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
学业水平测试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基础知识填空与背诵

1.列举先秦时期的政权更迭: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的制度是分封制。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的制度是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是秦朝,建立时间是公元前221年,建立者是嬴政。

5.秦朝的中央官制是三公九卿制,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掌监察,太尉掌军事。

6.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7.汉初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不利于中央集权。

8.唐朝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行政,下设六部。

9.宋朝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作为副丞相,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10.元朝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标志着中国省制的开端。

11.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重德行;魏晋南北朝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重门第;隋唐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正式形成于隋炀帝设进士科。

12.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统治时期。

13.明成祖设内阁,作为顾问咨询机构。

14.君主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设立者是雍正帝。

15.开始打开中国大门的侵略战争是鸦片战争。

16.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发动战争目的的条款是协定关税。该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7.火烧圆明园的侵略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者是英法联军。

18.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19.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最能体现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款是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20.以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的侵略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21.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的条款是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

22.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之手是在黄海海战之后,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是邓世昌。

23.甲午战后,台湾军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24.日本局部侵华的开始九一八事变,时间是 1931年9月18日。

25.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是七七事变,时间是 1937年7月7日,也标志着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26.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时间是 1937年9月。

27.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全民族团结抗战。

28. 既是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也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是平型关大捷。

29. 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最大的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时间是 1938年春,指挥者是李宗仁。

30.抗日战争中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是百团大战,时间是 1940年下半年,指挥者是彭德怀,地区是华北。

31.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封建斗争的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32.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是金田起义,时间是 1851年1月。

33.太平天国正式与清王朝对峙的标志是定都天京。

34.深入清朝腹地,为西征军创造有利条件的是北伐;太平天国进入军事全盛时期的标志是西征的胜利。

35.几千年来农民运动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天朝田亩制度》;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是《资政新篇》。

36.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同盟会》,成立时间是 1905年,地点是东京,机关报是《民报》,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7.促使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是辛亥革命,时间是 1911年10月10日,发起军队是湖北新军。

38.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 1912年1月1日,定都南京。

39.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是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

40.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时间是1919年5月4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是 1921年7月,地点是上海、嘉兴,中心任务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4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召开,时间是 1924年1月,地点是广州,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44.北伐胜利进军的意义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5.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第一枪的是南昌起义,时间是 1927年8月1日,领导人是贺龙、周恩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46.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创建的。

47.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总方针的会议是八七会议,时间是 1927年8月7日,地点是汉口。

48.土地革命的内容是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理论是工农武装割据,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49.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是红军长征,时间是 1934年-1936年。

50.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遵义会议,时间是 1935年1月,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51.揭开战略反攻序幕的是挺进大别山,指挥者是刘伯承、邓小平,是解放战争转折点。

52.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53.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的标志是解放南京,时间是 1949年4月23日。

54.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55.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是《共同纲领》。

56.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原则是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

57.列举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8.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 1982年宪法。

59.1999年被写入宪法的是依法治国。

60.解决祖国统一问题的基本国策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实现。

61.20世纪90年代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九二共识,其核心是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

62.新中国外交的三大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63.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是 1953 ,提出者是周恩

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64.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是日内瓦会议,时间是 1954年。

65.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是万隆会议,时间是 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66.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事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时间是 1971年。

67.中美两国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尼克松访华,时间是 1972年2月,正式建交的时间是 1979年元旦。

68.中日关系改善是田中角荣访华之后,时间是 1972年9月。

69.以互信求安全,互利求合作为宗旨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时间是1992年2月,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

70.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的改革是梭伦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开始;以行政选区进行选举的改革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实行工资和津贴制度的改革是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

71.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主权在民,公民意识,法律至上,轮番而治,直接民主,权力制约。

72.罗马成文法的起点是《十二铜表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关系的法律是公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是万民法。

73.奠定英国君主立宪制法律基础的是《权利法案》,时间是 1689年,颁布机构是议会,目的是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

74.1832年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推动了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75.18世纪前期沃波尔实际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76.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1787年宪法,内容是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原则是分权与制衡。

77.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共和政体的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间1875年,是共和派和保皇派妥协的结果。

78.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封建残余的宪法是《德意志帝国宪法》,时间是1871年。

79.代议制民主的特征是议会掌握立法权,原则是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政党政治,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

80.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间是 1848年,起草者是马克思

和恩格斯。

81.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建立时间是 1871年3月28日。

82.推翻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是二月革命,时间是 1917年3月。

83.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是《四月提纲》,作者是列宁,争取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84.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十月革命。

85.奠定战后两级格局框架的是雅尔塔体制。

86.拉开冷战序幕的是铁幕演说,提出者是丘吉尔。

87.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军事上的表现是北约(成立时间 1949年)和华约(成立时间 1955年)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88.美苏冷战背景下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朝鲜战争。

89.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大规模局部战争是越南战争。

90.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占优势的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

91.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是欧共体的成立,时间是 1967年;推动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是欧盟的成立,时间是 1993年。

92.不结盟运动的标志是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时间是 1961年,原则是非集团、不结盟、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93.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标志是《阿拉木图宣言》,时间是 1991年。

94.两级格局瓦解的标志是苏联解体。

95.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96.铁犁牛耕出现的时间是春秋战国,普及的时间是汉代,代表是西汉的耦犁。

97.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唐朝的曲辕犁。

98.三国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是翻车,唐朝时是筒车。

99.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男耕女织。

100.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101.南北朝出现的冶炼技术是灌钢法。

102.宋代的商业经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3.草市也就是民间集市,兴起的时间是南北朝。

104.商帮指的是地域性的商人群体,明清时期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

105.既保护了小农经济又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首倡者是商鞅。

106.明清时期的对外政策以海禁和闭关锁国为主,其含义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07.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是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有安庆内军械所(创办者曾国藩)

、江南制作总局(创办者曾国藩、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创办者左宗棠);民用工业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创办者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创办者张之洞)。

108.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 19世纪60、70年代;初步发展是甲午战争后,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短暂的春天是一战期间,其外部原因是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109.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成就有鞍山钢铁厂、长春一汽、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110.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主要方式农业手工业成立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11.正确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并确定尽快把中国由落后农业国变成先进工业国的会议是中共八大,时间是 1956年。

112.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来的标志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决策是改革开放。

113.1978年后农村经济改革的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是包产到组,包干到户。

11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中心环节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15.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南方谈话。

116.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会议是中共十四大,时间是 1992年。117.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是十四届三中全会。

118.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我国所有制的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的时间是 2000年底。

120.20世纪90年底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121.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122.20世纪20年代后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是新式旗袍。

123.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是轮船招商局,创办时间是 1872年。

124.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是唐山到胥各庄铁路(唐胥铁路)。

125.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是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126.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是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

127.国人办报的先例是《昭文新报》,时间是 1873年,地点是汉口。

128.维新变法时期的代表报刊有《时务报》,宣传变法改良思想;辛亥革命时期的代表报刊有《民报》,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报刊有《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129.世界市场雏形是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 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30.发现美洲的航海家是哥伦布,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的是达?伽马,船队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

131.新航路开辟引发了欧洲贸易规模扩大,商品种类增多,商业中心转移被称为商业革命;引发了欧洲金银价格下降,物价上涨,称为价格革命。

132.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是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133.18世纪确立霸权的是英国,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134.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发明是蒸汽机,新交通工具是轮船、火车。

135.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新交通工具是汽车、飞机,新通讯工具是电话、电报。

136.缓和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是罗斯福新政,其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

137.20世纪90年代后使美国经济实现长达10年增长的是克林顿时期的“新经济”。138.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变化是私人垄断的出现,二战后资本主义最重要的变化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

139.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现象。

140.苏俄时期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解决其消极影响采取的经济政策是新经济政策,其实质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141.苏联开辟了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是斯大林模式。

142.开展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的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的改革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

143.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144.战后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宗

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

145.目前合作程度最高、合作最严密的区域组织是欧盟,成立时间是 1993年,由欧共体发展而来,统一货币是欧元。

146.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时间是 1994年。

147.当今世界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合作程度最低,最为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是亚太经合组织,成立时间是 1989年,中国加入时间是 1991年,性质是官方经济合作论坛。148.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标志是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中国正式加入的时间是 2001年。

149.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打破官府对教育的垄断是创立私学。

150.孟子发挥孔子民本思想的学说是民贵君轻。

151.荀子施政主张是仁义和王道。

152.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是老子(道家)。

153.主张改革变法、加强集权的是韩非子(法家)。

154.主张兼爱非攻,关注现实的是墨子(墨家)。

155.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高潮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56.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57.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的标志是太学的创立。

158.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主张存天理去人欲、理是世界的本源、格物致知。159.心学的集大成者是王守仁(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

160.不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标准的是李贽。

161.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的是黄宗羲。

162.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的是顾炎武。

163.主张朴素唯物论的是王夫之。

164.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

165.春秋时期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奠定了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166.列举从汉代到明清的主要文学体裁: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167.从汉赋到明清小说反映了古代文学发展逐渐平民化的趋势。

168.唐代楷书的代表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唐代草书的代表怀素、张旭;东晋草书的代表王羲之;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兰亭序》。

169.集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的是文人书画,其特征是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70.京剧出现的时间是道光年间,标志是徽汉合流,成熟的时间是同治光绪年间。17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第一步的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著作是《海国图志》。17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

173.借用西方进化论宣传变法思想的是严复。

174.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把西方思想与儒家学说相结合。

175.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是梁启超。

176.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期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主张文学改良的是胡适,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作者是鲁迅。

177.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

178.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是技术、制度、思想。

179.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80.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的理论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抗战时期提出的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时间是 1945年。181.提出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著作是《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论十大关系》。

182.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邓小平理论,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十五大,时间是 1997年。

183.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间是 1964年。

184.我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85.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时代的标志是 2003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宇航员是杨利伟。186.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是 1973袁隆平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187.双百方针的内容是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提出者毛泽东,时间是 1956年。

188.1965年教育上的成就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189.1995年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90.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主张是人是万物的尺度。

191.苏格拉底的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

192.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代表有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英国的莎士比亚。

193.披着宗教外衣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宗教改革,代表人物是马丁?路德,核心主张是信仰得救。

194.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倡导君主立宪制的是伏尔泰,提出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提出社会契约论的是卢梭,主张理性判断的是康德。

195.伽利略创立自由落体定律,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包括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

196.量子论的提出者是普朗克,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197.达尔文创立了进化论,代表作是《物种起源》。

198.对理性王国失望的背景下产生了浪漫主义,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人民生活的是现实主义,注重内心感受反传统反理性的是现代主义。

199.列举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有雨果所著巴黎圣母院,现实主义文学代表有巴尔扎克所著《人间喜剧》,现代主义文学代表有贝克特所著《等待戈多》,20世纪上半期苏联文学代表

有高尔基所著《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00.列举浪漫主义美术的代表有德拉克洛瓦所画《自由引导人民》,现实主义美术代表有米勒所画《拾穗者》,印象主义美术代表有莫奈所画《日出?印象》,现代主义美术代表有毕加索所画《格尔尼卡》。

20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选修二知识点 1、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时间航海家国籍开辟的新航线所经大洋扶持国家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抵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大西洋葡萄牙向东 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大西洋西班牙向西 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开辟从海上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大西洋、印度洋葡萄牙向东 1519-1522年麦哲伦等葡萄牙环球航行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西班牙向西 3、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个地区和民族的联系日益密切,欧洲、亚洲、非洲、 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地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荷兰的殖民扩张活动——“海上马车夫”17世纪 ①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开展海上贸易,在美洲、亚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 ②荷兰造船业非常发达,凭借一支强大的商船队,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 ②影响:取代葡、西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英国的殖民扩张活动 1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①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海军优势 ②建立垄断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 ③发动商业战争夺取贸易优势和殖民地 ④进行以黑奴贸易为中心的“三角贸易”,18世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奴隶贩子 2英国的殖民方向:北美和印度 3、殖民主义的罪恶:掠夺财富,实行种族灭绝政策,采用奴隶制劳动,贩卖黑奴等

4、殖民扩张和掠夺是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和掠夺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为西欧国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 1.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蒸汽时代 1进程:①首先开始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的出现和广泛使用瓦特改良的万能蒸汽机,“蒸汽时代”到来; ③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3影响:①工业革命后,世界各地日益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②推动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步:工业革命后,人类历史逐渐由农业文明走进工业文明 ③使人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 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下半叶起——电气时代 1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 2主要成就:①电力的广泛使用,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发电机、电动 机、电灯、电影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飞机 ③化工技术的发展 ④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3影响:改变了工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出现了垄断组织,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正式形成 3、高新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①计算机把人类带入信息时代;②网络大大缩小全球空间距离;③生命科学的发展逐步打开生命的奥秘;④航天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开辟了更广阔的活动和生存空间等。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最新)

高二本身的知识体系而言,它主要是对高一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模块的补充。以数学为例,除去不同学校教学进度的不同,我们会在高二接触到更为深入的函数,也将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复数、圆锥曲线等题型。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篇一】高二下学期政治知识点归纳 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使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 一、村民委员会 1、村民委员会含义: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 2、村民自治的内容: ①自己选举当家人,使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重要途径。 ②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和管理。 ③村民自制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使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行为,用民主办法管理村里事务的有效途径。 ④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 二、居民委员会 1、居民委员会含义: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 2、作用: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 3、居民自治的内容:《中国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干部有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和质询。 4、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微观反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三、中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水平考必背知识点归纳 高中学习容量大,不但要掌握目前的知识,还要把高中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溶为一体才能学好。在读书、听课、研习、总结这四个环节都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一、汉朝 1、中朝(内朝):由皇帝亲信近臣(侍从、秘书)构成(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决策,导致由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官僚机构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决策之外,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刺史制度: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内容:中央的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三省六部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 2、科举制: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评价科举制: 进步性:a.科举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b.这种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c.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科举制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经济复习提纲 1、古代中国耕作方式变革: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距今七八千年进入耜耕(石器锄耕)阶段。 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农业土地制度演变: 最早是原始社会土地共有;夏商周土地国有(井田制);秦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两千多年。 北魏和隋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是也是国有土地的形式。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4、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⑴冶铜技术:青铜器最繁荣时期在商周时代,商代司母戊鼎是代表作。 ⑵冶铁技术: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制造钢剑,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16世纪以前中国的炼钢技术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⑶制瓷业:中国是世界是最早发明瓷器国家,商朝最早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出现一批名窑,元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能制青花瓷。明清景德镇成为瓷都,明烧制五彩瓷,清发明珐琅彩。瓷器从唐代输出国外,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海外。 ⑷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养蚕织绸国家,明清时期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丝纺业中心。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生产部门不断增多,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历史悠久,领先世界。 6、古代中国商业发展概貌:西汉市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和市,市分东市和西市。唐后期坊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元时期商业发展到顶峰,;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以晋商徽商为代表。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外贸易、边境贸易全面繁荣;唐代出现柜坊飞钱,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

精品文档用心整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 常考知识点 )巩固练习 北魏孝文帝改革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北魏孝文帝改革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 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 (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 (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2)移风易俗: 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 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 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2、意义: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繁荣 繁荣原因:黄河流域的统一,社会安定: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推动: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民族交流。 表现:不仅农业、畜牧业得到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呈现出商业贸易繁荣的景象。 (2)加速政权封建化进程 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 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行的封建化措施有: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的礼乐制度:采纳 汉族__⑦__制度。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__⑧__,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 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参考答案: ①北魏 ②孝文帝 ③三长制 ④495 ⑤易服装 ⑥封建化 ⑦封建统治 ⑧大融合 要点精析 要点一:详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措施 内容 作用 推行均田制 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 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促进了民族政权 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的封建化,加强了民族融合 前期冯太 后主持, 重点创建 新制 设立三长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 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统治,有利于中央集 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和田亩,征收徭役和 权的巩固 兵役 整顿吏治 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 后期孝文 帝主持, 放 推行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 调 迁都洛阳 原因:旧都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①政 治上: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改革阻力 大。②经济上: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粮食供 应困难。③军事上:受柔然威胁,也不利于经 略南方。④地理上:平城偏处塞上,远离中原 核心地带。而洛阳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 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 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 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①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②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 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③洛阳再次成为北方 政治、经济的中心;④为孝文帝进一步的 改革奠定了基础

岳麓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岳麓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是同学们比较紧张的学习阶段,其中历史知识是同学们都要掌握的,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岳麓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岳麓版高二上学期历史知识点总结一一、古代中国的农业 (一)农业的起源 1、时间:远古时代; 2、地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南稻北粟; 3、起源: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4、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不 平衡。 (二)农具的变革 1、农具: 远古时期:刀耕火种(木耒、骨耜); 商周:少量青铜工具,耒耜为主; 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出现----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西汉:发明了犁壁; 唐代:发明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灌溉工具: 东汉、三国时期有了翻车;唐朝时期有了水转筒车。 (三)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 上古时期:大禹治水; 春秋:芍陂 战国:都江堰(秦国,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郑国渠(秦 国) 西汉:漕渠、白渠 西域:坎儿井(在西域地区的具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四)耕作方式的演变 1、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商周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 2、自耕农经济(或称个体小农经济) 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评价:优点:①比较稳定;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端:①比较劳苦;②比较脆弱,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都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知识要点: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1、政治: 雅典城邦国家产生(公元前9~前8世纪)——设立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贵族制国家确立(公元前8~前6世纪)——贵族专权而平民无权 2、经济发展 农工商业以及贸易得到发展 3、阶级变化: 工商业奴隶主形成,公民内部斗争激烈:“山地派”、“平原派”、“海岸派” 4、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雅典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二、梭伦改革: 1、内容:“颁布解负令” 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恢复公民大会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2、特点:奠定民主政治基础、促进工商业发展 三、梭伦改革的评价 1、历史意义: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里斯梯尼改革促进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得以最终确立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 2、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变化——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3、阶级基础:阶级关系的变化——新的阶级形成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4、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频繁、思想繁荣、各国竞相改革变法 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二、商鞅变法内容: 1、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框架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王位世袭制: 1、背景: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为奴隶制)。 2、方式: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①夏时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如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②夏商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式决定,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二、分封制 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史称西周。目的:加强西周统治。 2、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形成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①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其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②诸侯的权力:诸侯在他们的领地可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可对卿大夫再分封,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3、作用:① 积极作用:加强了周朝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 古代 中国的政治制 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从禅让到“家天下”形成: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内容、作用 宗法制:特点、作用 皇帝制度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或影响 ● 中央集权方面:汉,从郡国并行制到平定“七国之乱”后的“推恩令”;唐中期,地方设节度使;北宋初年,军事上,宋太祖收兵权,充实中央禁军,政治上,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经济上,地方赋税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 君主专制方面:汉,重用身边侍从担任尚书令、侍中等;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元,设中书省。 ● 选官制度方面: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南书房,军机处

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总

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A )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 )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 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A )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 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 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 三、资本主义萌芽(C ) 时间:明朝中后期 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A )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冶金 瓷器 丝织 业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二的历史知识点总结 通过朗读扩大词汇量 对于那些单词,语法什么的,都不去有意记它,而换成大声朗读它,一天读它十几遍甚至几十遍,上百遍,一些单词你只要一想,嘴里马上就能发出它的音,一动手自然就把单词写出来了。当然对于一些词法、语法,朗读有一个小窍门,就是把一些经典的,具有明显语法现象的句子反复读,日子一长,你的语感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以后当你做单项填空时,就不用想它所涉及到的语法,只是在心中默念一次,然后对照一下,答案立刻就出来了。 生物学中常见英文缩写名称及作用 1.ATP:三磷酸腺苷,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ATP的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2.ADP :二磷酸腺苷 3.AMP :一磷酸腺苷 4.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艾滋病) 5.DNA:脱氧核糖核酸,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RNA:核糖核酸,分为mRNA、tRNA和rRNA. 高中政治7.cDNA:互补DNA 8.Clon:克隆 9.ES(EK):胚胎干细胞

10.GPT:谷丙转氨酶,能把谷氨酸上的氨基转移给丙酮酸,它在人的肝脏中含量最多,作为诊断是否患肝炎的一项指标。 11.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是英语“AIDS”中文名称。 12.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 者与受者的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13.HGP:人类基因组计划14.IAA:吲哚乙酸(生长素) 15.CTK:细胞分裂素 16.NADP+ :辅酶Ⅱ 17.NADPH([H]):还原型辅酶Ⅱ 18.NAD+ :辅酶Ⅰ 19.NADH([H]):还原型辅酶Ⅰ 20.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生物学家在实验室以少量样品 制备大量DNA的生物技术,反应系统中包括微量样品基因、DNA聚合酶、引物、4 种脱氧核苷酸等。 21.PEG:聚乙二醇,诱导细胞融合的诱导剂。 22.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参与C4 途径。 23.SARS病毒:(SARS是“非典”学名的英文缩写) 高二历史知识点整理:世界史重大战事 1.英荷战争--17世纪英荷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2.七年战争--1756~20xx年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地的战争。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 高一历史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历史,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1 1.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世界经济关系格局呈现的特点、趋势产生的原因和趋势之间的关系 (1)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特点: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 (2)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关系: 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经济区域集团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经验和条件,并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依赖关系;③经济区域集团化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全球化;④总之,两者之间主要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并行发展。 2.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第一,渐入“黄金时代”的欧洲人民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与严酷现实中不约而同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使欧洲摆脱血腥冲突的威胁,缓和民族仇恨,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必须重新组织欧洲的经济、社会与政治生活。 第二,二战后,美国、苏联势力在欧洲的影响急剧扩大,欧洲各

国的政治和经济地位下降,只有联合,才能重新树立欧洲的新形象。 第三,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西欧地区国家林立,存在着国内市场狭小和生产资源短缺的问题,只有走向联合,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才能有利于各国的共同发展。 第四,欧洲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高一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4.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知识总结(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线索: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重大成就,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背景 1、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经济上: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 1、内容:一化三改造(一化: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实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三、“一五计划”: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一五计划”: 1、基本任务: 一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这是从中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出发做出的必然选择; 二是建立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基础。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 1、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是: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年); 2、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矿业建设的突出成就有: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制造 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4、“一五计划”的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1、时间:1953——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2、内容:(1)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六、《论十大关系》(1956年9月):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 题的是。 七、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9月 2、背景: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1)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即三大改造的完成; (2)国内主要矛盾:即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 3、内容: (1)★八大确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先 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评价:中共八在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和正确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 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八、“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2、大跃进: (1)表现: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和高指标——完全违反客观经济 规律。 (2)启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1)内容:一大二公:公有制程度高;绝对平均主义; (2)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4、★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5、后果: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 年经济困难。 6、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核心为调整。调整的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的 比例。 7、1966年国民经济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有: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经济建设 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革”动乱海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九、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1973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 调整国民经济。 2、1975年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 全面整顿的思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 十、★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3、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不能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 4、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