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

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

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
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

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

人文科学试验班

摘要:有“万世师表”美誉的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春秋时代晚期,首开私学之风,打破了官方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促成了教育在平民中普及。同时,他“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的教育理念,历久不衰,直至今日都有着很强的影响。在他人生的暮年,他致力于编修古典文献,赋予古典文献以新的生命力,并以它们作为教育弟子的材料,充分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可以说,孔子之前的文化赖孔子而传;孔子之后的文化,赖孔子而开。

关键词:学在官府私学教育内容教育理念

·引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引用一句人所共知的套话对他进行简介:“他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古代中国的历代帝王莫不对孔子备加尊崇(少数除外),他们给予孔子各式各样的封号,其中,最为众所周知的追尊,当是“大成至圣文宣王”。

《谥法》曰:“经天纬地曰‘文’,成其道;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又有:“圣善周闻曰‘宣’”,可见,帝王们大都承认孔子博学多闻、学有所成这一点,这也是孔子之所以能以一己之力打破贵族对于教育的垄断,使教育及于平民的重要原因。

孔子对于后世的影响,最主要的在于两大方面,一是政治,二是教育。然而“孔子最大的抱负虽在政治,他最大的成就却在教育”(1),并且,孔子的教育又是以培养在政治方面能有所作为的君子为目的,故孔子的教育更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一番。

孔子在世时,虽曾官居显位,但却掣肘于三桓,难以有大的作为;周游列国,意欲求仁君明主赏识却屡次碰壁。他作为一个政治家不可谓不失败。然而,在教育方面,他却大有所成:他首开私学之风,使得教育平民化;世传他弟子三千,其中的贤者有七十二人。同时,孔子晚年深感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无能为力,便转而专心于编修经典,有一种“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意味,即,他希望能通过教育后人,来实现他这一代人所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笔者选择孔子与中国古代的教育,作为研究探讨的题目。

[1] 《中国史纲》张荫麟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第七十七页

·1 孔子以先的教育

·1.1 学在官府

一言以蔽之,孔子以先的教育就是“学在官府”。贵族垄断了教育的物质资源: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教师也由职官充任,西周的官学有着明显的“官师合一”的特征。

周礼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贵贱有序”,即有明晰的等级。西周时期的学校也是如此。学校分为国学与乡学。

所谓国学,是指设立在都城的学校。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的学习年限大约为七年,其教育内容是德、艺、行等方面,实质上是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大学的学习年限为九年,学习内容为礼、乐、射、御,以及《诗》、《书》。

何时进入小学或者大学与学生的身份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王侯的长子在八岁入小学,在十五岁入大学

(十五岁他们已行了冠礼,标志着成人);卿大夫、士的长子则是在十到十三岁入小学,在二十岁入大学。入学年龄的限制就很好地体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所谓乡学,是指设立在都城外地区的地方学校。乡学的入学对象是一般奴隶主和平民子弟。乡学的教学内容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与国学一致。地方学校自乡以下有四学:乡校、州序、党庠、闾塾。乡学会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因此,平民中的优秀分子也有一定的机会进入大学。

·1.2 六艺教育

六艺起源于夏朝,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学科。

礼、乐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用以标明等级的关系,维护奴隶制社会秩序;乐,则是包含有乐德、乐语、乐舞等内容的音乐舞蹈的艺术。

射、御是西周时主要的军事技术。射,即射箭的技术;御,即驾驭战车的本领。

书、数则是基础的知识与技能,是“小艺”,被安排在小学中进行学习。书,即识字书写的教育;数,则为涵盖了十进制四则运算与天文历法等丰富内容的数学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涉及方面广泛,既重视文德也重视武备,既重视传统文化也注重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当然,除了正规的六艺教育外,在贵族的家中,儿童还会受到家庭教育,这则是一种更为基础的、初步的教育。

·2 孔子与教育

·2.1 孔子的教学内容

《论语》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说的是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史文献、社会实践、待人尽心竭力、办事诚信可靠。(1)这是关于孔子教学内容最直接的记载。

在“文”方面,孔子的教育内容不外乎《诗》、《书》、《礼》、《乐》和其他的历史文献。学习这些历史文献的最重要的目标自然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从政能力。可以说,在春秋时期,学习的目标就是为了从政,因为当时的社会教育(贵族教育)并没有像今天那样的细致分科,有工、农、商等等科目,而是较为单纯的六艺,也就必然没有培养专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而到了孔子这里,由于私人办学的条件限制,他所能传授的,大致也只有六艺中的礼和乐(书和数太过基础,也未见《论语》中有记载孔子和弟子讨论识字或者是实际算术问题,因此这两者可能不在孔子的教学内容之中)。而学习作为社会规范的礼和被运用于祭祀、外交场合的乐的目的,也自然而然的是为了将来从事与国家政治相关的活动。

在“行”方面,孔子所强调的“实践”肯定不是具体的生产劳动实践:举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孔子的弟子樊迟问他种庄稼和种菜的事情,孔子回答他说,我不如老农民知道得多啊,待在樊迟走出去以后,孔子斥责樊迟是“小人”。后人据此批评孔子歧视农业生产等体力劳动,其实不然,这应该说是与孔子的“专业”不相符合,所以他才这样说:他希望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大人”(君子),而不是从事体力劳动的一般人。

孔子所重视的实践,应当是一种以身作则式的践行,即一种道德伦理上的实践。

他与弟子宰我关于“三年之丧”有过一次争论:宰我认为三年的丧期太长,应该改为一年。孔子则反问他,在父母刚逝世的三年中,你能安心地吃新稻米、穿新锦服么?在宰我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孔子也没有多加评论,只是说:“你觉得你能安心,那你就这样去做吧”。这个事例中涉及到孔子对于礼乐制度的看法,他并非一味泥古不化墨守成“礼”——他不赞同只是表面按照礼制去行事,而是要求人们发自内心的去践行。他曾发问:“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又说:“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在他看来,礼作为“周鉴于二代”的精粹固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没有人的感情、真心实意的礼节只是虚无的表面文章,根本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他在得到宰我“安”的回答后告诉宰我“汝安,则为之”——这样的“礼”何谈调节规范社会关系呢?所以,在他的教育内容中有“行”这一章,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弟子们去以真心去践行礼。

至于“忠、信”这两方面,这更涉及到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仁”。曾子曾把孔子之道概括成“忠恕”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行忠恕之道,就是在实践“仁”,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引导人去完成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进一步实现儒家复兴礼乐文明社会的理想。

曾子也说过,他一天要三次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忠、信二字也出现在了这里,从一个侧面表明孔子的教育中对于忠、信的重视程度。

在文、行、忠、信四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联。

文是一种铺垫和基础,学习了文,才会对忠、信有所了解;行,则是对文的学习的实践,在这里,实践的目的并非如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中所说是认识,而正好相反,是施行那些符合礼、义的“认识”;忠、信则是“文”的主要内容,是“行”的目的和方法。孔子将这四者很好地融合到了他的教学中,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在教育内容中的现实性色彩。他主张“敬鬼神而远之”,不讨论“怪、力、乱、神”这类的事情,对于学生问他死后的事,他也只是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一些学者据此称赞孔子的学说中充满理性主义精神。笔者以为,这样的定论有过度拔高的嫌疑,孔子以后的诸多儒者确实有理性主义色彩,但孔子本人却不是,至少不全是,他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是较为模糊不清的,他不讨论鬼神不代表他不信奉鬼神。对他这一态度比较好的概括应该是“注重现实性或实际性”,他重视的是有现世意义的、现实的、可以感知的、对人的生活有直接实现性影响的事物。他的这一教育倾向性大多为后世所延续,虽使得中华文化在佛教、道教前保持住了应有的理性,却也使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和科技太重视实用性而缺乏相应的理论探索,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1] 《<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第五十二页参考译文

·2.2 孔子的教育理念

·2.2.1 有教无类原则

孔子曾经对自己做学问的方式做过一个评价:“述而不作,敏而好古”,就是说他喜欢古代的文化,尽力传承它们,但是不是太想有新的创作。许多人由此得出孔子在做学问方面是一个保守主义者。确实,孔子在很多的事情上的态度是保守的,与春秋晚期的历史潮流是不相符合的。但是,他做了一件事,可以说是对既有传统的一个重大突破。

这个突破就在于兴办私人教育。如前文所说,孔子以前的教育是为官府、贵族所垄断的,平民受教育的机会少得可怜,从事体力劳动的平民也没有必要受到太多的礼乐方面的文化教育——因为这对于他们的生产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但孔子对于这样的一种传统提出了挑战,他兴办了私人学校,并大规模地招收学生。

孔子毕生追求的是等级分明的周礼,于其自身,却能够提出“有教无类”的,这着实令人费解。不过,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出身上找到答案。他的出生颇为奇妙,是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但他也获得了相应的贵族身份——士。也就是说,孔子是属于天然就拥有受教育权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尽管是最低的一档。但是孔子小时的家境应该十分糟糕,他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就已去世,只有他母亲(平民身份)抚养他。尽管他有资格进学校去学习,但是,学习所需的资料(主要是粮食)他家却未必承担得起。他有一句评价自己的话广为人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是最终,他得以官至司寇、名列公卿、闻达诸侯,都是因为他自身渊博的知识,所以说,他本人对于“知识改变命运”必定是深信不移的。

另一方面,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向善成圣的可能性,但“习相远”,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又改变了人的天性,这更说明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一观点算是“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观点,孔子愿意教育出身贵贱不同的人。因为,这也是他入世哲学的一部分,是他自己认为上天赋予他的使命:通过教育,培养君子,传承礼乐文化、复兴周礼。

孔子说过,凡是那些给过我“束脩”的人,我没有不愿意教育他们的。这就是孔子最为著名的教育原则——“有教无类”的生动体现。“束脩”当时社会中最低档次的见面礼,孔子这句话可能更是为了表明他对

愿意来见他、与他探讨问题或求学于他的人都热烈欢迎并且愿意给以帮助和指导。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不仅使平民受益匪浅,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孔子逝世后,中国历史的车轮滚入战国时代,在这一时期,大批知识分子通过兴办教育来传授自己的学说与观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因为学术平民化,战国时期“游说”的风气盛行,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直接游说诸侯获得官职俸禄或对国家大政施加影响。

·2.2.2 启发诱导原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说的就是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原则。这可能是现当代的中国教育中最为缺乏的一种教育精神。教育,要尽可能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否则,就不勉强施教。面面俱到的单方传授,只能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思维的发展(1)。

子贡问孔子:“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横,怎么样?”,孔子回答:“可以。但还比不上贫穷却很快乐,富有却很谦逊好礼。”在得到这个回答以后,子贡很有创造性地做了一个类比:“《诗经》里说,‘像加工骨角玉石反复切磋琢磨那样’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这一“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当然受到孔子的欢迎,于是,孔子高兴地说:“赐啊!可以跟你谈《诗经》了,告诉你已知,你能推知未知了。”

启发诱导的教育原则,不仅对于学生,对于老师本人,也是大有裨益。

例如,有一次,子夏向孔子询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美好的笑容多动人啊,黑白分明的眼睛多传神啊,洁白的底子上绘彩纹啊)的句子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彩绘的事后于白底子)。”子夏若有所思地说:“礼后乎?”(那么,礼是不是也后于仁义呢)孔子欣然对答:“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卜商启发了我啊!从此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可见,从这次对话中,孔子对于礼和仁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有所深化。所以,在这样启发式的教学中,才真正有可能做到“教学相长”。

[1] 《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6版第二百页

·2.2.3 因材施教原则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很好地体现在一次他回答子路、冉有关于“闻斯行诸”的问题上。

好勇过人的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么?”

孔子回答:“你的父亲和兄弟还在世,(应该先去问问他们的意见啊)怎么能一听到就去做呢?”

行事犹疑的冉有也问孔子:“听到了就去做么?”

孔子回答:“对啊,听到了就去做吧。”

孔子对于这同样的一个问题给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这让侍立在一侧的公西华十分不解,他就问孔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回答说:“冉求做事畏缩,所以要促一促他;仲由勇气过人,所以要压一压他啊。”

孔子这样对于不同的学生施行不同的教育的做法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这一做法中也充分展现了孔子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的认识,所以他在政治生活、为人处事方面其实也并非那么食古不化。

类似的,对于不同的学生问“仁”、问“孝”他也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因材施教可能是最理想的教育境界,这要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彼此都十分了解的基础上,这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但是,对于什么是“材”,不同的老师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拿孔子教育子路来说,子路原本是一个十分粗野的人,在投奔了孔子之后,也常因粗野的行径受到孔子的斥责(比如,在讨论辅佐卫出公的时候,子路说孔子还要“正名”这样的话就太迂腐了,孔子当即斥到:“野哉,由也!”),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子路在孔子门前吹瑟,孔子讥讽了他,导致“门人不敬子路”),但是,当他因卫国内乱而蒙难的时候,临死前,他戴正了自己的帽子:“君子死,冠不免”。这话无法不令人震惊。

一些人由此盛赞孔子的教育方式,简直是化腐朽为神奇;而另一些人为子路忿忿不平:好端端的一个耿

直的汉子被孔子硬生生地调教成了酸溜溜的“君子”。这也正是“因材施教”的困境所在。判别学生是什么样的材的权力在教师,选定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教育学生的权力也在教师,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所以也由此产生了“因材施教”的局限性。子路在孔子门下变成了君子,他在墨子门下或许会成为一名大侠客。如何更为客观更为有效地判别学生是什么样的“材”值得我们更进一步思考。

·3浅谈孔子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事业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开创私学,促成了教育的平民化以及编纂了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的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多被后世采用为官方的教科书。

他的私人办学模式也为其后的诸子百家所借鉴。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后世再难有像他那样与学生们一起周游列国、随意地讨论问题的老师,后世有的是充满教条的私塾而不是开放、轻松的杏坛。私学走向了制度化,标准化,到隋唐之后,教育又以科举考试为目标,可想而知,那之后的教育是怎样的一个状态!他的教育原则、教育内容虽然被传承但也被大刀阔斧地修改过,他的教育形式(探讨式)则完全被废弃,这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

他的教学内容重视与社会实际的结合,着重探讨解决时政之弊的方法,这对古代教育最为深远,造成的弊端也最大: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大多重实际而轻理论。

当然,从发挥教育的文化传承的作用这个方面来说,孔子应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所以有人评价孔子说,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的文化,赖孔子而开。

参考文献:

[1] 《中国史纲》张荫麟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 《<论语>选读》语文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参考译文

[3] 《5年高考3年模拟·语文》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第6版

[4]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赵复三译2010年6月第一版

[5] 《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吴于廑齐世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1月第一版

[6] 《贾志刚说春秋之七:孔子世家》贾志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论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价值意义 【摘要】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方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强调伦理与政治相结合,主要采用的是教化和修身的方法,特别是以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主。继承这一方法体系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我们巩固思想道德社会教化权力,强化自教自律,引导社会风气,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这些方法对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以德治国”有着很大的用处。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现代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尽管是为古代社会服务的,但其讲道德、重修身的传统美德,尤其是古代道德教化与修身养性方法,在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仍当继承和发扬,而且其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学习。 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受教育者采用的手段和方式,①它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可谓是硕果累累,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教化方法 ①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教化方法是指统治阶级用自己的思想体系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和影响,以使教育对象接受这些思想的一种教育方法。它是社会思想政治品德个体化的方法,主要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授阶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该首推教化方法。教化方法在原始社会就表现为有生产和生活经验的老人通过口耳相传、观察模仿、以身示范等方法向年轻人传授生产、生活经验。到了奴隶社会,甲骨文中对教化已有记载。如《周礼》记载,周代设大司徒官职专事教化,并规定了大司徒的十二项教化内容。儒家从孔子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教化方式。 纵观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可看出中国古代的教化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教育灌输。封建统治者为了传播、灌输儒家思想,便尽力推崇儒学的四书五经,除了编写经书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的目的之外,统治者还兴办学校加强对各级民众的教育灌输。第二,化民成俗。统治者为了将他们的教育思想贯彻下去,除了用灌输的手段之外,还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将这些教育思想化为一种无形的氛围,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第三,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儒家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第四,环境陶冶。中国古代社会教化重视环境对人的品格形成发展的作用,要求教育者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道德氛围,促进社会民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他认为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必须自觉地把这种环境的影响纳入到教化的重要内容中去。 1.2 修身方法 修身方法是中国儒家所强调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个人道德修养方法。它是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社会化的方法,主要用于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阶段。 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要能弘道,非道弘人”。可见,孔子认为人有践行道德的能力,那么人就应该进行道德修养。在《礼记·大学》中有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公式:“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浅谈中国从古至今教育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从国至今的教育已经发展很多年,本片论文主要针对中国古代教育、近代教育以及中国的现代教育展开论述,在这里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体现出他所具有的独特气息,如中国从古代的教育就提倡尊师重道原则,近代教育则是提倡教育立国、科技兴国原则,而现代教育我们则是提倡创新理念原则,当然近代教育包括古代教育原则,现代教育包括古、近代教育原则,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中国的教育一直都是呈发展趋势逐渐上升高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创新教育 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可分为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这五个阶段。以下主要就按这五部分展开说明,从古至今的探讨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大约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教育源自人类的生产劳动,服务于人来的发展和生存。起初,人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劳动,如打猎、捕鱼等活动,这逐渐便成为我们实际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劳动即是教育,随着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变化教育的形式也随之变化着,随后人们逐渐开始发展畜牧业,人们学会了架设栅栏、赶羊喂牛,这些都只是他们生活所必须的教育,除了这些,他们还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艺术教育。首先,他们对自然很崇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拜、对图腾很崇拜以及对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们对音乐和舞蹈像是有一种天赋一样,对于艺术教育体现出原始文化正逐渐变化着,在后面就逐渐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标志着教育的升级,为以后产生学校建立了基础。总之,原始教育呈现多方面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内容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 (3)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 (4)言传身教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确; (6)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 有以上诸多内容,使得原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开始。 二、奴隶社会的教育 奴隶制时期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夏代为奴隶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领的儿子启建立的,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注重军事训练和人伦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这一时期文字已经基本达到成熟阶段,文字成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并有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理论,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为

关于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模板

关于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 任何一项政策的变迁都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其变迁的背后存在着各种制约力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不是单一动力作用的,而是由社会环境、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动力系统中,根本动力是社会环境,基础动力是政府,直接动力是大学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外围”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毛泽东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人类创造的文化,即经验、知识和技能等,是依靠广义上的教育手段来传承和扩播的。所以,教育是人类文化传播的首要手段。教育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的历史范畴。广义地说,凡是有目地增进人的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但是,教育学中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是指对年轻一代进行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服务的人才。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 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内容以人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主,强调修身正己和忠孝仁义。从氏族公社末期就将“孝”作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夏重视人伦道德教育,商则把“孝”作为思想教育内容的中心,西周则从小就注重孩子们的德行教育,春秋时期,以孔子的思想为注,主张自觉修身养性,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西周的《诗》、《书》、《礼》、《乐》为学习典籍。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无一不强调道德教育并注重经学学习其中最具代表的的教育论著是《礼记》。汉代则认为德教是立政之本,道德教育内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并以传播儒家经学为主。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时期,玄学盛行,特别是魏晋时期,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隋唐时期更是崇儒兴学,选择儒学为政治指导思想,科举考试主考明经科。宋则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国策,重视程朱理学。元朝时期科举考试规定从《四书》中出题,以《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这更是凸显了古代教育之“传授知识偏重于理论,以文科知识为主”的特点,宋元蒙氏教育,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如《少仪外传》。明朝教育明显的束缚世人思想,科举考试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推崇程朱理学。发展至清代,其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儒学经典本就强调道德教育,因而有以上观点。 教育内容较为全面,丰富多彩 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伦理教育的特点,但从教育内容、社会需要和教育实践来看, 中国古代教育又是一种综合性教育, 有利于人在几个方面得到发展。如“六艺”教育西周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世也一直把六艺作为一定时期、一定程度的教学内容。直到清代, 还有人提倡六艺教育。六艺当然是以伦理教育为主的教育, “礼”是直接的伦理教育作为一种行为准则, 它是政治的、道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乐”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教育, 同时也是一种“美”学教育“射御”基本上是军事体育教育。“书数”则是语文、数学和科学教育。按今人的研究, 六艺教育有这样的特点一是文武并重, 诸育兼备, 相成相济二是知能兼求,把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因而, 显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除此之外还涉及农学。“经学”从汉代起就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末。经学指的是儒家经典及对它们的阐释、研究。经学本身, 是一种未分化的学问, 因而经学教育包括后世看来属于许多学科的内容。经书都产生于学科尚未分化之际, 此时, 各门学科都包含在一般的知识之中。教育内容不断完善,设置专科学校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律学,南朝时期宋的儒学馆,玄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四馆并立。唐宋明三代分别创办的书学、算学、律学、医学、画学、武学等,都属于培养某种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门学校。此外,还有研究科学、玄学,如唐朝咒禁学、崇玄学等。清还设翻译科,选拔满蒙语言文字翻译人才,设置俄罗斯文馆,其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第一所俄文学校。

对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模板

对新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理念综述 任何一项政策的变迁都不是随意进行的,在其变迁的背后存在着各种制约力量。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变迁不是单一动力作用的,而是由社会环境、政府、大学生三个方面的分力融合而生成的合力作用的结果。在这个动力系统中,根本动力是社会环境,基础动力是政府,直接动力是大学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的根本动力——社会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作为一个子系统,其“外围”有一个更大的系统,即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产生制约作用。 (一)经济体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变迁 马克思指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因此,经济关系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主导因素。政策作为人们“思想”的产物,自然受到经济关系的制约。自建国以来,我国形成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进行集中管理,高校被定位于政治之中。围绕政府意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只规定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旋律等意识形态教育。如1950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确定在高校设立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程后,直至1976年的政策始终强调通过“学习毛泽东着作”、“选读马列主义经典着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主旋律教育的规定来看,1950年《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反帝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61年《高教六十条》提出,要使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出现,高校逐渐脱离政府的控制而拥有了非政治领域的自主社会空间。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拥紧现实而放逐理想,追逐功利而嬉戏道义,尊重自我而淡薄群体”的价值取向。对此,政府不得不调整政策,结束以阶级斗争为教育内容的时代,开始重视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需要。1986年《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法律基础课”的通知》强调要普及法律常识。199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99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启示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实启示 姚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中一些教育方法对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实启示;中国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320(2009)04-0075-02Ancient Chines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Reality of EnlightenmentYAO Yao(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Abstrac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has experienced a few thousand years ofdevelopment history,the formation of a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ome of which teaching methods to our present-da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meaningfulreference.Key words:ancient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ality inspiration;China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姚遥,女,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湖南农机HUNAN AGRICULTURAL MACHINERY2009年7月July.2009第36卷第4期·学术Vol.36 No.4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虽是我党提出的,但它确是人类社会历史不同阶段和不同阶级共有的社会活动,它所包括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普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社会,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由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产中分离出来,而且文字还没有产生,所以教育主要是通过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公元前21世纪,在中国的奴隶社会出现了阶级,文字也在生产劳动中慢慢产生。奴隶主问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充分利用宗教迷信欺骗和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的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进入春秋时期后,教育迅速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孔孟则是其中就为杰出的代表,他们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所以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承袭为统治阶级服务。所以,本文所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就是讲儒家伦理道德教育方法。1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沿革,形成了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里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列举出来,只选取一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借鉴意义的主要方法列举如下:(1)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了编写和普及蒙书的手段,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如《三字经》、《女儿经》、《千字文》、《神童诗》、《增广贤文》等等,这些读物均为当时学童的启蒙教材,不管其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只要求其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当然,统治者编写的这些读物容易背诵,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2)化民成俗。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树立典范加官进爵,树立牌坊,修建祠堂,建立家谱家规等。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随着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积累,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3)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认为,一个人能正己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应该是伦常的完美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知来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礼记·王制》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礼记·王制》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殷人重祭祀,崇礼乐,所以特设“瞽宗”。 西周时期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制度。《古今图书集成》称:“周承四代之制,立四学于京师,辟雍居中(即成均),东郊在左(即东序),瞽宗在右(即右学),虞痒在国之西郊,其在侯国之都者曰颊宫,自乡遂而下,则庠序并设。”西周的学校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为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西周的大学优辟雍、大池、射庐、宣庸等不同名称,都是周天子率群臣及学生习射和作乐舞的地方。“乡学”是地方学校,《礼记·学记》又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毛奇龄在《学校问》中说:“至于乡以下,则有四学”,“一曰乡校”,“一曰州序”,“一曰党庠”,“一曰家塾”。其中,西周学校的教师和管理制度在管理方面也建立了初步的规程:入学年龄及修业期限;考查和奖惩;视学制度和隆重的养老典礼,即席“乞言”、“合语”,即向耆老乞求善言,互议父子、君臣、长幼之道。 到了汉代武帝时期,官学教育制度兴起。制定了中央与地方的学制系统,其中官学分五级:中央有太学一级,在地方按行政系统分学、校、庠、序四级。汉代太学里设有博士,学和校置经师一人,庠和序置孝经师一人,担任教学工作。汉代太学很重视考试,它没有规定修

业年限,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毕业授官。汉代私学的学生求学,分著录弟子与及门授教两种。其学习分为小学阶段和专经阶段:小学阶段的私学又分为两段,第一段是蒙学,以识字为主;第二阶段主要学习《论语》、《孝经》,是专经前的准备阶段。 唐代盛行的是科举制度。每年仲冬,中央和地方官学通过校内考试挑选学业已成的学生报送至尚书省。其设科繁多,常设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考试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偏重思想,有的侧重文采,有的注重思想这些方法在考试中参互使用,即可以考查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人品和才气。科举制度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也提高了学校的教育质量,又使我国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 到了宋朝书院制度的兴盛。北宋属四大书院最为出名,王应麟的《玉海》以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为四大书院。而马端临《文献通考》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为四大书院。还有茅山书院也很出名,是宋初大书院之一。书院的数量和规模大;书院活动内容充实:藏书、供祀、讲学。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它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辩理,讲学可以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有人说中国古代教育是从孔子开始确定的,但我认为中国古代教育是经过先辈们一代一代的努力得来的,并非一家之功。中国古代教

学前教育思想史题集

学前教育思想史(中国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师保傅”思想的教育家是(贾谊) 2、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 3.提出既要进行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的是(颜之推)4.提出“德艺双修”教育思想的是(颜之推) 5.重视《须知》、《学则》等教育形式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 成的南宋理学家是(朱熹) 6.提出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的是(朱熹) 7.读书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种培养儿童读书习惯的主张出自(朱熹) 8.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认真专一) 9.朱熹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防患未然) 10.集中反映朱熹儿童教育思想的是他编着的《小学》和(《童蒙须知》) 11.为儿童制定学习“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的着作是(《小学》) 12.?提出“自然教育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是(王守仁) 13.王守仁的代表作是(《传习录》) 14.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的原则是(顺其性情) 15.《论学酬答》这一着作的作者是(陆世仪) 16.陆世仪的代表作是(《性善图说》) 17.提出“分层致功”教育思想的是(张履祥) ?18.《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者是(张百熙)? 19.蒙养院内实施保姆培训的提出者是(张之洞)? 20.提倡蒙养家教合一的教育家是(张之洞) ?21.大同社会提倡男女平等的是(康有为)? 22.康有为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大同书》) ?23.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的是(康有为) 24.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教育家是(蔡元培) ?25.清末的蒙养院与民初的蒙养院所使用的蒙童教学方法都是属于(日本式)26.清末民初,在中国受影响最深的幼稚教育是(日本式幼稚教育) 27.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 28.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儿师范学校是(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29.“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的提出者是(蔡元培) 30.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31.?主张“游戏乃小儿天然生机,不可遏除”的教育家是(恽代英)? 32.第一次以唯物史观论述了儿童公育的重要性和实施途径的教育家是(恽代英??)33.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的倡导者是(张雪门??) ?34.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提出者是(张雪门)? 35.张雪门所倡导的幼儿教育是(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中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本小组成员 组长:余平 组员:薛亮吴婧芸郭丹英林芳张秀平 张晓俞陈小芳陈婷婷林苏娟 本课题内容以及人员分配 一、余平:开篇引导以及贯穿全场 二、我国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比(从环境的因素出发) 纵轴:郭丹英、吴婧芸: ①时代标语口号的变化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同 横轴:②三种社会领域环境的转变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的不同张秀平、林芳:经济环境 林苏娟、陈婷婷:政治环境 张晓俞、陈小芳:文化环境 三、薛亮:对比后的借鉴与总结

具体内容: 一:开篇引导: (余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应该承认,在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只是这种活动的名称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各异。它通过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制观、道德观等方面进行教育的实践活动来表现。它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环体、教育介体制约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该来说是占据很大部分。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应该说对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在内容还是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我们小组就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出发来谈谈改革开放前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两个不同时期的比较,以及从这两个不同阶段中得到的一些启示。 (郭丹英、吴婧芸:) 二、环境变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 (一)改革开放前后标语口号的演变 宣传政治反映国情从标语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式标语起源已久,当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初的标语完全是配合政治形式作宣传的,并且反映出各个特定时代的不同国情。也就是标语口号都是为了特定的目标,用简短的语言达到宣传的目的。 我国建国以来,标语口号一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主席万岁!”等慷慨激昂的标语漫天飞舞。尤其在“毛主席思想”方面下文章更是不计其数。随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标语把人们带进了大跃进时期。 最值得纪念、至今还广为流传的就是1962年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这两则标语至今还激荡这不少斗志昂扬的心灵!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标语可谓丰富多彩,从“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从“打倒一切走资派和反动学术权威”到“坚决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从“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到“全国山河一片红”……无不令人触目惊心。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事实就是”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知识复习要点

导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一、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看法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失范的主要原因 1、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滞后性(思想活动问题) 2、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教育者问题) 3、环境发生变化(环境问题) 4、人们的价值取向扭曲(教育对象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失效的后果 1、出现道德失范现象 2、出现教育薄弱环节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 一、几个概念的区别 1、政治工作: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活动,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 2、思想工作: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其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补:思想工作可分为政治性的思想工作和非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不是所有的思想工作都是政治工作。如非政治性思想问题的解决主要是思想工作的任务,而主要不是政治工作的任务。也不是所有的政治工作都是思想工作。如组织工作、纪检工作等只是政治工作,而不是思想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性政治工作的总称。 二、理解这个概念要注意三点: 1、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即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曰思想性的政治工作。 2、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或曰政治性的思想 工作。 3、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 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叠加和融合。 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发展变化规律,以及进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 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水准的矛盾。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范文浩 年级:2013级 学号:1310170305051196

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影响 范文浩 摘要: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起源于商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特点。其教育方法内容丰富,但其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教化方法和自我修养方法两方面,主要特点是:教育方法的伦理化和强制性;肯定主体自觉与自我修养;强调知行合一;重视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等,这些特点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批判地分析和借鉴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方法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国古代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只是统治者从维护其自身根本利益出发,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进而形成了最初的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从而使得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教育与政治统治密不可分,成为古代中国社会的一大鲜明特点。这些理论与方法都是古代的学者或是有影响力的人们自己先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体会与理解在传授他人,流传下去。主要以儒家的思想为代表,以“修身为本”的教育途径对大众灌输儒家的思想,推崇仁德。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点,吸收其优秀成果,对新形势下不断完善和发展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深入研究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对其进行思考与归纳,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从中找到有益的启示并古为今用。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纵观我国五千年封建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硕果累累,方法也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进行理论教育灌输。统治者为了传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经典《诗》、《书》、《春秋》、《论语》、《孟子》等得以普及,历代统治者采取这种方法来灌输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而统治者也会编写一些读物,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其在民间大量广为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目的。 第二,教化百姓,使之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统治者实现“化民成俗”一方面是教育灌输的结果,同时也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养成的。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多种多样。如秦汉时期,地方设“三老”专职教化,他们的任务是发现本地区的为民法式的人和事。一经发现,就会奏报朝廷,以门庭悬挂荣誉匾额大事宣扬以示表彰,并且树立为典范加官进爵。通过这些方式营造出统治者所需要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了深受儒家伦理道德影响的社会民俗。 第三,树立理想榜样,身教示范。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特别重视教育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育者应该是完美的体现者,是学生的道德楷模,要以对自己负责的精神、谦恭态度和博学多识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为学生树立好典范,以此实现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二、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