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

导语:现在有很多人们他们都经历过做手术,而手术之前人们都想知道这个具体操作步骤,需要让大家对它非常的了解和认识,毕竟现在不仅是大人还是孩

现在有很多人们他们都经历过做手术,而手术之前人们都想知道这个具体操作步骤,需要让大家对它非常的了解和认识,毕竟现在不仅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这样情况,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非常的害怕,都要经过手术治疗,但是都不知道它的具体操作,那么内镜下粘膜剥离术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操作方法

病例选择

ESD主要应用于治疗癌前病变和早癌患者。在我们选择的病例中,病变位于上消化道者的病理结果多样,包括从重度不典型增生到癌变。位于结直肠的病变主要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和早癌,病变直径均在 1.5 cm以上。患者术前应接受超声内镜检查,以确定病变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与肌层之间应能看到完整的黏膜下层分界。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均收入院进行治疗,予血常规、生化及血型检查,必须确定患者出、凝血时间为正常才能进行ESD。术前告知患者接受ESD的风险,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对于病变位于上消化道的患者,常规进行无痛麻醉,对部分患者进行气管插管,对于病变位于直肠或乙状结肠的患者,可在其清醒状态下进行操作。

使用器械

奥林巴斯内镜、高频电发生器、针式切开刀,末端绝缘手术刀(IT 刀)、三角形末端手术刀(TT刀)、圈套器、热活检钳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专家共识(内容清晰)

随着内镜器械的不断发展,ESD已成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2006年,我国开始临床应用ESD,目前已逐渐普及。由于ESD技术难度较大,各地开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遵照循证医学原则,参考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由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牵头起草了我国消化道黏膜病变ESD治疗专家共识意见。该意见结合国内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将伴随ESD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 疗效与风险评估 相关术语定义整块切除:内镜下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完整切除:整块切除标本在病理学水平达到水平、垂直切缘均为阴性。治愈性切除:无或低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完整切除。例如胃部完整切除病变黏膜下浸润深度 疗效评估 ESD治疗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 和75.5%。 风险评估 ESD治疗风险主要包括出血、穿孔和疼痛。出血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术中出血较为常见。 条件与准入

1. ESD应限于二级甲等以上、有合法资质的医疗单位开展,医院应设有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以及设施齐备的内镜室。ESD须多学科协作完成,建议建立多学科协作研讨机制。 2. 开展ESD的医疗机构应保持相当规模的内镜诊疗工作量(>5000例次/年),建议年平均完成ESD的例数不少于100例次。 3. 实施ESD的操作室应设施完备,如配备麻醉呼吸机和心电、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监护设备、供氧及吸引装置、规定的急救药品和抢救器材。 4. 开展ESD最基本的设备包括胃肠镜、切开刀、黏膜下注射液、注射针、透明帽、内镜专用的高频电发生器、金属夹和止血钳等。所有器械应符合相关消毒灭菌要求,一次性物品应按有关规定处理,常用易损器械应有备品。 5. 须有合法资质的医师、助手及护士协同完成,其中应包含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医师,应由高年资主治医师职称以上、经正规培训的人员主持工作。建议根据ESD操作的难易度实施分级操作。术者应熟练掌握各种术前诊断法,如染色、放大、超声内镜(EUS)等,同时能熟练掌握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 6. 主要操作者及其助手须接受过规范化的专业技术培训。 胃ESD 培训一般要经过以下4个阶段:①学习胃ESD相关知识;②现场观摩;③动物试验; ④正式操作。正式操作时,一般从简单病变(位于胃下1/3、较小、无溃疡)入手。 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至少30例胃ESD后,方可独立操作。 结直肠ESD 因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因此需要更严格的培训。 操作者在接受结直肠ESD训练前,首先应达到如下要求:①能熟练完成结肠镜检查(>1000例); ②能运用染色或放大内镜判断病变的范围和深度;③至少完成30例胃ESD手术。结直肠ESD培训需要经过以下5个阶段:①学习结直肠ESD相关知识;②至少观摩10例结直肠ESD;③至少协助10例结直肠ESD操作;④行ESD术前诊断性检查(染色或放大);⑤正式操作。 正式操作时,从下段直肠病变入手。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完成至少30例结直肠ESD后,方可独立操作。 食管ESD 因操作空间小、受食管蠕动和心脏搏动的影响,操作难度较高,需要在熟练掌握胃、结直肠ESD后开展。其培训阶段基本同结直肠ESD。 以胃部为例,研究者发现,ESD术中出血以胃上1/3的病变较为常见;迟发性出血常于术后0~30天出现呕血或黑便,主要与病变大小和部位有关。 胃ESD穿孔率为1.2%~9.7%,即便在技术成熟的治疗中心,穿孔率也为4%左右,穿孔可通过金属夹夹闭。ESD术后的出血率为0.6%~15.6% 。 食管ESD的穿孔率为0%~6%,术后出血率几乎为0%,局部复发率在0.9%~1.2%之间。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 ESD 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 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匀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 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 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 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EMR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F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 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 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 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的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 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上 消化道的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 (5)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6)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2h。 (7)术前用药: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以减少术中胃肠蠕动及痉挛。 2.器械及药品准备 (1)Olympus 公司GIF-H260J 胃镜、透明帽(D-201-11802)、注射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区别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粘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ESD由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技术成熟,近年已逐渐成为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 内镜发现的病变很小或像香菇一样有茎(长蒂),可以很简单的应用圈套器套住蒂部切除,这叫息肉切除术。有的病变长得很平像披萨一样,就必须先在病变下方注射生理盐水抬起病变,再用圈套器电切病变,这叫黏膜切除术(EMR)。 但对于超过2厘米的平坦病变,黏膜切除术只能通过分块切除的方法来进行,其结果是切除了较大病变但有病变的遗漏,肿瘤很快就会复发,切下来的病变破碎也不能进行准确的切片化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ESD禁忌症:严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病变抬举症阴性,不具备无痛内镜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于一般状态差的患者,不主张ESD治疗。 并发症: 出血:ESD出血分为术中出血和迟发型出血,前者指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出血,主要原因是黏膜下注射后,局部黏膜抬举欠佳将小血管切断所致,充分黏膜下注射及有意识地止血可预防出血的发生。后者指治疗结束后至30天内发生的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周以内。 穿孔:穿孔是ESD的常见并发症,进行消化道ESD时由于胃肠壁薄,肠腔存在弯曲部,操作空同小易发生穿孔,治疗时应密切观察镜下图像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腹痛:腹痛是ESD术后典型症状,常为轻、中度,治疗主要为常规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2/d,共8周。术后第1-3天禁食,继而进流质,在过渡至半流质及软食。 感染:一般表现为体温上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对症处理,及抗生素的使用。 ESD与EMR的比较: ESD优势:微创治疗。既能保证肿瘤的彻底切除,又能最大限度的保留正常消化道。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麻醉方法。方法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结果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结论使用气管插管复合麻醉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 【关键词】内镜黏膜;剥离术;麻醉方法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主要用于上消化道黏膜和黏膜下病变的治疗。由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时候比较久,在手术过程中极有可能会出现出血以及穿孔等现象,甚至会发生循环以及呼吸方面的功能障碍,因此手术均选择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本文探讨一下我院在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时的气管插管复合麻醉法,该法具有安全、术野清晰、操作方便,减少并发症等优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收集并选择我院收治的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45岁至68岁之间。排除有明显心肺方面疾病的患者。 1.2 麻醉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复合麻醉。首先给予咪唑安定、丙泊酚、维库溴铵以及芬太尼实施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处理;接着再给予患者七氟谜、芬太尼以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疗效。 1.3 监测指标 本组患者入手术室后,医务人员应该严密进行血流动力方面的监测,认真记录患者诱导前、术中以及术后的主要指标。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如:低氧血症、体动、皮下气肿以及出血等等。 2 结果 2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麻醉效果良好,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指标均平稳。术中出现出血症状比较少,在10ml至30ml范围。患者在术后24小时可见创面已形成伪膜。有2例在术后出现出血,给予立止血静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19例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19例分析【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 早期胃癌(EGC)是指胃癌病变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而无论病灶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开展的EGC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免除了传统手术治疗的风险及术后对生活质量带来的严重影响。我院自2008年1月至10月共采用ESD治疗EGC 19例,并取得良好疗效,现将其治疗、并发症及预后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10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确诊为EGC并行ESD治疗的患者共19例。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3. 5岁。病灶分布:贲门部6处,占31. 6%;胃角部4处,占21. 1% ;胃窦部9处,占47. 3% 。所有病灶均经超声胃镜证实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未达肌层。病灶直径20~75mm,平均46 mm。 1. 2 ESD方法 1. 2. 1 器械采用Olympus XQ240型胃镜,针状刀、IT刀,Hook刀、Flex刀、透明帽、电止血钳、ERBEICC-200内镜治疗电子系

统等。

1. 2. 2 ESD步骤首先用针状刀沿病灶周边约0. 5mm进行标记,标记后用1:10 000肾上腺素美兰生理盐水进行黏膜下注射,使病灶均匀隆起,然后用针状刀行环周预切开,切开后用IT刀或者针状刀进行剥离,直至黏膜剥离完全。用三爪钳取出病变。手术过程中出血用氩气刀局部止血。 1. 2. 3 组织学检查及疗效评价切除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进行组织学检查。组织学疗效评价根据Neuhaus H 等[1]报道的方法进行: 切缘无癌细胞可以视为完全治愈性切除;切缘可能存在癌细胞为可能治愈性切除;非以上两种情况为组织学非治愈性切除,因为分块切除无法进行组织学评估,因此分块切除被认为是非治愈性切除。 1. 2. 4 并发症分析及随访主要分析的并发症包括腹痛、出血、穿孔、消化道狭窄梗阻等。随访方法:所有ESD患者均详细记录联系方式,于术后6月、12月通知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在原切除部位及其周围1cm范围内取材进行病理学检验。 2 结果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2020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目前治疗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新型微创方法,可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它是指在内镜下使用高频电刀与专用器械,将胃肠道病灶(包括胃肠道早期肿瘤)与其下方正常的黏膜下层逐步剥离,以达到将病灶完整切除的目的。 一、ESD的优点 ESD是一项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实现对胃肠道表浅病变的治愈性切除,在避免外科手术及保留器官的同时,对病灶进行切缘阴性的整块切除。 与传统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相比,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对直径大于2cm的病灶进行整块切除,避免分片切除,进而避免局部复发。 整块切除病灶后可以对其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以确定是否是治愈性切除。 不管表浅病灶大小、位置及是否存在纤维化,ESD均可对其切除,但是上述优点是以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及手术时间较长为代价的。 它具有以下优点: 1.创伤小、不改变消化道结构、避免外科手术风险及减少术后生活质量下降等;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使医生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对于面积较大且形态不规则或合并溃疡、瘢痕的肿瘤进行96%以上的切除率,以减小复发概率。 5.在疗效评估上非常乐观,据相关研究显示: 胃早癌可实现较高的整块切除率(92%~97%)和完整切除率(73.6%~94.7%),5年总生存率和5年疾病生存率分别为96.2%~97.1%和100%。 食管ESD的整块切除率和完整切除率分别为90%~100%和87.9%~97.4%;病变局限于上皮或黏膜固有层者以及病变浸润深度超过黏膜固有层者,在接受ESD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85%。 结直肠ESD的整块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82.8%和75.5%。 总之,ESD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消化道浅表性病变的方法。 二、ESD的适应证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 ESD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均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 EMR 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R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的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 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和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上消化道的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 (5) 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6)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2h。 (7)术前用药: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以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得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得内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得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适应证 ESD就是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得,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均能切除。 1、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与没有淋巴转移得黏膜下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得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得息肉,尤其就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得脂肪瘤、间质瘤与类癌。 4、EMR 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得EMR或经圈套切除得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 D。ESD可以自病灶下方得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得病变残留与复发、 (二)禁忌证 (1)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得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

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得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严重得心肺疾患。 (3)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血液病。 (5)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就是否服用阿司匹林与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得配合。对于上消化道得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内黏液气泡。 (5) 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6)术前常规禁食12h、禁水2h。 (7)术前用药:术前按需可给予山莨菪碱10mg肌内注射,以减少术中胃肠蠕动及痉挛。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随着消化镜技术的不断发展,消化道疾病的镜下治疗也越来越普及。镜下黏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用于治疗消化道早期癌,使得更多的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 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一) 适应证 ESD 是在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前认为其适应证为只要无淋巴及血行浸润、转移,不论病灶位置及大小,ESD均能切除。 1. 早期癌肿瘤局限在黏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黏膜下 层.ESD切除肿瘤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 治疗,一次完整地切除病变。 3?黏膜下肿瘤超声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 4. EMR术后残留或复发病变EMR术后残留或复发,采用传统的EMR或经圈套切除的方法整块切除病变有困难时选择ESDo ESD可以自病灶下方的黏膜下层剥离病灶,包括术后瘢痕、术后 残留治疗组织或溃疡等病灶,避免分块EMR造成的病变残留和 复发。

(二) 禁忌证 (1) 抬举征阴性:即在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注射盐水后局部 不能形成隆起,提示病灶基底部的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问已有粘连,即肿瘤可能已浸润至肌层。 (2) 严重的心肺疾患。 (3) 心脏、大血管手术术后服用抗凝剂。 (4) 血液病。 (5) 凝血功能障碍者,在凝血功能没有得到纠正前,严禁ESD 治疗。 (三)术前护理 1,患者准备 (1) 术前完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出凝血时间及血型检查、心电图等,如有异常,应予纠正后才能施行。 (2) 了解患者病情,包括既往史及治疗情况,既往镜及相关检查结果。签署知情同意书,告知医疗风险。 (3) 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尤其注意近期是否服用阿司匹林和抗 血小板凝集药物,如有服用应停用7?10日后方可行ESD。 (4) 评估患者,做好安慰及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对于上消化道的ESD,术前15分钟给予口服祛泡剂,以消除胃黏液气泡。 (5) 建立静脉通道,监测生命体征,吸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