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网络舆情引导与网络媒体应对

一、网络经典案例回放

1.县委书记指派警察进京拘传记者。

2.“最无耻区委书记”一夫二妻。

3.区委书记称病出国不归。

4.海事局官员酒后行为不检。

5.房管局长深陷“香烟门”。

二、重视网络舆论及网络媒体

网络“猛于虎”!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认同的看法

网络足以动摇原本正确的决策

网络足以改变一个官员的命运

如,群众解决利益诉求新动向

打官司”不如上访;

找政府不如堵公路;

上访不如上网。

党校的研究生大都在党政机关工作,有许多都是政府公务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网络媒体应对,是各位党校学员朋友面临的新任务、新挑战。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后,如何及时而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党校研究生,我们需要深入思考:

为什么一些领导干部会陷入“网络门事件”?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那些经验教训?这种事件能避免吗?

网络舆论有哪些特性?面对网络媒体我们如何应对?

主要内容:(共3个大部分)

一、认识网络舆情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对策

三、引导网络舆论、应对网络媒体的智慧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同时,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网络舆

论,破坏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舆情也己经成为了政府危机管理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应该成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己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因此,政府如何履行自身职责,对危机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并且因势利导,对网上舆论危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和严峻挑战。

一、网络舆情的涵义及特点

(党校学员首先要了解网络舆情有哪些特性?)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公开表达的对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

网络舆情借助于网络的传播,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借助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便捷性、及时性和虚拟性,这就使得针对某一公共事务的分散和错综复杂的舆情,向一致有序的舆论的转化成为一种必然。

舆情信息借助于网络,通过电子邮件(E-mail),新闻组(Newsgroup),即时通讯(QQ、MSN等),BBS、博客、播客等方式进行传播,其特点也与其传播方式息息相关,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及时性与互动性

与传统媒体不同,民众不再只是信息的受众,现在网络的便捷性,使舆情借助于网络,可以对任何一个公共事务进行评论,甚至可以自己编写并发表新闻相关信息。只要你可以连接网络,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你就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一个网民上传自己写作的稿件或拍摄的照片,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只需半秒钟;一篇网上稿件被另外一家网站的自动抓取系统转载的时间只需53秒。在这种便捷的环境下,受众可以随时发表观点和看法,而传播者也可以根据受众的反馈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行为,从而实现双方的随时交流,实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对象进行传播。然而,在这种便捷与及时性的同时,也伴随着负面舆情的出现,一旦负面舆论聚集,极易造成舆论危机,引发不稳定因素。

2.匿名性与非理性

由于网上的言论,舆情都是匿名表达,一方面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更好的表达民意,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匿名的存在,更容易导致人们非理性情绪的宣泄,网络成为了人们不满情绪的一个宣泄口。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由于害怕被孤立、被羞辱,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不被人喜欢或遭人反对等恐惧心理,从而存在“从众心理”,然而在网络匿名的情况下,这些心理一定会有所减轻。毕竟,网上的行动很难被归到具体的某个人身上,而对话者在身体缺场的情况下,来自他人的直接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畅所欲言,恶言相向、无聊对骂的行为也频频出现,“因为匿名,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释放多重人格,使许多交流都带上不真实性。”而同时,这种匿名性也给人们的非理性言论找到了发泄的通道,一旦人们在现实社会受到不满或不公平,则会在网络中发泄,甚至会有过激的、非理性的言论出现,也给网络带来了不和谐因素,而同样遭受

过此类不公平待遇的人们就会因为心理偏向而聚集,一扩大言论形势,甚至会演变为社会泄愤事件的发生。

3.趋同性与突发性

网络空间使人们的交往范围大大扩大,人们总能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找到拥有同样价值观、兴趣和关注点的人群,这就是网络舆情的趋同性,而一旦你进入特别营造的小天地之中得到虚假的保证,就会产生网络的“回声室效应”:信息或想法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里得到加强。①而这种效应同时会导致政治学家凯斯.桑斯坦所提出的“群体极化”现象,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协商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而这种现象在群体成员以匿名身份相会的情况下更为严重。②而互联网正好给人们提供了这个环境,因此,同一个意见及声音就像滚雪球一样在迅速增大,爆发,甚至会发展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冲突。

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分类

(党校学员还要了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有哪些分类?)

由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爆发与其刺激源有很大关系,并且在应对的时候可以分类处理,所以,根据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刺激源进行分类,可以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分为以下几类:

1.监督政府类舆情

“逢官必炒”、“逢腐必究”是近两年来互联网舆论炒作的重要话题之一,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多种因素及人们复杂心态的作用下,一些有关官员的言论在网络上很有市场。一般的社会事件,只要涉及政府官员,往往会引起网民的密切关注。2008年被称为“网络反腐元年”,无论是周久耕的“天价烟”,还是区委书记的“一夫二妻”,都显示出了网络舆论在监督政府职能及官员行为上的巨大影响力。

据第24次互联网发展报告指出,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拥有个人博客和个人空间的网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1.82亿人,用户规模净增长1984万,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为53.8%。分析指出,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在促进网民关注和参与社会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便捷的参与方式为民众广泛公平监督政府提供了一种便利可能。

2.爱国情绪类舆情

近两年来,国际关系复杂多变,热点较多,中国地处局势较为复杂的东北亚地区,一些中日、中美关系等的话题,非常容易拨动国内网民的神经,中国改革在积累可观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激化了社会多层面的紧张与矛盾,2005年的反对日本进入安理会签名事件,2008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是人们民族意识的崛起。利用网络而延伸,是民族悲情主义与西方列强的碰撞,同时也是网络舆情表现突出的一个方面。

3.谣言类舆情

由于网络进入门槛低,加上它的匿名性特点,网络谣言就很容易散布、传播。例如2009年开封祀县钴60事件,就是网络谣言类舆情的一个代表性事件,虽然本身就起源于一个很正常的事件,但传播到网络上,加之政府信息的不公开,导致民众的猜测,又更形象地描述成了另外一个事件,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应对才可以让民众安心,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责,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4.涉及“公平”和“正义”,对政府的不信任类舆情

改革的深入,经济的腾飞,一方面带给人们的是物质的极大满足,另一方面带来的则是各方面矛盾的增多,人们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要求极为强烈,贫与富的敌意,官与民的对立,一些特权现象、司法不公问题成为批判的焦点,网民对弱者遇到的不公正待遇异常敏感,借助网络的介质,不少网民以“网络大侠”、“意见领袖”的身份出现,在互联网上“维护公平与正义”。在现在矛盾重重的时代,加之网络的便捷,这种维护正义的行为就会成为一个导火索,处理不得当就会扩大从而爆发成一个危机事件,例如2008年的贵州瓮安事件,起因仅仅是一个小女孩的自杀事件,但由于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加上网络上流传的政府黑幕,牵扯到官员亲戚等等,从而导致了性质严重的打砸烧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类舆情,政府该如何预警,如何应对,才能避免如此性质恶劣的事情再次发生。

5.网络黑手操纵类舆情

2009年12月19日,经济半小时报道《网络黑社会操控舆论,花五万元可左右法院判决》,互联网既然尤其便利之处,自然也有其缺陷,现在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网络上看到的很多新闻、帖子、话题,可能有很多都是不真实的,埋藏于网络下的灰色产业链及其“十万水军”,就可以左右民众的舆论,有时甚至捏造谣言,爆炒事件,从而达到其诋毁对手的目的,性质恶劣,更将不知情的民众控制在自己左右的舆论之内,“民意”成了被分食的鱼肉。

三、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近年来我国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个案研究

——以开封祀县钴60事件及贵州瓮安事件为例

案例回放一:开封祀县钴60事件

(1)辐照塔装臵发生事故,官方未做任何解释

开封祀县钴60事件的主角是1997年成立的祀县利民辐照厂(以下简称辐照厂),这家企业的业务是,用钴一60对方便面调料包、辣椒粉、中药材、大蒜等进行辐照灭菌。据了解,该类装臵的放射源通常被放在墙壁厚达2米的水井辐照室内,进行辐照加工时,通过远程控制将放射源从水井中提出,用完后再放回。

6月7日,辐照厂的辐照装臵在运行中货物意外倒塌,压住了放射源保护罩,并使其发生倾斜,导致钴一60放射源卡住,不能正常回到水井中的安全位臵。换句话说,辐射源只能一直处于辐照工作状态。

事发后,官方未作出任何解释和声明,然后据当地老百姓称,事故发生后,消息很快便传开,许多人开始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其中有很少一部分人逃出了祀县,不久后也回来了。可以看出,民众在最初对政府还是比较信任的,所以一开始,谣言并没有市场。

(2)事件的升温、但百姓仍没有得到政府的回应

6月14日15时,辐照室内接受辐照加工的辣椒粉由于放射源的长时间照射,温度过高自燃。在消防及环保部门采取灌注水等措施后,引燃物于当晚24时得到控制。然而这次事件后,当地政府仍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而当地老百姓都慌了,等着政府给个回答,却迟迟没有消息。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当地政府没有进行任何的信息发布。然而在网络上,己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对事件猜测的帖子,直到辐照厂内出现大火,加之没有政府公开信息,谣言迅速传播。在7月10日之前,?辐射外泄?、?断子绝孙?、?核爆炸?等说法一直在祀县居民间传播,7月10日,网上有帖子称祀县发生

了?核泄漏?,人们认为此时政府应该会给一个说法,,然而,11日,各大贴吧关于祀县?核泄漏?的帖子全被删除了,导致人们更加确信是政府封锁了消息,更肯定了事情的真实性。

(3)迟到的解释,失望的百姓

7月12日下午,开封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辐照厂卡源故障出现以来的处臵情况。但此时人们已经对政府的态度和做法产生子环疑,从而导致了7月17日,河南省开封市祀县众多居民离开家园逃往外地。据当地人说,当晚祀县城里大有?十室九空?之势。?那会儿出县城的路上堵得动不了。大客车、小汽车、面包车、摩托车、三轮车,还有随处可见的拖拉机,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逃难’队伍,交警劝都劝不住。?当时张贴了2000多张公告,紧急印制了宣传页1万多份,启动了591个村的广播宣传,却阻挡不了人们外逃的脚步。事故发生后,记者采访祀县县委宣传部王部长,什么是导致祀县人民逃离的原因,王部长认为是谣言的传播,而他认为,一个月后发布消息也是一个没病的人到处喊着没病,认为是没有必要的。①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没有政府不主动公开消息这个温床,谣言会滋生的那么快吗?如果政府早点出来辟谣,会导致举县空城吗?祀县钴60事件的处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案例回放二:贵州瓮安事件

(1)危机潜伏期(2008年6月28日瓮安事件发生前)

6月22日凌晨,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一个14岁的瓮安初二年级女生跳水身亡,当地公安尸检后给出结论是溺水身亡,但死者家属不肯接受鉴定结论,且死者亲人被不明身份的人殴打。至此,网络及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奸杀?、?凶手有后台?等传言,各种各样的消息层出不穷,从而最终导致了6月28日,瓮安县发生围攻县委、县政府的?打砸烧?突发性群体事件,此事件被媒体成为?瓮安事件?。在6月30日前,国内正式媒体没有对该事件做出详细报道,案件发生后,当地政府本可以在6月28日前的六天里妥善解决,但其不作为的态度却使事件向不可控的态势发展。

(2)危机突发期(6月28日下午至6月29日凌晨)

由于家属对李树芬的死亡原因存在争议,死者家属于6月28日下午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并发生了针对当地政府的?打砸抢?事件。

事件发生后不到一个小时,便有人把现场的视频、照片传到网上。6月28日晚,大量小道消息在论坛、博客里传播,不仅传言当地警方办冤案,还有传闻说,元凶是县委书记的亲侄女,另外两个参加行凶的男生和派出所所长有亲戚关系,又说元凶是副县长的孩子;还称死者一位叔叔已被警方?打死?,这些传言引来了无数愤怒的跟帖。在中国最大的虚拟社区?天涯社区?,在著名的人民网?强国论坛?,有关此事的帖子都被狂顶。

(3)危机缓和期(瓮安事件发生至7月1日新闻发布会)

贵州瓮安县?6〃28?打、砸、抢、烧事件发生以后,贵州省公安部门迅速成立了?6〃28?事件专案组,第一时间赶赴瓮安对事件进行调查。事件应急指挥部成立,下设8个工作组,其中包括事件调查组、劝说疏导组等,而宣传组的主要任务是组织人员上网跟帖,?以贵州的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并从全县部分机关、学校选调来的十几名熟悉网络的人每天负责收集信息,并对失实信息跟贴澄清。每天根据新华社消息新华社消息和公开发表的材料,以灵活多变的形式跟帖引导网络舆论。?①7月1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省公安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今晚在贵阳举行瓮安6.28严重打砸抢烧突发性事件新闻发布会,介绍

了事件原因,并就有关社会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至此,?瓮安事件?迅速转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也避免了网络及其他渠道谣言的再次滋生。

(4)危机解决期(7月1日新闻发布会后)

7月1日新闻发布会后,网络上及各大媒体纷纷介入事件调查,案件细节的报道与相关当事人的采访,使得人们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各种谣言也不攻自破。同时政府针对此事的相关安排与活动,如瓮安县主要官员被免职、省委书记三次向百姓道歉以及大规模信访活动的开展等,一方面排解了群众对当地政府的怀疑与不满,也将舆论的注意力从单纯的案件调查转移至导致事件发生的社会深层原因上。

案例分析:

以上两个案件向我们展示了当今我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的现状。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如此庞大的网络使用群体,使社会问题在网络上一时间无限放大,民众再不是过去那些坐等消息的群众,而政府也不再是可以仅靠封堵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政府了,处理稍不得当,就会导致社会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从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在危机中的应对能力和公众渴望了解真相的程度。开封祀县钴60事件发生一个月后的时间内,政府没有对事件做出过任何反应和回应,只留下猜测和不安的群众,使群众的心在一次次地相信政府后彻底失望。直到最后网络谣言四起,举县空城,才想起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情况,挽回群众,到最后还是认为没有必要发布信息。危机时刻,不仅仅考验的是政府的应对能力,同样也考验了政府的公信力,垄断权威信息不公开,不发布,势必会对政府的公信力产生负面影响。

而瓮安事件中瓮安县地方政府的工作失误和贵州省政府的成功的危机公关,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这个理论。瓮安事件中,有关女学生死因和死亡事件处理的各种似真似假的言论在网络上四处传播,激发了民众寻求事实真相的行为。而瓮安县政府在事发前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些会带来什么恶劣后果。直到最后7月1日新闻发布会,逐渐从事件初期的失语状态走向消除误解、影响控制甚至危机解决、形象重塑上来。尽管两个事件都得以解决,但都暴露出了我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一些问题。

2.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相关学者,都对网络舆情也逐渐重视起来。

(1)从立法上来看,政府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但是尚无针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关于网络的专门法律有:《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2000年12月28日)。另外还有《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国务院2000年9月25日颁布实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2002年9月颁布实施)、《电信网间互联管理暂行规定》(信息产业部1999年9月7日颁布)、《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1999年10月颁布)、《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国家保密局颁布,2000年1月1日生效)等相关法律法规。

(2)从技术上看,国内己经建立了多个舆情检测和研究机构,致力于系统化

技术整合的研究,通过设计建立舆情检测系统,为我国网络舆情检测与研究分析提供了帮助。我国通过和思科、北方电讯、Sun、3COM和微软等西方大公司合作,形成相对比较完备的网络审查技术一“金盾工程”。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分布式的管理,实现了国家级网关的1P封锁、主机路由的内容监测、内容发布过滤、访问过滤等功能,把网络终端用户能接触到的信息控制在一个较严格的水平上。

(3)从应对机制上来看,国务院新闻办在2000年4月成立了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局,并在各地设立网络新闻宣传管理处对网络舆论进行管理。涉嫌违法的网络舆论则交由公安部门的公共信息网络安全处处理。在具体操作上主要是在政策导向的前提下,通过人工把关与技术控制相结合来进行。①一方面,通过技术方法,对于不良信息进行删帖,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方法,对于人们的质疑与困惑及时解答。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也尝试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对于网络上人们关注的问题及时解答,缓解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发生。

例如,对于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聘用“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

(1)权威信息的缺失导致舆情泛滥

传统的政治活动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政府对政治信息有绝对的所有权。受传统思维的约束,政府一般不会与公众主动交流和沟通。然而,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和人们参与意识的增强,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度与日俱增。政府的信息封闭与公民的信息渴求形成强烈的对立。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过度控制会使公众只能够获得有限的信息,进而产生神秘感和各种小道消息,在网络传播的放大作用下,信息的混乱、错误、拖延会在公众中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加之没有民众公认的“权威发布”,不实信息通过网络和短信两种传递方式传播,达成与外部世界的共鸣,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恐慌,进而对社会正常秩序、公众根本利益以及政府公信力和职能运行产生严重威胁。政府如果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自动放弃话语权,是导致危机不断扩大升级的重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危机事件的有效控制和处理。

(2)被动处理,响应速度慢

在对于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国政府往往采取的是被动的处理方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事件的处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偶然性,缺少成型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然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破坏性、扩散性以及不确定性,对政府处理危机事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在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技术、法规都存在诸多不足,也使得处理网络舆情诱发的危机事件管理经验水平比较低,因此当地政府在危机爆发时,不仅不能满足公众对知情权的要求,而且更严重的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政府的声音缺失或滞后,给流言及谣言的传播留下足够的空间。就如同祀县钴60事件,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政府都没有就相关事件做出解释和说明,错过了影响和控制舆论的黄金时期,使得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像在坐过山车,严重影响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3)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理手段单一

受传统思维惯性的影响,在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政府也常常会采取传统的办法来处理。一是拖,祀县钴60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采取了拖延手

段,认为网络言论是虚幻的东西,无视其中的社情民意,认为没有必要公开信息。直到事态无法再拖下去的时候,才召开新闻发布会。二是堵,瓮安事件后,当地政府采取了封城、封(互联)网、切断对外联络、删除网络上的非官方信息、等方式应对舆论的压力。三是删,利用技术手段,把不利或负面的留言,统统删掉。祀县钴60事件后,对于网络上的谣言,仅仅采取删除的做法,反而更让群众猜疑,更质疑政府在掩盖些什么。单一的危机处理手段,只能让政府在处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集体失语的尴尬沉默只能让舆情更加喧嚣,使网络这个“减压阀”处于紧张状态,一触即发。

(4)主流媒体在网络空间的引导缺位

尽管我国网民已达3亿,但对网络信息利弊加以甄别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无疑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当前一些重大的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由于受到新闻传播管理方面的一些限制,总是不能在第一时间抢先报道。特别是当前许多所谓的“网络热点”集中于社会阴暗面,大多数传统媒体对这些己经在网络上讨论的热点问题或采取回避的态度或反应迟钝,很少有主流媒体组织专家或者以新闻发布会等方式进行释疑解惑。相反,现在许多恶性违法事件及重大事件得以披露和解决的模式大都是网络舆情已经沸反盈天、喧嚣之极,进而引起社会的关注,官方媒体经过核实调查后跟进报道,最后政府部门介入。这种保守、被动的运作方式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媒环境下,往往带来的是远比正面言论传播快、波及面广的负面言论及谣言。典型的钴60及瓮安事件都是在发生后,才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及报道的,但是事件己经发生,给社会及政府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4.国内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政府部门危机意识淡薄,对舆情重视不足

对网络舆情没有危机意识,便是最大的危机。尤其是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的加大,加上网络的放大作用,将危机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已经处于了一个危机频发的风险社会。然而,政府管理人员对于网络舆情缺乏危机意识。网络成为了人们言论的集散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舆情,一方面政府可以从中了解社情民意,另一方面在网络舆情中又存在着潜在的危机,如果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缺乏危机意识,对其重视不足,听任其发展,就会给谣言和虚假信息留下生存的空间,不仅影响到政府部门的形象,更甚者会在社会上造成突发事件,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特别在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时,极易导致人们的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正如在祀县钴60事件中,当地政府就是缺少抢机意识,对网络上流传的谣言听之任之,才会导致最后的逃离事件。

(2)信息公开及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没有任何东西比秘密更能损害公众,公众不了解情况,就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当今许多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都是由于信息不公开,公民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引起的,知情权是指人们享有的知悉、获取官方和非官方信息的自由,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基础。在过去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往往从保护社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暂时封锁消息,在认为合适的时候才公布消息,然而,在网络时代,主流信息的不畅,会导致更恶劣的后果,谣言四起,引起混乱。例如祀县钴60事件和贵州瓮安事件,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地公开信息,给人们以公开透明的信息,反而会增强人们对政府的信心,阻止事态的恶化。在法律上,虽然很多地方在本地的信息公开立法中明确使用了公民知情权的概念,如《广

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一条规定:“为保障个人和组织的知情权,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增加行政活动的透明度,监督政府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上海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第一条规定:“为了建立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知情权,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监督政府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依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但最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却没有采取这一立法方式,没有明文规定公民的知情权。这样一来,公民的知情权便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需求越来越强;另一方面,公民的知情权在法律上却找不到相应的法律支持,而这也必将导致行政信息公开缺乏相应的“正当性支持”,影响行政信息公开工作的推进。

(3)舆情监测分析手段落后,危机预警迟缓

危机前的网络舆情监测,有利于危机预警,从而及时展开危机预防与应对,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失。只有做好舆情的监测,才能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主动权,了解动态,提前界入,将不良舆情处置在萌芽状态。事实证明,在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甚至在结束之后,都能够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搜集达到对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尤其是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更为明显。近年来,在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都能发现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来表达自己的过激情绪或是煽动他人情绪,甚至通过网络来串联。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舆情预警系统的研究还不多,舆情监测的手段比较落后,很多舆情信息是依靠网络管理员或者信息安全人员人工监测的,这种方式显然不适应网络舆情监测的需要,导致了舆情信息滞后,危机预警迟缓。

(4)网民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及法律约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网络的匿名状态下,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人都深受其害,人人都侵害别人。当然,匿名性也导致了很难在网民身上建立责任感,导致其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任。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对某些内容的传播进行限制和禁止。然而对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而言,往往呈现了明显的弱规范性,从而导致了网络行为失范、不良信息的传播以及虚假言论的泛滥。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要仅仅从技术上来控制网络传播是不可能的。网络活动或行为缺乏法律的约束和制约,严重削弱了网民在思想、道德层面所产生的效力,使得各种信息、思想在网上泛滥,成为诱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且在网络舆论危机发生时,又往往缺少主流的正确舆论引导,使得虚假言论获得了人们的信任,例如瓮安事件及祀县钴60事件中,由于缺少政府和主流媒体正确舆论的引导,虚假信息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从而导致了危机事件的发生,虽然在事后,

对散布钴60事件谣言的人员进行的处罚,但也是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治安处罚,并没有专门的针对网络行为失范而制定的法律法规,试想,如果谣言没有造成危机,是否就不会受到制约和处罚,是否只有造成了伤害,我们才能着手处理。

(5)政府和民众缺乏畅通的沟通渠道

渠道的畅通可以使各方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可以在第一时间澄清事实、缓解压力、解决矛盾,可以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妥善处理突发问题。而畅通的沟通渠道就需要政府不仅设立有沟通平台,更要有积极的回应机制,“公共决策回应程度如何不仅体现了一个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决策的国家民主

化程度,而且也是政府公共管理高效率运作的重要内容”。危机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过程,正如里杰斯特所言:“对交流的有效管理如同处理危机本身一样重要。”政府只有采取真诚的态度与民众沟通,才可能在民众中达成对事件的共识,使事件的真相被公众所了解。正如在瓮安事件中,如果当地政府部门早点采取与民众沟通的方式解决,使民众早日了解真相,也许到最后就不会发生群体性事件了。

(6)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协调机制不健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缺乏专门的常设机构来从事危机事件的处理工作,一旦发生舆论危机事件,至多临时抽调相关部门人员,组成的临时的处理小组或机构,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加之目前政府部门交叉重叠、机构复杂的情况比较严重,一旦发生舆论危机,又缺少主管危机的部门牵头,经常因为权责不明、管理缺位,造成互相推该、消极应对的局面。在分工体系中,可以介入互联网管理的部门和机构包括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教育部、公安部、安全部、国家保密局,甚至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工商总局、国务院法制办也担负了部分职能。在实际运作中,有影响力的运营商甚至某些个人也能直接干预互联网的内容。多头介入,难免偶尔碰撞,偶尔又遭遇真空。

此外,政府部门缺少专业的舆情监测和分析人员,舆情监测有利于对舆情内容进行分析和比较,以确定公众对于某种政策或者事件的态度,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例如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与兰德公司签约,让这个著名的智囊公司来帮助做舆情分析工作。而我国也正在超这个方向努力,逐渐建立起来的舆情研究机构也不断提高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和处理应对水平,但是又往往由于从事政府危机处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危机管理的专业背景,缺乏正规的、系统的危机处理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舆情危机的处理能力。

四、我国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完善对策

1.要增强网络舆情危机意识,公开透明政府信息

当今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透明化的媒介社会,再不是以前那个可以靠封、堵就可以稳定危机的时代了,政府不可能像信息不发达时代那样,遇到问题先“内部消化”,再选择告知或不告知公众,这种思维天然地将政府与民众隔离,信息的不透明只能使政府承担更大的社会成本。对于政府来说,一方面要增强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对于网络舆情要时刻保持警醒的态度,另一方面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谣言止于公开。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障民主权利,维护群众利益。实行政务公开,就是为了老百姓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只有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向广大公众提供他们最想了解到的真实信息,减少公众的猜疑,同时也更显示出政府对民众的透明性,增强公众对政府的公信力。政务公开要遵循“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原则,给人民一个透明、阳光的政府,消除官民误解,增强凝聚力。

对于信息公开的具体做法:(l)建立官方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地发布民众渴望了解的权威信息。现在网络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人民用网络来显示舆情,那政府也应用人民最熟悉的方法来应对,建立官方网络平台,可以使人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到权威信息,使流言消失于无形。平台信息要及时更新,才能满足人们了解政府信息的需求,当然,这也需要有完善的舆情监测系统,才能及时更新、回

答人们的舆情问题。(2)建立官民沟通平台,对于信息公开,除了要政府主动公开外,还要有一个政府与民众的沟通平台,使人民可以平等与政府对话,向政府提问,避免了新闻发布会这种大型繁琐的程序,使人民方便快捷地了解到政府信息。同时,对于一些只涉及部分人和事、不必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参与的事项,在平台上采取依申请公开的方式,也会大大缩减办事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保障公民的知情权。(3)从完善法律法规方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法律法规的缺位,是公民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的重要原因,在网络舆论传播手段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只有有法律的保障,依法做到“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用法律规范政府违规行为,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完善相关司法制度,规范网络空间

虚拟的网络环境,匿名的面具使人们忘记了现

实生活中的身份,随意在虚拟世界里畅游,早在1993

年,美国的《纽约人》杂志就曾刊登了画家斯坦纳

的一幅漫画:两只狗坐在电脑前上网。意思是说:“在

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充分体

现了网络的隐匿性特点。正是网络的这种隐匿性,

使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的对自己的或与自身利益

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发表评论和看法,在

这种情况下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若被一些别有

用心的人和境外敌对势力有意掩盖真相或进行肆意

歪曲,就使一些网络舆情因具有偏差而成为不良舆情。随着网络参政的日趋发展,利用网络破坏政治稳定、政治安全的事会逐渐增多。因此,对于规范互联网立法是势在必行。网络立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限制网络信息的发展,更不是为了限制网络言论的自由,而是要推进网站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过滤不良舆论。政府采用法律和政策等手段,对网络的管理活动实施有效干预,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违规处罚。

3.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对于网络这个充斥大量信息的虚拟海洋来说,缺少把关人会导致网络信息过剩、泛滥,甚至充斥着垃圾信息,因此,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要强化“把关人”一网络编辑和论坛版主的作用,不仅要筛选过滤不良信息,在充分尊重人们言论自由、允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的同时也要进行积极的疏导和引导。(1)“把关人”可以利用自身在网络传播中的地位,对网络言论实施分类管理,对于有益的言论,网络媒体应该大力提倡和宣传;对于大量存在的“中性”言论,应保证传播渠道的畅通,是网民充分享有言论自由权利;对于一些总体无碍,但又略显偏激的言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必要一棍子打死;而对于那些危害社会稳定、破坏民族团结、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教唆犯罪的有害言论要坚决不容,及时发现及时剔除,根据情况还可向舆情信息工作部门及时汇报。

(2)网络论坛是网民交流讨论最活跃的场所,版主管理是网民言论管理的最直接的方式。版主一般具有删除、转移、编辑所有违规信息,以及取消违规者张贴信息和访问网站的权利。因此,如果将论坛看做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空间的话,版主就是咱们的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就是一个把关人的作用。不仅要制定合法、合情、合理的“版规”,对言论话题进行设置和引导,对论坛内容进行审查,对不合要求的帖子进行删除。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论坛版主,虽然都有删除不良信息的权利,但是也应尽量在对不良信息删除后,有相关的公示说明,以防群众产

生政府封堵消息的误解,引起社会混乱。

4.建立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准确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不仅是现代政府进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各部门全面掌控社会动态的重要来源和渠道。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是控制舆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制止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事实证明,在一些危害社会稳定的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甚至是结束之后,都能通过对舆情信息的搜集达到对事件的预防和控制的目的,尤其是在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更为明显。近年来,在一些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都能发现一些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过激情绪或是煽动他人情绪,甚至通过网络来串联。首先,政府应积极建立网络焦点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机制,可建立网络舆情权威监测网站,依赖一定的监测软件,对主题等进行跟踪监测。获取网络焦点信息,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建立积极的诉求一回应机制,使网络民意在现实决策和监督体制中得到反应,避免舆论危机。其次,政府可以和专门的舆情监测机构合作,将舆情监测分包给舆情机构,当有不良舆情出现或焦点舆情出现时,由监测部门上报,再由政府应对,这样既可以避免政府单一划分部门来管理,减少管理成本,又可以使舆情监测专业化,预警更准确。例如我国现己建立了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北京交通大学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等,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2005)设计开发了方正智思舆情预警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中科天矶公司(2008)依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设计并开发了天矶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我国的网络舆情监测及预警有很大的帮助。最后,要建立网络舆情的分析应对机制,根据舆情监测提供的数据分析,将网络舆情进行整理分类,对于涉及到的部门,应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及时做出应对方案,以应对危机的发生。

5.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危机处理

由于网络社会的智能性,以智能对智能,采用技术手段来预防其可能产生的问题,从而避免其造成的影响和后果,也是网络舆论控制一个不可避免的方式。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如建立网络防火墙、信息分级过滤系统,对网络上那些有关群体性事件恶意炒作的信息,有关群体性事件报道和评论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影响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的信息,予以删除。一方面我们要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不良或非法的信息内容进行过滤,阻止或中断用户对其访问,目前较常用的有协议还原技术、路由过滤技术、网关过滤技术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根据舆情热点信息,对虚假、负面信息等进行删除,但是对于己经出现的信息进行删除过后最好进行公示或说明,以防止出现类似钴60事件,误认为是政府为了封堵消息而删除的信息。因此,应将情况说明,使人民群众了解真实情况,以稳定人心。

6.建立整体协调机制,提高应急指挥能力

通过设立综合性决策协调机构和常设的办事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管机构,在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当突发事件到来时,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效率,采取有计划的步骤,沉稳地面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保障网络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安全,同时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7.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媒体作为公共传播机构,对维系社会秩序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我国现阶段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非稳定状态”的危机事故频

发。如果让社会公众的观念经常处于一种无序和混沌状态,整个社会的公共舆论就会失去一个赖以维系的中心,差异性社会主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也就势必成为然。而公众舆论具有可控制性和可引导性。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媒体在危机事件的处理和应对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传统媒体已经在舆论控制和引导方面有了很多经验,而网络媒体又提供了传统媒体所亚需的强时效性与高度互动性,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在优势互补中可实现双赢。因此,当面临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时候,网络媒体应与传统媒体合作,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及时披露信息,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在网上或主流媒体上刊发,解疑释惑,维护网上正确舆论导向,化解危机。舆论引导贵在未雨绸缪,要对已经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进行分类梳理,总结不同类型事件的宣传报道经验,制定预案,提前做出对策。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反应要及时,变被动为主动;引导要有方,变坏事为好事;处理要果断,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8.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反思及反馈

网络舆情在很大程度上是现实舆情在网络上的反映,也是现实矛盾、问题在网络上的扩大化,各级政府要建立起干部问责与纠错机制,明确公务人员危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对其行为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查和监督,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读职。应通过公正严格的司法程序,惩处对各类事件负有直接重大责任的政府官员。伴随着政府“舆情危机”进入淡化期,要做好政府舆情信息的跟踪和反馈工作。舆情信息的跟踪包括追踪、回访、救助、落实以及全程监控,这是防止政府舆情危机再度发生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并关系到政府“舆情危机”长期处置效果,对于处理好有关事件和应对复杂局面具有重要作用。政府舆情信息的反馈包括内部反馈和外部反馈。内部反馈主要是指在舆情信息系统内部以简报、通报、评比、表彰、培训、考核等手段为主,对相关的信息汇集和分析工作进行必要的总结,提出进一步的工作要求;外部反馈是政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后,党政部门根据舆情信息,有计划地组织新闻发布等活动,及时引导社会舆论、以平定事态、稳定民心。

二、网络媒体危机处理策略

1、“第一时间”策略

2、“领袖”策略

3、“议程设置”策略

4、“金字塔”策略

1、“第一时间”策略

第一时间?--事情刚发生,没有被局外人知晓、人们对事件的认识还处于空白的时刻。

要在这段时间主动发布信息

好处:树立政府形象、百姓了解情况、满足媒体、辟谣

如,非典时期,广东省和新加坡的不同做法和经历

核心:越快越好。

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审计清单”事件

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反应速度一定要快捷,在第一时间做好最坏的打算,并为其开展相关处理措施。反面例子: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中,三鹿本应该避免一场大难,但行动太慢而招致了灭顶之灾。相比之下,伊利和蒙牛却好很多,在处理事件的速度上表现出了非凡的速度,让很多国际公司都叹为观止。他们看到事态不妙,几乎在一夜之间在全国最权威的媒体上发布相关通告,并把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及整改措施公布给社会公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即便蒙牛董事长牛根生的“万言书”并没有带来正面效果,但总体上还是让公众看到了蒙牛“诚实”。

2、“领袖”策略

危机时期,政府的话

由谁来说?很多政府部门由政府新闻

发言人来说。

专家建议:应该由政

府部门中权力最大、威望最高、最有

说服力的人来说。因为,从以往的经

验看,级别越高,发挥的作用将越大。

如:山西王家岭透水

事件

3、“议程设置”策略

就是政府在媒体危机状态下,积极设置议程,要让媒体的报道“议程”能够围绕政府的意图进行。

具体做法:

一是外部权力团体,如政党、官方主管部门等;

二是特定利益团体,如关系到大众媒体命脉的广告商等;

三是同行业的竞争者;

四是公众,特别是重要的领袖人物;

五是重要的“其他力量”

重要公众、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共同关注政府议题,减少杂音,整合力量。

如:1998年3月19日,

朱镕基的履职新闻发布会

4、“金字塔”策略

把对象分成A类重点,B类一般和C类次要三个等级, 有重点地分主次地对待。

A类是很可能发生的网络媒体危机,如产品质量、媒介关系、环境变化等;B类是有一定可能但又不是很可能发生的网络媒体危机,如被盗窃、合作伙伴违约等;C类是很少发生

但又不是不可能发生的网络媒体危机,如产品被投毒、水管爆裂等。

如“湛江经验”

2007年 8月12日凌晨4时,湛江大暴雨要引发大地震的谣言在受灾严重的乌石、北和等镇村四处流传,引起当地群众的恐慌。

政府决定,广东省气象局及时通过气象短信平台发布辟谣信息,迅速稳定了灾区民心。

5、及时通报处理事件的进程

在危机事件中,通报结果并不是说把事情全部处理完毕之后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就完了,而是对处理的每个阶段性成果都应该进行通报,让公众看到企业对此事件的处理进程。

在这一点,肯德基和高露洁曾经做得相对较好。几年前,肯德基身陷“苏丹红”危机时,他们对事件的处理方式非常及时而透明,并且每当处理一件事情后都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公布结果,快速安抚公众的情绪,得到了良好的公关效果。高露洁也表现不差,在多年前的“致癌物”事件中,他们同样把事件的进程及时予以通报,甚至当时的电视广告全部换成通报信息的渠道,把及时通报做到极致。后来,蒙牛也有效利用这一做法,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通过电视广告向公众及时通报相关处理进程,同样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网络舆情论文: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中文摘要】随着高校网络舆情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网络舆情现状和引导也显得尤为重要。高校网络舆情有很多优点,如能提供“原生态”舆情基础,有利于学生思想的真实表达和对学生心声的准确把握、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对政府官员的监督、通过“意见领袖”能淡化过激言论,缓解渐趋紧张的社会矛盾。但是作为“双刃剑”,网络舆情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网络“把关人”缺失导致网络虚假信息泛滥、“意见领袖”的恶意引导引发“蝴蝶效应”等。本文分五章内容,在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后,从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论入手,全面介绍了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运行过程、对社会的双重影响及其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和经验。之后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一份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为切入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阐述 了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和成因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与内容,并从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学校信息发布、建设好一批高校红色网站、培养网络论坛的“意见领袖”、从技术上防范有害舆情的传播、提高网络道德,强化自律机制这五个方面叙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方法。 【英文摘要】As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coming into full swing, the importance of its status quo and further supervision becomes self-evident. Undeniably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re found especially effective in offering first-hand public opinions, helping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y and appeals of students, even in providing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government policy-making and public supervision over government officials, softening radical remarks so as to ease the increasingly intense social conflicts.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seminars on network prove to be insufficient with regard to its prevalent false information directly caused by the absence of official supervisor, and the butterfly effects rising as a result of some ill-intentioned seminar hosts. This article, designed in five chapters besides the abstract and introduction, cuts in first from a theoretical point of view, followed by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concept, conten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process, dual effect exerted on the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experience of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A survey on the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upported by most-discussed events on internet, makes it possible to explore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into the status quo and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by public seminars on campus network. The article also constructively points out principles and contents to guide

舆情应对机制方案

天桥乡换届工作舆情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预案 为做好全乡换届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处置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换届舆论环境,根据县乡换届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1、准确把握、快速反应。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2、加强引导、注重效果。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全县、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3、讲究方法、提高效能。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政府网站》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 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4、严格制度、明确职责。完善换届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组织机构

舆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乡纪委、综治办、司法所等单位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乡换届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单位。乡党委成立换届舆情突发应急处置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乡党委书记任组长,成员单位负责人任副组长,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应急处置工作的协调、指导及联席会议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职责: 1、根据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单位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 2、审定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 3、对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 4、依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责任单位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5、落实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应对机制 (一)建立舆情监控信息员队伍。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业务的干部担任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换届工作舆情实行24小时监控和引导,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干部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与引导 前言: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中国网民中,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加的网络舆情中,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大学生们很乐意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与认识。在对许多社会大事件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的身影,可以说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特别大。大学生网络舆情优点十足,能为政府提供正确的决策方向,有效的缓解了社会矛盾。但是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十分庞杂,大学生的心智都不是很成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实信息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现状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高校重视的是大学生英语及其专业课的学习,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不到位,所以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重要。 一、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 1、大学生已成为网络舆情的主力 根据某项对大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关注的方面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关注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音乐电影等。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日益普及,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了解社会,表达舆情的重要平台。在当前网络舆论传播平台日益成为大学生主要交流渠道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生成力量和影响对象,其关注的方面多种多样。 2、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主要是刚成年的孩子,他们的特点是个性张扬,善于发现新事物。他们对于网络新事物具有以下特点,首先他们具有主动性和自发性,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去回应并且做出自己的评论,说出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他们的看法具有相似性,可能是由于他们接受的知识还有文化熏陶都近乎相同,他们对于热点事件的看法都进会相同。最后就是他们的评论会带有个人情绪,主观意识太过浓厚,而他们的言论也可能会影响其他人,使事件发展更加激烈。上面的那些特点是网络舆论成为了双刃剑,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更清楚的让人们明白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明确其发展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网络舆情表现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积极的网络评论有利于网络健康,会促进事件的发展和解决。比如说明星吸毒事件。随着国家对毒品管理的严肃,我国公众人物吸毒事件也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随着柯震东,张默,房祖名,李天一等明星吸毒被抓,社会舆论风极一时,他们被网友批评,网络上各种斥责声,网民的舆论有利于大学生的教育,让他们不至于在追星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而走上一条不归路。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网络舆情专家:如何有效引导网络舆情的发展 济南网拓广告公司CEO熊龙先生从事网络营销十余年,网络舆情研究5年多,凭着他独树一帜的见解、专业的水准以及极具个性的人格魅力,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创下了不小的影响力。对于网络舆情,熊经理可以说是山东网络舆情领军人物,从他专业的视角来看,舆情并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原来舆情可以转变成一种外在动力,话不多说,那就直奔主题,让熊经理带领我们走进网络舆情新世界! 网络舆情不是简单的删和堵,应该把引导放在首位。 记者:首先,熊经理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吧,让大家对你有更多的了解。 熊龙:我是03年从事网络营销这个行业的,像很多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干起,05年开始做网络广告,当年山东各地市的信息港广告主要就是我们那个团队在做,07年的时候团队的成员都希望我能够带着大家出去创业,但是我选择了对企业忠诚,09年不得不选择自己创业,于是成立了济南网拓广告有限公司,开始涉足网络舆情这个行业。 记者:你为07年没有带团队出来后悔吗? 熊龙:如果那个时候出来确实会少走不少弯路,但是没有什么好后悔的,人生要经历不同的阶段,这都是人生的财富。 记者:说说网络舆情吧,首先熊经理解读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熊龙:网络舆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网民对公共话题的讨论或者自身利益的诉求,说到网络舆情,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词叫网络舆论,两者是有紧密联系的,当舆情集中爆发的时候就形成了舆论,舆情是无所谓真伪,但是网络舆情却有被操作的可能。现在很多企业和政府部门面对网络舆情还是用传统的堵和删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实际上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很快,传统的删和堵已经不能有效阻止网络舆情的传播,相反会进一步刺激网络舆情的发酵,所以网络舆情最好的方式是引导。 致力于做山东最专业的网络舆情服务商。 记者:说到网络舆情的引导,那就请熊经理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析一下“引导”的真正含义。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网络具有全时、无界、互动的特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结构,信息单向流动变成了双向沟通。公民在网络上可以自主发表言论,反映利益诉求,网络成为社会舆论表达的一个重要窗口。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 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媒体舆论要引导,引导谁?引导什么?媒体舆论要引导的是公众,引导公众的实质是引导和化解公众情绪。许多突发性事件本身不是危机,只有不能及时处理好,及时引导和化解群众的情绪,才会酿成危机。 地方政府要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首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作为,及时、适度调整网络舆论引导策略。变被动为主动,立足于“疏”和“导”。综合运用政府行政管理、政府立法管理、技术手段控制、网络行业和用户自律等多种管理方式。 二积极建设主流媒体网站,强化舆论引导。加强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建设,努力增强与公众互动的功能,增强政府与群众沟通。 三、创新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制度, 提高网络舆论应对能力。如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布制度等。通过网络即时、主动、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尽快澄清虚假信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遵循“双进入”,危机处置小组和临时新闻中心。对公众的第一期待要亮明态度,第一处置要公正,第一时机不错失,第一情绪要化解。严格技术管控,防范有害舆论的传播扩散,打击网络犯罪。创建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搭建政府与公民沟通互动的平台。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网络舆情讲课稿 引导络舆情讲课稿 以上,是不到三个月以来,在上的关于干部的热点问题,引发的关注度比较好,虽然我们的省市组织部门采取了应对,但仍然使民对我们干部工作中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质疑。对党的形象和干部队伍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从这几个事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发展的同时,络已经成为舆论生产和发酵的平台,涉及干部负面的典型越来越多,造成了民先入为主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特别是损害了这几年来,我们干部制度改革的成果,直接损害了党的形象。在座的各位都是县委书记,不仅要把所在的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抓好,还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还要必须认识络应对重要问题的紧迫性。及时有效应对上干部舆论,保证本地舆情不影响全国组织工作。因此,源朝同志要求,在这里,要把这一问题,严肃的讲一讲。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建立络舆情的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各位都是县委书记,要按照守土有责的原则高度关注涉及干部和干部络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络舆情检测、发现和反应机制。真正做到及时关注,及时发现,及

时报告,为及时快速处理络舆情赢得主动。源朝同志还特别强调,要安排专人负责。对重点的热门站和社区,特别是都市类的报刊站,要实行24小时的不间断检测。要及时检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有关干部问题的,要密切关注这类报纸对本地的有关事件的报道。对发现的负面舆情要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把负面舆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防止扩散,报告当地的组织部门。 第二,要及时处置,有效引导、有效应对络舆情。各地要抢抓络舆情的最佳时机。对上反应的问题要迅速查核处理。对反应属实,确有问题的,要及时公布查核的结果,用于承担责任,实事求是的作出说明。对有误解和不明真像的,要通过组织记者采访,新闻发布会以及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的作出正面的回答,主动的正确的引导。对错误观点和行径,要有理有据有节的进行批评和指导。对恶意损害党的形象的谣言,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驳斥。该封堵删除的要坚决封堵删除。决不能听之任之。 第三,要制定应对预案,掌握工作的主动权。各地要在干部的任用和选拔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可能产生的社会舆论。要精心研究主动策划,早做准备,制定相应的预案。要对民关注的事件,社会发展的态势

网络舆论引导

浅议新兴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媒体,无线通讯等新兴媒体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当前媒体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特别是中青年群体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论也更容易形成,如何在新形势下,掌握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问题的提出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兴媒体发展到今天,由于它传播的平等开放性,使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今天的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大家的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畅所欲言,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进而对我们的政府或者是社会组织和个人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当然也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削弱了网上言论发表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许多虚假信息,负面舆论肆意传播,这对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二、新兴媒体传播的规律和特点 1、传播主体多元化,个人和社会组织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空前提升。

在传统媒体统领舆论市场的时代,舆论的主体较为单一,普通民众并没有真正的话语权。对此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这样说道:“世界历史只不过是伟人的自传。”他认为,少数英雄、权力人士和名人塑造了我们的集体命运。但是这一理论因为网络而得以改变。传统媒体从上到下信息传播方式已经不适应今天日益公平的对话格局,取而代之的是双向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这种平等的对话模式才使的普通民众也享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今天很多舆论的声音都是自下而上来自于我们的草根网民。从杨达才到雷政富,从杭州飙车案到深圳飙车案,29岁县长到杜泽勇,等等这样的一些网络事件,我们可以感受到,5亿多网民每一点唾沫星,都可以是澎湃巨浪;每一声轻轻的叹息,就可以是慷慨悲歌;每一次不经意的鼠标轻击,就可以是一次空前的围观事件。有人形象地将这个时代称之为“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互联网和通讯网既是一种传播方式,也是一种彻底改变民主进程的工具。这种媒体的互动性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公众舆论表达、政府治理和决策。 传统媒体不再是新闻发布的唯一渠道,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无线通讯网络,通过贴文、博客、播客、微博、手机短信等形式发布信息、形成舆论甚至进行动员组织。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而网络主体的广泛分布也导致了它构成的复杂性,除了普通的网民,还有在其中发挥强势导向作用的网络意见领袖,另外还包括门户网站等网络媒介组织。这些都是我们说到的网络传播主体。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

网络舆论引导协调联动机制的构建随着公民政治素质的提高,人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断高涨,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媒介发表自身对某些社会现象、公共政策乃至突发事件的看法和意见。这使得政府能更为直接和便利地掌握社情民意,有利于做出更加贴近民意的公共决策,大大增强了决策的透明化、民主化、科学化。网络舆论还可以加强公众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对于各级政府树立执政形象、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办事效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的快速发展,给党和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能否处理好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引导网络舆论和谐,进而增进党群和谐、干群和谐和社会和谐,将成为衡量各级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创新网络舆论引导的治理结构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扶持主流舆论网站的建设,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力度,贯彻“突出重点、办出特色、形成合力”的原则,以建立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影响力的网站,使之在网络舆论中充当“领头羊”的角色,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坚决克服多家齐头并管的局面,多头管理只会造成部门间互相推诿、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的尴尬和被动局面。 其次,网络媒体是网络舆论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党和政府对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都要通过网络媒体才能起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责任感与网络舆论的引导有直接的关系。 最后,特别是我国未实行网络实名制,政府对人的管理要实现“从虚拟到现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引导网民自发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操守,特别要发挥中国互联网协会的管理作用,要继续加强组织、协调工作,进一步完善行业自律规范,为会员需要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为政府决策服务,为我国的互联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健全网络事件的处理机制 首先,健全网络舆情常态预警机制。对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反馈,做好预警防范。一方面,建立信息报送工作制。我网络舆情中心设立了舆情信息监看与报送小组,每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和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 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 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 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最新网络舆情工作制度培训资料

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高度重视“网络问政”,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互联网联系群众、沟通民意的桥梁作用,进一步拓宽网络民意表达和诉求渠道,重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把网络民意真正落实到政府部门具体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特制瓜州县审计局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制度。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建设系统与网民互动交流制度,深入了解民意、体察民情、汇聚民智,及时做好网络舆情回复,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作风建设等活动,促进解决民生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平安瓜州”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领导小组设置 成立瓜州县审计局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小组,由局长王鸿勇同志任组长,副局长刘兴中和经责办副主任王玉春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雷晓玲为成员。网络舆情管理职责:每天上网浏览“瓜州县审计局”网公众留言等瓜州县主流网站的论坛,关注网络舆论,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以单位或个人身份积极参与发贴或跟贴,在线引导网络舆情。负责涉及审计系统的网上相关信息收集、编制、报送等工作。 三、办理流程

1.受理留言。网络舆情管理员对瓜州政府网公众留言板、瓜州审计网、瓜州论坛、瓜州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发现涉及瓜州县审计局职责范围内的群众投诉、意见和建议,及时予以下载登记及时向局领导、政府报送,并在第一时间予以积极回应。 2.批办留言。对上报的内容进行审核,确定需回复的留言信息,经局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提出办理意见并批转相关单位或人员办理落实;对需要多个单位办理的进行协调,明确牵头领办单位。 3.办理回复。相关单位或个人收到批办的意见后,对网民留言所涉及的具体事项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处置。回复办理情况及回复意见要在3日内以书面形式报送局、政府。 4.跟踪督办。审计局对批转出去的留言办理件进行跟踪,对未按时办理或不按有关规定办理的承办单位或个人进行督办,确保问题按期办结。 5.审定回复。相关单位上报的书面回复意见,经局领导审定后,由指定的网络舆情管理员将答复内容通过网民原留言的网站进行反馈。回复的时限为网民反映事项后3日内,确需延长办理时间的不得超过5日。 6.立卷归档。办公室对网民反映的问题、意见、建议的原始材料、本单位的办理情况、交办回复记录、领导批示件和其他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要及时立卷归档。 7.监督检查。对单位网民留言答复情况进行跟踪登记,对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传媒技术迅速发展并广泛普及,特别是网络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播客、聊天评论等网络平台很容易使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成为摆在宣传文化系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让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网络舆论的特性 (一)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网络媒体是一种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网民在网络上有较为宽泛的话语权,能够随意地发表观点,表达看法。高度自由的网络舆论不时地催化产生突发网络舆论事件。 (二)网络舆论具有较强的扩散性和影响力。 因网络开放性强,网络舆论的扩散速度快、影响力大。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网络舆论强大的扩散性,使得一条普通的消息可能被迅速放大,引发社会大众的关注,甚至引发一场舆论哗变。 (三)网络舆论的负面信息较易受人关注。

网络舆论的整体形势好的,特别是各级主流媒体通过各种形式宣扬倡导真善美和社会的进步,但受当前社会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性的影响的影响,人们对负面舆论的关注成度甚而超过了正面舆论,特别是网络权力腐败、野蛮执法、暴力案件、不法行商等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丑恶现象更易引起网民的兴趣和关注,多数情况下,网民会情绪性非理性化,很多时候对问题的探讨往往演变为谩骂和损人,甚至是极端的人身污蔑与攻击,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 二、当前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意表达负荷过重加大了网络舆论引导难度。 在常规渠道不能完全满足民意表达需求情况下,各方面的意见意愿表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涌向互联网,致使我国的网络承载了过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发达国家网民主要把网络作为实用工具,而我国网民则将网络视为重要的舆论平台。尽管西方总是攻击我国的网络管理,但事实上我国的网络舆论发达程度在全世界是很少见的。在我国,网络已日益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舆论交锋的主阵地。在客观上给我国网络舆论引导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大增加了网络舆论引导的难度。 (二)政府公信力不足及在网络的“弱势”加大了网络舆论引导难度。 网络既是虚拟的社会,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近年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信息集散地。大学生经常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情绪,与他人交流观点。但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又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因对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不够而受其影响,故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本文以“大学生网络舆情”为切入点,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和现状的分析,探寻大学生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而对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提出对策建议。 标签: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 一、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展及特点 2015年,中国网民已多达6.49亿,大学生是其主要力量,也是网络舆情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舆情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网络的普及使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网络舆情中来,因为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也更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对各大社会热点问题的评论中,都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的身影,网络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看法的平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从网上购物、交友、找工作到思想交流和闲置物品交换,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深深影响了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难免会受到一些不良、不实信息的影响,从而不理智的对待一些问题。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主体现以90后为主,他们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一些90后的特质:总体上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目标明确、乐于发现接受新事物……。这些特质也体现在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中: 1.自发性与互动性。在某一社会热点事件爆发之后,便会有众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通过各类平台直接发表,其他人也会纷纷浏览并跟帖发表自己的看法。 2.相似性。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相似以及所处群体的相似性使大学生群体对事件的看法趋于相似。 3.广泛性与匿名性。各类事件一经网络发布,立刻就会获得巨大的点击数量以及转载和匿名跟帖评论,并迅速被更多的人所熟知,网络舆情大规模爆发。 4.情绪化。由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个性张扬善于表现的特点,在一些特定的事件爆发之后,他们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而这些看法有时会带有主观情绪甚至冲动情绪,这些言论又会影响其他人,引导他们的言论向此方向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

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75734144.html, 当前网络舆论引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伍一帆 来源:《声屏世界》2017年第12期 摘要:在当前的舆论生态中,传统主流媒体是舆论的主要引领者,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而网络舆论出现了不确定性、引导能力弱、价值媚俗等问题,需要网络舆论引导者建立预警机制实现精准引导,双向交流实现正面引导,多种视角实现贴近引导,遏制谣言实现及时引导,端正价值观实现理性引导。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问题对策 舆论是公民在某时间与地点,对某行为公开表达的内容,基本趋于一致的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总和。①它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既可以约束个人或群体的行为,同样也可以鼓励个人或群体的行为。新闻媒体之所以在社会生态中地位重要,就因为新闻和信息传播是形成舆论的基础,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的媒体舆论生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传播主体越来越多样,舆论生态也越来越复杂。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舆论生态呈现哪些特征? 一、传统主流媒体是舆论的主要引领者。我国的传统主流媒体是指现有的党报、党台、党刊和国家通讯社等。这些媒体肩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职责和使命,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和喉舌,是舆论引导的主力军。这些媒体有着成熟的舆论信息发布机制,形成了完善的舆论信息发布渠道,具备健全的舆论信息发布把关体系,能够保障正确的舆论方向,具有高度的公信力、权威性。这些媒体有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者,他们发布的舆论信息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手段多样、可信度高。职责所在、机制保障、人才聚集是传统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天然优势。在舆情迷雾中,能开风气之先河,在舆论纷争中,能一锤定音。如广播电视媒体有声音、有图像、有现场,其发布的信息具有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可证性,是舆论引导的最有力工具。 二、互联网是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社交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猛,是反映社会舆论、推动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现在的舆论热点多由新媒体发起,然后是传统媒体跟进,最后由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力呈现巨大的舆论影响力。新媒体的舆论呈现出传统媒体不同的特点。一是传统媒体信息的汇集。早期的腾讯、新浪、百度等新媒体都是把传统媒体发布的新闻汇集在一起供用户点击,现在这些新媒体上传统媒体的内容还占有很重的分量。二是个体经历的零散表述。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微博、微信、QQ、MSN 成为个人发布信息的主体,他们发布的信息更多的只是一种个体经历的片段式、碎片化、浅显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思考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思考201O一11探索争鸣 关于建立网络舆情 收集引导机制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近年来,网民数量和规模呈现几何式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fCNNIC1近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关,与经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其监管执法,服务发展,消费维权,自身建设和队伍形象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工作中直接面对企业,私营业主,个体T商户,消费者等诸多人群.如何更加有效快捷地了解和知悉这些人群通过互联网表达的各种诉求,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更好地履行和发挥好工商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 ,建立网络舆情收集引导机制的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观点,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具有直接性,多元性,突发性,隐匿性,扩散性等特点.企业,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消费者等服务对象在互联网中发表各类言论,提出许多问题,迫切需要与_T商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反馈,但由于互联网信息的 海量,未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工商部门不能及时获取相 关诉求,导致信息不共享,信息单边传递,信息不能及时反馈,无法建立信息交流等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互联网信息筛选分析机制,并建立信息沟通交流平台,及早

收集网络舆情,及早研究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规律,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掌握工作主动权,促进工商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口吴明显杨晓彬 选阶段.没有与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相匹配的技术手段.在舆情危机事件 发生后,难以从互联网海量信息中及时有效地获取深层次,高质量的网络舆情信息,往往造成舆情危机事件引导处置_丁作的被动.由于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我们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与研判.从而得精准的研判结论. (二)缺乏快速有效的网络舆情研判分析机制.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机制是对网络媒体上舆情的定性与定量给出的一种价值和趋向判断的过程.网络舆情的研判 工作是一项系统丁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性和持续性跟踪与搜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库:二是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某一特定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研判丁作,任务完成则舆情活动便随之结束.这就需要建立快速有效的研判分析机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网络信息进行科学采集,上报,归并, 整理,汇总,分析和研判.. (三)缺乏预防和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由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再加之管理主体缺位等原因,导致网络舆情的产生,传播,处置,引导的全过程管理机制极不完善.而网络舆情则能以惊人的速度传播, 短时间内得到数以万计 网民的共鸣,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集群效应.这就迫切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预防,引导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 (四)缺乏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引导专业人员.有些部门对网络舆情不够重视,缺 乏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不注重专业人员的培训,不善于和新闻媒体沟通.特别是对 各种网络舆情危机不能进行科学预测,研判和引导. (五)缺乏网络舆情预案演练.从

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新媒体时代强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2013年05月21日10:43 来源:《理论学刊》2012年8期作者:邓凌月杜艮芝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3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日趋活跃的网络舆情对于我国舆论宣传和社会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考验着政府的行政能力。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成为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我们必须正视网络舆情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挑战,实事求是地分析在网络舆情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做好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舆情引导 【作者简介】邓凌月(1975- ),女,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编辑部副研究馆员;杜艮芝(1965- ),男,中共山东省委党校信息网络中心高级工程师(山东济南250103)。 互联网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媒体,已成为舆论形成的新型大众媒介,也成为普通群众参政议政、进行民意表达的重要信息平台。网络从传播方式到传播内容的双重变化,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舆论空间,使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日益显现,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影响。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1]。因此,做好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成为提高政府科学治理水平、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有效实施社会管理构成挑战 网络舆论可以说是一种最具“原生态”的鲜活民意,正在逐渐成为民意“晴雨表”、社会“风向标”,大众负面情绪的“泄压阀”,并带动网络民主、网络民生、网络反腐等现象风生水起。据CNNIC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总体网民规模达到5.13亿[2]。伴随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日趋表现出极强的多元性和不确定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意识形态中非理性社会心理的一种反映形式,导致了网络负面舆论热点事件、网络公共危机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环境对于我国各级党委政府如何科学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日常舆论引导的难度逐渐增大 首先,网民从新闻传播的受众者转变为“发布者”,博客、微博、BBS、音视频等自主发声的网络平台,已逐渐成为普通群众的“自媒体”,我国正进入全民“围观”时代。其次,网民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发表意见,造成网络言论泥沙俱下、真伪难辨,充斥着情绪化和极端化的网络言论使网络舆情出现非理性化,扰乱公共话语体系和公民的价值判断,由此导致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再次,网络的实时性、交互性加大了政府对信息传播进行技术控制的难度。一些商业网站为了提高网络热度和点击率,发布未经证实的虚假信息或所谓的“内幕消息”来吸引眼球,赚取商业利润。“网络黑社会”打着所谓的“网络公关公司”、“网络营销公司”的名义,雇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不断在国内一些论坛上发布攻击信息和造谣言论,凭空捏造事实,恶意误导舆论,造成公众恐慌,使日常网络舆情引导的难度不断增大。 (二)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