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湖南教师招聘: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湖南教师招聘: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湖南教师招聘: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湖南教师招聘: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湖南教师招聘: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通过最新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2016年湖南教招将于3月报名,4月笔试,笔试科目为《教育综合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湖南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湖南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1.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1)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2)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3)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4)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2.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3.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4.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5.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6.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五)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如矛盾的《白杨礼赞》细致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白杨树枝干笔直、叶子片片向上的形象,表现了它的倔强、挺立、不屈不挠,从而象征了华北农民质朴、严肃、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再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用象征手法构思全文,赋予高傲飞翔的海燕以革命先驱者的象征意义,使作品意义更深远。

(六)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如《三国演义》中写张飞的肖像:“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这种夸张地描写,突出了张飞粗直勇猛的特点。

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另外,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悬念手法(《枣核》)、抑扬手法(《荔枝蜜》)等,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注意写作方法与修辞方法的区别。

着眼点不同。表现手法一般着眼于文章整体的构思,笼罩于全文或几个段落,修辞方法则着眼于具体的语句;

作用对象不同。表现手法直接为表现人物、突出主题服务,而修辞方法则直接服务于语言,使其更具感情色彩。

写作应是情感自然流泻的过程,表现手法的运用也应是水到渠成,非刻意去为,有必要才用,用也要恰当,否则只会弄巧成拙。

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貌——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

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把握记叙文的中心要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开头、结尾的文字往往能够点明文章的中心或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意义,从表达方式上看多是抒情和议论的句段。另外,记叙文中过渡段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些过渡段绝大多数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过渡自然,浑然一体。同时,过渡段往往既是对上文的小结,点明主要内容,又是对下文的提示。

不同类型的记叙文,在归纳中心上有所不同。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对事件的把握,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涵。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通过对人物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要侧重体会所写景物的特点,通过分析景物特点而捕捉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归纳中心意思的主要格式是:本文记叙了……(对所写人或事件内容的概括),表现了(歌颂了或揭示了) ……(指事件意义、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等)。

归纳中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意题目的提示。一般说题目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意思有密切的联系,甚至就是中心意思的高度浓缩。(2)抓住重点语段。文章的每一个段落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其中的重点段往往比较明确地揭示了中心。这样的段落多在开头或结尾,也有的放在文章中间。(3)注意议论、抒情等揭示中心的语句。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在写人叙事中,作者往往要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感,要表明自己爱憎好恶的态度及情感,这种态度大多可

从议论、抒情的语句中显示出来。(4)有些文章要注意弄清时代背景。对于那些内容较深,有时代距离的文章,归纳中心时,要适当联系时代背景,弄清时代与人物或事件的关系后,才能正确归纳中心。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记叙的中心与详略:要能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明确:记叙文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叫材料,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叫中心。材料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作者要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材和剪裁。对表达中心有用的材料就写,无用的就不写;对表达中心有主要作用的重点材料就详写,其余材料就略写。阅读顺叙文要认真分析每个材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从而准确概括出记叙文的材料(写了什么)和中心(为什么写)。

例:《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西路军的渡江情况最能表现中心,所以详写;中、东路军的渡江情况与中心关系不大,因此略写。

④怎样划分文章的段落和归纳其大意?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3、按材料的性质划分。4、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5、按人物活动划分。写一个人的几个活动片断及写几个人物的文章,可用这种方法。当然,有的记叙文的段落常常是以一种方式为主,同时还兼有另一种方式。

段意(层意)归纳的几种方法:1、摘句法:即摘录这一段(层)中最能表现中心的语句。(首括句、结尾句、中心句)2、缩句法:可将能表现段意(层意)的长句压缩成短句。3、结合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意思结合起来归纳。4、择要法:在若干层意思中,可选择主要层意为段意。概括内容要抓住内容要点,用简明、准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概括性要强,语句要完整。

阅读记叙文需要注意的几点: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要注意:(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2)想像、联想、各类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衬托来歌颂(也有少数批判)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往往采用象征手法,多有议论、抒情,且常为篇末点题。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1)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2)这种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的哪类物的形象的描写作为载体的,这类物的形象的描写的何种特点;(3)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湖南教师招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中公教育湖南教师招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招教考试大战中拔得头筹!湖南教师招聘考试题库邀请您一同刷题!

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四编 现代文阅读篇 专题一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三)小说1

(三)小说 1.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它想象丰富,情节跌宕起伏,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或人物的某种品质。 2.小说三要素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其中人物在这三要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鉴赏,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人物形象鉴赏 ①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肖像、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形象刻画——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a.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b.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其作用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人物的语态,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c.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刻画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的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描写交叉在一起。 d.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②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突显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刻画出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环境描写则有衬托、烘托的作用。要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对人物做全面观察,从神魔鬼怪形象中悟出人情。 (2)故事情节鉴赏。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①故事情节的一般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②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具代表性。小说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 (3)环境描写鉴赏。分析环境对主题思想的暗示;分析环境对人物形象的烘托;分析环境对小说氛围的渲染;分析环境对小说情节的推动。 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小说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空间、场景。例: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鲁迅《社戏》)作用:交代了小说中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渲染环境气氛。例: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作用:渲

文章体裁分类文体常识及写作手法(整理)

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 第一章文章体裁及文体常识综述 文体分为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演讲稿。 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一)有塑造形象的是文学作品:四大类 一、诗歌:诗、词、曲、民谣等。 二、散文:描写出对社会、人生、自然界的特殊感悟。 三、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四、戏剧:指剧本、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神话、传说、寓言、童话、民间故事等可列入小说类) (二)没有塑造形象的是一般实用文章:四大类 一、记叙文: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传记、记人叙事。 二、说明文:说明具体事物或事理,介绍科技知识、地理状况等。 三、议论文: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看法或批驳对方观点。有时评、社论、按语、杂文及观后感、读后感等。 四:应用文:固定格式、固定用途、专门对象。书信、通知、启事、调查报告、借条、申请书等。 (三)写作手法 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四)表达方式 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五)修辞手法: 就是修辞格的运用,常见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以上8种为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修辞格),以及反复、双关、反语、引用、对比、衬托(映衬)、顶针(顶真、连珠)、移用、通感、婉曲、回文、呼告、互文等。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知识点归纳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人称: ①第一人称(我、我们):便于直接表情达意,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 ②第二人称(你、你们):便于直接抒发情感。 ③第三人称(他、他们):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生活较为自由、灵活。 (3)线索: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文章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事物,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某种思想感情,也可以是某句话、某种行动。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时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方法显示,有时文章的题目就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4)详略:突出中心的主要材料详写,次要材料略写。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5)顺序: ①顺叙: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是最基本的叙述方法。顺叙容易把事情叙述得有头有尾,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鲜明。 ②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6)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兼有说明、议论和抒情。 (7)人物五种描写方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8)常见修辞手法:比喻:形象生动;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此外还有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9)语言风格:亲切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朴素自然、生动形象、新颖精美等。 (10)常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等。 (11)过渡: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自然地衔接转换的结构方法。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下文既可自然过渡,也可利用词语、句子、段落过渡。 (12)照应:文章后面对前面的内容作必要的回应。照应可以使文章前后连贯,浑然一体。(13)描写: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 ①人物描写: 正面描写: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直接刻画,以便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思想性格。 侧面描写:通过描写周围事物间接地表现人物,比如用写景烘托人物性格;借助他人的反映来表现所刻画的人物;用其他人物对比衬托出主要的描写对象。 ②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一般用来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天气;烘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的描写,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表达主题而进行地描写。 说明文知识总结 1、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说明文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大都采用这种顺序。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说明。说明事理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引资料等。 (l)分类别。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2)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列数字。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这样可以使

初中语文记叙文文体知识必背知识点1]

中考语文记叙文考查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概括文章内容:人物+事件,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时注意提示语:题目、开头、结尾、议论句、抒情句、总结性词语。 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答题方法:(何时何地)“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什么事”+“什么结果”+“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 ②人物形象特点 答题方法:文章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揭示了人物……的品质(思想、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③理解文章主旨:从文章标题、文章开头、结尾及从文章议论抒情语句入手或 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④理解文章标题: 标题的含义+标题的作用: A标题的含义:理解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理解标题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题入手,分析标题提示的内容、主旨;B标题的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 2)概括文章内容或提示文章中心,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3)运用修辞,形式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作为抒发感情的依据(确定描写对象或感情基调)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答题方法:先答含义,再答作用。 ⑤故事情节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 答题方法:先看文章标题,标题往往就是线索;其次,看文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就是线索。

2、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与品析 ①对重要词语的理解: 答题方法:“××”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②对重要词语的品析: 句中重要词语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副词。动词能准确抓住事物的动态,形容词能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所要描写的对象的状态;成语能使文章有文采,有意蕴;叠词可使语言具有; 答题方法:动词:使用了……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状态)。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表达了……的思想感情(品质、情感)。 3、对关键语句语段的理解与品析 ①关键句的理解: 答题方法:将句子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进行表述;解释这个句子的含义,解释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②关键句的作用: 答题方法:结合上下文,一看结构,二看内容,强调与人物与主旨的关系 ①结构上作用 1)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点题、引下文、总领全文等。(一般在开头); 2)承上启下、引出下文、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等(一般在中间) 3)呼应开头、照应前文、总结全文、扣题等(一般在结尾) ②内容上作用: 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交代环境背景(一般在开头); ⑵画龙点睛、点出中心、深化中心(一般在中间或结尾)。 ⑶还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③关键句的赏析: 要进一步从表达技巧上分析表达效果。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分析精彩的动词、副词和形容词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二是分析主要修辞手法的特点与表达效果;三是主要的表现手法(如铺垫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手

1记叙文的文体常识及常考题型

记叙文的文体常识及常考题型(课外阅读必背) 一、文体常识 (一)记叙文的概念及特点 1、记叙的定义:记叙是记叙文写作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用来叙述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2、记叙文的定义:一般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体。 3、记叙文的特点:以事感人、以情动人。通过具体的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及作用 1、线索的定义: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是文章的“纲”,体现了材料间的内在联系。时间、地点、某物、某人、某事、情感都可做文章线索,有的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 2、线索的作用:贯穿全文,串起文章的各个部分/情节。 (三)记叙的顺序及作用 1、顺叙定义: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晰、印象深刻。 2、倒叙定义:把事情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1)造成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使文章叙述有波澜,结构更紧凑,更生动灵活。 3、插叙定义: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人或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作用:(1)补充交代了的背景(或原因),为后文写作铺垫。 (2)插入了这一情节,烘托了主要事件,突出了文章中心。 4、补叙定义: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作用:补充交代了,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中心。 (四)记叙人称及作用 1、第一人称:“我” 作用:是一种直接面对读者的叙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缩短了文章与读者的距离。

阅读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初、高中阅读理解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1.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继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3. 记叙顺序

顺叙 举例 屠格涅夫《树林和草原》,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有层次地写出各种景物从清晨到夜晚的变化。 倒叙定义 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这样写更能吸引读者,增强 文章的生动性。 作用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可读 性。 举例 郑振铎《海燕》,作者用倒叙的方法描写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场景。然后再回到现实,带着对 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情感,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 4. 记叙文语言的品析 (1)修辞角度 修辞项目内容 比喻 (3年4考) 作用①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②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举例 杨朔《铁骑兵》中“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的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形容骑兵行动迅速, 神出鬼没;“原来山下模模糊糊地显示出一座城,到处亮着电灯, 好像星星。”写出灯光的特点。 答题格式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 (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拟人 (3年3考) 作用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表意丰富,生动有趣。 辨析“物”具有“人”的行为和思想。 举例 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突出小山的可爱。 答题格式 运用拟人的修辞,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 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 排比 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更有 气魄。 举例 朱自清《春》最后三段以排比的形式分别将春天说成“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内容集中,使抒情更有 气势。 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修辞,句式整齐,有力地写出了……的特点。 夸张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辨析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 举例 贝利《第一千个球》中“观众的吼声几乎能把滂沱大雨压下去”用夸张手法表现观众吼声之激烈。 答题格式运用夸张的修辞,突出表现了……的情感/强调了……的特点。 反问作用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辨析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举例 黄蓓佳《心声》中的“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运用反问,表达了京京强烈的感情,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答题技巧

记叙文文体知识 一、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分类 从写作内容和方式看,可分为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 从写作对象不同,可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三、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作用:强调了……事件的结果或高潮,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着叙述,这插入 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作用:在内容上:交代了……内容,解释了……原因,突出人物性格或某种品质,突出文章主题。在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铺垫。补充内容,丰富情节。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感染力。(4)补叙:叙述结束时,补充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补充交代,使行文严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 五、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把握线索的方法:注意标题、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文中议论和抒情部分。 常见的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最后一课》是以最后一节课的时间推移为线索。 2、以事件为线索:《变色龙》一文以奥楚蔑洛夫对狗咬人事件的态度为线索。 3、以某物为线索:《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 4、以某人为线索:《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5、以见闻为线索:《紫藤萝瀑布》以宗璞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6、以地点的转移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按照东京、仙台、北京的顺序层层展开。 7、以感情为线索(这种感情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台阶》一文写台阶的故事及发展,以“我”对父亲的理解和爱为线索。 六、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细分为: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 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 人物描写的作用:①塑造人物性格;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又可以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社会现实。 另外,人物描写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可以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中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①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地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地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地观念地思维过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②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地一系列非主情节。 作用是:可以显示情节发展地必然性,增强作品地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地兴趣和关注。 ③象征:通过特定地、容易引起联想地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地概念、思想和感情。 作用是: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④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地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作用是:突显对象地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记叙文阅读的复习 1、记叙文的文体知识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的冬天》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3)、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4)、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5)、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这种因素(依据)的存在,使文章成为一个部有联系的整体。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芦花荡》就是以老头子大意失败到快意复仇这一线索来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容。 (6)记叙的人称

2019年初中语文知识点整理记叙文文体知识素材新人教版

记叙文文体知识 1.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内容的文体。 2. 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把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中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的顺序 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确写作的顺序。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上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而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然是站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7.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和枯燥。

专题——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中考语文复习

2021中考复习专题——记叙文阅读(一) 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的挖掘。 4.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定义:以“我”“我们”“的口吻或叙述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我”。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真实感。③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举例:《孔乙己》以酒店伙计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叙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客观地叙述了孔乙己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使故事情节显得真实自然。 第二人称定义: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角的故事。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举例:《一棵小桃树》中对小桃树的描述全篇采用第三人称“它”,但在”我该怎么感激你……我还叫你是我的梦的精灵”中改用第二人称“你”,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赞颂了小桃树坚强不屈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第三人称定义: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显得客观冷静;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比较灵活自由,便于叙述和议论。 举例:《皇帝的新装》采用第三人称,对皇帝的穷奢极欲进行大力渲染与讽刺。 叙述视角全知 视角 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但作者的过多干预和介入也使作品和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从而降低了作品的真 实度和可信度。 作用:①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 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②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 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 农家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工熙凤等人一同进餐。在这一 叙述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论 人物或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有限 视角 为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述讲 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去推理、判断和评价;不足之 处是叙述的眼光较为主观,带有偏见和感情色彩,只能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所感。 作用:①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②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 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举例:《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 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 我”的角度道出的。 5.记叙文顺序 顺叙 特征: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的转 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举例:《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从见到紫藤萝写起,由远及近,并由此而引发感悟:面 对这一片紫色的花海,原先的悲痛也化为宁静。 插叙 特征:①一般在文章中间,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再 接着记叙中心事件。②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③插叙与全文叙 事不在一条线上,全文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 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 文章主旨;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举例;《故乡》一文,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 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的回忆,插入与少年闰土相关事件的叙述。 倒叙 特征:①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段落,将事件的结果或某个重要、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前 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件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 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③倒叙是一条线索,全文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避免 叙述的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④引出下文的……事件或人物;⑤强调主要内容。 举例:《背影》一文,从“不相见”到“不能忘”,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而文章最后又 回到现实。 补叙 特征:①位于文章的中间或是末尾,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 的补充交代。②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作用:①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结 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④照应前文。 举例:《智取生辰纲》中,先写杨志眼睁睁看着生辰纲被推走,最后作者才补叙出其中的 种种情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方式同时使用的。举例:《驿路梨花》从全文整体结构看,以“我”和 老余的行踪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 其中璃族老人因打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柴花姐妹照管小茅屋是插叙;从小茅屋建 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文章采用的又是倒叙。 6.写作手法 (1)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辨析、作用及答题规范举例分析 比喻 辨析:甲(本体)如(喻词:像、似的,若、犹如、如同、 好像、仿佛)乙(喻体)。 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②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 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 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把

记叙文文体知识清单

研臻教育部资料 记叙文文体知识清单 1.表达式(5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 (主要运用文体)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 2.中考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①比喻、拟人:(作用)生动形象。 ②排比、对偶、反复:(作用)增强文章的气势,读起来具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③夸:(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 ④设问:(作用)通过自问自答的式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 ⑤反问:(作用)加强肯定的语气。 补充3种可能会考查的: ⑥互文: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 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例如:时明月汉时关。译:(错误)朝时期的 明月和汉朝时期的边关。(正确)朝、汉朝时期的明月和边关。 ⑦顶真: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法。 (作用)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 联系。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名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⑧通感: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指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例如:《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与听觉的转移)。宗 璞的《紫藤萝瀑布》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嗅觉与视觉的转移)。 3.记叙线索及其作用: 线索(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双线):核心人物或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某一具有意义的)核心事物(《羚羊木雕》),核心事件(《社戏》),时间(《登上地球之巅》),地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的感情及感情的变化过程(静态的和动态的)(《荔枝蜜》)。 作用:①是贯穿全文的脉络,②把文章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③使文章调理清楚、层次清晰。 4.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我、我们):①亲切感②真实感③便于直抒胸臆④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加文章的真实感⑤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你、你们):①亲切感②便于情感交流③如同与读者交流,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①不受时空的限制②显得客观③便于叙事和议论④能从多面自由地叙述。 5.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年级总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梳理)

记叙文文体阅读知识点拨 第一讲多件事的概括 方法点拨: 1.多件事的记叙文,指运用一个线索贯穿几件能够体现主题的事件来表现人物某种或几种品质的记叙文。 2.概括主要内容的方式: ①抓住每个事件的核心细节(谁干了什么),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 ②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共同点进行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第二讲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点拨: 1.标题的含义: ①表层和深层。表层:联系文章内容;关键词语的本义、字面义。 深层:联系文章主旨;关键词语的象征义、比喻义。 ②含修辞手法。从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表达情感,结合文章主旨。 2.标题的作用。 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是文章的线索。 ③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情感基调。 ④语带双关。 ⑤揭示文章中心。 ⑥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第三讲记叙文的线索 方法点拨: 1.线索:是指串起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物品、事件或情感,通过它我们就可以把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细节等组织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2.形式:(1)以人物为线(2)以时间为线(3)以人物为线(4)以事件为线(5) 以情感为线(6)以某物为

线(7)以题目为线(8) 明暗两线 3.找寻方法: ①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还是抒情散文),表现手法(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再仔细阅读全文内容。 ②注意文章的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线索,有的包含着线索的因素。 ③有时候,文章采用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从头至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线索。 ④有时,则用议论抒情来显示线索,这样的线索往往是某种感情。 另外,有的文章同时具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一条暗线,复杂记叙文多采用此法。 第四讲开头段的作用 1.开头点题:总括全文,点明主旨。 2.开头没点题:引出下文……的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 3.修辞开头:生动形象。吸引读者。 4.悬念或问题开头:设置悬念或问题,吸引读者。 5.感叹开头:强烈的抒情。 第五讲中间段、结尾段作用 方法点拨: 1.中间段作用:承上启下。 答题要点:文章上承/照应...... (内容),下启/呼应...... (内容) +作用(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推动情节发展) 2.结尾段作用: (1)从结构上看: 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总结全文/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2)从内容上看: 内容直白:结尾段写了... (内容),表达了(有修辞手法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突出了..... (主旨)。 内容含蓄:①含蓄委婉、发人深思。②意在言外、意犹未尽。③突出情感、暗示主题。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梳理 一、记叙文概念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叙述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线索: (1)以时间为线索(2)以事件为线索(3)以某物为线索。 (4)以某人为线索。(5)以见闻为线索.(6)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 (7)以感情为线索。 有的文章不止有一条线索,线索有主线、副线之分;有明线、暗线之分。 五、叙述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 六、记叙文的详略 叙述中的详略问题是一个取材、组材如何扣紧中心,体现主题的问题。 凡是对主题思想起重要作用,内涵深刻、情节生动的具体材料,就展开详写;而对主题思想起次要作用的材料,可只作概括叙述。 阅读记叙文,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次要材料虽不能详写,但也不能不写,因为涉及到文章点面结合的问题。点(详写),体现文章的深度,突出主题思想;面(略写),体现文章的广度,使文章全面、丰满,完全不写次要材料,会使文章的面受到影响。 七、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有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描写人物可以进行正面描写,也可以进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内容。间接描写就是通过描写其它人物的言行、心理或者环境来表现主人公。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③深化主题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⑤感染读者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八、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九、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理解词语的含义 ①投石探波。 ②分析综合 ③词语的指代内容要联系上下文甚至全篇来理解。 2.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记叙文文体知识要点 (1)以记叙文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语言特点,生动,形象. (2)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和作者对生活的看法,就是记叙文的中心,也叫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依靠人,事,景,物这些材料来表的.因而记叙文的材料必须为中心思想服务,做到中心明确,集中. (3)记叙文的顺序主要有几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记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开头写,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写事件的经过.插叙:在记叙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然后再按着记叙原来的事情. (4)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应该是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应该详写;与中心有关系,但是不很重要的材料,应该略写;与中心无关的材料应该舍弃.这样,才能使记叙的中心集中,鲜明,突出.

(5)记叙文的样式常见有:对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和事迹作具体报道的通讯.用文字语言和文学手法描述真人真事的特写.记叙山川景物,旅途见闻为主的游记.追忆本人或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的回忆录,传记,访问记等.它们共同特点是:所写内容必须真实,不容许随意夸大或缩小事实,更不能编造虚构,即要有真实性;对所写的内容又要求作必要的加工.力求文章中心突出,形象鲜明,构思精巧 (6)特写是报告文学的一种样式,它截取人物或事件的某个片断,细致地加以描述. (7)传记一般分两类:一类记叙自己的生平;一类记叙他人的生平。传记的主要特点是实录,要求实事求是,不允许虚构夸张。传记在表达上以记叙为主,也可以适当插入议论,描写。传记记叙的顺序一般以时间为序。人物和人物故事的区别在于人物故事只要具体写出人物的某个事件或某几件事就行了。小传则要求写出人物的出生地,出生年月,主要经历等。人物自传的繁简区别在于自传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写法,可以写自己全部经历,也可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