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

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

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
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

《前沿》 2009年第12期

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之间的关系

艾昕 胡树

3

(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呼和浩特 010020)

[摘 要]自战后以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究其原因,除了美国的扶持外与日本政府大力发展教育

以及对新技术应用更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不断的教育改革促进社会变革最终使日本成为了经济大国。目前我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且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使我区的教育发展适应未来的人才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区在其中的可借鉴之处进行探讨。

[关键词]日本 内蒙古 教育 经济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12—0146—0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日本,失业人口骤增,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甚至到了“除竹靶、民间

工艺品和纪念品之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买”[1]

的地步,1946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战前水平的3017%,农业生产下降了40%,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消费水平为战前的50%和60%。但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日本经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高速增长,是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短短的二十年间,日本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而在经济活动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济的高速增长得利于人的素质高,而人的素质高又得益于教育的发展。正如日本文部省大臣荒木万寿夫所言:“明治以来直到现在,社会及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速度非

常惊人,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2]

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教育发展史

(一)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的开始

江户时代(1603-1867)随着江户幕藩体制逐步从限制发展到采取锁国政策,虽然对防止西方殖民侵略、维护国家独立起到了一定作用。从1633年到1639年,幕府颁布了五个锁国令,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是消极自保办法,不能从根本上扼制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又使日本封建经济与国际市场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对科学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得日本到十九世纪中期仍停留在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家。

进入了明治时代,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近代历史的起点。为了求得国家的发展,明治政府决定通过政治、经济、生产技术、文化教育、军事制度的变革促进国内改革。并意识到只有发展教育才能造就出千载相继的有用人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1872年9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的文件即“学制令”,其在日本创建近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学制令”的颁布使日本的文盲率大幅下降。“学制令”的产生也标志着日本政府从法律层面保证了教育的普及,在其中提出了

?

641?3

[作者简介]艾昕,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助教。

胡树,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国民皆学”的主张实行强制性教育,1872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上升到28%,十年后的1883年达到51%, 1900年规定免收学费时入学率达到81148%,1907年时六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到97138%。[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对教育的投资逐年增加,1885年就占国民收入的1178%,1900年占2105%。[4]在此期间日本教育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方针的指引下,同时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改革,广泛吸收了欧美先进工业国家的教育思想和制度,同时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为建立近代日本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极大的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有了第一次经济的高速发展。但随后的“忠军爱国”的军国主义教育思想极大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极大的限制了日本青少年的发展。

(二)战后初期的日本教育

从1945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条约开始到1952年4月旧金山片面媾和条约生效截至。作为战后日本历史的起点,这六年的发展对日本社会形态经济结构以及教育体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教育改革是社会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继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重大改革。期间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使得日本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开端。[5]

首先,美国占领军于1946年1月提出了《关于教育根本改革的备忘录》,其主要内容是关于改造日本教育的具体意见和实施要点,其中包括:宗教(特别是神道)同教育分离;为清除日本教育中央集权式管理影响而把教育权移交给地方政府,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等。1947年3月,根据美国教育使节团

,日本政府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于1947年3月31日颁布实施。这两个法案都强调了个人的主动性和探索性的重要性,建立以个人价值追求为中心的西方价值观念。其次在课程自定方面:①要依据现代教育理论;②不要只进行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应从儿童、学生的兴趣出发;③要民主,教学内容要避免划一的、一统性的;④要给教师自由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力;⑤课程编制要在文部省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进行;⑥教师用书的出版发行只起引导、启发的作用;⑦要联系教育心理的基础和地区社会生活进行研究。最后在1951年(昭和26年)日本文部省修改和补充了“学习指导要领(试行草案)”以“学习指导要领(试行方案)”的名称颁布实施。这个“试行方案”将“学科课程”改名为“教育课程”,其主导思想是“在学校指导下,儿童、学生接受教育的各种经历和各种活动的整体”。在此期间杜威的教育思想被大量介绍到日本的教育界。因此,日本教育界大都认为美军占领时期的课程和教学属于经验主义这一类型。

通过上述改革,战后的日本逐步建立了教育民主化制度,以尊重个人价值和尊严为前提的、旨在培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和平爱好者与社会建设者的自由教育思想体系。同时彻底废除了战前极端民族主义的、天皇至上的教育,日本学生第一次享受到以开发智力为主要宗旨的教育,它完全改变了日本青少年的性格与志趣。也正是这些改革,给日本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教育改革为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6]

二、日本教育对促进经济恢复及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作用

日本作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历时最短的国家,在五、六十年代到得到了飞速发展。例如,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在1950年时只有英国的46%,同时在1955年已经恢复到战前水平,但在六十年代末就超过了英国。在1946年日本的人均G DP为1555美元但在1956年达到了2949美元,其中教育在日本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日本前首相吉田茂在《激荡的百年史》中也曾指出:“教育在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大概可以说是日本现代化的特点。”[7]

日本在这一时期在战后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对教育又进行了一系列调整:(1)加强科技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使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成为一种互动关系。(2)调整教育结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3)实行了“产学合作”的教育体制,使毕业生能迅速的成为生产者充实生产第一线,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8]此后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在1958年对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加强了国民的基础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加强了理科的课程。1968年、1969年和1977年又先后修订了3次。可以说,日本的教育建设适当地先于经济建设,这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功的经验之一。

?

?

1

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世界教育的现状和趋势,在其报告《学会生存》中,权威性地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生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日本就是首先成功的代表性国家[9]。日本前首相福田纠夫曾说:“一般来说,振兴国家与肩负国家的是人。民族的繁荣与衰退,也是这样。虽然是资源小国的日本,但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之高度。”[10]在被美军占领时期,遵照美军颁布的一系列教育民主化指令,首先把战前的六五三三制改成美国式的六三三四制,同时把六年义务教育延长到九年。初中义务教育普及率在1953年就已达99%以上,在日本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60年代,日本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高中教育也在同一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1961—1970年间,学校由4600所增至4798所,学生由311万人增至423万人,教师也从1314万余人增至20余万人。[11]进入80年代,高中学校增至5000余所,学生增至500余万人,教师接近27万人。[12]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人们受教育的等级的提高和人数的增加,劳动的生产率是也是逐渐增加的。现代经济增长所要求的劳动者是受过教育、掌握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而非未受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现代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是通过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历代传递下去,传播开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尤其是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

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成为重要生产力,而科学技术这个人类精神财富的再生产和创造过程,已形成现代化经济建设发展新的要素组成部分,这项重要任务的完成也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够顺利实现。在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间,日本迅速成长起一支高水平的科技队伍。究其根源,那是因为此间“日本研究经费增加了59倍,其中自然科学研究费用增加了67倍,R&D经费占G DP的比例逐年增加(表一);公司企业的研究费用增长尤为神速,高达111倍。研究人员总数境加了6倍多,其中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增加了7倍。公司企业的研究人员则增加了29倍。日本研究人员在人口中所占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在1993年时就达到了5414万人(表二)。”[13]日本企业界认为:“为提高我国今后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为保持长期的必须在数量和质量上飞跃地扩充迄今还落后于欧美的我国技术教育。”[14]

表一 日、美、德、法等国的R&D经费占G DP的比例(单位:%)

年度日本美国德国法国

1971-19761190212521241180

1976-19802100211521321176

1981-19852150215321582112

1986-19902183216521832132

1991-19952192215521432140

资料来源:[日]科学技术白皮书,1997年,第81页。

表二 日本科研经费和科研人员变动表

年代科研人员(万人)R&D经费(千亿日元)R&D/G NP(%)

1978271335171171

1980301346181191

1982331058182115

1984371058182115

1986401684112148?

?

1

4

8

198844129718215819904814120192178199251191271921721993

5414

13010

2190

资料来源:孙小礼主编,科学技术与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1页。

注:科研人员和R&D 经费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

为满足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大学院(大学中的研究生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955年设大学院的大学只有55所,1975年增至213所。由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了高质量的劳动力,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多层次的高级技术人才并且带来了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变革,也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同时教育还为日本培养出了大批出色的企业管理人才。[15]

日本自七十年代末以来始终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础

性的重要地位,视教育为引导日本教育走向强盛的根本。[16]

日本的G DP 的增长总是同高中、大学的入学率成正比例增长。因为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根据英国《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统计数字表明日本的G DP 当中4%是由受过初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38%是由受过中等教的劳动者创造的,其余都是由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创造的。由此可知日本人受教育年限同创造的价值相关性(表三)。

同时日本由资本扩大而得的收益仅为5%,由科技进步带来的收益为43%,其余均为教育投资而获得的收益。日本国民收入的50%以上是靠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来实现的。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新时期拥有经济和科技的主动权,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改变日本“经济大国”、“生活小国”、“政治小国”的形象,日本于1992年制定实施了“生活大国5年计划”及1999年制定的“新经济十年计划”中共同强调教育的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创新型人才放的培养被置于在首位,充分体现了产官学合作,发展新技术、新产业,使经济持续发展。

四、我区在教育改革中应借鉴的经验

日本近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正是教育先行的结果。对我区是一个很好的借鉴。根据自治区发展的具体状态调整教育战略和人才战略,因教育意味着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也越大,如表四我区受高等教育人数逐年增加必伴随的G DP 成倍增长(表四)。通过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来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目前我区的教育发展,要顺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制定近期和远景发展战略,提高创新能力,解决关键自给率的问题。

表四 2000年-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劳动生产率和受教育等级的关系

年份

G DP (亿元)

人口(万人)劳动生产率(元/人)

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普通中等学校毕业生(人)小学毕业人数(人)

?

941?

20001593.122372.46487.68856582253327021

20011713.812377.57208.540511584374321488

20021940.942378.68160.015608448192420478

20032388.382379.610036.924919461325388019

20043041.102384.412754.230875508152350342

20053895.552386.416323.938977558717327773

注:普通中等学校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

数据来源;《内蒙古统计年鉴2006年、2004年、2002年》

经过近几年我区的经济保持了高速稳步增长以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要求的较高素质国民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增加各级政策对教育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储备必须由教育来完成;基本保证每个人受教育时间不低于9年,其中要达到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5%。

在现今的社会竞争中,科学技术作为区域发展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区虽然在生物物理、基础数学、配位化学等领域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但我区对应用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持作用不够明显。[17]

因此,我区在“十一五”期间须尽快提高基础研究的综合水平,促进基础研究和学科的开设与我区资源的紧密结合。从战略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出发,进行中远期部署,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未来五到十年间提高现有优势领域和特色领域,同时带动相关行业。提高技术的原创性,能够在解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研问题。还要避免发展经济与科技发展间的实用主义短期行为,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制定长期战略性的发展规划,使社会保持在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中。

参考文献:

[1]弗兰克?吉布尼1日本经济奇迹的奥秘[M]1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011

[2]孙凤杰1试论教育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J]1辽宁大学学报,1999,(1)1

[3][日]山住正已1日本教育小史[M]1岩波B店,1989,221

[4][日]日本文部省调查局1日本的成长与教育[M]1昭和38,2141

[5]王桂1日本教育史[M]1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2621

[6]郑辉容1日本近现代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J]1高等理科教育,2005,(1)1

[7]李祖超1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1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3)1

[8]常初芳1国际科技教育进展[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9]周一川1战后日本教育发展与经济腾飞[J]1世界历史,1992,(1)1

[10]梁忠义1战后日本教育与经济发展[M]1人民出版社,1981,661

[11]薛焕玉1教育要先行、教育为未来、创建学习化社会[J]1新华文摘,1991,(1)1

[12]刘北鲁1日本教育现状[M]1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1,168,1981

[13]任文使1日本工业现代化概况[M]1辽宁出版社,1986,323,2461

[14]日本经济问题文集[M]1中国财经出版社,1987,271

[15]孙凤杰1试论教育与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J]1辽宁大学学报,1999,(1)1

[16]裴宏,杨斌1日本的教育与经济发展反思[J]1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2)1

[17]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编1内蒙古自治区基础学科发展报告[R]12006,41

(责任编辑:嘉惠)?

?

1

5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姓名:赵文华学号:2009011427 班级:09广电(1)班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是作为战败国的一方生存在世界上,国土也吃了两颗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表面上看日本陷入奔溃。然而,如今事实并非如此,战后日本在短短几十年里经济迅速崛起,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由此可见,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特点中国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受了重创,其领土相比于中国纯粹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国家,却在战后迅速崛起,堪称“经济奇迹”,尽管在2011年中国GDP排名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日本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些是中国无法与其相比较的,由此可以看出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重大的。 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

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西方更是认为是20世纪的“奇迹”。 (一)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 1、为了使日本经济摆脱瘫痪状态,日本政府成立了经济安定本部,负责制订和实施有关经济政策。当时日本经济复苏的最大障碍是能源不足。因为缺煤,高炉陆续熄火,全国有一半列车停驶,恢复生产急需的原材料运输出现障碍,工业生产日趋萎缩。经济安定本部遂于1946年秋实行“倾斜生产方式”。 2、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扶植。1948年后,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趋向于胜利,美国统治集团企图把日本作为远东的反共堡垒,以对抗所谓的“远东共产主义”,对日本的占领政策的重点开始转到扶植日本恢复经济上来。其次是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急需的资金和物资。这就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3、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战后日本十分重视教育,重视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推行义务教育制度,对义务教育期间的中小学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境贫穷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和中餐补贴制度.并且建立光荣家长评选制度。对那些教子有方家长给予奖励,使尊师尊教成为日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使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国家税收的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的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能力的增强。国家资本形成能力的增强,又能进一步带动投资的增加,增加投资又会导致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会推动教育投资的增加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如此反复影响,就会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教育的发展,国家资本形成能力就难以增强,投资也就难以增加,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而没有经济增长,国家资本的形成又会受到影响,教育投资的继续增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就缺乏保证。因此,高等教育与经济必然要求相互适应,这种适应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 一、教育的发展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一)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经济增长对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经济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与经济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二、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一)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技将为人类寻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资源、新天地。 高科技的发展有赖于高水平人才的创新活动,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则需要高等教育的精心培养。大学阶段的教育,类似制造一件产品的成型阶段,培养出来的人将直接进人社会的生产活动过程。个体在基础教育阶段所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一步发展为专门的应用能力,包括发展为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因此高等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水平,从而决定其可待续发展的能力。 (二)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知识、技术、产品是现实的力量。工具、工艺、方法与管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生产的效率。高等教育不仅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而且它还通过科研活动直接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各种知识、技术和产品等支持,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既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又要提供知识贡献。由于高等学校具有多学科并存以及注重系统知识传授的特点,所以它在总结、整理人类已有知识成果以及开展基础研究方面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往往就是人类知识的一座宝库。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随着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对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强调,高等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开发、转化和推广工作,

日本教育

宫廷教育的兴起原因 日本古代有一定组织形式的教育,是从儒学传入日本后,在宫廷中设立私学开始的。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日本在应神天皇统治时,朝鲜半岛上百济国的汉学家阿直歧来到日本。阿直歧通晓汉文经典,被聘任皇太子之师。阿直歧又向应神天皇推荐博士王仁。王仁于应神天皇十六年(285)到日本,带来《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成为朝廷重用的汉学教师。由于儒学传到日本,在宫廷中兴办起学问所后,皇太子以及皇族和宫廷贵族子弟都到宫廷的学问所就学,宫廷教育就此发端。552年佛教和佛教经典通过朝鲜传入日本,从此中国的儒学文化和印度的佛教文化融汇起来,成为促进日本文化发展的洪流。这股洪流的推波者是圣德太子。他在593~622 年摄政期间,大兴文化教育事业,创立众多佛教寺院以传播佛教,同时宣扬孔子哲学,为直接吸收中国文化,曾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臣、留学生和学问僧,移植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联合中臣镰足,夺取被旧贵族把持的政权,拥立孝德天皇,仿中国建制,定年号为大化。646 年颁布“大化改新”诏书,确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从此开始,日本设官治学,一方面继续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仿照中国唐朝的教育制度,建立日本的贵族教育制度。668年,中大兄皇子正式即位,成为天智天皇。在教育方面,开始设立大学,到大学学习的贵族子弟被称为博士学生。大宝元年(701),忍壁亲王及藤原不比等制定《大宝律令》,使大化革新以来采取的各种措施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大宝律令》中的“学令”部分,对大学及国学作了种种规定,这是日本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按照《大宝律令》所规定的学制,在京都设大学(或称大学寮),在地方设国学。 奈良和平安时期的教育 自大化革新后,日本逐步形成了封建的社会制度。奈良时代(710~794),日本和中国交往更加频繁。日本受中国唐朝文化的影响,文化艺术事业空前繁荣,佛教昌盛,学术进步。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和教育内容以汉字和汉文书籍为主,偏重于模仿中国的文化教育,同时开始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化,出现了使用汉字音符的万叶假名。在这个时期里,官立的大学和国学、学者的私塾、家学和家传的个别教学等三种教学形式并存和发展起来。平安时代(794~1192)初期,对大学也比较重视,并做了某些改革。但到了中期,大学衰落,私学有了发展。随着佛教的兴盛,寺院的学问所逐步成为初具学校形式的教育场所。 镰仓至战国时期的教育 平安时代后期,寺院僧侣和武士阶层在日本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新兴的军事贵族逐渐掌握了政权。1192年,源赖朝称“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幕府政权,天皇完全成了傀儡。但在镰仓幕府末期,由于皇室、京都贵族、寺院僧侣上层、幕府内部各种势力和各地方势力之间的复杂斗争,酿成了南北朝的对峙和地方势力割据百余年的政治局面,史称“战国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汉学衰落,大学和国学没有得到恢复,代之而起的是武士教育和寺院教育活动。武士教育主要是灌输武士道精神,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在家庭与寺院。武士教育重武轻文,在文化教育水平上比前代有所降低。 武士的产生是在平安时代,九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中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国内经济与对外扩张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国内经济与对外扩张 经济危机爆发后,日本运用国家贷款筹集资金的方式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军事工业,这种经济模式极易使日本走上战争之路。同时,为摆脱危机,日本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在全世界进行商品倾销,挤占了英美等国的市场,引起英美的抵制。倾销失败后,日本逐渐走上对外战争之路。 标签:日本;军事工业;商品倾销;贸易摩擦 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由于“现代大工业的扩张性和整体性世界形成对建立公平、合理、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政治与安全秩序的客观要求与帝国主义的强取豪夺、殖民地瓜分以及国际无序状态之间的矛盾无法协调”,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为应对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只着眼于维护本国或特定经济区的利益,从而引发了国与国之间的摩擦和对立,经济上的摩擦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一定程度上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火苗。 一、日本的国内经济 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日本经济上呈现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1932年底时,日本的预算亏空和通货膨胀现象并存,农业出现困境,物价上涨,经济危机并未结束。财政赤字包括公共贷款(为筹集资金所发放的债券集资),在不断上升。日本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工业和贸易同时在发展,商业银行运用闲置的资金来购买政府债券,日本政府提供了工业和贸易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部分工业,如交通化学工业和钢铁生产存在新问题,与军事有关的产业得到发展,与东北问题和侵华战争有关的产业得到发展,其他产业在这一阶段处于缩减状态。日本的资本仍然没有完全市场化,债务在不断增加,财政面临困难。在1932年工业和贸易开始萧条时,银行持有巨大的闲置资金,日本政府开始运用通货膨胀和自由花费政策来解决危机。日本政府推行贷款型政策,创造良好的经济形势,在世界经济危机退去时,出口贸易变得繁荣时,物价保持稳定。日本政府采取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日本经济也存在很大问题,尽管工业产量不断增加,但各个工业部门生产差别很大,因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赖于军火制造业的发展。军火制造严重依赖于日本政府的支持。尽管没有反常的失业,但是在许多农业地区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和不充分就业的征兆。尽管工人们的群体收入增加了,资本和工人的实际收入却下降了。换句话说,日本的繁荣只有一部分人受益,农业阶层没有享受到,大部分工人(除了那些特别支持的贸易,特别是军火业)也是仅仅不失业,却没有增加收入。农业阶层构成了近一半的人口,他们在国内市场的消费依然很低。如果我们将小生产者和国内的小商人统计在内,至少一半的人群处于低收入或接近失业状态。 从日本的经济状况,可见,日本当时的经济严重依赖于军火工业,这种特点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人教111 1014011136 刘莉荣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作为战败的法西斯国家,日本失去了所有的殖民地、国外投资,以及在世界市场上曾占有的地盘,国民经济陷入瘫痪状态。然而,到1955年,日本经济就已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后,经历了战后经济的黄金对代,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发展速度何以如此之快?其中的因素很多,但是与美国的扶植政策是离不开的。 关键字:日本经济发展美国扶植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亚洲的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同样也给日本国家和人民酿成深重的灾难。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 252 万人死亡,并且广岛和长崎还遭受了原子弹的轰炸,社会混乱,经济急剧下降。然而,日本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实现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0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毗。[2]1950 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为 110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 132.6 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 3.8%和 7%;而到 1985 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 12950 亿美元,人均产值达 10698 美元,分别达到美国的 43.8%和 86.1%。[1]日本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爬上了国际舞台的顶端。这样的成就,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日本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美国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日本强

有力的经团联的副会长花村仁八郎在一次关于日本经济的长篇演讲中,把美国的占领政策与口本的政治稳定并列为构成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因素之一。他说:“首先,在战后初期,占领军对所有的制度——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教育的——进行了彻底的民主化改革。财阀解体和农地解放是经济民主化政策的核心。其结果,使每个日本人都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并处在一个按劳取酬的环境之中。这就使每个日本人产生了勤奋学习和劳动的意愿,就象在美国的开拓时代一样 (3) 一、战后初期的日本经济 1945年8月巧日,日本天皇宣布停战诏书,日本的战后史从此揭开的序幕。战后的日本,40%的城市建筑被摧毁,近50%的工业设备和交通运翰设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损失了45%的国民对富,2200万人失去了家园。停战后不久的那几年,国民生产总值降到约为战前(1934一1936年平均)的60%的水平,极度的物资医乏袭击着国民生活,通货膨胀急剧增长,日本政府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以后,一切都等占领军的指示,无法向国民提出明确的方针,显得毫无作为。 二、美国对日本的占领政策 美国对日本实施的占领政策是为了达到自身的战略目的,其占领动机,是变革日本旧的孕育军国主义的社会结构,除掉日本垄断资本这个对手,同时把日本改造成为自己的仆从国。只是在占领初朝,作为“盟国”成员之一的美国,也不能一开始就立即拒绝“盟国”对日

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培贵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170) 【摘要】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源远流长,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观点有三:其一是先行或超前发展,其二是平行或同步发展,其三是滞后发展。在当代,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和积极的促进因素,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也为经济发展的历程所证明。但是,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还有着另一方面性质,即若不恰当处理二者的关系,教育有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并无促进作用。(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优势。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本优势,教育是科学知识传播与再生产的场所,它在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促进经济建设方面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直接与间接的贡献。从教育的角度说,基础教育与经济的联系虽然是间接的,但各产业部门的职业技术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和训练都是建立在基础教育基础上的,因此劳动者的训练程度、劳动技能和技巧以及劳动速度都与基础教育相关联。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的作用则更加直接。(2)教育与经济需要协调发展。虽然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发展经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越快、规模越大就越好。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上是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推动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因此,只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3)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保障。经济是教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要素,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保障,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再生产科学技术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保障谈教育的发展那就是纸上谈兵。经济的发展制约着一个国家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国民素质的高低以及人力资本的状况,经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制度。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对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欠发达国家吸收了这样的观点,把人力资本投资视作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措施。事实说明,欠发达国家各个教育层次的扩展,确实促进了经济的进步:造就了一支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富有效率的劳动力队伍;为教师、学校工人、建筑工人、教科书和纸张工人、学校服装的制造工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培养了一批受过教育的领导者,使政府、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等各方面的管理得以正常运转;传授技术和知识,形成现代化的态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熟练的工人队伍,是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宝贵的人力资源和基础。(2)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典型地表现为提高劳动力的工作或生产效率。受教育的程度标志着劳动者的发展水平,良好的教育意味着较多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可以用于生产和提高生产率。教育增加知识和技能,而知识和技能增加效率和收入。掌握技能较多的人可以更快地学会工作,更有效率地做好工作,在同样的时间里,他们可以更准确、更聪明地和更多地完成工作任务。如果面临新的工作,他们的适应能力会更强。教育使他们适应更为复杂的环境。(3)教育的综合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具有综合的和多方面的效益,这些效益将会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人的培养,教育一方面表现出直接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还释放出综合的效应,间接地促进经济发展。教育具有多种效益,这些效益超越了受教育者本人的意义。其一,代际价值。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的孩子将会获得较大的益处。其二,雇主收益。雇佣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可能会获得较多的利润。其三,社会收益。教育发达,将减少失业和犯罪。其四,国家收益。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发达,国家将会相应地受益。其五,公平效益。在初等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具有向穷人进行财产再分配的效果。这种情形在欠发达国家特别明显。在发达国家,在中等教育上的公共开支具有相同的性质。 总之,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承担着培养劳动力的任务,就这意义上来说,教育是经济发展的条件。教育活动通过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等来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从而达到缩短社会生产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于同申.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3]胡西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政经视点 35 企业导报2012年第13期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导读:本文是关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紧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更加显著。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的含义。教育就是旨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系统的活动,是导致学习的、有组织的和持续的交流。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质的活动;狭义的教育则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层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层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经济理论即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被认为是教育经济学的主要基础理论。上个世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对人力资本做了完整的理论阐述,即人力资本就是对人的投资形成的资本,是“在一国居民的教育与技术上的投资”。舒尔茨认为处于现代经济生产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运用这一思想可以得出结论:贫穷国家的经济落后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物质资本的短缺,而在于人力资本的匮乏,因此变成经济增长的约束因素。人力资本理论揭示出作为人力资本主要

因素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将随着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增强而日趋增强。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具体来说,经济发展以教育为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又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长期的、潜在的和综合性的,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各种专门人才。教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教育比较分析 两国的教育概况。肯尼亚和坦桑尼亚都是位于非洲东部的发展中国家,其殖民经历、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相似。上世纪60年代两国独立后,都试图为自己国家所有孩子提供7年的初等教育,但随着初等学校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对中等学校教育的需求的扩大,同时受经济发展限制,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公立学校不得不采取一定的政策,对入学人数加以限制。两国相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教育情况出现不同的结果,人口相对较少的肯尼亚,其中等毕业生远远超过坦桑尼亚。2002年肯尼亚中学生为30.288万,2003年坦桑尼亚中学在校生才20.072万。2002年肯尼亚有著名高等学府6所,另有30个职业培训学校,3所技校和12所私立大学,而坦桑尼亚只有3所大学。

经济论文: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关于日本经济崛起的深入解读 摘要:从明治维新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到二战后经济几十年的 飞速发展,日本经济经历了一个迅速腾飞的阶段。研究日本经济的 崛起,深入了解日本经济腾飞的各方面的原因,从日本人国民性中 分析总结,学习其中的优秀成分,从而提出适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结构出谋划策。 关键词:GDP(国内生产总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民族精神国民性 一、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的诞生 经济这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其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唯 物主义代表色诺芬在他的《经济论》中将“家庭”及“管理”两词 的结合理解为经济。严复曾将经济一词翻为生计。日本人将其正式 翻为经济,后由孙中山先生从日将这一说法引入中国。 日本作为一个后起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二战战败国的一 穷二白到几十年后的嚣张亚洲,不得不堪称一段传奇。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GNP(国民生产总值) 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 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现居第三)。 1986年,日本的黄金储备达到421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1987年,日本的外汇储备超过联邦德国,居世界首位,1988年,日本的人均 收入达1.9万美元,超过同期美国的1.8万美元。1988年,根据权 威的美国《商业周报》统计,世界排名前30名的大公司中,日本占 了22家。与西方强国相比,日本现代经济增长的起始阶段的特点是:开始最晚;起点最低;开始之后的增长率最高。美、英、法、德4 国的现代经济增长开始于1850—1859 年。日、美、英、法、德5 国在上述年份或时期的人均GNP分别为136 美元、474 美元、227 美元、242 美元、302 美元(按1965 年美元价格折算)。 5 国从 现代经济增长至 1965 年的 GNP 和人均 GNP 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 6%和2.5%、3.6%和1.6%、2.2%和1.2%、2.0%和1.7%、2.7%和1.7%。①日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

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摘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与政治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教育能够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进行阐释,辩证的分析的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政治经济促进制约密不可分 正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也是社会中的一部分。教育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的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教育的发展需要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等,而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人力,资金,物力。因此,经济发展的状况影响着教育所能拥有的基础性条件状况,教育的发展不能超出社会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可能范围。 2、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生产力的发展,对于人所提出的要求,也必然制约着教育目的的制定。在漫长的奴隶、封建社会中,学校所培养的人,主要是进入上层建筑领域的统治人才和知识分子。

随着机器大工业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列入培养目标之中,而不仅仅是培养官吏、律师、知识分子。 3、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在课程的门类上,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是属于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所占的比例甚微。18—19世纪首先在 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课程理论体现了这个时代的要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主张科学课程应该作为学校课程。 4、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 为了使教育适应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对教育结构进行了改革,除了重视普通教育外,还大力发展专门教育和特殊教育。 另外,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经济仍然对教育起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教育改革与经济的发展关系 随着新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深入,人力成为经济增长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而教育无疑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平等的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中的基本人权之一。 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中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我国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改革产生深刻的影响,要求原有教育体制必须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求。 一经济对教育发展的作用 要使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即对教育目标、办学条件、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内容和手段均有制约作用。 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还决定着劳动力的素质和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从根本上说,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既决定着教育投资的需要量,也决定着教育投资的供给量。这必然要求各级各类的教育的规模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数量上相协调。

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指通过人力投资的基本形式——教育投资所形成的,按计划培养和训练劳动能力的活动。从这个角度看,教育的投资和经营可以看作是一个产业的一种投入产出过程。从负担的主体角度看,教育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成本和个人成本两部分。高等教育的扩展需要增加相关的投入。教育协调发展,在根本上是要保证长期和持续的教育投入,但这必须以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前提。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以国民经济总产量、净产值或者国民收入为标志的,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货币资金的增长和合理配置:经济发展则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即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理论和实现目标的社会条件与经济关系。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二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高科技含量已高达80%,日本为75%。在我国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如经济特区,科技含量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可以占到60%左右,但在一些落后的省份,自然型的农业经济和粗放型的工业经济还占很大的比重,高科技含量还不到15%。乐观地估计,全国经济发展中高科技贡献的平均水平大概在30%左右。很明显,我国要在21世纪追赶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已经向人类昭示了一个重要信息,即在未来社会的生产中,劳动者的知识与技术水平将取代资本和自然资源而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高科

教育论文: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与经济如何协调发展 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由于教育而创造产生的对于受教育者个人、家庭经济收益的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满足个人、家庭和社会物质经济需求。教育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实现的无疑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教育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经济对教育发展起着支撑作用,教育与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协调发展,才有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一、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对教育进行投资有利于推动经济的良性运行。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生产再生产劳动力的活动,但教育产品却很难一下显现出教育的价值,所以决定了教育投资具有显形消费性和隐形投资性的双重特征。教育投资在短期内来看是一种消费型投资,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在短期内立即产生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教育投资最终将作为生产性投资转化为人力资本,所以教育投资应该是国民经济当中重要的生产性投资的一部分。

第二,教育的发展可以大大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一是现在越来越大的学校规模需要建设更多的校舍,以及因此而配备的教育基础设施、学校日常运转的消耗、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消费……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可以直接拉动内需;二是教育可以改变受教育者的消费观念,提高受教育者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进而影响了受教育者的消费结构和层次,带来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经济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结构、规模和速度[3]。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因此,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的设定,直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影响。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需求程度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例如,高等教育是处在“精英阶段”还是进入“大众化阶段”,主要看经济的发展水平。 第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制度。教育制度表明教育为谁服务,体现着教育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题目: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可是,到1955年,这个资源贫乏的“弹丸”小国的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并于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双重作用下促成的。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条件来看,第一,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战后日本的经济基础。杨剑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一文里认为,战后日本经济虽然遭受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是并没有摧毁日本的经济基础。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逐渐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从国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这笔财富除用于进一步扩充军备外,还被用来兴办教育、扶植生产,从而在财政上奠定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败,虽然经受过广岛、长崎和名古屋那样惨烈的轰炸,但由于日本没有采取“本土作战”的方式,而是接受了无条件投降,这就使日本长期积累的骨干产业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加上日本的技术专家、管理人员在战争中伤亡较少,为日本的经济迅速运转和恢复提供了人才基础;此外,日本作为战败国,负有向各被侵略国赔偿的义务,但由于许多国家对索赔权的放弃和索赔实际费用的削减及延缓,为日本提供了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战后民主化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的因素,为经济的腾飞扫清了障碍。由吴于厪、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里提及,战后,日本在美国占领当局的督促下进行了政治和经济民主化改革。在政治方面,一是非军事化改革,要求日本“必须解除武装,并实行非军事化”,铲除日本军国主义武装力量,审判战犯和进行“整肃”,同时解散了大本营、陆军省、海军省、军需省等军事机构;二是“五大改革”,即赋予妇女参政权,保障工人团结权,教育制度的自由主义化,废除专制政治和促进经济民主化;三是制定新宪法,确立了比较纯粹和完整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体制,确定日本为议会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天皇对日本社会的实际事务的影响完全被废除。在经济方面,解散财阀,禁止垄断,实行农村土地改革。改革基本上消除了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及赖以孽蔓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的封建性基础,完成了明治维新以来日本近代化和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 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的未来和国家的繁荣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个人而言,教育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学到在社会中生存的基本技能,能否享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成果,能否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分析教育与经济的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经济发展关系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关于国民生产总值与教育投入的关系。 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人,而人的素质提高要依靠教育。从这

个层面讲,教育是经济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与转型的动力和支点。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与社会经济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现代经济社会中经济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主动,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教育也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教育和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积累之间的关系、教育和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增长和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来阐述教育与经济双向的非均衡的互动关系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和意见。 一、教育是人力资本和物资资本积累的重要途径 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发展经济不可或缺的两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也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财富的源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对人力资本投入的收益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收益,而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前创造有利于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条件和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后进者赶超先行者的普遍经验。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环境。教育领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基础,兼顾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未来,有针对性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制度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往往导致人力资本稀缺或过剩,而社会人才使用机制的缺陷又极有可能导致人

当代日本经济问题

?产业空洞化 1980年代以后,由于日元升值引发人力成本提高,许多工厂迁移到海外,导致产业空洞化现象。近几年,一些企业在日本设立研发中心和生产据点,以防止技术外流和保持竞争力。不少人提倡将企业迁回日本。 ?金融效率低下 泡沫经济期间由于融资过剩而后续实际抵押品(房产和土地)价值遽减。银行因此负担巨大不良债权至今。 ?创业困难 比起欧美在日本创业较难.要探究原因,许多人会举出因为在日本只能向金融机关借钱. 没有创业经验的人要向金融机关借钱相当难.即使借到,利率也很高.万一创业失败就必需背负大量负债.针对这问题,日本政府于2004年修改法令,建立起一元也可以创业及种种经营支援的体制.但是效果还是未知数. ?贫富差距 资本主义常见问题日本社会也发生;由原来以中产阶级为社会主流,转变为富裕与贫穷两个极端(中产阶级逐渐消失)。大前研一所著M型社会一书探讨日本此种怪现象,可能来自于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结构和年功序列制度崩坏,越中下层的人越遭到冲击,而富人阶级却没有遭到冲击甚至因而获利,导致阶级拉大,衍生出价值观崩坏和职场伦理瓦解等文化现象。 ?首都过密与地方过疏 由于工业,特别是出口贸易的高速成长。人口逐渐从农村流入到城市,特别是首都圈。 为此,日本建设了全国高速路网,在地方兴建医院和学校等公共设施。持续的大规模公共建设扭转了地方的衰退局面。 ?经济成长 泡沫经济后成长率一厥不振,21世纪初期有回温现象,但是失业率并没有显著下降,多数成长率还是来自大企业的资方获利。 夕张市当年曾有矿业荣景,随着人口外移和矿产枯竭的后续巨额处理费,市政府走向破产。 ?公共债务庞大 日本公债自2006年达八百三十二兆日圆(约七兆美元),约为GDP 170%,北海道夕张市亦成为日本首个地方都市因过度扩张支出而宣布破产的政府机关。 ?劳动环境 日本引以为傲的沿革性职场伦理和终身雇用制,随着泡沫经济和M型现象而崩溃,类似打零工的“派遣人力”也应运而生,虽然日本有亚洲相对完善的劳工退休计划,但是劳动环境持续恶化。 ?出口消失 泡沫经济的内伤未复原之际,金融海啸带来的西方需求消失导致日本陷入内需和外需都

试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试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语文学科教学:王蒙蒙教育与经济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客观规律,认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前提,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表现: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任何社会办教育都必须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基础,必须以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能提供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在生产力发展给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对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要求它的发展与之相适应。一般来说,生产力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高,反之则较低。 2.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但人才培养的规格或标准如何,以及需要建构怎样的教育结构来培养这种规格的人才等问题,并不完全有教育本身决定的,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人才的规格相应单一,教育结构也很简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结构由此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化。可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的,要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发展,为学校教学内容的丰富完善和学校课程设置的调整提供了可能的条件;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提出了客观要求;第三,由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工具不同,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学校的课程门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也各不相同;最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也证明,学校的课程,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是直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的。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学校的物资设备、教学实验仪器以及组织管理所使用的某些工具和技术手段,不但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且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获得提高。此外,教学组织形式的演变也受制于生产力的发展,毋庸置疑,这一切无不与生产力的发展有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要素。个体的生命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他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劳动力的培养或生产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实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