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浅析中学化学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

杜雄友

四川教育学院化学与应用化学系化学专业06级指导教师:刘玉容

摘要:文章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价值追求及其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以及这一目标实现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最后强调:课堂教学中突出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关键词:新课标;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科学素养;实现策略

Give a brief explanation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education in "process and method"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strategy

Du Xiongyo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Applied Chemistry in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Chemistry major06Instructor:Liu Yurong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ressed the realization for promoting the goal of"process and method"in the process of high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under the standard of new course.It was expressed from three aspects which are:the content,values and importance goals of the"process and method",the goals of"Process and Method" to achiev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evaluation system.And finally I should stress that to highlight the process and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is needed fo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t ca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y. Keywords:new curriculum;secondary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goals of process and method;scientific literacy;realization of strategies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学生得到全面提高与发展,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整合,全方位打造成中学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从而使学习化学的过程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1】

新课程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亲身感受,注重科学方法的学习掌握和变通应用能力,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亲自经历的过程。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怎样学,学的过程怎么样,应是化学教育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学习过程的经历不仅有利于

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巩固和加深,更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培养高尚的情感做铺垫。该文将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价值追求及其重要性,“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策略以及这一目标实现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和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最后文章强调:课堂教学中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更好地实现、实施“过程与方法”目标显得特别重要。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价值追求及其重要性

(一)“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内容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素质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未知科学领域额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基本的技能和基础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情操,进一步拓展为回报父母、报效家乡、报效祖国的感恩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影响,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孜孜以求、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充分树立其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挖掘其创造能力。

在高中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目标板块,是这样界定过程与方法目标的:1.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探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这一点主要强调通过经历过程,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牢固地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落脚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科学就绝问题的能力即科学素养。

2.具有较强的问题的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是社会的人,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意义非凡。

3.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学会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在信息逐渐变得沉余和累赘的社会里,如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提取

有用的信息,这对我们的成长和生活尤为重要,说具体一点,也就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4.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这是学习发展的最高境界,只有达到不断反思、自省、自律的高度,才真正的学会了学习。【2】

发展学生的智力探究过程,让他们按照探究过程来对待科学问题和现象,让他们试探着去组织、设计并实施、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学会解释、预测或控制探索的问题和现象。【3】通过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使他们能综合应用化学和其他学科知识、技能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科学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个性与特长,把学生打造成各具特色,而非统一规格的产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人性教育的理念。【4】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

高中化学课程的维度是依据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与内涵而确定的,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维度价值追求,分析新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标其实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也就是新课标中三大素养的发展要求:

1.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要求全体学生经历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这方面的要求不仅与义务教育阶段完全一致,而且还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要求:“具有较强的问题的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实际上通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最终要求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目的在于提高科学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2.化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终身学习能力,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学会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即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提炼出为我所用、为我服务信息的信息素养。

3.明确要求全体学生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这样就使学生能够在高中化学阶段的过程与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在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导向下,提高到更高层次。只有学生学会学习,由他律型学习发展为自主型、自律型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地提高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做准备,全面提高其综合素养。【5】

也就是说“过程与方法”目标的价值追求是在过程中构建合理的化学知识结构、框架、发展化学学科能力及其综合学科的能力;在过程中掌握常用的化学科学方法和技能;在过程中培育科学的化学思维方式;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化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人生情怀。由此可见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性

科学素养是构建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呈现知识,一个好的老师呈现方法。”由此说明方法的掌握是多么的重要。“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提出,强调教学不但要重视学习结果,也要重视学习过程,过程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新课程强化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经历的过程,化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怎样学,学的过程怎么样,应是化学教育过程中备受关注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等综合素质。

在三维目标维系中,过程与方法处于关键性过度地位,“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好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巩固,更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积极走进化学世界

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基活和唤起,学习动机的强弱标志主要是活动水平的指向性。【6】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的激发方法是多样化的,下面主要从产生迫切的需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两个角度进行简单的阐述:

1.激发学习需要

实践证明,只有当对某一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时,学生学得最好,因此我们在实施新知识教学时,应先使学的主体——学生产生对知识迫切的需要。只要学生对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迫切的需要,其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能够调动起来。义务教育九年级开设了《化学》科目,对初次接触这来说激发其学习需要更为重要,这一阶段激发学习需要应从化学与生活的角度,引导学习者思考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让学生从生活着手,培养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走进化学的世界。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学习目的实际上是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学习者弄清楚自己为什么而学,能够建立持久稳定动力系统。加强学习者学习目的的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建立前行的目标体系,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取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随堂试验

所谓随堂实验是指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相关的概念、知识而设计的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它与普通的实验教学不同点在示范性和演示性。随堂实验更强调试验的示范性和演示性。

随堂实验又称为并进实验或边讲边做实验,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一边讲授、一边操作的实验。【7】从这一定义来看,随堂实验的初衷其实是围绕老师这个中心展开的,为此笔者大胆设想,让学生来唱主角,虽然随堂实验的主要目的与演示试验大体相同,但在随堂实验中,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改变,由旁观者转当事者,由观众变为变为演员。通过随堂实验教师能很快地得到教学过程中的反馈信息,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启发学生,并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实现从老师引导者的角色更加显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更加地突出,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互利双赢的局面。

与一般实验相比,在并进实验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试验现象,理解记忆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亲自实践的过程,让其自己走向讲台,亲自操作随堂试验。比如:我们讲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中(实验3-3)钠与水的反应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随堂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观察总结试验想象;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5)》中第四章生命中的化学有机基础物质的相关的随堂实验,(实验4-3)葡萄糖性质实验、(实验4-2)蛋白质的盐析、(实验4-2)蛋白质变性的实验、(实验4-4)蛋白质颜色的变化等实验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

为了使学生操作随堂实验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充分考虑实验的安全性,首先要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这是放手让学生操作的随堂实验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涉及到强腐蚀性物质的随堂实验不考虑有学生操作。

2.保证操作的规范性,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保证。为了提高随堂实验成功的机率,让学生熟悉规范操作、以及实验的相关步骤,也可以采取老师口述学生操作的形式。

3.在上课前,老师应反复操作实验,弄清该实验成败关键点和易出问题处,及时指导学生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应指导其他学生认真观察,鼓励其为操作者挑错,待学生操作完成后对其实验操作进行必要的点评,最好让学生点评,老师做总结的形式,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了教育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参与教学的理念,还克服了课堂的单调性。

4.课前指导学生作相应的预习,让其熟悉将要做试验,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改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成功的实验改组不仅能够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随堂实验让学生自主操作,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耐挫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的过程,激发其参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知识和实验现象,更能提高其个人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

(三)重视发挥习题的作用

作业是化学学习的主要环节之一,是一种实践、体验的过程,同样是促进学生发展,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重视习题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重视课后习题,还要充分利用课余作业。

在习题的处理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为学习者提供有效的经历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习题的评析基本上都是老师处理的,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记,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录”的机会,很少有“放”的机会。这有悖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践证明其教学效果应得到提高,而且不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习题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重要素材。

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教学者做相应的引导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教育者应大胆地把习题评析工作交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让他们来担任主角。当然这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作为学习指导者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1.确定合适的讲解人,不仅要考虑其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要求其有相应的表达、组织和应变等综合素质。

2.学生登台评讲前,老师应适当地鼓励学生,增加其自信心,若时间和精力允许的情况下,可先单独听学生的想法和思路,给予适当的建议,在其存在问题方面悉心帮助、指导之。

3.学生评讲时老师应注意倾听,待其评析完后可适当地对讲解不够详细,不够精炼的地方做必要的补充,充分肯定讲解者的付出,鼓励其他同学抓住以后的机会展现自我。

4.在评讲过程中,可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让大家提供不同的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不仅能够更好地调动大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能培养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化学思维和化学素养与技能的培养。

习题的内容是实施“三维目标”的保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经历的过程,而且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综合素质,为学生全发展打下基础。

(四)注重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进行化学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化学探究式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与其他教学方式比较,它具有综合优势,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手段。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供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毕竟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要让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就得开启其思维,同时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用以获得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8】探究式教学要使学生的学习基于他们的直接经验并发展他们好奇求知的天性。这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包含有创造性思维的要素,主体的智力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以这种方式来组织学习,将会使老师和学生通过科学思维习惯的培养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还会使学习活动的开展顾及到学生个体智力发展和学生所处的某一特定年龄段的特点,这有利于培养终身的学习能力,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9】探究式教学一般由五个基本的要素构成:

1.提出问题:学生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

2.收集证据:学生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证据。创设可探讨的情景和环境;

3.形成解释: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评价结果:学习者通过评价其他可能的解释,来评价自己的解释;

5.交流发表: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10】

探究性学习要以满足学生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为根本宗旨,而不是以满足考试的需要为准绳;探究式教学是为了促进和带动探究性学习,所以探究性学习应比探究式教学更为拓宽、更具有个性色彩、更为随机和灵活。

开展探究式教学不仅为了培养学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习的科学方法,它作为学生认识自然和理解物质世界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学生参与度将得到大幅度提高,开展探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五)其他的方法或途径

其他方法或途径主要论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活动。这一点在前面的论述中已有涉及到的地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能够设计更普遍的活动,让大多数学习者能够参与进来,共同经历这一过程,实现教育公平,关注全体学生。

把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一点具有多样性,对组织者也极高的挑战性。不仅要求组织者能够准确驾驭学科知识,能够拓宽到其他学科和领域,还需要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例如:我们在复习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将重点放在前20号元素。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让他们各自准备相关资料,然后通过一方提问一方回答的形式组织比赛。在每一学期里举行一至二次学生自己制作试卷,然后自己挑选同学调换试卷定时练习。让学生自己尝试试卷的制作、监考、批改、评讲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老师的工作,拉近师生间距离,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活动与教学联系起来,不但可以让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还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增添乐趣。当然这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科任老师可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安排活动前,老师明确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围绕老师的提示和要求展开活动。如:上面“元素周期表”活动可要求学生从原子或离子半径大小的判断,前20号元素中常见气体的性质及制取,物质间相互反应的方程式,具有相同电子的粒子等知识着手准备相关资料。

2.布置学生制作试卷,老师勾勒此次试卷的重难点,试卷必考点,确保达到活动的初衷。

3.活动中应及时表扬所表现出来的优秀个人和优秀小组,对学生的积极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进一步锻炼其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整合的综合能力。

校本课程的利用也是一种促进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校本课程是指除了学科委员会规定以外,基层学校在经过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比准后,根据自己地方特点,开设具有本地特色,以满足本校学校的特殊需要。【11】此外,还可为学生提供部分新课讲解,半期知识总结,对比中记忆知识,学校或家住地周边环境污染问题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更好驾驭学习过程。

三、建立与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匹配教学评价体系和制度

教学评价是指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评价对象以价值上的判断。教育评价则指人们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运用科学的方法与程序,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改进教育工作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12】

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可以说是硬性的、显性的可以量化的,可以有统一的尺度和标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多是隐性的、潜在的、长远的,而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则是介于前两者目标之间,对这些隐性目标的评价标准,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易量化,很难有统一固定标准。三维目标又是一个整体,在实施过程中,如何确立一个符合评价宗旨的价值标准,且在价值标准确立后,如何对其进行分解、细化、使之便于操作、实施和检查,最后形成被参考使用的指标评价体系。【13】

“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评价制度,否则其实施可能性和可操作性将大打折扣,其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多级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对应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家长、社会相关人士共同参与进来。

(二)评价内容全面化:全面化的评价,不是以评价结果为主,而是以过程为主,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度。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建立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多种评价方式相互交叉使用的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

(四)评价时机全程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抓住时机,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反馈评价信息。【14】

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相互协调的过程。在探索活动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学习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全面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经历的过程,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步入、参与、经历这一过程,实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最终落脚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理念。总之,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施与实现,是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其信息素养、提高科学素养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

【4】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编写组—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315

【7】王程杰.中学化学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8】【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国家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金庆和,梁静敏等译.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30

【9】【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育与人力资源部中小学教育及校外教育处..科学探究——思想、关电与策略.罗星凯等译(内部资料)[M].2001.

【10】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11】钟启泉、崔允潡、张华.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5

【12】叶上雄.中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7

【13】张玉田.学校教育评价[M].重庆:中南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14】刘超.对中小学课程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的探讨[J].基础教育参考,2010,2(38—40)

致谢

在我毕业论文开题、调查、查阅资料、研究和撰写过程中,刘玉容老师给予了我耐心、细致和全面的帮助,刘老师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工作作风让我备受感染,这将使我终生受益,在此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F o r p e s n a u s e o n y s u d y a n d r e s a c h n o f r c m me r c a u s e 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和“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这方面,我们研究得还真是很不够。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常常没有自己的思考,往往将教学参考用书上的“教学要求” 一抄了之,“教学目标”的制定便“大功告成”了。如果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不甚了了,教学活动中自然也就没有了“灵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迷失“方向”。 一、课堂教学目标“四个要素” 规范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包含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 1.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否则就无法评价。 3.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 4.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目标设计的,课程目标应贯穿和体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因此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 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 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 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认为,这三维的课程目标只是个形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多大用处,所以不必堂堂呈现,堂堂落实。 其实三维的课程目标不是三个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如同一个立方体都有长、宽、高三个维度—样,课程目标也有三个维度: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不管是好方法还是不好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消极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管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不管是敷衍的态度还是认真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所以说,三维的课程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 对于“知识与技能”我们并不陌生,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双基”教学,就是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与过去教学大纲指导下的“知识与技能”没有多大差别。其实在过去的教学中也客观存在。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指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过程。“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有“过程与方法”的问题,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就采取被动接受的方法学习,整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是机械记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是客观存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伴随一定的情态和态度,或充满兴趣,或感觉乏味:或积极参与,或消极接受。这都是情感和态度问题。价值观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倾向,如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内化。 总之,三维的课程目标是客观存在的,而过去我们往往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目标,而对于“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没有重视。课程目标越具体,越便于操作。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要防止淡化知识的现象。情感是客观存在的,但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真正的情感发生,像是在表演。情由心生,情要动心,只有心动了才会产生真实的情感。 我认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根据课程总目标确定一节课的具体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要从课标出发;第二,认真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的呈现方式,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安排,根据所使用的教材来确定教学目标;第三,了解学生特点,知道学生已具备的知识与本节教材的关系,学生要经历什么

浅析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

浅析历史学科“过程与方法”目标 (一)为何要将“过程与方法”当作目标 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很多人感到不理解,甚至以为这是犯了逻辑错误:目标是指要达到的结果,“过程与方法”是手段和工具,怎么会成为目标呢?这种看法不是没有道理,但它只道出了问题的一面。“过程与方法”既有工具属性,也有价值属性。也就是说,和学习的内容一样,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也有其特定的存在价值,值得我们去努力追求。 西方法学界有句名言:“真相的发现虽是刑事审判的一个重要目的,但决非唯一目的。”“真相的发现”追求的是“实质正义”(有过错者必受惩罚),而审判过程追求的则是“程序正义”。“沉默权”(有权保持沉默,不自证其罪)、“无罪推定”(在法庭做出最终审判之前,推定被告无罪)、公开审理等繁琐的法律程序,体现的是人权、公开、公正和公平等人类重要的价值理念。这些价值理念与实质正义相比,没有高低之分。更何况,如果没有这些程序作保障,大搞刑讯逼供,不仅是对人权的极度践踏,还会导致冤假错案的产生,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双双缺失;而有了这些程序,即使输了官司,人们也会心服口服。 同理,在学习活动中,科学的思维过程与方法蕴含着理性之光,这是现代公民必不可少的素养。在历史学习中,用史实说话,有几分史实说几分话,孤证不足为凭,不任意裁减史实,就是理性思维的最好注释。而这种理性,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还是做人,都是不无裨益的。 将“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必要前提。我们常说的历史,往往是两种涵义混用: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史;一种是人们对前种“历史”有意识地选择、复原和认识。人们在对历史进行选择、复原和认识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其立场、动机、倾向、学识的影响,从而掺杂进一些主观因素。独立思考的第一步,就是要掌握正确的思维过程与方法,将这些主观因素辨析出来。 以例为证。讲《戊戌变法》变法时,很多老师都会引用梁启超《戊戌政变记》中的一段材料:“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间疾苦,悉达天听。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哺乃罢。”引用的目的是为证明戊戌变法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这种用法是不可取的。 我们来回顾一下《戊戌政变记》的成书背景。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处斩,梁启超等人流亡海外。海内外的舆论中,大部分指责康、梁误国。在这种情况下,康、梁要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且,他们还想争取海内外的舆论尤其是海外舆论的支持,以解救光绪皇帝。所以,在戊戌政变结束后的两三个月内,梁启超就匆匆写成此书。 这样特定的写作背景和目的,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相信梁启超的话。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当时的形势是“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是想证明变法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普遍支持,是正义的。梁启超之所以描述光绪皇帝“鸡鸣而起,日哺乃罢”,是想树立光绪皇帝勤政、民主的开明形象。至于变法是否真的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光绪皇帝是否真正勤政和民主,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仅凭这段材料我们还无法下结论。和同时期的其他材料作比较,我们会发现,戊戌变法的群众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而且,从

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方法[1]

教学目标分析 3.1:归类分析法 ?适用范围:归类分析法主要用于言语信息类学习内容,言语信息本身不存在逻辑层级或程序,所以,只需要直接对达成目标所需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方法:对言语信息最有效的分析法是确定信息的主要类别。确定分类方法后,把需要学习的知识归纳成若干方面,从而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 ?表达方式:组合或组成图示(分层, 或分簇), 或者列提纲 ?范例:一个国家的省、市名称可以按地理区域的划分来归类;人体外表各部位的名称可以由上向下,按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分类;细胞的化学成分可以按元素组成和化学物组成分类,如下图所示。 说明:从形式上看,该示意图与后面将讨论的层级分析图相似,但在归类分析中,各知识点之间本质上不存在难度的层级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3.2:层级分析法

?适用范围:层级分析法是用来揭示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从属技能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是一个逆分析的过程。 ?分析方法:从已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始考虑,要求学习者获得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他们必须具备哪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而要培养这些次一级的从属能力,又需要具备哪些再次一级的从属能力?依次类推。各层次的知识点具有不同的难度等级——越是在底层的知识点,难度等级越低(越容易);越是在上层的,难度越大。层级分析的原则虽较简单,但具体做起来却不容易。它要求参加教学设计的学科专家、学科教师和教学设计者熟悉学科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原有能力基础,并具备较丰富的心理学知识。 ?表达方式: 层级依赖关系图示 ?范例:“整数减法”学习内容的层级分析,如下图所示。

教学目标规定的能力(11)的学习以(7)、(8)、(9)和(10)四项从属技能的学习为先决条件,该层级分析一直继续到最后一级的子目标(简单减法)为止。 教学目标分析 3.3:信息加工分析法 ?适用范围:信息加工分析法是一种将教学目标要求的心理过程揭示出来的一种内容分析方法。这种心理操作过程及其所涉及的能力构成了教学 内容。 ?分析方法:按照信息加工的步骤,写出每步要做的事情,包括内隐的心理操作过程和外显的动作技能的操作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吴必尊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 (一)设计过程具体包括: 1.分析学习需求; 2.确定教学目标; 3.设计解决方法; 4.就解决方法进行实施、反馈、调整方案,再行实施直至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二)设计要素具体包含: 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 (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 (四)教学设计与写教案的关系: 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五)提倡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 1.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 3.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必须体现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通常是指教育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的教育现象、问题或事件的比较稳定的看法,它集中反映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价值取向。 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故此,转变教学观念已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 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 1.素质教育观 ①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三个方面七项基本素质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三个方面是:身体、心理、文化科学; 七项基本素质是: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七项基本素质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身体素质;

第二层次:心理素质; 第三层次: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 第四层次:劳动素质、交往素质。 ②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同的,因此,人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③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④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 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2.系统方法观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或要素)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考察和处理研究对象,实现整体优化,以求系统获得最大功能的一种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 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整体性: 即教学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是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缺一不可的。因此,要求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必须匹配、相容,且达到最优组合,使产生最大功能的“整体效应”,这样,才能使教学系统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 因此,教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故此,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将系统各要素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的规律,加以配置、组合的过程。 ②有序性: 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化学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学好化学这门自然科学课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除了在课堂上化学知识的传授外,在化学教学中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注意和参考。比方说怎样才能将化学实验做好,实验在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并且怎样通过对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将自己的所学发挥到社会中去。将化学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这也是我们将要思考的问 题。下面我就来谈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问 题。 一、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障碍及防治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的实验心理障碍,诸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抗拒性逆反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化学实验的正常进行,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禁锢学生潜力的发挥,阻碍着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获得真知。 例如:轻视化学实验的心理 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或看演示实验时,会问教师:“实验操作考不考”、“实验考不考”,学生中也时有冒出“考试只要求笔答,又不考操作”等言语。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可做可不做,到考试时背背记记就会考得出的。在他们看来做实验不如看实验,看实验不如讲实验,背实验。 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健康的大脑机能基础上,学生通过积极的心理活动接受教育的影响,而轻视化学实验的问题是违背了学生科学认识的原则,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经为人材培养带来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削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开设课外实验,例如:无土栽培花草用的植物营养液的配制,测定大气中固态沉降物含量,快速测定血液中CO含量等的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让获得知识经验和行为变化协同发展,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强学生实验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验中充分发挥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只有在用化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做好实验,使化学知识经验不断地内化,才能使学生健康的心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学习起到良好的心理作用,再则,要淡化对分数的追求,真正把学生从应试教育的轨道上拉回到素质教育的轨 道上来。 抗拒性逆反心理 有的学生在做固态物溶于水的搅拌操作时,会故意用玻棒把烧坏敲得叮当响;有的在用固态物制气体实验中,故意将已冷凝在试管口的水滴回流到灼热的试管底部,至使试管破裂;有的故意用鼻直接嗅闻气体,也有的不愿做规定实验,却要做其他实验等等.这是学生在化学 实验中表现出的抗拒性逆反心理, 抗拒性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情感、思维、意志等心理因素与其从事的活动产生困扰时,心理倾向活动会产生反向作用,导致行为向着事物要求的反面行事.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倾向尤为突出.化学实验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倾向活动往往会造成实验失败、仪器破损,或者实 验环境受到影响.因而在化学实验教学 中要求学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必须讲清理由,使他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同时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和变化,灵活地运用逆反心理的潜在心理术,使学生的逆反心理来一个180’大转弯.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少部分学生经常用直接嗅闻试剂气味的力?法区别试剂,还理由实足地说,体检时就是直接嗅闻气味.在一次课外实验中,我们将这些学生带到通风橱边,让他们用嗅闻气味的方法做区别物质的实验,井告诉他们使用通风橱的方法.结果这些学生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6.3二氧化碳的性质-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一课时)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是继学习了空气、氧气、碳单质的知识之后的又一种物质,本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重要的基础知识,它对于“如何学习有关元素及化合物知识”起到一个很好的巩固作用,同时为后面学习“燃料”、“酸碱盐”等知识作好准备,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简单了解自然界中碳的循环,知道温室效应的概念。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理解温室效应的利与弊,树立“关注社会,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二氧化碳性质,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根据最近发展区,我对学生做出了以下分析: (1)知识状况: 对如何学习物质的性质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2)能力状况: 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 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 思维活跃、探究欲强,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引入法、问题教学法、实验演示法、科学探究法; 学法:分组实验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 骤和方法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摘要: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师对教材的分析状况直接影响着其课程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从而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材分析对教师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新教材改革的今天更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更新的认识。那么,何为教材分析其主要的步骤与方法有哪些呢本文将从教材分析的涵义、意义、步骤、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教材分析意义步骤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在此种形势下,为了更有效地组织并实施教学,深刻理解教材分析的涵义及其意义、弄清教材分析的步骤、掌握教材分析的方法对教师而言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教材分析的涵义 首先,教材分析不再是就事论事的狭义的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而是基于学生发展和学校社会背景下的整体分析。其次,教材分析要在以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为依据的基础上,认真研读教材正文内容和栏目,结合课标要求以及教师用书,分析五条明线索和一条暗线索,即:知识逻辑线、学生认识发展的脉络、促进学生认识发展的问题线索、解决问题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线索、情境素材证据线索。最后,现代教材分析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宿,以学生经验为出发点,从教学环境分析、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以下五个方面展开,帮助学生有效有意义地建构。 二、教材分析的意义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认真分析和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施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这个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所以,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1)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分析本段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表达方式和程序,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技能穿插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

教学目标的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是学科教学设计中的至为重要的一切,教学目标分析是教学设计面临的首要任务。然而,在很多学科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教学目标分析却存在诸多问题。那么教学目标分析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分析和阐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教学是促进学习者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总方向,学习内容的选择、教与学的活动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评价的设计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来展开。教学目的教学的总目标是作为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指导思想而存在的,它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概括性的总体要求,它所把握的是各科教学的发展趋势和总方向。 新课程标准强调,无论是哪一门学科,都要在课程产总体目标上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学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后,就要用可评价的方式将教学目标描述出来,以便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与活动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环节的实施。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内容或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对教学活动展开后需要达到的目标作出一个整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会完成哪些创造性产品以及取得哪些潜在的学习结果、增强哪些方面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在分析和表述教学目标时,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应阐明学习行为的主体 2、要用行为动词和动宾结构短语表述教学目标 3、要说明达到该目标的条件 4、对于和目标相关的行为状况要有一定的判别标准 而在阐述和编写教学目标时,要注意: 1、正确定位目标对象 2、学习目标的编写应尽可能明确、具体 3、目标设计要有层次性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课例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和程序的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具体包括:分析学习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解决方法、反馈调整方案四个具体过程。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七个基本要素优化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系统论和程序论的思想。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和交往素质。 2、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3、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 4、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终身教育打好基础;学会生活:主要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健康生活的能力,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学生做人: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爱国情操,做一个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的现代公民;学会生存: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 1.目标导向原理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起着导向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主要有三种: ①目标的指向作用:使师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与目标有关的问题上; ②目标的激励作用:能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与意向; ③目标的标准作用:一是目标成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一是反过来教学效果成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适切性的依据,以便调整目标。 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过程中各要素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必须从动态的、综合的角度加以考察。

设定目标的15个步骤和方法(精)

设定目标的15个步骤和方法 1热切的期待和欲望?问自己:“真的很希望得到吗?”强烈的愿望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欲望越强烈,决心越大,而自己也才愿意付出代价。2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达到的,可以衡量的? 只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可衡量,而只有可衡量的目标才可能达到。否则只可能是笼统、空泛的无意义的大话而已。3把目标写下来当你在书写时,你的思维活动在记忆中产生一种不可磨灭的印象,它告诉你的潜意识:这是真的。我不相信我的记忆,我只相信我的笔记。4问自己:“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写出实现这个目标的理由,好处和意义理由或好处越多越好。这样做,有助于发现、认识目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加实现目标的紧迫感,获得强大的驱动力。5规定实现目标的期限没有期限,就等于没有目标,就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期限,是衡量目标进展的尺度,是激发你向目标不断前进的动力。6分析你的起始点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始点,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航程;即使有了地图和指南针,仍然会无可奈何的迷失方向,只有明确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地图和指南针才能发挥作用。分析起始点,就是弄清现在所处的环境和条件。7确认实现目标的障碍,并依“难度”设定优先顺序人不是为了痛苦而活着,是为了幸福才活着,而痛苦却伴随着人生。确认障碍,是为;了有备无患,从容不迫。‘同时要记住:障碍是对我们的锻炼和考验,而不能阻碍我们的前进。每前进一步都会有障碍,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障碍的过程。8 确认达到目标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完善自己,作好知识和技能的充分准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9确认对实现目标有帮助的人和团体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因素,来帮助自己实现目标。10找出克服障碍的方法对关键性障碍应找出不少于五个解决方案,其他每个障碍都有有克服的办 法。11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一但定了目标及实现目标(克服障碍的方法,就要制定每年、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计划。计划,就是目标分解一览表。12将你的计划付诸行动,立即去做没有行动再好的行动也只是白日梦。不要拖延,不要“以后”,立即就做,现在就做。13将目标视觉化想象目标实现以后的情景,将自己沉浸在成功的快乐中。描绘一幅明晰的胜利景象,激发现实目标的动力和克服障碍的决心。14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的目标任何事,

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案例2]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2 ——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 [镜头一] 第一位老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①画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 ②观察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③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得出高线就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顶角的平分线; ⑤归纳出“三线合一”结论; 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定理的应用举例教学。 [镜头二] 第二位老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①出示一个不等边三角形(用《几何画板》); ②画出同一边上的高线、中线、角平分

线,观察三线位置; ③慢慢地拖动三角形一顶点将不等边三角形转化为等腰三角形,同时观察三线位置的变化过程; ④让学生自己合作交流去发现三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归纳并证明发现的结论; ⑥让学生运用定理探究解决课本上的例题、习题。 [评析] 两节课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虽然都掌握了知识,但由于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同、体验不同,前者失去“过程”,后者获得“过程”,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过程,真正意义上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其对学生的影响有的是一个阶段,而有的却是一生。教师应该认识到,今天的学习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一堂课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

提的“过程”,让学生来感受、探索,数学教学哪里还能创新? 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为此,教师必须把如何做“过程”,作为备课的首要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组织学生的思考过程、参与过程上,如何设计知识的重现过程上,如何研究和发现教材习题的功能上,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上等,真正让探索过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是什么?(请自举一具体课例来说明)。(一)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请自举一具体课例来说明 课堂教学设计表

二、结合教学时间与本科内容,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提供直观材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通过下列途径进行:(1)设疑激趣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授鸟的飞行时质疑:“鸟为什么能飞,而人类又不能飞呢?”;讲授病毒时质疑:“为什么病毒必须营寄生生活?”讲授激素调节时提问“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提高,这就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直观激趣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录象中了解循环的途径;再通过录像将心脏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理解。(3)情境激趣教师在授课时,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克隆技术时,给学生讲克隆羊多莉的故事和介绍一些有关克隆的影片,当学生沉浸在故事的情境中时,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小结克隆技术的原理和过程,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课堂教学出现了高潮。.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 二、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生物学的初步研究能力等。因此生物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开足实验。观察能力是人们认识事物,增长才干的最基本途径,是培养智能的基础,对于生物学这种实验性学科尤其如此。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记录,而后经过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得出某个结论。因此,思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教学目标中过程与方法 一、问题提出 1、新的问题为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宽广舞台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方面的目标,提倡和鼓励个性的选择与发展。我省高中新课程实施三年来,历史课程三维目标对高中历史教育健康发展起到极大推进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制约新课程目标落实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对中学生的历史能力、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停留在反复强调却失之抽象的一般的号召上,缺乏从心理因素、认知特点、学习行为上展开的具体的既有必要性,又有操作性的实验分析和研究,其中,对过程与方法作为学习目标的研究则更是薄弱环节。新的课程标准完成了“跨越式”改革的“宣言”和“法定”的角色,但作为一种“标准”,却留下了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研究,实践中进一步补足或完善的“缺位”和“空档”。因此“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作为彻底的新生事物,发展的空间最广、可供探究的问题最多。 2、争议最多、误解最深、影响最大 一些教师在对“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很多人对“过程也是目标”感到非常不理解,甚至以为犯了逻辑错误。因此实践上出现了错位,影响了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下误区:(1)以教师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方法,代替学生学习、思维、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在新课程理念中,课程实施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而现在很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上,要么设计成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要么理解为教师为主的师生结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2)能力与方法相互混淆。 能力与方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心理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分析、思维等。而方法,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通过具体的方法,可以训练、培养一定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设计的笼统化宽泛化。 许多设计是放之海内皆准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设计时,经常为节约时间,就简单写上教师的讲授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等。姑且方法是否合适不论,在这课的具体表现中如何去实施,具体在解决那一个问题时采取哪一种方法,怎样去实施讨论探究,等等方面流于形式。 因此,什么是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如何确定?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目标怎样实施会更加有效?搞清这些问题对于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推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作为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的涵义 1、谁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的“过程与方法”,不是通常所说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指引学习者的思维过程,是学生思考问题的认知建构过程,是学生学会“学科探究过程与探究方法”的过程。过去人们认为,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过程及方法

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1.教学对象:具体分析所选班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及学生对本次课的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这次课学生可以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 2.教材分析:分析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层,哪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是学生容易掌握,哪些内容较深,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有哪些差距,学习的内容对学生有哪些实际的帮助。 3.教学目标:根据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材的要求具体分析,设定本次课的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技能目标(目标要实际、具体)。 4.教学重点、难点:突破教材,来确定学生在学习本次课时的重、难点知识点。 5.教学思路:为实现教学目标的而选择何种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能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 6.教学策略:能充分体现本次课的教学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所采取的具体做法;对教学过程能有一定预测,并如何调控。 8.教学流程图:用图表的形式反映出本次课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7.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相符,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 教学设计是综合多种学科理论和技术研究成果的学科,其主要理论基础有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等,每一种理论都从不同的视野对教学设计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转引自何克抗等,2005),其中学习理论是四种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尽管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种类繁多,但通过对其理论基础(尤其是学习理论)进行认真分析,我

们认为,教学设计主要包括面向教师教的传统教学设计、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三类。传统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3)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方法、策略;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媒体; (5)进行施教,并在教学过程中作形成性评价; (6)根据形成性评价得到的反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策略加以调整。 二、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地学,设计过程一般包括: (1)情境创设——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情境;? (2)信息资源提供——提供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教学资源),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 (3)自主学习策略设计——自主学习策略是引导学生自王学习、自主建构的内在因素,其作用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达到自主建构的目标; (4)组织协作学习——通过协作交流、思想碰撞、取长补短,深化学生的意义建构; (5)组织与指导自主发现、自主探究——在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在理论、方法和过程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上都兼取两者之长并弃其之短,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设计过程主要包括: (1)教学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顺序; (2)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教学起点,以便因材施教;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浅析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评价 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指:以一节化学课的教学为研究对象,以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化学教学原则为依据,对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效果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这种价值判断是在事实描述的基础上,根据评价者的需要和愿望对客观事物做出评判,即是对教学活动是否实现教学目标以及是否达到应有的质量要求 的评判。因此,有必要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审视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树立新的评价观,改进化学课堂教学。 一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功能认识片面近年来各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很多,有学校组织的,有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如在全国各地大力推行了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这些广泛开展的评优课是一种典型的总结性评价。另外像公开课、教学观摩课,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各级领导检查和评估教 学质量时进行的课堂教学评价也大多是总

结性评价,这类评价活动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分等鉴定,为人事决策如评选优秀教师、为教师提职晋级提供依据。这种把课堂教学评价结果与对教师的奖惩结合起 来的评价其弊端显而易见。其一,片面追求一节课的质量而不是整体的教学水平,出现了花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准备一节参评课;其二,有的青年教师“一课成名”,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但平时大多数课的教学水平并不高,名不副实;其三,奖励面过小,难以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四,对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其五,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类评价在英、美等国已受到广泛的批评。 二课堂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 系不平等 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评价工作大多由专家组 成的评价小组进行具体操作,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评价活动单边化,使被评价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评价者处于优势和强势的地位,而被评价者处于无权的弱势地位。由

浅谈教材分析的意义、步骤和方法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课程评价的出发点方面与过去有所不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的步骤和方法两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材分析的步骤 1.仔细研读课程标准 新课标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的依据。它详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目的等。因此,在分析教材时应以课标为依据,以课标的要求为目的。认真研读课标是正确进行教材分析的前提。 2.通读教材整合内容 (1)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分析本课教材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框架的关系,研究素材、例证、练习与知识、小知识编排的意图,从中领悟出教材提供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此作为理解教材的一个重要方面和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 (2)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中的新知识和前后教材中知识的关系,发掘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还要分析教材中新内容与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不断将新知识归纳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努力构建各类知识的网络,从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3.内容分析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学教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二、教材分析的方法 1、知识分析法。它是以分析教材知识为主的方法,涉及教材整体(全书),部分(单元框架)。通过分析要掌握知识的体系,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教材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知识分析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一般知识、重要知识、重点知识和扩展、应用性知识等,进而根据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必要时整理成知识结构图,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对单一的课时(某一知识点)同样要进行知识分析,主要弄清教材结构(层次)、地位、重点和难点,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2、心理分析法。是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入手,挖掘和研究教材与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教材的心理分析,一般为两方面:一是从分析教材的心理因素入手,分析编著者在全书的整体结构设计,内容选取与安排,教材的主要风格和特点等方面是如何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二是分析学生在学习的具体环节的心理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