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还原数学课堂真实有效的简约

镇江市丹徒区三山中心小学马小兵

邮编:212143

摘要:新课标实施下的数学课堂应从目标拟订定的简明、切实,环节预设的简洁、实在,媒体运用的简单、扎实,课堂评价的简练、真实等几方面落实,以务实性的策略彰显有灵性的课堂。

新课标实施后,我们都在为“目标拟定的多维详实、环节预设的精雕细琢、媒体运用的新颖奇特、课堂评价的激情澎湃”而津津乐道,热衷于此而不疲。然而,正因为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包容万象、滴水不漏和完美无缺,使得如今的数学课千头万绪、“枝繁叶茂却不见树干”。返璞归真,追求简约化的课堂教学,实施务实性的教学策略,才是“稳步厚实”的真实课堂,才能彰显有灵性的大气课堂。

一、目标拟订定应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标尺,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实中,经常能遇到些飘渺虚幻的“假、大、空”目标。如一位教师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确定了如下的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经历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小组交流

合作,学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技能及合作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其他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渗透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乍一看,这些目标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是深究下去,这些飘渺、轻浮和标签式的虚幻目标,就是用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也未必能够达成,何况是在短短的40分钟内呢?再者,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拿不准的模糊表述,对课堂教学又如何起到调控作用呢?这种泛化的目标描述必然使教学活动失去指引、失去支柱。其实,一节课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双基目标,而三维目标是和谐统一、不可割裂的。拟定教学目标时,只要准确把握双基目标,就可以纲举目张;灵活把握生成目标,积极精心演绎,就可以了,其余的目标是渗透于双基目标的落实过程中的,又何必写这么多套用“课标、教参”的令辞呢?目标的多维化会造成教学定位的虚幻化,使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我们不要盲目求全责备,不必强求“五脏俱全”,不能把“全面落实”异化为“表面文章”,而应让教学目标简明些、切实些!

二、环节预设应简洁、实在。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然而,我们却发现:环节复杂、结构繁杂、程序嘈杂的境况越来越多地充斥如今的课堂,使原本简单而快乐的数学学习,却因“天衣无缝、环环相

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而使孩子“忙于追赶、疲于应付”,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忙碌而无所作为”。如教学《角的认识》时,老师设计了“实物中找角、课本上量角、生活中辨角,还有动手画角、折角、剪角”等环节,孩子则只能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扮演着“马不停蹄的搬运工”。这么一折腾,教学时间浪费了、教学主题偏离了、数学本色丢失了,学生对“角”原来还是似曾相识,现在倒迷迷糊糊了。原来并不难的内容,现在反而变成纷繁复杂了,数学课也变成了“美术、活动、思品、语文等四不像的课。再如,《时、分的认识》一课,老师更是设计了十个环节:1、引入新课,猜谜语;2、认识钟面,观察外形;3、巩固知识,学画钟面;4、感受1分钟(通过画画、数脉搏、跳绳等活动体验1分钟);5、体验1小时;6、认识几时几分;7、学拨钟面;8、比赛修钟表(给标明时间但缺时针或分针的钟面添上指针,看谁修得快);9合理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让8个同学戴上写有时间的头饰到台上进行排序);10、讲“时光老人来做客”的故事。如此教学,环节安排趋于臃肿,必然压缩学生思维的空间。其实,环节预设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简,在于实在。所以,对于环节预设,我们应追求简洁厚实的、具有“四两拔千斤”功效的流程。要谨防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警惕进入了“种了别人田,却荒了自家园”的误区。

三、媒体运用应简单、扎实。

一些老师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是“声、光、电,一样都不

能少的”,因为没有现代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先进的教学理念。于是他们往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去制造个“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壮观场面。如一位老师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仅导入这一环节就动用了不少新型“武器”,首先是利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美丽的图片:小桥、流水、人家,9只小鸭子在河里嬉戏,一位老爷爷拄着拐杖在桥上数鸭子。这时音乐响起,教师伴随着动听的音乐唱起了《数鸭子》,教师边唱边舞,学生也随着歌声左摇右晃。接着又播放了“淘气和笑笑的对话场面”,紧接着还动用了实物投影仪演示……可谓是应有尽有。综观当下课堂,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多媒体是这样演绎的:不惜血本、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不过是小黑板的“替身“;劳神劳力、不吝财力打造的课件只是教材的翻版;有的因课件的包容万象而忽略了教材;有的因课件搞得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因课件的先进功能替代了教师的作用,使教师成为了课堂上的一道不起眼的风景线。难道我们费尽心血、精心制作的课件所期望达到的作用就是这样吗?这种“杀鸡用牛刀”式的“摆阔”值得吗?这样的课堂,媒体不是“助教”,反倒成为“主教”,媒体运用也成为教师搞花样、图热闹的工具、成为教师体现新理念的“标签”,课堂更像是“先进教育手段的展示会”,就是难觅数学的踪影、孩子的探究和教学的实效。因此,多媒体运用不能盲目过热追捧,而应理性慎重面对:它是一种手段、一个助手,并不是万能的。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服从、服务于课堂教学,应该是追求简单、扎实,“该出手时才出手”。

四、课堂评价应简练、真实。

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最终目标是激发和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孩子不断体现喜悦、享受成功,使课堂散发出迷人的人文气息、焕发出醉人的生命活力。但是,课改实践中,过分推崇鼓励、赏识评价的极端化、形式化现象也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如今的课堂,真是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如:一节数学课上,老师问:“三角形有几个角?”一生答:“三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你真聪明,大家为他鼓掌!”诸如此类的现象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中屡见不鲜,时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

的赞扬,经常会传来“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评价中本应有的批评声绝迹了,中肯的意见难觅了。特别是开放性教学时,更是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老师们为了体现课标理念,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使不置可否的态度、廉价低俗的表扬充斥着课堂。试想,孩子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也能获得“棒、棒、棒,你真棒!”的殊荣、也能换来老师翘起的大拇指,是否会引起学生认为是对他智商的侮辱?是否会导致孩子形成功利浮躁及随意应付的不良品格呢?更何况,过多、太滥、无度的鼓励评价,孩子还会在乎它吗?长期以往,必然使学生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名目繁多的物质奖励刺激下,逐渐退去了应有的喜悦,丢失了“是非准则”,丧失了“判断能力”,渐渐地“迷失了自我”!常言道:“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是收获”,而仅剩“甜”味的评价势必令孩子患上“营养缺失症”。其实,评价应追求“一语中的、恰到好处”

的简练,应追求“恰如其分、由感而发”的真实,切莫让评价因虚而衰,应以简练、真实的评价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

总之,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而以简驭繁、避虚就实则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最佳途径。让我们的实践多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课改实践的一片广阔天地。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参考答案 §5.1.1相交线 一、选择题1.C 2.D 3.B 4.D 二、填空题1.∠AOD、∠AOC或∠BOD 2.145°3.135°4.35° 三、解答题 1.解:(图7)因为∠2=30°,所以∠1=30°(对顶角相等)又, 所以∠3=2∠1=60°所以∠4=∠3=60°(对顶角相等) 2.解:(图8)(1)因为,又(对顶角相等)

所以因为 所以所以(对顶角相等) (2)设则,由+=180°,可得,解得,所以 3.解:(图9)AB、CD相交于O 所以∠AOD与∠BOD互为邻补角 所以∠AOD+∠BOD=180°,又OE是∠AOD的平分线, 所以∠1=∠AOD,同理∠2=∠BOD 所以∠1+∠2=∠AOD+∠BOD=(∠AOD+∠BOD)=×180°=90° 即∠EOF的度数为90° §5.1.2垂线

一、选择题1.D 2. B 3.C 二、填空题1.不对2.40°3.互相垂直4.180° 三、解答题1.答:最短路线为线段AB,设计理由:垂线段最短. 2.解:由题意可知∠1+∠2=90°,又∠1-∠2=54°所以2∠1=144° 所以∠1=72°,所以∠2=90°-∠1=18° 3.解:(图7)(1)因为,所以,又, 所以,所以,又是的平分线,所以==45° (2)由(1)知==45°,所以=90°所以与互相垂直.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一、选择题1.D 2.B 3.B 4.C 二、填空题1.AB内错角2. AB 、CD 、AD 3. DE 、BC 、AB 、同位角 4.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三、解答题 1.答:∠ABC与∠ADE构成同位角,∠CED与∠ADE构成内错角,∠A、∠AED分别与 ∠ADE构成同旁内角;∠ACB与∠DEA构成同位角,∠BDE与∠DEA构成内错角, ∠A、∠ADE分别与∠DEA构成同旁内角.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3886296.html,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作者:何水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小学数学追求“本真课堂”,是出于对简单、有趣的课堂的渴望小学数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没有办法培养思考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发掘新知的乐趣。而追求本真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融入到生活里去,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学背后的自然,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愉快、思辨、自由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122-01 所谓“本真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利合理利用实物、科技等道具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体会课堂原生态。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过去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变得金玉其外,道具豪华,语言幽默,设计感十足。但是学习效果却呈现相反的态势,学生都装作积极的样子,但是时刻准备的都是拍摄效果而不是课堂内涵。这正是近些年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的缩影。结合课堂实践,我们能够迫切的看到改革教学方法、呼唤本真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做到简化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1.运用工具展现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符合学生的天性,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不吃力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先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然后教师再给里面灌进去水或者沙子,询问学生里面有多少水/沙子。然后一起测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600立方厘米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最终得出结论:体积大于容积,容积是从盒子本身测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整个盒子的长宽高相乘。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一下周围长方体物品的容积。比如冰箱、和奶瓶。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只是利用了普通的生活物品,用非常简单的讨论——归纳的数学方法完成了教学。过程简洁高效,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正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简约。 2.培养自由轻松的课环境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训练答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同步 《新课程课堂同步练习册·数学(华东版七年级下册)》参考答案 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 §6.1 从实际问题到方程 一、1.D 2. A 3. A 二、1.x = - 6 2. 2x-15=25 3. x =3(12-x) 三、1.解:设生产运营用水x亿立方米,则居民家庭用水(5.8-x)亿立方米,可列方程为: 5.8-x=3x+0.6 2.解:设苹果买了x千克, 则可列方程为: 4x+3(5-x)=17 3.解:设原来课外数学小组的人数为x,则可列方程为: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一、1. D 2. C 3.A 二、1.x=-3,x= 2.10 3. x=5 三、1. x=7 2. x=4 3. x= 4. x= 5. x=3 6. y=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一、1. B 2. D 3. A

二、1.x=-5,y=3 2. 3. -3 三、1. (1)x= (2)x=-2 (3)x= (4) x=-4 (5)x = (6)x=-2 2. (1)设初一(2)班乒乓球小组共有x人, 得:9x-5=8x+2. 解得:x=7 (2)48 人 3. (1)x=-7 (2)x=-3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三) 一、1. C 2. D 3. B 4. B 二、1. 1 2. 3. 10 三、1. (1) x=3 (2) x=7 (3)x=–1 (4)x= (5) x=4 (6) x= 2. 3( x-2) -4(x- )=4 解得x=-3 3. 3元 §6.2 解一元一次方程(四) 一、1. B 2.B 3. D 二、1. 5 2. , 3. 4. 15 三、1. (1)y = (2)y =6 (3)(4)x= 2. 由方程3(5x-6)=3-20x 解得x= ,把x= 代入方程a- x=2a+10x,得a =-8. ∴当a=-8时,方程3(5x-6)=3-20x与方程a- x=2a+10x有相同的解.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数学八下新课堂答案

一、认真读题,你一定能正确填空。(25分) 1. 中国人口数居世界第一,有十二亿九千五百三十三万人,写作(),约()亿人。 2. A=2×2×3,B=3×5,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3. 小红今年a岁,小丽比小红小5岁,10年后小丽()岁。 4 . 把8只兔子放入3个笼子里,至少有()只兔子要放进同一个笼子里。 5 . 52公顷=()平方米 5.4时=()时()分 6. 若a×3=b×5,则b:a=():()。 7. “六一”儿童节那天,小明、小丽、小刚、小芳4个好朋友站成一排拍纪念照,要求男女间隔排列,一共有()种站法。 8 . 一个三角形内角度数的比是2:3:4,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 9. 自然数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的数是(),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数是()。 10. 在a÷b=4……1中,把a、b同时扩大10倍后,商是(),余数是()。 11. 把9m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绳子的(),每段长()m。 12. 把7个红球,5个绿球放在一个盒子里,从盒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 13. 在线段比例尺中,图上的1cm表示实际距离()km,把它改成数值比例尺是()。 14.一根绳子对折2次后的长度比对折3次后的长度长5米,这根绳子有()米。 15.将一张长方形纸片先上下对折,在左右对折,得到一个小长方形。它的面积是原来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是原来的(——)。 二、仔细分析,相信你一定能正确判断。(5分) 1. 、、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 . 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对称轴都不止两条。() 3 . 从折线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4 . 2009年的第一季度是91天。() 5. 圆的半径和面积成正比例。() 三、反复比较,认真选择,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1. 圆规两脚距离为a厘米,画成一个圆,这个圆的周长为()厘米。 ① πa ② 2a ③ 2πa ④ πa2

数学新课堂七上答案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一节不等式 第一课不等式及其解集 跟踪训练一:C 跟踪训练二: ①2a-4 0 ②x y :: 3 ③1b c _ 0 : 2 ④a「b _ -1 ⑤y -4 _0 ⑥x y :: 0 跟踪训练三: 1、6是不等式――的解 2、① x < 11 ② x 4 3、0,1,2,3,4 阶梯训练 I、B 2、D 3、D 4、C 5、A 6、B 7、B 8、C 9、二10、1,2,3 1 II、(1)—a 3b -0 2 (2) -x 5 75% 乞-6 (3) a b2_8

(4) 2 m -3 :: m 4

13、(1) x 彩-2 (2) x -3 (3) x . 8⑷x , :-3 14、 89 - 61 x 乞20 ,x _8,8 第二课不等式的性质 跟踪训练一:,,, 跟踪训练二: 解:不等式两边都加上3 -2x -3 3 x 1 3 即-2x x 4 不等式两边都减去 -2x -X x 4 - x 即-3x :■■■ 4 不等式两边都除3以 4 x : 3 阶梯训练 1、B 2、B 3、B 4、D 5、C 6、A 7、二8、1,2,3

① 加上2,不变,5 ② 减去3,不变,-2 ③ 5 除以2,不变,::: — 2 ④ 除以-1,不变,-3 13、 解:设小宏最多买x 瓶甲饮料.则乙饮料10-X 瓶 7x 4 10 -x _50 解得:x 乞31 3 答:最多买3瓶甲饮料 14、 解:5x-10 8:6x-6 7 -x :: 3 x ~3 x 的最小整数解是-2 代入: 2 -2—「2 a =3 -4 2a =3 2a =7 7 a = _ 2 第三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跟踪训练一: (1) x : 1 (2) y 二1 10、_-3 12、(1) 1 x 4 2 x : -8 11、4 ⑵ 2x x _ 3 3 3x _ 6 x 乞2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然而,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课改并非“另起炉灶”,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厘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

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标签:数学课堂;生活;建立平等;创设情境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個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4 1 1 )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1 )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2)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导入新课时创设生活情景 鲜活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数学概念可以从生活的典型情境中生发出来。教師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小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三、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如我在执教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了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回归本真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回归本真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基础教育推陈出新,新课程方案得以贯彻,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有所转变。本文主要对教师创设情境,重点培养学习习惯进行了分析,提出老师钻研教材,实现有效教学的设想,要求教师注重知识的整理,构建知识结构体系,加强知识探究,增强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钻研教材探究知识知识整理 新课程为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为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却有许多的“结”要解。因为有些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方面存在误区,导致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中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不断调整教学,以回归本真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师创设情境,重点培养学习习惯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决定他们多动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这是小学教师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如何较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专心,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叶圣陶提出:“只要中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将它变为习惯。有了良好的习惯,有了良好的态度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课习惯有助于孩子注意力的培养。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教

学时,要以信息呈现形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有了好奇心,并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在长期训练中,有的学生已具备了良好的听课习惯和记笔记的习惯。比如:在学习有关平面图形的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情境:今天,我们随着图形爷爷去认识他们的家族,你们想知道他们的家庭成员吗?这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呈现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及圆形。有的孩子认识一分图形,有些孩子不认识这些图形,有的认识不够完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对于他们认识不准确的要及进行纠正。教学中多创设情境,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置,有些情境很难在常规教学中得以解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有效地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学生的视野得以开阔,情景得以再现,感知所学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在情境的设计不能只图花哨,而是要保持学习兴趣,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真正发挥其作用。 二、老师钻研教材,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对学生来说,所学知识的有效主要是指观点新、材料新,学生本来不懂的,学习以后所了解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有效及知识的属性为学生所利用。学生的知识增长与有效知识量有关,学生知识的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9-11-13T16:16:44.32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作者:张勇[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张勇(西宁市阳光小学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如何落实这一核心理念,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是我们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数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10-177-01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一、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化方法呈现 数学这门学科比较单调且乏味。如果教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磨灭,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假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来开展教学,小学生就更容易学习并理解,从而促使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如在讲解百分数的应用时,对于百分数的表示,小学生大多都不太能理解。如0.95这样的数字如何用百分数来表示,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讲解及解释,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理解百分数,还使其在学习及生活中能很好地运用。教师可以举例,小明有100颗豆子,其中有95颗是红豆,其他5颗是黑豆,那么红豆占豆子总数的百分比就是95%,同时也可以写成0.95,而黑豆所占豆子总数的百分比就是5%,同时也可以写成0.05。这样将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变换为同学生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教师就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如何将小数换算成百分数。如此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学会与百分数相关的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应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把数学知识变换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师应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内容是真实的,可用的,可学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和享受。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选择生活中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对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切片苹果,先将苹果切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让学生体会“面”。然后沿着这个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切两个面相交的边,让学生体会“棱”。最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是真实的、亲切的、可以触摸的,确实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数学。 三、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改编了课本例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小明在书店买了一本故事书用去11元钱,又买了一本科技书用去7元钱,小明付给营业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列出不同的算式: (1)20-11-7=2(元)(2) 20-(11+7)=2(元) 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20-11-7=20-(11+7)的含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用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四、提供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以社会为背景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环境或条件,让课堂活起来。哪里有数学,哪里利于学习数学,哪里就可以作为课堂,这样做有时更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认识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商场超市购物活动中,亲身体验购物、算钱、付钱、找钱的全过程,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结合在一起,还数学以真实。其次是组织一些数学兴趣活动,如学习了“统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班级、家庭中开展一些小调查,然后通过模仿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进行感兴趣的数据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利于接受新的知识和巩固已又的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回归生活享受数学[J];教育艺术;2008年01期 [2]余庆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2008年05期 [3]张雪芬;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8年12期 [4]叶荣金;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5年09期

数学新课堂七上答案精编版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第一节 不等式 第一课 不等式及其解集 跟踪训练一:C 跟踪训练二: ①042>-a ②3<+y x ③02 1≥+c b : ④1-≤-b a ⑤04≥-y ⑥0<+y x 跟踪训练三: 1、6是不等式 的解 2、①x ≤11 ②4>x 3、0,1,2,3,4 阶梯训练 1、B 2、D 3、D 4、C 5、A 6、B 7、B 8、C 9、二 10、1,2,3 11、(1)032 1≥+b a (2)6%755-≤?+-x (3)()82≥+b a (4)()432+<-m m

13、(1)2->x (2)3---+>--+>-++>+--x x x x x x x x x x x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 即不等式两边都减去即 阶梯训练 1、B 2、B 3、B 4、D 5、C 6、A 7、二 8、1,2,3 最后二次射击总成绩 第8次射击需得成绩 20环 8 19环 9 18环 10

①加上2,不变, 5 ②减去3,不变,-2 ③ 2 5 2< ,不变,除以 ④除以-1,不变,-3 10、3-≤ 11、4 12、(1) (2) 8 421 -<>-x x 263332≤≤+≤+x x x x 13、解:设小宏最多买x 瓶甲饮料.则乙饮料()x -10瓶 ()501047≤-+x x 解得:3 13≤x 答:最多买3瓶甲饮料 14、解:7668105+-<+-x x 3<-x 3->x x 的最小整数解是2- 代入: ()()3222=---?a 324=+-a 72=a 2 7=∴a 第三课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跟踪训练一: (1)1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发表时间:2014-08-27T08:49:55.090Z 来源:《教育学》2014年6月第6期(总第67期)供稿作者:钟云山[导读]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钟云山江西省于都县马安中心小学342300 摘要;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有联系,处处有数学。 关键词;教好数学回归生活增加实际体验 一、让数学进入生活,加强课本的实用性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地找到两种解法。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矮,谁比较高,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一年级《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表演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进行遇面后的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2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骄傲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34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地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和面容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新课堂五年级数学练习答案

新课堂五年级数学练习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31分) 1、钟表的分针从9到12,顺时针旋转()从7到11,顺时针旋转()从6开始,顺时针旋转120正好到()。 2、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数是(),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数是()。28的因数有()。20以内所有质数的和是()。 3、已知a=2235,b=257,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 4、用一根长3.6m的铁丝,做成一个长0.4m,宽0.3m的长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高是()。 5、分子是7的假分数有()个,其中最小的是()。 6、打印一部稿件,一名打字员15小时可以打完,那么5小时完成这部稿件的(),还剩这部稿件的()。 7、把一根2m长的木料平均锯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的长度是这根木料的(),每段长()m。 8、与比较,()的分数值大,()的分数单位大。 9、一个分数,分子比分母少10,约分后等于,这个分数是()。加上()等于最小的质数。 10、一组数据1、2、2、3、3、3、4、4、5的众数是(),中位数是()。 11、用3个棱长1cm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表面积是()。

12、20秒=()分3.85立方米=()立方分米4升40毫升=()升 13、填小数。 二、选择。(每题1分,共5分) 1、50以内的自然数中,最小质数与最大质数的积是()。 (1)98(2)94(3)47(4)49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2米,宽和高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3段,表面积至少增加()平方分米。 (1)8(2)16(3)24(4)12 3、如果是最简真分数,那么X应该是() A、1 B、0或2 C、3 (1)1(2)甲数(3)乙数(4)甲乙两数的积 4、一个正方体的底面周长是12cm,它的体积是()cm3。 (1)9(2)27(3)36(4)72 5、两个质数的积一定是()。 (1)奇数(2)偶数(3)合数(4)质数 三、判断(每题1分,共8分) 1、36是倍数,9是因数。() 2、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 3、边长是非零自然数的正方形,它的周长一定是合数。()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3倍,体积就扩大9倍。() 5、25分=时。() 6、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

如何回归课堂本真

如何回归课堂本真 “回归课堂本真,凸显教学本质”的课改理念,打破了以往过于注重形式,追求表面的热闹,而没有实效的教学。教师们在课堂上尽量少用和高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听者感受到“洗尽铅华、彰显内涵”的常态课堂,回归“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教学本真,又诠释了新课标下的新课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向学生传授真知是每个教师的神圣使命。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学生才会永远充满了好奇心、求知欲、创造力,真实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真”的数学课堂是怎样的? 一、回归本原——莫忘数学来时路 闻一多先生曾对诗歌的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套用闻一多先生对诗歌的比喻,我们的数学课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因为数学之所以是数学,在于它与其它学科相比,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时不能忘记数学的本原。忽视了数学的个性特征,戴着数学这副“镣铐”跳舞,数学课就不是数学课了。 我曾经听到两堂公开课都是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一堂课老师在引导归纳百分数的意义上是让学生从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入手,给予一张表格 百分数的意义调查记录单 摘录: 这个百分数是()和()比较的结果。 这个百分数表示()是()的()%。 看到这个百分数你想到些什么? 糖水重量 第一杯 80 第二杯 75 第三杯 100 试图在学生先填写这张表格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百分数的意义,结果学生虽从生活中摘录了很多百分数的例子但正因为不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无从下手。课堂上既浪费了时间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位老师,

数学金点子:让数学回归生活

附件2: 2011年潍坊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金点子成功案例申报表单位(全称)盖章: 类别:分为管理、德育、教法学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时候真是挺无奈的,经常会扪心自问,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不会做,为什么会做错?讲算理,教方法,对习题反复训练,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然收效甚微。几番思索实践下终于找到根本,一个字“用”。怎样去“用”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将自己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简单整理一下: 一、“用”中学 长期以来,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数学生活化,教材的内容才更丰富,更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使教与学和谐统一。课堂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生活化,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数学生活化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时,如果只是把学习限制在课堂上,还是缺乏实践,不利于加深记忆。于是在简单讲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如量身高、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感受操场的长度等。(以厘米为例)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一起来量一下吧! 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 生:一人拿米尺,一人计数,另外两名学生在旁边看,轮流操作。(兴趣浓厚,积极参加)

师:通过测量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的身高用厘米计算 生2:我们的身高都是一百三十多厘米,一百四十多厘米和一百五十多厘米 …… 通过这些操作,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厘米这一长度概念,更掌握了测量长度的方法以及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我发现在以后的学习中,只要是遇到关于长度单位一类的题目,同学们都特别有兴趣,而且知识掌握很牢固。 二、学后“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到日常生活中、生产劳动中去寻找数学,丰富生活经验,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学会思考探究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分类与比较》单元,让学生学会按一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在课上讲解的基础上,我安排学生回家帮助家人分类整理物品,衣服、玩具、图片、日常用品都可,第二天专门拿出时间来汇报结果。 汇报情况: 生1:我帮妈妈整理衣橱,爸爸的衣服放在一块,妈妈的衣服放在一块,我的衣服放在一块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是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 联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作为数学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融入 数学教学中,使学生构建起“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 创设生活情境,课堂导入生活化。数学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内 容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而学生已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重要桥梁便是情境。教师可以创设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例如,学习 《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常见的“蝴蝶飞舞”这一生活情境,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从中观察到了什么,这其中蕴含着什么数学概念?这样及时引 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由此自然地导入新课的学习。 内容联系生活,学习凸显探究化。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进行数学问题探索的基础, 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 导学生自主探索,促使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前一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旋转的故事”。学生从生活中搜集到时钟上旋转的秒针、旋转的电风扇等,对旋转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图形的旋转产生了好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搜集到的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在感 受的基础上能很好地理解旋转的含义,认识到旋转的三个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 转角度。 又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教师让学生事先去制作圆柱、长方体、正方体、圆 锥等立体图形,然后在课堂上把这些立体图形展开,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探究结合实际,应用数学常态化。在设计教学内容和作业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 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要解决的问题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安排于课前准备、课堂探 索和课后作业之中,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必要的指导。 例如,在设计“测量校园中旗杆和树木的高度”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 选择的测量工具独立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可行的测量方案;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对 方案进一步优化,并评选出设计独特且有较强应用推广价值的方案在全班进行交流,再由 设计者对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可行性进行讲解论证。同时,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实践。这 一过程对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这便是生活中的数学——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生活经 验解决问题。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组合,打通数学通往生活的桥梁,将生活数学化、数学 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这样会促使 学生不断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也会启发他们不断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