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1.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立后学之宗祖。蒙恬不仅改良成功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方法———笔法了。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

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1.用笔如“鹰望鹏逝”。

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

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2.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

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意在强调从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笔的规律来。

3.用笔“犹若登阵”。

汉丞相萧何是中国书法史上把兵法引入书法的第一人。他在《论书势》中说:“夫书势法,犹若登阵,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出没须有倚伏,开阖籍于阴阳。”把书法的笔势、笔法比作登阵作战。意思是:登阵要随机应变,用笔要善于变通———在于用腕;登阵要调兵遣将,用笔要安排好点画;作战贵在神出鬼没,用笔要有起有伏;作战要能展开和集结,用笔、结体要善于处理好擒纵、提按、曲直、

粗细、断连、起止、正??、舒敛、向背、方圆等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

4.“笔是将军”。

书圣王羲之曾经担任过“右军将军”,对毛笔的神奇作用有独到见解。他在《书论》中说:“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何也?笔是将军,故须迟重。”书圣为何把笔比作指挥作战的将军?是因为二者有共同之处。将军一个命令,关系到战争胜败、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书,笔一落纸,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气血神),不可改变。因此,书者下笔,要像将军发布作战命令一样,审时度势,谨慎从事,不可操之过急。王右军还曾经把笔比作大刀、长矛,对于“字”的生命,有生杀予夺的作用,用起笔来一定要慎之又慎。

5.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

这是初唐四大书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论书》中的原话。“锥画沙”、“印印泥”是两个展现笔意的著名术语,是从事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锥画沙”,意思是说长矛一类武器(或工具)的锥锋画入平沙地里,沙形两边凸起,中间凹成一线。在纸上用笔,要像“锥画沙”一样,笔锋行在线条的中间,不显起笔、止笔的痕迹。而墨迹则浮在线条两边,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劲险、立体,富有

质感、力感、涩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说用笔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样,深入有力、清晰可见,以造成布置均正、形体端严、黑白分明、圆静有力、刚柔相济的效果。两个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画出了中锋用笔、注意藏锋之后所达到的“用笔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诀窍”,才算领悟到了。

6.用笔如“孤篷自振,惊沙坐飞”。

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谈到用笔时说:“孤篷自振,惊沙坐飞,余思而为书,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说用笔要像一种孤单的飞篷草浑身摇动一样,触动奋起、翻转奔逐。“惊沙坐飞”,是说用笔要像受到震动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飞起来一样,奔放纵逸、豪情激荡。张旭绰号“张颠”,精晓楷法,草书最为知名。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两种自然现象,领悟到了书法(草书)的用笔,从而使自己的笔势有了新奇的变化,达到了期望的“振飞”境界。

7.用笔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颜体”书法的创造者、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向他求教的僧人怀素对话时说的。原话全文是:“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这里,有“醉素”之称的怀素,在谈到自己的用笔体会时,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夏云奇峰、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坼壁之路,应该说对用笔已经是很有研究很有体会了。然颜真卿却不以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怀素听了,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肃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见“屋漏痕”的比喻更为形象、贴切、准确、经典。“屋漏痕”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唐代以后,书家对此多有解释,多数人的观点认为是指中锋

或藏锋用笔,“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书法论丛》中解释得比较明白,说“屋漏痕”是:“雨水渗入壁间,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来,其流动不是径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动荡着垂直流行,留其痕于壁上。”从沈尹默先生的解释中可以看出,这个“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涩势的、有质感的、总体垂直的。若用笔蘸墨书写,能达到这个效果,那就进入到了笔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对用笔要求和艺术效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于书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怀素的“四个比喻”也是可供借鉴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墙壁自然开裂处具有天然清峭、没有人为布置之巧的“裂纹”,用笔若能如此,点画一定会浑然天成。这一比喻也常为后人引用。

8.用笔如“长年荡桨”。

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说:“元佑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此处“长”字念“涨”音。“长年”,是长江三峡人对船头把篙船工的称呼。“长年荡桨”意为船工荡桨。黄庭坚是1101年56岁时乘船路过三峡的,所以说是“晚入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庭坚多年为“用笔不到”、“笔意痴钝”的事所苦恼,晚年乘船过三峡,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节奏的前俯后仰,把船桨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协调自然。由船工摇桨自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9.用笔如“折钗股”;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习;为便于记忆,笔者将16个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发现宋代之后———即元、;

自然“到位”的动作,黄庭坚悟到了用笔如何自然“到位”。从此,用笔开始如船工般悠然“荡漾”,一扫“痴钝”的笔意。后人评价黄庭坚的书法作品,“飘动荡漾,大概是得长年荡桨之助吧”。黄庭坚活到61岁,一生对用笔都非常重视,曾说:“古人工书无他异,但能用笔耳。”“凡学书,欲先学用笔。”黄庭坚从“长年荡桨”中领悟到“飘逸”的笔法,是他多年研究笔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朝思暮想“顿悟”的结果。

9.用笔如“折钗股”。

南宋词人、音乐家、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折钗股欲其曲折圆而有力。”钗,妇女发髻上的一种首饰,多为韧性很好的金银材料打造,一般由两股合成。“折钗股”,是笔画转折处的用“金银钗”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种笔法。意思是用笔到线条转折之处,笔毫要平铺,锋要正,要圆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转折处的线条像折弯的“钗股”一样,表层圆畅、均称,内部劲健、含力,显出一种宽闲圆美之态。后代书家对这一比喻也多有解释,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说:“折钗股者,如钗股之折,谓转角圆劲力均。” 以上李斯、萧何、王羲之、褚遂良、张旭、颜真卿、怀素、黄庭坚、姜夔等9人的16个比喻,涉及到用笔的重要性、观念、姿势、动作、技巧、效果等各个方面,是“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的重要传统之一,也是历代书家传授的用笔“真经”(对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认识)。踏入“书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毕竟是比喻,它

只是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接近”,并不是事物本身,习书者在实践中只可参照,不可拘泥。因为说到底,“杀猪杀尾巴———各有各的杀法”,上述9人都是书法大家,每人对笔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样嘛。

为便于记忆,笔者将16个比喻连句为“用笔口诀”:笔是将军,犹若登阵。鹰望鹏逝,游鱼得水,景山兴云。长年荡桨,惊沙坐飞,孤篷自振。夏云奇峰,坼壁之路,惊蛇入草,飞鸟出林。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奥妙,用笔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阅典籍,发现宋代之后———即元、明、清的书家,在探讨用笔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复、注释、延续唐宋之前的说法,很少有独到见解的新比喻。故笔者也只选到宋代之前。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关于如何用笔,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了。因此,欲学书者在学习和把握用笔方法时,应多看宋代之前的书法理论著作和经典墨宝。

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

一、笔法 笔法就是使用毛笔地方法和技巧,古人亦称用笔或运笔,即笔毫在纸上地运行方式.毛笔在纸上究竟应该处于怎么样地状态来书写比较理想?这是毛笔字技法地关键,也是笔画写得好坏地最基本地法则规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笔法是我国书法理论最重要地组成部分之一.据传早在东汉时期,蔡邕就著有《笔诀》传世,并一直被书家视为至宝引用至今.古代文人将笔法当作秘诀,他们都很保守,绝不轻意告诉人.据传有位叫韦诞地书法家,是蔡邕地学生,藏有蔡邕地《笔诀》,另一位书家钟繇想借《笔诀》看一下,但遭到拒绝.钟繇为了表示诚意,竟用力捶胸到吐血昏死过去,然而终究没能看到《笔诀》韦诞死时,把《笔诀》作陪葬品埋入墓中.钟繇派兵丁挖墓得到了蔡邕地《笔诀》,书艺大进.传说虽不足信,但足以证明笔法理论地重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那么蔡邕地《笔诀》(《九势》、《笔论》)究竟有什么奥秘呢?涉及到书法技法、书家地情怀以及与外在物象地关系等多方面地内容,最关键地一句话是“圆笔底纸,命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就是历来被书家一再引用,并视为毛笔字技法地重要法宝:中锋运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中锋运笔 中锋运笔是毛笔书写时地主要运行方式.蔡邕说地“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地“笔心”指笔锋、笔尖.“常在点画中行”,是指经常在笔画地中间运行.由于毛笔是圆锥状态地,因此中间地笔毫要比两边地厚一些,墨汁多一些,所以写出来地笔画呈圆润浑厚地立体感觉,显得很饱满.这就叫“中锋运笔”.但有时候虽然笔锋在笔画地中间,但是毛笔不是处于圆锥状态,而是像油画笔那样呈扁平状态,这时候写出来地笔画质感会显得扁平薄怯,因此蔡邕要在前面冠上“圆笔属纸”四个字.如果书写过程中出现‘扁笔”,一种方法可以将毛笔在砚池边上掭一下,使它回复到圆锥状态;另一种方法以执笔地手指将笔杆转动一下,使落笔时扁笔交圆;还有一种方法是在书写过程中用调节笔锋地方法使其变圆.不过,“今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种解释中锋运笔地方法,仍然令人觉得难以领会,因为具体书写时,笔锋已分布在笔画地中间和两侧,是很难找到所谓地笔心来地.因此应该用另一种更精确、科学地方法来进行诠释.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腹处于运行地前方,笔锋紧随其后,笔锋始终重复在笔腹所形成地墨迹之上,为中锋运笔.中锋运笔时,笔锋到笔腹地方向与毛笔地运行方向一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用中锋运笔写出来地笔画由于书写力度、速度地不同会产生不同地质感.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如刀切地一样,古称‘古钗脚”;另一类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如万年相藤,古称“屋漏痕”,或称之谓“金石气”.前者书写速度略快,用力平均,显示出刚健挺拔、富有朝气地美.后者书写速度略慢,比较用力,手指路有震颤.显示出遒劲涵蕴而又老成地美.初学者应该先练习前一种干净利索地线条.待熟练了再追求“屋漏痕”.实际上“屋漏痕”是功到自然而成地,决不是做作而成地,刻意用颤抖或扭动去做是不行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古人常用“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来形容笔画线条.所谓“力透纸背”,是指书写时笔力雄厚,墨能透过纸背.老师检验学生毛笔字写得是否认真,往往将元书纸反过来看笔画中间地墨色是否吃透了,如果笔画地两头与中间一样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认真,不马虎.如果发现笔画地头尾是黑地,而中段部分不黑,说明这个学生写字草率,一带而过.“入木三分”,典出自王羲之.他写地祭祀祝版(木板),因要重写新地祝词,叫木匠将字削掉,结果削去三分才不见墨迹.说明王羲之笔力浑厚,墨能进入到木板三分那么深.“力透纸背'和“入木三分”,都是讲中锋运笔地力量和墨色实而不虚浮.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偏锋运笔

楷书用笔基本技巧及楷书基本笔画

楷书用笔基本技巧及楷书基本笔画楷书用笔基本技巧及楷书基本笔画课时安排:8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楷书用笔基本技巧,熟练掌握楷书基本笔画的写法。 教学重点:楷书用笔基本技巧,楷书七种基本笔画的写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楷书基本笔画的书写动作要领,如下笔、收笔、行笔轨迹、提按等。 教学内容: 楷书概述:中国书法的书体(篆、隶、草、楷、行)演变,至汉末已基本结束。从三国时期的钟繇楷书看出,楷书已经基本定型,而西晋的王羲之的楷书技巧已经很完备了。从汉末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已经以书法流派、书法风格变化为主要特征,产生了一批个性风格鲜明的著名书家。楷书是书法五体中使用广,实用性强的书体,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楷书与其他书体,特别是与行书、草书有密切关系。 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由汉代隶书演变而来。楷书的特征:成熟楷书的楷书与隶书有很大区别,楷书字形极为方整,尤其典型的标志是在点画形态上。楷书横画改隶书之波挑为顿笔回收,出现了钩、折等笔画,点、捺、撇等也异于隶书,成熟的楷书的点画,即如“永”字八法中所表现的形态。典型的楷书的结字也变隶书的扁为长,楷书的章法变隶书的字距宽,行距小为字距小,行距宽。 一、楷书用笔基本技巧:中锋、侧锋、偏锋、藏锋、露锋、回锋、下笔、行笔轨迹、收笔、提按、书写速度、方圆等。 中锋、侧锋、偏锋:中锋如果仅仅理解为笔锋在纸面上保持笔直状态是不准确的。鲁迅美院的牛子老师用花样滑冰来打比喻甚是形象:

运动员冰面上滑冰以身体不倒原则比拟为中锋,摔倒为偏锋,欲倒却能保持身体平衡而后起为侧转中锋,那么花样滑冰则以“笔笔中锋”为原则。而古人强调笔笔中锋,其实就是在强调书法的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如同花样滑冰运动员之在冰面上要保持身体平衡。广义上的中锋,包括所谓的侧锋。古人云:笔锋常在点画中行,还讲万毫齐力。在点画中行一定要理解为在点画的正当中行么,如同走在马路上未必一定要走在马路当中才能算。所以,锋如果在点画两边缘都能着力抵住纸,那么在此两个边缘之间锋就是中锋。这就能万毫齐力。锋滑出这个点画两边,万毫不能齐力,则为偏锋。 中锋用笔是书法的基本要求,中锋、侧锋并用能丰富书法的线条,偏锋则是用笔的毛病。 藏锋、露锋、回锋:藏锋、露锋是对下、收笔的要求,藏锋要求通过复杂的行笔把下笔的痕迹藏在笔画中,同时能形成厚重、富有立体感的线质。露锋则是把下笔的痕迹显露出来,产生锋芒。回锋是指收笔时把笔画回收于线条中,形成厚重、富有立体感的线条,行草书中有些点画收笔不回收而是露锋。 下笔、行笔轨迹、收笔:书写一点画包含了下笔、行笔轨迹、收笔三个步骤,唐楷强化了下笔、收笔的复杂性,行笔轨迹要求通过细微复杂的行笔轨迹达到丰富的线条变化。 提按:运笔时,笔锋上提,则线条细,下按,则线条粗。提按的难在于配合下笔、行笔轨迹、收笔过程中如何复杂变化才是困难的。 书写速度:初学书法要求书写速度慢点,以便更好做到用笔到位。书写速度绝对不是匀速的,一般篆书、隶书、楷书书写速度慢点。一字间,主要的点画、关键的部位书写速度较慢。字的板滞、轻浮与书写速度有关系。 方、圆:指书法线条给人的视觉感受,要求方圆并用。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书法基础:书法用笔的一些特殊技巧 1、摆笔。在特大字的较长笔画中,为强调金石涩辣之味,能够在一 横行笔时,增加上下移动。在一竖行笔时增加左右摆动,但都应增加 适当的提按顿挫。 2、退笔。适用于中锋和侧锋,写大字较长的行笔可增加适当的退笔,能增加屋漏痕之感。退笔的方法是在行笔中,笔锋适当提按,断断续 续加入较小的倒退动作。 3、颤笔。用摆笔、退笔的方法加在一起,动作减少即成。 4、跳笔。写大字行、草,在一笔运行接近终了时,笔毫较干的情况下,可将笔杆略提,但不可离开纸面,使它产生一些飞白的砂笔,随 后将笔沉下收住。能够产生气势和变化,给人以内含的力量。 5、擦笔。草书偶尔用之,为造成黑白轻重,虚实枯润节奏感,笔毫 已干仍然要把已写的字或笔画写完,应把行笔的速度减慢,把压力加重,用干擦完成,收笔要停顿。 6、旋笔。在落笔、行笔、收笔的某一阶段,捻旋笔管,使笔画出现 圆浑而有变化。 7、滚笔。在一撇的行笔阶段,将笔锋略偏,按前进的方向反滚,使 之增强磨擦,造成苍劲雄奇之感。 8、推笔。如在写“散氏盘”铭文的“三”字时,为避免笔画雷同, 中间一横是由右向左推出来的。 9、拖笔。狂草的较长笔画中,为增加变化,在行笔中可偶尔变换笔锋,加入顺拖之卧笔,能产生砂毛之感。 10、槌笔。松握笔杆以笔肚槌于纸上,方法象击鼓槌,干湿不定,狂 草中之点或某些笔画的开头偶尔用之。

11、砸笔。松握笔管,使笔杆有滑动感,将吸饱墨的笔头,用力掷砸在落笔的部位,不可让笔杆脱出五指,使墨花略有绽射,然后行笔,写狂草书中偶尔用之。 12、揉笔。在写特大字时,为增强较长笔画的变化和金石味,并突出结构部分,在运笔过程中将笔锋微微揉动,如不规则地转圈,并加上提按顿挫,能使骨力透彻。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写毛笔字的正确握笔方法? 毛笔的握笔方法是:大拇指的第一节内侧按住笔杆靠身的一方,大拇指处于略水平的横向状态。食指的第一节或与第二节的关节处由外往里压住笔杆。中指紧挨着食指,钩住笔杆。无名指紧挨中指,用第一节指甲根部紧贴着笔杆顶住食指、中指往里压的力。小指抵住无名指的内下侧,帮上一点劲。这样形成五个手指力量均匀地围住笔的三个侧面,使笔固定,手心虚空。这就是所谓的“五指执笔法”,右手五指全派上用场,用“按、压、钩、顶、抵”的方法把笔执稳,使手指各司其职。 书法入门口诀歌 书法为艺术,前人心血凝。学书贵有恒,练书须用心。心正则笔正,笔决记心中。 下笔不离点,转折贵圆露。有垂还欲收,勾划忌平庸。左垂宜竖露,右直利悬针。 捺似金刀势,撇如犀角形。横行锋务敛,结构气欲清。毫发不松懈,布局巧用心。 疏密必相间,迟速便能通。轻重相扶持,正偏顾盼情。浓淡相映易,向背必适中。 虚实必兼顾,起伏延绵陈。纵横穿插势,吞让有分寸。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尊。 神形能兼备,飘逸潇洒容。日日不歇笔,不懈功竟成。 楷书口诀 楷书称正楷起笔多藏锋学书必先行行笔用中锋笔画形态稳回锋要自然 字字得端正结构讲造型结构搭配匀多临古人帖章法要讲究用笔讲技巧 笔笔得到位楷书要写好清朗必整齐重在用腕上 行书口诀 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隶书口诀 方劲古拙如龟如鳖蚕头雁尾笔必三折雁不双飞蚕无二色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重浊轻清斩钉截铁 魏碑口诀 魄力雄强精神飞动气象浑穆兴趣酣足笔法跳跃骨血润达 点画峻厚结构天成意态飘逸血肉丰美 草书要诀 草书行行如春蚓字字造型似秋蛇全章一起要贯通有气有神是精品 狂草要诀 狂草如激电湍流字字如惊蛇出洞点线变化多姿美疏密虚实心有数 气势磅礴态万千结构布白心畅意 练字十句激励语 一、记住,想交到更多的朋友,就必须写得一手好字。 二、只有你的心练静了,你写的字才能活起来。 三、做人要心正,练字要笔勤。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谈书法的用笔方法 用笔的方法,古人多称“用笔”,今人多称“笔法”,是指提、按、擒、纵、使、转、顿、挫等;从笔墨行迹分析说“笔法”,指方、圆、肥、瘦、血、肉、刚、柔等。操作为因,墨迹为果,故有时也将二者合在一起说,如中锋、侧锋、藏锋、回锋等。因此可以说,“用笔”与“笔法”仅是不同的说法,实质是一回事。 用笔要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就最基本的方面简述己见,以供探讨。 一、关于运笔运腕 运腕,是用笔的主要手段。写中字和小字主要靠运腕。即使是写大字或榜书,运腕也是主要的环节。运腕的好处在于方便调整笔锋和加强点画力度。 写字主要靠运腕实现,但通身皆要配合。坐写小字,手指相对配合较多;立写大字,手臂就较显用场了。无论坐书还是立书,腿足身肩的支撑平衡作用都很重要。所以清学者、书家程瑶田说:“书成于笔,笔运于指,指运于腕,腕运于肘,肘运于肩。肩也、肘也、腕也,指也、皆运于右体者也,而右体则运于左体。左右体者,体之运于上者也,而上体则运于下体。下体者,两足也;两足着地,拇踵下钩,如履之有齿以刻于地者,然此之谓下体之实地。下体实矣,而后能运上体之虚。” 应该说,指的主要任务是执稳笔杆,腕的主要任务才是运转,这就是谈用笔必谈运腕的道理。 运腕的本意,是以腕为动力,引笔而行。运腕不仅限于平腕的摆动,还有提、按、扭、转、等各个方向的转换,运腕的动向是全方位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很容易理解笔法了。做到了这一点,腕才算真的活了。 二、关于八面锋和调锋 笔头是圆锥形的(蘸墨后),笔杆直立后可以向水平的任意方向用锋。按中国人传统习惯,约简为八面用锋,既“八面锋”(上下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汉字的点画有不同方向,学会八面用锋是必备的基本功。而八面用锋不是各个方向点画的简单混合,而是要按一定规则搭配,并使之有紧密的联系。 由于各种点画的形态和用锋不同,实现点画的交接和转换,离不开“调锋”。调锋的任务,在于及时将散开的笔锋合拢起来,将弯曲的笔锋伸展开来。膏笔也是调锋的一种方式。 三、关于笔头使用部位 对毛笔笔头的使用与要求各有不同,有的喜用小笔写大字,有的却喜以大笔写小字。有的喜用短锋,也有喜用中锋和长锋的。 假如我们将笔头分为三截:尖的部分为笔锋,靠笔管的那端为根部,中间为笔腰。那么,喜用小笔写大字的人,爱用笔腰和笔根;喜用大笔写小字的人,爱用笔腰及笔锋。应当说,毛笔的三截都是有用场的,但从既发挥笔的功能又保证笔的寿命这点出发,还是应该以用笔锋、笔腰为主。以用笔根为辅。要使点画粗、就去换大笔。常用笔根,不仅不能充分利用笔毛的弹力,还会使点画书写准确率降低。另外,由于笔根过度磨损和受力,还会造成笔毛弯曲无力和笔杆劈裂。 四、关于用笔的基本要领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1、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三运笔”。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2、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藏头护尾”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3、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写毛笔字的执笔 运腕 姿势 正确方法

执笔运腕姿势执笔学习书法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执笔方法,才能更好地使用毛笔,得心应手。关于执笔,古人总是将执笔与用笔结合起来讲。元陈绎曾《翰林要决》说: “拔镫法:李后主得之陆希声、希声所传于光者止六字,后主更益二字曰导、送谓之八字诀。 :大指骨下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钧。 捺:食指着中节旁。 钩:中指着指尖,钩笔令下。 揭:名指着指外爪肉之际,揭笔令向上。 抵: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小指送名指过左。 右名拨镫法。拨者,笔管着中指名指尖,会圆活易转动也。镫即马镫,笔管直,则虎口间空圆如马镫也。足踏马镫浅则易出入,手执笔管浅,则易转动也。” 此处所谈执笔,已将道理说清楚,然而所讲的“、捺、揭、抵、拒,导、送”八字指法,讲的太实,令人易产生主要是用指运笔的模糊认识。正确执笔方法的要点是: 一、大拇指、食指、中指捏笔,无名指以指背抵住笔杆,小拇指抵无名指不贴笔杆,五指捏管的距离不要上下分得太开。 二、指尖捏笔。指尖部分比较敏感,宜表达运笔的细腻变化。 三、虎口张开成“马镫”形为佳,写小字“风眼”亦可。这样手掌自然空虚,可容一只鸡蛋的空间。 四、掌竖腕亦竖。 五、执笔松紧适度,太松易飘滑无力,太紧则运笔乏灵动之感。以上五点便于灵活用笔。(见图1)不正确的执笔方法,往往就是不合以上五点,如三指执笔,用指关节握笔、虎口密封、手掌不虚、手腕与桌面平行角度等。(图2)执笔似乎很简单,然如果一开始马虎,形成不良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书的进步,好比学习打拳,开始时不注意“马镫式”、“弓箭步”的正确姿式,将来的拳法就难以提高。

执笔的高低,一般以笔杆的中间偏下一点为宜。写小楷及擘窠大字执笔偏下,求笔法稳重,行草书执笔偏高,运转幅度大,笔法才能灵动。但撮住笔梢的执笔法是不足职的。 运腕正确的执笔仅是个条件,更主要的是会运笔,清包世臣强调运指,这是错误的观点。宋姜夔《续书谱》说得明确: “大抵执之欲紧,运之欲活,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主执。” 腕法有三种: 一、枕腕。枕腕是写小楷的一种方法,因写小楷腕易累,故以左手背垫在右,手腕下,或用竹制的“枕腕”,但不要枕得太死。(图3)

书法笔法中笔锋运用二十例

书法笔法中笔锋运用二十例 书法笔法中笔锋运用二十例<br><br>在书法的学习中,用笔使墨,结构布局,形式章法等均为其中尤以笔法为其核心,而书法之中又首推笔锋的运用,对如何利用毛笔的笔锋来写出高质量的线条,自古便有界定,最早似可上溯到蔡邕的《九势》,东汉是书法走向自觉的时期,许慎从文字学立场讨论书法艺术,赵壹以儒家的卫道立场反对批评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崔瑗从书法本体出发,直接讨论书法之“势”,基点较高,而蔡邕也主要本于书法立场,讨论了一系列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具体到笔锋的运用,他说到: <br>藏锋,电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b藏头,圆笔属 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br>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br>又云: 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b这应该说是最早的关于 如何运用笔锋的讨论。自此开始,后世便生发出许多关于用锋的技巧。最为重要的如中锋、露锋、藏锋、逆锋等,对后世书法及技法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r>到初唐,用锋理论的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如在中锋理论的背景下,人们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的体悟“锥画沙”印印泥”折钗股”屋漏痕”之类的形象比喻,把用笔和纸上的效果合二而一,细细品味确实能令人琢磨,但在后世发展中各种用锋名称十分丰富多采,然而正因其过于“多彩”而显得尤其混乱,导致一些书法理论家在论述时相互矛盾,如对“侧锋”一词的理解与阐释,历来就有许多争议,在《翰林辞言》中说: “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将其奉为极高的“秘诀”,而冯武却在《书法正传》中谓“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不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还有,明王世贞《艺苑评》中曰: 正锋偏锋之说古今无之…??苏黄全是偏锋,旭素时有一二笔,即右军行草中,亦不能尽废。盖正以立骨,偏以取态。”凡此种种,可举出许多。愚以为究其原因,当归结为对术语界定的混乱,或说使用术语的混乱,过于随意而缺乏一种共识的学术背景。笔者研习书法多年,每感这类现象的混乱给叙述带来非 常多的问题,故不揣浅陋,在古代书论中抽出二十种对用锋技巧的描述,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和理解,试归纳如下,就教于方家。
诚如前述,最早提出的 运锋理论当为中锋、藏锋、提出者为蔡邕。中锋即是指“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笔要提

毛笔字基本知识

毛笔书法基础知识 书写姿势 初学写字,应特别注意书写时身体的姿势。因为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关系着字的好坏和进展。在书法中,把专门研究这部份内容称为“身法”,可见其重要。 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能为写字打好良好的基础,而且对青少年来说,也是生理卫生的需要。青少年正在长身体的时期,若养成姿势上的坏习惯,还很不如易纠正。根据字的大小,一般有坐着写和站着写两类,即所谓的“坐势”和“立势”。初学写字,应特别打好坐势的基础。 坐势,端坐桌前,腰背自然伸直,上身可略向前倾,与肩同宽,左臂弯曲,手自然放置桌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手也可压在纸上,起到稳定纸的作用。右手执笔,笔不必正对头的中间部分,可偏向头的右侧,以能看到笔尖运动为宜。坐势书写又有枕腕,悬腕,悬臂等区别。枕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不离开桌面,或把左手垫在右手手腕的下面的书写姿势。枕腕法多用于写小楷。悬腕,即右手执笔时手腕悬空。运笔较为灵活,适合写一寸左右的各种字体。 悬臂,即右手执笔时,手臂悬空的书写姿势,活动范围大,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各种字体。 采用坐势书写时,一般适合写两寸以内的较小的字,如小楷,晋人行书,唐人楷书等。 立势,身体站立不依靠桌子,上身前倾,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手掌平放在桌面上,左臂可直可曲,以能自然支撑桌面为宜,右手悬臂执笔。采用此种姿势适合写两寸以上的字。 蹲势,蹲在地上,两脚分开,略比肩窄,左手按纸,右手悬臂执笔,一般是在大的厅堂空地上写,便于把握通篇章法,这种姿势适合于巨幅长篇(写巨幅作品时脚可踩在作品上面)。 执笔方法与要点 执笔方法 如何正确执笔是能否正确用笔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写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它被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所重视。只要我们翻开古今书法理论的典籍,关于执笔方法的探讨比比皆是。如握管法、单钩法、双钩法、握管法、撮管法、捻管法、拨镫四字法,回腕法等等。这些方法各有短长,各具特点。 一个初学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执笔方法呢?当这个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翻阅古今有关执笔的诸多论述,从中发现唐太宗李世民的"指实掌虚"说与唐代韩方明的"虚掌实指"说是最富于智慧的。他们可谓不谋而合,一同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指实,是强调五指执管,

书法艺术之笔法技法

书法艺术之笔法技法 在书法方法技巧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章法、墨法。所以,对笔法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鉴此,我用今天的视角,与大家交流笔法中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用笔的发力与“ X変” 毛笔在纸上运行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同样的一支毛笔,由不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结果是一人一面。其原因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方法不同。写字时,笔毫由于手臂的发力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这种书写过程中的锋毫之变,我们称之为“锋变”。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结果。研究笔法,实际上,就是要集中在怎样控制“锋变”的这一关键点上。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环节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入,主要是完成笔画前端的造型;行,是完成笔画中部的造型;收,是完成笔画尾部的造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技巧,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三个细小环节之中。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造型。因此,它是用笔最基本的技巧环节,对笔法的研究也就必须着眼于这三个具体的技巧环节。 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控制和调领锋毫,利用锋变来完成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刻画,就是用笔的关键。古人研究笔法最经典的成果莫如“永字八法”,虽然它还是残缺的理论(如: 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中,说明它还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践指导意义确是重大的。我们仔细分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问题。 由于发力方法的不同而导致锋变的不同,又由于锋变的不同而导致点画的形状不同。故而才形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主要笔法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连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风格

毛笔书法学习心得

书法学习心得体会 柳泉实小徐瑾 都说学习书法得从楷书开始,而楷书需要字形方正,需要一笔一划、工整的写,这对于我来说的确很难,别说毛笔字,就是钢笔字现在都是连笔写,一笔一划的些出来字形非常丑。一开始练习没有耐心从基本的笔画开始练习,直接写字,其结果就是字形结构虽说看上去比较好,但是从毛笔书法角度来讲,根本没有那个毛笔字的感觉,经不起仔细推敲。跟着陈老师学习笔法,才找到一些用笔的感觉和方法技巧,也看了一些许校长推荐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经验传授,对于毛笔笔法人们大都各执一词,有人认为书法须讲究笔画的标准,有的则认为须讲究字型也即结构的美感,我个人学习后更深刻的明白要熟练笔画让笔画更遒劲需要功力的积累,抽出时间加强联系,然后再观察结构,因为看过一些书法作品,从其每一笔每一画,都能看出功力深厚,毫无挑剔之处,但是整个字看上去,就是不好看,那就是字形构架问题,或者可以说其硬笔写的不好,一般来说硬笔写的好的人,再去学习毛笔书法,至少字形是美的。很多人喜欢临摹作品来纠正字形缺陷,不过感觉总有一种模仿的痕迹,由于缺乏自我的主动性而失去了神韵。当然能形神皆备更好,好多书法家都具有那样的品质。 对于学习书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习惯和风格,不管是哪一种,勿容置疑的是,想要写好,还真得下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真正学习了毛笔书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与乐,一旦拿起笔时,就不会是单纯的为了休闲娱乐了,在这个过程总会不断给自己提出好多

要求和希望,希望自己做到尽可能好。 练毛笔字还真得有点毅力,以前学校事务繁多总是抽不出时间,近日重拾毛笔,还是能找到一点先前的感觉,看来学习加练习还没有白费功夫,看来每天要坚持练习几十分钟,也在一点点的进步当中,心中还是有些欣喜的,家人看了我写的字也说现在有些毛笔字的感觉了,字看上去写的也放得开了,不过总觉得那字看上去哪儿不对劲,咳,说到底还是功底浅薄,缺乏历练,缺乏耐力。仍需努力努力再努力···

书法要诀:《书法运笔十三法》

书法,涂墨成点,引点成画,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章。莫非都是由点画错综组织而来。故乡、学书应先习点画。习点画时,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运笔?怎样使点画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象有变化?怎样才能准确体现?这要从毛笔的运动上来分析。我们看一下:在实际行笔时,往往有两个方向的运动,一是横向,即笔锋就纸面后前后左右的运动,作用在涂墨成形;二为纵向,即笔锋与纸面垂直方向的高低运动,其作用在于渡墨与纸。在我们运笔时,纵横交错,同时运动,还要用心、眼、手,相互配合而成点画。这其中,会形成很多种笔锋的运动状态。综述如下: (一)落笔:笔刚着纸,谓之“落”。是笔将动未动,运笔之始。 (二)顿笔:笔抵纸,力注毫端,水墨下注。其势如锥钉地,唯恐不深,但不可过重。重则点画肥滞。 (三)蹲笔:如顿但不重按。蹲时,墨下如蜻蜓点水。在着力与不着力之间。 (四)提笔:拔笔高起即提。顿笔、蹲笔之后,均需提笔。提则墨由毫入纸。其势如大鹏奋飞,离地初翔。但不可过高。过高则点画轻飘。 (五)过笔:提笔后直道而行。不曲不折谓之过。或曰走笔。其势如箭离弦,贵于迅疾。 (六)挫笔:顿笔后略提笔,使笔锋略转动,微离顿处,谓之挫。多用于笔画转折、变换方向时。其势如错齿磨牙。需掌握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折笔:笔锋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谓之折。折笔要藏头。其势如曲指成拳,自然圆劲。 (八)抢笔:笔锋不落纸,盘空作折势,谓之抢。其势如抽鞭作响。折笔实而抢笔虚;折笔重而抢笔轻。 (九)回笔:笔驻,挫而复返,谓之回笔。 (十)衄笔:笔锋去而逆返,谓之衄笔。其势如蜗牛入壳,缩而不折,与回笔不同。 (十一)转笔:笔锋回旋谓之转笔。折必先转,始能不露棱角。其势如循规作圆,斂而不放。 (十二)纵笔:笔锋且过且提,去而不返,谓之纵笔。其势如纵鸟出笼,凡点画止处,露锋不藏者,皆纵笔。 (十三)驻笔:不提不顿,不转不过,笔锋着纸,停以取势,谓之驻笔。势如驻马四顾。书法要诀:- 学习书法并不难,难在笔法学不全。朋友若问学书法,执笔功用十居八。

湘美 版三年级书法上册《第4课 用笔方法》教学设计

第四课用笔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掌握毛笔书法的用笔方法——中锋、偏锋、藏锋和中锋。 2、通过观察、对比中锋和偏锋,藏锋和露锋的形态特征,讲解用笔方法, 示范指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模仿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及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对书 法用笔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在学习毛笔书法时怎样掌握最基本的用笔方法。 教学难点: 中锋行笔和藏锋、露锋的起、收笔方法是本节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教师演示,方法指导等教会学生掌握好这个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及写字用具。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欣赏作品,音乐背景,师边放边叙述) 在世界文明史上,以文字作为表现对象的独特艺术只有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瞧,那些作品有的龙飞凤舞,有的严谨工整,有的潇洒飘逸,变化多姿,有的圆键浑厚、端庄雄伟,有的苍劲有力,笔笔如钢。每一部书法作品风格不一,但都有相同的用笔方法,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就说过这样一句过:用笔千古不易。古人创造了很多用笔方法,形成不同的风格流派,但那些用笔方法是不会改变的。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来学习毛笔楷书的用笔方法。(1) 板书齐读课题 二、新授(方法指导、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和点评展示) (一)中锋与偏锋 1、什么是锋。 书法用笔贵在用锋!那笔锋指的是毛笔的哪一部分呢?谁知道? 2、展示书写 老师来写两个笔画,同学们仔细观察,行笔时笔锋在笔画的什么位置? (1)(投影)示范中锋。 (2)示范偏锋。 3、出示概念 出示示意图,这是笔根,这是笔锋,在行笔时笔锋一直在笔画的正中间。这种笔法就叫 中锋:也叫正锋,指在行笔过程中,笔锋在笔画正中间运行。 请看示意图,看见笔锋了吗?我们不管写横,竖,还是撇捺,都要做到笔笔中锋。(出示意图) 而偏锋,看示意图,因为笔杆倾斜,笔锋偏向了笔画一侧。 4、练一练比一比 先唱《写字歌》 头要正,腰须挺, 两肩齐,二足平。

楷书的笔法行笔

楷书的笔法行笔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山东书法老师谈楷书的笔法—行笔 我的书法启蒙老师是一位山东的书法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行笔,也叫走笔、过笔,是点画用笔起收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即是行笔过程。他对我说书法其用笔起、收固然关键,但是行笔也十分重要。 有一次在山东书法加盟大会上,他还举例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就看到了古人之所以在用笔上取得不可企及的成就,正在于不仅仅重视起笔与收笔,使笔画两端“雄厚恣肆”,同时也在中间行笔的过程中下功夫,使笔画“丰而不怯,实而不空”,骨势洞达,神盈一体,力贯始终。 山东书法历史资料: 那天他首先说了下山东书法历史资料简述: (一)原始陶文:从文字画到文字。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片文字,莒县陵阳河、大朱村、前寨;龙山文化陶片文字,城子崖、青岛白沙赵村;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村,龙山陶文(与甲骨文、金文一体系)。 (二)金文:青铜器铭文,如寿光古城乡;梁山;临朐;邹县;临沂;枣庄等地出土文物。

(三)碑刻:秦刻石:峄山、琅琊、泰山石刻;汉碑:济宁;摩崖石刻:邹城等。山东书法重要代表,反映了书法的演变和风格特征。很多碑文也是书法史上稀有或艺术水平很高的代表作,并列入中小学书法教材,如张猛龙碑。 主要介绍石刻文字,包括碑刻文化知识背景的介绍,和山东古代碑刻代表遗迹,产生背景、历史地位、书法创作学习价值。(碑刻包括碣、碑、石经、造像、画像、建筑器物刻字等) 1、秦石刻:峄山、琅琊、泰山石刻等,记载着政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也是学习小篆的重要摹本。 2、 汉碑:山东汉碑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背景;山东汉碑的内容、历史价行笔这一过程,用笔的方法主要是中锋与侧锋,另外,为了加强笔画的粗细变化及行笔方向改变后的转折,还要在行笔过程中辅之以提按、顿驻、疾涩等动作。在他讲解山东书法悠久的历史时,脸上那种自豪感真是一种幸福。 行笔的内容: 紧接着他又带领学生们去了一个很好的山东书法教室,又详细的讲解了行笔的内容: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书法基本常规) 毛笔字的正确执笔方法与书写姿势(书法基本常规) 通过毛笔练习毛笔字,学习书法技巧,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执笔,因为执笔的方法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灵活自如地运笔把字写好。 一、关于毛笔字执笔法 历来有很多说法,什么单钩法、双钩法、凤眼法、回腕法、拨镫法、五字诀、八字诀等等,这么多的“法”,看起来挺玄妙的,真是有点使人摸不着头脑,无从学起。其实,执笔法并不神秘,也不复杂。宋代大书法家苏东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这句话是说,执笔很简单,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要灵活自然,便于书写就行。那么,究竟应该如何执笔呢? 执笔又叫拿笔。由于毛笔已不是我们现代流行的使用书写工具,拿笔、用笔的方法与钢笔、铅笔大不相同,为了能使柔软而有弹性的毛笔在书写时笔锋能在笔画的中间运行,做到“中锋运笔”,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拿笔方法,前人传下来的拿笔方法有多种多样,其中“五指执笔法”最为常用易学。

这种执笔法,强调每一个手指都在执笔中发展挥作用。前人将五指各自的作用概括为(yan,读作厌)、押、钩、格、抵五个字。因此五指执笔法又称“五字执笔法”。如图: 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①以拇指和食指将笔杆拿起,即用拇指、食指的第一指节相对捏住笔杆;注意大拇指的第一关节要向外凸起,不要凹下去。 ②中指并于食指的下面,并向内勾住笔杆,注意也要用第一指节;(因为手的第一指节感觉最灵敏,最灵活,应用也最多。) ③无名指的指背向外抵住笔杆的内侧; ④小指跟在无名指后面,两指合力,抵住笔杆,起辅助作用。 切实掌握五指执笔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项要领: 第一、笔杆必须正直不歪斜,这样毛笔的主锋则正,写起字来才不会像拿刷子刷东西一样。 第二、执笔要注意做到“指实掌虚”。即在执笔时手指接触笔要实,手掌要虚,五个手指捏笔要紧密靠拢,手掌心空虚,像握着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 分享学习练习软笔的八个笔法技巧,更好的把书法写好。 1、折笔 方笔多用折笔。折笔最初是两笔写成,一横一竖,而后演化成笔锋的翻转,从而显出棱角方正,从而显出方劲刚健,痛快遒劲之势。 2、提笔 书法上的提按时相对的,笔锋有粗细,根据笔画的需要要有提按。因此,提与顿是相对而言的,互为依存的。提笔大多用于横画的中间及字的转折连接处、露锋出锋时。即前人所说:“密处险处用提”。注意提不要过虚、过细。 3、驻笔 驻笔的用笔力量小于“顿”与“蹲”。在运笔很短的转换间隙使用,即“稍停”,力到纸面即可。这样驻笔一下,是为了准备下个笔势的开展。如横划的起笔、收笔之前都要顿,在顿之前先要稍停驻一下笔,然后再铺毫按顿。其它如转折处顿笔前,捺笔顿笔出捺前都要驻笔,以蓄势为顿笔作先导。清·蒋和曾说:“驻,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 4、顿笔 顿笔相对于按笔,根据笔画的需要,用力下按,所谓“力透纸背者为顿”。字的收笔处或转折处常用顿笔,其顿的力度大于“蹲笔”与“驻笔”。在书写过程中提与顿时常交错使用,有时提在前、顿在后,有时是先顿后提,所以要注意协调性,提按顿笔在行草中交互使用更是密切,正是由于提与顿的交互使用才形成了点画线条的轻重粗细变化。 5、衄笔 即是运笔时既下行又往上,在写钩和点时,原来顿笔后挫锋下行的笔,突然地又逆转而上,即为衄笔。由于衄笔取逆势,增加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充实加强了笔力,使点画线条更加苍劲。如颜真卿的楷书多“鹅头钩”,就是把钩衄回到一个鹅头形的势态后,再出钩。 6、蹲笔 蹲笔与顿笔类似,但力度较轻。粗细变化的过程中有过渡性的动作,即是用蹲笔法,唐·张怀灌在用笔中说蹲笔是:“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蹲笔和顿笔常用于笔画的转换过渡处。因此,起着调节换笔的作用。 7、挫笔 就是运笔时突然停住,以改变方向的笔势,大都是在转角处,先顿笔,然后把笔略提起,使笔锋转动,从而变换方向。可见挫笔就是顿笔后又有一个微小位置移动,使笔法表现的更加完美,以弥补顿按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写钩或转折处,顿按完笔后还不足完成笔姿,这时把笔锋微微提起挫动一下,既可作调整,又可作转换笔势以利于行笔。注意挫锋要有分寸,过分则做作,太微小又不便表现笔姿和转换运笔。 8、抢笔 抢笔相对于折笔而言,折笔速度较慢,抢笔速度较快。当提笔入纸时,空中先落笔起势,或提笔离纸时在空中的回力动作。如写横时,一般在起笔处先竖下再折笔向上,即横画直落笔,向右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内折线,而采用抢笔时,即可临空作成这一折笔动作,而后迅速落纸,即“虚抢”。写行草时,行笔较快,运转幅度增大,就可用抢笔起笔或收笔。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汉字书写的用笔方法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中说“书法以用笔为上,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 硬笔书法用笔讲究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转折方圆,呼应连贯。 一、轻重,用笔的轻与重,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效果。用笔轻者,令人感到轻松、秀丽、和雅、飘逸;用笔重者,则会给人以沉着、拙重、凝炼、浑朴之感。用笔的轻重,主要基于“力度”的大小,而这种力度则完全取决于运笔时力度控制上。这种力度是笔与纸相磨擦产生的使人感觉出来的力度。笔不虚,则欠圆脱,笔不实,则欠沉着。专用虚笔,似近油滑;专用实笔,又会滞笨。 笔画有了轻重粗细的细微变化,也就产生了灵动的韵味。 从运笔技巧来说,其轻重、虚实是一对统一、对立的矛盾,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谓虚实相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苦练中达到善使笔锋。为了更好的善使笔锋,在临习中,须十分注重用笔锋运行,把握其虚实、轻重的分寸。辅之以腕力、臂力、指力推动笔向前运笔;十分注意笔笔用力送到底,例如“撇”画及类似“秋”“火”的最后一笔。经过刻苦训练,在点画线条的力度和质感上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二、缓急,运笔的急缓在书写中是至关重要的。运笔的急与缓是形成作品不同风格和产生节奏、韵律变化的主要原因。落笔迟重取其雄厚,急速方能流畅、遒劲。运笔的急与缓须有机的结合,方能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否则,一味迟重则失却神气,一味急速则失却形势。认为“快”才是熟练的最好体现是错误的。认为“草书”的本质就是快更是不对的,字体不同、点画不同其书写速度是不同的,我们在临习时只有贴近其原帖字的书写速度和节奏,才能得其“形”、“神”。一般来说,篆、隶、楷体的书写速度相对慢些,行、草的速度则要快些,横画、撇画相对快些,竖画、捺画则要慢些,“能急不愁缓,能重方能轻”,经过反复的训练,随着书写中对急缓运用对节奏方面逐步熟练,慢慢地进入到“随心所欲”运用较自如的阶段。也就会领悟到“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的道理 有缓有急,有快有慢,才能使线条有流畅刚劲和涩滞凝重的巧妙变化,产生不同的质感。 三、提按,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提按动作中完成的,提按是写好点画的关键。刘熙载曾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指出在运笔过程中提按的连续性和必要性。书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按交换的过程。笔锋在纸上运行时,一直是通过

浅谈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策略 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视觉造型艺术,人们在欣赏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时,无疑会得到美的享受,艺术的陶醉。以汉字教学为基础的书法教学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写好字既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又是加强学生情感、意志等良好心理品质培养及身体机能训练的有效手段。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师如何正确、有趣的引导,并针对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适时、适度、适量的加以培养,使书法艺术能够真正的继承并弘扬,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呢?经过日常的教学实践和训练,我积累了一些点滴体会,也总结出几点粗浅的教学方法,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把握儿童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成了书法教学的第一课。学生写好字的关键是对书法感兴趣,教师只有将学生兴趣激发起来了,学生学习时的思维才最活跃、最有效。在书法教学过程中,欣赏书法作品和讲小故事的方法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书法欣赏是书法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学生只有懂得欣赏书法之美,才会喜爱书法。人们常说“眼高手低”,其实书法学习的规律就是这样:先是眼高——它代表认知水平,其次才可能有手高——它代表实际创作水平。眼高手低的规律即是认知先于动作,由此可见,欣赏是进入书法艺术学习的最

初的台阶,学生对书法兴趣的产生最初来源于欣赏。如果没有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的认识,没有学生对历代书法名家及名作的崇拜与热爱,则任何技法训练都毫无意义。兴趣、喜欢、崇拜、热爱,虽然只是停留在感知程度上的欣赏,但这足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点燃学生学习书法的激情了。因此,书法教学要先多上欣赏课,等到学生的“胃口”调足了,开展其他内容的教学就自然水到渠成了。生活中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听故事,课堂上利用古今书法家故事,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在书法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故事可以调节学生的手指肌肉和大脑的疲劳,提高练习效率,学生感兴趣亦会产生奋发图强的动力,增强了练习书法的毅力。如张芝临池,池水尽墨;智永习字闭门不出十余载,退笔成冢;黄庭坚观看船夫划桨而行笔法等。通过讲述古代书法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又可以陶冶性情。在故事中再适当渗入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通过师生互动,把抽象的书法练习和形象的故事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课堂显得生动活泼,更可以激发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二、坚持老师精讲、演示和学生多练,巡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大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多,粉笔示范的多,这就造成有的学生在台下心不在焉,似懂非懂,练习的时候也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精讲就是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运笔技巧、间架结等,给学生做精简的讲解,并加以演示,让学生通过听讲、观察,对字的用笔有所了解后,做到“胸有成竹”,再开始临摹。教学的直观性对学生学书法也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一定尽量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