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水文学第2章 地球上的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水量平衡图汇总

市政道路及规划道路将项目区分成6个地块,其中A区为省属大型国有企业总部办公楼(5A级写字楼),B区为办公楼及商业配套设施,C区为幼儿园,D、E区为高层住宅楼及配套设施、F为公共绿地。项目配套建有幼儿园、小学、物业管理、公厕、垃圾中转站、中水处理站等。 A区主要为商业办公楼,有A1和A2两栋高层建筑,为35层,楼高168m,其中A1为云投总部大楼,A2为富滇银行总部大楼,A区设置单位食堂,A1和A2之间的裙楼为商业,主要为超市和一般商业,超市面积为3000m2,一般商业面积为12135m2,在地下室设置中央空调系统,循环冷却系统设置在地下室内,冷却塔套设置在裙楼5楼楼顶,同时在5楼楼顶有一25m×15m的游泳池,供热采燃气锅炉,设置在A区裙楼建筑5楼,设一备用发电机,在地下室内,除云投总部大楼和富滇银行总部大楼外还有33592m2办公面积对外租售。 B区有B1、B2、B3楼为26层,楼高均为99.8m,主要回迁办公和对外租售,租售面积77093.87m2,B2裙楼1-5F为商业办公用房,商业面积为58699m2,项目区的餐饮行业设置于此,B区东北角为公共绿地,面积4336m2。 C区主要为幼儿园,建筑面积2673m2,设置9班,设置幼儿园食堂。 D区D1、D2、D3、D4共4栋主体建筑,D1、D 3、D 4楼为35层,楼高均为99.8m;D2楼为30层,楼高均为85.6m,1F为商业,D区西边有社区小学,建筑面积5827m2,共4层建筑,设置小学食堂,银行网点位于D1一楼,面积117.25m2,消防控制室位于D3一楼,面积40.30m2,社区警务站位于D2一楼,面积95.60m2,在D区东北侧设置公厕一座。 E区共有7栋主体建筑,为回迁安置房,其中E2、E3、E4、E6、E7为35层,楼高99.9m,E1为35层,楼高99.7m,E5为30层,楼高85.9m。本项目的社区服务用房位于E区南边的两层物管楼内,建筑面积,垃圾中转站1处,为封闭式垃圾房,位于E区北侧,二楼为公共厕所,E区东北侧设煤气调压站1座,计划引入一社区诊所,布置在D2建筑1F,面积约120m2,D3设置一电信网点,面积72m2,D4设置一银行网点,面积约72m2。 F区为公共绿地,面积3664m2。 项目拟设置地下机动车停车位4254个(位于地下层),绿化景观带若干,其中含公共绿地8000m2(代征地),在B区北面和F区。公厕两个(1#厕所位于项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水循环习题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第二章第五节习题1.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 谁也不认同谁.下列她们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 A. 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 B. 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 C. 冰说:我是水凝固而来 D. 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 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 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A. 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 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 降成为雨 C.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 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 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3.下列现象中解释正确的是() A. 春天,冰雪消融,是升华现象 B. 夏天,冰棍儿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 C. 秋天,缥缈的雾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 D. 冬天,凝重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形成 4.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 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 第1页/共18页

A. 初春,河流中冰雪消融 B. 仲夏,草叶间露珠晶莹 C. 深秋,枝头上挂满白霜 D. 寒冬,草叶上冰挂剔透 5.我叫小水滴,住在大海里,这天阳光晒暖了海洋,我和其他伙 伴一起慢悠悠地升入高空,高空的低温使我们挤成一团,又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联成了千姿百态的云,关于高空中变成了小水珠或小冰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小冰晶的形成是升华现象,需放热 B. 小冰晶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放热 C. 小水珠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吸热 D. 小水珠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吸热 6.下列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 “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 B. “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 C. “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D. “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专题训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专题训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和湖泊概况 一、选择题(共44分)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雨水通过强大的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将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下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建设“海绵公园”可以①降低雨水地表流速、缩短汇流时间②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③渗、滞、蓄、净、用、排各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④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调节a B.调节c C.增加f D.增加d “屋顶花园”是指在屋顶以绿化的形式建设花园。

下图为“屋顶花园”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一个城市若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将会 A.减小风速,增加灰霾天气的出现频率B.增加承重,缩短房屋的寿命C.截留雨水,缓解城市的内涝问题D.增大空气湿度,使城市雾日增多 4.依据水循环原理,下列不适宜大规模建设“屋顶花园”的城市是A.深圳B.温州C.大连D.酒泉 浙江宁波的甬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不用除草剂、不用生长激素的“四不用”农场利用人工蓄水池进行蓄水,通过引水渠流入蔬菜区进行灌溉,再流经养鸭的水禽区和养鸡区,含有鸡鸭粪便的水最后进入鱼塘,作为鱼的饲料。鱼塘的水通过过滤池净化后,又重新用来灌溉,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循环过程。下图为“四不用”农场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地球上的水循环练习题

5.4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有关气态水在地球上的数量和分布,说法正确的是()A.数量最少,分布最广 B.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C.数量最少,仅分布在高纬地区 D.数量最多,分布于高空大气层中 2.地球上的水体类型主要有() ①地表水②大气水③陆地水④海洋水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3.陆地水占地球水储量的() A.96.53%B.99.86% C.3.5%D.十万分之一 4.陆地水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

A.冰川融水 B.河流水 C.大气降水D.地下水 5.黄河下游地区河流与其他水体的补给关系正确的是() A.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D.河流水补给大气降水 6.有关水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循环在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进行 B.地球水在通过各个环节循环运动的过程中径流是不连续的 C.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 D.沙漠地区没有水循环过程 7.三种水循环都包括的环节有() ①地表径流②降水③下渗④蒸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从全球来看,因为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和世界许多国家用水紧张。据统计,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闹“水荒’。据此回答8~10题。

8.近几年来世界上感到水源不足的国家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B.森林被大量砍伐,森林调节气候的作用减弱 C.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需水量大增 D.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一点就少一点 9.我国缺水最严重的地区位于()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10.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是() ①西北多,东南少②东南多,西北少 ③春秋多,冬夏少④夏秋多,冬春少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教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 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水平1:能够在水循环示意图中辨认水 循环的环节和类型。 水平2:能够运用示意图,解释水循环 的时空变化过程。 水平3:能够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 与地球水体之间的联系,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水平4:能够运用示意图,分析人类活 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 对策。 人地协调观:人类开发利用 水资源应遵循水循环的规 律。 综合思维:分析水循环与水 体转换的联系,分析河流的 补给来源。 地理实践力:观察当地某水 体(河流、湖泊、海洋),设 计科学的水循环实验,并对 实验结果进行评价。 一、水循环 1.定义:在自然界中,水通过蒸发、植物□01蒸腾、水汽输送、凝结□ 02降水、下渗和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在各□ 03水体之间进行着连续不断变化的过程,称为水循环。 2.类型及过程 3.水循环内外因:内因是□ 11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辐射和□12重力作用提供了□ 13能量和动力。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的初始环节是降水。(×) (2)海上内循环的环节主要是降水和蒸发。(√) 2.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是( ) A.河流蒸发B.土壤水蒸发 C.海洋水蒸发D.植物蒸腾 答案 C 解析地球上海面最为开阔,可供蒸发水量丰富,其蒸发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 3.盛夏季节我国城市暴雨往往导致城市内涝,地表积水严重。城市建设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城市地面硬化后,阻止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地表水的下渗;人为改造后的地表,也影响着地表径流等。 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01动态平衡。 1.不断更新陆地水资源,维持全球水量□ 2.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水循环参与太阳辐射能的□02重新分配过程;地表径流源源 03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质和各种营养盐类。 不断地向□ 3.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其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04搬运、堆积和溶蚀作用,不断塑造着全球□05地貌形态。 1.判断正误。 (1)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和最活跃的自然现象。(√) (2)水循环是自然过程,人类不能影响水循环过程。(×) 2.下列地貌形成中,水循环极少参与的是( )

地球上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本节为《物态变化》一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教学内容包含对“升华”、“凝华”两种物态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对自然界的常见降水过程:“云”、“雨”、“雾”、“露”、“霜”、“雪”的物态变化成因的分析和认识。 由于学生从小生活在南方地区,对冰的升华现象和水蒸汽的凝华现象缺乏直观感受,生活中关于物质升华和凝华的典型现象相对较少。另外,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涉及所有六种物态变化过程,某些水循环过程同时涉及多个物态变化,头绪繁多,现象庞杂,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教材编写者在编制本节教材内容时,是以地球上的水循环中所涉及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为主线索,教学设计也应当遵循这一思路展开。 二、教学目标 知道物质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的升华现象和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凝华现象;知道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知道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知道干冰升华吸热的应用;知道水在自然界循环的过程;了解云、雨、雾、露、霜、雪产生的道理和原因。 三、教学内容 1、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探究升华和凝华的吸热和放热 3、研究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典型物态变化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质从固态(气态)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固态)的升华(凝 华)现象;探究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认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难点:正确认识物质的升华和凝华;准确区分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的不同物态变 化。 五、教学设计

六、作业设计 1、书面作业:完成《育才金典》本课时作业 2、实验作业:在家中“自制霜冻” 附:《自制霜冻》活动细节。 器材:黑色金属饮料罐一只、冰块(250克)、食盐(120克)、筷子1支、湿毛巾1块 方法:将冰块倒入饮料罐中,再将盐倒入冰块,用筷子搅匀后将饮料罐放在湿毛巾上,几分钟后将在饮料罐外壁上观察到细小的白色冰晶形成,这就是空气中水蒸汽在罐体外表面凝华成的霜。 七、本设计的特色或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深度学习)的突破点 本课程设计尊重初中学生的认知习惯,设置较多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重视学生的感知、体验,重视在做中学,思而后得,力求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案 第二中学地理教研组2010.3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认识到淡水是重要的也是有限的2.理解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3.理解水循环的含义、能量来源、环节、意义 【过程与方法】 1.过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里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2.过水循环规律的学习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科学发展观养成节约用水习惯 2.水的动态平衡受到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循环的类型与环节 2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用具】水循环示意图 【课程标准】两部分内容 1第一部分介绍水体及水体间的相互关系 2第二部分介绍水的循环 要求:(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下面一个离子说明水的状态是多样的,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居住在一个充满水的星球上,海洋占了70%还多的地球表面,一切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需要水,现在我们头顶上就悬浮着12万亿吨的水,你们相信吗? 问题情境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水不止一种状态,还有气态和液态并且这三种状态时可以相互转化的 过度:地球上量最大的水体是海水,占到96.53%,是我们不能直接利用的咸水,但是我们直接利用的是淡水,那么淡水又是由哪些水体组成的呢? 学生自己查找课本得出结论:淡水的主体是冰川,约占2/3,地下水次之,剩下的淡水中第一位的是永冻土底冰,最后一位是生物水,大气水排在第七位 老师总结刚才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再水的三态中,数量最大的是液态水,其次是固态水,量最少的是液态水,但它分布范围最 广 过度圈是一个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那么地球上的水体是如何联系在一起 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读图思考”的两个问

地球上的水循环 知识讲解

地球上的水循环 责编:冯保国 【学习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2.理解升华吸热与凝华放热; 3.知道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在水循环过程中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4.知道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保护。 【要点梳理】 要点一、升华 1、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2、现象:冰冻的衣服变干、雪堆没有熔化变小、灯丝变细、衣柜里的卫生球变小、干冰升华、碘升华、固体清香剂消失等。 要点诠释: (1)升华是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注意在此物态变化中并不存在液态。 (2)一般在任意温度下,任何固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升华现象。某些干燥的固体物质如香皂发出气味这就是固体表面发生升华。 要点二、凝华 1、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现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霜、雾凇等都是凝华。 要点诠释: (1)凝华是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在此物态变化过程中没有经过液态。 (2)凝华需要该物质的蒸气达到一定的浓度以及温度要降到该物质的凝固点以下才能发生。 (3)升华吸热,有制冷作用;凝华放热。升华和凝华互为逆过程。 (4)学习了物质的三态之间的六种变化,在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弄清物态变化中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以及变化过程中的条件。如冰冻衣服晾干,是因为衣服下的冰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初始状态是冰,最终状态是水蒸气,条件是吸热,物态变化是升华。 要点三、地球上的水循环

地球上的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不断循环,这种循环是物质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一部分雨、雪、冰雹、露、雾和霜吸热后发生汽化或升华,成为水蒸气;另一部分汇入河流、湖泊、大海,或者被土壤和植物吸收,然后经过蒸发重新散发到空气中。 自然界中的水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转移。 要点诠释: (1)水蒸气、水、冰雪、冰晶,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 (2)水循环过程中的物态变化: 要点四、节约用水与资源保护 水是生命之源,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地球表面的70%被水覆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但其中96.5%以上是海洋的咸水,人类实际能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不到0.03%,因此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基础巩固】 (2020·天津高三月考)运用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该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循环 a.①的水量与③的水量相等 b.②在6月份最活跃 c.③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一 d.④可以导致地表高低起伏 A.ad B.bc C.bd D.cd (2019年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 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000毫米B.约为2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流域森林和草原地表实测土壤蒸发对比和降水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流域森林、草原土壤蒸发() A.草原比森林小B.植被茂盛期大 C.白天比夜晚小D.森林变幅较大 8.该流城3~5月土壤蒸发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A.降水量增多B.多年冻土C.农业用水少D.春季多大风 (2020·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天然黄土(原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_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

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塑造地表形态;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师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请大家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纠偏持正。 师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后能获得补充、更新为条件的。一旦水循环

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地球上的水循环》教案

4.地球上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3.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4.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升华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吉林雾凇、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当雾凇来临,吉 林市松花江岸十里长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的仙境。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像盎然怒放的花儿;它在凛冽寒流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像高山上的雪莲,凌寒傲雪,在严寒中盛开,韵味浓郁,成为北国风光之最。 雾凇,这件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究竟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学习了本

节知识,你 便可知其中奥秘。 教学活动 本节安排三个教学模块:(1)多姿多态的水;(2)地球上的水循环;(3)来自极地的报告。 一、多姿多态的水 1.学生对水的固,液,气三种物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所以采用复习旧知识导入课题 2.播放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视频并回答问题: (1)加热过程中有无液态碘出现? (2)碘的状态如何转换的? (3)转换过程如何吸(放)热量吗? 思考,讨论要求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适当提示补充. 生活中常见升华:冬天的衣服变干;用久的电灯泡钨丝变细;固态空气清新剂变少; 常见的凝华:霜的形成;用久的电灯泡变黑;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棒上面有层霜。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本板块实施过程需借助有关地球上的模型,图片,课件,网上资源等,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五条变化信息,使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介绍自然界中常见的云、雨、雪、霜、雾、冰雹的形成要经过哪些物态变化。 三、来自极地的报告 本板块设计意在展示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壮观,读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第4节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建议用时:45分钟)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 ) A.C环节B.G环节 C.F环节D.E环节 2.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 ) A.A、B循环B.H、G循环 C.A、C、G、E、F循环D.B、C、G、F循环 1.D 2.C[第1题,人类对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E环节。第2题,对陆地水资源更新作用最大的是海陆间循环,主要是A、C、G、E、F循环]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4.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3.D 4.C[第3题,海陆间循环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间的循环过程,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完成,故选D。第4题,a环节为水汽输送,只要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可,不仅是季风,西风、信风、台风都可以;b环节为降水,地中海气候集中在冬季;c环节为径流输送,地表径流部分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海水蒸发。]

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 整个公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实现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右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以下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雨水花园可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缩短汇流时间 ②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③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④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6.“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 ) A.调节a B.调节e C.增加f D.增加d 5.D 6.A[第5题,由题干可知,雨水花园的作用是集水(或汇水),增加下渗,①对于雨水花园作用的表述错误。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③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环节,d为降水环节,e为蒸发环节,f为水汽输送环节。通过题干材料对“海绵公园”建设原理的描述,可以确定其主要影响地表径流。]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e分别表示( ) A.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 B.下渗、地表径流、蒸发、水汽输送、地下径流 C.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 D.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蒸发、地表径流

第五节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第五节 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方程 一、水分循环(hydrological cycle )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全球水量大约亿km 3。如果将这些水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可以形成一个近3000m 厚的水层。但是,这样巨大的水量中98%是人类不适用的海水,只有不足3%是淡水。据专家推算,淡水总量为亿km 3,如果将其均匀地分布在地球表面,水层厚度只有0.32m 。 (一)水分循环的定义 水在太阳辐射作用下,由地球水陆表面蒸发 变成水汽,水汽在上升和输送过程中遇冷凝结成 云,又以降水的形式返回地表,水分进行这种不 断的往复过程,叫做水分循环。 (二)水分循环的种类 自然界的水分循环分为水分大循环和水分 小循环。 1、水分大循环 由海洋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一部分被气流 带至大陆上空,以凝结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这 些降水一部分蒸发回到大气中,一部分形成地表 远流,流入河流,再以河川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 另一部分渗入土壤后,以地下水的形式注入海洋,使海洋失去的水分得到补偿。这种海陆之间的水分循环,称为大循环,又叫外循环。 水分大循环是指水从海洋以水汽形式随大气环流运送到大陆上空,凝结成降水,落到地面形成径流,沿地表或地下流入海洋的过程。 2、水分小循环 由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海洋上,或陆地蒸发的水汽,上升到高空,凝结致雨,又降落到陆地上,这种局部的水分循环,称为小循环,又叫内循环。 水分小循环是指水在陆地蒸发到大气中,凝结成各种形式的降水(雨、雪、雾、露、冰雹、霰等等)又落到地面的过程,或海洋中的水蒸发到海洋上空,降水后又落到海洋中的过程。 二、水量平衡方程 根据长期观测及物质不灭定律,地球上的总水量大体上是不变的,因而地球上的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是平衡的,但在短时期内,局部地区水分总收入与总支出则不一定相等,其收支差值造成了该地区该时段内蓄水量的变化,这时水分收人应等于水分支出与蓄水量变化。这就叫做水量平衡。水量平衡是水分循环过程的结果。 大陆上的水量平衡方程: 海洋上的水量平衡方程: 上式中,E 陆和E 海分别是大陆和海洋的蒸发量;P 陆和P 海分别为大陆和海洋的降水量;R 为径流量;ΔS 陆和ΔS 海分别为该时段内大陆和海洋蓄水量的变化值。 对于任意地区、任意时段,可以发现有时水分的收入大于支出,ΔS 为正值,即水分有陆陆陆=S R P E ?±-海海海=S R P E ?±-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3.1 水循环及水量平衡 【基础巩固】 (2020·天津高三月考)运用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如果该图表示我国东北地区的水循环 a.①的水量与③的水量相等 b.②在6月份最活跃 c.③是地下径流的来源之一 d.④可以导致地表高低起伏 A.ad B.bc C.bd D.cd (2019年江苏卷)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图5为“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题。 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大的区域距市中心 A.10~15千米B.15~20千米C.20~25千米D.25~30千米 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 ①地下水位上升②地表气温升高③生物多样性增加④地表径流增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4—6题。 4.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B.约为2 000毫米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5.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A.坡面B.洪积扇C.河谷 D.湖盆 6.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A.湖盆蒸发量增多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D.湖水盐度增大 (2020·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期末)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流域森林和草原地表实测土壤蒸发对比和降水量年内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流域森林、草原土壤蒸发() A.草原比森林小 B.植被茂盛期大 C.白天比夜晚小 D.森林变幅较大 8.该流城3~5月土壤蒸发迅速上升的原因是() A.降水量增多B.多年冻土 C.农业用水少D.春季多大风 (2020·云南省云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天然黄土(原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浸水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