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船舶原理练习题6、7、8章(航海)有解答

船舶原理练习题6、7、8章(航海)有解答

船舶原理练习题6、7、8章(航海)有解答
船舶原理练习题6、7、8章(航海)有解答

《船舶原理》练习题6~8章(航海)【第6章】总纵变形初步 (1)

【第6章】剪力弯矩初步 (1)

【第6章】许用切力和许用弯矩 (3)

【第6章】船中弯矩校核纵强度 (3)

【第6章】纵向变形的经验校核 (4)

【第6章】船体布置要求 (5)

【第6章】按舱容比配货初步 (6)

【第6章】局部强度初步 (6)

【第7章】船舶快速性能 (7)

【第8章】船舶耐波性能 (8)

【第6章】船舶强度分类

·1 按照船舶所受外力分布的走向和船体结构变形的

方向不同,将船舶强度分为。

A. 纵强度、横强度和局部强度

B. 总强度、局部强度和扭转强度

C. 总强度、扭转强度和纵强度

D. 横强度、扭转强度和纵强度

·2 按照船舶所受外力的分布和船体结构变形范围的

不同,将船舶强度分为。

A. 纵强度和横强度

B. 总强度和局部强度

C. 总强度和扭转强度

D. 横强度和扭转强度

【第6章】总纵变形初步

·1 船体发生纵向弯曲变形和破坏是由于。

A. 局部强度不足

B. 总纵弯曲强度不足

C. 横向强度不足

D. 扭转强度不足

·2 船舶发生中拱变形时。

A. 中部浮力小于重力,首尾部重力大于浮力

B. 中部浮力小于重力,首尾部重力小于浮力

C. 中部浮力大于重力,首尾部重力大于浮力

D. 中部浮力大于重力,首尾部重力小于浮力

·3 当船舶中部装货过重,首尾部装货过轻时,船舶可

能产生的变形是。

A. 中垂变形

B. 中拱变形

C. 扭转变形

D. 横向变形

·4 引起船舶纵向变形的主要原因是。

A. 船体纵向构件的刚度不足

B. 船体纵向构件的强度不足

C. 船舶所受重力和浮力不相等

D. 船体沿长度方向重力和浮力分布不均衡

·5 当船舶首尾货舱装货数量过多而中部货舱时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拱现象。

A. 过少,船舶中部处于波峰之上

B. 过少,船舶中部处于波谷之上

C. 均衡装载,船舶中部处于波谷之上

D. 均衡装载,船舶中部处于波峰之上

·6 由于,船体可能会发生纵向弯曲变形。A.重力和浮力沿船长方向的分布不相等

B.重心和浮心不共垂线

C.重心点和稳心点不共垂线

D.浮心和漂心不共垂线

【第6章】剪力弯矩初步

·1 船舶装载后呈中拱状态,若航行中波长近似等于船长,且在船中时,会加大中拱弯矩。

A. 波峰

B. 波谷

C. 波长的1/3处

D. 波谷与波峰之间

·2 船舶装载后呈中拱状态,若航行中波长近似等于船长,且在船中时,会减小中拱弯矩。

A. 波峰

B. 波谷

C. 波长的1/3处

D. 波谷与波峰之间

·3 船舶装载后呈中垂状态,若航行中波长近似等于船长,且在船中时,会加大中垂弯矩。

A. 波峰

B. 波谷

C. 波长的1/3处

D. 波谷与波峰之间

·4 常见的船舶总纵弯矩值沿船长方向的分布多

为。

A. 向首尾两端逐渐增加

B. 向首尾两端逐渐减小

C. 向首尾两端保持不变

D. 向首尾两端变化无规律

·5 船舶装载后呈中垂状态,若航行中波长近似等于船长,且在船中时,会减小中垂弯矩。

A. 波峰

B. 波谷

C. 波长的1/3处

D. 波谷与波峰之间

·6 重力与浮力之差在纵向上的分布曲线称为。

A. 重力曲线

B. 载荷曲线

C. 剪力曲线

D. 弯矩曲线

·7 船舶载荷曲线的二次积分曲线即为。

A. 重力曲线

B. 载荷曲线

C. 剪力曲线

D. 弯矩曲线

·8 船舶载荷曲线的一次积分曲线即为。

A. 重力曲线

B. 载荷曲线

C. 剪力曲线

D. 弯矩曲线

·9 一般货船在通常装载情况下,其剪力的最大值通常位于附近。

A. 船中前后

B. 距首尾L bp /2处

C. 距首尾L bp /4处

D. 距船中L bp /6处

·10船舶弯矩最大值一般出现在距首或尾约____船长附近。

A . 1/2

B . 1/4 C.1/3 D. 2/3

·11 一般货船在通常装载情况下,其弯矩的最大值通常位于附近。

A. 船中前后

B. 距首尾L bp/3处

C. 距首尾L bp/4处

D. 距船中L bp/6处

·12 船舶静浮于水面上,说明。

A.船舶浮力大于重力

B.船舶浮力等于重力

C.船舶浮力小于重力

D.船舶应力之和为0而剪力最小

·13 在船舶弯矩曲线上,一般而言,除船舶首尾外,剪力为零的点对应的弯矩。

A.大 B.小 C.等于零 D.不能确定

·14 船舶载荷曲线是曲线。

A.重力沿船长的分布

B.浮力沿船长的分布

C.重力与浮力差值沿船长的分布

D.浮力曲线下面积沿船长的分布

·15 在船舶弯矩曲线上,一般而言,弯矩最大点对应的剪力。

A.较大 B.较小C.等于零D.不能确定

·16 影响船舶浮力沿船长方向分布的因素是。A.上层建筑形状 B.船体形状

C.船体水线下体积的形状 D.船舶重力分布

·17 通常船舶装载后一般会出现处最大剪力点。

A.1 B.2 C.3 D.以上都有可能

·18 船体发生纵向弯曲变形的大小与有关。A.重力沿船长方向分布

B.浮力沿船长方向分布

C.船舶处于波浪中的相对位置

D.以上都对

·19 波浪是通过改变沿船长方向分布的分布从而影响船体纵向弯曲变形的。

A.重力B.浮力 C.阻力 D.以上都对

·1 船舶发生中拱变形时,船体受弯矩作用,上甲板受,船底受。

A. 负;压;拉

B. 正;压;拉

C. 负;拉;压

D. 正;拉;压

·2 船体中拱时,甲板受到,船底受到。

A. 拉应力,拉应力

B. 压应力,压应力

C. 拉应力,压应力

D. 压应力,拉应力

·4 尾机船不满足纵向强度的主要危险在于其压载营运状态,船舶通常处于。

A. 中垂

B. 中垂或中拱

C. 中拱

D. 拱垂均不存在

·5 船舶中拱的特征是。

A. 船中部上拱,上甲板受压,船底受拉

B. 船中部上拱,上甲板受拉,船底受压

C. 船中部下垂,上甲板受压,船底受拉

D. 船中部下垂,上甲板受拉,船底受压

·7 船舶中部平均吃水大于首尾平均吃水时,船舶处于。

A. 中垂变形

B. 中拱变形

C. 无拱垂变形

D. 不确定

·8 船舶首尾平均吃水大于船中两舷平均吃水

时,。

A.中拱变形B.中垂变形 C.首倾 D.尾倾

·9 当船舶首尾平均吃水小于船中平均吃水时,船

舶。

A.中拱变形B.中垂变形 C.首倾 D.尾倾

·10 某船观测得首、尾吃水为7.30m、8.70m且船中拱,则可以判断其船中平均吃水 8.00m。

A.大于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11 某船测得首吃水为4.44m、4.38 m,尾吃水为

6.33m、6.37m,船中吃水为5.44m、5.48m,则该轮,变形值为。

A. 中拱,8cm

B. 中拱,6cm

C. 中垂,8cm

D. 中垂,12cm

·12 某船观测得首、尾吃水分别为8.50m、9.50m且船中垂,则可以判断其等容吃水 9.00m。

A.大于B.小于

C.等于 D.不能确定。

·13 利用首尾平均吃水与中部两面平均吃水相比较的

方法可以估算。

A.船舶稳性的大小

B.船舶装货量的多少

C.船舶中拱或中垂的程度

D.船舶排水量的变化量

·14 当船舶首尾平均吃水等于船中两舷平均吃水时,船舶。

A.中拱变形B.中垂变形

C.平吃水D.无拱垂变形

·15 船舶中垂变形时,。

A.首尾平均吃水大于船中两舷平均吃水

B.首尾平均吃水小于船中两舷平均吃水

C.首尾平均吃水等于船中两舷平均吃水

D.以上均错

【第6章】许用切力和许用弯矩

·1 对具体船舶,其船舶中剖面许用静水弯矩M S为。

A. 一定值

B. 与货物沿船长的分布有关

C. 随船舶的营运年限而变化

D. 与浮力沿船长的分布有关

·2 对具体船舶,其船舶各剖面许用弯矩M S。

A. 为相同值

B. 不同值

C.与货物沿船长的分布有关

D. 与浮力沿船长的分布有关

·3 船舶各剖面许用弯矩和许用剪力通常。

A. 为相同值

B. 首尾较大而中部较小

C. 中部较大而首尾较小

D. 与重力沿船长的分布有关

【第6章】船中弯矩校核纵强度

·1 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正值,且小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2 在校核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正值,且等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

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3 影响船舶中剖面实际静水弯矩M S′的因素

有。

A. 船宽和垂线间长

B. 垂线间长、计算装载状态的方形系数和排水量

C. 船宽、垂线间长和夏季水线下的方形系数

D. 船宽、垂线间长、夏季水线下的方形系数和平均吃水

·4 大型尾机型船舶在空载时,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正值,表明船舶。

A. 处于中垂状态

B. 处于中拱状态

C. 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5 船舶投入营运后,船中剖面许用静水弯矩M S

将。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不能确定

·6 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负值,表明船舶。

A. 处于中垂状态

B. 处于中拱状态

C. 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7 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静水弯矩M S′为负值,且|M s’|小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8 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负值,且|M s'|等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9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负值,且|M s'|大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10 在校核船舶总纵强度时,若实际装载状态时的静水弯矩M S′为正值,且大于船舶许用静水弯矩M S,表明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11 某轮最大许用静水弯矩M S=379312KN.m,装载后算得实际静水弯矩M S′=110530KN.m,则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12 某轮最大许用静水弯矩M S=273318KN.m,装载后算得实际静水弯矩M S′=-300131KN.m,则船舶。

A. 处于中拱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B. 处于中拱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C. 处于中垂状态且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D. 处于中垂状态且不满足总纵强度的要求

【第6章】纵向变形的经验校核

·4 根据经验数值法,若船舶的拱垂值L bp/1200≤δ<L bp/800,则船舶的拱垂变形处于。

A. 正常范围

B. 极限范围

C. 危险范围

D. 有利范围

·5 根据经验数值法,若船舶的拱垂值L bp/800≤δ<L bp/600,则船舶的拱垂变形处于。

A. 正常范围

B. 极限范围

C. 危险范围

D. 有利范围

·6 根据经验数值法,若船舶的拱垂值δ≥L bp/600,则船舶的拱垂变形处于。

A. 正常范围

B. 极限范围

C. 危险范围

D. 有利范围

·8 如果船舶满载时的拱垂值大于等于L bp/600,则。

A. 不允许开航

B. 只能在好天气时开航

C. 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可以开航

D. 船舶处于极限中拱或中垂状态

·9 如果满载时的拱垂值为L bp/800≤δ<L bp/600,

则。

A. 只能在预计航线天气较好时开航

B. 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可以开航

C. 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不可以开航

D. 船舶处于正常中拱或中垂状态

·10 满载时的中拱或中垂值为L/1200≤ δ<L/800,则。

A. 可以开航

B. 只能在好天气时开航

C. 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不可以开航

D. 船舶处于极限中拱或中垂状态

·11 如果满载时的中拱或中垂值为δ<L bp/1200,则。

A. 只能在好天气时开航

B. 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可以开航

C. 在任何天气情况下都不可以开航

D. 船舶处于极限中拱或中垂状态

·12 根据经验数值法,若船舶的拱垂值小于L bp/1200,则船舶的拱垂变形处于。

A. 正常范围

B. 极限范围

C. 危险范围

D. 有利范围

·14 某轮垂线间长为120m,根据经验,则其只能在预计航线天气较好时才能开船的最小中拱或中垂值

为。

A. 0.15m

B. 0.50m

C. 0.10m

D. 0.20m

·15 某轮船长148m,观测得首、中、尾吃水值分别为6.52m 、 7.34m、7.88m ,则可判定该船纵向变形值处于范围。

A. 中拱有利

B. 中垂有利

C. 中垂正常

D. 中拱正常·16 根据经验,某轮船长150m,船舶满载时的中拱值δ=0.125m,则船舶。

A. 可以开航

B. 船舶处于正常中拱或中垂状态

C. 只能在好天气时开航

D. A、B均对

·17某轮船长L bp =140m,实测船舶首尾吃水分别为

8.54m、9.28m,船中两舷吃水分别为8.64m、9.28m,则船舶。

A.中垂,纵强度满足要求

B.中拱,纵强度满足要求

C.中垂,纵强度不满足要求

D.中拱,纵强度不满足要求

按:(8.96-8.91)/140=?

【第6章】船体布置要求

·2 中机船满载时呈变形,且该变形随船舶吃水的减小而。

A. 中垂;减小

B. 中拱;减小

C. 中垂;增加

D. 中拱;增加

·3 尾机型固体散货船空载时会产生较大,满载时会产生较大。

A. 中拱;中垂

B. 中垂;中拱

C. 尾倾;首倾

D. 首倾;尾倾

·4 下述船舶营运状态中会产生较大中拱变形。

A. 中机型船满载,波峰在船中

B. 中机型船满载,波谷在船中

C. 尾机型船压载,波峰在船中

D. A和C

·5 压载和按舱容比装载的尾机型矿砂船,则其最大中垂、中拱弯矩值分别出现在。

A. 满载营运状态;满载营运状态

B. 满载营运状态;压载营运状态

C. 压载营运状态;压载营运状态

D. 压载营运状态;满载营运状态

·6 尾机型杂货船空载航行时,为减缓其纵向变形,在压载安排方面最好采取。

A. 首尾中部舱柜全部压满

B. 利用首、尾部位的压载舱进行压载

C. 尽量使用中部舱柜进行压载

D. 利用中部货舱进行压载

·7 中机型船在满载时,为减轻其纵向变形,油水配置和使用时应。

A. 先配置于首尾,后配置于中部;先用中部舱油水

B. 先配置于首尾,后配置于中部;先用首尾舱油水

C. 先配置于中部,后配置于首尾;先用首尾舱油水

D. 先配置于中部,后配置于首尾;先用中部舱油水

·8 采用中区压载,有利于减小过大的变形。

A. 尾机船;中拱

B. 中机船;中垂

C. 尾机船;中垂

D.中后机船;垂拱

·9 船舶空船状态的剪力和弯矩通常满载状态的剪力和弯矩。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D. 以上均有可能

【第6章】按舱容比配货初步

·1 配载时,按舱容比分配货物重量的主要是保证船舶。

A. 满舱满载

B. 有适度的稳性

C. 总纵强度不受损伤

D. 保证船舶局部强度不受损伤

·2 保证船舶总纵强度不受损伤的经验配货方法

是。

A. 按舱容比分配货物重量

B. 各舱均匀分配货物重量

C. 按舱容大小反比例分配货物重量

D. 重货配在中区,轻货配在首尾

·3 按舱容比例分配各舱货重,可以保证船舶

的。

A. 纵向强度受损,且可能产生中垂或中拱

B. 纵向强度受损,且不可能产生中垂或中拱

C. 纵向强度不受损,且不可能产生中垂或中拱

D. 纵向强度不受损,但仍可能产生中垂或中拱·4 按船舶舱容比向各舱分配货物。

A.船舶不发生拱垂变形

B.船舶所受的静水弯矩为零

C.船舶仍可能会产生拱垂变形

D.船舶不产生吃水差

·5船舶均匀装载是指。

A. 按舱容比例分配货舱装载量

B. 各舱分配相同货物重量

C. 按舱容大小反比例分配货物装载量

D. 重货配在中区,轻货配在首尾

【第6章】局部强度初步

·1 作用在载荷部位上的货物重力均匀分布在某一较大面积上,此种载荷称为。

A. 集中载荷

B. 均布载荷

C. 车辆载荷

D. 集装箱载荷

·2 作用在载荷部位上的货物重力集中分布在某一较小面积上,此种载荷称为。

A. 集中载荷

B. 均匀载荷

C. 车辆载荷

D. 集装箱载荷

·3 集装箱载荷是指。

A. 单位面积上的集装箱重量

B. 集装箱内单位体积的货物重量

C. 作用于集装箱底座上的重量

D. 每一排集装箱的重量

·4 均匀载荷条件下的甲板允许负荷量以表示。

A. 单位面积上的集装箱重量

B. 特定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C. 单位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D. 每一车轮上的货物重量

·5 集中载荷条件下的甲板允许负荷量以表示。

A. 单位面积上的集装箱重量

B. 特定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C. 单位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D. 每一车轮上的货物重量

·6 集装箱载荷条件下的允许负荷量以表示。

A. 每一箱位四个底座上允许承载该堆集装箱最大重量

B. 特定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C. 单位面积上允许承受的最大重量

D. 每一车轮上的货物重量

【第7章】船舶快速性能

1.船舶阻力分类中,与水粘性无关的是。

A. 兴波阻力

B. 附体阻力

C. 涡流(粘压)阻力

D. 摩擦阻力

2.船舶球鼻首的主要作用是____ _。

A. 增加船体强度

B. 改善摩擦阻力

C. 改善兴波阻力

D.改善形状阻力

3.实船与几何相似的船模不能实现。

A.雷诺数相等 B.傅汝德数相等

C.雷诺数和汝德数都相等 D.A和C均对

4.船模和实船全相似是指两者雷诺数相等、相等,是实现的。

A. 几何相似和傅汝德数,无法

B. 傅汝德数,无法

C. 几何相似或傅汝德数,可能

D. 几何相似,可能

5. 尾倾过大时,船舶舭龙骨的将迅速增大。

A. 兴波阻力

B. 涡流(粘压)阻力

C. 剩余阻力

D. 摩擦阻力

6.理论上是雷诺数的函数,但在船模试验中将它作为是傅汝德数的函数。

A. 摩擦阻力

B. 兴波阻力

C. 涡流(粘压)阻力

D. 粘性阻力

7.低速船_____占基本阻力的百分比超过60%,随船速提高,_____会迅速增加,

A. 剩余阻力,摩擦阻力

B. 压差阻力,兴波阻力

C. 摩擦阻力,压差阻力

D. 摩擦阻力,附加阻力

8.减小涡流阻力的方法包括。

A. 减小船体湿面积

B. 船设计造成有利波系干扰

C. 使船体表面光滑

D. 避免船体曲率变化过大9.船舶附加阻力不包括。

A.空气阻力 B.汹涛阻力

C.污底阻力D.以上均错

10.在顶偏角90o等设定条件下,船舶在波中无阻微幅横摇时,若船舶横摇周期与波浪周期之比趋于时,船舶可能会出现。

A.0,发生谐摇 B.1,随波横摇

C.∞,随遇平衡 D.0.1,中性平衡

11. 和组成船舶基本阻力。

A. 摩擦阻力,兴波阻力

B. 兴波阻力,粘压阻力

C. 粘压阻力,压差阻力

D. 剩余阻力,摩擦阻力

12.改善船舶快速性的途径之一是:____ _。

A. 增加主机功率

B. 减小船舶阻力

C. 提高船舶储备功率

D. 增加螺旋桨桨叶数

13.桨叶剖面呈机翼形的螺旋桨,叶剖面_______的一边是____ _。

A. 较薄,导边

B. 较厚,导边

C. 较薄,先入水边

D. 较厚,后入水边

14.机翼的升力与____ _有关。

A. 流速

B. 冲角

C. 机翼面积

D. 以上都对

15.从给定转速推力特性曲线图可见:在螺旋桨正车一定转速下船舶低速前航时,随船速,进程角,桨叶冲角,螺旋桨推力将。

A.增大,增大,减小,下降

B.减小,减小,增大,下降

C.增大,减小,增大,上升

D.减小,减小,减小,上升

16.避免螺旋桨产生空泡措施之一是____ _。

A. 采用机翼形叶剖面螺旋桨

B. 增大桨叶叶宽

C. 增加螺旋桨转速

D. 减小螺旋桨盘面比

17.避免螺旋桨产生空泡措施有____ _。

A. 减小空泡数

B. 降低最大减压系数

C. 减小螺旋桨盘面比

D. 提高最大减压系数

18.附加阻力包括:。

A. 附体阻力

B. 空气阻力

C. 汹涛阻力

D. A、B和C均对

19.中低速呈尾倾状态下的货船,在浅水中航行时会出现现象。

A. 平均吃水增加

B. 尾倾增加

C. A和B均错

D. A和B均对

20.改善船舶快速性的途径之一是:。

A. 减小船舶阻力

B. 增加主机功率

C. 提高船舶储备功率

D. 增加螺旋桨桨叶数

21.船模和实船相等时,摩擦阻力系数相等。

A. 空泡数

B. 雷诺数

C. 长宽比

D. 傅汝德数

22.船模和实船相等时,兴波阻力系数相等。

A. 空泡数

B. 雷诺数

C. 长宽比

D. 傅汝德数

23.机翼的升力与有关。

A. 冲角

B. 流速

C. 机翼面积

D. 以上都对

24.螺旋桨对船体的影响使推力,船体对螺旋桨的影响使推力。

A. 增大,减小

B. 增大,增大

C. 减小,减小

D. 减小,增大

25. 螺旋桨第一阶段空泡影响包括______。

A. 船速降低

B. 阻力增大

C. 螺旋桨损坏

D. 造成舵剥蚀

26.相同转速时,螺旋桨在时推力最大。

A. 前航正车时

B. 前航倒车时

C. 稍有后退正车时

D. 系泊正车时

27.减小船舶摩擦阻力的主要措施包括:。

A. 加球鼻首

B. 避免船体曲率变化过大

C. 增加船速

D. 减小船舶湿面积28.船舶在波浪中的阻力增额属于______。

A. 附体阻力

B. 兴波阻力

C. 波浪阻力

D. 附加阻力

【第8章】船舶耐波性能

1.船舶舭龙骨的设置是为了。

A. 减小横摇摆幅

B. 减小纵摇周期

C. A和B均错

D. A和B均对

2.船舶广义谐摇区定义为船舶横摇周期与遭遇周期之比介于:__ 之间。

A. 0.8,1.2

B. 0.9,1.1

C. 0.7,1.3

D. 0.6,1.4

3.船舶沿X轴方向发生偏荡的往复运动,称为:____ _。

A. 横漂

B. 纵荡

C. 横荡

D. 纵漂

4.船舶航行中避免谐摇的途径有:____ _。

A. 改变船速

B. 调整船舶GM

C. 改变航向

D. 以上均对

5.船舶航行中避免谐摇的最.有效途径是:____ _。

A. 改变船速

B. 调整船舶GM

C. 打压载水

D. 改变航向

6.短时间范围内,深水波的特征之一是:____ _。

A. 水质点作轨圆运动

B. 水质点随波移动

C. 波峰较平坦

D. B和C均对

7. 船舶在静水有阻横摇下的运动是。

A. 当有初始摇摆时,横摇有始无终

B. 无须初始摇摆,横摇呈有始无终

C. 当有初始摇摆时,横摇有始有终

D. 无须初始摇摆,横摇呈有始有终

8. 相同条件下,有阻尼横摇周期无阻尼横摇周期。

A. 稍小于

B. 等于

C. 稍大于

D. 不定

9. 顶浪时,船舶的摇荡运动主要有运动。

A. 纵摇

B. 横摇

C. 首摇

D. 横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6和7的组成教案

6和7的组成 【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6和7的组成。 【教学难点】:怎样有序地把6的5种组成方法摆出来。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圆片 【设计思路】: 6和7的组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后进行的,本节课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的基础,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不仅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听一听、猜一猜、玩

一玩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前面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6和7,请大家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事物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 (一周有7天,6只小鸟,6个桃子…… ) 2、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数学王国的小猴子今天想和我们一起来研究6和7的组成(师板书课题)你们高兴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串成一个故事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出6的组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研究6的组成 :瞧,他来了投影出示(P 41例题1) (1) 了5个,还剩1个(投影演示),他把6分成几和几? 板书: 师指图学生说,领读6可以分成5和1,5和1组成6 (2)、小猴子又把第二行涂了几个,还剩几个(投影演示),它又把6分成了几和几?(板书) (3)、涂这些圆是有一定规律的,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第三行想涂几个剩几6 5 1

6和7的组成 教学案例与反思

6和7的组成 福清市高山中心小学翁婷 设计思路: 6和7的组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6和7后进行的,本节课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的基础,在设计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数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小学生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受数的意义,不仅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掌握6和7的组成。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3、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巩固反馈阶段设计听一听、猜一猜、涂一涂等有趣的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愉快。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重点:掌握6和7的组成。 2. 难点:亲历6和7的有序组成过程。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7只羊的卡片、小黑板(数学书第48页第1、2、3题)、魔术帽 学生准备:6个圆片或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1、出示:沸羊羊、慢羊羊、美羊羊、喜羊羊、灰太狼、暖羊羊、机械羊。

问:小朋友们,你认识它们吗?一共有几只小动物?(齐数) 你最喜欢谁呀? 2、师:想知道老师喜欢哪只羊吗?老师喜欢的羊是从右数起第6只,从左边数起第2只。是谁呀?(没错,就是知识渊博的慢羊羊。) 问:谁愿意像老师这样,把自己喜欢的羊的位置告诉大家,然后请大家来猜一猜你喜欢的是哪只羊? (请猜出来的小朋友带领大家数一数。) 3、问:那灰太狼排在了第几呀? (恩。灰太狼在这里。从左边数,它是第5个,从右边数,它是第3个。师带领学生一起数。)问:那谁能像老师这样,提一个数学问题问大家呢?(请两名学生提问) 你请一个小朋友来回答你的问题吧! 数数看。(生齐数)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羊的位置,请大家来猜,在这个数一数、猜一猜的过程中就复习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 二、动手操作,尝试学习 1、(拿走灰太狼)师:小朋友们,如果我们要把这6只羊分成两组,可以怎么分呢?请拿出6个圆片或6根小棒来代替这6只羊分一分。开始吧。 (学生自由分圆片或小棒) 问: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分一分呢?(生板演并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来板书)。 追问:还可以怎么分呀? 【让学生把6只羊分分组这个比较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摆,明白了数的组成,在摆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数的组成,并且能理解数的组成的意义】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题、第48页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6和7的组成。 【教学难点】:怎样有序地把6的5种组成方法摆出来。 【教具准备】:小棒小圆片(1——7)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领着小朋友做我来问你来答游戏,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几和几,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 2、我们玩4、5的对口令,我出1,我出3,1和3组成4…… 【设计意图: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复习,让原本枯燥的数的组成练习变得趣味横生,让旧知识成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3、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6和7,请大家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

生:自由发言:一周有7天,6只小鸟,6个桃子…… 4、师: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数学王国的小猴子今天想和我们一起来研究6和7的组成(师板书课题)你们高兴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串成一个故事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出6的组成。】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6的组成 (1)、研究6的组成 师:瞧,他来了投影出示(P44例题) 小猴子看到这些“○”他觉得不好看就把第一行上的6个“○”涂上了5个,还剩1个(投影演示),他想问大家一个问题,6可以分成几和几。 生:师指图学生说,领读6可以分成5和1。 师:小猴子又把第二行涂了几个,还剩几个(投影演示),把6可以分成了几和几,涂这些圆是有一定规律的,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第三行想涂几个剩几个吗?同桌商量一下 生:小猴子第三行涂3个剩3个(投影演示)。 师:你太聪明了,大家夸夸他。 师:都是谁猜到了,请举手,真的很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涂一涂呀! 生:想。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6和7的组成教学设计 李振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6、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6和7的组成 教具学具 1、卡片若干 2、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动物园要召开运动会,好多动物都来报名参赛了,数一数有多少个小动物?学生数一数有几个?6个再添上1个是几个啦?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6和7的组成。 二、问题引领 有6个小动物参加运动会需要分成两组,但是它们不会分组,想请同学们帮帮忙把它们分成两组该怎样来分? 1、教师找同学到黑板上来把6个小动物分成两组,下面的同学把分的结果写到本上。 2引导整理得出6组成, (重点强调:6可以分成1和5,可以分成2和4,可以分成3和3)并引导发现规律、帮助记忆。 3、拍手游戏 师生合拍6下,并相应说出6的组成,如:生1:我拍1,生二:我拍5,生1、2:1和5组成6,6可以分成1和5。 三、汇报交流 1、把7个小动物分成两组该怎样分? 让学生拿出7个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对口令:师生对:XXX,问问你,7能分成3和几?…… 四、当堂作业 1、游戏---找朋友 ⑴能组成6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2 1 3 5 3 4 ⑵能组成7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 1 2 6 5 3 2、找朋友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李振东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好方法,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在教学“6、7的组成”一课中,我采用了两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6.7的组成”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有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数学。例如:教“6的组成”时,我请同学上台,然后出示好看的小动物卡片图让学生将其分成两堆,孩子们踊跃参与,因为生活中分东西的场景很多,他们并不陌生。待分完后,又引导学生说一说6由几和几组成,并写出6的组成。接着两个同学一组进行拍手游戏巩固6的组成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6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又以动手实践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学生都爱动手,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采取“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边摆边写出7的组成。并通过对口令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7的组成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像这样同一内容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好奇的天性引起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比赛中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作为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复习6、7的组成时,进行"夺红旗"比赛,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写6、7的组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由于本人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驾驭课堂能力还不强,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还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不断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一年级数学《6、7的加减法》教案

第五单元:6、7的加减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5—46及做一做,P48练习七第4、5、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交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7根小棒图、7朵小花;教师准备教学 一、复习: 1、数的组成:填一填 2、口算(1—5加减法),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1= 1+2= 3+1= 1+3= 4+1= 1+4= 2+3= 3+2= 4-2= 4+0= 5-1= 2+1= 2-1= 4-1= 3-2= 5-0=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6和7及6、7的组成,而且小朋友们都会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了,那6、7的加减法那么会算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6、7的加减法(教师板题)二、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和6减几、7减几的减法。 三、新授: 1、6和7的加法: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出示玻璃上的圆片图。同桌互相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1+5=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不相同。算式不相同?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个小朋友观察的角度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2、6和7的减法: (1)出示圆片图,同桌说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并写出算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指名说图意,并列式计算。(板书:6-1=5 6-5=1)(3)你是怎样想才会那么快就算出得数的?组成、想加算减等 (4)那请大家看一看,这一幅图写出了几个算式?你还能根据这样的图写出四个算式? (5)小练习:摆一摆,填一填。小棒图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

小学一年级数学 6和7的组成及其加减法教案

6和7的组成及其加减法教案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第45-46页做一做练习七,第4-8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副图写出两到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并计算出得数。 2、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使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6、7的组成及加减法 一、6和7的组成: (1)拿出6个门个类似学具,让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分一分,另一个人写一写,写出6的组成,然后集体汇报。 (2)教师提供1至7的物体图片,让学生将合起来是6的图片用线连一连,如1和5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3)教师提供点子图,有的有1点,有的有3点,让学生继续画点子,要合起来是6。然后再小结6的组成。 注意:在小结6和7的组成,要简洁有序。 练习巩固: (1)师生对口令。 (2)同桌互相拍手,记组成。 (3)在方块里填数

(4)填表: 小明参加套圈比赛,每人6个圈,套上的如下表,请学生说说没套上的。 套上的圆圈数 3 5 1 2 4 没套上的圆圈数 ●二、6和7的加减法 (1)复习 6和7的组成 (2)请学生拿出总数是6(7类似)的红花、黄花 以小组为单位,看图相互说说得数是6的加法。集体汇报 (3)根据6的组成直接说得数是6的算式。 (4)从数字卡片中找数字,编编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注意:学生的汇报,教师要引导他们有序地说,同样教师的板书也要简洁有序在加法的基础上,再来写减法算式 ●三、练习巩固提高: 1、(1)看图,说说图意,再写算式。 (2)口算,其中抽取几题让学生说说算理。 (3)游戏:找朋友等 (4)听算式,举得数卡片。 ( 5)同桌相互出题,考考对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 教案 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有规律的掌握6、7的组成。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按顺序数17,倒数17 2、填数: 0 1 ( ) 3 () 5 ( ) ()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 4、比一比,填一填: 3(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6的组成:和5,重点讲5和1,4和2,3和3分别组成6。12和4组成6可引导学生直接由前面相应的组成去推出 (1)给P44圆片图涂颜色。 (2)汇报不同的涂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 (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 (5)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数字卡片、小花等) 来表示6的组成。 2、学习7的组成: (1)你试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的组成。(学生自己摆学具) (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教师板书7的组成) (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 三、演练提高 1、找好朋友:游戏可多样 师:我们来找6的组成。

师: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 生(伸出5个手指)对: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 1和5组成6。 (7也用同样方法来巩固练习) 2、做一做:P48 练习七第1题 四、总结拓展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课后小记: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 很轻松。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题、第48页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6和7的组成。 【教学难点】:怎样有序地把6的5种组成方法摆出来。 【教具准备】:小棒小圆片 (17)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数学:6、7的分与合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6、7的分与合 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6 and 7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6、7的分与合 教材说明: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主要用途为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用数字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在能严谨地思考,并有更多良好的解决方法,进而促进全面发展和提高。内 容已根据教材主题进行配套式编写,可直接修改调整或者打印成为纸质版本进行教 学使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页的例题、“试一试”,第32~33页“想想做做”第1~4题。 [教材简析] “分与合”是通过把几个物体分成两部分,观察两部分合起来是几个,认识掌握数的组成,为10以内数的加和减打好基础。教材分2~5的分与合、6~9的分与合、10的分与合三段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初步建立分与合的思想,初步体会分与合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分与合”三段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6~9的分与合恰好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6的分与合作为例题出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样拿,并从一种分法得出两种说法,认识6的组成。“试一试”中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索、总结出7的组成。而8、9的组成则放在了“想想做做”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认识和掌握,进一步体会分与合。此外,教材

在“想想做做”中还安排了对口令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教学难点是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设疑:茄子老师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 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 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同学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 提问:看着一个同学的分法。可以有几种说法呢? 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2页例题中的空格。教师板书“6的组成”。 [评:由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气球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6和7的组成》教学反思 兴趣是培养学生最佳的老师,是学好数学的最佳方法,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深刻的兴趣,才会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从而学到新的知识。在教学“6、7的组成”一课中,我采用了两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6.7的组成”时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数学 风趣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用数学的欢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松弛学习数学。例如:教“6的组成”时,我请同学上台,然后出示好看的小动物卡片图让学生将其分成两堆,孩子们踊跃参与,因为生活中分东西的场景很多,他们并不陌生。待分完后,又引导学生说一说6由几和几组成,并写出6的组成。接着两个同学一组进行拍手游戏巩固6的组成知识。 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6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在教学“7的组成”时,我又以动手实践的形式进行,每一个学生都爱动手,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我采取“摆一摆”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边摆边写出7的组成。并通过对口令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7的组成的认识,为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做好铺垫。像这样同一内容的知识采用例外的教学方法,抓住学生奇怪的天性引起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在比赛中增长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学生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作为教师要经常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如:在复习6、7的组成时,进行“夺红旗“比赛,先把学生分成两组,比赛写6、7的组成,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由于本人在教学方面还有很大的不够,驾驭课堂能力还不强,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中还要在备课上下功夫,不断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够。

一年级数学6和7的组成

6和7的组成 教学内容 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掌握6和7的序数意义、写法和组成。 2.经历探索6和7意义和组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正确掌握6和7的写法,明确6和7组成的部分。 3.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快乐学习数学的思想,建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6和7的书写以及组成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提问:1、鱼缸中分别有几条鱼? 2、哪个鱼缸的鱼多?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究6和7的意义 出示课件:有多个鱼缸,每个鱼缸有不同的数量的鱼。

师:首先,给每个鱼缸标上序号。一共有几缸鱼? 生:一共有7缸鱼。 师:从左边数第7缸里有几条鱼? 生:里面有5条鱼。 师:有七条鱼的是第几缸? 同桌之间像这样提出一个问题。 2.练习6和7的书写。 师:同学们,我们看看6和7像什么? 生1:6像个小哨子。 生2:7像一把小镰刀。 师:同学们发现了它们的小秘密,那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就有秘诀啦! 课件出示书写6和7的动画视频 3.明确6和7的组成。 师:有6个圆,把它涂成两种不同的颜色,可以有多少种涂法?生1:可以有5个蓝色,1个白色。 生2:4个蓝色,2个白色。 生3:3个蓝色,3个白色。 ……

师:有7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生1: 7可以分成6和1. 生2:7可以分成5和2. 生3:7可以分成4和3. …… 师:同学们分的都很正确,看来同学们都十分的聪明,只要我们开动我们的小脑瓜,以后数学的学习一定会更加有乐趣。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填一填 2、在画几个○够7个?把它画下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6和7的组成

一年级数学“6和7的分与合”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6和7的分与合”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新课程《数学》一年级上册中的“6和7的分与合”。下面我从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和学法分析、教学程序、评价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教学内容:小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教学前,学生已通过学习2-5的组成,对分与合有初步的认识,这些都为这节课内容的学习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本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观察、动口、动脑,进一步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学会由一种方法得出两种说法,为后面学习8、9、10的组成奠定了基础。经过这样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2-5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对分与合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分与合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体会,这些都为这节课的学习作了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铺垫迁移。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通过分解数量是6、7的物体,从而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2、使学生在探索6、7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出6和7的组成,能够有序的掌握6、7的组成。 教学难点:如何有序地掌握6、7的组成。 教学和学法分析 & (一)注重直观演示、操作,探索简单的规律,发掘学生的潜能。 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直接经验是思维表象形成的基础,学生学习所需要的直接经验主要来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生活或学习用品的演示、观察、动手操作等教学实践。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借助实物:彩色气球、圆片等教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眼看、手动、脑想、口说中沟通多种感官的信息,在合作探索中抽象知识,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二)重视新旧衔接,铺垫迁移,启发探新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也有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因此本节课,我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一) 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和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1、掌握6、7的组成。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口头表达及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难点:有规律的掌握6、7的组成。 教学具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按顺序数1—7,倒数1—7 2、填数:0 1 ( ) 3 () 5 ( ) () 3、猜数游戏:5后面是谁?6后面是谁?…… 4、比一比,填一填:3( )2 5( )7 7( )6 1( )0 6( )4 5( )5 4( )7 1( )6 6( )3 二、探究新知 1、学习6的组成:和5,重点讲5和1,4和2,3和3分别组成6。12和4组成6可引导学生直接由前面相应的组成去推出 (1)给P44圆片图涂颜色。 (2)汇报不同的涂色方法,指名说表示什么?即把6分成几和几?大家都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说说6的组成,齐读一遍。 (4)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6的组成。 (5)动手用你喜欢的方法(摆小棒、数字卡片、小花等) 来表示6的组成。 2、学习7的组成: (1)你试试用学习6的组成的方法来学习7的组成。(学生自己摆学具) (2)指名说说“你是把7分成几和几?几和几组成7?(教师板书7的组成) (3)用自己的好方法记住7的组成。三、演练提高1、找好朋友:游戏可多样师:“我们来找6的组成。”师:“1的朋友在哪里呀,在哪里?”生(伸出5个手指)对:“1的朋友在这里呀,在这里。1和5组成6。”(7也用同样方法来巩固练习) 2、做一做:P48 练习七第1题四、总结拓展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你记住了什么? 课后小记:学生对这些数字非常熟悉,因此学起来很轻松。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6和7的组成》教案(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的例题、第48页第1题。【教学目标】:1、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2、发展初步的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了解6和7的组成。【教学难点】:怎样有序地把6的5种组成方法摆出来。【教具准备】:小棒小圆片(1——7)的数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同学领着小朋友做我来问你来答游戏,小朋友我问你5可以分成几和几,老师告诉你5可以分成4和1……2、我们玩4、5的对口令,我出1,我出3,1和3组成4……【设计意图: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复习,让原本枯燥的数的组成练习变得趣味横生,让旧知识成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3、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两位新朋友6和7,请大家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生:自由发言:一周有7天,6只小鸟,6个桃子……4、师:我们生活中确实有很多的物体的个数可以用6或7来表示,数学王国的小猴子今天想和我们一起来研究6和7的组成(师板书课题)你们高兴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的小猴子串成一个故事情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出6的组成。】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学习6的组成(1)、研究6的组成师:瞧,他来了投影出示(P44例

一年级数学:6和7的加减法(教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6和7的加减法(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要点:本课是继5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6、7的加减法,通过活动学会有关6、7的加减法,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学生对数的感性认识,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练习本节课所学的所有算式,学会有条理的思考。 目标和重点:通过活动,学会有关6、7的加减法,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积累,发展他们对数的感性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去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请学生说一句话,话里必须有一个数字。 二.复习5以内数的相关知识,出示5只小熊卡片分成两部分,谁能看图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学生回答后板书) 1+4=5

4+1=5 用一条虚线分开,谁能说出两道减法算式? (学生回答后板书) 5-4=1 5-1=4 三.导入新课,进行新课学习 1.学习6的分成和组成 请小朋友拿出自己喜欢的颜色,给课本44页的圆形涂色,要求每行涂色的个数不一样,有几种涂法,每涂一种写出一个6的分成,(同桌同学互相配合,一人涂色,一人写出分成)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 6 6 6 ●●○○○○ 1 5 2 4 3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 其实,生活中每件小事都能帮助学生学数学,并不需要我们刻意去设计。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认识》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 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页、第43页,第48页练习七第2题、第3题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计数器。小棒若干、图片若干、尺子等。 教学设计 复习准备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可用指名数、齐数、拍手数等方式进行) 2.出示0~5六个数字,读数。 3.按顺序读数:( )2( )4( )。 [通过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学习数数和认数。 a.电脑课件展示第42页的主题图: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大扫除。教室里摆放着6张桌子、7把椅子,6个同学在打扫卫生,又从外面走进来1个女同学。

b.引导观察,启发思考。 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各有多少?(学生讨论交流的时候,教师要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指导。) c.交流、汇报。 师:图上有些什么? 生:图上有同学、老师、桌子、椅子等。 师:图上有多少桌子、椅子?有多少人? 生:图上有6张桌子,7把椅子,7个人。 师:你是怎样数教室里的人数的? 生:先数教室里面打扫卫生的同学和老师有6人,再数从外面走进来的一位同学,一共是7人;还可以先数学生人数,再数老师,一共7人。 师:你又是怎样数椅子的数目的? 生:先数已放好的6把,再数又搬来的1把,一共是7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观察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d.抽象出画面中的数。 桌子的张数、同学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6表示)板书:6 椅子的把数、师生的个数用数字几表示?(用数字7表示)板书:7 2.根据6、7的基数含义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a.数一数主题图下面的人数和点子的个数。 b.小组合作,用小棒或学具摆出6和7,并上展示台展示,进一步加强认识。 c.请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用6、7两数表示。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实践操作,使学生明确6、7的基数意义) 3.教学数序。 a.学生认真观察计数器上的珠子有几颗?(5颗)再拨一颗是几颗珠子?学生上台操作,发现是6颗。再拨一颗是多少呢?(7颗)

一年级数学上册6和7的组成教案

第二课时: 6 和7 的组成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41 页。【课程标准陈述】 1. 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实物的顺序和位置。 2. 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能进行交流。 【学习目标】 1. 通过涂一涂、分一份的活动,理解和掌握 6 和7 的分成、组成,加深对 6 和7 的认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2. 通过游戏活动记住 6 和7 的分成、组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 掌握 6 和7 的组成 【学习难点】 掌握 6 和7 的组成。 【评价活动方案】 1. 通过涂色、分学具的活动,理解掌握6 和7 的组成、分成,来评价学习目标1。 2. 通过参与小游戏巩固 6 和7 的分成和组成,来评价学习目标 2 。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6 和7 的认识,说一说你身边有哪些事物的数量可以用6 或7 来表示。 二、学习新知 1.6 的组成。(评价目标1) (1)出示一排 6 个圆片,示范给其中 5 个圆片涂色。 现在已经把6 个圆片分成了两部分,是哪两部分?(5 个蓝色和1 个白色)根据涂色的结果我们可以记录为: 6 能分成 5 和1,5 和 1 组成 6 。 给 6 个圆片中的一部分涂色,还有别的涂色方法吗?同学们想自己试试吗? 听好要求: A 打开教材41 页,给一排圆片涂色,要有顺序地涂色,每一排不重复不遗漏。 B 每涂完一排,就在旁边填写一组分成和组成。 (2)汇报交流,展示结果。 (3)总结分法。看到这些分法,你能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将这些分法总结成这样 3 种。 第一组: 6 可以分成 1 和 5 , 6 可以分成 5 和1。 第二组: 6 可以分成 2 和 4 , 6 可以分成 4 和2。第三组: 6 可以分成 3 和3。 看到每一组,你可以想到什么? 2.7 的组成(评价目标 1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