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成果和贡献

作为最早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并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林毅夫教授坚持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并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提炼出一般性的经济发展理论,不仅对于发展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中国改革过程中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许多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积极推动了规范化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在国内的运用。

一在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与拓展

林毅夫教授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他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运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耕作制度的变迁及其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一流经济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发表于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90年12月号的《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一文中,他以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中国发生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的原因,认为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极其困难,农业合作社的成功只能依靠社员之间达成一种可以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1958年之后社员的退出权被剥夺,导致这种协议无法维持,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下降,生产率大幅滑坡,从而导致了农业危机的出现。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1992年)第82期的《中国的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则用现代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1978年以后中国农作制度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作出定量估计,发现农作制度由生产队体制转变为家庭承包制的制度变革对1978-1984年间的农业高速增长的贡献达到42%。而在《中国农业家庭责任制改革的理论与经验研究》中,林毅夫教授进一步探讨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作制度发生变革的原因,由于农业生产中的监督困难,生产队中的最优监督水平一般很低,造成社员干好干坏一个样,缺乏激励条件下社员的努力程度和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在家庭农场劳动的农民,因而触发了这场农作制度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林毅夫教授还分析了农作制度改革对于农场投资和农业新技术扩散的影响。上述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经济学界认识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轫点的农村耕作制度变革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为我国农业

和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严谨的理论基础和可靠的经验证据。

林毅夫教授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从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案例出发,进一步上升为对制度变迁理论的一般性思考。中国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制度本身是如何变迁的?通过对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变迁历程的观察与反思,林毅夫教授拓展了Ruttan (1978)、North(1970、1979、1981)等提出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概念,为国内外学者研究制度变迁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分析框架,这一成果体现在发表于美国出版的《Cato》杂志上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一文中。该文从制度创新的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展开,根据制度创新主体的不同,将制度变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类型,前者指制度创新是由个人或者一群(个)人在制度不均衡、存在制度创新的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施的;后者指制度变迁是通过政府命令和法律强制实施的。前者的发生必然有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获得的获利机会引起,后者也可能由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在发表于《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第77卷(1995年)的《禀赋、技术和要素市场:中国农村改革中关于诱致性制度创新假说的一个自然试验》中,林毅夫将1979年以后中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作为要素市场发生的一个自然试验,检验了诱致性制度创新假说的有效性。进而,在发表于《发展经济学手册》的《制度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全面总结了当代经济学界对制度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该文剖析了制度的特性,强调制度相互依存的性质及其产生的方法论问题,并以交易费用方法分析制度的效率和制度变迁的需求,在制度供给方面,分析了制度的公共物品性质对于制度供给的影响和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特殊地位,探讨了制约有效率的制度变革发生的各种可能因素。对于制度经济学的发展来说,这些研究成果拓展了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处在体制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林毅夫教授将制度变迁理论引入了中国学界,不仅为国内经济学界对体制变革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野,而且为决策者制定体制改革的方略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在技术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林毅夫教授对技术经济学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要素市场受到限

制的条件下农业技术变迁的特征;二是对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的开创性研究。

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技术类型——节约劳动型和节约土地型技术来实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认为,一个市场经济中的农民会根据要素价格的变化去选择那些能够替代日益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从而一个经济中的科研投资方向也会受到影响。而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则认为,给定其他条件,与一种商品相关的技术的可得性是对该商品的市场需求的函数。这两种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意味着,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下,一个经济中要素禀赋的相对丰裕度不同,会导致技术变迁的有效路径的不同。但是,初级要素市场受到限制的经济体中的技术变迁是否遵循诱致型技术创新假说所隐含的路径?回答这个问题不仅对于检验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的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认识中国的农业技术自1950年代以来的演变历程和确定以后的农业科研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林毅夫教授在这个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他放松了竞争性市场的假设,研究市场竞争被抑制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科研资金的最优配置。发表于英国《发展经济学杂志》第27卷(1991年)的文章《中国农业在要素市场交换受到禁止下的技术选择》通过实证检验证明,只要技术投入市场是有效的,即使初级要素市场不存在、或者受到限制,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仍然成立。发表于美国《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第39卷的《中国农业公共研究资源的分配》则表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分散的公共研究机构在分配研究资源时,也会对要素禀赋和市场需求做出有效的反应。而发表于美国《经济与统计评论》的《中国的杂交水稻创新》则将杂交水稻的创新与扩散作为一个案例检验了诱致性技术创新假说在计划经济中的有效性。《教育与农业中的创新采用》的实证结果则证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对于农业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些研究填补了国际技术经济学理论文献的空白,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这些研究也在科研资源配置和技术创新的研究方法方面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这些研究的政策含义在于,不管何种经济体制,科研管理的最优化要求科研机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开发那些能够节约相对稀缺的资源并能运用于最大市场范围的技术,这对我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制定有效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技术创新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业科研优先序研究是他的科技创新理论在国内的一个直接运用。1991年由

国家科委、农业部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立项,林毅夫担任课题组组长,研究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单产提高的潜力、制约瓶颈以及农业科技攻关和科技资源配置方向的问题。这一研究得到三部委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少有的三部委共同行文的方式组织了跨部委的研究课题组,并动员了全国所有地区农业局和农业科研单位的5000多位专家参与本课题的咨询与研究。这个研究构造了一个可操作的产量差估计模型,即估计各地实际单产和全国最高单产之间的差距,并把这个差距产生的原因分解到具体的生产限制因素上,建立技术需求的优先结构;然后建立农业科研投入的优先序:在考虑育种科研的预期可能性基础上,计算农业研究挽回损失、成本收益比率和优先顺序。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今后每年保证育种和有关科研方面适量的资金投入,20年后预期可以将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70%-170%,这足以使我国到2030年粮食生产满足国内需求。这一研究结束时,正逢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引发的关于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大讨论,林毅夫等人的研究成果用事实证明只要农业科研资金投入量有保证,资金配置合理,中国可以生产足够的粮食养活自己。这项研究在国内属于第一次,在国际上也属于前沿性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中央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并对政府的农业科技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1992年在印尼巴哩島召开的国际水稻育种会议,林毅夫的论文《中国水稻增产限制因素分析》应邀作为整个大会全体会议的首篇论文发表。由于林毅夫在粮食科研资金配置研究上的成就,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中心于1998年邀请他去作该中心设立的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发表题为“中国过去怎样养活自己?中国未来怎样养活自己?”的演讲,演讲录以单行本出版,获得国际农业科研界的好评。由于他在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方面的贡献,从1995年起,林毅夫被聘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组5位成员之一;在1996-1998年间担任负责审议国际水稻研究所、国际小麦和玉米改良中心等17个国际农业科研机构的科研计划和资金配置的国际农业科研机构联合会(CGIAR)的技术咨询委员会(TAC)的成员之一。

三独树一帜的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

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发达国家、一个发达国家如何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是每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现代经济

学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发展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就此问题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假说,各国的经济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绩效却大相径庭。根据麦迪森(2003)的研究,在18世纪初叶,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只有5倍,但是到了20世纪末这个差距扩大为20倍。从近期看,中国经济改革前后的经济绩效之间、苏东巨变与中国改革以来的经济绩效之间更是存在巨大的差异。林毅夫教授以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分析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改革前后的经济实践中的若干经验教训,通过对大量历史证据的归纳,系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该理论通过引入“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放弃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企业都具有自生能力”的隐含假定,从要素禀赋-比较优势-产业技术结构-发展战略-制度结构的基本逻辑出发分析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问题,成为自信息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理论产生以来对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的又一次挑战和补充,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

林毅夫教授的发展理论认为,落后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根本差别在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别,一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技术结构(或者说产业区段)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要使得经济产出的成本最低,该国的产业、技术结构必须与相应的要素禀赋结构相一致。一个经济系统中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总体水平的升级,从根本上说,依赖于该经济中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因此,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于尽可能快地提升本国的要素禀赋结构而不是产业结构本身。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所遵循的经济发展战略。如果一国遵循比较优势发展,会使得企业具有自生能力,整个经济具有竞争力,经济发展速度快,资本积累的速度将远高于劳动力和自然资源增加的速度,要素禀赋结构得到较快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将由相对稀缺的要素逐渐变得相对丰富,资本的价格也会由相对昂贵逐渐变为相对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企业利润,就要根据相对价格信号的变化,调整产业和技术结构,由此,随着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一个经济的产业和技术结构也会自然而然地升级。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制度结构内生于其经济发展战略。要发挥经济的比较优势,需要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体系,包括一个灵活有效的金融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发育良好的产品市场。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违背本国的比较优势,实行某种形式的赶超战略,人为地扶持那些不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的建立和成长,那么,执行这个战略任务的企业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就不具有自生能力,需要政府给予各种各样的保护和补贴才能生存,甚至导致政府采取人为压低工资率、实行金融抑制、扭曲价格体系和控制市场准入等政策,以行政手段替代市场直接配置资源。并且,各种优惠条件只能有选择地进行配给,某些行政部门和机构就成为企业寻租的对象,贪污、腐败和裙带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因此,赶超战略虽然可能把一些违背比较优势的先进产业建立起来,但是,必然也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微观经营主体效率低下、经济总体发展绩效低。技术的不断创新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可以更多的依靠引进技术来取得技术创新,从而能取得比发达国家更快的技术进步速度,加速经济收敛的过程。

在上述发展思想的基本框架下,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还进一步研究了发展战略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发展战略对金融结构的影响、发展战略与对外经济开放的内在联系等课题,从而初步建立了一个一般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不同的发展战略会影响到一国的收入分配状况。除非能够建立原计划经济下收入分配的行政分配机制,一般情形下,推行赶超战略必然要求向穷人收税来补贴能投资于赶超产业的富人,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而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在发展的早期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那些只能依靠劳动力获取收入的低收入人群就能够有最大可能的就业机会,因而这种战略不仅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的快速积累,劳动力与资本的相对比例还会发生逆转,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会不断提高而资本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富人具有优势的要素的回报率不断下降,穷人具有优势的要素的回报率不断上升,收入分配也就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趋于公平。

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理论也为一国的最优金融结构及其演进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在于动员资金、配置资金和分散风险,其中配置资金是最基本的。有效的金融体系应该能够将资金配置给符合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中具有自生能力、管理好的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不同,而且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的生产活动中资金需求的规模大小和技术创新的风险特性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金融制度安排在动员和配置资金、克服投资风险方面的特性也不同,因此,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最优的金融结构也就不同。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

门是劳动密集型的、资金需求量小的中小企业,因而金融体系应当以中小型银行为核心;而随着资本的积累和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技术和市场风险不断扩大,主导性的金融安排应当逐渐变为能够提供大规模资金的大银行和能够较好地分散风险的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如果忽视要素禀赋、产业结构与金融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背离了上述的最优金融结构,必然会使金融体系的效率低下,不仅难以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且可能导致各种金融危机的发生。

林毅夫教授的上述发展理论体现在一系列研究成果中,主要是与蔡昉、李周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和《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大量的发表于国内外期刊的学术论文和向各种国际国内会议提交的会议论文。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从发展战略与要素禀赋结构的矛盾出发,剖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中“宏观的价格扭曲、资源的行政配置和没有自主权的微观经营单位”三位一体模式形成的内在机理,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与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一国经济体制模式的形成和经济绩效的根本原因,进而分析了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济逻辑,探讨了中国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必然遭遇的问题和难点。该书已被译为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越南文和俄文在国外发行,成为中国大陆、香港、美国、日本和韩国许多经济院系学生研究中国经济和发展经济学的教科书。《充分信息和国有企业改革》是在上述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国体制改革的难点和重点——国企改革的专著,指出不论是放权让利式改革、还是强调产权改革的所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不能真正解决国有企业缺乏自生能力的根本性问题,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创造公平竞争条件以形成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充分信息,才能够形成适当的企业治理机制。体现林毅夫教授发展战略思想的学术论文现在已经集结为《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与《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证》三本论文集,近期内即将出版。

四本体论的经济学方法论

林毅夫教授的学术贡献不仅体现为他自己取得的杰出研究成果,而且表现为他对于经济学方法论的深入探索、尤其是他为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国际化、规范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作为最早接受现代经济学训练的华人经济学家之一,他在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村制度改革、农业技术创新所作的研究无疑为国内经济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为国内经济学研究人员认识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学来研究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学界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热情与林毅夫教授对中国农村制度改革的经济学分析和他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引入也不无关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成立,林毅夫教授是创立者之一,经济中心现已成为沟通国内外经济学界的桥梁之一。由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倡议举办的中国经济学年会对于促进国内经济学研究的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林毅夫教授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在经济学研究中坚持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而且将自己的研究心得无私地传授给中国经济学界的青年学生。在写于1995年的《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贺<经济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发表于2000年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两篇文章中,林毅夫教授系统阐述了自己对于如何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进而对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的看法,他认为,研究对象的本土化是研究成果国际化的一条主要通道,而研究方法的规范化则是实现经济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规范化,必须坚持理论内部逻辑的一致和理论的逻辑推论与经验事实相一致两条原则。他强调,经济学的本体是理性,也就是“一个人在有选择的可能时,总会做出他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各种经济学理论都是这一本体在特定条件下的应用,因此,都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学习现有的经济学理论的目的是要透过这些理论的学习来理解“理性”是如何在特定的条件下发挥作用的,不能本末倒置把在特定条件下理性的表现形式当作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否则难有理论创新,而且,理论的不当运用还可能妨碍社会的进步。这些方法论的思想对于中国经济学界青年学者的学习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帮助。

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评选办法

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评选办法 为营造校园学术氛围,促进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术研究工作的关心了解,加强我校重要学术成果的宣传,鼓励广大师生潜心研究,勇于创新,产出能够提升我校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西南大学学术委员会决定组织开展“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评选活动,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原则 (一)质量第一、宁缺勿滥; (二)公开、公平、公正; (三)实行回避制度。 二、评审范围与条件 (一)“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应是由我校教学科研人员为主要完成人、我校为成果署名第一单位且成果知识产权完全或主要由我校享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研究成果。 (二)“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评选原则上四年举办一次。参评成果原则上应为近四年公开发表、出版发行或获得奖励认定的成果,截止时间为评选当年12月31日。 (三)参评成果必须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优秀成果,应填补了学科领域的某些空白,具有较高的理论或实践价值,对学术发展或解决实践问题具有一定推动作用;在校内外产生一定影响,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与好评,能够代表西南大学学术水平并提升西南大学学术影响力的高水平成果。 (四)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及以上级别等国家级奖项的成果自动入选“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

三、评选程序 (一)通知发布。学术委员会办公室在评选当年12月发布通知,并对当年评选活动提出具体要求。 (二)成果推荐。参评成果采取委员推荐和组织推荐两种方式,坚持高标准,宁缺毋滥。 委员推荐主要由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推荐,原则上每位委员可推荐参评成果1项。 组织推荐主要由学术分委员会、社会科学处及科学技术处推荐。原则上各学术分委员会可推荐参评成果1项,科学技术处与社会科学处可各推荐参评成果2-3项。 (三)形式审查。社会科学处、科学技术处对参评成果进行形式审查。 (四)专委会审议推荐。学术评价与学术道德专委会审阅材料并进行评议,推荐20-30个参评成果作为“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候选成果。 (五)校学术委员会审定。校学术委员会审阅候选成果材料,经充分评议后投票确定“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名单。 (六)入选成果名单公示。公示“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入选成果名单,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各方的监督。 (七)结果公布。学术委员会公布“西南大学重要学术成果”评选结果,并颁发荣誉证书。 四、附则 (一)本办法制定和修订经校学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议通过后颁布实施。 (二)本办法解释权在校学术委员会。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后发优势理论反思 在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便是后发优 势或落后得益(theadvantageofBackwardness)。一大批发展中国家, 在现代化进程的赶超目标制定中,其依据的理论基础也往往是“后发 优势”。后发优势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已经在这个世界存有 近半个世纪,站在新世纪的地平线上,我们有必要以一种批判的态度 去认真研究它,认识它,理解它。从近半个世纪现代化的实践中看到,面对如此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任何一种现代化理论都不具有普适性, 我们不能盲目地相信任何理论,否则便会导致沉重代价的付出。本文 便是基于此点,以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为根据,来对后发优势理论 进行剖析,以期引起学术界与相关方面的关注。 一 对于后发优势理论的最初阐述,国内学者进行了研究,认为英国古典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最早对绝对优势理论进行了研究 和表述,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起源12。从那以后,国际学术界从资源 禀赋理论、区位理论、制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等各种角度来探求后 发优势形成的原因和促成优势的生成机理。作者以为对后发优势进行 系统研究与表述并明确地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兴起,一大批新兴国家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在雅尔塔体制下形成的冷战格局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亚 非拉美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很多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 在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的指导下,对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现代化理论的诸多流派,其中对后发优势理 论阐述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社会学家M·列维和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 列维认为,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后来者,第一个优势在于其现代化进程 不再是像现代化的先行者所面临的未开发的领域;其次,现代化的后 来者具备了在很多方面借鉴先行者的可能性;第三个优势是后来者跳 跃过先行者必须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些早期阶段,以缩短实现现代化的

精品范文-“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精品范文-“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结构经济学经济学新结构经济学与经济学的中国学派 新结构经济学的提出,是有重大意义的。因为这很可能意味着经济学界开始出现中国学派 2xxx年,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应剑桥大学之邀,在一年一度的马歇尔讲座中系统地阐述了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华盛顿共识的反思。两年后,此次讲座的内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了专集《经济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和自生能力》。 这时的林毅夫已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有了很多到世界各地考察的机会。他发现,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中国发展中的问题相似,中国的经验可以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参考。但主流经济学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经验知之甚少,还有很多误解。为此,他又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解读中国经》一书。2xxx年诺奖获得者赫克曼评价说:这本书向很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条提出了挑战,并解释了在现实中照搬这些原理是如何对许多转型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 在此基础上,2xxx年,林毅夫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的概念。2xxx年,他又出版了《新结构经济学:反思经济发展与政策的理论框架》一书。新结构经济学正式以相对完整的理论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林毅夫教授认为,新结构经济学是整个发展经济学中正在兴起的第三波思潮。 新结构经济学新在何处? 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结构经济学堪称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当时的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落后,是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发达国家先进的现代化资本密集型大产业,其原因则是市场失灵,依靠市场的自发力量无法将资源配置到现代化的产业中。他们主张用进口替代的战略,以政府主导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来发展现代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大产业。但实践的结果并不成功。 上世纪80年代初,经济界反思结构主义政策的失败,催生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新。当时主流的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发展缓慢,是因为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对市场过多的干预导致资源错配,寻租、腐败横行。因此,新主张以休克疗法推行包括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等激进改革措施在内的华盛顿共识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全面推行华盛顿共识结果导致了更加严重的失败,发展中国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普遍低于六七十年代,危机发生的频率也高于前一个时期。有些经济学家因此把推行华盛顿共识改革的(八)、九十年代称为是发展中国家遗失的二十年。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新结构经济学,针对的就是这两波的理论误区。新结构经济学有三个基本要素。首先,在经济发展的任何特定阶段,要素禀赋的结构是相对给定的。这一禀赋结构决定了其最优的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市场基础设施。其次,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穷和富两个阶段,而是分布在从低收入传统农业经济到高收入现代工业化经济的连续频谱之上。每一阶段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升级的目标,并不必然是发达国家现有的产业和基础设施,而是由禀赋结构决定的。第三,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市场是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企业的行为不是社会最优的,政府在市场基础设施改进方面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 很明显,林毅夫教授的新结构经济学,并不是对华盛顿共识的绝对否定,而是对华盛顿共识的一种扬弃——两者都承认市场价格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新结构经济学比华盛顿共识更看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林毅夫认为,发展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不同规模的产业积聚和升级,这一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信息的收集和升级初级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外部性,都必须由政府提供或者提供一定的补偿。与旧结构经济学不同的是,林毅夫认为这里的企业是符合比较优势的,故而这里的补偿不是对没有自生能力企业的无底洞式的无效投入,而是一种助推火箭式的帮助。 新结构经济学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我的看法是,新结构经济学其实是想在原来的结构经济学和华盛顿共识之间走一条中庸之道。事实上,自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以来,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这是结构经济学产生的大背景。而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滞涨则使得经济学界开始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果认定办法校发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果 认定办法校发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上海财经大学文件 校发﹝2015﹞39号 关于印发《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果认定办法》的 通知 校内各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果认定办法》已于2015年6月25日上海财经大学第六届学术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该认定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开始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上海财经大学 2015年7月7日上海财经大学2015年7月8日印发

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成果认定办法 一、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我校学术成果评价改革,完善学术成果认定标准体系,调动全校师生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扩大国内外学术影响力,大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支撑学科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的要求,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认定原则 1.坚持质量导向。学术成果认定按照国内外公认的学术评价机构发布的学科分类体系和评价体系,以学术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和贡献度作为认定依据。 2.鼓励多元发展。鼓励多元发展,将各类学术成果纳入评价认定体系,充分尊重教师研究兴趣,发挥研究专长,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创新潜能和创新活力,对接学校功能定位,鼓励教师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第三条认定范围 1.科研类成果包括学术论文、学术着作、科研课题、科研获奖、决策咨询等从事科学研究和科研活动所产出的成果。 2.教学类成果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研究项目等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所产出的成果。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资本后发优势的存在及其实现条件 ▲ 郭熙保1 罗 知 2 [内容摘要]本文从资本后发优势的内涵入手,从多个角度阐述了发展中国家资本后发 优势的存在性,并从经济政策、制度、基础设施、资本市场完善程度、政治和经济的 稳定以及人力资本六个方面分析了影响资本后发优势从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条 件。同时,本文对资本后发优势持否定观点的“卢卡斯之谜”作了相应评论。 [关键词]资本后发优势;国际资本流动;卢卡斯之谜 作者简介:郭熙保(1954—),男,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教授。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罗 知(1983—),女,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武汉,430072),博士生。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一、后发优势与资本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 )是指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并存的世界上,后者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种种有利条件。该定义包含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相对性。没有先进国家,当然也就没有后进国家,从而就不存在后发优势,因此,后发优势是相对的,是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物而存在的。在讨论后发优势问题时,必须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2)客观性。后发优势是因经济落后而产生的,只要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就有后发优势存在,它不能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创造出来。(3)潜在性。后发优势是一种有利条件,是潜在的,要把后发优势的潜力发挥出来,才能变成现实的利益,促进经济发展。(4)递减性。后发优势产生于后进国家与先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差距越大,后发优势的潜力就越大。随着后进国家的追赶努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渐缩小,这种后发优势的潜 力就会变小。当后进国家赶上发达国家时,后发优势就消失了。 [1]按照发展要素来划分,后发优势可以分为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种类型。其中资本的后发优势产生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一般认为,发达国 ▲该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追赶型超高速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批 准号:06AJL 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一、候选人的主要学术成就、科技成果及创新点: (简要概括,侧重体现成果、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 申请人主要从事新型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功能研究。曾参与1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成功申请。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博士后资助。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一流化学和材料类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被引用99次。 其中,以仿生方法制备三维有序大孔方解石单晶的研究成果在Angew. Chem. Int. Ed.上作为“非常重要(VIP)” 文章和插图封面刊出。该成果在国际引起高度关注,陆续被Science、Chem. Rev.等权威学术杂志多次引用;国际著名专家在Angew. Chem. Int. Ed.以Highlight给予本工作专题评述,称该研究是生物矿化机理在材料合成领域的成功应用,为实现“自下而上”的多孔有序单晶的构筑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另外,申请人发展了一系列基于胶体晶体模板构筑新型图案化纳米结构的材料制备方法,并制备了半导体氧化锌一维纳米结构阵列、半导体硫化物、贵金属和碳酸钙的有序大孔薄膜等。发展了一种气液界面胶体晶体模板制备大面积半导体有序大孔薄膜的方法,申请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一项。 二、候选人领导或参与过的项目: (请注明本人在项目中的角色)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胶体晶体模板的新型纳米结构的溶液相合成”(20873002)(参与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形貌与构造可控的无机微纳结构的低温溶液合成”(20673007)(参与人员)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子课题“准一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的结构调控与组装”(2007CB936201)(参与人员) 三、候选人代表性论文(著): (请注明影响因子) 1. C. Li and L. Qi. Colloidal crystal-assisted patterning of crystalline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2010, 22, 1494-1497. (Frontispiece, IF=10.86) 2. C. Li and L. Qi. Bioinspired fabrication of 3D ordered macroporous single crystals of calcite from a transient amorphous phase.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2008, 47, 2388-2394. (IF=10.879,VIP paper, frontispiece, highlighted in Angew. Chem. Int. Ed.) 3. C. Li, G. Hong and L. Qi. Nanosphere lithography at the gas/liquid interface: a general approach towards free-standing high-quality nanonet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10, 22, 476-481. (IF=6.397) 4. C. Li, G. Hong, H. Yu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honeycomb-patterned thin films of amorphous calcium carbonate and mosaic calcite.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 3206-3211. (IF=6.397) 5. C. Li, G. Hong, P. Wang, D. Yu and L. Qi. Wet chemical approaches to patterned arrays of well-aligned ZnO nanopillars assisted by monolayer colloidal cryst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2009, 21, 891-897. (IF=5.368) 6.G. Hong, C. Li and L. Qi. Facile fabr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ly ordered macroporous silver thin film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molecular sensing.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0, 20, 3774-3783. (IF=8.49) 7. C. Li, G. Hong, J. Cai and L. Qi. Ordered semiconductor nanoarrays: from self-arrangement to patterned evolution. Chapter in Encyclopedia of

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

林毅夫的英国剑桥大学演讲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有著作10余本,其中《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被翻译成6种语言出版,《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与《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分别获1992及2001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2000年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1997年被澳大利亚农业和资源经济学会授予约翰·克劳夫爵士奖。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 马歇尔讲座(MARSHALL LECTURES) 今年10月31日和11月1日, 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在英国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做2007-2008年度的讲演。 久负盛名的“马歇尔讲座”是以英国著名经济学家、英国剑桥学派的创立者、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名字命名的。马歇尔于186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数学学院,从1885年开始担任剑桥大学第一任的经济学讲座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马歇尔讲座”始于1946年,该讲座每年从全世界著名的社会科学家中挑选出一位担任主讲人,包括G·缪达尔、庇古、T·帕森斯、雷蒙·阿隆、库兹涅茨、索罗、阿罗、卢卡斯、阿马蒂亚·森、斯蒂格利茨等,其中的14位在后来得到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林毅夫教授是走上这个世界顶级讲坛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马歇尔讲座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力,来这里讲演对我来说是特别荣幸。我1984年在芝加哥大学读书时,卢卡斯也被邀请去做“马歇尔讲座”。他用了一个学期时间,一方面读文献,另一方面和我们讨论准备些什么,同时听我们对他思维方式、建模方式的意见。后来他的那篇文章被认为是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贡献之一,也是他得诺贝尔奖时被认为的主要贡献之一。我2005年获得“马歇尔讲座”的邀请,当时非常惊讶,因为我做得还不太多。邀请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学者去做“马歇尔讲座”,我想是因为国际上对中国发展和转型的经验引 起了重视。 一、探寻发展与转型成功的原因 学界普遍同意,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农业经济阶段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均水平没有明显增加,一般人生活在贫穷与饥饿的边缘。很多研究成果认为,在农业经济阶段,中国比西欧收入水平要高,印度也如此。但18世纪中叶后,从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技术日新月异,西方有了起飞,但是世界其他地方和西方有了很大差距,在学术上称为“Great

2013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

2013年度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 字数单位:万字序号课题类型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字数署名人课题组人数发表/出版单位发表/上报时间备注 1 《中国海外投资促进体系研究》专著57.8裴长洪社科文献出版社2013年5月 2 《减贫与包容:发展经济学研究》专著37.30朱玲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13年1月 3 院重大课题《包容性发展与社会公平政策的 选择》专著51.1朱玲、杨春学、 魏众等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3月 4 宏观经济篮皮书:中国经济增长 (2011-2012)专著43 张平、刘霞辉、 袁富华等 社科文献出版 社 2013年1月 5 宏观经济篮皮书:中国经济增长 (2012-2013)专著22 张平、刘霞辉、 袁富华等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13年10月 6 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国际 经验专著30.5 杨春学、姚宇、 刘剑雄等 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12年11月 7 《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专著28 旷建伟主编 周济副主编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2013年7月 8 国情调研项 目 《转型发展—浙江省台州市路桥 经济社会发展调研》 专著33.6 胡家勇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12年12月 9 《经济危机整体论——马克思主 义经济危机理论再研究》专著30.1裴小革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2013年4月 10 院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专著64刘霞辉 黄志钢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年8月 11 社科基金项 目 《历史上西北民族贸易与民族地 区经济开发》 专著25 魏明孔 杜常顺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12年12月 12 《浙西中心镇扩权与绿色增长》专著31.5 王宏淼、魏枫、 贵斌威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13年4月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_郭熙保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24日/第008版 书品 后发优势理论的中国案例 武汉大学郭熙保 1962年,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赶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发优势理论。经过国内外学者几十年的深入研究,后发优势理论已成为发展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快速实现技术进步 后发优势,是后发国家推动工业化的特殊有利条件,它是与后发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性共生的优势。这是一种潜在优势,只有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创造条件,特别是通过在技术和制度两方面引进、模仿、学习,才能使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由于这方面的案例不多,抑或因为对这些案例研究不够,人们对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新近出版的《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技术差距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书,在分析中国技术进步,以及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技术差距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利用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技术进步,并试图说明究竟哪些因素是缩小技术差距、形成后发优势的关键。 后发优势由潜在优势向现实优势转变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后发国家能否实现快速的技术进步。理论上看,由于技术是一种公共产品,存在外溢效应,落后国家会努力通过技术外溢渠道,吸收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技术水平,逐渐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而实现后发优势。 19世纪下半叶以来,有三次后发国家凸显后发优势,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技术赶超。第一次是产业革命后,美国吸收英国和德国的先进技术,利用42年(1871—1913)时间,实现对英、德的技术赶超,成为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二次是二战后,日本在大量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基础上,用37年(1955—1992)时间实现对美国的技术追超,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第三次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亚一些国家或地区效仿日本技术创新模式,迅速实现对日本的技术追赶,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中国是第4个成功案例 中国能否通过技术进步,逐步赶超技术领先国家,最终实现后发优势?书中提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无论是整体层面,还是行业层面,技术基础均较为薄弱。经过30余年发展,特别是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研发国内高新技术,中国的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技术进步使中国的后发优势明显。1990—2015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经济规模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按购买力平价统计,2014年中国经济规模甚至已经超过美国。 尽管中国部分行业的技术水平已接近技术领先国家,但在整体层面上与之仍有较大差距,中国的技术提升仍有较大空间,未来中国可以继续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研发国内高新技术,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真正发挥后发优势,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者断言,中国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事实,已经成为并将进一步成为后发优势理论的第4个成功案例。 自主创新缩小差距 如何发挥后发优势,缩小与技术领先国家的技术差距,逐步实现对技术领先国家的赶超?从目前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看,主要有引进吸收与自主创新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在现实中并非相互排斥,后发国家在不同时间段的做法显示,一般是先引进吸收,后自主创新。此外,与技术领先国家差距较小的国家,一般以自主创新为主,辅以引进吸收;差距较大的国家则反之。

个人主要科研成果(2002-2008)

李中原 一、个人主要科研成果(2002-2008): 1、关于知识产权纳入民法典的设想,载《东吴法学》2002年号。8千字 2、参加李昌麒主编:《民法、商法、经济法实用辞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本人 撰写4万余字。 3、潘得克吞体系的解释、完善与中国民法典的体系建构,载《私法研究》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1.8万字 4、人身关系六题——与徐国栋先生商榷,载《法学》2003年第1期。(被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1万字 5、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2期。9千字 6、参加陈小君主持:《农村土地法律制度研究——田野调查解读》,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人撰文近2万字。 7、反思诚信,载《河南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5千余字 8、中世纪罗马法的变迁与共同法的形成,载《北大法律评论》第7卷第1辑(2005年出版)。 2.8万字 9、欧洲大陆近代民法学思潮流变考纲——以法国和德国为中心,载《私法研究》第5卷(2005年版)。1.3万字 10、罗马法在中世纪的成长,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1期。2万字 11、关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的研究——兼评《合同法》第64条,载《东吴法学》2006年。 12、中国担保法简介,载Masini等主编《纪念马可?波罗诞辰750年文集》,意大利TIELLEMEDIA出版社(罗马)2006年版,第二作者。 13、自然权利与近代民法学上的权利本位——对欧陆主观权利学说的历史考察,载易继明主编《私法》总第14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二、个人主要教学成果(2002-2008):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我国法律体系法典化后对法学本 科教育的影响及对策》于2006年底立项,课题编号:06AIJ0090118,主持人:史浩明(苏州大学法学院),本人排名第三。 2、 3、参编《中国民事法律制度继承与创新》,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四作者(8万字)。 三、参加课题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度规划项目《现代中国民法的知识转型:知识社会学的考察》(项目批准号:06JA820047),主持人:徐涤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人排名第三。 2、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2007年度中青年课题《物权法领域公私法接轨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7SFB3025),主持人:徐涤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本人排名第三。

学术成果的价值实现

第一,国家社科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的评审方式,到了终评阶段,评审组组长对申报人有具体的了解。关键环节在于通讯评审,在通讯评审环节,一个申报课题组5个专家打分,匿名评审。要求每个人入围的比例不能超过25%。如何设计课题、怎么把课题表填好,显得十分重要。 国家社科基金,一共26个学科。各个学科有自己的分配评审部门。课题申报人在选择申报课题时,没有必要和课题指南完全对应,自选课题需要课题的精心设计,“不要为申报而申报”,要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设计,选题的时候,要和自己的专业定位相关,要和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身份相关。课题评审专家看重的,除了选题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作为课题牵头人,以前做过什么,例如发表过的文章、所获得奖项。课题设计非常重要。 进入终评阶段,毕竟还要淘汰三分之一。申报者一定要投本专业的。对于相同的课题,在终评阶段,靠对你的熟悉程度。这是年度申请。 重大招标,整个过程都是专家组来评。社科处,有必要把历年申报成功的案例挂到网站上供参考。 国家社科基金走出去。现在国家社科基金鼓励走出去,这对于掌握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今天我希望我们的学者,要把自己的研究站在全球的高度来设计。 国家社科基金每年评审两次“中华学术外语项目”,这个项目目前的资助项目费是最高的。每一个项目的最高资助额度是30万。申请的规则是“反映中国内容的原创性作品”、同时要求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认可的国际上有影响的出版

公司拿到出版合同,这是必备条件。常年申报,每年评审两次。这个课题的组织申报是靠规划办系统,比如由华大社科处组织申报,到省社科规划办,再到国家社科规划办;还有一个方向是,直接交出版社(国内目前认定的不到20家)。出版社中拿到资助较多的,有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另外,还可以通过出版社,到国家广电总局的“经典中国翻译工程”;还有一个外宣办的中华文化走出去项目评审,这个个人不能申报,需要通过出版社去申报,每年资助的量比较大。目前在走出去翻译资助的项目上。 国家社科基金还有另外一个项目,叫后期资助,没有获得过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的课题资助,就可以去申报后期资助,视同为国家社科基金的课题。后期资助的申报方式,一个是通过社科规划办,另一个是全国的16家出版社,可以直接申报,通过出版社申报的,不用专家推荐,由出版社直接推荐,比例比自己的申报的比例高。通过出版社申报的中标比例,是20%-23%左右,而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比例在50%左右。 最后一项,大家最应该关注的,国家到目前为止,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奖项,改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已经编辑出版四年,社科文献出版社是主要的出版单位之一。《文库》有规则,不分是否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只要已经形成成果的,要有全稿,一年评审一次,常年申报。2014年申报后,国家社科规划办要给每一位作者颁发证书,前两年颁发证书的时候,会有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话。列入《文库》的图书,文史哲占的比重大。华侨大学可以有意识的去争取,去利用好这些平台,更好的实现成果价值。

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一、定义 后发优势 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发优势、先动劣势。是指相对于行业的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通过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后发优势”这一概念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国际分工、比较生产费用理论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动态比较费用学说。首次明确界定和使用“后发优势”(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一词的,是20世纪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格申克龙对l9世纪德国、意大利、俄国等欧洲较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后指出:工业化前提条件的差异将影响发展的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越是落后,工业化起步就越是缺乏历史的连续性,往往采取突变的方式,因此,一个国家在实行工业化的初始时期,相对落后程度越高,其后的增长速度就越快。“后发优势”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相对落后造成社会的紧张状态(经济发展的承诺和停滞的现实之间的紧张状态,激起国民要求工业化的强烈愿望,以致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二是替代性的广泛存在。三是引进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和资金。此外,学习和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吸取其失败的教训。 1.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的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林毅夫:《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 2.从理论上说,后发优势至少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资本后发优势(资本边际报酬递减)、技术后发优势(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公共品)、制度后发优势、结构后发优势(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发展意识后发优势。(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 3.发展中国家主要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后发优势:技术引进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技术更快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制度创新优势、结构变动优势(发展中国家拥有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规模扩张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价廉的有利条件)。(简新华、许辉:《后发优势、劣势与跨越式发展》) 后发劣势 由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华人经济学第一人杨小凯北京演讲时提出这一中文概念。 意思是说,落后国家由于发展比较迟,所以有很多东西可以模仿发达国家。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在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 落后国家由于模仿的空间很大,所以可以在没有好的制度的条件下,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模仿,取得发达国家必须在一定的制度下才能取得的成就。特别是落后国家模仿技术比较容易,模仿制度比较困难,因为要改革制度会触犯一些既得利益,因此落后国家会倾向于技术模仿。但是,落后国家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取得非常好的发展,但是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甚至长期发展可能失败。

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

《林毅夫论经济学方法》读书报告 财政学201220105 欧健利这是一篇林老师的学生与林老师之间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对话。通过问答式的交流,作者深入浅出地教导有志于经济学研究的青年学子,应如何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善于运用理论、进行理论创新的经济学家。总体来说,本文回答了同学们关于经济学方法论的许多问题:什么是经济学方法论、什么是经济学理论、数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以及地位、理论与现实的关系等等,总结起来就是一点即我们如何做学问。 一、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第1部分 林毅夫教授认为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追求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实现”的假设是经济学的“体”,而解释各种经济现象的经济理论是“用”。他认为,应该按照“体”与“用”的关系对待各种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家应该有“常无”的心态,不要将已有的经济理论作为出发点固守不放,应该坚持不放的是“经济学关于人是理性的假设”。可以说,正确对待经济学的“体”与经济学的“用”之间的关系是林毅夫教授经济学方法论思想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他最为强调的内容。 林毅夫教授在课堂上还引用大量传统思想中的精华来阐释这一关系,其中包括: (1)“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原意:有道德的人(大人),说的话不一定守信(言不必信),做的事不一定果决(信不必果) ,但留意于通权达变,而以“义”为衡量的标准(惟义所在)。 (2)“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篇》(孔子) 原意:“毋意”,就是不凭空揣测;“毋必”就是不绝对肯定;“毋固”就是不固执己见;“毋我”就是不自以为是。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原意:作为菩萨,无论他的见修行果,皆不应有所住,不应有任何执著,内心不能系于任何一个实有法上。《金刚经》 (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道德经》(老子) 原意: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有一个统一的、共同的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本根。如果认识并掌握了这个本根,就可以理解由此而产生的万事万物。遵循这个本根的原则,终身不会有危险。

成 果 简 介(含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1

成果简介(含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本课题针对中学实验教学的薄弱环节,尤其是学生缺乏动手习惯与能力的现状,借鉴国内外有关实验教学研究的理论成果,立题研究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学实验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新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常规。选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扎实,政策法规依据及教育科学依据充分,目标明确。从学习教育理论到构建教育教学模式,从理论探讨到实践操作应用,从教师的身体力行到学生主体的积极自主发挥,采取教师边探讨边实践,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师生互动的研究形式,整个研究过程组织得当、方法科学合理。 三、课题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出一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习惯与能力、兴趣和乐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路子。 1、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较为科学且易于操作的新型实验教学活动框架。 2、为教师自我提高、自我进修、自我角色转变提供了一个好形式。 3、为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动手动脑习惯与能力提供了一个好途径。 4、调动全体学生进行实验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活动,使有效地实施实验教学改革成为现实,使在全方位上培养学生动手习惯和能力成为可能。 5、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觉提高自身科技教育、实验研究、教具仪器的研制及开发能力。

四、该课题研究在教学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实验教学模式的学科化研究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实验教学的科学 性、实用性、优效性、创新性原则,突出素质教育思想,注重认知、 情感、技能目标统一,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杠杆、以创新 思维为基调的由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系统中自主选题、自行 设计、自己动手动脑的大教育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且具有较强的针 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理论水平,师生的实验及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有提高。(1)撰写论文30多篇,其中在国家、省级CN报刊上发表 文章14篇(含学生发表文章6篇)。(2)获奖论文13篇,其中省级7 篇。(3)自制教具学具40多件(个),省、市级获奖6项(其中学生3 项)。(4)学生参加青少年创新大赛、全国劳技教育创新大赛、“光大 杯”大赛、自制教具评选等共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三十多 人次。获国家专利一项。(5)课件4个。(6)讲座4个。(7)学生调查报 告、研究报告4份,研究性学习论文十多篇(其中获省级一等奖3篇)。 (8)实验(校本)教材三编,约5万字。 五、产生较广泛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学校先后多次获县、市、 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优秀组织奖。被评为省少年科学院一级 分院。在《中学生理化报》、《少年发明与创造》、《巢湖日报》、 《安徽教育报》、《中国知识产权报》以及省、县等多家电视台、电 台均有对学校开展实验、实践、科技活动获得了可喜成果的报道。《教 育文汇》以“教研组写真”长篇专文报道了物理教研组。 安徽省庐江二中“大实验教育开放式实验”课题组束义福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

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历程及后发优势分析 周鹏胡铂 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是当前我国信息化领域的流行说法,但在国际上却较少提及。究其原因,国外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进程后开始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对其高端工业的渗透、提升,是一个渐进“搭接”过程。而我国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遭遇信息化革命,没有选择先工业化再信息化,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的爬行,而是创造性地选择了一条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实现了工业化、信息化的合理并行,跟发达国家一样跨入了现代信息社会。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是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推进两化融合决不能简单引入和模仿国外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必须深入探索和实践,结合基本国情分析两化融合推进的各方面优势,找准关键重点,发展可行路径。 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历程 从洋务运动到“一五”计划(1860-1954):工业萌芽,步步维艰。自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等一系列自强运动起,我国就开始不断的引进西方的工业自动化技术和设备,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工业步入和平发展时期。在当时国际环境下,参照苏联模式于“一五”计划期间,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自动化技术体系。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1954-1980):电子工业起步,曲折前行。20世纪中叶,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数控机床在美国问世。没多久,我国就开始着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究。然而在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走向高潮的时期,中华民族却陷入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之中,各个行业遭到严重挫伤。如果不是由于“文化大革命”和其他一些因素干扰,我国完全可能在落后国际先进水平不多的情况下,发展信息产业,推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革开放后十年(1980-1990):全面复苏,应用领先。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开始全面复苏。以推动电子信息、自动化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以研制计算机、自动化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在改革初期的第一个10年里,各个工业行业企业的生产管理中开始逐步建设单项的信息化应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计算工具应用于一些结构化数据处理需求量大的领域,涌现出很多信息化与自动化单项应用融合的典型案例,也大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信息系统的成功应用鼓舞了人们的信心和发展。 加入WTO以后(1991-至今):高效推进,网络集成化。进入90年代,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理论日益成熟的背景下,为了推动信息化进程,打通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存在的“信息孤岛”,相继启动了以“三金”工程和863/CIMS 应用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大信息化工程,正式拉开了国民经济信

名人名校

名人名校 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阐述中国梦(幽默演讲迷倒耶鲁女生) 芙蓉姐姐北大演讲全程视频无删减版(真实芙蓉姐姐) 小沈阳‐文化讲坛演讲演唱【完整版】 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马云演讲:又傻又天真的精神让阿里巴巴走了十年罗永浩2009年5月吉林大学演讲 李连杰北京大学演讲 李阳成功激励实况演讲 马云在浙江师范学院的演讲 王宝强复旦大学演讲很朴实很感人~~~ 网易总裁丁磊浙大演讲 潘石屹浙江大学演讲我用一生去寻找 赢在中国马云演讲 李彦宏2009哥大演讲 蔡康永2006年交大演讲 冯仑浙大演讲 杨澜在中央财经大学的演讲--成功与成长 范曾武汉大学演讲 李嘉诚汕头大学演讲 林毅夫在剑桥大学马歇尔讲座的演讲 陶喆复旦演讲:1969Vs2009文化音乐之旅(完整版) 袁岳-上海海洋大学演讲 雅虎口碑网总裁金建杭复旦大学演讲 郎咸平在青年创业论坛演讲 余世维-大学生如何成为五百强需要的人才 知识讲座 翟鸿燊女人的资本现场演讲 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邹越-松原实验高中演讲75分钟完整版 儒学大师杜维明在吉大的精彩演讲 台湾教育家王财贵教授演讲:从良知而行 李嘉诚演讲:《与大师同行-奉献的艺术》 于丹:感悟中国智慧 易中天——“人权”演讲 《论语》中的为人之道 真正的幽默是我不幽默-孔庆东 关于中国的近代化 健康知识讲座中国人怎么吃【大学教授人民大会堂健康讲座】 清华大学博士心理学讲座 世界记忆大师教练蒋沅池清华大学演讲 李强演讲感恩父母 姚国华- 文化立国 中国-十字架的变革 汉易文化创始人何厚锡在山大演讲【晋商文化】

性命之学-佛法讲座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1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2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3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4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5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6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7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8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第9讲【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公共课】 俞敏洪演讲集锦! 俞敏洪:新东方交大演讲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南审演讲 俞敏洪的一分钟励志演讲 俞敏洪浙江大学演讲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俞敏洪创业演讲(高清) 俞敏洪吉林大学演讲 俞敏洪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演讲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王强、包凡一到琴岛学院的演讲视频【完整版】新东方俞敏洪宁夏大学演讲-学习英语与人生奋斗 俞敏洪郑州大学演讲(高清版) 俞敏洪天津商业大学演讲 俞敏洪-四川农业大学演讲 俞敏洪北大演讲笑翻全场~~~ 俞敏洪东南大学大礼堂演讲 俞敏洪做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阳光讲坛清晰版 李开复演讲集锦 李开复浙大演讲:成长中的十个启发 成长中的十个启发-李开复交大演讲 李开复在新东方演讲-选择的智慧 李开复人民大学演讲成功之路 李开复武汉大学演讲 李开复北京理工演讲 唐骏演讲集锦 唐骏09年在上海财经大学演讲 唐骏吉大演讲清晰版 唐骏东北财经大学演讲本土企业如何走向国际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