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代中国死后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古代中国死后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古代中国死后世界。

现代人受西方文化影响,将死后世界分为天堂与地狱。一个是好人死后享福的地方,一个是坏人死后受罪的地方。不同处大概也就是西方人相信去天堂还是地狱的审判是由上帝耶和华进行,而中国人却相信在神仙中有十个专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阎罗王在地狱等着你。并且还有十个判官协助。关于这些与主题关系不大的我就不说了。

中国自从有死的观念后,最关心的就是死后的问题。那么肉体停止活动后,一个人是否也就什么都不剩了?至少在周代以前,便有了魂魄的说法。也就是人的肉体停止活动后,死掉的人的存在方式。到现在,人们认识的‘魂魄’无非也就是口中的‘灵魂’,死后的结局也就是“灵魂可以上天堂(或地狱)。”简单来说就是人死后只剩一个‘灵魂’存在。这种说法也叫‘一灵说’。既是‘只有一个灵魂。’

那么在古代中国,中国人对这问题的观念是否和现在一样?其实至少在汉代,中国人一直是相信‘二灵说’的。既是所谓的‘有两个灵魂。’在古代中国这两个灵魂被称作‘魂’与‘魄’。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古人认为,一个人能跑能跳、能吃能喝、能打能骂、能拉能撒,是因为在身体中有两个分别叫‘魂’‘魄’的东西存在。‘魂’是形,而‘魄’是质。当然,也有称‘魂’为神或精的。形带给人的是意识,质带给人的是触觉。其中‘魂’的性质比较难理解,可以当成‘魂’带来的是生命力。比如现在的植物人,按照当时的说法,则是只有‘魂’而没有‘魄’了。

到了人死后,‘魂魄’也就离开了人死亡的躯体。在秦汉之前,由于人们认为‘魂’是一种气,那么死后便会飘到天上。而‘魄’是质,人死后‘魄’就会融入土中。也有一种说法是人死,‘魂’飞天外,但‘魄’仍然留在人体内,但是没有了带来生命力的‘魂’,所以处于死亡状态,无法活动了。最后留在体内的‘魄’也就和肉体一起消融了。不过本文主要讨论前一种说法,既是“魂归于天,魄归于地。”以及这种观念之后的发展与改变。

在秦汉前,中国人确定了“魂魄各归天地。”的观念后,由于外来宗教的传播与道教的兴起,中国人关于死后世界的观念也有了改变。在西汉佛教传入,与张陵创立道教后,中国人有了神灵的概念。或者说这种对于神灵精怪的概念进一步发展了。在中国人给自己的世界与文化中添加了各路神仙菩萨后,这些神仙菩萨们就被安置到了天上。为什么呢?你总得给人家神仙一个住的地方吧?!于是永远令人类仰望崇敬的天就成了神仙的处所。但是自古以来,天上一直是人死

后分离出去的‘魂’所在的地方。这里面也有人们相信自己祖先的精神在广阔伟大的天空俯视守候自己的意思。

但是神仙住进了本来是容纳死人的‘魂’的天空以后,这神仙不就和死人的‘魂’同居了吗?虽然是自己先祖,但是对神仙也还是不大恭敬哇!于是人们为了解决神与‘魂’的房产问题,就让祖宗的‘魂’们搬了家。而在汉朝人们的眼中,离天空最近,这大地上最雄伟壮丽的就是泰山了。(当然,他们并没有具体测量过五岳的高度,而只是凭肉眼的主观判断。)并且在佛教传入后,佛教的‘地狱观’也开始盛行。于是,泰山在汉代以及汉代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就成了一个新的容纳死人‘魂’的地方。最后慢慢发展成了唐代的十殿阎罗与七十五司。

关于神仙开始出现的时间,别拿《封神榜》来说事。《封神演义》这部书是明代一个叫许仲琳的人编的。那是距离汉代一千多年后的事了。

泰山以前一直被视为地上距离天空最短的地方。因此古代有很多自认为文治武功颇有作为的家伙,喜欢跑到泰山顶上去玩玩封禅。向祖宗、神仙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工作。所以同样为人们认为伟大并崇敬的泰山就成了从天空搬迁后的先人们的‘魂’的最好归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本来在地里住的好好的‘魄’也被转移到了泰山。在泰山成了汉时死后世界的主角后,由于受李延年所作挽歌《韰露》与《蒿里曲》的影响,人死后‘魂’的归宿,又被再次精确为泰山前麓的蒿里山,而‘魄’的归宿也同样被精确到了离泰山不远的另外一座山。(具体名称我忘记了。反正有个生僻字……………)

关于蒿里,有曹操的《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一首运用乐府旧调的挽歌。前面大概是数落董卓、袁绍、袁术的,最后几句则给人感觉很凄惨,描写了当时百姓悲苦的景象。

而晋代陆机的《泰山吟》里面写:泰山一何高,迢递造天庭。峻极周已远,曾云郁冥冥。梁甫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涂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倒,慷慨激楚声。

这里已经可以看到‘魂’‘魄’归于泰山后,发展的颇有神话色彩的泰山治鬼。

在人的死后世界被确认为泰山蒿里后,中国人对灵魂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首先是在“魂魄归于泰山”的观念中,泰山开始出现了管理人死后‘魂’与‘魄’的神仙。最早的记载可见晋代干宝的《

搜神记》。我相信这部书是魏晋人士喜好清谈与鬼神之说的产物。干宝的《搜神记》里称,治理泰山,管理死人‘魂’‘魄’的,是一位“泰山府君”。此时还没有阎罗王之说,而且管鬼的人的称谓是‘府君’。顾炎武说‘鬼论’起于汉末,大概也是因为中国人对死后世界,以及对灵魂的观念的改变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颇有神话色彩的传说的原因吧。不管‘鬼论’是否起于汉末,至少在魏晋时期,人们已经开始管人死后的‘魂魄’称为鬼了。而中国人两个灵魂的观念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改变的。

“二灵说”的改变,主要还是由于死后灵魂归宿的原因。自从‘魂’‘魄’搬迁到了泰山,由于佛教‘地狱观’的影响,人们开始相信死后的世界并非那么简单,至少有一位管理死人‘魂魄’的神灵。于是慢慢的,‘魂’‘魄’也被开始合二为一了,并且死人的存在形态也开始更加神奇,最后发展为鬼。也就是所谓的‘鬼魂’。-_-

到此,受佛教影响的中国‘地狱观’开始慢慢成型了。有了那么多鬼,就想当然尔的需要神灵来治理。于是地狱管理鬼魂的神灵开始经由中国人的想象里一点点添加,地狱世界也越来越多姿多彩。终于地狱管理者的形象成型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身份背景。不再是晋后民间传说中天帝的弟弟,或西王母小女儿,太真夫人的第三子……………而成了十个来自五湖四海,面目狰狞,且之前具有一定身份的家伙………而这十个丑八怪的工作也被分配了,甚至连他们的生日也有了,方便善男信女祭祀………

而这十个家伙分别是第一殿秦广王蒋,二月初一日诞辰,专司人间夭寿生死,统管幽冥吉凶;第二殿楚江王历,三月初一日诞辰,司掌活大地狱,又名剥衣亭寒冰地狱,另设十六小狱;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日诞辰,司掌黑绳大地狱,另设十六小狱;第四殿五官王吕,二月十八日诞辰,司掌合大地狱,又名剥戮血池地狱,另设十六小狱;第五殿阎罗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诞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怜屈死,屡放还阳伸度,降调此殿,司掌叫唤大地狱并十六诛心小地狱;第六殿卞城王毕,三月初八日诞辰,司掌大叫唤大地狱及枉死城,另设十六小狱;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诞辰,司掌热恼地狱,又名:磨肉酱地狱,另设十六小狱;第八殿都市王黄,四月初一日诞辰,司掌热恼大地狱,又名热恼闷锅地狱,另设十六小狱;第九殿平等王陆,四月初八日诞辰,司掌丰都城铁网阿鼻地狱,别设十六小狱;第十殿转轮王薛,四月十七日诞辰,专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别善恶,核定等级,发四大部洲投生。

据许仲琳的

《封神演义》里说,黄飞虎小命呜呼后,就是被封为了东岳大帝,执掌幽冥地府、十八层地狱。那么第八殿的都市王黄,似乎就有可能是黄飞虎了。只不过好像被降了职……………

有了这些神灵,地狱的名号也被改为了地府。或者说是泰山府变成了地府。而地府的各层管理机构也有了明确的划分。有三司、六案、七十五司。

三司:判所隶司、判磨勘司、判都察司。

六案:判闵众案、判苦楚案、判保刑案、判功德案、判往生案、(缺一案………)

七十五司:天曹司 地狱司 官员司 隶事司 投生司 风雨司 僧道司 勾愿司 医药司 举意司 水府司 四生司 看经司 土地司 速报司 举善司 长寿司 法汗司 走兽司 平等司 山神司 注福司 水造像司 子孙司 注生司 烧香司 照证司 注禄司 五道司 还魂司 忠孝司 城隍司 孝顺司 斋戒司 修庙司 山林司 杀生司 准问司 六道司 陈状司 孤魂司 疾病司 昧心司 财帛司 注死司 恶报司 法杖司 曹吏司 鬼魅司 枉死司 索命司 校量司 功德司 五谷司 贵贱司 掠剩司 水怪司 促寿司

毒药司 奸邪司 奸淫司 注祸司 失魂司 驿客司 飞禽司 精怪司 堕胎司 盗贼司 冤枉司 减福司 送病司 忠直司 放生司 (少两个司………)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颇受百姓爱戴的人物,如包拯、岳飞、范仲淹等人,死后也被送热爱他们的老百姓进了地府当差,希望他们死后继续充当人民的公仆,为民效命。而且还没补贴、也不给假。每年也就那么点祭祀,到现在,有的可怜的连祭祀都停了。一年到头白干。你说这叫什么命………

有了一个完善的死后世界,他的作用也就明显了。就是对一个人死后进行审判的地方。好人上天堂享乐,坏人经过审判给予一定惩罚。所谓的惩罚,其实就是一大堆令人发指无法忍受的酷刑。而且每项刑罚的刑期都是变态的长。这也是中国受苦受难老百姓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安慰吧?

到了现在,中国人死后世界的观念又了一定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没有上述那么复杂了。而魏晋前盛行的“二灵说”与“魂归于天,魄归于地。”则是几乎没有了一点迹象。但我们在一下影视文学等艺术创作与生活中的语言中如果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一点影子。

我个人其实到是颇为喜欢这种魂魄各归天地的观念。很单纯,而且给人的感觉美好。我讨厌那种唐代开始成型的阴暗的中国式“地狱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