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探讨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探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117175921.html,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探讨作者:金勇

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2期

【摘要】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体系,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三个方面: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想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以及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文章着手于主体性意识的基本内容,同时与高中语文教学中这方面的培养误区结合考虑,对有助于学生主体性意识发挥的条件进行深入地分析,从而探索出有效地培养途径,以便于促进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存在误区;如何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的是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发挥出来。我国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我国应该回归高中语文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本文接下来将着重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主体性意识概述

主体性意识,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且具有相当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所谓自主性,也就是自己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

做自己的主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将主体的活动称之为“自主活动”,作为人的一种天然属性,自主性可以说是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2]。“主动性是主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自觉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是主体性意识的典型表现。”[3]主动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自主性的拓展和延伸。创造性则是更高层次的活动了,受到创新思想的指导,对人的主体性思维更为强调,可以说是主体性意识的最高级别的状态[4]。

二、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存在的误区

新课改背景下,不少学校的教师都开始重视起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问题,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发挥出来,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在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过程中,还存在某些误区。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这方面存在的误区较为典型,主要有如下体现:

1、表面学生主动,实则学生被动

就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而言,看似已经重视和加强学生主体性意识,也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际上学生却还是受到了束缚,只能被动学习。部分老师喜欢在讲授课文时,不断地提出很多问题,但问题却还是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路走,没有为学生提供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种师生互动的表层现象,实质上还是“满堂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