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关键字】八年级

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

课题: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2、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

知识链接:

1、资料交流: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问信。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念,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课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自主预习:

1、熟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a读准字音和节奏,四字句两两停顿,导入:

1、美:对全文的概括,以美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2、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3、实欲界之仙都、自谢灵运以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秣陵()夕月欲颓()与其奇者()

2、解释重点字词:

答谢中书书五色交辉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夕月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将你有疑惑的字、词、句及翻译写下来:

交流探究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

点?你能找出来吗?再想想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2、这副山水画是怎样描绘美的山川景色的?(温馨提示: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哪些,分别写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从哪个角度写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的世界,他发出了怎样的感概呢?(原句回答)此时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4、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句,看谁积累的多:

梳理小结来,没人能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4、写景未停留在劲舞本身,而是抓住其灵魂,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记承天寺夜游)

总课时序数: 《短文两篇》教案 主备人:陈良煜审定: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Array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 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 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 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 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本课时序数】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 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 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第27课《答谢中书书》教案 教学目标: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教学重点: 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朗读训练。教学难点: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教学设想:这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作者似乎还意犹未尽,于是又举出诗人谢灵运。表示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美妙,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五、文章主旨和结构这是作者写给梁中书鸿胪谢征的一封信。信中以清丽的文辞,极力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并抒发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七课《答谢中书书》(第一课时)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山水美文,也是浅易文言散文,内容为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全文共68个字,以“美”字统摄全篇。突现了山川景物的勃勃生机,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情的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置身于情境当中,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情分析 初一阶段已经学了一些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基本内容,能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赏析,加强对文章艺术价值的理解。八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向逻辑思维转化,独立思考意识逐渐增强。但鉴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差异,欣赏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存在一定难度。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美读全文,背诵全文,体会作品清幽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忘情山水,期与谢公比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通过不同角度表现山川之美,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题目解读:友人谢中书即谢徵,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书即书信,古人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走近作者:陶弘景,南朝梁时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2.读懂书信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理解文句,划出疑难词句,全班交流解决。 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 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 三、意境探究 1.想象描写: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那作者是通过哪些句子来描写山川美景的呢?请想象这个句子表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小组合作探究后,小组代表用下列句式说话: “我从文中句中,读出了之美,【画面描 绘】。” 如: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译文,下同】。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写出了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自然美不胜收。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2.词句鉴赏: 【问题一】我们欣赏了整篇文章的景物描写,优美和谐,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中间的“乱”字,让人想到混乱、乱七八糟,这个字是否该换一换,比如用 “齐”“共”等等? 参考:“乱”表现一种自由,一种活力,是一种不规则美,通过“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 【问题二】有人评说,“作者将晓雾、夕日与猿鸟、沉鳞形成静动相衬之美。”这样的动静相衬的意境之美,文中还有体现吗? 参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问题三】这几句景物描写句间有一定的顺序吗?

27课导学案(答谢中书书).doc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屮蕴含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 ?作者简介 陶弘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庾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岀”。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3.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 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自主学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 ?)( )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臬奇考( 2感知课文,?行诵课文 )( )( )(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用课文原句回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用原文回答)(3)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用课文原句回答) (4)全文可分三部分,请分段落并写岀大意。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1课《答谢中书书》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本文的特点首先表现在优美的意境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大自然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主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己相融合的生命愉悦。另一方面,本文结构缜密、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另外,这篇小品语言极富特色,以四言为主,很是整饬,最后,以长句收束,犹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2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③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3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4重点难点 ①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欣赏 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②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合作探究。 6教学工具 PPT演示稿 7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免费教案(可打印修改)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弄懂句子的含义。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提高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教师 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 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学习了《三峡》,我们无不为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现在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过之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诗﹗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1)听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交相辉映。(2)四时:四季。(3)歇:消散。(4)夕日:夕阳。(5)颓:坠落。(6)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鳞,指代鱼。(7)与:参与,这里指欣赏。(8)奇:指奇山异水。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作业:

【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1

【关键字】八年级 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 课题:答谢中书书(第一二学时)课型新知预展 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 2、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3、通过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全文。 2.说出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少两点)。 知识链接: 1、资料交流: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问信。 2、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都属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念,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3、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课时“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自主预习: 1、熟读课文,给不认识的字标上注音: a读准字音和节奏,四字句两两停顿,导入: 1、美:对全文的概括,以美点明中心,引起下文。 2、先仰视“高峰如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 3、实欲界之仙都、自谢灵运以

27(1)《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l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②晓雾将歇歇: ③夕日欲颓颓:④与其奇者与: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 ②沉鳞竞跃译文: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两种视角,写,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的志趣,将在山水之中流露于笔端。 答案:1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一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面。(2分,一句1分)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é)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解衣欲睡。()6)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

27《答谢中书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27短文两篇(1) (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18-20题。(10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呜;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四时俱备四时:___________ ②晓雾将歇歇: ____________ ③夕日欲颓颓:___________ ④与其奇者与: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的文字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 ①五色交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沉鳞竞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以 ________ 两种视角,写 ________ ,用笔洗练,境界清新。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感慨,赞叹山水之美,传达出自己__________________ 的志趣, 将在山水之中_____________ 流露于笔端。 答案小8.①四季。②休息。这里指散尽。③坠落。④参与,这里指欣赏。(4分,_ 词1分) 19.①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②潜游水中的鱼竞相跳出水而。(2分,一句1分) 20.①仰观俯察山之高、水之净。②归隐林泉、与自然相融合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4分,一空1分) 27短文两篇(2) 阅读古文《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苏轼与张怀民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特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解: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化汉族,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zh◎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解释划线的字词。 1)念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27、《答谢中书书》导学案(人教版)

27、《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2、品味文章的画面美,学习文章多角度写景、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学习过程: 前置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答谢中书书”应该怎样读?如何理解两个“书”的含义? 2、给谢中书的这封信是谁写的呢?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3、朗读课文 (1)、反复朗读课文,指名读,评价。 (2)、齐读课文。 课堂探究 1.疏通文意 (1)、自主翻译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2.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一共描绘了几幅风景图画?结合课文内容,给每一幅风景图画取名。 (教师举例,如:高峰入云图)

(2)、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画面。 3.感受文章的意境美 (1)、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优美的意境。细细品味文中写景部分,分析文章的意境美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写山川之美的? 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文章语言清新凝练,言简意赅,极富特色。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一说,好在哪里? (例如:我认为“高峰入云”,这一句中的“入云”一词用得很好。因为它写出了山高耸挺拔的特点。而且“入”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见底、乱(“乱”可不可以用“齐”来替代)、跃、实是”等词语。 5.感受文章的人情美 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你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你不理解的问题,请大胆的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 当堂检测 1、文中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你积累几句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

27答谢中书书

27.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短文《答谢中书书》。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优美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优美景物曾经引起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也为我们留下许多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又有机会一起来学习描写山水优美景色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丹阳秣陵人。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梁武帝即位,屡加礼聘,不肯出。帝有大事,无不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题目: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中书”是一个官职,“谢中书”指的是谢征。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个别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1)扫除生字词障碍,读准下面划线字的读音。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 (2)把握短文的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集体读。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默读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补充词语理解

27课答谢中书书承天寺学案 (1)

《答谢中书书》导学案林晓月 2102-11-16 学习目标:(1分钟)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营造氛围,导入学习:(2分钟)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自学指导(一)根据积累,自主学习独立完成。(5分钟) 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 夕日欲tuí()沉鳞jìng()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朗读课文,把握节奏。(不少于三遍) 3、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学指导(二)(15分钟) 调动你所掌握的文言知识,参照注解,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交流。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钟)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4)夕日欲颓() (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句子:(6分钟) (1)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 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 者 3.翻译全文,小组内补充完善。(7分钟) 自学指导(三)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自主完成。(7分钟)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其中“”字点明全文的中心。 2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 3、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 自学指导(四)理解文章内容后,具体分析。(15分钟)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27课答谢中书书 教案

初中__二___年级__语文___学科教案 执教人 李威课 型新 授 教案 类型自 主 主 备 人 李 威 集备日期 合 作 释 疑 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使用日期主管人二、明确目标(多媒体显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课题第27课答谢中书书研讨意见三、介绍课题、作家作品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1、解题:答/谢中书/书 2、,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①答:回复。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③书:即书信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2、作家和作品介绍: 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陶弘景---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重点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3、作品背景: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难点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语言,体验归隐情趣。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大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教具自制PPT 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教学过程2、学生小组活动,理解文章大意和全文主旨。 明标自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多媒体出示风景图,然后请描述看到了什么?(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联想到了哪些诗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弘景的(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学《答谢中书书》,共同去欣赏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 点拨拓展(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 达 标 训 练 一、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①四季②早 晨③坠 落④潜游在 水中的鱼⑤ 考虑、想 到⑥参与, 这里指欣赏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①四时 ..俱备()②晓.雾将歇()③夕日欲颓.()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二.课文理解题。 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_______。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3、文中的静景是:_____ ,文中的动景是:_____。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4、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 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曲折的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_____________。 明确赏析: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板 书 设 计 答总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谢仰视高峰入云 第四是动静相衬之美。中写四季常景俯视清流见底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书景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4、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书日夕变景-----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抒怀 六、拓展迁移:堂堂清 天天清 三、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你还能想起哪些描写山川之美的文章?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对偶 (2)对偶,借代从中这些作者又是怎样表现山川之美的呢?清的对象 你得到什么启发? 2、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教后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