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绿道规划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绿道规划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绿道规划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绿道规划

基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绿道系统规划

——河北省青县绿道系统专项规划分析张晓宇1孙永青2刘鹏3张俊峰4曲杨5

摘要:本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出发点,依据河北省的相关技术性文件,总结了青县绿廊绿道规划的理念,分析了青县绿廊规划的格局与特点,阐述了青县绿道系统的结构特点以及与绿道建设密切相关的景观规划、服务设施规划、驿站系统规划、交通衔接系统规划和标识系统规划的内容,为城乡规划专业绿道专项规划的提升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绿廊绿道公共服务设施驿站标识

2013年,河北省建设厅发布了《河北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和《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两个规划编制导则,强调了在规划编制中体现城乡统筹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绿廊绿道系统建设。青县作为河北省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县,在总体规划编制、绿廊绿道专项编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绿廊绿道体系规划的理念

1、指导思想

(1)建立城乡一体化生态大格局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视野从重视中心城区扩展到县域城乡一体,绿廊绿道规划必须以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格局为目标。

绿廊绿道规划应当通过维护绿道及周边河流、湿地、森林等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栖息提供充足空间,保护与优化生态系统,维护生态系统稳定。

(2)发展经济中传承文化与特色

青县是盘古传说的发源地,同时县域纵横交错的河渠水道与密布的湖泊坑塘形成北方水乡的特色风貌(图1)。绿廊绿道系统建设应当在全县大力发展经济中传承文化与地域特色,充分利用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构建合理的城乡空间格局,促进宜居宜游的城乡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同时引领低碳出行,构筑慢行交通网络,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慢行交通引领“绿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与健身休闲相辅相成共同丰富人们生活。

图1 青县绿地现状

2、规划重点

(1)顺应自然肌理,畅通生态廊道,形成不同类型廊道网络体系

绿廊绿道规划应充分利用地形、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整合分散生态斑块,与生态绿地、环城绿带和农田林网共同构建完整、安全的区域生态格局。

(2)利用交通廊道,衔接省立绿道与慢行系统,集约利用土地

青县县域高速公路、国道、公路纵横交织,绿色廊道应充分结合现有路径,避免开挖、拆迁、征地,在保障绿道使用者安全的前提下,集约利用土地,降低建设成本。

(3)城乡布局与绿廊绿道有机融合,形成和谐发展的空间大环境

与青县城镇体系结合,建立县域——乡镇——社区(组团)不同层级的绿廊绿道,城乡建设区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建立以人为本、功能丰富、形式多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设施。

(4)串联发展节点,体现青县特色底蕴

充分发挥绿色廊道对各类发展节点的组织串联作用,以青县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以及人文遗迹、传统街区等自然、人文节点为依托,

发掘并展示青县特色资源,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总之,青县绿廊绿道规划是以区域—县城绿色廊道为载体,提出县域范围内具体的绿廊绿道线形走向方案,重点制定沿绿廊绿道的新型旅游产品和服务业发展节点,带动沿线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3、技术路线

青县绿廊绿道规划以城乡绿地分类标准和城乡绿地现状构建绿地系统,以绿地生态服务效能为依据,合理确定城市绿地总量,以人为本,基于绿地、廊道的可达性分析,规划能满足居民合理服务半径的绿廊绿道;从生态环境、绿地和风景区规划、空间管制和交通因素等多方面建立数据模型,进行网络优化与经济投入的绿廊绿道网络布局;结合青县绿地布局规划绿廊绿道系统。建立青县绿廊绿道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二、青县绿廊规划

1、绿廊与绿道界定

依据《河北省城镇绿道绿廊规划设计指引(试行)》的要求,绿廊与绿道是线形绿地的两种形式。

绿廊是以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为基底,为植物生长和动物繁衍提供廊道和生境的绿色空间以及发挥安全防护作用、美化景观的绿色隔离区域。绿廊系统是城市绿道的绿色基底,主要由地带性植物群落、野生动物、水体、土壤等生态要素构成。

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民聚居区等。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食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

综上所述,绿廊可以理解为广义“绿道”概念的一个分支,绿廊规划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选线方法为绿廊选型提供技术支撑,包括自然本底环境与人工恢复的自然环境,具有生态维育、景观美化、合理开发利用等功能。

2、县域绿廊总体布局

青县绿廊大格局为“井字交叉、双环放射”(图2、3)。井字交叉是指以运河、

黑龙港河和子牙新河、北排干渠以及八团干渠道、唐窑干渠形成的井字轴。环形是由县域大环线和中心城区环线共同组成。县域大环线是指以新黄线、新清官线、马厂——金牛——子牙河北堤路廊道。中心城区环线由县城廊道。放射状绿道沿对外交通线路和河流形成的衔接的城区的绿廊。中心城区有运河、新青官线(渠)、京福路、永安线等廊道。

图2 青县绿廊结构

图3 青县绿廊结构

青县绿廊分为区域绿廊、县域绿廊、城区绿廊三个层面。

区域绿廊是青县与周边城市沧州、天津、黄骅、大城等周边城市的绿色通道,规划依托子牙新河、运河和104国道等跨越不同区域的要素,形成宽阔的生态景观通道。

县域绿廊主要服务青县生态防护、环境保护及体育休闲娱乐等开发建设活动,廊道发挥中心城区对周边乡镇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通过绿色廊道将周边环境导入中心城区。

城区绿廊主要是中心城区以各类公园和运河、八团渠、唐窑干渠为主体的绿色廊道。

3、绿廊控制

绿廊是由青县绿地(绿线)+河流(蓝线)+绿化消落带+生产生态绿地共同组成。绿廊控制宽度从生态功能上以200米以上为宜,要达到生物多样性则宽度达到2000米以上为佳。一般国道、县乡道路两侧绿廊控制宽度可以适当缩减。

三、青县绿道规划

1、绿道规划总体布局

青县绿道规划按照“滨河、沿渠、环城、通达绿野”原则布局绿道,联通了中心城区绿道,并延续中心城区运河线和京福路县域段(104国道),新增郊野公园和生态廊道中绿道,形成县域“大环五射”的框架体系(图4)。

图4 青县县域绿道规划

2、县域层面绿道规划

青县县域规划六条绿道线路(图5)。

(1)环线——水脉绿野的生态型绿道

环线绿道依托黑龙港河、运河等河流以及大马线等县乡道路形成的滨水、通达绿野的绿道线路。环线串接司马庄绿色蔬菜基地、黑龙港风景区和水上运动主题公园等节点。环线绿道是以自行车、健身步道为主的慢行系统,局部地段设置科教路线。

(2)运河线——生态型、郊野型绿道

运河线是集合自然生态、水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的绿道,结合生态绿地形成郊野型绿道,是人们日常休闲、垂钓、泛舟及健身的活动场所,以休闲游憩、生态保育为主。

(3)1号线——靑官渠郊野型滨水休闲绿道

1号线是由北外环和新青官线组成,依托靑官渠、国家蔬菜示范基地、大小孝子墓等自然人文节点,规划休闲度假型滨水郊野公园。靑官渠自然基础良好,景色优美宜人,适宜近期开发建设。1号线是以自行车、健身步道为主的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衔接、县乡道路衔接,局部绿道可通行公共交通工具和游览电力车辆。

(4)2号线——中华美德文化休闲绿道

2号线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绿道,包括盘古庙、万亩梨花园、农业观光园、观音寺佛教圣地风景区等人文色彩浓郁的节点,打造夏季、秋季农业展销、休闲度假等不同季节的旅游产品,适度发展旅游度假型产业类型。

(5)3号线——水上逍遥游中华传统文化休闲娱乐绿道

3号线由八团渠北堤路、子牙新河北堤路构成,依托觉道庄、三清观、女娲宫文化传承2A风景区的中华传统文化绿道,也是水上运动见长的休闲娱乐绿道,充分发掘蓝色趣味旅游产品。

(6)联络线——绿道间的联络通道,休闲绿道

联络线绿道是连接不同绿道之间通道。东西向联络线是连接运河线、1号线、2号线和环线;南北向连接线是京福路县域段(104国道)、永安线、青河线、新青河线等。联络线绿道主要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图5 县域绿道规划

3、中心城区绿道规划

中心城区绿道规划按照“两环五射、绿道交汇、环环相通”的原则,顺应城市蓝绿自然生态脉络,构筑城市环境大格局;依托自然、人文文化景观节点,串通发展节点;承上启下链接区域绿道,奠定绿色交通基础;尽可能利用现有交通廊道、绿地系统,局部规划连接线,集约化建设绿道。

中心城区绿道规划了六条绿道线:运河线、1号线、2号线、3号线、4号线和环线(图6)。

(1)运河线——运河水文化休闲绿道

运河线串接有运河文化展示中心、南海公园、云和传统文化街市、运河湿地公园等重要节点,以及运河两岸中小型的滨水活动空间。充分展示青县运河水文化、传统商业居住文化、现代城市风貌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绿道。规划绿道依托宽阔的运河绿廊双向设置可供步行、自行车的通道,形成以休闲、娱乐、健身、游憩滨水通道、慢行通道。

(2)1号线——通勤型的城市休闲绿道

1号线绿道结合京福路道路断面设计,设置宽阔的绿带、自行车、人行道,形成可通行公共交通工具的绿道。京福线主要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慢行系统为主,健身步道结合绿地设置。

图6 城区绿道规划

(3)2号线——城市休闲绿道

2号线由新华路、南海大街、新华东路组成,重要节点有运河滨水空间和南海公园、东部公园群。2号线主要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慢行系统为主,健身步道结合建筑前广场和道路绿地设置。

(4)3号线——城市文化体育休闲绿道

3号线串接了青县开敞空间和各种类型公共空间,尤其是青县城市行政中心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场等大型运动场地和体育健身场所,其功能以健身、休闲娱乐为主。(5)4号线——城市休闲绿道

4号线绿道位于城区东部,南起南外环路北至永安路,以体育公园、八团渠公园、宏兴公园形成的东部公园群是4号线的重要节点。4号线(友谊线)绿道主要以公共交通、自行车慢行系统为主,健身步道结合公园绿地设置。

(6)环线——城市休闲绿道

环线绿道是依托现有南环、西环和中央大街、永安路的组成的城区休闲绿道,串接城区主要公园绿地和运河公园,同时贯通了放射形绿道,形成绿道网络大环线,环线绿道主要是沿路的城市绿化带(绿线)形成的线形绿道。

四、青县绿廊绿道服务与标识系统规划

1、绿廊绿道景观和生态环境规划

青县县域绿廊绿道与自然生态环境浑然一体,城区绿道沿线与公共空间和各类设施有机结合。

绿廊应起到涵养水土、保护水体环境的作用,实现县域——城区水资源系统维持良性循环。绿廊植被选择应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乡土树种为主,以湿地保护、公园建设为重点,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树种比例应适度,以田园景区为依托,打造特色农林业种植景观。

2、绿道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绿道服务设施系统由游览设施服务点和管理设施服务点两部分组成。游览设施服务点主要为城镇绿道绿廊中的游客提供便民服务;管理设施服务点主要为城镇绿道绿廊的日常管理服务。

青县绿道中的服务设施系统与绿道节点密不可分,绿道节点包括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重要节点也是游览设施服务点,重要节点是城镇、风景名胜区,风景游憩地、自然景观和郊野公园节点;一般节点主要是不同绿道与高速公路、国道、县乡道、铁路、河流水系的交叉点、转折点。

(1)借助城镇现有基础设施,建立绿道服务平台

各条绿道地理位置接近城镇、村庄建设区的郊野公园和风景区,可以与城镇游客服务中心衔接,建立公交换乘、旅游咨询、紧急救助、商业零售和康体娱乐中心,形成主动式和自助式双结合的综合绿道服务平台和资讯信息中心。

(2)因地制宜设置各类服务设施

县域绿道辐射范围广泛,在重要节点设置综合服务中心,每隔2-4公里设置必要的信息点、休息亭和自助式医疗救助服务点,保障安全基础上满足基本服务需求。

城镇建设区范围内绿道结合自身资源,适当规划数量多,内容单一的服务设施。(3)按照安全性和便捷性规划基础设施

露营、烧烤、垂钓等户外活动首要保证安全,服务设施必须结合治安管理设置。

重要节点应规划完备的基础设施和应急救助系统。

3、绿道驿站规划

青县绿道规划驿站分为综合驿站和一般驿站两类。综合驿站结合城镇公园、郊野公园、风景区和各类旅游观光点设置。综合驿站主要承担绿道管理、综合服务、交通换乘、售卖、租赁、休憩、交通换乘等方面的功能,主要以中小型、短距离、服务型和自助型为特点。一般驿站则根据各条绿道区位特点和途径自然、人文环境设置。

在城镇、乡村服务设施配备基本完善的条件下,规划驿站服务半径及规模如下:

4、绿道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青县县域绿道途径沿线城区、乡镇和村庄可以共享其基础设施。

县域中位于广大自然环境中的绿道应规划专门的游客咨询、商业服务、康体娱乐、应急救助和标志系统等服务设施。中心城区绿道沿线可以共享县城大型公共服务设施,以提供较高品质的管理、医疗卫生、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设施和市政工程设施。

5、绿道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县域绿道交通工具为旅游专线车辆、各乡镇客运交通工具、自行车、步行以及私家车等,出行方式多样。中心城区绿道交通方式为步行、自行车为主,个别线路科设置旅游专线交通方式。

为提高绿道的贯通性和便捷性,在县域、城区的重要节点规划设置交通衔接系统。接驳系统包括公交车起讫点、停车设施、自行车租赁、城市其他交通系统换乘设施等。绿道衔接系统包括绿道接驳站、自行车休息区、临时停车休息区以及自助服务设施。绿道衔接系统的服务半径按照服务功能和区位条件规划如下:

6、绿道标识系统规划

青县标识系统规划信息标识、指路标识、规章标识、警告标识、安全标识和教育标识等。

信息标识和指示标志在每条绿道、综合驿站和一般驿站均需设置。标明绿道游览方向和线路的信息,标明游客在绿道中的位置,并提供绿道设施、项目、活动,以及游览线路及时间等信息。

规章标识用于标明区域绿道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以及政府有关绿道建设的政策。警告标识用于标明可能存在危险及其程度,且至少要在危险路段前80-100m处设置。例如运河水系两侧,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学校出入口附近等。

安全标识主要用于绿道与交通性道路交叉口、滨水地段边缘、中小学人群密集区域以及危险性较强的地段。用于明确标注游客所处的位置,以便为应急救助提供指导。

教育标识用于标注绿道所在地的独特品质或自然与文化特征,起到展示、宣传的作用,结合运河湿地公园、现代农业观光园和森林公园等设置,普及科教知识。观音寺佛教圣地景区、回族文化体验园、现代军事文化遗址公园等人文风景区等弘扬文化精髓。

参考文献

[1] 孙帅.都市型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2] 黄挚筠. 浅析城市绿道的类型与实践[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 2011-05-26

[3] 金纪元. 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上)[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2):11-13

[4] Little C. Greenways for American[M].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7-20.

[5] Roosaare, J.Physical geography in Estonia: bridging Western and Eastern

School for Landscape Synthesis[J]. Geo-Jour-nal, 1994,33 (1): 27-36. [6] 秦小萍,魏民.中国绿道与美国Greenway 的比较研究[J].中国园林,2013,29(4):119-124.

[7] 申超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绿道典型设计模式设计[D].广州大学.2011.

[8] 景峰,王亚英.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J]. 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1):73-76.

[9] 东莞:绿道网给力生态城市建设[J]. 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3(1):49.

[10] 秦小玉.江西省九江市城市绿道规划探析[J].规划师. 2013-11-01

[11] 林静媛.宁德市城市绿道规划设计研究[D]. 福建农林大学.2013.

[12] 陈婷. 山地城市绿道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 重庆大学.2012.

[13] 周作莉.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绿道适宜宽度研究[D].广州大学.2011.

[14] 杭夏子. 城乡绿道建设探析_以广东珠三角绿道建设为例[J]. 南方园艺.2014

[15] 林伟强. 珠江三角洲绿道网规划方法研究_林伟强[D]. 华南理工大学.2012

[16] 何昉.珠三角绿道景观与物种多样性规划初探_以广州和深圳绿道为例 [J]. 风景园林,2010,(2):74-80.

作者

1、张晓宇,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副教授。

2、孙永青,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3、刘鹏,沧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工程师。

4、张俊峰,青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工程师。

5、曲杨,天津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 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 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休闲游憩场所,正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东莞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居民对健康和运动更加关注,日常和周末、节假日游憩需求大大增加。东莞已经进入休闲时代,并已具备进一步构建休闲社会的基础条件。 因此,从东莞市经济实力以及市民的休闲需求来看,绿道网的建设是东莞自身提升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休闲社会的重要途径。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

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和特点分析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萧山作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总体经济实力强劲,区域发展能力迅速,民生改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一个现实,需要进一步科学认识统筹城乡发展的方法路径,建立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并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具体要求。萧山结合实际,在2003年1月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加快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实现由强县市型向都市型的转变的发展思路。这个思路的提出,使萧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渐渐凸显。之后,在2003年7月区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议,使全区基本形成(空间、经济、人口、社会、生态)五个一体化格局,并相继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结合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按照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要求,以空间重组为突破口,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来实现城乡经济发展、空间融合和社会进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萧山地处钱塘江南岸,为杭州南大门,东接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全区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2008年末总户籍人口120224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929人。辖有22个建制镇,4个街道。城区4个街道总人口269964人,其中非农人口200953人。主城区建成区面积,由1988年萧山撤县设市时的7平方公里扩展到2001年撤市设区前的26平方公里,至2008年达到54.43平方公里,成为杭州实力最强、地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区域网络化大城区的框架初步形成。2008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86.50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达到4.1:64.1:31.8。全年财政总收入126.80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3.18亿元。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52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569元,恩格尔系数0.35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987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87元,恩格尔系数0.349。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8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73.49平方米。城乡统筹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城乡统筹的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都比较高,全区城市化率超过了65%,2008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580.24亿元,成为萧山经济的支柱,尤其是民营经济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城市化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奠定了坚实基础,使萧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了现实基础。 二、路径选择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城市绿道规划编制指南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2-12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 参考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规划编制工作程序 (2) 4.1 确定任务 (2) 4.2 调查、收集资料 (3) 4.3 编制规划 (3) 4.4 成果 (3) 5规划编制主要内容 (4) 5.1现状概况与分析 (4) 5.2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4) 5.3绿道网络构建 (5) 5.4绿道建设实施途径 (6) 5.5工程造价估算及效益评估 (6) 5.6实施保障、绿道管理与运营策略 (6) 6 指南实施 (6)

1适用范围 本指南所指的城市绿道主要串联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类绿色开放空间、重要的自然与人文节点,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两部分组成。 本指南适用于安徽省内的各市、县城市绿道规划编制工作。 2 参考文件 《安徽省绿道总体规划纲要》 《安徽省城市绿道设计技术导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城市绿道 城市绿道具有以下两层内涵: 一是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 二是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的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形绿色开敞空间。 3.2绿廊系统 绿廊系统是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等构成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是绿道控制范围的主体。 3.3节点系统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共空间、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3.4慢行道系统

慢性与绿道系统规划

2012年5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为福建省各市编制绿道规划提供了规划依据与指导;同期,我局委托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近期建设重点结合新城、小城镇建设及溪流整治重点展开,以慢行系统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依托厦门岛山体、环岛、湾区等资源,尽快形成高品质、完善的绿道与慢行系统。 2012年底,厦门市绿道与慢行系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 规划范围与期限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范围是厦门市域范围1699平方公里,包括厦门本岛、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和翔安区。 规划期限:2012年-2020年 规划内容 (1)绿道系统规划:根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试行)》要求,对厦门市城市绿道进行选线,将其按照都市型、郊野型和生态型进行分类,配套服务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内容; (2)慢行系统规划:按照“慢行系统+慢行社区”的空间组织模式,通过建设步行和自行车道、步行(自行车)+公交、旅游观光、休闲健身慢行系统等为市民提供健康、安全、舒适的交通出行。 工作重点及规划特色 (1)工作重点:按省绿道规划导则编制。对原有休闲绿道总体规划进行调整;突出厦门绿道规划的特色;提出省级绿道建设线路。 (2)规划特色:对绿道规划延伸的慢行系统深入研究,提出自行车系统总体规划。整合岛内慢行系统规划;整合溪流整治景观规划;深化新城慢行系统规划。 (一)绿道系统 1.规划结构:根据厦门城市规划区自然本底特点、城镇发展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态势、景观资源的分布情况,以绿道线性联系为基础,服务尽量多的人口。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四放射”。 一环:为厦门市本岛环岛路滨海绿道; 两带:沿厦门湾的滨海绿道和沿城市外围的山体绿道; 四放射:主要是利用岛外各区溪流过芸溪、后溪、东西溪和东坑湾-九溪作为城市放射绿道。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专家纵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京召开 2013.02.27 本网讯 2013年2月24日,元宵佳节。以“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在北京召开。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办,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龙永枢,中国国际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粮食局原局长聂振邦以及来自五个学会的专家、学者80余人出席。 中国国土区域城市经济学家新春论坛(联谊会)始于2006年,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联合主办,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每次论坛确定一个主题,并已成功举办过五届。论坛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感情沟通的平台,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大力称赞,也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参与。2011年、2012年新春论坛的两个主题: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已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论坛今年新增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和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位联合主办单位。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其中的城镇化,十八大报告将其作为未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手段。为了探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内涵和路径选择,本次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论坛由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柳忠勤主持。 在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后,柳忠勤邀请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杨重光、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秘书长沈体雁、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孙久文一同走上主席台,一起代表五个学会向大家致新春问候。 本次论坛主题的设定者,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副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首先作了主旨发言。随后,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从不同角度阐述各自的学术观点:专家学者关于城镇化基本概念与新型城镇化内涵观点碰撞。 尽管“城镇化”一词早已写入教科书和政府文件,然而专家学者们对城镇化的概念仍有很大的争议。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研究员认为,“城镇化”和“城市化”没有本质区别,城镇化从概念上来讲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民进城。同时,他也指出,不能片面强调城镇化,而忽略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动力,城镇化也可为工业化提供支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管理系主任叶裕民教授并不同意城镇化就是支持农民进城的提法,她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简介 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项目组前言 建设珠三角绿道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行动,是执行广东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战略任务,是建设东莞市低碳、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是满足城乡居民休闲需求的实际举措。 东莞市区域绿道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搭建了绿道网整体的骨架。但区域绿道尚未串联市域内众多优质的资源要素,从规模和密度上还不能满足市民便利使用的要求。因此,在区域绿道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充实,建设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构建功能完善、结构合理、便民利民的绿道网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开展《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编制工作,正是为绿道网建设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绿道网规划建设的背景 1.响应省市号召,深化绿道网体系 省委、省政府部署珠三角绿道网建设,东莞市积极响应,成立了市绿道建设领导小组,基本完成区域绿道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获得上级和市民普遍认同。为继续深化充实、加长加密绿道网,进一步向市民生活空间、活动空间延伸,加大覆盖面与提高服务水平,省建设厅正在出台相关文件,部署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开展城市绿道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在2011年上半年完成绿道网规划。东莞市积极主动,加紧编制绿道网总体规划,落实城市绿道的规划布局,打造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惠及民生的东莞市绿道网体系,走在全省前列。 2.步入休闲时代,推动绿道网建设 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推进,生态资源越来越成为宝贵的稀缺资源;到大自然去,休闲游憩成为人们工作之余追求的生活方式。绿道作为重要的户外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平委〔2004〕15号 发布时间:2005年4月1日17:16 作者: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各街道党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部门,市属各单位:《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2020年)》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平湖市委平湖市人民政府 2004年12月31日 平湖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5年—2020年)党的十六大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省委根据党中央提出的战略思想,作出了“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决策,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一个重点来抓。嘉兴市把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五大战略之一来实施。这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发展的一个渐进的过程,通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最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共享现代文明。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统一城乡规划,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加强城乡间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城乡间生产要素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市绿道介绍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 如今的人们更多地渴望到山林海边寻求惬意,踏上没有噪音尾气的城市绿道。而这份渴望,在不久的将来就可能会在我们身边实现,贯穿整个城市的绿道网正在规划和建设当中。今后,市民朋友或许只要出门走上几步路,就能踏上精心设计、设备齐全的绿道,尽享自然惬意。 什么是绿道?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上应有自行车专用道,还有驿站 “绿道,简单地说就是绿色生态之道。”绿道是提供给行人、骑车者休闲健身的道路,也被认为是慢行之道。 绿道到底是什么样子? 北京近山松认为绿道里面有自行车道,有步行道路,有绿色的环境,有标识系统,还有停下来休息的地方,类似于古代的驿站。 绿道特征 绿道是引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我国国内尚无完整的经验可循。绿道主要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根据需要,绿道外围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

体。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还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地方风貌特征,提升发展品位。 绿道与人行道的区别? 人行道:上班绿道:休闲 绿道与人行道有何区别?绿道和非机动车道在一般情况下是分开的,非机动车道从城市功能来说是供日常生活,包括上班行走的一条道路。绿道是给市民提供一个休闲的空间,当绿道由于很多原因不能连贯时,可能借用非机动车道使绿道连接起来。 绿道六大组成要素: 一、绿廊,由现行的带状空间两侧来控制一定的绿化控制带,这个绿化控制带通过景观修复来打造绿廊。 二、游径,在绿道里面设计一定的自行车道、步行道、无障碍道(残疾人专用道)和水道等非机动车道游径系统。 三、标识,通过标识牌、标识信息的设计,让大家在绿道里安全行驶。 四、基础设施,包括出入口、停车场、环境卫生、照明、通讯等基础设施系统。 五、服务,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驿站,保证市民享受到服务设施。 六、发展节点,绿道不单单是一条线,在绿道网络上依托森林公园、市域公园发展为绿道的重要节点。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精)

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闫辉 (2011年6月22日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全县上下奋力冲刺“十二五”开局之年各项目标的关键时刻,全面审视我县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研究探寻思路举措,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必将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引擎。 一、我县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县把城镇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城镇化步伐加速推进、城镇规模逐步壮大、城镇职能不断扩展、城镇人口显著增加。目前全县23个乡镇中,省级重点中心镇2个(双沟、半城、市级重点中心镇3个(上塘、梅花、界集、县级重点镇3个(龙集、金锁、临淮,其中临淮、半城定位为水乡特色镇来建设;原有自然村1997个,通过2005年、2008年和2009年三次缩并调整为242个。城镇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全县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一是物质基础已经具备。“十一五”末,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81亿元,五年翻一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达3073美元;财政总收入32.0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3.4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和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695元,均实现五年翻番。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城镇化率在30%—70%区间,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也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关键期。我县2010年城镇化率40.12%,按照这一轨迹,我县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速期。二是城镇容量快速扩张。城市框架实现了历史性拓展,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34万,合围面积达82平方公里。2010年,小城镇新增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城镇容量的成建制、

绿道规划设计编制指引

东莞市社区绿道规划编制指引 社区绿道是绿道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绿道网的微循环系统,为居民日常出行通勤提供便捷的慢行系统、完善的配套设施、优美的绿化环境,与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紧密接驳。为了明确社区绿道规划编制内容、规范规划编制成果,统一规划技术标准,确保社区绿道的顺利实施,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制定本指引。 一、总则 1.01本指引所指的社区绿道,是指连接社区公园、小游园和街头绿地,主要为 附近社区居民服务的绿道。按等级和规模分,社区绿道属于绿道网第三级。 由绿廊系统、人工系统(含慢行道、标识系统、基础设施、服务系统)构成。 1.02本指引适用于东莞市内各镇街的社区绿道规划,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编制 范围为镇域行政区范围。 1.03社区绿道规划年限为2011-2015年。 1.04社区绿道规划应符合《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 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的相关要求,同时应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等规定。 二、规划内容 2.01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应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 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提出的社区绿道建设目标,确定辖区内社区绿道的建设规模、线网布局、服务设施布点,基础设施配置等内容,并提出分期建设计划等实施建议。 2.02各镇街社区绿道规划主要内容: (1)规划目标与定位。依据《东莞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东莞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0-2020)》相关要求,结合镇街实际, 确定城镇绿道网建设目标、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 (2)社区绿道线网布局。参考本指引附件2社区绿道选线原则及附件3社区绿道建设技术要求,结合镇街实际,确定社区绿道的线网布局,并

绿道绿廊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的编制背景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临城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构建 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本 规划。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规模 本次规划编制范围:以临城县行政范围为界限,总面积797 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与年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城市绿化条例》(1992 年) 《城市绿线管理办法》(2002 年)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临城县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 《临城县城绿地系统规划(2009-2020 年) 》 规划年限:根据国家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结合临城实际,确定规划年限。 近期:2013~2015 年; 远期:2015~2020 年。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2、通达便捷原则 3、生态先行原则 4、彰显特色原则 5、以人为本原则 第五条规划目标

从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区的目标出发,突出绿道绿廊网的生态和旅游休 闲功能,达到绿量和布局的优化。规划将临城县内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 源等通过绿带连接起来,形成点、线、面、环相结合的整体空间形态。充分发 挥临城县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使绿道成网、景观相连、景随步移、人景 交融,打造生态、休闲、宜游、宜行的绿色廊道,创造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期目标:完成首期规划绿道线以及示范段的建设,构建绿道的主体框架,使人们认识绿道、了解绿道、使用绿道。为居民提供休闲锻炼、绿色出行旅游 的场所。 中期目标:完成次要绿道线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使绿道形成初步网状,更 加便捷通达。加强宣传力度,使绿道观念深入人心;绿道沿线的商贸服务业更 加成熟,对乡村经济起到带动促进作用;创建属于临城独特的旅游品牌,将临 城打造成为邢台市旅游的新亮点。 远期目标:完成绿道连接线和部分偏远绿道建设工作,使绿道网更加完善 合理。最终建设集生态、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绿道,创造安居、康居、 乐居的人居环境,提升临城在邢台市的竞争力,成为邢台市旅游的中心点。 第二章绿道绿廊总体规划 第6 条绿道绿廊规划原则 (1))必须与周边城市绿道绿廊空间对接。 (2))必须与河流水系整治相结合:绿道与水系相结合是临城地域特色的 体现,绿道建设可以利用和依托河流水系进行,同时绿道绿廊也就具备极为明显的 水质改善功能。 (3))必须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绿道绿廊通过串联各种旅游资源点,增加旅游资源的可进入性、可观赏性和趣味性。 (4))必须体现生态化和本土化:绿道绿廊本身就是生态学中的生态廊道,是将区域生态斑块串连成“网”进而成“面”的重要手段。建设中尽可能以本土 植物为主,保障本地生态安全。 第7 条规划布局理念 临城绿道绿廊规划布局,区域角度重点考虑融入石家庄市、邢台市发展和

城市规划-绿道系统规划

第一章 第一条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两城同创”工作,积极落实《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年)》的实施,确保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特编制《安庆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 本次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分层次研究的方法,具体如下: 1、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范围为安庆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三区八县,总面积15398平方公里。 2、规划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包括安庆市区(辖大观、迎江、宜秀三个行政区)和皖河农场,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安庆市区821平方公里,皖河农场80平方公里。 3.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安庆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总面积180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1、近期2014~2020年; 2、远期2021~2030年。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安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为依据,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大生态战略,坚持城乡绿化的有机融合,在全市域范围内构筑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框架。 2、结合安庆市的自然山水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安庆市园林绿化的滨江滨湖特色和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特色生态环境。 3、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和绿树成林、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适于市民居住的绿色人居环境。 4、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基础,明确划定各类绿地的控制范围线(即绿线),制定绿线控制法定图则,逐步实现城市绿地的“绿线管制”制度。 第五条规划原则 1、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统筹的原则。 3、综合效益的原则。 4、以人为本,均匀合理的原则。 5、因地制宜,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6、可操作性的原则。 7、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 第六条规划依据 1、法律、行政法规、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颁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6年颁布,1998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颁布,1998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颁布)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颁布) (6)《城市绿化条例》(1992年6月,2011年修订) (7)《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国发[2001)20号) (8)《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建城[1993]784号) (9)《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建城[2000]192号) (10)《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2002年112号) (1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建城[2002]240号) (12)《关于印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城[2004]98号) (13)《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建城[2002]249号) (1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意见的通知》(皖政办[1996]69号) (14)《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 (15)《中国21世纪议程》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 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新世纪以来,北京郊区已经进入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历史新时期。社会转型的根本任务,是完成农村的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终实现由现代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城镇社会的转变,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在这种转型中,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加快郊区的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和人口的城镇化集聚,对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郊区城镇化的目标与思路 推进郊区城镇化,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体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的战略任务和系统工程。作为首都北京的郊区,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除了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外,还要注意大城市郊区的特点和优势,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发展模式和途径。 (一)北京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目标1.全市的城镇化水平较高,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根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北京市城镇化率为85%,已经达到世界发达国家80%~90%的水平。但全市的发展水平不平衡,10个远郊区县的城镇 化率远没有达到这一水平,个别区县甚至还没有达到50%。从经济总量与结构上看,北京市符合工业化后期的特征,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09年北京市地区国内生产总值11865.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已达到发达国家1%以下水平);人均GDP达到10070美元。 但是,北京也存在不少方面滞后于城镇化水平,最为明显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户籍人口转移和农民就业转移滞后于工业化进程。2008年底北京农业户籍人口为279.1万人,占全市总数的22.7%;而10个远郊区县农业户籍人口的比重高达51.5%,这与第一产业经济总量仅占1.1%的比例结构显然不匹配。而美国、法国等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左右,有的更低。另外,北京农村劳动力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为19.2%,就业的非农化程度较低(仅为80.8%)。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城镇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比值从2.14∶1上升为2.33∶1。三是2009年北京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4%,说明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仍较大。 2.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按照发展经济学观点,发展应当是和谐的、平稳的过程,增长要避免片面性。因此,城镇化必须 农村城镇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高华 (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252(2011)01-0003-08 第25卷第1期2011年1月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Agricultural Vocation College Vol.25No.1Jan.2011 【收稿日期】2010-12-09 【作者简介】高华,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3——

嘉善绿道网总体规划公示文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 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1.0.1条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嘉善县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嘉善县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构建全县生态安全新格局,为全县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户外活动平台,特编制嘉善县生态绿道网总体规划。 第1.0.2条本规划适用于嘉善县域506平方公里,辖6个镇3个街道,在县域内进行的各项建设活动均应与本规划相衔接。 第1.0.3条规划深度与规划层次 《嘉善县绿道网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嘉善县的行政区范围,包括六个建制镇和三个街道,总面积为506平方公里。 本规划以绿道线网规划为主,确定嘉善县绿道网的规划原则、总体布局、建设指引和专项配套规划等内容。 本规划分为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次,各乡镇应以本规划为指导编制相应的镇域绿道详细规划。 第1.0.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0—2020年。 近期为2010-2013年;远期为2014-2020年。 第1.0.5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4月) 3、《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10月1日) 4、《嘉兴市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5、《嘉嘉善县域总体规划》、水系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镇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 6、国家及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条例和其他规定 7、国内外关于绿道规划建设的相关文献。

地 嘉 人 善 The Master Plan for Greenway Network of 第1.0.6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实嘉善科学发展示范点和主动融入上海前沿阵地的建设要求,以支持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优化城乡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避免大规模、高强度开发,保持和修复绿道及周边地区的原生生态功能,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满足人的多样性需求,制定整体规划,明确建设标准,分期推进建设,体现绿道的多样化、本土化和生态化,进一步优化区域生态格局和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开敞空间,推动城市生态保护、生活休闲一体化,凸显嘉善的水乡特色和科学发展性。 第1.0.7条规划建设原则 1、衔接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亲水性原则 4、生态性原则 5、安全性原则 6、便捷性原则 7、低成本性原则 第1.0.8条规划理念 1、“顺藤摸瓜”的线网规划 以水和绿做为绿道网的“藤”,以公园、农庄、城镇和文化景点等做为绿道上的“瓜”,体现“以水为脉,以绿为魂,以城镇为体,以文化为核”的规划理念。 2、低影响开发建设(LID)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LID)是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充分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减到最小。绿道建设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绿色空间形象和城市生活品质为目的,因此更需要以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去规划和建设,避免大拆大建和对原有的绿化、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道道路建设尽量采用透气、透水性材料;沿河两岸以自然驳岸为主;驿站、自行车租售点可以结合工业厂房、农村居民点等进行建设。 第1.0.9条规划目标 在融入上海、发展旅游和优化结构、体现民享的总体要求指导下确定近远期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在中心城区范围内,确定“一年成线、两年成网、三年成景”的总体目标与任务 (1)2010—2011年:示范成线

城乡交通一体化“建立”

中国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 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道路客运大力发展和城乡道路客运管理体制转轨的情况下,全国各地纷纷提出在道路客运行业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那么,什么是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呢?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并不十分清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相当一部分人把农村客运公交化和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混为一谈,认为实施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就是推行农村客运公交化。其实,农村客运公交化只是农村客运的一种组织形式,是人们在探索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过程中对于农村客运提出的一种改革方向,并没有包括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的全部。也有人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即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客运、出租客运由政府职能部门统一管理的一种管理体制.,而笔者认为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国家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道路客运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发展过程。 今年春节时间早,节前学生流、民工流、探亲流等客流高度集中,截止2月16号,全国道路运输累计完成客运量28.47亿人,同比增长9.6%,这是交通运输部给出的春运40天客运量的数字。作为全国客运,如此大的客流量,仍然保持有序的运行。但对于城乡的公交客运系统来讲,仍存在一定的压力。我国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较晚。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员的来往日益密切,客运量也不不断的增加。“十一五”以来,我国城市公交客车技术水平大幅提高,拥挤状况有所缓解,市内通勤和出行条件大有改观。但是,作为市民通勤、出行主要工具的公交车,在高峰时段仍然十分拥挤。 中国现在发展主要集中在全面发展城乡经济,缩小贫富差距,合理科学实行城乡统筹规划。要全面实施城乡交通运输的一体化发展,必然要对道路公共基础建设加强力度。以下为苏南地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各阶段发展特点: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

广州市绿道规划建设技术指引(试行) 按照广东省的统一要求,广州市绿道规划、设计、建设原则上按《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执行,建设主要依托青山绿地工程、迎亚运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工程的相关项目开展。结合广州市实际情况,在征求相关意见的基础上,现编制本指引。 一、绿道的定义和分类 绿道(Greenway)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 绿道根据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分为三类: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在绿道两边规定的控制范围内要控制新增与绿道功能不相容的项目。 生态型绿道主要是指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 郊野型绿道主要是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都市型绿道主要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

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二、绿道的组成要素 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 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 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 广州的绿道须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单车道、人行健步道)、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 三、绿道线路的选择 广州市域范围内绿道分为三个层次:省规划的省级绿道,市规划的市级绿道,区(县级市)规划的区级绿道。 绿道的选线要结合现有的水道和道路系统,考虑其穿越区域的社会经济、自然气候、地形水文、植被、景观风貌等条件,并分析绿道穿越区域的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情况、用地权属等; 绿道的选线要考虑资源的生态性,布局的整体性,交通的连通性,使用的安全便捷性,实施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城市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市**镇绿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第一章总论1 1.1项目概况1 1.2项目提出的理由2 1.3可研报告的编制依据2 1.4可研报告概要及主要结论2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5 2.1健康绿道概述5 2.2项目建设背景6 2.3建设的必要性15 第三章建设条件18 3.1自然条件18 3.2基础设施22 3.3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其他条件22第四章建设内容及规模24 4.1建设内容24 4.2建设规模24 第五章工程设计方案25 5.1设计依据及相应技术规X25 5.2功能26

5.3设计方案27 第六章节能减排设计42 6.1节能设计依据42 6.2节能原则42 6.3节能措施43 6.4结论46 第七章环境影响评价47 7.1环境影响分析47 7.2环境评价依据47 7.3项目建设对环境影响的评价48 7.4环境保护措施及防治对策50 7.5建议和结论52 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55 8.1项目实施内容和建设阶段55 8.2建设工期安排55 第九章项目组织与管理56 9.1项目管理组织机构56 9.2管理措施56 第十章招标方案61 10.1招标X围及招标组织形式61

10.2招标方式61 10.3招投标相关要求62 10.4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63 10.5招标备案63 10.6项目招标事项基本情况表64 第十一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5 11.1投资估算的依据65 11.2投资估算65 11.3资金来源67 11.4资金使用计划68 第十二章社会效益分析69 12.1项目与所在地的互适性69 12.2项目社会效益分析70 12.3社会评价结论73 第十三章项目风险分析74 13.1的风险分析74 13.2风险规避措施75 第十四章结论及建议78 14.1结论78 14.2建议78

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答案(同名10362)

课件名称: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上)测试题目共:30 ,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2题、近代城市化源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资本集中所客观需求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及其派生制度。(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3题、1998年遭遇生产过剩危机以后,我国开始了“三大差别再平衡”。(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4题、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5题、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以多样性为内涵的人类自觉回归自然的文明形态。(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6题、工业标准化及其就业标准化要求人才向城市集中的制式教育,必然摧毁生态化乡土知识体系。(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7题、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8题、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深化改革,把城乡一元结构作为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提出城乡均等的公共开支。(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9题、科学发展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0题、工业内生资本和技术增密机制,绝不会造成产业集群和形成资本利益集团。(是否题)(分值:3) A.对 B.错 第11题、占人口()的小资和30%的中资都是高度分散个体。(单选题)(分值:3) A. 60% B. 10% C. 30% D. 40% 第12题、《决定》指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单选题)(分值:3) A.和谐社会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群众路线 第13题、全球()千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的可吸入颗粒物都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年均值。(单选题)(分值:3) A. 17个 B. 20个 C. 25个 D. 30个 第14题、()多重流通分配环节恶性竞争,造成产销对立,信任缺失,监管困难,城乡矛盾。(单选题)(分值: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