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作者:朱立贤;金征宇;罗欣

作者机构: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036;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来源:食品研究与开发

ISSN:1005-6521

年:2007

卷:028

期:005

页码:22-25

页数:4

中图分类:TS2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虎杖;抗氧化

摘要:采用亚油酸体系、H202诱导的红细胞溶血试验研究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能抑制亚油酸的过氧化作用,其抑制率高于Vc,BHT、虎杖粗提物.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均可降低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率,其作用效果好于Vc,VE和虎杖粗提物,抑制率具有剂量效应.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茶多酚的抗氧化作用及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摘要:茶多酚是一种天然的食品添加剂,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成分和儿茶素的 结构,全面地综述了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茶多酚在油脂、肉制品加工和果蔬保鲜、糕点和糖果以及饮料生产等方面的发展和应用。 关键词:茶多酚;抗氧化作用;食品 Abstract: Tea polyphenols is a natural food additives, ingredients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techin structure, 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tea polyphenols grease, meat processing, and aquatic preservation,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astries and candy and beverage production. Key word: tea polyphenols;antioxidation;food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纯天然多酚类物质,又叫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茶多酚主体成分是儿茶素,占茶叶干物量的20 %一30 % [1]。茶多酚分子结构中具有活泼的羟基氢能终止自由基的连锁反应,捕获过量的自由基,因此是一类理想的天然抗氧化剂。 1 茶多酚的性质和结构 茶多酚在碱性介质中极不稳定,在酸性中则稳定、耐热、与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都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被氧化成棕色物,遇铁变成绿黑色络合物,与重金属盐溶液作用生成灰黄色沉淀,也能被高锰酸钾、硫酸铈等氧化剂氧化,与酒石酸铁生成红紫色络合物[2]。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 黄烷酮类、花色素类、黄酮醇类、 花白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等6类化合物。其中以黄烷酮类(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最为重要,占茶多酚总量的60% ~80% 。其次是黄酮类,其他酚类物质含量比较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协会列入GB2760-89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主要由、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以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7药理作用 抗癌: 茶多酚能极强的清除有害,阻断脂质过氧化过程,提高人体内的活性,从而起到抗突变、抗的绿茶。功效据相关资料显示,茶叶中的茶多酚(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对胃癌、肠癌等多种癌症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益处。 防治降、预防及茶多酚对人体有着重要作用。人体的、甘油三酯等含量高,内壁脂肪沉积,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后形成动脉粥样化斑块等心血管疾病。茶多酚,尤其是茶多酚中的儿茶素ECG和EGC及其氧化产物茶黄素等,有助于抑制这种斑状增生,使形成血凝黏度增强的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变清,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降血压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抑制转换活性的作用,因而可以起到降低或保持血压稳定的作用。降血糖茶多酚对人体的糖代谢障碍具有调节作用,能降低血糖水平,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防治脑中风: 茶多酚有遏制过氧化脂质产生的作用,能消除血管痉挛,保持血管壁的弹性,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使血压下降,从而有效地防止脑中风。 抗血栓: 血浆的增高可引起红细胞的聚集,血液粘稠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的形成。另外,细胞膜脂质中磷脂与胆固醇的增多会降低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严重影响微循环的灌注,增加血液粘度,使毛细血管内血流淤滞,加剧红细胞聚集及。 茶多酚对红细胞变形能力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且易与凝血酶形成复合物,阻止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茶多酚能有效的抑制血浆及肝脏中胆固醇含量的上升,促进脂类及胆汁酸排出体外,从而有效的防止血栓的形成。现有的降脂抗栓药物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而不易长期服用。茶多酚是茶叶中具有降脂抗栓作用的天然成分,加上其自身所具有的抗氧化特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性保健品。 ①提高免疫能力 通过调节免疫球蛋白的活性,间接实现提高人体综合免疫能力、抗风湿因子、抗菌抗病毒的功效,茶多酚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球蛋白总量并使其维持在高水平,刺激抗体活性的变化,从而提高人的总体免疫能力。间接实现抑制或杀灭各种病原体、病菌和病毒的功效。 ②抗变态反应和皮肤过敏反应 茶多酚能强烈的抑制组胺的释放作用,实验证明茶多酚抗变态反应和抗皮肤过敏反应比当前常用的抗过敏药的抑制效果强2~10倍。茶多酚能抑制活性因子如抗体、肾上腺素、酶等引起的过敏反映,对哮喘等过敏性病症有显着疗效。

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2012-08-29 15:14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c25995437.html,/kcms/detail/51.1705.R.20120829.1514.002.html 白藜芦醇抗衰老研究新进展 楼旭丹1 汪海东1 夏世金2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1.内分泌科;2.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40) 【摘要】白藜芦醇是一种植物抗毒素,主要来源于虎杖、葡萄及花生等植物中,具有抗肿瘤、 抗心血管疾病、抗炎、抗氧化、抗自由基、保肝、保护神经系统、调节雌激素及骨代谢等多 种药理学作用,还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衰老效应,激活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 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白藜芦醇对衰老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抗氧化、抗自由基,免 疫调节,抗炎作用以及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本文就白藜芦醇及其抗衰老干预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白藜芦醇;抗衰老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衰老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由遗传因素和内外环境互相作用下的生物学过程,这个过程从出生、发育、成长直到死亡,是机体功能退行性下降及紊乱的综合变化,具有累积性、普遍性、 渐进性、内生性、危害性5个生理特征[1]。白藜芦醇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抗毒素, 作为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最强的激活剂,白藜芦醇可以模拟热量限制(CR)的抗 衰老效应,参与有机生物平均生命期的调控[2,3]。已有报道指出[4]白藜芦醇能增加酵母、后 生动物和其他动物的寿命,其抗衰老作用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也因此成为国内外学者 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本文综述了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代谢途径以及近年来白藜芦醇抗衰老 机制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白藜芦醇在临床应用中的良好前景及所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开展 白藜芦醇生理药理活性研究提供参考。 1 白藜芦醇的一般性质 白藜芦醇(Resveratrol, Res)化学名为3,5,4’-三羟基-1,2-二苯乙烯 (3,5,4’-trihydroxystilbene),分子式C14H12O3,相对分子质量228.25,为无色针状晶体, 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醚、氯仿、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早在1940年白藜芦醇首次 被发现存在于白藜芦(white hellebore)的根中,至20世纪70年代发现传统的中草药虎 杖(polygonum cupsidatum)中也含有该种物质,但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与青睐是源于 1992年Seimann和Creasy报道[5]在红葡萄酒中亦发现有白藜芦醇的存在,并提出白藜芦醇 是红葡萄酒中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的主要功能因子。在对其自然资源进行广泛的研究后,白 藜芦醇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植物抗毒素,一种至少存在于包括葡萄、虎杖、花生、桑葚、松 树、朝鲜槐等12科、31个属的72种植物中含有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基化合物[6]。自然 界中白藜芦醇以顺式和反式两种同分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反式异构体可在紫外光照射下转化 为顺式异构体,这两种结构可分别与葡萄糖结合,形成顺式或反式白藜芦醇苷,发挥各自的 生物学功能。植物中白藜芦醇主要以反式形式存在,表明反式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强于顺式异 构体,另有报道指出反式白藜芦醇才是红葡萄酒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重要成分[7]。 2 白藜芦醇的代谢 无论在人类或者啮齿类动物,摄入的白藜芦醇吸收入血后70%以上具生物活性,其血浆 浓度一般在30min内达到高峰,但白藜芦醇及其他多酚类物质的生物利用度均较低,如口服 25 mg反式白藜芦醇其血浆浓度峰值仅为2 μmol/L,半衰期约8-14 min[8]。白藜芦醇的药 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基础研究重点课题(No.10JC1404800);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面上项目(No.31171129)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_应乐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11~515 Journal of Tea Science 收稿日期:2010-09-20 修订日期:2010-11-20 作者简介:应乐(1987— ),女,浙江慈溪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与茶终端产品开发方面的研究。*通信作者:zdcy@https://www.sodocs.net/doc/c25995437.html, 茶多酚改性及其抗氧化性能研究进展 应乐 1,2 ,张士康2,王岳飞 1* ,朱跃进2,杨贤强1 (1. 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 杭州 310029;2.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6) 摘要:利用溶剂法、乳剂法和分子修饰法等技术对茶多酚进行改性,以制备具有较好脂溶性的改性茶多酚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目前用于茶多酚改性的三种方法及其优缺点,以及改性后的脂溶性茶多酚的抗氧化性能与机理进行了综述和总结,并对茶多酚改性技术发展与脂溶性茶多酚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脂溶性茶多酚;改性;抗氧化 中图分类号:TS2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11-05 Progress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nd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YING Le 1,2, ZHANG Shi-kang 2, WANG Yue-fei 1*, ZHU Yue-jin 2, YANG Xian-qiang 1 (1. Department of Tea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2. Hangzhou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COOP, Hangzhou 310016, China) Abstract: Producing good quality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LTP) was the research focus at home and abroad.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by solvent, emulsion and molecular modif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mong these three methods were compared. The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liphophilic tea polyphenols and its mechanism were introduced. Its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different antioxidant systems were compare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TP as antioxidants was forecasted.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of LTP production was proposed. Keywords: lipid-soluble tea polyphenols, modification, antioxidant 茶多酚作为茶叶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从发现至今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1],茶叶中的生理活性物质主要为茶多酚,它具有优异的抗氧化性能和显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食品领域,茶多酚可以作为食品的抗氧化剂,延长食品的货架保鲜期[2-3];在医药领域,茶多酚作为药品的功效成分,具有抗氧化[4]、延缓衰老、抗菌、抗病毒、降血脂[5]、抗癌[6-11]等功效,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药品中。在化工 领域,茶多酚也可以用于各类化妆品的生产[12]以及作为甲醛的吸收剂[13]。 随着茶多酚各方面研究的深入,其各领域的应用趋于完善。茶多酚结构中的酚羟基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但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推广,茶多酚的水溶性阻碍了其在油脂体系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食品油脂行业的应用。目前食品业主要使用人工合成的脂溶性抗氧化剂,如BHA 、BHT 、PG 和TBHQ 等[14]。近

白藜芦醇抗氧化功效

抗氧化产品是目前女性群体保养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东西,抗氧化不仅存在于护肤品中,也存在于口服的保养品中。 人体在进入25岁以后就将面临着衰老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人体被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人体代谢所需的氧气,有一部分开始转化成带负电的活性氧(O2),这种形态的氧就叫做自由基,自由基会破坏身体的组织,造成身体各项组织老化,以至慢慢丧失功能,这就是人体逐渐老化的过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爱美成了一个潮流,当你面对镜子看着逐渐衰老的肌肤时,你是不是会产生恐惧;当美丽的容颜随着岁月的侵蚀而不在时,是不是会感到绝望。正是由于人们对衰老的一种恐惧造就了抗氧化产品的应运而生那么,现在什么产品具有抗氧化性呢?在所有的护肤品种,白藜芦醇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白藜芦醇(Resveratrol)是多酚类抗氧化素的一种,主要存在于葡萄、莓果、花生等果实中,是植物所分泌的抗病毒素,用于对抗外伤、细菌、感染、紫外线等外界压力,可说

是植物的守护神。特别的是,白藜芦醇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1990年代的一则FrenchParadox(法国悖论)探讨,当时认为嗜吃高脂食物的法国人之所以不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是因为常喝的红酒中含有白藜芦醇。 “法国悖论”(French Paradox)发现,尽管法国人有高脂、高卡路里的饮食习惯,奇怪的是他们的心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却低于其他欧美国家,这让人们推测法国人经常饮用红酒的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红酒富含的白藜芦醇也引起了科学界的强烈兴趣,有关其抗氧化、抗发炎和抗癌等特性的研究也是接踵而至。 皮肤老化的最大威胁就是自由基的形成,自由基可以进攻和损伤皮肤细胞结构,使真皮层的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突变或断裂,皮肤组织逐渐退化萎缩,从而引起皮肤干燥、松弛、皱纹、皮脂腺新陈代谢功能衰退等问题。而紫外线照射是增加氧自由基、加速皮肤老化、皮肤细胞凋亡的首要外部原因。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导致雀斑和黄褐斑,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皮肤癌。 所以,白藜芦醇针对以下皮肤问题,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 皮肤危机:长期面对电脑辐射,皮肤粗糙,容易干燥、长痘、肤色发黄等问题。 敏感肤质:容易出现暗疮、粉刺、黄褐斑、黑斑等问题。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功能性食品》课程论文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学生姓名:许军强 学号:20114061204 任课教师:臧延青 所在学院:食品学院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2014年10月

茶多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是从茶叶中提取的以儿茶素为主要成分的多分类化合物的总称。它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是一种多功能、高效的抗氧剂,正是它的一些药理和保健特性,使得它在很多方面都有广泛的运用。本论文通过对前人一些资料的整理,从多方面介绍了茶多酚,并对茶多酚的提取和研究进展做了探讨。 关键词:茶多酚功能提取方法应用 1.茶多酚简介 1.1.定义 茶多酚(Tea Polyphenols)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1],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黄烷醇类物质(儿茶素)最为重要。茶多酚又称茶鞣或茶单宁,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本草千叶IT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抗辐射作用,能有效地阻止放射性物质侵入骨髓,并可使锶90和钴60迅速排出体外,被健康及医学界誉为“辐射克星”。 1.2.理化性质 1.2.1.稳定性 在 pH 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2]。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1.2.2.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乙醇中[3];稳定性极强,在pH值4—8、250℃左右的环境中,1.5个小时内均能保持稳定,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1989年被中国食品添加剂协会列入GB2760-89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1997年列为中成药原料。 1.2.3.化学性质 茶多酚是从茶叶中提取的全天然抗氧化食品,具有抗氧化能力强,无毒副作用,无异味等特点。 茶多酚是指茶叶中一大类组成复杂、分子量及其结构差异很大的多酚类及其衍生物混合物[4],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醇、花色素、酚酸及其缩酚酸等组成的有机化合物,以儿茶素为主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占茶多酚总量的60%一80%,其中含量最高的几种组分为L—EGCG(50%-60%)、L —EGC(15%-20%)、L—ECG(10%-15%)和L—EC(5%-10%)。

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张云丽)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的研究进展及其运用 摘要:植物多酚( 植物单宁)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重要的天然产物,叙述了多酚的抗氧化性及多酚在国内外食品工业、医药保健、日用化学品等方面的应用现状, 展望了多酚在国际市场上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 植物多酚;抗氧化性; 植物多酚(Plant polyphenol)又名植物单宁(Vegetable tannin),为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物,具有多元酚结构,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皮、根、叶、果中,在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植物多酚(polyphenol)是多羟基苯,如苯二酚、苯三酚等。植物多酚是在植物性食物中发现的、具有潜在促进健康作用的化合物。由于其羟基取代的高反应性和吞噬自由基的能力而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1】酚类化合物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主要有黄酮类、多 酚类、多糖类和维生素类等。近年来研究发现,一些农业、食品工业副产品(如茶叶、花生壳、柑橘类果皮、果汁残渣等)的提取物中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其中有些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很高。因此来自农业和食品工业副产品的植物多酚将成为保健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的重点开发研究对象【2-3】。 一、植物多酚研究利用的化学基础 人类最初对植物中所含多酚类化合物的利用, 是将其用于鞣制皮革, 并将这类化合物称为植物单宁( vegetable tannins)。按照White和Bate-Smith 的定义, 植物单宁是指分子量在500—3000 范围内的具有鞣性的多元酚。1981年,Haslam 提出了植物多酚这一术语,它包括单宁及相关化合物( 如单宁的前体化合物和单宁的聚合物)。这一名称能更全面地概括这类天然产物的特点, 也符合各学科领域的实际研究情况,因而被人们广泛采用。植物多酚的化学研究始于18世纪末。其结构复杂, 化学性质活泼,并且常以大量性质相似的同系物的混合物形式存在, 因此本世纪30 年代以前,多酚化学的进展一直非常缓慢。植物多酚的科学分类方法直到1920 年才由Freudenberg 提出,即根据化学结构不同,植物多酚分为水解单宁( 酸酯类多酚) 和缩合单宁( 黄烷醇类多酚或原花色素)。前者主要是酸及其衍生物与多元醇以酯键或甙键形成,可细分为单宁和鞣花单宁两类。后者主要是羟基黄烷醇类单体的缩合物, 单体间以C—C 键相连如图1所示。[4]

HPLC法测定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

a a b B 图3 HPLC色谱图 A. 虎杖苷 B. 白藜芦醇 C.样品a-虎杖苷色谱峰 b-白藜芦醇色谱峰 HPLC法测定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 丛悦,王金辉,李铣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 目的:建立HPLC 法测定由甲醇加热回流和甲醇超声两种方法提取的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Spherigel C 18 色谱柱(150mm ×4.6mm ,5μm ),流动相为四氢呋喃-乙腈-水(40∶40∶220),流速1.0 mL·min -1,检测波长303nm 。结果:虎杖苷在0~50mg·L -1内成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甲醇加热回流提取102.4%,RSD1.1%;甲醇超声提取97.2%,RSD1.1%。白藜芦醇在0~100mg·L -1内成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甲醇加热回流提取96.6%,RSD1.5%;甲醇超声提取96.6%,RSD1.2%。结论:本法可作为藜芦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 藜芦;虎杖苷;白藜芦醇 藜芦为百合科藜芦属植物Veratrum nigrum L.的根及根茎部分,入药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通常认为藜芦有涌吐风痰、杀虫疗疮的功效,治疗中风痰壅、喉痹不通、癫痫等[1]。虎杖苷和白藜芦醇是其有效成分之一,具有保护心血管和保肝等作用。目前认为藜芦的有效成分是生物碱,所以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生物碱,对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含量测定少见报道,作者利用HPLC 法首次对由甲醇加热回流和甲醇超声两种制备方法提取的藜芦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进行了测定,为藜芦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一种方法。1 仪器与药品 色谱仪:HITACHI Pump L -7110,HITACHI UV -VIS Detector L -7420,Anastar 色谱工作站,FA1004N 型电子分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四氢呋喃(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科技有限公司),水(纯净水,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藜芦购于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经沈阳药科大学孙启时教授鉴定,虎杖苷对照品(批号:0407056,含量:98%)和白藜芦醇对照品(批号:0407057,含量:98%)为西安宇源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产品。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结构式分别见图1、2。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瑞士Spher igel C 18柱(150mm×4.6 mm ,5μm),流动相:四氢呋喃-乙腈-水(40∶40∶220),检测波长:303n m ,流速:1.0 mL·min -1,柱温为室温。 2.2 系统适应性试验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虎杖苷和白藜芦醇达到基线分离(R>>1.0),保留时间分别为14.78、54.64min ,理论塔板数均不低于2300。色谱图见图3。 HO CH CH OH O O HO CH 2OH OH OH HO CH CH OH OH 图1 虎杖苷结构式 图2 白藜芦醇结构式

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进展_李燕玲

[16]Raidoo DM ,Sa want S,Mahabeer R ,et al.Kinin recep t ors are exp ressed in human astr ocytic tumour cells.I m munop 2 har macol ogy,1999,43(223):2552263. [17]B lack K L ,Cl oughesy T,Huang SC ,et al. I ntracar otid infu 2 si on of RMP 27,a bradykinin anal og,and trans port of galli 2um 268ethylenedia m ine tetraacetic acid int o human gli omas.J Neur osurg,1997,86(4):6032609. [18]刘云会,薛一雪,王荣耀,等.脑肿瘤细胞的B 2受体表 达水平决定缓激肽诱发之血脑屏障开放的程度.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25228. [19]A rganaraz G A ,Silva JA J r,Per osa SR ,et al.The synthesis and distributi on of the kinin B 1and B 2recep t ors are modified in the hi ppoca mpus of rats subm itted t o p il ocar p ine model of ep ilep sy.B rain Res,2004,1006(1):1142125. [20]Ongali B ,Ca mpos MM ,B regola G ,et al.Aut oradi ographic analysis of rat brain kinin B 1and B 2recep t ors:nor mal dis 2tributi on and alterati ons induced by ep ilep sy.J Comp Neur ol,2003,461(4):5062519. [21]Per osa SR ,A rganaraz G A ,Got o E M ,et al. Kinin B 1and B 2recep t ors are overexp ressed in the hi ppoca mpus of humans with te mporal l obe ep ilep sy.H i ppoca mpus,2007,17(1):26233. [22]Adolfo A rganaraz G ,Regina Per osa S,Cristina Lenci oni E , et al.Role of kinin B 1and B 2recep t ors in the devel opment of p il ocar p ine model of ep ilep sy.B rain Res,2004,1013(1):30239. [23]B regola G ,Varani K ,Gessi S,et al.Changes in hi ppoca m 2 pal and cortical B 1bradykinin recep t or bi ol ogical activity in t w o experi m ental models of ep ilep sy.Neur oscience ,1999, 92(3):104321049. [24]王琳,伍国锋,薛红,等.氯化锂毛果芸香碱癫痫鼠模 型B 1与B 2激肽受体表达研究.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9):6342636. [25]鲍娟,杨期东.热休克蛋白70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作用 的研究进展.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8, 35(3):2642267. [26]Menendez 2Gonzalez M ,Castr o 2Sant os P ,Suarez A ,et al. Value of measuring p las matic levels of neur osin in the diagno 2sis of A lzhei m er ’s disease.J A lzhei m ers D is,2008,14 (1):59267. [27]Svenungss on E ,Jensen 2U rstad K ,Hei m burger M ,et al. R isk fact ors for cardi ovascular disease in system ic lupus erythe 2mat osus.Circulati on ,2001,104(16):188721893. [28]Dellalibera 2Joviliano R ,Dos Reis ML ,Cunha Fde Q ,et al. Kinins and cyt okines in p las ma and cerebr os p inal fluid of pa 2tients with neur op sychiatric lupus.J Rheumat ol,2003,30(3):4852492. [29]Shcherbakova I,Neshkova E ,Dotsenko V ,et al.The possi 2 ble r ole of p las ma kallikrein 2kinin syste m and leukocyte elas 2tase in pathogenesis of schiz ophrenia.I m munophar macol ogy, 1999,43(223):2732279. 收稿日期:2009-11-24;修回日期:2010-01-04作者简介:李燕玲(1979-),女,硕士在读。 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李燕玲 综述 王文敏 审校 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032 摘 要:白藜芦醇是一种含有菧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保护心血管、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对神经系统也有多种保护机制,其中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深入研究白藜芦醇抗氧化作用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文就其抗氧化作用在神经保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关键词:白藜芦醇;抗氧化;神经保护 白藜芦醇(resveratr ol,RES ),是一类主要存在于虎仗、葡萄皮中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化学名为菧三酚,分子式3,4,52三羟基21,22二苯乙烯 (C12H 14O 3),分子量228.25,呈白色针状结晶, 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1940年首次从毛叶 藜芦(veratrum grandifl orum )的根部获得RES [1] ,天

茶多酚及提取工艺

茶多酚 学名:Camellia sinensis 简称:GTP 别名:茶鞣质、茶单宁 英文名:tea Polyphenol,简称TP 定义:是茶叶中儿茶素类、丙酮类、酚酸类和花色素类化合物的总称。 成分:可分为黄烷醇类、羟基-[4]-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多酚类总量的60%-80%;儿茶素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15%--20%。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物质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茶多酚的理化性质 物理性状: 1 外观:棕黄、淡黄或淡黄绿色粉末。 2 性状:易溶于水及乙醇,味苦涩。 稳定性:在PH4-8 稳定。遇强碱、强酸、光照、高热及过渡金属易变质。最高耐热温度在1个半小时内,可达250℃左右,在三价铁离子下易分解。 安全性评价:无毒 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能力是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BHA的4-6倍,是VE的6-7倍,VC的5-10倍,且用量少:0.01-0.03%即可起作用,而无合成物的潜在毒副作用;儿茶素对食品中的色素和维生素类有保护作用,使食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原有色泽与营养水平,能有效

防止食品、食用油类的腐败,并能消除异味 【药理作用】 1.具有很强的消除有害自由基的作用。 2.抗衰老作用。 3.抗辐射作用。 4.对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5.抗菌、杀菌作用。 6.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作用。 【主要用途】 实际上茶叶的许多作用都是因为茶叶中的茶多酚在起作用。茶多酚可用于食品保鲜防腐,无毒副作用,食用安全。茶叶能够保存较长的时间而不变质,这是其他的树叶、菜叶、花草所达不到的。茶多酚参入其他有机物(主要是食品)中,能够延长贮存期,防止食品退色,提高纤维素稳定性,有效保护食品各种营养成份。其主要用途如下: 1.用于糕点及乳制品对高脂肪糕点及乳制品,如月饼、饼干、蛋糕、方便面、奶粉、奶酪、牛奶等,加入茶多酚不仅可保持其原有的风味,防腐败,延长保鲜期,防止食品退色,抑制和杀灭细菌,提高食品卫生标准,延长食品的销售寿命。另外,还可使甜味“酸尾”消失,味感甘爽。 2.用于饮料生产茶多酚不仅可配制果味茶、柠檬茶等饮料,还能抑制豆奶、汽水、果汁等饮料中的VA、VC等多种维生素的降解破坏,从而保证饮料中的各种营养成份。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茶多酚性质、功效及应用 是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包括黄烷醇类、花色苷类、、黄酮醇类和类等。主要为(儿茶素)类,儿茶素占60~80%。类物质又称茶鞣或茶,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研究表明,茶多酚等活性物质具解毒和作用,能有效地阻止物质侵入,并可使

2简介 茶多酚,又名抗氧灵、维多酚、防哈灵,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简称TP,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黄酮及黄酮醇类、花青素类、酚酸及缩酚酸类、聚合酚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4种物质[1]?。 3成分 是一种稠环,可分为类、-[4]-黄烷醇类、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最为重要,约占总量的60%-80%;类主要由EGC、DLC、EC、EGCG、GCG、ECG等几种单体组成。茶多酚在茶叶中的含量一般在20—35%。在茶多酚中各组成份中以黄烷醇类为主,黄烷醇类又以儿茶素类为主。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左右。 4性状 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耐热性及耐酸性好,在pH2~7范围内均十分稳定。略有吸潮性,水溶液pH3~4。在碱性条件下易氧化褐变。遇铁离子生成绿黑色化合物[1]?。 5性能 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尤其酯型儿茶素EGCG,其还原性甚至可达L-异坏血酸的100倍。4种主要儿茶素化合物当中,抗氧化能力为EGCG>EGC>ECG>EC>BHA,且抗氧化性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茶多酚除具有抗氧化作用外,还具有抑菌作用,如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茶多酚可吸附食品中的异味,因此具有一定的除臭作用。对食品中的色素具有保护作用,它既可起到天然色素的作用,又可防止食品退色,茶多酚还具有抑制亚硝酸盐的形成和积累作用。 6理化性质 物理性质 茶多酚在常温下呈浅黄或浅绿色粉末,易溶于温水(40℃一80℃)和含水中;稳定性极强,在4—8、250℃左右的中,个小时内均能保持,在三价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茶多酚、维生素C 体外抗氧化作用的探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目录 1.摘要 (3) 2.前言 (3) 3.实验目的 (4) 4.实验设备 (6) 5.实验材料及试剂 (6) 6.实验操作步骤 (7) 6.1 茶水的制备 (7) 6.2 分光光度法测定茶水中的茶多酚浓度 (7) 6.3茶水用倍比稀释法稀释 (8) 6.4 维生素C含量测定 (8) 6.5 茶多酚/维生素C氧自由基清除测试 (9) 6.6茶多酚/维生素C抑制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试验 (10) 6.7 数据统计 (11) 6.8比较 (11) 7.结果、计算及作图 (12) 8.注意事项 (14) 9.实验结果预测 (14) 10.可行性分析 (15) 11.参考文献 (16) 12.实验操作流程简易图 (17)

茶多酚、维生素C体外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09级临床检验葛健祥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张涛113200********* 09级临床检验李思远113200********* 09级临床检验区晓华113200********* 摘要 绿茶对氧自由基的清除,其中主要是绿茶中的茶多酚(Temasek Polytechnic ,TP)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茶水、维生素C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率试验和对血清脂蛋白(serum lipoprotein)氧化修饰抑制试验,作出浓度清除率的曲线、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从而进行两者浓度清除率和浓度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曲线的比较,得出两者的清除作用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的强弱和不同作用特点。初步了解不同浓度TP、维生素C对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效应变化情况。为临床指导防止衰老和动脉硬化提供参考。本实验中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GB8313-2002)测量茶水中TP含量,I 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维生素C浓度。采用邻苯 2 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自由基清除率,共轭双烯生成影响实验测定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程度。进而利用不同浓度TP、维生素C进行氧自由基清除和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抑制实验。 关键词:茶多酚维生素C 氧自由基清除血清脂蛋白氧化修饰 1. 前言 1956年Harman提出的“衰老自由基学说”得到不少研究的支持[1] 。随着年龄增加,机体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下降,导致氧化损伤加剧,伴随一些慢性疾病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肿瘤、糖尿病等疾病。抗氧化、抗衰老已经成为保健美容的热点研究课题。同时研究表明, 脂蛋白氧化修饰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性心脑血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茶多酚的抗氧化研究进展 摘要:茶多酚是茶叶特有的最具生物活性的成分,它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肿瘤、抗突变、抗衰老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在现当代,其对人类的生活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就茶多酚的常见的重要功能和以及发展前景做综述总结。 关键词:发展现状;抗氧化物质;提取;前景 前言:饮茶、茶道不仅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更有其科学道理。茶叶中茶多酚的功效,随着人民认识手段的不断拓展,而逐渐被发掘出来。茶多酚是抗氧化家族的一朵奇葩,为心血管病人带来了福音,它的抗氧化性胜过维生素C、维生素E。 一、茶多酚的发展现状 茶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保健饮品 ,对于它的药理作用 ,早在唐朝的《本划拾遗》、明朝的《茶谱》中均有记载。茶叶中化学成份的研究始于1827年人们在茶叶内发现嘌呤碱化合物。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 ,迄今已在茶叶鉴定出 450种以上的有机成分和15种以上的无机元素 ,其中茶多酚就占茶叶重量的 15%~30%。近年来 ,茶多酚的提取技术和应用开发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热门学科,并迅速发展。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开始于五六十年代,而专业研究开始于七十年代,目前我国对茶多酚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与领先水平[1]。 茶多酚又名茶单宁、茶鞣质,是茶叶中含有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含量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20%~30%。茶多酚是一类以儿茶素类为主体的多酚类化合物,除儿茶素类外,有黄烷醇类、黄烷酮类、酚酸类和花色苷及其苷元。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约占茶多酚总量的65%~80%。儿茶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四种物质,具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是儿茶素和黄酮类物质。茶多酚为淡黄至茶褐色略带茶香的水溶液、粉状固体或结晶等形式存在,具涩味。易溶于水、乙醇、乙酸乙酯,微溶于油脂。茶多酚耐热性和耐酸性较好,160℃油脂中30min 降解20%,pH值2~7 范围内十分稳定,PH值≧8时和光照下易氧化聚合,易与铁离子络合成绿色物质,水溶液中长期保存或pH值3~4时的酸性条件下易被氧化成棕色物质[2]。 绿色天然提取物茶多酚,在绿色的二十一世纪极具发展潜力。据有关专业人士介绍,目前,茶多酚在全球年消耗量约1800吨,其中,美国约700吨,西欧

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同时测定中药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含量

DOI :10.11895/j.issn.0253_3820.140654 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同时测定 中药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含量 禹珊1 郭强胜1 王会琳2 高建平2 许旭*1,3 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1418)2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上海201203) 3(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摘 要 建立了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同时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方法三样品用80%乙醇和丙酮两次超声提取净化,再用定量核磁共振波谱法测定三考察了样品预处理和核磁共振实验条件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选择氘代二甲亚砜_重水(10?1,V /V )为溶剂,用基准物质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的2,3,5_三碘苯甲酸为内 标,选择脉冲延迟时间为5s,采样次数为32次三定量峰为6.388~6.391(白藜芦醇:H_2,6,d,2H)和 6.322~6.330(虎杖苷:H_4,t,1H)三结果表明,NMR 测定的精密度均小于0.6%,线性相关系数(r )均大于0.999,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检出限分别为0.23和0.24g /L,定量限分别为0.69和1.57g /L,包括样品提取过程的回收率分别为9 7.7%~103.5%(RSD =2.4%)和94.5%~99.2%(RSD =1.6%),显示出定量核磁共振法在中药定量时的可靠性三实际测定4种虎杖饮片及配方颗粒样品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含量分别为3.57~5.69mg /g 和12.73~24.07mg /g三关键词 定量核磁共振;虎杖;白藜芦醇;虎杖苷 2014_08_20收稿;2014_10_05接受本文系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3_2014)*E_mail:xuxu3426@https://www.sodocs.net/doc/c25995437.html, 1 引 言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Poil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 )的干燥根茎及根,主要功效为利湿退黄, 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具有抗菌抗病毒二扩张血管二抗肿瘤二调节代谢等药理作用[1]三虎杖作为常用中药已收入中国药典[2],不久也会被收入欧洲药典[3]三虎杖含有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等蒽醌类化合物二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白藜芦醇苷)等二苯乙烯类化合物二鞣质和多糖等成分三其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是虎杖中两种主要药效成分[1,2](化学结构见图1),这两种成分测定主要以高效液相色谱[2,4]和液相色谱_ 图1 白藜芦醇和虎杖苷的结构式Fig.1 Chemical structure of resveratrol and polydatin 质谱联用[5]为主三定量核磁共振波谱(Quantitativ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qNMR)方法简单二快捷,实际样品测定时可以不使用待测 组分的对照品[6]三已先后被美国药典二英国药 典[7]二欧洲药典收录,中国药典2010版也已收录[8]三近几年来,qNMR 方法已被广泛用于化学药物[9~13]二中药与植物提取物[14~19]二体液样品[20,21]二异构体[22]二食品[23,24]等的定量分析三本研究在对虎杖样品进行有效提取的基础上,建立了qNMR 定量测定其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两种药效成分的方法,考察了实验条件的影响,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并用于实际样品分析三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Bruker AVANCE III 500MHz 核磁共振谱仪(德国Bruker 公司);M2P 精密天平(精度0.001mg,德第43卷 2015年1月 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研究报告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1期69~7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