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飘》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

浅析《飘》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

浅析《飘》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
浅析《飘》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

浅析《飘》主人公斯嘉丽性格中的矛盾性论文摘要: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一经问世就在文坛引起轰动,尤其是女主人公斯嘉丽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旨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文本对斯嘉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而复杂的性格特征进行简要的分析,帮助读者正确的审视斯嘉丽性格中的矛盾性。

关键词:性格矛盾原因复杂

一、绪论

《飘》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凝结十年心血而成的长篇巨作,半个世纪以来,这本书被译成四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印行85版之多,至今仍然高居全球畅销书的榜首。这部小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为同名电影赢得了骄人的票房。小说以斯嘉丽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美国内战前后时期的南方社会的独特画卷。长期以来,对女主人公的评价存在两种极端,一方面斯嘉丽以她的美丽优雅,活泼单纯,敢说敢做而深受读者的喜爱;但是同时,由于作者维护美国种植园制度的鲜明政治立场,主人公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贪婪自私,任性冷酷”成为女主人公留给世人的简明轮廓。然而,无论是“贪婪任性,冷酷自私”,抑或是“敢爱敢恨,坚忍不拔”都不足以完整的向世人展示斯嘉丽的性格,这就是女人的特性,复杂而善变。斯嘉丽特殊又普通,既有个性也有共性,首先她是女儿,是妻子,是母亲,是一个和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作者将这样一个普通人放在了南北内战广阔的舞台上,就出现了与命运抗争,复杂纠结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本文结合文本,分阶段(战前—战中—战后)来分析斯嘉丽的性格秉性和性格成因。

二、矛盾复杂的双重性情

“任何事物都有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既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存在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哲学上就叫做矛盾。”这是中学政治课本里的内容。曾经觉得很枯燥,很饶舌,可是现在觉得这段话用在斯嘉丽的身上确实别有一番滋味。

作者突破了以往童话式的完美主义人物的塑造手法,将真善美与假丑恶这两种极端的性格注入到斯嘉丽的性格当中,无论是言行描写抑或是心理描写,小说都使我们感到斯嘉丽的双重性情相辅相成,相互排斥却又相互转化。正是相反两种性格的交织融合,一个深邃、丰满真实的灵魂才得以完美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读者在阅读中不得不思索这个女人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1】。让我们来仔细的剖析一下斯嘉丽性格中的矛盾性吧。她的双重性情主要表现在:战前自私叛逆的娇小姐;战中勇敢坚强的女家长;

战后精于算计的商业家。

一、战前自私叛逆的娇小姐。战前的生活安逸而悠闲,那时的斯嘉丽是出身优越的大小姐,她尽情的享受着富足的物质和欢畅的青春,一门心思的过着上等贵族的生活,但是作品开篇就向读者展现斯嘉丽与生俱来的叛逆:“斯嘉丽奥哈拉其实长的不美,却魅力十足,在她故作娇媚的脸蛋上,那对绿眼睛并不安分,既任性又生气勃勃,跟她的端庄举止明显不同……”【2】贵族少女不同的是,她不仅练就了骑马爬树的技艺,同时也擅长施展自己作为女性的情感手段,她那故作天真的微笑不过是掩饰自己精明的面具。

斯嘉丽叛逆的性格还体现在她的人生信条上,那就是“我厌倦做那些违背我意志的事情、我也讨厌装作吃的比一只鸟还少,宁愿晕头转向的跳两天华尔兹也不想走路。同样我也讨厌对一个男人谄媚的说些虚假的奉承话,讨厌在男人面前假装成一个一无所知的白痴使他们感到自己无与伦比的重要。总有一天,我要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不管人们是不是喜欢【3】。”斯嘉丽的人生信条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和欺骗性,同时她叛逆反抗的秉性也展露无遗。如果她展示着迷人的微笑趋奉于某个男人,必定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自私的秉性在她少女阶段的社交生活中就展现出来,她要求所有的人以她为焦点,只要话题一旦偏离了“她”本人,她立刻就“不耐烦的很”。当人们谈论到战争或者其他女孩,她立刻大喊“我要回到屋子里去了”。她只关心自己漂亮的衣裙,只关心艾希礼是不是爱自己的,我们不难看出她此时任性的自负和虚荣自私。在十二橡树庄园她向艾希礼表白遭到拒绝后,她立刻做出与淑女规范相去甚远的报复决定---给这个拒绝自己爱情的人一巴掌,同时赌气的嫁给自己并不爱的查理。

二、战中勇敢坚强的女家长。勇敢坚强是斯嘉丽性格中的亮点。命运之神曾经对她非常眷顾,赋予她美貌智慧和安逸的家庭生活,同时也给她很多磨难,但她从来没有向生活低头。艾希礼曾经这样评价过她:“她总是那么坚强,从来没见过她掉过一滴眼泪。”【4】逃出炮火纷飞的亚特兰大回到满目疮痍的塔拉庄园后,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振奋精神,勇挑重担,放下贵族少女的身段,像仆人那样劳作。她要与生活做最艰苦的斗争,她要驯服命运这匹烈马,这种坚强的品性勇敢无谓。经过战争的洗礼,她女性

的温婉消磨殆尽,取而代之的是野猫般的活力与生气,真正转变成了一个生活的强者。小说到此,作者笔锋微转,通过对战争中主人公生活的描写,展示出斯嘉丽的性情的另一面。她冒着生命危险实现着对艾希礼的承诺,保护着体弱的媚兰。逃离亚特兰大时,她将唯一的一床鸭绒被盖在刚刚生产的媚兰身上,从来没有干过农活的她,细心的挤牛奶养活媚兰孱弱的婴儿。到此,她温婉善良的另一面在坚强的品性中愈加动人。

斯嘉丽在时代的洪流中练就了一身铜皮铁骨,当她身心俱疲的倒在塔拉的土地上时,她仍然勇敢的站起身来,并倔强地对着上天说:“上帝为我作证,我是绝不会屈服的”【5】。这时候的她,看起来就像古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女神,那么勇敢坚强,那么坚韧高大。许多个无人依靠的夜晚,她想着大家的温饱都指望着她,疲倦恐惧涌上心头,但是天亮之后,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她又成为一言九鼎,指挥若定的女家长。

三、战后精于算计的商业家。战后不仅留下了满目疮痍,也改变了斯嘉丽的内心家园。贫困和饥饿的恐惧促使她无休止的向往着金钱。

为了保住塔拉,她臵姐妹亲情于不顾,抢走妹妹的未婚夫,并利用他的金钱保住父辈的产业。她打破女人只能居家的成规,经营店铺,发展自己锯木厂的事业,闯进男人的世界与他们摩肩接踵的竞争,甚至大胆的雇佣犯人并无情的将好几个人送上西天。斯嘉丽努力的追求着物质的无限满足,但是却也变成了依附于金钱的奴隶。

小说中反复出现斯嘉丽做的一个恶梦或许可以为我们解答斯嘉丽内心世界对金钱的依赖: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依赖,有一个可怕的东西在追她,她就不停的跑啊跑啊,跑的心都快炸了。一边跑,一边喊,模模糊糊的想在周围的雾里找一个地方躲起来【6】。这个恶梦贯穿了斯嘉丽战后的生活。弗洛伊德认为:“梦一定是有某种意义的,即使那是一种晦涩的隐意用以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在这个梦里,充分地展示了斯嘉丽内心拼命赚钱,精于算计的行为的动机----即对贫苦生活的恐惧。梦境中一片迷雾,有可怕的东西在追逐她,这个可怕的东西象征了斯嘉丽战争中与战争后的那一段艰苦生活,是饥饿、贫困和死亡的威胁。她的奔走逃避,暗示着斯嘉丽为了生活下去而拼命赚钱的过程,就是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就是对塔拉那段艰辛时光的恐惧。她认为只有金钱才能给她带来生活的安全感和

满足感,就像她毫不掩饰的对瑞德说的那样:“我现在终于明白了,钱才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我发誓,再也不要过那种穷日子。【7】”一个金钱的奴隶形象跃然纸上。即使被上流社会唾弃,她仍然我行我素,不顾一切地追逐着金钱,因为她害怕再回到那个贫困的噩梦中。

她努力地战胜了生活,捞取了大把的金钱,另一方面,却时刻担心有一天金钱会把自己无情的抛弃,这恰好向我们反证了斯嘉丽自私的享乐主义性格,使斯嘉丽这一形象的复杂矛盾体现得更加真切【8】。

三、双重性情的形成原因

性格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砥砺,斯嘉丽的双重乃至多重性情是在家庭与社会两种因素的交织碰撞之中形成的。

家庭环境为斯嘉丽的性格奠定了基调

斯嘉丽出生在南北战争时期佐治亚州的一户上等人家。她有一位温柔贤惠而又能干的母亲,一位表面严厉内心憨厚的父亲,一位对她疼爱有加的嬷嬷以及与她性格截然相反的妹妹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斯嘉丽既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海岸家族端庄优雅的仪态,又从父亲身上继承了敢于面对现实,固执叛逆的爱尔兰人的基因。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性格,而每个民族又有着自己的遗传性,不仅是生理上的遗传,还有精神上的遗传,而斯嘉丽身上正好遗传了这两种因子【9】。这就注定了她与生俱来的双重性情。

父亲杰拉尔德和许多爱尔兰移民一样,对土地有着无法割舍的眷恋,他不关心自己的女儿爱上谁,只关心通过婚姻可以把两家的土地连成一片。他不在乎所谓的门第观念,只信奉一切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父亲崇尚自由、坚定勇敢的基因和对生活的坚信心以及对黑人仆人的关心,这些优秀的品性潜移默化地植入到斯嘉丽身上。当父亲死了以后,斯嘉丽把父亲的一块珍贵的手表给了一个贴身家奴。而当她在经营木材加工厂时,一个黑人奴隶投奔而来,她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他。在那个风云突变的乱世,更需要坚强刚毅的品格,这是战胜疾病困苦,顽强生存的唯一法宝。正如父亲所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土地和日月同在。这股强大的力量加之她

固有的爱尔兰血统潜在的反叛思想,使她做出许多看似离经叛道,不入主流的荒唐事。

斯嘉丽当然也不例外的受到母亲艾伦贵族化的教育---要求她成为一个有涵养的“上等女人”。母亲给予了她温婉内秀,莞尔大方的贤惠性格。但是相对于父亲的影响,显然要小的多。个人觉得,母亲的对斯嘉丽的影响似乎更多的反映在斯嘉丽一生中对待男人和爱情的态度上。下文将有叙及。

从文学与人生的审美联系上说,文学对信仰的表现,也是文学对人生的一种永恒的把握的表现,通过信仰的确立,人们可以对世界的未来,人生的未来充满遐想,以饱满的热情和信念实现向必然王国的精神飞跃【10】。而斯嘉丽的信仰来自于父亲,坚强,自信,对土地的热爱,对信仰的执着,斯嘉丽在家里不畏惧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的有恃无恐的作风养成了她一生中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和骄傲,而且无休止的掠夺属于别人的男人。

遗憾的是,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导致了斯嘉丽婚姻爱情生活的不幸。与其说斯嘉丽的爱情是一段她的浪漫故事,倒不如说是她自身的性格悲剧。

一方面,斯嘉丽渴望纯粹的、高尚的爱情,一方面往往将男人和婚姻当做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样一来,这个强悍的女人的人格却常常被男人作左右。

母亲贵族化的教育使她在潜意识里向往着骑士佳人般的浪漫爱情,为她心目中的骑士做了一件精美的衣服,当某天艾希礼在夕阳的余晖下向回廊上的她招手的时候,就为艾希礼穿上了这件衣服,接下来的很多年里她一直大脑发热的、“斗牛般”的追寻着艾希礼【11】。认为艾希礼是自己存在的理由,却从未思考过自己到底爱的是理想中的华服还是艾希礼那温吞的性格被艾希礼拒绝后,她立刻赌气的嫁给自己不爱的韩查理,只为了气气这个让自己伤心的人。再说说为了缴清塔拉税金使出百般手段迷惑瑞德,却不能使其就范,于是乎,她立刻将目光转向了妹妹的情人弗兰克,这里面必然含有对瑞德的赌气成分,通过她人生一些关键的转折事件,我们不难发现,斯嘉丽的婚姻和事业或多或少受着身边这些男子的影响。对艾希礼的执着使她错过了一生中真正的所爱;还是对艾希礼的爱使她狂热的追逐金钱,为的是给艾希礼一个读书、骑马、写音乐的贵族生活;更是对这

个男人偏执的爱慕,使她一生中也没有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在的人格。在艾希礼的面前,斯嘉丽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土里去,只开出一朵卑微的花朵。

当瑞德说:“你对爱你的人太残忍了。”斯嘉丽却说“亲爱的,我才不在乎呢。”【12】她忽视了瑞德在她身处逆境时所给予她的默默支持,忽视了瑞德倾其一生所给予她的真爱。因为在她从不用她那精明的脑袋去思考金钱、土地以及艾希礼以外的任何事情。直到最后,她才停下来回忆自己生命中的爱情,才发现其实自己的爱情多么的盲目,瑞德才是真正和自己灵魂相似的人,他们才是那个时代家庭和社会的忤逆者。而对于艾希礼,那才是一段年少时懵懂的童话。

斯嘉丽从来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内心,人生注定不完美。艾希礼曾告诉她:“像我们这样不同的两个人,只有爱情是不够的,你需要的是一个男人的全部,包括他的躯体,感情和灵魂。如果你没有得到,你以后会后悔的。你会恨我读的书和欣赏的音乐,因为它们把我从你身边拉走【13】。”。但斯嘉丽还是爱着艾希礼,并且认为艾希礼也爱着她。为了艾希礼,她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媚兰,她在塔拉干粗活,却舍不得让艾希礼干。后来还给艾希礼钱花。但她对瑞德的所有深情一无所知,甚至在瑞德的怀里还想着艾希礼。后来她才意识到她一直爱的不是艾希礼,而是自己虚构的东西,并把它套在了艾希礼的身上。斯佳丽一直在寻找的避难处,那个安全而又温暖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瑞德。因为瑞德有坚实的臂膀可以把她抱在怀里,让她对事情有清醒的头脑。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尽管他对她冷嘲热讽,他还是爱着她。直到瑞德走了以后,她才意识到,一直都爱着瑞德。所以说,斯嘉丽又从不在人生旅途上停下来审视自己的内心因而她的人生注定不完美。

社会环境从根本上转变了斯嘉丽的生活观念

南北战争之前,优雅和美丽的斯嘉丽是一位养尊处优的公主。她有一个富有的家庭,拥有成片的良田和许多的黑人奴隶。还有女孩们都羡慕的新衣服和仪态万方的容貌。这一切给她带来了许多仰慕者,她始终生活在被崇拜的光环之中。她渐渐地变成了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自恋的女孩,甚至不能忍受没有她的专题讨论。

随着战争的爆发,她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一切,原本的优越感一点点被磨平了。战争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和她的感情家园。北方军队的入侵摧毁了所有的财富,使整个塔拉庄园陷入绝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斯嘉丽摈弃了贵族的姿态,而是和佣人们一样种菜、收棉花、圈养牲口,那个任性的、自私的姑娘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坚定的、勇挑重担的成熟妇女。如果说她在亚特兰大照顾梅兰是出于对爱人的承诺,那么战后在孤独凄凉的环境下毅然挑起养活全家人的重担的举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斯嘉丽是一个勇士。

战争威胁了她所依靠的情感归宿---塔拉庄园,完全改变了她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联系小说作者生活的时代,我们不难发现,斯嘉丽和她的塔拉庄园正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的缩影---工厂接连倒闭,工人失去工作,农业经济严重萎缩,大量的失地农民背井离乡寻找生活的出路,更让人忧心忡忡的是,在经济危机阴影的笼罩下,人们迷惘、消沉不知道何去何从。在这样的背景下,《飘》应运而生。通过书籍和电影,当时的妇女们从斯嘉丽这个不受世俗羁绊的人物形象上赢得了力量和勇气,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斯嘉丽那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的著名人生格言带领着那个时代一批迷失的人们走出了经济大萧条的困境。

四、斯嘉丽性格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

《飘》这部小说耗费了作者十年的心血,作家为主人公斯嘉丽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人生态度,通过斯嘉丽的一言一行彰显出自己的女性主义意识。

女哲学家波伏娃指出,长久以来,女性被认为是“第二性”【14】,是男子的附属物,女性是被压迫,被歧视的等级。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男尊女卑的秩序无所不在。19世纪末20年代初的美国,正是女性觉醒,女权运动兴起的时代。但是作者生活的南方社会由于种植园经济体制的束缚,男权仍然占据整个社会的主导地位。作者在1936年发表了社会变革小说《飘》,通过斯嘉丽一生的经历,呼喊出了当代女性要求在生存、生命、爱情上获得和男子一样平等的地位。

不合理的社会伦理要求女人们成为没有独立思想的贵妇和淑女,成为男人们的附属财产。然而斯嘉丽的言行却在时时刻刻冲击着这种社会规范:“总有一天,我要说我想说的,做我想做的。”斯嘉丽的宣言顺应了20世纪初女性解放的潮流,反之,这个潮流又将斯嘉丽的形象映衬的更加鲜明【15】。

斯嘉丽的女性主义主要表现在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金钱的与事业的追求。

首先,在对爱情的追求上。斯嘉丽大胆执着,当她听说自己所爱的艾希礼将娶媚兰为妻时,她不顾淑女的教条,在十二橡树的宴会上,大胆的向他表白,遭到拒绝后,她与媚兰的哥哥查尔斯闪电结婚,以此作为报复。后来,为生活所迫,斯嘉丽又不顾一切的抢走妹妹的未婚夫弗兰克,最后又为钱嫁给瑞德。斯嘉丽从来没有正视过自己的爱情,只是在追求一个又一个虚幻的梦,但是这种敢爱敢恨,大胆追求自己幸福的精神让我们看到新女性的光辉。斯嘉丽向世人展示了南方女性所没有的爱情观和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其次,对金钱和事业的追求上。斯嘉丽的一生都在追求金钱、土地和事业。似乎这就是斯嘉丽生命存在的真实意义。斯嘉丽毫不掩饰自己对金钱的热爱,在亚特兰大的募捐舞会上,女人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支援前线将士,只有斯嘉丽在心底暗自庆幸由于居丧没有佩戴首饰,可以不用捐献。回到塔拉后,她无情的杀死了一个北方士兵,占有他的金钱和马匹。为了300元的税金,她近乎无耻的抢走自己妹妹的未婚夫,婚后,牢牢掌握了店铺的经营权,费尽心机,盘下锯木厂,雇佣犯人减少经营成本。带着身孕为经营锯木厂奔波,她我行我素,背离社会规范,和男人们摩肩接踵的竞争,完全成为了一个唯利是图的生意人。

斯嘉丽穷其一生,无非是追求两件东西,“一件是艾希礼,还有一件就是要很多很多的钱【16】。”。无论是对爱情抑或是对金钱和事业的追求上,都表现出斯嘉丽对不畏男权和两性平等的追求上。她敢于和男人们斗智斗勇,成就事业,获得经济上的支配权。真正做到的婚姻生活中夫妻经济地位的平等。是女权主义和女性解放思想的代言人。

斯嘉丽在南北战争的大背景下,不知不觉的完成了奴隶主贵族到新兴

资产阶级的蜕变,她的人生经历就是南方女性追求个性解放和反抗封建礼教的缩影。她,高傲自负,倔强任性;她,刚愎自用,贪图虚荣;她,激愤妒忌,她,冷酷残忍,她,信心坚定,毅力惊人,她,不畏艰难,曲而不折【17】。从养尊处优的农场主娇小姐变成坚强勇敢而又极端冷酷自私的女强人,她是乱世中的一朵奇葩,总之,斯嘉丽的性格特征是丰富的,多元的,立体,她是一个时代特征的缩影,她是《飘》成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的充要条件。直到今天,她仍然像一把火炬,为一代又一代照亮前行的路。

参考文献:

1.注释[2]、[3]、[4]、[5]、[6]、[7]、[11]、[12]、[13],玛格丽特米切尔,《飘》.【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第1、126、278、356、424页。

2. 注释[9]、[16]喻继红,李艳荣,《水火交融“乱世佳人”—斯嘉丽的性格解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4,第6,10页。

3. 注释[15],王红霞.《影响斯嘉丽与蓓基性格和人生选择的环境因素》.【J】.扬州教育学报.2007.04,第22页。

4.注释[8] 、[14],郭海燕.《浅析<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J】.江西社会科学学报.2008.09,第86、87页。

5. 注释[17]邓华. 《论郝思嘉》》.【J】.邵阳学院学报.2003.06,第31页

6.杨娟,《斯嘉丽的情感矛盾与蜕变---探索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和精神家园迁移》.【J】.镇江高专学报.1998.

7. 注释[10]徐振中,《试论<飘>对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及其审美功能》【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4,第7页。

8.熊欣,《<飘>中斯嘉丽的反叛精神浅析》.【J】.琼州大学学报.2005.12

9.周荣,《论斯嘉丽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9.15

10.邹晶明,《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郝思嘉身上的传统意识探微》.【J】.江西社会科

学.2003.02

11.李林《随风漂流,芳香后来人》.【J】.固原师专学报.1998.04

12.黄金伟,《<飘>的魅力,价值与特色》.【J】.昆明师专学报.1989.02

13.邹婵娟,《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J】.四川三峡学院学报.1998.04

14.刘世雄,《从郝思嘉的角色转换看其性格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06.04

15.孙宇,《郝思嘉的现实主义性格特征透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10

16.注释[1],张宪,《浅析斯嘉丽的性格特征》.【N】.作家杂志.2009.04,第10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