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_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

第31卷第2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No.2(2015年3月)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Mar.2015

文章编号:1000-5277(2015)02-0096-10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

刘善开,韦素琼,高月华,严小燕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例,分别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时空评价,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将其分为失调、初级协调和良好协调3大阶段9类状态,最后基于空间自相关模型,运用ArcGIS9.3对其耦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空间聚类分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志码:A

Study on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9Cities Divided into Districts in Fujian Province

LIU Shan-kai,WEI Su-qiong,GAO Yue-hua,YAN Xiao-yan

(Institute of Geography,Key Laboratory of Humid Subtropical Eco-geographical

Process,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aking9cities divided into districts in Fuji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establishing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subsystem'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using entropy method,multi-factor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to evaluat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of the level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and using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valuation model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situation,and divided into disorder,primary coordination and good coordina-tion3classes9subclasses,finally,based on 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model,using ArcGIS9.3 to analysis the spatial clustering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Key words: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urbanization;couple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Fujian Province

城市化是一个城市结构、功能、景观、形态的演变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做了大量研究,但学术界对于城市化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不同研究领域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和内涵有着不同的解

收稿日期:2014-08-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1145);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2J01162);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重点计划项目(2013R01)

通信作者:韦素琼(1965-),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土地利用与规划等.suqiongwei@https://www.sodocs.net/doc/b517311184.html,

79

第2期刘善开等: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释,目前主要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阐述[1-3].近几年来,我国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城市化发展规律及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深入研究[4-5],主要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构建或改进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5-7],并从全国、省域等尺度探讨了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及其动力机制[8-10].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城市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1],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城市盲目扩张引起的城市土地低效利用、城市土地空间布局不合理、资源浪费等[12-13].最早关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来源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的农业地租理论,认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梳理中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文献,其内涵可理解为城市土地投入的提高、城市土地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和充分挖掘城市土地资源经济供给潜力,使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比与土地利用率最佳[14-16].也有学者认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应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17-18].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个动态过程[19].我国学者尝试建立测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RS等技术构建动态模型揭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从宏观、中观、微观尺度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和政策[20-25].从系统角度看,适度的城市化能够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又促进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城市化系统相互作用,两者存在着天然的交互耦合关系.目前,一些学者已对城市化与土地资源[26-27]、经济增长[28]、生态环境[29-31]的因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也有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32-33],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因其所处的城市化发展阶段而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从人力资本型集约到资本技术型集约,再到结构型集约,最后随着城乡土地利用的空间融合而趋于生态型集约.纵观上述相关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都已相当丰富,也不乏亮点,但鲜见以连续面板数据定量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本文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作为实证对象,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并基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运用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福建省2003-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时空差异研究,以期为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1研究方法与过程

1.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内涵及其耦合机制,综合已有研究成果[4-5,23-24,32],依据指标体系的系统性、科学性、目标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原则,并结合有关专家的反馈意见、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及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投入、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生活城市化、景观城市化4个方面构建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

1.2评价模型的构建

1.2.1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首先,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2个系统内及系统间指标数据的单位和量纲以及它们对系统的指向不同,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公式1-2)对原始数据进行统一处理.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表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及权重

Tab.1The evaluation indications system and its weights on the coupling urban l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system and urbanization system

项目一级指标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指标权重指标类型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子系统

土地利用强度0.295

城市人口密度

建设用地与GDP弹性系数

建设用地与人口弹性系数

0.11

0.099

0.086

+

+

+土地利用投入0.304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

地均财政支出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0.116

0.087

0.101

+

+

+土地利用效益0.234

城市用地地均GDP

地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

0.112

0.122

+

+土地可持续利用0.167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0.068

0.099

城市化子系统

人口城市化0.255

城市人口增长率

非农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0.086

0.082

0.086

+

+

+经济城市化0.294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0.103

0.094

0.097

+

+

+生活城市化0.273

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

每十万人医院床位数

每万人公共汽车数

0.095

0.082

0.096

+

+

+景观生态城市化0.178

建成区面积占市区比重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0.102

0.075

+

+

注:“+”表示正向指标,“-”表示负向指标

正向指标:x'ij=(x ij-x i min)/(x i max-x i min),(1)

负向指标:x'ij=(x i mZ-x ij)/(x i max-x i min),(2)其次,运用熵值法分别计算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2个系统各项指标的权重.熵值法能根据各评价指标所含信息有序度的差异性(信息的效用价值)来确定该指标的权重,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和公式(公式3、4、5),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表1).

p ij =x'

ij

/∑n

j=1

x'

ij

,(3)

其中,x'ij为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第i项指标的信息熵:

im =-

1

ln n

∑n

j=1

p

ij

·log(p

ij

)(4)

第i项指标的权重W im:

W

im =(1-R

i

)/∑m

i=1

(1-R

i

).(5)

最后,把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系统的各参评指标的标准化值乘以其权重并累加求和,得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和城市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公式6).

U

m=1,2=∑n

j=1

W

im

x'

ij

(6)

其中,U1、U2分别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和城市化系统的综合评价函数,W im为第i项指标权重,x'ij为第i项指标的标准化值.

89

第2期刘善开等: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1.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

耦合是指2个及以上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某种途径联合起来的现象,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非农地域,农业活动转为非农活动的过程,空间聚集性是城市最显著的特征,适度集聚带来的效益与过度集聚的效益损失,成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而衡量一个城市集聚还是分散的重要标准就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则其城市在空间上相对集聚,反之,其空间分散.处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最佳集约度的内涵有所差异,这既与所处社会阶段的评判标准有关,又与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所赋予的客观条件有关,因此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最佳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密切相关,处于不同的城市化阶段,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类型、利用形式、利用强度也相应存在差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是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系统,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统模型,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来度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化”系统的协调性(公式7).

C={(U

1?U

2

)/[(U

1

+U

2

)(U

1

+U

2

)]}1/2.(7)

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2个子系统各自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出现2个子系统发展水平都较低,但耦合协调度却较高的结果.为了避免这种假象,引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其能客观地反映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城市化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公式8).

D=(C?T)1/2,T=αU

1+βU

2

,(8)

其中,D为耦合协调发展度,T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综合评价指数,α、β为待定系数.由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是有差异的,城市化迫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只是促进城市化发展的多种综合要素中的一种,并非全部,因此,将α、β值分别赋值0.4、0.6.在此基础上,依据耦合协调发展度D的大小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类9种协调发展亚类(表2).

表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分类标准

Tab.2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耦合协调度发展阶段水平指数对比耦合协调发展亚类类型

0≤D≤0.40失调阶段U

1

<U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ⅠU

1

≈U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Ⅱ

U

1

>U

2城市化滞后Ⅲ

0.4<D<0.6初级协调阶段U

1

<U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ⅣU

1

≈U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Ⅴ

U

1

>U

2城市化滞后Ⅵ

0.6≤D≤1良好协调阶段U

1

<U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ⅦU

1

≈U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Ⅷ

U

1

>U

2城市化滞后Ⅸ

注:当∣U1-U2∣≤0.05时,U1≈U2

1.2.3空间自相关模型

本文采用全局莫兰I(Moran's I)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对福建省城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公式9、10).

I=N∑

i

j

w

ij

(x

i

-珋x)(x

j

-珋x)

(∑

i

j

w

ij

)∑

i

(x

i

-珋x)2

,(9)

I i =

(x

i

-珋x)

S2

x

j

[w

ij

(x

j

-珋x)],(10)

式中I为全局莫兰指数,I i为局部莫兰指数,N为样本总数,x i和x j分别为区域i和j的属性,珋x为样本的

平均值,w ij为空间权重,S2x=∑

j (x

j

-珋x)/n是方差.

全局莫兰指数检验研究区中临近地域间是相似、相异或相互独立,-1≤I≤1,值接近于1时表明

99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具有相似的属性集聚在一起(高值与高值相邻、低值与低值相邻);值接近于-1时表明具有相异的属性集聚在一起(高值与低值相邻、低值与高值相邻);值接近于0则表示属性是随机分布的,或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莫兰指数则检验局部地区是否相似或相异的观察值聚集在一起,正值表示一个高值被高值所包围(高-高),或一个低值被低值包围(低-低);负值表示低值被高值所包围(低-高),或高值被低值所包围(高-低).

2

实证研究

2.1

案例地概况与数据来源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介于东经115?50' 120?40'和北纬23?30' 28?22'之间,共有9个设区市.2010年9个设区市市辖区GDP 总量占全省的44.45%,为6429.52亿元.市辖区总人口为924.3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6.03%,9个设区市的发展对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加快福建省城市化

进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3-2010年间,9个设区市建成区总面积增加了360km 2

,增长率为77.1%,建成区面积呈明显上升趋势.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福建省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渐显现,表现为土地资源的短缺和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

数据主要来源于2004-2011年《福建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考虑到不同统计年鉴统计口径的差异,本文采用匀滑技术来弥补个别年份缺失的数据,具体操作为:(1)求历史数据的平均值,并假设所求平均值为时间系列数据的组中值;(2)根据时间系列长度及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确定相邻时间系列数据之间的步长;(3)以组中值为参照,根据步长适当增减得到所缺失年份的数值.

2.2实证结果与分析2.2.1

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与城市化水平分析(1)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变异

根据上述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模型,计算得到9个设区市2003-2010年的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得分.福建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化水平得分在8年中变化不大,排名相对稳定,但总体而言呈上升状态(图1),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态势明显,土地利用不断向高级阶段演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一级指标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土地投入水平、土地产出效益、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建设用地与GDP 弹性系数、建设用地与人口弹性系数变化幅度较大以致土地利用强度呈偶变型变化;与此同时,城市化系统的经济城市化和生活城市化水平均不断上升,而人口城市化和景观生态城市化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图2),说明福建省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城市化质量并未得到相应提高

图12003-2010年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Fig.1

2003-2010urban land use intensity in Fujina Province

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来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地域差异.近8年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中漳州和宁德稳步发展,土地利用集约度上升幅度超

01

第2期刘善开等:

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图2

2003-2010年福建省城市化水平

Fig.2

2003-2010urbanization level in Fujian Province

过50%,而福州、厦门、莆田、龙岩等城市发展较缓,提高幅度不到20%,且处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下.同时,厦门、泉州、宁德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明、莆田、漳州等城市发展较缓,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大,而南平和龙岩城市化水平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且较不稳定.

(2)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与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异

运用ArcGis 软件,采用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 )将福建省2010年各设区市市辖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及城市化水平评价值进行等级划分并予以空间形式表达,得到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布局特征(图3).福建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由东部沿海城市向西部山区城市递减的分布特征,其中,福州和厦门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泉州、莆田、漳州次之,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等山区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低;同时从城市化水平空间布局来看,总体而言,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于内陆山区,其中,福州和厦门的城市化水平最高,泉州、漳州、三明次之,南平、龙岩、宁德、莆田的城市化水平较低

为了更直观清晰地表达这种空间分异格局,本文以9个设区市范围代替市区范围

图3

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空间分级图

Fig.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land intensive use and urbanization level in Fujian Province

2.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其分类标准,测得9个设区市2003-2010年的耦合协调度,并将其分类处理,以分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1

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

(表3).

表3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Tab.3Evaluation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in space and time between

intensive urban land use and urbaniz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城市

2003年

U

1

U

2

D类型

2007年

U

1

U

2

D类型

2010年

U

1

U

2

D类型

福州市0.760.760.62Ⅷ0.870.790.64Ⅸ0.710.830.77Ⅶ

厦门市0.620.610.55Ⅴ0.670.750.60Ⅳ0.680.790.73Ⅶ

莆田市0.380.120.31Ⅲ0.380.120.31Ⅲ0.390.220.29Ⅲ

三明市0.240.460.42Ⅳ0.300.430.43Ⅳ0.340.480.41Ⅳ

泉州市0.460.420.46Ⅴ0.410.460.47Ⅴ0.520.560.54Ⅴ

漳州市0.370.460.46Ⅳ0.570.470.50Ⅵ0.590.510.55Ⅵ

南平市0.290.250.36Ⅱ0.290.260.37Ⅱ0.330.250.28Ⅲ

龙岩市0.290.320.39Ⅱ0.340.380.43Ⅴ0.270.350.31Ⅰ

宁德市0.170.230.32Ⅰ0.270.260.36Ⅱ0.310.380.34Ⅰ注:限于篇幅,依据评价时段的中心对称原则,表中只列出2003年、2007年和2010年的结果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

福建省各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总体是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的,二者的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表3).除泉州市和漳州市是持续增强外,其他设区市都是震荡上升,其中,三明市、南平市、莆田市和龙岩市的耦合协调度先小幅下降后又平稳上升,且耦合协调水平相对较低,表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两个系统耦合协调的质量不高,有些甚至处于失调或无序状态;福州市和厦门市的耦合协调度波动幅度较小,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表明这些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满足城市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的要求,系统间耦合协调质量较高,稳定性较强.

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看,研究期间内福建省设区市市辖区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系统在失调阶段(Ⅰ、Ⅱ和Ⅲ类)、初级协调阶段(Ⅳ、Ⅴ和Ⅵ类)和良好协调阶段(Ⅶ、Ⅷ和Ⅸ类)均有分布.其中,2003年4市为失调阶段、4市为初级协调阶段、1市为良好协调阶段,2007年3市为失调阶段、4市为初级协调阶段、2市为良好协调阶段,而到2010年处于失调阶段的有4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的有3市、处于良好协调阶段的有2市.从地域角度看,福州市在2003-2010年间基本属于良好协调阶段,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处在初级协调阶段,而三明市、南平市、莆田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则游走于失调阶段和初级协调阶段.

基于福建省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耦合协调类型可划分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型(Ⅰ、Ⅳ和Ⅶ类)、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型(Ⅱ、Ⅴ和Ⅷ类)和城市化滞后型(Ⅲ、Ⅵ和Ⅸ类).其中,200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型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福州市、泉州市和厦门市,而2007年和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型则主要分布在内陆山区的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原来沿海地区的Ⅴ和Ⅷ类逐步转变为Ⅵ、Ⅶ和Ⅺ类,表明伴随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两个系统的各自独立发展,福建省各设区市城市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打破了原来的同步发展类型,向更高级协调阶段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聚类分析

运用上述空间自相关模型,通过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分析模块,采用全局莫兰I(Moran's I)指数和局部莫兰I(Moran's I)指数对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分析(表4).

福建省城市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且Moran's I值均为负数,显著性检验值∣Z∣<Z5%,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不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表现为相异属性的随机分布,其区域内部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相对均衡状态,分布较为均衡,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均衡性表现得愈加明显.

201

第2期刘善开等: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表4

2003-2010年福建省耦合协调度的全局莫兰指数

Tab.4

Global Moran's I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in Fujian Province during 2003-2010

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I -0.51-0.53-0.46-0.47-0.49-0.35-0.34-0.25Z

-1.55

-1.63

-1.33

-1.4

-1.46

-0.89

-0.84

-0.49

注:I 为全局莫兰指数值,

Z 为统计显著性检验值,本文基于5%显著水平,Z 5%=1.960.为了更清楚地判断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对不同年

份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做局部莫兰指数分析,并生成相应的LISA 图(图4-图5).从检验局部地区是否存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的高值或低值区的局部莫兰指数看,HH (或LL )表示某设区市自身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和周边设区市的值都较高(或较低),HL (或LH )表示自身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较低(或较高),而周边设区市的值较高(或较低).由图可知,2003-2012年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度的空间自相关显著性不明显,即在福建省境内不存在HH 区和LL 区,但总体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即HL 区基本为福州市,而LH 区基本为莆田市,其余地市均为不显著区.局部空间自相关表现上,福州、莆田在空间上表现出较低水平集聚现象,福州为HL 类,表明其自身耦合协调发展度高,而其周边的宁德、三明、南平和莆田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均较低;莆田为LH 类,表明其自身耦合协调发展度较低,而其周边的福州、泉州的耦合协调发展度较高,莆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经济条件、发展模式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发展自己,探索一条适合自身条的的发展之路,处理好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化的协调关系

图4

福建省各设区市耦合协调发展度LISA 图

Fig.4

The LISA chart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degree in Fujian Province

3

01

401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3结论与讨论

(1)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和城市化水平得分在2003-2010年间变化不大,排名相对稳定,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但各城市上升幅度截然不同,其中,漳州和宁德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上升幅度超过50%,而福州、厦门、莆田和龙岩等城市的提高幅度不到20%,同时,厦门、泉州、宁德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明、莆田、漳州等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大,而南平和龙岩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空间布局特征上看,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比较明显,均呈现由东部沿海城市向西部山区城市递减的分布特征.(2)2003-2010年间,福建省各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总体是朝着有序方向发展的,二者的耦合协调性不断增强.研究期间内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系统在失调阶段(Ⅰ、Ⅱ和Ⅲ类)、初级协调阶段(Ⅳ、Ⅴ和Ⅵ类)和良好协调阶段(Ⅶ、Ⅷ和Ⅸ类)均有分布,但在地域上存在差异,福州市在2003-2010年间基本属于良好协调阶段,厦门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处在初级协调阶段,而三明市、南平市、莆田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则游走于失调阶段和初级协调阶段.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动态性,2003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同步型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时间推移,沿海地区的Ⅴ和Ⅷ类逐步转变为Ⅵ、Ⅶ和Ⅺ类,而到2007年和2010年内陆山区城市逐渐上升为同步型,表明福建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呈螺旋上升趋势.

(3)福建省各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关联性,基于面的全局Moran's I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均为负数,在空间上表现为相异属性的随机分布,并随着时间推移,这种随机性表现得愈加明显.基于面的局部莫兰指数生成的LISA图显示,2003-2012年在福建省境内不存在HH区和LL区,但总体的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HL区基本为福州市,而LH区基本为莆田市.

(4)本文运用匀滑技术来处理样本数据的缺失问题,匀滑技术考虑到整体时间系列数据的变化规律,能够比较客观地弥补面板数据的缺失.另外,由于数据收集和统计口径等方面原因没能获取基于更长时间序列的面板数据,导致时空分析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低,这对分析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时空耦合规律及预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ChanRC,Shimou Y.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in China:Patterns,problems and prospects [J].GeoJournal,1999,49(3):269-277.

[2]Chang G H,Brada J C.The paradox o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J].Economic Systems,2006,30(1):24-40.

[3]欧向军,甄峰,秦永东,等.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及其理想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8,27(5):993-1002.

[4]刘艳军,李诚固.城市化综合水平测度初探———以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5,14(2):38-43.

[5]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64(4):387-398.

[6]华中,牛慧恩.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以深圳市特区外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3,27(11):34-38.

[7]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3):47-51.[8]刘耀彬,陈志,杨益明.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J].城市问题,2005,1:16-20.

[9]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3(5):470-477.[10]陈波,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59(6):1068-1075.

501第2期刘善开等:基于耦合模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

[11]Nate C,William E E.Globalization and population drivers of rural-urban change in Chinhuahua Mexico[J].Land Use Policy,2009,26(3):535-544.

[12]Lee T.Laction strategies for strengthening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outhem Taiva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6,28(2):533-552.

[13]骆志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D].南京:河海大学,2005.

[14]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15]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6]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17]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86-95.[18]赵小风,黄贤金,陈逸,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1979-1996.[19]刘善开,韦素琼.基于面板数据的福建省设区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74-79.

[20]李秀彬,朱会义,谈明洪,等.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算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6):12-17.[21]朱红梅,周子英,黄纯,等.BP人工神经网络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以长沙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9,29(5):836-838.

[22]尹君,谢俊奇,王力,等.基于RS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5):775-782.

[23]张富刚,郝晋珉,姜广辉,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时空变异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1):23-29.

[24]卞兴云,冉瑞平,贾燕兵.山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617-621.[25]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等.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济南市城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5,27(6):71-75.

[26]许君燕.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0,26(10):929-933.[27]武京涛,涂建军,阎晓,等.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8):42-45.

[28]黄木易,程志光.区域城市化与社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2,2(2):77-81.

[29]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2):237-247.

[30]刘耀彬.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

[31]乔标,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及其在干旱区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5,25(11):3003-3009.

[32]刘浩,张毅,郑文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城市化的时空耦合协调发展评价———以环渤海地区城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1,30(10):1805-1817.

[33]王筱明,吴泉源.城市化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52):5-6.

(责任编辑:陈静)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报告

二、开展这项工作的过程 (一)组织准备 1、成立了工作组和项目组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需成立领导小组。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临武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担任,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加山和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唐友国担任副组长,成员为李友林、侯六海、刘顺明、周继瑜、唐元松、刘忠勇、骆琦麟 ,办公室主任由李友林担任。 为了确保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顺利完成,按照市国土资源局领导指示,开发区管委会委托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队伍技术过硬、具有全国土地估价A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资质的长沙永信评估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技术工作和具体实施该项目。 2、前期准备 (1)落实设备与工作场地。购买了电脑、扫描仪等设备,并落实了工作场地。 (2)人员培训。为保证调查的资料准确、真实、及时,技术负责人专门给调查人员展开了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调查的范围、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认真学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以下简称“《规程》”)及培训教材。在培训过程中,对资料名称、调查内容、资料对应时点或时段、调查空间范围、数据要求、表格填写要求、以及图件格式、比例尺、内容要求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3)确定项目范围。此次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四至范围为包含区块1和区块2,其中区块1东至玉屏村,南至玉屏村,西至玉屏村,北至玉屏村;区块2东至武水大道,南至规划南平路,西至玉屏村,北至规划隆武路,除去扣除区,两区块的规划面积共为36.23公顷。 (二)资料收集 此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牵涉到的资料广泛,各工作小组根据资料清单和工作表格,到开发区管委会、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资料缺失或填写表格不完整的情况,调查人员需做耐心解释并进行补充调查。为保证反映的情况客观真实,根据《规程》要求,技术小组专门派技术人员到开发区对典型企业进行了实地拍摄,为开发区的评价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从2009年2月至4月,历时两个多月,收集到的资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到相关管理部门收集已有资料,包括文本及图件资料;其二是对各用地单位培训并填写表格,以获取相关资料;其三是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抽样调查。技术小组实际收集资料情况见表2-1。 表2-1 资料内容及来源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 研究 时间:2005-1-28 13:51:13 阅读:318次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 陈莹,刘康,郑伟元,邓红蒂,唐程杰 摘要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之一是集约利用管理。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应该充分立足于城市土地管理的需要,努力为各级政府的城市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此文从科学性、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根据城市试点经验,总结概括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内容与目标,同时详尽阐述了评价成果预期在土地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领域或意义,并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业务创新设想。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标内容及其应用前景的正确认识,不仅是寻找、确定其评价方法与技术路线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引起各级领导重视、积极推广评价实践的一项重要措施。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应用 集约利用管理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国土资源大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要通过研究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制订相关的评判准则,评价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找出当前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寻求城市土地最有效利用的途径,从而为政府制定集约利用政策,建立全面、科学、合理的用地管理与决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及相关技术支持。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内容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是通过设计一整套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探索不同背景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及其评价方法,进而对全国所有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潜力评价。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价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次的评价是对一个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总体评价,中观层次是对城市内部区域的评价,微观层次则是对具体地块的评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评价一个城市或城市中一个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二是找出城市中一个区域或一个地块现实的土地利用潜力;三是制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审核的标准体系。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但又不能互为替代,各自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应用形式。 1.1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 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主要在宏观层次和中观层次,是对一定范围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与反映。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个描述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的指标集。通过指标集的实际值与合理值的比较,反映城市当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以及不集约利用发生的原因。这一评价结果要求具备城市间和城市内部区域间的可比性,可以反映城市间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距。 1.2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 现实利用潜力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中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上,是指考虑了技术经济合理性的现实利用潜力。它不仅要说明潜力的大小、类型,还要指出其具体的范围及空间分布。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一)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一) 摘要: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日益尖锐的今天,针对土地利用中土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建设用地粗放,土地利用率低,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不足,耕地数量每年逐渐减少等问题,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重要性。并通过规划、计划的调控作用,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全面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责任,使每个人都意识到要节约集约用地,达到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措施 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然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1/3。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对耕地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人增地减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 (一)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合理,产出效率低 建设用地规模模糊,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许多城市开发建设中盲目批地、上项目,导致结构失衡,投资强度和用地定额不能实现双向调控。许多城市“摊大饼”式地外延扩张,热衷于宽马路、大广场建设,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在广大农村,空闲住宅、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土地浪费严重。 (二)土地利用十分粗放,利用率不高 城镇规划范围内存在大量闲置和批而未供的土地,城市闲置地占5%,城市容积率低,还有40%属于低效用地,粗放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三)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近几年,全国建设用地的需求每年都在1200万亩左右,但只能满足50%,“十一五”期间和今后15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供需矛盾的凸显期,建设用地将进一步增加,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更高,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和长期存在。 (四)耕地数量还在逐渐减少,建设可占用耕地面积越来越少 据统计,1996—2007年的11年间,我国净减耕地1.25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30万亩。主要是建设用地增长过快,造成了耕地的大量流失,且呈逐年加快的趋势。国务院已作出决定,到2020年18亿亩耕地不能减少,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2007年全国耕地是18.26亿亩,还剩2600万亩,每年只能占用200万亩,仅占建设用地需求总量的1/6,这将直接威胁18亿亩耕地的红线。所以,建设用地的供给将面临十分巨大的压力。 (五)后备资源少,土地开发空间严重不足 据测算,我国土地开发潜力最大为1亿亩左右,土地整理潜力最大约8000万亩,土地复垦潜力近1400万亩,后备资源总潜力约为2亿亩。这只是潜力,而有些潜力根本不可能变成现实的耕地资源。 (六)违规违法用地突出 一些地方为单纯追求GDP,盲目招商引资,为了使项目尽快“落地”,不惜以违法违规为代价,闯红线、碰高压线。一是“以租代征”,用农用地搞非农业建设。二是突破开发区范围,擅自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517311184.html, 浅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与思考 作者:杜凤艳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 摘要:现阶段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 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县城是一个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聚集着县域内大量的资金、人才等要素资源,土地在县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实践表明,在许多地方,往往依靠大量的土地投入和房地产行业的急骤膨胀推动县城的发展,土地低效、无序利用大量存在。本文将就县城土地利用现状,从集约用地的角度进行粗浅的思考并提出初步建议。 一、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县城是链接城乡社会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县城都经历了一个十分缓慢而渐进的过程,县城的发展往往是在一种“有规划、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县城建设的示范带动和土地储备制度的确立,县城建设出现了两个倾向:一是以房地产开发为目的旧城改造,土地储备制度得到发展;二是以大量圈占土地为代价的外延扩张,各类经济开发区、新城区如雨后春笋。一方面一部分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大量的土地被浪费、闲置。当前,县城土地低效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表现之一:旧城区大量存在,土地利用率低下。表现之二:住宅用地供应不合理,房地产空置率高。表现之三:城郊结合部非法土地转让严重。 二、造成县城低效用地的原因 以上三方面问题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主观思想方面的。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土地国情的现状必须要引起我们思想上的高度重视。 1.主观方面原因: (1)政府畸形发展观。一些县(市)政府领导往往不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群众观,他们往往考虑的是在任期内的政绩和短期利益,一届又一届的政府往往重复着“前人建设后人还债”的怪圈,都热衷于搞大开发、大建设。(2)政府职能缺位导致低效用地。长期以来,我们对用地的批后管理没有能形成有效的监管,虽然法律法规对土地闲置规定了处置的办法,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受地方利益的保护,政府职能部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政策,同时也没有能形成一套有效的土地批后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虽然在供地环节对土地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密度等

福州城市化发展情况

福州城市化发展情况 一、城市简介 福州市别称榕城。因城内有屏山、乌石山、于山三山鼎立,别称“三山”;又由于自宋代以来,人们在城内外广植榕树,绿荫满城,又称“榕城”;此外又有“合沙”、“东越”、“左海”等别号。为福建省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7′。东濒东海,与台湾省隔海相望,北、西、南三面分别与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泉州市、莆田市接壤,市人民政府驻地鼓楼区乌山路。现辖五区、六县、两个县级市和一个经济区,即鼓楼区、台江区、仓山区、马尾区、晋安区、金山新区6个区,闽侯县、连江县、罗源县、闽清县、永泰县、平潭县6个县,福清、长乐2个市和琅岐经济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43平方公里,至2007年底建成区范围面积182.36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年全市常住总人口683万人,其中市区常住总人口271万人。全市户籍总人口635.95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6.68万人。全市设34个街道办事处、105个镇,48个乡(含2个民族乡和马祖乡),2795个村(居)委会、社区居委会。 二、城市的发展过程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等产生影响。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实中城市化进程除了量的增多、地域的扩大外,还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化,表现出综合性特点。 (一)福州城市发展历史因素 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入海口, 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州是福建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贸中心和港口城市。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探讨 发表时间:2017-05-09T13:53:26.05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3期作者:梁伟金 [导读]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广东中地土地房地产评估与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510075 摘要:城市土地粗放利用现象普遍存在,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日益尖锐。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城市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土地资源短缺导致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由此可见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1.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由大卫.李嘉图(David.Ricardo)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的,通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用地布局、生活空间、环境保护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局限于经济投入和产出效益提高,也不仅是“建筑”强度的概念,而是一个包括经济、建筑、环境、城市发展、人口、就业等多个方面指标的综合性概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 对于国内而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起步较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和土地粗放低效利用并存现象十分突出。因此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集约利用城市土地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研究者采用熵值法、模糊理论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BP网络模型、基于RS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灰色关联度分析等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的各城市的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2.1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多因素综合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原则进行定量描述的一种方法,以评价单元为样本,选择对评价单元发生作用的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通过适宜的模式予以量化、计算和归并,从而实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评价对象的分析较全面,并且容易操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难点在于如何合理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全面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状况,又能容易的得到各指标数据以及各指标的理想值。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结果是一组介于0~1的数值,通过得出结果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土地集约利用的情况,但是城市土地的过度利用、集约利用、合理利用和粗放利用的划分缺乏根据。 2.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就是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判.它是根据评价对象具体情况和评价的具体目标,通过评判指标的取值,排序,再评价择优的过程,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价方法。土地利用的粗放、集约和过度的判定本身很难有明确的界限,集约、粗放或过度的程度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 2.3基于RS、GIS 技术评价法 随着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的细化和深化,需要对大量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和统计,同时,评价单元是性质相对均一的空间几何实体,不仅具有空间属性,而且具有非空间属性,因此评价工作繁琐,容易出错,因此能够处理大量数据信息和具有较强空间分析功能的RS和GIS技术已被我团学者引入到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结合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项目,整合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多用途地籍信息系统、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信息系统、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等,开发了由系统维护、数据输入、空间分析、潜力计算及成果输出五大模块组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进而建立多尺度、多数据源的潜力评价信息库,实现基于微机网络的数据管理和服务。 2.4理想值修正模型 理想值修正模型是郑新奇[3]等专业人员在对某市城区宗地的集约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模型评价的思路是:以理想潜力为基础,由高到低多级控制,逐级修正,分值转换,计算潜力。该方法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 评价方法优缺点对比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特点 自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和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以来,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各试点城市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仅初步建立了城市集约利用评价的理论框架,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亦有很多创新。已有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尚未形成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和普遍适用的评价方法。由于不同的人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理解存在差别,所以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各城市之间的评价结果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形成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2)由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功能及产业、资源的差异性,理想值的确定难度很大。在目前的研究中对理想值的选取有以下几种方法:①目标值。以评价地区发展规划制定的发展目标值作为理想值;②以国家或地方出台的相关文件规定的规定值作为理想值;③以相同类型的城市平均值作为理想值。评价结果与理想值的选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理想值的合理确定对集约利用评价是非常重要的。(3)新技术、新方法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中的应用有待深化。尽管有很多人都在开发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信息系统,但几乎都没有得到推广和运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2014年度试行)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 (2014年度试行) 国土资源部 二〇一四年四月

目次 前言 ..................................................................................................................................................................... I 引言 .................................................................................................................................................................... I 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1) 5 工作准备 (3) 6 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3) 7 开发区评价类型划分 (5) 8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 (5) 9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 (8) 10 成果编制 (10) 11 成果验收与公示 (11) 12 成果应用与更新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流程 (13)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分类及定义 (14) 附录 C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利用状况调查程序与数据处理 (19) 附录 D (规范性附录)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1) 附录 E (规范性附录)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定义 (23)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工作用表 (25) 附录G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测算工作用表 (36) 附录H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区间 (39) 附录I (规范性附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报告编制要求 (4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进入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新型城镇化战略以人为核心,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道路,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人、地失衡问题及形成原因,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的措施。 标签:新型城镇化;人-地失衡;集约利用 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问题,表现在土地方面的问题主要有土地利用无序扩张,土地资源配置混乱等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工业化,十八大以后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如何在快速发展经济过程中解决人、地发展的失衡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现状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少地区片面的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高速的城镇化建设,而忽略了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出现了一系列的城镇化问题。表现在土地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与粗放利用 很久以来,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增长,城镇化版图迅速扩大,以粗放的土地资源投入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推进一些政绩驱动型的造城运动。由此造成土地资源闲置,农民耕地被粗放利用,甚至一些企业为了逐利,大量圈占土地获利。 1.2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空间结构失衡 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为获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农村人口大量向大小城市转移,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人口向东部发达地区转移,小城市人口向大都市转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满足转移人口,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紧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及大部分小城市大量土地资源闲置,农村建设用地缺乏流转。一方面是经济发达地区用地紧张甚至欠缺,一方面是经济落后地区包括小城镇及农村土地资源的大量闲置。 1.3土地供应制度不合理,土地市场发育不足 我国的土地供应制度是政府部门完全垄断,政府城镇发展政策将是土地供应的指导意见。政府“有形之手”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政府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分配。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城镇化与工业化不断加速的条件下,一些政府为了城镇化版图迅速扩大,土地的管理与开发也将出现监管不当和无序

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31.城市化及其城市化问题 (2012高考山东文综卷)27.(12分)图6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6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4分)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8分) 试题立意:本大题以两省区不同年份城市化水平柱状统计图为载体,考查了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和条件等知识,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和从图中提取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解析:两地区城市化发展特点应从城市发展的基础、发展速度和发展程度等方面分析;江苏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应从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1~4题。 (2012重庆文综,2)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 .城市化水平高 B .城市南多北少 C .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 .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解析:根据试题中的文字信息和地理位置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宁夏,是西北内陆地区。经济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也低,排除A 项;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城市的分布是北部多于南部,排除B 项;逆城市化现象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该地是发展中国家且经济水平低,所 城市化水平(%) 江苏省 贵州省

以目前不是逆城市化现象,排除C 项;是西北内陆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城市主要沿有水源的河谷地带分布。D 项正确。 答案:D 图2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3~4题。 (2012福建文综,3)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 线是 A .甲 B .乙 C . 丙D .丁 解析:根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实际看,可以突破本题;(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化 进程,因此甲是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丙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 而中间的必然是全 世界的城市化 水平,而)中国建国初期城市化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因而丁是中国; 答案:D (2012福建文综,4)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因而甲是代表发达国家,2000年以后水平已经很高,而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对周围有很好的带动作用;同时随着城市中心人口的减少,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答案:A (2012年高考浙江卷)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完成9-10题: 年份 城市人口比重(%) 图2

《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意见》全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特征,对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各地采取措施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土地粗放利用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现象仍较普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切实解决土地粗放利用和浪费问题,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遵循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总要求,全面做好定标准、建制度、重服务、强监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保障。 (二)主要目标。 ——建设用地总量得到严格控制。实施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和减量化战略,城乡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之内,努力实现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减少,到2020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用地面积下降80%,城市新区平均容积率比现城区提高30%以上。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实施土地空间引导和布局优化战略,完成全国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引导城市建设向组团式、串联式、卫星城式发展,工业用地逐步减少,生活和基础设施用地逐步增加,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占全国建设用地的比例有所提高。 ——土地存量挖潜和综合整治取得明显进展。实施土地内涵挖潜和整治再开发战略,“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750万亩、农村建设用地整治900万亩、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300万亩,土地批后供应率、实际利用率明显提高。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更加完善,机制更加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国土资源管理新格局基本形成,节约集约用地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7-11-06T09:10:02.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20期作者:孙倩1 刘健健2 [导读]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 1蒙阴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临沂 276000; 2山东国建土地房地产评估测绘有限公司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中国现代化发展与推动经济进步的主流趋势是土地集约利用。现在,中国正处于经济和科技水平稳步发展的时期,可是在这几年大量减少的耕地面积,为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为中国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初始阶段非农建设用地扩张占用农用地严重,同时城市存量土地资源又存在粗放运用情况,因此为保护土地资源,充分运用土地资源,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其潜力评价的研究是目前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县城;土地;集约;利用 引言 现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已变成发展循环经济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关键内容之一,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一项核心工作。在这样的形势下,现在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和方法还没有发展成熟,一定要通过合理的梳理才可以在中国的土地问题上发挥作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能够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土地运用效率,使资源环境约束带给城市发展的压力得到缓解,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问题具有关键的战略意义。 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1.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要把人和资源、环境的关系协调好,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让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达到最佳值。 1.2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是与相对高强度开发运用相联系的 要在城市土地布局合理与用地结构优化的前提下,增强土地投入,使土地的精深运用提升,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充分挖掘,让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好。城市土地跟农村土地不一样,它作为载体能够用于居住、制造、商业、办公等几种用途,并且在空间上很多用途能够交叉重叠。不管是更多的居住人口还是投入有更高的产出,都需要在经济、技术、自然与社会条件准许的状况下,使城市土地的开发强度提高。 1.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因地而异、因时而变 不同城市具备不一样的经济、技术、自然、社会条件,所以不一样城市土地集约情况就会不一样,优良的自然地理条件,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先进技术和喜欢聚居、节约崇尚的社会习俗都有利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同城市的不一样时期这些条件也会出现改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也会随之持续改变,所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阶段。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2.1人口密集程度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不断锐减,导致土地资源供应持续紧张,人口密集范围减少人均土地,对于城市建设土地集约运用的客观要求度也就愈高。因为城市具备人口聚集效应,人口的聚集造成增大城市人口密度,随之聚集各类要素,与此同时会随之形成不一样程度的土地集约度。 2.2城市土地价格的波动。影响城市内部土地集约程度最直接的原因是土地价格,城市的聚集效应导致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度,在竞争的调节机制下,随之上涨的土地价格,也随之增加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 2.3城市规划形式影响到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作为城市建设和管理关键根据的城市规划,也是保证城市土地资源获得科学运用的重要原因。城市建设的性质规模、整体用地构造、建筑平均高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建筑距离和人均用地指标等城市规划内容,都会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导致直接的影响,也是实施土地集约利用分析研究的基础。 2.4城市生态环境影响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实施正常的生产和保持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对于自然条件、现状环境等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因为城市发展的时候持续的消耗资源环境,城市用地的持续增加一定要思考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这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城市土地集约要达到最高程度,所以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关键影响原因。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建议 随着城市化加快的步伐,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土地的需求量,对特别稀缺的城市土地的要求也是这样,两者间也更加突出矛盾。所以,一定要主动讨论在城市化过程中怎样进一步提升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的方法,以处理既要确保发展用地,更要把耕地保护好,尤其是保护好基本农田这一尖锐矛盾,最后真正展现土地的资源配置型作用与资产性价值。国内学者做了几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增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用地构造合理,布局紧凑;提升目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形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用经济、法制方法调控、限制城市土地利用。做好城市规划,优化土地运用构造与空间布局;促进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土地以让低效运用减少;整合工业园区,使集聚效应得到发挥以提升用地效率;加强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以推动集约用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首先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城乡统一规划监督管理就要增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就要建设工程用地控制制度,优化土地应用构造;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一定要深化土地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加强以用途管制为重点的新型土地管理制度;树立合理的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还一定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全面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杠杆引导与制约用地要求。提出依据城市发展的不一样阶段,科学拟定城市发展长远规划;使集约利用程度提高,主动展开城市存量土地挖潜;增强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科学配置土地资源。 4、土地集约利用的展望 4.1 在研究视角上 地区产业结构和地区土地利用构造的祸合关系有待于深入探索,产业发展跟土地资源的支撑分不开,产业的空间构造就是土地利用的种类结构。反过来而言,土地的利用状态实际上是各类要素集聚和配置的空间农现,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构造、集聚特点与内在机理鉴于上地集约利用关键是从投入产出的方面考虑,主要挖掘上地的生产潜力,提升上地的运用强度,较多地牵涉了经济范围。 4.2 在研究内容上 中国的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还不是太完整,研究的深度还不足以应对社会的需要。从调查结果中能知道,中国研究土地集约的运用还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自本世纪初以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节约集约用地政策,从试点到全面推进,逐步完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调查与评价相关工作,构建了覆盖全面、科学规范、管理严格的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管理制度体系,旨在全面掌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为管理部门制定建设用地管理制度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调查与评价工作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国土大调查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开发区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高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等。在新一轮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实施方案中,工作内容和名称都有变化,分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其中专项评价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价。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整体评价、详细评价和专项评价是按照评价范围、评价目标的不同而设置。 1.整体评价 主要着力于掌握城市用地面上情况,以行政辖区为评价范围,市县级行政辖区为评价单元,以掌握辖区内建设用地的整体利用效率和节约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成果旨在服务于管理部门建设用地管理战略分析、政策制定和规划编制等方面。 2.详细评价 是以城市中心城区为评价范围、 以宗地为基本评价单元,目的是查清 城市内部建设用地现实潜力规模和分 布情况,服务于管理部门编制城市空 间规划、再开发利用低效用地、调整 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等方面。 3.专项评价 包含开发区评价和工业用地评 价。开发区评价是针对开发区土地建 设开发利用效率、效益和集约程度进 行评价,目的是掌握开发区用地情 况,为开发区管理、考核、升级扩区 提供依据。工业用地评价是针对某一 区域或者某一类型的工业用地利用状 况进行调查和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目 的是为研究工业用地管理政策制定、 推动工业用地利用方式转变等方面提 供基础和依据。 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意义 节约集约用地是深入贯彻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 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转 变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的客观要求,调查与评价工作本 身不能直接提高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水 平,而是通过调查与评价成果的应用 和依据成果制定政策、措施、技术手 段等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目的,所以 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 的重要桥梁。宏观方面看节约集约用 地是国家战略政策,开展建设用地节 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是贯彻落 实国家战略的重要措施,起到保护耕 地的作用,节约集约用地是缓解土地 供求矛盾,解决“保护与保障”关系 的必然选择,节约用地,少占耕地, 集约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从而 实现保护耕地。 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 与评价工作意义重大。一是能够摸清 城市区域内建设用地节约集约用地状 况、潜力规模和空间分布,为实施低 效用地改造挖潜、提高城市建设用地 效率和效益等提供科学支撑。二是可 以探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 改进方向和挖潜路径,为制定科学挖 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加强城市土地 供应和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的对策提供依据。三是评价成果与城 市土地利用和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 为国家用地政策制定和地方土地规划 计划具体工作实践提供依据。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 价工作是在收集整理经济、人口、土 地等多方面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自上 而下部署,制定一个多目标、多层 级、多尺度的调查评价体系来获得成 果,成果可应用于各级管理部门在建 设用地政策和制度建设中。建设用地 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实施多 年,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取 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 题,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难以 调动基层积极性,资金保障困难,多 部门资料收集难度大,评价指标体系 关于开展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建议 文/辽宁省自然资源事务服务中心 马彪 46国土资源 2019年7月号

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尤其不可避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已进入高速增长期。因此,城镇用地的空间拓展将日益成为现在及未来几十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然而城市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势必将进一步增长。为缓解这一矛盾,只有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和效益,才能实现既保护耕地和其他农用地,又满足各类建设发展需求。 1. 目前城市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正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但在加快城市化的同时,应认识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方式还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低,占用耕地过多,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1长期忽视城市土地内涵挖潜,走了一条外延扩张式的发展道路 由于制度安排、税收设置等诸多因素,造成城市郊区土地开发成本低廉,而城市中心由于拆迁面过大而成本相对较高,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出发点的开发商必然愿意占用郊区农田搞土地开发。同时,地方政府通过从农民手中低价征地进行一定的初期开发后,再卖给开发企业或开发商,采取这种方式来

增加财政收入与城市建设资金,导致城市发展普遍采用不断向外扩张的发展模式。这种扩张式的发展模式的外部性和内部性均不经济:其外部性不经济表现在加剧了占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在郊区大量开发住宅,造成对城市绿色带的蚕食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重了城市交通和居民上班的负担;其内部性不经济表现在开发郊区不利于旧城改造,大量的危旧房不能得到修缮和改造,可能导致旧城区社会问题的发生。 1.2城市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大多数城市存在用地功能配置不尽合理的问题,普遍存在“散”和“乱”的现象;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城市生活质量偏低;土地的容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用地容积率普遍偏低。 许多单位存在土地使用不当和土地使用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土地使用不当,如城市中许多黄金地段被大量的工厂、机关占据,土地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土地使用不足,在某些特定地段上,许多开发单位多征少用或征而不用,造成土地闲置。同时,有些开发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过度开发土地,而这种土地的过度使用会造成社会成本的额外支出,这样虽然开发者个体收益得到提高,但它并不能弥补社会成本超支部分,土地利用效率仍会下降。 2. 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途径 2.1 建立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 城市分大、中、小不同的等级,由不同等级的城市共同组成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经济学论文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班级:土资1101 学号:A03110379 姓名:郑惠玉

1.导言 (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3) 1.1.1研究背景 (3) 1.1.2研究区概况 (4) 1.2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4) 1.2.1研究思路 (4) 1.2.2技术路线 (5)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6) 2.1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来源 (6) 2.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7) 2.2.1经济观点的涵义 (7) 2.2.2生态观点的涵义 (7) 2.2.3社会观点的涵义 (7) 2.2.4动态观点的涵义 (8)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8) 3.1 数据来源 (8) 3.2 研究方法 (8) 3.3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8) 3.4目标权重的确定 (9) 3.5目标的归一化处理 (11) 3.6城市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13) 4.广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3) 4.1评价结果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表 (13) 4.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的空间特征分析 (16) 5.广东省城市的土地利用的对策 (17) 5.1为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已采用的措施 (17) 5.2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的建议 (17) 6.结语 (18)

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三个要素与八个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各指标值得归一化处理,最终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做出了判断。结果表明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深圳、广州等集约度较高,呈现向东西两翼减小的趋势; 并从区位、经济等方面,对我国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思考。 关键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广东省; 层次分析法 1.导言 1.1研究背景及研究区概况 1.1.1研究背景 在我国多数城市用地结构中,工业用地占到了30%左右,超过美国(7.3%)和香港特区(6%),并超过许多发展中国家,加之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大多是粗放型的,致使城市土地利用产出非常低,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必须从根本上将粗放式的消耗高、质量差、效益低的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化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的基本国情,要求必须集约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即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人们集约利用土地的最直接的动力。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土地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城市建设多采取高密度发展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纵观世界各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自始至终贯穿其中。如基本农田概念的界定、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登记制度、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等制度的实施,无不体现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理念,尤其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还需要大量的投入,应强调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规划设计,通过城市用地布局规划、城市用地规模、优化城市规划设计等途径,保证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需求;应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来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人口的合理聚集程度;应发挥聚集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使社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节约土地投入;应建立规范的土地市场,盘活存量土地,利用土地的置换等手段来最大范围的发挥土地利用效率,利用提高地价、税收、补贴等手段促进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重点是对建成区现有土地的再开发和挖潜改造,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该看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