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一章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结构

第十一章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结构

第十一章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结构
第十一章第四节 传播效果的结构

第四节传播效果的结构、形成及制约因素

一、传播效果的结构

传播效果位于传播过程的最后阶段。它是诸种传播要素相互作用的集合效应,也是受众受到信息作用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具体变化。这些变化,有的微不足道,有的引人瞩目;有的轰动一时,有的经久不衰;有的单显独现,有的交叉重迭……但都是媒介影响的根据和公众忧虑的实质所在。因此,必须对传播效果予以认真剖析。

(一)传播效果的特征

1.内隐性

传播效果产生于受众注意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接受知识、确立态度、采取行动等一系列内在操作机制的过程之中,它的核心部分以及形成结果的具体过程,都深藏于信息接受者的内心深处,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只能依据大量的日常经验或运用科学的测评方法,从当事人的言行及其他表现中作间接的推测和估量。

2.累积性

当代的大众传播是通过多种媒介、运用多种符号经年累月、日夜不停进行的,而传播效果的形成,也是在接受者对各种信息的耳濡目染和经常接触中逐步地

慢慢地累加堆积起来的。那种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效应是不易产生的,产生了也是很难持久的。因此,大众传播中传受两者之间含义的确立、延伸、替换和稳定的过程,也是效果的滋生、累积、扩展和强化过程。

3.恒常性

由于传播效果是在传受两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自动显现和逐步累积而成的,不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被迫做出的,因此,它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并会自行寻找理由予以捍卫,使其具有恒常性。恒常带有稳定、固态的特征,受众形成惯性会抗拒某些方面的干扰和改变。

4.层次性

大众传播通过不同媒介、符号传递不同信息,可以对不同层面的人产生出层次不同的效果。从效果的呈现看,有短期和长期之分、显性与隐性之别;从对象的反应来看,有个人、家庭、团体、集群和社会等诸种效果;从效果的构成看,还有感知的、情绪的、共享的、态度的和行为的等各种效果。把握这一特点,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解释传播效果。

5.两面性

几乎所有的大众传播效果都具有两面性,即兼有积极和消极、正面和负面的效果,只是比例不同,主次有别。例如,广告效果,就既有正确引导消费、活跃市场的一面,又有引发超前消费、鼓吹享乐主义的一面;报道某市流行某种疾病,就既有提醒人们积极预防的正面效用,又有引发人们惊慌恐惧的负面效果。因此,测定、评估、分析传播效果,一定要充分认识它的两面性,以免陷入片面性。

(二)传播效果的构成

我们已经知道,传播效果是指信息传播使受众在某些方面发生的各种变化。那么是指哪些变化呢?在很长时间里,人们大多理解为受众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转化和变动。这种狭义的理解,在传播学研究的初期用于宣传研究、竞选研究,也许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用来解释当代复杂的传播现象,必然捉襟见肘,导致片面性。我们认为,从层次上看,传播效果的构成应该包含五个方面的变化内容。

1.知识

这是指在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形成的分享含义、共享信息、传承知识、评价知识的效果层次。其演进的顺序是收到信息、知道事实、了解性质、得到方法、形成知识、掌握知识、评价知识、推断新知。一代又

一代人对信息、知识的传播→承接→创造→传播,既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熟悉环境、扩大经验范围,也有助于人类积累知识、深化知识和创造知识。

2.智能

智能包括智慧、智力、能力和创造力等。这里是指信息传播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理解事物,提高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含观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等能力。如果将人一生下来就臵于一个没有信息的环境之中,那么即使满足他的物质需求,也不能够使他天生具有智能。智能只能在信息传播以及实践中形成。

3.价值

这既是指信息对受众所具有的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价值,所具有的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也是指信息传播所引起的受众价值体系的变化。世界观人生观的转变,伦理道德的规范,精神上的享受和娱悦,都是受众价值体系变化的具体体现。

4.态度

传播活动能够强化或改变人们对社会问题、政治观念的看法和态度,能够引起受众在情感上的起伏变化

(喜爱、厌恶、恐惧、愤怒、胆怯等),也能够强化人们的动机,坚定人们的意志。这些态度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对固有态度的增强和发展,有时也表现为对固有态度的改变和抛弃。

5.行为

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并通过一定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传播者不仅可以改变受众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还可以改变其公开行为,使其向传播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例如,接受广告信息之后去购买某种产品,听信竞选宣传去投了某候选人一票,听从媒介劝告改变了某种不良行为。

上述五种变化内容共同构成了作为整体的传播效果体系,并且很难截然分开。通常,前三种对信息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后两种则要求信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劝服性和感染力。

当然,我们所描述的只是眼前的传播效果构成因素,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效果构成模式的不断变革,效果构成因素也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其变化的总趋势是:(l)单一效果向复合效果转移;

(2)同层效果向多层效果转变;(3)劝服效果向认知效果变化;(4)一种制度下的一种声音逐步被多种声音所取代;(5)大众传播由对共同价值观的强调过渡到对相

互依赖性的强调;(6)传播者由对受传者被动性的认识转变为主动性的重视,即不再把受传者看作是被动的反应者,而看作是讯息接受中有需求的主动行动者。(三)立体效果的三维结构

我们研究传播效果,不能只关注构成传播效果的几个要素和个人层面上的心理变化,而应当作多角度多层面的立体考虑和分析,向自己要解决的那个任务的所有社会现象开放。

1.效果研究必须联系整体关系进行分析

因为,效果只是传播过程中若干传播要素的一个要素,离开了传播的整体研究即没有效果研究,只有联系整体,把效果因素结合、融汇到整体结构之中进行研究,才能全面和系统地认识和理解传播效果。2.效果研究必须联系互动关系进行分析

效果的形成、显现离不开各种传播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缺少其中任何一种要素,整个传播链条就将中断。所以,如果仅局限于个别问题的研究,并人为地割断它与其他要素的互动关系,就容易导致片面性。

3.效果研究必须从不同维度和层面展开

以往的传播效果研究往往是平面的、一维的和单层的,不够全面、系统和完整,没有立体感。我们认为,对

传播效果可以从三个维度、五个层面加以研究:第一维度为效果主体,其五个层面为个人、群体(如家庭、朋友圈)、组织、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第二维度为效果构成,其五个层面为知识、智能、价值、态度、行为;第三维度为效果显现,其五个层面为:一分效果、二分效果、三分效果、四分效果、五分效果,这五种分值可以是正面效果的分值,也可以是负面效果的分值。正面效果是传播者所欲得的和期望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效果,负面效果是传播者所不愿看到的、不想得到的具有消极意义的效果。此外,在这一维度,还可以根据目标制定和效果评估时的具体情况,分为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宏观效果和微观效果,长期效果和短期效果,即时性效果和延时性效果,暂时性效果和持久性效果等等。我们分析的三个维度和五个层面之间的诸种效果关系,可以组合为立体效果图来表示。

在立体效果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诸种传播效果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因此,第一维度中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包括了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的各个层面,而第二维度中的每一层面也都包括了其他维度的各个层面。这就象一个魔方玩具,具体的传播活动可以使

它变化出形形色色的图案和组合。例如,在个人效果中,就可能既有正面效果又有负面效果,既有知识、智能、价值的构成要素又有态度、行为的构成要素。就行为改变来说,又有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行为等,而这些行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总之,从三个维度对传播效果进行立体观照、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传播效果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系统、完整的科学认识。

二、传播效果的形成

研究传播效果,只是陈述它的构成、特征、类型等自身形貌是不够的,还必须解释人们为何要接收媒介信息、信息是怎样对他们的个人信念、态度和行为产生效果的?分析传播效果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形成的要素是什么?

(一)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

搞清传播效果的具体形成过程,不仅有助于人们更正确地认识传播效果,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的策划传播、控制传播和优化传播。

对于传播效果形成过程的描述,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的法国社会学研究。法国法官塔尔德(G〃Tarde)

在《社会心理学研究》(1898)一书中,第一次运用模仿理论对社会成员学习某种行为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学习过程显示了 S型曲线。

1943年,芮和葛乐恩共同发表了对宣传、推广玉米新品种过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他们发现,在宣传推广的16年中,两个社区的农民对新事物——玉米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大多显示 S型曲线上升状,即在玉米新品种开始推广的前8年(1927一1934)速度缓慢,只有少数敢冒风险的农民首先试种:中间的短短4年(1935一1938),突然有80%的农民纷纷采用这一新品种, S型曲线大幅度上升;此后又经过4年的宣传发动,两个社区的农民终于全部采用了玉米新品种。

罗杰斯和休梅克(E〃Rogers and F〃Shoemaker)在《创新扩散:交叉文化方法》(1971)一书中,对许多有关创新事物扩散和传播效果的理论和研究报告作了最有代表性的归纳和综合。他们把新事物的接受过程或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具体描述为下列五个阶段:(1)知晓阶段:个人意识到某种事物存在,但还不了解详细情况;(2)兴趣阶段:个人对某种新事物产生兴趣,同时希望进一步了解它;(3)评价阶段:个人心里考虑这种新事物对他们的目前和未来的适用情况,并决定是否尝试一下;(4)试用阶段:个人将某项新事物在小

范围内试用,以便检验其效用;(5)采用阶段:个人全面地使用这项新事物或新观念。罗杰斯在1983年的研究中,以观察者的身份对传受两者的信息互动过程作了描述,将其分为认知、说服、决策、施行、确认五个阶段。1985年,罗杰斯发表了他们对微电脑在加利福尼亚州高中的扩散研究成果,他将1979年至1984年的新事物(微电脑)传布效果的形成过程划分为两个时期五个阶段:即起始时期和实施时期,议题设定阶段,比对阶段,重新审定阶段,澄清阶段,例行化阶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这些阶段并不是对每个人和每项新事物都适用,也不能反映出所有传播活动效果的形成过程。例如,某些人没有获得多少信息就购买了某种商品;某些人几乎是偶然地买了某种产品;有些新事物在小范围内无法试用;有些事物暂时被采用,而后又被抛弃。在新闻传播中,虽然信息的扩散和效果的形成过程大体上也是分五个阶段和呈 S型

曲线,但明显和新事物扩散有不同特点。新闻传播的五个阶段为:事件→(1)媒介信息→(2)主要受众→(3)次要受众→(4)受众全体。一般的新闻事件呈 S型曲线,但若是只有少数人才关心的新闻,其传播速度慢,范围窄,它所呈现的曲线几乎成了汉字“一”;但若

是戏剧性强和意义重大的新闻,其传播速度特别快,范围非常广,所呈现的曲线可称之“J”。例如,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遭枪击的30分钟内,美国68%的成人就得知了这次事件。几个小时内,几乎全体美国人都知道了这一消息。有的直接从媒介得知,有的是听别人说的。

也许是看到了用划分阶段和用形象比喻来描述传

播效果的形成过程有其局限性,德弗勒和鲍尔一洛基奇在《大众传播学诸论》(1990)一书中又将其划分四个步骤分析。他们认为,在受众的接收信息的活动发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受众与媒介的依赖关系和具体的媒介内容,接下来才有各个步骤。第一步:测览媒介。主动选择者积极决定要听什么、看什么和读什么,而被动旁观者则是一个随便的漫不经心的人。前者有目的有需求有期待,后者没有。第二步:依赖媒介。受传者意识到要达到目的、满足需求、就必须依赖媒介,而依赖媒介的强度越大,受众所唤起的认识(如注意程度)和感情(如喜欢或厌恶)程度就越高。第三步:参与媒介。受众被认识上和感情上所唤起的某些力量所驱使,积极参与信息鉴别,对相关信息予以仔细处理,以便日后能回忆和使用这些信息。第四步:产生效果。受众参与处理的相关信息越多,在某方面受到

的影响就越大。他们还指出:具体媒介内容对个人产生效果的过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研究工作的证实。”但也承认,“并不是所有的大众媒介效果都是某种媒介内容的效果,也不都是对个人的效果。”

这就告诉我们,无论怎样优秀的传播效果研究理论,也无法将众多的复杂的效果形成过程,一下子全部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只能为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传播效果提供一把钥匙,或者只是为了把接受中知晓、懂得、理解、掌握、行动等一系列过程充分展示出来

(二)传播效果的形成因素

在传播尤其大众传播活动中,从事件的发生、信息的采集、整理到编码、传递,从传播者、守门人到中介者、受传者,从接触信息到产生效果,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肯定有许多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传播效果的获取和形成。

1.人的因素

人是传播的主体和受体,传播是人类的精神特权,因此,人的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有四类人分布在传播渠道的各个关口制约着效果的形成。( l)传播者。其个人地位的高低、资历的深浅、知识的多少以及他个

人的政治立场、品德修养、心理素质、工作效率等因素,都与传播效果的发生和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2)守门人。一切有权决定哪些信息可以进入媒介广为传播的编辑、导播、导演、制片人、领导者等都是守门人。这些人以什么样的观念、价值、标准和习惯对大量的待传信息进行筛选、取舍、突出、淡化、修改、拼组,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3)中介者。这类人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联系人,拉扎斯菲尔德

(P〃Lazarsfeld,1944)称之为竞选信息传播中的“意见领袖”,格林伯格(B〃Greenberg,1964)说它是新闻传播中位于全体受众之前的“主要受众”和“次要受众”。若干研究都证明中介者对传播效果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4)受传者。受传者的预存立场、个人经历、智能结构、接受心理、兴趣爱好、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人格变数等因素通常是因人而异的,因而传播效果的形成也是各不相同的。

2.讯息与技巧因素

讯息内容真实与否、新鲜与否?适用性和可试性如何?情节性和紧张性怎样?讯息安排是两面都说还是一面之辞,是诉诸感情还是诉诸理智,是客观报道还是空洞议论,是清楚还是含糊,是疏密有致还是结构混乱,

是精心设计还是信口开河?等等,这些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媒介因素

在大众传播中,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因而在形成传播效果时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容易形成知识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新闻传播效果,有的容易形成艺术传播效果。在组织传播中,通告和通知、讲演和讲话、公文和通函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不会一样,因为它们具有微妙的媒介变数关系。人际传播也是一样,写信、打电话与当面交谈,哪个传播效果更好一些是不言而喻的。此外,传播媒介的权威性和恒久性怎样?可信性和美誉度如何?传播手段是否先进?实际操作是否科学?所有这些也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4.环境因素

不论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社会环境,还是地点适中、空气清新、布臵整洁的物理环境,也不论是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还是愉快和谐的心理环境,它们都是贯穿于传播活动始终的情况和条件,因而都会对传播效果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五节传播效果的评估

考察和研究传播效果,不仅要搞清它的构成、特征、体系以及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而且要知道如何评估和测定传播效果,以不断提高传播水平和质量。

一、传播效果的评估原则

1.目的性原则

不论是传播活动还是评估活动,都应有具体明确的目的。在评估中,评估目的应服从和服务于传播目的。如果传播的目的是推出一项新产品,那么效果评估应针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具体成果(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和效应(受欢迎的程度);如果传播的目的在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则评定的着力点应放在公众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上;假如传播的目的是推行某种新观念(如计划生育、勤劳致富),那么评估的重点应是公众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转变。总之,评估必须目的明确,不可无的放矢。

2.方向性原则

特别是评估大众传播效果,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方向,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社会服务和端正媒介产业的经营方向放在评估工作的首位,促使媒介产业和传播者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不可只着眼于业务技术、经济指标和经济效益。

3.针对性原则

传播效果评估的内容、规范、标准、办法等,要从实际出发,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媒介、不同公众的特点区别对待,活用多种测评方法,广泛搜集意见,多方面综合考察,不照搬西方的模式,也不囿于一个模式。这样测评出来的结论,才可能是比较客观和公正的,因而用来指导实践也才可能是有效的和可靠的。

4.可测性原则

信息传播的过程是各种主客体因素和内外在因素

复杂互动的过程。因此,在综合测评时,就既要考虑影响效果形成的各方面因素,又要考虑这些因素是否具有可测性;既要注意选择那些主要的、简便易测的、可定量记分的内容和项目进行定量测评,也要注意适当运用传统的定性评估方法,不可完全被现代定量方法束缚住手脚。但无论怎样,评估者所设臵的因素项目都必须是可测的可行的。

5.科学性原则

就是说,传播效果的评估要能科学地客观地反映传播活动的实际状态,其评估结论不应当建立在歪曲的、失真的或不可靠的信息反馈基础上。这就要求评估的结果要以多数印证为准,评估的条件要大体一致。如

果在相同条件下,多次评估的结果均相同无异,那么这种结果的可靠程度就高,基本符合客观实际。

6.引导性原则

传播效果评估不是目的,而是引导媒介产业和传播者坚持正确方向和优化传播机制的手段。效果评估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它虽没有强迫你要怎样和不要怎样,但它似乎也在建议你应该怎样和不应该怎样。因此,传播效果的评估过程,实质上也是对传播活动的引导过程。大众传播的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时,一定要把评估的建议和结论充分地考虑进去,否则就会重蹈复辙或犯新的错误。

二、传播效果的评估途经

1.受众接触媒介与媒介影响受众

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效果主要从两个方面显示出来:一是传播对象接触媒介的效果;二是媒介影响传播对象的效果。

评估受众接触媒介效果的高低好孬,主要看受众对传播媒介及特定栏目、节目和信息的注意、兴趣、情趣、理解、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反应程度,主要看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影视观众接触媒介及信息的人数多寡,主要看广大受众对传播媒介的接触频率和信赖程度。受众的这些变化情况,对传播者和媒介十分重要。

它不仅可以让人从变化中看到哪些媒介、栏目、节目、信息是公众所欢迎的和感兴趣的,哪些是要修改的、要调整的、要放弃的和要增设的,而且还可以让人从变化中得知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的正确途径和所需条件。

评估媒介影响受众效果的大小优劣,主要看传播媒介对受众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观念上、日常生活习惯上的广义影响,包括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舆论以及在观点、思想、信仰、认识、志向、动机和行为准则、对新事物的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幅度和变化方向。这些变化情况表明,由于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受众的意识和行动中出现了某种新的东西。这种“新的东西”既表现为对已经有的东西的修正、补充和发展,又表现为对认识到是无用的东西的抛弃、反对和重新评价。这种效果不仅传播者和媒介关心,政治家、理论家、道德家、广告主和广大公众也都关心。

2.目标评估与需求评估

传播过程就是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那么两者进入互动过程的原动力是什么呢?一个是为了目标的实现,一个是为了需求的满足。因此,在

评估传播效果的时候,就必须联系传播者希望实现的目标和受传者希望满足的需求来评估结果。

传播目标是传播者(个体或团体)在传播活动中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衡量这一目的是否达到了的具体指标,或者说,是传播者在某个方面和某种范围内试图实现的特定职能或影响受传者的意识和行动倾向的具体目的。它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总体目标和个体目标之分。由于结果等于接受者意识和行动的最后状态减去其意识和行动的原来状态,因此,联系传播目标来分析传播的社会效果就可以用下列式子来表示:

传播效果==

如果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后形成的意识和行为的最后状态与其在此之前的意识和行动的原有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值,而这距离值又与传播者意欲实现的目标值愈接近,那么传播效果所达到的数值就愈大,效果就愈好;相反,传播效果的数值就小,效果就差。可见,评估传播的社会效果,主要是看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后其意识和行动中出现了多少新的有意义的东西,和排除了多少旧的无用的有害的东西,或者结果与目标的接近程度。

第十一章--土木工程施工讲课教案

第11章土木工程施工 一、学习重点 (一)基本概念 1、施工技术:是以各工种工程(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装饰工程等)施工的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施工方案为核心,结合具体施工对象的特点,选择员合理的施工方案,决定最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 2、施工组织:是以科学编制一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为研究对象,编制出指导施工的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空间和时间,着眼于各工种工程施工中关键工序的安排,使之有组织、有秩序地施工。 3、施工:就是以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为先导,以先进、可靠的施工技术为后盾,保证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全、经济地完成。 4、工法:是以工程为对象,工艺为核心,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把先进技术与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过工程实践形成的综合配套技术的应用方法。 5、网络图是由箭线、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用来表示工作流程的有序、有向的网络。 (二)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土木工程施工一般包括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两大部分。 施工规范、规程作为全国土木工程施工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它分为国家、行业(或专业)、地方和企业四级。 1、基础工程施工 土石方工程简称为土方工程,主要包括土(或石)的挖掘、填筑和运输等施工过程以及排水,降水和土壁支撑等准备和辅助过程。 (1)基坑(槽)的开挖 ①在基础或管沟土方施工中,防止塌方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放坡和坑壁支撑(支护)。 ②基坑排水与降水。在一般工程的基础施工中,多采用明沟集水井抽水、井点降水或二者相结合的办法排除地下水。 ③基础土方的开挖方法分两类:人工挖方和机械挖方。 ④土方回填与压实。 (2)路基工程与软土地基施工 ①路基工程 路基是公路与铁路工程的基础,路基按填挖方式不同分为:路堤、路堑和填挖结合三种类型。 ②软土地基 软土地基加固的方法有:塑料排水板、换填土、砂井、生石灰桩、粉喷桩、旋喷桩、挤实砂桩等加固施工方法。 (3)石方爆破的工序有:打孔放药、引爆、排渣。 (4)深基础工程施工 ①桩基础(按桩的受力情况,桩分为摩擦桩和端承桩两类。按桩的施工方法,桩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 ②墩基础 ③沉井基础 ④地下连续墙

第十一章钢筋混凝土设计原理课后习题答案教学提纲

第十一章 1什么是单双向板?怎样加以区别?其传力路线有和特征? 单向板:荷载作用下,只在一个方向或主要在一个方向弯曲的板。 双向板:荷载作用下,在两个方向弯曲,且不能忽略任一方向弯曲的板。 (1)对两对边支承的板,应按单向板计算。 (2)对于四边支承的板 l b≤时应按双向板计算; /2 l b <<时宜按双向板计算;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2/3 时,应沿长边方向布置足够数量的构造钢筋;/2 l b≤时可按沿短边方向受力的单向板计算。 单向板沿短边方向受力,特征个方向弯曲双向板双向受力特征两个方向弯曲 2什么叫截面的弯曲刚度?什么叫截面竖向弯曲刚度? 截面的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曲率需施加的弯矩值 截面竖向弯曲刚度:使构件截面产生单位挠度需施加的竖向均布荷载 3现浇单向板的设计步骤是什么? (1)结构平面布置,并拟定板厚和主、次梁的截面尺寸 (2)确定梁、板得计算简图 (3)梁、板的内力分析 (4)截面配筋及构造设施 (5)绘制施工图 4单向板肋梁楼盖其板、次梁、主梁的跨度如何确定?工程常用的数值分别是多少?板的跨度:次梁的间距单向板:1.7-2.5 m荷载大时取较小值,一般≤3m 次梁的跨度:主梁的间距次梁: 4--6 m 主梁的跨度:柱或墙的间距主梁: 5--8 m 5单向板肋梁楼盖的布置方式都有哪几种? 1)主梁横向布置,次梁纵向布置 优点:主梁与柱可形成横向框架,横向抗侧移刚度大 各榀横向框架间由纵向的次梁相连,房间整体性较好 由于外墙处仅设次梁,故窗户高度可开大些,对采光有利 (2)主梁纵向布置,次梁横向布置 (3)优点:减小了主梁的截面高度,增加了室内净高 适用于:横向柱距比纵向柱距大的多的情况 3)只布置次梁 适用于:有中间走道的砌体墙承重的混合结构房屋 6什么是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那几方面的内容? 结构物的计算简图包括计算模型,计算荷载两个方面 1)简化假定和计算模型: 简化假定1)支座可以自由转动,无竖向位移 2)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

传播效果

第八章: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的含义: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的信息被传播者接受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对传播效果的研究是现代传播学的起点。 两次含义:一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二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起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传播效果研究的基本内容: 1传播效果的显示主要在受众一方,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是对受众的研究。 2传播效果有短期和长期;隐形和显性;预期效果和非预期效果的区别。 3信息在到达受众以后所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分层次的,是有特定顺序的。1认知面的效果(环境认知效果);2心理和态度的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3行为层面的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4传播效果的形成并不是单纯由所传播的信息作用的结果,传播的行为和传播媒介本身都是形成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影响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信息提供者与传播效果 所谓可信度是指船舶媒介和传播者在受众中得到的接受、认可与信任程度。即传播者的可靠性和权威性。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提出: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明效果越小,此概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受众的信任是进行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1.媒介和传播者的可靠性。可靠性是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的提供和信息的真实、准确程度。 2.媒介和传播者的专业权威性。专业权威是指传播媒介或传播者特殊的身份在特定领域所表现出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洞察力对受众态度改变的政府能力和感染能力。 3. “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面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表现出来。表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4.逆反、求新心理。长期固定的信源。 二、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1.内容的收集。 根据媒介和传播活动所针对的具体受众的情况,有原则地收集信息;选择可靠的信息来源,保证信息真实、准确;注意摸清事件或人物的全面情况,掌握尽可能完整、全面的信息,为信息进一步筛选打好基础;收集必需的背景信息,力争反映所报道对象的发展历史或发展规律;信息收集的时效性。 2.信息内容的鉴别。 确定信息内容的性质(信息时真实的还是虚假的;是公开的还是内部的);确定信息内容的价值。

(房地产管理)第十一章房屋建筑施工图

第十一章房屋建筑施工图 §11-1 概述 【教学要求】了解房屋建筑的组成,图样的分类,建筑制图国家标准。 【教学目的】了解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 【教学内容】 一、房屋的组成 房屋是人们日常活动的场所,根据其使用功能和使用对象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工业建筑(厂房、仓库、发电站等)、农业建筑(农机站、饲养场、谷仓等)和民用建筑三大类。民用建筑按其功能不同又分为公共建筑(学校、医院、宾馆、影院、车站等)和居住建筑(住宅、公寓)。 二、房屋施工图的设计阶段 建造一幢房屋需要经过设计和施工两个过程。房屋设计过程一般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个阶段。 1.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的任务是提出设计方案,表明房屋的平面布置、立面处理、结构形式等内容。初步设计图包括房屋的总平面图,建筑平、立、剖面图,有关技术和构造说明,各项技术和经济指标,总概算等内容供有关部门研究和审批。 2.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阶段是修改和完善初步设计,在满足施工要求及协调各专业之间关系后最终完成设计,并绘制出房屋建筑施工图。 房屋建筑施工图按专业分工的不同,通常分为: (1)首页图。包括图纸目录和施工总说明。 (2)建筑施工图(简称建施)。反映建筑施工设计的内容,用以表达建筑物的总体布局、外部造型、内部布置、细部构造、内外装饰以及一些固定设施和施工要求。包括施工总说明,总平面图,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视图和详图等 (3)结构施工图(简称结施)。反映建筑结构设计的内容,用以表达建筑物各承重构件(如基础、承重墙、柱、梁、板等)包括结构施工说明、结构布置平面图、基础图和构件详图等。(4)设备施工图(简称设施)。反映各种设备、管道和线路的布置、走向、安装等内容,包括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空调、电气等设备的布置平面图、系统图及详图。 三、房屋建筑图的图示特点 (1)房屋建筑施工图主要用多面正投影图表示。在图幅大小允许的情况下,房屋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按其投影关系画在同一张图纸上,便于阅读。 (2)房屋形体较大,因此施工图通常用较小比例,如1:100、1:200绘制。 (3)在施工图中常用图例(国家标准中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建筑构配件、卫生设备、建筑材料等,以简化作图。 四、施工图中常用的符号

传播效果理论

一、枪弹论(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又称皮下注射论(hypodermicneedletheory),或“刺激—反应”论,S-R论,传送带理论(transmissionbelttheory),是盛行于20世纪20—40年代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形成的基础是“刺激-反映”机制以及本能心理学和大众社会理论等。 1、认为受众像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一样,对大众传媒的力量无法抗拒。受众消极被动的等待和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并会产生大致相同的反应。 2、理论不足: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忽视了时空、环境等因素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忽视了受众的个体差异,以及在选择和接受信息时的能动性,未考虑受众所处群体的规范和压力作用,也未考虑到媒介本体特征对效果差异的作用 3、案例: 美国广播剧《星球大战》引起全国恐慌。 193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根据科幻小说《星球大战》改编读广播剧播出,在全美引起了大恐慌,几百万听众相信确有其事而纷纷出逃。事后,普林斯顿大学广播研究中心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讯息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某一类特定受众会有很强的影响。 二、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 也叫“最低效果法则”,由霍普.克拉伯提出,是对枪弹论的否定。 认为传播活动是传受互动的过程,受众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不是应声倒下的靶子。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和唯一因素。大众媒介的效果由于媒介性质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而受影响。大众媒介通过许多中介起作用,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度地。 案例: 1、霍夫兰的“说服研究”:

1942~1945年间,霍夫兰等人受军方邀请对“二战”中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让士兵观看系列片《我们问什么打仗》,以确定每一部电影对士兵的态度或动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宣传片在传播普遍事实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但没有明显改变受众固有的态度和观点,其效果是有限的。 (1)传播者的特性: 信源的信誉、知名度越高,权威性、专业性越强,传播效果就越好。 但在较长的时间段内,还会出现“睡眠者效应”,即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受可信度的负面影响,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是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信度的影响减弱或消失后,信息本身的说服效果才得以充分发挥。即信源与观点有分离的倾向,受众对传播来源的印象逐渐模糊,只记忆内容本身。 这表明,信源的可信度对消息的短期效果有重要影响,但从长期来看,最终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2)传播技巧: “一面提示”、“两面提示”: 只说一面的讯息对于原先就赞同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低的人非常奏效; 两面都说的讯息对于原先就反对此讯息的人、教育水平高的人更为有效。 1“两面提示”后来由麦奎尔发展成为“防疫论”。 (防疫论:由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提出,目的是为了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 他认为:人的信念、思想如果未经过锻炼和考验,一旦受到攻击时,便无力抵御。要增强人思想上的防疫力,一是可以使用滋补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念的论证;二可以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论证。实验表明,接种法比滋补法更有效。当对象们接触到对于基本信念的攻击以及对于这些攻击的反驳时时,会形成某种通用的

第十一章 钢结构施工方案

第十一章钢结构施工方案 第一节工程概况 广州亚太酿酒有限公司年产啤酒20万千升建设项目工程位于位于广州市云埔工业区东城片区B-0108,B-0109地块,按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钢结构部分工程分别有: 1.包装间1栋,包含钢屋面部份建筑面积23760m2;钢雨篷部份建筑面积4200m2;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跨度为30m。 2.酿造综合楼1栋,包含滤酒间,糖化间,原料处理间,立仓间,投料间等,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包含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573m2,最大跨度为22m。 3.办公楼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894m2; 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最大跨度为18m。 4.生活楼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296m2;主体结构为土建墙面+钢结构屋顶,跨度为18m。 5.公用工程间1栋,房屋为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结构部分工程内容为首层设备钢托架及管廊预埋件部份。 6.叉车加油站1个,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16m2;主体结构为钢柱+钢结构屋顶,无墙面围护。 7.参观走廊d,e 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394m2;钢平台部分建筑面积 394m2;主体结构为钢平台+钢结构屋顶,跨度为4m。 8.北大门1栋,钢屋顶部份建筑面积80m2;主体结构为混凝土柱+钢结构屋顶,无墙面围护。 9.零星钢结构:地沟盖板.钢梯.钢平台; 该项目之建筑结构采用混凝土基础与立柱,焊接轻型钢屋架、檩条及屋面瓦均采用优质钢材。此种结构跨度大,自重轻,施工快,比较经济,同时符合厂家使用之工艺特点及要求。屋面采用轻型钢结构,檩条采用轻型钢檩条,厂房屋面采用0.53mm厚压型彩钢面板+保温棉+0.426mm厚彩钢板底层,屋面排水坡度约

传播效果研究

第11章传播效果研究 1.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哪些含义? 答: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具有双重含义: (1)在狭义和微观方面看,它指具有说服或宣传意图的传播活动在传播对象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动的变化。说服性传播,指的是通过劝说或宣传来使受传者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的传播活动,这里的传播效果,通常意味着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 (2)从广义和和宏观方面看,传播效果指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活动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和,不管这些应先更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传播效果概念的上述双重含义,构成了这项研究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前者主要研究具体传播过程的具体效果,后者主要研究综合的传播过程所带来的综合效果。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中,尤以大众传媒的活动对社会的运行、变化和发展所产生的宏观效果为主要考察对象。 2.传播效果分为哪些层面?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什么? 答:(1)传播效果的层面 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①认知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的知识量和知识构成的变化。 ②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外部讯息作用于观念、意识而引起的情绪或感情的变化。 ③行动层面上的效果。认知、态度层面上的这些变化外化为人们的言行而产生的行动上的变化。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 (2)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是: ①环境认知效果 在现代社会,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知觉与印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是以传递信息、报道事实、提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为己任的,但它们并不是有闻必录。传媒报道什么、不报什么、从什么角度进行报道,都在影响着我们对周围环境的知觉与印象。这种效果,传播学中也称“视野制约效果”,换句话说,大众传播制约着我们观察社会和世界的视野。 ②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 大众传媒在报道的新闻和传达的信息中,通常包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进步与落后的价值判断。大众传媒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客观上起着形成与维护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发挥出来的,它可以通过舆论引导形成新的规范和价值,又可以通过舆论监督来维护既有的规范和价值。 ③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大众传媒的影响并不仅仅表现在认知和价值取向的领域,它们还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间接地影响人们的行动。大众传播具有“地位赋予”功能,一种行为如果得到传媒的广泛报道和传播,往往会成为一般人学习或仿效的对象。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什么是传播的逆反效果。 答:(1)传播逆反效果的内涵 逆反效果是指受众由于受某种原有立场、思维定势的影响,而产生与传播者的传播意图相反的心理倾向。 ①受众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对传播内容或传播者的不满、怀疑、反感、抵触乃至否

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年代、代表理论、观点、意义、局限) 强大效果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重回强大效果论 强大效果论(魔弹论): 1、产生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也被称为子弹论、靶子论、传送带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等。 2、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eg.希特勒政权对媒介的运用罗斯福炉边谈话“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马拉松”鼓动事件 3、魔弹论的缺陷 唯意志论观点,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 忽视了客观社会因素 否定了受众的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有限效果论: 1、效果研究的第二阶段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为代表的,一直延续到20世纪60年代。 媒介效果研究开始采用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 2、代表理论是有限效果论 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效果只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背景中产生和运行。 (2、有限效果论的研究领域 “传播流”研究说服性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有将之归为适度效果论的) 3、传播流 所谓传播流,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代表成果有: 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卡兹《个人影响》罗杰斯《创新与普及》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 4、《人民的选择》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舆论领袖和两级传播 大众传播效果类型: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5、两级传播与舆论领袖 拉扎斯费尔德、贝雷尔森等人在美国俄亥俄州伊里县开展一项有关总统选举的“投票行为研究”时发现受众中有两种人,一种人频繁接触媒介、关心政治、已决定把选票投给谁,还有一种人则相反,于是,前一种人影响后一种人。前者叫舆论领袖,后者叫追随者。 由于个人影响、舆论领袖的存在,使媒介的影响不能直接到达一般受者,从而造成“媒介→意见领袖→受者”(而非媒介→受者)的局面,这就是两级传播。 6、舆论领袖的特征 人数不多与被影响者是平等关系不集中在特定群体或阶层,分布均匀有单一型和综合型 同大众媒体关系密切,信息渠道多,社交范围广) 3、对该理论的批评和修正 大部分新闻报道仍然是由大众媒介直接传播开来 舆论领袖和非舆论领袖界限模糊 最初的两级传播论将传播划为两级,但实际的传播过程可能更多或更少。 两级传播论隐含着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领袖的唯一信息渠道,实际上信息来源可能多样化。 大众媒介的功能主要是告知,而人际传播在劝服方面更为有效。 8、创新扩散理论 9、克拉帕《大众传播效果》定理 大众传播一般不能成为对受众产生效果的必要的和充分的原因,而更可能处于各种中介因素和影响中,并通过这些因素和影响而起作用。 传播效果一般是强化现状,而非改变它。 传播对人们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他中介不起作用;或其他中介也在促进人们效果改变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媒介自身条件及舆论的影响 4、霍夫兰的说服性效果研究 霍夫兰和耶鲁学派:态度劝服研究 1942—1945,霍夫兰研究军事纪录片对士兵的劝服效果

《无机化学》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解:(1)[CuCl 2]-的磁距为0。 (2)[Zn(NH 3)4]2+的磁距为0。 (3)[Co(NCS)4]2-的磁距为87.3)23(3=+?。 3解: (1) (2) (3) 4解:(1)[Co(en)3]2+为外轨型 (2)[Fe(C 2O 4)3]3-为外轨型

(3)[(Co(EDTA)]-为内轨型 5解:Ni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8。因Cl -为弱场配体,形成[NiCl 4]2-配离子时,其3d 轨道中的电子不会发生重排腾出空的3d 轨道,所以只能使用最外层的空轨道形成sp 3杂化,其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NiCl 4]2-含有2个未成对电子,其磁距=83.2)22(2=+?。 而CN -为强场配体,可使Ni 2+离子的3d 轨道上的电子重排,腾出1条空的3d 轨道,则采取dsp 2杂化,空间构型为平面正方形,无成单电子数,其磁距为0,所以是反磁性的。 6解:(1)[Ru(NH 3)6]2+中Ru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4d 6,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低自旋状态, 即4d 上的成单电子重排成三对电子对, 无成单电子存在,其磁距为0. (2)[Fe(CN)6]3-中Fe 3+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5,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低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重排成两对电子对, 有1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73.1)21(1=+?. (3)[Ni(H 2O)6]2+中Ni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8,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高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不能重排, 则有2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3.2)22(2=+? (4)[V(en)3]3+中V 3+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2, 本身3d 轨道就有3条是空的,形成配离子时不需重排, 有2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3.2)22(2=+?。 (5)[CoCl 4]2-中Co 2+离子的价电子构型为3d 7, 形成配离子后处于高自旋状态, 即3d 上的成单电子不能重排, 则有3个成单电子存在, 其磁距为87.3)23(3=+?。

传播学概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概念 1.拟态环境:李普曼1922年出版《舆论学》。认为,现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巨大和复杂化,对超出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这样,现代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是对真实的客观环境反应,而成了对大众传播提示的“拟态环境”的反应。“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客观再现。 2.议程设置(问答1) 问答: 1. 议程设置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具有哪些特点? 麦库姆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首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麦库姆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点:⑴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所产生的中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即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 议程设置功能在理论提出以后具有哪些发展,其不足之处有哪些?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拟太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它的概念不断趋于细致化和明确化: ⑴“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从三角度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作用机制:认知模式、显著性模式、优先顺序模式。 ⑵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 ⑶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填空)如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的“议题重要性顺序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 不足: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影响和制约报道内容取舍选择的因素主要有:①时空因素;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观和倾向;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假说 概念: 1. 舆论: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

房屋建筑构造第十一章习题及答案

第十一章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但不倒扣分。) 1、竣工决算是综合反映( A )建成成果和财务情况的经济文件。 A、竣工项目 B、估算项目 C、在建项目 D、设计项目 2.“两算对比”是指【B 】 A.施工图预算和竣工结算的对比B.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的对比 C.竣工结算和竣工决算的对比D.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对比 3.关于竣工决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包括从筹划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费用 B.己具备竣工验收条件的项目,如半年内不办理竣工验收和固定资产移交手续则视同项目已正式投产 C.新增固定资产价值的计算应以建设项目为对象 D.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应包括从动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费用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两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但不倒扣分。) 21.工程结算的种类有【ACD 】 A.工程价款结算B.财务结算C.年终结算 D.竣工结算E.季度结算 三、简答题 30.什么是“两算”对比?“两算”对比的主要内容和对比的方法 “两算”对比是指施工预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分析对比。 前者是建筑企业控制各项成本支出的尺度,反映计划成本的高低;(1分)后者是确定建筑企业工程收入的依据,反映预算成本的多少。(1分)按规定与要求,对比内容主要是对工程消耗量、直接费和其他直接费进行分析对比,(1分)对工程间接费和其他费用不作分析对比。通过“两算”对比,找出影响成本超支或节约的原因,提出研究解决的措施,以防止因各项成本支出的超支而导致施工亏损。(1分) “两算”对比方法有“实物对比法”和“实物金额对比法”(1分) 7、工程结算一般有定期结算、阶段结算和竣工结算 等方式。 2 什么叫竣工决算? 是指由建设单位编制的综合反映工程从筹建到竣工验收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DBACD 6—10:BCBBA 11—15:BCDAA 二、多项选择题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册十一章思考题答案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中册(第四版) 十一章思考题答案 现浇单向板肋梁楼盖中的主梁按连续梁进行内力分析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答:( 1)次梁是板的支座,主梁是次梁的支座,柱或墙是主梁的支座。 ( 2)支座为铰支座--但应注意:支承在混凝土柱上的主梁,若梁柱线刚度比<3,将按框架梁计算。板、次梁均按铰接处理。由此引起的误差在计算荷载和内力时调整。 ( 3)不考虑薄膜效应对板内力的影响。 ( 4)在传力时,可分别忽略板、次梁的连续性,按简支构件计算反力。 ( 5)大于五跨的连续梁、板,当各跨荷载相同,且跨度相差大10%时,可按五跨的等跨连续梁、板计算。 计算板传给次梁的荷载时,可按次梁的负荷范围确定,隐含着什么假定? 答: 为什么连续梁内力按弹性计算方法与按塑性计算方法时,梁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 答:两者计算跨度的取值是不同的,以中间跨为例,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其计算跨度是取塑性铰截面之间的距离,即取净跨度;而按弹性理论方法计算连续梁内力时,则取支座中心线间的距离作为计算跨度,即取。 试比较钢筋混凝土塑性铰与结构力学中的理想铰和理想塑性铰的区别。 答:1)理想铰是不能承受弯矩,而塑性铰则能承受弯矩(基本为不变的弯矩); 2)理想铰集中于一点,而塑性铰有一定长度; 3)理想铰在两个方向都能无限转动,而塑性铰只能在弯矩作用方向作一定限度的转动,是有限转动的单向铰。 按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连续梁是否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比按弹性方法设计节省钢筋? 答:不是的 试比较内力重分布和应力重分布 答:适筋梁的正截面应力状态经历了三个阶段: 弹性阶段--砼应力为弹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带裂缝工作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弹性; 破坏阶段--砼压应力为弹塑性,钢筋应力为塑性。 上述钢筋砼由弹性应力转为弹塑性应力分布,称为应力重分布现象。由结构力学知,静定结构的内力仅由平衡条件得,故同截面本身刚度无关,故应力重分布不会引起内力重分布,而对超静定结构,则应力重分布现象可能会导: ①截面开裂使刚度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 ②截面发生转动使结构计算简图发生变化,引起内力重分布。 下列各图形中,哪些属于单向板,哪些属于双向板?图中虚线为简支边,斜线为固定边,没有表示的为自由边。

传播效果地两种研究方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效果既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又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目的,为了实现传播效果,从20世纪30年代起,传播学研究者和传播学家们创造了许多有价值的或者在一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的传播效果理论。 人类传播是有目的的,无论是人传播、人际传播,还是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或者其他形式的媒介传播,人们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的。从人类传播的总体来分析,其传播活动,要么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要么是为了实现社会各部门、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要么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句话,人类都是为实现其已确定的目标和目的而开展传播活动的。从这一人类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传播效果,并不是传播学形成以后才开始的,它是先于传播学形成的。可见,传播效果问题是人类传播活动过程中研究的一个永恒性的课题。这就是说,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和人类传播活动,人类就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关心着传播效果问题。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情况下,一方面是人们对信息的认知度不高,真正会使用信息、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去开发和利用的人很少。正因为这样,人们对传播效果仅仅停留在关心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地去研究传播效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上个世纪初以来,人们交往的形式,特别是围不断发展和扩大,人们对传播效果的研究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随着传播学理论体系的逐渐形成,传播效果研究已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主线和出发点。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了生存,曾创造了许多保护自己利益的理论。同样,仅人类活动中的传播活动,人们为了实现其传播目的,也创造了许多理论。仅从传播效果实现的角度来讲,人们创造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子弹论”(或称魔弹论、皮下注射论);“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知沟”理论……由于这些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学习和研究传播学,特别是应用传播学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传播效果在传播学体系中占据这样重要的地位,它要求传播效果研究者在深化传播效果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必须深化对传播效果研究方法的研究,以保证传播效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一、传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一)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虽然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但是直到现在,传播学界对于传播效果概念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从对传播效果的认识过程来看,对传播效果的解释大概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传播效果是检测传播者、传播容、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功能和状况的一种量化

影响传播效果的因素

·传播源 ——网络传播消息、内容来源。是否及时真实是否客观准确, ·传播内容 ——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传播对象 ——即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和消费者,又是对信息、讯息、媒体乃至传播者的最终检验者,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者和信息反馈的来源。 传播学研究在受众问题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从早期的“枪弹论”到后来的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等,长期的新闻传播实践使传播者认识到,受众是复杂的、能动的行为主体。影响受众选择的有多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受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不同的受众对相同的传播内容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受传播的影响也不同。社会上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阶级、阶层、团体、组织等,每个人都会隶属于其中不同的部分,受众的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等都受到其影响和制约,反映在对传播内容的接受上就是相同社会类型的受众大体选择相同的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并作出近似的反应。同时,受众所处的社会关系也会对其选择或排斥传播媒介的信息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文化的差异也影响着人们参与社会传播活动的方式、方法,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整体教育水平、文化生活方式都会对传播内容的正常流动造成影响。因此,受众对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不同反响和态度,受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影响。 (二)心理因素 受众的心理影响因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受众因个体差异而产生的选择性心理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因为受众生活在不同团体,需要同环境保持一致,得到认可与接纳,以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心理或行为。所以,受众在接受媒介的传播内容时还要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正确认识受众之间存在的差异是解决优化传播效果问题的前提。一般来说,利害关系趋于一致的受众群,对于同一条信息会采取相近的态度,因此,大众传媒应该设定一个或几个社会群体作为诉求的对象,并针对这些受众来收集、整理、传播信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下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由麦库姆斯和肖首先提出的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基本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培养分析:也称培养理论,教化分析或涵化分析,起源于60年代后期的美国,该理论以一定的社会观和传播观为出发点,认为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共识:这是培养分析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社会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的前提,是由社会传播提供的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的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是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的共同的基准,是社会生活实现协调的基础 上限效果:这是与“知识沟”理论相反的一种假说,是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的.认为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早;反之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才, 也就是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识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评价性调查:我国现阶段的传播效果调查的组成方面之一.既有对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信誉度和权威性的总体评价,也有对三大媒介的真实性,全面性,及时性,生动性等所做的比较评价,还有对特定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情况的综合评价以及对各类传播内容的对比评价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有哪些特点? 答: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方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媒介的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3,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如何评价“议程设置功能”假说? 答:首先,此理论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入手,提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其次,此理论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研究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答: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主要从三个“认知模式”, “显著性模式”, “优先顺序模式”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2,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3,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4,一些研究还将“议程设置功能”与受众的不同属性结合起来加上考察,得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特点.答:内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

第十一章 配合物结构

第十一章配合物结构 (11-1) 如果配合物具有平面四方形和八面体空间构性,这类配合无可能存在几何异构体。 (1)[Co(NH3)4(H2O)2]3+具有八面体空间构性,其顺、反几何异构体为: (3),(4)与(1)类似,请自行完成。 (2)[PtCl(NO2)(NH3)2]为平面四方形构型,其顺、反几何异构体为: (5)[IrCl3(NH3)3]为八面体构型,属[MX3A3]型配合物,其顺、反几何异构体分别称为面式和经式异构体: (11-3) 磁矩是研究配合物结构的重要实验数据之一。决定配合物磁矩的最最重要因素是中心离子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由试验测得磁矩后,可以推测出未成对电子数,进而确定形成体的价层电子排布、杂化轨道类型及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Co(H2O)6]2+的μ=4.3B.M,Co2+为3d7电子构型,推知Co2+的未成对电子数n=3,其价层电子排布为: 配合无为正八面体的空间构型。 [Mn(CN)6]4-:μ=1.8B.M,Mn2+为3d5电子构型,n=1。其价层电子分布为: 配合物的空间构型为八面体。 自行回答[Ni(NH3)6]2+的相关问题。 *如果已经确定配合物个体的空间构型,可推知形成体的杂化轨道类型,再确定其价层电子排布和未成对电子数,从而可估算出该配合物磁矩。(11-2)题就属这种情况,请自行完成本体的解答。同样,也可完成(11-5)题。 (11-4) 本题的解体思路与(11-3)相同。这里,主要是对三种常见的螯合剂en,C2O42-,EDTA 的配位原子种类和数目要进一步熟悉;同时对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的概念要很了解。 [Co(en)3]2+:μ=3.82B.M,Co2+为3d7, n=3,每个en有两个配位原子N。Co2+ 的价层电子分布为: Co2+采用sp3d2杂化轨道成键,为外轨型配合物(即成键轨道为ns,np,nd),是正八面体空间构型。 [Fe(C2O4)33-]的5.75B.M,Fe3+为,n=5,其价层电子分布为: 1C2O42-个有2个配位O,Fe3+以sp3d2杂化轨道成键,是外轨型八面体配合物。[Co(EDTA)]-的,n=0,Co3+的价层电子分布为: 每个EDTA中有2个N和4个O为配位原子,Co3+以d2sp3杂化轨道与EDTA成键,该螯合物空间构型为八面体,是内轨型配合物(其成键轨道为(n-1)d,ns,np)。

新闻传播的效果

新闻传播的效果 定义:新闻传播的效果是指新闻传播的信息对受众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意义:1、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2、为着传播致效,对新闻传播流程的各个环节都设定了具体的、基本的要求 3、传播效果问题是传播研究最集中的领域,是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 新闻传播效果的构成:信息共享、情趣养成、知识传承、情绪宣泄 审美感受、价值认同、态度改变、行为转化 传播致效的原则:1、信息必须有利于受众集中; 2、目标必须利于受众行动; 3、来源必须有利于受众改变态度 4、方式必须有利于受众理解劝服 5、环境必须有利于受众接受劝服 6、针对个性有利于受众听从劝服 传播者与传播致效 传播者对于传播致效的意义:1、传播者的等外在形象——对于塑造美好的职业形象、增强 新闻传播效果十分重要(社会地位、资格阅历、业绩荣誉) 2、传播者的素质——品质、特长、立场、感情、心理和生理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作为传播的主体无疑处于最优越的地位,他们不但掌控着新闻传媒,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取舍以及信息的流量与流 向;但是他们要实现传者的意图和取得预期效果,就必须树立良好地形 象,增强传播者的可信度 可信度的影响因素:能力(专业化程度);无私(传播者讯息背后的动机); 一致性(立场是否始终如一;与受众立场一致) 信息与传播致效(传播内容) 传播者运用特定的价值观念,选择与传递信息;依据反馈信息不断地调整、控制信息信息对传播致效的影响(捕捉、选择、加工) 1、新闻信息的捕捉:○1掌握一定的报道方针和关于信息的价值取向 ○2敏锐的发现和捕捉新闻信息 ○3对捕捉到的信息,要严格的进行鉴定啊(区别主次轻重) 2、新闻信息的选择:○1选择真实的信息(微观真实、宏观真实) ○2要选择同表达主题相关的信息,舍弃无关的信息 ○3选择典型信息(有代表性、有说服力) ○4选择新鲜活泼的信息 3、新闻信息的加工:准确、鲜明、生动(新颖) 传播致效对新闻信息的要求 1、给定信息的质量(有用性、数量必须适中、迅速及时、经济实惠) 2、信息通道质量(渠道选择、畅通、硬件和软件) 3、传递方法(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结合、单向和双向、多种媒体传递) 传播环境与传播致效 传播环境:泛指围绕新文传播活动周围的情况、条件和氛围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传播效果概念的双重含义: 1.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2.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构成了两方面:一是对效果产生的微观过程分析;二是对它的综合、宏观过程的考察。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1.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感情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3.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 1.环境认知效果 2.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 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影响人们的行动。“地位赋予”功能。 传播效果类型: 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介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 短期的非预期效果。“个人的自发反应”和“集合的自发反应”。 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信息传播所产生的与传播者意图相符的累积效果。推广与普及,知识的传播等。 长期的非预期效果。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持久的传播活动所产生的综合效果或客观结果。 每一个具体传播过程的每一要素或环节都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考察具体过程的传播效果,必须研究几个方面的课题: 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英国,麦奎尔,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主要有三种理论: 常识理论。公众通过日常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的直接体验而形成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舆论的形式对传媒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现场理论:传媒内部工作人员所持的观点。直接支配着大众传媒的运营和日常的信息传播活动。 社会科学理论。从个人、社会与媒介三者关系出发,对媒介活动及其客观结果的定量定性研究而获得的系统知识。社会科学的传播效果理论的影响对象包括: 1、影响公众,推动社会舆论监督; 2、影响媒介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 3、影响传播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其基本观点是:在确保大众传媒发挥强大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又要对它实行社会制衡,最大限度地防止其可能造成的负面效果。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