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设计美学

1、为什么说美感的核心是形式感?

答:形式感,即美术作品外在形式的整体所呈现的某种视觉特征。是指造型艺术作品里,那种抽象的形式结构对审美主体所引起的感受。是指与内容客观对象没有直接关系的艺术本身所要求的那种抽象美的因素包括构图、均衡关系、色彩的关系、笔法运用等等。形式美本身也是一种意境明亮的色调恰当的构图富有生命力的笔触运用就构成了一种美的意境。好的形式感给人以审美的快感和愉悦。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的创新也是从对形式感的探索开始的。艺术的形式感要求对色彩的整体效果有所控制大自然本身的色彩有时确实很美但它不能等同于艺术的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深深感到形式感和表现性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作者个性、修养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具体就绘画来说是构成画面的线条、色彩和由它们所组成的形体本身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即所谓形式美所具有的感染力。形式感是美感的核心命题,而且永远都会是。任何艺术的变革本质上都是艺术家形式感变革所导致的形式变革;而任何艺术的衰落也皆源于艺术家形式感的丧失所带来的陈陈相因。形式感有它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尽管它的独立性是相对的但它自身有其独特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从属于形象的基本内容但它又不完全依赖作品的具象内容它负有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根本任务。没有理想的外形式很难设想作品能够引人注目。因此对画面形式结构的处理是作品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强调主观表现的作品以及抽象性作品中它们不完全依赖情节的处理和人物的表现甚至有的本身就并不着重说明一个什么故事或道理而是侧重于一种情感的流露所以形式感的作用显得更为直接。

2 什么是审美需要,表现在哪些层次?

答:审美需要是人类在意识觉醒后追求精神享乐的一种特殊欲求是主体扦泄情感、力求完美自我实现的一种最理想的方式。审美需要是人类在寻求精神愉悦的意识指导下对从事创造活动所获精神愉悦的再度体验过程中诞生的它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精神的愉悦性、具体功利的超越性和心灵的自由性。它是人类进行文艺创作和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人对“美”的精神摄取首先是保持人的健康的需要,可以说是人的生存需要或者说生理需要对审美需要的一种渗透,这正是审美需要的第一个层次。人对“美”的精神摄取也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的需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可以起到疏导人的情感、调节与稳定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审美需要的第二个层次是享受,主要体现在审美娱乐上,感官能力正常的人都可以通过审美活动来获得审美娱乐的满足。现代人可以领略北方雄山峻岭的雄姿,或徜徉于平湖秋月的湖滨,或陶醉于悦耳动听的音乐,或感动于感人至深的电影中。这个层次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性。第三个层次便是超越,首先体现在审美可以净化人的情感。美可以“帮助人们培养和发扬积极、健康的情感,抑制和克服消极、邪恶的情感,使人的情感纯洁化、高尚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人的生活情趣,美化人的心灵,完善人的人格,” 于是,人就更是一个“人”了。审美需要的三种层次事实上从不同的方面展示了审美需要的本质,即成长为“人”的需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需要。生存层次是基础,是前提,是人的精神体成长的前提;而享受层次是对人作为一个区别于动物的物种的享受,是感受人作为人的优越感的一种低级层次;而超越层次则更接近审美需要的本质。这种需要事实上是基于人从来都不是完整的人,不是一个真正的人。审美需要根本上是人精神体进化、发展、超越的需要是人展示、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需要,是人想要成为完美的人的需要,成为真正的人的需要。

3 为什么说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答:审美活动是在人们摆脱直接实用功利的束缚对审美对象采取审美观照态度的前提下产

生的是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心理活动审美活动的结果是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既不是由生理感官和本能欲望而产生的快感也不同于因伦理道德和理想追求的实现而产生的精神愉悦既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纯理性的是生理快感的升华和伦理快感的超越是理性化了的感性和感性化了的理性。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具有理性。理性使人类具有更高的掌握、控制、协调自然和社会的能力使人类和社会不断地向高级阶段发展。但我们不能由此否定人是感性的存在物有着感性生命的要求。人类是崇尚理性的。人类的精神活动也以理性为主宰。自古以来人类的智者就致力于以理性为核心来统一人类的感性感情要求以理制情。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首先在于它与人的欲望、兴趣、情感的联系。审美活动以人的审美需要为动力。审美需要不是人与生俱来的需要它有一个历史的发生过程是从人的本能需要满足的基础上逐步萌生和独立的精神享受需要。这种精神需要体现着人的理性追求积淀着社会文化的内容因此是人的特殊需要。但审美需要产生的基础和原发性的一面是不能抹杀的这就决定了人的感性生命的要求如欲望、兴趣、情感等等在审美活动中的巨大作用。当我们作审美判断时并非拘泥于探究世界的本原或本性也非局限于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认识。作为价值理性的审美理性要为人们提供对生存实践的审美观照和审美理解的理论反思的理智力量。审美理性中所注入的价值论理性昭示我们审美不再仅仅是反映、再现、表现而更重要的是被赋予了人类自我超越、自我复归、自我完善的天命。理性与感性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冲突。在审美活动中要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和谐协调关键在于敢于冲破僵化理性的藩篱把理性提升为想象使理性成为“ 富于想象的理性”指向人的生命自由和诗意地生存的理性。

4 完形心理美的美学有哪些理论?基本观点

答:完形心理学美学,又名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当代美国主要美学流派之一。完形心理学强调主体对客体认识反映的整体性,这一原则运用到美学上,就体现为完形心理学美学所倡导的“同形同构说”。“同形同构”认为: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和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同形关系,艺术形式结构被看作和主体审美心理——情感结构相对应的形式结构,它们在性质上是相异的,在结构上却是相同的。每当外部事物和艺术形式的结构和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同形时,对象就成为审美对象,主体就进入审美状态。“同形同构”原理的建立与完形心理学美学把物理学的场运用到心理研究方面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完形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场?,知觉也是一个…场?根据场的理论,完形心理学认为,事物之所以象我们看到的样子,是由于近刺激的配置所引起的场组织作用。而场组织作用在闭合、相似、接近、连续等原则下,把感觉刺激转变为一个个有组织的整体。这种对刺激的被动反映在美学上表现为审美对象的产生与审美情感的生成过程。审美对象的产生是由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刺激和大脑皮层中的生理力在对立中达到统一状态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神经系统面对外力的入侵,在调整中从平衡到不平很再到新的平衡,把入侵的力转变成为最简单的式样,从而生成知觉对象这种知觉对象即审美对象并不完全等同于刺激物的结构,它存在于大脑皮层的生理力场中,但在心理上仍然被确定为外部事物或艺术形式的客观性质。审美对象出现后,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对象产生一定的情感,这就是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情感活动是伴随力的活动而产生的,它的性质与力的性质是相同的,并由大脑中力的式样所决定,有多少力的式样,就有多少种情感完形心理学美学的代表人物阿思海姆认为情感与大脑神经系统中电化学力的式样是同构的,是与神经系统中能的变化和存在同生同灭的。即外部事物或艺术作品与主体的心理结构以力的式样达到同构时,力的式样引起神经系统中能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结果即情感的产生或者可说,审美情感的产生同样也是外部和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变化。

5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在美学上有什么贡献?基本观点

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是西方当代人文科学的重要理论支柱。他的精神分析学以无意识理论为核心从心理结构理论衍生出人格结构学说、心理动力观和梦的理论。弗洛伊德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因此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美学的学理基础。在西方文学与审美批评史上他创造性地将精神分析学说用于解释文学艺术问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精神分析美学观。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非理性创作、文学欣赏等观点中包含着不少积极合理的因素给现当代文学发展和研究引入了新的思维方式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弗洛伊德的文艺观却是和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根本对立的。它的本质是唯心的主观的。因而批判地去审视、继承弗洛伊德的美学观、文艺观对于克服现当代文坛鱼龙混杂的混乱局面和片面倾向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是一种探索精神病因和精神病治疗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理论。超现实主义者们大胆地迈入前人所未涉足的精神世界,尤其是潜意识梦幻世界,他们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他们选择的路径正是借助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具体的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层次理论、释梦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成为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分域理论、人格结构理论、释梦理论等对超现实主义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成为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直接理论来源,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美术以最直白、热烈的方式彰显了梦幻般的艺术效果,成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在美术创作领域的最好诠释。

6 喜剧的本质是什么?滑稽与幽默有和区别?

答:喜剧艺术的本质是美的本质在审美形态的渗透和展开是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在矛盾运动状态的某一特定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形态。具体来说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审美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而言崇高和悲剧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矛盾斗争的激化状态在这一斗争中审美客体暂时压倒审美主体使得主体的内在本质无法得以施展和实现但斗争必将显示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优美则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处于和谐统一的状态而喜剧则是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矛盾运动中主体以压倒的优势对审美对象进行无情的嘲讽与揶揄时所表现的一种审美形态。幽默是一种智慧的、情感的审美方式以美博笑得到的是一种会心的微笑或善意的自嘲滑稽是一种机智的、荒诞的审美方式以丑逗笑得到的是一种怪诞的嬉笑或恶意的嘲笑。幽默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处于形而上层面的它是一种豁达超然的态度一种智慧的气质一种无法言说的禅机因此本质上不是一种语言技巧和动作手段尽管其幽默的表现离不开技巧和手段。滑稽是不需要内涵的处于形而下层面的需要用各种可笑的语言、另类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来表现一种有意识的逗笑效果它是一种直接冲击人们感官系统的综合行为表现。幽默在无意的无逻辑中体现了特定的逻辑性让人们在瞬间的笑意之后感受到智慧的光芒在无逻辑和逻辑之间让我们仅仅看到了一闪而过的虚假其他在两者之间的影像思绪则都是真实的、智慧的。滑稽在或有意或无意的无逻辑中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无逻辑让人们在狂笑之后体会到了虚幻无序的快感在非逻辑和逻辑之间机智地让我们看到更多的虚假和荒诞真实的存在或许在这种逗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

7 悲剧的本质是什么?何谓崇高与荒诞?

答:关注存在的根据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切。其次悲剧还表现出一种失败、挫折、甚至毁灭的必然性。再次悲剧还给人们提供一种悲剧人生观并由此提示出人生要意。剧还使心灵飞升导向超越从而达成对人生、命运、社会、宇宙的新认识和理解是受难中的

教育。崇高主要是以社会事物和现象的形象显现人类实践——创造的准自由的肯定性审美属性。像高答:悲剧的在于它表现出的是一种人生价值严肃地探索着人在世界的位置提出生命中最深邃的问题高凌驾于每个人头上的家庭、宗族、部落、国家、命运、历史、法律、政治、道德、宗教等现象和事物当它们成为一种与个人发生冲突而令人感到压抑的力量然而最终并未使人压垮人们反倒以自己的实践——创造的已实现自由为基准反而相信自己征服、改造它们的力量时这些社会现象和事物就与人发生一种特殊的审美关系生成出它们的崇高属性和价值。崇高美学的文论特征就是更加趋向于不确定性、精神自由性自然和精神、想象和知性之间的不和谐性。崇高美学是后现代主义在美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重写。崇高美学和先锋派艺术要表现可能性的东西形成了非主体可能论它要反对现代主义的主观偶然论和启蒙美学的主观必然论。“荒诞”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化艺术最典型的审美形态和最核心的审美范畴,经历了由艺术表现手法发展到文艺思潮流派,然后上升为审美范畴的过程。荒诞由一种艺术思潮流派上升为一个现代西方重要的美学范畴,则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基础。荒诞从形式上看是人的期望与世界之间的冲突,而实质是人的内心世界的冲突的反映。所以说崇高是一种痛感中夹杂着快感荒诞感就是一种痛感中含着无尽的焦虑是人们面临虚无深渊、面临无可奈何境地时所产生的失望、痛苦、恐惧。正如荒诞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悖论一样荒诞感也是一种复杂的矛盾感受。荒诞突出的品格就是要表现自我价值的失落与渴望实现理想人格的无奈它使混乱达到极致从而进入自我否定状态来实现自己的表述。

8 如何以马克思的实践观认识真善美的关联?

答:实践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初即将实践引入了认识论从而实现了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因此哲学真善美的统一问题不仅要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去理解而且还必须在人的实践过程中去把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是理解真善美统一的前提。而促使统一的自然界分化为主体与客体形成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根源则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过程。实践作为主体有目的、能动的活动不可能是纯悴的物质活动作为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也不可能是纯粹的观念活动。实践的这一特点使实践成为主体与咨体联系的交错点、桥梁成为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和矛盾获得解决的根本途径。而主体与客体矛盾在实践中获得解决必须使实践活动按照真善美的规律进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自在之物是没有被认识被利用的客观对象为我之物是被认识、被利用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使真善美的观念统一达到了现实统一。为我之物作为被认识、被利用的自在之物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具有“真”的特征。为我之物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具有善的价值。人的实践要具有客观现实性有客观规律提供的可能性。而实现了的善之所以是善就是因为它已经在主观的目的中在自己的观念中它的实现使它具有某种外部的存在。再次为我之物作为人化自然实现了人的理想具有美的价值。人在实践活动中按照真善美的规律改造客体从而实现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使自在之物不断地转化为为我之物将真善美的理想变为真善美的现实。

9 艺术与设计的区别和联系何在?

答:艺术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把握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的感受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社会的人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成为艺术反映的中心,他是将外在的客观现实所隐含的生活真理通过创作主体的情感体验以特定的主观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现代社会,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主要还是属于精神生产领域,它是以人的精神感受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是通过审美效应来实现自身的各种功能,即艺术主要通过审美功能来激发人们在精神世界的审美共鸣。设计是通过自身的物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来满足人们全方位的需求,他既要满足人们的物质

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现阶段,艺术设计是以满足人们的低层次的物质需求为主,而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还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的形式处于从属地位,所以艺术设计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研究与人相关的物质的联系、精神的联系和审美的联系,预测与设定人们对艺术设计产品认知度和理解度。通常情况下,艺术是从精神层面去理解问题,设计是从功能角度去考虑问题,但是,这样的判断不能保证是完全正确的。在当前人文精神得以升华的社会背景下,设计很多时候也不仅仅从商业角度来考虑,特别是西方广泛存在的独立设计师这样一种群体,他们会从兴趣、爱好、文化、社会责任等各个方面去考虑,有时候甚至会从主观性上来弱视产品传统意义上的商业性特征。因为艺术设计的目标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层次上的需求,艺术设计产品是通过自身的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些需求的。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在艺术设计领域中脱离不开审美,艺术设计与艺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但是艺术在艺术设计中又不是处于绝对的主体地位,而只是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部分,所以艺术是艺术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这可以总结为艺术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10 何谓时尚,它在消费生活中的作用何在?

答:时尚正成为当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文化现象。一些人引导时尚另一些人追逐时尚更多的人则几乎是别无选择地被抛入时尚。“时尚” 在中文语境里,与“时髦”、“新潮”等词大致同义,是指由少数人引领或某些机构别有用心地人为制造,然后大多数人追随的生活风格或行为方式,范围涉及服饰、休闲、美容、健身和室内装修等。追逐时尚或爱时髦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但可能只有在当前这个消费社会,它才变得如此普遍。时尚的基本特点,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形式、新颖、循环、浪费。从美学的角度看,时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形式的美或外表的美。它常常以一种炫目的感性外观来达到炫耀或标榜的目的,取得“鹤立鸡群”或“不居人后” 的快感。“时尚”就是人们出于感性动机予以追求、具有丰富感性内涵的新颖流行的行为方式或存在样态。彼伏:在今天的消费社会中,一切随行就市的稀有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都是消费的对象。一旦设计把握了时尚的价值体系,设计师便可以通过造型符号的组合来预支消费者的想象力,设计师不是别的,正是消费者追求新奇、渴望超越、向往回归等潜意识需求的发掘者。时尚建立在“新颖独特”的价值需求上,这是消费者追逐时尚的消费动因。当那些蜂拥而至的团队消费者陶醉于精品购物街的繁华时,厌烦了嘈杂拥挤的消费者却在农家小院中静静地享受着负氧离子。事实在于,当人们通过“模仿性消费”追逐某一时尚时,原来流连于该时尚的人们又发现了更新的时尚潮流,从而社会消费层又重新有了区别。在媒体的新一轮渲染下,时尚的游戏又重新开始,如此循环往复,使不同阶层的消费者在时尚的变化中不断寻找和确认与自身阶层相符的实证物或表达方式。我们的政府也欣慰地看到这种周期性的时尚变化从客观上推动了当代工业技术体系的向前发展。因而时尚不仅仅意味着创新,更意味着以设计的方式展现出诱惑力,包括传统的文化资源在现代框架中的重构。时尚历来都由特殊的符号体系组成,时尚的制造首先来自用高科技手段支撑起来的大众传媒体系,时尚的构成要素是信息,是时间与空间,是那些使人们情不自禁地去模仿、去追逐、去获取的符号标识。时尚的载体可以是一种物品、一种观念、一种标识或一种生活方式,它们是否适合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在召唤你、诱惑你,这是消费社会中所有的传媒企业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我们对时尚的解读应该首先是对其构成符号的解读。

11、何为残缺美?意义何在?

残缺是历史过程造成的,残缺美也叫缺陷美。就是指因物体的残缺而展现出的一种特别的有别于“完美”的美丽。至于它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断臂维纳斯进行理解。1、断臂维纳斯的造

型线条与我国古代兰叶描属同一风格,是s形波状线,也称为蛇形曲线。英国著召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用蛇形曲线的丰富、柔顺、平滑去表现美丽、无比、温柔善良的维纳斯是再恰当不过了。2、芳臂残断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保留残缺,让欣赏者想像、创造,使残缺的艺术品走向欣赏者想像中的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维纳斯具有现代艺术的意义--其艺术形象由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残缺也迫使欣赏者进行二度创造,这也是古典的维纳斯呈现出的现代风采和永恒魁力。3、永葆造谜的魅力。断臂维纳斯永远处在亮出谜底之前的时刻,她的手臂是什么姿势?她的手里拿的是什么?许多人陷入了猜谜的狂热。一件艺术作品不但成为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议论、考证、猜测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广泛适用性,断臂维纳斯是无与伦比的。空白,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探索;残缺,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去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纳斯无论形体本身还是象征的意义,都获得了永恒。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设计美学》期末复习资料2010.12 试题类型: 判断题:2’X5 简答题:20’X2 论述题:20’X1;30’X1 1、先秦至两汉是我国设计美学形成的基础阶段,许多设计美学观念在这时开始形成。 2、先秦时期理论上较为突出的成就就是设计典籍《考工记》的出现。 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4、墨子的“先质后文”、“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进一步强调了实用功能,反对浪费奢靡。 5、杨雄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提倡一种博大精深、富于崇高色彩的美。 6、按照郭沫若对青铜器的说法,青铜器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人化——神化——礼化——人化。 7、简要论述《考工记》设计学思想。 答:1、“阴阳五行”的道器统一观。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对立关系。2、“天人合一”“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素,“才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和主观因素。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可以制约设计的优劣。3、“制器尚象”。《周易》中就已提到“制器尚象”,主张把有形之器与卦象等抽象符号联系起来,运用象征手法表现抽象的“意”。 8、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等创作原则。 9、简要论述宋代哲学特征。 答:中国哲学美学在宋代现实儒道释三学融合,完成了以道德为本体和主题的中国人格美学.既不向往神仙或宗教的热狂境界,也渴慕治国平天下的世工业绩,它面向现实人生,高度重视生活情趣,任情感自然地流露和表现,鄙视宫廷艺术的富丽堂皇、雕琢伪饰。宋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提倡“平淡天然的美”,以欧阳修、苏轼、严羽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客体化的、具有伦理道德性质的“理”,以邵雍、程璟、程颐、朱熹等哲学家为代表。 10、中国设计美学思想来源。 答:道家美学的思想对设计美学的影响。道家哲学和美学的创始人是老子和庄子及其学派,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美是一种同自然无为的“道”合为一体、超越人世的利害得失、在精神上不为任何外物所奴役绝对自由的境界。这种心境与自然融合、与道同行的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佛教美学对中国设计美学的影响,中唐时期的禅宗,通过直觉、顿悟以求的精神解脱、达到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的理论。 11、中国传统设计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 P32 (结合课本适当张开论述答题) 答:1、中国传统设计中的“精气神” 2、中国设计中的“意”与“象” 3、中国设计美学中的“和”与“合” 12、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设计美学思想的鼻祖。(P37) 苏格拉地论述美和效用的关系问题对设计产生了较大影响。 13、古希腊简述基本上是三种主要柱式,即多利克、伊奥尼亚和科斯林三种柱式结构。 14、多利克柱式、伊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的特点。 答:(P39) 1、多利克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又被称为男性柱式 2、伊奥尼亚柱式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由于曲线明显, 这一柱式结构又被称为女性柱式。 3、科林斯柱式的特点是装饰性强,但是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典雅的宙斯神庙采用的是科 林斯柱式。 15、奥古斯汀的美学著作《论美与适宜》中把美区分为“自在之美”和“自然之美”两种类型。 答:(P41第四段) 即事物本身的美和一个事物适宜于其他事物的美。奥古斯丁罗列出美的较为具体的特征和规律,它们包括平衡、类似、适宜、对称、比例、和谐等原则,统摄这些原则的“整体”。美不在于各种成份的量,而在于

设计美学

什么是功能主义?怎样评价设计中的功能主义? 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1、合理的功能形式是美的形式。功能与形式是一个相对的范畴,功能与形式密切相连。一个合理地表达了内在结构或适当地表现了功能的形式应当是一个美的形式,这就是中国古代就提倡的“美善相乐”的思想。合理的功能形式是一个好的善的形式。 德玉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德玉文化,玉器被赋予人么所希冀的美好品德操守。玉因质地坚硬、温和润泽,成为君子有德的象征。如孔子就曾经说过“君子比德于玉”。 宫廷风格 阶级分化使占据统治地位的贵族阶层掌握着绝对多数的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等级制的客观存在使他们可以合法化地最大限度获得为自己和利益集团满足实用需求与审美需要的各类产品。由此,贵族阶层的设计观念和追求华美的工艺思想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设计风格和审美倾向,从而形成长期影响古代设计思想的所谓的“宫廷风格”。 宫廷风格所反映的不仅在服饰上,在其他各类设计活动中都有体现,与此相对应的即是民间风格。宫廷风格是民间风格的升华和提炼。 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fve Bell,1881—1964)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他认为:“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及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就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 在贝尔看来,审美的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只是一种纯形式的情感,人们在审美时,不需要生活的观念和激情,只需要对形式、色彩感和三度空间的知识,审美是超然于生活之上的。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叙述性的艺术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历史方面的价值,不能从审美上感动人。他尤其称赞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带有叙述性质,看不到精确的再现,只能看到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之有意味,是因为形式后面隐藏着物自体和终极实在本身。艺术家的创作目的,就是把握这个“终极实在”,人们不能靠理智和情感来把握这个“实在”,只能在纯形式的直觉中,才能把握它。贝尔的假说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了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

《设计美学》复习资料(04026)

艺术设计与美学复习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2——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2——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2——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2——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3——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7——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7——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7——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毕加索7——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M. 金兹堡9——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艾尔·利兹斯基30——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9、43——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28——“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9、29——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29——“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16——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16——德国哲学家 黑格尔15——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16——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16——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16——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21——“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23——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23——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27——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沙利文31、54、134——美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提出“形式服从功能” 斐迪南·保时捷32——电动汽车之父,开发出“大众汽车”、“甲壳虫” 弗兰克·皮克34——30年代英国工业设计代表人物,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主席 “七人集团”35——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师团体,强调“理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 美学与工业设计的关系体现在方方面面,这里提到的是与民族传统美学的关系,全文谈到了其过去、现在、与将来两者的关系,提出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影响于工业设计,而工业设计反过来又影响作用于民族审美的观念。 众所周知,工业设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它的主要的特点都体现在与其他学科的横向交叉中。诸如社会学、经济学、美学、哲学、历史学之类,它们的研究成果往往共同作用于工业设计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一项设计的目的在于创建一个综合统一的完美整体。人与生俱来的对艺术、传统、装饰、民族感的执著追求,导致了人们对“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形式”要求逐渐提高。因此,审美观念的制约成为工业设计的一大逾越点,美学也成为工业设计的一大支柱。 我们知道,设计中的美学包括(1)功能美:即基于作品的结构及其使用材料而体现的美,这种美是与物体要实现的功能分不开的。例如:一把金属钢椅,配以黑色发亮的皮垫,就能够展现一种富贵、气派的效果。(2)形式美:这是基于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而展现给人的美,主要包括物体的色、形、声、质地等要素,同时也与作品的整齐、均衡、比例、对比、调和息息相关。就拿一台电视机来说,首先,它必须给人一种长宽比例的合度感,然后它的颜色、色调分配又要符合人们的基本审美情趣等等;(3)社会美、艺术美:这两种其实是基于前两种而来的,它们体现的是某个社会群体由其生存现状、历史等而来的审美价值观。各种不同的社会群体对美有其不同的看法。打个比方说,白色——在西方是圣洁的颜色,因而被广泛使用,特别是用在建筑和婚礼上。然而,在东方一些国家,白色却是一种死亡的象征。 以上谈的是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基本表现形式,每一种都蕴涵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因此难以全部谈到。在这里,我仅就民族传统美学在工业设计中表现提一些个人看法。 一民族传统美学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由来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民族的审美观,是与其生活的特定环境及环境所引起的社会意识分不开的。在50、6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我们的原始人祖先所产制的石制工具与自然存在的没加雕琢的石头是基本没有差别的。但从那微小的加工痕迹上我们可以发现人类自我意识从无到有的产生,这点意识酿就了源于实用而又超越实用的美。他们可能会因为工具太粗糙不规则难以握紧而把它打磨一下——这点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确实是美学在设计中的第一次应用。 当然,这时候由于人们的生存都得不到比较有利的保障,谈不上形成什么民族传统文化,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使用的工具大抵上都是一样的。当社会有了漫长时期内的第一次进化,民族与社会意识不断地得到增强,人们在制造工具的同时,才或多或少地融进了本民族对美的看法。这一点从青铜器上作个说明:中国商朝的青铜器,向来是雕刻着一些有棱有角的花纹的而这些花纹要么体现狰狞、要么体现怪异,这与人们长期以来对鬼神的崇拜是分不开的。而在同一时期的罗马帝国,不管是他们的青铜器,还是他们的建筑之类,上面的雕刻内容却由神为人,把鬼神具体化为统治者及拥有人类外形的神。 这一点可以看作是民族传统美学在工业设计中的体现之始:有不同的民族背景,就有不同的工业设计作品。 二民族传统美学与工业设计关系的现状

浅谈设计美学

浅谈设计美学 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我们首先来看看设计 的概念:设计就是创新。如果缺少发明,设计就失去价值;如果缺少创造,产品就 失去生命。——刘东利(香港)设计是追求新的可能。——武藏野(日本)设 计就是经济效益——林衍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系副主任)工业设计是满足人类物 质需求和心理欲望的富于想象力的开发活动。设计不是个人的表现,设计师的任务不是保持现状,而是设法改变它。——亚瑟. 普洛斯(ICSID前主席)设计是把某种计划、 规划、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视觉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 可以看出,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创造行为,一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区别于兄弟艺术门类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独创性,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设计之美的第一要义就是“新”。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否则设计将不能称之为设计。而这个“新” 有着不同的层次,它可以是改良性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但无论如何,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在大浪淘沙中闪烁出与众不同的光芒,迈出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设计之美的第二要义是“合理”。一个设计之所以被称为“设计”,是因为它解决了 问题。设计不可能独立于社会和市场而存在,符合价值规律是设计存在的直接原因。如果设计师不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相信世界上便不会有设计这个行业了。 而设计之美的第三要义是“人性”。归根揭底,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是设计的最终目的。自然,设计之美也遵循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对称、韵律、均衡、节奏、形体、色彩、材质、工艺……凡是我们能够想到的审美法则,似乎都能够在 设计中找到相应的应用。 这三条规律,使得设计师有别于纯粹的艺术家和纯粹的工程师,他们注定的命运,就是带着镣铐而舞蹈。 设计之美的依托 我以为,设计这种特有的审美规则并不是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客观的依据和需求。可以说,设计之美的依托是市场规律,正是残酷的市场竞争和适者生存的法则造就了这一审美趣味。

设计美学(问答题)

设计美学(问答题) 第一章何谓现代设计(P1-20,重点) 1、现代设计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答:在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末欧洲大陆和美国的“新艺术运动”、“德意志制造联盟”后,20世纪上半叶,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主义设计的诞生。现代设计的诞生有其深层次的背景: 1)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科学观取代了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各类神学观,成为人类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先进的生产力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新的现代社会景观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总景观; 3)新的世界观、价值观、新的现代社会总景观孕育了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为现代设计直接提供了设计理念和设计语言。 2、如何理解艺术与设计的关系?(论述) 答:1)设计就是处理人与物、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预先规划好其材料、功能和形态的创造性活动,是为满足他人的需求而提供的服务工作。而艺术都非常强调个性化,艺术品是艺术家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现。一个是为他人为社会服务,一个是为自己服务,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2)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设计是一门以技术和艺术为基础并在应用中使二者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3、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异同(论述) 答:1)设计表现形态的异同:设计有两种表现形态,一种它只是生产过程的内部因素,没有从生产中脱离出来,产品原型保留在生产者头脑中,生产者就是设计者;另一种,设计是独立的活动,生产者根据设计师预先设计的图纸进行加工。在工业社会以前,设计的形态主要是第一种。工业时代的到来,使设计独立于生产,不是设计为生产服务,而是生产为设计服务。 2)现代设计的复杂性与易变性。现代设计是艺术、技术和科学的交融结合,集成性和跨学科性是它的本质特征。现代设计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新风格、新流派。 3)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稳定性和地域性。传统社会以统一稳定的世界观为基础,传统的工艺美术设计及理念与传统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紧密相连,具有其特有的稳定性。又由于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传统工艺美术又相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4)对人类生存环境影响的异同:工业革命以来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时代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但同时也给人类自身及其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传统器物通常都是通过手工形式、借助手工工具制作完成,这种人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和方法,使人们在审视营造建筑、制造器物的实践中,会考虑与自然环境的效应关系。 4、设计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答:设计美学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设计美学的本体(设计美学发展史,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本质特征、基本范畴); 2)设计者(研究设计者的价值和职责); 3)设计的道德(研究设计的社会作用的道德价值)。 5、设计美的特征(你如何理解“设计美”?) 答:1)功能性。设计本质上就是设计人类特定的生活方式,功能性是设计之美的基础。 2)艺术性。设计活动是一种基于具体物质功能基础上的艺术创作活动。必然带有一些纯艺术创作的方式和审美特性。 3)技术性。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是产品物质功能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是设计的基础和依托。 4)商业性。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原则正在把设计演变成为一种商业性的活动。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产品设计的设计美学评价 摘要: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美的因素作为考察设计成果优劣程度的重要标准之一。只有技术与形式完美结合的产品,才会被广大消费者认可。本文以技术—形式坐标体系理论为基础,以技术美和形式美为总纲,以体验美为节点,结合模糊数学的评价方法,试图探究产品设计美学的量化评价标准,为产品设计提供更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美学评价方法。 关键词:设计美学评价;技术美;形式美;模糊评价法 设计作为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其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虽然“美”并不是设计的唯一属性和最终目的,但就设计成果而言,美的因素却成为考察其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美是唤起和激发人的最高享受的心理状态,它是人类设计、创造本质的最深刻反映。“美”的设计能使产品有效地使用,并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视觉印象,提升产品的审美体验。美是抽象的,但同时它又是可感的。如何让见仁见智的美学评价在产品设计中形成有一定参考价 值的标准来指导我们的设计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设计美学评价标准体系的架构基础 由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CraigVogel教授与工程学院Jonathan Cagan教授合作创立、并在《创造突破性产品》一书

中推出的技术—形式定位图,显示了同一域的不同产品在技术和形式为轴的坐标系中的定位。根据他们在坐标体系中的不同方位,可以得出针对性的市场定位及驱动因素。由此得出结论:只有形式好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才能从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当今社会的消费者不但了解自己的境况,也了解可供选择的产品。他们所寻求的是一种完整的、能够体现自身价值和素质,并丰富生活的产品。形式与技术便成为我们在对产品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在形式—技术坐标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设计的美学理念融会其中,以此来作为的我们衡量产品设计的美学量化综合指标及评价内容。 二、设计美学模糊评价标准的具体阐述及数学模型的建 立 设计的本质是“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工业设计是人类在现代大工业条件下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一种创新的社会 实践,是技术与与艺术形式的高度自觉。设计美则是建立在技术发展与形式创新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造物活动带来的 心理体验。设计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在产品设计中探求技术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设计实践,在设计活动中追求感情与情境的诉求,让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体验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生命情感的体验享受。 1.技术美 这里技术指的是产品的核心功能,即产品的使用功能、生

艺术设计与美学重点

(04026)设计美学复习详细资料 一、人名、成就、名言、作品 伽利略——科学家。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培根——科学家。被誉为“自然大臣”;书籍《新工具》、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笛卡尔——科学家。笛卡尔二元论逻辑; 牛顿——科学家。三大运动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法拉第、麦克斯伟——科学家。电磁理论; 阿尔文?托夫勒——美国著名未来学家;书籍《第三次浪潮》 塞尚——印象派画家。现代艺术之父; 莫奈——印象派画家。《阿尔让特依大桥》 修拉——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毕加索——立体主义画家。对现代设计影响最大的艺术家; M.金兹堡——俄国构成主义设计师;书籍《风格与时代》 艾尔?利兹斯基——俄国构成主义主要代表。海报《红楔子攻打白色》 康定斯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包豪斯教师; 杜斯伯格——“风格派”理论家、发言人; 蒙德里安——荷兰“风格派”核心人物,画家。《红黄蓝》系列油画 里特维德——“风格派”家具、建筑设计师。《红蓝椅子》 鲍姆伽通——德国哲学家。书籍《美学》 康德——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德国哲学家 彼得托齐纳——捷克设计师,提出技术美学的概念; 鲍列夫——苏联美学家; 泽姆佩尔——德国建筑学家,最早研究美学的学者,其理论成为现代设计理念形成的基础; 约瑟夫?帕克斯顿——“万国博览会”英国“水晶宫”的设计师; 拉斯金——英国艺术理论家。把造型艺术称为“大艺术”,设计称为“小艺术”; 莫里斯——英国艺术设计家、作家。拉斯金思想的传承人,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奠基人;书籍《乌有乡消息》、《乔叟集》(书籍装帧第一书);设计史上第一次提出整体设计概念; 穆特修斯、凡德?威尔德——德意志制造联盟成员,双方发生著名的争吵;

设计美学论文#精选、

设计美学 摘要: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和基本的范畴,本文将从分析具有设计美力量的作品开始,详细介绍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设计美带给人们的审美心理及对设计需注重细节等进行深度的设计审美鉴赏。 关键字:设计美学设计美感审美心理环保细节设计 1.什么是设计美学,举一例体现设计美学力量的设计作品(设计给产品带来的直观好处,数据) 15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与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例如:“PH”灯这一设计,早在1925年的巴黎国际博览会上,便作为与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世纪性建筑“新精神馆”齐名的杰出设计而获得了金牌,并且至今仍是国际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PH灯设计师保罗汉宁森(PoulHenningsen,1894-1967)名字简称为PH,按照他的照明理论,照明应当遮住直接从光源发射的强光,这种遮盖面积要相对大一些,以创造出一种美丽、柔和的阴影效果,覆盖在室内的大小物体上,还应利用一种相对向下的光线分布,产生一种闭合建筑空间的效果。所以他设计的PH灯具具有如下的的重要特征:1.所有的光线必须经过一次反射才能达到工作面,以获得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并避免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 3.对白炽灯光谱进行补偿,以获得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沿的亮度,并允许部分光线溢出,以防止灯具与黑暗背景形成过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适。PH灯具的优美造型正是这些特点的直接反映。 “PH”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艺术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匀的效果,从而有效消除了一般灯具所具有的阴影,并对白炽灯光谱进行了有益的补偿,以创造更适宜的光色。而且,灯罩的阻隔在客观上避免了光源眩光对眼睛的刺激。经过分散的光源缓解了与黑暗背景的过度反差,更有利于视觉的舒适。在这里,科学自觉地充当了诠释“以人为本”设计思想的渠道。另一方面,灯罩优美典雅的造型设计,如流畅飘逸的线条、错综而简洁的变化、柔和而丰富的光色使整个设计洋溢出浓郁的艺术气息。同时,其造型设计适合于用经济的材料来满足必要的功能,从而使它们有利于进行批量生产。可以说,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促进了“PH”灯具在世界范围的经久不衰。其成功充分说明了:艺术与科学从分离到靠近,进而实现优势互补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两个学科各自发展的需要。对于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设计来说,其中的意义显而易见。 2.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5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设计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功能美;造型美;结构美;材料美;形式美。其中,功能美又包括实用功能、使用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造型美包括形态美与色彩美;材料美包括肌理美和材质美。 3.举出具有设计美的构成要素的具体作品,他们都具备哪些设计美,至少一例 10 例如:唐代曲辕犁 1在功能性方面,与直辕犁相比,唐代曲辕犁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不仅可以通过扶犁人用力的大小控制耕地的深浅,还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有很高的劳动效率。 2形式美与造型美方面,唐代曲辕犁可谓达到了一种均衡与稳定的美学效果。唐代曲辕犁的造型中,以策额为中线,左右保持等量不等形的均衡;从色彩上看,木材的颜色是冷色,而

美学设计

美学设计:对话和学习——关于Satind er E Gill的美学设计案例研究 来源:社会学系,兰开斯特大学,兰开斯特,英国 摘要:本文所讲述的知识概念是一个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共同交流和学习的平台概念。共享的做法涉及到实践分享。这种经验共享的必要性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并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这表明在基于对话和学习的参考下,参与设计对未来的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发展提出相关的做法和建议。本文讨论和研究的对象是景观设计。为了在分享实用知识方面更加凸显活动参与性的重要(不论通过语言还是肢体),一项研究正在他们的共同合作下进行(比如审美)。 关键字:审美美学设计交流分布式学徒知识体现学习实践参与实用知识 一、引言 这组景观设计是设计实践的一个范例,其包含探索性的做法,以揭示特定合作的设计。在参与未来的时间过程中,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参与设计是和一些基本问题相关的,比如民主(Cf. Ehn , 1988; Cooley, 1987),从事的活动(Suchman,1987, Hughes et al. in press)以及合作设计辩证法和合作分析(Mogensen, 1995)。在实施设计实践后,其内在的思想往往反映在景观建筑上,本文论述了有关问题的处理经验以及所产生的研究成果,从另一个层面来对这些讨论和研究。讨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出发点来参与设计(Gill, 1996; Cooley, 1987),以及如何在项目建筑设计的情况下使景观分布在执业活动跨越地理距离,或者解决因知识结构而产生分歧(Gill, 1995),是团队内部磨合度提高。本文建议,在发生这种情况时,知识的代表并不了解,并力求表现出知识的意义体现在经验知识的共享。该方法是根据我的媒体设计研究博士学位工作所提出来的,认为如何进行审美交涉的实践(例如知识)是可以共享。 参与学习看作是体现了对话和共享的实践中的学习,对话是需要信任和同情,使价值(例如审美价值),来增加他们参与对话的知识。知识背景下的信任和同情方面的转移将明显成为各项研究的重点。所以可以说,参与设计是有助于对话和实践学习今后的发展。 第二个景观设计对于在建筑倾斜角度上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其在建筑审美价值视域景观设计的概念成为伟大意义,并引发了起草和景观畅销拟议变动。 对话在这里不仅仅是作为口头或书面沟通,而且由于涉及的肢体语言和身体所在的物理(如工具为基础)环境。后者与其最相关的一个领域就是视觉和形体,例如建筑景观。 本文讨论了企业在这园林建筑师越来越重视基地分布的技巧。这是不难传播信息,但它是一个不同的问题,涉及到分享知识的分布。分享知识体现共享的做法。同样,审美价值共享是共同的做法(Johannessen,1981)。有需要获得更深的理解知识的共享和生产实践的审美,以了解如何分享知识的审美价值,而且成功地采取执业地点的分布式网络。会发生什么事的具体做法是不共享?正是在这里,参与设计面临的挑战,发展手段的做法,由于多种通信技术手段知识,美学价值可能被共享的基地(社区横跨几乎分布式知识网络)媒体。对于我们研究成果而言,在理论上实现这一目标是具有很大可能性的。 二、专业知识及其表现 能够参与设计,即创造出过去与现在,将来的使用情况,其中之一就是需要一个有能力从事者对话其他参与者来分享经验。这种对话涉及学习,使所有参与者的知识转嫁和吸收其余成员的知识。这种学习的核心是收购过程/吸收的做法以了解产品知识。通过代表,我的意思是,互动与物理(物质世界的工具可能是口头语言,身体,如钢笔,光桌等),和[建设的素描]物理(如颜色,地图,示意图,总体规划,总体规划,计划,功能描述草图,照片,书面文件等)。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解来定义了内容和背景。共享的做法是,学习和创造共同的意见。 在这方面的提出解决一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传统知识,认为它具有作为一个实体,可

设计美学XX

1.设计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 创造性活动中美学规律的学问,就是一门 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环境更加美化 和宜人的新兴学科。 2.如何理解迪扎因(Design)? ①Design是 一种融合了科学理性与艺术感性,技术美 与艺术美的创造性设计活动,设计从本质 意义上理解,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设 计,甚至包括了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娱 乐方式、交通方式等设计②迪扎因大致包 含四层基本涵义:一是一种造物手段,利 用现有科技文明成果,促使人类改变自身 环境的必要手段。二是人类审美文化的新 领域和新的审美形式。三是一种新的创造 性审美活动。四最终结果必然呈现为物化 的形态。③Design三方面鲜明特点:1设 计与生产制作的分工,设计师作为一项职 业的诞生2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 设计3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3.从某种意义上说,设计发展历程似乎又在 走一种新轮回,农耕文明设计发展历程似 乎又在走一种融为一体,工业文明设计与 制造相分离。 4.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新的技术环境表现 在三个方面:①工业革命促使了设计和制 造的分工。②标准化、批量化和机械化的 大生产方式成为日常生活用品生产主导 方式③举世瞩目的科技文明把世界万事 万物都改变,总之,人们有可能利用比手 工艺时代更强有力的能源和动力来达到 自己设计目的,为设计产品提供更大自 由,因工业产品的艺术品格问题时时充满 着矛盾。 5.工业设计:(广义)以工业大生产为背景 的技术设计和艺术设计两者自觉结合,包 括工业设计创造性活动设计出来的工业 产品,和为实施这种设计而创造出来新型 设施,环境以及整体上活动的组织。(狭 义)即工业产品设计又称为“工业造型设 计”“工业设计”“工业艺术造型设计”等。 6.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或称环境艺术设计。 两种:①广义的环境设计,包括建筑及园 林设计,还包括室内设计②狭义的环境设 计,主要指区域环境设计(也属广义的环 境设计范围),例住宅群设计、旅游风景 区设计、纪念性区域设计、文化区设计等。 7.园林设计:“设”者,陈设,设置;“计” 者,计谋,策略之意。是在一定地域范围 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 地形(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 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 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地。 8.视觉传达设计:或称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视觉信息传播设计、形象推广设计。目前 这一设计形态的对象还不大统一,对于什 么是视觉传达设计存在许多争议。视觉传 达设计也许可以大致上划定是指以现代 公共信息传播为宗旨的视觉造型设计。当 两个或两个以上人来到一起共享某种信 息时,传播行为和传播关系发生了。按具 体传播方式不同,视觉传达设计一般可分 为大众视觉传达设计和其他视觉传达设 计。而一种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宽泛理解, 将装潢设计,广告设计等都列于其名下。 9.人类通过造物实践使自然人化。所谓自然 人化,就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使外在自然 打上了人的烙印而“人化”,内在自然的 人化,是指人本身的情感、需要、感知以 至器官的人化。 10.内在自然人化三个领域:①认识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②意志领域,主 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意志能力③情感领 域,主要培养人的美感情操审美能力 11.原始积淀和艺术积淀对形式美感意义: ①什么是美感的原始积淀?人类利用和 创造石器,在这一系列合规律性活动中, 培养人对自然秩序的领悟、想象、情感和 理解。当通过自身的自觉实践达到目的 时,就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这即可能是 美感的原始积淀②原始积淀促进了形式 美感产生、丰富和发展,在劳动生产中, 在工具、日常生活用品的创造和使用过程 中,人类既产生了实用需要得到满足的实 用感,积累了从属于实用感的形式感—主 要是形体感和节奏感。总之,在原始的积 淀中形成了审美的心理结构。人们在主体 能动活动中感自己心意状态与外在自然 的合一对规律性的把握,对自然秩序感受 产生审美愉快。 12.艺术积淀三个过程:①从再现到表现,远 古器物图形都经过写实、变形、抽象,直 至符号化过程②从表现到装饰。表现性的 图形经不断抽象成了有意味的形式。有意 味的形式看多了,普遍化以后,就逐渐演 变成装饰美成为形式美③从再现到表现 直至装饰,又从装饰转向再现。艺术发展 始终遵循着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当艺术 变成一种纯审美或纯粹的形式美,艺术本 身就会走向衰亡。从再现到装饰,从装饰 又回到再现的过程,是形式美积淀过程, 是人类审美心理结构的数字方程式不断 丰富,人类内在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 13.宗教文化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 化三位于一身,具有强大包容性。 14.苏格拉底美学贡献观点:①试图在目的论 和道德学基础上思考美学和艺术问题,提 出真善美统一的观点,②没有把美和善两 个不同概念区分开来,对美的本质的讨论 未得出一个明确结论,在西方美学史上第 一次严肃提出了美是什么的问题具有非 凡意义,意味着美这个词已开始从日常的 评价意义上升为独立美学范畴,美不再只 有美好的意思,而且进入了普遍本质的层 面,成了一切美的事物共同性质和根源。 15.柏拉图美学理念:柏拉图生于雅典最具有 名望的家族,父母为雅典著名政治家的后 裔。他是希腊古典时期雅典最著名哲学家 之一,著作中,第一次把美和艺术的概念 纳入严谨的哲学体系,以哲学对话的形 式,在不同观点对立和争辩中进行探索。 16.理念说柏拉图美学的基石和归宿,柏拉图 着重从理念说角度论述美的理念的特征, 强调美是绝对的、统一的和永恒不变的。 17.亚里士多德美学观点:①如果说理念论是 柏拉图美学的基石与归宿,那么对理念说 的批判是亚里士多德美学的起点②理念 论的根本缺陷在于它割裂个别与一般、普 遍与特殊的关系,把一般和普遍看作是超 越于个别和特殊之上的东西,从而流于空 谈③美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美在于 事物形式的有机整一性,美是事物的、可 以感知的感性性质。 18.鲍姆嘉通是德国启蒙美学的真正创立者, 因此获得美学之父的称号 19.崇高:在美学上是指具有博大、雄伟、壮 观或悲壮等属性的审美对象,可以是物质 形式的,也可以是精神品质的,或者是二 者兼有的,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形成的包括 惊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 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情感反应。 20.中和:是中国美学的特有术语,基本特征 是协调和谐,刚柔相济,安宁平和,体现 “中庸之道”。 21.拨尔而怒:指刚健奋发,表现出奴隶制社 会上升时期社会风貌和趣味。 22.哲学观对设计观的影响:①中国古代哲学 家认为人是宇宙大化一部分,人同世间万 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整个天 地自然是一个包含人类自身内在的、充满 着勃勃生机的、不断变化流动的、生生不 息的过程②这样一种哲学观直接影响设 计观,这种设计观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从 综合、整体的观点去看器物的设计,把人 们所制造的各种器皿和物品看作是整个 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产物,因传统哲学强 调天人合一,人要效法天地,与天地自然 共生存,遵从自然规律。这种宇宙自然观 及对自然的价值观,使人们在设计中要考 虑与自然协调一致的整体关系。 23.普金—19世纪上半叶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种种观念的先驱。是英国建筑师、作家、 理论家和文物工作者,英国天主教复兴运 动和哥特复兴建筑风格的代表人物,对哥 特式建筑风格尤为推崇,始终是哥特风格 倡导者。 24.普金建筑设计定理:①建筑必须便利生 活,讲究结构,合乎时宜,否则就没有任 何特色可言②所有的装饰物必须使建筑 的基本结构更加丰富。 25.罗斯金—英国著名作家、政治家、艺术理 论家,技术美学思想和艺术与手工艺运动 的积极倡导者。对现代设计美学的主要贡 献:提出了艺术工业问题,认为工业艺术, 日常生活用品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但 艺术品不能通过机器生产,把设计和操作 重新结合,恢复和提高大众追求,提高大 众的鉴赏力。 26.莫里斯—19世纪英国伟大的工艺美术家, 是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实践者和近代欧洲 设计艺术的奠基人。 27.工业美结构要素:罗拉对工业美提出一种 结构分析理论:功能的结构、材料的结构、 机体的结构、形式的结构、环境的结构。 28.包豪斯的主要理论原理:1)废除传统的 形式和产品外加装饰,主张形式依随功 能,尊重结构自身的逻辑,强调几何造型 的单纯明快,促进标准化并考虑产业因 素,这些原则被称为功能主义设计理论, 2)它从工业生产过程的合理性中看到了 产品审美形态的决定性基础,并主张使产 品的审美特性寓于技术的目的性形式之 中,达到实用,经济,美观。 29.包豪斯的审美设计观:1)主张实现审美 与实用、功能的新统一,2)包豪斯实行 双轨式教学,设计课由造型教师与技术教 师共同教授,使学生避免了对艺术造型和 技术原理的畸形片面的发展,培养出来的 学生具有审美与技术的双重才能,3)形 成了构成主义的工业设计风格特征,注重 对新材料、新的设计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废除外加的装饰,追求产品的功能价值及 审美的结构和单纯明快的风格,可以说是 真正的现代主义风格的起点,4)确定了 建筑上功能主义的理论基础。 30.包豪斯的艺术风格具体表现:1)接受艺 术的新潮,把最新奇的抽象艺术用到建筑 和工艺品设计上2)注重实用,把功能作 为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出发点3)按照 现代材料和结构的特点,从结构和设计方 面加以谋划,以达到艺术效果,实现功能 和艺术的统一。 31.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是后现代 追求人情化、个性化三种主要设计方法。 32.文丘里、斯特恩、詹克斯三位大师级人物, 构建起了后现代建筑理论框架。 33.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意大利 极端设计中的一位关键人物埃托*索特萨 斯成为意大利后现代主义运动颇具影响 的发言人。是设计界的特立独行者(索特 萨斯)(用比拟的方法设计了(“机器人书 架”、)(曼迪尼、)(布兰兹)称为意大利 激进艺术设计的“(三驾马车”。) 34.追寻高技术倾向设计的起因,源于20世 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和20世纪50年 代后期的阿齐格兰姆派的结构美学思想。 35.如何理解高技派?高技派定义:(广义) 指那些使用和表现了当代最高强、最先进 的来到达各种设计,生态使用要求的建 筑。(狭义)亦称重技派,突出当代工业 成就,并在建筑形体和室内环境设计中加 以炫耀,尚称机械美,在室内暴露梁板, 网架等结构构件以及风管,线缆等各种设 备和管道,强调工艺技术与时代感。 36.高技派的设计理念:技术乐观主义 37.极少主义风格: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 盛的一个设计风格,渊源可以追溯到密斯 *凡*德罗少即是多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 是对密斯*凡*德罗设计思想的极端发挥。 38.极少主义风格的特征:1)用一种简单到 无以复加的方式,追求极端简单的设计风 格,主张维护产品设计的固有要素,提倡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原则,2)主张纯 粹的线条与形式、整洁无装饰的外表和理 性化格子形式的追求。 39.美是什么和美的本质理解?美是美学界 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 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阐述,他们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 对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的特性、从主体 的审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了不同 的定义。1)李泽厚关于美三层含义的论 述:第一层,审美对象,第二层,审美性 质,第三层,美的本质和美的根源。2) 审美活动是一种社会现象:①美与原始的 巫术活动有关,具有某种社会含义在内。 ②美必须依赖人类社会而存在,并受到社 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人类的审美活动是 一种社会现象。3)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 感性显现。人类本质力量的形成和发展是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经过以生产劳动为 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而逐步实现的,是劳 动创造了美的根源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 践中。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把原始的自 然改造成人化的自然。一方面把自身的自 然改造成具有知、意、情的人化了的内在 自然。只有当人类的本质力量在实践过程 及其成品中感性地显现出来,得到人们的 关照,引起人们感情上的愉悦的时候,人 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才能形成。 40.美在今天有三种含义:①表示感官愉悦的 强形式,是羊大则美的沿袭和引申②表示 伦理判断的弱形式,是羊人为美、美善合 一的延续③专指审美对象,指使你产生审 美愉悦的事物、对象。 41.美感属于内在自然的人化,可分为感官的 人化和情感的人化两方面。 42.设计美本质特征?功能性特征、社会性特 征、形象性特征、变异性特征。美是美学 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诸多学者从不同角 度,从古至今对美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 讨与阐述,从审美对象的形式、从审美对 象对人的功利、从客体特性、从主体的审 美感受等反面研究,对美赋予不同定义。 43.如何理解设计美学①从本质意义上讲,设 计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使人自身的生存 环境加美化的宜人化的新兴学科是设计 和美学的交叉学科。设计美学是把美学原 理应用到设计艺术(包括艺术设计,工业 设计)之中而产生的一门应用美学,是一 门研究人类从事具有创造性活动中美学 的规律的学问。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 距离②设计美的构成要素:材料美要素、 结构美要素、形式美要素、功能美要素。 44.设计美学是设计学分支,是设计学基础学 科,设计美是设计美学最核心、最基本范 畴。 45.研究人体工程学的目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劳动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助于人的身 心健康全面发展 46.人体工程学:是研究人在工作环境中的解 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等诸方面的因素, 研究人—机器—环境系统中的交互作用 着的各组成部分(效率,健康,安全,舒 适),在工作条件下,在家庭中,在休假 的环境里,如何达到最优化的问题。 47.设计活动的基本环节:一、孕育与准备的 过程,二、构思与创造过程,三、验证过 程,四、设计提交过程,五、组织生产过 程,六、市场化过程。 48.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通过三种方式来表 现:①是所谓“塑造”方式。②“筑构”。 ③“平面构成”。 49.博克的美学观点:1)美是物体中能引起 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些性质2)美的原因不 在比例、适宜或效用3)美的事物的特征 (美的真正原因):小、光滑、逐渐变化、 不漏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 等。这些美所依存的特质不由主观任性而 改变4)松弛舒畅是美所特有的效果5) 崇高与美的比较。 50.结构表现形式:①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工 业设计应运而生,改变了人们一味模仿传 统工艺结构的旧习,为批量生产的产品寻 找新的结构形式②裸露结构表现法是现 代设计常用的结构表现形式③隐藏结构 法则是以信息技术为主产品的常用手法。 51.产品结构的特征:①产品结构的层次性。 指的是任何一种产品的结构都有若干不 同的层次,而每一个层次的结构又有它自 身赖以组成的材料②产品结构的有序性。 指的是任何产品的结构都是合目的性和 合规律性的统一③产品结构的稳定性。指 的是产品作为有序的整体,无论属于一种 静态结构或动态结构,它的各种材料之间 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 52.美感具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狭义的美 感指的是审美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审美 对象所引起的具体感受,即审美感受。 广义上的美感,又称审美意识,指的是审 美主体所反映的美的各种意识形式,包括 审美感受,以及在审美感受基础上形成的 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 53.设计美感本质特征:①设计美感的直接功 利性②设计美感的形象直观性③**的想 象创造性④**的情感愉悦性。 54.在设计美的创造中,精神能量必须转化成 现实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物质存在。设计美 感的情感愉悦,既包含了(艺术审美)情 感愉悦性的形式体会,又包含了(科学审 美)情感愉悦性的理性价值。 55.设计美感心理因素:①设计审美感知②设 计审美想象③**情感④**理解。 56.造物生产与艺术创作的情感体验存在两 反面差异:①艺术创作中艺术家个人的激 情、情感意味,渗透在作品中,构成作品 的核心,成为感染欣赏者的内动力和根 源,而技术美中所蕴藏的情感,则是凝练 在产品上的,相对抽象的社会情感②在艺 术美的创造中,情感常常成为艺术创作的 催媒剂,而技术美的创造,精神能量转化 成物质能量,情感本身无法直接熔铸到产 品中去。艺术创作为我,造物生产为他。 57.设计活动基本环节:①孕育与准备过程。 ②构思与创造过程。③验证过程。④设计 提交过程。⑤组织生产过程。⑥市场化过 58.农耕文明的手工艺设计与制作融为一体, 工业文明设计与制造相分离。 59.感官的人化,哲学上讲,就是马克思所说 的感性的功利性的消失,或者说感性的非 功利性的呈现。 60.瓦特发明蒸汽机大机器批量产品出现为 界限,划分手工业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61.狞厉的美:看起来狞厉可畏,却积淀着深 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与无可阻挡 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构成了崇高的 美,李泽厚将这种威吓概括为青铜艺术的 狞厉的美。 62.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局限性:过于强调 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容 易忽视产品与人的情感的和谐、交融,及 对优秀传统的继承,由此,引起了后现代 主义的强烈指责。 63.老子:“诞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