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塑料的循环利用

2009-07-27 21:28:33|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建房工厂化和废塑料回收制造塑料建材

随着城市化和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房越建越多,楼越盖越高,于是提出了标准化,模块化的建筑理论,以提高质量,增加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即承重结构,门,窗,墙,楼梯等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实现建房工厂化,现场只是组装,像搭积木一样,这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房地产大潮中将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建房工厂化,更有利于节能,低碳和环保,在上海世博会上,很多国家都提出建筑材料应实现绿色环保化,其中墙体材料是重点,用秦砖汉瓦盖房将被淘汰。为了节约宝贵的天然资源,应实现原材料的循环利用,西方早就提出了废塑料制造塑料建材的工艺技术,并实现了产业化,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生产和采用。我国已开始标准化,模块化建房的试点,在北京用模块积木的方法建30层的高楼,当墙体作为一个大型部件模块在工厂生产,在现场整体吊装组装时,必然要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由于总成本的下降,房价也会相应的下降。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近十年以来,塑料工业发展很快,世界各国塑料制品近年来发展迅速,按塑料产品加工量计算,我国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就品种、质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展塑料制品工业是我国的长期国策,实现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属,以塑代水泥。生产塑料建材,这样可以大量节约能源,节约木材,节约原材料,符合国家环保政策。

农用薄膜和塑料包装材料在我国也已大量采用,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膜生产国,各种塑料包装材料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我国塑料制品工业每年增额达15%—20%,随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塑料污染也日趋严重,各种各样的塑料废弃物如农地膜、包装膜、其它塑料制品到处可见,初步统计,全国每年塑料废弃物超过三百万吨,严重污染了环境。解决塑料“白色污染”已经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塑料加工工业,另一方面又要全力解决塑料废弃物及企业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必须把这项内容列入长期发展规划。西方国家开始使用“降解法”,即在塑料中添加光降解或生物降解物质(如淀粉)及偶联剂,在使用过程中,这些可降解物质分解,大块塑料分解为小块。国内也大量地引进,研制可降解塑料,降解母料的工艺、设备和配方,但是“降解法”存在不少缺点,主要是:1、由于工艺、配方不过关,生产的可降解塑料产品外观及物理机械性能均较差,影响使用效果,市场难以接受。

2、实际并未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只是大块塑料“降解”为小块,使降解后的小块塑料更难以处理。

3、添加剂(如淀粉)类,在使用过程中分解,实际造成粮食浪费。

4、塑料是耗费大量石油,能源生产出来的,节约能源节约资源是世界性面临的重要课题,应该走资源重复利用的道路。

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重视资源循环和重复利用。意大利、德国、比利时、奥地利、美日等国家逐渐放弃了塑料降解的方法。发展了废塑料回收利用的技术,其中比利时J.E.T公司,使用废塑料直接制造塑料建材,其特点是使用了先进的机械设备,界面活化技术和偶联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使不同组份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种废塑料可以混合使用,并允许夹带一些除金属外的杂质。这种技术在国外已形成产业化规模,注册了专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属于高科技型环保工程,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尚未引进开发此种技术。

国外对废塑料的处理已有多年的研究,废塑料直接回收利用是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方向。本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利用各种废旧塑料如PE、PP、PVC、ABS、PA等直接生产塑料建材,可用于室内装饰、家具、房屋、广告牌、城市建筑、围栏、货架等等,用途广泛,变废成宝。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国民经济有重大的意义,一方面,解决塑料污染问题,保护

环境,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另一方面,利用废塑料生产塑料建材,实现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属,属于综合利用项目,同样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节约原材料有重大的意义。因国内尚未开发此项目技术,工艺和设备全部引进,为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利用废塑料生产塑料建材,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实现变废为宝,逐步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同时生产塑料建材实现以塑代木以塑代金属,对节约能源也有重大意义,是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各地已施行禁伐森林,本项目用废塑料建材,可以代替木材,对保护森林资源起到重大作用。

废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也是世界范围内的重要环保问题,研究了国内外废塑料回收的种工艺技术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利用赴欧洲考察机会了解国外利用废塑料回收直接制造塑料建材的新技术,以此为依据,确定工艺,设备均为国外引进,以后又与比利时J、E、T 公司,德国RemapIan公司进行了技术谈判,对本项目的原材料来源、产品市场、厂址选择、经济效益分析作了详细的分析,确定以下内容:

1、国内尚无用废塑料直接生产塑料的建材的技术,因此全部设备及工艺技术均从国外引进。

2、国内废塑料量相当大,据初步调查,每年废塑料量达300万吨以上。

3、本产品的原料为废弃塑料,这些原料多属于废弃农膜、包装膜、废塑料管材及其它废弃物,全国每年废塑料及国内的各个塑料厂也有大量的不合格塑料废品需要处理,因此,本项目原料来源是非常丰富的。

近几年来,国内的废塑料回收已逐渐展开,各地相继建成了一些废塑料堆积场。不但回收废弃塑料,而且做到塑料分类堆积。因此不需要花大力去收集废塑料。只需花少量运输费用即可。

塑料应该循环利用,遵循3R原则,即reduce,reuse,recycle.(节约,重复,循环)使用。以节约地球上宝贵的资源。

本项目工艺过程中不需要任何添加剂,所生产的塑料建材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塑料,它不但具有木材一样的特性,可锯、可钉、可刨、可钻、可刷漆着色、可粘连、而且还具有木材不具备的特点,即可焊接、防腐、防潮、防虫蛀、隔热、隔音、阻燃等优点。因此,已逐渐取代木材用于车船用板、家俱制造、建筑装修、永久及半永久性房屋、施工用模板、展台、广告牌、围栏等。随着国家环保政策实施,禁止砍伐森林,木材供应量逐年减少,塑料建材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塑料建材的缺口很大,为本项目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民用及工业建筑量每年超过400亿平方米,每年仅家俱用木材量约1000万m3以上,如在家具制造及轻体隔断墙、城市公用工程等方面若仅仅10%采用本产品,则据保守估计,每年最少需要10万吨,因此,有很大的需求潜力。利用废塑料塑料建材产品用途非常广泛,因此,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其中重要用途这一是制造空心板型墙体材料,地砖和屋顶用瓦,这几种产品可以取代我国使用几千年秦砖汉瓦,构筑各种房屋及活动板房,据国外资料介绍,已用此种产品建成多层楼房,这种房屋防潮、隔音、保温性能很好,重量轻,施工快速方便,抗震能力强,在军用、民用、救灾、城市农村房屋建筑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对节约因烧制砖瓦占用耕地及节约原材料也有很大作用。由于使用废塑料用于墙体材料,也可以降低房地产业的成本。

由于木材紧缺,因外检疫部门对可能含虫的木材包装限制很严格,要求用塑料板材制造包装箱,致使我国许多出口木材包装箱不能使用,造成巨大损失。但这又给本项目产品发展到包装箱行业提供了新的市场。

本项目在国内属首创,同时属于节能、节约金属的环保及综合利用项目,利国利民,也是国家大力推广以塑代木的塑料建材产品,因此,本项目产品供需前景广阔。

本产品在出品外销也有一定潜力,尤其在东南亚市场有一定竞争能力,据了解,PVC板材

在香港市场的销售价格约为2万港元以上。本产品在东南亚也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产量也有限,因此,产品市场的销售趋势是良好的,本产品在不断扩大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可出口部分产品,符合轻工产品出口创汇的产业政策,为此,工厂必须建立健全销售机构,制定灵活的销售政策,以做好市场开拓和推广工作。

本项目全套技术,设备由比利时J、E、T公司(比利时,布鲁塞尔)引进(JULTE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由计算机全种控制,生产能力最少可达到600公斤/小时,并根据需要可增加处理能力。

据报道,随着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制砖企业发展很快,挖地取土已到黄河大堤,屡禁不止,这关系到黄河两岸几百万人民的身家性命,数千城市的安全,黑砖窑,小煤矿,窑奴,矿难的报道触目惊心,应该与时俱进,做些对人民,对社会有利的事,该改改秦砖汉瓦了。

据国家建设部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现有制砖企业12万个,占地600万亩,每年烧砖600亿块标准砖,取土14.3亿立方米,相当毁地120万亩,还要使用6000万吨标准煤,仅烧砖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7亿吨,与此同时,每年要排放2亿多吨煤矸石和粉煤灰,历年排放的废渣达上百亿吨,占地100多万亩,烧砖要消耗大量的运输能力,至使运力紧张,因此,发展节能节地,利废的新型环保型墙体材料,不仅是建材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国民经济,环保和资源节约的需要,可以为节能减排做出很大贡献,废塑料制造塑料建材大有可为。目前,房价高涨,希望尽快做到建房设计标准化,生产模块化,工厂化,现场组装化,尽量多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做到环保无公害,不影响生态环境,节约宝贵的自然资源,建房因此更科学,流程更合理,成本也将下降,房产价格可以降低,民众可以接受,实现古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理想。

在北京市范围内,每年废弃的PET塑料瓶总量高达15万吨,约为60亿只废旧塑料瓶在我国,目前所有的PET塑料瓶全部是由从石油中提炼的原生PET原料制造而成,每年高达300万吨的PET塑料瓶产量消耗了超过1800万吨的石油,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压力。PET再生塑料瓶的再生利用,有利于节约资源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德国是世界上实施循环经济最早、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本文就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管理体制、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等方面作简单介绍。

第一章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历史背景

一、工业高度发达而资源匮乏

德国是个工业高度发达、技术先进,而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经济要发展,技术要先行,资源要有保障,德国意识到了自身资源匮乏的弱势,除了开拓世界资源市场,获得必要资源以外,更意识到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位于世界前列,属于起步最早、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意识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废物,从中获得新的资源

或能源。在德国,“垃圾处理”意即废物得到尽可能的重新利用,德国循环经济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和进行技术革新的发动机,德国流行一句俗语:今天的垃圾就是明天的矿产(资源)。

二、强烈的环保理念

在德国,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强烈,任何生产活动、各种生活行为都以环保优先为原则。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废物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经济循环之中。德国废物管理政策的目标就是实现一种面向未来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其政策重心是环境和资源保护,且避免再污染和再破坏。

第二节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战后,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很快,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壤、空气、水的污染也日益严重。到了七十年代环境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德国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770万吨;二是河流、湖海等水域的生物急剧减少,如莱茵河原来有200多种鱼类,到70年代初仅剩下80余种;三是垃圾堆放场。到70年代末期德国有5万余个垃圾堆放场,由于管理不善,大部分的垃圾滤液对周围土壤、地下水造成了污染。

到了上个世纪中后期,德国开始认识到简单的垃圾末端处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便开始寻求新的途径,试图解决垃圾的减量和再利用问题,如关闭垃圾堆放场,建立垃圾中心处理站,进行焚烧和填埋。其后就是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如开发节约原材料的技术和重复使用包装;废弃物再循环,作为原料、燃料或肥料;通过改进废弃物收集、运输和处理的技术,来提高废弃物管理的环境无害化水平;减少有害废弃物;识别和重新处理老的填埋场。

为了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的情况,德国还设立了专门监督机构。生产企业必须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产生垃圾的企业必须向监督部门报告生产的垃圾的种类、规模和处理措施等情况。每年排放2000吨以上、具有较大危害性垃圾的生产企业,有义务事先提交垃圾处理方案。以便有关部门监督。

此外,德国各地都有提供垃圾再利用服务的公司。它们一方面向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垃圾处理系统,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垃圾回收或再利用服务。

德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很强,各公共场所、居民区都有垃圾分类箱,绝大部分民众都能自觉将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从而保证了垃圾的处理和再利用。

由于政府、企业和国民的密切合作,循环经济以发展成为德国的一个重要行业。官方统计数字表明,德国垃圾再利用行业每年要创造500亿欧元左右的价值。在德国,所有生产行业产生的垃圾被重新利用的比例平均为50%,其中一些行业如包装和玻璃生产行业甚至达到80%。德国的循环经济系统已处于成熟阶段,循环经济意识已深入人心。

第二章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与实施手段

第一节法律法规框架体系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其立法渊源可追溯到1935年颁布的《自然保护法》,但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法律则始于二战以后。二战后工业迅猛发展带来的不光是经济繁荣,同时结出了环境严重污染的恶果。

环境污染催生保护意识,保护意识通过法律形式来体现。从70年代开始,西德出台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1972年的《废弃物处置法》,1974年的《控制大气排放法》,1976年的《控制水污染排放法》,1983年的《控制燃烧污染法》……。 1986年成立德国联邦环境保护部和各州环保局,1994年把环保责任写入了《基本法》。下表所示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列表:

年代内容

1972 《废弃物处置法》

1974 《控制大气排放法》

1976 《控制水污染排放法》

1978 “蓝色天使”计划

1983 《控制燃烧污染法》

1984 《废弃物管理法》

1986 成立德国联邦环境保护部和各州环保局

1991 《避免和回收包装品条例》《包装品条例》

1994 制定《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1996 实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

1998 《包装法令》《生物废弃物条例》

1999 《垃圾法》《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

2000 《可再生能源促进法》

2001 《社区垃圾合乎环保放置及垃圾处理法令》

《废弃电池条例》《废车限制条例》

2002 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森林繁殖材料法》

《废弃木材处置条例》

2004 《可再生能源修订法》

2005.3.24 《电子电器法》

2005.5.28 《包装条例》第三修正案

2005.7.12 《电子电器法之费用条例》2005.9.1 《垃圾堆放评估条例》

2005.10.8 89.3.22《巴塞尔协定》之附件第二修正案

2005.10.27

《垃圾运送法修正案》及

《解散与清理垃圾回收支援基金会法》

2006.1.7 《包装条例》第四修正案2006.2.9 《废车条例第一修正案》

2006.7.10

依据《电子及电子器材法》第23章第1条第2、4、8、9节所规定的主管部门追究和处罚违规情况之条例

2006.7.12 《欧盟垃圾处理条例》 2006.6.14《欧洲议会、议院关于垃圾处理条例(2006)第1013号公报》

2006.7.15 《简化垃圾监控法》(2007.2.1正式生效)

到目前为止,全德国大约有8000余部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和法规,还有欧盟的400多个法规在德国也具有法律效力,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是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总的“纲领”,它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其重点在于强调生产者的责任是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负责,规定对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是避免产生、循环使用、最终处置。具体地说,首先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其次是对不能避免产生又可利用的废弃物要加以回收利用,使之回到经济循环中去;只有那些不能利用的废弃物,才被允许进行最终的无害化处置。

该法的目的是使德国垃圾管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垃圾管理应当以一种封闭的方式进行,垃圾

不应被废弃,而是进行重新利用或用来生产能量。垃圾的重复利用不再被看作一种减少垃圾的方法,而是一种节省原生原材料和保护环境、气候的积极措施。

该法的重要原则和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将垃圾管理在本国独立处理的基础上扩大到欧洲范围;

(2)以封闭的方式进行垃圾处理;

(3)垃圾只有在由于技术、生态或经济原因无法进行重复利用的情况下才可以废弃;

(4)重复利用的主要目的应当是节约自然资源和保护气候、环境;

(5)在特定情况下使物质的和能量的重复利用相等;

(6)促进私营企业参与管理(产品回收/二元化体系);

(7)使生产者通过分类收集体系或现有公共体系承担回收责任;

(8)包括废油、包装废弃物、废电池、报废汽车,及电子垃圾;

(9)建立工业社会生态变化的新模式。

在此法的框架下,德国政府根据各部门各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促进各部门各行业垃圾再利用的法规。使饮料包装、废铁、矿渣、废汽车、废旧电子商品等“变废为宝”。2000年,德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促进法》。根据该法,开发可再生能源的公司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经济补助。在这一法律的鼓励下,许多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德国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促进方案》、促进新能源技术开发的《未来投资计划》、《家庭使用可再生资源补助计划》等等。为了促进生物资源技术的开发和市场化,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再生资源发展法规》等法律法规,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规范了政府、社会、企业和国民的行为。

德国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可分为三个层次:法律、条例和指南。相关的法律有《循环经济于废物管理法》、《德国废弃物法》、《环境义务法》、《关于避免和回收利用废弃物法》等,相关的条例有《有毒废弃物以及残余废弃物的分类条例》、《包装以及包装废弃物管理条例》、《污水污泥管理条例》,相关的指南有“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技术指南”等。

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有如下主要特点:

(1)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是以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处置、再利用问题为主线制定的,同时也涉及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使用;

(2)《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是德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总的指导性法律,其他法律法规是在该法框架下制定和实施的;

(3)《循环经济于废物管理法》立法初期是指“物质封闭型的垃圾经济”,后来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制度,将循环经济原则扩展到了生产领域。

德国是个法制国家,环保法律很完善,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为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法律基础,有效地保护了环境,同时提高了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工业界和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和生态保护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良好的大气条件、水域和土地即是生活的必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德国直接或间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人不下100万(其中循环经济领域从业人员超过24万),德国的环境高新技术在全世界领先,环保产业在其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超过18%。通过运行循环经济体系,过去15年内,德国每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当量3000万吨。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2005年8月9日)公布的统计数据,

自2000年以来,德国运往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垃圾越来越少,2003年为3.66亿吨,与前一年相比下降3.9%,与2001和2000年相比达7.3%和9.9%。其中61%为建筑垃圾(2.23亿吨),39%为生活垃圾、工业垃圾(5000万吨)和矿产垃圾(4700万吨)。垃圾的再利用率在2003年达66%,到目前平板玻璃、纸张及部分电子产品几乎100%回收,金属包装品回收率达95%,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率为86%,轻型包装品和塑料为81%,电池为77%,剩下的混合垃圾,即不可回收垃圾被焚烧,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供热,废渣用来建筑和铺路。

第二节德国循环经济的实施手段

一、产品责任制

产品责任制是德国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经济政策手段之一。按照《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之规定,谁开发、生产、加工和经营的产品,谁就要承担满足循环经济目的的产品责任。为了履行产品责任,产品生产者应最大可能地在生产过程中避免产生废物,保证有利于环境的利用,确保在利用中产生的废物得到处置。

产品责任特别包括:

1)产品包括多次利用的、技术寿命长的产品开发、生产和使用,按规定无害化利用后,采取对环境有利的处置;

2)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优先采用可利用的废物或二级原材料;

3)含有有害物质的产品要有标志,以确保产品使用后产生的废物能够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利用或处置;

4)产品标志上要标有回收、再利用的可能性和义务的说明,以及抵押规定;

5)产品和产品使用后产生的废物的回收、以及以后的利用和处置;

二、双元回收系统

德国包装废弃物收集和处理的双元系统模式是循环经济实践和运行机制的典型模式。1990年9月,德国95家包装公司和工厂企业及贸易零售商联合建立了德国的双元回收系统(DSD)。DSD是一个专门负责对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的非政府组织,它接受企业的委托,组织收运者对企业的包装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分类,然后分送到相应的资源再利用厂家进行循环利用,能直接回收的则送返制造商。目前德国已拥有200多家分类车间,可对250万吨的轻包装物进行分类处理。DSD系统的建立促进了德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三、垃圾分类与“绿点”系统

混合垃圾处理成本高,污染大,利用率低。德国自1985年开始就实行垃圾分类,即根据垃圾的性质和用途(如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废旧电池、玻璃、纸质制品等),分置多个垃圾箱,再在垃圾箱上用文字和图示提醒消费者将各种不同的垃圾分别投入不同的垃圾箱中。垃圾分类有利于垃圾的处理、加工和再利用,同时降低了处理成本。

德国自1991年开始对包装进行分类,在日常生活中,大凡食品、化妆品、各种日用塑料、玻璃、纸类外包装袋上都印有一个圆圈和箭头组成的圆形图案,这就是“绿点”。有此标志的商品,表示它的包装可以回收,也就是要求消费者把它放入盛包装物的分类垃圾箱。

若制造商或经销商欲用“绿点”标志,则必须支付一定的注册使用费用,费用多少视包装材料、重量、容积而定,收取的费用作为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分类的经费。例如,每公斤玻璃的收费标准是7.6欧分,每公斤塑料包装物的收费标准是140.3欧分。收集的资金用来与废弃物回收公司合作,对废弃物进行收集和分类处理。“绿点”的实行是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进行的,因此消费者也负有一定的责任,在商品价格里也包含了一些回收费用。目前,德国大约有19,000个许可证持有者在使用“绿点”标志。

从1985年开始的垃圾分类到1991年的“绿点”系统,使得垃圾的回收利用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抵押金制度

为了提高包装品回收率,德国环境保护部制定了抵押金制度。德国包装法明确规定,如果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回收率低于72%,则必须实行强制性押金制度。自实行此制度以来,顾客在购买所有用塑料瓶和

易拉罐包装的矿泉水、啤酒、可乐、汽水等饮料时,均须支付相应的押金,1.5升以下为0.25欧分,顾客在退还空瓶时,领回押金。

押金制度不仅提高了包装品的回收率,更让消费者改变了使用一次性饮料包装的消费习惯,转向使用更有利于环保的可多次利用的包装品,于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大有裨益。

第三章德国循环经济可资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综合上述,德国循环经济已发展到一个相当成熟阶段,已成为企业和公民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乏很多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概而论之,不外乎三大方面:一是强烈的环保理念和忧患意识; 二是完善的法律制度; 三是有效的管理手段。

一、理念

德国是较早形成环保理念的国家,1972年德国政府开始注重废弃物的管理, 1991年把废弃物的处理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配套的法律体系,逐步使公民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和自觉行为。德国人明白循环经济的特点和优势是可以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程度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保的“共赢”发展; 是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相对而言,我们对高投入、高消耗,高生产、高废弃习以为常,经济的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能源为代价。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全面确定循环经济理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紧迫感。要从每个行业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在生产、生活中充分贯彻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自觉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法制

法律是德国成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经验就是,建立完善的法律系统,用不断完善的制度及其监督机制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法律框架下,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情况,制定促进各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德国循环经济的法律完整性、

严肃性,循环经济政策的多样性,灵活性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而我们也虽已建立并不断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但往往执法不力,企业和个人的法制观念仍比较淡薄,致使环境污染事件屡屡发生。对照德国经验,我们必须加大执法力度,一切按法律办事,用法律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三、管理

德国的废物管理政策目标就是要实现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其政策重心首先是资源保护,其次是尽可能有效处理废物。在废物管理方面,德国坚持预防为主、产品责任制和合作原则,着眼于避免不必要的废弃物产生。德国依靠法律对废弃物处理进行有效管理,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鼓励来自工商企业界的自愿承诺,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废弃物管理体系。

我们应当学习德国的先进管理方法,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缓解生态压力,遏制环境恶化,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此外,我们除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还要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如在税收、资金等方面,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和贷款优惠,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在项目审批、建设用地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倾斜。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 余霜1,李光2 (1.安顺学院资源管理与环境科学系,贵州安顺561000; 2.安顺学院化学与生物农学系,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循环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国外5种典型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介绍,分别为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德国“绿色能源农业模式”、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模式”、以色列“无土农业模式”,并比较每种模式的经验,进而提出对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启示。 关键词: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2)04-0183-02 Overseas modes of circular agriculture an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YU Shuang1,LI Guang2 (1.Department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China; 2.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Biology,Anshun University,Anshun561000,China) Abstract:As a sustainable and ecological path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the 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 will be the direc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This paper introduced five modes of foreign typical circular agriculture,like eco-agricultural mode about crop rotation in Sweden,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odel with low input in America,agricultural mode with green energy in Germany,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odel abou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Japan,and soilless agriculture mode in Israel,compared the experience of each mode, and then put forward its enlightenment to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al circular economy;development mode;enlightenment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但是我国农业现有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行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农业循环经济则是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原理及其基本规律为指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自然资源消耗、物质投入量、废弃物排放量,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1]。在我国农村,发展循环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经济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农村的经济模式。借鉴国外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循环农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在国外,许多国家都已开始循环农业的实践,由于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差异,采取了不同的农业循环方式进行生产,形成了一些典型的循环农业模式,不过多数都不称为循环农业模式,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协调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1.1瑞典“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 瑞典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瑞典生态农业户不断涌现。在种植业方面,瑞典提倡只能施用牲畜粪便等天然肥料,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虫剂。为使土地保持肥力和减少病虫害,要实行轮作,特别是要种植豆类作物和牧草。每4年循环一次,即第1年种小麦,第2年种豌豆,第3年种燕麦,第4年种牧草。生态农作物产量相对于普通作物要低,如生态小麦产量比普通小麦低15%~20%左右,但销售价格却高出2倍以上。在养殖业方面,瑞典提倡让牛、羊、猪、鸡在室外自由活动,使用自己生产的没有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的饲料。禽畜传染病以预防为主,一般不喂药,如果喂了药,要等3个月后才能屠宰。普通猪饲养期为6个月,而生态猪饲养期为7~11个月,生态猪出售时价格要比普通猪高1倍。如今在瑞典,有机农场的发展相当普遍,在整个欧盟中位居前列。 1.2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模式” 美国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循环农业的概念,但是循环农业理念却广泛应用于农业各个方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有机农业往往造成农作物产量的降低,实际利润减少。美国又提出可持续农业的农作制度,该制度由水土保持耕作、农牧混合和作物轮作等技术作为支撑,更多地强调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近年来,美国农业倾向于采用低投入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所谓低投入可持续农业,是指通过尽可能减少化肥、农药等外部合成品投入,强调资源的充分利用,并以法规的形式把化肥、农药等施用量控制在安全水平上,并强调维护资源的自然属性,以求获得理想经济效益[2]。目前,美国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可持续农业 收稿日期:2011-11-28 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黔科合NY字[2010]3014 号);贵州省社会科学规划2009年青年课题项目(09GHQNHQ04) 作者简介:余霜(1982-),女,博士,讲师,E-mail:ysling77@https://www.sodocs.net/doc/c62320528.html, 通讯作者:李光(1980-),男,博士,讲师,E-mail:lg20029@https://www.sodocs.net/doc/c62320528.html, 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183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继续教育90分试题

1.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 C ) A.双元回收系统模式 B.行业协会推进模式 C.双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D.单系统循环共生模式 2.下列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的概念是( B ) A.天气 B.气候 C.气温 D.水汽 3.碳关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政策,指对高能耗产品的(A )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 A.进口 B.出口 C.进出口 D.生产 4.随着技术进步和环保事业的发展,风能发电在( A )途径上将完全可以与燃煤发电竞争。 A.商业 B.工业 C.农业 D.环保事业 5.中国在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做出了延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即到2020年中

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A )年下降40%-45%的承诺。 A.2005 B.2006 C.2007 D.2008 6.当全球气温比1750年工业革命之前测定的标准气温高出2摄氏度的时候,将会引起(B )的灾难一触即发。 A.工业发展 B.生态环境 C.农业发展 D.商业发展 7.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需要建立( C )来保障其健康发展。 A.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B.资源环境产权制度 C.绿色政绩考核制度 D.碳排放考核 8.自然存在的主要温室气体包括( D) A.二氧化碳、臭氧 B.水蒸气、二氧化碳 C.氧化亚氮、甲烷 D.水蒸气、二氧化碳、臭氧 9.研究表明,人均碳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近似( C )的曲线关系。

A.倒“V”形 B.“V”形 C.倒“U”形 D.“U”形 10.( B )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11.(D )推出了一系列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所谓“绿色新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 A.老布什政府 B.克林顿政府 C.小布什政府 D.奥巴马政府 12.我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城市是( A ) A.上海 B.北京 C.杭州 D.成都 13.低碳经济理念是在( B )的背景下产生的。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何龙斌时间:2013-11-27浏览次数:39 次 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包括完善的法律体系、推广新农作模式、发展精准农业、重视技术研究与教育,以及财政支持力度大等。在总结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中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国情进行了比较,分析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经验对中国的启示,以期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农业循环经济是在农业资源投入、生产、消费及其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将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增长的经济体系,转换为“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农业循环经济已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潮流和趋势,也是21世纪的农业发展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道路,致使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势在必行。而从国际方面来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由于起步早,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上已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对中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笔者通过对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分析,结合中国农业国情,分析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经验,以期为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一、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经验 1.健全法律体系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能源、高消耗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导致资源供给的日渐短缺和环境恶化。为此,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

列措施改变这一局面,而立法是其中最重要的手段。美国通过制定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和环境法规,形成了一个严格的全方位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防治污染法规体系。1965年美国颁布了《固体废物处理法》,之后多次对其修改,并重新定名为《资源保护和回收法》,这对美国废物再循环和综合利用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污染预防法》,将“对污染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确定为美国的国策之一。2000年美国颁布了《有机农业法》,该法律的实施对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2年美国出台了《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除此之外,在促进农业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美国联邦还出台了《多重利用、持续产出法》、《森林、牧场可更新资源规划法》、《联邦土地利用和管理法》以及《濒危物种法》等,所有这些法规虽没有以循环经济命名,但都体现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和原则。 2.推广新农作模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在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并大力推广可持续农业的新农作模式。可持续农业模式由作物轮作、休闲农作、覆盖作物轮作、残茬还田免耕、农牧混合和水土保持耕作等组成,强调农业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如作物轮作中的“玉米—(大麦+牧草)—玉米”模式,即玉米连作2年,再种大麦并套播牧草,种3~4年牧草后再种玉米,这种模式有助于抑制杂草及病虫害,可改善植物养分的供给,防止土壤流失,降低水资源的污染。再比如,残茬还田免耕法主要是将小麦、大豆等作物秸秆采用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高留茬收割还田,并采用专用的6行或4行大中型免耕播种。大量试验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明显减少化肥用量,增加土壤有机质。该技术20多年来一直是美国免耕农田的主导技术,全美国有约70%的农田采用该技术。另外,覆盖作物轮作也得以在美国东部温带湿润地区试行推广。它以豆科绿肥、豆科作物、饲草作物为主,通过种植覆盖作物越冬后直接用作覆盖绿肥还田。通过试验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与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贾根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100872,北京)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第3届高层论坛》(清华大学,2010年6月15日上午)会议论文(有修改)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革命,我国应对“后危机时代”的绝大部分政府政策都存在着致命的缺陷。英国和美国在经济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对我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中国需要效仿美国19世纪保护国内市场和民族企业、排斥外国直接投资和实施内部改善等为核心的内需发展战略。为此,必须对我国过去15年奉行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彻底的批判。为了扭转依附型国家和殖民地经济的命运,我国亟需尽早做出战略规划,经过几年的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向“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大转型。目前在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实施如下措施:强制性地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国家通过直接干预统筹对外贸易,建立中国出口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卡特尔(即价格联盟);回购外资企业;大幅度减少出口退税;提高进口产品关税;撤消政府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的承诺,坚决把跨国公司或外国资本排除在自主创新支持之列。 关键词: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第三次社会经济大变革,而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该是中国“后危机时代”总体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人们仍没有跳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传统思维,我国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缺乏研究。为了对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一种深邃的历史视野,本文首先讨论了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批判。深刻认识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致命弊端是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思想前提。最后,本文提出了国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建议。 一、英国和美国崛起过程中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以外部需求、外国直接投资和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遭遇空前危机,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应对危机,但这些措施的绝大多数部分都值得商榷。首先,政府采取了两年内投资4万亿人民币等重大措施拉动内需,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却造成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为未来的城市化埋下严重的隐患,得不偿失。其次,政府重新恢复出口退税,是一种饮鸩止渴式缓和危机的做法,它将使我国更深地锁定在依附美元霸权的殖民地经济而推迟发展模式的转型。1[①]再次,今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9号)将对中国经济造成深远的恶

德国外交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 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浅析

2010年煤炭经济研究优秀论文(调研报告)我国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浅析 摘要:循环经济是研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浪费、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使得煤炭资源及相关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将煤炭和伴生物“吃干榨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 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需要考虑企业自身情况,不同的煤炭企业特征适合不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文探讨了中煤集团、同煤集团、平煤集团、兖矿集团大型国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最后针对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研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与自然生态三个大系统之间的关系与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传统的“高度开采、高度浪费、低度利用”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使得煤炭资源及相关产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经济增长模式。因此,建设煤炭循环产业经济,充分利用资源,将煤炭和伴生物“吃干榨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生态工业,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 变粗放、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为生态化、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与产品结构,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煤炭企业必须树立循环经济科学的发展观,以建立科学生态工业链为主线,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回收利用等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参考国内外研究文献,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分析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生态文明;发展评价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被置于突出地位。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时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区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印发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统筹部署了“十三五”期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规划》中将“推动循环发展”作为“以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措施。可见,循环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在人类的所有经济生产活动中,农业无疑是与自然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它是直接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利用一定的自然资源开展生产活动。人类通过农业活动,与自然界形成了最广泛最有生命活力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关系,因此农业经济循环发展的研究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循环经济概述 1.概念。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的投入量

(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同名13509)

循环经济实践模式与典型案例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国家通过法律法规、政策优惠等措施,约束或鼓励企业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对工业“三废”“吃干榨尽”;从1994 年开始推行清洁生产,现在又倡导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我国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既有技术选择问题,即依靠技术进步支撑循环经济的发展;又要采用系统思路进行整体设计,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竞争力的问题。 1. 以高效利用为核心延伸产业链。 ①以煤为基础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近年来,我国不少煤炭企业(集团) 以煤炭资源为核心,选择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洁净煤利用和转化技术的优化集成,实现能源化工的联产、洁净,形成了煤——电、煤——电——化、煤——电——热——冶、煤——电——建材等发展模式,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例如,兖矿集团提出“以煤为本,煤与非煤并重”,“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为标志”,构建煤化工、煤电铝、金融和第三产业四大非煤支柱产业。山西潞安矿业集团公司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举措。如:矿矿建洗选煤厂、改造、扩建了石圪节、五阳洗煤厂,新建了漳村矿选煤厂、漳村矿焦化厂;常村矿同步建成了洗煤厂等。资源枯竭型城市阜新在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时,重点发展第一、三产业,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格局。 ②区域热电联产工程。热电联产比热、电分产的效率高30 % ,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以采暖热负荷为主,且热负荷比较集中或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建设20 万kW 等级及以上的高效热电联产机组;在工业热负荷为主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以热力为主的背压机组;在以采暖供热需求为主,且热负荷较小的地区,先发展集中供热,待具备条件后再发展热电联产;在中小城市建设以循环流化床为主要技术的热电煤气三联供,以洁净能源作燃料的分布式热电联产和热电冷联供,将现有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石化、化工企业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热电工程。2010 年若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35 % ,需要新增热电机组3 500 万kW ,工业集中供热新增热电机组1 100 万kW ,占全国火电装机容量的20 % ,与电、热分产相比,年可节能7 000 万tce 。 ③煤化工产品多联产及高附加值利用。在煤基液体燃料生产中,利用先进的脱硫技术回收煤中的硫磺;煤气化后剩余的废渣,作为建材行业的优质原料;同时将生产过程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相结合进行热电联产,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降低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对于产品甲醇和二甲醚,它们还可以进一步裂解生产低碳烯烃,成为我国急需的乙烯原料的新来源。以煤气化为龙头,以煤化工产品多联产为纽带,通过系统集成,建设多产业共生的生态工业园区,将“肮脏”的煤炭转变为高效、清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是一项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举措。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论文 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缓解农业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并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极不协调,长江以南地区总水量多而耕地少,长江以北水资源少但耕地多,在我国的华北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严重缺水。我国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临界值的县(区)达666个,占全国县(区)总数的23.27%。我国森林资源不足,人均占有量只有0.12公顷,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6。就是这样紧缺的农业资源,由于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它们日趋减少。因此,在目前这种状况下,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满足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是不现实的,根本的出路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据统计,全国受“三废”污染的耕地约2186.7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6%。特别是乡镇企业,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导致在生产过程中未经处理就直接把“三废”排放到农田,成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最大危害。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一些农用化学物质,如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化学除草剂、作物生长剂等,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或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消亡,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化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土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问题有明显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 再利用(Reuse)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为今后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流程)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因此,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结果来考察,据此建立一个BPEIR概念模型,即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图1)。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以及系统内的消费量。如果对于一个区域系统投入加大,消费量减少,则循环总量会增大,对于系统产生的压力增加,从而会造成系统内各组分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则会带来土

最新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 发展模式

我国循环经济的箭式发展模式 刘炜[1][2]陈景新[3] [1]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2]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3] 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推广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这里深入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基础,提出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我国的循环经济箭式发展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箭式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the Rocket Mode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LIU Wei[1][2]CHEN Jing-xin[3] [1] School of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0 [2]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Langfang Hebei, 065000 [3]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gfang Department, Langfang Hebei, 065000 Abstract: Although the promotion of circular econom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China, but the situation is still austere. Here we analyse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the academic gist of developing Chinese circular economy and construct the rocket mode for developing circular economy in China. Key Word: Circular economy, Rocket form, Development mode 作者简介 刘炜(1970.10-),男,武汉理工大学在职博士研究生,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循环经济,曾主持、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先后获得2006年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参加人)、第十一届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主持人)。 注:本文发表在《生态经济》2009年第3期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措 施 摘要:农业循环经济是当前整个循环经济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是大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本文对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内涵等进行分析,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视角对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问题措施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在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而不断努力,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且我国农业经济方面的学者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也十分热烈,对农业循环经济中的内涵、模式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目的在于有效改善我国较为落后的农业产业,而在实践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农业产业的实际情况,将绿色生态农业作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在卡站研发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过程中,主要原则是要研究出适合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类型的技术,并不断探索和创新适合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新模式。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如若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工作,而是需要长时间不断克服艰难、不写努力才可达成,由于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1.1尚未全民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观念 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与生态环境实现和谐发展,是经过探索和实践发现最为优良的农业经济模式。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运行很多年,因此,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已经变得根深蒂固,因此,也制约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大量的农业资源被浪费,也不同程度的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如果想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就需要较高的农业技术,但是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仍然无法满足当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而阻滞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2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动力不足 国外推行农业循环经济较早,已经形成国家倡导、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良好氛围。但在现阶段,我国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明显没有足够的动力,虽然已经对此问题开始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但仍然存在着政府热号召,各地方冷对待的情况。一些涉农企业仍然更加注重既得利益,从而缺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 付瀚,曹馨方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230009) E-mail:xiyue61@https://www.sodocs.net/doc/c62320528.html, 摘要:在传统农业中,人们为追求农业的高产出,最大限度的向农业投入化学能和机械能,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业生产的研究表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本文简要阐述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原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我国建设的重要意义。重点探讨了国内外农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这些成熟的模式是各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借鉴。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并创新提出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思路,走“工业—农业”循环经济道路,形成大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循环经济,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在20世纪40年代,各国将现代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传统农业,其基本思想是最大限度地向农业生产投入化学能和机械能,以谋取农业的最高产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解决农业面临的困难,各国为此寻找新的出路。把循环经济的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减少农业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在农产品的产出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废弃物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再次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农业经济效益和自然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它尊重生态系统和经济活动系统的基本规律,以农业经济效益为驱动力,按照3R原则,通过优化农业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的多级循环使用和农业产业活动对环境的有害最小排放或最小侵害的一种农业生产经济模式。[1]其实质是要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农业经济活动向生态化转变。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存在着差别:传统农业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粗放生产—消费消耗—大量废弃—末端治理”所构成的单向线性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先把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大量开采出来。然后又将污染物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出来, 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农业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农业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农业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自然资源—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农业经济系统以及生产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废弃物,并且产生的废弃物可用于再生资源继续使用,最终形成资源反复循环流动利用的过程。农业循环经济旨在将农业经济活动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实现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它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社会经济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为了积极推动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合理的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首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意义和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并结合国外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针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提出了我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模式。 关键词: 循环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成为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的重要路径。然而,如何能快速顺利地发展区域循环经济是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区域循环经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多范围广,为保证区域循环经济的顺利发展和进一步推进,需要为区域制订相应的发展规范和标准,使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清晰的目标。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区域循环经济的内涵及意义 首先,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是一个舶来概念,是西方发达国家在总结了传统经济的种种弊端后提出的人类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生态型经济[1]。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被称为循环经济的3R原则。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浅谈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c62320528.html, 浅谈农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作者:王爱娜玄兆强 来源:《教育改革与实践》2013年第03期 随着畜牧业从散养向规模化畜禽养殖的发展以及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不断推进,由于没有形成农牧结合的良性机制,农牧业经营一直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流动发展模式,即:“资源-农产品-废弃物-污染浪费”,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即产品的高产出、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以及物质和能量的低利用,其实质是对农牧业采取掠夺性经营,使农牧业生产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当前发展畜牧业乃至整个高效生态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 “循环经济”是近来出现在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高频词语,是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转变(陈瑞清,2007)。在发展农牧业上引入循环经济,可以解决目前出现的污染和资源紧缺的问题。 1、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这些污染物一方面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污染皱胃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1.2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会增加环境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宝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业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2、农牧业经济的循环模式 2.1 “畜禽饲养-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绿色农产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