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一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

(二)西方重利、重法,东方则重义righteousness、重情emotion。

(三)西方重商轻农,东方重农轻商。

东西方共同点

1 均倡导教育优先

2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enterprise

3.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humanitarian

二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1)

(2)

北大叶自成:文化概念有三个层次:(1)外围文化(2)科学理性文化(3)思想道德文化

三日本、新加坡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

(1)吸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2 )引入西方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

(3)重视人力资源。

(4)大量地引进技术。

中国政治家李大钊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一文中认为,东洋文明是精神的,西洋文明是物质的;东洋文明是灵魂的,西洋文明是肉体的。(注:转引自薛克翘:《谈中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J〕,《亚太研究》1996年第2期。)

印度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的目的在生长,而西方的目的在获得,拼命争取力量,不尊重美与真;东方的基础是社会,国家可以灭亡,社会仍然会存在,而西方的基础是国家,国家就是一切,所有问题都由国家来解决;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注:参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三联书店,1982年,第153页。)

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及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

(2003-10-14)来自:国际论坛/200003/陈峰君

一东西方文化的异同

正确区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二者的异同是东亚国家对外开放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点在于:

(一)西方重个人、重竞争,东方重社会、重和谐。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是西方文化的内核。西方人的价值观认为,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出发点,

人必须为自己个人的利益而奋斗,为自己才能维持社会正义,爱自己才能爱他人和社会,为自己奋斗也是为他人和社会奋斗。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每个人应该表现出自己的个性,一个人越是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种价值观来源于西方的重商社会。“在欧洲重商主义盛行的社会里,工商业为民本业,市井商贾,为谋取暴利,难免背信弃义。为扩大私有财产,常常六亲不认。为了经商,四处流动,家庭观念相对淡薄。家庭规模必然缩小。在群体观念微弱的社会里,个人主义必然扩张。在这种社会,以个人的活动为中心,突出个人的价值。在集体活动中,也要充分显示个人的相对独立性。”(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1—122页。)在重商主义社会里,更是要求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因此,个人主义往往是与这种商业自由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获得较多自由,个人则要求尽可能不受集体的限制和约束。为了取得商业成功,战胜风险,就必须抓住一切短暂时机,去战胜竞争者。

与西方个人高于一切的价值观相对立,儒家伦理价值观念则以孔孟的仁义为核心,它强调社会第一,个人第二,个人利益应当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儒家伦理认为,只有整个社会得到发展,保持稳定,个人才能得到最大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应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与此同时,儒家伦理讲家庭和社会上的人际关系与道德标准,强调亲属之间、朋友之间,应为一体,天下一家,讲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古代东亚地区农耕文化有直接关系。后者是形成东亚传统集体观念的根源。因为,在从事农业的社会中,人们在长期共同地域生活中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彼此互相交往、互相帮助,比较容易形成浓厚的群体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是国家集权主义的基础。它要求下级对上级绝对服从,不能有所异议。同样这种观念也是地区和家族集体主义的基础。在这种伦理观念制约下,国家或者民族,村庄或者家族,很容易形成命运共同体。在该共同体内所有成员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在共同体之内,一人成功,集体感到光荣;一人失败,集体感到扫兴。在这个群体之内,应该是同舟共济,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1—122页。)(二)西方重利、重法,东方则重义、重情。

西方皆有人权宣言,明确政府有责任保护个人的权利,极力弘扬天赋人权说。在西方,强调个人权利为基准的社会里,个人的私利必然成为世人追求的唯一目标,人与人之间的情义道德则得不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受到冷落。与此同时,法律则受到重视。因为,在一个人人追逐个人权利和私利膨胀的西方社会里,只有依靠法律,才能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法律既可保护个人的权利,也可制裁侵犯人权。因此,西方国家法学的发展,与人的权利价值观有密切关系。西方首先是要争取个人的生存权利,至少是权利与义务并重。

与西方相对照,东方重义轻利、重情轻法。所谓义,指道义、仁义道德;所谓利,指物质利益、功利。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关系上,义是最高价值。孟子强调义理,又肯定人们的求富欲望,但义在利先。“仁”和“义”为儒家伦理道德之根本,这是人生应该追求的目标,讲求道德,不谋私利,不能见利忘义,不能驱义逐利,是做人的最高准绳。正因为如此,东方自古以来不

太注重法律,而是把道义原则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人与人之间主要靠道德维持,而不是靠法律约束。儒家认为,人必须受社会道德的约束,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置社会道德于不顾,只有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才去做、去行,反之,则宁可舍弃个人利益直至牺牲个人生命。如人人追逐私利,则与禽兽等同。人必须克制自己的七情六欲,尤其要控制人的情欲,努力追求道德的完美和高尚。这无疑同中国古代自然经济社会有关。如果说西方法律观念主要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一种反映,那么东亚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则主要是农村自然经济的反映。

(三)西方重商轻农,东方重农轻商。从对商业与农业的重视程度可以将西方文化概括为“重商主义”。这种重商主义渊源于古代西方商业经济的发展。马克斯·韦伯在《古代社会经济史》一书中认为,欧洲古代为游牧民族,农业是随着畜牧饲养业而发展起来的,欧洲属于海洋文化,活动范围较大,商业比东方发达。西方古代城市工商业发达较早,16世纪以后的欧洲因发生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开始确立,西欧各国在探求富国的理论和政策中出现了重商主义思潮。到近代,西方的重商主义就更加发展。

与西方重商主义相比,东亚则是“重农主义”,视农为立国之本。重农轻商,重本轻末,是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即说帝王治国安邦之道,在于搞好农业,求得丰衣足食。孟子亦说,“不选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百商之切,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东亚社会舆论,也总是认为凡商必奸。商人致富,多靠巧取豪夺,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从而是形成“土、农、工、商”之说,四行之中商居最末。其形成之根源恰好与西方相反。东亚的古代是以粗放的农耕为业,属于河流灌溉文化,长期处于农村自然经济状态,因此,必然实行重农主义。

综上所述,东亚的儒家学说和西方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对此,中国政治家李大钊在《东西文明之根本异点》一文中认为,东洋文明是精神的,西洋文明是物质的;东洋文明是灵魂的,西洋文明是肉体的。(注:转引自薛克翘:《谈中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J〕,《亚太研究》1996年第2期。)印度著名思想家和诗人泰戈尔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东方是精神文明,而西方是物质文明,东方是人道的,而西方是科学的;东方的目的在生长,而西方的目的在获得,拼命争取力量,不尊重美与真;东方的基础是社会,国家可以灭亡,社会仍然会存在,而西方的基础是国家,国家就是一切,所有问题都由国家来解决;东方是集体享受,个人工作,而西方是个人享受,集体工作;东方是异中求同,在错综复杂中建立协调,而西方只讲行动,讲速度,不讲和谐、协调和韵律等等。(注:参见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M 〕,三联书店,1982年,第153页。)

然而,这并不等于说儒学思想同西方文化之间完全对立,二者既有很大差异,也有一定共同或相似之处,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汇合点。而这方面正是目前学术界所忽略的。以笔者之见,至少应有以下几条:(一)均倡导教育优先

从近代西欧资本主义精神到古代东亚的儒家思想,均可以看到教育在东西方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在包括兴办新式学校在内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基础上出现的。随着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市民对知识的需求明显增加,从11—13世纪开始,欧洲到处办起城市学校,从此开始打破教会的封锁。

欧洲出现了巴黎、牛津、剑桥、海德堡等著名的大学。由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欧洲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获得迅猛发展。“这些都成为文艺复兴的重要前提,后来的英国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当然是在当时欧洲教育和科学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教育给人以智能,教育不但培养科学家,也培养政治家、企业家和官僚。”(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同样,儒家也倡导教育优先主义。孔子一直主张“学而优则仕”,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学习和普及教育来提高人的智能。自孔子提出这一教育思想后,中国和其它东亚国家一直把它作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各个时代。特别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不但使战国时代的教育水平有了极大提高,而且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国一直到18世纪中叶,仍然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 125页。)

(二)均倡导积极有为的奋发进取精神

西方基督教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取奋进精神,要求人们自制、自省、忠诚、勤奋。这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马克斯·韦伯有关儒教伦理和新教伦理是格格不入的说法并不准确。孔子关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等家喻户晓的名言,正表现出东方人发愤图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孔子也反对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和尽职尽责的态度同西方新教伦理的进取精神有很多共同之处。

(三)均倡导人道主义思想

无论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反神权、要求“尊重人”的人文主义思潮,还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都是反封建的人道主义思想,与2000年前孔子“仁道”、“爱人”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孔子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儒家人道主义思想的高度概括。孔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人,也要把别人当成人看待,看别人是人,看自己也才是人,要学会爱广大群众,实施仁道,使每个人成为社会上名副其实的人。这些至理名言与西方人道主义并无根本差别。虽然由于时代不同,提供人道主义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对象不大一样,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儒学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当时只能是一种学术思想,尚未能被社会普遍接受。而文艺复兴时代的人道主义,则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旧封建势力的战斗武器。但“两者都是在社会形态发生根本变化的社会历史变革时期出现的进步思潮。”(注:田桓:《东亚文化中的儒学与中日现代化》〔M〕,载《东方文化与现代化》,时事出版社,1992第124—125页。)

二吸收西方文化的必要性

从文化角度分析,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不外两大动力:一是自身的传统文化,二是吸收外来有益的文化。二者缺一不可,后者又常常是本民族文化加速发展的催化剂。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各民族的精神文明都是在相对封闭的范围内独自成长的。但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交流工具的发展,各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就越益普遍。近代的世界历史尤为如此。西方文化之所以能在近代突飞猛进发展,重要原因之

一在于它充分吸取了包括东方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遗产和精华。正如西方一位著名学者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言:“在每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同样迅速而自发的传播运动从西欧的一端影响到另一端,在每个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到起源于不同的民族的人群和运动之间的联合,它们都旨在西方基督教世界创造一个共同的但是又有高度差别的文化模式。这个过程也没有随中世纪的结束而停止,因为文艺复兴本身就是这种自由的交往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例证,为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目标和不同思想之间的和平共处,它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把不同种族和语言的人们联合起来。”(注:克里斯托弗·道森:《宗教与西方文化的兴起》〔M〕,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2页。)西欧各民族在吸收东方民族文化过程中,既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特点,又能吸取彼此的长处,从而创造出西欧高度的文明。

到了现代,吸取外来文化越来越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现今的信息时代把人类的文化带进了一个崭新境界。“随着高科技和现代交通运输的高度发展,再加上世界空前的人员、物质的大流动,使得世界各国各民族精神财富的生产、传播、交流、影响的形式、速度、质量、数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在当代,电话、电视、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某种信息迅速地传遍全世界。正是这种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文化开放成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注: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8页。)第二,文化特别是知识信息地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历史上,知识信息在社会发展中是从属于政治、军事与经济,只起辅助性的作用。而如今在信息时代,“暴力和财富本身都开始依赖于知识”,知识已经成为“暴力和财富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知识已从金钱力量和肌肉力量的附属物变成了它们的精髓。”“从更大的意义上说,知识的变化正在引起或有助于巨大的权力转移。”(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中译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第16—25页。)这也就是说,信息、知识已经不再仅仅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是变成一种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人们劳动的对象,成为劳动产品,成为人们的直接的消费对象。因此,吸取先进文化“已经不是有没有、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注: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8页。)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现代化步伐迅速发展,得益于及时吸收了西方文化。其它东亚国家的崛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西方文化。没有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大量的吸取,东亚传统文化不可能有新生。同样道理,东亚其它国家也将在21世纪在吸收西方文化中实现现代化。

根据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的分析,文化概念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谓“外围文化”,即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其特点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超越时代和历史发展阶段。它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民族习惯、风土人情、社会风尚,如各国各民族饮食,衣着、装饰、建筑、音乐、舞蹈等。在这些方面各民族各有所好,各有所长,无所谓高下、正误之分,也无阶级局限。因此,对西方民族特色文化的交流、交换、学习和引进,对丰富东亚的民族文化生活受益无穷。几乎无弊可言,至少也是利大于弊,无疑应该大胆吸取。

第二层次是“科学理性文化”,它包括所有的自然科学和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除哲学、历史、政

治、经济等),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的认识的体系,是人类千百年来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积累的智能的结晶。它是没有民族、没有阶级、没有国界的,但在这里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其水平有高下之分。对落后国家而言,无疑应学习、吸取、接受先进的发达的科学理性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它对于落后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意义。”(注: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

第三层次即“思想道德文化”,包括世界观、道德规范、社会价值、意识形态、社会理想等。这一层次上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期沉淀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它相对比较封闭和顽固,不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这种文化“对弱小民族文化有很强的吸附力,对比较强的民族文化又有很强的抗拒力的排斥力”。它“既有较强的民族色彩,又有鲜明的阶级性;既有先进的积极的因素,又有保守落后的消极的因素。”(注:叶自成:《对外开放与中国的现代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0页。)对此正确态度应是取长补短,去弊兴利。在东亚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方人生价值观念实际上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方人生价值观中的一些积极因素已被吸收了,尽管也受到西方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影响。

三日本、新加坡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

在东方各民族中,日本民族是一个不断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特别是通过西方化实现现代化的范例。日本长期以来实行所谓“拿来主义”。在历史上,日本民族早期主要是吸取中国文化。日本把高度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化作为吸取的主要对象。从公元600 年日本向中国派出特使到1636年德川幕府时代,是日本主要实行所谓“全盘中化”的时期。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文化逐渐传入,以汉文化为基础的日本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冲击,人们开始崇拜西方文化,而鄙视东方文化。日本现代化思想的启蒙大师福泽谕吉提出了“全盘西化”、“脱亚入欧”口号,主张彻底学习西方。在这种思潮主导下,日本在近代以来有过两次较大规模所谓“全盘西化”的浪潮:第一次热潮是从1853年到20世纪20—30年代,把学习西洋文明作为目标,通过西化,西方先进的文化迅速主导了日本的社会发展趋势,使日本出现了巨大的发展。早在1871年日本就派出百人组成的庞大代表团历时近两年访欧美12国,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作了详尽考察,全盘引进西方的典章制度。在1872—1898年的26年中日本大量聘请外国专家达1.5万多人次。(注: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0—291 页。)日本几乎是全盘吸收了欧美的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人权以及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价值观,西方的生活习俗、服饰、饮食、歌舞也流入日本。日本第二次西化(主要是美化)的热潮是战后时期(1945年到20世纪60—70年代)。由于美国对日本实行军事占领,美国的议会民主、教育制度、学术思想、科学技术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刻地改写了日中战后的历史”。这一次的“西化”或“美化”对日本同样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从此一跃成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国。由此可见,“外化”特别是“西化”在日本历史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它使日本先是在19世纪末超过了中国,又在20世纪80—90年代超过了西欧诸国,由弱势文化变成了强势文化。可以说,不了解外来文化,就不可能

了解它(日本文化)的发展。(注: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页。)中化与西化二者各有侧重。“中化”主要是表现在儒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上,“西化”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制度上。但日本并非被所谓全盘“中化”或“西化”,日本并非因大量吸收儒家文化而中国化,也非因大量吸收欧美基督教文化而西化,相反,日本民族在这两种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特的日本大和民族文化。日本对于外来文化中的好的东西,总是先采取来者不拒,一概接收,实行大胆的“拿来主义”,然后“少弃多取”,加以模仿复制,在吸引外来文化时又总是有选择、有区别地吸收,并且进行整合与加工。总之,既有模仿复制,又有综合创新。日本人自称是所谓“和魂洋才”或“西洋艺术,东洋道德”。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谈到日本的“中化”和“西化”的特点时指出:日本民族是一个不遗余力地学习外国强势文化的民族,“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是如此,从好的方面说,是对其它民族,其它文明的宽宏大量,从坏的方面来说,是容易成为醉心于外国文明的模仿者。”(注:(日)吉田茂:《激荡的百年史》〔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2年,第4页。)

新加坡既是倡导儒家文化的典范,同时也是学习吸取西方文化的范例。新加坡在现代化过程中同日本一样,也实行“拿来主义”。正是这些拿来的西方文化成为新加坡以及其它东亚国家现代化的“启动机”或“催化剂”。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现代化和西方国家的原生型现代化历程不同,它们的现代化是后发型现代化。这种现代化的启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移植”。东亚国家儒家文化本身追求和谐的与秩序的伦理或价值观,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启动的。“西方型态的现代化经验在新加坡现代化的初期是有开启之功”。(注: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年,第151页。)也就是说,儒家文化不能自主地推进现代化,必须导入欧美的新教伦理创造的先进体制和先进技术,并与传统的文化相结合,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出新的文明,这是一种全新的“再生机制”。一方面,在新加坡具有儒家传统文化,存在着集体主义、权威主义等有利于国家的意识形态,从而有助于克服与缓和急剧变革中引起的社会秩序与发展性危机,增强社会的内聚力,以及加强对分散的经济权势和宏观调控,调整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冲突,保证社会公平与福利,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整合等。另一方面,“依据新教伦理而来的欧美资本主义制度,带来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创造了与此相关联的国际经济环境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样,既保障了市场原理的适用和开放性,又使得传统的伦理和秩序的存续与传承成为可能。新加坡经济正是在健全正确的经济秩序中,创造出远远高于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与东方文明的优良积淀,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突发性的成就。”(注: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163页。)新加坡对西方文化的“拿来主义”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吸取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新加坡在争取自治与独立的斗争中,首先学习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内阁制,建立起新加坡共和制国家的内阁制政府,并建立了多党政治和实行代议制民主选举体制。为了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实行客观而公正的管理,新加坡政府学习英国的法律体系,制订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规和禁令。大到政府体制、经济管理、商业往来、公民权利与义务,小到饭店管理、停车规则、钞

票保护、公共卫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人们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新加坡“正以其立法的严密、执法的严格为其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法治化的环境,再加上高效的行政管理,为其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注: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148页。)(2 )引入西方的生产方式、管理经验和营销手段。新加坡政府实行新加坡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十分重视对国营企业的管理,但却严格按照西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操作。其办法是国营企业和私人企业平等竞争,政府以股东身份通过直接或间接入股方式对国营企业进行控制。政府派出董事会主席或常务董事对国营企业进行管理,大政方针由董事会决定,日常经营活动由总经理独立负责,并享有一定自主权。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调动了国营企业的经营积极性,企业权责分明,聘用较多的专业人才,担任管理工作,组织中存在高度的授权,领导者对属下有高度的信任。(3)重视人力资源。新加坡在快速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人才不足的限制,单靠国内培养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便大量引进外国人才。新加坡各驻外使馆和出国考察的各种代表团都把寻觅和招揽人才当作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加坡比较能吸引专业人才,对企业也制订员工选拔和晋升的标准,并且经常进行工作考评。企业通过考评得出员工对组织的贡献大小,并据此给予合理的报酬,以显现“分配的公平性”,鼓励人勤勉刻苦,追求个人目标,促成企业的发展。(4)大量地引进技术。新加坡政府通过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先驱工业地位”等减免税措施刺激外商在新加坡发展高技术工业。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更形突出。新加坡政府注意到了科技的作用,呼吁新加坡在80年代应当成为一个更有效、更有依赖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现代社会。近30年来,新加坡高科技迅猛发展,年增长率达30%,从事高科技的人员增加了12倍。80年代后,新加坡政府重点引进和发展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业,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产品出口占新加坡国内产品总出口量的40%,计算机使用密度居世界第七位。在电子、计算机和信息咨询业等方面,新加坡已具有世界性高科技中心的潜质。

总之,新加坡不仅在弘扬东方传统文化方面成为东亚国家的典范,而且在大胆吸收西方文化方面也提供了宝贵经验。概括地说,在50—70年代新加坡比较注重西方文化的引入,对于冲破传统保守经济和社会伦理起了积极作用,通过“拿来主义”,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入新加坡,与在新加坡有更悠久历史的各种非西方文明相结合、相碰撞,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消化和融合,终于塑造出一种新形的精神文明——具有新加坡特色的精神文明。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论中西文化差异-高一作文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 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 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 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 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高一作文:论中西文化差异作文1000字

论中西文化差异 当传统国学文化与西方文化相遇,当圣诞节与春节“撞车”,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趋向于欣赏西方文化。如今,“崇洋媚外”已成为一种风尚;“抨击传统文化,赞赏西方文化“似乎是文学家教育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国接受国外的教育……我不得不思索,难道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真的比不上西方文化吗?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

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面对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当外来文化“入侵”时,我们应当取之精华,采取谦虚,不卑不亢的态度。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们则需要总结提炼其精华,推崇提倡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才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题目: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学院: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生姓名:白莉 学号:201141000102 指导教师:刘晓玲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摘要] 中西方不仅在语言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同时也在饮食习惯,交际礼仪等等多方面。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去了解与学习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阐述了中西方文化在日常礼仪与餐桌礼仪方面的不同之处,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提高对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认识,从而加深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日常礼仪;交际礼仪

目录 引言 (3) 称呼 (3) 饮食 (4) 餐具 (4) 交谈 (5) 结论 (5)

引言 培根说过:“举止彬彬有礼的人,一定能赢得好的名誉。”正如同西班牙的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理解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书。”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身为高等学府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友人交往。在交往中需要学习并且写好这份“推荐书”,仅有流利的语言交流是不够的,必须了解中西文化利益的差异。“礼仪”的学习与了解应该是有意识的加入到日常生活照,下面,对中西方文化礼仪之差异作进一步分析。 礼仪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尊敬他人的礼节程序。中文中的“礼仪”由“礼”和“仪”两个字组成,分别代指礼貌、礼节,仪式、仪表。它们是一种要求,一种被人们规定的共同认可的程序。《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礼”可以产生出“人利”的气氛。“不学礼,无以立”,不懂礼貌,则无法立身,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共识,反映了孔子对礼仪的重视。中国自古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中国古代有《周礼》、《仪礼》、《礼仪》三部名著,这三部涵盖了中国古代礼仪的重要内容。 西方礼仪有很多种词汇,比如courtesy:有礼貌的行为。Etiquette:除了礼仪外,还指对从事某一行业人士的行动起约束作用规矩。Protocol:一种刻板的,在外交和军事领域内实行的长期公认的相处准则。Tite:仪式、典礼和惯例、习俗。 繁多的有关礼仪的词汇反映出了西方人对礼仪的重视,并有对礼仪更加细致的划分。这具体到礼仪文化上,中西方有如下多种差异。 称呼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家是指家庭,中国的礼仪产生于不同的家族文明。西方则从古希腊就开始以工商经济为主,这种经济于天然人伦无法相容,所以,宗法文明未充分发展。英语中的家源自拉丁词汇,而这个拉丁词汇源于在“家族之父的权力下”从事劳动的奴隶[1]。这与中国的家的概念完全不同。西方的家带有与工商经济发展相融的私有财产的意味。不仅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地方。在英语中,国家主要表示地域性或民族性的含义。是地域、民族、家族的总和。在中国人看来“国之本在家”。家是国家的命脉。中国人重在家中做人,英文中所说的一个人的背景与起源在中文中时身家,出身的表示。中国礼仪有着一种高超的宗法文明,同时内外亲疏之别,是中国人往往注重拉关系,“义父”、“义子”、“干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浅谈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目录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2) (一)中国建筑风采 (2) (二)、西方建筑特点 (3) (三)简论中西建筑文化差异 (3) 参考文献 (5)

浅东西方建筑文化之差异 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长河中一大靓丽风景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内涵与风格是不一样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经过长期的积淀,显然与西方文化形成了个自的风格,别样的建筑特色同样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异样风情。 关键字:中国建筑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一)中国建筑风采 中国地大物博,建筑艺术丰富多彩。中国的建筑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因地域不同又有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山西窑洞,赣南炮楼,湘西吊脚楼,贵州的石板房,蒙古包。总之组织布局规律,造型优美,装饰丰富多次是其的共同特点。以四合院为例简要分析中国建筑特色,因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排房组成,其分别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形成一个“口”字形结构,故名四合院。它主要形成于元朝到改革开放时期,虽为建筑却也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进行。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每间房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按其规制大致可分为大四合、中四合、小四合三种。其各种配件装饰都是极其讲究的,如大门等极划分,依次为:光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帘大门、小楼门等。其通常以倒座房辟出一间略高于的房间为大门,有居高临下之意,还有富贵人家的大门上常饰有壶瓶叶子,既可用于保护大门,又做装饰送吉祥的意寓,以及正大门的影壁有驱鬼聚气之说,一些砖雕装饰更是丰富多彩,意寓深刻,大都表现同样的主题,即送吉祥送富贵,表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000字 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几千年来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一种文化的形成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首先要对它们寻根溯源。 众所周知,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植根于不同的自然基础,这种地理差异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各不相同。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中华大地地域辽阔,腹地纵深,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宜于渔猎、畜牧、农耕等各种生存和生产方式。黄河与长江这横贯中华大地的两条河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起源地。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中华大地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根本的别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华夏文明植根于大陆,那么西方文明则诞生于海洋,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全洲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两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特征十分明显。通过这种简单的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倾向。 在原始时代,东西方国家都产生过奴隶制社会,最大的区别是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专制政权,古希腊建立了一个松散的城邦制政权。早期国家的建立都经历了极其惨烈的战争过程,但战争的主要目的却不尽相同。战争中,有的政治意味浓一些,有的更重视经济意味,经济意味在达到目的后便告一段落,而政治意味却不同,因为是出于某种观念。早期西方战争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掠夺”;而中国却是为了“大一统”。

浅谈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文化之差异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名称: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梁嘉欣 学号:2011051506 指导教师:勾利军 2014年 6 月18 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

论中西饮食文化之差异 英语4000字

编号(No.)SFLC2013 200905210230 宁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 An Analysis of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作者姓名曹俊峰 论文方向英美文化 指导教师马生仓 答辩时间2013年5月25日

Abstract Food is the basic need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but also is one of the basic forms of social life.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ferent food culture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in foo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from several different aspects, including food perceptions, tastes and nutritions, food targets, tablewares, and manners as well as pursuit. Certainly, these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As long as people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bout food culture, they will be polite i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Key Words food culture;differences;communications;China;western countries

浅谈东西方两种文化之差异

浅谈东西方两种文化现象之差异 文化是什么?一直认为文化是一个抽象又具体的东西,如果做个宏观的概述又觉得很抽象,总结不出来,但是又能列举出生活中的二三例。于是参考了《现代汉语词典》,它将文化这样定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可见,文化包罗万象。再说到东西方文化,更是概括不完其种种差异,笔者能力有限,这里浅谈的仅仅只是作为东方国家代表的中国,与“道听途说”、从各种书中学习来的所谓西方,它们之间的一些在笔者能力范围内的文化差异。 下面将从三方面谈其两方的差异:送礼文化、宴请文化、家庭地位。 一、送礼文化 这里说到的送礼文化,并不特指中国的一些特殊的送礼文化,而是每逢节庆日、朋友生日或一些纪念日需要赠与礼品的一种文化。 在中国,“礼尚往来”是文化习俗中一个重要方面。在送礼时非常注重礼物的价值,送一份贵重的礼物这是处于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且礼物越贵重就说明对方的社会地位越高,或者说是他在你心中的地位比较重要。若对方是个很有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你送个不那么贵重的礼物,仿佛有点“拿不出手”的感觉。 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对于礼品的价值没有我们中国怎么看重,更在意的是礼品包含的意义。而且一般来说,他们避免赠送贵重的礼物,以免被误以为贿赂。 在接收礼物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在接收礼物时,一开始往往要推辞一番,然后送礼人要塞一塞,经过两三个回合以后才将礼物收下。这一点在我们拿压岁钱的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叔叔,不用了。”“叔叔,真的不用了。”“好吧,谢谢叔叔!”而且收下礼物后不能立马打开看,需要等客人走后才能打开。而在西方则不是样的,西方过家的人在接受礼物时一般不推辞,在接受礼物后,要立即在客人面前打开,并且说些赞美的话。 二、宴请文化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宴请的规格与被宴请的客人的身份有关。高贵的客人需要规格高一些,对于一般客人的宴请可以比较随便。而对于什么是高规格,东西方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要摆酒席、要宴请宾客,作为东道主是不能有所怠慢的。我们一般的宴请至少要上七八道菜。如果是丰盛的宴会,菜会更多。而且菜品越丰富越名贵越能彰显主人的殷勤好客。最重要的是,饭菜一般都要大大超过主人和客人所能消耗的量,否则就会

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12艺术设计(2)班 12051036 王琪哲学,抽象难懂。认为哲学离我很远,以为只有那些高深的教授学者才能理解哲学、研究哲学,直至选修课《哲学导论》让我对哲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课后又观看了王德峰老师《哲学导论》的教学视频进一步的了解了哲学。 在王德峰老师的的第二讲中讲到“西方文化精神与中国文化精神在根基上的差别”,而我就根据王德峰老师的观点来展开我的论述。 德国当代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中国、古希腊、古印度和以色列组成了世界上四个最伟大的民族。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由此也产生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 然而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又有根本上的差别。如果说东方文化是偏精神的,那么西方文化相对就是偏物质的。西方文化的发展远比东方文化的发展要简单得多,他的内容变化是由神学到哲学,最后到科学。西方的神学与东方的神学不一样,东方的神学建立在深刻的经学上,而西方的神学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就只是以敬仰美好的神来净化心灵,没有东方神学中那种很强的精神理念上的指导。所以西方神学思想并不影响政府的管理思想,这个问题在东方就完全不一样了,特别是在中国,经学和理学思想是政府管理思想的基础,杂糅其中的神学思想也会渗透到政府的管理思想中。西方神学与东方神学的最大区别在于:西方神学不排斥物质,东方神学极力排斥物质。 东方文化教育孩子,是“靠吓”和压制,生怕孩子“出事”或不依照家长的意志成长,用诸多禁忌规限孩子,让他们在特定的模式里生活。西方着重培养孩子独立性格,用启导方式让孩子认识事物,让孩子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所以孩子自小对人处事都不会“怕字当头”,不怕人也不怕动物和妖魔鬼怪。万圣节晩上母亲陪孩子扮鬼怪去家家户户讨取糖果,东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但那是洋人启导孩子的一种方式。西方教育,强调学生学业与工作能力平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儒释道三家,即儒教、佛教、道教。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代表东方文化,讲究心理建设,着重道德和理性,与西方文化讲物质文明、偏于科学的发展,这方面是有区别的。儒家道德儒教讲伦常,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中国过去的传统思想。这种思想从春秋战国以后一直流传下来,在近代慢慢遭到破坏,五四运动主张打倒“孔家店”,从西方世界请来“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民主和科学都是以理性为基础,前者是社会生活当中的理性,后者是面对自然界的理性。要把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精神移植到中国来,在中国人的心中安顿下来,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毕生努力。 五四新文化运动用西方真理来教导中国人民,这个使命完成了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清晰的判断。比如说我们的下一代基本上不接触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学习西方科学长大的。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他们消费从西方进口的商品,那么我们的下一代是不是变成了西方人?我们对此要做清晰的判断。在第二讲中王德峰老师也讲到他从1978年考入复旦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 化差异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中国人蔑视狗,因而有“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说法。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中西文化差异 论文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西方世界五六百年的社会历程,文化差异却很大。中西文化差异研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文化差异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文化差异的积极理解的态度,是培养不同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和文化交际的技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走出国门或留在国内参与跨文化交际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都需要学习、掌握与不同文化内涵,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本文就中西文化差异做简单的的论述。 (一)中西文化差异的表现: 一、思维模式的异同 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感性思维。而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理性思维。 在西方人的眼里,自然也就从需要崇拜的对象,转变为需要去征服和加以改造的对象,目的当然是使其为人类更好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就不得不去研究身周的事物,去研究自然。因此,西方人一直秉持实用的原则去对待自然,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习惯于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具体的事物,而很少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整个世界。 二、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异同 中国人很内敛,喜欢“每日三省吾身”,把修心养性看得非常重要,推崇中庸思想,导致思想保守,缺乏创新和开拓进取精神。 而西方人更热心于公益事业,把服务社会当成自己的职责。 三、民主观念的异同 中国注重精神的自由,古时人们更是把自由看做是君主权贵的赏赐。所以我们的人民总是在渴望能有好官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权力的。 四、教育理念的异同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西方的大学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科目,不同的科目学分不同,只要把学分修满即可毕业拿到文凭和学位。 而西方的大学体制是很灵活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选学几个专业的课程,只要拿到足够的学分就可以取得该专业的学位。在中国,在大学里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一个人可能一辈子就从事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可能忽略了在其他方面的潜能。 五、礼仪文化的异同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文化就有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大量涌进中国,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西方礼仪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西礼仪文化必将会互相渗透,不断发展。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对比

浅析中西文化之异同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生产力已成为综合国力主要构成。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巨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对比分析,从而取长补短、推动本族文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文化,找出中西文化差异,包括思维模式的差异、道德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社会关系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并浅析其成因。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差异、原因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又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影响着经济政治,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西经济政治差异,而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制约中国与西方进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对中西文化差异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际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造成误解或陷入尴尬境地。文化的覆盖面极为广泛,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探究这个复杂系统的中西差异并找出其内因,减少杜绝文化冲突显得非常必要。 1、思维模式的差异 形象的来说,中国人的思维是螺旋状的,而西方人的思维是直线型的。在语

浅论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浅论商务谈判中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提要: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深入剖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探讨了在国际商务谈判中西双方应采取的策略,以推动谈判过程中能顺利达成协议。 关键词:商务谈判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对策 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

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国际商务谈判是商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商务谈判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文化差异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因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交际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了解各国的不同文化,熟悉商业活动的文化差异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案例中的欧洲F公司和中国湖南H公司由于文化不同,在中国分居两年才算离婚,而在欧洲分居3个月就算离婚了。如果不带家属来华,会造成F公司的专家面临离婚的问题。但H公司尊重并理解对方,同意对方在工作两个月之后把家属接过来,这样就解决了专家的后顾之忧,促进了谈判的成功。本文深入剖析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本文就以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展开论述。 一、商务谈判与文化的联系 (一)文化的特征 社会文化使得在同一民族文化传统下生活的不同社会成员之间,无论是行为还是个性表现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与民族具有不可分割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文化是在民族的繁衍和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诸如民族的文字、语言、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等都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对该民族成员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给所属成员的行为模式打上了特定的烙印。例如,美国人务实、注重自我,英国人重视经验、保守传统,日本人重视团队关系,中国人注重血缘关系等。文化与民族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将导致各民族在行为方式上具有差异性。 2、文化的共享性 文化特征、信念和价值观等都非某个成员所独有,而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共有的。即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一种群体特征。因此,文化通常被认为是把所属社会成员联系在一起的团体习俗。其中,共同的语言符号是人们能够享有共同价值观、经验和习俗的关键因素。 3、文化的发展性 文化的发展性是指文化是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相当多的因素,诸如新技术的采用、经济发展、资源短缺、战争和人口变化等都会导致社会文化发生改变。 4、文化的习得性

浅谈我眼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数学与应用数学(2)张晨洁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文化认为,为人处世,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而西方国家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我国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 因此中西方文化几乎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中西方在语言、礼仪、饮食、教育等许多地方体现出差异。 一、语文的不同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 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 是“不中用”的代名词,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 中国人日常打招呼习惯于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跟英语国家的人这样说,他们认为你是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