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

第一节心理学概论

一、心理学的定义

对心理学是怎样一门科学,在心理学的不同发展阶段,随着心理学家对心理学认识的深入,有着不同的理解。

在早期,心理学被认为是对“心理活动的研究”。

提出"情绪学说"的美国著名机能主义创始人詹姆斯(William James,1880)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它既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又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条件······所说的现象就是我们称之为情感、欲望、认知、推理、决定等一类的东西。”

随着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心理学开始注重可被观察到的和可被测量的行为的研究。行为主义的鼻祖华生(JohnB.Watson,1919)指出。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这样二个分支,它以人类行为“做和说,包括习得的和非习得的——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在美国出现行为主义的同时,德国出现了格式塔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之一卡夫卡(Kurt Koffka,1925)认为。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临时性的定义,我们可以说它的课题是对生物与外部世界接触中的行为的科学研究。

而随着认知心理学和现象心理学的发展,例如:

穆恩(NormanMunn,1951)曾提到:“今天,心理学最普遍的定义是‘行为科学’。然而,十分有趣,‘行为’·含义本身扩大了,以至现在它纳入了大量在以往被认为属于经验的东西······那些隐秘的(主观的)过程,像思想,现在被作为‘内部行为’看待了”。

克拉科和米勒(Kenneth Clark and George Miller 1970)认为。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关于行为的科学研究。它的对象包括可观察的行为过程,诸如手势、言语和生理变化等等,以及只能被推知的过程,如思想和梦等等。

在现代,心理学被定义为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现代心理学既研究可观察到的外显的行为,也接受不可直接观察到的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

二、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1.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

2.生理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

4.人格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

5.工程心理学

6.社会心理学。

7.认知神经科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角度

1.神经生物学的研究。

2.行为的研究

3.认知的研究

4.心理分析的研究

5.现象学和人本主义的研究。

四、心理学简史

心理学的历史只有一百多年,但人类一直在对自己心灵进行探索,一些哲学家把自己对人的看法、对心理学的探讨记载在哲学书籍中,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和休谟等著名哲学家。

在19世纪出现了两种心理理论,一种是官能心理学,认为心灵具有几种不同的“官能”或心理结构―――知、情、意,这些官能又分为亚官能,人们通过不同的亚官能进行不同的心理活动,如通过记忆亚官能进行回忆。另一种是联想心理学,它否认先天的心灵官——认为心理的内容是一些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观念,而复杂的观念则是由简单的观念通过相似性、对比性、邻近性等原理联想而成。前者影响了后来的对心理能力的研究,比较强调遗传的作用,而后者则影响了后来对记忆、学习和思维的研究,比较强调环境的因素。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者是冯特(Wihelm wundt),他于1879年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生实验室,开始尝试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他系统地改变某一刺激的物理特性,并用内省法确定这些物理特性的改变是如何影响意识的。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陆续出现了不同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19 世纪后期, 心理学界受化学界把复杂化合物分解成元素的进展的影响, 也寻求构成复杂经验的心理元素, 冯特就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构造主义:代表人物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铁钦纳(E.B. Titchener),他提出" 构造主义”一词来概括该理论,

机能主义:而持反对意见的是机能学派哈佛大学的詹姆斯认为意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比其元素构成更重要

两种学派都是把内省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

2.行为主义其创始人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ohn B. watson ) 他不主张研究内隐的意识,而主张应该研究外显的行为。他也不主张用内省法研究,行为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3.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 psychology ) 格式塔在德语中是“整体”和“构成”的意思就在行为主义的同时期

德国的韦特海默( Max , Wertheime)于1912年提出心理学是一种研究心理过程组织结构的心理学。创始人还有他的两位同事

柯勒(Wolfgang Kohler )和考夫卡(Kurt Koffka)。他们认为

经验依赖于刺激所形成的模式和经验的组织结构。

整体不不等于部分,整体先于部份,整体是由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的。

4.精神分析学派其创始人是奧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假如要挑出弗洛伊德众多理论贡献中的一项和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进行比较,就是弗洛伊德无意识说的基本概念是:童年期不被接受( 被禁止、被惩罚)的愿望被压抑到不被意识到的无意识里,并成为无意识的一部分。但这些愿望仍是有影响的。无意识通过很多途径表现自己,如梦、失言、笔误、无意识、无意识动作等。主要是通过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等技术来分析无意识中的冲突。

第二节心理行为的神经科学基础

一、脑的进化与行为遗传

迄今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行为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人类的遗传基因与猩猩的基因差异仅为1.5%。这种差异使人类的大脑区别于所有的哺乳动物,人类大脑占全身重最的比例高于其他动物和发达的额叶是这种区别最重要的体现。人类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寄养子研究均证实除了身体特征外,认知、智力、情感、行为、气质和人格等心理特征的形成均受到遗传的影响。

生物进化是指在时间进程中群体基因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有机体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环境行为的遗传基因被有选择地保留下来,而生存环境则提供基因表达的可能性,同时这种适应环境的行为在人的童年时期又存在着极大的可塑性。

在人类,先天性行为主要包括反射行为和本能行为,反射行为仅占行为的一小部分,而本能行为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常常被文化修饰;人的另一类行为称为有时期限制的学习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个体成长的早期与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如果在个体的幼年期失去与某些环境交互作用的机会,这种行为的发展会受到影响;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性行为,遗传基因仅仅提供了学习的基础。

二、神经解剖与影像技术

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几十年来,对脑的研究使人们更多地认识到脑结构和功能的相关性,随着神经科学的进步,心理活动的奥秘将逐渐被揭开。

(一)神经功能解剖概要神经系统犹如一台电子计算机,主要由接受信息部分、储存整合处理信息部分和传出信息部分组成。而组成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单位称神经元。

1.神经元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组织和完成其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细胞体、树突、轴突。每个神经元也像一台计算机,

细胞体是信息处理的场所,

树突形状像树枝,接受着上一级神经元轴突传出地信息,然后再将信息传入细胞体进行处理并由

轴突将信息传至下二级神经元或效应器。

神经元之间靠突触联结,在突触上,信息的传递是依赖电化

2.灰质和白质中神经系统由神经元、胶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神经元分布在大脑半球表面、小脑表面和脑深部的一些部位,这些部位称为灰质,其中还有少量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胞浆性滑膜保证了神经元信息传递过程中心绝

缘性。

白质占据了除灰质以外的中枢神经系统所有区域,由有髓鞘的轴突和星形、少突胶质细胞构成,主要是进行信息的传递。灰质中血管丰富,代谢较白质旺盛。

3.大脑各部位及其功能大脑半球表面有众多的脑回,由不同深浅的沟及裂分开。侧裂将额叶和颞叶分开,中央沟将额叶与顶叶分开,而位于后部的脑叶为枕叶。

(1)额叶:是脑发育最晚的部分,位于中央沟前方和外侧裂上方,在中央沟前方的皮质功能主要是支配对侧肢体的运动。此外,额叶与注意、知觉、能动性、智力、计划性、持续行为、时间整合、记忆、语言表达、情绪和人格等功能有关。

(2)颞叶:位于外侧裂下方,听知觉、视知觉、记忆等功能与其有关。

(3)顶叶:位于大脑半球中央沟上方的大脑上外侧面和内侧面,有感知觉、读写、空间定向、计算功能与其有关,损伤后还可出现失用。

(4)枕叶:视觉中枢所在。

(5)丘脑:位于大脑内侧面,占间脑的大部分,对称分布于第三脑室两侧,由众多核团构成,是重要的感觉和运动的中继站,并与记忆、认知、人格、智力、语言等功能有关。

(6)边缘系统包括额叶眶面、扣带回、钩回、海马回、下丘脑、杏仁核、隔医、视交叉前区、部分基底神经节和海马。主要的功能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对运动、感觉、情绪、体温和内分泌均有影响。

(二)大脑两半球功能分工与协调大脑两半球功能是不对称的,,左半球在分析、综合、抽象、逻辑、语言、计算等方面占优势,右半球则在空间知觉、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但这种功能的侧化并不是绝对的,遗传、环境、性别均可影响脑功能的侧化。此外,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协同性和代偿性,且在正常人中,大部分脑的功能均是双侧大脑半球相互协同的结果。

(三)脑的影像

1.脑影像

(1)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将计算机技术、光子探测技术和X线断层检查技术综合应用的检查方法,检查时以平行于眼外眦和外耳道连线的平面对大脑进行平面断层扫描,利用颅内各种组织的不同吸收系数,在图像上显示出脑室、脑池、灰质和白质的形态和位置。当颅内出现病变时,对X线吸收高的病理组织在图像上呈现高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影像,如钙化、出血和肿瘤,而对X线吸收低的病理组织影像在图像上则呈现低于正常脑组织的密度影像,如水肿、坏死、囊肿等。,

(2)磁共振成像(fMRI):根据原子核的自旋特性,应用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波来激发磁场中复原子核,使其发生共振吸收,当射频停止后,氢原子释放出吸收的能量,回到原来的状态,此时产生射电信号,由此获得的脑成像分辨率高于CT。

2、脑功能性成像

(1)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其原理是当人脑在内外刺激下,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神经活动兴奋水平增加,局部脑组织血流和血氧消耗增加,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含量上升,fMRI 成像可显示这一变化,进而间接反映局部脑组织活动水平,故该方法是显示脑组织的血流灌注,其分辨率较PET低。

(2)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摄影(SPECT):通过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观察不同状态下大脑不同部位血流灌注的差异。

(3)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簖层摄影(PET):主要由生产放射性示踪物质的回旋加速器和计算机控制的人体血流及其携带物质的探测系统两部分组成,根据临床需要可选择不同的放射性示踪物质,目的在于测定大脑局部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或血流情况,当大脑行使不同功能时,不同部位的葡萄糖代谢水平或血流水平是不一样的。PET的缺点是价格昂贵。

三、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一)脑电生理活动神经元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电位,它和其他可兴奋细胞一样,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一部分是通过电传递完成的。脑电活动有自发电位和诱发电位。当神经细胞兴奋时,可通过置于头皮的电极摘记出中枢神经系统的电位变化,电位的波率、波幅、波形、时相是观察的指标,不同年龄、不同部位的脑电活动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对异常的心理活动具有辅助诊断作用。描记脑自发电位的方式有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多导睡眠图(PSG)脑诱发电位可发为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和事件相关电位。

(二)神经递质神经元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神经递质,当神经元细胞膜电位

发生变化(去极化)时,由此神经元合成的并包含于神经元中的神经递质会释放到突触间隙中,此后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上的受体。神经递质由大分子物质神经肽和小分子神经递质构成,以下对主要神经递质的生理功能作一简介。

1.乙酰胆碱影响学习和记忆过程。在镇痛中有重要作用,参与感觉和运动功能,

参与调节觉醒、睡眠、体温、摄食、水及心血管活动。

2.去甲肾上腺素参与调节心血管功能、镇痛、调节情感、体温、摄食活动,有

助于觉醒的维持。

3.多巴胺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电活动,调节躯体活动,参与情绪活动,调节

垂体内分泌功能,调节心血管功能,阻断多巴胺(DA)系统有利于镇痛。

4.5-羟色胺与镇痛有明显关系;若功能过强可导致焦虑;对睡眠和体温有调节

作用;可影响性活动及内分泌功能。

此外还有兴奋性氨基酸类递质、抑制性氨基酸类递质、组胺、前列腺素、嘌呤类等小分子物质。神经肽类则包括速激肽、胆囊收缩素、内膜素、阿片肽等。

(三)受体上述神经递质进入到突触间隙后主要作用于下一级神经元的突触后膜,多数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相应的效应。根据突触化学传导的动力学特征,可分为快速信号传导和慢速信号传导,前者可使突触后膜在数毫秒内产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后者则需要经过复杂的突触后神经元内信号传递,甚至是基因表达来最终引起突触兴奋性或突触效能的改变,故作用缓慢。

(四)昼夜节律和睡眠生理人的自然生物钟节律为25小时一周期,外界因素如白昼交替、日常生活规律、饮食节律使人体的周期节律呈现24小时。睡眠也受生物节律的影响,在24小时内,成人睡眠1 ~ 2次,这种节律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命的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在一些妇女中、睡眠节律在月经期会发生变化。

睡眠是人类一种基本的生理心理过程, 它与进食和性行为共同构成人的基本需要。人的睡眠和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 睡眠是机体有规律的、反复发生的、容易逆转的一种状态,与觉醒状态相比, 睡眠时机体相对安静, 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阈值提高, 可以被唤醒, 也可自发觉醒。由于睡眠紊乱常常是精神障碍的早期症状, 故临床上对睡眠状态监测十分重要,某些精神障碍与睡眠生理的特征性变化相关。

睡眠结构:睡眠由入睡开始,至觉醒结束。近代睡眠生理研究显示, 睡眠中存在各种生理活动,脑电图、肌电图和眼球运动等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构成睡眠周期, 一个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动睡眠开始, 至快速眼动睡眠结束时止; 正常睡眠每晚包拭4 ~6个睡眠周期。睡眠的四个阶段参见本章意识部分

第三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过程

1、感觉的一般特性

(1)绝对阈限:有50%的次数被察觉到的刺激值。

(2)差别阈限:把两个刺激分开所必需的刺激作用的最小量。

(3)韦伯定律:差别阈限趋向于成为刺激强度的恒定分数。

2、视觉

(1)视杆细胞(只能在暗视觉即时照度微弱的情况下起作用,且只能看到无彩色)和视锥细胞(在明视觉中起作用,看到无彩色和彩色)的不同作用可以从暗适应过程(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中推断出来。

(2)四种心理原色:红、黄、绿、蓝。

(3)颜色的三种心理:色调、明度、饱和度。

3、听觉

(1)声波的主要物理特性是频率和振幅

(2)听觉的心理特性即我们感受到的是音高和响度(声波的频率决定我们感受到的音高,但也稍微受到刺激强度的影响;响度与声波振幅或声音能量的关系最大,但振幅相同的高、低频声波听起来并不一样响)以及音色(声音的单纯与混合)。

4、其他感觉嗅觉、味觉、皮肤觉(压、痛、温、冷)运动觉和平衡觉。

(二)知觉过程知觉是各种感觉的整合,是我们对环境中刺激模式的组织和理解的过程,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成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1.知觉的特性

(1)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这一点可以从“两可图形”中看出,知觉过程就是在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 对象与背景的转换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知觉定势是指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 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2)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知觉系统既有把个别属性、个别部分综合成为整体的能力,也有根据整体特性对部分进行知觉的特点。知觉中对整体的知觉优于对部分的知觉。

(3)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隐匿图形中看出,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对知觉对象作出解释。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还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可以帮助人们把不完整图形的缺失部分补充起来,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人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在当前的感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前任务激活的知识结构不同,产生的知觉期待也不同。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主要有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定位恒常性。

2.空间知觉

(1)空间知觉是人们对客观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等。

(2)形状知觉中图形组织的原则: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线条方向、简单性。

(3)深度知觉:人们如何能在二维的视网膜上感知到三维的空间物体,依靠的线索有:

1 ) 深度的双眼线索主要是双眼视差。因为两只眼在头部的位置是分开的,所以在注视空间物体时左眼和右眼在视网膜上获得的映象有差别的, 立体的效果是由于将这两个稍有不同的图像融合成一个而获得的。

2 ) 深度的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相对高度、纹理梯度、运动视差与运动透视。

3 ) 吉布森和沃克( Gibson & . Walk , 1960 ) 所做的著名的"视崖实验”:为了研究人类婴儿的高度知觉(深度知觉的个特例)、“视觉悬崖”被用来探索知觉和回避峭岸边缘的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必须通过掉下去有了受伤经验才学会的。"视觉悬崖"是由两个表面组成,两者都有相同的花纹,并用一块厚玻璃盖着。一个表面直接在玻璃下面,另一个表面垂下几英尺。实验是观察6~14个月的婴儿,在被放到中间地带(在深陷区和浅平区之间的区域)时的反应。婴儿的母亲从陡峭的一边招呼孩子,然后再从平缓的一边招呼,几乎所有婴儿都爬向平缓的一边而拒绝爬向深陷的一边,但这个实验只能证明能爬之后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而不能证明出生深度知觉就存在。

3.似动现象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

(1)动景运动: 当两刺激物, 如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 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我们看到的电影电视等、都是根据动景运动发生的原理制作的。

(2)诱发运动: 指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4.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形式, 即人们的知觉不能正确地表达外界事物的特性, 而出现种种歪曲。

(1)错觉的意义研究错觉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因为人们会产生一些共同的错觉,如:垂直-水平错觉:两条等长的直线, 一条垂直于另一条的中点, 那么垂直线看上去要比水平线长一些。

(2)错觉的种类: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形重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等。

二、注意和意识

(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 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 其心理活动选择了某个对象, 而忽略了其他对象, 即心理活动在哪个方向上进行活动;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 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心理活动在一定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

1.注意的分类根据对事物的注意是否需要付出意志努力, 把注意分成两类

(1)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

注意。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 刺激物自身的特点: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

2)人本身的状态:人的需要、情感、兴趣、动机和期望以及习惯、过去的经验等。

(2)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在种系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

1 ) 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 ) 对兴趣的依从性

3 ) 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是指能否正确地组织活动、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

4 ) 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

5 ) 对人格的依从性。

2.注意的功能

(1)注意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了另外的刺激。

(2)注意的持续性(或稳定性):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一定的客体或活动上的特性,它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注意的转移(或动摇)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注意转移是由于感觉器官的局部适应,使对物体的感受性交替而短暂地下降;二是认为,有机体的一系列功能活动都具有节律性,如呼吸节律、血压的节律、神经元活动的节律等,注意的转移就是由机体的这种节律性活动引起的。

(3)注意的分配性:是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它是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重要条件。

(二)意识心理学曾一度被定义为研究意识的科学。但迄今为止,对于意识人们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1)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

(2)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的一些东西、如对幸福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

(3)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

(4)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实体、由思想、幻想、梦等构成。

1.对意识的理解

(1)意识是一种觉知:人们既可以对外部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觉察、也可以对内部状态(如情绪状态、生理状态等)以及时间的延续性等方面进行觉察。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功能: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这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保持一定的功效有重要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可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和注意、是一个连续体。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的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2.特殊的意识状态睡眠和梦

睡眠:根据脑电图的研究可以将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为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在这个阶段个体处于浅睡状态身体放松、呼吸变慢,但很容易被外部的刺激惊醒。第一阶段大约持续10分钟,然后进入睡眠的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被称为“纺锤波”的脑电图、在这一阶段个体很难被唤醒。第二阶段大约持续20分钟,然后进入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脑电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Delta波,有时也会有“纺锤波”、第三阶段大约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当大多数脑电波开始呈现为Delta波时,表明进入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通常被称为深度睡眠、个体的肌肉进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尿床大多发生在这阶段。

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通常被称为“慢波睡眠”,几乎所有人的睡眠都会经历这四阶段,一般持续60-90分钟,然后再依次经过第三、二、一阶段之后、进入一种新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这时候的脑电波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波相似,睡眠者的眼球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若这时醒来,他通常会报告正在做梦。

睡眠的周期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外加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一般持续90分钟,每晚会重复几次,深度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的快速眼功睡眠发生在睡眠后期,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

(三)注意和意识一方面,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人们可可以有意识地选择所要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也有的时候意识的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是无意识过程。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人们从睡眠到觉醒,再到注意,其意识状态分别处于不同的水平上,从无意识状态、从意识不到自己的活动或外部的刺激,到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和外部的刺激,并且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注意所指向的内容,一般处于意识活动的中心。

三、学习和记忆

(一)学习研究者们把能在实验室中进行的简单学习方式的研究结果,作为理解复杂的学习现象的基础

1.学习的定义由于先前经验而产生的相对永久性的行为改变。心理学家认为有两种学习方式:

(1)联合学习:在环境的各个事件之间建立新的联合或联结是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心理学家把联合学习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2)认知学习:学习不仅是把一个事件和另一事件联合起来,还有更复杂的学习形式,包括依据过去的信息来解释当前的知觉,以理智来解决我们不熟悉的问题。这些复杂的过程称为认知学习。

2.经典条件反射

(1)巴甫洛夫的狗实验。

(2)经典条件反射的规律:习得、消退。

(3)泛化:某种特殊刺激的条件反射习得之后,另外一些类似的刺激也会唤起这种反应。新刺激越是近似于原刺激,就越可能唤起反应。这个原则称为泛化。

(4)辨别:与泛化互补的过程是辨别。辨别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而泛化则是对类似的事物的反应。条件化辨别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作用而形成。

3.操作条件反射

(1)斯金纳的实验: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是被动的,它只是等待着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出现。在操作条件的反应中,动物是主动的,除非它先有某些行动,否则行为不会受到强化。

(2)部分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具有高度的条理性,这一点为部分强化实验——行为发生时只有一部分时间被强化所证明。

(3)条件强化:动物一旦形成稳定的对条件刺激的反应之后,条件刺激本身就能用来强化新行为。例如,动物已经学会对作为条件刺激的声音分泌唾液,如果将闪光和声音一起呈现给动物,闪光也能引起条件反射。声音便成为条件强化物。条件强化由于具有很大的泛化性而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4)强化的程序:可根据两个方面来分类

1)两次强化之间的周期是由无强化反应的次数确定或由经历的时间长短确定

2)两次强化之间的周期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

根据这两个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确定四种基本的程序:固定比率、固定时间间隔、可变比率、可变时间间隔。固定和可变比率有引出极端高速反应的倾向。如果比率小,反应在受到强化以后立刻开始,如果比率大,每次强化后,可能有一短暂的停止反应阶段,但随后反应以稳定的暴发形式表现出来。

(5)行为塑造:操作条件反射在行为塑造中起关键作用。利用被试操作的偶然变化,导致所要求的方向,来产生新的行为。

4.强化的原理

(1)强化定义为增强反应可能性的任何事件。

阳性强化物是指一种刺激,当它在反应之后呈现时能提高反应的概率,如报酬。阴性强化物是指一种刺激,当它在反应之后撤去时能提高反应的频率。如果做出期望的应能时能够免除电击和致痛的噪声,则电击和噪声就可以称为阴性强化物。惩罚不是阴性强化物。

(2)影响强化的变量

强化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强化的数量越大,学习的速度越快。

强化的延缓:在反应之后立即给予奖励或惩罚是有效的。

(3)惩罚在学习中的作用

1)由心理实验证据得出的结论:一是惩罚往往比奖赏效果小,因为它暂时地压抑了反应,并非削弱了它;二是当惩罚有效的时候,它也不过是贯彻了这么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逼迫个体去选择可以受到奖励的反应。

2)惩罚的缺点①惩罚虽然可以改变行为,但其后果不像奖赏的结果那样可以预测。②在有些情况下,惩罚巩固了行为,而不是消除了行为,也许这正是惩罚所诱发的恐惧和焦虑的结果。例如,处罚一个尿床的孩子经常会使他的尿床的次数更多。③惩罚的副作用可以是不幸的结果。惩罚常常引起对惩罚者和惩罚场所等的厌恶。

3)惩罚的优点①假如存在能受到奖励的另一种可供选择,惩罚就能有效地消除一种不良的反应。惩罚是一种变换行为的有效方法。②当我们仅仅需要学习者对一个信号反应去逃避惩罚时,惩罚可以是有效的。逃避一种有威胁性的惩罚其本身就是一种奖赏。③惩罚可以提供信息。信息性的惩罚也是知识性的信息,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更改行为。

5.认知学习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只用条件联合的术语是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学习活动。他们认为学习者在记忆中形成认知结构以保存和组织发生在学习中的各种事件的有关信息。

(1)顿悟实验:认知心理学家通过黑猩猩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系列实验,说明它们不是靠尝试和错误的反复学习解决了难题,而是通过顿悟抓住了它们的内部联系,知觉到了通向答案的重要关系。

影响顿悟学习的变量:①顿悟依靠问题情景的安排。适当的过去经验虽然必要但不能保证得到答。只有在答案的基本部分得到一定的安排使它们的关系被知觉,顿悟才会很容易地到来。②答案随着顿悟出现一次,它就会很快地重复。③依靠顿悟完成的答案能够被用于新的场合,在手段和目的之间存在一种认知关系。

(2)潜伏学习:是指在学习期间没有行为表现的学习过程。典型的情况是,这种学习在缺乏奖赏的情况下仍能继续进行。当适当的奖赏出现时,就发生对以前学到的东西突然利用的情况。潜伏学习的实验支持了认知结构的概念。

(二)记忆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

1.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是记忆系统在对外界信息进行进一步加工之前的暂时记忆。感觉记忆的存储时间为0.25~2秒。其编码形式主要是图像记忆,依赖于信息的物理特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有较大的容量,其中大部分信息因为来不及加工而迅速消退,只有一部分信息由于注意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并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1)定义: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一般包括二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即输入的信息没有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它的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编码方式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也存在视觉和语义的编码。二是工作记忆,即输入信息经过再编码,使其容量扩大。由于长时记忆中已经存储的信息发生了意义上的联系,编码后的信息进入了长时记忆。必要时还能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2)短时记忆的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它可以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自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发生遗忘。复述又分为两种:①机械复述或保持性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②精细复述: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联系。

(3)短时记忆的遗忘: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得不到复述的情况下会很快遗忘。一种观点认为遗忘是由于信息痕迹自然消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遗忘是由于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

3.长时记忆

(1)定义: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储。它的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到几年,甚至終身,容量没有限度,信息的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

(2)长时记忆的编码:主要是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3)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

1)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再认要比回忆简单和容易。从个体发展来看,再认比回忆出现得较早。

2)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4)长时记忆的信息遗忘

1)遗忘的种类

①不完全遗忘:能再认不能回忆;

②完全遗忘:不能再认也不能回忆;

③临时性遗忘:一时不能再认或重现;

④永久性遗忘:永久不能再认或回忆。

2)艾宾浩斯(Ebbinghaus)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方法对记忆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减慢,“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系列位置效应:人们发现在回忆系列材料时,材料的顺序对记忆效果有重要影响。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叫近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叫首因效应;中间呈现的材料遗忘最多。

4)关于遗忘的理论①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②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并未发生任何变化。证据有二: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的干扰作用。

四、语言和思维

(一)语言

1.定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词。词是一种符号它标志着特定的事物。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结合在一起,构成短语和句子,这些为人类提供了最重要、最有效的交际工具。

2.语言的表征是指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存在的方式。

(1)语言表征的层次:词语的表征、句子的表征、课文的表征。

(2)语言表征的方式:表象的方式、命题的方式、或者两者都存在。

3.语言的加工是指对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编码、转化、存储、提取的过程。其方式有:

(1)根据语言加工过程需要注意资源参与的程度。语言的加工可分为

①自动化加工:无需注意资源的参与,不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

②受人的意识控制的加工:是一种需要运用注意资源,受人意识控制的加工。

启动效应:启动的实验范式是研究语言自动加工的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在典型的启动实验中,首先给被试短暂呈现一个词语(启动词)然后呈现另一个词语(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词是否为词,或者命名目标词。实验结果是当启动词与目标词具有某种联系(如语义相关、语音相同或字形相似)较启动词与目标词没有联系时,被试能更快或更好地识别,这种效应称为启动效应。

(2)根据语言加工时,各种成分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语言的加工又可分为

①模块化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的加工是单独进行的,各成分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②交互作用式的加工:认为语言各成分间的加工非单独进行的,它们存在着相互作用;

③大脑左半球是语言加工的优势半球,但大脑右半球也有一定的语言功能。

4.语言发展的几种可能(都不足以解释语言学习)

(1)模仿:儿童是由模仿成人才学会说话的。

(2)条件作用:成人的奖赏或停止奖赏可以强化儿童的语言。

(3)有意的训练:父母对儿童有意识地进行语言方面的训练。

(二)思維

1.思維的定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2.思維的特征

1)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

出来,加以概括,概括使人们的认识活动摆脱了具体事物的局限性和对事物的直接依赖,这不仅扩大了人们的认识范围,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概括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也是思维活动能迅速进行迁移的基础。

(2)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人们可以超越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事物和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思维是一种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常指向事物的新特征和新关系,这就需要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更新和改组。

3.思维的过程思维是通过一系列比较复杂的操作来实现的。人们在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或称为思维操作。

4.思維的种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进行。

1)直观动作思维: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方式依赖于实际的动作。幼儿的思维一般都是直观动作思维,成人有时也要运用表象和动作进行思维,但比儿童的要高级。

2)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表象)来解决问题。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师等大多运用形象思维。

3)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理论性质的任务时,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所运用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经验思维: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的思维。它有时会因知识经验不足而导致片

面性或错误。

理论思维:根据科学的概念和论断,判断某一事物,解决某个问题。

(3)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在面临新问题、新事物或新现象时,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是一种直接的领悟性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4)辐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和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想法。这种思给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产生多种答案。

(5)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或程序直接解决问题,这种思维的创造性水平低,对原有的知识不需要进行明显的改组。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5.表象

(1)定义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人的思维不仅要借助于概念,也要借助表象。

(2)种类:根据表象产生的感觉来划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的创造程度来划分①知觉表象:感知事物时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②记忆表象: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③想象:表象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工改组后形成的新形象,这些形象可能从未经历,或者世界上还不存在,具新颖性。

(3)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4)表象在思维中的作用: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的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表象还能促进问题解决

第四节动机和情绪

一、动机

(一)定义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可以通过任务选择来判断个体行为动机的方向、对象或目标,通过努力程度和坚

持性来判断个体动机强度的大小。

(二)动机产生的基础-需要

1.定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基本动力。

内部某些生理的

2.种类

需要主要由机体

(1)生物性需要:如饮食、睡眠、性等需要,主要反映了人类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意义。

起社会赞许的需要,

(2)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有的,如交往的需要、社会赞许的需要等,反应了人类社会的要求,对维系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3)结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由低到到高的五个层次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动机与效率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对于较易的任务,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对于较难的任务,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四)动机理论

1.本能理论认为特定的活动是先天内在安排好的。

2.驱力降低理论:认为生理需要引起紧张或者造成驱力状态,有机体必须做某些事以满足需要才能使驱力降低,因为身体倾向于保持恒定的内部环境或体内的平衡。

3.唤醒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常常不是为了减少驱力,而是要增加驱力,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感觉剥夺实验证明了该理论。

4.诱因理论:强调外部条件作为动机起因的重要性,它们可以是使有机体趋近的阳性诱因,或者使有机体躲避的阴性诱因.诱因能够唤起行为并引导行为。

(五)动机种类

1.生物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性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等

(六)动机冲突

1.定义人们在进行某一行动时有时会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能同时实现,就形成了动机冲突

2.成因是由接近动机和回避动机造成的。

3.种类

(1)双趋式冲突:人们同时受两种或两种以上接近动机的吸引,又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时出现的冲突。

(2)双避式冲突:人们同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回避动机,但又衹能回避其中一种时出现的冲突。

(3)接近-回避式冲突:人们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接近动机和回避动机时的冲突。

常见的又难以解决的接近-回避式冲突通常发生在下列两种动机之间:独立与依赖、亲近与隔离,合作与竞争,冲动表达与道德标准。

(3)多重接近-回避式冲突:人们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接近-回避式冲突,人们很难进行目标的选择时发生的冲突。

(七)挫折

1.定义是当趋向既定目标的进程受阻碍或者被延搁时出现的反应,环境障碍、社会约束、个人的限制都会引起挫折,但其主要来源之一是动机冲突。

2.挫折后的直接反应

(1)攻击行为:分直接的或移置的(即不直接对受挫折的来源进行攻击,而是转向一个无辜的对象)

(2)情感淡漠:可能是一种对挫折和对没有希望逃避有害条件的“正常”反应。

(3)退行:就是回复到个体较低发展阶段的一种不成熟的行为模式。

二、情绪

(一)定义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当客观事物或情景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产生积极、肯定的情绪;反之则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可见,情绪

是个体与环境间某种关系的维持和改变。

(二)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唤醒。

(三)情绪研究的维度情绪的强度、肌张力的水平、快感度、复杂度。其中,肌张力的水平是指想要动作的冲动强,情绪的强度与肌张力的水平常常是相关的,高度的肌张力(如想摔东西)有时意味着情感的强度较大(如暴怒)),但极大的情绪强度也可能在肌张力很小的情绪中出现,如抑郁。

(四)分类

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可分为原始情绪和复合情绪。

(1)原始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模式,是先天的,每一种原始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有愤怒、快乐、恐惧、悲哀等。

(2)复合情绪:是由原始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如内疚、羞耻和敌意等。

2、情绪状态的升类

(1)心境是指人在相对长的一段时间内所保持的一种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它不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的情绪体验,而是以一种同样的态度体验一切事物。持续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个月,甚至几年。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往往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并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弱。

(3)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的反应,此时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度、血压及腺体等活动的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是适应性的,但若持续时间太长,会导致心理或生理疾病。

(五)情绪的神经机制

1.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质等部位关系密切。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

2.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关系密切。

(六)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1.表情可以从面部、身体姿势、手势、语音语调等方面表现出来。

2.表情的基本方式是先天的,或在成熟过程中自发发展的,但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抑制或者获得某些表情。

(七)情绪理论

1.情绪的早期学说

(1)詹姆斯-兰格理论:前者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如恐惧由战栗引起,后者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外周理论。

(2)坎农-巴德理论:前者认为为情绪的中枢不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有强调大脑对丘脑抑制的解除,使自主神经神经活跃起来,加强身体的生理反应而产生情绪。其理论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

2.情绪的认知理论

(1)阿诺德评定-兴奋学说:认为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价不同,产生的情绪反应就不同。

(2)沙赫特和辛格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特定的情绪产生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评价。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3)拉扎勒斯的理论: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们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作出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

3.伊扎德的动机-分化理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动力核心。情绪系统与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实现与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能力与人格

一、能力

(一)定义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在英语中能力通常用两个意义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词来表示:ability和capacity,ability是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代表着他们的能力;capacity是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力和可能性。心理学上的能力实际上包含了以上两方面的内容。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只有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技能,才能转化成为能力。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也是知识技能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促进、转化。

(三)种类

1.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均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等。智力就是属于所说的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特定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对色彩的辨别能力。

能力是发展的,而且发展是有一定趋势的;能力的发展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以及性别的差异上。

二、人格

(一)定义及特性人格是决定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即人格的多种成分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功能性(每个人因自己独特的人格,以独特的方式在环境中生存)。

(二)人格的结构

1.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气质是先天的,受神经系统活动特性的制约,无好坏之分。一种常见的按照神经类型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来分的气质类别有:多血质(稳定而灵活)、胆汁质(不稳定而灵活)、黏液质(稳定而不灵活)、抑郁质(不稳定且不灵活)。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对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心理倾向,包括对事物的评价、好恶、趋避等,这些态度以及表现不同态度的不同行为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性格。性格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有好坏之分。

(三)人格差异和发展的影响因素遗传、社会文化、家庭环境、早期童年经历等都是人格差异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三.心理学流派: 1.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2构造主义: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构造主义学派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们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 3机能主义: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4格式塔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有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认为人的知觉经验虽然起源与分离零散的外在刺激,但人所得到的知觉却是有组织的。 5认知心理学: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将当时各种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出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6.行为主义: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详见书P11\12\14) 7.精神分析学派: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8.人本主义心理学: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第三章 行为动力 一.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详见书P68) 三.动机的含义: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说,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四.动机冲突的主要种类(详见书P78) 五.动机与行为效果(详见书P78) 六.归因理论主要内容(P83) 第四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的特征:稳定性(时间特征)、广度(注意范围)、分配(指向不同对象)、转移(根据新的任务转移注意) 二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三.知觉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记忆的过程: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前提、输入)、保持(中间环节)、再认或回忆(提取、恢复)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五.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详见书P126) 环境→感觉记忆(输入、暂时存储)→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 ↓ 信息丧失 信息丧失 复述 提取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 D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 ______ 的基础之上。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马斯洛 D .弗洛伊德 。 B.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的代表 ( B )4 、在控制的条件下, 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 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 是。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机能主义 D. 行为主义 ( B )6 、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 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 、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 、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 、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A )10 、由实验者操纵的, 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是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 皮肤觉的等) ,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 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结构主义 D 、精神分析 ( C )12 、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 显的普遍性, 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 、生理心理学 B 、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 、认知神经科学 ( A )13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 法是 _____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法 D 、相关法 ( A )14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若研究者希望了解两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则 应该选用 ___ 。 A 、相关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B )1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是 ____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完形主义 D 、人本主义 ( B )16 、詹姆 斯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A. 结构主义 B. 功能主义 C. 行为主义 D. 人本主义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 A )2 、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 .冯特 B .华生 ( 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精编版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何为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的心理:包括认知、动机、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等等。 心理学源于西方哲学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起源于西方哲学。而西方哲学则发展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到19世纪末,生物科学的发展让心理学脱离了哲学,并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开始被界定为科学的范畴。 第一次使用Psychologia 心理学的英文“Psychology”,有古希腊的“psyche”与“logos”两个词演变而来,意识分别为“灵魂”、“讲述”,连在一起称为“心理阐述心灵”。 1502年,塞尔维亚人马如立克首次用psychology这个词发表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这是有记载的心理学这一术语的最早用处。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公元七世纪,古埃及的一个国王为了证明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把两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带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供他们吃饭饮水却不允许与他人交流。国王认为,等孩子长大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一定是人类祖先的语言。他希望这个音节属于埃及语言。事与愿违,孩子们发出的第一个音节与埃及语言根本无关。国王伤心无比。 这是人类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心理学实验,虽然失败了,但还是说明前人栽探寻人类自己的道路上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

心理学与行为的关系 行为异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着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心理学也成为研究行为的科学。 心理学深受其他学科的影响 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心理学分为实验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实验心理学是受物理学的影响;精神分析学是受医学的影响;社会学影响产生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什么 心理学研究人以及动物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个体心理学业研究团体心理、社会心理。 时刻都在发生的心理活动 不论我们自己有没有察觉。心理活动无时不刻不在发生。我们每天睁着眼睛的时候,它都切切实实的发生着。我们每天与人打交道时,有的人会让你高兴,有的人会让你郁闷,这都是一种心理体验;我们觉得饿了、心情愉悦了等等也都是心理活动的各种体验。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这些心理活动是如何发生的。 心理活动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个性心理可以被直接观察到,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等,内在心理活动不能直接被观察,但通过某种途径可以间接的观察到,如认知、情绪、意志和人格等。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 人有各种不同的“笑”:微笑,幸福的笑,苦涩的笑,痛苦的笑,奸诈的笑,艰难的笑,得意的笑,神秘的笑等等。尽管笑的内容、笑的方式都有不同的地方,但都是属于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心理学正是通过观察人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练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在细胞间主要是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交感神经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额叶_;_顶叶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12、在心理学上,当一个反应的概率由在其之前的事件决定的时候,其行为被归类为应答性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讲解学习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单项选择题(单选) 1、神经元中接受外界刺激或接受前一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树突 2、自主神经由()组成。 (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3、丘脑是()。 (C)皮层下较高级的感觉中枢 4、顶叶上靠近中央沟的回叫()。 (D)中央后回 5、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这叫()。 (B)相互诱导 6、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 (B)感受性 7、"红花还得绿叶配"是说绿色背景上的红色看起来更红了,这种现象叫()。 (C)颜色对比 8、站在铁路上看两根铁轨,距离越远看起来两根铁轨的距离越近,到视线的尽头就交叉到一点了,这在判断距离时提供的线索叫()。 (C)线条透视 9、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过去的经验却对当前的活动产生了影响,这种记忆叫()。 (C)内隐记忆 10、通过思维,能从已知推断出未知来,这说明思维具有()的特点。 (C)间接性 11、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C)定势 12、看了《阿Q正传》后,头脑里可以呈现出阿Q的鲜明形象,这是()。 (D)再造想象 13、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是()最主要的特点。 (A)意识 14、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可把动机划分为()。 (A)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5、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叫()。 (C)兴趣 16、有爱就有恨;有喜悦就有悲伤;有紧张就有轻松,说明情绪和情感具有()的特性。 (C)两极对立 17、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对情绪进行的划分叫()。 (C)情绪状态 18、按情绪状态可把情绪分为()。 (A)心境、激情、应激 19、和意志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 (A)受暗示性 20、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叫()。

基础心理学知识整理文档

基础心理学知识 一.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如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看做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的纷争 重点学派: 其他: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内省实验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 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学派,魏特海墨、克勒和科夫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相加,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

认识心理学: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第二节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丘脑:感觉(嗅觉除外) 上丘脑:嗅觉 下丘脑:内脏 底丘脑:肌肉张力 第三单元 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巴浦洛夫学说的几个基本概念 兴奋和抑制:巴浦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 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状态,转为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兴奋和抑制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还可相互转化。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回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叫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 个部分组成。 反馈: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如吃食物流口水。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的抑制:外抑制:额外刺激的出现使条件反射。超限抑制或保护性抑制:神经细胞长时间的工作,或者受到强烈刺激的作用,会使条件反射受到抑制。消退抑制:当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不再给予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射被抑制。条件反射的泛化现象:在条件反射的初期,类似于条件刺激物的刺激也会引起条件反射。分化抑制:如果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其他刺激不予强化,这样,对其他刺激的反应就会逐渐消失。 扩散和集中:神经过程在大脑皮层上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扩散和集中,一个地方的神经细胞的兴奋会引起它周围其他神细胞的兴奋叫护散。当条件反射多次进行,通过学习、训练,区别了不同的刺激,形成了分化,就只对条件刺激物进行反应了,这就是神经细胞过程中的集中。 相互诱导:当一种神经过程进行的时候,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的出现。(正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 1864年 B. 1879年 C. 1903年 D. 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 特 B. 韦伯 C. 费希纳 D. 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 思维 B. 脑电 C. 心理 D. 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 需要、动机、意志 B. 能力和人格 C. 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 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1913年产生的 B.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 行为主义 D. 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1.【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在心理过程或部动力系统。 A. 需要 B. 动机 C. 意志 D. 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2.【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 安全的需要 B. 爱与归属的需要 C. 生理需要 D. 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3.【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 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 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 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4.【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 效价高 B. 效价低 C. 期望值高 D. 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心理学基础入门知识资料竞赛题目

心理学知识竞赛题目 1.心理学是研究(D)的科学 A心理过程B心理状态 C心理特征D心理现象 2.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是(A) A学校教育B遗传C社会D实践活动 3.判断一种行为是属于正常还是变态,首先必须考虑以下哪个要素(D) A家庭B职业C信仰D文化 4.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是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 A恐怖症B一般性焦虑障碍 C抑郁症D强迫症 5.在心理治疗中,病人对心理医生产生的情绪依恋被称为(D) A自由联想B显相联想C阻抗D移情 6.下列哪一种治疗中最强调角色扮演(A) A心理剧B意识训练C家庭治疗D交朋友 7.当你身边大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的行为,这一心理现象称作(C) A刻板印象B社会吸引C从众D服从 8.当你进入一个黑暗的房间时,开始感觉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后,你便可以看见周围的一切,这叫什么心理现象(B) A明适应B暗适应C色弱D视觉后像 9.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D) A人格稳定性受到性别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B在整个成人期,人格在整体上会发生系统性改变 C在青春期后,人格保持非常稳定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心境具有(A)的特点 A弥散性B集中性C短暂性D突发性 11.考试焦虑主要属于(A)方面的问题 A情绪B气质C性格D行为 12.下述关于精神分裂症发病期的描述哪一个是最为准确的?(C) A当该病出现于年龄较大的人中症状会更严重一些 B发病的高峰期在中年或成年期后期(45岁以后) C常常出现于青春期或成年人早期 D在各个年龄组出现的概率均等 13.下列陈述不能增强挫折承受力的是:(A) A避免类似情境B总结经验教训 C调节抱负水平D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14.(C)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A联想B幻想C想象D错觉 15.追求完美、自尊心脆弱、控制欲望强、自视甚高、将不完美等同于不可爱、不值得爱的是(C)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心理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 B) A.华生 B.马斯洛 C.霍尔 D.杜威 2.心理学属于( C)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D)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B)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B ) A.前摄干扰 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C ) 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 9.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增加的同时,也就是使本质的条款更多,它的外延就(C )了。 A.大 B.多 C.小 D.增加 10.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是( C) A.爬山法 B.逆向工作法 C.手段—目的分析法 D.尝试错误法 1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 1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一、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进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任务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 ●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一、心理是有脑的机能:心理是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进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有感应性,没有心 理现象。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外界事物作用于人体感觉器官,通过大脑的活动将客观外界事物变成映像,从而产生了人的心理,因此,心理 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物质产品,是一种主观映像。这种主观映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而不是物质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 因此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的行为活动,客观地研究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一、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同期研究结果 有1840年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1860年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的费希纳定律(开创心理物理学研究领域);艾宾浩斯开创了记忆的实验研究。 二、学派纷争: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四单元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现象,所以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来说,特别强调客观性原则是必要的,不 能对心理现象进行主观的猜测,而忽视去寻找它的客观证据,以臆测代替事实。) 2、辩证进展的原则(动物从没有心理到有心理,再从低级发展到高级,直到出现人的意识,这是心理现象的 种族发展;人从出生,历经幼儿期,学龄期,青年期,中年期,最后到老年期,人的心理也有一个发生,发展 和成熟、衰老的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基础知识点总结

义务教育基础课程初中教学资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动物及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现象的结构: 1.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感知觉、思维、想象、记忆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心理学产生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 1. 近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法国 17世纪唯理论(笛卡尔)、英国 17-18 世纪经验论(洛克、霍布斯) 2. 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 年,【德国】冯特在德国 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心理学是一门边缘学科。西方主要 心理学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纳——主张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意识分为感觉、意象、激情状态三种元素;主 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强调心理学的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的一般心理规律。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研究意识;认为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 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1920s-1950s 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法。 4. 格式塔心理学 / 完形心理学——【德】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强调心理的整体性;整体先 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重视动机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6. 人本主义心理学一一马斯洛、罗杰斯:1950s “第三势力”一一重视人格研究,认为人性本善;人有自我意志。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奈塞尔《认知心理学》(1967)为标志、【瑞士】皮亚杰——研究信息加工 过程 第二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注意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的分类: 1.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3. 有意后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1. 客观条件——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2. 主观条件——人本身的状态。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 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 合理组织活动; 3. 对兴趣的依从性; 4. 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数目。 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征。 3.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 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关于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是感觉。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用于度量感受性的高低的值。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两种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 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 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2、心理过程包括(C,E,G) A、感知过程 B、知觉过程 C、认识过程 D、注意过程 E、情感过程 F、行为过程 G、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包括(B,C,E) A、认知 B、能力 C、气质 D、情感 E、性格 4、心理学可分为(A,D) A、理论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应用心理学 E、社会心理学 5、下列属于理论心理学的是(A,B,D,E) A、普通心理学 B、社会心理学 C、教育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E、实验心理学 6、下列属于应用心理学的是(B,C,D,E) A、社会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咨询心理学 D、管理心理学 E、消费心理学 7、以下哪些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B,C,D,F)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点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行为活动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某种现象,分析研究的方法。 3、性格:性格是指由人对客现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4、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 5、态度:态度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形成的,对面临的人和事具有的心理倾向或心理准备状态。 6、教师威信:是指教师在履行社会交给自己的教育职责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7、遗忘: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错误再认和回忆。 8、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是生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9、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在创造活动中进行的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10、美感:美感是对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事物是否符合其美的标准而产生的情感。 11、身心发展:身心发展是生存期间由于年龄和经验的积累而引起的有规律的身心变化。 12、动机: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13、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语言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 14、人格:人格指一个人的稳定的、整体的身心结构,它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特征两个方面。 15、知识:是人类的认识成果和文明成就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 16.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与行为的规律。 17. 将认识过程看成是个体接受、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信息过程的是认知心理学。 18.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呈倒U型曲线的关系。 19.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20. 人的个性在形式和结构上是一样的,而在质(内容)和量上存在着差别,每个人表现出独特性,这是个性特征的共同性和差异性。 21.教师职业最显著的特征是知识传授者。 22.在心理评估中,较为科学、准确和客观的评估手段是心理测量法。 23.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观因素主要是知识结构。 24. 父母逝世或父母离婚,常使孩子感到茫然失措、孤立无援,这是亲和挫折。 25. 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表扬应多于批评。C、A、B、D、B 26. 学校里面最重要、最基本、最经常、最活跃的一种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7. 艾宾浩斯提出的记忆遗忘曲线,可以归纳为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28. 个性倾向性最基础、最积极的成分是需要。 29. 要使学生的道德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培养。 30. 动作系统就是由一连串的动作组成的连锁式结构。 31. 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这一原则,叫客观性原则。 32. 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33. 关于需要产生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的发展是由于长期积累的结果,这叫积累作用论。 34. 提出了认知失调的动机理论的美国心理学家是费斯廷格 35.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来的所谓双因素,即指保健激励因素。 36. 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把特质区别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的心理学家是卡特尔。 37. 斯普兰格认为,以经济的观点和实际效果来判断事物的性格类型属经济型。 38.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的倾向,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和内倾型。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题及答案教学文案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 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 D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 ________ 的基础之上。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A )2 、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 .冯特 B .华生 C .马斯洛 D .弗洛伊德 ( 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B )4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 ________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机能主义 D. 行为主义 ( B )6 、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 、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 、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 、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A )10 、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 是。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结构主义 D 、精神分析 ( C )12 、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 、生理心理学 B 、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 、认知神经科学( A )13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是 __________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法 D 、相关法 ( A )14 、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若研究者希望了解两变量之间关联到什么程度,则应该选用 ________ 。 A 、相关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B )1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揭示刺激和反应之间的确立关系的派别是 __________ 。

心理学基础第一章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 D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在________ 的基础之上。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A )2 、科学心理学之父是。 A .冯特 B .华生 C .马斯洛 D .弗洛伊德 ( C )3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冯特、铁钦纳是结构主义的代表 B.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 C. 魏特海墨是机能心理学派的代表 D. 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

( B )4 、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作某种变量,研究该变量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心理研究的方法是________ 。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调查法 D. 个案研究法 ( C )5 、认为心理学的目的是研究有机体适应环境过程中心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A. 结构主义 B. 精神分析 C. 机能主义 D. 行为主义 ( B )6 、被称作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是学派。 A. 行为主义 B. 人本主义 C. 精神分析 D. 认知心理学 ( C )7 、能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相关法 D. 访谈法 ( C )8 、创建第一个心理科学体系的心理学家是。 A. 弗洛伊德 B. 詹姆斯 C. 冯特 D. 铁钦纳 ( B )9 、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 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个案法 D 调查法 ( A )10 、由实验者操纵的,被假定为可影响行为的可能原因的变量是。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无关变量

( C )11 、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各种经验是指,研究者操纵刺激(视觉的、听觉的、皮肤觉的等),使之有系统地变化,让被试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作出反应(如按键)或报告自己对于某种刺激的感受。这种“内省法”属于现代心理学的哪个流派? A 、功能主义 B 、行为主义 C 、结构主义 D 、精神分析 ( C )12 、认为“男性和女性的基本择偶标准(如年龄)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中具有明显的普遍性,根源在于早期人类男性和女性在繁殖和抚养方面所面临的不同的适应性问题。”这一观点属于当代心理学取向中的哪一个分支? A 、生理心理学 B 、行为遗传学 C 、进化心理学 D 、认知神经科学( A )13 、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研究对象的行为,从而了解事物的特征或规律性的方法是__________ 。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个案法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

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 (一)学习 1、学习的定义 学习是指通过练习而促使行为发生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不能把个体的一切行为变化都称为学习,如疲劳、感觉适应、生病、生理成熟等虽然引起人的行为变化,但不是通过练习而产生的,就不能称为学习。研究学习规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为对于学习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个体行为的产生、维持和变化的规律,同时对身心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对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及矫正均有指导意义。另外,学习有关知识理论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2、学习的类型 对疾病发生、症状产生和心理治疗关系最大的学习类型有联系学司、认知学习和复杂学习三种类型。 (I)联系学习(association learning)。联系学习是指机体与外界事物间建立新的联系,以更好地适应环境。这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它可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经典条件反射是俄国心理学家此籽洛夫(nAB"0B·I923)提出。狗进食时会分泌唾液,这是非条件反射。如果给狗以铃声刺激,狗不会分泌唾液,因为铃声与食物无关。但如每次在狗进食前给予铃声刺激,然后再给食物,这样多次训练以后,当铃声一出现狗就会分泌唾液,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强化是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强化是指条件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相结合过程。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放弃非条件刺激,即不给强化,那么已建立的条件反射就会消失,称为消退。掌握条件反射的形成和消退的规律,有助于理解行为的产生和变化。 操作条件反射(operateconditionedreflex)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B·F,I953:提出。他设计了一个被称为"斯金纳箱"的装置,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箱内,老鼠在箱内乱窜乱跳,当它偶然压下箱内杠杆时,就得到一粒食物。经过多次的重复经历,再把老鼠放入箱内。它就会主动压杠杆来获取食物,这样操作性条件反射就形成了。在这个实验中,食物作为奖励与操作(压杠杆)在时间上的结合,成为正强化;如果同样的实验申,只是使老鼠在压杠杆时给予电击,那么它将不再压杠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消失,这便是消退,则电击惩罚与操作(压杠杆)的结合成为负强化。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也是强化,但斯氏强化的定义已和巴氏强化的定义不同。斯氏强化是指强化物(食物或电击)对某一操作行为(压杠杆)的反馈作用或两者的结合。凡强化物对操作行为起正反馈或增加作用称正强化;反之,称负强化。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说明,人的某些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和身心疾病可以通过强化而获得,也可以通过建立新的条件反射而消除。 (2)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认知论学者认为,学习是掌握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它的性质是突然的诚悟、例如苛勒(W.KObIeU的顿悟实验(insightexperiment):当猩猩发现悬挂的香蕉与箱子之间的关系后,它可立即去搬弄箱子,将箱子放在香蕉的下边,然后攀上箱子取下香蕉,这说明猩猩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认知参与到学习中。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障碍,就因为人们对外界环境歪曲错误的认知。而要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治疗心理障碍,就必须矫正其错误的认知,形成正确的认知和合理的信念。 (3)复杂学习(complicatedlearning)。人类对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比联系学习和认知学习等简单学习复杂得多,比如弹琴、操作电脑,以及对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按照刺激一反映理论,也可以把复杂学习看成是具有条件反射特点的动力定型。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复杂学习的进度是不均衡的,即初期较快→平台状态→再次提高。 (二)记忆 1、记忆的定义 记忆是指对过去已感知的事物及思考过的问题的印象仍保留在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能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如果离开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