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QV 德育 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QV 德育 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QV 德育 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QV 德育 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QV德育: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1

沈民权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浙江嘉兴 314036)

摘要:职业教育是就业的教育,中职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化提前做好准备。文章提出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化培养的“QV德育模式”,认为应从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等方面培养中职学校优质学生。并且阐述了浙江科技工程学校实践“QV德育模式”的“51377工程”。

关键词:中职学校;职业化;德育模式;职业生涯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直接为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服务,直接为就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职业教育的功能,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理由。经过几年来的深化改革,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改革思路日益清晰,特色日趋鲜明,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7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还相对薄弱,特色还不够鲜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关联度还不很紧密,尤其是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还亟待加强。如何按现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第一顺位,即强化学生的——脚踏实地作风、吃苦耐劳精神,做事规矩与行事方略,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无缝对接,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做优做特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是就业的教育,归根结底在“职业化”。对于个人来说,职业化是职场立身之本,每一个人身处职场或即将踏入职场的人都应该用最短的时间把自己职业化。中职学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职业化提前做好准备。所以,中职学校要培养“优质学生(Quality Students)”,基点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Career Development)”,重点在“职业化(Vocational)”,目的在对社会有用,符合企业的用人标准,也有利于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化培养的“QV德育模式”。

二、中职学校“QV德育模式”

什么叫职业化?目前为止,尚没有权威机构给出准确定义。一般认为,职业化就是为了达到职业要求具备的素质和追求成为优秀职业人士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

1本文荣获2009年嘉兴市职教论文评比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26期。

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甚至是一套行为准则。说一个人职业化程度高,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训练有素,精于此道,能够做事到位,他们做事情能够让人放心。

在中等职业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的职业化培养,既要职业化的工作技能、职业化的工作形象这两个显性方面的训练,也要重视职业化的工作态度、职业化的工作道德这两个隐性素质的开发和培养,见图1。

中职学校“QV德育模式”

1. 职业化的工作技能vocational skill

职业化的工作技能是企业员工对工作的一种胜任能力,通俗地讲就是你有没有这个能力来担当这个工作任务。在企业里,面试时,人事部考虑招进这个人,重视的是他能做什么,强调的是动手操作能力——这正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抓点。

职业化的工作技能大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职业资质,学历认证是最基础的职业资质。中职生一般都以三年制中专为主,这是进入某个行业某个级别的通行证;其次是资格认证,比如会计,就必须拥有会计上岗证;做导游的,就必须持有导游证;做电工的必须持有电工证。在中职学校的教学上,技能教学已经越来越受重视。

二是职业通用管理能力。职业通用管理能力一方面表现在人际管理能力,中职生在班级中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需要处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后在企业中也一样,他们必须与上司、下属、同事等交往,所以,他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能力、公关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另一方面是自我管理的能力,比如时间管理、心态管理,包括自尊自爱、情绪的管理与控制、抗挫折能力,还有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等等。

通用管理能力与职业资质互为补充形成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中职生在职业资质上已落后于大学生,因此通用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要,这是他们适应企业和纷繁人际关系的奠基石,一个通用管理能力高的中职生,工作前景也一定是广阔的。

2. 职业化的工作形象vocational image

所谓职业化的工作形象,就是让人一看就觉得你“像这一行的人”。一个职业化程度高的员工,他能在进入某个行业的某个企业的较短时间内,严格按照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使自己的思想、语言、动作符合自己的身份。仪表优雅大方,行为举止规范,谈吐健康得

体,能清晰地展现职业身份。

(1)职业化仪表

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就是他教养、品位、地位的最真实写照。对于职业人来说,服饰不仅代表自己的品位、风格,也体现了企业的精神风貌。香港巨商何善衡说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先给予对方的印象,是外表而不是内心。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面试里,面试官凭什么选择了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实际上,他们往往是“由表及里”地了解一个人,再决定取舍的。

(2)职业化礼仪

礼仪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气质、道德修养与文化品位。人们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常称之为职业礼仪。遵循基本的职业礼仪规范也是塑造良好职业形象的重要条件。

(3)职业化语言

所谓职业化语言,也就是不同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而是符合职业规范的标准语言。职业化应该是经理人自我修炼的第一步,在工作场合使用规范职业化语言能够树立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在工作中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

3. 职业化工作态度vocational attitude

全国劳模李素丽讲过这样一句话:“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职业化工作态度,归结起来,就是要“用心把事做好”。如果给它下一个注脚的话,就是:敬业、执行力、追求卓越、团队意识。

敬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以明确的目标、朴素的价值观、忘我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从事自己的职业活动时表现出的个人品质。很多中职学校的学生恰恰缺乏目标,对自己的职业没有很好的规划,劳动观念淡薄,缺乏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少职校生过分强调报酬高低,敬业精神缺失。

执行力,简单地说就是能否在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否保证长久的有效性,体现的是效果、效率、效能原则。在中职学校,要加强做事的教育,无论是完成作业,还是大扫除,或者其他任何文体活动,都要抓落实,强调执行到位。

追求卓越,在于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所能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追求卓越的人往往最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自动自发,用心做好每件事。

团队意识就是包容他人,沟通协作。社会学实验表明,两个人以团队的方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其工作绩效明显优于两个人单干时绩效的总和。比如在项目式教学中,我们发现两位学生以团队的方式相互协作。优势互补,其工作绩效明显优于一位同学单干时的绩效的总和。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一份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之意就是要培养学生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培育学生的团队精神。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团队精神,无疑是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化的重要课

题。

4. 职业化的工作道德vocational moral

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最基本的职业化的工作道德包括忠诚、诚信、规则等。

忠诚是指对组织的忠诚以及对自己职业的忠诚。当我们选择了一个企业作为事业的起点,就要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忠诚已经成为人们在社会中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素,任何一家公司在聘用时都不会放弃对员工忠诚的评价,频繁跳槽的员工是最不受欢迎的。据新浪网报道,中职生的就业率普遍较高,达90%以上,但也是人才流动中的最大跳蚤,每半年就有近三成中职生跳槽。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通俗地表述,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是公民道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职场之中人们的行为准则。因此,面对社会发展变化对职校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职业学校应将诚信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大力开展诚信教育,使诚信内化为职校生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职业化是以标准化和制度化为基础的,企业需要能够尊重企业的法规和制度,认同企业文化,有些时候甚至肯牺牲个人自由和利益来平衡集体利益的员工。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由于年龄、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强、自控能力不强,经常要意气用事,而且很难抵挡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袭,因此培养良好的规则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三、QV德育的实施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提出了实施QV德育的“51377工程”,即健全五个组织,转变一种关系,明确三个阶段,确定七大主题,开拓七条途径。

1. 健全五个组织

这是从组织上保障QV德育的实施,即提出“五线德育”:

(1)组织健德:建立以校长—学生处/教学部—班主任为主体的“常规教育主线”,作为德育常规管理的主力军,保证日常规范教育的有序开展;

(2)课堂渗德:建立以校长—教务处/教学部—教研组—任课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渗透德育主线”,任课教师首先管好课堂45分钟,同时把德育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3)党团建德:建立以学校党委—校团委/学生会—班委/团支部为主体的“学生自我教育主线”,发挥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

(4)生活融德:建立“宿舍—食堂”等总务后勤德育线,在生活教育中融入职业化意识的培养。

(5)合力育德:建立“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合作德育线,形成良好的机制,保障德育在校内外有效开展。

职业化培养需要合力,需要“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而“五线

育人”可以在德育的组织上加强保障,不留死角。

2. 转变一种关系

转变一种关系是指要转变传统的“师授生受”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中职学校教师角色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是“就业”的教育,所以,中职学校的老师应该从学生社会化成长的需要出发,以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形势,认识自我,学会主动、独立生活和不断发展的本领,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为走上职业岗位,进入职业生涯做好思想上和能力上的准备。

在基于职业化培养的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帮助学生一起学习、修炼“职业化”,如图2。

3. 明确三个阶段

职业化培养一般有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阶段。根据行业的特点,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的认知教育,使学生完成从“初中毕业生”到“职校人”的转变。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

(2)养成阶段。根据企业用人标准,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化素养的养成训练,使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这一阶段的重点是明确规范,加强实践和整改。

(3)过渡阶段。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提前成为“职业人”,完成从学校生活到职业生活的过渡。这一阶段的重点是培养习惯,实现校企联动,确保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实效性和稳固性。

4. 确定七大主题

职业化培养的方向的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社会人”、“职业人”,它在内容上有以下七个主题:

(1)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也是职业化培养的主旋律。中职学校要通过加强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来实现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其既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既有正确的成才意识,又有明确的成才途径;既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又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多作贡献。

(2)公民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身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及其与国家与其他公民相互关系的自我觉悟。中职生是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后备军,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历史重任,加强中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职业化培养中,要强化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学生维护社会公德,保护环境,有社会正义感,依法办事,反对不正当的竞争,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实现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

(3)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帮助学生根据职业兴趣、性格特点、能力倾向,以及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等因素,同时考虑到各种外界因素,合理定位,以便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4)合作精神教育。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崇尚合作,使学生懂得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靠的是团体比拼和集体智慧,善于合作的人,成功的机会会更大。

(5)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职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发其心智潜能,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使学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6)就业择业教育。加强中职学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引导学生理性择业和谐就业,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科学就业观,促进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理想追求与奉献祖国建设发展结合起来,理性选择就业地区和行业。

(7)创业创新教育。创业创新能力是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学校作为实施创业创新教育的主体之一,迫切需要担当起创业创新教育的重任,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

5. 开拓七条途径

(1)7S校本德育活动。推行7S管理2,在校内营造符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企业要求的专业化职业环境,打造体现时代特征的职业教育文化,不仅是学校实习实训等场所建设的需要,更大意义在于让学生受到现代企业制度的训练,模拟企业管理的环境,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和岗位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管理,缩短与企

27S是一种有效管理生产现场中人员、机器、材料、方法、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活动,它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和节约(Save)七项内容的简称。

业的距离。“长期按制度办事就会变成习惯,长期的习惯就会变成文化,长期的文化又会变成人的素养”。它是企业文化进入中职学校深度发展的必然,是学生职业化培养的必由之路。

(2)学科教学渗透。中职学生职业化素养的培养,一定要立足教学,立足课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做到学科性、专业性、职业性的统一,在学科教学中学习技能,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

(3)职业生涯规划与文明风采活动。中职学校的职业化教育要抓好载体,搞好活动,在生动、有吸引力的活动过程中提升职业化水平。自2004年起,教育部每年组织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职业理想”为主题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分“征文”、“规划设计”、“摄影”等几个板块,我们学校把“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当作主要抓手,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制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书”,并以此为载体开展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教育,让学生在自我设计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自己搭建通向成功的台阶。

(4)学生社团活动。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社团是进行职业化教育的第二课堂。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成立了“读书会”、“街舞社”、“动漫社”、“英语角”等社团,特别是其中的专业社团如“未来导游俱乐部”、“未来职业经理人之家”等,在社团的目标和具体活动中,都体现了职业化培养的宗旨。这些学生专业社团由企业参与社团建设,为学生的职业化成长搭建舞台,为沟通学校与企业建造立交桥。

(5)党团活动。要充分发挥业余党校、团委、学生会的作用,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业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通过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功能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化素养。

(6)家校企三位一体联动。职业化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离不开企业的教育。学校的“3Q7S”管理模式来自企业管理,也要延伸到家庭,我们鼓励学生到家里也做好“双整双清”活动。浙江科技工程学校还采用“科工大讲堂”的形式,经常邀请企业老总、人力资源部经理、技术骨干等开办讲座,与学生交流座谈,加强就业与创业的培养,缩短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距离。

(7)校园文化环境教育。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以具有学校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影响制约校园人的行为的活动形式和

活动结果。以校园文化育人是德育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德育工作走向“不需要管理的管理、由强制性管理走向软性管理”的最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余世维.职业化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靳博祥.职业化——纵横职场第一准则[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8.

[4]宋振杰.第一步:新员工职业化六大关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沈民权.职业生涯教育视域下中职学校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策略[J].职业:2009,10(中):27-28.

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doc

附件1: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 三、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增强职业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及其与职业理想的关系,明确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了解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理想的内涵。理解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对实现职业理想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初步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基本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形成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未来职业发展的态度。 运用:区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人群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同,培养自信、自强的心态。 教学内容 1. 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1)职业与职业生涯。 (2)职业生涯的特点与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 (3)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2. 职业理想的作用 (1)职业理想对人生发展的作用。

(2)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的实现。 (二)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个人特点、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立足本人实际,把个人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热爱专业,增强职业生涯成功的自信心。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和相关行业,了解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了解不同职业对从业者的个性要求和自己的个性特点。理解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理解“兴趣能培养、性格能调适、能力能提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观念:树立行行出状元、中职生能成才的信念,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 运用:分析所学专业应达到的职业资格标准,分析本人发展条件,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要;体验个性调适和自我控制的过程;挖掘自己与职业要求相符的长处,找到存在的差距。 教学内容 1.发展要从所学专业起步 (1)专业和专业对应的职业群。 (2)职业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 (3)职业资格与职业生涯发展。 (4)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2. 发展要立足本人实际 (1)兴趣分析与培养。 (2)性格分析与调适。 (3)能力分析与提高。 (4)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 (5)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分析与改善。 3. 发展要善于把握机遇 (1)家庭状况变化分析。 (2)行业发展动向分析。 (3)区域经济发展动向分析。 (三)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职德育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5-07-07T14:00:26.187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7月总第181期供稿作者:喻莉妮[导读]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喻莉妮远安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湖北远安444299 一、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迫切性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严重,学习效果不佳;不安心学习,经常迟到、旷课;时常以各种借口请假,想方设法离开学校,逃避学习;即便是来到学校上学,课堂上也是“三无”人员——无笔、无本、无书,严重影响到教学秩序。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课堂,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我们每个班一星期只有两堂课的政史地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1.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创设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先行条件。活动化教学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努力扮好“导师”角色,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过程,科学地安排好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尽量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因此,活动化教学对德育教师的活动策划、活动组织、活动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创新活动形式,进行活动化课堂教育实践。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参加变为主动参与,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得到了提升。 (1)表演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人生AB剧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舞台、以课本内容为脚本、以学生主动创造为动力的综合性的学习实践活动,它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较为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因此,人生AB剧这种教学手段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征。在中职德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这种教学手段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收到实效。 (2)视频欣赏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往往一看到课本就头疼,而视频欣赏能够利用其灵活性、直观性、仿真性、高容量性以及传播信息量大、速度快的优势,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语言交流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重点以课堂讨论为例来对语言类进行探讨。从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说,讨论较之提问,学生参与教学的覆盖面相对更大。因此,课堂讨论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多地保证了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在讨论中,学生必须思维、倾听、作出判断,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启迪,灵感得以突显,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理性地组织课堂讨论,正确地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的本质意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记住,课堂讨论不仅是一种形式,充实着教师的参与与学生的活动,它还是一个完善的课堂环节,需要去伪存真、存同求异。 (4)社会实践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德育的本质是实践。德育的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动手制作类活动化教学模式研究。通过在课堂中组织动手活动,如动手游戏、制作贺卡、制作手抄报、制作个人简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具体活动的实施,总结出了动手制作类教学模式的具体经验:①教师要提前作好全面、细致的准备;②教师要选取正确的动手制作对象;③教师要持之以恒,才能真正让学生“动手”。 三、中职德育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成效及反思 课题组选取了九个班进行活动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由九名课题组成员教师对本班学生采用表演、视频欣赏、语言交流、社会实践、动手制作等五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课教学。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积极融入课堂,参与互动,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提升,德育观念得到内化,学生行为习惯逐渐好转,充分证实本课题研究试验是成功的,探索是有效的,成效是较为显著的。 视频欣赏和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在全校得以推广。学校政教处征集适合学生观看的德育视频,每周播放一次,深得学生喜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守法教育、珍爱生命的教育、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尊老爱幼的教育、学会感恩的教育,学生感受深刻,教育效果较好。 在进行活动化教学模式操作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德育活动的设计。德育活动课的设计必须注重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道德的发展。 (2)德育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形式是达成德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德育活动的形式越活泼越能体现德育活动课的特点和吸引力。 (3)德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德育活动课组织实施过程中,为了保证活动课的顺利实施,取得成功,我们要把握好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活动之前。学生必须认真地检查准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弥补。第二个环节,活动实施过程。要把握好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带领学生完成预定设计的活动计划,把活动组织好。第三个环节,活动体验。要触及学生的灵魂深处,引导学生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要点拨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真善美与假恶丑等世间存在的东西,直接感知和体验德育目标,升华德育主题。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德育课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商业学校 长期以来,北京市商业学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德育观指导下,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成人、成才、成功?的育入主线,坚持?三贴近?的德育原则,面向人人,尊重、关爱、服务于每一名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了以打造?德能兼备?现代职业人为目标的全员化、全方位、全程化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在德育课教学改革方面,学校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和德育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职教规律和德育规律,明确提出?育人教书?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德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模式。学校将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把?德能兼备?作为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不断探索学校各门课程的教育教学一体化,形成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学生活动和课堂教学的一体化,日常管理与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体化。学校形成了教育教学的合力,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通过生动的实践德育和丰富鲜活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看到希望,收获信心,提高了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德育课教师队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建设人才。 一、建队伍,树楷模,言传身教,实现德育教师专业化 为了有效推进德育课程建设,学校创建了德体美教学部,把学校德育课程、美育课程和体育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并为教学部配备了9名专职德育课教师。 教师的高素质是实现德育课改的关键,是最有效的德育资源。教师对

学生的爱心、责任心,教师执著的追求和敬业精神,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实践。学校引导教师有意识地学习新的职教理念,明确德育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主动深挖课程中蕴含的显性的或隐形的德育因素,将德育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组织教师分别参加国家级、市级的德育大纲及教材的培训;学校要求每一位德育教师必须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要求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学习新大纲,研究新教材,掌握新政策,做到入脑、入心。 学校不仅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而且在学校形成了人人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近几年,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德育教师,形成一支有特点、有创新精神、乐于付出、肯于钻研的优秀教师团队。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创建了一批高质量的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学校有两名教师参与了新一轮德育课新大纲的编制研讨工作,有九名教师分别参与了四门德育课新教材和配套教辅的编写、担任了两本主教材的副主编、两本新教材教学辅助用书的主编,有三名教师到全国各地为德育教师做新课改大纲、教材、教法的培训。近年来,学校德育教研室先后三次获得全市德育课教师教学设计说课一等奖,多次代表德育课教师在全市交流大会上发言。 二、定目标,明方向,通力合作,实现德育改革与专业建设一体化 德育课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局限,必须打破德育课单打独斗的局面,必须想办法在学校创设、营造出整体教育的氛围,在学校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德育目标,实现德育目标一体化,并使之落实到学校的每一节课的教学之中,做到节节有德育、处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案例

德育工作案例 一、以德育科研为先导,着力构建学校德育教育规范化运行模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显著特色。 在社会变革,多元文化冲击,价值重建的复杂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学校实际需要和我们的科研能力,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现阶段学生、德育工作者及德育管理制度的现状,拟通过学校德育教育规范化运行模式研究,构建一个可操作、可重复、可复制、效果明显的德育教育模式,达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效能的目的。形成了以下系列: (一)内涵丰富的入学教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时就培养的好习惯,对学生整个学习生活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实新生入学教育,一是环境教育入手,提升适应能力,新生入校,就有班主任、生活老师通过参观、讲解、班会交流、个别谈心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熟悉各种环境,消除陌生感,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二是磨练意志品质,严格军训生活。三是认真学习校规,强化纪律意识,我们专门用一周的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校规校纪的学习,通过自学、集中学习、讲解、案例分析、主题班会、测试等方式,让每一位新生明确怎么做才符合一名中职生,特别是一名医学生的要求,增强他们主动选择

正确行为的自觉性,增强纪律观念.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文化熏陶,让新生尽快融入卫校生活,感受卫校精神,让学生了解卫校的昨天、今天,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的核心价值。五是启发就业意识,引导专业认知和职业认识,请专业课老师介绍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就业去向,职业标准等,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及社会的需求。 优美的校园环境

新生军训汇报表演 (二)体现职业学校特色的职业素养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导向”,“职业准备”要求学校不断强化职业意识.作为一所卫生学校,卫生职业是一个对职业素养要求很高的职业。不仅有技能的高低,还应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等综合品质等。 在学生在校过程中,我们全程规划了职业素养培养,着重把握了以下13个环节:医学生宣誓仪式——入职的第一步,职业服装的发放仪式,职业前景调查,职业礼仪训练,职业角色体会,“爱心、细心、耐心”训练,集体精神的培养,“沟通”、竞争与合作,职业活动中法律意识的建立,如何面对挫折,我是“护士长”——责任教育,“传光授帽”—-体会职业的神圣,模拟招聘—-接受社会的选择。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为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在教学实践中 我意识到,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个性,就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以及行为习惯上的特点进 行工作。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 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 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 影响着学生。就拿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每一堂课,就是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是如此,其他学科也是如此。纯知识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作为教师,我认为我们对这一点必须有足够的意识,自觉的把德育贯穿于自 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应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消除“逆反心理”。 有些人认为差生:差!太差!贬之曰:“屡教不改”。我认为:“屡教不改”这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说教、训斥太过频繁,教不得法;二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破罐破摔。要想消除学生的“逆 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少一些不耐烦的脸色,多一些关切的目光。同时,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之处,更要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表扬。 其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我们可以理解为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并根据每个不同的学生实际,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饿、具有不同气质和个性,这就 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心心理特征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要掌握不同学生在气质、性格、兴趣、爱好 和特长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尊重、保护学生的个性特征。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德育课“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9-01-09T10:48:04.37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3期作者:李伟宏李凤岐 [导读] 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李伟宏李凤岐(山东工业技师学院山东潍坊 261000)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活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德育课的运用,着重介绍“活动体验式”教学几个主要特征,其中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景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通过这种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而又行动起来与教师一起分享生活感悟与体验,得到心灵和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唤醒更多德育教师参与“活动体验式”教学。心动而又行动起来! 关键词:活动体验;情境设置;反思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3-0064-01 教育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而中职教育实际上是一门“动心”的艺术,中职生成长的环境往往更是精神上的盐碱地。职校老师更客观看到中职生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更偏重近期表层的教育要求急于让他们增加知识改善行为习惯。许多老师都是很负责的都很敬业,都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追求完美的教学效果,而且教育技巧也达到相当水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今天的中职生并不满足于这些,他们不仅希望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希望与老师分享生活感悟和心理体验,得到心灵的滋养。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老师成为他们生活导师,而不仅是知识的传声筒。如果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上,其教育效果往往会苍白而无力。 中职生往往缺少别人的肯定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这些孩子的心灵也许已结上冰层,但只要我们老师换一种思路,在了解和体谅学生处境与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方面入手,借助于有趣而富有意义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循序渐进的行动努力,就可能取得心灵与行动效果的双重提升。在德育课上让他们心动而又行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我曾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做一番尝试,放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职业的相关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任务,并启发他们思考总结学习的收获与值得改进之处。通过一学年师生的共同努力,取得一定的德育课堂实效。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活动体验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活动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在于提高意识与能力水平 活动设计其基本宗旨并非教给学生许多知识信息,而是借助于切实的案例和相关的自主探索活动,来提高他们的职业意识与能力水平。 经过尝试和结果反思,使我认识到中职德育课教学的追求不能用停留在一般性的只是信息层面,而应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表现上来。如果选择典型的行为样式来表达和衡量教学目标就可以把德育教学目标具体化并更有助于指导教学,下面我以《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为例。这门课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活动设计见下表: 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参与以上行动项目,并达到相应要求。这一门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定优于以往的听讲式教学。 二、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 活动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素包括:情境设置、学习活动设计、反思交流、小组互动。 (―)情境设置:德育课设置教学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案例描述和场景设计。前者可以从学生与教师用书中获取,具体的呈现方式有直接描述(可让口才好的学生来讲述)、参与性倾听、角色扮演三种。场景设计则是每一节教学的活动场地和组织方式的安排,其中既有教学设施、场地、工具材料的准备,也有分组和小组活动方式的安排。 (二)学习活动设计:活动体验是这种教学方式的主要特点,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回顾自己的经验、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行动效果能力水平。每章节都设计至少两个典型的行之有效活动方案。 (三)反思交流,每次课结束时都有汇报展示,分享交流的环节,并要求把活动结果记录下来,即使“失效”的活动,也可以通过反思讨论,意识到失败的原因和成功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注意:教师要激励学生,用赞美的眼光去评价学生)。 (四)小组活动,把一个班分成4-6人左右的小组让学生个人作为成员在小组内活动、交流,并进行必要的分工,一方面可以更充分地沟通互动,达到有效互助的效果,另一方面以小组总结汇报,既节约了时间,也减轻了老师课堂管理的压力。分组的方式可多样化,如报数法,随机拼图法,生日法等轮换使用,这样做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但每次要多费些时间。 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体验,激发潜能,把握机会,主动尝试,实现学生心态由消极到积极的转变,从而既能主动地采取行动,也能顺利地就业,为将来发展做尽可能多的准备。 三、活动体验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活动方案要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每个活动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操作规程和实施这个活动要达到的教育目的。 2.每次活动后,要安排5分钟总结环节,让学生发表本次活动过后的体会,让学生在“说”过后,会有一种满足感,他们会感到轻松、舒畅。如此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就会更加努力,生活中就会更加自信。这样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反馈信息,同学也能有所分享活动的快感。 3.每次活动前都要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如不习惯于小组教学的班级,开始分组时需要更多一点时间进行准备,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小组活动的任务,分工时限和活动原则。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应进行巡回指导,以便小组活动更顺利有效。还有做游戏活动时,学生可能积极参与游戏却不肯静下心来,课堂掌控很重要,注意时间分配。 4.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应做好正确评价并及时评分。注重过程评价,在评价时,我们教师不妨运用“增减效应”,比如先说学生做不好的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多以欣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他们的生活导师,让学生爱上你的德育课。做到每位学生心动而又行动。 体验式教学尽管备课很辛苦,对老师也是一种提高。它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收获,得到这种收获的不仅有学生还有老师自己,每节课的教学准备与重心由教材内容转移到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上来,不仅学生课业更积极地参与,得到更有效的活动指导,老师也可以提升更高级的教学能力――学习情境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的监控与指导、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从学生活动中得到丰富反馈等等。经过不断的这种教学实践,相信每位教师不仅任教水平会突飞猛进,而且也会提升职业生活质量,职业学校老师常有一种无奈,虽然职责是教会学生工作,而自己却不会“工作”。因为职校老师大都只学过书本知识,没有在企业工作过。从体验来看,进行问题或任务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受益,也有助于改善老师自己的学习管理,活到老,学到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活质量。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中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德育存在真空地带 让学生着装得体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着装得体既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良好风貌,是一项德育工作。然而,由于难以实施硬约束等因素的影响,“穿校服不系扣子”等现象成为了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真空地带。不独是着装失当,其他方面亦有管控真空或管控失灵的现象,比如在校园内吃零食、喧哗打闹、浪费饭菜等,尽管“禁止……”写入了守则,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禁止。要想改进这些方面的德育效果,必须发挥学校文化的功效。 二、学校文化与德育的关系 穿校服不系扣子的现象,既是一个德育问题,又是一个学校文化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德育与学校文化互为因果关系:既可以说是因为德育工作缺位,故而导致了学校文化的缺陷;也可以说是因为学校文化构建的乏力,从而导致了德育工作无法顺利推进。因而,我们需要先在理论上梳理清楚学校文化与中学德育的互动关系。 1.德育工作对学校文化的创建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中学校园作为一座相对独立的“象牙塔”,虽然与外界存在一定的隔膜,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具有相当的开放性。中学生是非常活跃的文化消费者,容易在大众文化的自由、个性、时尚等极度煽情的口号中放逐感性欲望,在眼花瞭乱的文化碎片前迷失自我。社会上的新名词、新潮流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被带进校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也都带来了不同的习惯和观念。这些充满社会性、时代性的新生事物的不断涌入,以及不同价值观的碰撞,都是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社会文化的多元化震荡,给价值观培育和文化建设带来压力。这就需要加强德育工作,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认清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重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文化的正确方向。以穿校服不系扣子为例。这种穿法是中学生受休闲时尚文化、嘻哈文化、街舞文化等潮流的影响,而对校服的穿法进行的所谓个性化设计。而这种个性化设计又由于学生的从众心理而迅速扩散开来,形成了一种校园穿着文化。然而,这种“文化”,并不是我们应该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精选多篇)

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精选多篇) 第一篇:加强学校德育管理工作 德育工作计 2014——2014学年度 狼皮子梁学区 2014.8.23 划 德育工作计划 (2014~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基础教育阶段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基础教育阶段德育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

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认真学习德育工作政策文件,提高认识,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为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本学期制定如下计划: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_詹秀娟

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 sity No .8,2010(Serial N o .104)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第8期(总第104期) 教育理论研究 收稿日期:2010-06-15 作者简介:詹秀娟(1968-)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 德育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詹秀娟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摘 要:新时期、新背景要求高校革新德育教育方式,改变单纯的灌输模式为间接渗透教育,从多层面、多维度实施德育 渗透教育。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教育是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专业课程;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2010)08-0043-02 德育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对社会个体、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起着巨大作用。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渗透教育,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高尚思想品德,符合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建设人才,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大学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实现个人与社会融合统一,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阶段,高校应该按照社会价值标准把大学生培养、教化成符合要求的社会成员。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要使个人在道德上社会化,即按照符合所在社会的规范和理想的方式去行动。哲学视角认为,德育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理论目的和逻辑前提,同样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观察和评估自身的框架设计依据及方法依据。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就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获得自由体现,人的个性及各种需要、各种才能和潜在能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强调人的社会关系获得高度丰富。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人对社会的责任,是个人作为客体不可推卸的使命;自我价值则在于人的自我发展,表现为人的自我选择,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因此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完美结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终极目标。 要使大学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完美结合,德育教育的内容必须涵盖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生活环境建设、专业课学习、社会实践等等,而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教育的新课题。 二、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专业课渗透教育 21世纪的高校大学生,所处的环境相比以前有很大的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了生活条件更优越以外,思想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个性强,有主见,单纯用灌输的方法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不可能让他们真正接受你的观点并因此而改变的。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丰富,不仅仅是局限于报纸杂志,更多的来自互联网络和手机,互联网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更丰富,报道更及时。手机使得不同地域的学生间的信息沟通更通畅更及时,跨越时空与地域的限制,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眼界更宽,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注重自己的感受,对别人的观点和看法不会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思考,只有自己认同的才会接受,不认同的相反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对学生德育教育单纯地硬性灌输,不仅接受效果不好,有可能还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育方法,变单向说教为双向沟通,变直接灌输为间接渗透。 世界各国虽然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都非常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也称隐蔽课程,是指采用不那么明显的隐蔽方式来传递社会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符合本阶级的德育教育。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N ·V ·奥渥勒1970年提出的,其特点就是在渗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德育渗透是隐性教育的直接体现,指教育者的意图通过载体对被教育者的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通过借助载体,建构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渗透。 高校专业课程是德育渗透教育的最佳载体。专业课程是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内容,在专业课中加强德 · 43·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思路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中专部德育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以学院2013年工作规划为指导,以“德育为先”为总体工作思路,针对学生目前现状,应围绕“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员工”、“如何塑造学院品牌”为基本点打造和提升新模式下的德育管理水平。 二、德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目标 1、原则:人文性、实践性、科学性、实效性 2、方法(“四心”):爱心、用心、精心、恒心 3、目标:把“规范与创新”作为学院德育工作的中心工作,打造学生“精神、品质、素养”为工作重点,构建一个文明、有序、整洁、和谐的校园为基本目标。 三、总体思路: 以德育队伍建设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养成教育,以德育目标考核体系推进学院德育工作的规范与创新。 四、具体措施: (一)、德育常规:(重过程、注实效) 1、班团队伍建设(狠抓班委会、学生会,定期培训,做好“三小”培养) 2、以班为单位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做到班级包干、落实责任,目标纳入日考查、周评比、月考核中。 3、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A、社团活动(社团组建方式、活动场地、管理模式等等)、各类兴趣班的建

设 B、班级及学院举行的比赛活动(每周一次) C、大型文艺晚会及学院对内、对外活动,团委活动 D、各教研组举行的各类竞技比赛活动 4、素质教育大课的开展(融入爱心、诚信、守纪、敬业、理财、感恩、挫折等教育)每周一次 5、心理咨询工作(专人负责、建专门档案) 6、主题班会(每周一次) 7、板报与手抄报 8、班级评比(标准、措施、方案) (二)班主任培训工作 1、培养一支团结、和谐、有战斗力的班主任队伍; 2、学院本部和校领导共同参培; 3、采用专题讲座、座谈会以及拓展训练等多种方式进行。 (三)值班制度及实施方案(行政领导带班,全员教工参与) 1、值班人数按照学生人数比例进行安排,学院要求教师人人参与值班,人人参与管理; 2、值班为24小时制,时间为一周,交换班日期定在周一上午10点; 3、德育处对所有值班老师进行值班培训,进行严格考核。 4、德育处办公室设立签字处,每晚熄灯后30分钟内楼层值班负责老师到办公室签字确认学生是否完全到寝。 (四)安全工作 A、建立健全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结合小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进行尝试: 一是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二是抓住重点句、段、篇的朗读训练来渗透德育; 三是在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中渗透德育; 四是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还要捕捉最佳理论时机,准确把握德育渗透的“度”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学生思想品德的切合“度”,做到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用真情去激发学生真情,用教师的责任感促使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日益至臻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十二册语文教材中,每册精选的课文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蓝本,涉及爱国、理想、坚强、勤奋、团结、友爱、诚信、谦逊、节俭、孝敬等德育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是对学生一生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的奠基。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思想家老子等人都曾倡导和践行过所谓的“无言之教”的教育。农村有句俗话:“人看从小,马看蹄爪”。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时期,记忆力、模仿力强,求知欲旺,对所见、所闻、所做、所感都会刻骨铭心。可见小学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更好地发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充分利用教材,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剖析来体会、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学科不仅集工具性、知识性和能力、文学欣赏于一体,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门思想教育学科。语文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拓宽,它不仅是人的交际、思维、生活的工具,还是人认知世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有着强烈的人文因素,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陶冶、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翻开课本,你会发现这一篇篇文情俱佳的文章几乎都是一个个德育教育的目标。 “文章的语言总是表达特定的感情”。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会“揣摩与品味”的方法,强化语感训练,挖掘语句的含义,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品味及思想内涵,从而达到提高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计划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计划 学校德育管理工作计划1 20xx年我校德育工作在坚持“人本和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品牌立校”的办学理念和坚持“构建人人讲团结的和谐校园,创设人人会学习的儒雅校园,建设人人爱健体的阳光校园,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为抓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提高我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使我校的德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将20xx年工作计划展开如下: 一、以人为本,狠抓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 教育是培养人的千秋大业。在全校范围内创设"全员育人"的氛围,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全校教师要时时实践“好的班主任就是一个教育家”,“老师是学习的道德书籍”。同时自觉地投入到德育实施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坚持正面教育,有机渗透德育。结合本学期学校工作重点,进一步抓好德育队伍建设,保证德育工作顺利开展,开展好学校的德育沙龙活动,定期开展学校德育工作调研。 本学期继续实行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三级常规管理的制度,在原有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考核条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出台实施了新的《年级组长、班主任考核条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拉大差距,充分调动了德育队伍的积极性;坚持每周一次的班主任例会制度,将布置工作与理论学习、班主任工作方法指导相结合,

组织班主任学习德育工作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使德育工作与时俱进;建立了班主任电子档案袋制度,记录班主任工作中的得与失,作为其工作考核、评优、晋升职称的依据,同时记录其成长的轨迹,帮助其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加强对新班主任的培训,开展“老青帮带”活动;重视班主任工作经验的研讨与交流,组织班主任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力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形成工作合力。 二、注重创新,丰富活动形式,培养文明学生 1、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将进一步严格执行升国旗仪式制度,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学生统一着校服,师生齐唱国歌,并选派优秀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在国旗下,在国歌声中,增强爱国爱校的庄重感和实现人格的逐步升华;充分利用广播、橱窗、板报、闭路电视、校园广播等宣传阵地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宣传国内外大事。 2、大力开展安全教育,结合安全教育月,学校大力加强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将组织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主题班会和知识竞赛。 3、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 4、积极开展绿色环保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5、积极开展阳光健体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健体,增强健康意识,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的几个切入点

浅谈中职学生德育的几个切入点 中职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学习群体,其思想现状具体表现为:厌学心理严重,由于中职生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入学后听不懂课,又缺乏刻苦学习的毅力无心继续求学白控能力差,烦躁、易冲动,缺乏明辨是非能力,往往因一时控制不了自己而做出一些鲁莽、无知甚至违法的事;对就业信心不足,不少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充满疑问和困惑。因此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根据多年教育经验,我个人认为中职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1、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是中职德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它对中职学校来说尤为重要。首先是因为中职学生有更强的心理需要,他们的学业成绩不为人青睐,但他们在能力,技艺才华或多型个性上,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他们有着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渴望有足够的机会与场合展示自己,这是一种可贵的积极性,正是我们赖以塑造学生健康心理行为的契机;其次是因为中职学生的课业宽松,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精力,感到“英雄无用武之地”,需要在课外得到释放,从而获得更多的课外追求和愉悦满足,否则就只好在校内无聊的嬉戏打闹,这也正好是我们寓教于乐,实施行为品德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职业中学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就显得格外重要。 学校要加大投入,尽力发掘整合学校文化资源,设计全方位的学校文化,开展百态纷呈,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生活,例如:认真办好

广播,橱窗,刊物等教育阵地,创建各种各类的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协会、兴趣小组等,开设选修课,文化走廊,建立展示学生各种成果、作品、荣誉的窗口,适时举办各种主题庆典会、报告会、读书会、交流会、运动会及文艺节,经常开展知识、技能、文体方面的比武、竞赛和富有情趣的观赏、旅游、生活、游艺等等。丰富活跃的学校文化,能给学生的知识智慧才能创造丰厚的滋生土壤,提供学生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使学生在参与各种活动中,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又让他们充分张扬个性,释放亮点,燃烧激情,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价值,感受成功与荣誉,从而唤起他们的进取精神,激发人生追求和使命感。而且,还要创造条件,让学校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衔接起来,因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依托,这就要求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以开放的教育面向社会,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见习,去农村拉练旅行,去社会志愿服务,让学校和社会文化有机融合,相辅相成。我认为,学校因为社会负面影响,而实行封闭管理是不合时宜的,抵制负面影响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学生是非好坏的辨识能力,指导学生正确的社会践行。 2、把家庭作为教育的基本单元,构建畅通有效学生德育网络 学生思想品德的成长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有的学生家长只关心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的家长更多的关心是学生的生活,对学生进行的是实惠教育;有的家长对学校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思想行为等反馈信息表现出冷谈态度;一些离异家庭、文化程度偏低父母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教育。有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德育观念与德育行为的背离,不利于学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湖北房县职业技术学校冯耀武付祖强 【内容摘要】我校自 2014 年 3 月开始实施“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模 式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 ,相继制定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组织管理机 制和相关工作制度,同时结合导师制探索与实践新,开展一系列培训,邀请十堰市教科院有关专家指导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厘清了若干理论问题,明确了研究的 基本原则、基本思路与策略,导师制管理的相关运行制度、实践内容、对实践效果的反馈与评价等。通过 2 年左右的研究,我们构建了适合 中职学校的导师制管理运行机制,导师依据“用心沟通、以德树德;竭 诚交流、以情动情;紧跟勤说、养成习惯;关注进步、点滴成长”的育 人原则,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 疏导”,做到既管招又管教,既管教又管导,既教书又育人,形成了整 体合作、优化学生管理的一种全员参与的德育教学管理新模式,取得了 一定的效果,提高了家长、社会对学校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导师制研究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他们普遍共 同的特点就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并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行为习 惯和学习习惯较差。又因社会对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存在偏见等,致使 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一是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 乏信心。二是行为、纪律、卫生意识差。三是心理脆弱,缺乏内

在学习动力。四是不善于与人交流,勤俭自律意识差。 传统的由班主任单兵作战的德育模式已显单薄,无法兼顾全体学生,往往由于需要指导的问题生较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尴 尬情形。我们结合中职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实施的全员育人的导师 制可解决这个问题。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新形势下我校德育教学的新 路子、新方法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1、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 需要。 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书育人是每 一个教师的职责,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是新时期、新形势赋予人民教 师的育人新理念。学校必须改变仅仅依靠班主任、学工处开展学生思 想教育工作的现状,让所有的教职工都自觉承担起青少年学生的思想 道德教育工作,以导师制为载体,建立一支全员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 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 2、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职业教育德育创新的重要抓手。 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 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 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 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和谐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全员育人的导师制是我校学生实际的客观需求。 我校很多学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氛围不浓,良好素养还未真正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