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社会政策概论

第一讲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照顾老年人、贫穷者、病患及无助者?”

“为什么我们需要社会服务及社会工作者?”

“为什么人们不能为他们自己的生活负责?”“谁是社会政策的受惠人?”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含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它组织为实现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2.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政策是由特定的组织制订方案与规则,并按照预定的方案和规则来调动资源和实施行动的过程;

(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政策是达到目标的重要手段,其本身具有明确的目的指向;方向性是指对组织中的各种行动具有规范和引导方向的作用。(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公共政策

1.含义: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特点:(1)公共性: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体现为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政府的权威来看于民众的授权;政府具有在国家机器支撑下的强制性的社会管理权;政府具有超越地方社会以上大范围的行政控制体系;政府可通过国家主权的原则抵制外来干预,以保持自己在国内公共事务中的最高权威(3)价值性: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作出判断,以此来决策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公共政策走向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2.公共政策的层次:(1)基层社区:可以由社区权威机构制定和实施的基层社区公共政策行动;(2)地方性公共政策体系;(3)全国性公共政策体系;(4)国际性、区域性及全球性公共政策体系

3.公共政策的主要领域

领域:国防政策、外交政策、经济政策、社会政策、环境政策等

目标与意义:(1)公共政策应通过利益综合原则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社会关照原则和补偿原则;(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5)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社会政策的诸多定义

1.1873年,德国的一批经济学教授为解决当时的劳动问题,组织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即社会政策一词的由来。

休谟纳:德国社会政策学会会议主席在前一年的预备座谈会上致开幕词时说:“本会的性质不是讨论主义,而是要深入问题的中心,把握目前最重要的改良事项,例如对于罢工、工会、工厂法以及劳工住宅问题,使其发生实际的效果”。

瓦格纳是该会的三大主干人物之一,他于1891年发表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租税政策的论文时说:“所谓社会问题,就是分配上的不公平。……所谓社会政

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范围内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第一个给社会政策以科学的概念。

2.德国早期社会政策概念特点

社会政策是劳动政策,因当时社会问题以劳动问题为主;

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因大多数社会政策学者是经济学者,他们认为社会政策的理想注重于经济的发展,所以社会政策是经济政策之一。或者社会政策比经济政策更为广泛,但始终都离不开经济。

社会政策是国家政策,因为社会政策必须由国家行使立法与行政的权能,才能实现。

蒂特马斯(Richard Titmuss):社会福利或市民的福祉不单只是政府提供的各种社会福利服务或待遇,工作岗位雇员的就业福利及政府的财政、税收优惠,也反映不同社群的资源分配结果。

社会政策是积极的改革工具;有再分配的性质;是国家政策,与经济政策平衡发展;其内容是有关福利或幸福的,保护人们的福利,特别提供给缺少福利和服务的人群;其宗旨是行善,政策指向为市民提供福利;兼有经济及非经济的目标,如最低工资,最低收入保障标准,还涉及某些进步的资源再分配手段,如劫富济贫。体现政府的干预角色即小政府(Minimal Government),提供广泛的社区设施和安全保证;是社会控制工具。

要求各国政府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去促进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早期侧重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后扩展到社会保障、社会服务、文教卫生、住房、社会保险等领域,目前还包括社会发展规划

一九七二年,海牙国际社会福利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会前印发文件Conference Bulletin May,1971for National Reports of the 1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welfare中的定义:依传统性的说法,社会政策当是一

个国家所采取的一种政策,旨在减少被剥削阶级的社会问题,而现代的想法则认为:社会政策乃是改进社会环境,以及探求全体人民的安全与平等的政策。戈夫:社会政策是政府输出的一个环节,是国家影响劳动力及住户再生产,而最后结果是个人及社群的社会福利。

米德格累:具体地将社会政策的重要结果(社会福利)操作化为社会问题的控制、社会需要的满足及社会机会的保障。

英国费边社:为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活动。

沃尔克尔:社会政策是社会资源及社会关系(地位及权力)的再分配。这些社会资源包括收入、财产、安全、地位和权力。

马克思主义者:社会政策,特别是福利政策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有不足而推行的,其目的是照顾未能在资本主义危机阶段度过难关的工人。

陈国钧:它是国家政策的一部分,它是专门解决社会问题,或是从事社会改进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所谓社会政策,是经由国家以立法及行政为手段,以提高国民生活,增进利益,促使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

白秀雄:一个国家依据立法精神及当前社会需要而制定的一种有系统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度与指导社会进步的施政方针、基本原则、具体的行动路线。

王卓棋:社会政策其实是关系分配与再分配的问题,包括从资源的再分配到社会关系的再分配。

花菊香:社会政策是国家和社会运用行政和立法的手段,遵循一定的程序,动员、利用、分配与再分配各种社会资源,以解决社会问题,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

杨团: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的各种社会力量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协调成果。

关信平: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杨伟民: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四.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1)定义:社会政策是国家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祉为目的,以国家的立法与行政为手段,促进社会各阶层均衡发展的施政方针,基本原则与具体的行动路线。它是国家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一系列法律、法规、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实质: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行动

五.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社会保障政策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

?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政策的其它内容,如行为矫治、家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

六.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联系:二者都是资源分配的重要手段和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二者都可以表现为法律、政令、计划、方案、程序安排等形式。

区别:二者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区分为非排他性与私人利益和收费两种性质。增进社会福利的路径分别为通过社会福利增进个人福利,与通过个人福利增进社会福利。

社会政策只是公共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领域主要限于社会福利或社会保障的范围

七.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社会福利状态,即社会整体需求以及个人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状态,二是指为实现这种状态社会所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与制度安排。

针对第二层含义,它又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旨在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狭义的社会福利则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补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社会服务。

八.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在国际社会政策研究中有相对固定的、通行的含义,指由国家或由立法保证的、针对8种主要收入风险而设立的、旨在增加收入安全的制度安排。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社会行政与社会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形成专门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以及对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普遍福利,以确保社会成员生活权利,从而实现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九.社会政策与社会保护

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两种。

预防性保护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社会成员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以增强他们抵御自身不利条件的能力。有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基本权利保护,即制订各种制度以保护所有社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基本权利;二是增权,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加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能力十.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

社会立法是一般指通过国家立法机构在公共性的社会事务方面制定相关法律的过程,其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障立法、社会福利服务立法、教育立法、公共卫生与健康保护立法、劳工保护立法以及在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妇女等群体特殊权利保护和特殊福利等方面的立法

关系

通过国家的立法程序可以使政府的社会政策更能够代表民众的意愿,更好地体现民意和民主决策的原则,同时也使社会政策具有更坚实的民众基础

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一项社会政策,能够使该政策具有更强的权威性

但不是所有的社会政策都必须通过立法程序;同时由立法机构来制订社会政策方法的法律往往比较复杂,立法成本比较高

十一.社会政策与社会行政

社会行政是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关系

大多数社会政策都是由政府行政机构或其委托的机构来组织实施。因此,社会行政系统可以看作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

社会行政机构在社会政策执行过程中常起到关键性作用。

十二.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1.政策与法律法规

国家和社会部门的社会政策常常以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表达。他们通过制订各种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以明确其政策规则,并通过制订各种律法规落实各项政策。

法律法规是政策规则系统的文本表达形式。政策除了包含相关的行动规则的内容外,还包括为完成政策目标而进行的资源投入和组织实施等具体行动。因此,政策概念更为广泛

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2.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宪法和法律

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

地方政策规章

3.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其它政策文件:如计划纲要、白皮书等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其它一些规范性文件

白皮书是政府官方向国内外公布其某一方面政策立场和政策发展状况的文件

计划纲要是政策向全社会提出在某一时期内在某一方面政策行动的宏观发展目标和总体行动计划,对特定时期的政策行动具有指导性意义

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下位法服从上位法

第二讲社会政策研究

一.社会政策研究的起源

社会政策一词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

1873年,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休谟纳、瓦格勒、施穆勒、布伦坦诺、桑巴特等人发起创办了德国“社会政策学会”,鼓吹劳资协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政策,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以抑制共产主义思想

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

英国为社会政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慈善组织会社首先在英国发展起来,社工调查贫困家庭的需求,弄清他们是否是“值得帮助的人”。这些工作确立了个案工作的地位,使贫困和不平等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记者、政治家、评论家也开始撰文披露贫民状况“伦敦人民的生活与劳动”“贫困:城镇生活研究”

费边主义者利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主张国家应当通过实施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

20世纪初,伯明翰大学和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工作、社会学和社会行政开始融合

因此,社会政策学科的早期渊源是与实际行动及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社会政策学科的形成

1950,蒂特马斯被聘为伦敦经济学院第一位社会行政学教授,标志着这一学科被大学承认为一门专业

蒂特马斯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科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社会公平,揭示现实社会中的贫困、不平等和现行政策中的缺陷。他一方面坚决捍卫现存的社会福利体系,另一方面也强烈批评当时社会中被掩盖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三.早期社会政策学科的特点

对蒂特马斯的评价(Mishra,1986)

优点:

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社会政策不可能价值中立,因为其包含着对特定权力及特权模式相关的基本价值选择。揭示这些价值选择及其含义是社会政策研究的任务之一

蒂特马斯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上

社会政策的论题比正式组织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方案要广泛得多

不足:

单一价值取向: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拒绝其它价值观点

非理论取向:其方法主要是把各种经验证据编排起来,从中得出一定结论

20世纪60年代的挑战

社会行政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和其它高等教育机构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复兴,给人们提供了规范性和理论性的取向

女性主义者的批判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入福利国家背后父权主义的假设

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进一步降低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和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信心

四.社会政策学科的发展

社会政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费边主义,而是认真研究和采纳其它价值体系

对社会政策的建议应该建立在对社会制度的经济研究和理论总结的基础上

社会行政成为一个既关注规范,又关注实证或解释的的社会福利方面的学科。社会政策开始趋向社会行政,成为大学课程中的名称

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发展

1951年,勒纳和拉斯韦尔主编的《政策科学:视野与方法的近期发展》被认为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标志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的概念,指出“政策科学是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特别是解决那些结构和关系都很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工具”。政策学不仅有科学的理论目标,而且有科学的实践目标。同时对政策科学的特点、学科特点、基本范畴、科学的决策方法等都进行了探讨

美国政策科学发展的阶段(Putt & Springer,1989)

1930-1960, 政策研究的实验期。政策研究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尝试去解决所面临的社会问题

奥格本《近期社会趋势》

斯托弗关于军队士气的研究,说明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对于改进组织表现的作用

1946,《就业法案》要求在总统办公室内设立经济顾问委员会,专门负责准备经济状况的年度报告,以备总统咨询

美国社会政策研究体系的发展

1960-1980,探索政策解决方案时期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求助于政策专家提出解决社会病症的方法和有关的信息分析。方案监控、方案评估、理性预算系统和其它管理工具大幅度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促进政策过程时期对前一阶段进行反思,政策分析的技术方法作用有限,只能有助于决策者的政策决定。这一阶段从多阶段提供信息和分析,政策分析渗透在政策过程本身

五.西方社会学科的最新发展

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

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涉及社会服务领域的政策及管理实践研究,各种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相关问题的集体性社会反映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范式发生了转移

高度重视宏观政策分析,促进政府制定系统的改进

政策绩效评估成为研究热点

六.社会政策学科的对象

人类社会倾向于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他们身体生存的资源

社会拒绝以超过维持身体生存的标准来更多地帮助人们

社会期望接受的人不要使用超出他们所需要的帮助

接受社会帮助的人如果有能力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

社会用一些方法把寻求帮助的人分为“值得帮助的”和“不值得帮助的”群体福利援助的水平一定不能等于或多于社区或社会上最低薪水工人的收入

援助的首要责任应当依靠本人自己的努力,其次是家庭成员或邻里,再次是慈善组织、教会、NGO,最后才是政府

七.社会政策研究的特点

(米奇利,2000)

社会政策研究力求“了解”决策过程和执行过程的方式

社会政策力求描述社会状况和回应这些状况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研究力求解释社会状况,并解释影响这些社会状况的社会政策的产生方式和发挥作用的方式

社会政策研究力求评估社会政策的效果和确定它的后果

八.社会政策的重点议题

(厄金斯,1998)

社会议题,社会问题,社会群体,社会服务,人们生活中的社会政策

九.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斯皮克: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研究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主要领域是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就业服务、住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和行政实践;导致消弱人们福利的不利因素;社会问题;与社会弱势群体有关的议题

迪尼托:政策选择作什么或不做什么的政策,直接影响老人、穷人、残疾人、病人或易受到伤害者的收入、服务和机会的社会政策包括:公共援助、社会保险、社会服务

十.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

综合性;应用性;价值关联性;

十一.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社会政策具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多个学科;另一方面,学者们依靠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讨论社会政策问题。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经济学:政策涉及到对资源的利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稀缺性,关心的议题是如何分配稀缺资源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一国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社会就业、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财政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如凯恩斯学派、瑞典学派、货币学派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的成本、价格、产量和雇佣人数等如何确定,分析收入如何在单个生产者之间进行分配,分析单个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受哪些因素的制约,以及分析单个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和供求变动等。如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

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

政治学:政策决策过程中涉到权力的使用和政治过程的影响。政治议题包括为穷人、近似穷人和非穷人应当做些什么——或者是否应当作任何事情。从政治学角度来看,社会政策围绕着由贫困和不公正以及社会中其它问题所引发的政治斗争

社会学:社会政策的起点是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对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阮垂、郎特里对贫困的研究。社会学的着眼点在于社会问题、社会阶层和社会统计。艾因宾德认为一些社会学家探索社会政策如何影响社会制度和社会行为。乐于发展精致的方法去评估社会政策及其方案的效果及其影响

十二.社会福利政策的政治视角

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

工业决定论或技术决定论:威伦斯基和黎贝克(1965)的“剩余模型”和“制度模型”

“剩余模型”:家庭和私有市场是两个自然渠道,个人的需要可以通过它们而获得满足。只有当它们崩溃的时候,社会福利结构才开始发挥作用

“制度模型”:社会福利是现代工业社会中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一个适当的、合法的功能。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导致个人没有能力满足自己和家庭的全部需求,因此需要社会服务。正常现象,社会福利机构获得了制度化地位政府责任的扩张是工业化不可避免的副产品。因为工业化破坏了传统的福利制度,并造成了新社会问题,因此政府被迫介入

社会政策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剥削的和隐含着冲突的,阶级冲突和剥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不可能消除的,国家投入社会福利是为了防止社会骚乱和保护资本主义的利益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在肯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主张改良。认为政府的投入是工人阶级运动和他们联合起来追求社会进步的斗争结果

关于福利国家合法性的解释

论证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合法性

公民权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马歇尔,他认为政府的社会福利供给是公民权历史演进的结果。随着公民身份的扩大,民众获得了司法权和政治权,也要求社会权的扩大。穷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最初没有被以适当的方式看作是公民。后来公民社会权的扩大要求国家必须保证他们有权利获得充分的收入、房屋和教育。国家必须在法律上建立这些权利并保证它们实施。他的理念为国家介入社会福利奠定了规范性基础。社会权和司法权及政治权同样神圣,必须由国家来实施

集体道德责任说:蒂特马斯主张社会福利应当是公民的集体道德责任。国家代表公民,公民通过国家来担负起其集体责任和表达他们的利他主义行为,国家是最有效的方式。国家不仅有权威和资源来有效满足需求,而且它的介入有积极的道德效果:促进利他主义行为、增强团结、促进社会接纳、养成同情心。社会政策服务于基本的道德目的

十三.社会政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学科归属上隶属于社会科学,建立在多学科的基础上研究领域: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

社会政策作为应用性学科的方法论特点:

其产生和社会工作实践密不可分,其发展离不开对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其研究目的是促进社会政策实践的发展以解决社会问题

主流社会行政基本上是经验性和实用性的,主要目标是收集有关社会问题的事实和证据,以便影响政府改进其福利供给(威廉姆斯,1989)

涉及价值诉求,强调价值在社会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中的重要性

十四.社会政策分析方法

政策分析是应用理性分析而研究社会对公共问题的回应

描述性分析:对现有政策的描述,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过程分析:回答“如何”的问题,更多地涉及一项公共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其焦点是许多政治因素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包括政府机构、官员、传播媒介、专业协会和其它特殊利益群体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评估:对政策的诸方面作出一个评判。逻辑评估、定量评估、伦理评估

规范性分析:包含着“应当是什么”的价值判断。集中于研究应当通过什么样的社会政策去改进一般福利

价值或目的取向:价值渗透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影响着对具体政策议题的选择及界定。

十五.社会政策研究分析视角

被概括为“3P”,即过程、成果和绩效

过程研究:侧重与社会政治和技术方法变量有关的政策形成的动态过程。政治学和历史学是过程研究的两个基本的学术原理,关心的是社会政治组织、政府以及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如何对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形式上通常是决策中的政治和技术投入的个案研究,随着时间轴和分析层面的变化而变化着眼点是政策选择:构成政策设计方案的形成和实质是什么?这些方案剔除了哪些选择?支持这些方案的观念、理论和假设是什么?

绩效研究:关注政策方案实施结果的描述和评价,更依赖于客观系统的考察。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等方式来进行项目执行得如何?它有何影响?其指标是“推行计划前后的行为和条件的改变,这些改变的合理解释是干预所致

收集及分析资料的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

社会政策研究的应用范围:在政策决策中的应用;在政策实施中的应用;在政策评估中的应用;在社会服务规划中的应用;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应用

第三讲社会政策与人的需要、社会问题

一.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广义的需要概念涉及整个生物界,可以指动物、植物、个人及人类社会的一种摄取模式,以此保证主体的生存发展。

社会政策中的需要是相对狭义的概念,指个体和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和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摄取状态

个人需要反映了社会需要

个体需要的满足不仅维系了个体的生存,而且维系了社会整合

个体需要的产生也是社会性的,需要用社会的标准来衡量,并以社会性的形式表现出来

个体需要的满足往往以社会的途径来实现,传统的家庭、社区、邻里等主要满足手段的需要也因为在社会关系中表达并得到解决而带有社会的性质

二.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社会行政的观点往往从社会问题来界定需要,认为个人的社会需要是个人或人群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如贝弗里奇报告提供的“匮乏、懒惰、疾病、无知、肮脏”五大病害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

经济学认为,特定条件下人们具有支付能力的需要,不具备满足条件的需要一般不具有经济学意义。

政治经济学认为,需要是与特定目标相联系的,必须以某种策略去达到

个人需要与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主要关注人们的基本需要,即对个人来说是为了达到一个社会中基本的生活水平而必须满足的条件。其基本需求的满足不应受到其支付能力的限制。如果本人没有能力满足基本需要,则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社会需要是指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所必须的满足条件

从一般意义上看,需求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们现实的,可以指望得到满足的需要

三.个人需要的基本类型

布莱德萧(Bradshaw,1977)对于需要的划分

规范性需要:建立在已经建立起来的标准与实际存在的状况比较之下所产生的。如贫困线

感知的需要:人们切身感觉到他们实际生活水平未能达到应该达到的水平。实际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表达的需要:感觉的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的结果,在行动上表现为“要求”。弱势群体的请愿活动所表达的就是这类需要

比较的需要:当一些人所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少于同类的其它人时,就会产生需要的感觉。所有需要都或多或少带有主观性质。即使是规范性需要所建立的标准也是人为的,因而也是社会的、文化的

个人的需要有其刚性与弹性

马斯洛对于人类需要的看法

基本需要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每个人必须得到满足的需要。即一个人没有满足其基本需要,他/她就没有达到“人”的最低生活状态。基本需要具有

刚性特征,同时具有相对性。这导致难以对其进行完全客观的和准确的经验侧量。

影响因素:

经济:需要的满足必须以一定的经济条件为前提,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上,社会政策所对应的人类需要在满足范围和满足程度上都有所变化

政治:不同政治形态下人们的基本需要会有不同的界定,因为政治目标的实现需要得到社会成员的支持,所以界定人们的需要往往受到政治体制影响

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任何社会政策的规划和实践都与其背后的文化,特别是在社会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密切关系

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方式:个人劳动、家庭亲属、邻里、民间慈善团体,包括慈善组织

四.社会福利政策的分配

属性需求(Attributed Need):以相同需求的群体成员为条件的,这些需求在现存的社会或经济安排中无法满足。在此原则下,需求按规范的标准来定义的,支撑这个原则需要有基础是:

以群体为导向的分配;

以规范需求标准为基础

补偿(Compensation):对作出特殊社会经济贡献的群体成员,如退伍军人、社会保险缴费者或受到“社会之手”不公平伤害的群体成员如种族主义者和性别主义的受害者为条件的。支撑这一原则的基础是:以群体为导向的分配;以规范的公平标准为基础的

社会福利政策的分配

诊断性划分(Diagnostic Differentiation):以个别案例的专业为条件,这些个别案例在身体或精神残障的条件下,可能需要特殊商品或服务。支撑这一原则的基础是:

分配给个人;

以需求的技术诊断标准为基础。如对残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服务

家计审查需求(Means-Tested Need):其资格是以个人缺乏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能力的相关证据为条件的。个人获得社会福利的主要限制是他或她的经济状况。支撑这一原则的基础是:

分配给个人;

以需求的经济标准为基础。如为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住房

上述四类是一个从属性需求到家计审查需求的连续谱

五.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中的作用

社会政策是当代社会中满足人们基本需要的主流方式。“社会政策是国家/政府应对社会问题,为满足人们的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

社会政策在满足个人需要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

社会政策满足的是人们的基本需要

在现实的社会政策实践中,即使基本需要也无法完全通过社会政策来得到满足社会政策的一般化和制度化特征决定其很难满足个性化的特殊需要

社会需要:社会整体的需要

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整体的需要,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社会整合:传统社会中,社会整合主要通过情感和宗教来完成;工业化之后则主要通过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化来实现。另外还需要一种集体的共同意识

追求秩序:行动一致性

社会稳定: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之间如果关系紧张,则影响社会稳定发展:包括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

六.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有效性

国家是社会政策的主体,合理的社会政策规划和实施在满足个人基本需要的基础上,能有效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关系,满足社会的整合需要

社会政策成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有效组成部分,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满足社会的秩序需要

社会政策通过资源的再分配,缩小了不同利益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差别,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距离,有效地消除社会紧张状态,满足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

通过规划和实施社会政策,可以有效地调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使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能够同步进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政策满足社会需要的局限性

通过社会政策来调节人们的社会关系,会影响到原来的利益格局

社会成员行动上的一致性并不能仅仅由于某种政策的存在而成为现实,社会秩序的实现还需要其它社会控制制度的配合才可能实现

由于社会政策并不能完全控制个人的社会风险,现代社会非常容易由于个人风险引发社会系统风险,影响社会稳定。

社会政策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干预而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个人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

满足个人需要的内容

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序

满足方式

社会需要对社会政策的导向作用:社会政策对整体社会需要的回应实际上是试图控制社会风险的发生

当社会政策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以后就能有效地避免社会风险

七.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

社会病态论:查尔斯·汉德森和萨缪尔·史密斯提出,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的现象,社会群体的道德病态或社会本身的不道德不健康就是社会问题

生物社会论:社会问题是由于人类的生理因素造成的某些行为现象

社会解组论:库利、托马斯、奥格本社会问题是社会变迁导致的社会失控现象

文化失调论:奥格本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相互关联的各部分的文化变化速度的不同导致社会整体的混乱现象即社会问题。如亚文化

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

越轨论:社会行为与社会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即社会期待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社会问题

冲突论:福勒、麦尔斯1948年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成熟的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价值矛盾和冲突造就的社会后果。奥斯丁·塔克和里查德·昆尼也从冲突角度研究了犯罪问题。认为社会中的冲突现象不仅表现在价值方面,也表现在权力和利益方面,冲突的结果可以体现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

人格论和心理失调论:用心理学概念来解释社会问题,形成了人格论和心理失调论,把社会问题视为人格或心理失调的外在表现

标签理论:重视社会问题的主观定义取向,也被称为越轨的社会反应理论。受符号互动论的影响,埃德温·莱默特、霍华德·贝克尔提出,埃里克森、西克雷尔和基特苏斯作了进一步发展。社会问题是由社会群体导致的,因为社会群体标定了哪些人的行为属于违反规则的行为。特定的社会群体能把规则应用于特定的人,使他们被贴上越轨标签而成为“局外人”。其核心观点是: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主观定义,即人们对某些人、某些行为、某些现象所作的主观性社会反应

默顿的解释

两个因素:文化确定的目标、兴趣对位于不同位置的社会成员都是合法的;社会为实现个人目标的手段、方法的选择范围受到制度化规范的限制

假设:从社会学视角来看,越轨行为可能是文化确定的激情与实现这些激情的社会结构相互分离的表现。根据社会成员对目标和手段的不同态度,划分出个人适应的理想类型表:

默顿的解释

社会问题的基本含义

文森特·帕特里罗认为,除了后现代理论以外,对社会问题的理论解释大致存在三种取向:

功能主义:社会病态论、生物社会论、社会解组论、文化失调论

冲突论:价值冲突、群体冲突、阶级冲突

互动论:标签论

帕特里罗认为,界定社会问题需要考虑四个因素

一种社会现象是否给社会和个体成员造成了严重的损害

是否触犯了社会中某些权力阶层的价值标准

是否能持续存在

针对这些现象是否有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领域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八.社会问题的特点

客观性:其存在是一种客观现象,独立于人们的意志之外,其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人们可以减轻社会问题的危害程度,却不能彻底地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对于社会问题的认定只能在社会问题产生之后,不能在此之前

主观性:只有在特定的利益群体和权力阶层就社会事实作出反应后,社会事实才能形成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主观性还表现在其文化性上,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在价值、道德、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界定也因此不同

社会性: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内容、形式、后果、责任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方法和过程的社会性。

过程性:社会问题是历史的、变化的。对于社会问题的认定也存在过程性

社会问题还具有普遍性、持久性、群体性

九.当代社会问题

社会不平等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问题;环境、资源与生态恶化问题;犯罪与其他越轨行为问题;社会歧视问题;健康与疾病问题;居住环境问题;

其他各种社会问题

十.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积极作用:

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性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全面地诊断社会问题,通过比较科学的决策方法来合理地配置资源,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可以动员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并开发现有资源,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局限性:

社会政策是政府主导的公共行动,但由于存在“政府失灵”,降低了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有效性

政府的政策选择,其往往会重点解决某些问题,而忽略其它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行动需要比较复杂的组织过程,有时候会由于利益群体影响等人为因素而使决策和实施过程偏离合理的目标和路径,从而影响社会政策的效果

问题的分析和界定本身存在偏差

决策模型本身的问题

社会政策在决策行动中的限制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常表现在社会问题的过程性中

社会问题本身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建构过程

通过对社会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也可以发现其局限性

政策文本需要解释

政策的落实往往通过科层组织自上而下地实施,结果在基层政策容易走样,影响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有效性

社会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与NGO之间的协调障碍也导致社会政策的目标偏离,影响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有效性

第四讲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上)

一.概述

社会政策是政府和社会为满足民众的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而采取的公共行动。但要完成一项社会政策行动,必须明确由谁/机构来提供社会服务、为谁提供服务,从哪里获得必要的财政和人力资源,以及采用什么方式来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构成了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即社会政策的主体、对象、资源和运行方式

政府的社会政策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框架中采取的制度化行动。这里的制度化行动指的是由特定的机构按照特定的方式调动所需资源、为特定的对象提供特定的服务。

二.社会政策的主体

基本含义:社会政策过程是一个为解决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过程,其行动的主体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社会政策行动是由“提供服务”与“接受服务”两个方面构成的行动过程。其中提供服务的一方是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接受服务一方是社会政策行动的对象。

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群体和个人,他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为社会政策行动作出贡献

制度化的安排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这指的是在长期的社会政策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且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国家的立法或行政权威而明文规定,因而被嵌入了整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体系之中

社会政策主体的不同角色

社会政策行动的责任者:为满足民众的基本需要和解决社会问题承担责任的组织、群体和个人。其责任是指为推动和完成社会政策行动所负的法定义务,其中包括总体的责任和各个方面的责任,前者是为社会政策行动的总体规划和组织行动而负有的责任,后者是指在社会政策的各个环节上的责任,包括为社会政策行动提供各种资源和具体的服务

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社会政策行动是一项有组织的公共行动,它除了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参与外,还需要由特定的机构来承担组织行动的任务。这种组织行动包括制定政策法规、调动各种资源、协调各类组织的行动等

资源提供者:社会政策行动需要的资源支持包括财政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在具体的社会政策行动过程中,各类组织和个人以不同方式向社会政策行动提供各种资源

社会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政策行动包含了大量社会服务,分别由医院、学校、公共养老院等各类专业机构提供。所有在社会政策框架内以各种方式参与提供社会服务的机构和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担当了社会政策行动主体的任务

社会政策主体的层次

责任层次

残补模式/剩余模式:指首先由其它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以政府为主

制度模式: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问题。以其它主体为主

角色层次

总体责任者:全面负责社会政策行动规划和总体行动的组织者,一般由政府担任

资源提供者,最主要的是经费提供者

具体的社会服务提供者

社会政策主体的层次

公共行政层次:包括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地方政府—社区政府

高层次责任原则:强调通过较高层次的机构来采取更为广泛的社会政策行动,以加强社会政策行动的力度,并达到更好的再分配效果。

低层次责任原则:要求在满足民众需要的公共行动中首先由较低层次的机构负责,只有当低层次机构无法满足需要时,较高层次机构才介入。注重调动各方责任,降低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可能发生的“福利依赖”。

三.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体系

商业性服务机构:各类企业和个体商业化服务者,他们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商业化的服务,其基本目标是获取利润

初级群体:家庭、亲属、朋友、邻里;无偿或互助方式

互助组织:各种正式建立的民间互助组织,其成员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和互惠互利原则相互帮助,或按照风险共担原则为其中的困难者提供帮助

就业组织:各种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以及一些个体雇主,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向其雇员提供各种福利性服务

社会服务领域的组织体系

志愿者组织:按照自愿奉献的原则建立的组织,向困难者提供无偿服务

NGO/NPO:非营利原则,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者提供福利性服务

政府:代表国家向全体社会成员,尤其是向困难者提供必要的福利性服务

政府提供的服务属于公共性服务,是社会政策行动中最主要的部分。互助组织、就业组织、志愿者组织、NGO的服务具有一定公共性,可以纳入到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

四.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主要责任和作用:

社会政策行动的组织者: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解决各类社会问题;把握社会需求状况;制定社会政策法规体系和行动规划;规范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角色和责任;协调各类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行动;组织社会政策方案的实施

资源提供者: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和公共财政等方式直接向社会政策行动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负责监督各类组织依法承担其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应负的财政责任;通过各种政策优惠和宣传鼓动等方式鼓励各类组织向社会政策行动体系投入一定的资源支持

社会服务提供者:政府直接建立和管理公共服务机构,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类服务

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当代福利国家模式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普遍性的社会保障和其它大规模的社会服务

更好地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和各类组织,保证社会政策行动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能够更好地体现福利性,更好地贯彻再分配的原则,在体现社会公平、社会保护和其它社会价值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

缺点

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在效率方面往往受到质疑

导致福利依赖,降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其困难状况的内在动力

政府过多包办福利事业可能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从而抑制这一领域内的竞争并妨碍受益者个人对服务的自由选择

五.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责任和作用的不同观点

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视角:认为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国家的基本职能是为民众提供社会福利服务,以解决贫困、失业、愚昧等社会问题,并通过再分配而实现社会公平、平等和大众福利的社会主义目标。并且,当代社会政策是庞大而复杂的公共行动体系,只有国家有能力组织好这一行动。因此,国家应该在其中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新自由主义的基本视角:与社会民主主义相反。认为国家干预社会福利事务有几大缺点:(1)导致低效率;(2)破坏个人选择的自由;(3)降低了个人、家庭和社区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责任。因此,他们认为通过国家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行动是低效的。因此,他们反对国家在社会福利事务上的广泛干预和实施大规模的国家福利计划,主张把国家的责任和行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并鼓励各种私人和民间的行动者在社会福利行动中发挥更多作用。

第三条道路学派的观点:介于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间,主张国家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承担最主要的和最基本的责任,但同时反对完全依赖国家,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当代NGO/NPO在社会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代NGO的基本性质

非政府组织在产权和管理上独立于政府组织体系之外,一般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并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我管理和独立活动

不专门从事商业活动,非赢利

NGO的特点:非营利性;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公共性;

具有多样化的资源支持系统

NGO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以中介组织的方式介入:中介组织指在社会服务所需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中担当中介作用的组织。资源来自社会各类组织和个人,但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来筹集和分配各种资源

直接提供社会服务:通过自筹资金、公共资金、民间中介机构的支持或者综合性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为社会成员提供社会服务

NGO的发展趋势:

NGO的数量、规模以及所提供的服务数量等方面呈上升趋势

社会服务方面日趋专业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并且发达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社会服务方面的援助越来越多地以国际非营利组织为中介

七.其它组织在社会政策体系中的作用

就业组织的作用:承担雇员基本社会保障费用;为员工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服务;为政府的政策行动和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财政支持;

社区组织的作用:地方社区被纳入到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基层行动组织;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在国家和企业组织的社会服务比较弱的农村地区,社区组织在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

八.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社会政策主体模式变化的国际趋势:不干预——国家福利——降低政府责任

多元福利模式的发展:指社会政策主体的多元化。其基本要求是政府在整个社会福利体系中仍然扮演最主要的角色,承担基本责任,但同时其他各类组织和个人也以制度化的方式参与社会政策行动,并在其中分担责任

当代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分工合作与监督

纵向分工指在社会政策的不同阶段和各种任务之间的分工;横向分工是指在各个社会服务领域之间的分工

合作是指政府与NGO共同承担和完成社会服务项目。民间组织可以大量参与政府的社会政策规划,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双方也可以通过各种方

式合作举办社会福利项目,以发挥双方的作用;还可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政策行动的监督机制。

社会政策主体发展变化的趋势

我国改革以来“社会福利社会化”及政府与民间机构关系的重组

我国社会政策财政责任主体的变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降低,要求个人、社区和NGO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国社会服务机构主体的变化:构成的变化:改革以来我国社会福利组织成分的多样化,包括了政府举办的福利服务组织、各类社会团体举办的社会服务、社区福利服务、跨社区的非营利公益事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福利服务以及私人举办的社会福利服务项目;性质多元化

九.社会政策的对象

社会政策的对象指社会政策的接受者。应该给谁提供服务?更多的是个体和群体取向

社会政策对象的分类:

一般性对象和专门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指向的社会中的普通民众;是指社会中需要某些专门化社会服务的群体,他们往往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专门需要,如残疾人需要康复、专门器械

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普遍性对象指社会政策不考虑个人需求的差异,而向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别的福利服务;选择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地帮助社会中某些具体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普遍性福利模式与选择性福利模式

十.社会政策的受益者分析

受益者:一般来讲,是指从一项社会政策行动中具体获得好处的个人或群体。从狭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政策行动的受益者等同于社会政策直接作用的社会成员,但从广义上看,社会政策的受益者范围更大,还包括从各项社会政策中间接受益的人员。

对社会政策受益者分析的基本视角

对受益者的事实分析:通过对客观情况的分析,发现或预测社会政策事实上的受益者,以及受益者确定的原则及方式。包括对受益者人群、范围的事实分析和对受益者确定过程的事实分析

对受益者的价值及道德分析:体现了该社会所公认的基本价值;福利受益者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对受益者的直接与间接分析

十一.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分析

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利益受损的个人或群体。社会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利益的再分配过程,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其中不同程度地做出贡献获得利益。但是在公共资金的筹集方面,有些个人或群体需要负担更多的份额。

社会政策的受损者并不固定在某些群体。一些组织也会在社会政策过程中存在利益得失

受损者对社会政策的反应

一些人或组织可能会因其眼前利益的受损而逃避责任

税负较高的群体会更多地支持减税立场的竞选者

经济活动中,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际投资更多地流向税率较低的国家和地区

十二.社会政策的受益者与受损者

社会政策受损者与受益者的受损和受益是相对的,有些受损者可能是某一项政策的利益受损者,却可能是长远利益的获得者。无论如何,面对当下受损的状况,社会政策的利益受损者会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的反应。

十三.弱势群体

什么是弱势群体: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特指某些群体在社会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及其生存状况。

当社会资源相对缺乏,各社会群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竞争时,那些由于自身或社会原因常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群体被称为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劳动能力和就业能力低下,资源缺乏(就业信息、社会关系等),身处困境(经济、社会、政治)之中的人群。此外,在社会歧视(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对外来移民的歧视)比较严重的社会里,少数种族、妇女、外来移民等也容易成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 ;城乡低收入人员;

弱势群体的困境:弱势群体普遍身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主要体现为“六难”,即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医疗难、子女教育难和法律救助难。其中关键是就业问题。

弱势群体在社会政策行动中的地位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和社会普遍通过社会政策行动对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帮助。具体形式:

福利救助: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

提供机会:主要是通过公共行动直接向弱势群体成员提供就业机会,或是通过立法手段消除在就业领域中的歧视。

增能: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改变其弱势的状况。

第五讲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下)

一.社会政策资源概述

指维持社会政策行动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社会条件形式:

资金性资源:指直接投入资金,或者投入可以换算成资金的物资

非资金性资源:指不能换算成资金的投入项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社会政策方面的投入绝大部分是资金性投入。因此,政府为推动社会政策行动必须筹集大量的财政资源

二.政府调动社会政策资源的方式

税收:强制性和稳定性。政府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以及按照政府的公共政策项目来调整税收政策。

专项收费:一般针对专门的开支项目,更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

优点:比较灵活,便于基层政府和社区组织根据当地的需求情况来调节;在受益者付费的项目中更能够体现贡献与受益挂钩的原则。

缺点:不易统一管理,一些地方政府和社区组织在设立收费项目是任意性太大另外还有国债、利用外资等方式

三.非政府的资源调动方式

社会集资:指在一个组织、社区或一定范围的人群中,通过参与者共同交纳资金的方式来兴办一些社会服务项目,以满足人们某些方面的需要。贡献与利益挂钩小范围

社会捐赠:指公民个人或组织在自愿的原则上向社会公益事业提供捐助

志愿者服务:人们在自愿的利用业余时间无偿或低偿地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四.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

政府社会支出:指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做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当代各国政府的社会支出都是实施社会政策所需要经费中的主体部分。社会支出主要来自于税收和一些专项收费。

对社会支出的测量及统计指标:

人均支出额:政府社会支出总额∕总人口

政府社会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社会支出额∕政府财政支出总额)×100%

政府社会支出占GDP的比例:(政府社会支出∕ GDP)×100%

社会支出的结构与类别:社会支出总额中各项支出额及其比例。其类别包括预算内社会支出与预算外社会支出。

社会政策的经费投入

减免税费:对个人减免税费:包括对捐赠者减免税费和对特殊困难者减免税费。在对特殊困难者减免税费中,又包括在普通税收中的依法减免税费和一些临时性的减免收费。

对组织减免税费:

人员调配和物资调拨:政府通过行政手段调动一些机关及下属机构的工作人员去从事一些社会服务工作。政府还可以通过物资调拨的方式支援落后地区。可以在社会政策行动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人力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社会福利行动对政府财政支出的严重依赖

五.社会政策的其他经费来源

项目配套资金:政府对一个项目提供经费资助时,接受资助的地区、部门、机构或个人也对该项目投入相应比例的资金。

社会保险基金:通过受益者投保的方式筹集资金。

国际援助:国际资金包括国际组织的援助、外国政府的援助和国际民间组织及个人的援助。它体现了国际人道主义和国际社会关照等原则。当代各发展中国家在社会政策行动中都积极争取并合理利用国际资金援助。

民间投入:政府以外的各类组织及个人对社会政策行动的资源调动和投入。可能来自于(1)社会集资;(2)社会捐赠;(3)志愿者服务;(4)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六.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

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各个环节运行的基本方式。从广义上看,涵盖了社会政策行动所有阶段和环节的运行机制,包括社会政策主体的组织方式、资源调动机制、受益者选择机制以及社会服务传递机制等各个方面。从狭义上看,是指社会服务的传递机制。

运行机制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有效的运行机制可以规范社会政策行动中各个行动者的行为。

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社会政策行动公平与效率的目标。

通过合理的运行机制可以兼顾公共服务方式与个人自由选择

社会政策行动中的资金供应模式与服务传递模式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1105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2011.5)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分;简答题4,32分;问答题2,28分,实践分析题1,20分。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领域,是公共政策中有关公民福利、社会公平的政策,旨在满足人们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是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其外延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劳动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社区社会政策、公共住房政策、个人性社会服务政策等。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社会福利体系被看做是与其他社会制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为处在生产劳动中的工人提供保障,而且为那些处于劳动力市场之外的福利需求者提供普遍的保障。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可以现金或实物形式支付,常常由政府依法强制实施,如企业补充医疗和补充养老保险、子女教育和住房补助、有薪假期等等。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如在许多发达国家,凡市民参加慈善捐款、社会保险或抚养子女等都能获得

所得税减免,从而增加净可支配收入。蒂特姆斯把它看成是一种转移支付。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答: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利益-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政策机构的制度能力和制度设计-社会福利 追求的目标不同:多元化-公平公正 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研究路向不同:实证研究-价值关联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没找到)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答:第一,标准的需要(normative need) 第二,感觉的需要(felt need) 第三,表达的需要(expressed need ) 第四,相对的需要(comparative need(注:意义找不到。) 4.对社会需要的理解差异如何影响社会政策行动?(可参考笔记,我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试题

一、填空题(20分) 1、给社会政策下定义有直接界定、(间接界定)与(理论界定)等3种基本方式; 2、社会政策的范围包括(价值)、(对象)、内容、过程等方面; 3、《伊丽莎白济贫法》于(1601)年在(英)国实施; 4、社会政策的主体包括(弱势群体)与(政府服务机构); 5、环境分析包括政府与社会、(国内)与(国际)、场景与背景等维度。 6、社会政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人性假设、(调查研究)与(政策分析)等3种基本方式; 7、教育有主体性、学习性、社会性、(传承性)与(生产性)等特征; 8、福利国家一词最早见于(1941)年(公民与教徒)一书; 9、社会政策包括(公平)与效率、(人权)与主权等价值维度; 10、当代世界的特征包括经济(市场化)与生活(网络化)、管理全球化及发展不平衡等。 11、全球性社会政策面临权力的边界模糊化、资源的(配置不平等)与问题的(普世化压力)。 12、马克思认为人性包括生存、(发展)与(享乐)等需要。 13、马斯洛认为人性依次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五种需要。 14、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与(社会福利); 15、医疗卫生政策包括医生与(患者)的矛盾、经验与(科学)的矛盾。 16、医疗卫生政策包括精英与(民主)的矛盾、心理与(生理)的矛盾。 17、教育在历史上呈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自主)与开放的结合; 18、教育发展的历史趋势包括(公共)与私人的统一、投入与(产出)的关联。 19、社会政策分析应突破传统政府、市场二元论,走向政府与(市场)、(社会)三元互动视角。 20、社会政策在理论基础上包括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与(政治学)理论。 二、判断题(20分) 1、社会政策是政府介入社会生活领域的行为(对); 2、作为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社会政策是从近代开始的(对); 3、政府是社会政策的必要条件(对); 4、社会政策就无条件追求自由(错); 5、社会政策的分析应在事实基础上先判断其价值(对)。 6、社会政策是政府处理社会福利的文件(错); 7、古代社会政策不是政府的一项常规职能(对); 8、社会政策以人的生活的社会性为条件(错); 9、社会政策在价值上应将自由与合作统一起来(对); 10、社会政策的分析从寻找原因开始(错)。 11、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是建设福利国家(错)。 12、我国长期社会政策目标不是建设福利国家(对)。 13、政府始终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错)。 14、政府应有条件的以促进就业为宏观调控目标(对)。 15、应试教育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基本教育挑战(对)。 16、教育公平是我国当前教育政策面临的一个基本矛盾(对)。 17、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看病难(错)。 18、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政策面临的尖锐矛盾之一(对)。

社会政策 重点

社会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是指某种政策行动相对于其他行动而言的重要性程度,这种相对的重要性不是纯粹由客观事实来决定的,而是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由社会中的组织、利益群体或个人按其利益及价值观为基础做出的主观判断。 公共政策的目标: 1.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综合性原则而代表社会中大多数群体和个人的利益。 2.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利益分配原则兼顾少数弱势群体的利益。 3.公共政策应该通过合理的利益选择原则考虑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4.公共政策应该兼顾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和社会整体的利益。 5.公共政策应该注重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社会政策: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社会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的关系: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但是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1.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2.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 社会政策的学科特点: 经过100多年的演变,社会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如今,社会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研究国家与其公民的福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把国家和社会的作用纳入到个人的“福利组合”中去的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学科。社会政策研究的问题主要是一系列与国家和社会相关的个人福利问题,因此,它必然会涉及政府财政、收入分配等领域,以及非政府部门对个人福利的影响。 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研究取向三长二短: 1.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学科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2.蒂特马斯认为社会科学既不是价值中立的,也不能离开客观事实,因此主张把关于社会政策的研究结论与建议建立在事实和可以检验的证据基础之上。 3.对于蒂特马斯来讲,社会政策的论题比社会服务广泛得多。 1.单一价值取向。在强调价值和价值冲突在社会政策中的角色的同时,蒂特马斯非常执著于费边主义的价值观和他自己的福利观,以至于他总是拒绝其他的价值观点。 2.非理论的取向。蒂特马斯的社会政策分析取向是特别的、非系统的和非理论的。 艾斯平—安德森提出的“三个世界模型”: 第一个模型是具有自由主义特点的昂格鲁—撒克逊模式。在此模式中,公共福利的责任范围较窄,并主要是针对穷人;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私人市场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第二个模式是欧洲大陆传统模式,其前提是就业和贡献相关联的公共社会保险计划。这一制度也具有相当大程度上的“家庭化”特点,因为许多福利要由家庭本身来承担。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要点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政策概念的定义: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5 2.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 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P6 3.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 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P11 4.社会福利的概念的含义:首先,“福利”一词常常指人们社会生活 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其次,“福利”是一种按照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财富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制度、福利性医疗制度等。P15 5.社会保护的基本含义:社会保护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建立 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利益损害。P17 6.社会保障的含义:是指政府通过公共行动而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 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是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使社会成员在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能够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P242 7.就业政策的基本含义:就业社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常

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P297 简答题: 1,政策的基本特征:○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2|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4|政 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P3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1|公共性(最突出特点之一);○2|权威性(包括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和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3| 价值性(即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4|群体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P6 3,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1|社会保障政策;○2|公共医疗卫生政策;○3|公共住房政策;○4|公共教育政策;○5|劳动就业政 策;○6|社会福利服务政策;○7|针对专门人群的社会政策体系; ○8|社会政策的其他内容(如对越轨行为者的“行为矫治”、家 庭政策、社区发展政策等)。P13 4,西方社会政策学科最近的发展趋势:○1|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并向纵深发展;○2|研究对象的范围进一步拓宽;○3|研究方式发 生转了移。 5,社会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自哪些方面:社会政策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表明,社会政策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多学科的 理论基础之上的。一方面,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学者来自许多

社会政策概论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和公共政策 一、政策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1、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动体系 2、政策具有明确目的性和方向性 3、政策具有明确的行动内容 4、政策是规则体系与行动体系的结合 (二)政策概念的定义 1、多元视角 孙光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和政党为了实现一定的总目标而确定的行动准则,它表现为对人们的利益进行分配和调节的政治措施和复杂过程。” 林金德之《政策研究方法论》:“政策是管理部门为了使社会或社会的一个区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而提出的法令、措施、条例、计划、方案、规则或项目。” 张金马之《政策科学导论》中认为:“政策是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关团体和个人行为的准则或指南。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以及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陈振明之《政策科学》:“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策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策、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辞海》:“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一系列行动准则。” 2、定义 “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理解: (1)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2)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3)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三)政策与制度的关系 1、什么是制度 制度指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并能够体现在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模式之中的有关规则的复合体。 由有关的规则集合构成的制度可以分为两类,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前者指由比较明确地表达出来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而且有相应的奖惩措施来保障其更有可能得到遵守的制度。后者往往是由没有那么明确地表达出来的规则构成的。 2、制度与政策的关系 相通之处: (1)都包含有规则的要素。 (2)绝大部分政策都是在既定的制度基础上制定和实施的。 (3)政策行动可以建立一套新的制度或改变现有制度。 不同之处:

社会政策概论三合一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1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系统性) 2、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社会性)、过程性。 3按照社会政策行动的运作方式,社会政策的对象可以分为(一般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4、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非资金性资源)。 5、社会政策可行性的实质内容包含了政策的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7、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 二、名词解释 1制度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其特点是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2、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行动的总和。 3、普遍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者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4、社会政策主体指发起或参与社会政策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分为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直接主体是指在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中起直接作用或在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直接执行政策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间接主体是指在政策制定或目标实现过程中不拥有合法的权利直接参与而是通过自身的能力和影响力起作用的个人、社会团体或组织。 5、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是指在社会决策过程中的基本政策体制、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决策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 6、社会政策的资源是指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它可以是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也可以是权利、地位、威信、名誉等非物质资源。 7、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依法为所有公民普遍提供者在保证一定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8、剩余性福利模式是由维诺斯基和美博提出来的社会福利的两种福利模型之一,也叫补缺型福利模式,这种模式以为只有在家庭和市场不能满足个人需要的时候,社会福利设施才会介入运作,并且只是暂时的,这种模式有种慈善和施舍的印迹,救助者被视为弱者,被贴上耻辱的标签。 9、社会政策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性的的接受者,是接受社会政策帮助的个人或家庭或者说是受社会政策行动影响到人。 三、简答 1、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准市场机制”,其具体内容如何? ①准市场机制是指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 ②基本内容: a、在公共部门和福利性项目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b、改变政府拨款方式。 c、增大受益者的选择。 d、增加福利使者的付费,增加服务机构的资金来源。 e、加强对服务机构的业绩考核和评估。 5、导致社会政策变动的原因及变动的主要方式? 原因:①政策本身的原因②政府方面的原因③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 变动的方式:①社会政策的修订②社会政策的改革③社会政策的终止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客观方面:社会政策的需求情况、社会政策的成本与效果、社会政策的制定机制 主观方面:政府和政党的目标、政治领袖、政府职能部门、利益集团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2.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3.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1)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4.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5.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6.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7.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8.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的制度。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9.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度和措施,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增能,Empowerment,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一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 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 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务。 14.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0502106 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olic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2. 适用专业及课程性质 必修:社会工作专业 3. 课程目的 社会政策是党和政府在特定时间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政府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政策、策略、法规、措施、办法、方法、规章、条例等的总称,是国家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使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比较系统的社会政策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初步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研究我国社会政策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从而达到该专业学生在社会工作和管理方面所应具备的能力。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时为40 5. 建议先修课程 社会学原理、社会工作导论、法学概论、形势与政策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目: 《社会政策导论》.杨伟民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有: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 9. 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社会政策概述 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一、社会政策的基本含义 二、社会政策的特点 三、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社会政策概论三

社会政策概论模拟卷 一、填空题 1、社会政策的学科性质有综合性、应用性、() 2、社会政策研究中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有定量研究方法和() 3、社会政策对象从其基本原则上看,可以分为一般性的对象和() 4、社会问题的特点包括客观性、主观性、()、过程性。 5、从政府或其他组织资源投入的方式上看,社会政策资源大致上可以分为资金性资源和()。 二、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 2、普遍性福利模式 3、社会政策主体 4、公共政策的决策模式 5、社会政策的资源 三、简答 1、影响社会政策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有哪些主要环节? 3、政府在社会政策体系中有哪些责任和作用? 4、什么是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哪些主要方面? 5、社会政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有哪些? 四、论述 1、分析下社会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由于在当代社会中社会福利项目大多数都是由政府或其他非营利机构直接投入并管理,因此,划分是否属于社会福利项目只需要看它是否向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和服务帮助,以及是否由公共资金或优惠政策支持,因而接受者可以免费或低费地获得这些物质和服务产品。从这个角度看,在许多国家和许多研究者所使用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这两个概念所指的行动领域可能是一致的,以至于在许多文献中这两个概念可以互换使用。 但是另一方面这两个概念在表达问题的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首先,这两个概念表达问题的角度仍有很大的不同。“社会福利”是指一种既定的制度和过程,它可以是人为设计的,也可能是自然形成的。相比之下,社会政策概念则重点强调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行动。或者说,社会福利概念侧重反映既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及与其相关的实践操作模式。而社会政策概念则主要反映政府(或其它组织)在社会福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有意识的行动。其次,在不同的国家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外延也并不相同。一些国家在使用社会政策概念时采用其广义,包含了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而使用社会福利概念时相对比较狭窄,因此导致二者的外延出现一定的差异。

社会政策概论考试重点-----精简版

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 福利性社会 性服务行动的总和。 1) 社会性价值:是指在社会中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价值体系,或者是能够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价 值述求,而不是只反映少数群体的价值立场。 2) 社会性目标:是指它一般不是为了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或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多,而是为了 通过更加公平地分配各种资源而满足大多数人(尤其是下层群体)的各种基本需要,以增强社会 的整合和稳定,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3) 社会性行动:是指社会政策是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行动。 社会保障政策: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公共医疗卫生政策:是政府或其它组织开展的公共卫生事业和和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__ 1) 公共卫生:是指在向社会提供预防性卫生服务方面采取的公共性行动,其中包括疾病控制、预 防接种和卫生知识普及等方面的公共行动。 2) 医疗服务政策:是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医疗服务的政策。 公共住房政策:是指由以福利性方式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住房或住房补贴的政策。 公共教育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兴办教育事业一向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政策。 劳动就业政策:一般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地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 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 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服务政策: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组织为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而采取的政策。社会福利服务是 指直接面向 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中的具有特殊需要的个人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福利:一般指不以直接商业性交换为原则,而是按照人们的实际需要来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 … 的制度。 更具体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抵偿提供物质服务或产品的制度 和过程。 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 是指由政府或其它社会组织建立各种保护性的制9度和措施, 以避免或 减弱某些社会群体在社会经济变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结构变化)过 程中所受到的利益损害。 10. 社会保障:是指由社会(主要是政府)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其他一些社会福利的方式向失去 劳动能力和 劳动机会的公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11. 社会保护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 1) 预防性两大原则:基本权利保护和增能。 增能,Empowerment 即通过教育培训、增大人力资 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能力等途径而增强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 2) 治疗性两大原则:补偿原则和社会关照原则。 12. 社会行政(Social Adminstration —般指政府行政机构在其职权范围内代表国家在社会事务方面—_ 米取的 各种行动的总和。 三层含义:1)代表着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领域。2)代表管理社会事务的政府机构。3)代表政府 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则和程序体系。 13. 完全积累制:智力20世纪80年代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完全的个人账户 制,并由私 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需要承担供款义 务。 14. 社会行动政策的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合格的管理人员来保证社会 政策行动有 序地进行,以便高效率地到达社会政策预期目标的过程。 三个层次: 1) 社会政策行动的行政管理层次(即社会行政管理):是指政府对社会政策行动的宏观管理体系。 2) ,..行业管理层次:是指在与社会政策相关的行业中建立的社会服务管理体系。 3) …社会服务机构管理层次:是指政府对社会服务机构(即向社会成员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机 构,包括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建立的管理体系。 15. 社会政策行动管理的对象: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 1. 2. 3. 4. 5. 6. 7. 8. 9.

20秋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参考资料

20秋学期(1709、1803、1809、1903、1909、2003、2009 ) 《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 1 单选题 1 ()主张国家是全社会利益的代表,其基本职能是提供社会福利服务、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再分配实现“社会主义”目标。 A 新自由主义 B 马克思主义 C 第三条道路 D 社会民主主义 2 ()认为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福利的手段优于市场的手段。 A 社会政策的经济导向模式 B 社会政策的福利导向模式 C 发展型社会政策模式 D 第三条道路社会政策模式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秉持的社会政策理念是()。 A 主张国家应承担主要的福利责任 B 反对国家提供过多的福利,赞成补缺型社会福利 C 认为福利有力于提高社会向心力 D 认为现有的福利是一种投资 4 城市低保的审批时限为自接到申请人提出申请之日起()内。 A 15日 B 30日

C 60日 D 90日 5 政府“干预”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6 1994年,()在《防止老龄危机》提出三支柱养老金模式。 A 世界银行 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国际劳工组织 D 乐施会 7 政府“包揽”社会社会福利事务属于()。 A 残余式社会福利 B 制度式社会福利 C 自由主义福利模式 D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模式 8 新加坡社会政策的创立以()为标志。 A 中央公积金局成立 B “公共住屋计划”的开展 C 在社会保障运作中引入私营部门参与和管理 D 社会保障制度出台 9 世界银行组织认为未来的福利应侧重于()。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政策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54学时讲课学时:54学时 总学分:3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方向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17级社会工作专业 参考教材:《社会政策概论》关信平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 二、课程的性质、教学任务和目的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社工专业专业方向必修课。 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政策讨论、辩论活动;在社会中,关心社会中客观存在的政策问题,并以积极的心态分析社会问题、酝酿解决方案。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政策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和评估社会政策的基本方法;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国内在社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等方法,不但要注重课堂讲授,而且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增大信息传输量,以调动大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四、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 ,形式:考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社会调查报告、平时测验等。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闭卷考试。 五、课外自学要求 (1)根据授课教师开列的相关书目进行课外阅读。 (2)按照授课教师的布置完成课外作业。 (3)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并按时提交调查报告。 六、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政策与公共政策 一、政策 二、公共政策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政策的定义与实质 二、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 三、“社会政策”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法规体系 一、社会政策与法律和法规 二、我国社会政策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其他政策文件 四、各种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发达国家社会政策实践的历史发展 一、社会政策实践的发端 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社会政策概论 一、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包含了政府为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各种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是在特定目标指引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选择和分配。 2、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的社会性价值的指导下,为达到其社会性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性服务行动的总和。一般来说,社会政策具有三方面含义,包括社会性价值、社会性目标和社会性行动。福利性是其最重要的特征。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说,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物质产品或服务的制度和过程。狭义上认为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4、社会问题:是一种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集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变异性、复合型和周期性等特征。 5、民间组织:政府组织体系之外的各种民间非性组织的总称。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它们以其民间和非营利两个方面的特点而与政府组织和企业组织区分开来,并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6、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标的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包括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是介于政府和营利性企业之间的“第三部门”。它具有非营利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非营利性。其次,非营利组织所提供的服务具有福利性特征。最后是其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性特点。 7、普惠性福利模式: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地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每个人是否有满足的需要。 二、简答题 1.简述新加坡公积金制度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即所谓“退休基金社会主义”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长期储蓄。政府通过这一制度有效地调控消费基金,解决职工购买住房和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新加坡的公积金制度实行会员制,所有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无论是雇员,都必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交强制性的公积金,并按月存入雇员户下。公积金制度在新加坡实行40多年来,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以下5点:(1)为国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社会保障。(2)新加坡的中央积金局将归集的公积金购买国债,因此它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

《社会政策概论》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4\20 简答题4\32 问答题2\28 实践分析题1\20 名词解释: 1、社会政策是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 取的各种社会性行动的总和。 2、剩余模式社会福利的需求主要是通过个人的努力来满足的,只有当基本社会安全 网络无法提供有效保障时,公共部门才有必要进行介入并提供帮助 3、制度模式强调政府在福利提供中所起的主导作用,主张把社会保障作为人们的基 本社会权利。 4、职业福利也称为附带福利(fringe benefit),指与就业或缴费记录有关的由企 业提供的各种内部福利。 5、财政福利指具有明确社会目标的特别减税和退税措施。 6、贫困烙印指因接受福利救助而被定为“穷人”,并因此而感到自卑或受到其他 人歧视的现象。 7、福利依赖接受福利的人不仅在收入上依赖福利津贴和服务,在心理上也处于一 种依赖状态,他们丧失了积极性、技能、独立性,甚至是自我生存的能力。 问答题: 1.简述社会政策与公共政策的区别。 研究的出发点不同:公共政策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公共利益;社会政策研究的关注点是公民福利 研究的内容不同:公共政策关注的是公共利益的维护;社会政策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福利方面 追求的目标不同: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元化的;社会政策的目标主要是追求社会公平提供物品和服务性质不同:非排他-排他 增进福利的路径不同:社会福利到个人福利-个人福利到社会福利 研究路向不同:公共政策主要是实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主要是价值关联方向 2.综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关福利国家的批评。 20世纪70年代社会政策从社会行政学分离出来,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此后,社会政策的研究重心转向了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政策的理论研究也受到重视。率先对福利国家体制进行反思的是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他们对福利国家理论大肆抨击,指责福利国家福利开支巨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导致了西方经济的衰退;政府过多包揽福利事业导致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垄断,剥夺了人们选择福利的权力;同时,政府部门提供社会福利服务在经济效率方面也受到质疑,而且可能造成了社会公德的沦丧。 左派方面,指责保守党政府使福利国家衰退了;下层阶级,尤其是那些低收入的大家庭仍陷于贫困之中。 右派方面,福利国家体制想向所有人提供普遍性的福利服务去消除贫困只是幻想,而应该运用选择性福利模式,将福利帮助更多地对准穷人。 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阶级剥削的问题,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的问题。 女权主义认为,福利国家体制并没有保证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地位,相反,它的许多所作所为使针对妇女的传统歧视性价值和态度合法化了。 3.简述布来萧的需要类型分类及其意义。 类型:第一,标准的需要;第二,感觉的需要;第三,表达的需要;第四,相对的需要

关信平《社会政策概论》(第3版)学习辅导书-第一~二编【圣才出品】

第一编导论社会政策的概念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政策的基本范畴 1.什么是政策、公共政策和社会政策? 答:政策、公共政策、社会政策的概念分别为: (1)政策是指政府、政党或其他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包括了三层含义: ①政策的主体可以是社会中的各种组织,但政府和政党的政策体系在社会中的影响最大。 ②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以及围绕组织的目标而有序地处理各项日常事务。 ③政策包含了规则体系和各种具体的行动。 (2)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社会公共权威机构为有效管理社会、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其具有公共性、权威性、价值性及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基本性质。 (3)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其实质是政府在社会福利事务领域中的干预行动。 2.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在当代社会中公共政策主要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公共性

“公共政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其政策行动的公共性。“公共性”,即公共政策是面向社会公众,与社会中的公共事务有关的政策,而不是处理政府或其他组织的内部事务。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具体体现在政策主体的公共性、政策对象的公共性、政策目标的公共性和政策过程的公共性。 (2)权威性 公共政策的权威性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 ①政策制定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要由具有公共权威的组织来制定。 ②政策实施中的权威性,即公共政策一旦做出,就必须得到有效的执行。公共政策在处理公共事务时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在政策主体的管辖范围内,所有有关的个人、群体和组织都应该遵循其行事。 (3)价值性 公共政策的价值性是指公共政策反映了政府的价值目标,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各种政策行动的价值优先性做出判断,然后以此为基础来决定公共政策的走向。 (4)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①公共政策致力于实现一些人类所共同遵循的价值目标,制定和实施的某些公共政策有时能够得到社会中各个群体的一致欢迎,具有社会一致性的一面。 ②在迄今为止的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而公共政策往往处于这些利益矛盾的焦点上,其走向往往与某些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 ③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政府的公共政策行动常常很难摆脱利益群体的影响,但同时,政府也总是试图要使其公共政策在各个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中寻找平衡,尽可能兼顾各群体的利益。

南开18春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答案

【奥鹏】[南开大学]18春学期《社会政策概论》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第1题,养老金强制储蓄的典型代表是() A、智利养老金模式 B、德国俾斯麦模式 C、贝弗里奇模式 D、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 正确答案:D 第2题,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社会政策法规体系的有() A、社会保险法 B、工伤保险条例 C、道路交通安全法 D、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 正确答案:C 第3题,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的 A、1984年 B、1986年 C、1997年 D、1999年 正确答案:C 第4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建立的 A、1984年 B、1994年 C、1997年 D、1999年 正确答案:D 第5题,提出"国家社会主义纲领"的是() A、瓦格纳 B、俾斯麦 C、施穆勒 D、马克思 正确答案:A 第6题,()标志着美国社会政策体系的形成 A、1935年社会保障法

B、新边疆计划 C、再发展法案 D、人力发展与训练法案 正确答案:A 第7题,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是() A、社会民主主义 B、马克思主义 C、新自由主义 D、第三条道路 正确答案:D 第8题,()认为福利国家养了懒汉 A、马克思主义 B、女性主义 C、新左派 D、新右派 正确答案:D 第9题,俾斯麦当政时,德国最早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是() A、失业保险法 B、工人医疗保险法 C、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 D、工伤事故保险法 正确答案:B 第10题,德国1889年伤残和养老金保险法规定可以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 A、60岁 B、65岁 C、70岁 D、75岁 正确答案:C 第11题,与其他公共政策相比,社会政策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公共性 B、权威性 C、福利性 D、价值性 正确答案:C

社会政策概论期末考点整理

社会政策概论知识点 一、不定项选择题(少选、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10X2=20分) 第二章 1、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为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德国率先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标志着现代社会政策实践的开始。(单选?)P22 2、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三类P22/23 该法在施行救济的过程中建议应对不同类型的贫民采用不同的救济方法来 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体力健全的贫民需要送入劳动工场,对不能工作的贫民送入救济院或者施以院外救济,为失依儿童安排学徒训练机会。 3、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P24 内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事故保险、护理保险、养老保险 意义(?):——建立德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起各负其责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社会保险资金运作模式的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的基础性工作。 4、福利国家概念P25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它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次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5、1942,《贝弗里奇报告》,二战后P26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6、欧洲福利国家体制P26 “贝弗里奇计划”为战后英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1944年到1948年,英国政府以《贝弗里奇报告》为蓝本通过了一系列社会立法,初步建成了“福利国家”的基本体制。 7、西方福利国家危机 20世纪70年代P28 看书 8、福利改革——以英国为例,撒切尔P29 特点:使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降低对国家的依赖,开创一个新的、更加强调个人责任和反对依赖国家的保守主义的社会政策体系。 9、拉丁美洲国家改革——智利改革P30 私营部门参与管理、民营机构运营合作 看书 10、亚洲——新加坡改革P3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