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陶行知_生活即教育_理论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_李园

陶行知_生活即教育_理论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_李园

陶行知_生活即教育_理论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_李园
陶行知_生活即教育_理论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_李园

总第242期

2013年5月(中)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

Total.242May2013(B)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

李园田伏虎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4-0007-03

摘要“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和本质所在。深刻理解“生活即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意蕴,对新时期我国学校教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新时期学校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着眼于生活,使学生在了解社会、学会生活的同时全面发展。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教育

The Inspiration of Tao Xingzhi's Education Theory to-wards Contemporary School Education//LiYuan,TianFuhu

Abstract"Lifeiseducation"istheessenceofthecoreandes-sentialcharacteristicsofTaoXingzhi'slifeeducationtheory.Re-viewingTaoXingzhi's"Lifeiseducation"theoryandunderstand-ingitsrichconnotationandpracticalmeaningareofgreatguidingandsignificancetowardsthecurrentdevelopmentofschooledu-cation.Inthenewperiod,schooleducationshouldregardthestudentassubject,andenhancestudents'lifeabilityinacom-prehensiveway.

Key wordsTaoXingzhi;"LifeisEducation";schooleducation在“应试竞争”的模式下,当今教育的一大痼疾就是把生活与教育割裂开来,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追求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造成学生不能真知生活、不能真正了解社会,难以适应现时代的生活,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扼杀了青少年的创新与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回归生活”的本源,是新时期学校教育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突出问题。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可以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启示。

1“生活即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1.1受当时教育状况所迫

陶行知先生针对我国旧社会教育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旧社会的教育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教育,是只靠书本经验而与现实社会经验不同步的教育,是极其腐朽的,为此,“老八股”也就成为他对旧社会教育的称呼。在他看来,“老八股”之所以是旧社会的教育,是极少数人的教育,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老八股”教育是将生活与教育隔离开来,彼此没有联系,因而这脱离生活的教育就不能成为广大人民的教育,更与人民的教育无关。面对如此状况,陶行知便在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这一命题。1.2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实用主义哲学是他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陶行知回国后开办了晓庄实验学校,将杜威的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认为这是拯救中国旧教育的定心丸。但是,在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条件下,杜威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屡遭失败。经过深入的思考,陶行知终于认识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弊端,即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缩小了教育的范围,教育只关注现实学校生活,把生活从属于教育,这正好比鸟笼里的鸟,鱼缸里的鱼一样,看似前途一片光明,实质是没有出路的。而在陶行知看来,教育是生活原本应有的东西,不是外加于生活之上的东西。于是陶行知在批判并继承杜威“教育即生活”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理论。这一理论旨在破除“鸟笼式”的教育,指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时刻在变,生活时刻都含有教育的意味。

2“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容丰富,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其中“生活即教育”是本质、核心命题。“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内容丰富、意蕴深厚。2.1陶行知对生活的理解

什么是生活?陶行知所理解的生活是何种生活?生活的范围是出奇得广泛,但是,陶行知所言的生活是有所指的。按照陶行知的早期说法:“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要皆属之。”[1]即人生所需要的便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是人生的一切。在陶行知看来,实际生活又是大众的生活、民众的生活,生活是实际的、民众的。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陶行知曾这样解释说:“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譬如一粒种子一样,它能在不见不闻的地方儿发芽、抽条、开花。从动的方面看起来,好像晓庄社剧在舞台演戏一样。”[1]由此可见,生活的本质是变,是生生不已。陶行知把实际生活归为四类:消闲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天然界之生活。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可见,陶行知理解的生活不是琐碎的生活,是人们为了生存、发展所需要进行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2.2陶行知对教育的理解

陶行知所理解的教育又是什么?陶行知指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相互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进而达到改造社会之目的。”[2]陶行知还认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

作者简介:李园(1987-),女,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学校管理;田伏虎(1964-),男,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能打到心灵深处。”[2]真正的教育是要有爱心的,没有爱的教育是教条的,是失败的。陶行知指出:“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过好生活,就受好教育;过坏生活,便受坏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受有目的的教育……”[2]这意味着是什么生活就是什么教育。[2]可以看出,教育本身就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教育不管是对社会的改造还是对个人的教化,其意义都在于引起生活之变化,就是改造社会生活实践,改造人的命运。

2.3“生活即教育”的涵义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命题。陶行知在给一朋友的信中答复说:“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1]这三句话是对“生活即教育”涵义的总括。“生活即教育”便指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生活给教育内容,生活给教育方法,生活给教育目标。

首先,生活给教育提供内容。生活的矛盾、变化,生活的进步、发展就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陶行知认为生活中的矛盾是接受过某些教育的生活与未接受过某些教育的生活二者的相互摩擦,这种摩擦就能自然地发出某种生活的火花,这种火花便是生活的变化,也就是教育的火花、教育的变化。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教育也伴随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同来与生同去。出世就是接受教育,进棺材才算毕业。”[2]因此,陶行知主张使生活与教育成为有机的统一体,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总结提炼教育的内容,发现教育的真谛,同时领略体验真正的“好生活”。

其次,生活给教育提供方法。陶行知认为的生活包含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生活给教育提供方法,就是用生活来教育,就是要始终把教育和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无论是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通过生活来进行。从生活中领略教育要从书本知识到人生,从狭隘到广阔,从字面到首脑相长,从耳目到身心全顾,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探究性、实践性学习,在知识增长的同时,使学生思想更加发展,生活更加健康。

再次,生活给教育提供目标。教育改造生活,即为向上向前的生活需要而教育,教育的目标是要使生活前进。陶行知先生说过:“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有组织的生活便是受有组织的教育。”[2]推而言之,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教育是民主解放、大众教育、人类解放之武器。”[2]所以,教育首先对社会政治有改造作用;同时,教育又能改造每个人的个人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2]因此,在教育改造生活的作用下,我们应积极主动地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3“生活即教育”对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批判了当时教育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的弊端,深刻剖析了教育及其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全新见解,使学校教育从封闭牢笼中得以解放。这一思想,对于新时期学校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3.1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启示我们,新时期学校教育仍然应当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从生活中汲取教育的内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生活不是一般的日常琐碎的生活,也并不是让学校教育脱离专业的、正式的、学术的轨道,而是给沉淀了几百年的充分专业化、规范化、学术化了的知识添加新鲜生活的源泉和新时代的气息。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应当与学生生活对接。这种对接不是将学生的零散生活、经验生活直接作为教育的内容,而是要将现时代学生生活中的新需要和普遍问题、具体问题,做专业化的加工处理,提升到抽象概括层次,变成知识形态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的不是表面上的生活现象,而是能够促使人奋发向上、积极向上,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包含着规律性内涵的深刻生活意义。另一方面,学校教育的内容应当与社会生活对接。这种对接不是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抽象的社会生活笼统地作为教育内容,而是要在主动联系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为其中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鲜的、先进的、规律性的内容寻找恰到好处的衔接教育方式;使教育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化的形式展开,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并能最大限度地内化为学生的素质与能力。所以,新时期学校教育内容既要力求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密切关联,又要保障学校教育内容的系统化、专业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2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陶行知认为的生活包含了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从人类最早的教育可以看出,经验传授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和途径;人类就是从生活实践中认知并积累经验,又将经验传授传播于下一代并运用于新的生活实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实践认知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启示我们,生活方法、实践方法应当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一方面,学校教育应当鼓励和组织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一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切身的感知和体验,总结新鲜的经验和方法,丰富已有的知识,加深自己认识,并将其迁移到课本理论中。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当将课本理论指导与组织学生开展的生活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在得到新知识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学习成果,而且可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在学习生活中实践,既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社会情感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更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总之,学校教育只有坚持紧密联系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有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学校教育应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正确的指引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就是教育的目标,反过来教育又围绕着这种需要发挥着改造社会政治、改造每个人的个人生活的作用。教育改造生活,就是为了“向上向前”的生活需要而教育,就是让人主动地选择和接受健康向上的好生活。这一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新时期学校教育必须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教育的要求并为之服务,必须高度关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为此做出巨大的努力。一方

(下转第12页)

面,学校教育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发挥改造社会的作用,以能否适应和推进社会发展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成长发展始终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自信、自律、自立、自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也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真正发挥改造个人生活的作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特长的形成、综合素质和知识能力的提高作为判断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坚持“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为学生服务”的价值取向,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和“使学生发展成一个整体的人”的教育理念,围绕学生的学习成长需要和特定群体学生的特点,以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为目标,积极改革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强化个人的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成为具有强烈自主意识的自我发展的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意蕴深厚,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重温这一理论,学习借鉴其合理成分,可以促使“教育回归生活”,推动学校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改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即要求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及其参与人应依法进行诉讼,不得欺诈,甚至恶意诉讼,危害对方当事人和社会利益,善意、诚信地通过诉讼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求裁判者、法官或者法院依法处理民事案件,保持其中立地位,不偏袒,真实无欺,秉公办案,维护公平正义。

在我国刑法中,对于明显违反诚信的行为也有严厉的规定,应定罪处罚。对于企业或者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有专门的第三章来规定,即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犯罪,对于官员的不诚信行为也有渎职罪、贪赃枉法等罪名,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更是增加恶意欠薪罪名,以规制个人或者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可以说刑法对不诚信行为的打击力度是很大的。

同时我国行政法中也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来保护行政相对的信赖利益,促使行政活动的合法性、公开性和透明性,促进政府行政职能的优化。

2.2反思现行法

从上面我们可知,我国现行法对诚信这一美德是大力推崇的,力图通过法律规制实现社会秩序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不诚信的行为,促进了诚信对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但为什么我们社会的诚信现状还是那么令人担忧呢?针对这一思考,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现行法的不足

从以上法律的规定中,我们看到我们的法律对诚信的提倡,试图通过明文的规定增强个人及社会的诚信意识,引导市场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诚信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规定仅仅从应然层面上对诚信进行了规定,即人们应该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但对若违反这一原则将产生何种法律后果(除刑法这一最后的防范法),违反者将受到怎样的制裁,法律并没有细致规定,以至于实践中出现诚信失范却不在法律制裁范围内或者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违反者则钻其漏洞,游走在诚信与法律边界之间,甚至堂而皇之,借口“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这使得完善关于诚信现行立法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诚信的时代内涵,完善相关立法,使诚信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充分发挥法律维护诚信行为,营造诚信社会氛围的秩序价值。

2.2.2现行法对其他社会规范或制度的重视不够

上述我们谈到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来改善目前我国社会的诚信现状,发挥法律的秩序价值,但我们都知道法律并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不可迷信法律,试图想法律“包治百病”,应在现实的条件下审时度势,适度地发挥其他社会规范对改善我国诚信现状的作用,重视其他社会规范和机制的调节社会矛盾,维护诚信价值的重要性。[4]在这里简要从两个方面谈:

(1)促进行业自制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的广度和深度日益凸显,各种行业纷繁出现,业以继承的行业习惯和规范越来越细致入微,调节着行业内的人们正确地进行市场交易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与重视,我们现行法对诚信一般规制的前提下,应允许和重视各行业规章制度的建立,通过各行业组织管理行业行为,不断促进行业诚信行为,进行健康的自我运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促进个人自律

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除了我的行为,我的思想和灵魂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诚然在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今天,我们光靠法律对诚信的促进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我们每个人自身的严格自律,从内心树立诚信意识和观念。在这里就需要我们的社会进行诚信,大力宣传诚信,以便促进人们自我诚信意识的形成,从而从自身做起,以个人的诚信带动整个社会的诚信,形成社会主义新风尚。3结语

社会诚信,归根到底需要在个人自律,增强诚信意识的前提下,通过行业组织的诚信自律,不断完善诚信的相关立法,发挥法律的秩序价值得以不断改善和增强。我们期待更加诚信的社会主义市场氛围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刘海歌.浅析诚信及其法律规制[J].民主与法制,2010(10).

[2]刘李明,冯云翔.法律诚信与道德诚信辨析[J].学术交流,2003(7).[3]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4.

[4]德沃金.法律帝国[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上接第8页)

!!!!!!!!!!!!!!!!!!!!!!!!!!!!!!!!!!!!!!!!!!!!!

12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教师读书心得 读《 陶行知名篇》心得

一、坚持终身学习 读到陶先生提出的“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的教育思 想,我深感惭愧,审视自我,真切感受到了自己教学理论的 浅薄与孤陋。尤其是近几年来,因家庭琐事等,更是疏于学 习,特别是专业理论的学习少之有少。终身学习是新时期教 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入学习,而 且要不断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要让学习成为一种常态 化。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 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教师,只有坚持学习,

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才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 二、重视教学生学 陶行知先生阐述“教学合一”理论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如果只“教”,学生只是做个“书呆子”、像一个口袋,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当今,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社会职能必须体现出“引导”这个特点来。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思索,经过不断反复推敲寻求最佳结果。对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我觉得自己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认真努力践行教学生学的思想,做到不能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途径,让学生不但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学会探究解决新的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不能做到让学生乐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教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 感1000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1000字 陈洁洁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本人读罢《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

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喂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那我们到底需要的怎样的课堂教学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指出了课堂教学的出路:就是要把教与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教师负指导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他又为我们指出了具体的做法: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教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经过相类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我仔细思量,他的想法含义深刻,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想想我们开展的活动教学,要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提出学生进行小组活动的问题,正是学生解决问题所要进行得的手续、

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示

“四颗糖”的故事带给我的思考 张振宇 陶行知先生的“四颗糖”的故事,我们教育工作者可能都耳熟能详,面对犯错的孩子,陶行知不是板着脸严厉训斥,而是在学生的不合理的行为中找到合理性,用四颗糖肯定了男生的四个优点,强烈地震撼了孩子的心灵,使学生真正受到了教育,自觉纠正错误。在陶行知的这种炉火纯青的批评教育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朴素但很难得的教育思想——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许每一种不合理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不能因为不合理而抹杀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承认其中的合理成分,在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理解,就是一种尊重,这是我们打开孩子心结的最关键的入手处。生活中,我们往往少了这分冷静,也就失去了走近孩子最好的契机,我们的思想工作往往就隔靴搔痒,起不到真正的教育功效。 有道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何去爱学生呢? 第一是理解学生。我们只有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去体会学生所处的特定视角和境遇,才能还原学生的特定心理,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试想如果陶行知不分青红皂白的一通批评,结果可能让孩子关闭心门,更不谈自我反省了。 第二是尊重学生。尊重的方式多种多样,激励里又尊重,关爱里又尊重,宽容里有尊重,批评里又尊重,惩戒里有尊重……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就是批评式的尊重。 反思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多老师以语言毒辣为追求目标,似乎语言不毒辣就如同用药剂量不够,达不到实际疗效,用老师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足以触动他(她)的灵魂”。殊不知,这恰如饮鸩止渴,孩子们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心灵也会渐渐麻木,这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 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前提。因为只有理解和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体会到爱意和真诚,领悟到真理和真知,感受到教育和成长。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85129691.html,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淑贤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先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在后来的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试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涵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 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 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

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 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教亦有道--《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读后感

教亦有道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有感走近陶行知先生,走近这位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走进《陶行知教育思想基础》里用心去体会他的教育思想。你会发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是多么得博大精深,是多么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 我们感怀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敬佩他“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陶行知先生潜心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只有生活的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 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 一位好的老师是能够教学生“学”的老师!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一解决方法的来源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內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寻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

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让自己更好的履行教师的责任!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曾经看过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这本书,感觉很高兴。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书籍中就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借了这本书之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阅读计划,虽然班主任和教学工作任务比较重,但是最近几周以来,我一直按照已定计划,坚持阅读。由刚开始的完全应付,到上一周及时记录阅读中引发真切的随感,再到这周对阅读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能一遍两遍的反复阅读,乃至于对还是存在的困惑,想到借助网络功能,查阅相关资料,或阅读同行的心声,来帮助自己来进行消化。这一切的一切,我隐隐约约感觉到,我已开始对这本书有意思了。读了这本书,感觉最深的是陶行知先生的“真”:《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的“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师范教育之彻底改革》中的“我所说的话,好象是责人,其实是责已,我也是师范教育罪案中之一人,纵有孙悟空的本领也是脱不掉的,如今只有戴罪立功。”读完这些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他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是这样提倡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他的率真,勇敢由衷深深佩服。另外,在这一周阅读中,我花时间最多的就是理解他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这周内容的阅读,再回过头来阅读这本书的第一章节《教学合一》,现在我对这部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但是我想如何运用这新思想指导我的实践工作,或在我的实践工作中如何进行消化,这才是最关键的.我

会努力的。 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剖析,对教育现象的透彻研究,对教育发展方向的正确指引,让我们看到了老一辈人民教育家为人民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更是为我们树立起了光辉的榜样,就如一盏明灯,始终照亮在我们的心田。先生的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粗略的学习不能体会其思想的精髓,于是,认真地研读了先生的教学合一。 首先,关于“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这一观点为我们新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它告诉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规律,主动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要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积极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能力,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以及刻苦努力的态度。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就如拿到了一把金矿的钥,只要你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不怕困苦的态度,配合上行之有效的采掘方法,你就可以在这座金矿里挖掘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而这笔财富,对于一个学生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而又有意义呀!想必到了那时,学生一定会心存感激——因为当初的自己遇上了一位多么会教的老师。而老师要教会学生不断学习的精神,就要做到以身作则,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而这也正符合了陶老前辈关于“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的道理。作为老师,我们也是学生,学什么?像前辈学,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要学习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正确的指导方向…….而这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四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生著述颇丰。近读他“四颗糖果”的故事,感慨颇深。 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 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 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 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

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 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 马上掏出第四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 就在于它蕴含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今天,在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 它对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宽容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现象,对此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孩子就是孩子,不能用对成年人的标准去“套”。 然而现实中,有的教育工作者对犯了错误的孩子,总是怀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动不动就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孩子写检查, 甚至对孩子采用罚站、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好像不如此就不足于显示师长的“威严”,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 殊不知,这样做极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既不利于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当然,宽容不是没有原则,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丙、

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笔记 众所周知,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在当时国统区、老解放区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国外。毛泽东赞扬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评价他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宋庆龄也赞颂他是“万世师表”。“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最初是以乡村教育的形式出现的,后来陶行知将其作为一种与传统教育、旧教育、富人教育相对立的新教育和穷人的教育。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欲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孩子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百思不解:我的教育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我们不是“上帝”,不是“救世主”,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方向。” 在教学中,我也有迷茫的时候。面对新课程,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就是典型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是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其差异,求异存同的思维方法。我觉得“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教研方式比较好,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一课本内容,执教年级、内容虽同,但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我与我的同事针对“秋天的图画”一课,从不同角度入手,因生施教。低年级的同学对色彩的概念不强,我就从秋天的各种景物入手,循序渐进,色彩方面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便完成了教学目的。而我的同事所教高年级学生,对色彩已有一定基础,那么从景物的色彩入手,更能让他们感悟到秋天美的原因,诱发他们对色彩的探究,深入浅出,从而达到相对应的教学目的,这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学科研讨的良好氛围!

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有感

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有感 最近,我学习和查询了关于陶行知先生的生平事迹和教育思想,通过学习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思想,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国际化与信息化的时代,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时代。这个时代又是充满各种诱惑、矛盾与机遇的时代。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时期,必然对教师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重视师德修养,他本人为培育英才呕心沥血,百折不回,表现出崇高的师德;他精辟的师德理论,是新世纪师德建设的宝贵财富。他在强调-教师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又中肯地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位在师之自重”。这“自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师德修养,他指出“我们深信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真理格言,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竞争的年代及世界风云突变的情况下,“教人求真”更具有现实意义。如何使学生知行达到和-谐统一,真正使学生达到“学做真人”,成为真、善、美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帮助、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以及在这种人生观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道德、品质、意志。当学生遇到困惑时,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正确引导和正面的鼓励,当学生经过艰苦的学习,解决了各种难题,认识了事物的本质,就会产生兴奋感,这种兴奋感是学生对困惑感的否定和对学习探索活动的肯定,由此带来的喜悦和欢乐体验可以酿造一个人的自信心和尊严感,进一步强化了他的探索行为,从而激励自己继续进行新的创造。 他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这种教师观正是我们当代教师所应追求的。教师应以亲身经历和体验来启发学生,使学生建立在利公而并不是单纯利已的功利目标上。

《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交流 令狐采学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旗手。他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他的理论和实践,成为中国教育血液的重要成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更是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生活即教育”“创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独特教育思想. 一、陶先生的文章是教师进德修业的参考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

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 二、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1、“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向我们供给无穷的问题,要求不断的解决。什么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 2、“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这就很好的体现了教为主体,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同时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3、“创造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中的培养学生的创造

经典案例故事35-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经典案例故事35 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转载)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王友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王友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王友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竟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遵守时间,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王友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王友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 “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王友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

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王友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王友离开陶行知办公室时,眼睛里含满了感动的泪水,而陶行知的脸上,则始终是带着微笑的。 【心灵感悟】善于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巧妙激励 陶行知不愧是大师,处理打同学的王友也不同凡响,别出心裁。至今“四块糖”的故事已经成为教育经典,启发着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 首先,应该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打人,不管是什么理由,都是错误的。一般老师会训斥,会批评,会惩罚,而陶行知先生是找其闪光点。找出打人学生“遵守时间”“有正义感”“懂得尊重别人”“知错能改”四个闪光点,并且大力表扬。善于找寻学生的闪光点是其教育理念之一。学生都有特长,都有闪光点,班主任要善于挖掘、培植、扩大它!特别是对差生,一定要耐住性子,千方百计引导他们走上正规。有位老师说得好:“没有一个学生不想得到周围人的赞美和期待。这种赞美和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都产生巨大作用。相反,一个学生如果听到的总是负面的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感

《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需要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这句话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掩卷沉思,我觉得获益匪浅。越是走近陶行知先生,越是感觉到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越是钦佩他的教育思想的深邃,越是感动于他人格的伟岸。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当怎样实践爱的教育呢?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认为,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但是,尊重不是放纵,爱里要有严,尊重里要有教育。当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教师要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让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正确前进的路。由此我认为,我们现代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不仅成为学生的知识传授者,更是成为学生心灵的慰藉者,成为学生的“心灵鸡汤”。 当然,教师也会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冷静下来,本着爱学生的心态,想想这些学生或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 ;三是“学做合一” ;四是“实验即创造” ,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

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 的真谛。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永远的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六十多年前的一天。育才学校校长室门口。 校长陶行知在校园看到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斥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打人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 第一次听到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是在幼儿园大教研活动时周园长的口述,很感动!于是在网站上寻找这个故事……近来观摩“永远的陶行知”话剧演出,又看到了这感人的、包含教育理念的一幕。 六十多年后的我,细细地念着这个故事,有着说不出的感动。感到陶老先生的伟大在平常之处,发现学生打人时及时制止,打人男生在校长室等着挨训说明学校对孩子的养成教育到位,第一块糖果以奖励获得了大人男生的认同,第二块糖果奖励的具体,男生更惊疑了,之后经过调查之后的第三颗糖果更是使男生流着泪后悔,第四块糖果讲出了陶老先生对男生的期待。 “四颗糖”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一面,家长和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言语的激励,使其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有时家长和老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句欣赏的话语,对孩子来说都是促进的强大动力。每个孩子都想把好的一面展示给家长和老师,而家长和老师的“赏识”正是每个渴望进步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迈向成功的起点。 其实,对待孩子(包括我们自己)的错误,我们没必要穷追猛打,揪住不放。古谚有之:“人无完人。”谁能保证不犯错误呢?何况,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所犯的错误是无主观意识的,也有很多并不是后果无可挽回的或不可饶恕的。那么,与其大发雷霆地指责,不如给孩子一个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自愿地改正错误的机会,你说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