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国际金融

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形式(长期、短期)、特征、影响因素。

国际资本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

(一)长期资本流动:

(1)直接投资:指投资者把资金投入另一国的工商企业,或在那里新建生产经营实体的行为。

(2)证券投资:也称间接投资,指投资者在国家证券市场上,以购买外国政府和企业发行的中长期债券或购买外国企业发行的仅参加分红的股票方式所进

行的投资。

(3)国际贷款:指1年以上的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和国际银行贷款。(二)短期资本流动:指期限为1年或1年以内的资本流动。

(1)贸易性流动:指由国际贸易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2)金融性资本流动:指由各国经营外汇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融通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3)保值性资本流动:指为保证短期资本的安全性与盈利性,采取各种避免或放置损失的措施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4)投机性资本流动:指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金价、证券和金融商品价格的变动与差异,进行各种投机活动而引起的国际间资本转移。

特征: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巨大

2.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国家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力量

3.资产证券化或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

4.跨国公司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组织和推动者

影响因素:(1)资本供求;(2)利率与汇率;(3)经济政策;(4)风险防范

2、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长期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1.对资本输出国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1)能够提高资本的边际效应;(2)可以带动商品和劳务的出口;(3)有助于克服贸易保护壁垒;(4)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

消极影响:

(1)可能妨碍国内经济的发展;(2)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3)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

2.对资本输入国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1)缓解资金短缺的困难;(2)提高工业化水平;(3)扩大产品出口;(4)创造就业机会消极影响:

(1)损害经济发展的的自主性;(2)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3)掠夺资源和挤占市场。3.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投资收益率;(2)使国际金融市场日趋成熟;(3)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短期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利于贸易双方获得必要资金和进行债权债务的结算,从而保证国

际贸易的顺利进行。但是,资本在短期内大规模的转移,很可能使利率和汇率出现频繁变动,从而增加国际贸易中的风险。

2.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当一国政府企图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时,从其他国家抽调而来的短期

资本就会降低货币紧缩政策的力度;当一国政府企图实行货币膨胀政策时,从本国抽逃出去的短期资本又会削弱货币膨胀政策效果。一般,短期资本的频繁流动不利于维护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

3.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4.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短期资本流动有利于资金融通,同时还可以转化为长期资本流

动,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育和成长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短期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在国际间迅速和大规模地流动,会使利率与汇率大起大落,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局面。

3、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国际证券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了解)

(一)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

(二)国际证券投资理论

1.古典理论: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各国之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如果一国的利率低于另一国的利率,那么金融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流向利率高的国家,直到两国的利率相等为止。

2.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可凭藉所拥有的证券获得投资收益,但因证券发行者不能保证投资收益的稳定性,投资者又必须同时承担投资风险。所以,投资者不能只把预期收益作为选择投资证券的唯一标准,还应该重视证券投资收入的稳定性。由多种证券混合的证券组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降低投资风险,因为组合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可以相互抵补,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出于这种考虑,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国家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资本在各国之间的双向流动。(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1.垄断优势论:海默认为,企业之所以要对外直接投资,是因为它有比东道国同类企业有利的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可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与组织技能,以及销售技巧等一切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由于企业规模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

2.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于1966年提出来的,它实际上是从时间顺序的角度,说明产品技术垄断优势变化对国际直接投资所起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每一项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上有着不同的特点,而对外直接投资是与这些特点相联系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Ⅰ阶段,即新产品阶段,由于国内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小,尚未出现竞争对手,企业可以利用其产品的技术垄断优势

在本国组织生产,占领国内市场,适当组织出口,获取高额利润。

第八章国际金融创新

1、国际金融创新的概念以及类型(产品、技术、市场、制度)。

国际金融创新:金融机构或金融管理当局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出于对宏观效益和微观利益的考虑而对金融产品、金融技术、金融市场、金融制度等所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的过程。

类型:(1)金融产品创新:指金融业在社会经济和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变革中适时地创造新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2)金融技术创新:指在融资过程中各种新的资金运营和管理技术的引入。(3)金融市场创新:指金融业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谋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通过金融产品和金融技术的创新积极扩展金融业务范围,不断开拓新的融资空间,创造新的金融市场。(4)金融制度创新:指各国金融当局调整金融政策、放松金融管制、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和完善金融业治理结构所做的努力。

2、国际金融创新诱因的主要理论 (技术进步、约束诱发、需求诱发、管制诱发) 。(了解)技术进步诱发金融创新: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技术进步的作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认为高新技术引入金融业的技术创新,比如远程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等在金融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了金融业的电子化和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其诱因在于这些新技术引入到金融活动的全过程以后,大大缩小了金融交易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加快了资金转移的速度,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和金融业经营管理水平。

熊彼特的理论最具代表性,最早论述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熊彼特强调新技术的发明、应用和推广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约束诱发金融创新:约束诱发金融创新的观点源于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西尔伯提出的“约束诱发的创新假设”。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要摆脱或减轻加于其上的约束而作出的反应。

需求诱发金融创新:需求诱发金融创新的观点源于(Characteristics Demand Theory)“特征需求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认为各种金融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期限性、收益性、流动性、风险性、安全性等),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会随之改变,产生对新的金融产品的需求。

管制诱发金融创新:管制诱发金融创新的观点源于“管制的辩证假设”。认为金融制度是由金融当局之间的竞争引起的。各国政府或金融当局的目标是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使各自顾客的福利极大化,这表现为加强管制和维持主顾关系。当各金融管理当局相互竞争,试图促进和维护各自忠实顾客并期望各自的顾客能利用现有的利润机会时,就会放松管制或引进比以前管制程度低的新的管制措施,从而促进了金融创新。

3、国际金融创新的经济分析(技术进步、防范风险、回避法规、金融自由化)。(了解)

技术进步与国际金融创新:近20多年来,先进技术及设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促使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20世纪初,国际金融业务还处在十分落后的水平,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借贷和结算只能通过原始的交通工具来完成。而今天,国际间金融交易的双方相距的地理位置无论多么遥远,其资金的划拨都可以在几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完成,不但大大提升了经营效率,而且大幅度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回避法规的国际金融创新:金融法规约束势必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限制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从而促使金融机构试图发掘这些限制法规的漏洞,去寻求回避这些法规的途径。回避法规的国际金融创新带来的负作用:

(1)回避型创新使金融当局所控制的利率杠杆效用降低。

(2)回避型创新使金融当局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降低。

(3)回避型创新还使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降低。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创新

金融自由化表现在四个方面:(1)价格自由化;(2)资本流动自由化;(3)扩大业务范围和经营权力;(4)以放宽管制为特征的金融市场改革。

4、国际金融创新有哪些发展趋势?(了解)

(一)证券化趋势

证券化(Securitisation):意指信贷流动从银行贷款转向可买卖的债务工具。换言之,证

券化是指融资方式从传统的银行贷款转向资本市场的证券融资。

(二)一体化趋势

金融一体化趋势:意指金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的不断加深并遵循一定的共同规则。

(三)表外业务扩展趋势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也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第九章国家风险与金融危机

1.国家风险的概念。

国家风险:指跨越国境,从事信贷、投资和金融交易可能蒙受损失的风险。

2.国家风险的分类(政治、社会、经济)、评估、管理(4方面)。(了解)

(一)分类:

(1)政治风险:指一国对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如与它国发生战争、领土被侵占等;或一国内部动荡不安,如意识形态分歧导致政变、恐怖事件造成骚乱、经济利益集团间冲突、地方性争斗及政党分裂等因素所可能酿成损失。

(2)社会风险:因发生内战、种族冲突、宗教纠纷、分配不均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对立等造成的社会秩序的混乱或不稳定。

(3)经济风险:指一国经济低速增长、投资意愿低落、生产成本剧增、出口收入减少、国际收支状况恶化、粮食和能源进口需求高涨,以及外汇短缺等原因造成的拒付外债及其产生的损失。

(二)国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国际债务累积以及由此造成的偿债困难对国际资金融通有巨大的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因少数国家的偿债困难所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国际金融体系的崩溃。

从事国际信贷、投资活动时,除要考虑一般性商业风险外,还必须考虑借款国、投资东道国本身独有的政治、经济、社会和债务累积等风险。

(三)国家风险评估:

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系统分析可能导致国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而测定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债务国偿债能力的影响。国家风险评估主要涉及评估要素和评估方法两方面的内容。作为国家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国家风险评估历来受到国际信货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3、试述减少国家风险造成损失的主要措施。(了解)

(1)寻求第三者担保;(2)采用国际银团贷款方式;(3)力求贷款形式多元化

4、金融风险的内涵和特征。

金融风险:指在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和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背景下,因金融交易的期限性、逐利性、投机性,以及与实物交易严重脱离等而引发灾难性结果的可能性。

特征:1、不确定性;2、普遍性;3、扩散性;4、隐蔽性;5、突发性

5、金融危机的内涵、表现及防范对策。(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指金融风险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总爆发,集中表现为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并且已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包括:

(1)货币危机:又叫汇率危机,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力量的攻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如果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危机便发生了。

(3)国际债务危机:一国的国内支付系统严重混乱、运转失灵,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本息,就会发生国际债务危机。

表现:(1)股市暴跌;(2)资本外逃;(3)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4)官方储备大量减少,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5)出现偿债困难;(6)经济明显衰退

防范对策:(1)加强金融监管;(2)建立预警和减震系统(3)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4)提高经济政策的搭配水平;(5)加强国际合作

6、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了解)

1.第一代金融危机模型:第一代理论认为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因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失当导致实际经济恶化,投机者根据实际经济基础的变化情况,在预计到现有的固定汇率体制难以维持时对其货币发动攻击,从而引起固定汇率体制的解体。这类模型强调实际经济基础的变化,并强调汇率制度的制度选择与国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另外,根据第一代金融危机理论,一国通过未来的出口收入来平衡经常项目赤字的能力是能否维持稳定的汇率制度的重要因素。换言之,一国货币当局是否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维持汇率制度非常重要。

2.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第二代金融危机模型是采用内生政策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基于投资者的预期和行为,研究市场预期对宏观经济决策的影响。

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爆发。然而与其他金融危机不同的是,涉及危机国家的信贷并没有快速扩张,而且在危机爆发两年后,这些国家货币的币值就恢复到了危机前的水平。这表明,即使在基本经济面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金融危机。在对此研究的基础上,Obstfeld等人(1994,1996)提出了金融危机的第二代模型。

Obstfeld等人认为,货币当局维护固定汇率的成本是与公众的预期密切相关的,公众的贬值预期越强(外币的远期汇率大幅上升),维护固定汇率的成本越高,公众预期变化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3.第三代金融危机模型: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有麦金农和克鲁格曼提出。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关键因素。

4.第四代金融危机模型:第四代金融危机理论是在第三代金融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本国企业部门的外债水平越高,“资产负债表效应”越大,金融和经济出现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