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苏关系

中苏关系

从中苏关系破裂一系列事件看中苏背后考量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和苏联结成同盟。当时都认为牢不可破,但是,仅仅十年不到,就对一系列事件产生严重分歧。从苏共二十大到金门炮击以及边界纠纷。这一系列事件耗尽了中苏同盟的力量,中苏关系很快走向破裂。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涉及中苏双方各自的考量,不是简单的谁对谁错,而是关系到本国的切身利益。而正是两个之间利益的不同,最终导致中苏关系的破裂。

关键词中苏关系,破裂,分歧。

中国和苏联,一个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两个均是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1”外交政策,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2。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也是在苏联的帮助下才能取得显著成果。在社会主义阵营中。中苏关系最为重要,按理来说,也应该是最为亲密的双边关系。但是在中国建国以后短短十年就走向破裂,而且在接下来的三十年的时间里毫无破镜重圆的痕迹。这说明中苏关系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以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几次偶然事件得以说清楚的。从中苏关系破裂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似乎能够窥探出些许缘由。

中苏对美观念分歧。中国主张一直对美国强硬,苏联则主张一定程度对美国缓和。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和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可以比较清晰的看出双方的分歧。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认为世界力量对比正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世界大战“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主张不同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竞争”他还认为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可能“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这就是赫鲁晓夫著名的“三和路线”。赫鲁晓夫认为随着核武器的产生使得战争的成本难以承受。新的世界大战不可能爆发。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要和平共处是可能的。而且苏联要继续把精力投入到国内的经济政策上。需要与美国缓和关系。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对中国而言,当时苏提出的对美缓和、对美合作的政策方针是难以接受的。在经济上,中国受到

1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提出的外交政策,导向社会主义阵营

21950年2月14号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30年,期满后没有在延长。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封锁和禁运;在外交上,新中国被排斥在联合国之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拒绝承认中国政府。在国家安全方面,双方刚在朝鲜战争大打出手。《朝鲜停战协定》笔墨未干,美国又参与到中国南部的越南战争,美国还支持在台湾的蒋介石政府。与台湾当局签有“共同防御条约3”,美国军舰和飞机对中国进行着频繁的入侵和军事挑衅4,对美缓和在当时是更不不可能实现的。美国支持蒋介石的台湾政府,阻挠中国的统一,中国不可能去对美缓和。除此以外,还有1958年炮击金门事件。在1958年及其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对据守福建省金门岛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惩罚性大规模炮击封锁行动。炮战由中国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国民党军队随后开始反击。金门炮战是是国共双方陆海空军迄今最后一次大较量。中国发动金门炮击一方面使想让蒋介石放弃周围附属岛屿。另一方面也是对美示强。中国在此次事件中将苏联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5。最终迫使苏联也不得不进行表态。并以苏联的核威慑抵消美国的核威慑6。这次事件虽然表面上中苏表明一致立场,但是,苏联并不情愿。而且是指责中国,认为中国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不利于苏联对外缓和的战略方针。

中苏对斯大林看法问题。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中国则对此予以否定。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秘密报告上。苏共二十大会议最后一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的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和影响。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并不是一时兴起,在背后是有着及其重要的考量的,在斯大林末期苏联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苏联人民人生活贫困,这与美国社会的安逸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严重影响苏联与美国方面的竞争。这时候必须要进行改革,苏联领导层认为改革的最大阻力就在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模式。所以这时候必须对斯大林进行批判,才能保证苏联的改革得以顺利的进行。对此中国则加以反对,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宣传斯大林的正面形象,把斯大林塑造成一个完美的社会主义领导人,与列宁比肩。斯大林去世时,在中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在中国,为外国领导人举行如此高规格的祭奠行动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不可能大

31954年美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签订的正式条约,以军事为主,后被《与台湾关系法》取代

4如1952年美国空军B-29对中国上海地区侦查,1954年,美国太平洋舰队入侵大陈岛附近一带海域。

51958年8月三号《中苏联合公报》让美国误以为金门炮击是中苏协商一致的结果

61958年9月7日赫鲁晓夫在写给美国总统的信中表示给北京提供核保护伞

规模的批判斯大林。而且批判斯大林会严重的挫伤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向往。所以中国必须反对苏联批判斯大林。

中苏主权问题。苏联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总是希望各社会主义国家服从美苏争霸的大局考量。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他国的利益,必要时也可以牺牲中国利益。对此中国则无法去接受。在1958年“长波电台”和“联合战舰”事件可以看出。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赫鲁晓夫希望在海南岛建设。与此同时,中方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随着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长波电台。,希望获得苏联帮助。表明上看上去双方都有这方面的愿景。但是在建造方面双方却有分歧,苏联设想电台由中苏合办,双方共同使用。中方则设想由中国独立承担,所有权属于是中国。苏联在争得中国同意后使用。,“共同舰队”的问题。:当时苏联没有一种导弹能够从苏联打到美国的东海岸,军方提出一个设想,搞一个联合舰队,通过中国沿海可以随时进出太平洋,就可以对美国实现有效的导弹打击。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中国对此强烈反对,重申了不搞“共同舰队”的立场,并宣布撤回请苏联提供海军援助的要求。他指责苏联想要控制权。站在中国这方面,反对显然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两个要求都涉及到了中国的主权问题。在主权问题上显然没有丝毫的退让空间。那么,为什么苏联明知道中国必定会反对,还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这背后肯定蕴藏这苏联的战略考量。时正值冷战时期,苏联在美苏争霸的态势中处于劣势。美国的导弹可以打到苏联,苏联却没有这种能力。借助中国,缩短距离就可以实现。建立长波电台和建立联合舰队可以对美国实现一定的威慑,这不由不值得苏联去进行冒险。苏联领导人在台湾问题上也是反对中国的。1955年,苏联在联合国提出一项议案,呼吁“不论何方,都在台湾周围地区避免敌对行动”。这实际上是限制了中国在其主权范围内采取军事行动的自主权。赫鲁晓夫甚至强烈暗示中国可以考虑暂时让台湾独立。这些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国政府的拒绝。在经济上亦然,在两国货币的比值问题上,苏联将卢布比值定得很高,将人民币比值压得较低7。苏联就在合营公司方面,名为联合创办,实际上由苏联控制。苏联方面甚至企图把四个合营公司变为独立于中国主权之外

7苏联利益中国急需得到苏联的物资和技术,把卢布提升了30%,《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1卢布兑换9500元人民币。

的经济实体。毫无疑问,苏联想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一定程度上控制中国,以实现苏联的对抗美国的战略目的。而中国显然无法接受苏联的这种行径。

中苏对印度观念问题。苏联为了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希望拉拢印度。但是,中印存在领土争议,不可能支持印度。1959年, 中印边境冲突事件,。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进入中国朗久事件发生后,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轰动。随后,印度总理尼赫鲁就中印边界问题连续发表谈话,称这是一个明白的侵略事件。声称中国侵略印度,由此掀起了一股反华浪潮。苏联通过塔斯社发表声明,就此事件表态。在声明中,苏联方面毫不隐晦地对中方进行了指责,指责其在冲突中造成印方的人员伤亡。苏联之所以偏袒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印度呢主要是基于以下考量。第一,苏联希望和美国缓和关系,集中发展国内经济建设1959年9月9日,苏联政府宣布赫鲁晓夫准备出访美国,并将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8展开会谈。此时的苏联,由于长期与美国展开对抗性竞赛,国内经济消耗严重,与美国产生了相当的差距。因此,赫鲁晓夫想通过缓和国际关系,来集中精力进行国内建设。但是中印边界冲突就在此时发生了,苏联方面不想破坏来之不易的美苏和谈。第二,拉拢印度加入苏联阵营。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逐渐意识到印度在东西方冷战全局中的重要意义,美国肯尼迪政府认为通过大规模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可以使印度放弃中立主义政策,成为西方冷战体系中的重要力量。苏联方面也通过各种途径拉拢印度,想印度援助了大量的工业设备。希望印度能够导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设计领土问题,中国显然没有任何让步的空间。西藏是中国的边界地区。必须要确保边界稳定。

中苏社会主义道路问题。中苏社会主义道路分歧,实际上也就是中苏的领导权问题。在“人民公社”和“大跃进”问题和“波匈事件9”以及“中苏论战”可以看出。“大跃进”和人们公社在苏联看来显然违背社会主义的做法。大跃进背后的“赶英超美”也引起苏联的警惕,怀疑实际上是“赶美超苏”。中国要争夺社会主义的领导权。人民公社也是对苏联的道路的一种否定。苏联一直认为只有集体农庄这一条路径。人民公社是有所违背的。1950年代中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成为亚洲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中

8美苏领导人在戴维营举行会谈。签订“戴维营协议”。

9波兰,匈牙利群众走上街头抗压,在波兰和平解决,在匈牙利,,演变成动乱,苏联坦克开入布达佩斯得以结束。

国奠定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工业基础,“波匈事件”在中国的帮助下得以和平解决都大大提高了中共和毛泽东本人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毛泽东已经开始从领导者的角度来考虑这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问题了。1957年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与与1950年访问苏联的情形完全不同,这一次,毛泽东在莫斯科出尽了风头:在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大会上,只有当毛泽东讲话时,全场才起立鼓掌表示敬意。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期间,所有发言者都是站在讲台上按照本党中央通过的讲稿作报告,只有毛泽东是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席发表讲话。在会下,毛泽东俨然莫斯科半个主人,游说于东欧各党领导人之间,努力化解他们与苏共的矛盾,并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国家要“以苏联为首”。如果说过去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不可替代的当然领导者,那么在1957年11月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的言谈举止充分反映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中共已经可以同苏共平起平坐了,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将联手领导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前进。苏联对于这些不能不加以重视。中国抢苏联的风头,妄图与苏联平起平坐是苏联无法接受的。此外,中国插手“波匈事件”把手伸到了欧洲地区,这显然也是触及了苏联的底线。干涉苏联的政策,插手苏联的卫星国无异与向苏联发起挑战。此外,人民公社这种形式,苏联也是不允许,社会主义只有苏联一种道路,不能有其他道路。苏联深怕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加以学习。所以必须要加以遏制。

中苏边界问题。中国与苏联有着极其漫长的边界线,很多边界由于历史问题还是没有能够妥善解决,造成边界紧张也就理所当然。中苏第一次边界事件是1960年7月发生在新疆的纠纷。苏联边防军在博孜格尔山口追打中国牧民,造成流血事件。事后苏方解释为中国牧民故意侵入苏联领土,并且不顾苏联边防军人的劝告,拒绝返回新疆。中国对此进行了言辞激烈的反击。1962年4月,在中苏西段边界,特别是新疆的伊犁、塔城地区又发生更大规模的中国边民越境到苏联的事件。关于这一事件,中苏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相互攻击,观点截然对立,都欲将责任推到对方身上。随后,中国公开提出中苏边界问题,力图揭开历史的疮疤,清算一些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双方也曾就此进行谈判,但是双方都不妥协,毫无成效。

中国与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习惯于以对待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形来对待中国。但是,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与欧洲那些社会主义国家存在

根本性差距。这就注定了苏联的那一套做法在中国必然会遭受挫折。中国对于这种种干涉也必然反击。中国不需要靠苏联提供保护。不可能想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那样屈服于苏联。中国有一定抵制苏联的能力。而对于苏联而言,作为社会主义的领导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稳固东方阵营,尤其是要保持自己在社会主义阵营龙头地位。必须要打击不同于苏联的想法,不允许有国家取代苏联的位置。必须要打压中国。在美苏对峙的背景下,要求中国服从这一大的国际背景是必然的。中苏关系本身就难以为继,再加上中苏历史问题、观念问题、地缘政治问题等诸多问题。更加不可能维持。在新中国成立时,很多问题被掩盖,但是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中苏关系破裂也就在所难免。中苏关系破裂后,在整个苏联存在的后30年,这些问题并不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得到解决。所以,自破裂后,也再无修复的可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