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湖北省恩施高中彭远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形成是自然原因与人为因素作用于脆弱生态环境的结果。

2、通过对荒漠化成因及对其他地区的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运用图文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研究能力。

3、了解荒漠化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以及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与实际案例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到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若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人地协调是其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从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中,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是可以治理的,但目前我国的荒漠化仍是总体扩张的趋势,因而防治荒漠化又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提高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认识。

【教学重点】

1、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3、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我国不同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及对其它区域影响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荒漠化视频

【教学过程】

观看沙尘暴天气的影响视频(2分钟);读下表:

通过视频与北京市不同时间发生特大沙尘暴的次数统计表,我们了解到沙尘暴天气对人们生活与生产的影响及北京市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次数越来越多,为什么北京市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两节课就来探讨引起北京市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 荒漠化及荒漠化产生的因素、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转承:在了解荒漠化产生的因素、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荒漠化发生的过程及荒漠化的含义.

一、荒漠化的产生

荒漠化的发生过程: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

(一)荒漠化概念:(见课本)

【自主探究】:1、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异人类活动沙漠化

2、根据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定义来讨论两者的区别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形成原因是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谓“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环境中,由于过度的人为活动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漠景观,造成了土地生产力下降的环境退化过程,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除沙漠外还有石漠、盐漠、泥漠等。

转承:一个区域出现了荒漠化,究竟是那些原因引起了该区域的荒漠化呢?

(二)、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合作探究】:读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气候因素和西北地区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师生共同分析影响中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气候因素有哪些?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量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西北地区自西向东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1、从风力的大小、大风

的天数及降水变率等方面分析得出气候干旱、风力强

劲、降水稀少是造成荒漠化的气候因素。2、年降水

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

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讲述:河流改道、河水泛滥、鼠类的破坏与不利的气候条件叠加破坏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为荒漠化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条件。

转承: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荒漠化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对荒漠化过程起决定性作用: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人为因素的内容及阅读相关景观图片,阅读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多种人为原因所占比重图完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表格,老师归纳纠错。

人为因素百分比(%) 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樵采32.7 能源缺乏地区破坏植被,抑制风沙移动的机制

受损

过度放牧30.1 半干旱草原牧区和绿洲边缘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农垦26.9 干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9.6 干旱半干旱的河流区域从根本上破坏生态环境

工矿交通建设0.7 大型矿山、道路建设不注意环

保地区

加速沙化进程

其他人类

活动

局部地区造成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

分析内蒙古浑善达克荒漠化的原因。

【学以致用】比较1989年与2000年浑善达克沙地的沙丘(包括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所占比重有什么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转承:上节课我们学会了分析影响荒漠化的原因,本节课我们通过了解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来确定怎样制定防治措施。

【合作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及危害”材料

并分组讨论(分三组进行,一组负责一问,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结论)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3、内蒙古农牧交错带荒漠化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危害?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农牧界限向北推进,意味着农作侵入牧区,大片的草地将会变成旱地。这样,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存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荒漠化加剧→土地肥力减弱→再度开垦→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使得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成为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一是导致土地荒漠化,土壤肥力下降;二是农牧交错带植被破坏严重,大风刮起的飘尘随西北风南下进入华北平原,污染首都北京及华北各大城市的环境。如北京的沙尘暴天气。

转承:荒漠化给当地及周边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措施能有效的防治荒漠化呢?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及相关材料结合景观图片,从影响荒漠化的因素分析

转承: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下面我们通过材料了解沙坡头治理荒漠化的措施及防治荒漠化的经验。

【合作探究】阅读课本“沙坡头治理荒漠化的经验和措施”材料,要求学生在图中找到沙坡头,其周边的自然状况:贺兰山、腾格里沙漠、黄河。(沙坡头位于宁夏中卫县西,滔滔黄河在这里经过,包兰铁路沿着黄河,横穿腾格里沙漠南缘。这里特别在冬春季节风力强劲,对包兰铁路形成了威胁)思考讨论:

①沙坡头试验站采用什么措施来固定流沙?效果如何?

②这种措施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是如何起到固定流沙作用的)?

③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工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1)沙坡头采用了草方格沙障技术固定流沙,用于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包兰铁路自1958年通车起一直畅通无阻。

(2)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②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

(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

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能力提升】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了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图:

请同学调查恩施自治州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提出治理的有效措施。(下次课交调查分析报告)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荒漠化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的结果。防治荒漠化应以人与自然的协调为核心,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措施,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板书设计】: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一、荒漠化的产生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过度农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其他人类活动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

2、生态恢复与建设

【教学反思】我觉得本节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

二、指导学生读图,读材料,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节课通过设计的一些具体问题中,让他们通过读图读材料回答问题,然后整理成结论,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筛选出有效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三、教会学生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去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体验过程,并逐步得出结论,主动参与。

本节课的问题和不足: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显得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不会用简短的语言归纳,很多知识点混淆。

【教师点评】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结构完整,思路清晰,材料丰富,形式多样。视频的切入,引入大量的图片与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归纳,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分析西北地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 2.掌握荒漠化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3.结合区域特点了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知能点拨 1.荒漠化的成因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因素 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荒漠类型多、面积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 (3)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如下图表):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包括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迫于生计,人们无可选择地被迫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为 因素 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 樵采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 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2.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防治的原则和经验: 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 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如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 典例鉴析 典例 1.读“内蒙古某县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图中阴影部 分表示荒漠化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区域发展 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 我们这两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 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 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出

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 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合作学习→认识区域差异→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尹时芳12级金融二班 摘要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土地荒漠化呈现分布广泛、成因复杂多变、类型多样、发展迅速、危害严重等特点。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使荒漠化和沙化扩延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从我国的长远发展考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 成因;防治措施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有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1土地荒漠化概念及成因 土地沙漠化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化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而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1.1荒漠化发展的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指异常的气候条件(尤其是严重、长期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 风蚀加快, 引起荒漠化。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多分布在内陆腹地, 是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和生态及其脆弱的环境地带[16]。气候干燥时,加快了荒漠化的进程, 气候湿润时, 荒漠化就逆转。我国华北地区近年来历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强供沙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与河北西北部近25 万hm2 的沙化发展区(京西北沙化发展区) [22]。而且, 最近几年频繁发生于我国西北、华北(北部) 地区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进程。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1.2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1?2?1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1?2.2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如河北省坝上地区属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带,也是内陆河流

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课后检测能力提升中图版

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一、选择题 “安固里淖”,史称鸳鸯泺,是华北第一大高原内陆湖,草原面积23万亩,水域10万亩,曾经水草丰美,鹅雁栖息。短短几年时间,碧波荡漾的安固里淖从10万亩的水域面积就锐减到不足千亩,直到2004年冬季彻底干涸。据此回答1~2题。 1.而今,当地群众说“坡地风舔了,滩地起碱了,生活危险了”,这反映了当地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 ①土地沙漠化②土壤盐碱化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③④D.②③④ 2.造成“安固里淖”干涸的原因可能有( ) ①连续多年气候大旱②严重超采地下水 ③蒸发量突然增大④湖泊旅游业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第1题,根据题干可知,当地由于水源短缺,湖泊干涸,造成了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第2题,“安固里淖”消失的主要原因除气候干旱外,与当地过量开采地下水也有关系。 答案:1.A 2.A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3~4 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渍化 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4.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类活动有( )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③⑥ 解析:第 3 题,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第 4 题,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因此只有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3.C 4.B 5.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我国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下列措施中正确的有( ) ①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②确定合理的载畜量③进行大规模人工降雨④退耕还牧⑤大打机井,大规模开采地下水⑥开展大规模垦荒行动 A.①⑤B.③⑥ C.①②④D.④⑥ 解析:选C。目前我国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在西北地区的防沙治沙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合理载畜,退耕还牧等。 读新疆土地类型及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图,回答6~7题。 6.新疆荒漠化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冻融作用D.盐碱化 7.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造成荒漠化 解析:第6 题,由右图可知,风力侵蚀在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中占比最大。第7 题,由新疆土地类型图计算可知,该省区草地、林地、耕地面积比重大于50%,所以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于该省区林地面积占已利用土地面积比重较小,所以荒漠化不可能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人类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荒漠化进程才能够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知识交流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最新考纲]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 [思维导 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 1掌握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2. 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 其防治措施。 考点一荒漠化 EF基础落实--------------------------- ■ 仁含义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 ?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 (1) 自然因素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 大面积地表裸露 ⑵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3 .荒漠化的危害 (1) 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2) 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⑶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 (4)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 4 ?荒漠化的防治 (1) 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2) 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_______________ 民。 【提示:实现荒漠化防治的根本措施是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1.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 自然因素一一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一一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f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一一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人为因素分布区及破坏原因危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草药材分 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 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 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 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2 .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渍化深化整合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论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策略 外国语学院英语四班 201505010401 徐艺玮根据课上所讲以及所播放的视频资源,由此探知沙漠化是沙质荒漠化的简称,是土地荒漠化的一种类型,其主要成因是气候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同时,沙漠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严重的危害。防风固沙和合理水资源利用等是解决沙漠化的关键,并可开展工程治理、植物治理和汲水、输水及灌溉等一系列治理方法。 中国是受沙漠化严重危害的国家,自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大规模的沙漠治理研究。沙漠化土地的土壤粒间孔隙大,内部排水快,蓄水量少且易蒸发失水。且砂质土的毛管较粗,毛管水上升高度小,如果地下水位较低,不能湿润表土,植物则很难在表土上生长。由此,笔者论述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沙漠治理的主要方法,并重点比较不同技术间的优缺点,为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提供依据。 一、中国土地沙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异常的气候,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2、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3、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在最大程度上影响了沙漠化的形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沙漠。 二、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主要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与成因分类 2、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3、通过多幅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学情分析 这部分的内容相对简单,图形较多,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以及之前学习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较快。 四、重点难点 1、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3、通过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学习,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五、教学目标 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六、学时重点 1、读图总结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 2、总结荒漠化的成因,进而学会分析其他灾害的成因 3、学会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第一课时《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 导入:观察一组图片,说出图片反映什么问题?导出荒漠化。 活动2【活动】[板书]一、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现状 读书P16,说出荒漠化发生地区、本质、成因、表现及类型、现状。 活动3【讲授】教师讲授 区别荒漠和荒漠化: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演化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区别沙漠化和荒漠化:沙漠化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简单地说,荒漠化是指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 或丧失,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而沙漠化是指单纯在干旱地区由风力作用 引起的沙质荒漠化。 区别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土壤盐渍化和红色荒漠化 活动4【活动】[板书]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读图]"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要求学生读图分析以下问题,并请同学小组 讨论,找代表回答。 (1)西北地区的位置有何特征?包括哪些省区? (2)西北地区有哪些地形区?以什么地形为主? (3)从位置和地形上分析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活动5【讲授】教师总结 1.位置和范围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精选文档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反思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这一课时内容我采取的是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本 节课是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的开章第一课,是学生学习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篇,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区域的现状,如何去解决区域的问题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方法尤为重要。下面从本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来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深层次解读教材,合理取舍知识本节课课程标准要求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该标准是借助典型区域案例,进行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分析。而本人教学的主线是使学生充分掌握分析区域发展与环境问题时的基本思路:“区域T区域自然环境条件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及原因分析T区域环境问题的危害T区域的治理”这一分析思路,最终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本节课的一大优点。 2、情境创设,引人入胜本节课开头,我让学生观看了一组图片,把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了起来。让学生自己有兴趣去分析西北地区的性状,并且从图片中涉及的知识点可联系去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接下来,学生接受知识也更为主动了。首先,按照区域研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读图,分析该区域的气候、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第二步,让学生根据该区域的自然环境分析该区域,结合教材相应内 容,分析归纳、并以图示的方式说出造成 精选文档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之后,让学生根据荒漠化发生的每一条原因,提 出相应的对策,学生理解起来非常顺畅,有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夯实了知识基础。 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1、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 本节课课程标准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因此,不能只就案例本身进行分析,应该使学生通过本案例的学习,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一思路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因此,对教材进行合理删减与整合,把完整的学习思路呈现给学生是达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关键,同时,注重最后的归纳与提升,最终转化为学生对区域环境问题分析的清晰的思路是案例教学所必须关注的。2、西北地区讲的不够仔细,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熟悉西北地区的概况。而我只是通过一系列的图片来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并没有给足学生时间去分析、查阅资料。 3、活动时间不够,分析不够透彻,应适当放弃几个活动内容,保证学生将重要知识理解清楚。另外,有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进行总结,比如分析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4、要重视对地理问 题的探究,通过阅读案例获得经验T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分析T合作学习T认识区域差异T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选择典型性、针对性强,内容丰富、 相对完整、可读性强的案例,安排在新课结论性知识之前, 精选文档 用于提供归纳推理素材。我们应该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地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方法。

(荒漠化的防治)学案人教版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 一、.考点再现: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二、知识结构: 三、主干知识梳理: 考点一: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 1、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因素发生变异与人类过度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按荒漠的成因分类:有风蚀沙漠化、水蚀荒漠化、冰蚀荒漠化、盐碱荒漠化等。其中风蚀荒漠化是最主要的类型。我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的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此外,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黄淮海平原区和青藏高原区也有较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全国荒漠化土地262万平方千米。

3、土地荒漠化是逐渐发展的过程,有一系列的“先兆”(即指示荒漠化的迹象),迹 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迹象类型主要表现 生物迹象 ①单位面积生物量减少;②生物生产能力下降;③主要植物物种丧失; ④植被覆盖度下降;⑤主要动物物种丧失;⑥牲畜数量或品质下降。 土壤迹象①壤紧实度增加;②土壤盐碱度升高;③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 其他迹象①沙丘活化;②地表反射率增加;③沙尘暴频率增加。 考点二、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 1.我国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 范围:西北内陆,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 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起伏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气候:远离海洋、加上高大山地特别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同纬度降水最少、最干旱的地方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位 置 干 旱 地 形 高原面积广大 高山环绕盆地 青藏高原隆起 本区水分条件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逐渐演变,东部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呈草原景观,受水分条件制约向西逐步变为荒漠草原。西部因干旱的大陆性气候,为荒漠景观。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2、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 ⑴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基础)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 自然地区东部(内蒙古温带草原区)贺 兰 山 西部(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气候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旱大陆性气候 自然景观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 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 地 理 位 置 深 居 内 陆 气 候 条 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化作用 荒 漠 化 平地 沙质 沉积 物覆 盖深 厚 物 质 基 础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2.1.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A卷)作业Word版含解析

第二课时荒漠化的人为原因和防治(A卷) [考点分布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人口增长、耕地扩大所产生的影响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表示() A.土地盐渍化B.下游河流水位上升 C.下游河流流量减少D.流动沙丘向绿洲侵袭 答案 C 解析从图中地理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判断人口增长、耕地扩大带来的上游用水增加,会使下游河流流量减少。 2.导致图示区域荒漠化问题加剧的人为原因有() ①燃料短缺②砍伐森林③不合理灌溉④盲目扩大耕地⑤风沙侵袭⑥人口和贫困问题 A.①③⑤B.②③④ C.①④⑥D.②③⑥

答案 B 解析注意抓住题目中关键词是“人为原因”,燃料短缺、风沙侵袭、人口和贫困问题均不属于人类活动。 石质荒漠化简称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如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等(右图)。读图回答3~5题。 3.形成我国西南地区石质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风化作用显著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冲刷D.风蚀作用显著 答案 C 解析西南地区属于季风区,地势起伏较大,夏季暴雨冲刷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出现石质荒漠化,故C项正确。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显著主要指干旱地区;该地属于红壤区,土质较黏重。 4.形成石质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过度放牧B.开山取石 C.陡坡开荒D.交通建设 答案 C 解析石漠化主要位于云贵高原地区。该地区地形起伏大,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陡坡开荒导致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故C项正确。 5.石漠化发展的后果是() A.土地资源的丧失 B.地下水资源更加丰富 C.农业从种植业为主向牧业为主转变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

2021-2022年高中地理第3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2节荒漠化 的产生与防治学案中图版 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重点) 2.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重难点) 一、荒漠化的产生 1.概念:荒漠化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原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异常会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抵抗力下降。 ②干旱多风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导致作物歉收、草地载畜能力下降。 ③贫瘠的土地在干旱条件下易发生风蚀导致荒漠化;农田因蒸发加快而加速可溶盐类的蓄积,导致盐渍化。 ④暴雨也是造成荒漠化的原因之一。 (2)人为因素:人口的激增及自然资源利用不当,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①过度农垦:许多地方为了满足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意开垦,耕种一两年后随即撂荒。人为地开发草场不仅破坏了地表原有植被和土壤结构,也引起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②过度樵采:使地表失去植被保护,沙丘因而活化。 ③过度放牧:超载放牧使大面积的草场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还导致虫害和鼠害猖獗,草场逐渐变成了荒地。 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在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很多地方仍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

灌溉农作物,水的有效利用率很低。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加剧了水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还导致地下水位升高,造成土地盐渍化。 (5)其他人类活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矿产资源的开发、石油勘探、修筑道路、新建工厂、修筑军事设施、城市建设、旅游等,也会在局部地区造成土地荒漠化。 1.内蒙古草原退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滥挖药材;水资源利用不当。 二、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1.合理控制人口数量:人口增长过快是我国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因此,合理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荒漠化的治理。 2.生态恢复与建设 (1)发展立体生态农业 ①生态农业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 ②荒漠化地区今后应向多层次、高质量、高效益的立体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③荒漠化地区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带动并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加强草场建设 ①在中低产田地区,引入油(菜)草间作、草田轮作、粮草间作、林草间作等草田合一机制,通过畜粪还田和豆科牧草固氮,实现“草多—畜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②固定草场使用权,允许继承、转让。 ③对掠夺经营草场造成草场退化者要给予处罚。 ④还要加大退化草原的恢复与重建力度,如封育自然草场、建设人工草场、合理利用草场、引洪淤灌等。 (3)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①要在提高现有土地生产力的基础上,控制耕地数量的增加,生产力偏低或下降的耕地应退耕还林还草。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如畜牧业的发展,应该减少放牧牲畜的数量,以减轻对草场的压力;增加圈养牲畜的数量,以充分利用作物剩余秸秆等。 ③应改变目前以防风固沙林和用材林为主的状况,大力增加农田牧场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的比例,积极发展薪炭林和经济林,逐步形成多林种、多功能、多效益的林业体系。 (4)开发新能源:农村能源结构不合理是造成植被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北地区可以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每日一题 荒漠化的防治(二)(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二)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草场退化、水土流失B.土地盐碱化、水土流失C.湿地破坏、森林锐减D.土地荒漠化、石漠化 2.治理图中乙处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是 A.小流域综合治理B.建立湿地保护区 C.发展立体农业D.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参考答案】1.B 2.A 下图是我国西部内陆干旱区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据此完成3—5题。

1.图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2.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对Ⅱ区域的影响,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3.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规划D.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4.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1)、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2)。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3)和图3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1)结合图2,分析说明图1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植被措施为侵蚀治理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请你在图3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 【答案】1.A 2.B 3.D 4.【答案】(1)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快速增强;年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年降水量大于600毫米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小且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水土流失、环境污染。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理由:甲地年降水量超过450毫米,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理由:乙地年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毫米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 【解析】(1)根据图1分三段进行说明:降水量小于450毫米时、降水量大于450毫米时、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doc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 施”。教材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介绍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 漠化的防治。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存在什么问题,区域问题形成的原因,如何解决区域问题、 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它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在中国, 荒漠化面积的扩大已成为土地资源逐渐丧失的一个重要因素。西北干旱地区又是国荒漠化发展的典型地区和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地区, 放在本章第一节学习,可强化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后面几节 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提出要解决的土地荒漠化的相关问题,通过启发式提问,探究式学习,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讨论、读图分析来找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 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 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的主要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1. 观看荒漠化视频,感性认识荒漠化的现状和危害。 2. 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区域荒漠化的成因。 3. 引导学生,分析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可行性措施。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荒漠化成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性因 素,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2.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3. 增强学生的环境危机意识。 【教学重点】 1. 荒漠化的成因 2. 荒漠化的防治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湘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荒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我国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接着介绍西北地区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分布特点;最后根据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指出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本文中的教学设计及板书为第1课时内容。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看报刊、图片、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信息提取和整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注重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让学生主动融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对阅读材料和图片的分析,和一系列的活动和思考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质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最终提高全面素质。本课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通过案例分析,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理论联系实际,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成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象的感性认识,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因素的分析,了解造成荒漠化主要人为原因。 3.通过对西北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等案例分析,明白荒漠化的危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 环境观。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 带答案

2.1 《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P16第一段儿结合世界各地及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图片,说出荒漠化的含义以及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 2.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明确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4.通过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增强保护环境的观念 【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难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学法指导】图示分析法、阅读分析法,合作探究等 学习过程: 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 1.认识荒漠化 (1)含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主要成因:荒漠化是_________等自然因素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_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P16—17,结合图2.1分析说明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深居内陆,距海遥远 地形:东部为高原,西部高山环绕内陆盆地,以风沙地貌为主,沙漠、戈壁广布; 气候:温带大陆气候为主,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日照强,温差大、风力强;

土壤:沙质土壤,土质疏松,土壤发育差 河流:多季节性河流,内流河为主;河流稀疏短小 植被: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3.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___________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 (2)物质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力条件——___________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届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第范文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本章知识框架】 第42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基础梳理】 一.荒漠化的含义 二.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疑难突破】 一.表解归纳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规律总结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 度开垦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二.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深化探究 国主要的生态问题和分布 生态问题分布 森林面积 锐减 主要发生在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草原退化多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土地荒漠 化 在西北表现为沙漠化,而在其他地区也有水蚀荒漠化等表现形式 水土流失 在黄土高原区、东北地区、四川盆地边缘、横断山区、东南丘陵表现明显 旱涝灾害 分布较广泛,如华春旱、长江中下游伏旱,以及东部季风区夏秋季的洪涝区 生物多样 性破坏 分布较为普遍 水资源危 机 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区表现为水源型缺水;湿润区则表现为水质型缺水 海洋生态 破坏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如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红树林、珊瑚礁等被毁,赤潮等 湿地面积 减小 在东北地区、滨海地区由于开垦和城市建设造成湿地减少 湖泊面积 减小 我国几大淡水湖 次生盐渍 化 要华北地区、河套平原、宁夏平原等地广泛分布 【名题例析】 例1.(2010全国文综)下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 A.5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解析】通过读图判断该地为中东的以色列地区该地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干旱少雨;第1题答案为A。该水资源贫乏,但临海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可以进行海水淡化,同时在农业生产上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第2题答案B. 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第3题答案为D。【答案】 1.A 2.B 3.D 例2.(改编题)2010年1月22日,治理荒漠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读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回答(1)~(3)题。 (1)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