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七章+塑料着色剂

第七章+塑料着色剂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塑料着色剂

收稿日期:1997-10-31 塑料着色剂 马爱葵 (齐鲁石化公司树脂研究所,淄博 25540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塑料着色剂具备的性能,着色原理,着色剂与树脂的相容性及其存在形式,主要着色方法,并对几类常用塑料的着色剂作了介绍 关键词 着色剂 塑料着色是塑料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制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不但可以美化产品外观,且可赋予塑料多种功能,改善塑料的某些性能(提高树脂的耐候性、改善其电性能及光学性能)[1],另外,还可起到标识、驱虫、增产等功效[2]。 着色剂是将颜料或染料根据用途与精加工色料预分散体系,由染料或颜料、分散剂等组成。染料能溶于塑料中,不必做分散处理,但考虑到渗色性、迁移性等只能用于聚苯乙烯、丙烯酸树脂、聚碳酸脂等塑料中。而颜料的各项性能好,迁移性小,几乎能用于各类树脂中。颜料在塑料中以微粒状态存在,要使其粒子不发生凝聚并在塑料中混合均匀,必须使用分散剂(如金属皂等)。 1 着色剂具备的性能[3、4] 不同用途的塑料,所要求的着色剂性质也不同。着色剂应具备的一般性能为: 1.1 色调鲜,着色力好 着色剂应具鲜明的色调,一般拼色易降低色度,着色力好利于降低成本,防止塑料物性变化。着色剂化学组成、粒子大小、结晶形态分散程度均影响主料物性和着色力及色调。一般染料着色力及色度最好,有机颜料次之,无机颜料最差。 1.2 分散性好 颜料分散性不仅影响制品外观,而且影响机械强度、耐候性等。 1.3 良好的耐热性 一般无机颜料耐热性好,而染料、有机颜料稍差。聚烯烃的成型加工温度较高(200~300℃),许多颜料此高温下会分解(如黄色的氢氧化铁水合物可分解为红色的氧化铁),有机颜料、染料也会改变其颜色。因此,选用热稳定性好的颜料如:钛白粉、硫化锌、硫酸钡、镉黄、镉红、群青、钴蓝、炭黑等。 1.4 良好的耐光性(耐候性) 在设计室外使用时,应考虑耐光性。一般无机颜料耐候性较好,染料和颜料耐光性较差,颜料一般具有抑制紫外光对塑料的老化作用,而群青则促进老化。 1.5 耐迁移性强 塑料用着色剂应耐迁移、不起霜,无机颜料优于染料、有机颜料。 1.6 耐化学溶剂性好 1.7 色泽重现性好 1.8 合乎要求的细度 1.9 有较高的遮盖力 2 着色原理[5] 塑料着色是润湿—分级分散的过程,即颜料微粒被分散剂所润湿,再经载体树脂、分散介质分级分散。其过程为:(a)用润湿剂(表面活性剂)使颜料或染料颗粒表面被分散剂所润湿,而成为分散微色料粒子。有时润湿剂即是分散剂又是载体树脂。起双重作用。 (b)采用机械研磨,使色料聚集体破碎,被分散剂充分包覆。(c)预分散。(d)将色母料按比 20总第92期1998年第2期 安 徽 化 工

第4章-食用色素

第4章-食用色素 第四章食用色素 食用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目的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的色、香、味是加工生产中的重要问题,食品具有鲜艳的色彩,对增进食欲有一定的作用。很多天然食品有鲜艳的颜色,但是经过加工处理,容易发生褪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彩,在加工过程中,有时需要使用食用色素进行着色。 食用色素按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食用天然色素和食用合成色素两大类。 食用合成色素也称为食用合成染料,属于人工合成色素。我国利用 1 食用天然色素对食品着色已有悠久的历史,这是我国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历史遗产。但是近百年来,人工合成色素迅速发展,由于人工合成色素一般较天然色素色彩鲜艳,坚牢度大,性质稳定,着色力强,且可取得任意色调,加之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故天然色素逐渐被合成色素所代替。然而,合成色素很多属于煤焦油染料,不仅既无营养价值,而且大多数对人体有害。合成色素的毒性主要由于其化学性能直接危害人体健康,或因为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而且,在合成的过程中还可能被砷、铅以及其它有害化合物所污染。 2 近年来,对食用合成色素进行了更严密的化学分析、毒理学试验和其它的生物学试验,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食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不少有毒害的品种被陆续删除,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趋于减少。与此同时,人们对食用天然色素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不少食用天然色素长期以来是人们的饮食成分,且有的还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因而更增加了人们的安全感,对食用天然色素的研制和应用日益增多。

1958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对人工合成色素奶油黄进 3 行毒理学试验,发现对小白鼠致癌后,有关部门在国家科委的组织领导下,对国内各大城市生产、库存、销售及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进行了调查。对怀疑有毒或化学结构不明的人工合成色素决定销毁或移作他用。196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食用合成染料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饮食物中应当尽可能不使用染料着色,如必须使用染料着色时,应当尽可能使用无毒性的天然食用色素。还规定了使用的要求与不得使用人工合成染料着色的饮食品种类。与此同时,为了加强对食用合成色素的管理,以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有关部门还特地指定专厂进 4 行定点生产。 国务院指示:“今后为了积极解决食用染料问题,除有关单位积极发掘、总结与推广我国民间使用天然食用色素的良好传统外,并由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部门,对食用合成染料作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工作,找出各种对人体无害的新品种,以满足食品工业对食用染料的需要。”这为我国食用色素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食用合成色素 苋菜红 1. 分子式 CHONSNa 201110233 5 2.分子量 604.48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1. 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 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 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 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 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化学名 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 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 ,6一二磺酸三钠 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 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化学名称为 1 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 ,8一二磺酸三钠盐, 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 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 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据其性质,在需高温焙烤的食品和碱性及中性的食品中着色力较其他合成红着色剂强。 (4)新红(NewRed)又称桃红。化学名称为2-(4, _磺基一1, _苯基偶氮)一1 一羟基一8 一乙酰氨基一3,6 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色

饲用着色剂使用

饲用着色剂使用概述 一、饲用着色剂概况 1 添加着色剂的目的 着色剂的添加使用在现代饲料工业和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中日益普遍。其目的有2个:第一,通过着色剂改变饲料的色泽。特别是在日益增加使用非传统饲料原料的情况下,添加着色剂以便掩盖某些非传统饲料原料(如菜籽饼粕等)的不良颜色,迎合用户心理习惯,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起到刺激食欲和诱食的作用;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饲料着色剂。第二,通过着色剂改善畜、禽、水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如添加着色剂使肉鸡皮肤。禽蛋卵黄、牛奶的黄油以及鱼虾等水产品的肉质具有更鲜艳、美观的色泽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养殖产品着色剂。 2 着色剂的着色作用 2.1 饲料着色基础 为了使饲料产品更迎合用户的传统习惯,一般把饲料染色加工成淡黄色或黄色产品。在生产饲料过程中,只需把柠檬黄等常用着色剂按一定比例加人,即可达到该目的。 2.2 畜、禽、水产品的着色基础 动物本身并不能合成色素。研究也发现,只有含氧功能基(如羟基、酰基、酮基等)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类在畜、禽、水产品内才有着色效果[1]。这类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番茄红素和玉米黄素等几大类。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都是以棕油酸二酯的形式存在。这些存在于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经动物的消化,以自由态的形式吸收,主要是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而被吸收;吸收后的类胡萝卜素

以游离状态进人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皮肤和蛋黄等组织。在此,类胡萝卜素重新转化为棕油酸二酯沉积下来,使皮肤和蛋黄等呈现出人们喜欢的颜色(如黄色)。不同的类胡萝卜素以不同的效率沉积于不同的组织中,一般酯化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比结晶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机体组织中的沉积效果更好。饲料中添加脂肪更能促进色素的沉积作用,且发现添加动物脂肪比添加植物油更有效。此外,随着饲料中色素水平的提高,在动物组织中色素的沉积比例下降。据报道,如果每天每只鸡进食0.3~1.0mg的色素,大约有30%~45%可沉积在蛋黄中,若色素进食量提高到5mg或更高,则只有15%~20%可在蛋黄中沉积。甲壳动物通过食入绿色植物,将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虾育素和鸡油菌黄质沉积在体内。鱼类通过摄食大量的甲壳类和浮游生物,使其肉质呈鲜色。金鱼和对虾等可改变吸收后色素的组成,如将叶黄素转变为虾红素,然后再在体组织中沉积。 动物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但包括味道、鲜嫩度、多汁性等肉质指标,还包括外形、色泽等胴体外观指标。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人们凭感觉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可见外观色泽的重要性。对畜、禽、水产品而言,消费者是否乐于购买食用,胴体表皮的颜色、水产品的外观色泽、禽蛋的卵黄颜色都是极主要的因素。由于畜、禽及水产动物自身无法合成色素,其外观颜色取决于所采食的饲料中的色素含量,因此,人们对天然色素叶黄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广大消费者合理科学的认识天然叶黄素类产品 3 着色剂的种类 按来源来分,可把着色剂分为两大类:一为天然着色剂二为人工合成着色剂。3.1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是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类胡萝卜素。当前,国际

6103黑色母使用方法及黑色母成分分析

6103黑色母使用方法及黑色母成分分析 黑色母是色母粒的一种,但它的地位与其他色母粒又有些不同。黑色母是塑胶加工中最常用的一种色母粒,也是量最大的一种色母粒。黑色母是由高比例的颜料或添加剂与热塑性树脂,经良好分散而成的塑料着色剂,其所选用的树脂对着色剂具有良好润湿和分散作用,并且与被着色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即:颜料+载体+添加剂=色母粒。 6103黑色母,主要根据当今主流的功能母料配方加工而成,适合中国的市场,应用于薄膜、板材、土工膜和模塑的黑色聚乙烯色母粒。 6103专为一般用途薄膜、土工膜、板材和模塑而设计。该产品符合欧盟规定可应用于间接接触的食品领域。添加方法:6103具有易稀释、易混和的特点,因此很适合和塑胶树脂一起直接添加于供料漏斗中或以预先搅拌的方式将黑色 母和树脂先行在滚桶或掺混机中搅拌混和。

适用范围:高色素功能母粒,适用于AS、ABS、PC、ABS 合金、PC合金等高级工程塑料。 优点:环保,无毒,无味,无烟,SGS,ROHS认证检测,产品表面光滑亮泽,着色力强,不会出现色点和色纹现象。 用法:与原料搅拌均匀即可生产 用量:建议添加量0.5%-2% 耐温:≥300℃ 溶点:110-300℃ 水分:≤0.05% 包装可选:色母纸袋,无字纸袋,黑色自封袋,黑色封口袋,白色印刷袋。 堆积比重:1000KG/m3

储存方法:存放于阴凉干燥处,忌暴晒,雨淋。 6103适用于注塑、板材和管材的黑色经济型色母粒。6103专为PS、SAN、ABS和聚烯烃类注塑及混和料的着色而设计,并具有着色性好,遮盖力强,经济实惠等特点。6103还可被用于一般要求的管材总成,但一般不用于制造超薄膜或高质量的薄膜。添加方法:6103具有易稀释、易混和的特点,因此很适合和塑胶树脂一起直接添加于供料漏斗中或以预先搅拌的方式将黑色母和树脂先行在滚桶或掺混机中搅拌混和。添加比率:本色母的添加量通常是根据对最终产品的外观和对炭黑浓度的要求而定,典型的添加量为1%~3%。

检测项目、限量指标和检测方法的比较

国内外食品接触塑料制品检测项目限量指标要求对比 一、总迁移量 迁移到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所有物质的量称为“总迁移量”或“全迁移量”(overallmigration),对总迁移量的限量指标即为“总迁移限量”(overall migration limit)。表2-1 中,除模拟物D 外,其它食品模拟物均为沸点不超过120℃的液体,可在常压下加热挥发。用干净的器皿盛放一定体积的接触过材料的模拟物,加热使模拟物蒸发,留在器皿中的残渣即为迁移物,测定其重量即可计算得出总迁移量。故此我国和日本又将“总迁移量”叫做“蒸发残渣”。由于加热过程中,材料含有的挥发性组分也会蒸发,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总迁移量实际上是材料迁移出的非挥发性组分的总量。 欧盟2002/72/EC 指令对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总迁移量规定了统一的限量,即每千克食品或食品模拟物中不得超过60 毫克(60 mg/kg)。对容积小于500 毫升或大于10 升的容器类制品,以及薄片、膜或其它不可填充的材料或制品,或无法估算其表面积与所接触食品量之间关系的材料或制品,总迁移限量以每平方分米材料或制品的接触面积表示,即不超过10 mg/dm2。但对用于婴幼儿食品的产品,其总迁移限量一律以60mg/kg 表示。由于脂肪类模拟物相对实际食品具有更高的提取能力,对采用这类模拟物进行迁移试验的测定结果,需按85/572/EEC 指令中的相关规则用一个1~5 之间的“模拟物D 缩减换算系数”(DRF)校正后再与限量指标比较。欧洲理事会在有关决

议中对橡胶、硅有机化合物(包括硅橡胶)制品制定了类似的规范,即总迁移量不得超过60 mg/kg。 我国卫生标准对具体的塑料品种分别规定了蒸发残渣指标,并按模拟物分,多数情况下为≤30 mg/L,也有≤15 mg/L 的规定(如ABS、AS);对高压锅密封圈以外的橡胶制品,4%乙酸和正己烷蒸发残渣限量为≤2000 mg/L。不同材料使用的食品模拟物、迁移条件及指标规定不尽相同,此处无法一一列出,可参见后面章节的相关列表,具体仍应以相应产品的卫生标准为依据。 美国FDA 规定庚烷提取后应将提取物量除于5,再与限量指标比较;对某些材料还规定了氯仿提取物的限量指标,即用食品模拟物提取后,提取物再用氯仿溶解提取测定。多种塑料制品的总提取物限量为0.5mg/in2,但根据具体使用情况(如一次性使用还是重复使用)会有不同。对相当多的材料未规定制品的指标,而是对树脂原料及其它辅料进行规范(如177.1520 对烯烃类聚合物的要求),生产者对此应有充分的了解。 日本对各种塑料的总迁移量指标大体是:水、乙酸和乙醇溶液的蒸发残渣多为30mg/kg,正庚烷蒸发残渣按具体塑料品种从30~ 240mg/kg 不等。 二、特定迁移限量 生产食品接触材料,特别是塑料,所用的化学物质多不胜数。根据安全性评估的结果,对某种或某类具体物质迁移量的限制,就是“特定迁移限量”(specific migration limit,SML)。有时,多种物质的

食品添加剂答案

《食品添加剂》复习题 绪言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食品添加剂(GB2760定义)1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2、最大无作用量(MNL 是指动物长期摄入该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最大摄入量)3、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对健康无任何已知不良是指终人或动物每日摄入某种化学物质(食品添加剂、农药等等)效应的剂量。4、残留量 是物质在成品材料或物品中的最大的允许残留数量,以 在与食品接触的每 6平方分米的表面含 1毫克表示。 二、填空题 1、一个食品添加剂的代码用5位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该食品添加剂所属的_类目标识__,后三位数字表示该食品添加剂的。类目中的编码代号 2、.毒理学试验通常分为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 。四个阶段、慢性毒性试验毒性试验 三、单项选择题 1、每一个食品添加剂的代码用5位数字表示。前两位数字表示( A ) A 该食品添加剂所属的类; B该食品添加剂的编号; C 该食品添加剂的最大使用量; 3、食品用香料是按照香料名称的汉字笔画顺序编排的,用三位数字表示,数字前分别冠以英文字母,表示该香料的来源,那么在香料的名称前冠以N表示该香料是( A) A 天然香料; B天然等同香料; C人工合成香料; 四、多项选择题 1、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包括(ABC ) A提高食品的保藏性、防止腐败变质; B改善食品的感观性状; C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D便于食品加工 2、对食品添加剂的要求包括( ABC ) A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B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C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1 而使用食品添加剂; D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一般应在制成最后成品之前除去,有规定食品中残留量的

食品添加剂 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常用着色剂

常用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直接着色,以改善食品色泽的呈色物质。根据产品来源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天然色素由天然的动植物体中分离而得,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的着色剂,虽然具有色泽稳定、鲜艳、成本低、色域宽的优点,但在合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及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残留等问题,难免对产品的质量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使用中应严格控制使用。色淀是由某种合成色素在水溶液下与氧化铝混合吸附后,再经过滤、干燥、粉粹而制成的改性色素。 1、二氧化钛:二氧化钛,化学式为TiO?,俗称钛白粉,多用于光触媒、化妆品,能靠紫外线消毒及杀菌,现正广泛开发,将来有机会成为新工业。二氧化钛可由金红石用酸分解提取,或由四氯化钛分解得到。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可制作成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可用于治理PM2.5悬浮颗粒物过高的空气污染。 食品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二氧化钛可以作为所有的食品白色素,最大的使用量为1g/kg Sec. 73.575二氧化钛。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安全用于一般着色食品中,服从下列规定: (1)二氧化钛的数量不超过食物重量的1%。 (2)按照法令的401条所公布的特殊标准,不得使用的着色食品,除非有类似的标准允许添加色素。 (3)对于着色食品,食用的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含有适当的稀释剂,作为安全的色素添加剂,如下:二氧化硅,作为分散助剂,含量不超过2%。 产品适应:凉果类、果冻、油炸食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硬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膨化食品、糖果巧克力制品包衣、蛋黄酱、沙拉酱、果酱、固体饮料、魔芋凝胶食品等[2] 2、红曲红:红曲红(Monascus colours,red rice starter)红曲色素。是指将红曲米用乙醇抽提得到的液体红曲色素或从红曲霉的深层培养液中提取、结晶、精制得到的产物。 理化性质:化学结构 主要有6种呈色成分,分为红色色素(红斑素或潘红,分子式C21H22O5。,相对分子质量350)、红曲红素或梦那玉红(分子式C23H26O5,相对分子质量382)、黄色色素(红曲素或梦那红,分子式C21H26O5,相对分子质量358)、红曲黄素或安卡黄素(分子式C23H30O5。,相对分子质量386)、紫色色素(红斑胺或潘红胺,分子式C21H33NO4,相对分子质量353)、红曲红胺或梦那玉红胺(分子式C23H27NO4,相对分子质量381)。[1]结构式分别为如图 性状 红曲色素是深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或糊状物,略带异臭,不溶于水、甘油,易溶于中性及偏碱性水溶液。在pH4.0以下介质中,溶解度降低,极易溶于乙醇、丙二醇、丙三醇及它们的水溶液。熔点160一192℃,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90土2)nm,乙醇溶液最大吸收

国内导电塑料母料的加工和应用

国内导电塑料母料的加工和应用 国内导电塑料母料的加工和应用:来源:中塑资讯网 慧聪塑料网讯:国内塑料防静电导电产品需求趋旺,电子产品包装需要数量、品种较多,塑料产品的防静电导电产品,特别引起人们的重视,更是塑料包装业内人士追求的目标之一,采用国产基础材料,研发适合塑料导电抗静电要求的制品、助剂、母料,取代价格高昂的进口同类产品,开发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电子产品包装和防静电产品包装。常见到的产品例如:塑料导电防静电输气、输液管道;电子产品用的低阻值塑料包装托盘、导电防静电塑料板材、片材、泡沫、导电薄膜等。 常见到防静电的塑料包装一般要求的次方欧姆以上,可以是任意颜色的,而电阻率在的次方以下的,多使用导电碳黑作为主要导电物,所以黑色的较多,下面就简述一下采用导电碳黑与塑料共混制作导电塑料或导电母料的方法。 导电碳黑的选择 合适的导电碳黑,最好使用特种导电碳黑。特种导电碳黑在国内销售比较普通,分散性好是第一选择要素,可根据产品的具体应用选择合适的导电碳黑,例如对于薄膜的应用,导

电碳黑的分散性和粒径就比较关键,而厚壁的管材,对导电碳黑的选择就比较简单。 下一页相关阅读:[][][][][][] 英国公司开发出白色薄壁聚酯包装用高浓色母料 剖析:中国母料行业保持%年增长 埃克森美孚丙烯基弹性体在高端美观产品母料中的应用 奥地利抗菌母粒和阻燃母料问世 新型医用塑料着色剂母料 国外药用塑料瓶包装发展新趋势 国外药用塑料瓶包装发展新趋势:来源:慧聪 慧聪塑料网讯:防儿童开启式拉盖塑料瓶 药瓶是最常见的药品外包装,它既能存放固体药物(如药片),也可用来存放液体药剂(如药水)。世纪年代,世界各国生产的药瓶大多采用玻璃为瓶体材料,盖子则采用金属旋开式盖子。这种瓶子的最大缺点是:不耐长途运输,破碎率高,瓶盖关闭不严而易引起漏液、微生物污染、内装药液霉变等。这种旧式玻璃瓶在西方国家已很少被制药厂商采用,取而代之的是由高透明性聚酯材料制成的塑料瓶和拉盖。这些新开

常用的塑料着色剂

常用的塑料着色剂 着色剂是改性塑料中最常用到的一种助剂,不仅可以给塑料上色,实现绚丽的色彩,还可以起到提高耐候性、提高力学性能、改进光学性能等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常用的塑料着色剂。 一、PVC用着色剂 PVC是一类重要的通用热塑型材料,用途广泛,包括常用的低档以及高档特殊性能要求的领域如建筑材料、汽车、门窗等,由于其加工成型温度较低,可选用多种类型有机颜料进行着色,但仍应依据加工条件、着色产品的最终用途等对着色剂进行特定的选择。 当然,要避免PVC着色时产生喷霜的现象。PVC着色时的喷霜现象可以认为是作为着色剂的有机颜料在加工温度下部分溶解并且在室温下产生颜料的再结晶作用而引起的,此现象在其他聚烯烃塑料中也同样存在,尤其对软质PVC材料,因添加的增塑剂增加了着色剂在其中的溶解度,使得更易产生喷霜现象,而且随着加工温度的提高,起霜现象也越加严重。再者,由于颜料与PVC之间的相容性不够理想,尤其在含有某些添加剂时,这样会导致颜料的过饱和而产生表面析出现象,因此对于PVC的着色可按不同的要求选用不同档次的有机颜料品种: ①通用着色剂,具有好的经济性,但耐久性一般(黄、橙和红色)品种有:C.I.颜料黄61、C.I.颜料黄168、 C.I.颜料橙13、C.I.颜料橙34、C.I.颜料红48:1、C.I.颜料红48:2、C.I.颜料红48:3、C.I.颜料红57:1、C.I.颜料红57:2。 ②性能优良的着色剂(黄、橙和红色):品种有C.I.颜料黄139、C.I.颜料黄183、C.I.颜料黄191、C.I.颜料橙43、Graphtol Fast Orange 5GL、C.I.颜料红151、C.I.颜料红214、C.I.颜料红242。 ③适用于户外着色制品的着色剂品种有:C.I.颜料黄24、C.I.颜料黄110、C.I.颜料棕23、C.I.颜料棕25、 C.I.颜料红122、C.I.颜料蓝15、C.I.颜料蓝60、C.I.颜料绿7、C.I.颜料紫23。 二、PA用着色剂 用于PA的着色剂既可采用有机颜料,也可选用溶于聚合物的染料。用于PA着色的有机颜料可分成两个档次: ①应用性能一般的有机颜料品种有:C.I.颜料黄148、C.I.颜料黄150、C.I.颜料黄187、C.I.颜料红149、 C.I.颜料红177、C.I.颜料紫23。 ②性能优良的有机颜料品种有:C.I.颜料黄192、C.I.颜料橙68、C.I.颜料蓝15:3、C.I.颜料绿7。其中C.I.颜料黄192为不含金属的鲜艳红光黄色杂环颜料,在低浓度时仍具有高的耐热稳定性(300℃)与优异的耐气候牢度,并且可以与钛白粉、硫化锌等无机颜料拼用。C.I.颜料橙68为含有苯并咪唑酮基团的鲜艳红光橙色镍络合颜料,具有优异的耐光和耐热性能。 三、聚酯材料用着色剂 聚酯材料(包括PET和PBT)既可用颜料着色,如C.I.颜料黄138、C.I.颜料黄147、C.I.颜料红214、C.I.颜料红242等,但更多的场合是用可溶于聚合物的溶剂染料着色,如Estofil S(Clar)、Polysynthren(H?)、Filester(Ciba)等。

食品添加剂总结 着色剂

第七章食品着色剂 着色剂定义和目的 ●以食品着色为目的而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为食用色素,也称着色剂。 ●使用食用色素的目的:很多天然食品都有很好的色泽,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加热、 氧化等各种原因,食品容易发生退色甚至变色,严重影响食品的感官质量。 着色剂发色机理 ●不同的物质能吸收不同波长的光。 ●如果某物质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以外,这种物质看起来是无色的; ●如果它所吸收的光,其波长在可见光区域(400-800nm),那么该物质就会呈现一定的 颜色。 ●其颜色是由未被吸收的光波所反映出来的,即被吸收光波颜色的互补色。 ●例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波长为510nm的光,这是绿色光谱,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 色是紫色,紫色是绿色的互补色。 食品色素分类 按溶解性分 油溶性着色剂:全是天然的 水溶性着色剂 按来源分 合成 天然 ●合成着色剂: 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退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易调色、成本低,但安全性低。 ●天然着色剂: 安全性较高、着色色调自然且一些品种具有生物活性;但成本高、着色力弱、稳定性差、容易变质、难以调出任意色调,有的还有 5 色调的选择与拼色 色调的选择应该与食品原有的色泽相似或与食品名称一致 ●红黄等量配色为橙,加一点黑色或蓝色颜色不会太亮 ●香蕉色黄:红=3:1 ●复配:巧克力色、果绿、黑色素,压制鲜亮颜色 焦糖色素 焦糖色素带正电荷适用于加在发酵食品和含氮的食品中,带负电荷适用于一般食品中。 优点:粘稠状,安全稳定,价格低,3元/公斤 天然焦糖色素占总销量90%,酱油加20%左右 以单倍焦糖色素为例 ●0.05%左右为黄色(淡啤酒) ●0.01%左右为红色(红葡萄酒) ●0.2%左右为咖啡色

第三章 着色剂

第三章着色剂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着色剂的定义 使食品着色或改变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在1850年英国人发明第一种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色素来着色。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将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西南一带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 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还在积极研究和开发茶色素、美人蕉花色素、茄子皮色素、红苷蓝色素、番茄红素、枸杞子红色素、板栗壳棕色素、牵牛花色素、花生衣色素、山楂红色素、血红素、鸡冠花红色素、灰白毛莓红色素等。 二、着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植物色素及无机色素。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 食用天然色素按来源分为植物色素(辣椒红色素、姜黄色素)、动物色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和微生物色素(红曲红)。按结构分为: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多烯色素(辣椒红、β-胡萝卜素)、酮醌类色素(红曲红、紫胶红)、吡啶类色素(甜菜红)等。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 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优点: ①来自天然原料,且大多数来自食品原料,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②有的食用天然色素可转化成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具有营养作用,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红曲红具有明显降血压作用)。 ③可更好模仿天然食物的颜色,着色时色调比较自然。 天然食用色素的缺点:

塑料着色剂基本要求和测试方法——化学性

塑料着色剂基本要求和测试方法——耐化学性(六) 颜料与聚合物体系对酸,碱,溶剂和化学药品的稳定性统称耐化学性,由于塑料的种类很多,而可供选择的着色剂也非常多,当我们看到塑料制品在工业上和日常应用中要满足各种各样的要求时,就会意识到着色剂耐化学稳定性的重要。 由于要求太多,所以颜料供应商不可能对每一种用途都进行检测。与国际标准一致,颜料的供应商仅仅检测颜料的耐酸(HCl、H2SO4、HNO3)性、耐碱(NaOH、NaCO3)性这几项试验覆盖了较广泛的应用领域。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包装领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试验,对每一种可能的组合都测定其化学稳定性。 (一)颜料应用在塑料上的耐化学性需求 1耐酸碱性 (1)许多商品包装需要用彩色塑料包装材料,例如,药品、食物、香水、家用洗涤剂、化学药品等,这些物质数不胜数。因许多需要包装的商品具有弱酸性或弱碱性。在这些情况下,由于可能的发生的相互反应太多,所以难以进行预测。一种可能性是包装材料(塑料/着色剂/添加剂)和被包装商品之间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颜料从包装商品中的溶剂迁移出来。因此必须进行存储稳定性检测。 (2)蓄电池这类容器基本用于酸性电池的包装。它们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黑色、灰色和黄色。要求颜料良好耐酸性。 (3)许多塑料容器用于储存和运输化工原料三酸二碱,塑料容器主要是蓝色、要求颜料良好耐酸碱性。 (4)电线电缆护套为了解决阻燃常常选用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在成型高温过程中,颜料能满足耐强碱性,除了少量无机颜料,极少有机颜料可选用 2耐溶剂性 (1)为了减轻汽车重量而节能,汽车工业中塑料材料的使用是逐年增加的。例如;许多汽车部件是使用塑料制造的。这些部件在较高的温度下必须能够耐燃油、润滑油、汽油和制冷剂。由于这些苛刻的要求,大多数部件是用炭黑着色的。 (2)EVA塑料鞋材在粘合前需要用溶剂清洗,如EVA塑料中颜料耐溶剂性不好,会从溶剂中析出而沾染其它颜色。 3耐氧化性 (1)许多用于清洁织物的家用消毒洗涤剂也含有过氧化物。 (2)化纤纺丝纺物后加工在水洗或干洗过程中,着色织物不能迁移和褪色。对于水洗,着色剂应该有耐漂白剂过氧化物性能。对于干洗着色剂应该具有耐溶剂性能。 (3)着色剂的耐热性试验是与耐化学稳定性相关的,典型的例子是聚酰胺(PA)。几种着色剂尽管在用于其他品种聚合物着色时能经受更高的温度,却不能在聚酰胺中使用。着色剂在聚酰胺中不稳定的原因是树脂熔融时存在的还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限制不仅是耐热性的问题,而且还是在聚酰胺的熔融温度下着色

着色剂

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通常包括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两类。前者有苋菜红、柠檬黄等,后者有赤藓红和亮蓝等。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全是水溶性色素。此外,在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中,还包括它们各自的色淀,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氧化铝)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我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其中β-胡萝卜素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的色素。叶绿素铜钠则是由天然色素叶绿素经一定的化学处理所得的味绿素衍生物。至于二氧化钛,则是由矿物材料进一步加工制成。近来,由于食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各国实际使用的品种数逐渐减少。不过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品种安全性甚好。现将一些国家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列于附表8-2。食用天然色素是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有机着色剂。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品种甚多。但它们的色素含量和稳定性等一般不如人工合成品。不过,人们对其安全感比合成色素高,尤其是对来自水果、蔬菜等食物的天然色素,则更是如此,故近来发展很快,各国许可使用的品种和用量均在不断增加。此外,最近还有人将人工化学合成,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色素完全相同的有机色素如β-胡萝卜素等归为第三类食用色素,即天然等同的色素(Nature-identical Colours)。现将我国许可使用的着色剂按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分别介绍如下: 以下是着色剂类别: ·植物炭黑·蓝锭果红·姜黄·茶黄色素·茶绿色素·多穗柯棕·藻蓝·高梁红·玫瑰茄红·金樱子棕·红米红·红曲米·罗卜红·花生衣红·辣椒橙 ·辣椒红·柑桔黄·NP红(NP Red)·天然苋菜红·桑椹红 ·红曲红·密蒙黄·紫胶红·酸枣色·沙棘黄 ·紫草红·葡萄皮红·藏花素·栀子蓝·姜黄素·Cowberry Red·玉米黄·菊花黄浸膏·可可壳色·红花黄 ·焦糖·黑加仑红·黑豆红·甜菜红·落葵红 ·橡子壳棕·二氧化钛·柠檬黄铝色淀·柠檬黄·日落黄铝色淀·日落黄·叶绿素铜钠盐·胭脂红铝色淀·胭脂红·新红铝色淀·新红·靛蓝铝色淀·靛蓝·诱惑红铝色淀·诱惑红 ·赤藓红铝色淀·赤藓红·β-胡萝卜素·亮蓝铝色淀·亮蓝 ·苋菜红铝色淀·苋菜红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天然色素在食品着色剂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讨论了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分类,其中探讨了叶黄素的结构性质、分布来源及着色作用,最后对比天然食品着色剂的优缺点。 关键词:天然色素, 叶黄素, 天然着色剂优缺点 前言 食品着色刘,是食品添加剂之一, 人们几乎一生都在连续摄食。它不一定具有营养价值, 但必须对人体无毒无害。随着医学毒理学和生物学试验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发现在允许使用的化学合成色素中, 不少品种对人体是有害的, 特别是近年来发现的致癌问题, 引起了各国有关部门的重视。化学合成色素的原料主要是煤焦油, 通常称煤焦或苯胺色素, 其多属偶氮化合物, 偶氮化合物在体内代谢生成日一蔡胺和一氨基一一蔡酚, 这两种生成物具有强烈的致癌性{1}。因此, 近年来, 各国对合成色素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而食用天然色素一般地说则无毒, 尤其植物色素安全性较高, 有的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或药理作用,而天然色素作为食品着色剂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因此, 天然色素需求量又大大增加起来。各国对天然色素的管理也不象对化学合成色素那样严格, 并提倡大量应用天然色素。目前可以说是合成色素与天然色素并驾齐驱的时代。 1 天然着色剂的分类 1.1 动物色素 动物血液和肌肉中的血红素(Heme)是红色色素, 但不用为食用色素故不赘述。现仅以胭脂虫红为例说明动物色素。 1.1.1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eus Cacti)是寄生在胭脂仙人掌上的昆虫, 其雌虫体内含有一种葱醒色素叫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该色素是用干胭月旨虫体压碎后抽提而得。 1.1.2胭脂红酸的性质及其在食品中的使用

胭脂红酸溶解于水、乙醇而不溶于油脂。与铁等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而变色,可与复合磷酸盐并用而防止。胭脂红酸的颜色随pH值而变化,pH<4为黄色,pH为4现橙色,pH 6为红色, 到pH 8为紫色。用于乳、肉等蛋白质制品时与蛋白质结合变为暗紫色。由于它的耐热性耐光性及耐微生物性都非常好, 故自古以来均用作化妆品, 现代最适用于饮料类着色之用, 一般用量为0.005%[2]。 1.2 微生物色素 1.2.1红曲色素 微生物色素仅举红曲色素为例, 该色素是红曲菌(Monascue SP)产生的色素。用纸层析或薄层层析法分离红曲色素, 可见到黄、橙红、紫、青等颜色成分、以红紫色成分最多,有六种组分的化学结构已确定, 均属氧茆并类化合物(Benzofuran Compounds)。 1.2.1红曲色素 红曲色素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而不溶于水, 但可溶于乙醇的水溶液, 耐光性耐热性均较植物色素好。耐化学性也较好, 在400倍稀释的色素液中, 添加的100ppm抗坏血酸或亚硫酸钠等经48小时都不变色, 对金属离子十Ca2+、Mg2+、Fe2+、Cu2+十等也较稳定。经动物试验口投给1.8克/公斤体重, 未见有死亡例, 慢毒性试验最大投给量2克/公斤体重/日, 经一年四个月未出现任何问题。由于红曲色素安全性高, 工艺性能好, 现已广泛用于肉、豆、面、糖、果酱、果汁等类食品着色。 1.3 植物色素(二级标题采用黑体小4号字) 植物色素资源极其丰富, 可谓多彩缤纷,种类很多, 是构成食物色素的主体。主要分类有三种,分别是以叶绿素为代表的吡咯色素,有胡萝卜素类及叶黄素两类的多烯色素,以及可分为花青素、花黄素和鞣质三大类的酚类色素。 在食品工业中用量较大的是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 类胡萝卜素的颇色有黄、橙、红至紫色等, 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组织中, 已知的类胡萝卜素达300种以上。多数类胡萝卜素都可看成是蕃茄红素的衍生物。它的同分异构体为α-β-γ-类胡萝卜素。以β-型在自然界分布最广, 合量最高。如藏红花、万寿菊属杭物、紫花茴蓿、胡萝卜与棕相油、桔皮、玉米、蕃茄等。红青素又称花色甙,是花、果、叶、茎等呈现的兰、紫、红等颜色。它广泛分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