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文案

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文案

第十章考试制度改革

学习导读:本章介绍了我国考试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再次背景下,让读者了解我国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以及中考模式和高考模式,并列举了一些实例。最后还向读者简要地介绍了国外高考的一些情况。

学习重点:本章的学习重点主要是掌握我国近年来中考模式和高考模式的发展趋势,以及不同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习难点:本章的学习难点主要是如何探寻适合各地或全国的、有效的中考模式与高考模式,还有我国高考制度与国外高考制度的异同,产生这些异同的深层次的原因。

学习方法: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的基础上,可以与老师、同学或栏目主持进行沟通,进行互动式学习。

第一节考试与考试制度:含义与问题

一、考试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考试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我国在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就有了文字,而后学校也产生了。其他东方和西方国家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时代产生了文字以后,才产生斯巴达体系和雅典体系的教育以及古罗马教育的。因此,可以说考试最早源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一)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考试作为一种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方法,其历史源远流长。在科举制度实行以前,我国就先后产生过贡士(西周时诸侯每三年一次贡士于天子,大的诸侯国贡三名“士”,中等国贡二名,小国贡一名。这个“士”,主要是勇士,也有文人。)、养士(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奴隶主和封建主为各自的利益,争相收养有一定才能的士为自己效力。到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更加盛行,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这著名的四公子都号称养食客三千。食客即士。)、察举(汉武帝时,要求地方政府察贤求才,下令各郡国举孝廉,允许吏民子弟乃至平民子弟被举为官吏,后来逐步形成了一种选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这种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根据这种制度先在各州设立专司选拔人才的官员“大中正”,郡级设立“小中正”。大、小中正将所管辖的人员分别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三年一考核,或升或降。)等人才选拔制度。十六世纪中国考试制度传至西方,十九世纪英国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十七、十八世纪来华许多西方传教士,对我国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大为称羡,纷纷他们的国家推荐介绍,称之文官考试制度。法国于1791年开始的文官考试制度,英国于1855年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都是受了我国科举制度启蒙而产生的)。二十世纪以来,考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科举制——中国考试制度的转折

考试制度经历了春秋、汉、三国等时期,但还称不上真正的考试制度。真正的考试制度是确立于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在唐代得以继承发展,盛行于清代。科举制度作为选才的主要手段,有严格的程序、法定的内容、较为科学的方法,是一种制度化的比较公平的考试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明确规定以儒学经典为依据;在考试方法上,有一套诸如“锁院”、(锁院是指考试日将考场大门关闭上锁)、“弥封”(弥封是指在考生试卷背面右上角弥封姓名并加盖印章。)等防弊制度;在制度上防止特权侵入,订有考试法规和严厉的惩罚制度,从法律上保证科举考试的正常进行。正是由于科举制度具有上述这些特点,有利于封建统制的稳固,所以,历来被视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受到隋唐以后每一个王朝的重视。但是到了近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民族危机的严重,加上它自身固有的弊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并成为社会进步和思想文化教育发展的障碍,最终被迫于1905年宣布废止。

(三)民国时期以来考试制度的发展

科举制度虽早已随封建统治的结束而不复存在,然而,科举考试中的一些合理的东西却被承袭下来。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无论是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均设有相关的考试机构,仍沿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

吏和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大体上也是沿用考试办法来选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采用前苏联的教学体制和考试方法,直至“文革”开始。文革至1977年,我国取消了考试制度,采取推荐方法,非常混乱。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沿用至今20余年,考试观念陈旧的弊端已显露出来,大多数学校为应付考试,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培养,以追求升学率为办学目的。为此,出现了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如违背大纲要求,只顾考试课程,忽视德育和体育,频繁进行应试训练,模拟升学考试,强制学生假日补课,毕业班疲于奔命,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出现了高分低能的趋势。而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往往将升学率作为评价一个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以至高中生形容高考的日子为“黑色的七月”。

二、考试制度的含义、本质及功能

(一)考试制度的本质与含义

在教育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主要表现为教育规模的扩张和平均受教育水平及年限的增长。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各国都将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对人才的选择也越来越注重其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在决定其社会地位中的作用空前加大。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多标准,如教师的喜好、同行的认可程度、选举的结果等,但这些标准在衡量教育资格和水平时,效率低下,操作性差,客观程度不足,代价也很大,在经历了一番历史的选择以后,考试制度符合了现代民主观念,又凭借其简单明了、客观公正的特点,为现代社会所认可与接受。可见,考试制度是教育中一种简单有效的衡量标准,是衡量教育水平和资格的一条最主要渠道和评价标准。

从以上可以看出,考试制度就是教育评价制度的一种,人们以考试为手段测量人的学力,并以事实判断为基础,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

(二)考试制度的基本功能

在这里把考试制度功能分为三种:本体功能、潜在功能及负向功能。

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在于它是一种选拔考生的工具,对考生的知识水平和发展潜能做出预测,评价考生的学力和特征等。考试制度的潜在功能在于它是一条社会流动的渠道,它与学校制度结合起来,成为个人社会地位升迁的关键标准和衡量尺度。考试制度的负向功能又称为反功能,考试制度原来是一种客观的评价标准,但实践中却发生了偏离,使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应试教育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扭曲了考试制度的本体功能。

三、考试的功能

考试是主导教育或人才选拔与使用的一只无形的手,是指对人的知识、智力、能力、个性和品德的测定。人们通过考试实施这种测定,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具体的目的,如在教育系统中,为了录取新生组织的招生考试;为了鉴定学生是否达到某一学科知识水平举行的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以及对自考生举行的合格达标考试等。在社会系统中有招聘单位对应聘者进行的招工招干考试,如公务员录用必须经过笔试、面试等,目的是甄别应试者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劣,经过筛选,择优录用。用人单位对工作人员的考试一般称为考核或考察,有平时考核、年终考核、晋升考察等等。几千年来,考试之所以能延续不衰,是因为考试是人们迄今创造的测量人的知识和智能所用的方法中比较客观、公正、准确、高效的一种方法,它的功能多元,所以被最为广泛地利用和研究。考试的功能主要有评定功能、诊断和反馈功能、预测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

(一)考试的评定功能

考试能够评价、鉴定应试者在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和标准。这是进行各种水平考试、资格考试和标准考试的依据。考试之所以具有评定功能,首先是因为考试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被测人在知识和能力上是否已经达到了规定的水平。其次是主考者因为通过多次测试,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住标准线,使考试成绩凡是在合格标准线之上的,就能够确定已基本达到规定的知识、能力水平。所以在学校系统中都采用通过中考、高考,划定分数线录取新生。在校生则通过期中考、学期考、毕业考,来确定升留级和毕业。自考生则要一门一门学科经过国家统考合格,达到了规定的标准,证明已经达到大学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才能毕业,发给毕业证书。在人才招聘方面,聘用者根据岗位要求组织考试,根据应聘者的考试成绩评定结果,进行筛选,择优录用。考试在人才使用中也有重要作用,人才具有不同的类型、层次、水平、特点和专长,他们在品德上有不同的素养,在知识上有不同的水平,在能力上有不同的倾向,在业绩上有不同的表现。为了适才适用,使之合理流动,各得其所,各扬其长,各尽所能,分辨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倾向,识别其长短所在,真正做到知人善任是十分必要的。而考核和考察的评定功能,就是这种分辨、识才、用才的可行方法之一。所以单位用人都比较重视对员工的德、识、才、绩进行平时考察、年终考核和任期考察,

来确定员工中的业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晋升,以资鼓励;工作合格者继续聘用,不合格者给予解聘,并对学有所长、学非所用者给予换岗,做到人尽其才。

(二)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

学校考试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掌握上的不足与问题所在,给学生提供改进学习的信息,给教师提供调整和改进教学的信息。这就是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考试提供给主考者的信息有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每个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等级或分数,与此同时还通过考生解答的试卷或记录材料,记录着每个考生对每一具体问题的见解,从中可以分析得出每个考生对考核内容的掌握情况,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较差,问题出在何处。这些情况反馈给考生本人及其教师,对他们有针对性地改进学习和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所以在考试之后,教师都要进行试卷分析和教学检查,并将试卷分析情况对学生进行讲评,指出学生学习的优点、缺点、注意事项和努力方向,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学习指导是非常有效的。

考试的诊断和反馈功能通常应用于学校的教与学双方,但在招聘考试中,用人考核方面也有它的特殊作用。比如招聘考试内容的针对性与考试方法的可行性,根据招聘考试实践都在不断反思与调整。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要务,所以用人考核(察)的途径、内涵与方法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历来是领导管理者经常关注与研究的一个主题。

(三)考试的预测功能

主考者通过对被试者的考试,可以在了解被试者的现状的同时,看到被试者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中小学举行才艺竞赛和学科竞赛考试,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早期发现人才苗子,以便因材施教,加以专门培养,给他们吃“小灶”,使之大器早成。人各有长,在人才招聘方面,聘用方通过专门考试,往往可以预测应聘者在哪一方面有与众不同的优势和潜力,有特殊培养前途和使用价值,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这在网罗人才方面是有特殊功用的。在人才使用方面,通过实践考核,也可以根据在职人员的现实表现去预测未来的结果。

(四)考试的导向功能

人们都说考试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要求指向那里,教师和学生就会向哪里去努力,以期达到考试的要求,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为此学校对考试要求和命题非常讲究,给中小学生出的试题,必定是中小学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所以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都围绕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各省考试办组织主考院校教师按各专业、各年级所开课程的考试大纲来命题的,考试范围比较广,学生必须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才能考出好成绩,取得较高的合格率,所以教师的教和自考生的学都比较注意这个特点,特别注意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考试命题的标准和方向直接影响自学者的学习和助学者的教学。从标准上说,标准过高,就会使助学者无所适从,自学者望而生畏;标准过低,会使助学者降低要求,自学者文凭贬值,导致有文凭而没水平。从内容和导向上说,如只出几道重点题,自学者和助学者就会在押重点题上下功夫,忽视知识的全面而系统的掌握;如果试题覆盖面广,并适当突出重点,自学者就会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去掌握重点;如果多考记忆性的试题,自学者就会在死记硬背上下功夫,如果着重考自考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及应用能力的培养,自学者就会在弄懂弄通和灵活运用上下功夫。因此自学考试的命题必须按照考试大纲,坚持标准,扩大试题考查面,注重考查知识的理解及运用,以此作为对助学和自学双方的正确导向,提高自考助学的教学质量。

(五)考试的激励功能

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有效性的一个质量指标,考场是展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成功的平台,所以考试如同收获,考试获得优异成绩就意味着教与学取得双丰收。成绩优秀,体现教师教学的成功和学生学习的成就,这种“成就欲”能极大地激励考生及其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上进心,促使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这就是考试的激励功能。

争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这对于学习者和教育者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内驱力。一方面我们要重视这种动力的积极作用,不能忽视它;另一方面,也不能把考试作为激励学习的唯一方法而滥用,否则,就很可能会出现“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反常现象,或者出现对频繁考试的厌倦心理。用人单位经过对员工的考核,给优秀者以奖金、奖状、奖品,甚至晋级加薪等等,树立先进榜样,也是为了发挥考核的激励功能,鼓励员工继续努力,鼓励员工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综上所述,考试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和激励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不是相互分割的,而是综合起作用的。它对教育、识才、用才等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正确运用,充分发挥考试在学校教育,人才招聘和人才使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

考试制度改革是深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传统考试制度的弊端可归纳为四点:首先是考试目的具有极大的选拔性、淘汰性,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把他们的学习引向“应试”的歧途;其次是考试管理过于集中,自上而下搞“统考”,造成教师“考什么,教什么”的局面,颠倒了考试为教学服务的主次关系;再次是考试内容片面、僵化,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切非智力品质的发展排斥在考试之外,导致学生只知道读死书与死读书;第四是考试方法单一、死板,造成“纸上考实验”、“纸上考实践”、“纸上考品行”等怪现象。

由于我国考试制度类型多、层次多,因此每种考试制度又存在不同的问题,就拿高考制度来说,就存在很多弊端:

1、地区差异。高考的地区差异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从高校多年来的招生情况看,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虽说高

考分数低,然而进入高校后,却大多表现出色(这种情况在城乡学生中也有体现),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素质教育的产物。试想一个把全部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与一个只把三分之一精力用于高考的学生相比,哪一个所掌握的考试之外的技能更多?反之则说明,我们的高考并不是某些专家们所自诩的“能力为本”。

2、“一考定终身”。对于学生长达12年的学习来说,最后起决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次考试、一张试卷,而在此之前

的一切都不重要。在高考前,将高三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处分全部取消已成为许多学校不成文的惯例。这当中当然有许多是可以也应该取消的,然而不排除有些行为习惯乃至品行有严重问题的学生也因为高考成绩尚佳而免去处分。所以从各高校中不时传来学生在校严重违纪甚至酿成大祸的消息,而这些从高考分数,从学生档案上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对于大多数老师和学生,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为了高考,而与高考无关甚至关系不大的学习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3、文理分科。现阶段大多数省份学生参加的是文科、理科综合考试。于是高一结束后的分班就至关重要了。原

则上是尊重学生意愿,然而为了留住“好苗子”,赶走“差生”,班主任各显其能,甚至老师之间为此勾心斗角,争论不休。更有甚者,有些乡镇学校高一一进校就分文理科,很多文科生的理化生知识为零,很多理科生对人文学科一无所知。这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所带来的危害表面上看起来是由一些短视的校领导、老师造成的,而从根本上说则是我们的高考制度造成的。

4、言行不一。在高考试卷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标准答案,而除语文的作文外,几乎没有突现学生个性的试

题(无论文科或理科题目)。有的试卷就连作文也不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因为经过高三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心中早已了然于胸,什么样的作文容易得高分,什么样的作文不会出错,什么样的作文绝对不能写等等……更不用说其他试卷了,从试卷中我们无法了解学生的思想,无法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我曾在报纸上看过一篇报道,一名学生报考军校,出是题目之一就是你为什么报考军校,很多学生都回答保卫祖国之类,只有一名学生说家境贫寒,希望能保留一份城市户口,结果被评卷人打了一个低分。这是一张对成年人来说也异常枯燥无味的试卷,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尚未成年的学生,有学生说,高考之后最恨的就是学习。我们培养出了一批厌恶学习却会考试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5、城乡差别。近年来,很多地方已经连续几年出现了大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中小城市,城市的高考成绩低于乡

村的现象,教育部门的领导不解,城市学校的教学设备比农村学校先进,城市家长对子女教育比农村家长重视,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比农村学校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其实很简单:其一是部分乡村中考的淘汰率高,而城市高中较为普及。部分农村高中违规操作,在高考前以预考或其它方式先淘汰一批高考上线无望的学生;其二是农村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普遍比城市学生要长,课时更多;其三高考试卷虽然近些年来由“知识本位”转为“能力本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提高,但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其实更高,而城市学生普遍基础知识不过关。

思考题:

1、我国的科举制为什么会产生?它在当时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后来又被取消了?

2、谈谈你所认为的我国现行考试的弊端,你有什么建议?

第二节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与中考模式

一、考试的几种基本形式及特点

考试的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其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是指将考生的考试成绩与考试的常模(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由标准化样本测试结果计算而来,它是心理测验时用于比较和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分数标准。根据样本大小和来源,通常有全国常模,区域常模和特殊常模,根据具体应用标准和分数特征可有:平均数常模,百分数常模,标准分常模,等等。)相比较,以获得评价考生在团体中相对地位的一种模式。这种考试的特点是采取了相对的标准,考生的分数与其所在团体的常模进行比较才具有意义。这种考试形式多以选拔性测验、竞争性测验形式出现,在选拔性考试中,考试的竞争程度与录取比例有关,假定录取比例固定,由于没有一个绝对的分数标准,考生为了提高自身在团体中的地位,会拼命地学习,所有的考生都这样就会造成录取分数标准的提高,加重考生的负担。在这种考试竞争中,即使所有考生都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由于名额的限制,一部分考生还是要落选。选拔性考试很难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原因是团体中的个体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只有拼命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标准参照测验是指在测验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参照分数,把考生的成绩与已定的参照分数相比较以确定其优劣,这种测验一般多与教育目标相联系,所以又称为目标参照测验。这种测验多表现为水平性考试,如毕业考、高中会考、英语四、六级考试、托福等。毕业考和会考是一种资格考试,只要考生达到某种能力水平就可以。这种考试不存在考生间的竞争,考生关注的是自己现有能力和既定能力标准之间差距。但是现实中,这种考试常常异化为竞争性考试。如为追求比例固定的奖学金,在团体内学生间相互竞争,以提高总成绩的排名等。

(二)标准化测验与非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按照严格而规范的标准,按照测验的编制程序而编成的一种测验。其标准是指过程和程序的标准化,包括题目编制、试题抽样、难度(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区分度(指测验试题对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即试题对不同学生成绩的鉴别程度)的控制以及信度(指一个测验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和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出它所测量的东西的程度)的监测。这种考试的优点是客观实用、便于推广以及保证了测验的科学和公正等,其缺点是编制费时费力、试题答案简单、不利于考查学生深层次的能力和独立的思考等。

非标准化测验的编制相对比较宽泛,没有严格的标准。这种测验多用于自编测验和日常课业测验等,这种测验对考试的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没有严格控制,试卷编制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信度和效度难以保证。但它简单方便,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日常需要。

(三)其他

按照答案和评分的客观性,可分为客观题测验和主观题测验;按照操作方式,又可分为口头测验、纸笔测验、计算机测验等;按照做答的方式,又可分为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

当前为了改变考试形式的种种弊端,切实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现在一些学校把考试考核改革作为构建中小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突破口。当前各地中小学对考试制度及考试形式进行了各种有效的改革。如南京一些小学率先“吃螃蟹”,尝试起考试革命。力民小学在语文考试中设立了口头考查内容,让学生朗读课文、进行古诗文诵读,要求学生不能死背,要有真情实感,富有表情。赤壁路小学在低年级开设的双语教学中,只进行英语口头考试,不用笔试,学生可以独立进行自选英文歌的表演,也可以两三个人一组,用英文自我介绍,互相对话。琅琊路小学实行免试制度,每学期每门学科、每个班级都有2至3名学生免试,免试生在全校以喜报的形式张榜公布。该校还在语文、数学考试中尝试创新,例如四年级数学考试让学生走向社会调查,语文考试让学生办报,学生办出了“趣味语文报”、“语文知识报”等;五年级学生自己出考题,自己组成评判团进行演讲会、辩论赛。此举,改变了学生完全被动考试的现状。还有如烟台市,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包括:取消百分制、取消期中考试、统考,实行“分项考核、等级评价、考评结合”,采取堂堂清、单元达标、单项抽测、学期(年)考试等4种主要的考试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素质发展实行“等级+特长+评语”的综合评价。

二、中考模式

我国各地间不仅经济、地理差异较大,而且文化、教育等差异也较大。其中,中考模式也不尽相同。当前,我国中考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3+X”模式

根据辽宁省教育厅公布的《辽宁省2001年初中升学考试意见》,对全省中考方案进行了改革,实行“3+X”考试模式。具体来说,中考科目设置为“3 + 理化综合+ 政治”,其中政治为选考科目;“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科,满分各为120分,考试时间语文为150分钟,数学、外语各为120分钟;“理化综合”含物理、化学两科,包括一定比例的

学科综合试题,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为150分,其分数比例为8:6:1左右,其中物理占80分,化学占60分,理化综合占10分;政治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4+X”模式

2001年,广州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升学考试分离,高中招生考试实行“4+X”模式。在“4+X”这种考试模式中,“4”是指语文、数学、英语、政治,这四科为必考科目;在分值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原始分为150分,政治原始分为100分。“X”指选考科目,由考生在物理或化学中选考一科,原始分为100分。体育满分为50分,由体育课考试成绩和平时情况合并计算,计入升学成绩。

(三)上海模式

1998年以来,上海市在高中录取方式上实施了一些新的措施:

1.提前录取

提前录取是统考分流中的一个项目,经市教委批准在统考分流中提前录取的学校其代号首位是“0”,同时提前录取志愿在表格中序号也是“0”,因此又被称为“0”志愿。这类学校多是一些现代化寄宿高中及市重点中学等。

2.保送生制度

上海市教委规定,普通高中、重点职业技术类学校重点专业可以招收保送生。保送入学程序首先要将保送生数量按一定的办法分给每所学校的初中毕业班,学校公布保送名额,根据教师、学生的意见拟出名单,征求被保送对象意见,确定保送人名单,填写审批表,报教育局审批,得到批准后学校张榜公布。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公开、自愿及“规则在先”的原则。

3.推荐招生

2001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规定:“试行重点高中推荐招生的办法。重点高中招生数的15%,由区县中招办按一定的办法分配给初中学校,初中学校决定推荐生名单,获准推荐的学生需将推荐校作为第一志愿填报,录取时该校降低8分照顾,达该校录取分数线者予以录取。”推荐招生与“就近入学”相衔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减缓考试竞争压力。

(四)北京模式

北京中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政放权,将考试权下放给区县,由区县自主命题,自行招生。从2001年起,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分开,毕业考试在5月上旬完成,高中招生考试在6月下旬进行。初中毕业考试由区县教研中心指导,学校自主命题,自行组织考试,自主进行评价。为了保证质量教育局可以进行抽查。在高中招生考试中,思想政治学科采取开卷考试;体育学科采取“1 + 2”的方式,即学校指定一个项目,学生自选两个项目。2001年中考招生采用提前招生、统一招生、登记入学(登记入学就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不参加中考的情况下直接到某中职学校或职业高中登记即可入学)三种办法。登记入学是近年来引人注目的一项改革措施。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实行登记入学,吸引了一批好生源,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五)大连模式

大连市中等专业学校招生打破学区限制、市内考生可任意选报市属高中学校,实行毕业考试与升学考试相分离等,作为中考招生改革的突破点。毕业和升学考试同时进行,分A、B两卷,考试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A卷为毕业考试卷,总分为500分;B卷为升学试卷,满分为400分;A卷得分的50%计入升学总分,即升学总成绩=A卷得分的50% + B卷得分,满分为650分。在应届初中考生中,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和市级以上“优秀学生干部”的,报考普通高中时录取总成绩加5分。

(六)天津模式

2001年,天津实行中考两卷合一考试办法,中考发挥了初中毕业、高中阶段招生的双重功能。中考既要有利于输送新生,更要有利于初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六科,其中语文、数学满分为120分,其他各科满分为100分,体育考查满分30分,中考总分为670分。试卷中客观性试题的比例,语文约占15%,数学约占30%,政治、化学、物理各约占35%,英语约占70%,其考试时间,语文120分钟、

数学100分钟,其他学科90分钟。外语听力测试在外语总成绩100分中占30分,时间为20分钟。初中毕业标准为操行评定合格、体育合格、文化学科考试合格。其中文化学科毕业成绩为中考成绩的40%与平时成绩的60%合并计算,总分达到360分即为合格。

(七)山西模式

从2001年起,山西对初中升学考试进行了调整。中考政治科目仍实行半开卷考试,外语继续实行听力与笔试结合,各学科分值调整后为:思想政治80分,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物理100分,化学80分,体育30分,总分650分。全省确定40所中等专业学校试行招收免试推荐生,建立多种形式招生制度,改变单纯以文化课成绩为唯一标准的状况。

(八)单科开卷模式

为了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许多学校和地区在校内考试、中考、普通高中毕业会考中探索开卷形式,打破了人们习惯的开卷考试形式。但目前只局限于部分学科和单个学科进行,还没有完全取消闭卷的形式。有人将开卷考试总结为“五变”和“五不变”。所谓“五变”是指废止标准化试题,减少客观性试题量,增加各抒己见的试题,在试题中设书写、阅读、写作三项,大纲和教材规定不做考试要求的不考。所谓“五不变”是指以往的“突出能力、注重运用、联系生活、取材课外”的命题思路不变,处理好知识和能力、概念和运用、阅读与写作、死题与活题的关系不变,淡化语词、淡化文体、淡化课本的思想不变,“小、巧、活”的试题特点不变,有利于教学和选拔的功能不变。开卷考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达到公正评价学生的目的,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

中考模式作为一种选拔人才方式,其竞争的程度甚至比高考那样激烈,但也是人才流动渠道的重要一环,如何发挥中考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就需要克服当前中考模式存在的问题。

1.当前的考试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

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千百年来形成了一种以记忆和背诵为特色的教育。考试的作用往往只考记忆力,而忽视对人的学业能力的考查。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在变动的环境中不断发展的能力,需要人才具备创新的能力。而当前的考试更多注重的是掌握知识的多少,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学业能力。

2.考试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客观题比重大

当前一些地方虽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但是从全国来看,教材和考试大纲的要求仍然过于单一,笔试仍然是考试的基本形式,其他考试形式无足轻重。为了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题数量较以往又有增加,这不利于学生学业能力的体现,客观化未必就是科学化。

3.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升学渠道和依据单一

城乡间、地区间以及校际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导致一些薄弱学校更加追求升学率,升学率的提高是其获得更多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改变升学渠道的一个有利的砝码。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升学依据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种能力的形成。

(二)解决对策

1.大力实行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追求的是一种灵活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开卷考试解决了考生知识记忆的负担,不像闭卷考试那样,对定义、知识、概念等一些记忆性的东西考查的多,给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和分析问题的时间,有利于考查学生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文理兼顾,平均招生名额

从全国范围来看,考试科目的设置一般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政治、物理、化学等为主,很少将体育课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