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略论当代西方社会分层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思想

略论当代西方社会分层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思想

略论当代西方社会分层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思想
略论当代西方社会分层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思想

略论当代西方社会分层中关于社会流动的思

黄颂/陈友华

2011-12-1514:55:11来源: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摘要:社会分层是垂直性社会流动的基础。在新的社会分层背景下,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包括,政治系统功能的扩展、社会经济管理对合格人才的需求、父辈与子辈之间先天和后天差异、人类——社会学环境的变化、地位分配体制的完善程度以及科学技术的变化;当代西方社会流动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向上流动、代际流动和短程社会流动更为普遍;就其功能而言,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管社会流动不能消除社会不平等,但是,它却能改变人们的政治意识,缓解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思想

作者简介:黄颂(1963-),男,湖北汉川市人,湖北孝感学院比较政治文化研究所,法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政治哲学和中世纪西方政治文化研究;陈友华(1973-),男,湖北广水市人,孝感学院教务处。(湖北孝感432100)

社会流动的规范和实际流动量是任何一种社会分层系统的重要特征,因而也是当代西方社会学家所关注的又一个焦点。社会流动不仅发生在工业社会,也发生在农业社会。[1]赞成社会不平等的人往往有这样一个假设:不平等意味着对创造性、努力、智力和节俭等为人们所尊重、并认为值得报偿之品质的公正奖励。[2]对于现代保守主义而言,社会分层的积极价值是以对社会流动的合法性的承认为基础的。在不平等状态中,社会流动有利于维系开放性社会的稳定,因为那些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看到他们自己或其后代可以通过社会流动的形式而进入一个更高的社会阶层时,他们往往能容忍最极端的不平等和阶级剥削。[3]垂直性社会流动对政治的影响更大。所谓垂直流动是指“个体在不同水平的社会位置之间的流动,或不同等级的相同位置之间的流动”。[4]在社会流动的主体问题上,社会学家海勒主要把个体当作社会流动的主体,而克伯则把社会流动的主体理解为在阶级系统中运动的个人和群体;[5]关于社会流动的流向

和范围问题上,桑德斯把它划分为代内流动(intra-generational mobility)和代际流动(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向上流动(upward mobility)和向下流动(downward mobility),[6]这丰富了社会流动问题研究的视角。

与社会分层理论的其他方面一样,社会流动的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分歧。这是因为社会流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一,社会流动涉及到某一社会的开放性或流动性以及机会平等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话题,也是一个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话题;其二,社会流动涉及到流动模式和社会结构,涉及到流动模式和不流动模式中变化的范围,以及这些变化的社会结构性原因和这些变化对社会组织、社会阶层、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后果;其三,它涉及到流动或不流动所带来的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后果。[7]

一、社会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索罗金被认为是当代研究社会流动取得了最高成就的学者。[8]他对导致垂直流动因素的归纳一直影响着当代社会学。这些因素包括人口统计学的差异、父母与子女之差异、环境、尤其是人类——社会学环境的变化以及在社会层级中个人地位的社会性分配的缺陷。

索罗金认为,贵族的人口出生率与这一阶层所执行的社会政治功能的不协调,以及贵族在社会和生理意义上的消失,为“攀爬者”的垂直性向上流动提供了人口统计学上的基础。也就是说,社会上层的人口出生率低于社会政治功能对它的要求使向上的社会流动具有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9]父母与子女的差异现象是普遍和永恒的。这种差异的普遍结果是个体与生俱来的社会位置与他的先天品质和后天品质的不一致,而这些品质又是成功地履行其社会职能所必要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不一致的程度与人们对社会流动的要求是成正比的。这种流动可以通过社会对个体的考试和选择的机制进行,也可以通过抑制性的社会压力来制约一个人从其出生时的位置流向其它位置。但是,当人们因为其出生而被置于他们不适合的位置时,就会对之产生不满并发挥其天性之潜能来改变这

种状态。[10]可见,在他看来,现代等级社会的稳定必须建立在健全社会流动的基础上。

人类——社会学环境的变迁是导致结构性垂直流动的一种重要机制,时代主题的转换必然会导致社会对人才之界定的变化;处于匀加速运动状态的人类的社会环境给社会垂直流动注入了最为强劲的动力。自近代以来,发达工业国家已经发生了从以有形资本为中轴而组织起来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为中轴而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这种变化导致了许多不同类型人的地位之变迁。由于这一因素的作用,在某种条件下适应于其位置的整个社会阶层,随着条件的改变而变得不适应了。索罗金的结论是,“促进变化的一切因素都是促进垂直社会流动的因素,反之亦然”;[11]他把垂直性社会流动视为促进社会变化和发展的积极动力,同时也间接地肯定了社会分层的价值。

影响社会流动的另一个因素是不完善的个人地位分配体制和作为特殊垂直循环之原因的流动滞后。索罗金认为,存在于每一个社会的永恒缺陷是,在根据社会成员的品质来分配其社会地位方面的滞后,因此,在每一个阶层中都存在着与其地位不相称的人。这种现象越是普遍,社会流动的速率就越低。诚然,随着归属性因素(ascriptive factors)在人们地位获取过程中作用的下降和获取性因素(achievement factors)在这一过程中意义的上升,这种“个人品质与其社会地位不相称”的现象将会越来越少,但是,此种现象的完全消失却又是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流动是在多维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发生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其中任何一个维度的变异都有可能改变社会个体流动的质量和速率。

技术变化对社会流动过程的重要影响是得到了普遍承认的。伦斯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而社会进步的显著后果之一就是社会财富的增长。这为社会不平等的财富占有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他把社会财富的分配作了两个层面的区分:第一个层面是根据基本生活需求原则所进行的分

配,这种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绝大部分多数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第二个层面是以权力为标准所进行的分配。而以权力为标准所进行的社会财富的分配则最富有挑战性。一般地说,广义的权力包括强制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哪一种意义的权力,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生产组织形式和社会结构形式复杂化,因而需要更为发达的政治组织来进行管理;现代政治系统的发展取向基本上是以等级为特征的科层结构的完善,发生在强制性权力等级中的变化必然会改变社会财富在不同等级中的储量,这不仅有利于强化社会分层的基础,从而使社会流动方向和速率发生某种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变化改变着影响力赖以形成的依据。在“围绕知识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13]个人或群体所拥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成为其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水平上的差异越来越成为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核心指标。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与社会分层的内在关系清楚地表明它对社会流动的巨大影响;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产业革命的最深刻前提。以此为基础而出现的结构性社会流动更能说明科学技术对社会流动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社会流动过程究竟有多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14]

二、当代西方社会流动的基本特征

在当代工业社会,社会流动呈现出如下几个趋势:其一,向上流动比向下汉动更为普遍。在这一点上,米勒(https://www.sodocs.net/doc/c43468661.html,ler)和桑德斯有着相同的看法。不过,也有社会学家对这种趋势加上了一个时间上的限定。他们认为,在整体流动增强的同时,向上流动在增长,而向下流动在减少。1962年到1972年之间的情况与此相反。[15]关于向上流动的原因,桑德斯将之归结为的技术的变化和从工业向服务行业的就业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了高级职位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对非技术的体力劳动之需求的减少。克伯也肯定了西方工业社会向上流动的趋势。他同意马托斯的观点,认为大多数工业社会的经济膨胀和进步为向上流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二,代际流动的意义得到凸现。桑德斯认为,现在更为普遍

的是子辈比其父辈就业的职位更高,其原因在于所有的工业国家越来越强调正规的资格,以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多数国家教育资源的扩大。在这种条件下,工人阶级的后代不仅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在他们就业之前获得相应的资格,这无疑为他们进入更高级的职业阶层提供了重要条件;其三,短距离的社会流动更为普遍。也就是说,向上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低一级的职业或地位向高一级的职业或地位流动,这种流动的级差往往等于一,而不是大于一。[16]

在谈到社会流动的整体特征时,马托斯还指出,结构性的社会流动经历了从升到降的过程,而交换性流动则经历了从降到升的过程。关于两种不同流向之间的流动速率关系,米勒认为,较高的向上流动率不仅与较低的向下流动率相关,也可能与较高的向下流动率相联系。[17]也就是说,向上流动的速率与向下流动速率之间没有必然的比率关系。因此,向上流动的速率不能反映一个社会的开放程度。社会开放程度的最好指示器是向下流动速率,它表明社会上层在面临来自下层的竞争时维系其特权地位的势能状态。[18]关于这一点,郭德索泊等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把高水平的绝对社会流动的原因具体地归结为“阶级结构形态的变化”,且认为社会流动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阶级原点和阶级目标之间的关系,因此,“流动和开放性并非同一种现象”。[19]在他们看来,体现着社会不平等的层级构架是社会流动的前提,上一个层级不会因流动的原因而对下一个层级进行整体性的开放和吸纳。事实上,层级之间的开放与封闭是同时存在的,社会流动也是一个吸纳与拒绝的双向过程。因此,即使是向上流动具有绝对的普遍性,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局面也将是难以改变的。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结果

垂直性社会流动的合法性是以对社会分层之合法性的承认为前提的,而对社会分层合法性的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以其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积极功能为基础的。在谈到这一点时,克伯指出,社会流动首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在一个没有社会流动的高度不平等的社会里,往往会出现暴力;而社会流动机制

能鼓励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其生活的窘境。[20]他认为,当个人流动的希望减小的时候,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的本能反应和内冲动就是对整个分层系统的集体挑战,其结果可能就是暴力的阶级冲突。因此,他相信“尤其是精英层之下的社会流动对处于上层的人们来说是功能性的。没有这种流动,他们的地位和报酬也许会受到威胁”。[21]

应该说,社会流动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对许多社会学家来说,不平等是复杂社会的普遍特征,而且物质的不平等也并不是必然的坏事。对于一部分新自由主义者来说,追求结果的平等是与法律或形式平等的原则相互矛盾的,另一部分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物质分配的不平等在现代社会中是有利的,哈耶克就持这一观点。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追求鼓励着他们从事发明创造、改进技术。发明家和企业家或者会失败,或者会成功,但是社会作为一个整体会从这些充满活力的个体中受益。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具有能动性就在于其不平等,而任何平等化的企图都将窒息人们的创造性。

[22]不难看出,新自由主义对物质不平等的强调是以社会流动机制的存在为其前提的。

对一些社会学家来说,社会流动之所以是必然的,是因为社会分层中内涵着某种激励机制。新自由主义宣扬物质不平等的积极价值,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则强调社会不平等的积极意义。他们认为,社会不平等是无意之中形成的、保证社会中最重要的职位由那些最有资格的人担任的机制。这种功能主义思想在帕尔森和杜尔海姆的著述中也可以找到其根源。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坚持认为,随着人们在关于特殊功能的社会重要性之价值认识方面的趋同,复杂社会中的不平等具有了合法性。克罗姆顿在总结功能主义者关于社会不平等的思想时指出,他们在论证由政治和法律的平等者所构成的社会中物质不平等的合理性时所使用的两个相关的论据是,“其一,不平等的报酬提供了一种激励性结构,这种结构能确保有才能的人勤奋工作,发明创造,从而为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其二,给予这些人以较高水平的报酬的合法性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如发明家在功能上对社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23]

社会流动能否导致社会平等,这也是西方社会学家关注的一个问题。杜尔海姆曾经指出,除非社会不平等能够反映人们的自然不平等的分配,否则这一社会永远也不可能和谐运行。[24]这位社会学家不仅肯定了社会不平等的永恒性,同时,也提出了这种永恒性存在的逻辑基础:社会不平等与人的自然不平等应该保持一致。根据这一逻辑,社会流动的结果就不可能是社会平等。事实上,这种不平等的结果不仅仅是由于人的自然不平等,而且还由于一切社会存在的社会性封闭(social closure)所造成的。

克伯在肯定了社会流动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毁灭之预言的错误。根据他的逻辑,社会流动机制的存在是资本主义青春永驻的基础。但是,他也不无担忧地指出,“在不平等程度相当高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大范围和长期的经济停滞所引发的流动的锐减,可能是危险的”,[25]并由此而发出警告:美国正在缓慢地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马托斯对社会流动的结果作了比较系统的表述。他认为,社会流动对于个人的后果不仅表现在个人的心理和社会心理方面,而且还表现在个人的态度、行为和地位方面。对此,社会学者杰克逊和库尔蒂斯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流动和不一致性本身并不影响个人,尽管流动和不一致性的确可能会发生作用,但那只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相对于特定的亚群体而言”。[26]

马托斯本人不仅承认流动对个人的重要影响,而且还认为流动对社会结构有着重要作用。他讨论了社会流动对政治组织的影响。个人流动的模式涉及到人们对一个或另一个政党、运动、政治组织的参与和支持,也涉及到以社会性身份为标准(by social origin)的精英阶层和社会阶层的构成。在流动率高的社会里,人们可以想象他们个人地位的升迁而无须考虑与他们处于相同阶层或相似社会地位的其他人的命运。社会的高速流动淘空了中心政治运动和政党中的左派力

量的支持。也就是说,社会地位较低或较卑微的能人可以借助于社会流动机制而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这些人因而也就丧失了其在较低的社会阶层中的成员资格及其对这一阶层的忠诚和领导权。不仅如此,学者们还认为,向下流动的人和有志于向上流动的下层人,都倾向保守的政治、运动和政党。[27]

不难看出,在当代西方许多社会学家看来,社会分层具有某种必然性,社会不平等具有某种积极的功能。在社会分层的框架内,社会流动机制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正面意义。同时,由于层级之间开放性的不断增强和归属性因素对社会流动的制约力相对下降,社会不平等变得越来越可以被接受,甚至还被认为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的必要功能。这种认识倾向和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改变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激进色彩的日淡和保守色彩的日浓。社会与政治系统之间的紧张关系由此而得到了相应的缓解。这也应该是我们进一步理解西方当代工人阶级政治意识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参见Gerhard E.L enski:Power and Privilege,McGRAW-BOOK

COMPANY,1996,P289-292.

[2]参见Ce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ati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hy,1987,P122.

[3]参见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cgraw-Hill,Inc.1991,P367.

[4]参见Cel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ait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P237-238.

[5]参见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cgraw-Hill,Inc.1991,P14.

[6]参见Peter Saunders,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Routedge,1990,P69

[7]参见Judan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Prentice-Hall Inc.1984,P233.

[8]参见Cel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ati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238

[9]参见Cel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ti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P250-251

[10]参见Ibid,P251-252

[11]参见Ibid,P253

[12]参见Ibid,P253-254

[13]参见贾春培《外国社会学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第396.

[14]参见Cel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ati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P239.

[15]参见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Perntice-Hall Inc.1984,P245.

[16]参见Peter Saunders,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Routledge,1990,P69-70.

[17]参见Celia S.Heller:Structured Social Inequality,A Reader in Comparative Social Stratification,second edition,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P241.

[18]参见Peter Saunders,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Routledge,1990,P70.

[19]参见David Rose:Social Stratificatiom and Economic

Change,Hutchinson,1988,P14.

[20]参见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a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cgraw-Hill,Inc.1991,P369.

[21]参见Ibid,P367.

[22]参见Rosemary Crompton:Class Stratif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uent Debates,Polity Press P6.

[23]参见Ibid,P7.

[24]参见Peter Saunders,Social Class and Stratification,Routledhe,1990,P73.

[25]参见Harold R.Kerbo: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Class Conflict in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Mcgraw-Hill,Inc,1991,P367.

[26]参见Judah Matras:Social Inequality,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Prentice-Hall Inc.1984,P241.

[27]参见Inid,P241-242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5章 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圣才出品】

第15章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勃兴 15.1复习笔记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一)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 1.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兴起的背景 (1)在教育领域,20世纪20、30年代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受到抨击和冷落,代之而起的是复归于“教师为中心”的要素主义教育等新传统教育。 (2)20世纪50年代,这种教育价值又由于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对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压制而遭到抨击。 (3)现代人文主义者对教育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系统地阐明了他们的教育观点,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教育思潮。 2.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基础 (1)哲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人性论、认识论为主要内容,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②现代人文主义者把存在主义者追求人的存在这一观念作为核心内容,认为教育和培养儿童的目标就是促使人的潜能的实现。 ③现代人文主义者把丰富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发展整体的人不可或缺的因素,并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始于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在方法论上,它经由存在主义接受了现象学的方法,认为理解人的最好方法是不抱任

何先入之见,把一切先入之见搁到一边,进入他的世界观,以他的观点来看他的周围世界。 (2)心理学基础 ①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心理学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类的意识经验,认为人具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所以不仅应从知觉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要致力于在教育中恢复整体的人的观念。 ②人文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虽然我们不可避免地受制于遗传、体质以及各种存在本身的条件,但我们在反映及运用这些存在的条件时,仍有自由。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实现。 ③人文主义心理学还接受了精神分析学派潜意识这一概念,但指出人的内在本质是善良的,至于各种本能需要的满足只会有利于生长;在教育上,应该让儿童体验到兴奋与喜悦,教育者只能引导而不能压制儿童的成长。 (二)现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标自我实现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人格特征是:(1)整体性,即个体不仅存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感觉诸方面达到内部的有机整体性,而且在协调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也达到了和谐一致。 (2)创造性。创造性并非为少数天才所独有,而是每个人生来就存在的特质或潜能,因此应该从人的内部去寻找创造性的源泉。创造性的个体具有创造性的态度与倾向,表现出享受新事物和变革乐趣的性格,以及灵活恰当地应付突变情境的能力。 2.课程设置——由学科中心转向个体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倡“软课程”模式,主张: ①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重视学习者的需要,包括情感发展、认知满足、个人价值等内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考试复习题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期末复习题 1.阐述精神三变(尼采)理论的哲理。 答:尼采“精神三变”讲了三个关于骆驼、狮子、婴儿的故事。 (1)以三种生物骆驼、狮子、婴儿来譬喻人类精神的变化。他认为,精神会由骆驼变成狮子,再由狮子变成婴儿。骆驼,具有忍辱负重、意志强健有力、忍耐考验的特点;狮子,具有反抗的特征,是权力、威严、刚毅的象征;婴儿,有着超越,无欲望,无忧愁,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创造力的特点。 (2)这三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在起步的人生过渡阶段,一定要有坚韧、朴实,像骆驼那样忍辱负重的精神;当人生步入到具有一定权力阶段的时候,一定要十分辨证的运动,就应该转向婴儿的精神,创造一个完美的境界。 (3)作为一个现代大学生,怎么对待毕业后的就业?要点:不易跳槽;把握“精神三变”的精神特点。(卢梭: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2.为什么说痛苦是人的一种财富? 答:(1)尼采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人类对生命的观察越深,对于受苦的观察就越深。”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渡,像钟摆来回摆动;生命是一条毯子,苦难之线和幸福之线在上面紧密交织,抽出其中一根就会破坏整条毯子、整个生命。因此人的一生中,苦难、痛苦是必然的。 (2)以为痛苦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解放人的心灵,迫使生命的抗争。 (3)痛苦可以导致深刻的灵魂,它有助于人们的冷静的反思中去发现和揭示生命自身的内在矛盾,尤其是生命发展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转换过程。 3.何为“酒神精神”,请叙述“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异同。 答:(1)“酒神精神”出自古希腊神话。尼采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宙斯之子狄奥尼索斯出生后人们无节制地狂欢乱饮的描写,通过融化个体生命,使生命的“小我”陶醉于宇宙的“大我”的境界之中。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十三章 社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2012-12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王玉莉。 内容介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本书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论述了十二种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适用于高等院校马克思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具有“潮水”般的流动性与有涨有落的阶段性。其形成有时是自发的,有时则是因思想家的推动或倡导。其性质和具体表现多种多样。要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既要考察该时期的社会心理的动向,也要研究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思想学派及其思想家。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气候的“晴雨表”。具有整体性和普遍性的社会思潮,是时代必然性的产物,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无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思潮,还是法国古典时代掀起的悲剧运动狂风,以及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涌起的社会改革思潮,都与当时人们社会生活

条件相联系着,具有浓厚的时代精神。一个民族在一定的时代里,接受什么样的社会思潮,常常反映了该民族的思想和理论水平。社会思潮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 6.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家利益论★★★ 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见表6-1) 表6-1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见表6-2) 表6-2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见表6-3) 表6-3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新探索

考点二:权力论★★★ 1.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见表6-4) 表6-4国内政治中的权力理论研究

2.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见表6-5) 表6-5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含义 3.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见表6-6) 表6-6国际关系中权力的存在与根源

4.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权力的运用必须和国家利益相吻合。只有明确国家利益、正确判断国家利益,权力的运用才会而不会对国家利益有益。 (2)外交因素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因素,外交的权力发挥不好会影响到国家的权力。 (3)国家的权力受到声誉和道德的限制。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领袖人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名誉。 (4)权力的运用还受到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条件所限制的。当一个国家在对其他的国家进行侵略和干涉的时候,国际和国内的舆论压力会直接影响国家的权力。

考点三:冲突论★★ 1.冲突的概念 关于冲突问题的研究首先是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角度开始的,其基本含义包括: (1)冲突是指某一可确认的人或群体,有意识地反对一个或几个可以确认的人或群体,原因是它们各自在谋求不同的目标。 (2)冲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包括人与自然的斗争。冲突的表现最初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和竞争的关系。 (3)冲突的形式有暴力的和非暴力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有可控制的和不可控制的,有可解决的和不可解决的。 (4)冲突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无论国际体系如何,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冲突都是存在的。人们不能指望消灭冲突,同时也不能没有冲突。 2.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见表6-7) 表6-7冲突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想及其影响力是洪小南于2009年9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采取了将宏观整体研究与微观案例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科学比较,回顾发展阶段的研究方法。 内容有效性 本书分析了当代西方的现代化和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等社会趋势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了揭示其本质,分析其流变性并吸收其合理的成分。要纠正偏见,批判错误,影响,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 洪小南,男,1963年出生于安徽桐城市。现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大连哲学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哲学副院长。协会,大连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大连市政协委员。他们是安徽师范大学理学学士(1985年)和哲学硕士(1991年),大连理工大学哲学博士(2006年),北京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1995年至1996年),高级访问学者。哈佛大学(2002)。他们入选了教育部的“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新世纪亿元人才工程和辽宁省“四批”人才。主要研究领域: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科学技术哲学,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

学术著作有:文化哲学发展趋势简介,当代中国文化哲学研究,科学文化临时研究,临时科学文化前沿探索,哲学文化转向,文明城市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自然科学。他获得了宝钢“优秀教师奖”和大连市优秀专家的荣誉称号。他享受大连市政府的特殊津贴。他在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赢得了十多个省和部级奖项。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考试复习资料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分层:依据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或现象。 2、社会地位:指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具体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3、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阶层、阶级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具体指的是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权力、财富、声望、受教育机会等)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性。 4、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密切相关.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也称作社会流动。 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改变; 狭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职业地位的改变。 5、官本位制:在改革开放前的身份制分层体系中.干部的分层是一个核心内容.人们常把它称为官本位制。以干部和官员级别的垂直分层作为大陆社会的分成体系的基础.并由此派生出全社会的分层体系。 二、简答题 1、社会学家考察社会不平等的两种范畴 1)第一对范畴: ①法律上的不平等:直接与社会地位相联系.具体指各个层次的社会地位享有不同的法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相互区别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社会的公认。 ②事实上的不平等:涉及具体人群间的关系.指尽管各个地位群体和个人在法

律上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但是由于各自在行使自己权利的手段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实际行使权利的差异。 2)第二对范畴: ① 稳定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长期固定的联系.以及社会成员长时期停留在同一阶层当中。 ② 暂时性不平等:指社会分层地位和处于这种分层地位上的成员具有短暂的、临时性的联系.社会成员有可能或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地位层次或自动跨越地位层次。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影响 韦伯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对西方的分层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虽然现在西方对于分层的研究名目繁多.但都溯源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主要特点有: 1) 都采用多元的分层标准。常用的有收入、职业、教育、技术、种族、性别、宗教 信仰等。 2) 都采用具有连续性的定量标准。权力、声望等都是可以量化的标准。 3) 引进了主观分层的标准.声望、地位的划分都直接取决于人们的主观评价。主观 法、声誉法等都受韦伯理论的影响。 3、帕累托精英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 精英 非精英 执政 ↑ ↓ 非执政 解读:箭头指向即精英的循环路线。 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个社会.只有执政阶层的能 A 执政精英 C 非执政精英 B 执政层的庸才 D 芸芸众生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笔记

第一章自由主义 1、什么是自由,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有哪些? 答:自由是指按照自我的意志行事,自己选择、自己决定、自己负责,自我实现,不受强制。 ①自由至上,权利神圣:自由和权利容易受到他人、本国政府和他国侵犯。因此应受到自我保护、政府保护和法律保护。 ②有限政府原则:为防止政府超越保护人权的职能,政府的权力必须受到限制。 ③法治原则:限制政府权力的主要方法,就是政府必须以正式公布的经常有效的法律进行统治,而不是以临时的命令进行统治。 ④代议制原则:法律的制定应该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所组成的议会来承担。 ⑤分权原则:为了实现法治,保障人权,防止权力滥用,国家权力应该分开,由不同的机构分别行使。 ⑥人民同意原则:政治共同体的形成以及政府的建立和变更都应该得到人民的同意。 ⑦人权原则⑧政教分离原则⑨少数服从多数原则 2、古典自由主义是如何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何特点,存在什么问题? 3、新自由主义是如何兴起的,其理论基础和政策主张主要有哪些? 答:兴起:19世纪末期,西方发达国家相继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古典自由主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最终催生了新自由主义。 理论基础:格林的积极自由理论;韦尔的新个人主义;杜威的积极自由主张。 政策主张:①抛弃自由放任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 ②扩大政府权力③建设福利国家④进行财富再分配 ⑤扩大直接民主⑥提倡社会公平 4、保守主义是如何兴起的,有什么特点? 答:兴起: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政治动荡,出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新左派运动和对政府的其他抗议活动,70年代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严峻的现实引起人们对新自由主义理论的怀疑和批评,形成新保守主义。 特点:①保守主义带有较多的经验主义色彩,对崇拜理性和滥用理性的现象进行批评。他们既强调理性的限度和经验知识的重要,又重视历史传统的作用和社会的自发演化性质。 ②保守自由主义者强调校级自由,批评积极自由观会导致强制,最终破坏自由,认为真正的自由应该是消极自由,即摆脱他人干涉的自由或不受制于他人专断意志的自由。 ③保守自由主义则坚决捍卫自由市场秩序,经济上,保守主义者揭示政府的失灵和政府干预对经济发展的危害;政治上,他们集中批判政府干预导致的政府超载、官僚主义、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对自由、民主和法治的破坏。哲学上,他们主要批判了国家干预主义的哲学基础同时为自由市场秩序提供了新的哲学论证。 ④保守主义更强调民主的间接性质。主张恢复间接民主,提倡能人统治或专辑治国论。 5、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有何区别? 答:旧个人主义: ①个人是单一的、最封闭的存在,是原子个人。 ②所有权理论:个人是他自己身体和能力的所有者,他所创造的价值被视为身体所有权的延伸。 ③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不存在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社会利益。 ④只有个人才能对自己负责,不存在集体的或社会制度的责任。 新个人主义:

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1

透过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看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实质 摘要:本文从剖析社会思潮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源泉,西方资产阶级主要价值观及其优长、缺点,当代西方社会主要思潮三个方面,洞悉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对当代西方主要思潮的影响透视其本质。 关键字:社会主义思潮;资产阶级价值观;当代西方思潮;人本主义 1.引言 在肯定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步性、现实性的同时,需要进行科学分析、辩证对待、大胆借鉴,同时又要进行彻底批判、坚决斗争、实践超越,透过对其特点深入剖析揭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在阶级性质上的虚伪性、反动性和话语上的霸权主义。 在对当代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实质进行探索前,我们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一定阶段、一定阶层的利益和要求的一种思想倾向。或者说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 思潮的发生发展的规律:向着成熟的学术理论发展,向着普遍的社会心理发展,渗透和沉淀,影响力不断扩大。 社会思潮具有6大特点 (1)历史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总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并带有该时代的印记,对该时代人们的精神层面、生活层面起着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2)区域性。表现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文化背景、生产力水平的差异而生成的各异的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有国外引进的,也有本土产生的。 (3)群体性。表现为社会思潮在一定阶级或阶层的人群中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支持,显现出绝大多数人的共鸣与趋同。 (4)功利性。表现为社会思潮作为一定社会利益集团的一种愿望表达,它总是带有明显的目的亦即功利色彩,与其利益和要求联系在一起。 (5)变异性。表现为社会思潮的时效,并非一成不变。当现有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方向一致时,其思潮就能保持、维护、控制在稳定的状态;反之,就会刺激社会信息反馈机制的调整,迫使意识形态升级换代,以新的面目出现。 (6)症候性。表现为社会思潮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情感的表征,是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直接反映。大量社会潜意识的产生和郁积会蔓延成某种症候,并以象征化的符号来宣泄。 综上所述,社会思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社会现实基础、有群众基础、有广泛的影响力。 2. 当代资本主义价值观及对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产生的根源及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章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 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和过程。 2、社会资源:是指人们所能占有的经济利益、政治权 力、职业声望、生活质量、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够发挥能力的机会和可能性,也就是能够帮助人们满足社会需求、获取社会利益的各种社会条件。社会资源具有两大特点:一是稀缺性,二是有用性。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既成了对人们社会地位高低的评价依据,也成了人们社会分层地位的基本标志。 3、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差异。 社会地位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成员通过各种途径(出生、继承、社会化、就业、创造性活动等)占据种种不同的社会地位,获得种种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4、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5、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特点:第一,阶级分层 反映了阶级社会里社会分层的本质特征。第二,社会分层并

不都是阶级分层,不能把社会分层等同于阶级划分,不能对社会分层简单化。第三,社会分层是一种历史现象。第四,社会分层必然导致社会冲突。 6、西方社会学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有多种,但其中影 响最大的是韦伯的分层理论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7、韦伯的分层理论。韦伯主张从收入、权力、声望三 个角度划分人的社会地位。这三种东西在任何社会都是有价值的和稀缺的,因此在各种社会中,人们总要追名、逐利、争权,社会分层结构就是用等级秩序将上述活动纳入制度化轨道。韦伯的分层理论对西方分层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后的分层理论都是源于韦伯的分层理论。 8、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精英,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社会 集团,而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干,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社会成员。这些在不同领域获得最高分数的人可以划归一个等级,即精英人物。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精英的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9、社会阶级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 的人们所组成的一种大的社会集团。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在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思潮主要为三个方面 1,传统思潮如保守主意和自由主义以及教派主义民族主义等 2,新派思潮如女权主义和绿色和平主义、以及后行为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 3,学科交汇如新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 影响: 政治思潮作为一种观念形太大致归结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备共同政治倾向和广泛影响的重大政治思想潮流。以此基础上我们能够得到:思潮具有理论导向作用,即对某一时代的普遍政治观念,或者是政治学说的发展方向具有直接的带动作用。从政治概念研究的角度上来说,它与政治学说有很大的不同,政治学说历史影响长远,相对稳定持久,可能一时不为更广泛的民众所了解。而政治思潮是一种社会曾面的动态思想倾向,它蕴涵着某种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的意义。判断某一政治思潮的特点,地位和重要性,不是取决于它在

某一历史时期是否重复出现,存在多长时间,而是在于它是否能成为标志政治观发展的潮流,凡是能够成为某个时期具有主导性的政治思潮,总是具备广泛的群众倾向,影响其对应的政治活动,甚至能影响到政治学说的发展。 也可以说,政治思潮是政治学说的发源地,作为某部分人的思想倾向,它不是孤立的,而且是必然有着与社会接轨的现实存在其中。而政治学说的背景反过来又会影响到政治思潮的发展。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可以说流派纷呈,五花八门。王玉莉主编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介绍的十二种思潮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代表,包括新自由主义、女权社会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未来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后殖民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市场社会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第三条道路”等。本书依据翔实材料客观地论述了十二种思潮形成的历史背景、思想来源、主要代表人物及其基本主张,对每一种思潮的合理因素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与阐述,态度鲜明,期望能为青年学生和广大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资产阶级价值观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价值观与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资产阶级是根据一些西方经济学思想学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为资本主义社会所做的阶级划分当中的富有阶级之一;在马克思主义里,资产阶级被定义为在生产商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生产工具的阶级,和“资本家”实际上是相同的意思;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本质上是互相敌对的,例如,劳工自然都希望薪资能够越高越好,然而资本家却希望薪资能够越越低越好。在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语中,资产阶级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机构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过对公司大多数股份的掌握、选择权、信托、基金、中介或关于市场业务的公开发言。因此“资本家”是指财富主要透过投资得来的人,而他们不需要工作以求生。在现代非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用法里,资产阶级和普罗大众时常被用来指称富人与穷人,而不一定是指拥有或不拥有生产工具的人[1]。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2]。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因此,价值观是指主体对自身及外界事物的价值定位。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衡量进行衡量和评价的,这些标准都可以称为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第二,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关于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认识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 众所周知,印度的种姓制度已经有2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种制度下,印度社会被分为社会地位不同的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社会不平等是以“等级”的形式存在的,在罗马就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到了19世纪,人们广泛使用“阶级”和“阶层”概念来描述社会中人们的地位等级。而从这些现象看来,我们就可以明确社会分层是建立在制度,法律,规范和社会结构基础上的,比较稳定持久的,已经制度化的社会不平等关系。因此,社会分层是依据一定的同一性标准,把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虽然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不断的提高,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种姓制度依然以各种方式顽固地存在着。广大低种姓的民众和“贱民”依然没有土地,被逼在有辱人格的条件下工作,并且接受着高种姓人的虐待。翻开报纸,几乎每天都有种姓暴力的报道,或因种姓不同通婚而自杀,被杀,被烧,被裸体游街的;或因不同种姓间的世仇而血腥残杀的。至于低种姓民众在各种场合被歧视,被隔离,受虐待,受排挤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种种迹象表明社会分层早已经根深蒂固。 但是归根到底,怎么会出现社会分层呢?我想只有更好地理解社会分层的基础才能更好去认识它的现象。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对社会分层理论的认识,他认为其是多维的。而在后来,他的方法被其他社会学家逐渐细致化和扩大化,最后提出了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利---政治标准。 韦伯认为,财富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这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与劳务的能力,即把收入作为划分社会阶层,阶层结构的经济标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这句流传在民间的话,似乎一语道破了现在社会阶层的经济现状,多少人想通过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可是终其究竟,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如愿呢? 社会标准指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获得的声誉与尊敬。在西方分层理论中,常常按这个标准把不同的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社会身份群体,即那些有着相同或者相似的生活方式,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等量身份尊敬的人所组成的群体。这让我联想到我们经常说到的“暴发户”,不少的暴发户总以为自己的经济环境得到很好改变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但是他们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想要处于的那个社会阶层,从一开始就不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所以要想获得认同获得尊重,我想确实需要很大的努力来改变这个社会角色。 政治标准指权力,权力不仅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关系,也取决于个人或群体在科层制度中的地位。虽说是划分社会地位一个不可缺少的标准,但是引出的问题和影响却不少。前几天,辽宁的一女大贪官被依法判处死刑,贪污金额接近一亿,一个小小的土地局科长竟然靠着不断的贪污,直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_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读书笔记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当代西方形形色色的政治思潮中的主流思潮,它从各主流思潮产生的背景开始探讨,随后简要得概述了各种主流思潮的发展历程,以及各思潮的领袖人物和代表思想家得主要观点,然后论述了各种思潮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力,而尤为重要的是作者站在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立场上对各种思潮进行了批判和总结,吸取其中的合理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思想多元化提供参考。 为了详尽的说明西方的政治思潮得理论,作者首先从西方主流思潮的灵魂——基本理念出发。因为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流行的各种主流思潮,虽然有种种不同的具体主张,但是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却是相同的。把握住它的基本理念,要想理解它的思想就容易多了。 在该书中,作者列举了和详细介绍了三种基本理念:天赋人权说,社会契约论,理性法制观。这三种思想可以说是西方政治思想的精髓,各种政治思想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它们是当代西方各种主流思想的活的灵魂。 有了思想,要想成为现实和指导实践,必需有承载它的东西。因此作者接下来就阐述了主流思潮的载体:基本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代议制民主。它是一种由人民选出代表(议员和公职人员)执掌国家的权力的民主制度,现在西方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得代议制民主。 最后,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探讨各种主流思潮的背景、发展、影响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这些主流思潮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非主流的左翼思潮,包括社群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民主激进主义,无政府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最后还简要介绍了从传统到现代的非主流的另类思潮:女权主义和生态主义。 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及其丰富和思想政治界的异常活跃。而且,从这些政治思潮中也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和引发我们的思考。 世界上有两种影响较大的国家起源学说,一种就是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另一种就是社会契约论。马克思的阶级起源说可以说是从人类社会发展得本质着手,认为国家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社会契约论从人们的社会交往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出发来讨论国家起源的。契约是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平等的自由协商订立的,本质是自愿协作和自由合意,一经订立就具有约束力,受法律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一种用市场交易关系来解释政府的起源及其体制的合法性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国家不是神造的,国家应该按人的理想,知识来设计,创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急剧变动及当代西方思潮的涌入导致了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由于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国际社会,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积极应对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挑战,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所以,我们认真研究其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应对挑战的措施,对于提高我们的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全球化 一、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概况 所谓社会思潮,是指某一特定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状况,并适应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状况和要求,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的思想潮流。其实质是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学术文化观点和实践在社会层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间相互制约的总和或总体特征。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是指产生于西方社会,发生于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社会思潮。它派系庞杂、学说众多,首先就学科领域而言,社会思潮可表现为政治思潮、经济思潮、文化思潮、哲学思潮等。具体到各个领域,诸如政治自由主义、政治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属于政治思潮;诸如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主义、货币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属于经济思潮;诸如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抽象主义等属于文化思潮;诸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属于哲学思潮。当然这种区分也只是大致性的并非绝对化的,有些社会思潮同时涉及多个领域的内容,像全球化思潮既包括经济全球化,也包含了文化全球化,同时又涉及一系列政治问题。各种思潮内部还存在许多派别,这些派别都有自己的思想观点、理论体系,而且又都有其符合社会心理的情感内容,在社会的某一层面占有一席之地,在各自领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而言之,这些思潮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因而又有如下共同的特性。 第一,非理性主义色彩浓厚。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最早源头可追溯到l9世纪末2O世纪初哲学上的非理性主义流派——意志主义。叔本华、尼采的意志主义引发出以无意识、泛性论等非理性的“欲”为主要特征的弗洛依德主义,以及以个人的情绪体验为核心的存在主义,影响到以社会批判为核心,鼓吹“爱欲解放”论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影响又从哲学波及到众多其他领域、文化形态史观、宗教社会等也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 第二,相对主义的流行。相对主义最先冲击的是科学上的绝对主义,主要依据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哲学上的相对主义是从反对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哲学开始的。以晚年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和利奥塔的后现代主义为代表的新相对主义思潮,目前正深层次地影响着西方社会思潮的各个流派。 第三,人本主义倾向明显。西方社会人性异化的事实乃是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普遍关注人的问题的根本原因。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给人的生存与发展以及人性的解放等等“属人的问题”以合理的说明。在现象学、存在主义、人格主义和哲学人类学等人本主义流派看来,思想家们不应关注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的成果,而应力图关心现代人的困境、痛苦、恐惧和迷惘的现实。 第四,注重全球问题,关注人类未来发展。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世界新科技革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它既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前景,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许多全球性问题。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在现代西方社会思潮中产生了未来主义。未来主义从全球角度探究人类面临的新问题,并探讨新科技的应用和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体现了理论的超前性、预测性。 如果说,在农业社会里,人们总是着眼于传统的历史经验,工业化社会里,人们总是注重现实的实践活动和利益得失,那么,在步人信息化社会时,人们更注重从现实中把握未来,从未来规则中发展现实。 二、分析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社会思潮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对社会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已经深深地融人国际社会,庞杂的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的相当一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起了消极作用。例如,存在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流传,曾导致不少人不恰当地强调个人自由,反对社会制约。这种思潮也就一度成为“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理论基础。在我国80年代的“弗洛伊德热”中,精神分析学说的某些观点曾成为一些人丢弃社会道德理想,把自我与社会对立起来的理论依据。它早在上世纪2O—3O年代就传人我国,80年代又会同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我国广泛流传,以至继“萨特热”、“弗洛伊德热”之后,又形成一股“尼采热”。尼采及其先驱叔本华的某些观点曾成为我国一度蔓延的悲观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心态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前些年出现的中西文化比较热潮中,有些人受西方文化形态史观的影响,无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导致文化虚无主义的出现。所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对西方社会思潮进行正确地引导,结合我国实际进行合理地传播,做到批判与借鉴有机结合。 首先,应当追踪有关思潮,特别注意在改革开放环境下西方思潮的冲击,深人分析和评判其本质。事实表明,社会思潮是动态的,常常可以跨越地界、国界,跨越世纪,影响极大。特别要明确的是,对我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许多西方思潮,尽管它们在产生之时对其社会环境而言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西方社会制度与我国社会制度的差异性决定了他们流向我国以后则往往变成祸水。况且,有些进入我国的社会思潮本来在当今的西方社会已不再时髦。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盲目追随,除了给人的思想造成混乱之外,别无他用。这方面的教训是相当深刻的,我们应当认真吸取。以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情况为例,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文化也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来,如果及早有意识地分析研究可能由之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后发生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必然被大大限制,甚至未必能形成气候。应当承认,当时介绍和出版的大量哲学、政治、经济和文艺方法有影响的思潮,对于刚刚步人改革开放时期的人们来说,有开阔眼界、促进学术的作用。其中的某些观点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即使如此,其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矛盾反应的本性也并没有改变,仍然不能掩盖其很大的消极作用。可惜的是,长期封闭导致的信息饥渴使人们疏于分析和防范,忽视了中国的背景和特点,对帝国主义推行其价值观的意图即和平演变的阴谋没有足够的分析。结果,西方思潮很快便在中国泛滥成灾。于是,许多人人生观倾斜,价值观缺失,道德观沦丧。这是一个严重的教训,也是我们在分析思潮时必须记取的。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社会角色的变迁导致了社会流动,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角色。我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当我们从一个角色转变为另一个角色的时候,我们就极有可能就会造成一种社会流动。当一个人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过程叫做社会流动。也就是说这种社会角色的转变过程就是社会流动。 台湾艺人林志颖,他的生平可以说是众多角色的扮演,而且扮演得也非常成功。林志颖是集职业赛车手、歌手、演员、企业家、摄影师、摩托艇手(新的挑战)、台湾网络协会身兼数职的要员、美国/内地/台湾众多官方形象及公益代言人等等多重身份于一身。跨界之大、涉及领域之多,令人惊叹。(引用百度百科)。林志颖的这一生经历过好多不同职业的转变,也是社会角色的转变。同时他可能一人兼数职,也就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他的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种类之多与角色之间彼此差异较大,实属不易。 另外这种角色地不断更改交替的过程造成了一种社会流动。比如说他从歌手,演员到去服兵役(其实他有服过两年兵役的,而且在部队里也非常优秀),当他不在是演员,歌手的时候,别人就会顶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了歌手演员,就不会让这个位置空着。而他也以另外一个身份融入到另一个集体里,这时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这样就造成了社会流动。人们的职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有所变动,同时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带动了另外一些人的社会职业以及社会角色的变动,这样的更替让社会流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就像小河流水一样,永远是新生命。 同时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也是一种社会流动。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了阶层的概念,那时的人们争先去考状元,为的是出人头地,进入另一个社会阶层。当某个书生成功地考取了状元后,他将取代原来的官吏,而他也从低卑的阶层跃进了中层,而相对的各种剥削或者那些官员的退休以及触犯刑法的官员被撤,总之有人走了,就会有人来接替他的位置。不管哪个阶层都如此,这样的流动让社会处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社会流动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威胁,有的人被迫要改变自己原来的角色,高兴或是不高兴都要接受这个被社会给予的角色,还要努力扮演好他。如果扮演不成功,那么你就可能沦落到更下层。总之社会角色与社会流动时彼此影响的,他们的存在是让社会更加的充满生机。 社会角色与社会分层的彼此关系与影响。社会角色在社会中的每个层面都有自己的地位,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也就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就需要我们努力扮演好我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