及工厂设备等因素来考虑冻藏的时间。

3.2冻藏温度对肉品品质的影响

3.2.1对颜色的影响

肉的颜色是由肌肉中的色素物质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的

含量与变化状态所决定,冻结冷藏中由于赤紫色(暗红色)

肌红蛋白及血色素氧化,使鲜红色的氧合肌红蛋白及氧合血

红蛋白变成了褐色变性肌红蛋白及变性血红蛋白,肌肉从鲜

亮的樱桃红色变为褐色主要是由于氧合肌红蛋白被氧化成高

铁肌红蛋白以及肌间脂肪发生脂质氧化等的综合作用的结

果[9]。降低冻结冷藏温度,可适当防止脱水及变色。

3.2.2对微生物的影响

冻藏温度越低,微生物数量增长越慢。秦瑞升[7]等采

用在-15℃、-20℃、-25℃三种不同温度冻藏羊肉,在冻藏过

程中,细菌增长缓慢,在同个时间点,细菌在-15℃的增长明

显比-20℃与-25℃下要快。虽然在储藏中微生物数量随时间

而增多,但-12℃的鸡肉三个月内微生物数量并不会超过限定

值[10]。冻藏期间还可以改变肉品中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

性菌的比例,革兰氏阳性菌相对更具耐低温[11]。Wells研究

指出,肉毒梭菌芽孢在冻藏中将减少53%,另外有15%的芽

孢在冻藏脱水的过程中减少[12]。另外,冻藏中微生物种类和

数量与肉的种类和肉pH有关。一些耐冷微生物在其适宜生

长pH下还能在冷冻肉品中生存。

3.2.3对酶的影响

屠宰后肉发生僵直、成熟、自溶、腐败等过程与酶的活

性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酶的活性增强,则可加速肉中化学

反应过程,使肉保持新鲜状态时间缩短,甚至发生腐败变

质;反之,肉中所发生的反应过程就会变慢,肉就可在较长

时间内保持新鲜状态。大多数酶在30~40℃范围内活性最高,

随温度的降低,酶的活性下降。当温度下降到0℃时,酶的

活性明显被抑制;如果在-20℃左右,其活性降低就更明显

了。因此,肉品在保藏过程中温度越低,保藏的时间就越

长。目前,在我国冷藏条件应不低于-18℃以下,规定一定的

冷藏期[13]。

在一定温度和时间下,冻藏时的温度越低,肉品保藏效

果越好。在不同的冻藏温度下肉的酸价变化随冻藏时间延长

而增加,但增幅较缓慢。秦瑞升[7]等研究了冻藏37d的羊

肉,在-15℃、-20℃、-25℃的酸价值分别为2.52、 2.27、

2.13mg KOH/g,与初始相比没有明显地增大,并且温度越低

水分损失越小。

4其他因素对冷冻肉品品质的影响

4.1量的变化

干燥常可使冻结肉品减量,其影响因素包括气温、大气

湿度、空气流速、冻结冷藏期间肉的等级与大小,以及包装

交流

25

中国畜禽种业

2012.8

的状态等。有人试验,带皮肉经12个月的冷藏,失重达3.0%左右,而剥皮白条肉,失重达4.5%以上[14]。当温度高、湿度低、流速快、冷藏期间长,不加包装、脂肪附着少、等级低者、形状小时,食肉减量的程度大。

4.2组织结构的变化

肉品在冻藏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两个问题,既干枯和腐败。干枯是指在空气中贮藏时水分从肉品表面蒸发,引起肉品表面粗糙,色素浓度升高,肉品颜色加深,表面出现脱水多孔层,脱水多孔层被空气充满,并进行剧烈的蛋白质、脂肪等的氧化及水解,产生各种有害或怪味物质,导致肉品品质恶化,甚至不能食用[15]。冻藏过程中加压导致肌节,组织纹理属性变化严重。K.S.Yoon[16]用氯化钠、磷酸三钠、三聚磷酸钠、焦聚磷酸钠处理鸡的胸脯肉,并在-20℃储藏10个月,观察到肌肉的结构指出,在冻藏中大冰晶的形成使肌原纤维肌节收缩,但M带和Z带仍然可观察到,冰晶的形成对肉质量变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三聚磷酸钠和焦聚磷酸钠能组织冰晶的形成,防止肌节的收缩,这对在冻藏中稳定肌原纤维蛋白组织,维持鸡胸脯肉质量和延长储存期有重要作用。如果冻藏中加压到200MPa将会导致蛋白质的冷变性,肌动蛋白完全变性,其他组织中蛋白也变形严重,但结缔组织蛋白变化较小[17]。

4.3其他因素对品质的影响

冷库的空气湿度与干耗有直接关系,湿度越大,干耗较小,湿度越小,干耗严重。在-18℃低温下,温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影响小,从减少肉品干耗考虑,湿度越大越好,一般为95~98%之间。空气流速差将会使湿度分布不均匀,导致肉品品质出现差异,气流一般控制在0.2~0.3m/s[18]。

总之,冷冻肉品在冷藏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肉品的品质与冷冻时间及冷冻温度关系密切,在生产实践中应对冷冻时间和冷冻温度做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以期找出最佳的肉品冷冻的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宏升.冷鲜肉将成为生肉的消费主流[J].河北农业,2005(11): 21.

[2]张明珠,王敏,薛玉琴,等.冷冻后的猪肉比新鲜猪肉食用更安全[J].肉类工业,1996(4):27-29.

[3]杜江萍.冷冻肉品储藏期间品质变化及控制措施[J].肉类研究. 2009(11):14-17.

[4]杨淑芳,龙隆.冷冻肉出现的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J].肉类工业, 2000(12):37.

[5]龚庆华,杨树亭.超期冻猪肉的肉脂变化[J].肉类工业1996(4): 29-30.

[6]J O Igene,A M Pearson,R A Merkel.et al.Effect of frozen storage time,cooking and holding temperature upon extractable lipids and TBA values of beef and chicken[J].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1979,49(3): 701-707.

[7]秦瑞升,谷雪莲,刘宝林,等.不同贮藏温度对速冻羊肉品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8):495-497.

[8]陈铁军,哈斯其木格,仲永生,等.分割骆驼肉冷库储存期肉品质变化的调查[J].肉品卫生,1999(6):10-11.

[9]王永辉,马俪珍.肌肉颜色变化的机理及其控制方法初探[J].肉类工业,2006(4):18-21.

[10]Margareta Lacramioara ZARA,Aurelia IONESCU,Aida VASILE,et al.Researches of the microbiological stability in order to keep the mechanically deboned chicken meat frozen[J].The Annals of the Uni-versity Dunarea de Jos of Galati Fascicle VI-Food Technology.2003,128-131.

[11]S Patricia Nassos,A Douglas King,J R.Allan E Stafford.Acid Concentration as an Indicator of Acceptability in Refrigerated or Freeze-Thawed Ground Beef[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88,54(3):822-823.

[12]F E Wells.A study of the microbiology of dehydrated food products[J].Tech.selected.1966,66-35-FD.

[13]王启明,王建设.肉品冷冻加工卫生和冻肉的检验.

[14]朱曜.猪白条肉与分割肉在冷藏过程中的质量变化[J].肉类研究,1990(4):33-39.

[15]戴建华,徐敬乐.低温保藏下的肉制品的品质变化[J].肉品卫生,1999(10):5-7.

[16]K S Yoon.Texture and Microstructure Properties of Frozen Chicken Breasts Pretreated with Salt and Phosphate Solutions[J].Poultry Science.2002(81):1910-1915.

[17]F Fernnde-Martn,L Otero,MT Solas.et al.Protein Denatura-tion and Structural Damage During High-Pressure-Shift Freezing of Porcine and Bovine Muscle[J].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0,65(6):1002-1008.

[18]葛长荣,马美湖.肉与肉制品工艺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93-97.

交流

26

中国畜禽种业2012.8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和平流层的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的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文综卷) 3.由图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和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资料

气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着地面。 (1)太阳辐射: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当地地方时为12点时,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1点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当地地方时大约午后2点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各纬递减。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受太阳辐射、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南半球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即“热高冷低”。 (4)7月份,世界值热的地方是北纬20-30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洲大陆上。 二、等温差线 1、气温的日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出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出现在日出前后。 由于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出现时间可能提前也可能落后。比如,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出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出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气温日较差小于地表面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远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也越滞后。 (2) 气温的日变化与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需要较大的气温日较差,这样有利于作物获得高产。因为,日较差大就意味着,白天温度较高,而夜间温度较低,这样白天叶片光合作用强,制造碳水化合物较多,而夜间呼吸消耗少,积累较多,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3)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有: 气温的日变化规律,主要是由太阳辐射在地表面上有规律的日变化引起的,同时也受纬度、季节、地形、下垫面性质、天气状况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与温度的关系 大气压:和高度、湿度、温度的变化成反比--注意,这里说的是大气压,而非气压! 详细说明如下: 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 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尔水的分子量比空气的混合分子量小,水气的增加,等于稀释了空气; 温度越高--虽然增加了空气分子的对撞机会,但是空气迅速膨胀,对流,尔引起空气变得稀薄,其增加的对撞能量远小于空气变稀薄减小的对撞能量,自然空气压力减小。 有关常识如下: 定义: 1.亦称“大气压强”。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由于地球周围大气的重力而产生的压强。其大小与高度、温度等条件有关。一般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例如,高山上的大气压就比地面上的大气压小得多。 在水平方向上,大气压的差异引起空气的流动。 2.压强的一种单位。“标准大气压”的简称。科学上规定,把相当于760mm 高的水银柱(汞柱)产生的压强或1.01×十的五次方帕斯卡叫做1标准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地球的周围被厚厚的空气包围着,这些空气被称为大气层。空气可以像水那样自由的流动,同时它也受重力作用。因此空气的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个压强被称为大气压。在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在一根80厘米长的细玻璃管中注满水银倒臵在盛有水银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水银大约下降了4厘米后就不再下降了。

这4厘米的空间无空气进入,是真空。托里拆利据此推断大气的压强就等于水银柱的长度。后来科学家们根据压强公式准确地算出了大气压在标准状态下为1.013×105Pa。由于当时的信息交流不畅意大利和法国对大气压实验研究结果并没有被全欧洲所熟知,所以在德国对大气压的早期研究是独立进行的。1654年奥托格里克在德国马德堡作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有力的验证了大气压强的存在,这让人们对大气压有了深刻的认识。在那个时期,奥托格里克还做了很多验证大气压存在且很大的实验,也正是在这一时候他第一次听到托里拆利早在11年前已测出了大气压。 标准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76厘米汞柱=1.013×10的5次方帕斯卡=10.336米水柱。 标准大气压值及其变迁 标准大气压值的规定,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过几次变化的。 最初规定在摄氏温度0℃、纬度45°、晴天时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强为标准大气压,其值大约相当于76厘米汞柱高。后来发现,在这个条件下的大气压强值并不稳定,它受风力、温度等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于是就规定76厘米汞柱高为标准大气压值。但是后来又发现76厘米汞柱高的压强值也是不稳定的,汞的密度大小受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值也随纬度而变化。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为了确保标准大气压是一个定值,1954年第十届国际计量大会决议声明,规定标准大气压值为 1标准大气压=101325牛顿/米2,即为101325帕斯卡(Pa)大气压的变化温度、湿度与大气压强的关系 湿度越大大气压强越大 初中物理告诉我们:“大气压的变化跟天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地说,晴天的大气压比阴天高,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对这段叙述,就是老师也往往不

【教学设计】《气温的变化》 精品教案

《气温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的设计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年版)》中提出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的课程基本理念。同时,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因此,本课在设计时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绘制、分析统计图表的地理技能,帮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创设有趣的情境以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一课时。气温的变化体现了天气要素向气候要素的过渡,对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十分重要,而气候又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在地理学知识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同时,统计图表是表征气候的主要载体,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是重要的地理实践力。气温的变化十分贴近生活,学生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初步了解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能够区分对天气和气候的描述。没有完全建立“气候”的概念。好奇心强,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但不够细致,积累了气温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变化的生活经验,利于探究能力的形成。由于接触地理学科时间较短,且处于易于接受直观事物的认知阶段,因此缺乏用统计图表来表征地理要素的思维习惯和技能,利用统计图归纳要素规律也有一定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等。 教学手段:读图、绘图、小组合作等。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等研究说明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区域地理学习中,往往在自然特征的气候要素方面出现困难,对气候概念理解不到位是重要原因,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提点的能力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其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原因,讲授式的设计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因此,考虑采用以下教学思路帮助学生学习。 气温的变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要研究气温的变化→研究气温首先要获取气温数据,即观测气温→气温观测数据需要记录下来,用到统计表→统计表不够直观,可以把统计表转绘为气温变化曲线图→不同时间尺度、不同空间范围的气温变化曲线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气温变化规律。 按照这种思路组织教学,符合认知规律,自然舒畅,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气温的立体概念,学会研究地理要素的一般方法,丰富学生的地理思维。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气温在一天、一年、多年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通过对气温观测数据和月平均气温等气温统计数据的理解,建立天气、气候等重要地理概念;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创设有趣情境,使学生产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情感。 2.教学重点: 通过绘制气温曲线图,探究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初步掌握气温曲线的绘制方法,并能根据图表分析气温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培养地理实践力。 3.教学难点: 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

科普阅读: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时间变化 午热晨凉、冬寒夏暑,这是气温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地球以一日为周期的绕轴自转和以一年为周期的绕太阳公转,某一地区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就出现以日、年为周期的变化,从而导致气温的昼夜(日)和季节(年)变化。 (1)气温昼夜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日为周期的有规律变化。气温日变化的特点是,一天当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 日出以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净得热量,温度升高。此时,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大气吸收了地面的长波辐射,气温也上升。到了正午,太阳辐射达到最强,气温也随之上升。此后,太阳辐射强度虽然开始减弱,但地面得到的热量仍比地面长波辐射推动的热量还要多,地面储存的热量仍在增加,所以地温继续升高,气温也随着升高。到午后一定时间,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使地面得到的热量开始少于推动的热量,地温开始下降。地温的最高值就出现在地面热量由储存转为亏损、地温由上升转为下降的时刻。这一时刻通常在午后一小时左右。随后,由于地面热量不断地亏损,气温便逐渐下降,一直下降到清晨日出之前地面储存的热量减至最少为止。所以,最低气温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而不是在半夜。由此看来,一昼夜间气温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接受太阳辐射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地面的热量收支,即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的数量和向外放射的地面有效辐射的数量之差。如收入多于支出,则地面储存的热量增加;反之,则减少。 同时还可以看出,任何一个地方,每一天的气温日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又不是前一天的简单重复。因此,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2)气温季节变化 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地球上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由于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地面储存热量的多少,地面储存热量最多的时期,就是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储存热量最少的时期,也就是

温度的变化

温度的变化 1、用图像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图像是刻画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一重要方式,其特点是非常的直观。用图像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时,通常用水平方向的数轴(称为横轴)上的点表示自变量;用竖直方向的数轴(称为纵轴)上的点表示因变量。 2、变量之间关系的表达方式与特点 表达方式特点 表格多个变量可以同时出现在一张表格中 关系式准确地反映因变量与自变量的数值关系 图像形象地给出了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趋势 一般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在这一天中最高气温与达到最高气温的时刻分别是() A.14℃,12时B.4℃,2时 C.12℃,14时D.2℃,4时 练习 1、下图是西安市99年某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那么这天() A.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B.最高气温10℃,最低气温-2℃ C.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D.最高气温6℃,最低气温2℃

2、下图是桂林冬季某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请根据图象填空: 在时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当天最高气温为℃,这一天的温差为℃(所有结果都取整数). 、 经典题型 1、如图是某地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这张图回答: 2、在这一天中, (1)什么时间气温最高?什么时间气温最低?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各是多少度? (2)20时的气温是多少? (3)什么时候气温为6℃? (4)哪段时间内气温不断下降? (5)哪段时间内气温持续不变? 练习 1、如图是襄樊地区一天的气温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在这一天中: (1)气温T(℃)(填“是”或“不是”)时间t(时)的函数. (2)时气温最高,时气温最低,最高汽温是℃,最低气温是℃. (3)10时的气温是℃. (4)时气温是4℃. (5)时间内,气温不断上升.

气温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气温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 主要知识点: 1气温垂直分布 2气温水平分布 3气温日变化与年变化 一、气温垂直分布 ⑴读下表记忆低层大气得主要成分及作用 ⑵读下图比较对流层与平流层得主要特点 答案: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天 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稳定 重要结论: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6℃/1000米 低层大气组成 体积(%) 作用 干 洁 空 气 N 2 78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得重要组成部分 O 2 21 人类与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得物质 CO 2 0、03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得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03 很少 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上得生物起着保护作用 水汽 很少 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与大气得温度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就是成云致雨得必要条件

2上冷下热利于空气对流 图2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得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3~4题。(10高考山东文综卷) 3、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4、当地该日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答案:3.A 4.B 二、气温水平分布

世界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 7 月或 1 月,气温都就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②南半球得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③北半球,1月份大陆上得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祥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 月份正好相反。 ④7 月份,世界上最热得地方就是北纬20°-30°大陆上得沙漠地区。1 月份,西伯利亚形成北半球得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冰雪覆盖得南极洲大陆上。 中国一、七月气温分布特点? 一月:由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 七月:除青藏高原与高山外,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第8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

第8讲 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及气温的变化 【考纲导学】 考试说明 命题规律 趋势预测 1、 大气受热过程 2、 气温的分布规律 ◆题型示例:(受热)以选择题为主,如2013北京文综第5题。后 者以两种都有,如2011江苏地理27(1)。 ◆能力要求:考查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为主。 ◆热点预测:2015高考可能仍将以热力环流和等温线的判读为主,以选择题形式,约8分。 ◆趋势分析:以气候要素分布图为背景,考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 【知识梳理】 一、 大气的组成 大气组成 作 用 干 洁 空 气 氮(78%) 对地面: 对人类和生物: 氧(21% 二氧化碳 (0.03%) 臭氧 水 汽 固体杂质 2、大气含量的变化及影响 (1)水汽 聚落 季节 纬度 海陆 (2)固体杂质 聚落 季节 海陆 (3)CO 2 聚落 季节 昼夜 天气 影响因素: 【例题1】读某测站测定的大气中CO 2浓度变化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大气中CO 2的浓度是逐年 的,这是因为:

①: ②: (2)C02的浓度在一年内的周期变化 季高,季低,这是因为 (3)C02具有温室效应,是因为: (4)全球变暖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生的重 大影响 ①: ②: 3、臭氧问题 (1)集中的区域 (2)对人类的影响 (3)变化、原因及影响 变化: 变化原因: 影响: (4)时空差异 大气层次: 纬度: 季节: 【例题2】读右图回答: (1).就纬度而言,图中臭氧总量的极小值出现 在: (2).就季节而言,图中南北半球臭氧含量的极大值均出现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及特点(右图)

一维热传导条件下测点温度与加热时间的相关性研究

Advances in Geosciences 地球科学前沿, 2016, 6(2), 72-78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6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be15271118.html,/journal/ag https://www.sodocs.net/doc/be15271118.html,/10.12677/ag.2016.62009 文章引用: 刘子文, 朴春德, 谢亮, 李斌, 杨大帅, 潘东玥. 一维热传导条件下测点温度与加热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sured Point Temperature and the Heating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One-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Ziwen Liu *, Chunde Piao #, Liang Xie, Bin Li, Dashuai Yang, Dongyue Pan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arth Scienc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Xuzhou Jiangsu Received: Mar. 28th , 2016; accepted: Apr. 18th , 2016; published: Apr. 21st ,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be1527111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s of linear heating device testing point temperature and heating time in the heat transfer process, we study the relevance between radiation values E and the power P at the center of the heating device. Based on the nature of the surrounding conductive medium, we derived one-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model which considered the time delay parameters. We verify the suitability of the theoretical model through laboratory experiments by heating bar arrang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st point tempera-ture slope is gradually reduced and stabilized when the test poi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grad-ually rises in the effect of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 it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relative error reached 20% in early experiments, but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decreased and tended to zero with the increase of heating time and source of power, showed that theoretical formula derived realistic in this pa-per. Keywords One-Dimensional Heat Conduction,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Gradient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老化时间与温度关系

老炼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因为它建立了在压缩的时间框架内模拟实际操作的电和热的条件。元器件特别是集成电路有高的早期失效率。这样,若元器件有失效的倾向,它将在几个月内发生失效。老炼缩短了这个时间。在125℃下老炼160h等效于在室温环境下工作一年。半导体器件倾向于有多种失效类型,其中之一是离子迁移,它一般发生在钝化层中或钝化层上,或在金属导体之间。氯化物或纳离子沾污是两种占主流的离子沾污形式。在有沾污的NPN晶体管中,带正电荷的钠离子,在温度和偏压条件下很容易迁移到N惨杂区,引起高的漏电流甚至短路。而氯离子迁移到P掺杂区材料处,引起NPN晶体管发射极-集电极短路。这些缺陷也许在几个月内不能察觉,但是在由老炼提供高温和功率的组合下加速了离子的迁移而又不会影响正常的失效率。衰老是与金属迁移、长期域值漂移和腐蚀箱关联的。Arrhenius方程制约着电子器件的反应失效率: F=Ae(-Ea/kT) 式中 F ——失效率; Ea ——激活能(在0.3 2.3eV间变化,若不知道,MIL-STD-883允许使用Ea=1.0eV); k ——波耳兹曼常数(8.63×10-5eV/K); T ——热力学温度表示的结温(K); 为了比较正常工作时的失效率(F1)与老炼后的失效率(F2)。此方程可做如下修改: F1/F2=(Ae-Ea/KT1)/(Ae-Ea/KT2)=e-(E/k)(1/T1-1/T2) 例如:在结温125℃时老炼168小时,对应于在50℃工作1.1年(9639h)。该计算的基础是Ea=0.6eV。结温有一很小变化,就会在失效率上产生很大的变化,例如,若在上述例子中部件在结温135℃时老炼168小时,等效工作时间将是1.7年(14892h)。 e=2.7182…;K=273.15+t

第四节 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第四节大气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一)气温的日变化 1、大气边界层的温度主要受地表面增温与冷却作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大气中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都会引起局地气温的变化。 3、近地层气温日变化的特征: (1)在一日内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和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2)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纬度、季节和其他自然条件有关。 ①日较差最大的地区在副热带,向两极减少。 ②日较差夏季大于冬季。 ③凹地地形的日较差大于凸地地形;干燥地日较差大于潮湿地;晴天日较差大于阴天。(3)气温日变化的极值出现的时间随离地面的高度增大而后延,振幅随离地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地、气热量交换需要一个过程,垂距越大,耗时越长。所以海拔较高处气温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的时间延后。离地高度越大,地面对大气温度的影响就越小,气温日变化的振幅(即日较差)也就越小。) (二)气温的年变化 1、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 2、北半球中、高纬度内陆地区的气温以7月为最高,1月为最低。北半球海洋上的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3、从赤道附近到极地地区,气温年较差变大。 4、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内陆气温年较差大于沿海。 气温的年变化按纬度分为四种类型: 1、赤道型 特征: (1)一年有两个最高值(春分和秋分以后)和两个最低值(冬至和夏至以后)。 (2)年较差很小。 2、热带型 特征: (1)一年有一个最高值(夏至以后)和一个最低值(冬至以后)。 (2)年较差不大。 3、温带型 特征: (1)有一个最高值(陆7月海8月)和一个最低值(陆1月海2月)。 (2)年较差较大,且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 4、极地型 特征: (1)一年有一次最高值和一次最低值。 (2)年较差很大。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1、大气运动引起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2、通常情况下,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周期性是主要的。

大气温度

大气温度 表示大气冷热程度的量,简称气温。它是空气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习惯上以摄氏温标(t℃)表示,也有的国家用华氏(F)表示,理论研究工作中常用绝对温度(TK)表示。 s 气温是大气最基本的要素,它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对于大气的压力、风、湿度以及天气、气候具有重要影响。 气温的高低和升降变化,实质上是大气中内能的多少和增多、减少的表现。就某一确定地点而言,空气中内能增减的变化有三种途径;一是与外界热量交换;二是运动气块的绝热变化;三是冷暖空气的水平移动。空气与外界(下垫面)热量交换引起的温度变化称非绝热变化,是空气与地面间通过辐射、对流和湍流、蒸发和凝结、传导等过程进行的热量交换,是对流层大气获得热量的主要途径。这些过程虽然对大气的增温或冷却都起作用,但是增温效益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辐射是最重要的热量交换形式;对流和湍流是气层之间热量输送的主要形式;传导过程仅限于贴地层,而且由于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可能传导的热量甚少;蒸发和凝结引起的潜热传输,在蒸发强盛的高温季节和热带地区更为重要。运动气块在升降过程中,因绝热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只限于运动气块。冷或暖空气水平移动引起的温度变化往往规模大,幅度大,时间快。例如一次寒潮过境引起的降温可达几度到十几度,影响地区的面积有数千,甚至数万平方公里。 由于影响气温升降变化的因子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因而气温也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化。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表现为周期性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虽然高、中、低纬度变化的形式有所不同。气温的空间变化包含着水平方向的变化和垂直变化。气温水平变化受纬度、海拔高度和海陆分布三个因素的影响。为了显现出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一般都消除高度因素的影响(按6.5℃/1000米直减率订正到海平面),绘制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海平面等温线图)。从图上可以看出:①南北半球气温都是赤道地区高,两极地区低,从赤道向极区逐渐降低。赤道与极地间的温差1月份大于7月份。②冬季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等温线凸向赤道;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等温线凸向极地。而且,等温线在海陆交界区弯曲的程度大于陆地,更大于海洋。由于北半球陆地多于南半球,而且地形复杂,其等温线弯曲的程度远大于南半球。③全球的高温区(热赤道)并不恰好位于赤道上,冬季位于5~10°N,夏季移到20°N左右。这是北半球陆地面积多于南半球和回归线附近太阳位于或近似位于天顶的时间长于赤道的结果。④南半球不论冬夏,最低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夏季最低温出现在极区附近,冬季最冷区出现在东西伯利亚山区和格陵兰地区。 气温垂直变化的基本规律是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均垂直变化率6.5℃/1000米。然而大气中热量交换非常复杂,有时在大气的某些层次可能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没有变化(称等温变化),甚至出现气温随高度而递增的现象(称逆温)。等温和逆温在大气中存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对大气中对流运动的发展和云雾生消关系甚大。

胶体金制备放大过程与时间、温度的关系

第一话——烧金 (一)基本概念: 1.1、金子大小:常用20、40、60nm的胶体金颗粒(粒径大小); 1.2、另外,在说金子大小的时候,有些人还用λ525、530表示,这个是指胶体金最大吸收峰位置,理论上这个值比说40nm要准确,因为40nm是估的,这个是实实在在测的,但是他与颗粒大小仅仅有“一定的“关系,而且这个”一定的“很不一定。√√√ 1.3、其他要说明的是,颗粒越小,颜色越粉嫩(偏粉红),最终显色越弱,特异性相对越好;相反颗粒越大,颜色越老土(偏紫,但70nm以上就真的土了,有点泥巴色了),显色越强,特异性相对越差。√ 2、金子浓度:万分之一、万分之二、万分之四等等,指烧金时溶液中氯金酸的浓度。由于反应非常迅速,浓度越高,金子质量越不容易控制,标记时的表现也是这样,高浓度金不容易控制。√注意当别人问你用多大浓度的金子时,不要回答人家40nm或λ530的,这会比较尴尬。 3、反应原理: 3.1、氯金酸被柠檬酸三钠还原成胶体金颗粒,其过程为金离子(并非全部)→还原成金原子→迅速形成20面体的金核→其他金原子吸附到晶核上→生长成椭球形的带负电的金颗粒(双电层结构,胶体金表面吸附着负电的AuCl2-离子,相对的H+则分散于胶体之间的溶液中)。√ 3.2、氯金酸一定时,还原剂数量决定了最初的晶核数量,决定了胶体金颗粒的大小。还原剂越多,晶核数量越多,最终的颗粒体积越小,通过控制二者比例,我们可以制备不同大小的胶体金颗粒。 3.3、常用的40nm左右的金,发红色,一般是1:1的关系,由于不同厂家原料也有影响,如果你感觉烧出来的偏紫,又很想要红色,下次烧金就再稍微增加点还原剂即可,√

影响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影响气温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一.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天气因素也会影响到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晴天>阴天。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称为气温日较差。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程度。如果某地一天之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日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日变化大。较大的气温日较差,白天温度高,有利于植物有机质的制造;夜间温度低,可以减少植物的呼吸损耗,利于植物营养物质的积累,使果实饱满,瓜果含糖量高。气温日较差的大小与地理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和天气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 ①纬度:低纬度地区日较差大,高纬度地区日较差小。气温的日较差随纬度升高而减小的原因是:纬度较高地区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②天气状况:一般地,晴天日较差大,阴天日较差小;如柴达木盆地较干燥,多晴少雨,白天日晒,增温急剧,夜间地面辐射强,降温快,其日较差就比较大;而在多阴雨的藏东南地区,白天增温不大,夜间云层低,地面辐射相对较弱,降温少,所以日较差较小。 ③季节: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冬季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夏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白昼较长。 ④地形地势:凹地日较差大,凸地日较差小。原因是:在凸起地形,如山顶,因与陆地接触面积小,受到地面日间增热、夜间冷却的影响较小,又因风速较大,湍流交换强,再加上夜间冷空气可以沿坡下沉,而交换来自由大气中较暖的空气,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 ⑤海拔高度:高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大,低海拔地形区日较差小。如高原地区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是: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因此即使是在冬季,在阳光下也会感到温暖如春;到了夜晚,由于空气稀薄、水汽所含杂质少,地面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夜晚温度很低。 ⑥下垫面:由于下垫面物理性质的差异(物理热容量的大小)陆地日较差大,海洋日较差小;沙地日较差大,林日较差小。 2.年变化(北半球): 气温在一年之中也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分别被称为年最高气温和年最低气温。一般来说,年气温最高值在北半球大陆出现在7月份,在海洋上出现在8月份;年气温最低值在北半球大陆出现在1月份,在海洋上出现在2月份。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一年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它是指气温以一年为周期的有规律的变化。如果某地一年之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大,即气温年较差大,说明该地气温的年变化大。气温的年变化的大小与纬度、地形、地表性质、海陆分布等因素有关。 纬度:高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大,低纬度地区气温年较差小。气温的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的原因是: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也就是说,由于大阳辐射的年变化高纬度地区比低纬度地区大,所以气温的年较差变化随纬度的变化与日较差变化相反,即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赤道附近地区,全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_王丹竹

作者简介:王丹竹(1981-),女,长期从事动物防疫检疫工作。 通讯作者:田科雄(1962-),教授,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 以,该场的发病率较低,效益也好。 3.1.4关于繁殖问题 这5家养狐场母狐的怀孕率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养殖户都是凭经验进行种狐的发情鉴定,依靠频繁的试情来进行,缺乏必要的科学手段,有时错过最佳的配种期。对种公狐的利用很少作合理的计划安排,多为每天交配1次,甚至2次,公狐得不到适当休息,精液的品质可能会下降。有部分青年母狐发情较晚,特别在配种后期,母狐虽然发情良好,但找不到能够配种的公狐,故而母狐的怀孕率较低。此外,养狐场还存在高产仔率,低育成率的问题,还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第一,产仔数多于乳头数,有的仔狐吃不上奶。第二,泌乳量跟不上。第三,管理不当,幼狐在出生后17d左右睁眼,并且开始从巢箱爬出,19~20日龄与母狐一起吃食,仔狐开始吃食后,母狐不再舔食幼狐的粪便,这个时期易造成笼箱的污染和狐体的玷污,如管理不当易造成发病死亡。 3.2改进建议 第一,政府有关部门在养狐较集中的地区组织成立养狐服务中心,为养殖户提高技术咨询、定期培训,并实行饲料、疫苗、药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第二,推广使用人工授精技术。合理使用公狐,并对其配种效果实行监测;使用发情检测器进行发情鉴定。第三,加强管理提高仔狐成活率,也是目前养狐业提高繁殖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在冷冻肉的储藏过程中,随着冷藏时间和温度的变化,冷冻肉的品质也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冷冻肉品在冷藏期间发生的相关变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冷冻肉;贮藏;保鲜;时间;温度;品质;综述 肉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由于外界环境、微生物及自身酶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会氧化分解以至腐败变质。低温冷冻贮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最经济、效果最好的一种肉类贮藏方法。冷冻肉是热鲜肉或冷鲜肉在-18℃以下冻结保存的肉[1],与新鲜肉相比具有安全性高的特点。有研究表明:冷冻猪肉与新鲜猪肉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冷冻后的猪肉比新鲜猪肉食用更安全[2]。冷冻温度和冷冻时间与冷冻肉的品质息息相关。肉品长期在较低的温度下保藏也会出现各种异常的现象,结果降低肉品的食用品质[3]。国家规定,冻猪肉冷藏安全期为7~10个月,冻牛羊肉为8~10个月,冻禽肉为6~8个月。肉温低于-8℃的为冷冻良好;敲击时发音低哑钝浊、肉温高于-8℃的为冷冻不良。 1冷却冷藏与冻结冷藏的定义 冷藏(Refrigeration)分为冷却(Ehilling或Eooling)与冻结(Freezing),食品所含水分未变成冰晶者称为冷却,变成冰晶者称为冻结。但目前我们多不称冷却肉与冻结肉,而称冷藏肉与冷冻肉。冷却冷藏的温度不能充分抑制食肉的自家分解(Autolysis)、微生物的发育及干燥、氧化,因此只有不欲久存的肉品可冷却冷藏;冻结冷藏肉先经-36~-40℃急速冷冻处理,至中心温度达-18℃,再于-20℃以下冻结冷藏,可维持6个月至l年,所以需长期保存的肉品则必须以冻结冷藏,但以-20℃以下的低温冻结冷藏时,虽可长期保持品质,但无法防止升华、蛋白质不可逆变化之发生,因此,解冻后的品质,严格来讲,与冻结前是不同的。 2低温贮藏肉品的目的及基本原理 肌肉组织固有酶的作用和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可以造成肉品的自溶和腐败,这就需要用低温处理来抑制食肉本身酵 冷冻肉品质与时间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王丹竹田科雄(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410128)交流 24 中国畜禽种业2012.8

温度与电池的关系

温度与电池的关系 环境温度过高对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同时将消耗更多的水,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蓄电池在25℃的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寿命,长期运行温度若升高10℃,使用寿命约降低一半。 蓄电池应放置在通风、干燥、远离热源处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为0.5m以上。在环境温度为25℃~0℃内,每下降1℃,其放电容量约下降1%,所以电池宜在25℃~20℃环境中工作。 (1)温度与容量的关系 以GNB电池(阀控式蓄电池)在互联网上给出的大致标准是:25℃时,蓄电池的容量为100%;在25℃以下时,每升高10℃蓄电池的容量会减少一半;而在25℃以下时,温度与容量的关系如美1所示。 从表1不难看出,阀控式蓄电池的容量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维护人员必须认真做到根据实际温度的变化合理地调整蓄电池的放电电流,同时要控制好蓄电池的温度使其保持在22℃~25℃以内。 (2)热失控现象 由于阀控式蓄电池采用贫液设计,电池中灌注的电解液都吸附在玻璃纤维板上,当充电电流增大时,就需要通过安全阀来释放气体,因而造成了蓄电池失水、内阻增大、容量衰减和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如来不及扩散使温度剧增,就会形成热失控。 热失控产生的原因还有没及时减小浮充电压、安全阀不严或开阀压过低等等,在热失控严惩的情况下如果放电,有可能使蓄电池瞬间电压骤降和蓄电池壳体温度上升至70℃~80℃,因此对热失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对阀控式蓄电池的维护工作有了一些了解,要做好对阀控式蓄电池的维护就必须做到: a.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蓄电池室应安装空调设备并将温度控制在22℃~25℃之间。这不仅可延长蓄电池的寿命,而且可使蓄电池有最佳的容量。 b.不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浮充电压不应超过厂家给定的浮充值,并且要根据环境温度变化,随时利用电压调节系数±3mV/℃来调整浮充电压的数值。 c.鉴于不均衡性对阀控式蓄电池的影响,应采用浮充电压的下限值进行浮充供电。 d.在蓄电池不均衡性比较大或在较深度地放电以后,以及在蓄电池运行一个季度时,应采用均衡的方式对电池进行补充充电。在均衡充电时要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并随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将均衡电压设定的值降低。例如,如环境温度升高1℃,那么均衡充电的电压值就需降低3mV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七年级-气温和气温变化 气温和气温变化 一、气温和我们: 在气候的各个要素里,我们最在乎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气温和降水。我们今天开始学习气温,气温对于我们非常重要,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说:“一阵秋雨一阵凉,出门别忘加衣裳”。有些同学就着凉了,甚至感冒了。当然了,一点小感冒说明我们对气温的反应还不是很从容,也许是我们生活中粗心了,或者说身体的素质差了一点点,不管哪一种情况都提醒我们注意气温的变化。 气温的描述用℃来表示,读作“摄氏度”。摄氏度是以水的三态变化的两个临界点作为标准来定义0和100℃,即海平面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温度为0℃,水沸腾温度为100℃。 气温的观测是用放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来测量的。百叶箱有点像我们家里卫生间门下半部分,即要保证空气流通,又要防止调皮搭蛋的家伙用什么棍子把温度计损坏,所以要挡住视线。温度计的高度一般1.5米,方便人们观察,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空气层温度,如果太低,温度可能受地表的影响偏高。观测的次数通常一天四次,北京地区一般是在8、14、20、2时观察,这主要是考虑14点左右为当地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其余三次均匀分布,间隔6小时,切忌偷懒连续看四次记录了事。把一天四次观测到的气温求平均得

到日平均气温,用每天的日平均气温可以求平均得到月平均气温,12个月的月平均气温可以得出年平均气温。 气温与我们关系密切,我们可以通过教材和地理图册上的资料来加以体会。①9月份的吐鲁番:在我们这里9月份应该算是秋季了,可在吐鲁番午后经常上升到30℃以上,清晨又常常降到几度,即“早穿皮袄午穿纱”,如果我们这里这样的话,早晨大家就会穿着厚厚的皮袄鬼鬼祟祟得走进教室,中午又把厚大的皮袄放在一边穿上薄薄的纱,四季的衣服我们在一天内就全穿完了。哎呀肯定非常麻烦。好在我们成都每天变化幅度只有3、4度,早晨我们穿多少,中午也穿多少。我们的地理图册上还有青藏高原上的人也是这样,原来我们不了解别人的时候还常说,这藏民穿的什么衣服,要穿不穿,又拖起吊起甩起,现在明白了,青藏高原上温差大。 ②雪糕和火锅人人都吃过,但这里要说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火锅是有差别的,北方的火锅吃了暖身子,没有什么麻辣味,而南方特别是四川和重庆的火锅那是又麻又辣,这是为了防风湿,为了多出汗。③热带沙漠地区窗子很小,墙很厚是为了抵御每天很大的温差,修成有点像战争时期的碉堡一样,这种房子中午外面很热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热,晚上外面冷的时候,里面没有那么冷。当然了,热带地区的房子不都是这样,像西双版纳的热带地区,傣族的竹楼是为了通风散热而设计的,竹楼前后左右都是竹子,上面有草。这种房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