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

现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来源: 陈瑶的日志



教育概论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答题注意:清晰性、条理性、专业性

本课程的基本逻辑思路:首先论述的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教育和发展、教育和生活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其次论述教育中的教师、学生、课程与教育学等基本要素;最后论述的是教育制度和管理与教育的研究方法。

导 论

一、现代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1、教育学的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教育学阶段、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教育学雏形时期和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2、前教育学阶段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注:中国的教育家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孟子、荀子、朱熹等人。国外教育家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2)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

乐征克《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

育专著。

《学记》的主要内容:①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②提出了一下教育原则(教学相长、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长善救失;广交朋友。)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总。孔子的主要教学思想:学而时习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有教无类。孔子思想原则:及时巩固、启发诱导、学思结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应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教育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研究结果而言,已经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已经出现了一些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4、教育学雏形时期:

①(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②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

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该书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③1693年,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④1762年,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强调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⑤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明确指出了“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观点。

⑥1717年,德国普鲁士王朝颁发了世界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5、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

教育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标志性的事件是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赫尔巴特,被世人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6、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实验教育学(德国梅依曼和拉伊)和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教学化”;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教育实验和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室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究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治理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血脂、课程和教育方法的依据。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教育是生活;打破学科中心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要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学生是教育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儿童的创造性的发挥,提倡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探讨、发现。

7、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现代化;(2)教育学理论系统化和多元化,教育学学科体系日趋完善;(3)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元教育学理论产生。

8、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的教育学研究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教育而是教育问题,而且是已经意识到的现代性的教育问题。

9、现代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从研究的基本理念来看:农业社会,教育学是面向过去的研究范式——述而不作;工业社会,教育学是面向当时的研究范式——述而且作;信息社会,教育学是面向未来的研究范式——推陈出新。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与发



一、教育的起源

1、教育起源的认识:P16

(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朱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把人类教育的起源归结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归结于天生的生物行为,认为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而非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教育过程是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

(3)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美国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论(理论依据是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因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而以制造和易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美国杜威)——P18.该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加深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2、人类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原始教育、古代教育、现代教育

2、原始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生产力水平底下,教育具有原始性;(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3、古代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2)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具有阶级性;(3)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内容,教育内容封闭;(4)进行呆板的知识传授和强迫的道德灌输,教育方法机械;(5)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初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4、近代教育的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与宗教分离,教育走向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5、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1)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2)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3)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4)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5)教育贯

穿人的一生,教育具有法制性;(6)重视教育的交流和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7)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从总体上看,现代教育比古代教育,富于高度的革命性。)

6、资本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在教育目的上兼顾各阶层的需要;建立了体系比较完备的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推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7、社会主义教育的个性特征:要求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人才;倡导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方法观。

8、现代化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趋紧密;现代教育的普及性与专门性日趋结合;现代教育形式更加多样化;现代教育具有商品性;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现代教育具有发展性;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现代教育具有主体性;民族性与国际性日益结合;现代教育的生态意识在增强。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本质与属性

本质在于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并通过育人活动,从而实现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三、现代教育的属性(P32)

1、现代教育的属性的表现:

(1)教育的永恒性。是指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会永远存在。教育是伴随人类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2)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从来就是生产性活动,它跟其他生产活动相比,在对象、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是关于人类智能的内化和人类文化的再生产活动。

(3)教育的历史性。是指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教育有根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表现,不同时期的教育有其不同的历史形态。

(4)教育的继承性。是指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都前后相继,后一时期教育是对前一时期教育的继承和发展。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自身受当时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法律道德的制约;教育自身的规律性,特定的教育形态不一定跟其当时的社会形态保持一致。

(6)教育的长期性。是指无论从一个教育活动的完成,还是一个个体的教育生长,其时间周期都比较长。还具有超前性和迟效性。

(7)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教育都是在具体的民族或国家中进行的,无论是在思想还是在制度上,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方面都有其民族性的特征。使得教育表现出多样性。

(8)教育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那个在政治领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也必然居于教育的统治地位。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第一节 现代教育目的内涵与功能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内涵

1、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意识地依据自觉设定的目的所进行的对象性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

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是指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身心诸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或达到怎样的预期结果,它存在于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目的。

3、学校教育是一种更为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它是指一定国家或社会对各级各类教育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总体要求。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教育目的和教育政策。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两者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原则,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科学有效的知道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6、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

7、现代教育目的的结构:第一层级为国家的人才培养规格目的;第二层次为学校培养目标;第三层次为课程目标。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功能

1、激励功能。教育目的的观念价值与期望值必须相互支持,才能形成较大的合力。否则,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会大打折扣。

2、指导功能。教育目的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

表现:首先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制定有关方针政策上;其次是体现在调节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上——①制约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指导各个学校的教育方向;②引导教育内容、途径与策略等的选择。

3、评价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是检验、评价、衡量教育质量的依据和标准。

三项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都不是单一体现出来的。在现实教育实践活动中,应重视教育目的功能的综合作用,对其合理把握。

第二节 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与分类

一、现代教育目的的确立

1、教育目的确立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的影响——最终决定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总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对劳动者的培养提出自己的要求,它是确定教育目的的物质基础。

(2)生产关系的影响——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一定的教育目的必定表现为一定条件下教育对周围现实的关系,必定由一定条件下的物质生活需要或物质经济利益所决定。

(3)受教者身心发展的制约。制定教育目的时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重要依据)和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现代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以制定教育目的的主体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

(2)指

令性教育目的和指导性教育目的

2、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生活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斯宾塞,19世界中后期,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第一次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适应生活说——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

3、以教育目的的存在方式为依据进行的分类

(1)应该如此,即应该的目的,即教育目的的制定主体以成文的、合乎规范的形式所规定并表述的教育目的。

(2)实际如此,即实然的目的。是指教育过程的当事人在理论层面进行理解、贯彻、执行的教育目的,其特点是大众性、可操作性、具体性。

4、教育的科学分类:智力和体力统一发展的额人;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和谐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是个人和社会全体成员以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张教育目的的确立应该以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作为基础,既要依据社会需要,又要依据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踢向社会目的,也要体现个人目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血汗所体现了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辩证统一,是制定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我国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训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3、“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教育质量标准。

4、注重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差异性4、发展的不均衡性

二、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第三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个性化与个体社会化

1、个体个性化

个性是指自为的社会特质,是个体区别与他人他物的特殊性质、结果和功能。

个性发展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一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个体个性化发展的条件: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与他所创造的社会物质条件,是个体个性化的现实基础;社会结构和人与人的联系方式,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意识形态等,构成个体个性化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前提;人作为生物个体的遗传因素、身心发育程度和活动的方式与状态,是个体个性化的内在条件。

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现代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心理内化问题。

内化,就是外部的客体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主体的东西。

三种心理内化形式: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2、个性社会化

含义:个性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双向互动,逐步形成社会心理定向和社会心理模式,学会履行其社会角色,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不断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内容: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延: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等方面。

基本载体:家庭、学校和社会

3、现代教育与个体社会化

(1)教育与生理发展:个体的生理发展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教育活动对人的生理发展有促进作用。

(2)教育与心理发展:教育促进个体心理得发展;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3)教育促进发展的机理。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的特点:

(1)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表现在计划性、组织性、协调性和全面性。)(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包括对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选择。)(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主要表现在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教育设有系统和完整的专门课程;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进行的。)(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

(1)学校教育

表现:①教育目的的协调性影响着教育的效果;②教育物质条件影响着教育的速度和规模;

③教育

活动影响着教育影响的深度;④教师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⑤教育管理水平影响着教育的功能。

(2)家庭环境:①家庭经济状况;②父母的文化水平;③家庭的人际氛围。

(3)社会状况: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整体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还包括受教育者自身的主动能动性。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二节 现代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生产力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

2、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4、促进了教育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决定着教育的管理体制。

三、文化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过程;3、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四、科学技术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2、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

五、人口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规模和教育发展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3、人口年龄机构影响着教育结构。
第三节 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二、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1、现代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2、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3、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4、现代教育是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

三、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1、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2、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发展;3、有利于文化创新。

四、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

1、现代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2、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3、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五、现代教育的人口功能

1、可以控制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2、可以改善人口素质,提高人口质量;3、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4、有助于人口迁移。


第四节 现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

化。所谓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一、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 现代教师
一、现代教师的内涵

1、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现代教师的作用:
(1)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进行基本技能的培训;

(2)还在于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3、教师的地位:古代教师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心中建立初期,国家队教育空前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显著提高;“文化大革命”对教师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地位得到明显改善。

4、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教师的六项权利:

(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血液成绩;(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5)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6、教师的六项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品德、文化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教育,组织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5)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7、现代教师的职业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组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周期性和迟效性;(5)广延性、长效性。

二、现代教师角色

1、含义: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角色规范的两大

特点:时代性和普遍性。

2、现代教师角色转换的原因:终身教育的要求;网络时代教师权威的消解;知识观的变迁;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3、现代教师角色定位:教师研究者、对话者、课程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师研究者;(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现代教师的素质

1、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以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知识基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还需要掌握教育教育的各种技能,需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

3、教学能力;(教育技术、教育智慧、教学仪态)

4、身心素质。(健康的身心)
四、现代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教师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归宿和核心体现。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2、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本环节;(最早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是法国)

(2)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求(校本培训和教师发展学校培训);

(3)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指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教师评价制度。

发展型教师评价提倡五个基本理念:着眼于教师的未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评价;注重动态、纵向的形成性评价;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重视评价的基础性。

我国的教师评价制度仍是奖惩性的,具有如下特点:重结果而轻过程;教师评价指标单一,无法与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艰巨性相匹配;教师评价制度仍采用听课、查教案等传统做法;多数评价人员还做不到深入教师工作实际,表面化、形式化严重等。

(4)教师行动研究是有效途径。

第二节 现代学生
一、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1、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相应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时,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时,提

出申诉或者依法提出诉讼;(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2、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二、学生观

1、所谓学生观,就是对学生的认识和看法,它是教育观的基本构成部分。

2、两种代表性并相互对立的学生观:

(1)“外塑论”学生观(我国基本上是“外塑论学生观”)——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

代表:英国教育家洛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评价:积极——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弊端——①它无视学生在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先天性的差异;②它夸大教育和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这导致了教师无上的权威,课程成了教师行使话语霸权的场所。

(2)内发论学生观——针对“传统教育”中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和教师中心”,而主张“生活中心、活动中心和学生中心”。

代表: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法国的卢梭(被称为“儿童的发现者”)将儿童提到教育中心地位。

“儿童中心论”的意义:否定了教师、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而极为强调儿童在教育者的地位,并在一定意义上否定了现代知识的霸权,强调儿童接受自然教育与社会教育,让儿童亲身体现生活,这对于调动儿童在教育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引导儿童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但该理论仍忽视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三、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学生是参与教育过程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这三者是确立学生主体的依据和衡量标志。

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传统教育的缺陷在于只看到学生观有的静态的发展,看不到学生潜在的动态的发展。而现代教育认为每个学生作为一个指向未来的无线变化体,都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更具发展的可能性。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着眼点,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把学生存在的多种潜能变成现实。

3、学生是完整性的人。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功能在于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有人格的完善、灵感的启迪、情感的交融,从而让学生得到生命多层次的满足和体验。

4、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个性是指在

生理素质和心理特征得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环境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身心、才智、德行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比较稳固而持久的特征的总和。

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丰富的差异性,并拒绝运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学生,力图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充满个性魅力的生命体。

第三节 现代师生关系
一、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解
1、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交往过程中所发生的联系。最基本的是工作关系,表现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此外还有人际关系、情感关系、组织关系、心理关系和人之关系。

2、师生关系的内容:教育关系(最近本的表现形式、核心)、心理关系、伦理关系

3、类型:

(1)命令—服务型师生关系;(2)放任—自流型师生关系;(3)民主—参与型师生关系

二、现代师生关系的变革

1、基础:(1)主体间性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2)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要求;(3)“我—它”型师生关系的反思。

2、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性;(2)互利互惠性;(3)合作对话性。
三、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

1、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时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与关键,也是师生关系重建的前提和条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是构建和谐民主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教师与学生必须摒弃工具性教育理念及其模式,而向以崇尚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人本教育理念转变。

注:教师一人为本,就是教育要着眼于人的发展,成人人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肯定人的价值,确立人的主体性,重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身心和谐性,并希望通过教育是人的个体,最忠实人的全体,发展的更加完善自由。

2、改变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要多样化。教师要从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选择游戏的教育法师,以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几乎都是以授受式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使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与记忆过程,导致学生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逐渐上市,这种教育方式明显地体现出传统的“我—它”型师生关系。

3、爱护尊重学生。

爱使师生双方彼此敞开心扉,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的情感纽带,使学生的精神格外亢奋和充实,它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全面的心灵对话成为可能,因而教育爱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六章:现代课程

第三节 现代课程的类型和结构


、现代课程的类型

1、以教育目标为标准划分,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知识的认识论特征为依据分类,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和经验本位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语言、文学、数学、历史和科学。

3、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指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体现的是国家对国民素质普遍的、基本的期望和要求,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主要部分。

地方课程是自爱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由省、自治区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开发的课程。

4、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依据,正规课程、潜在课程和悬缺课程。

正规课程——有计划的;潜在课程——无计划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悬缺课程是指学校应该教导而未能教导的课程。

二、现代课程的结构

1、课程结构是课程理念或课程目标的制度化存在方式,是课程价值的物化形态。

2、课程结构的特点:

(1)目的性:以制度化形式和物化形态来保证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

(2)稳定性:课程结构的稳定性所彰显的是课程结构的内部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3)层次性:指的是课程结果发挥作用的层面和范围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性。

(4)整体性:课程机构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体现有序性。

3、课程机构的优化,从理论、实践和制度阐释:

(1)从理论层面加强对课程目标和课程理念的检讨,理清课程结构优化的价值标准;

(2)从实践层面关注对课程结构内部构成要素的研究,确立课程饥饿哦故优化的实施标准;

(3)从制度层面营造课程结构实施所需要的制度环境,确保理想的课程结构在实践中获得生命力。

第四节 现代课程设计

二、课程计划

1、含义: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订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

2、颁布课程计划(P184)

三、课程标准

含义:课程标准是国家队肌醇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四、课程目标

含义:课程目标是一定的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在一定意义上说,教育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教育目标体现出来的。

含义的内涵有三个方面:(1)课程目标的对象是学生,而

不是教师或教材编著者;(2)所谓结果是指最终取得的结果,而不是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学生体验的过程;(3)课程目标是分层车类别,因此学生有性质和程度两种不同的变化。

类型:行为目标、生产性目标、表现性目标。

第五节 现代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现代课程实施

1、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有计划的课程;(2)相互调适取向——修改的课程;

(3)创生取向——创生的课程。

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体现了人类从追求“技术理性”“实践理性”再到“解放理性”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特征,因此,三种取向之间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和依赖。

2、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1)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和谐性与相对优越性,可传播性与可操作性。)

(2)课程决策者与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3)教师的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4)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5)外部因素的支持。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机构和社会各界。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1、社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外部动因。

具体表现: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

2、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是课程改革的内部动因。

二、当代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1)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2)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性与个性的结合;(3)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4)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5)重视国家理解的教育。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P196)

1、总体目标;2、具体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1、课程目标的创新:(1)价值取向的创新;(2)表述方式的创新;(3)具体内容的创新。

2、课程结构的创新:(1)新课程的均衡性;(2)新课程的综合性;(3)新课程的选择性。

3、课程标准的创新:(1)指导思想的创新;(2)表述方式的创新;(3)价值取向的创新。

4、教学方式的创新:(1)注重探究教学;(2)提倡合作学习;(3)关注体验性教学;(4)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5、课程评价的创新:(1)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3)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

6、课程政策的创新:国家、地方、学校



第七章:现代教学

第一节 现代教学概述

一、现代教学的概念

1、

国内理解:统一活动说;广义—狭义理解说;

2、国外理解:描述性定义;成功性定义;意向性定义;规范性定义;科学性定义。

3、现代教学本质: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第二节 现代教学过程

二、现代教学过程的规律

1、含义:就是指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那些客观的、必然的和普遍性的联系。

2、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规律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从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关系入手揭示教学规律;

(2)从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关系揭示教学规律;

(3)从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揭示教学规律;

(4)从教学过程的内部和外部关系概括教学规律。

3、教学过程的规律:现代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与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现代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第三节 现代教学原则

二、现代教学原则体系构建

1、循序渐进原则

含义: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

基本要求: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观规律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学习。

2、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3、启发诱导原则

教师在贯彻“启发诱导原则”教学原则的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求自得”;发扬教学民主,注重相互启发。

4、联系实际原则

含义: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念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引导学生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5、直观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以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其感性知识,为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设条件。

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离不开讲授;重视对语言的运用。

6、巩固性原则

含义:是指通

过教师生动有趣的教学,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使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后续学习需要和实践情境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基本要求: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内在规律,为牢固地掌握知识创造条件;重视组织各种复习;重视积极巩固;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记忆方法。

7、量力性原则

含义: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进行教学、要求教师授予学生的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要适合学生的知识和水平,使学生力所能及。

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第四节 现代教学方法

二、现代教学方法的分类

1、一般教学方法: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和实践法。

2、发展专项能力的教学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社会职能的发放,发展和培养个性的方法。

三、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运用策略

1、注重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体系

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价值取向

3、注重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的多边互动

4、注重教学方法实验的优化提取

5、注重教学方法原则及其发展趋势的把握

6、注重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整合

第五节 现代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概述

1、含义: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2、特点:整体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简约性、稳定性、灵活性

3、结构:主题、理论依据、功能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评价

主题:贯穿整个模式,主导整个模式 ,支配着模式的其他构成因素,并产生出与主题相关的一系列范畴。

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赖以建立的理论或思想,是支撑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指导,在不同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有多大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教学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并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操作程序:即教学环节或步骤。操作程序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以及具体的教学步骤或阶段,具有明显的时间性、顺序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实现条件:即支持系统,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环境、教学时间等。

评价:是指各种教学模式所特有的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等。任何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第六节 现代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1、含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按一定要求将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

2、历史发展: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个别教学

含义:个别教学是指教师分别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进度和教学时间不作统一安排。

基本特征: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办学规模小;教学难以系统化、程序化、制度化

●班级授课制

含义: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统一规定的课程、教学时间、教学地点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主要特征:成立固定的班级组织 ,由教师同时对整个班级进行教学;教学方式主要为课堂讲授;教学内容统筹规划;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道尔顿制

含义:是由美国的H.H.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2月在美国道尔顿中学正式实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系统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指定学习内容,学生据此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然后教师考查,考查合格以后,师生双方开始布置和接受新任务。

主要特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才能;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出了过高要求,难以保障学习效果;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文纳特卡制:由美国教育家华虚朋于1919年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按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习课程分两部分,一部分采用分科组织学生个人自学的方式,主要学习读、写、算以及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一部分则采用集体教学方式,通过音乐、艺术、运动、集会以及开办商店、组织自治会等团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主要特征

大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最优秀的教师任教。

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学生负责,研究和讨论大班上课的材料。

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其中部分作业由教师指定,部分作业由学生自选。

●分组教学制

含义:分组教学制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类型:能力分组: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

分组教学,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作业分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不相同。

类型(欧美):外部分组: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有两种主要形式:跨学科能力分组和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情况分组教学。

●特朗普制

含义:特朗普制是一种综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

特朗普制的优点:它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1、改革、完善班级授课制,促进教学单位合理化。(广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推广电化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实行因材施教;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强调辅之以多种形式;对班级规模进行压缩,进行“小班化教育”。)

2、综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层)教学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

3、个别化教学成为改革方向。主要形式:小对教学、不分年级制、独立学习、个别规定教学。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

1、备课: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整个教学工作赖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1)制定三个教学计划:制定学期(或学年) 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制定课时教学计划。

(2)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2、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其他环节起着支配作用。

好课的标准:①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②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③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④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⑤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是上课的继续和补充,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消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作业的内容分三种,包括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活动作业。

(2)布置作业的要求

①内容符合大纲、教科书的要求;②分量适当,难易适度;③要有明确的要求;

④及时批改作业,及时发还作业,及时讲评作业

4、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由教师在课外抽出一定时间,帮助学生进行学习。一般可采取集体辅导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业成绩的考查与评定:通过考查与评定,教师可以了解教学

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可以了解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

分类

考查:主要形式有日常观察、课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

考试:分口试、笔试(开卷、闭卷)、实践考试三种



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我国班主任制的演变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科任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桥梁,是学校管理的骨干力量。

一、训导制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训导:孔子不仅“管教”,更重“管导”;隋唐以来,最高学府国子监中皆设有“监丞”一职,而府、州、县学又专设“训导”一职,其职责即专事训育;明、清国子监中又专设“绳愆厅”,由监丞主事,更加强化了训导的职能。

二、级任制

1862年京师同文馆&m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