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扬中市实验小学常云

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实施已走上了正轨,课新程改革也在蓬勃开展。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现在小学德育工作的不足:某些学校,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他们依然把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优劣的唯一标准。教师只强调学科的重要性,不断地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家长们的思想意识、观念也还没有真正转变,他们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给学校的“素质教育”实施带来了影响。以上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教师、家长普遍重“考分”,而对学校德育工作则放在“第二位”,我们的教育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这就足以说明我们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时间和精力就远比教学工作少,缺少对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认识,缺少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腐蚀这一问题解决办法的研究,因而,我们的德育工作大多数时间是在说教、喊口号,甚至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总是浮在空中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时间来,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在学校的信息或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要求家长如何给予配合,结果把家长在家庭中作为教师的地位大大削弱,最后我们的家长没有扮演教师的角色,形成了“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

此外,不少学生道德方面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方面做得差。这部分学生处处表现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这部分学生在劳动中要么袖手旁观,要么表里不一。

在认清德育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寻找学校、社会与生活中隐藏的德育资源,继承传统德育的优势,同时从德育自身因素来寻求发展,从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德育方法等方面来探索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的对策。

1、确立德育工作主体地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和保证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的主体位置,教师要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2、明确德育工作微观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在贯彻中共中央宏观目标的基础上,要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具体工作目标。目标要明确具体,能与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可以改变完全由教师制定的常规方法,让学生参与制定的过程,征求学生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从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的问题,共同确立德育主题,共同设计活动,使之能融合在每个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同时,师生应该要按时完成德育既定目标,并能通过以目标为尺度的测量和评价来判断德育工作的优劣得失。

3、强调德育内容科学合理。

(1)要具体明确,从细节入手。

我们的德育对象是小学生,因此必须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提出的要求要尽量直观、形象,要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内容确定要遵循从小事做起,从小处着手的原则,能将内容分解成具体的细目,以小见大。如:在行为常规的养成教育上,可从教学生坐、立、行、走等细节上开始,通过勤学、文明、礼仪、卫生、健美、安全、节俭等具体的方面进行培养,利于执行,便于操作,真正让学生通过项目的设计上明晰自身努力的方向,争做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

(2)要贴近实际,重实事求是。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不得不承认,德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德育是“纯洁”的,教师只讲现实社会的“真、善、美”,不讲“假、恶、丑”,但当前,我们如果仍然坚持这种“完美型”教育,学生必然会在面对社会现实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为避免德育成为“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我们要强调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如:可以根据本区域、本校的特点,编制乡土读本,开发校本教材,利用学生身边熟识的人物、事件、案例进行教育和引导,通过讲真话、看真事、辨真理,引导他们看清时代的主流,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辨别能力。

(3)要知行统一,重养成教育。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却是教育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教育的“质”的指标。从小重抓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能使良好的品德融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内在的素质。所以学校在出台诸多行为规范、守则的同时,要通过检查、反馈、评比等手段,将文字转化到行为的落实上去,由大队部、班集体负责指导和监督,实行量化的评分方法,对学生在校的一日常规行为进行管理,促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4、倡导德育方式多样有效。

(1)重视学生内化自省。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和倡导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也讲过:“一个一般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思想基础和心理状态,按知、情、意、行这一品德形成的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参与德育过程中能自觉认识、自我体验、自愿行动,自然内化,自主反省,将德育目标变为学生自身的自觉需求,最终实现学生思想的优化。

(2)重视学生实践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道德的根本是实践”,也就是说具体的行为活动才是德育的具体表现。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上往往缺乏统一的整合模式,学生缺少体验,没有感受,就不能真正的理解抽象的道理,明白说教背后的真谛,长此以往我们的德育就变得苍白而又无力。所以,以实践为载体,在体验中育人才是良方,因为实践性活动是促进德育理论转化为学生品行

的基础,并且还是学生品德外化的实际锻炼的平台。通过各种符合教育目的和儿童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达到社会、集体或老师提出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和协调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由知到信,由信到行的转变,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实践的能力。

(3)重视日常活动渗透。

德育应该是在生活中不着痕迹地进行的。古人强调“无为而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德育的艺术不是生硬说教,而是结合日常生活,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教育。淡化教育痕迹,其最高境界是达到“不教而教”,表面上看,好像不是教育,实际上却是深刻的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把教育内容渗透到出操、课间游戏、就餐、值日生工作,甚至平常的谈天等学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之中,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让学生自然地、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这种渗透更多的是运用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的心理因素,在精心设计自然、轻松、愉快的教育方式中,使学生受到熏陶、教育。

5、树立德育参与“两全”观念。

学校要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做到“两全”管理。

(1)全员管理。即从校长到教师、职工都要积极参与德育工作管理,能自觉地落实在行动上。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保障。要建立学校、年级组、班级的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分管德育副校长、大队辅导员和年级组长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主任形成一种垂直的教育管理关系,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在组织上做到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无论在教室、操场、专用教室,只要有学生活动,就必须有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逐级处理学生问题。

(2)全面管理。即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积极发挥三个系统的育人作用:教学系统是必修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课外系统的各项活动作为选修课,要发挥其对主渠道育人的补充和强化作用;隐形系统,即校风、教风、学风和学校环境,都发挥其感染熏陶作用。

6、提倡德育渠道多元立体。

家庭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它可以通过亲缘关系的感化作用、家庭生活的渗透作用和父母言行的示范作用,对子女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当然要使家庭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必须提高家长的素质,增强家长的教育意识,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德育工作保持同步。为此,学校可召开家庭教育论坛,聘请有代表性的家长参加,交流探讨家庭教育经验和方法,树立家庭教育的典型。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原则和方法,教育家长克服教育子女的盲目性、随意性或简单的作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社会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需要,联合社会上各种教育力量进行综合性的教育,进一步优化育人的环境,是学校建设“大德育”的重要内容,它的存在拓宽了德育途径,使学校德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理想,增强适应能

力。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可以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热爱劳动的观念等等。使之形成一个学校面向社会,社会关心学校,学生离校不离教,共同育人的良性德育网络。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要求我们以新的眼光去观察,以新的观念去审视,以新的方式去育人,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立足现实,关注长远,创新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 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 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面上的普遍教育和点上的个别辅导相结合,德育内容与学生心理接受性相结合,建立起第三道防线。 总之,通过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找到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使学生形成主体性道德素质或自律素质,充分保证学生在接受文化教育的同时,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三、研究的目标

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健全是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心理资源。但是,当前大部分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许多德育工作都流于表面化,与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有较大的差距,有的德育教育工作甚至违背心理发展规律,这就势必造成现在德育工作缺乏足够的实效性。所以,运用班级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开展班主任德育工作会起到很好的效果。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其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逐步定型,许多看似思想品德的问题,其实是他们心理困惑的折射、反映,这就需要我们的班主任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发现、分析问题的症结,采用适当方法解决高中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将心理辅导和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使班主任工作更具有人性化。 师生之间的沟通本质上是一种平等的心理沟通,学生不仅仅是聆听者,因此,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唯有这样,才能使德育工作的时效性得以提高。 首先,我们要了解学生。用科学有效的心理衡量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测试,是真正了解学生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这在心理辅导的实践中已经得以充分证实。尤其是性格、气质以及能力倾向等对班主任工作影响较大的心理特征进行测试和问卷调查,并将结果汇总,建立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更快地了解学生,总体把握新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发展水平,并制定出相应的班级管理策略来主动应对,使班主任工作更有针对性。通过心理测试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后,对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是极其重要的。有时候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在有些时候起不到教育的内化作用,甚至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心理创伤。所以心理测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强有力的科学武器,也是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手段,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4300字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课题,已经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正式列为山东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今天我们召开课题开题会,对课题的研究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从现在起,全面启动课题的研究工作。 一、课题的提出 自全国“九五”规划实施以来,全国中小学德育课题研究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各级科研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广大小学生热爱祖国,积极上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但是,也应该看到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小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德育工作还不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新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思想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没有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学生年龄特点及品德形成规律的具体、连贯、层次化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多单项、直接、正面灌输或简单的照本宣科,教育的针对性不强。

在一些学生仍然存在“是非观念模糊、法制观念淡薄、缺乏理想追求、自我中心严重、自控能力差、知行脱节”等问题。因此,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这一课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开展德育实效性研究就是要探索提高德育效果的途径,本课题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研究找到如何使学校的德育有效,如何让学生信服学校的德育。通过研究从理论上弄清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了解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在学生德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找出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阐述学校、家庭、社会如何相互配合已取 得德育的最大效果,探讨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科任教师之间如何相互配合以提高学校德育效果,摸索学校有效开展德育的最佳方法。在实践上,一是通过研究探索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的互相促进的学生德育工作网络机制,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互协调、良性互动、形成合力,防止5+2=0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第一道防线。二是探索建立学校内部有效的德育网络机制,学校的各部门之间、班主任与各科教师之间要共同承担起育人的责任,要形成有机整体,协同作战,共同开展德育工作,建立起第二道防线。三是通过研究探索提高德育的途径和方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强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0-04-02T08:45:56.98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期作者:陈雪芹 [导读] 在当前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倡导新课程改革,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为同学们讲解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还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以便于提高同学们的道德素质与学科素养。 江苏省南通市易家桥中学 226001 摘要:在当前阶段,我国教育部门倡导新课程改革,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为同学们讲解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还要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以便于提高同学们的道德素质与学科素养。这要求学科教师需要转变授课理念,班主任也要积极开展德育工作,这样才能帮助同学们解决心理困惑,并推动他们的未来发展。但如何保证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成为许多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提升路径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不仅要学会适应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学会应对青春期的烦恼,这对于每个同学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初中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开展德育工作帮助他们合理应对身心烦恼。结合当前现状来看,许多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也存在着需要强化的地方,本文将深入探索有关的提升路径,希望以此来促进同学们的良好发展。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观念过于传统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发展趋势,当前德育工作也应当进行适当的改革,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不能再采用“训话”的模式,否则很容易打击同学们的积极性。但实践调查结果显示,许多中学班主任仍然遵循传统的德育观念,他们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训话。而这种模式确实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初中阶段的同学们正处于青春期中,这样不仅不利于提高同学们的个人素质,甚至有可能加剧他们的逆反心理。 (二)管理水平不高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不同于学科教师的教学工作,但他们也需要认真观察同学们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但是研究表明,当前许多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并不高。虽然他们能够有效处理班级内的各种问题,但这些老师也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内心疑惑,这样就使得德育工作缺少针对性,甚至可能使德育工作与时代发展趋势相脱节。 (三)科研力度有待加强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个人成绩,还要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提高每个同学的道德素质。而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学生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可能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但他们却不想与老师、家长进行沟通。因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同学们克服学习重点、难点,更需要认真观察他们的日常活动,并思考这些行为所反映出的问题。但从实践来看,班主任的管理重点大多都放在如何帮助同学们提高个人成绩上,许多教师不仅没有重视同学们的日常表现,更没有认真反思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提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管理理念 帮助班主任创新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素质。因此,学校领导要帮助班主任创新管理理念,而老师自身也需要积极学习、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首先,学校领导需要认真调查每个班主任的德育工作进程,这样才能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方法。针对部分教师德育观念过于传统的问题,学校领导需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部门下发的文件,这样才能帮助教师认识到当前德育工作的内涵。学校领导还可以派遣教师外出观摩、学习,这样能够帮助这部分教师多了解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并引导他们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其次,班主任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工作经验。班主任可以多与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以此来帮助自己提高管理质量。与此同时,班主任也需要结合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认真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问题,并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转变德育观念。 (二)加强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是班级中的主体,班主任想要使德育工作发挥最大价值,就必须要认真了解班内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这样才能帮助同学们走出心理误区、有效应对青春期的烦恼。一方面,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更希望得到父母与老师的尊重。因此班主任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就应该尝试着将自身放到与同学同等的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与新的形势和新的教育对象相适应,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是值得学校德育工作者探究的课题。近年来我们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谈几点具体做法。 一、加强德育领导,注重德育队伍建设 1.学校要对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努力形成长效机制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长远规划,并要求学校各部门工作依据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制定详实可行的具体工作目标,形成工作的可持续性和层次性,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2.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德育管理全员化师资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保障,要重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教师政治学习制度,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学校与教师签订《廉洁从教责任状》、《党员教师师德师风承诺书》等,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强化教师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识,增强职业责任感,倡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并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与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将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班主任工作的实际需求,安排有针对性的班主任培训活动,以提高班主任老师的工作水平。同时,组织开展班主任读书活动,引导班主任深入研读《班主任的好帮手》《引领孩子成长的好助手》等书,召开读书交流会,引导教师学习知名教师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通过读书使班主任队伍理论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校指导和引领班主任老师将工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理论材料,提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理论水平,并组织班主任工作交流活动,引导大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二、立足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小学各科教材中,都不同程度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为保证学科德育渗透有效开展,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及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使学科德育渗透工作规范化、系列化。 1.成立学科渗透领导小组,组织研究落实这项工作成立由德育副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的学科德育渗透领导小组,主管学科德育渗透工作,专门组织研究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方法、要求和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使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2.把学科德育渗透的教学纳入教师岗位责任制学科德育渗透领导小组对教师的常规教学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报告课题方案及对策

“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实践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省昆山市陆家中心小学校执笔人:亮王建良)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条件 1、背景 德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加强德育就必须改进德育。对于我们的德育成果,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我们自己,还是不很满意。许许多多的社会现象都使得我们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的确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目前社会整体的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明一点,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在校期间可能很好,但进入社会后还很难抵御社会上的不良影响,或者说抵御能力还不是很强,这是学校教育值得反思的问题。反思到最后,大概就归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德育的实效性问题。 目前,德育工作中形式主义普遍存在,即德育片面注重和追求德育工作的表面形式,而不按德育的客观规律办事,不顾及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不注意德育实际效果。如:德育目标脱离实际,面面俱到不考虑实现的可能性;德育方法空洞说教,不顾及教育对象实际;德育活动包办代替,无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些都影响着德育的实际效果。 2、条件 (1)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德育教育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多学科整合的视角寻求道德教育研究之合理的方法论为基础的德育理论,是当代德育

教育理论取得又一个伟大成果,将会为将来的德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树立德育为首和德育就是质量的观念,探索德育合力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市德育示学校”、“省先进家长学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3)具有良好科研环境。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又是一所新的农村实验小学,有较好的文化积淀和科研环境。“十五”期间,学校成功完成市级立项的心理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培养了一批科研骨干,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课题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概念表述: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 德育的实效是指学校德育工作在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实际成效与结果,它是学校德育管理的灵魂。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发表时间:2018-11-26T16:04:12.46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上作者:陈禧熙[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成长中的特殊时期,学生逐渐摆脱了小学阶段的朦胧思想状态。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因此要给与小学阶段学生以必要的科学的、正确的品德思想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康的思想体系。(深圳市华富小学 518000)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在成长中的特殊时期,学生逐渐摆脱了小学阶段的朦胧思想状态。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因此要给与小学阶段学生以必要的科学的、正确的品德思想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康的思想体系。小学班主任作为对接学生工作的直接领导者,除日常课程教学以外,还应关注学生德育工作的进程。本文根据笔者在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施行方法的实际过程中获得的工作经验进行梳理和归纳,以供有关方面人士借鉴交流。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 引言: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鉴于其家庭监护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度低,认为学生年纪尚小还不至于考虑品德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便疏于阐述。加之家长精力有限,与孩子之间交流甚少,对孩子精神世界过少询问。殊不知学生的品德问题也许就萌芽于此成长阶段,对外界接触尚少,学生容易受到错误、负面的思想浸染。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其实贯穿于其在校期间的始终,小学由于其处于承接小学和开启高中的特殊阶段,正是不能放松的时候。笔者就小学班主任如何高效开展德育工作中明确工作责任、具体实施策略、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明确工作责任主体 前文提及,班主任是连接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和纽带。首先班主任应将开展德育工作的主体责任明确到教师与家长之间,虽不可将其理解为学生家长应该完成的任务,也要避免家长把学生丢在学校便不再过问的情况。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尤其作为班主任更加如此,不可推诿责任。班主任在与其他教师沟通阶段应该做到了解明确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号召各科任教教师配合工作,不要出现在应该开展德育课堂的时间被其他教师占过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班主任也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的表率和告诫作用。学生的德育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之间的影响,教师要做的就是协调好前面两者之间的关系[1]。 二、具体提升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 (一)丰富德育工作开展形式 以往的德育工作十分死板,即教师口授学生的课堂形式。学生本身对这类思想性质的课堂没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方式陈旧便不能很好的传达思想。因此笔者在准备开展工作时,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电子媒体设备进行辅助讲述。首先在开讲之前放送一段德育工作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了解到浅显易懂的品德道理。许多不合道德的事情不是学生有意为之,而是学生不了解那样是不正确的。比如,笔者在相关视频中有意引入了一个大学在校学生考试时作弊的案例,其沉痛的处理结果和后来落魄的生活轨迹给了学生深深的震撼。学生在看到违纪后果的严重性后,明显的在后来进行考试时的小动作少了很多。除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外,班主任还可与教师一起商议开展德育趣味活动,活动的形式有趣味德育知识问答、我心中的德育观征文比赛等。笔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放映了相关的德育电影,学生在步步紧凑的剧情中便在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德育观。相信有如此多的品德教育活动,学生也不会再感到枯燥乏味,在完成这些比赛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的接受了品德教育。 (二)革新德育工作内容 身处时代的不同,品德教育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班主任自身应时刻关注社会动向,了解现实社会中人们普遍缺乏的品质。从大概率事件中抽象出一般规律,这项工作教师不必自己完成,相关方面研究人员早已总结出来,教师做的是通过不同渠道去了解。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践行者,自身也要掌握好一定的德育知识。在时代背景下用新的大局观来审视品德教育的内涵概念,是教师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应该达到的要求。班主任要建立好自己的德育观念,在高要求学生完成德育工作的同时,自身也要身体力行。要把真正符合时代的德育内容灌输给学生,不能用原来陈旧的思想滥竽充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在学生时代除父母外交流的主要对象之一。教师用新思想新道德武装和鼓舞学生,学生才能在各种腐朽负面思想的洪流中站稳脚跟。 三、坚持以人为本 不可否认的是,学生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中心,一切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出发,班主任在与各科教师交流的时候,即应该注意学生为主体的要点。教师被称为园丁,其作用即修剪旁逸斜出的树枝,但是向上窜的树枝也是要分情况讨论的。当教师发觉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出现一点偏移的迹象时,第一时间做的不是严词相对,而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发掘其背后真正的原因。笔者在与一个教唆他人读书无用的学生交流时便了解到由于其觉得读书十分辛苦,于是出现了厌学的想法。很多时候学生产生道德方面的原因与外界有关,要围绕学生主体营造一个德育优良的班级环境。鼓励学生努力践行学习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步伐,做到扬正气、促和谐。班主任和教师在日常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也要围绕学生渗透德育知识,同时与学生课下进行交流,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一个朋友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敞开心扉一吐心中的想法,班主任是亦师亦友的角色。 四、总结 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利于填补学生精神层面的空白,小学这一特殊阶段更是如此。有了健康积极的德育观念,无论学生在学校还是在家庭、社会都至少有立足之地。班主任肩上的责任不仅仅是教学指标任务,还要真正把心思放在把握学生的精神内核。因此要坚持以科学且人性的方法来进行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苗红.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24).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心得

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研究心得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德育工作心得,供大家参考。 德育工作心得1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有成功与失败、有欢笑与泪水。这一年是我人生中最亮丽的一年,是几年教学中收获最多的一年,虽然这一年的工作还有缺憾、还有不足,但绝对是我成长最快的一年,是我经验积累最多的一年。现就这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师德方面:加强修养,塑造师德 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把“师德”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因为这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道理古今皆然。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我就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个有崇高师德的人。我始终坚持给学生一个好的师范,希望从我这走出去的都是合格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大写的“人”。为了给自己的学生一个好的表率,同时也是使自己陶冶情操,加强修养,课余时间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不断提高自己水平。今后我将继续加强师德方面的修养,力争在这一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二、教学方面:虚心求教,强化自我 担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学的工作任务是艰巨的,在实际工作中,那就得实干加巧干。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加强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伴着我教学天数的增加,我越来越感到我知识的匮乏,经验的缺少。面对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每次上课我都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为了尽快充实自己,使自己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了强化。 1、从教学理论和教学知识上 我不但自己订阅了三四种教学杂志进行教学参考,而且还借阅大量有关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书籍,对于里面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尽量做到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在让先进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的同时,我也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来验证和发展这种理论。 2、从教学经验上 由于自己教学经验有限,有时还会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不知如何处理。因而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力争从他们那里尽快增加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个人应付和处理课堂各式各样问题的能力大大增强。 3、做到“不耻下问”教学互长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加强学校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研究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①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校德育的管理。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和结果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功能就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的研究。一、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当前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1.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十分重视的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我国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同志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 展。”②邓小平同志也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指出:“毫无

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③还深刻、尖锐地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江泽民同志也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纵观历史充分体现了我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之情。对此我们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人才的基地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使学生把思想政治觉悟与学术本领、红与专、德与才结合起来。 2.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党对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邓小平同志一直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将会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④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使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甚至有少数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复杂的环境和新的形势切实加强教育工作指导思想、明确目标要求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黄利

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黄利 发表时间:2013-11-29T10:13:12.90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黄利[导读] 学校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学生们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培养的殿堂。笪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东方红希望小学黄利 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人生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建成的重要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怎样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和实现德育的目的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进行。 中小学德育意义不足加强 学校不仅是学生们学习知识的地方,还是学生们思想、道德、世界观、价值观等培养的殿堂。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人生价值等的认知方式主要来源于学校、来源于课堂,学生健全人格的建立离不开学校教师的引导。德育作为一项以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为目的的教学项目,在中小学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方向。因此,加强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十分重要。 1 德育的意义 德育教育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出发点的重要教学内容。中小学学生将来人格的形成需要学校德育教育作为基础,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的灌输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走向人生正轨。在当前社会,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既要包括科学知识的传输与积累又要包括道德思想的修养和培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需讲科学知识与思想道德相融合,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 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实施进程的推进,中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在随之改进,但是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 2.1 德育教育还没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被广泛落实。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高。但是在现实教育教学中,尽管各级党政、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贯彻执行了党的教育方针,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在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中,传输课本知识和提高考试成绩还是重中之重,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的内容少之又少。特别是肩负德育教育重要责任的班主任,在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只重视监督学生是否努力学习和学习成绩是否提高,对于德育教育则常被忽略或只是在学生打架、犯错时才进行,甚至有时只是一味责罚而缺少正确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灌输。可以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所受到的德育教育机会为零,德育教育根本得不到落实更无需论德育效果。 2.2 社会、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一直以来,社会各界包括家庭和学校普遍认为成绩良好的学生就是优秀学生,学生的学习就是学习课本知识,学校的职责就是培养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的人才。这样的认知是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障碍,导致在一些学校中德育教育的进程为零或只为应付了事,所取得的效果极为不佳。虽然领导阶层和一些学校的教师们意识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教学妥协,使之仍得不到良好的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世界是美好纯净的,但一旦他们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复杂纷繁的现实就会让他们产生疑惑,在缺少正确指引的情况下很容易步入歧途。德育教育的功能需要在这个时候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学校教学中知识的教授和德育教育应并列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3 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建议传统的教学观念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为了学生的人生发展应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起以学生为本并重视学生道德培养的观念,大力提高德育教育的时效性。 3.1 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需求,重视正确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的灌输。中小学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的纷纷杂杂对他们来说充满诱惑力,教师应积极针对学生遇到的各种状况和心理活动经常性地实施德育教育,在满足学生强烈好奇心的同时又将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和人生价值观灌输给他们,及时引导学生走向健康、正确的人生之路。 3.2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的发展。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教师的教学任务也不只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自己放在教学主体位置,而常常忽略了教学是为了学生服务这一宗旨。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教学的开展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主体。但是学生的人生道路上需要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多的是与人相处、行为方式、目标方向的道德引导知识。只有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才能更进一步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3.3 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其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应该提高班主任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班主任的工作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基石,其班级的管理方式和本身的管理水平对教学、教育成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定期开展教师的德育培训,教师才能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并很好地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校对中小学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基石,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的形成。通过提高德育教育重视程度,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加强教师意识培训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并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朱剑.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几点做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2(5): 48-49 2 陈松洁.浅议中小学德育教育[J].教育艺术,2012(12):25__

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 汪超

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途径汪超 发表时间:2018-11-26T16:50:17.8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汪超[导读] “德”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德育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在小学时代,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改革德育教育形式、创新德育教育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创新德育教育形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协调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合理运用竞争与评价,以网络环境作为德育教育的辅助,多方面入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优化基础教育 改革。关键词: (重庆市云阳县盘龙街道盘石小学,404500) 摘要:“德”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德育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在小学时代,学生正处于思想品德发展的初始阶段,在改革德育教育形式、创新德育教育的同时,教师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创新德育教育形式,提高自身的素质,协调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并合理运用竞争与评价,以网络环境作为德育教育的辅助,多方面入手,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优化基础教育改革。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实效性 人之初,性本善。小学阶段正是人生的启蒙时期,更是人的性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纵观整个教育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阶段,可以说,小学阶段就是人生的基础阶段,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主要角色,直接影响着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班主任德育工作,多渠道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升班主任德育素养,切实保障班主任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德育教育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干好工作的保障。作为班主任,我们要想使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性进展,就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德育工作的首要位置。小学生年龄小,心无杂念,他们的心灵极易被直观的事物触动。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时,应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不断创新德育活动, 使学生亲身体会身边的事物,不断加深自身的认知程度,从而提升主动参与德育活动的热情。例如,在开展德育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以活动的形式为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参与氛围,切忌一言堂,不给学生参与的机会。 二、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为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在小学阶段,班主任是德育教育的主导者,其言行举止,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对塑造学生的心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的思想作风,将优良的综合素养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做好学生的标杆。要想律人必须先律己,小学班主任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楷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欣赏班主任的高尚气节,德育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协调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扩大德育实施范围。 德育教育所设计的范围是十分宽泛的,它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素养、文明的举止,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德育与教学必须协调一致,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之中,让教学为德育服务,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需要班主任善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进行心理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助中生活和学习,形成良好的集体风气。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指导上,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才能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德育实践活动的引领下,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德育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进而使德育知识内化于心,并促使德育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身的品质,为学生的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将德育活动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使德育实践真正落到实处。做一件助人为乐的事、为父母尽点孝心、做一次家庭小主人……这样的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又促使了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五、合理运用竞争机制与评价策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看到学生进步,而学生进步的动力源泉在于竞争,竞争机制是班级发展的催化剂。为此,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必须重视竞争机制的设置和运用,切实把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取适宜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竞争的过程中,不忘集体荣辱,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纵观各种比赛,它们都是以个体的行动为集体争得荣誉。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讲,竞争意识是集体凝聚力的体现,班主任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例如,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学生树立为班级增光、不给班级抹黑的思想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要争取给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主动为班级争取荣誉,让彼此都在竞争中收获进步。班主任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让每位学生都可以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明确在班级中的地位,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善。 六、以网络教育环境为助手,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 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适宜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借助环境的影响作用, 为班主任德育效果的提升提供相应的辅助。一方面,班主任应该加强班级环境建设,合理布置教室环境,构建班级文化,借助环境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 基于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以及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也应该加强对网络环境的重视,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 构建德育网络交流与共享平台, 设置一些德育功能较强的游戏或动画片等,使学生在健康的网络平台上接受健康的德育内容。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又提升了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实效。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正是对学生实施养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班主任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是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德育的重视, 借助班主任德育对小学生实施良好的教育和指导,在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为基础教育优化改革奠定了基础。参考文献 [1]孙绍凯.构建模式区域引领努力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J].辽宁教育,2013 (6x).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1-08-01T14:19:39.73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赵永林 [导读] 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不是知不知、会不会,而是信不信、行不行 赵永林(阜宁县明达中学江苏阜宁224400) 【摘要】针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德充工作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德育实质;德育工作实效性;途径与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的根本不是知不知、会不会,而是信不信、行不行.依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们认为学校德育工作是教育根据一定社会受教育实践,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和心理等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广泛。包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德育内容内化成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来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完成学校教书育人的任务,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接班人的目的。 在社会巨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生活大环境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是非标准、生活方式、就业方式、社会心理环境,这些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换句话说,新的历史时期,德充工作将面临复杂环境和严峻的挑战。 党的十七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目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德育工作者普遍感到学校德育的实际收效与投入相比不协调,结果是教育收效甚微,事倍功半。可以说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对广大学生的期望。有时甚至出现德育工作“等于零”的结果。面对德育工作中的问题,德育工作者常常感到因惑,甚至无奈。党中央国务院就加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了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新进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呢?本文就此谈一些粗浅认识。 1.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分析 1 . 1现实方面存在的问题。 德育现状与社会变革出现不适应予盾,在社会大变革的新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生活等大环境对德育工作有较大影响,出现民展中不平衡矛盾。首先,市场经济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参与未来市场竞争的新一代,在努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正当竞争的同时,要防止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德育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前提下,如何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不致沦为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其次,当今社会政治惩治日趋完善和透明,人们充分享有民罚权利,言论自由。国家不但提倡有益的东西存在,同时也允许无害的东西存在。在政冶、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要用“三个代表”生活环境中发展自已的独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判断能力,否则会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前途的渺茫。第三,社会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我国的文化环境已从两千年文化大传统过渡到建国近六十年形成的文化小传统和西方外来文化传统构成的现实文化环境中,五颜六色,纷繁复杂。在这种丰富的、复杂多元的文化环境中,不同价值观念的矛盾时不时发生冲突。如何探求青少年学生道德成长与文化环境的本质联系,帮助广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这是新时期德育工作一项严肃而艰巨的任务。 1 . 2 “问题”学生增多,低龄犯罪率上升。 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一些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肓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中的严重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认为高考或中考无望的)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景、打架斗殴、厌恶学习、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据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上升趋势,且犯罪的成人化倾向严重,手段残暴恶劣。 1 . 3 青少年学生选择能力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社会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信息时代。国门打开了,国外先进的高科技与酱主义意识形态同时涌入国门,成人与青少年同步接受新信息,一时之间好的、坏的、美的、丑的、健康的、甚至黄色的等信息一起来到我们面前。作为成人,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和能力,可有选择的接受信息。而青少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是非、美丑、好坏面前的判断能力较差,且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对有所有信息来者不拒,统统接受,因崦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人行迷茫,整日昏昏然而无所事事,追求享乐,盲目崇拜,步入人生误区。 2.问题存在的理论分析 2 . 1人的知、情、意、行的统一。 每个人的身心发展都是有其自然规律的,都要经过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表面到实质、从微观到宏观的。因此,人们往往先看到的是现象:在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时,往往选择现实。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德育往往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都下,脱离实际。德育目标订的大而远,虚而高,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曾一度出现过:大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我是一个中国人的教育: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德育“错位”,使德育目标分层不合理,学生难以理解、内化。因此,在指导每个学生从内化到外化成自己行为时,学生不知所措。 2 . 2 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文主义道德观。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和未来挑战的必由之路,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人既是一个自然人,但更是社会的人。教育最终是要培育一个健康、合格的社会人。德育不是空泛的说教,其功能是要张扬人性,使人回归自然,充满爱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