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探究

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探究

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探究
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探究

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核表

所在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年级 2010级

专业世界史

学生姓名侯永娟

指导教师杨洪贵

2010 年 12月 20 日

西华师范大学究生处制

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初探

一、选题的意义

自1819年英国殖民者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岛并着手开发新加坡以来,华人、印度人、马来人、巴基斯坦人、西方人相继移入,人称“世界人种博物馆”。1而新加坡作为众多的移民接收国之一,其人口主要是由近一百多年来从亚洲、欧洲等地区迁移而来的移民及其后裔所组成的。其移民社会的特性加上殖民统治的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使得新加坡呈现出多元化的社会特色。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1年6月, 新加坡人口达到5183.7万人, 其中, 华人约占75. 0%, 马来人约占14. 0%, 印度人约占8. 8%, 其他民族人口约占2. 2%。2新加坡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和帮派构成不仅多, 而且差异大。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 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 有不易调和的特点。”3加之因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差别, 新加坡的社会构成就更加复杂了, 所以新加坡是个极易分裂的社会。4于是如何在多元民族文化中寻求和谐,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便成为了1965年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面对这样的国情和社会现实,1954年李光耀总理将“培养民族团结、自重、自给自足的精神”作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党纲的重要内容。20世纪末当他回忆新加坡建国之初的困难情况时更强调了在新加坡建设中民族和谐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的人民……虽然分成几个族群,但是,我相信只要政策公平、不偏不倚,尤其是事业和其他苦难由大家平等分摊,而不是主要落在少数族群头上,他们就会和平共处。确保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多种宗教组成的社会团结一致,是尤为重要的。”52001年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讲话中再次强调:要建立新加坡社会的“族群互信圈”6。

于是新加坡政府选择了主张民族平等、民族和谐相处的多元文化政策。政治上,新加坡政府于1987年11月30日通过了《新加坡宪法法案》第2号修正案和《议会选举法案》,这两个法规定了集选区制的构成,即由3名议员组成的小组当中必须有1名议员是马来人或印度人,或者来自其他少数族群。1991年1月1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其内容包括: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1969年,新加坡设立了总统保护少数民族权利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就国会或政府提交的任何影响族群或宗教社区利益之事务提出报告,并就部长做出的禁令进行审议和提出建议议。在经济上, 新加坡政府通过提供充分的就业、教育和培训, 打破过去各民族职业分离的状况。在文化上, 让各民族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继承关系, 同时也注重共同价值观的培养, 确认和尊重马、华、印、英四大民族文化传统且兼收并蓄, 反对单一文化的渗透, 力图众采百家之长, 形成新加坡混合文化。在宗教上, 1991年,新加坡国会通过了维护宗教和谐法,创立了总统宗教和谐会议,授权部长限制那些利用宗教实现政治目的并威胁宗教和谐的人的由。同时法律也明确规定:“公民不得仅因其宗教、种族、祖先或出生地,而在法

1韦红,《东南亚五国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2http://www.https://www.sodocs.net/doc/c33376652.html,.sg/新加坡统计局网。

3李勉,《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评》,《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4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5[新加坡]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外交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律上或在公务机关人员任命或雇用上,或在财产之取得持有或处分之法律执行上,或在开设或经营贸易、商业、专有职业、一般职业或雇用上受任何歧视。”7 多元文化主义的实施为新加坡创造另一个稳定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如今,新加坡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欠发达国家,建设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繁荣国家。因此,对新加坡处理民族文化问题的思路与政策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对其多元文化的研究,对于国内来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新加坡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而且新加坡接纳了大量的华人移民,且对华人移民提供了很多政策上的优待条件和政策,所以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探索中新交流方式与渠道。多元文化主义在新加坡的成功实施,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我们来说,尤其是现如今我国力主建设和谐世界与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借鉴作用。目前西方国家也在倡导和实施多元文化主义,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对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成功实施的研究,可以对西方的政策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理解,对西方的多元文化形成一种对比,而且它对解决世界上众多由于民族、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社会动荡问题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国内外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

国际移民是一种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是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和趋势。20世纪以来,西方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涵盖各个领域和学科,展现了多方位、多层次、共同探讨的丰富内涵与多元框架。而西方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并不少,特别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但是关于亚洲国家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却为之甚少,这在一定层面上与亚洲的价值观体系是密切相关的。

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关于种族间的冲突与矛盾,他对文明的分类虽然有些偏颇,但是一定程度也说明了一个国家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由于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差异所造成的一些分歧,处理这些问题就必须面对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多元文化的社会其实就是处理好各个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上的矛盾,让每个种族可以和谐的相处。P.S.Goh and Matilda Gabrielpillai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种族与多元文化主义》(Race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一书8,主要阐述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实施的前景,探讨多元文化主义如何在这两个国家发展,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及其人民对于在族群中实施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态度。它不同于以前的研究,以前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多是从政治这一方面来阐述的,而本书着重从文化的层面去探究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实施,并涉及到其他学科理论的研究,这些内容直接影响到种族政策的制定和文化融合的产生。作者介绍了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是如何成功的管理不同民族间的分歧与差异,如何处理移民和族群的关系。Will Kymlicka and Baogang He的《亚洲的多元文化主义》(Muticulturalism in Asia)9从亚洲各个国家的价值观体系,文化传统,历史背景等方面来探讨和研究亚洲对于各个种族和族群间不同矛盾的处理方法,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社会状态。

7转引自高德义:《各国宪法民族条款汇编》,第261页。

8P.S.Goh and Matilda Gabrielpillai:Race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ess,2009

9Will Kymlicka and Baogang He:Muticulturalism in As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Michael Hill and Lian Kwen Fee的《新加坡的国家政治建设与市民》(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104一书,主要从新加坡的国家情况,市民状况,新加坡的民族主义。这本书论述了新加坡的民族起源、双语教育、多元文化主义与种族关系构成等内容,系统而全面的介绍了新加坡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极其各个方面的内容,为我们了解新加坡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如Michael Hill and Lian Kwen Fee的《新加坡国家政治的建立与市民》(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Raj Vasil 的《一个市民对新加坡政府和政治的影响》(A Citizen’s Guide t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ingapore),Joshua Castellino and Elvira Dominguez Redondo 的《亚洲少数人的权利——法律比较分析》(Minority Rights in Asia——A Comparative Legal Analysis)11,苏瑞福的的《1819——1967年新加坡人口趋势研究》(Population Trends in Singapore:1819—1967)12,Ting-Hong Wong的《新加坡和香港的国家形式与汉语教学政策》(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等。

(二)国内研究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逐渐走出国门,加入移民的大军。而对移民的研究自然也就成为了一种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现象,加上中国和新加坡1990年建交以来,中新关系越来越密切,这就更加的促使国内的学者对新加坡加以研究和探索。

目前国内对东南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马来西亚、印度等国家,而对于新加坡的研究则较少。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有一些相关的著述和论文,但是这些论文多事集中于对新加坡华人移民的研究,而且多是关注对新加坡华人移民的原因、条件和华人移民的历史状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很少去涉及到华人移民在新加坡的生存状况,也就是移民如何融入到新加坡社会,还有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主义的态度等问题都很少去探讨。国内对于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的研究更多是集中于对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研究。如谢宁《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民族和教育政策的成就及其启示》,就是对新加坡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尊重各民族的价值观念,吸收并结合东西方得优质部分、实行双语教学、普及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阐述新加坡实行多元文化和教育的成功经验。李勉的《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评》则主要论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产生的背景,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实施,对于市民的影响,对于其他国家的借鉴作用。云南师范大学教授赵虹的《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成因》,从新加坡多元文化民族社会的形成、发展来论述新加坡文化多样性的成因,展示了新加坡作为一个成功的小国家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文化因素。王思林的《论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启示意义》从多元文化主义的定义,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的内容等方面阐述了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对于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新加坡移民多样性的论著不多,很多是从东南亚的宏观角度涉及到新加坡的移民状况,而专门的去探讨和研

10Michael Hill and Lian Kwen Fee: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5

11Joshua Castellino and Elvira Dominguez Redondo:Minority Rights in Asia——A Comparative Legal Analysi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12Saw Swee-Hock,Population Trends in Singapore:1819—1967,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10,No.1, Singapore Commemorative Issue 1819-1969(Mar,1969),pp.36-49

究新加坡移民文化多样性问题的还寥寥无几,他们主要从人类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角度加以研究。但是较少涉及新加坡移民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内容也较少涉及新加坡移民多样性的产生、发展状况以及与新加坡处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思路与政策。鉴于此,我选择以“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初探”作为我的硕士论文选题。

三、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拟将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探讨置于世界格局变迁,世界人口流动和全球化进程的大背景下,置于新加坡历史发展中,在尽可能多的利用外文文献资料和中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历史学、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新加坡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历程、现状与特点出发,梳理新加坡寻求处理多元民族文化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的历程,分析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内涵、特点与成效,揭示新加坡在多元民族文化中寻求社会和谐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中得出启示与借鉴。

本文除导论与结束语外,具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新加坡民族文化多元化。本部分拟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梳理新加坡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历程、现状与特点,主要涉及民族、宗教、语言以及大众文化多样化的具体状况,分析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对新加坡社会的挑战,对新加坡社会带来的问题。

第二部分,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本部分拟就新加坡对处理民族文化多元化问题方法的探索,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形成、发展和内容进行系统探讨。

第三部分,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评价。本部分围绕新加坡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多元文化主义与社会整合等角度展开。

结束语,对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进行总结。

四、论文提纲

导论

第一章新加坡民族文化多元化

第一节新加坡多元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新加坡独立后多元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民族、语言、宗教和新加坡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第二章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形成和实施

第一节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第二节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内容及其发展

第三章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评价

第一节新加坡社会对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

第二节多元化文化主义与新加坡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加坡的社会整合

结束语

五、参考文献

中文书目:

1、(美)杜维明著,高专诚译,《新加坡的挑战:新儒家伦理与企业精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版。

2、(日)田村庆子著,吴昆鸿译,《超管理国家:新加坡》,东初国际股份

有限公司,1993年版。

3、(新)苏瑞福著,《新加坡人口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新)薇薇安·利顿著,王莉莎等译,《新加坡》中华书局,2002年版。

5、柯术林、林孝胜:《新华历史与人物研究》,南洋学会,1986年版。

6、鲁虎著,《新加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学风著,《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教育研究:以新加坡为个案》,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尼克·汉纳著,郭继贤译,《新加坡与马来西亚》,中华书局,2000年版。

9、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新加坡简史》编写组:《新加坡简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10、李光大著,《今日新加坡》,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严实著,《新加坡的廉政与社会管理》,华夏出版社,1993年版。

12、林远辉、张应龙著,《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侨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3、刘宏:《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本十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陈岳、陈翠华著,《新加坡的奠基人:李光耀》,时事出版社,1990

年版。

15、郭燕、许雪芬主编,《城市之国:新加坡》,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16、刘祖禹著,《狮城的威和情: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设印象》,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17、(美)哈·弗·皮尔逊著,新加坡史翻译小组译,《新加坡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8、(美)哈·弗·皮尔逊著,新加坡史翻译小组译,《新加坡通俗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9、张青著,《出使新加坡——情系东南亚之一》,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韦红著,《新加坡精神》,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21、曾玲:《越洋再建家同: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年版。

22、冯志鹏、郝永平著,《新加坡国民素质考查报告》,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3、张紫兰、黄德晟著,《新加坡的七情六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年版。

24、段成荣著,《人口迁移研究:原理与方法》,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25、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参考论文:

1、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人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2000年第4期。

2、王黎晨:《1990年以来新加坡的中国新移民》,《厦门大学》2008年。

3、谢宁:《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民族和教育政策的成就及其启示》,《今日民族》,1995年第1期

4、吴前进:(1990年以来中国——新加坡民间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2006年第lO期。

5、(西班牙)华金·阿郎戈:《移民研究的评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3期。

6、丘立本:《国际移民的历史、现状与我国对策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3月第1期。

7、李勉:《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评》,《世界民族》,2006年第5期。

8、赵虹:《新加坡多元文化的成因》,《历史文化研究》,2000年1月第32卷第1期。

9、李沂秋、孙绍龙:《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特色方式研究》,《重庆图情研究》,2011年第1期。

10、李若建:《香港人口迁移及其社会问题》,《南方人口》,1997年第1期。

11、常士訚:《在包容多元中促进公民身份认同建构——比较视野中的新加坡多元文化政治实践》,《世界民族》,2010年第6期

12、汪怿、徐珲:《新加坡吸引国际人才的政策》,《人才开发》,2004

年第3期。

13、韦大玮:《新加坡的外籍就业者》,《国际人才交流》,2002年第l期。

14、王思林:《论新加坡多元文化主义及其启示意义》,《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5期。

15、王永利:《新加坡招收国外留学生有关政策和措施》,《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第3期。

16、(日)田村庆子:《新加坡的妇女与劳动》,《南洋资料译丛》,2004年第1期。

17、李其荣:《华人新移民研究评析》,《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

18、丹丹:《四种途径移民新加坡》,《出国与就业》,2005年第15期。

19、Kevin Mao:《新加坡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成才与就业》,2003年第11期。

20、王继雨:《新加坡推进社会建设经验评析》,《科学社会主义》,2010 年第4期。

21、(新)苏瑞福:《新加坡的移民》,《南洋资料译丛》,2009年第1期

22、陈孔立:《有关移民与移民社会的理论问题》,《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3、刘宏:《当代华人新移民的跨国实践与人才环流——英国与新加坡的比较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4、代凡:《东南亚的中国新移民及其影响》,《东南亚研究》,2011年第2期。

25、《新加坡移民政策》,《移民手册》,21世纪2004年第10期

26、宋宏:《从新加坡看“秩序”与“民主”》,《新重庆》,2010年第1期。

27、张秀明:《国际移民体系中的中国大陆移民——也谈新移民问题》,《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

28、沈燕清:《新加坡中国大陆新移民现状浅析》,《世界民族》,2007

年第4期。

29、李欧梵:《新加坡,多元文化都市》,《都市漫游者文化观察》2003年。

30、李其荣:《华人新移民研究评析》,《东南Ⅱ研究》,2007年第5期。

31、丘立本:《国际移民趋势、学术前沿动向与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7年第3期。

32、李其荣:《国际移民对输出国与输入国的双重影响》,《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

33、赵虹:《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儒学与现代社会》,2001年

34、顾纪瑞:《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外边的世界是精彩六国观察纪实》,2000年

35、余建华:《在多元包容中繁荣发展——新加坡民族和睦的成功之举》,《世界经济研究》,2003年第10期。

英文资料:

1、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著,《文明的冲突: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1993年

2、P.S.Goh and Matilda Gabrielpillai,Race and Multiculturalism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ress,2009

3、Will Kymlicka and Baogang He,Muticulturalism in Asia,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4、Michael Hill and Lian Kwen Fee,The Politics of Nation Building and Citizenship in Singapore, Routledge:London and New York,1995

5、Raj Vasil,A Citizen’s Guide to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in

Singapore,Talisman Publishing Pte Lid,2004

6、Joshua Castellino and Elvira Dominguez Redondo,Minority Rights in Asia——A Comparative Legal Analysi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7、Saw Swee-Hock,Population Trends in Singapore:1819—1967,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History,Vol.10,No.1,Singapore Commemorative Issue

1819-1969(Mar,1969),pp.36-49

8、Ting-Hong Wong,State Formation and Chinese School Politics i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1945 to 1965,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9

9、Sharon Mengehee Lee,Intermarriage and Relations in Singapor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Vol.50,No.1(Feb.1988),pp.255-266

10、Che-Fu Lee,Raymond H.Potivin and Mary J.Verdieck,Interethnic Marriage as an Index of Assimilation:The Case of Singapore,Socia

Forces,Vol.53,No.1(Sep.1974),pp.112-119

11、Stephen Chee,Malaysia and Singapore:The Poitical Economy of Multiracial Development,Asian Survey,Vol.14,No.2,A Survey of Asia in

1973:Part2(Feb.1974),pp.183-191

报刊资料:

《联合早报》

《联合晚报》

《薪明日报》

《环球时报》

《参考消息》

参考网站:

http://www.zaobao.COrn联合早报网

http://www.gqb.gov.cn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网

http://www.nanyangpost.corn南洋视界网

http://www.chuguo.cn出国在线

http://www.qb.gd.gov.cn广东侨网

http://www.https://www.sodocs.net/doc/c33376652.html,.sg/新加坡统计局网

六、研究计划进度表

(1)2011年8月——2012年5月

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获取统计数据、深入了解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获取有利于课题研究的二手及一手资料;

(2)2012年6月——2012年10月

呈交初级研究成果,通过对之前所获取的一手及二手资料整理、分析,结合已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对课题进行尝试性研究;

(3)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对课题研究思路(包括目标与内容)进行适度修正,重新进行必要的资料搜集和调研,并对与课题相关但缺乏的知识进行全面性的充实;

(4)2013年1月——2013年3月

呈交系统性研究成果,通过对之前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资料搜集以及对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在实现形式上的严格推敲、反复论证形成此研究成果;

(5)2013年4月——2013年5月

研究成果的完善阶段,在已呈交的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若干有待深化和需要修正的研究内容进行必要的完善,并最终形成完整且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国外住房制度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公租房制度在起步探索阶段,有必要借鉴国际上一些己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制度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解,汲取它们的优秀经验。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借鉴的方式不应该以照搬的形式直接移植,需要事先认清国情国力,认清社会保障体系的异同,“中国是个很特殊的国家,既是大国,起点又是穷国,还是一个转型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特征结合在一起,就导致了中国对于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借鉴比如是大拼盘似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比较的前提。即对异同点的梳理。 相似处: 第一,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方式基本相同。除少数福利国家和强制储蓄型国家,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都采取由社会各方共同承担的方式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即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方式。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基本相同。这一点从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划分就一目了然,各国社会保障体系都包括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内容。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原则基本相同。社会保障制度是保证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安全阔"和"稳定器",它的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以实现文明社会的公平性。 区别处: 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基础不同。发达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会遇到诸如怎样培育资本市场、怎样建立劳动力市场、怎样适应对外幵放等问题,而这些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必然障碍。因此,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度和难度比西方国家更大。 第二,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不同。在各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进入到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之时,我国仍处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进程当中,经济的二元结构还很明显,加之城市化进程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所以,在就业、收入、国际竞争等方面都存在着更大的压力,自然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也会有所区别。 第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不同。目前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覆盖了其全体社会成员。我国受生产力水平不高的限制,国民经济还处在转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还局限在城镇居民,少于制度开始向农村居民蔓延。离全民覆盖的距离还有一大截。 基于以上前提,以下对于国际相关的住房保障制度经验做简要介绍,“公租房”是中国根据自己当下政策内容订立的名称,其性质即由国家提供以出租的公共住房,各国对此的命名不同,但是其运营方式、制度性质都是一致的。 根据对各国住房保障制度的观察,美国在公共住房的法制建设上最为完善,新加坡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典范国家,亦是我国借鉴最多的国家,相较而言是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内容最为相似的国家,香港的“以房养房”“以商养房”模式值得借鉴。故以下,我们分别对美国、新加坡、中国香港3个国家和地区的公共住房保障经验进行分析,探讨其可能借鉴之处。 美国的公共住房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使得城市涌入大量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他们的住房成了问题,从而逐渐形成“贫民窟”,引发不少社会问题为了应对此问题,美国政府进行了不少尝试,但是当时的目的都是在于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挽救衰弱的住房工业。 193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瓦格纳住房法,人道主义才被作为公共住房建设的主要理念,这也是正式的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开始。二战后,美国城市面临着内城衰败、贫民窟恶化,同时城市黑人移民增加、大量复员军人和军工企业工人的失业都加剧了住房短缺问题。为此,195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949年住房法”,首次强调政府在住房领域的重要责任,成为美国住房政策的里程碑。

新加坡概况

新加坡概况 国家历史 新加坡最早的王朝是在14世纪信诃补罗王朝。从1819年到1942年,英国将新加坡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在这个时期,新加坡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七大港口。在二战期间,日本侵占了新加坡,从1942年到日本投降,新加坡承受了巨大苦难,经济崩溃。1945年日本投降后,英国殖民者卷土重来,新加坡再次成为英国的直辖殖民地。但在新加坡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于1959年取得自治地位。1963年,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新加坡成为联邦的一个州。但由于不同政见,新加坡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不断加深,期间,马来人与华人不断发生冲突。为了避免发生民族冲突的悲剧,马来西亚联邦中央政府将新加坡驱逐出联邦。1965年8月9日,新加坡推出马来西亚联邦,宣布成为独立的新加坡共和国。其实,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的关系还是十分要好的,这从国徽就可以看出。而且新加坡有许多政策政见都是参考马来西亚的。 从1965年到现在,新加坡只有47年的历史,却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步入发达国家之列,被誉为“小国中的大国”,原因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地理位置 新加坡地处东南亚的马来半岛南端,北部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扼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运要道——马六甲海峡的咽喉。由于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给新加坡带来了巨大利益,交通运输业成为新加坡经济的五大支柱之一。作为新加坡国民是坚决反对在马来半岛修建克拉地峡的。 地形特征 新加坡是个岛国,地势平坦。国土面积为741.3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的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18%。土地利用率很高。东部为平原地区,西部和中部为丘陵,适宜农业的耕地并不多,仅占国土面积的5%。但新加坡依靠现代化农业技术,大量种植高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弥补耕地少的不足。 气候 它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温度宜人,雨量充沛,植物资源丰富。全年平均温度在23至35度之间。旅游业很发达。 自然资源 新加坡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植物品种多达2000种以上,其中椰子、油棕、橡胶是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普遍种植有著名的热带观赏花卉胡姬花(即兰花),胡姬花每年被大量销往欧、美、日、澳和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是该国重要的出口创汇商品之一。新加坡矿产资源极其贫乏,除岛中部武吉知马山的锡矿、辉钼矿和绿泥石的小矿藏外,其他矿产资源匮乏,锡矿也在早年被采尽。新加坡农业受制约,粮食依赖进口,连淡水也主要靠从国外引入。 在新加坡,水一直是政府和民众的十分关心的话题。为了防止因水受制于人,新加坡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不遗余力,一方面通过节约用水,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另一方面研究新生水。开源节流,使得新加坡逐渐成为水资源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而且还成为了掌握世界先进水务技术的国家。这也说明了新加坡是一个创新性国家,很重视技术开发。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文化中的长期导向 (一)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1980年,霍夫斯泰德在《文化的效应》中提出了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其后不久,霍夫斯泰德遇到了加拿大人彭迈克,霍夫斯泰德借鉴彭迈克在23个国家进行的华人价值观调查,在原有的国家文化四维度模型的基础上,补充了第五个维度—长期导向-短期导向维度。 长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以追求未来回报为导向的品德—尤其是坚韧和节俭。与之相对的另一端,短期导向,意味着培育和鼓励关于过去和当前的品德—尤其是尊重传统、维护面子,以及履行社会义务。 在长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长远目标,愿意为目标而不断奉献;在家庭中,孔子主张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观念受到尊重,家庭成员各有明确的角色和位置,所有人都应谦虚谨慎,维护群体的和谐;学习成绩取决于个人的努力。在短期导向的国家,人们更加注重当前的生活和享受,不愿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家庭生活比较宽容,没有过多的长幼次序;相比于男性,女性更应该谦虚;学习成绩更多地跟运气有关。 在政治以及宗教方面,长期导向的国家由于没有公民社会的传统,政府往往包揽一切公共事务,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狭小;以中国为代表的长期导向国家,一直没有产生西方式的宗教,即使儒、释、道被划归宗教行列,并不能掩盖它们同西方基督教的本质区别。短期导向国家中,政府仅仅是同企业、第三部门并列的社会部门之一,政府本身往往又划分为互不隶属、互相制衡的多个部门,社会自治的空间比较广;短期导向的西方国家普遍信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等派别),教徒的虔诚与狂热,往往是东方人所不能理解的。 在彭迈克主持的华人价值观调查中,长期导向指数被称作“儒家文化动力”,显然,不同国家在该维度上的差异,源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受儒家文化影响较深的国家和地区,长期导向指数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新加坡对儒家文化发展的重视 新加坡受东西文化的双重影响甚深。独立后,新加坡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为了消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影响,统一国民思想,集中力量发展国民经济,新加坡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提倡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以此淡化移民及其后裔对移出国的归属感,强化对新加坡的国家认同感。 早在七十年代初,李光耀就要求在学校中开设“儒家伦理道德”这一必修课,以培养新加坡人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他强调如果能够按照儒家这些原则去处理人际关系,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他把五伦中的君臣关系改释为政府与人民的关系,也可以说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李光耀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视为儒学思想的核心,提倡把这八个字化为新加坡人的具体行动准则,将其作为政府必须贯彻的“治国之纲”。提出“儒家基本价值观应升华为国家意识”。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唐太宗夫曾感叹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严复曾指出,对于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富强来说,“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一个国家不学习先进的制度,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难以进步。但一个民族不秉承其传统,失去其文化历史,便也丧失了其立足之本。 (三)从《小孩不笨》探讨新加坡文化的长期导向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主要讲述了文福、国彬、Terry三个小孩的学习和生活遭遇。该片探讨了家庭关系、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的沟通问题,深入浅出,嬉笑怒骂。在新加坡,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就把学生划分为:EM1,EM2,EM3三个等级。EM3,相当于中国的后进

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浅谈新加坡的文化对国际营销的影响 新加坡共和国是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南端的一个岛国。其北面隔着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紧邻,南面有新加坡海峡与印尼巴淡岛相望。新加坡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经济模式被称作为“国家资本主义”,并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新加坡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工业是新加坡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快速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国,以及世界电子工业中心之一。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绩斐然,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 新加坡的特色文化 (1)宗教 佛教与道教:新加坡佛教是全国第一大宗教,约占人口的33%。多年以来,各个佛教团体通过主办各种宗教、文化、社会福利计划等活动,将佛法与公众的距离拉近。新加坡境内寺庙林立,属于北传佛教的寺院超过一百五十所,南传上座部佛教寺院约有二十余所。其中,新加坡双林寺既是我国第一座寺院,也是最大的丛林之一。新加坡道教占人口的11%。南来的华人移民,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与习俗,早期潮侨和闽帮所创建的粤海清庙和天福宫,也获赐清帝御题,可见在百年以前,这两间古庙已名扬海外。另外,四马路观音堂也是新加坡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庙宇之一,每天来庙堂烧香进贡的香客络绎不绝。天主教与基督教:教徒占人口的18%。新加坡共有260多座教堂,最早的教堂是阿美利安教堂和圣安德烈教堂。在新加坡草创初期,不同的团体,比如海峡华人族群、海外传教士和西方商人,对两个教会的发展作出独特贡献。新加坡天主教教会也先后开办学校、医院、老人院和儿童收容所等慈善组织来帮助社会上有需要的人。伊斯兰教:占人口的15%,教徒约有65万人。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信徒基本上属于伊斯兰教的逊尼派,另外也有部分印度血统和华人信奉回教。新加坡建有回教堂共80座,当中较为著名的有花蒂玛和苏丹回教堂。兴都教:信徒约10万人,占人口的5%。新加坡共有24间主要的兴都庙,大部分是以南印度的风格为主,其中马里安曼兴都庙和尼瓦沙柏鲁马兴都庙都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锡克教与其他宗教:

新加坡人文风情概况了解

新加坡人文风情概况了解 新加坡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国家,国土面积虽然不大,但其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确是丰富多彩。这样一个特殊的国家,她所形成的人文风情一定也有其特殊风味。我们不妨看看新加坡留学专家是如何说的。 新加坡语言 新加坡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其官方语言包括英语、马来语、华语以及泰米尔语。其宪法明定:马来语为“新加坡的国语” 。但自独立以来,政府机构一直采用英语作为不同种族社群之间的主要通行语和教学语,并将之定位成“第一语言” 。新加坡有相当多人能使用双语,大多为英语及其他官方语言,不过在流利程度上有相当大的差异,能理解各官方语言的人口比例分别为英语(80%)、华语(65%)、马来语(17%)及泰米尔语(4%)。新加坡华语是另一个广泛使用的语言,有超过七成的新加坡人能说华语。 民族 本地居民(本国公民及永久居民的总称)中,华人占74.2%,马来人占13.4%,印度裔(以泰米尔人居多)占9.2%,而欧亚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包括峇峇娘惹)则占3.2%。新加坡的华人则大部分源自中国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其中大部分是福建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客家人和海南人等。 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与族群之间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实行宗教自由政策,确认新加坡为多宗教国。当中有宗教信仰的新加坡人占人口的83%。新加坡同时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会,也因此汇集了世界上多种宗教,佛教为新加坡第一大宗教,其他宗教依人口多寡分别为基督教、无宗教信仰、伊斯兰教、道教和印度教。佛家与道教的信徒多为华人,具有马来或巴基斯坦血统的民众基本为穆斯林,另外也有一部分印度血统的穆斯林,印度教则基本上是印度族裔。除以上主要宗教外,还有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 节日 农历新年(农历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每逢华人农历新年期间,新加坡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妆艺大游行是其中的重头戏,类似于大型狂欢节的街头游行。 卫塞节 Vesak Day (农历四月十五) 佛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是纪念佛祖诞生、成道和圆寂的节日。庆祝活动的压轴大戏是在街道上进行的烛光游行。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在此期间,新加坡的华人都会拜祭亡魂。一到入夜时分,人们就以活泼布袋戏、现场劲歌热舞等歌台表演来酬神祭鬼。

中国和新加坡住房制度概况

新加坡住房与中国住房之比较 新加坡住房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住房制度中很重要的一项制度。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中央公积金来解决广大国民的住房问题是新加坡的一大创举,取得了巨大成就。新加坡在中央公积金制度发展过程中,将其保障功能扩展到住房保障,允许会员使用公积金购买住房。同时,政府还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由政府统一规划和兴建居民住宅楼(即政府组屋),并以比较低廉的价格销售给公积金人员。在这种条件下,新加坡90%以上的国民都能居住在政府组屋里。新加坡将政府组屋建设与使用中央公积金购房相结合,住房保障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新加坡的民用住宅主要由政府组屋和商品房两部分组成。组屋的价格由政府统一规定,以低价出售或出租给中低收入阶层使用,包括共管公寓等高级公寓和私人住宅在内的商品房则是由私人投资修建,按市场价格发售。 新加坡政府坚持以行政干预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牢牢掌握了房地产市场的主动权,供应充足的组屋既解决了大部分国民的住房,也有效平抑了房价。与此同时,高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也为私人开发商提供了商机,这种各阶层在住房品种上各取所需的机制,符合市场规律。新加坡组屋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政府已经总结出一整套行之有自效的经验。住房的属性除了政府的就是私有的,大部分居民都可以通过一次性自购、政策性贷款或政府支持等方式最终获得产权,极其困难家庭也能得到基本居住权。

新加坡规定只有本国居民才能购买组屋,永久居民只能购买二手组屋,对其收入不设限制。对于骗买骗租者,法律将给以高额罚款或刑事处罚,严惩不贷。 新加坡政府对申请购买组屋的居民有收入上的严格限定,首先照顾无房户,然后逐步减低门槛,放宽政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政府提供的住房福利。新加坡规定居民在获得组屋后5年之内不可以出租,5年之后允许腾出半套出租,但房主必须与房客合住。在购买组屋后5年之内,不得将其转让,也不能用于商业性经营。过去40多年中,新加坡共修建组屋近100万套,目前约84%的人安居在组屋中。而商品房的购买者主要是收入较高的二次置业者、投资者或者外国公民。 新加坡政府规定,一个家庭同时只能拥有一套组屋,如果要再购买新房子,旧组屋必须退出来,以防有人投机多占。对于商品房,新加坡政府规定,业主出售购买时间不足1年的商品房,需要缴纳高额房产税,从而有效抑制了“炒房”行为和商品房价格暴涨。 中国住房制度概况 中国从1994年开始学习借鉴新加坡运用公积金制度解决住房问题的经验,在全国城镇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分别按职工本人上一年度平均工资的4%缴纳住房公积金,由各级政府设立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管理。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中的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

新加坡地理环境

新加坡地理环境 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新加坡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梵文意为狮子城,又因国土小如星斗,故称星洲、星岛。新加坡国土总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约有270万,其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高这4369人。是世界上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之一。1965年独立后,立足本国实际,因地制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究其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充分发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个有利因素,成为世界上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的典型国家。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最南端,领土由新加坡岛和附近54个小岛组成,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称“东方十字路口”。北面与马来半岛隔着宽仅1.2千米的柔佛海峡,西边有长堤相连,交通便利;在南面隔着新加坡海峡同印度尼西亚相望,海峡长105千米,宽1.7千米,扼守着马六甲海峡入口处的航行要道。 二、利用地理位置发展经济 新加坡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展经济,成为东南亚的经济中心,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国际航运、航空和贸易中心新加坡港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和水文条件十分理想,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亿吨以上,居世界前列,国际航空客运周转量仅次于美、英、法、日居世界第5位。新加坡以此为基础,从邻国大量进口各类初级产品,汇总、分级、包装后再行出口,形成了以转口贸易和航运业为主体的独特经济类型。 2、工业和技术服务中心新加坡四面环海,以炼油和造船为核心的工业部门具有世界意义。全国建有五大炼油厂,年加工能力达4290万吨,成品油出口额仅次于荷兰居世界第二位。造船业为传统的优势部门,不仅能修造繁多的各项船舶,还是世界上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工业以制造业为中心转向技木密集型部门,大力发展电子工业,电视传真设备、按钮式电话、光纤光缆、电脑化列车控制系统等均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近年来,发展重点又转向新科技园地的建设上,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发展尖端技术,以适应改革工业结构的需求。 3、投资和金融中心新加坡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快速的通讯,政局的稳定,国民素质较高等特点,使外国资本大量投入,推功了新加坡经济的腾飞。同时,各国银行云集新加坡,银行总数仅次于伦敦、纽约和香港,成为世界第四大金融中心。 4、国际旅游和会议中心就自然和历史文化条件而言,新加坡并不具备发展旅游业的突出优势,但利用其适中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简化出入境手续,开展各种旅游“外交”活功,从而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旅游及大批国际会议在新加坡召开。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新加坡外汇的重要来源之一。 总之,新加坡利用本国特殊的地理条件,扬长避短,引进和运用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

三、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 (一)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积金是公共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使政府能循环滚动地建设公共住房,同时可以帮助中低收入者在购房时支付首付款和分期付款,这种强制储蓄的手段保证了公房建设资金的滚动利用。作为社会保障储蓄的一种形式,公积金制度是新加坡政府与1955年建立的一项强制储蓄制度。国家机关或者私人机构的雇主和雇员须以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公积金存入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账户,政府在建造和出售“组屋”时充分利用这一制度。 (二)政府“组屋”建造 新加坡政府在住房保障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每五年制定一个建屋计划,新建成的房屋称为“组屋”,为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政府除了专门拨出国有土地和适当地征用私人土地以供房屋发展局建房之用外,还提供低息贷款的形式,给予房屋发展局资金支持。目前新加坡的房屋90%以上由政府出资建造的,“组屋”为全体公民提供了住房保障。 (三)“组屋”的合理配售 在新加坡购买或租住“组屋”的人,初期以登记的先后顺序获得住房。后期改为订购制度。政府每季度公布一次建房计划,定购并申请房屋的人进行抽签,中签后经过购房审查交付订金后随即签订购房合同,并交付房价的首付款。一般两年左右可以住上新房。这种办法缩小了各地区、各类型住房的供求差距。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严格的申请和审查制度,以有效防止利用“组屋”进行投机活动的行为发生。 (四)分级补贴政策 新加坡政府严格按家庭收入情况来确定享受住房保障的水平,以各种形式向中低收入者提供分级住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者购房。政府针对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家庭,制定了不同程度的优惠政策。对无力购房的家庭,政府允许其租用“组屋”,待有能力买房时再给予优惠。新加坡政府还规定在住房翻新时,给予的津贴与居住面积的大小成反比,以缓解社会住房压力和倡导节约。 (五)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住房保障制度的措施顺利实施,新加坡政府制定了细致而周全的法律法规如《新加坡改造法令》、《建屋与发展法》等。 四、国外住房保障制度之比较 通过介绍并分析德国、美国、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制度,可以发现各国在住房保障问题上具有各自的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比较研究这些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的特征。 (一)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方面的作用 这些国家的政府在住房问题上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德国的住房保障以政府主导为主。在推动住房建设、实施住房保障方面,还通过运用金融财税等经济手段,充分发挥各市场主体的作用来实现。美国的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市场在住房供给与分配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交易是美国的住房分配和消费主要渠道,政府公共住房机构辅助分配低收入家庭的福利性住房。美国住房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分层调节制”。新加坡的住房保障则完全由政府主导。新加坡住房的建设与分配并不完全通过市场来实现,而是通过政府直接干预,这是新加坡住房保障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不同国情下的住房保障模式 这些国家虽然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但不同的国情决定了其不同的住房保障模式。德国是一个高福利的国家,自有住房率不高,因此德国基于住房储蓄制度以社会福利房作为最低保障,鼓励住房合作社等非政府形式的建房形式,制定房屋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美国拥有发达的住房金融市场,通过金融政策、财税手段、法律保障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节的模式,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利益。对于一个发达而规模小的经济体,新加坡建立了以政府建设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Singapore

新加坡地理经济文化英语介绍 新加坡共和国Republic of Singapore Singapore, officially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is an island country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tip of the Malay Peninsula. It lies 137 kilometres (85 mi) north of the equator, south of the Malaysian state of Johor and north of Indonesia's Riau Islands. At 707.1 km2 (273.0 sq mi), Singapore is one of four remaining true city-states in the world. It is the smallest nation in Southeast Asia. Prior to European settlement, the island now known as Singapore was the site of a Malay fishing village at the mouth of the Singapore River. Several hundred indigenous Orang Laut people also lived along the nearby coast, rivers and on smaller islands. In 1819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established a trading post on the island, which was used thereafter as a strategic trading post along the spice route.[4] Singapore w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mercial and military centres of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hub of British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The city was occupied by the Japanese during World War II, which Winston Churchill called "Britain's greatest defeat".[5] Singapore reverted to British rule immediately postwar, in 1945. Eighteen years later the city, having achieved independence from Britain, merged with Malaya, Sabah and Sarawak to form Malaysia. However, less than two years later it seceded from the federation and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on 9 August 1965. Singapore joined the United Nations on 21 September that same year. It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ommonwealth of Nations. Since independence, Singapore's standard of liv ing has been on the rise.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a state-led drive to industrialisation based on plans drawn up by the Dutch economist Albert Winsemius have created a modern economy focused on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petrochemicals, tourism and financial services alongside traditional entrep?t trade.[citation needed] Singapore is the 5th wealthi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in terms of GDP (PPP) per capita.[6] This small nation h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of more than US$177 billion.[7] The population of Singapore is approximately 4.84 million.[2] Though Singapore is highly cosmopolitan and diverse, ethnic Chinese form the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English is the administrative language of the countr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established the nation's political system as a representative democracy, while the country is recognised as a parliamentary republic.[8] The People's Action Party (PAP) dominates the political process and has won control of Parliament in every election.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一编总论 第一章东南亚历史梗概 ?第一节古代东南亚 一、史前东南亚 ? 1891年,荷兰科学家尤金·杜波依斯在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特里尼尔(Trinil)发现了距今约70万~5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这是东南亚最早的原始人群,被称为爪哇猿人,也称“直立猿人”。 ?继直立猿人之后出现了早期智人,距今约20万~30万年前至5万年前。 ?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到1万年,以梭罗人和瓦贾克人为代表。 ?东南亚的早期居民为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大约4万年前,他们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他们的后裔称为尼格利陀人,他们的肤色呈浅黑色,身材矮小而壮实,被有些学者称为“小黑人”或“矮黑人”。 ?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东南亚大陆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东南亚的发展进程明显加速,并出现了原始农业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东南亚各地相继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以后,铁器在东南亚地区开始大量使用。 ?大约从纪元前后起,随着人口的迁移和政治势力的扩展,中国和印度对东南亚各地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逐渐增强,加快了东南亚地区的历史进程。 二、国家政权的出现及其发展 (一)中南半岛上的古代国家政权及其发 ? 1.柬埔寨的古代国家政 ? 1世纪,高棉人建立柬埔寨最早的国家——扶南王国 ? 3世纪时,扶南成为统治中南半岛南部的一个强盛国家,受婆罗门教的影响较深。 ? 7世纪后期,扶南王国被其北部的真腊国兼并。802年,真腊迁都吴哥,故又称吴哥王朝。12~13世纪,吴哥王朝达到极盛。 ? 2.越南的古代国家政权 ? 968年,丁部领统一了越南的北部地区,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这是越南建立独立自主国家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 丁朝之后,越南又先后经历了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黎朝、西山朝、阮朝等封建王朝。

新加坡文化特色简介

新加坡文化特色简介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和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因此在新加坡留学必须要注意尊重不同种族和不同宗教信仰人士的风俗习惯,下面就出国留学就为大家简单介绍新加坡的文化特色及其风俗习惯吧。新加坡的华人主要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和海南等地。新加坡籍商人一向有勤奋、诚实、谦虚、可靠的美德。与新加坡人谈判,不仅必须以诚相待,更重要的是考虑给对方面子,不妨多说几句“多多指教”、“多多关照”的谦言。值得一提的是,与海外华人进行贸易,采用方言洽谈,有时可以起到一种独特的作用。碰上说潮州话的商人,首先献上一句“自己人,莫客气”的潮州乡音,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其他象粤语、滇语等同样有助于谈判的进行和成功。 在新加坡,进清真寺要脱鞋。在一些人家里,进屋也要脱鞋。由于过去受英国的影响,新加坡已经西方化。但当地人仍然保留了许多民族的传统习惯,所以打招呼的方式都各有不同,最通常的是人们见面时握手,对于东方人可以轻轻鞠一躬。 新加坡人接待客人一般是请客人吃午饭或晚饭。和新加坡的印度人或马来人吃饭时,注意不要用左手。到新加坡人家里吃饭,可以带一束鲜花或一盒巧克力作为礼物。谈话时,避免谈论政治和宗教。可以谈谈旅行见闻,你所去过的国家以及新加坡的经济成就。 由于新加坡居民中华侨多,人们对色彩想象力很强,一般对

红、绿、蓝色很受欢迎,视紫色、黑色为不吉利,黑、白、黄为禁忌色。在商业上反对使用如来佛的形态和侧面像。在标志上,禁止使用宗教词句和象征性标志。喜欢红双喜、大象、蝙蝠图案。数字禁忌4、7、8、13、37和69. 新加坡独立前,四面野草丛生,蚊蝇遍地。26年后的今天,被誉为“美丽的花园城市”。旅游业十分发达,每年到这里观光的游客达四五百万。在高层建筑物之间,都留有较大的空地布置绿化,设有花架、花坛,并广植花草。因此,市区地面除了柏油马路和铺砖的便道以外,均以花草木覆盖,可以说做到了“黄土不见天”。北京商务旅游品牌服务提示新加坡除了园林绿化举世瞩目外,城市环境卫生也很出色,空气清新宜人。市内街道非常清洁,马路上根本看不到垃圾,就连建筑物上也极干净,确是一尘不染。街头严禁乱扔烟头及杂物,乱扔纸屑、烟头罚500新加坡元。随地吐痰的现象根本没有。新加坡政府规定,市民中凡是种花较好的,可以享受减免房租的优待。因此,新加坡人人爱花,家家养花,不但地上种花,连屋顶也栽花,真是一片花的海洋。所以,新加坡还有“花园之国”、“花园之都”、“公园国家”的美誉。 国会议员民选,任期5年。新加坡是一个文明的国家,讲究礼貌已成为他们的行动准则。在新加坡进行贸易谈判时,不要翘二郎腿,否则将破坏成交机会。假如不知不觉把一只脚颠来颠去,以至鞋底朝向了对方,这笔买卖就要告吹了。哪怕是无意中稍微碰了对方一下,也会被认为是不可忍受的。 为了使人人都讲礼貌,新加坡政府对礼貌还做了一些规定:店员礼貌:顾客临门,笑脸相迎;顾客选购,主动介绍,百挑不厌;

德国住房制度

考察德国的住房制度 近段时间以来,多个部门纷纷辟谣房地产调控放松,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继续以资金支持地方保障房建设。种种迹象显示,4月中旬开始的新一轮房地产调控很可能是“来真的”。这虽然短期内减轻了普通民众的焦虑感,但从长远计,反思和重塑中国的住房体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而年初以来的政策实践及近期的一些理论探讨,也显示出各方对住房调控新模式的积极探索。 在这些探索中,比较强烈的呼声就是学习德国、新加坡和香港,建立市场化和保障性住房并行的双轨制,以此稳定房价和创造社会公平。更有甚者,从土地国有这一宪法基础出发,要求由国家出面解决大部分人的住房问题。凡此种种,愿望确实美好,但不顾国情差异的简单模仿很可能导致“南橘北枳”结果。 德国完善的金融体系有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建立多元化的住宅融资机制。过去,一提到德国的住宅金融体制,人们比较重视“储贷合同”契约型融资。其实,这只是德国住宅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封闭式的住宅储蓄尽管在住宅金融体系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它所提供的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将契约型融资与商业性的储蓄融资结合起来、将住宅金融与整个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相互协调,才能使之发挥更有效的作用,为住宅投资和消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住房互助储蓄应遵循自愿和机会均等原则。德国的住房互助储蓄实行自愿、平等、互利互惠的原则,既保障了所有需要购房者都有机会参加住房低息储蓄,并按其对住房储蓄的贡献来确定获得贷款资格,保障了储蓄与货款权利与义务对称和储户之间机会均等。相比之下,我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实行强制性储蓄,强制让一部分人参加住房储蓄,歧视性将另一部分人(如城镇个体劳动者、

新加坡历史

探寻新加坡的历史之旅 虽然新加坡最早的历史记录因时间迷朦不清,但是有一个第三世纪的中国故事将其描述为"蒲罗中" (婆罗洲),即“半岛顶端的孤岛”。后来,这个城市被命名为淡马锡(Temasek)“海城”),于公元1298年至1299年之间建立了首批定居点。 在公元14世纪,小岛国淡马锡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获得新名。据传说,巨港(即三佛齐首都)王子桑尼拉?乌他马(Sang Nila Utama),外出狩猎时,见到一只前所未见的动物。他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就在发现动物的地方创建了一个城市,命名为“狮子之城” ,即Singapura,源于梵语词“Singa”(狮子)和“pura”(城)。 那时,这里被狮城的(Singapura)五位国王所统治。由于这里地处马来半岛顶端,是海上航线的天然交汇点,该城迅速成为大量航海船只的海上贸易中心。其中有中国帆船、印度船,阿拉伯独桅帆船、葡萄牙战舰和布吉帆船。 新加坡历史上的下一个重要时期是公元18世纪,即是现代新加坡的创建时间。此时,新加坡已经发展成为沿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枢纽,英国逐步认识到在该地区设立港口的必要性,英国商人需要一个战略地点来补给和保护日益壮大的帝国商业船队,并预防荷兰人在此地区肆意扩张。 当年担任苏门答腊明古连(Bencoolen)(现在的明古鲁省Bengkulu副总督)的斯坦福?莱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 ,在考查附近岛屿后,于1819年1月29日正式登陆新加坡。他认识到覆盖岛屿的沼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并协助与当地统治者谈判签订条约,将新加坡建设成为海上贸易中转站。不久,岛上的自由贸易政策吸引了来自亚洲、美国和甚至中东的商人们纷至沓来。在1832年,新加坡成为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的行政中心。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以及电报和轮船的出现,新加坡作为扩大东西方贸易中心的重要性大大增加。到1860年,这个欣欣向荣的国家人口从1819年仅有的150人增长到80,792人,主要是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 但是,国家的和平与繁荣在1941年12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战机袭击而遭受重创。一度被视为坚不可摧的新加坡,在1942年2月15日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沦陷。在被日本人占领的3年半时间里,大批无辜的平民死于战火,国家遭受到极大的凌辱和压迫。 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岛被移交给英国军事管理,执政一直延续到槟城、马六甲和新加坡海峡殖民地解体为止。1946年3月,新加坡成为英国殖民地。 1959年,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新加坡成立了自治政府并迎来了首次普选。选举中,人民行动党(PAP)赢得43席以绝对优势领先,李光耀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理。1961年新加坡加入马来亚,与马来亚、沙捞越和北婆罗洲合并组成联邦,1963年组成马来西亚。不过,这次合并并不成功,不到两年后,新加坡于1965年8月9日脱离马来西亚,成为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民主国家。同年12月22日,新加坡终于宣布成为独立共和国。 今天,您可以探访到新加坡丰富的历史遗产,许多古迹、博物馆和纪念堂在静静地等待着您的探索与发现。当您在此旅游时,请一定要记得漫游古迹和著名地标性建筑,以体验一个完整的新加坡文化之旅。

新加坡住宅体系

新加坡住宅体系(The Singapore Housing System) 读书报告 ——从新加坡住房体系看中国住房现状 系别建筑与房地产系 专业XX 班级学号XX 姓名XX 2011年9月25日

从新加坡住房看中国住房现状 摘要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住房的需求几乎是没有弹性的。但是随着中国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和国际化的不断拓展,中国的住房已经成为“奢侈品”,住房的属性在发生着变化,高房价乃至天价房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政府的公共形象。本文通过中国与新加坡的住房对比,对中国住房制度进行思考。关键词住房对比思考 Abstract: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demand for homes is almost no flexibility. But as China continue to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hina's housing has become a "luxury", housing attribute changes take place in high prices and even the day price, caused by the room social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rious influences of the government's public imag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China and Singapore compared to China, the housing of housing system thinking. Keywords: housing contrast thinking 1、新加坡住房现状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也是一个城市国家。在填海造地后,人均绿化面积达6平方米,因此有花园城市之称。目前面积707平方公里,新加坡目前人口密度约7300每平方公里,可谓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人均住房面积却达到了30平方米。其住房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房屋类型 一、组屋 就是政府盖的廉价公屋。散布在全岛各地,有些较为集中的就形成一个很到的组屋社区,人口可以多达30万以上,相当于一个小市镇的规模。一般组屋分三房式组屋,就是两个卧房,两个卫生间,一个厨房,一个客厅,面积约70多平米;虽然是算廉价屋,但是配套设施也是有的,比如运动设施,小公园,多层停车场,超市,商场,巴士转换站等,如果是大的社区,则建有轻轨方便居民出行。 二、公寓式组屋

新加坡文化 singapore language

Language in Singapore The four official languages of Singapore are Mandarin, Malay, Tamil and English. English is the most common language used and is the language which unites the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Children are taught in English at school but also learn their mother tongue to make sure they don't lose contact with their traditions. Expatriates and foreigners may encounter language problem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ir stay in Singapore as many Singaporeans use Singlish to communicate. Singlish is a mix of English with other languages mixed into the English, sometimes phrases can end with funny terms like 'lah', 'leh', mah'. Chinese commonly use their own dialects to communicate, and sometimes, inter-dialect groups don't understand one another's language, as the language is vastly different. Except for Hokkien and Teochew, which have a closer link. The Malays use the language among their fellow races and the Indians speak Tamil. But whatever the race or religion, the country's community unite as one nation, where most religious or racial gaps are being bridged. Singapore English has its origins in the schools of colonial Singapo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very few children went to school at all, and even fewer were educated in English. The people who spoke English and sent their children to English medium schools were mainly the Europeans, the Eurasians (people of mixed racial ancestry), some of the small minorities, such as the Jews, some of the Indians and Ceylonese, and also a group of Chinese people usually called the Straits Chinese, who had ancestors of long residence in the region, and who spoke a variety of Malay usually called Baba Malay which was influenced by Hokkien Chinese and by Bazaar Malay. The fact that all these children would have known Malay probably explains why most of the loan words in Singapore Colloquial English are from Malay. The largest group of teachers were Eurasians, and there were also many teachers from Ceylon and India. European teachers were never more than a quarter of the total teaching staff in a school, and they usually taught the senior classes. These Europeans may have been from Britain (which at that time included Ireland) but were also from the USA, Belgium and France. The children in these schools would have been exposed to many varieties of English. In the first twenty ye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nglish medium education became popular for all groups. Girls started going to school in larger numbers too. By the 1950s nearly all children went to school, and the majority were educated in English. By the 1980s. all education was in the medium of English (with children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alongside English). Singapore English grew out of the English of the playground of these children of various linguistic backgrounds who were learning English at school. As more and more of its people experienced learning English at school, English became widely spoken, alongside Singapore's many other languages. Since Singapore became an independent Republic in 1965, the use of English has increased still further. For many Singaporeans, English is the main language. Many families speak English at home and it is one of the the first languages learnt by about half of the current pre-school childre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