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乳腺癌治疗原则

乳腺癌治疗原则

乳腺癌治疗原则
乳腺癌治疗原则

乳腺癌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发乳腺癌患者。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如手术、放疗水平提高,化疗、内分泌药物的发展和新的生物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乳腺癌的药物治疗可在手术前、手术后,以及复发转移后,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治愈率。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分类治疗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临床获益,体现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病因和易患因素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危险因素包括持续地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未育和晚育、既往乳腺组织学异常、基因易感性和尚不清楚的环境因素。

(一)雌激素

初潮早、绝经晚及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的女性由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延长,其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如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激素替代治疗延长了自然月经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无替代治疗者的1.3倍。

(二)妊娠

催乳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妊娠第1胎晚的或未生育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高。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哺乳对乳腺癌也有预防作用。

(三)乳腺良性病变

一般认为乳腺良性疾病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病理证实的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瘤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倍,多数研究者认为乳腺小叶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四)家族史和遗传基因

有研究发现,有1个乳腺癌一级亲属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倍;有2个一级亲属者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既往有乳腺癌病史,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增

加2 ~ 4倍。

(五)环境因素

环境方面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脂饮食、乙醇摄入、吸烟、缺乏锻炼等。而既往局部放疗也能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二、病理分类与临床分期

(一)病理分类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较多,国内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除外伴发浸润性癌者)。此类乳腺癌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者,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性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分化较高,预后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分化较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判断预后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5.其他罕见癌。

(二)临床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法见表1所示。

表1 乳腺癌的TNM分期

分期T N M

0期

Ⅰ期

Ⅱa期Tis

T1*

T0

N0

N0

N1

M0

M0

M0

Ⅱb期Ⅲa期

Ⅲb期

Ⅲc期Ⅳ期

T1*

T2

T2

T3

T0

T1

T2

T3

T3

T4

T4

T4

任何T

任何T

N0

N0

N1

N0

N2

N2

N2

N1

N2

N0

N1

N2

N3

任何N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0

M1

*包括T1及T1mic

三、临床表现

(一)乳腺肿块

乳腺肿块常为患者就诊的首发状态,一般多为单发,质地坚硬,增大较快,可活动。

(二)皮肤和乳头

癌细胞侵及皮肤和乳头,表现为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内陷。

(三)乳头溢乳

乳头溢乳可为血性或浆液性,此时可涂片做细胞学检查。

(四)转椅灶表现

1.区域淋巴结转移常见腋窝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硬、融合或固定。

2.血行转移多见于肺、肝、骨和脑等转移,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五)炎性乳腺癌表现

炎性乳腺癌表现为乳房皮肤呈炎症样改变,由局部可扩大到全乳房,皮肤颜

色浅红或深红色,同时伴有皮肤水肿、增厚、表面温度升高等。

四、诊断要点

(一)X线诊断

乳腺X线检查可降低受检人群乳腺癌死亡率。全乳数字化钼靶检查比常规乳腺钼靶检查曝光剂量低而组织细节分辨率更高,可进一步提高钼靶诊断的敏感性。但乳腺X线检查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一般不建议对35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线检查。

(二)乳腺超声检查

对乳腺组织较致密者应用超声检查较有价值,可作为乳腺X线检查的联合措施。肿块较小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行乳腺肿块穿刺活检。

(三)乳腺磁共振成像检查(MRI)

乳腺MRI诊断进展迅速,能发现钼靶、B超及临床检查阴性的乳腺癌。文献报道,MRI发现乳腺恶性疾病的敏感性是94%~100%,特异性为53%~97%,是公认最敏感发现小叶癌的影像学方法,对多中心、多灶性病变的检出率高于其他方法。

(四)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

对于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FDG-PET可检出67%常规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MRI和骨扫描)阴性的转移灶。

(五)病理学检查

活检标本的病理学结果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切除活检时应先做快速冷冻切片检查;如为恶性则行根治性手术,同时标本应作激素受体测定。如无快速冷冻切片条件,可在病理证实后2~4周内再行手术。

五、治疗原则

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对局部病灶进行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或以上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各种治疗手段的选择要依据肿瘤组织学特征、原发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腋窝淋巴结状况、肿瘤激素受体水平和HER-2状态、有无可检测到的转移病灶、并发症情况、患者年龄以及绝经状态等。

(一)综合治疗原则

1.Ⅰ期手术治疗为主,目前趋向保乳手术加放射治疗。对具有高危复发倾向的患可考虑术后辅助化疗。

2.Ⅱ期先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病理和临床情况进行辅助化疗。对肿块较大、有保乳倾向的患者,可考虑新辅助化疗。对部分肿块大、淋巴结转移数目多的病例可选择性做放疗。

3. Ⅲ期新辅助化疗后再做手术治疗,术后再根据临床和病理情况做放疗、化疗。

以上各期患者,如果受体阳性,应该在化疗、放疗结束后给予内分泌治疗。

4.Ⅳ期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外科手术

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房单纯切除术及小于全乳切除的术式等。术式选择应尽量减少手术破坏、对早期乳腺癌患者尽力保留乳房外形,但必须严格掌握以根治为主、保留功能及外形为辅的原则。

(三)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包括根治术之前或后作辅助放疗、晚期乳腺癌的姑息性放疗。近年来,放射治疗在缩小手术范围中起了重要作用。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如下:

1.原发灶肿瘤较大估计直接手术有困难及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明显增长者。

2.原发灶有明显皮肤水肿或胸肌粘连者。

3.腋淋巴结较大或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有明显粘连者。

4.争取手术切除的炎性乳腺癌患者。

5.应用术前化疗肿瘤退缩不理想的病例。

6.单纯乳房切除术后。

7.根治术后病理报告有腋中群或腋上群淋巴结转移者。

8.根治术后病理证实转移性淋巴结占检查的淋巴结总数一半以上或有4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

9.术后病理证实乳内淋巴结转移的病例(照射锁骨上区)。

10.原发灶位于乳房中央或内侧者作根治术后尤其有腋淋巴结转移者。

11.以减轻转移灶症状为目的的放疗。

(四)药物治疗

1.化学药物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全身化疗的目的在于根除机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以提高外科手术的治愈率。

(1)术后辅助化疗: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明显提高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率(DFS)和总生存率(OS)。而近期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估了化疗受益与雌激素受体状态间的相互作用,证明ER阴性乳腺癌患者可从化疗中获益更多。

辅助化疗适应症:①原发肿瘤直径大于1cm;②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③不伴有严重内脏器质性病变;④非妊娠期。

在化疗方案的选择方面,多项研究显示多种药物的联合化疗优于单药化疗。低危组腋窝淋巴结阴性化疗方案可选择CMF×6周期或AC∕EC×(4~6)周期。有高危复发因素的腋窝淋巴结阴性化疗方案可选择FAC∕FEC×6周期或TC×6周期(多西他赛∕环磷酰胺)。腋窝淋巴结阳性可选择的化疗方案有AC×4→T×4(AC序贯紫杉醇),FEC×3→T×3(FEC序贯多西他赛),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胺)×6周期;也可以在G-CSF支持下,采用每两周一次的剂量密集化疗,ddAC×4→ddT×4;或ddA→ddT→ddC(多柔比星序贯紫杉醇序贯环磷酰胺)。

辅助化疗宜术后早期应用,首程化疗建议待手术伤口愈合后开始,争取在术后3~4周应用,最迟不能超过术后1个月,如果待病灶明显后再用,将降低疗效。辅助化疗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达到原计划剂量的85%时效果较好。治疗期不宜过长,对乳腺癌术后主张连续6~8疗程的化疗。辅助化疗一般不与内分泌治疗或放疗同时进行。

乳腺癌常用辅助化疗代表方案见下表2

方案药物剂量及方法间隔及总周期数CMF 环磷酰胺(C) 500mg/m2 iv d1、

28天×6周期

8

甲氨蝶呤(M) 5-Fu(F) 50mg/m2 iv d1、8 500mg/m2 iv d1、8

AC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4周期

EC 表柔吡星(E)

环磷酰胺(C) 10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4~6)周

CAF 环磷酰胺(C)

多柔比星(A)

5-Fu(F) 500mg/m2 iv d1

50mg/m2 iv d1

500mg/m2 iv d1、

8

21天×6周期

FEC 5-Fu(F)

表柔吡星(E)

环磷酰胺(C) 500mg/m2 iv d1、

8

60mg/m2 iv d1、8

500mg/m2 iv d1

28天×6周期

TAC 多西他赛(T)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75mg/m2 iv d1

50mg/m2 iv d1

500mg/m2 iv d1

21天×6周期

TC 多西他赛(T)

环磷酰胺(C) 75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4周期

AC→T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序贯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4周期

紫杉醇(T) 175mg/m2 iv 3h d1 21天×4周期

FEC→T 5-Fu(F)

表柔吡星(E)

环磷酰胺(C)

序贯

多西他赛(T) 500mg/m2 iv d1

100mg/m2 iv d1

500mg/m2 iv d1

75~100mg/m2 iv

3h d1

21天×3周期

21天×3周期

密集AC→T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序贯

紫杉醇(T)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175mg/m2 iv 3h d1

14天×4周期

14天×4周期

密集A→T→C 多柔比星(A)

序贯

紫杉醇(T)

序贯

环磷酰胺(C) 60mg/m2 iv d1

175mg/m2 iv 3h d1

600mg/m2 iv d1

14天×4周期

14天×4周期

14天×4周期

(2)新辅助化疗:又称术前化疗、初始化疗和诱导化疗,是指在手术或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以全身化疗作为乳腺癌的第一步治疗,然后再行局部治疗。局部治疗后继续完成拟定的化疗。新辅助化疗是与乳腺癌术后的辅助化疗相对比而言得名。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和炎性乳腺癌(IBC)或临床ⅡA 期、ⅡB期或T3N1M0期的保乳患者应考虑行术前新辅助化疗。新辅助化疗的意义在于:①尽早控制微转移灶;②使原发癌及其周围扩散的癌细胞产生退行性变或部分被杀灭,以减少术后复发及转移;③进展期乳腺癌以及炎症型乳腺癌限制了手术治疗的实施,术前化疗可使肿瘤缩小,以便手术切除;④可以根据切除肿瘤标本评价术前化疗效果,作为术后或复发时选择化疗方案的参考。

凡推荐用于术后辅助治疗的化疗方案都可用于术前新辅助化疗。HER-2过表达患者应考虑采用含曲妥珠单抗的新辅助化疗。

(3)复发或转移乳腺癌化疗: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以姑息性化疗为主。一线单独用药包括:多柔比星、表柔比星、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柔比星、紫杉醇、多西他赛、卡培他滨、长春瑞滨和吉西他滨。推荐的一线联合化疗方案包括:氟尿嘧啶、多柔比星和环磷酰胺(FAC/CAF);氟尿嘧啶、表柔吡星、环磷酰胺(FEC);多柔比星或表柔吡星和环磷酰胺(AC/EC);多柔比星和多西他赛或紫杉醇(AT);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CMF);多西他赛、卡培他滨;吉西他滨、紫杉醇。其他有效的单药包括顺铂、卡铂、口服依托泊苷、长春碱和氟尿嘧啶持续静脉给药。与贝伐单抗合用的首选药物是紫杉醇。HER-2阳性的患者可以从曲妥珠单抗单药或与某些化疗药物联合治疗中获益。与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的首选化疗方案是:①紫杉醇±卡铂;②多西他赛±卡铂;③长春瑞滨。对蒽环类、紫杉醇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患者,可从拉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中获益。

转移性乳腺癌的联合化疗方案见下表3

方案药物剂量及方法间隔及总周期数

CMF 环磷酰胺(C)

甲氨蝶呤(M)

5-Fu(F) 100mg/m2 po

d1~14

40mg/m2 iv d1、8

600mg/m2 iv d1、

8

28天

AC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

CAF 环磷酰胺(C)

多柔比星(A) 100mg/m2 po

d1~14

50mg/m2 iv d1

28天

5-Fu(F) 500mg/m2 iv d1、

8

FEC 5-Fu(F)

表柔吡星(E)

环磷酰胺(C) 500mg/m2 iv d1、

8

50mg/m2 iv d1、8

400mg/m2 iv d1、

8

28天

AT 多柔比星(A)

或表柔吡星(E)

紫杉醇(P)

或多西他赛(T) 50mg/m2 iv

75mg/m2 iv

175mg/m2 iv

75mg/m2 iv

21天

TX 多西他赛(T)

卡培他滨(X) 75mg/m2 iv d1

950mg/m2 po bid

d1~14

21天

TG 紫杉醇(T)

吉西他滨(G) 175mg/m2 iv 3h d1

1250mg/m2 iv d1、

8

21天

2013年NCCN最新更新为,如下图

2.内分泌治疗乳腺癌是一种与内分泌密切相关的肿瘤,其发生发展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及其代谢异常有关。激素受体与乳腺癌的疗效有明确关系:①雌激素受体阳性者应用内分泌治疗的有效率为50%-60%,而阴性者有效率低于10%,

受体的含量与疗效呈正相关关系,原则上内分泌治疗首选ER和(或)PR阳性的患者,对于ER和PR均阴性的患者不推荐辅助内分泌治疗;②受体阴性的乳腺癌分化较差,术后易复发、预后较阳性者差;③受体阳性者复发倾向于皮肤软组织或骨转移,而阴性者则倾向于内脏转移。

目前,用于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有抗雌激素药物[如他莫昔芬(TAM)、托瑞米芬等]、芳香化酶抑制剂(AI)(阿那曲唑、来曲唑、依西美坦等)、孕激素(甲地孕酮、甲羟孕酮)及黄体生成素释放素(LH-RH)拮抗剂等,临床治疗以前两者为主,且根据患者月经状态选择适当的药物;一般绝经前患者首选他莫昔芬,绝经后患者首选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药物或手术达到绝经状态的患者也可以选择芳香化酶抑制剂。

内分泌治疗适应症如下:

1)辅助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①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癌患者不论年龄绝经状态、年龄、或肿瘤HER-2状态、是否需要化疗均应接受内分泌治疗;②激素受体不明的早期乳腺癌。

(2)治疗原则:

①如术后需要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内分泌治疗在辅助化疗结束后开始,如需要接受辅助放疗,一般辅助化疗结束后开始辅助放疗,内分泌治疗可与放疗同时开始;

②治疗模式:a.绝经前:首选TAM,±卵巢功能抑制(手术切除或者戈舍瑞林、亮丙瑞林)2~3年,如患者进入绝经,可选择继续TAM直至5年然后再给予5年AI,或选择改用AI治疗至5年或更长时间。如患者仍未绝经,继续完成5年TAM治疗。口服TAM5年能显著提高患者的10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但口服10年并不一定能增加疗效,反而有可能增加第二原发癌,特别是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因此,TAM治疗5年时如患者仍未绝经是否继续治疗存在争议。如进入绝经期可再给予AI治疗5年。b.绝经后:AI治疗5年;TAM治疗2~3年后改用AI治疗直至5年或更长时间;TAM治疗4.5~6年后再用AI治疗5年;对于有AI禁忌症(如心血管系统疾病、骨质疏松或骨关节疾病)或拒绝使用AI或不能耐受AI者,可使用TAM治疗5年。

PS:绝经的定义(NCCN)

(1)已经进行双侧卵巢切除。

(2)年龄≥60岁。

(3)年龄<60岁,在没有应用化疗、TAM、托瑞米芬、卵巢抑制剂的情况下12个月没有月经,并且FISH及血清雌二醇在绝经后水平。

(4)如果应用TAM或托瑞米芬,年龄<60岁,那么FISH和血清雌二醇已经到达绝经后水平。

(5)对于正在应用LH-RH类似物或拮抗剂的妇女,无法确定是否已绝经。在辅助化疗时还没绝经的妇女,停经并非绝经的可靠标志。

2)晚期转移乳腺癌(MBC)首选内分泌治疗

(1)适应症:①患者年龄>35岁;②辅助治疗后无病生存期(DFS)>2年;

③仅有骨和软组织转移;④或存在无症状的内脏转移;⑤ER和(或)PR阳性。

(2)治疗原则:

a.尽量不重复使用辅助治疗或一线治疗用过的药物。

b.他莫昔芬辅助治疗失败的绝经后患者首选芳香化酶抑制剂。

c.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失败者可选孕激素或氟维司群。

d.非甾体类AI(阿那曲唑、来曲唑)治疗失败者可选甾体类AI(依西美坦)、孕激素或氟维司群。

e.既往未用过抗雌激素治疗者,仍可试用TAM或托瑞米芬。

f.ER阳性的绝经前如果一年内接受过抗雌激素治疗,首选二线内分泌治疗方案为卵巢手术切除或其他有效的卵巢功能抑制剂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药物;如果未接受抗雌激素治疗,初始治疗未单用抗雌激素治疗,可选卵巢抑制或去势,然后联合AI治疗。

g. 对于肿瘤进展快、内脏侵犯、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先于化疗,病情控制后再行内分泌治疗。

h. AI仅可用于绝经的患者。

i.内分泌治疗起效较慢,有时2~4个月才起效,对于肿瘤无明显进展者,至少应用药1个月才能评价疗效。

j.3﹪~13﹪的患者在口服TAM2天至3周时,会出现短暂的骨痛症状加剧,

转移性皮肤结节或皮肤红斑增大或变多,5﹪的患者还伴有高钙血症,即所谓“肿瘤闪烁”现象,这主要发生在大剂量雌激素治疗时,但也可见于AI。这往往提示内分泌治疗有效,应密切观察,对症处理,而不应过早停药,症状严重者,治疗应该暂缓,待症状改善后再继续。“肿瘤闪烁”现象应在4~6周消失,如未消失应判断为肿瘤进展。

3.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分子靶向药物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三大传统模式之后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靶向治疗作用机制在于利用肿瘤细胞可以表达、正常细胞很少或不表达的特定基因或基因的表达产物,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治疗乳腺癌有效的分子靶向药物有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及贝伐单抗等。

其中曲妥珠单抗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单克隆抗体。HER-2已是乳腺癌患者制定治疗计划中必须明确的肿瘤标志指标。HER-2阳性是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过度表达。免疫组化HER-2(+++)或FISH(+)、CISH(+)为HER-2阳性。免疫组化HER-2(+)或HER-2(-)为HER-2阴性。免疫组化(++)应通过FISH或CISF检测明确HER-2状况。几个临床研究使用的方案:AC序贯TH、TCH、DH序贯FEC在指南中均以Ⅰ类证据等级推荐曲妥珠单抗用于HER-2过表达的患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治疗者其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加大,目前推荐使用曲妥珠单抗用法为每周1次,每次2mg/kg(首次4mg/kg)或每3周1次,每次6mg/kg(首次可用8mg/kg),共1年。

(1)辅助化疗中含曲妥珠单抗的化疗方案如下表4,化疗部分与不含曲妥珠单抗部分相同。由于曲妥珠单抗(H)与蒽环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明显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因此含蒽环类的辅助化疗应在蒽环类部分化疗结束后再开始使用曲妥珠单抗。而曲妥珠单抗与紫杉类药物联合使用是安全的,可以同时使用。如:AC→TH,应在4周期AC结束,开始T化疗时联合H,而TCH方案,多西他赛、卡铂、曲妥珠单抗可同时使用。

表4

方案药物剂量及方法间隔及总周期数AC→TH 多柔比星(A) 60mg/m2 iv d1 21天×4周期

环磷酰胺(C) 序贯

紫杉醇(T)

联合

曲妥珠单抗(H) 600mg/m2 iv d1

80mg/m2 iv d1

6mg/kg iv

qw×12次

q3w×1年

密集AC→TH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序贯

紫杉醇(T)

联合

曲妥珠单抗(H)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175mg/m2 iv d1

6mg/kg iv

14天×4周期

14天×4周期

q3w×1年

TCH 多西他赛(T)

卡铂(C)

联合

曲妥珠单抗(H) 75mg/m2 iv d1

AUC=5 iv d1

6mg/mg iv

21天×6周期

q3w×1年

TH→FEC 多西他赛(T)

曲妥珠单抗(H)

序贯

5-Fu(F)

表柔吡星(E)

环磷酰胺(C) 100mg/m2 iv d1

2mg/mg iv

600mg/m2 iv d1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1天×3周期

qw×9次

21天×3周期

AC→TH 多柔比星(A)

环磷酰胺(C)

序贯

多西他赛(T) 60mg/m2 iv d1

600mg/m2 iv d1

250mg/m2 iv d1

21天×4周期

21天×4周期

联合

曲妥珠单抗(H) 6mg/kg iv q3w×1年

(2)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治疗中含靶向制剂的方案,见下表5

方案药物剂量及方法间隔及总周期数

紫杉醇+贝伐珠单

紫杉醇

贝伐珠单抗90mg/m2 iv d1、8、

15

10mg/mg iv d1、

15

无明确时间

TCH 紫杉醇(T)

卡铂(C)

联合

曲妥珠单抗(H) 175mg/m2 iv d1

AUC=5 iv d1

6mg/mg iv

21天

q3w

TH 紫杉醇(T)

曲妥珠单抗(H) 750mg/m2 iv d1

6mg/mg iv

21天

q3w

TH

拉帕替尼+曲妥珠单抗多西他赛(T)

曲妥珠单抗(H)

拉帕替尼

曲妥珠单抗

80mg/m2 iv d1

6mg/mg iv

1250mg/m2 po qd

d1-21

6mg/mg iv

Qw

qw

至疾病进展

q3w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治疗【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4.2012年及2013年NCCN指南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2020版:乳腺癌诊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历程(全文) 近年来,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回顾既往发展历程,从引进并学习NCCN指南,推广规范化治疗,到参与St.Gallen共识,随后开展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研究,探索循环肿瘤细胞应用,推动智能决策的研发,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指南;中国乳腺癌历程走过了学习吸收、创新提高的发展之路。 一、NCCN指南:学习国际指南、普及规范诊疗 临床医学经历了从经验医学到循证医学的转变[1],医疗行为对指南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增加。NCCN是由28个癌症中心组成的非营利联盟,致力于患者护理、研究和教育等工作。在提高和促进癌症护理质量的过程中,NCCN认识到创建适合患者、临床医师和其他卫生保健决策者使用的临床实践指南的重要性。基于此,NCCN在1996年推出了首部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共涵盖八个瘤种。NCCN指南发展至今,已经形成包括肿瘤筛查和预防、治疗、支持性护理和特定人群的四大类近80部指南,对不同阶段和类别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模式都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具有直接的临床指导意义。 2006年由孙燕院士牵头,NCCN指南中文版(cNCCN指南)工作启动,江泽飞教授负责乳腺癌部分的讨论和执笔。cNCCN乳腺癌指南在学习原版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调整,特别注意采用"推荐'建议""考虑"等区分不同级别的证据[2]。首部cNCCN乳腺癌指南中,还提出了中国专家对妊娠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建议,使指南兼具国际

标准和中国特色。2007—2011年,cNCCN乳腺癌指南在保留原版精华的基础上,继续吸收中国特色内容,逐年更新。 2007年指南中提出,年龄<35岁的年轻患者复发和再发风险相对较高,患者在接受保留乳房手术时应充分知情;同时补充了中国开展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检测应参考的标准和指南。 2008年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指导辅助化疗的依据(2B类证据)。考虑到该检测在国内尚未普及,cNCCN乳腺癌指南中将21基因检测作为可选手段,不做推荐;同时考虑到中国实情,尤其是中国临床研究开展尚不普及,对激素受体阴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但内分泌治疗耐药的患者,如仅有骨或软组织转移,或仅有无症状的内脏转移,建议考虑严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原则进行1次内分泌治疗。 2009年cNCCN乳腺癌指南中删除了9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方案,同时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和骨相关疾病临床诊疗专家共识》等纳入注脚。 2010年纳入了《中国HER2阳性乳腺癌诊疗专家共识》,并提出了"中国专家根据危险度推荐化疗方案的原则"。 2011年删除了艾日布林、地诺单抗等在中国不可及的治疗药物,同时考虑到药物毒性,删除了EC×8周期辅助化疗方案(表1)。

研究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研究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6T16:43:07.8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宋振玉 [导读]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阑尾切除术中实施腰硬联合麻醉,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266300 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治时段在2014年1月-2016年5月间;所有患者均实施多西他赛治疗,分析患者的耐药性、临床疗效、毒副反应以及生存情况等。结果:①耐药性:80例患者中,原发耐药率为40%,继发耐药率为80%;②治疗效果:客观缓解率达到65.0%,临床获益率为87.5%;原发耐药和继发耐药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③毒副反应:主要以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III级白细胞计数为主;④生存情况:原发耐药患者的PFS为(2.74±0.45)月,继发耐药患者显示为(5.72±1.32)月,具有差异性,(P<0.05)结论: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经多西他赛解救治疗后,可获得较好的临床获益以及客观缓解效果,而原发耐药性患者对多西他赛治疗的反应差。 关键词:多西他赛;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临床效果 紫杉醇和多西他赛是转移性乳腺癌主要的主要药物,但较多的临床研究表明紫杉醇与多西紫杉醇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耐药性,但也有报道证实[1]使用多西他赛可以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鉴于此,本次选取2014年1月-2016年5月时间段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80例实施多西他赛治疗,分析该药的安全性,现将全部内容整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收治的8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间)为研究对象。其中,临床资料不全者、脏器功能障碍者、精神性疾病患者以及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皆不在入选之列;全部的患者经病理检查均为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病症;年龄在32-73岁间,年龄均值(51.52±7.41)岁,雌/孕激素受体阳性比例显示为61.2%。 1.2 纳入标准 原发耐药:①所有患者均为紫杉醇治疗无效的乳腺癌病患;②曾给予紫杉醇进行放射性治疗者;③所有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要低于12个月。 继发耐药:①所有患者经紫杉醇解救治疗已经达到PR或CR阶段,且于治疗中发生疾病变化的乳腺癌者;②曾有紫杉醇辅助化疗的历史;③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超过12个月者。 1.3 治疗方法 紫衫治疗:该方法主要根据综合癌症网络(NCCN)规定的使用标准,三周疗剂量:剂量设定为:对患者实施紫杉醇175mg/m2的剂量采取静脉滴注治疗,1天1次,将21天为一周期;周疗剂量:使用紫杉醇80mg/m2以静脉滴注方式治疗,每周治疗1次。 多西他赛治疗:采取静脉滴注60-100mg/m2的多西他赛治疗,1天1次,1个周期是21d,有效者应连续该药治疗到病症有转化或不良反应超出患者忍受范围内可停止。 1.3 观察内容 ①对患者的治疗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参考实体瘤治疗的诊断标准,分为全部改善(CR)、部分改善(PR)、情况稳定(SD)以及好转(PD);客观缓解率=(CR例数+PR例数)/总数×100%,临床获益率=(CR例数+PR例数+SD例数)/总例数×100%,临床疗效均持续超过24周,并详细统计患者的耐药情况以及无进展生存期情况(PFS)。②毒副作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WHO)化疗药物毒性反应诊断的规定,观察患者出现的血液毒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表、t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耐药分析 本次研究发现,80例患者中,原发耐药率达到40%(32/80);继发耐药率为80%(48/60)。 2.2 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经分析,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到65.0%(52/80),临床获益比例为87.5%(70/80);原发耐药、继发耐药缓解的例数为54例、56例,对应的比例为67.5%、70.0%;临床获益比率达到82.5%(66/80)、80.0%(64/80);不同的耐药间并未有明显的差异性, (P>0.05),不具有可比性。 2.3 患者血液毒副反应分析 80例患者中的血液学毒副反应主要以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III级白细胞计数减少最为突出,分别总数的77.5%、47.5%,详见表1 表1 患者紫杉醇耐药的血液学毒副作用情况 2.4 患者的生存情况 经分析患者的PFS达到(4.32±1.06)月、原发耐药患者的PFS为(2.74±0.45)月,继发耐药患者为(5.72±1.32)月,原发耐药患者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指对于未发现远处转移的初治乳腺癌患者,在计划中的 手术治疗或手术加放疗的局部治疗前进行的全身系统性化疗[1-2]。新辅助化疗 作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随着各类临床 试验和新的治疗理念不断涌现,其治疗模式也从曾经单一的化疗,转变为当前 基于不同乳腺癌分子亚型的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联合化疗、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等。随着新的循证医学数据不断充实,各种治疗理念和临床 实践的差异也越发明显,如何在临床实践中选择新辅助治疗适应证,优化患者 的治疗策略并改善治疗结局仍存在争议。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和理念,中国乳 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组就新辅助化疗、新辅助抗HER2联合化疗中,新辅助治疗目的及适应证、手术治疗规范、新辅助治疗前后的评估规范以及新辅助治疗方 案和策略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争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详细的研讨,联合发布《中国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旨在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 医师进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临床实践。 1、新辅助治疗的目的和适应证 专家组首先明确了在当前临床实践过程中,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应该从实际的临 床需求出发,以治疗的目的为导向,主要包括:① 将不可手术的乳腺癌降期为可手术乳腺癌;② 将不可保乳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乳的乳腺癌;③ 获得体内 药物敏感性的相关信息,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对于美国国立 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中提及的新辅助治疗潜在目的还包括将不可保腋窝的乳腺癌降期为可保腋窝,中国专 家对此持审慎态度,认为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前哨淋巴结评估假阴性率高、长 期安全性数据不足等风险,并不常规推荐将对已经证实转移的区域淋巴结进行 降期保腋窝作为新辅助治疗的目的[3-4]。 当前在不同的指南和共识中对于新辅助治疗适应证的描述存在较大的差异[1-2,5-6],在明确新辅助治疗目的的基础上,绝大多数专家认同在临床实践中应 以上述3点治疗目的为导向行新辅助治疗,绝大多数专家认为并非所有需要行 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都推荐行新辅助化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专家组就不同肿瘤负荷以及乳腺癌亚型的患者是 否优选新辅助治疗进行了逐一讨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淋巴结状态、分子分 型等)的情况下,当肿瘤负荷较大时,中国专家更倾向于推荐优选新辅助治疗,83%的专家推荐浸润性病灶大于5 cm的乳腺癌患者优选新辅助治疗,而其他单 一病理学因素(如肿块大于3 cm或淋巴结阳性)并不能作为优选新辅助治疗的依据。 多数专家(63%)认可病理学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是预后替代的研究终点,对患者采用预期pCR率高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7-8]。在新辅助后辅助治疗方面,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 试验提出,针对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患者,如未达到pCR,可通过强化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9-10]。在临床实践中,能否基于这两项临床试验的结果而对所有三阴性乳腺癌和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推荐新辅助治疗尚存在争议。专家组强调CREATE-X和KATHERINE临床试验是辅助阶段临床试验,仅提示针对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可采用辅助阶段强化治疗的策略,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_尉承泽

讲座 文章编号:1005-2208(2009)09-0774-03 乳腺癌治疗基本原则和临床选择 尉承泽,江泽飞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 【关键词】乳腺癌;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 Keywords breast carcinoma;radiotherapy;chemotherapy;endocrine therapy 乳腺癌发病率在我国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使病人获得最合适的,即效果好,副反应小的治疗,是肿瘤医生追求的目标。 1局部治疗 乳腺癌是一个全身性疾病,手术治疗与全身治疗同样重要。随着乳腺癌早期发现率的提高,外科治疗理念也在不断进步。在不降低治疗结果的前提下,更注重功能保留及外形的美观。2008年NCCN指南,继续提倡早期保乳治疗,前哨淋巴结活检代替腋窝淋巴结清扫,增加了乳腺癌根治术后乳房重建原则。 乳房重建包括即刻重建和延迟重建,可利用自身皮瓣或乳房假体,也可二者联合。乳房重建选择需要包括乳腺外科、乳腺内科、整形科、辅助诊断科等多学科合作,在充分评估病人病情危险程度,明确肿瘤治疗方案后,结合病人自身的需求,充分讨论后决定。延迟重建时机应该根据术后辅助治疗的情况来确定。指南还特别提出病人吸烟是乳房重建的相对禁忌证,因为吸烟可能导致乳房重建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增高。 关于不同病人的放疗选择。腋淋巴结转移(LNM)≥4个的病人,应进行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对于LNM 在1~3个的病人,因为已有研究显示这样的放疗能够增加局部控制率,NCCN指南建议给予同侧胸壁区和锁上区的放疗。由于乳区放疗的证据为3级证据,专家意见并不一致。对于腋淋巴结阴性病人,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是肿瘤直径>5cm、切缘阳性或切缘与肿瘤近<1mm,这样的病人应考虑给予胸壁放疗。 对于导管原位癌局部治疗进一步细化。研究证实,导管原位癌保乳术后接受全乳放疗,可使局部复发率下降大约50%。NCCN指南对导管原位癌治疗提出3条可供选择的方案:(1)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2)乳房根治术考虑乳房重建,可行前哨淋巴结活检;(3)仅行保乳术,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和保乳放疗。临床实践中应该提倡争取保乳术联合全乳放疗,行前哨淋巴结活检。不适合保乳者可考虑切除后的乳房重建,提高生活质量[1]。 2术后辅助化疗 乳腺癌化疗药物,从环磷酰胺、甲氨喋呤、氟脲嘧啶,发展到含蒽环类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的联合化疗,再到紫杉醇、多西紫杉醇。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加用蒽环类药物能显著提高疗效,而且常规剂量并不增加心脏毒性。蒽环类基础上加紫杉类药物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疗效[2-3]。 St.Gallen共识关于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选择的基本原则,提出首先要考虑肿瘤对内分泌治疗的反应性,分为内分泌治疗有反应、内分泌治疗无反应、内分泌治疗反应不确定[4];同时按照其他肿瘤生物学指标分为低度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 低度危险的定义:腋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备以下所有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ER 或PR阳性、HER?2(-)、年龄≥35岁。St.Gallen专家共识定义此类病人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NCCN指南推荐可以用Oncotype Dx评分决定是否化疗。 中度危险的定义:(1)腋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中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5岁。(2)LNM1~3和HER-2(-)。高度危险的定义:(1)LNM1~3和HER-2(+)。(2)腋LNM>3。部分激素反应性中危病人(如绝经后、仅有一个危险因素的中危),也可以不化疗,而仅选择内分泌治疗。 近几年的临床试验证实了多个辅助化疗方案的疗效。对于术后需要辅助化疗的病人,NCCN指南列举了以下方案供临床医生选择:AC(多柔比星或环磷酰胺)、CE(表柔比星或环磷酰胺)、TC(多西紫杉醇或环磷酰胺)、FAC(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北京100071通讯作者:尉承泽,E-mail:yuchengze@https://www.sodocs.net/doc/bf5658653.html,

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6-10-10T14:44:34.0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0月第28期作者:丁洁[导读] 现本文主要是以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代表,进一步分析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肿瘤科江苏泰州 225500)【摘要】目的:试论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30例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在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当中,临床获益率以及客观缓解率分别为;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 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进行解救和治疗是可行,具有一定的临床获益以及客观缓解率。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以及应用。【关键词】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121-02 对于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来说,临床中主要采用紫杉醇以及多西他赛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临床相关资料指出二者之间存在耐药性,但也有很多实践报道指出,对于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解救治疗,依然具有一定的疗效,该方法得到患者信赖,得到业界的高度肯定[1]。现本文主要是以30例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为代表,进一步分析采用多西他赛治疗的临床效果,详细过程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7月到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紫杉醇耐药转移性乳腺癌患者30例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分析临床资料。年龄最大的为61岁,最小的为40岁,平均年龄为53.2岁;所有患者均在自愿情况参与到本次调查研究活动。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两组患者经过医护人员把相关资料(性别、年龄、体质、病情)对比分析后发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有意义。 1.2 诊断标准原发耐药标准:(1)采用紫杉醇治疗但是生存期小于12个月的乳腺癌患者。(2)采用紫杉醇进行解救治疗抑制没有效果乳腺癌患者。 继发耐药标准:(1)采用紫杉醇进行解救治疗已大完全缓解或者部分缓解的乳腺癌患者。(2)在整个治疗过程当中疾病出现进展的患者。(3)曾经使用紫杉醇对化疗进行辅助,无病生存期等于或者大于12个月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2]。 1.3 方法 给予30例患者均使用多西他赛进行治疗,主要使用60~100mg/m2药物进行静脉滴注,一个治疗周期为21天。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来说,继续使用药物抑制到疾病有进展或者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无法耐受为止。 1.4 效果评价最终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把效果划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以及进展四个级别。其中,客观缓解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此外,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可划分为记录疾病进展时间 ( TTP)、治疗失败时间(TTF)以及进展生存期 (PFS)三种[3]。 1.5 统计学处理所有获取的数据均使用SPSS 2 2.2软件进行计算,最终计算结果如果P<0.05,则可以得出两者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算过程为:首先把数据输入到该软件内,并采用%、n、 x-±s来分别表示百分数、例数以及计量。 2.结果 2.1 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完全缓解为3例,部分缓解为4例,稳定为2例,进展为1例,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30%。 2.2 根据耐药规定的具体标准,将30例紫杉醇耐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个小组,分别是原发耐药组以及继发耐药组。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 <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关于乳腺癌治疗治疗辅助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但相关数据调查发现,依然有百分之三十的乳腺癌复发转移患者导致死亡。在临床治疗中,化疗是最主要的一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最显著的药物是紫杉类以及蒽环类两种。紫杉醇和多西他赛均属于前者[4]。这种药物被广泛运用在乳腺癌治疗当中。紫杉醇与多西他均是效果较为显著的抗肿瘤药物,前者主要来自于太平洋红豆杉,后者主要来自于欧洲的红豆针叶。两种药物的药物机制以及化学结构及其相似,都是对微管装配进行稳定,对解聚进行抑制,把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虽然它们在肿瘤细胞株类型相似,但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和紫杉醇不同的是,多西他赛以独特的微管聚合方式与微管结合位点的结合更加紧密,延长在靶细胞内停留的时间且具有更高的浓聚程度,对于胸腺嘧啶磷酸化具备更加显著的上调作用,进一步增强了体内以及体外的抗肿瘤的活性,对Bcl-2蛋白磷酸化进行诱导,达到促使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的治疗目的。腹泻等消化系统毒性、外周神经病变、脱发等均是两种药物的毒素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5]。本次研究结果可知:多西他赛解救治疗紫杉醇耐药的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完全缓解为3例,部分缓解为4例,稳定为2例,进展为1例,客观缓解率%;临床获益率30%;在原发耐药组,PFS最长的为八个月,PFS中位为3个月;在继发耐药组中,PFS最长的为12个月PFS中位为6个月;两组数据间具备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进一步说明:多西他赛在紫杉醇耐药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临床收益率以及客观缓解率。同时,继发耐药者的治疗疗效要比原发耐药强。对于该方法值得大力去推广以及应用。【参考文献】

乳腺癌地治疗原则

乳腺癌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有20万新发乳腺癌患者。改善乳腺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水平的提高。如手术、放疗水平提高,化疗、内分泌药物的发展和新的生物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乳腺癌的药物治疗可在手术前、手术后,以及复发转移后,控制患者的疾病发展,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提高治愈率。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分类治疗的策略,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的临床获益,体现合理用药的原则。 一、病因和易患因素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危险因素包括持续地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未育和晚育、既往乳腺组织学异常、基因易感性和尚不清楚的环境因素。 (一)雌激素 初潮早、绝经晚及绝经后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的女性由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延长,其乳腺癌发病率较高。如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与大于17岁相比,乳腺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增加2.2倍;闭经年龄大于55岁比小于45岁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1倍;激素替代治疗延长了自然月经后暴露于雌激素的时间,发生乳腺癌的风险是无替代治疗者的1.3倍。 (二)妊娠 催乳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对乳腺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妊娠第1胎晚的或未生育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增高。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哺乳对乳腺癌也有预防作用。 (三)乳腺良性病变

一般认为乳腺良性疾病可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病理证实的乳腺小叶增生或纤维瘤患者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为正常人的2倍,多数研究者认为乳腺小叶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与乳腺癌发病有关。 (四)家族史和遗传基因 有研究发现,有1个乳腺癌一级亲属者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2倍;有2个一级亲属者发病风险进一步增加。既往有乳腺癌病史,对侧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2 ~ 4倍。 (五)环境因素 环境方面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脂饮食、乙醇摄入、吸烟、缺乏锻炼等。而既往局部放疗也能增加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二、病理分类与临床分期 (一)病理分类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较多,国内采用以下病理分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除外伴发浸润性癌者)。此类乳腺癌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者,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 3.浸润性特殊性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黏液腺癌、大汗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分化

乳房疾病试题(含答案)

第二十五章乳房疾病 一、填空题 1.急性乳腺炎的致病原因是和。 2.急性乳腺炎的治疗原则是和。 3.酒窝征是癌肿侵犯乳腺;桔皮征是癌细胞侵犯,致使皮肤障碍所致。 4.乳腺癌的治疗原则:是以为基础的治疗,包括化疗、放疗、以及免疫治疗。 5.乳腺癌X线钼靶拍片的特征表现是征,当出现颗粒细小、密集的钙化点时,恶性可能更大。 二、判断改错题 1.有乳头溢血的都是乳腺癌。 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本目的是降低或消除体内孕激素水平,抑制乳癌细胞生长繁殖。 3.第一期乳腺癌,肿块的直径不超过1。 4.急性乳腺炎与炎性乳腺癌的主要鉴别点是:局部红、热伴水肿,沉重感,无局部或全身炎性症状。 5.乳腺检查分辨率高,增强扫描可发现约2的小癌灶及肿大的区域淋巴结。 三、选择题 [A型题] 1.急性乳腺炎最常见于。

A.妊娠期妇女 B.产后哺乳期妇女 C.乳头凹陷妇女 D.以上都是 E.以上都不是 2.乳腺癌常常发生于乳腺的哪个部位。 A.外上象限 B.乳腺内上侧 C.乳腺外下象限 D.乳腺尾叶 E.乳腺内下象限 3.以下哪一种药物属于乳腺癌化疗常用的方案。 A.氟尿嘧啶 B.顺铂 C.阿霉素 D.丝裂霉素 E.羟基喜树碱 4.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可以选用哪种药物行针对性治疗。A.维甲酸 B.三尖极酯碱 C.三苯氧胺 D.四氢叶酸钙

E.雌二醇 5.病是。 A.导管内癌 B.髓样癌 C.大肝腺样癌 D.乳头湿疹乳腺癌 E.炎性乳癌 6.下列那种乳腺疾病不会出现乳头内陷。A.乳腺浸润性导管癌 B.乳腺结核 C.乳腺浸润性小叶癌 D.乳腺囊性增生 E.髓样癌 [B型题] A.轮辐状切口 B.乳房上弧形切口 C.乳房下弧形切口 D.乳晕边缘弧形切口 E.乳晕区弧形切口 7.乳房脓肿。 8.深部脓肿或者乳房后脓肿。 9.乳晕下脓肿。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乳腺癌的易感因素(高危因素); (1)家族有患乳腺癌者; (2)月经初潮较早或绝经较晚者; (3)未婚、未育或高龄初产者; (4)一侧乳腺癌经治疗后; (5)患乳腺增生病者; (6)放射性大剂量或长期接触者; (7)曾患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体腺癌者。 2.无意中发现乳房肿块、无痛; 3.乳头溢液、溢血,乳头皮肤脱屑、长期摩烂。 【体格检查】 1.双侧乳房是否对称、乳头有无抬高或内陷,肿物有无溃烂,肿块表面皮肤有无凹陷或呈“桔 皮样”改变; 2.肿物位置、大小、性质、与皮肤及胸大肌是否粘连;3.同侧液窝及锁量上淋巴结有无肿大。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钼靶X线摄片; 2.B型超声检查; 3.近红外线扫描; 4.ECT全身显像检查有无骨转移; 5.必要时可行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有乳头溢液者做反复涂片寻找癌细胞; 6.普外科术前常规检查,肝胆B超,胸部平片。 【诊断】 根据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多能确诊,术前未能确诊者,术中应作冰冻切片病理检查。 【鉴别诊断】 乳腺纤维瘤、脂肪坏死结节和乳腺导管扩张症。本病诊断应注意临床分期。 1.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1)第一期:癌瘤完全位于乳腺组织内,直径<3cm,与皮肤无粘连;无腋窝淋巴结转移;

(2)第二期:癌瘤直径<5cm,尚能活动,与覆盖皮肤有粘连;同侧腋窝有数个散在而能推 动的淋巴结; (3)第三期:癌瘤直径>5cm,与覆盖皮肤有广泛粘连,且常形成溃疡,或癌瘤底部与筋膜、 胸肌有粘连,同侧腋窝或锁骨下有一连串融合成块的淋巴结,但尚能推动; (4)第四期:癌瘤广泛扩散至皮肤或与胸肌,胸壁固定;同侧腋窝淋巴结成块且已固定,或 广泛的淋巴结转移;常伴有远处转移。 2.乳腺癌TNM分期法: T O :原发癌瘤未查出; Tis:原位癌(非侵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长径<2cm; T2:癌瘤长径2~5cm; T3:癌瘤长径>5cm,炎性乳腺癌亦属之;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要点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9年版)》 要点 1 乳腺癌筛查指南(附录Ⅰ)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和群体筛查。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⑴本指南建议一般风险人群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为40岁。但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40岁以前。 ⑵老年人乳腺癌的发病率仍然较高,因此本指南认为老年人是否停止筛查需要考虑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预期寿命以及各种合并症情况。如果合并症多,预期寿命有限,则不需要进行乳腺癌筛查。因此对于70岁以上老年人可以考虑机会性筛查。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女性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内外侧斜(MLO)位。 ⑶乳腺X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线筛查对5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线对40岁以下及致密乳腺诊断准确性欠佳。不建议对40岁以下、无明确乳腺癌高危因素或临床体检未发现异常的女性进行乳腺X 线检查。 ⑸常规乳腺X线检查的射线剂量低,不会危害女性健康,但正常女性无需短期内反复进行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目前已经有较多的证据提示在乳腺X线检查基础上联合乳腺超声检查较之单独应用乳腺X线检查有更高的筛查敏感度,尤其是针对乳腺X线筛查提示致密型乳腺(c型或d型),因此乳腺超声检查可推荐作为乳腺X线筛查的有效补充。 1.3.3 乳腺临床体检 在经济欠发达、设备条件有限及女性对疾病认知度较不充分的地区仍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1.3.4 乳腺自我检查 ⑴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⑵由于可以提高女性的防癌意识,故仍鼓励基层医务工作者向女性传授每月1次乳腺自我检查的方法,建议绝经前妇女选择月经来潮后7~14 d 进行。

目前一般的乳腺癌常用化疗方案

CMF方案(转移):CTX 600mg/M2 d1; MTX 40mg/M2 day 1and 8;5FU 600mg/M2day 1and 8;每21天重复×6常用可切除乳癌的辅助化疗。 CAF方案:CTX 500mg/M2 day 1;ADM 50mg/M2 day 1; 5FU 500mg/M2 day 1;+PR 40-65%。此方案是目前乳腺癌术后推崇的化疗方案。有人认为CAF方案4个疗程的结果与CMF方案6个疗程相同。 FAC方案:5FU 500mg/M2,d1 and d8其余同CAF方案。CMF方案(术后标准辅助化疗):CTX 100mg/M2 po, day1-14天;MTX 40mg/M2 iv day 1-8天;5FU 600mg/M2 iv day 1 and 8天;每4周重复×6周期。 AC方案:CTX 600mg/M2 day 1 ADM 60mg/M2 iv day 1;每3周重复一次。2004CSCO年会中报告,阿霉素的剂量超过60mg/M2后并不能提高化疗的疗效。在传统的AC 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泰素175mg/M2在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 CAP方案:CTX 500mg/M2 day 1 and 8; ADM 40mg/M2 iv day 1; DDP 50mg/M2 iv d3 and d8; MCF方案:MMC 20mg iv d1; CTX 1000mg iv d1; 5FU iv gtt qd×5天。(本人用于晚期乳腺癌,效果很好)。 MVD方案:MMC 8mg/M2 d1 + VDS 3mg d1 and d8;DDP 30mg/M2 iv gtt qd×3天。针对ADM产生耐药后的乳腺癌病人,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多西紫杉醇+Xe和紫杉醇+吉西他滨(GEM)方案。 治疗失败后或高危组病人可选方案: MV方案:MMC 20mg/M2 iv day 1; VLB M2 iv day 1 and 21;每6-8周重复。 DV方案:DDP 20mg/M2 iv day 1→5;VP16 60mg/M2 iv day 1→5天。 NA方案:NVB 25mg/M2 iv day1 and 8;ADM 50mg/M2 iv day 1;q3w 重复。CR+PR 74%(有的医院肿瘤化疗专家对乳腺癌术后有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人,直接用此化疗方案化疗6个疗程。)。 PA方案:PXL 175-225mg/M2 iv gtt d1; ADM 50mg/M2 iv day 重复,CR+PR 69-93% PFL方案:PXL 175mg/M2 iv gtt day 1; LV 300mg/M2 iv gt day 1→3; 5FU 350mg/M2 iv gtt day 1→+PR 52%. PP方案:PXL 75-85mg/M2 iv gtt day 1; DDP 40mg/M2 iv gt day 1,q1w重复×6周期。CR+PR 81% IAF方案:IFO M2 iv gtt day1→5;ADM 30mg iv day 1;5FU 500mg/M2 iv gtt day 1 and 8;q4w重复。 当ADM治疗失败后,可用PXL and /or NV治疗。目前研究认为,对部分绝经前、淋巴结阳性乳癌术后用Zoladeex〔诺雷德〕可以获得与CMF方案同样疗效.。注射埋植剂支,每4周注射1次。中国生物治疗网杨教授特别指出,目前认为ADM的标准用量是60mg/M2,表阿霉素在剂量<90mg/M2时呈剂量依赖关系,但剂量>90mg/M2时则量效关系不明显。对晚期乳腺癌辅助化疗,特别是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还是推荐使用蒽环类联合化疗,如AC、CAF、CEF等联合化疗方案。高剂量的HDCT化疗方案不能作为早期或晚期乳癌的标准化疗方案。

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晚期乳腺癌解救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宋三泰 解放军第307医院 乳腺癌的内科药物治疗近年来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对于局部晚期或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来讲,任何一种药物,任何一个方案,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有效;有效的治疗也不可能一次完成,还需要长期用药;即使长期用药也不可能永远有效。在众多的药物及方案之间并没有绝对的明显优劣之分,也没有人在做系列的头对头的临床试验。 解救治疗既没有明确的共识,更没有完整的标准方案,充满着变数及争议。国内不同专业医生的解救治疗思路及策略更是迥然有异。所以早期术后乳腺癌更强调“规范化”的要求,而晚期乳腺癌则更重视“个体化”的特点。个体化的特点就是体现在,解救治疗一定要“跟着自己的疗效走”。 我们见到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

学习解读《指南》的继续教育辅导教材。其中关于“复发”的部分,提供了一个根治术后、化疗后,正在服他莫昔芬(TAM)的病例,这次因胸壁复发而住院。作者设计了5种方案,问大家应该如何选择。这5种方案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离不开局部的手术切除或放射治疗。接着作者强调了,对于局部复发来讲,能切除的应尽可能切除,切除后再加放疗,最后再做全身药物治疗。 那么这样做对不对呢,其实我们都知道,局部复发即预示着远处转移的风险。国外有7个研究的数据汇总,总共有1049例的局部复发患者,在5年的时候50%的患者出现了全身的远处转移。也就是说,这个胸壁的复发病灶很可能是全身播散病变的局部表现。单用局部治疗无法控制播散病变,可能会按了葫芦起了瓢。虽然在局部处理后也都进行了药物治疗,但在目标病灶消失后再用全身药物治疗,就会陷入盲目用药的尴尬境地。 我们的常规做法是,不做切除活检,但要通过粗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并根据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基本原则

来源:解放军307医院全军肿瘤中心江泽飞宋三泰孙燕 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全身治疗手段之一。早在十九世纪末,人们已经开始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三苯氧胺的问世成为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新的里程碑,九十年代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内分泌治疗对激素依赖性复发转移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于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腺癌发生。本文根据2006年美国NCCN乳癌治疗指南,结合国内部分专家的临床经验,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复发转移、术前新辅助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治疗阶段的基本原则和新动向。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基本药物 乳癌内分泌治疗药物有抗雌激素、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雌/雄激素类和孕激素。 1、抗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ER)结合,阻断雌激素对受体的作用。最常用的是三苯氧胺(TAM),可以用于复发转移乳癌的解救治疗、术后辅助治疗和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癌。 2、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阻断卵巢以外的组织雄烯二酮及睾酮经芳香化作用转化成雌激素,达到抑制乳癌细胞生长,治疗肿瘤的目的。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 AI) 适用于绝经后,据作用机制不同分为两类:①非甾体类药物,通过与亚铁血红素中的铁原子结合,和内源性底物竞争芳香化酶的活性位点,从而可逆性地抑制酶的活性。有第一代的氨基导眠能(AG)、第二代的fadrozole、第三代的瑞宁得(阿那曲唑)和弗隆(来曲唑)。②甾体类药物,与芳香化酶内源性作用底物雄烯二酮和睾酮结构相似,可作为假底物竞争占领酶的活性位点,并以共价键形式与其不可逆结合,形成中间产物,引起永久性的酶灭活,从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有第一代的Testolactone、第二代的兰他隆(福美司坦)、第三代的阿诺新(依西美坦)。 3、LH-RH类似物,通过负反馈作用下丘脑,抑制下丘脑产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 /LH-RH);同时还能竞争性地与垂体细胞膜上的GnRH受体或LHRH受体结合,阻止垂体产生FSH和LH, 从而减少卵巢分泌雌激素。代表药为Zoladex (诺雷德), 可以代替卵巢切除术,治疗绝经前复发转移乳癌。 4、雄激素和雌激素,治疗剂量的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可以改变人体内分泌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也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目前临床应用较少。 5、孕激素,通过改变身体内分泌环境,经负反馈作用抑制垂体产生LH和ACTH,或通过孕激素受体作用乳癌细胞。常用的有甲孕酮(MPA)和甲地孕酮(MA)。 复发转移乳腺癌内分泌治疗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复发转移乳腺癌是否选择内分泌治疗, 要考虑患者肿瘤组织的激素受体状况(ER/PgR)、年龄、月经状态以及疾病进展程度。原则上疾病进展迅速的复发转移病人应首选化疗,而进展缓慢的激素反应性乳腺癌(Endocrine responsive),既过去所说的激素依赖性乳腺癌,可以首选内分泌治疗。 进展缓慢的复发转移乳腺癌的特点: 1. 激素受体(ER和/或PR)阳性; 2. 术后无病生存期较长; 3. 仅有软组织和骨转移, 或无明显症状的内脏转移,如非弥散性的肺转移和肝转移,肿瘤负荷不大,不危及生命的其他内脏转移。

乳腺癌诊疗指南

乳腺癌诊疗指南(试行) 一、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乳腺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具备相应资质的市、县级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对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二、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原位癌:癌组织局限于导管或小叶内的乳腺癌。 三、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DCLS:(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导管原位癌 LCIS:(lobul acarcinoma in situ) 小叶原位癌 ER:(estrogen receptor)雌激素受体 PR:(progestin receptor)孕激素受体 HER-2/C-erbB-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四、规范化诊治流程

图1 乳腺癌诊断流程

图2乳腺癌治疗流程 五、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 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 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doc

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试行) 1制定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目的和意义 中国乳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在循证医学实践指导下,随着诊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完善,新药的问世,乳腺癌的疗效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乳腺癌临床实践指南英文、中文版、St.Gallen共识、美国临床肿瘤协会(ASCO)治疗指南、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以及一些大医院结合本院情况制定并在该医院使用的乳腺癌指南,代表了当今国内、外乳腺癌诊治水平,但并不适用于医疗资源有限的县市级、地市级医院和广大低收入人群,这些医院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力量无条件遵循上述指南实施诊治,按指南治疗所需费用也是广大农村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目前难以承受的。为推进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立足国情,充分考虑目前广大城乡人均收入低水平状况,针对全国二级医院制定符合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药品供应原则的乳腺癌诊治指南,力求简明、扼要、实用性强,并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完善。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指南的问世,向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诊治依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二级医院乳腺癌诊治规范化,使广大农村、偏远及欠发达地区的乳腺癌患者及时、就近地获得诊治,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4 乳腺癌诊断指南说明 4.1 乳腺查体 进行乳腺触诊前应详细询问乳腺病史、月经婚姻史、既往乳腺癌家族史。最佳的乳腺触诊时间是月经过后的9-11天,此时乳腺比较松软,容易发现异常。受检者通常采用坐位或立位,对下垂型乳房或乳房较大者,亦可结合仰卧位。医生应遵循先视诊后触诊,先健侧后患侧的原则,触诊时应采用手指指腹侧,可双手结合,按一定顺序,不遗漏被检查部位。 大多数乳腺癌触诊时可以摸到肿块,多为单发,边缘不规则,质地较硬,常与皮肤粘连。摸到肿块的乳腺癌容易诊断,可以结合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还可活检行病理组织学诊断。有一些早期乳腺癌触诊阴性,查体时应重视乳腺局部腺体增厚变硬、乳头糜烂、乳头溢液,以及乳头轻度回缩、乳房皮肤轻度凹陷、乳晕轻度水肿、绝经后出现乳房疼痛等体征和表现,应提高警惕,结合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进行诊断。 4.2 乳腺彩超 超声成像简便、经济,无辐射,可用于所有疑诊乳腺病变的人群,是评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