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第29卷第5期焊接学报V01.29No.52008年5月TRANSACTIONSOFTHECHINAWELDINGINSTITUTIONMay2008

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

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李军民,陈芙蓉

(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摘要: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两种不同钎焊工艺对

1Crl8Ni9Ti不锈钢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的影响,旨在筛选出一种合适的工艺

及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径向残余应力,采用直接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上出现明显的

应力集中区域;而采用分阶段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上没有应力集中区出现,且应力变

化曲线比直接加热钎焊工艺平缓得多;对于周向残余应力,分阶段加热与直接加热钎焊

工艺相比,拉应力峰值减小了11.2%。两种钎焊工艺的周向残余拉应力峰值均大于径

向残余拉应力,钎焊面的危险部位沿圆周方向,即电子束扫描加热的方向。

关键词: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中图分类号:TG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3—360X(.2008)05—0069—04孕羊民

O序言

具有毛细管管板接头的钎焊结构件——1Crl8Ni9Ti不锈钢散热器是航天飞机发动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传统真空炉钎焊时,要求对工件进行整体加热,因其升温、降温速度缓慢,导致结构件在高温和真空中的停留时间很长,钎料合金元素易挥发,毛细管因直径较小,壁较薄,也极易产生熔蚀、堵塞和泄露等缺陷。而电子束钎焊以高能电子束作为热源,同时又是局部加热,与真空炉钎焊相比,热循环时间可以缩短到1/10—1120;另外钎焊接头在高温停留时间短,减少了钎料中合金元素的挥发,得到的接头性能良好[1-2]。

钎焊温度场决定着钎焊应力场,是影响钎焊质量的关键因素。在进行真空电子束钎焊时,束流大小、加热时间等焊接参数对钎焊温度场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且高温时(700℃以上)进行实时温度测控和残余应力测量都比较困难。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散热器电子束钎焊过程,筛选出最佳的钎焊工艺及参数,从而获得钎焊面均匀的温度和残余应力分布,成为一种快捷而准确的预研方法。利用ANSYS软件,就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的影响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

收稿日期:2007—07—08

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06025)1散热器电子束钎焊工艺过程

散热器为燃油一滑油散热器,由两端管板、中间隔板和薄壁管组成,其尺寸是直径们7mnl,高160mm,管板厚2mm,薄壁管62mrflX0.2min,共419根。母材为1Crl8Ni9Ti不锈钢,其晶粒长大温度为1150℃,故应避免在该温度以上长时间加热bJ。所用钎料为俄制铜基钎料BI-fP一2,其熔点为960—970℃。加热方式为电子束以lkHz的频率在散热器钎焊面上由内到外依次进行环形高速扫描加热,扫描轨迹为圆环形,如图1所示。

图1散热器电子束钎焊示意图

F.叼.1SchematicdiagramofEBBprocess假定电子束钎焊工艺按以下两种方式进行。

(1)以一定的焊接速度直接加热升温至钎焊温度以

 万方数据

70焊接学报第29卷

上,保温时间2min,关断束流使零件在真空条件下冷却。(2)采用分阶段加热,即先以一定的焊接速度加热升温至850。900℃,保温时间1.5min,再以较慢的速度升温至1000℃,保温时间1.5min,然后将钎焊面升温至钎焊温度以上,保温时间1.5min。关断束流使零件在真空条件下冷却。

2有限元分析

2.1有限元模型

根据散热器的几何形状,取其一端钎焊面建立分析模型,如图2所示。划分单元网格时应考虑到数值解的稳定性、收敛性和精确性。原则上网格划分越细,节点个数越多,就越接近真实求解区域。考虑到计算机性能,在满足计算精度的条件下,单元数目应尽量少一些。网格单元类型应根据工件的几何形状来选择,应尽可能使边界单元无畸变,减小几何误差【4J。网格划分结果如图3所示,所选单元类型为Plane35二维热分析实体单元,其单元数为8302个,节点数为19477个。

图2散热器几何模型

Fig.2Geometricmodelofradiator

图3散热器有限元模型

Fig.3Finiteelementmodelofradiator2.2热输入

电子束加热方式为从内到外依次环形加热,由于电子束扫描频率高,可以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电子束扫描加热过程中忽略了移动造成的加热先后,而是按照一定的扫描带(环形)进行加热[5’6]。扫描带内任意一点热流密度表达式为

q(r)=q,。exp[一.|}(r—ro)2](1)

式中:g(r)为热流密度;g一为扫描中心位置最大比热流,k为能量集中系数,与电子束束斑直径d有关,』|}=12/d2;r0为电子束扫描半径;,为到电子束扫描中心的距离。对于圆形扫描轨迹

.一望丝胜,们

V∞一2兀rn~7c、。7式中:u为加速电压;,为束流;叩为热效率。

2.3散热边界条件的确定

由于工件在真空条件下进行加热,真空度达2X

10一一5×10~Pa,因此,在进行温度场计算时不考虑

由空气对流产生的散热。真空电子束钎焊属于高温

钎焊,热辐射的散热作用在高温时不可忽略,是钎焊

结构件的主要散热方式,另外工件内部的热传导也是

其散热方式之一。

3计算结果与分析

3.1温度场计算结果

直接加热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的工艺参数为:加

速电压U=60kV,束流,=8—20mA,束斑直径d=6mln,加热时间t=160s。图4为完成整个加热过程后,保温2min时钎焊面的温度分布云图,即焊接到160s时,这时钎焊面的温度范围为886.901℃,温度最低值仍出现在钎焊面的顶部和底部,仍低于钎料的熔化温度,也就是说会造成钎焊面上该部位钎料仍未熔化,将产生未焊透缺陷。

图4直接加热工艺160s时钎焊面的温度分布

Fig.4Terrlperaturedistributionoffayingfaceat160sbydi—rect-heating

process 万方数据

第5期李军民,等: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71

分阶段加热电子束钎焊散热器的工艺参数为:

加速电压U=60kv,束流,=5—20mA,束斑直径d

=6mln,加热时间t=331s。图5为完成第三阶段

整个钎焊面加热后,保温时间1.5min时钎焊面的

温度分布云图,这时钎焊面的温度范围为1042—

1051℃,且在钎焊温度范围之内。

图5分阶段加热工艺331s时钎焊面的温度分布

Fig.5Temperaturedistributionoflayingfaceat331Sby

stage-by-stageheatingprocess

通过以上两种钎焊工艺温度场的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分阶段加热钎焊工艺,即把整个电子束钎焊过程分成三个“加热一保温”阶段时,可以获得均匀的钎焊面温度分布,且在钎焊温度范围之内。3.2残余应力场计算结果

3.2.1两种钎焊工艺钎焊面应力分布云图

图6a为直接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的径向残余应力分布云图,由图可见,钎焊面中心部位为压应力,最大值为196.8MPa,随着向边缘方向的延伸,逐渐过渡为拉应力,拉应力关于中心对称分布,且在钎焊面的上、下部位出现应力集中区域,呈分散的扇形分布,其最大值为256.7MPa;图6b为直接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的周向残余应力分布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钎焊面中心部位呈现较小的压应力,随着向边缘方向的延伸,过渡为拉应力,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其最大值为338.4lPa,之后又逐渐转变为压应力,最大值为336.3MPa。

图7a为分阶段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的径向残余应力分布云图,由图可见,钎焊面中心部位为压应力,最大值为198.2MPa,随着向边缘方向的延伸,逐渐过渡为拉应力,拉应力关于中心呈圆形对称分布,钎焊面上没有明显应力集中区域,其最大值为263.7MPa;图7b为分阶段加热钎焊工艺钎焊面的周向残余应力分布云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钎焊面中心部位呈现较小的压应力,随着向边缘方向的延伸,过渡为拉应力,且关于中心对称分布,其最大值为300.5MPa,

图6直接加热工艺钎焊面的径向和周向残余应力分布F叼.6Radialandcircumferentialresidualstressdistributionoffayingfacebydirect-heatingprocess

图7分阶段加热工艺钎焊面的径向和周向残余应力分布F叼.7Radialandcircumferentialresidualstressdistributionoffayingfacebystage-by-stageheating

pmcess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工艺过程对散热器电子束钎焊残余应力影响的数值模拟

作者:李军民, 陈芙蓉, LI Junmin, CHEN Furong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呼和浩特,010051

刊名:

焊接学报

英文刊名: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年,卷(期):2008,29(5)

参考文献(6条)

1.张朝晖ANSYS热分析教程与实例解析 2007

2.张启运;庄鸿寿钎焊手册 1999

3.李少青;张毓新;梁智真空电子束钎焊工艺研究[期刊论文]-焊接技术 2004(01)

4.刘方军;毛志勇;陈刚不锈钢管板接头的电子束钎焊研究[会议论文] 1999

5.梁智;张毓新;芦凤桂不锈钢毛细管板接头真空电子束钎焊温度场模拟[期刊论文]-航空制造技术 2004(09)

6.Jeon M k;Kim W B A study on heat flow a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in the laser brazing of a pin-to-plate joint[外文期刊] 1998(1-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董占贵.钱乙余.石素琴.吴培莲Al合金接触反应钎焊接头力学响应及中间层厚度的确定[期刊论文]-焊接学报2002,23(1)

2.王开远.WNAG Kai-yuan大型低合金钢铸件、大型不锈钢铸件标准的变化[期刊论文]-铸造技术2009,30(11)

3.何鹏.王宏芹.冯吉才.钱乙余.He Peng.Wang Hongqin.Feng Jicai.Qian Yiyu铝/不锈钢大平面高频感应钎焊感应器的优化设计[期刊论文]-焊接2005(5)

4.李军民.黎亚元.陈廷成.LI Jun-min.LI Ya-yuan.CHEN Ting-cheng基于DSP的无速度传感器直接转矩控制研究[期刊论文]-电机与控制学报2005,9(5)

5.杨成刚.国旭明.钱百年.徐强高强Al-Cu合金2219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会议论文]-2005

6.李培锋.孙立斌.康进武.柳百成.LI Pei-feng.SUN Li-bin.KANG Jin-wu.LIU Bai-cheng基于微机的铸件凝固过程应力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期刊论文]-铸造技术2001(3)

7.于治水.杨沛.祁凯.李瑞峰.Yu Zhishui.Yang Pei.Qi Kai.Li Ruifeng Mo中间层对防止Al2O3/Kovar钎焊接头裂纹的作用[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37(12)

8.李卓然.王征征.吴广东.朱晓智.LI Zhuo-ran.WANG Zheng-zheng.WU Guang-dong.ZHU Xiao-zhi ZrB2高温陶瓷钎焊接头的界面组织和性能[期刊论文]-材料工程2010(10)

9.钟志宏.周张健.宋书香.都娟.葛昌纯.Zhong Zhihong.Zhou Zhangjian.Song Shuxiang.Du Juan.Ge Changchun 掺杂石墨与铜钎焊的显微组织[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6,35(z1)

10.赵国际.张柯柯.罗键.ZHAO Guo-ji.ZHANG Ke-ke.LUO Jian快速凝固Sn2.5Ag0.7Cu钎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态及对焊点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20(10)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c42246930.html,/Periodical_hjxb200805018.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