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安徽省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

安徽省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

安徽省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
安徽省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环境影响报告书

1 总则

1.1项目背景

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其水域面积约780km2,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由于沿湖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染物入湖量的不断增多,巢湖水体和底质中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严重影响了沿湖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甚至直接对生活饮用水造成了威胁。巢湖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开发利用巢湖,但伴随着巢湖水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危及了巢湖市人民的生活环境和土地开发利用,而且也威胁和制约了巢湖市的经济发展。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的实施,削减了内源污染,使巢湖东端饮用水源地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善,对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巢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作出了较大贡献。

在一期工程实施并完成以后,为巩固一期工程的环境效益、强化对巢湖市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和进一步改善局部水域水质及恢复巢湖水生生态系统,需继续开展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二期工程将继续对柘皋河入湖段和距中垾联圩的湖滨大道500m处湖区进行疏挖,同时将对一期疏挖区近岸带进行生态恢复;另外,结合巢湖东端水质与湖滨带生态现状,在西坝—烔炀河段进行湖滨带的生态恢复与建设工程,既削减了内源污染,有效保护了巢湖水源保护区,又形成“巢湖市湖滨带生态景观大道”特有的风景线。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将底泥疏挖与湖滨带生态恢复与建设结合起来,是本工程一大特色,也是巢湖污染综合治理向纵深发展的必要工程举措。目前该工程已经批准立项并付诸实施。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程序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规,2004年3月15日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委托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此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本工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我院接受委托后,及时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赴现场踏勘、调研,收集了有关工程技术资料,并进行了工程分析和环境影响预测,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及技术规范,编制了《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1.2编制依据

1.2.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1.2.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年5月;

1.2.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年11月29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

理条例》;

1.2.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年9月;

1.2.5《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8年12月;

1.2.6省政府皖政(1997)28号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

定》;

1.2.7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1~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2.8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4-9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1.2.9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19-199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1.2.10《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计划及2010年规划》,1997年12月;

1.2.11《巢湖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2001—2015);

1.2.12《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1.2.13《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初步设计》;

1.2.14 安徽省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地区[2001]1002号文《关于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

置工程巢湖市子项目二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1.2.15巢湖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对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拟

执行标准”的复函;

1.2.16安徽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委托书。

1.3评价标准及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巢湖市环保局关于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执行的函,本次评价执行标准如下:

1.3.1环境质量标准

(1)地表水环境质量执行GH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执行GB/T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2)空气环境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3)声环境执行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是Ⅰ类标准;

(4)堆场土壤环境执行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三级标准。

1.3.2污染物排放标准

(1)堆场余水排放执行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一级标准;

(2)堆场污泥恶臭排放执行GB14554-93《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二级;

(3)施工期噪声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标准》中不同施工阶段作业昼、夜间噪声限值。

1.4评价重点及评价范围

本次评价的重点为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影响评价,疏挖底泥处置及对周围环境影响、空气环境影响、噪声污染影响等作简要分析。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以项目工程区为主,适当延伸至周边区域的陆域和水域;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为项目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巢湖水域及堆场工程余水排放可能影响到的水体。

1.5评价工作等级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本项目涉及区域小于20km2,区域内无珍稀濒危物种,生态环境评价定为三级;工程余水排放量1.20万m3/d,水质复杂程度为中等,受纳水体巢湖为大型水体、水质要求为Ⅲ类,水环境影响评价为二级;工程作业噪声对区域影响增加值小于3dB(A),声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大气环境因污染恶臭排放负荷较小,其评价等级按三级以下考虑。

1.6评价工作程序

本环境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1所示。

图1-1 评价工作程序图

2 建设项目工程概况

2.1 项目名称、性质及主管单位

项目名称: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主管单位:巢湖市环境保护局

项目业主单位:安徽省巢湖污染治理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2.2 项目内容

工程内容包括:底泥环保疏挖工程、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

2.3 主要技术指标

底泥疏挖与吹填工程量:212.37万m3,其中底泥环保疏挖工程量为107.01万m3,基底恢复疏挖吹填量:105.36万m3;

建造围埝总长:5.326Km;

消浪抛石潜堤:7.357Km;

消浪桩坝:6.807Km;

护滩总长:17.81Km;

生态园:75.0亩;

回填砂:5.88万m3;

征地面积:719亩;

植草总面积:500.2亩;

泥浆处置量:120万m3;

2.4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情况介绍

巢湖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一期工程包括巢湖西坝—龟山、双桥河口、柘皋河口及环城河天河段1.5km污染底泥的清淤,总疏挖工程量301.99万m3(包括设计超深工程量);吹填低洼地90.41万m2;建造围埝总长6.83万km。该工程2000年3月开工,2002年6月完工,并于2002年底通过竣工验收。污染底泥一期工程的实施,直接清除了巢湖市水源保护区内源污染物,使巢湖东端水源保护区水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

2.5 二期工程区范围及主要内容

疏挖工程区为从柘皋河铁路大桥至湖区2.5Km的柘皋河疏挖区与距中垾联圩大堤500m的湖区两个区域;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龟山段沉水植物区保护工程及龟山至烔炀河段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包括西坝至烔炀河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及中垾联圩生态园区建设工程和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各工程作业区平面布置详见图2-1。

2.5.1 底泥环保疏挖工程

(1)各疏挖作业区工程量

本次疏挖两个区域水域面积为0.47km2,共划分为9个区,各区工程量见表2-1。

表2-1 疏挖工程量计算表

(2)底泥堆放

底泥堆放首先要体现和符合巢湖市对该区的总体规划,满足固堤、沿堤造绿化带的要求;符合环保要求、工程技术合理、利于今后开发;尽量少占耕地,选择低洼地,就近选择堆场等原则。基于此,本工程选定的五个堆场为中垾联圩1#、2#、3#、4#和柘皋河堆场,占地多为农田,少为鱼塘,紧邻巢湖,各堆场平面布置见图2-1,各堆场参数见表2-2。

表2-2 各堆场参数一览表

(3)围埝

围埝是污染堆放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堆放场的挡土墙、隔水坝,主排泥管的支撑架是工作的通道。本工程选用的五块堆场均位于巢湖岸边,围埝采用重力式土工膜防渗围埝,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①Ⅰ型碾压土围埝

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水塘地段,先进行土石混合抛填,再在其上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一布一膜复合土工防渗膜,同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

②Ⅱ型碾压土围埝

该围埝用于中垾联圩四个堆场的陆上地段,清基后直接铺筑土围埝并碾压,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并用编织袋装土垒压。

③袋装土围埝

该围埝结构用于柘皋河堆场,在原地面铺设一层软体排后,在其上抛填土石混合(1∶1)土堤,厚约2.0m,再垒筑袋装土围埝,围埝内侧铺设一层防渗土工膜。

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见表2-3。

表2-3 各堆场围埝技术参数一览表

(4)污染底泥及堆场余水处置

对堆存在堆场内的污染底泥与未全部清除污染底泥的柘皋河疏挖区要采用堆场防渗、堆场植草、抛砂覆盖法等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的产生。防渗处理是在污染底泥接触一侧铺设复合土工膜,膜上垒筑装土纺织袋;堆场吹填完毕后,由于底泥堆场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规划使用功能,因而可采用手摇播种机撒播草种,进行快速植草,即可防止堆场底泥中污染物因雨水冲刷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又可以迅速恢复堆场的景观,对部分地区,为确保植草成功,可采用混合直播技术建坪;柘皋河疏挖区污染底泥疏挖2.0m后采用覆盖法对剩余污染底泥进行处置,即抛填厚0.5m 的粗砂,回填砂工程量为5.88万m3。

在吹填后期,当堆场余水满足不了排放要求时,利用加药装置在输泥管口投加药剂与泥浆充分混合,经混合后的泥浆在堆场沉淀后,余水直接排回巢湖。对于偶发因素导致余水水质突然恶化时,可在溢流口处设置应急投药装置,作为余水外排前的临时补救性应急措施。PAC可做为输泥管及应急投药的首选药剂。

(5)疏挖设备

本项目主要施工设备见表2-4。底泥疏挖选用海狸1200型绞吸挖泥船及相关辅助船舶。挖泥船配备DGPS平面定位系统、绞刀深度指示系统、浓度计、流量计等。

表2-4 主要施工设备与数量

2.5.2 内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工程

物理基底(地质、地形、地貌)是生态系统发育和存在的载体,维护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稳定,发挥其生态载体作用,是本工程设计的基础。据此要求,巢湖湖滨带物理基底保护与恢复设计主要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物理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

(1)基底分区及各区方案设计

分区首先要符合巢湖市规划部门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满足各区段湖滨带的功能;其次要根据基底受自然条件、人为破坏干扰的形式和严重程度进行分区;再者,分区时需综合考虑生态恢复设计、生态配置、景观布置等因素。基于此,物理基底分区及各区段采取的主要保护与恢复方案见表2-5。

表2-5 湖滨带基底分区及保护与恢复方案

湖滨带土地利用现状以滩地为主,长期占用滩地耕种的面积约17hm2,需退耕还湖。

(2)基底保护区

该区大堤外侧滩地状况良好,滩地的范围一般在50~600m之间,柳树林、草地、芦苇、茭草错落有致,地势稍有起伏,总的说来湖滨带平坦面渐变地伸向湖中,生态系统保存比较完整。对于这些地区,保持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相对稳定,为湖

滨带的生态恢复与生态交错带的持续演替与发展创造条件是主要设计目标。

①稳定性设计

该区前方迎浪区的潜堤采用块石抛填并配合以软体排护底,而区内护滩拟采用土工管充填。

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

该区存在人为对湖滨带的一些不合理开发活动,如侵占湖滨带开挖取土等,破坏了湖滨带及其物理基底,使得湖滨带生态系统难以自然恢复。需在湖滨带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造,主要通过吹填来实现。总吹填工程量为18.53万m3。

(3)基底修复区

该区大堤外侧有挺水植物,滩地范围在10~130m之间,滩地地势较低,前沿受波浪的反复淘刷,大部呈崩岸状,基底状况较差。对于这些地区,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保护岸堤的稳定,使生态系统向良性方向发展,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

①稳定性设计

前方迎浪区采用屏蔽式桩坝即在桩间并挂鱼网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护滩设计方案依旧采用土工管袋充填。

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

该区基底冲蚀比较严重,滩地地势较低,有部分滩地常年处在水下。需在现有地形、地貌的基础上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31.73万m3。

(4)基底恢复区

该区大堤外侧波浪侵蚀较为严重,堤前水面较深,堤脚处未见露滩,只可见稀疏挺水植物。重建区段基底侵蚀很严重,波浪、水流作用比较集中,若一次性全部恢复不现实。因此,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改造现有湖滨带物理基底的状况,是本区设计主要目标。

①稳定性设计

根据该区基底稳定设计要求和该区段大堤外侧高程,护滩设计方案采用何朝村段为抛石结构,中垾联圩采用土工管袋充填。

②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

该区基底冲蚀非常严重,滩地堤前水深增加,大量滩地常年处在水下。需通过吹填进行大量的改造。总吹填工程量为55.12万m3。

(5)沉水植物区

西坝—龟山段长8.25km,因滩涂围垦等原因,该区堤前水面较深,湖滨带基本缺失,由于受风浪影响较大,该区沉水植物也基本缺失。因此,为沉水植物生长创造相对平静水域是本区的主要设计目的。

首先对无掩护区水域沉水植物重点保护,而有掩护区水域则不进行保护设计。根据岸线情况,对三段沉水植物区进行基底建造。考虑到巢湖水位变化较大,采用屏蔽式桩坝或竹柳编篱进行消浪。另外,为以后沉水植物保护积累经验,试验用防浪屏来消波减浪。

2.5.3 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

该工程设计目标是去除对湖滨带的人为干扰,建立健全生态体系结构,降低入湖污染负荷,改善湖滨带的生境条件及维护栖息其间的动植物群落多样性,在维护湖滨带自身稳定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发挥其作用,伴随流域内居民环境意识的提高,逐步实现湖滨带生态系统的恢复,同时因地制宜地兼顾湖滨带的经济效益。

(1)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

工程分区根据湖滨带及基底现状综合考虑生态配置、景观布置、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等多方面的因素。具体分区见表2-6。

①湖滨带保护区

该区段湖滨带目前保存较完好,有较完整的演替系列,由湖滨大道向湖泊浅水方向由乔木带→湿生草被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沉水植物带进行演替。保护区宽度较大,从100-500m不等。目前区内生态环境较好,但仍存在着人为干扰及湖滨基底被侵蚀等问题。

②湖滨带修复区

该区段湖滨带已受到一定的破坏,现状多为半演替系列,部分系列缺失、功能弱化。残存湖滨带宽度为50-150m不等,生长着茭草、芦苇等挺水植物,浅水处分布着少量沉水植物。

③湖滨带重建区

该区段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境恶化,只残存5-20m宽的茭草带。风浪侵蚀严

重,有些区段有崩、塌岸现象。由于湖滨结构的破坏,其作为营养盐储积库和物质流、能量流缓冲带的功能也随之减弱甚至消失。

④湖滨带沉水植物保护区

因滩涂围垦等原因,龟山—西坝滩面高程低,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

表2-6 西坝—烔炀河段湖滨带生态恢复工程分区

(2)生态恢复工艺设计

①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

湖滨带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主要包括乔草复合防护带、湿生乔草复合带、挺水植物带、浮叶及沉水植物带。各带选择相应的配置物种、规定的种植方式及保证覆盖度要求等。

②生态恢复半系列a工艺

半系列a工艺包括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

③生态恢复半系列b工艺

半系列b工艺只包括挺水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的建设。

(3)湖滨带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五段保护区以保护为主,制定一系列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同时对部分破坏较严重的地段进行适当修复。

①小柘皋河口保护区

区内高程7.7m以上区域为乔草防护带;在人工筑堤坡面上恢复湿生灌草复合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②孙村保护区

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对于已成林带进行林木补种和保护;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③民孙保护区

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

④唐咀电灌站保护区

该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同孙村保护区。

⑤烔炀河湿地保护区方案

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

(4)湖滨带重建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①中垾联圩重建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

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②何朝村重建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m以下高程形成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b工艺。

(5)湖滨带修复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①大埠镇修复区

在吹填工程完成以后,在7.7—6.8m高程栽种或补种湿生植物,形成湿生乔草复合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全系列工艺。

②邬梁村修复区

在6.8m高程以上栽种或补种湿生草本植物,形成湿生草被带;在6.8—6.5m高程形成挺水植物带;在6.5—6.0m高程形成浮水、沉水植物带。生态恢复工艺为半系列a工艺。

(6)沉水植物保护区生态恢复与建设方案

西坝—龟山段为沉水植物保护区,该段湖滨带基本缺失,仅双桥河口有少量挺水植物,海军圩和西坝口有少量沉水植物存在。因此保护措施以物理消浪为主,这样既可利于植物修复并对双桥河口生态环境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又可保护巢湖大堤。沉水植物的恢复以现状基础为主,不再人为补植。随着该区域水生植物的逐渐恢复,基底保护措施和水生植物将共同起到保护作用。

(7)中垾联圩外湖滨带生态园建设示范工程方案

根据中垾联圩湖滨带实际情况,外湖滨带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区选在宁村与许家新村落之间,其平均地面高程为6.5m左右,分布着陆地、沟壑和水坑。拟建生态园示范工程通过吹填底泥抬高,形成高程9.5m,长约684m,宽约71m,建设总面积5.0万m2的堆场地,并通过生态恢复,将此区建成外湖滨绿化示范段。以良性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绿化示范区,与巢湖市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保持同步。

(8)湖滨带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方案

通过建立生态观测场,对该工程实施前后工程区水质,生物物种及其分布、面积和生物量变化等进行对监测,预测该工程对巢湖东端水质及生态环境影响。湖滨

带生态观测场分别在生态保护区、生态重建区和生态修复区各设1处。保护区观测场选择在全系列演替的孙村保护区;修复区观测场设在全系列修复的大埠镇修复区;重建区观测场设在半系列恢复的何朝村重建区。

观测场与湖滨带走向呈对角线交叉状布置,保护区观测场规模为500m×100m,重建区和修复区为200m×100m。观测场围隔采用网目2cm的尼龙网片缝制而成,上下端贯以尼龙绳,沿网围一周用毛竹固定。

2.6 工程建设外部条件

本工程距巢湖市区较近,交通、邮电、卫生等生活设施齐全;水电、石料、树种、燃油供应均可就近解决。巢湖船厂能够满足施工船舶拼装、停靠、补给、维修的需要。工程区与城市道路相通,建造用建筑材料、各类树种供应量充足,巢湖水位满足施工船舶的吃水要求。

2.7 项目投资

本项目工程总投资12389.03万元。资金来源:国债6000万元,其余投资由安徽省和巢湖市自筹资金解决。

2.8 工程项目实施计划

拟建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2-7。

表2-7 拟建项目近期工程实施进度计划见表

3 工程分析

3.1底泥环保疏挖工程分析

3.1.1巢湖底泥分布及特性

3.1.1.1 巢湖底泥的物理特性

(1)巢湖底泥的垂直分布

调查表明:巢湖底泥主要是由周围河流及水土流失带来的冲积物及近年来城市进程产生的污染物组成,具有十分明显的分层。其底部为湖积沉积物,仍保留着湖区周围土壤母质的岩相特征,在其上发育了着过渡层,上层发育着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严重污染层。即巢湖底泥分为三层,第一层为严重污染层,第二层为污染过渡层,第三层为正常湖泊沉积层。

①严重污染层底泥(A层)

该层多为黑色至深黑色淤泥,上部为稀浆状(A1),下部呈流塑状(A2),含大量有机质,有臭味,在湖区内广泛分布。本层沉积年代新、沉积速率快,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产物,也是湖泊污染内源的主要蓄积库。

调查表明该层较厚,一般厚为40~80cm。

②污染过渡层底泥(B层)

该层(B层)颜色多灰黑色,流-软塑,分布广泛,较A层紧实。本过渡层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2m,与下覆正常湖泥层之间有明显的界面。A层与B层是本次疏挖工程的对象。

③正常湖泥层(C层)

在巢湖市观察到的正常湖泥层(C层)呈灰黑、褐灰、青灰色、灰黄等不同颜色,多为粘质夹粉质粘土,质地密实,局部有草斑,少量含贝壳。

(2)巢湖底泥的水平分布

巢湖内污染层沉积厚度变化起伏较大,受河流影响明显。河口区(双桥河、柘皋河)呈明显的河口扇形堆积,有较厚的污染底泥。

3.1.1.2 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分布及特征

巢湖底泥中的重金属铅、锌、铬及铜的含量都较低,在南京地区及大湖地区土壤背景值范围内,也在全国土壤背景值范围内,A层及B层的Pb、Zn、Cr、Cu算术平均值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的均值。C层除Cr外,Pb、Zn及Cu的算术均值与全国土壤背景值相一致(见表3-1)。Cr在土壤中的含量呈现C层>B层>A层的相反趋势,这与当地背景值较高有关。

表3-1 中国各省土壤背景值单位:mg/kg

根据沉积物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 i f)和危害指数(RI)危害程度的划分(见表3-2),巢湖底泥重金属的生态危害系数(E i f)和危害指数(RI)的计算表明:巢湖不论单一金属危害还是多种金属的综合潜在生态危害均属于轻微生态危害,因此巢湖底泥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对生物产生生态危害(见表3-3)。

表3-2 生态危害系数和生态危害指数的划分

表3-3 巢湖底泥重金属生态危害系数(E i f)和危害指数(RI)

与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第三级标准值相比(见表3-4),巢湖底泥中Pb 、Zn

、Cr 、Cu 四种重金属的浓度远低于标准,这部分底泥在堆场堆放、自然风干后,可以还堆场为农田,其中的重金属不会对农作物产生明显影响。

表3-4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三级) 单位:mg/kg

3.1.1.3 巢湖底泥中的氮磷浓度

从巢湖底泥的氮磷浓度分布来看,污染层和过渡层中TN 和TP 含量比较高,正常湖泊沉积层有明显下降。 (1)底泥中的总磷

典型底泥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磷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96~0.947g/kg ,0.215~0.642g/kg 及0.177~0.620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0.558g/kg ,0.470g/kg 及0.433g/kg 。明显表现为:污染层>过渡层>底层。 (2)底泥中的总氮

底泥调查样品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总氮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51~2.810g/kg ,0.146~1.236g/kg 及0.113~1.023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1.006g/kg ,0.663g/kg 及0.472g/kg 。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 )浓度远远高于过渡层(B )和底层(C )。

(3)底泥中的有机质

调查区底泥的典型柱状样品数据表明:巢湖底泥的表层、过渡层及底质层底泥中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65~6.690g/kg ,0.275~2.574g/kg 及0.295~1.831g/kg ,其平均值分别为1.819g/kg ,1.035g/kg 及0.867g/kg 。明显表现为:污染层(A )和过

重金属底泥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环境保护前沿, 2018, 8(3), 180-185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c81026971.html,/journal/aep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c81026971.html,/10.12677/aep.2018.83022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sposal Technology of Heavy Metal Sediment Junshan Weng Chongqing Engineering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Chongqing Received: May 8th, 2018; accepted: May 29th, 2018; published: Jun. 5th, 2018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rivers and lakes in our country, additionally sediment pollution is serious, and these pollution problems in the environment have aroused the concern of scholars from various countries. With the goa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our country, the harmless treatment of heavy metal sediment contaminated of rivers and lake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isposal technology of heavy metal sediment, based on an overview of the pollution hazards of heavy metal sediment at home and abroad, focused on the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disposal technology in heavy metal sediment. Mainly including, physical repair tech-nology (physical adsorption method, electric repair method), technology (curing and stabilization method, washing method), bioremediation technology (phytore mediation, microbial remedia-tion). Finally,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methods for treating heavy metal se-diment are summarize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on disposal technology of heavy metal sediments later. Keywords Sediment, Heavy Metal, Pollution, Disposal Technology 重金属底泥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翁君山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 收稿日期:2018年5月8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9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5日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 价》 主要完成人:周怀东郝红王雨春吴培任吴世良获奖等级:应用二等内容简介: 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对全国水系(主要是水源地)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对底泥样品的铜、锌、铅、镉、铬、砷和汞七项重金属指标,以及总有机碳、总氮、总磷等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测试。尽管工作量大任务紧,检测工作中严格质量控制,以保证数据质量。在高质量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全国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别以十个水资源一级区和全国省级行政区为区划单元进行评价和统计。 工作报告形详细描述了各水资源区和省级行政区底泥七种重金属以及营养组分的含量特征、质量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同时以地理信息系统图件形式对成果进行了直观表达。 本次工作对全国范围水系(水源地)底泥质量状况的调查和评价,在我国尚属首次。通过系统工作对我国水系,特别是大型供水水源地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空间分布状况有了全面的认识。水体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次工作还进行了底泥营养组分(有机质、氮、磷)含量的等级评价。 通过本次工作,初步揭示了我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为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科学数据和技术依据。同时,本项目

在全国尺度下开展底泥调查,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为我国的水环境管理和科学研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发现发明及创新点:本次《全国河流湖泊水库底泥污染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最主要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在全国尺度下进行统一的水系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组分质量状况的环境评价,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本次工作的监测重点是大型集中供水水源地,因此工作成果不仅为现在正在进行的全国水资源规划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次工作对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水源地)的906个监测断面的底泥重金属和营养物质进行了检测和质量评价。采样断面覆盖了全国主要水系,约占全国1073个大型集中式水源地的85%。底泥样品分析测试,使用先进仪器,按国家颁布的技术标准方法进行。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程序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通过对高质量数据的系统分析和评价,本次工作对全国水系(水源地)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和营养组分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在我国底泥质量状况和水环境安全研究方面获得了新知识的积累。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水系底泥重金属普遍较环境背景更为富集,底泥重金属含量超环境背景值是全国性的普遍现象。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综合评价(单因子否决)结果显示,全国906个底泥监测断面中,有732个底泥重金属超过环境背景值,占全部断面的80%。?尽管水系底泥通常具有重金属富集的特性,但从本次调查获得的底泥重金属绝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编制组 二O一九年六月

目录 1标准编制背景 (1) 1.1任务来源 (1) 1.2工作过程 (1) 2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和意义 (2) 3国内外相关标准概况 (3) 3.1常见评价方法及其优缺点 (3) 3.2评价标准参照值 (8) 3.3现有评价技术存在问题分析 (9) 4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9) 4.1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 (9) 4.2标准制订的技术路线 (10) 5标准制定内容及说明 (11) 5.1标准适用范围 (11)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12) 5.3评价对象的选择 (12) 5.4评价标准的确定 (12) 5.5本标准与国内外相关标准对比 (13)

1标准编制背景 1.1任务来源 国内尚未有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的统一标准,致使评价结论对比参考性差,无法满足治理及管理需求。受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委托,由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牵头,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环境规划研究院协作开展《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指南》标准的编制工作。 1.2工作过程 (1)2018年6月-7月,成立标准编制组,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山东省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等环保标准制修订有关文件的要求,对目前河流、湖泊及入海口滩涂底泥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进行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确定了标准的框架结构和技术路线。 (2)2018年8月,标准编制组组织召开开题论证会。通过与会专家讨论,确定本标准技术原则和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3)2018年9月-12月,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41号)的有关要求,对现有各种方法和监测工作需求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作内容等进行研讨,形成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组织召开专家审评会,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和编制说明进行专家审评,并进一步完善。

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湖底泥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 重金属具有毒性强、易累积、不可降解等特性,是当前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之一。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了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加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力度,这从一个层面说明了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迫切性。底泥对重金属具有极强的累积作用,湖泊中重金属多通过各种生物和物理化学作用富集于底泥中,底泥中重金属浓度往往远高于水体,但随着上覆水环境条件的改变,累积在底泥中的重金属会释放进入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底泥污染状况是衡量湖泊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开展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对开展水环境中重金属内源污染释放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是华北平原上第一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衡水湖分为东、西2个湖,水面面积为75km2,最大蓄水量为1.88亿m3。衡水湖水源主要来自西南部汇水、引蓄卫运河和黄河水。衡水湖是南水北调调蓄工程的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北京的必经之路。经过近年来的治理,衡水湖水质已得到明显改善,但由于历史上污染较重,底泥中存在重金属富集风险。关于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方面的系统研究较为鲜见,难以良好支撑当前衡水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风险管控要求。笔者对衡水湖底泥中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运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以期为衡水湖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为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及风险管控提供参考。 一、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点设置及样品采集 根据衡水湖的地理位置特点,在衡水湖湖区设置了11个采样点(图1),分别为大赵闸(S1)、南李庄村(S2)、大湖心(S3)、顺民庄(S4)、王口闸(S5)、梅花岛(S6)、道安寺(S7)、前冢村(S8)、小湖王口闸(S9)、小湖心(S10)和小湖碧水湾酒店(S11)附近水域。用抓斗式采泥器采集表层(0~10cm)底泥,密封保存于聚乙烯塑料袋中,低温储存运回实验室。 1.2 样品处理及测试 将底泥样品冷冻并经真空冷冻干燥机处理,除去其中的沙石、动植物碎片等后混合均匀。

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进展

重金属污染对水资源的影响 常图 09903008 国际商学院 国际经济法 摘要: 介绍了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结合土壤、污泥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进展。分析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 , 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 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将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有机集成 , 实现经济、有效生态清淤与处置 , 将是河流底泥污染异位修复的发展方向。通过列举王春凤对广州市河流的污染研究、刘伟对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污染的研究、杨卓对白洋淀湖区重金属污染的研究以及赵丽霞对汾河底泥污染的等研究,进一步说明了重金属对我国河流的污染之严重。 一、前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长 , 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城市河道污染也在逐步加剧。 1999年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 , 141 个国控城市河段中有63 . 8%为N至劣V类水质⑴。水体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2]。纳入水体的重金属大部分在物理沉淀、化学吸附等作用下迅速由水相转入固相 , 沉积于河涌底泥中 ,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就可能被重新释放出来 , 使水体的重金属浓度增高 ,出现明显的二次污染。水体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 ,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前国内外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治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其三者的联合治理。当前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调查与评价较多 , 对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进展的综述相对较少。本文在介绍我国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的基础上 , 综述了国内外河流底泥的治理技术进展 ,以期为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二、我国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 在我国 ,许多河流或湖泊底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王春凤等[3]研究表明, 广州市河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工业活动是主要原因。刘伟等[4] 研究显示 ,上海市小城镇河流沉积物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 , 沉积物 n、Pb 和 Cu 污染是上海市小城镇河流重金属污染的一大特征 , 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地面冲淋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674-9669(2012)01-0067-05 收稿日期:2011-12-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4239);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JJ3001);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20090461028、201003526)作者简介:李明明(1987-),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微生物学方向研究,E-mail :mingxueer45@https://www.sodocs.net/doc/c81026971.html,. 通讯作者:朱建裕(1975-),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生物工程等方面研究,E-mail :zhujy@https://www.sodocs.net/doc/c81026971.html,. 河流重金属污染底泥的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李明明a , 甘 敏a , 朱建裕a,b , 柴立元b (中南大学,a.资源加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长沙410083;b.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410083) 摘要:基于我国部分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现状,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底泥重金属处理研究进展和 成果,并详细阐述了重金属去除的生物修复法.同时,结合重金属污染因子去除效率、处理成本以及环境安全性等问题,笔者提出生物修复法是一种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方法,今后的深入研究可能为河流底泥重金属的处理和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关键词:底泥;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生物淋滤中图分类号:X522 文献标志码:A Remediation technology for river sediment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LI Ming-ming a ,GAN Min a ,ZHU Jian-yu a,b ,CHAI Li-yuan b (a.School of Minerals Processing and Bioengineering;b.School of Metallurg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3,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ediment remediation technology polluted by heavy metals on the ba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China.The bioremediation method of heavy metal removal is described.Bioremediation method is selected as a promising method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for dealing with the heavy metal in sediment considering the removal efficiency,processing cost and environment safety.Key words :sediment;heavy metal pollution;remediation technology;bioleaching 0引言 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世界工业发展使重金属高频率的发现于河流和湖泊的水体和底泥中,导致世界上相当数量的河流湖泊受到严重污染[1-2].水体下底泥的污染状况对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3].水体中的重金属往往将底泥作为最后的储存库和归宿,并且可与水相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当周围的环境条件变化时,底泥中的重金属形态将发生转化并释放,易引起二次污染[4],同时,底栖生物的主要生活场所和 食物来源也是底泥,其中的重金属可存留、积累和迁 移,不仅对底栖生物或上覆水生物产生致毒致害作用,甚至通过食物链浓缩、生物富集等作用,进一步影响陆地生物,甚至是人类健康.目前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5-6],国内外河湖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包括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两种方式,在处理过程中,可以进行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这三种技术联合使用[7-9].其中处理重金属污染底泥的物理和化学两种方法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实践中,但是其应用范围仍然有一定的限制,修复水体污染底泥、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迫切需要创新研究.文中主要对水体底泥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第3卷第1期2012年2月 Vol.3,No.1Feb.2012 Nonferrous Met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固体废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答案

? o
1、(单选题)下列关于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表述错误的是( )。
A.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 和环境卫生管理的规定,防止污染环境
o
B.从生活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 不 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
o o
C.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国家规定 D.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 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
正确答案:C
? o o o o
用户选择:
2、(单选题)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 )制度。
A.回收登记 B.处理登记 C.销毁登记 D.申报登记
正确答案:D
?
用户选择:
3、(单选题)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 )应当依据 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场所的建设规划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场所。
o o o o
A.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 B.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D.国务院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4、(单选题)以( )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 部门规定的,应当缴纳危险废物排污费。
o o
A.填埋 B.爆破

o o
C.化学 D.混合
正确答案:A
?
用户选择:
5、(单选题)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施行前已经终止的单位未 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的费用,由( ) 承担。
o o o o
A.已终止单位 B.终止单位管理人 C.有关人民政府 D.接收单位
正确答案:C
?
用户选择:
6、(单选题)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 )的规 定。
o o o o
A.清洁生产 B.清洁制造 C.清洁设计 D.清洁回收
正确答案:A
? o o
用户选择:
7、(单选题)下列关于转移危险废物表述错误的是( )。
A.转移危险废物,未经批准的,不得转移 B.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 接受地以外行政区域的, 危险废物移入地 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沿途经过的设区的市级 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o
C.转移危险废物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并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研究生课程考核试卷 (适用于课程论文、提交报告) 科目:水体中重金属研究现状教师:方芳姓名:夏克非学号:20151702012t 专业:环境科学类别:(学术) 上课时间:20 15年10月至20 15年12月考生成绩: 阅卷评语: 阅卷教师(签名) 重庆大学研究生院制

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矿物油的燃烧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置等导致大量 重金属进入河流,使水体重金属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水体重金属污染 治理包括外源控制和内源控制两方面。外源控制主要是对采矿、电镀、金属熔炼、 化工生产等排放的含重金属的废水、废渣进行处理,并限制其排放量;内源控制则是 对受到污染的水体进行修复。本文介绍现常用的各种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 状,及生物淋滤技术和湿地系统修复重金属污染河流底泥研究进展。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吸附法,生物淋滤法,湿地系统 重金属污染是危害最大的水污染问题之一。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1],加之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2],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目前,人们对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有相对深入的研究,同时采取了多种方法对重金属废水和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和修复。本文主要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方法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1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矿物油的燃烧以及固体废弃物的堆置等导致大量重金属进入河流,其中99%的重金属沉积进入水体底泥,使水体底泥重金属污染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3-5]。2003年黄河、淮河、松花江、辽河等十大流域的流域片重金属超标断面的污染程度均为超Ⅴ类[6]。2004年太湖底泥中总铜、总铅、总镉含量均处于轻度污染水平[7]。黄浦江干流表层沉积物中Cd超背景值2倍、Pb超1倍、Hg含量明显增加;苏州河中Pb全部超标、Cd为75%超标、Hg为62.5%超标[8]。城市河流有35.11%的河段出现总汞超过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18.46%的河段面总镉超过Ⅲ类水体标准,25%的河段有总铅的超标样本出现[9]。葫芦岛市乌金塘水库钼污染问题严重,钼浓度最高超标准值13.7倍。由长江、珠江、黄河等河流携带入海的重金属污染物总量约为3.4万t,对海洋水体的污染危害巨大。全国近岸海域海水采样品中铅的超标率达62.9%,最大值超一类海水标准49.0倍;铜的超标率为25.9%,汞和镉的含量也有超标现象[10]。大连湾60%测站沉积物的镉含量超标,锦州湾部分测站排污口邻近海域沉积物锌、镉、铅的含量超过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11]。波兰由采矿和冶炼废物导致约50%的地表水达不到水质三级标准[12]。重金属污染危害儿童和成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13]。如人体若摄取了过多的钼元素会导致痛风样综合症、关节痛及畸形、肾脏受损,并有生长发育迟缓、动脉硬化、结蒂组织变性等病症[14]。当前,儿童铅中毒、重金属致胎儿畸形、砷中毒等事件也屡有发生,使重金属污染成为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环境问题。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试题车间: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产品和()产品。 2、大、中城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固体废物的()、()、()等信息。 3、建设产生固体废物的项目以及建设贮存、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依法进行(),并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 4、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采取()、()、()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5、禁止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向()、()、()、()、()及其()以下的滩地和岸坡等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倾倒、堆放废弃物的地点倾倒、堆放固体废物。 6、国家鼓励科研、生产单位研究、生产()、()或者在环境中()的薄膜覆盖物和商品包装物。 7、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发展城市()、()、()和其他清洁能源。 8、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 9、危险废物排污费用于(),不得挪作他用。 10、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和()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二、单选题 1、国家对固体废弃污染环境防治实行()的原则。

A.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B.污染者依法负责; C.分级负责,统一管理 2、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生活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A.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B.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质量监督检疫部门 3、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 )的规定。 A.环境保护 B.清洁生产 C.可重复利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A.允许 B.限制 C.禁止 5、列入限期淘汰名录被淘汰的设备,()转让给他人使用。 A、不得 B、限制 C.可以 6、国家实行工业固体废物()制度。 A、回收处理 B、申报登记 C. 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7、对城市生活垃圾应当按照()的规定,在指定的地点放置,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 A.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B.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C.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 8、转移固体废物出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贮存、处置的,应当向固体废物()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A.移出地 B.移入地 C.移出地和移入地 9、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 )审查许可。 A.对外贸易主管部门 B.交通运输管理部门 C.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 10、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 A.一年 B.两年 C.三年

第24讲 第六章_环境影响评价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2010年新版)

§5《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 本章考纲要点: (1)掌握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利用的含义; (2)了解本法的适用范围; (3)掌握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原则; (4)掌握固体废物贮存、处置设施、场所的有关规定; (5)掌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安全分类存放或采取无害化处置措施的有关规定; (6)掌握矿业固体废物贮存设施停止使用后应当按照有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封场的有关规定; (7)掌握建设、关闭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的有关规定; (8)了解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的有关规定; (9)了解组织编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及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的有关规定; (10)掌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处置危险废物的有关规定; (11)掌握分类收集、贮存危险废物的有关规定; (12)了解禁止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规定。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修订 2005年4月1日实施) 一、了解本法的适用范围 第2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89条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法;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不适用本法。 【例题】 下列不属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适用范围的是() A.生活垃圾 B.污染海域的工业废弃物 C.医疗固体废物

D.放射性固体废物 E.液态废物 答案:BD 解析:注意固废法适用范围,医疗固体废物也属于本法范围。 二、掌握固体废物、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危险废物、贮存、处置、利用的含义 1、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 3、生活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 4、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5、贮存,是指将固体废物临时置于特定设施或者场所中的活动。 6、处置,是指将固体废物焚烧和用其他改变固体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特性的方法,达到减少已产生的固体废物数量、缩小固体废物体积、减少或者消除其危险成份的活动,或者将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填埋场的活动。 7、利用,是指从固体废物中提取物质作为原材料或者燃料的活动。 【例题】 下列属于固体废物的是: A.丧失原有利用价值的固态物品 B.丢弃的未开封的易拉罐 C.被弃置不用的水泥 D.存有一定氧气的氧气瓶 答案:ABCD 解析:只有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才是,不能仅是气体。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公司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防止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保障人体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国家其他有关法规、政策,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公司各单位必须坚持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通过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 第三条在原料、器材、设备的采购过程中,应将相应废物的回收、处置列为卖方的责任。在为其他单位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和其他服务时,也应明确固体废物处置责任。 第四条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和处置单位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应急计划,最大程度地消除或减少各类事故对环境的污染。 第五条废物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的建设、管理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的有关规定。 第六条为便于废物的处置和综合利用,对固体废物应分类收集和储存。 第七条从事固体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等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获得法规规定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由公司管理的独立法人企业和公司外单位,必须执行公司市场管理和环境保护专业市场管理的审批程序。 第八条在固体废物的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要避免和控制二次污染。 第九条公司各单位负责对本单位固体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处置等工作;公司机关各部室按职责分工负责本系统业务范围内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公司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监督监察工作。 第十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属单位和在公司从事固体废物收集、处置、运输等经营活动的公司外单位。 第二章危险废物 第十一条凡列入现行《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废物管理均应执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公司所属单位涉及的主要危险废物有:hw01医院临床废物、hw02医药废物、hw03废药物、药品、hw08废矿物油(包括含油污泥)、hw09废乳化液、hw18焚烧处置残渣、hw34废酸、hw35废碱、hw36石棉废物、hw42废有机溶剂。 第十二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必须向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申报危险废物的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有关资料,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审批。管理计划应当包括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和危害性的措施,以及危险废物贮存、利用、处置措施。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负责编制公司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并报送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每年编制一次。 第十三条危险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四条收集、贮存危险废物,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危险废物。 第十五条禁止将危险废物混入非危险废物中贮存。 第十六条贮存危险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不得超过一年;确需延长期限的,必须提前一个月报公司质量安全环保部批准。 第十七条运输危险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遵守国家有关危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修正)-全国人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三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三节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章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特别规定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原则。 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第六条国家鼓励、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知识。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宣传教育,倡导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第七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购买、使用再生产品和可重复利用产品。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以及相关的综合利用活动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单选题)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施行前已经终止的单位未处置的工业固体废物及其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进行安全处置的费用,由() ?2、(单选题)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 ?3、(单选题)产品和包装物的设计、制造,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的规 o?A.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国家规定

?5、(单选题)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应当有计 ?6、(单选题)根据《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规定,()应当依据 o?A.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接受地以外行政区域的,危险废物移入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知沿途经过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8、(单选题)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采取防治 ?9、(单选题)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危险废物产生者不处置其产生的危险废物又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县级以上地方 ?10、(单选题)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 o?A.证明责任

?11、(单选题)进口固体废物的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 ?12、(单选题)违反《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经中华人民共

?15、(单选题)以()方式处置危险废物不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 ?16、(多选题)建设()固体废物的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17、(多选题)矿山企业应当采取科学的(),减少尾矿、矸石、废石 o?A.开采方法 o?B.开采工艺 o?C.收集 o?D.选矿工艺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制度 为惯窃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固体污染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特制定《废物污染防治责任制》。 一、遵循环境保护“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和“三同时”规定, 做到生产建设与保护环境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公司负责人是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公司环境保护工作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并引导其稳步向前发展。 三、建立以企业法人为首,各部门领导组成的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对公司的各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决策、监督和协调。 组长:李玉 副组长:苟和平 成员:漆林、龙敏、李晓燕、李欲均、景玉品、景清兵、杨利华、唐华、黄丽、李红梅 四、安环部是污染防治工作归口管理部门,负公司日常管理,并把目标和任务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 五、按照“管生产必须管环境”的原则,生产部对本单位污染防治工作负全面的领导责任,各车间、各科室必须把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部门管理工作中。 六、公司员工应自觉遵守国家、地方和公司颁发的各项环境保护规定,稳定生产装置长周期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物排放。 七、各生产部门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颁发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要求,积极参与公司有关的环境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并在业务上接受安全环保部的指导和监督。 八、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利用、处置活动必须遵守国家和公司的有关规定。 1、禁止向环境倾倒、堆置废物。 2、废物的收集、贮存、转移应当使用符合标准的容器和包装物。 3、废物的容器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转移、处置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废物识别标志。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防治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措施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关于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填埋场和危险固废场)主要包括固废填埋和垃圾焚烧两种类型,其主要考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厂址优化选择; (2)产污环节和污染源 (3)现状调查 (4)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5)环境保护措施二、相关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1、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 第三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国家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对固体废物实行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国家鼓励、支持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集中处置固体废物的措施,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发展。(①“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措施) 第五条国家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实行污染者依法负责的措施。(②污染者依法负责措施)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进口者、使用者对其产生的固体废物依法承担污染防治责任。

③全过程管理措施指对固体废弃物从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直到最终处置的全过程实行一体化的管理。④分类管理的措施鉴于固体废物的成分、性质和危险性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管理上必须采取分别、分类的管理办法,针对不同的固体废弃物制定不同的对策和措施。 第二十二条在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禁止建设工业固体废物集中贮存、处置的设施、场所和生活垃圾填埋场。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固体废物,不得擅自倾倒、堆放;不处置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处置或者处置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承担。 分类收集、贮存固体废物的有关规定; 收集、贮存固体废物,必须按照固体废物特性分类进行。禁止混合收集、贮存、运输、处置性质不相容而未经安全性处置的固体废物。 贮存固体废物必须采取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的防护措施,并按情况处理。 禁止将固体废物混入非固体废物中存放。 禁止过境转移固体废物的规定。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解读.doc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解读- 生活垃圾处置场所不能随意选也不能随意关居民放置生活垃圾的场所不能随便选择,也不能说不用就不用,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须按法律规定进行。 新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定,禁止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的设施、场所;确有必要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的,必须经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准,并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法律同时规定,建设生活垃圾处置的设施、场所,必须符合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标准。 对于从生活垃圾中回收的物质,法律规定,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 固体废物污染损害赔偿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

针对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件中最常见的受污染者没有能力起诉以及举证困难等问题,修订后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现有污染损害赔偿规定的基础上,增加了举证责任倒置等规定。 按照法律规定,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法律规定,受到固体废物污染损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依法赔偿损失。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调解处理;调解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还规定,国家鼓励法律服务机构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诉讼中的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损害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监测数据。环境监测机构应当接受委托,如实提供有关监测数据。 法律确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