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调研报告

关于打造生态宜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习近平同志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推进我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助力乡村建设,芦岗乡组织专门人员对辖区41个行政村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芦岗乡基本情况芦岗乡区域面积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其中黄河滩地面积4万亩,全部集中于芦岗乡南部黄河连坝堤两侧。辖区共有41个行政村,64个自然村,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3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境内308省道和长石路东延线、阳泽路东延、沿黄连坝堤、串滩路和天然文岩渠右堤相继建成通车,形成“三纵三横”、环乡闭合的公路网,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乡域地形东西狭窄,南北跨度较长达19公里,处于在黄河、天然文渠之间,两河岸线各有10公里,形成“两河夹一滩”的自然景观。境内林木繁茂,渠塘遍布,自然生态优美宜人,发展全域旅游独具优势,2020年9月被水利部批办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同时申报省级生态乡镇,是最具产业活力和沿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乡镇。

二、芦岗乡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做法近年来,芦岗乡立足实际,

紧紧围绕“水韵芦岗、水美芦岗”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积极打造生态宜居、独具黄河古文化的水乡小城,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长久性、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芦岗乡以整治城乡卫生环境“脏、乱、差”为突破口,以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为核心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建立乡区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形成村收集、乡清运的垃圾处理格局,实现村容村貌的规范化管理。继续实行“周检查、月评比、季考核”,并对包村干部、村干部、保洁员职责进行了再细化,严格落实奖惩;乡投资260万元,建设垃圾中转站一座,大型封闭式垃圾运输车1辆,大封闭垃圾箱2个,小型垃圾清运车7辆,配备垃圾箱255个,环卫工人221人。全年改厕任务已完成5606户,改厕整体推进村7个。

1、注重组织推动。芦岗乡成立宜居环境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乡长蒋丙彦任总指挥,内设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将工作纳入全乡年度重点项目,出台《芦岗乡乡村整治工作方案》《芦岗乡改善农村人居住环境工作考核表》,今年又出台《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注重分类指导、示范引路,2020年以来召开了7场各类现场会,组织60多名村支部书记、村长等分5期赴周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进行观摩学习。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乡村联动,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注重整治环境。围绕五项重点任务(整治裸房、垃圾处理、污水治理、

村道硬化、村庄绿化),各地积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动生态示范创建、绿色乡村创建和村庄绿化工程,有力地整治了农村“脏乱差”问题。美丽乡村示范村则按照“三整治三提升”(整治生活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旧房裸房,提升公用设施建设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水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提高整治水平。各创建村还突出基础先行,千方百计改善乡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些村还建设村民活动广场、小公园,整治了河道等。

3、注重突显特色。各创建村立足条件优势、资源秉赋,保护好乡村原始风貌、村庄原有形态,挖掘文化内涵和生态特点,走差异化、特色化路子,形成不同类型的特色示范点。

一是依托天然文岩渠和黄河的区位优势,重点打造杨桥、浆水李、崔占、杨占、马占5个村,发展集娱乐、购物、水陆空观光、农家乐、湿地公园、休闲农业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二是依托自然人文资源,激活大付寨古村落,发展集古建筑、农耕文化、生态农产品深加工等为一体的农耕文化旅游区。

4、注重文化传承。大部分创建村能够注重保护和挖掘村庄的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打造精品。芦岗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有着深厚的黄河水文化底蕴,作为沿黄滩区的芦岗,历史悠久,古文化积淀厚重。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古往今来留下了孔子周游列国,曾在此地一个

村庄为弟子和村民布演礼义(周礼),后此村名为习礼王村;三国时期,刘备、关羽争战途中,曾在这里一个村庄驻留喂马,即为现在的关公刘村;长垣七尚书之一的吏部侍郎许宗礼,祖籍是我乡的三青观村;民国时期纪念杨庆坤、耿高升二位“河工”在黄河上防洪献身,后人为纪念其事迹,把其防洪处的河坝命名为杨耿坝。

5.注重发展产业。一些村庄产业发展意识强,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如杨桥村、双庙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有机特色农业,产品畅销效益较好。发展游游产业也是很多创建村产业发展的主要选择。如浆水李游园三、芦岗乡美丽乡村建设存在问题芦岗乡“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边建边探索完善,实践丰富理论观念等特点,但是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1.各村有差异,推进不平衡。从组织推动看,各村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造成推进力度不一,个别村创建工作进展缓慢;各村有特色亮点,杨桥示范村建设方面相对走在前;从创建村看,环境整治效果差异较大,有的连基本的卫生都未打扫清楚,有的观望等待、应付过关,重建设轻规划、重基础建设轻环境整治的现象自然存在。

2.规划不完善,特色不突显。乡村编制理念缺乏新度深度。在村庄规划

编制过程中,有的村对规划没有清楚的设计理念,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历史文化理解不够,对村庄发展需求认识不足,不注重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使得村庄规划千篇一律,导致实施主体对规划难以认同,无法有效激发规划实施的积极性。从建设上看,“有新房无新村” 现象比较明显;不少村庄存在硬化过度等现象,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充分展示。有的基础设施薄弱,有的则贪大求洋、大拆大建,洋气有余,土味不足,有的种大树、搞不锈钢,甚至有的挖地造湖,脱离农村实际,城市化明显。

3.整治不彻底,保洁不落实。一些村“五清楚”(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不够清楚,示范村“三整治三提升”不到位,脏乱差问题尚未全面解决。有的卫生没搞不到位,有的房前屋后生产生活用品乱堆乱放,有的村“清违”工作不落实,有的裸房未装饰或处理,个别村鸡鸭没有圈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有效处理现象比较普遍,连308线沿线部分村庄也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整治后回潮现象不容忽视。

4.发动不到位,主体不主动。有些群众不了解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一些群众卫生保洁意识差,各扫门前雪,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做,群众看”现象,甚至涉及自身利益时就不支持、不配合、开口就要钱,宣传发动工作有待加强。少数乡村干部存在阶段任务意识,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

5.产业不突出,发展缺后劲。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其中,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基础。目前我乡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重视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重点沿线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建设的现象,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业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大多数乡村还没有支柱产业,现有的产业规模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专业合作社松散,农民增收效果不佳。

6.投入不集中,机制不健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乡一盘棋统筹,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当前除了省财政专项资金外,市县乡财力投入不足,部门项目资金没有有效整合,加上村财政薄弱,难以保证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较大的投入。美丽乡村建设涉及职能部门较多,各涉农项目安排时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效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同时,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建轻管的现象,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农村集中连片环境整治、污水处理设施、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管护机制不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等长效自治机制尚未建立,且对保洁人员履职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组织领导与共管长效机制也待完善,怕美丽不持久。

四、美丽乡村建设意见建议美丽乡村建设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

盼,但这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相关要求,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富民产业、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持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延伸“点线面”攻坚,不断提高串点连线成片上规模效应。必须突出重点,科学选点,分期分步实施,示范引导推动,形成特色亮点。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六项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是现阶段我乡的中心工作,要抢时间,抓进度,举全乡之力,打好攻坚。一是加大宣传,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新闻媒介、村务公开、宣传橱窗、宣传图册和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营造“人人知晓、户户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让农民群众意识到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真正的惠民工程,并积极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二是部门履责,做好服务。相关部门要与各行政村多沟通、多协调,主动对接,并经常深入村内指导帮助开展工作,排忧解难,分担压力。三是提高认识,精准发力。乡政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摆在当前第一要务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熟悉流程,把握重点,围绕省住建厅《导则》和《省考核验收办法》标准,及时补差补缺,亲力亲为抓落实。

2、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规划实效。以规划为龙头,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一要注重基础资料和民意收集。规划要因地制宜,注意多深入实地摸实情,多尊重村民意愿,多方便生产生活,并注重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社会发展规划、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规划相衔接。二要因

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村庄山水、生态、人文、产业等实际,考虑旅游基本要素,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防止“千篇一律”,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三要简单实用便于实施。规划不能太抽象,要通俗易懂,简单管用,可直接实施。四要强化项目带动作用。通过规划生成项目,分期分批、分门别类地筛选好项目,争取上级的立项支持。当前可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水利建设、环保投入、乡村旅游,做好做足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文章。五要提高规划执行刚性。要加大规划宣传与督查力度,村庄规划纳入村规民约,切实强化执行。

3、强化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大力实施宜居家园建设行动计划,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要注重生活环境整治。这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基本工作。要引导农民开展环境整治,严格按照“五清楚”,把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具体行动上,真正解决好农村“脏乱差”问题。二要注重生态环境整治。要遵循“六不六多”(不推山、不填塘、不搞村里的宽马路、不要过多使用水泥钢筋、不在门前屋后搞过度硬化,多因地制宜、多做庭院菜地、多做村级游园、多搞村庄绿化、多用乡土材料、多搞地方特色的建筑)原则,达到“两特色”(房前屋后菜地化、菜地似绿化”“田园资源是公园、田间步道变绿道)目标,防止简单套用城市化做法。三要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不要随意粉刷,管控好村庄整体风貌。

4、强化基础配套,提升群众满意度。从我乡村级实际出发,各行政村要在继续完善水电路通讯设施的同时,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三方面公共配套服务缺位问题。一是建设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供水规模和建成区分散与否,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处理规模及排放标准和排放路线,合理建设布局乡村污水处理设施。二是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在解决乡村经费投入问题上求突破,推广“村收乡运县处理”模式,实现“四有” (每个村有稳定的保洁队伍、完备的处理设施、长效的资金保障、完善的责任监管机制)目标。

三是配套建设其他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建设群众集体活动广场、凉晒场、公厕,整治河道、沟渠,加强防灾避灾场所、防洪和消防设施建设,解决好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向农村延伸商业服务,完善基本公共保障。

5、科学发展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强化激励引导,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外出

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在乡农民自主创业,促进产业大户、农产品合作社、招商引资项目向美丽乡村示范点集中。

6、健全工作机制,提升建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必须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分配公共财政投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二是各有关部门要积极整合项目,将各项涉农工程整合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中去,做到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三是提升村民素质,统筹治理环境工作。要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引导村里制定好村规民约,不断提升村民素质,规范村民行为。同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防止“脏乱差”和乱搭乱建反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