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_特点及其它_崔明德

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_特点及其它_崔明德

《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
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
崔明德林,恩显
严格意义上的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代,但“和亲”之名及华夏与夷狄之间的政治婚姻却出
现于先秦;如按历代史书所载实例划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五类,如按联姻的功能及性质划
分,中国古代和亲可分为七类,对不同类型的和亲应有不同的评价;由于各个朝代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不尽相同,因而和亲的特点也有明显区别;中原王朝出嫁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公
主大致有十种身份,少数民族的和亲公主主要有七种身份,她们在协调、改善及发展两族关系
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本文就以上各类问题加以阐述。
一、中国古代和亲的渊源
和亲究竟始于何时?按班固的看法,“和亲之论,发于刘敬”,①即始于汉初;按司马光的
看法,“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之为婚姻也。”②也就是
说,西汉以前并没有和亲。历代学者受班固、司马光的影响,大都认为和亲始于西汉,终于清
代。
但是,“和亲”之名在先秦就已出现了。《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晋将嫁女于吴,齐侯使
析归父腾之.以藩载栗盈及其士,纳诸曲沃。架盈夜见青午而告之。对曰:`不可。夭之所废,
谁能兴之?子必不免。吾非爱死也,知不集也。’盈日:`虽然,因子而死,吾无悔矣!我实不天,
子无咎焉。’许诺,伏之而筋曲沃人。乐作,午言曰:`今也.得奕孺子何如?’对已:`得主而为之
死,犹不死也。’皆叹,有泣者。爵行,又言,皆日:`得主河贰之有?’盈出.遍拜之。四月,栗盈帅
曲沃之甲,因魏献子以昼入绛。初,亲盈佐魏庄子于下军,献子私焉,故因之。赵氏以原屏之难
怨弈氏,韩、韩、赵方睦二中行氏以伐秦之役怨栗氏,而固与范氏和亲。”这里的“和亲”是指晋国
的中行氏和范氏两个贵族家族联合对付栗氏所进行的修好活动,并没有姻亲关系。
《周礼·秋官·象青》载:“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焉,以和亲之。”
这里的“和亲”是指华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修好活动,也没有姻亲关系。
其实,具有联姻关系的修好活动一早干“和亲”之名的出现:(史记·五帝本纪2注(正义》引
(帝王纪)云:“帝浩(誉)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部氏女,曰姜源,生后硬;次妃有娥
氏女,曰简狄,生禹;次妃陈丰氏女,曰庆都,生放勋。次妃娘皆氏女,曰常仪,生帝挚。”这位传
①(汉书》卷94(匈奴传》二
②(资治通鉴)卷12。
44说中的帝誉实行多元和亲。
夏朝属传说时代,其境内的少数民族主要为南方的三苗族和东方的夷族。三苗被禹征服
后即消声匿迹,而东夷对夏朝的兴衰产生很大影响。夏禹

的父亲鲸在率领夏人东迁后,娶东夷
大姓有萃氏女曰女志为妻,禹娶东夷大姓壁山氏女曰女蜗(一曰女娇)为妻。为了巩固王权,禹
在淮水中游的堡山大会部众多的邦国或部落首领,取得了显著成果,也就是《左传·哀公七年》
所说的“禹合诸侯于垫山,执玉帛者万国”。可见禹把会盟地点选在堡山,与得到了堡山氏的支
持有一定关系。为了确保东夷诸部落归属于夏,夏从禹至帝发(莱父)都非常注重帝族与东夷
大姓有仍氏、有萃氏的婚姻关系。太康失国后,其弟仲康也为子相娶有仍氏女后绪为妻,相被
杀后,已有身孕的妻子绪逃回母家有仍(今山东金乡境),生下少康。少康励精图治,终于灭掉
寒捉,重新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是同有仍氏由婚姻
关系结成的联盟才挽救了夏朝危亡的厄运。在历史上民族间的婚烤关系往往是相互的,夏后·
氏帝族女子嫁与有仍氏和有萃氏酋长为妻,当在情理之中。春秋时的祀、增姓姐,本为东夷族
二小国,但却一直被认为是`夏禹之后’,可能即缘于此。”。
商的祖先传说是高辛氏的后裔,始祖名契,传到汤时,消灭夏莱,建立商朝。`
刘向《古列女传》云:“汤妃有哲氏女”,《史记·殷本纪》集解引作“有萃氏之女”,可见汤与
有萃氏有联姻关系,并借此巩固了与东夷的联盟,因此,屈原《天问》中说:“成汤东巡,有萃爱
极,何乞彼小臣,而吉妃是得?”②这种联姻与汉朝以后的和亲有极其相似的内容。
(史记·殷本纪}载,封“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封。”(帝王世纪》亦
载,“封以鬼侯为三公。鬼侯有女美,而进之于封。”这是纷为笼络边疆方国鬼方酋长而进行的
联姻。
商与其它方国也有姻亲关系。据段连勤先生介绍,“武丁卜辞有`妇周’,甲骨学者一般都
认为是周嫁女于商即周商有婚姻关系的证明。殷墟卜辞有`周氏女揍’。丁省吾《殷契骄枝·
释氏》云`氏’即`致’,并说:`凡物由彼而使之致此谓之致,故《说文》云致,送诣也’,杨升南疑
揍为居于早期周人活动范围内的`秦族人之女子’。若然,此女子当为周人由所统秦埃选出送
与商王者,显有和亲之意思,如汉朝选宗室女为公主嫁与匈奴然。”③据(史记·殷本纪》记载,
封王囚西伯昌于姜里.周人以“美女奇物善马以献封,封乃释西伯”。这种联姻与刘邦以美人计
而解除“白登之围”非常相似。
周的祖先弃曾娶姑姓为妻。《左传·宣公三年》载石癸曰:“吾闻姬、姑藕,其子孙必蕃。姑,
吉人也,后稠之元妃也。”杜预(集解):“姑姓之女为后傻妃,周是以兴,故曰`吉人’。”《诗经·小
雅·都人士)谓之“尹姑”,郑(笺》:“吉读

为姑;尹氏,姑姓,周室婚姻之旧也。……后樱元妃亦姑
姓,周之兴由后攫。”据专家考证,姑姓为文王时居住于今甘肃灵台之姑姓密国。周传至公刘
时,可能为了得到姑姓的保护,从原居地都(今陕西武功)迁到邻近姑姓居地的幽(今陕西那
县)。公刘传九世至古公宜父时,周受到了狄人与珊犹的不断侵扰。为了寻求同盟,对付戎狄,
太王曾娶姜姓女子太姜为妻。太子迁周原后,还与东夷大奸任侧挚氏通婚,为子季历娶任姓女
大任为妻。季历子昌继位后,为了巩固与东夷的关系,便与东夷另一大姓有萃氏联姻,娶其女
暮段连勤:(夏商周的边疆问题与民族关系》.见(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2月第一版。咬楚辞集注)
同注①
45子太姐为妻。①这些联姻,给周造成了不断发展的良好的外部环境。
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称雄,传统的婚姻外交愈受重视。大致有如下四种性质的联姻。
1.以取人之国为目的的联姻。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以开疆拓土,兼并他国为首务。
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郑武公打算讨伐胡国。为了隐蔽军事行动,郑武公先“以女
妻胡君”,②使胡国松懈麻痹,结果轻易袭取胡国。楚国在争霸中原过程中,也十分活跃。(左
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楚国想袭取郑国,便以联姻为名,率军到郑国佯装迎亲。郑国子
产识破了楚国的阴谋,便派使臣子羽婉言辞谢说:“以敝邑蝙小,不足以容从者。”当时,楚国的
将军任举知道郑国已有准备,就请求倒转弓袋而进入郑国国都。郑国最后同意了,楚国的如意
算盘化为泡影。
越国以联姻手段消灭敌国的政策最有成效。越国被吴国击败后,越王勾践被迫在吴为奴。
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决心报仇。他一方面积极发展生产,壮大国力;另一方面又采纳文种建
议,把西施等一批美女送给吴王。西施和同去的越国美女密切配合,终日献媚于吴王夫差,致
使夫差迷恋女色,荒废国政,并不顾国力,攻打齐国。越国乘虚而入,终于达到了灭吴目的。
据《吕氏春秋·长攻》记载,赵襄子为了夺取代国,曾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了代君。然后以邀
请代君赴宴为名,乘“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一举夺取了代国。
2.小国以借大国图存为目的的联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大小不等,强弱不一,小国要想
生存下去,巫需得到大国的庇护和支持。在这方面,纪国比较典型。纪国属于小国,邻近齐国,
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因此便经常与别国联姻,以图生存。(左传》隐公二年,纪国就与鲁国联姻,
对付齐国。但是,齐国并不因此减轻对纪国的压力。纪国见形势比较严重,便直接与周王室联
姻,以达到与齐国求和的目的。鲁桓公

八年(公元前704年)定下婚约,周天子派祭公去纪国迎
娶纪女为王后。到鲁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纪国终于在鲁国的撮合下与齐国在黄地会
盟讲和。
借大国图存为目的的联姻,从表面来看,能为小国暂时带来实惠,但从长远来看,对小国有
害而无利。例如弦国,属姬姓小国,齐桓公称霸时,弦国曾与齐国联姻,借以抵御楚国的威胁。
但是,弦国自恃与齐国为婚姻之国,误以为楚不敢对弦轻举妄动,对楚不加戒备,结果被楚所
灭。由此可见,小国恃姻于大国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
3.以结交军李同盟为目的的联姻。郑国国君世代为周王室的卿士,到郑庄公时,不仅不
再对周王表示恭敬,相反,倒屡次想削弱周天子的权力,甚至最后发展到互相交换人质,发动战
争的地步。周襄王继位后,为了对付郑国,开始与邻近的游牧部落狄人联姻,娶狄女为后。结
果不但没有达到结狄伐郑的目的,反而使狄人入侵周境。周襄王出逃。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都想争霸盟主。晋楚争霸战争最为突出,晋国先是联姻于秦,战胜楚
国,成为霸王。后来秦晋交恶,秦国转而结楚。失去秦国之后,晋国顿感势单力孤,不足以与楚
抗衡,于是便采取联姻办法,积极联络东方新崛起的吴国。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
晋国嫁女于吴,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主动抗击楚国起了积极作用。第二次饵兵之会后,晋国
争霸的势头有所减弱,只有楚国尚存凯觑中原之心。在这种情况下,中原各国都对吴国寄予厚
望,希望它牵制楚国,这样,蔡国、鲁国、齐国、宋国纷纷与吴国联姻。吴国为了加强与中原各国
①同上。
②《韩非子·说难》。
46的联系,得到他们的承认,也乐于和他们建立姻亲关系。
历史上本有“秦晋之好”的赞辞,但“秦晋之好”只维持了较短时间,后来由于形势的发展,
两国关系破裂,到晋文公以后,双方关系不断恶化,战争不息。秦国为了对付晋国,转而联合楚
国,和楚国结盟。秦景公怕盟约不牢靠,又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楚共王。
4.以结束对立状态为目的的联姻。春秋时期,晋楚两国是争霸的老对手,近百年的时间
都处于对峙状态。长期的争霸战争,使晋楚双方都已精疲力竭。为了尽快结束对立状态,休养
生息,最后由宋国出面调解,召开了饵兵之会。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晋国嫁女于楚,实
现了原两大敌对政权的联姻。此后,两国基本处于休战状态。
总之,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和亲”之名及许多类似于汉唐和亲性质的联姻,但名实相符
的和亲则始于西汉。
二、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
对这个问题,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由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历代史
书所载和亲实例的多样性

以及历代统治者以和亲为手段所要达到目的的多样性,所以,中国古
代和亲的类型自然也比较复杂。就历代史书所载和亲的具体实例而言,大致可分为五冲类型,
就和亲的功能及性质而言,大致可分为七种类型。
(一)按历代史书所载实例所分的五种类型
1.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这种类型的和亲最普遍,是中国古代和亲的最
主要部分。如汉与匈奴、汉与乌孙、北魏与柔然、西魏与柔然、东魏与吐谷浑、东魏与柔然、北齐
与柔然、北周与突厥、隋唐与吐谷浑、隋唐与突厥、唐与吐蕃、契丹、奚及回屹等的和亲。这种类
型的和亲主要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出嫁少数民族首领。
2.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据(资治通鉴)卷40记载,建武元年(25年),卢
芳“使使与西羌、匈奴结和亲”。(后汉书)卷12(彭宠传)载,建武三年(27年)三月,“彭宠自称
燕王,攻拔右北平、上谷数县。遣使以美女、增探赂遗匈奴,要结和亲。单于使左南将军将七八
千骑往来为游兵以助宠”。卢芳本为东汉的骑都尉,起兵反汉后,自立为西平王,被匈奴单于拥
立为汉帝;彭宠本为东汉的偏将军、安乐令,起兵反汉后自称燕王。公孙度和袁绍也是两个割
据政权的头目,他们也曾与少数民族政权有过和亲关系。据《三国志·东夷传》记载,“时句丽、
鲜卑强,(公孙)度以夫余在二虏之间,妻以宗女”。再如蹋顿统领乌桓三部后,袁绍和公孙攒
“连战不决,蹋顿使诣绍求和亲,助绍击攒,破之”。①乌桓由于助袁绍有功,袁绍将蹋顿、峭王
及汗鲁王都立为单于,“皆以单于印缓”,②又与他们和亲,将家人女视为自己的亲女儿分别嫁
给这三位单于。通过和亲,袁绍父子与乌桓建立了亲密关系。
3.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东汉末年,社会大乱,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形成了地方割据势
力。在西晋史学家陈寿笔下也出现了将两个割据政权之间的联姻称为“和亲”的状况。《三国
志》卷46《吴书·孙坚传》载:“(董)卓惮坚猛壮,乃遣将军李催等来求和亲,令坚列疏子弟任刺
史、郡守者,许表用之。坚曰:`卓逆天无道,荡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县示四海,则吾死不膜


(三国志)卷40《乌丸传》。
(后汉书》卷90(乌桓传》。目,岂将与乃和亲邪?’复进军大谷,拒摊九十里。”尽管孙坚耻与董一卓联姻,但在他心目中这种
联姻也属“和亲”。孙权时的占术家吴范也把这种类型的联姻称之为“和亲”。(三国志》卷63
咬吴书·吴范传》载:“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终皆如言。”当然,后来孙吴与刘蜀在建
兴元年(223年)的和亲①则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联姻,但在此之前所提到的“和亲”是就两个割

据政权而言的,因为当时都还没有正式建国。此外,陈寿在《三国志)中还记载了竟州刺史刘岱
与“袁绍、公孙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听,攒亦遣从事范方将骑助岱”,②吕布“初与刘备和亲,
后离隙”,吞以及曹操答应与袁绍之子“和亲”④还击袁尚等史实。
4.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这种类型的和亲也比较多,如西汉时匈奴与乌孙、匈奴与
车师的和亲;东汉时莎车与于闻,羌族首领与烧何、当煎及当阂部落的和亲;⑤魏晋时期鲜卑
族柯比能与步度根的和亲,⑥拓跋氏与匈奴的和亲,⑦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
的和亲,以及隋唐时期吐谷浑伏允与羌的和亲⑧等等。
5.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如泰始五年(469年)十一月,“(北)魏复遣使来(宋)修和亲,
自是信使岁通〕”⑤又如梁武帝时,侯景曾建议“与东魏和亲”,因没被采纳,“是后景表疏稍稍
悖慢。”L
此外,对新罗、百济、高丽等之间的联姻,在古代也被视为“和亲”。五代时刘殉等人在写
(旧唐书·百济传)时,把百济王义慈与高丽之间的联姻称为“与高丽和亲通好”,把唐令前百济
太子扶余隆回一百济与新罗首领联姻称为“遣还本国,共新罗和亲”。其实,唐朝君臣、百济王与
新罗王都把这次联姻看作“和亲”《旧唐书·百济传》载:“麟德二年(665年)八月,(扶余)隆到
熊津城,与新罗王法敏刑白马而盟。先祀神抵及川谷之神,而后献血。其盟文曰:`往者百济先
王,迷于逆顺,不敦邻好,不睦亲烟(结托高丽,交通楼国,共为残暴,侵削新罗,破邑屠城,略无
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一冷百姓之无辜,频命行人,遣其和好。……故立前百济太子司稼正
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票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恭承
诏命,水为藩服、……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百济和新罗都承认唐朝所拟盟文,说明百
济、新罗和唐朝三个国文都认同这次联姻是和亲。
从历代史书中所载的有关实例中可以看出,和亲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不能仅仅局限于汉
族与少数民族必权之bJi,以上所列的其它各种类型的联姻都应作为和亲的研究范围。
(
_
二)按联姻内功能及性质可分的七种类型
1
.
安边型。汉与匈奴的联姻最为典型西汉刚建立时,匈奴刚建立时,匈奴正处于上升
时期。冒顿单于东破东胡王.西逐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接着又侵燕代之地,“悉复收秦
份(三国志)卷33了蜀书·后主传)载:建兴兀年夏,“昊主孙权与蜀和亲使聘,是岁通好,,、同书卷45(邓芝传》也有孙权对邓
芝说“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6U记载。
。(三国志)卷14乙魏书·程呈传、
动(

三二国志》卷l(l袁涣传)。
④(三国志)卷10<荀枚传》
③(后汉书)卷87(西羌族》。
⑥(三国志)卷3以鲜卑传)_
⑦(册府元龟》卷97与
⑥(旧唐书》卷198(西戌传》
⑨(资治通鉴)卷132。
公(资治通鉴)卷161。
48所使蒙恬所夺匈奴”①的地域。而“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
千,人相食,死者过半,”②“中国疲于兵革”,③,无力对付上升时期的匈奴。和亲则成了西汉统
治者安边的重要手段。首倡和亲之策的刘敬认为:“天下初定,士卒疲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
顿杀父代立,妻群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
为。”④接着向刘邦建议:“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
为阔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
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与大父抗礼者哉?”。和亲
实为上策。与匈奴实行和亲“非惟解兵息民,亦欲渐而臣之。”⑥这种思想从刘邦开始,中经高
后文帝,直到宣帝、元帝,“皆用是道”。⑦我们纵观一下汉匈和亲的历史不难发现,汉匈双方在
求婚、报聘以及正式和亲中,始终遵循着这样一条原则:“愿寝兵休士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
安边民,以应古始。使少者得成其长,老者得安其处,世世平乐。”“匈奴无入塞,汉无出塞。”⑧
可见汉与匈奴和亲完全从安边考虑。
2.结交军事同盟型。汉与乌孙的和亲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和亲都属于这种类型。
在西汉初期,西域是匈奴的势力范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周围的二十六国都已成为匈奴
的附属国。匈奴西部的日逐王在西域设置憧仆都尉,向西域诸政权征收赋税。葱岭以西诸如
大月氏、大夏等,也不得不屈服于匈奴。只要匈奴使者“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
苦”,而汉使者在西域“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⑨所以,汉匈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
于汉朝力量的强弱,而且也取决于西域各国的向背。为此,西汉便以与乌孙和亲为手段,争夺
西域,夹击匈奴。乌孙在匈奴的西面,西邻康居、大宛,南接城邦各族政权,是西域最强大的政
权。汉武帝时乌孙兵力弱盛,不受匈奴羁属,匈奴虽几次兴兵讨伐,但均被乌孙打败。张赛第
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就向汉武帝建议:“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
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L这一
建议为汉武帝采纳了。于是便有了细君公主、解优公主的出塞和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军事形势决定了这一时

期和亲的动因和性质。这是一个动荡分裂
的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虽经西晋短期统一,但接着便是五胡十六国的争斗,此后又有
据有关陇地区的宇文泰父子建立的西魏北周和占有东部地区的高欢父子建立的东魏北齐,还
有南北朝之间的纷争。这些政权都在逐鹿中原,争夺地盘。因此,这些和亲完全是为了结交军
事同盟的目的。前秦主符登将妹妹东平公主出嫁西秦主乞伏乾归向西秦求救,柔然社蛇与后
秦姚兴“和亲”,。共抗北魏,都是为了结交军事同盟。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汉书)卷24(食货志)。
(史记)卷110(匈奴列传)。
(史记》卷99(刘敬列传》。
(史记》卷99(刘敬列传》。
(册府元龟)卷978。
(册府元龟)卷978。
(册府元龟)卷9780
(汉书)卷96(西域传)。
(汉书)卷61(张赛传)。
(北史)卷98(蠕蠕传)。
①②③④⑤⑨⑧⑦⑥L0西魏北周和东魏北齐更把和亲看成结交军事盟国的最好办法。突厥自侯斤以来,“其国富
强”,①兵强马壮,准备时刻与中原王朝平分秋色;柔然也不逊色,“西方诸国,今皆已属蠕
蠕”。③突厥与柔然在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的争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出现了争相和
亲的局面。西魏北周通过和余把突厥作为盟国,东魏北齐通过和亲则把柔然拉为盟国。西魏
垂相宇文泰一方面将孝武时舍人元翌的女儿土封为化政公主出嫁阿那壤弟塔塞,另方面又建
议西魏文帝将阿那壤女儿娶为皇后,建立双边和亲关系。文帝于大统初年(535年)与阿那壤
二约,“通好结婚”。互东魏北齐则通过和辛积极拉笼柔然,使其成为抗击西魏北周的盟国。兰
陵公主的出塞和蠕蠕公王的入塞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和亲。
3.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隋唐与突厥、隋与铁勒的和亲最为典型。隋朝初年、突厥
可汗在千金公主的唆使下经常侵边。当突厥可汗向隋求婚时,隋文帝便提出了一个条件:“当
杀大义主(即千金公主)者,方许婚。”④突利遂唆使都蓝可汗杀掉千金公主。开皇十七年(597
年),“突利遣使来逆女,……上(隋文帝)欲离间北夷,故特厚其礼,遣牛弘、苏威、解律孝卿相继
为使,突厥前后遣使入朝三百七十辈。突利本居北方,以尚主之故,南徙度斤旧镇,锡资优
厚,”⑤激怒了都蓝可汗。安义公主死后,隋文帝又将义成公主嫁给突利可汗;都蓝可汗又率
兵攻伐突利可汗。这正是隋文帝所希望看到的事情。因为这样突厥会耗于内争,便于控制。
隋场帝在处理西突厥酋长射匾求婚事宜时也抱有这种目的。大业六年(610年),隋扬帝派人
召处罗可汗到大斗拔谷相会,“其国人不从”,处罗便借故不去,隋扬帝大怒,但又无可奈何。恰
巧此时其酋长射匾向隋求婚,裴矩便上奏

隋场帝说:“处罗不朝,恃强大耳。臣请以计弱之,分
裂其国,即易制也。射匾者,都六之子,达头之孙,世为可汗,君临西面。今闻其失职,附隶于处
罗,故遣使来,以结援耳。愿厚礼其使,拜为大可汗,则突厥势分,两从我矣。”⑥隋场帝一方面
派裴矩“朝夕至馆微讽谕之”,另一方面又“于仁风殿召其使者,言处罗不顺之意,称射曦有好
心,吾将立为大可汗。令发兵诛处罚,然后当为婚也。”“射匾闻而大喜,兴兵袭处罗,处罗大败,
弃妻子,将左右数千骑东走。”⑦
唐太宗更把和亲作为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手段。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
原以新兴公主出嫁薛延陀首领夷男,通过和亲将被挟持到薛延陀的唐大将契芯何力换回。当
契必何力归唐。新兴公主已离开唐都向薛延陀进发。契必何力因此较熟悉薛延陀的内部情
况,向唐太宗建议:宜让夷男到京师或灵武亲自迎接公主,夷男“畏我,必不来,则姻不成而优愤
不知所出,下必携贰,不及一年,交相疑沮。毗伽素很决,必死,死则二子争国。内叛外携,不战
而擒矣。”⑧唐太宗遂下令新兴公主停止前往。契必何力的判断很正确,夷男“果不敢迎,郁邑
不得志,患而死,少子拔酌杀其庶兄突利失自立,国中乱,如其策云。”⑨唐在北方的威胁一时
为削弱。夏州都督窦静在呈唐太示的上书中说得更加露骨:“夷狄穷则捕噬,饱则群聚,不可以
①(北史》卷99{哭敏1二)。
②(北史)卷97(西成育分
③(北史)卷13(后妇f专)。
④(隋书)卷84(北狄传)。
⑤《隋书)卷84(北狄传)
⑥《隋书》卷84(次
.
伙传少。
⑦(隋书)卷84<北狄传)。
⑧(新唐书》卷116<契芯河力传、。
⑨《新害书)卷1忱(契荪何力子争。
5O刑法绳、仁义教也。衣食仰给,不恃耕桑。今损有为之民,资无知之虏,得之无益于治,失之不
害于化。况首丘未忘,则一旦变生,犯我王略矣。不如因其破亡,假以贤王之号,妻之宗女,披
其土地部落,使权弱势分,易为羁制,则世为藩臣矣。”①
隋文帝、隋扬帝和唐太宗以和亲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的思想完全为武则天时期处理与
吐蕃关系时所承袭。武则天临朝后,吐蕃曾与唐发生多次战争,双方都已精疲力尽。万岁通天
元年(696年),从吐蕃考察回来的郭元振向武则天提出了对付吐蕃的计策:吐蕃百姓对持久的
摇役戍守早已厌倦,都希望尽快与唐和亲,停止对立。而吐蕃大将论钦陵则“利于统兵专制,独
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
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②武则天很欣赏他的主
张。从此数年之间“吐蕃君臣果相猜贰,因诛大将论钦陵。其弟赞婆

及兄子莽布支并来降”。③
4.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唐与河绘的多次和亲即属于这种类型。毗伽公主的入塞开了唐
向回绝借兵的先河,宁国公主的出塞既是为了继续借兵,又有酬谢回绝出兵之意。《唐大诏令
集》卷42载:“顷自凶渠作乱(指安史之乱),宗室砧危。回绘特表忠诚,戴怀奉国,所以兵逾绝
漠,力拘中原,堕除青犊之妖,实赖乌孙之助。而先有情款,固求姻好。今两京底定,百度惟贞,
奉皇舆而载宁,攒鸿业而枚重。斯言可复,厥德难忘。爱申隆主之礼,用答勤王之志。”崇徽公
主、咸安公主和太和公主的出塞和亲则完全为了酬恩报德。如常衰在(册崇徽公主文》中云:
“我有亲邻,称雄贵部,分救灾患,助平寇虞。固可申以婚姻,厚其宠握。况有诚请,爱从归配,
是用封日崇徽公主,出嫁回绝可汗,册曰可敦。割爱公主,缤于绝域。”④唐宪宗在许婚回绝
时,也是因为“北虏有勋劳于王室’,’,。⑤
5.发展关系型。唐与吐蕃、唐与契丹及唐与奚的和亲大致属于这种类型。唐王朝刚建立
时,唐蕃双方了解不多。贞观八年(625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向唐朝贡,唐太宗也派冯德遐前
去慰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和吐谷浑都娶唐朝公主,“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贾金宝,奉表求
婚”。⑥唐刚与吐蕃交往,对其了解不多,没有答应。吐蕃求婚使者回去后向松赞干布汇报:
“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⑦松赞
干布大怒,曾公开威胁唐朝与其和亲。通过较量,唐太宗也认识到有必要建立关系,遂同意和
亲。通过文成公主的入藏,唐蕃“数十年间,一方清净。”⑧文成公主去世后,双方曾爆发过战
争,但吐蕃的求婚使者也不绝于路,其要求继续发展友好关系的心情也比较迫切,诚如唐中宗
在制书中所言:“顷者赞普及祖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恩托旧亲,请崇新好。金
城公主,肤之少女,岂不钟念,但为人父母,志息黎元,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好,则边土宁宴、兵役
服息,遂割深慈,为国大计。’,⑨
契丹和奚都处于东北一隅,唐高祖和唐太宗时,与唐关系较好。武则天执政时,双方关系
(新唐书)卷95(窦威传)。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
(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
(全唐文)卷41。
(旧唐书》卷195(回绝传)。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旧唐书)卷196(吐蕃传)。
①②③⑨⑦⑥⑤③④比较紧张唐玄宗时,唐王朝则积极与契丹、奚发展关系,永乐公主、燕郡公主、东华公主及静乐
公主出嫁契丹首领,固安公主、东光公主和宜芳公主出嫁奚首领,就是为了发展唐与契丹及奚
的关系。
6.巩固盟好型。

辽:夏之间的和亲即属于这种类型。北宋消灭北汉后,辽宋之间的战争比
较频繁。为了牵制和分散北宋的部分兵力,辽迫切希望与西夏结交盟好;西夏为了假借辽的援
助收复五州失地,也急需与辽结为盟好。①双方结为盟好后,夏怕盟好出现裂痕,遂于统和四
年(986年)十二月派使者“如契丹请婚,契丹主许之”。迄契丹之所以同意和亲,据《西夏书事》
1己载,“时契丹将耶律盼与宋战一干辛州,不利。契丹主欲使继迁牵制宋兵,许以公主归之。”统和
七年(989年)三月,辽圣宗以义成公主下嫁李继迁。李德明继位后,为了进一步巩固辽夏之间
的盟好关系,便于太平九年(1029年)派使臣到辽为其子元昊求婚,契丹主许之。景福元年
(1031年),兴平公主出嫁元昊。李乾顺继位后,西夏边境受到宋朝的压力更加严重,因此也更
有必要继续以和亲巩固辽夏之间的盟好,于是李乾顺便于寿隆六年(1100年)十一月、乾统二
年(n02年)六月和乾统三年(1103年)五月三次遣使入辽,乞求和亲。乾统五年(1105年)三
月,辽天柞皇帝“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夏国王李乾顺”。③
7.政治联盟型。满蒙之间的联姻即属于这种类型。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五代以后次数最
多、范围最广的和亲。据华立先生介绍,满蒙联姻从一开始即有一个明确目的:与对方结成政
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
满州贵族每与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都要继以政治性盟约来约束对方。天命中,努尔哈赤
曾先后数次与科尔沁和喀尔喀五部贝勒举行盟誓,反复重申要“相与盟好,合谋并力”对付明王
朝及察哈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行动轨道。皇太极将伊文所行概括为“申以盟誓,重以婚
姻”,④视如圭桌,奉行有加。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
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蒙古王公地位的升降,爵号的封削,联姻关系是连续发展还是就此
中止等等,无一不以王公额附对清廷效忠的程度为转移。⑤
那么,对以上七种类型的和亲应当如何评估呢?我们认为,第一、第四、第五和第七种类型
都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因为“安边型”对减少战争,发展生产十分有利;“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对
迅速平定叛乱、恢复社会秩序都起了一定作用,而且也有利于双方化解矛盾;“发展关系型”对
汉族与少数民族汉好关系的发展,保待两个民族和睦相处都有一定作用;“政治联盟型”对于巩
固清代的大一统局面,加强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交流,都起了一定作用。第
二种和第六种类型应当具体分析,如果为了统一天下,发展社会经济,自然应当予以充分肯定;


如果为了混乱或扩大了混乱局面,理应予以否定。第三种类型即“分化瓦解型”应当否定。因
为这种性贡的和絮既不利于少数民族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巩固,更不利于
共同发展当然,我们所否定的只是统治阶级的和亲用意,但作为和亲公主本人在传播文明、
协调双方关系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还是应当肯定的。
(待续)
①张国庆:(略论辽夏“和亲”与辽夏关系的变化卜,(史学月刊了1988年第5期
②(西夏书事)。
③(辽史》卷27(天作皇帝纪)一
④《清太宗实录》卷一。
⑤华立:(清代的满蒙联姻》,《民埃研气少1983年第2期,
5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