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异常红细胞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大幼稚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临床意义:

严重增生性贫血,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椭圆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超过15%;增多:高于25-50%对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它贫血也有不同程度增多。

靶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地中海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镰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4%,增多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乙醇中毒。

棘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皱缩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可见于急性铅中毒、尿毒症等,也可见于血片干燥太慢。

锯齿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裂片细胞

临床意义:

指红细胞碎片,主要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临床意义: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

临床意义:

中心淡染区不见,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能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为一种未成熟的红细胞,主要见于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点彩红细胞

临床意义:

铅、铋、汞中毒。

卡波环

临床意义:

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豪周氏小体

临床意义:

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外周血片中不见,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缗钱状红细胞

临床意义: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异常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7%,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见于类白血病、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核右移

临床意义:

指外周血中不仅中性分叶核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5叶(正常3叶)。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代谢药物后。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细胞大小不均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大面积烧伤

中毒颗粒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等

空泡变性

临床意义:

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各种重金属中毒或药物中毒等

都勒氏小体

临床意义:

为细胞严重毒性表现。

核棘突

临床意义:

可能与中毒、癌转移、严重放射损伤有关。

3.淋巴细胞

异型淋巴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出现三种异型淋巴细胞即空泡型、不规则型和幼稚型。疟疾、过敏性疾病、淋巴结炎亦可出现。

(三)骨髓细胞检查

1、骨髓取材

(1)骨髓穿刺部位:一般取胸骨、棘突、髂骨前嵴或后嵴等部位。两岁以内小儿主张用胫骨穿刺。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骨穿可有不同的增生程度,以胸骨最好,棘突次之,髂骨最差。故必要时应多部位取材,以便全面了解骨髓情况。

(2)吸取骨髓液:一般不超过0.2ml,否则易稀释。

(3)骨髓取材满意的几项指标:抽吸骨髓时,患者有特殊酸痛感,骨髓液中应含有骨髓小粒。显微镜下观察涂片,可发现骨髓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网状细胞、组织嗜碱细胞、幼稚红细胞、幼稚粒细胞。

2、涂片检查

涂片制备:要求涂片均匀,有头、体、尾三部分,血膜面积约1.5cm×3cm,厚度以透过血膜可看清字迹为限。选择骨髓小粒部分制作涂片,骨髓液量不宜过多。此外,因为骨髓液中纤维蛋白含量高,凝固较快,所以涂片过程要快。

3、骨髓增生程度判断

国内一般分为5级,判断标准如下:增生极度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l:1,见于白血病、红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l0:1,见于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20:l,见于正常骨髓和某些贫血。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50:1,见于造血功能低下时。增生严重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约为300:1,见于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4、粒、红比值

将粒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成熟阶段的总和与红细胞系统从原始到晚幼红细胞总和相比,称为粒、红比值。参考值:成人为2~4:l。粒红比值增高见于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生成受抑制等。降低见于粒细胞生成受抑制,如粒细胞缺乏症或红细胞系统增生,如急性溶血或失血、缺铁性贫血等。

5、巨核细胞计数

巨核细胞参考值:7-35个。分类:原巨核细胞0;幼巨核细胞0-5%;颗粒型巨核细胞10%-27%;产板型巨核细胞44%-60%;裸核型巨核细胞8%-30%。幼稚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急性型。颗粒型巨核细胞比例增加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慢性型。

(四)血细胞的分化

1、红细胞系统: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2、粒细胞系统: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粒细胞、分叶粒细胞。

3、淋巴细胞系统:原始淋巴细胞、幼稚淋巴细胞、成熟淋巴细胞。

4、单核细胞系统:原始单核细胞、幼稚单核细胞、成熟单核细胞。

5、巨核细胞系统:原始巨核细胞、幼巨核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产板型巨核细胞、裸核细胞。

6、浆细胞系统:原浆细胞、幼浆细胞、成熟浆细胞。

(五)急性白血病的分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L1型:以小细胞为主;(2)L2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均;(3)L3: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2、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1)M1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2)M2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3)M3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M4型: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5)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6)M6型:急性红白血病;(7)M7型:巨核细胞白血病。

(六)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临床意义:

用于白血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除原粒细胞外其后各阶段细胞均呈阳性反应;急单白血病时,多呈弱阳性;淋巴细胞系、巨核细胞系、红细胞系均为阴性。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参考值:阳性率<50%,积分<100;

临床意义:

增高:类白血病反应、细菌性感染、再障、真红、妊娠等;降低:急、慢粒、红白血病。α-醋酸萘酚酯酶染色(α-NAE)

临床意义:

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前者为强阳性或阳性反应,后者部分呈弱阳性或阳性反应。急淋、红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中部分细胞可为阳性。

α-醋酸萘酚酯酶加氟化钠抑制试验

临床意义:

用于白血病鉴别。急单、急性粒-单白血病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受明显抑制,一般下降5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原始细胞为弱阳性不受抑制。

铁粒染色

参考值:细胞外铁:+~2+;铁粒幼细胞:19-44%;

临床意义:

增多:铁粒幼细胞性贫血、非缺铁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减少:缺铁性贫血。

糖原染色(PAS)

临床意义:

正常时早幼粒以后阶段粒细胞和幼单核细胞可为弱阳性;病理下急慢淋、红白血病、高雪氏细胞病的原始细胞呈阳性;缺铁贫、海洋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幼红细胞可为阳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幼红细胞为阴性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标准操作程序 一.目的:指导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 二.该SOP变动程序:本操作程序的改变,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下述人员批准:专业负责人、科主任。 三.具体内容 (一)原理:将血液制成细胞分布均匀的薄膜涂片,用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料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油镜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数量变化,对血液系统及某些感染疾病有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等意义。 (二)标本要求: 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2.推好的血膜应在空气中晃动,以促使其快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三)试剂准备:瑞氏—吉姆萨复合染液。 (四)仪器、器材要求:显微镜、洁净载玻片。 (五)操作具体步骤: 1.染色:平置玻片于染色架上,滴加染色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约1min后,滴加 缓冲液5~10滴,轻轻摇动玻片或对准血片吹气,与染液充分混合,10~20min后用水冲去染液待干。 2.选择涂片细胞分布厚薄适宜、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观察各类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变 化。 (六)结果判断 1.红细胞:正常形态呈双凹圆盘状、无核、平均直径7.2μm,染粉红色,外周血中无有核红细胞、异常形态红细胞量小于1%。 2.白细胞:正常外周血中白细胞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无幼稚细胞。 3.血小板:正常形态呈椭圆形及不规则形,无核、胞质中有嗜苯胺蓝颗粒,直径约2~4μm,多为2μm左右,呈单个或成堆分布。 (七)干扰因素 1.涂片要新鲜,涂片自然晾干后立即进行染色,如特殊情况下,一般不超过一周,否则,细胞蛋白质变性,使染色偏碱。 2.染色时间长短除与气温有关外,也与细胞增生情况、各批染液的性能有关,故要求将染色中的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待颗粒清楚、核浆分明,着色满意后才终止染色,冲洗晾干待检。 3.染色过深得涂片可用瑞氏染液滴加于涂片上,马上冲洗;染色过浅可重染,先加缓冲液再加染色液,混合后复染到需要的深度。 (八)临床意义 (一)红细胞分布异常 1.红细胞分布异常:红细胞呈缗钱状分布,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红细胞聚集成堆见于冷凝集素血症。 2.红细胞大小及染色异常 a.低色素性小红细胞增多:见于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 b.正色素性或高色素性大红细胞增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抗核酸代谢药物等影响。 3.异性红细胞 a.球形红细胞增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常大于25%)、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血细胞形态特征和常见血液病的血液学特征 第一节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一、血细胞的生成: (一)红细胞系统(红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红系祖细胞 原红早幼红中幼红晚幼红网织红红细胞 分裂次数 1次 1次 2次无 故一个原红可生成16个红细胞。 (二)粒细胞系统(粒系) 多能干细胞髓系干细胞粒单系祖细胞粒系祖细胞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三种)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分裂次数 1次 1次 2-3次无 故一个原粒可生成16个以上成熟粒细胞。 (三)单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成为组织细胞---------抗原刺激成为巨噬细胞。 (四)淋巴浆细胞系统 全能干细胞淋系干细胞淋系祖细胞(B)原始淋巴(B)幼稚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原始浆细胞幼稚浆细胞浆细胞 (五)巨核细胞系统 多能干细胞---------------产板巨------裸核、血小板 二、各期细胞正常形态学特征 【红细胞系统】 (一)各期红细胞的形态特点 1.原始红细胞(pronormoblast): 胞体:直径15~20μm、圆形或椭圆型,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 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红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大小不一,染浅蓝色。 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有油画蓝感,在核周围常形成淡蓝区。 2. 早幼红细胞(eary normoblast) 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椭圆型。 胞核:圆形或椭圆型,占细胞2/3以上,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小块,较原红细胞粗糙,核仁模糊或消失。 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蓝区。

【整理】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主讲: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天林 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 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 三.形态学与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 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染色 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内/巨幼)红/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 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 一.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产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 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 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2014-10-06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

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 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 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 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 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 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 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 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从而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等现象,以至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 1、异常结果提示未引起重视 例4,患者,女,40岁,因干咳而住甲院,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1×10^9/L,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MCR 0.19,异常提示F2,未查血片。后患者转外院住院,多次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高,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先后支付医疗费用较多,认为甲院延误了诊断,要求赔偿。 例5,患者,女,38岁,脑外科术前查血常规,血液分析仪RBC 4.25×1012/L,PLT 58×109/L 。异常提示为PLT直方图DW,医生不给做手术,转内科进一步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正常粒细胞系统形态? 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圆或类椭圆形,居中或略偏位,核染色质呈细砂粒状,均匀、平坦如一层薄砂,无浓集。核膜薄较模糊,染成淡红色。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染成淡蓝或深蓝似天蓝色,透明绕于核周,无颗粒。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但后期有时也可呈阳性反应。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较原粒细胞大,圆或椭圆形。胞核大,圆或类椭圆形,位于中央或偏位。核染色质呈粗粒状,较原粒粗,开始聚集。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大小、形态和多少不一的紫红色非特异的天青胺蓝颗粒,分布不均。过氧化物酶染色阳性。 3、中幼粒细胞: (1、)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染色质聚集呈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淡红色,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常伴有少数非特异性颗粒。 (2)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橘红色的特异性的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 (1、)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呈肾形、马蹄形、半月形,但其核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核仁消失。胞浆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核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其颗粒粗大呈橘红色,大小一致,但有时见到深褐色或紫棕色颗粒。 (3、)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 (1、)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粗细均匀,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也可见核呈“S”形、“U”形或“E”形,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2、)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 (1、)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圆形。胞核分叶状,叶与叶之间有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者虽未断开,但有粗而明显的切痕。核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染深紫红色。胞质丰富,染淡红色,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 (2、)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橘红色嗜酸性颗粒。 (3、)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2μm。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常融合呈堆集状。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以致核的形态看不清,有时很难确定为哪一个阶段细胞。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可见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从而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等现象,以至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普遍关注。 1、异常结果提示未引起重视例4,患者,女,40岁,因干咳而住甲院,血常规检查提示WBC 11×109/L,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MCR 0.19,异常提示F2,未查血片。后患者转外院住院,多次查血常规,嗜酸粒细胞高,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先后支付医疗费用较多,认为甲院延误了诊断,要求赔偿。例5,患者,女,38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医院血液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明婷谷小林陆红 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 ○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 ○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 验及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 五.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染色与检查要求: ( 一 ) 采样、制片及染色,三道工序至关重要,是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成败关键。要得到合格的涂片标本,做好上述工序,应注意以下要求: 1. 采样、制片: (1) 玻片要求:国内 1.0mm × 26mm × 76mm ± 0.5 ,美国 NCCLS 规定 1.0mm × 25mm × 75mm ±0.5 ,要严格清洁,接近中性 . (2) 推片:选择优质推片,推片两端边缘整齐、平滑。也可选用有机玻璃,其大小、厚度与坡片相同,两端之边缘应加工光滑,以利推片用。 (3) 采外周血(样),擦去第一滴血,迅速采血,量适中,如绿豆粒大小,具有一定推片技术,推片倾斜 45 °±,推成血膜长度 25mm ~ 35mm ,宽度 18 ~ 20mm ,血膜四周留有空隙区,血膜终尾离玻片终端至少 10mm ,血膜均匀,薄如蝉翼,尾端形如弧状,迅速扇(摇)干,血膜具有头、体、尾不同厚薄区域。此外,涂片时,还要考虑患者的血液状态,如贫血程度、血液粘稠度、 WBC 或有核细胞多少等因素,调整推片技巧。 (4) 如若采用静脉血推片,用 K 3 -EDTA 或肝素抗凝,推制血片应尽早进行(最迟在 1 ~ 2 小时内)。 (二)染色:是识别细胞形态的重要标记工序: 常规瑞氏 - 姬姆萨染色要点: 1 .要得到满意、漂亮的血细胞染色标本,新鲜涂片迅速染色是很重要的。 2 .染色液配制要合格; 3 .涂片切勿用甲醛固定,否则不着色;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报告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技巧 卫生部北京医院血液科郑天林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谷小林陆红 一.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是临床血液病诊断与治疗及临床医学检验学的基础工作。 ●血细胞形态学适用于临床血液病诊断快速简捷的要求。 ●近年来由于血细胞学及超微结构、免疫学、细胞遗传学、融合基因、造血干细胞及其细胞因子、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系细胞发生及其疾病表现,细胞增殖动力学与细胞凋亡以及骨髓组织病理学应用,推动了血液的临床与实验室的新知识迅猛发展。 ●当前血液病不能单凭临床与形态学作出诊断,必须以临床和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将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血液学中,构成现代临床血液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弥补形态学的经验性与主观性带来负面缺陷,才能提高血液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进入90 年代以来,国内外采用多学科联合技术综合诊断技术与方案: ○FAB-AL (1976 )、NCL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对FAB-AL 分型的补充(1995 )、AL-MIC 分(类)型,MIC 及MICM 分型(1985-1990 ); ○FAB-CL 分型(1989 )、中国CL 分型(1997 ); ○FAB-MDS 分型(1982 )、MIC 协作组对FAB-MDS 分型提出补充建议(1987 ); ○WHO 对造血系统及髓系恶性疾病和淋巴系恶性肿瘤WHO 分类(2000 ); ●血细胞形态学诊断技术正在进入显微图象软件时期: ○创造出许多多功能软件,如血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染色、血液病诊断与鉴别诊断、CL 诊断与治疗及教学系统多媒体软件等。 ○将显微镜与微机相连,应用储存、分类、检索软件,编辑、打印诊断报告,并可附多幅细胞图象。 二.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作为临床血液病基础诊断: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1.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1)肉眼观察:涂片面膜大小、厚薄是否适中,染色好坏。(2)低倍镜观察全貌: ①涂片及染色好坏; ②了解白细胞数(可大体校对WBC直接计数是否正确); ③了解白细胞大致分布及其各阶段大致比例,特别要注意由于涂片过力,把WBC及成熟粒细胞大多推于片尾部位,造成分类比值误差。片尾有无异常细胞。 ④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细胞镜检区域。 (3)油镜观察:进行WBC分类计数,观察细胞形态、比例、有无巨大或异常细胞。 ①血涂片对WBC总数准确性估计:从低倍及油镜中估计WBC数及其分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般区分WBC数几个等级(油镜视野中WBC密度、分散无重叠)。参见WBC形态诊断技巧节段。 ②白细胞分类计数:血中主要两大比例的中性成熟粒细胞与淋巴细胞及其他小比例细胞是否属正常范围及形态有 无异常。

③注意片尾端有无巨大或出现不成熟或异常细胞(如中晚幼粒、中晚幼红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吞噬细胞、肿瘤细胞等)。 ④红细胞形态(群体、个体)、排列(重叠、缗钱状)。 ⑤血小板数量、形态及聚集性。⑥寄生虫。 ●注意事项 1.血膜呈舌状,头、体、尾分明 2.空气中晃动,尽快干燥;37℃恒温箱中促干 3.涂片的厚薄、长度与血滴大小(10~20μl)与血片质量4.1h内染色或在1h内甲醇固定 5.正确清洁玻片 6.抗凝血或毛细血管血涂片;EDTA能阻止PLT聚集 7.抗凝血液4h内涂片,先在低倍镜下浏览全片,了解染色好坏和细胞分布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细胞。选择涂片体尾交界处染色良好的区域,在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按其形态特征进行分类计数。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百分数。 8.分类时应从血膜体尾交界处边缘向中央依次上下呈城垛 状迂回移动,计数使不能重复和遗漏。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主讲: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天林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 /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形态学及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检查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三.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 - 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 - 姬姆萨混合染色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涂片染色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 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内 /巨幼)红 / 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学基本概念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 , 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错误倾向。 (二)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1.光镜细胞形态学;细胞形态学的基本内容和常用的检查方法,广泛用于临床方法。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关键字】检验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存在问题与临床实践 2014-10-06 济南百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血常规检验的主要内容,也是医学检验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近年来,随着血液分析仪的普及,忽视血常规检验中的形态学观察,以致造成漏检、漏诊及误诊的现象常常发生,已引起临床医生、检验人员及患者家属的高度重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较多,应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不断提高。 一、专业知识面窄造成漏检与对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涉及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它异常细胞形态学的知识和丰富经验。临床工作中常由于形态学知识面窄而造成漏检,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例1,男、8岁,主因经常鼻衄、皮肤紫癜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8×10^12/L,HBG 105g/L,WBC 4×10^9/L,PLT 84×10^9/L,按血细胞减少症治疗不见好转而转乙院。血常规结果与甲院近似,血象中粒细胞胞质中多见Dhle小体,并伴有巨大血小板。其母血象与患者近似。结合临床诊为May-Hegglin畸形。家属认为甲院检验人员工作不认真,要追查其责任,后经耐心解释,家属不再追究。 例2,患者,男,80岁,因发热查血常规,甲院化验报告,RBC 3.5×10^12/L,WBC 20.3×10^9/L,W-SCR 0.26 ,W-LCR 0.74(两分群),未提示形态学异常,PLT 160×10^9/L。转乙院W-SCR 0.74 , W-MCR 0.07 ,W-LCR 0.19(三分群)。查血象多为带空泡的绒毛淋巴细胞,骨髓及血涂片证实为伴绒毛淋巴细胞的脾淋巴瘤,家属拟起诉甲院延误诊断,由于本病非常少见,经解释,家属理解。 对策:①普及血细胞形态学知识,不断提高检验人员业务水平。②从事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人员上岗前应接受正规培训。③建立形态学检验人员评价认可制度。④加强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工作,对多次不达标实验室应提出警告。 二、染色技术不正规发生漏诊与对策 有些基层实验室使用快速染色法,这种染色法操作迅速,但不适合鉴别细胞结构。 例3,女,4岁,主因皮肤出现小脓泡、肝、脾肿大而求诊。甲院查血常规RBC 3.1×10^12/L,HBG 93g/L,WBC 3.8×10^9/L,血涂片快速染色后白细胞分类为N 0.63,L 0.36,M 0.01,未报形态学异常。转到乙院后查血象,中性粒细胞胞质中有粗大紫灰色颗粒,淋巴细胞胞质中看来到1~2个粗大紫红色颗粒。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家属对早日确诊非常满意。 对策:①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Romanowsky染色法,也可使用Wright、Giemsa或Wright-Giemsa混合染色法。②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③采用快速染色法的单位应定期更换分染试剂,以免影响染色质量。 三、仪器法引发的医疗纠纷与对策

最新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精品版

2020年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精品版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及诊断技巧 主讲:卫生部北京医院 郑天林 录制:卫星卫生科技教育网 监制:卫生部科教司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二.血细胞染色法 (一)细胞染色机理 (二)瑞氏染色 (三)姬姆萨染色 (四)瑞氏-姬姆萨染色液鉴定 (五)瑞氏-姬姆萨混合染色 三.形态学与血液检查与自身特性 (一)血常规 (二)白细胞分类 (三)骨髓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及分类 (四)血细胞涂片特性 四.血细胞形态学采样、制片与检查程序 (一)采样、制片、染色工序至关重要 (二)染色 五.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技巧 (一)WBC形态学 (二)红细胞形态学

(三)出现有核(内/巨幼)红/幼粒细胞意义 (四)血小板巨核细胞 六.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步骤、注意事项及检查报告书写内容 (一)注意事项 (二)外周血涂片检查步骤 (三)外周血涂片报告内容 一、概述 (一).血细胞形态学基本概念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方法 (三)血液学及血细胞形态学临床应用 (四)临床/形态学诊断与血液学检验及专业人员素质问题 一.概述 血细胞形态学是血液病基础诊断与血液学检验的重要项目 ●正常人的血液及造血器官中,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一定的正常范围,不同血细胞及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定形态结构特点。 ●观察血细胞形态和数量及其比例的变化来研究造血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是血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诊断造血系统疾病最基本、被临床普遍应用的最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 ●在造血系统疾病发生造血功能紊乱,引起血细胞形态学的量和质的改变。在临床各科某些原发性疾病患者出现继发性血液学形态学的病理改变,籍以了解患者机体状况如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药物)等反应。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为临产提供诊断依据,应备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检查初步诊断的病历 摘要,才能进行形态学检查。必要时还要做骨髓活检(切片、活检材料滚片、活检穿刺针残液图片)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表型等检查的必备程序。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应包括外周血和骨髓两部分组成,必须平行进行检查。外周血细胞改变往 往反映骨髓病变的重要信息,有利于诊断。 ●疑似血液病和血液学检查异常情况不能只依赖使用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而废弃镜下血涂片细 胞形态学检查的错误倾向。

2009年~2013年全国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小结

2009年~2013年全国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小结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3年间全国卫生部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结果及错报比例,提高检验人员辩识细胞形态的能力。方法对卫生部临检中心5年间发放的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图片共150幅彩图进行辨认,待结果回报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年15次共150幅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中,错报共17幅,错报率为11.3%,其中以2010年~2011年错报率最高为16.7%。结论通过开展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对质评结果进行反馈,分析错报原因,一方面开拓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视野,丰富其知识,另一方面促进检验人员相互学习,提高其实验室对形态学的重视。 标签: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错报原因 血细胞形态检查是每位检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血液病的鉴别诊断极其重要,如何提高检验人员对细胞的辩识能力已成为每个实验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部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活动从1999年开始至今已有15年,该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了解实验室对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水平及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对质评结果反馈,分析错报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检验人员对各类细胞的认识,促进检验人员的学习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卫生部临检中心发放的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图片,5年间共150幅彩图。 1.2方法实验室2位技术人员对彩图认真辩识,统一结果后进行上报。结果以相应的编码表示,以网上报告方式,待结果回报后,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5年15次共150幅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中,错报共17幅,错报率为11.3%,符合率为88.7%,其中以2010年~2011年错报率最高为16.7%。见表1,表2。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不同于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生化学,通常临床免疫学及临床生化学通过统一发放液体或干粉质控品在实验室相应仪器进行测量,各实验室检查结果经过汇总后得出较客观的室间质评结果。目前卫生部血细胞形态学室间质评通过发放质评图,各实验室检验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对质评图的辩识上报对应编码,待卫生部临检中心对各实验室回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后,向各实验室反馈该实验室质评结果以及参考结果,并用两者结果是否一致表示。通过开展血细胞形态室间质评,各实验室通过对质评结果反馈,分析错报原因,一方面开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一)异常红细胞 1.红细胞大小异常 小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如缺铁性贫血、海洋性贫血。 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增多: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巨大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性巨大幼稚红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不等 临床意义: 严重增生性贫血,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最明显。 2.红细胞形态异常 球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椭圆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人不超过15%;增多:高于25-50%对遗传性椭圆细胞增多症有诊断价值;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其它贫血也有不同程度增多。 靶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地中海性贫血、严重的缺铁性贫血、血红蛋白病、肝病、脾切除后及阻塞性黄疸。镰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遗传性镰形红细胞增多症。 口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4%,增多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乙醇中毒。 棘形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可高达70-80%),严重肝病或制片不当。 皱缩红细胞 临床意义: 可见于急性铅中毒、尿毒症等,也可见于血片干燥太慢。 锯齿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主要见于尿毒症、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裂片细胞 临床意义: 指红细胞碎片,主要见于DIC、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心源性溶血性贫血、化学中毒、肾功能不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染色异常 着色过浅 临床意义: 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血红蛋白病。 着色过深 临床意义: 中心淡染区不见,多见于先天性溶血性能贫血及大细胞性贫血。 嗜多色性红细胞 临床意义: 为一种未成熟的红细胞,主要见于增生性贫血。 4.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点彩红细胞 临床意义: 铅、铋、汞中毒。 卡波环 临床意义: 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铅中毒等。 豪周氏小体 临床意义: 见于增生性贫血、脾切除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有核红细胞 临床意义: 正常外周血片中不见,可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慢性白血病、红白血病、髓外造血及严重缺氧等。 缗钱状红细胞 临床意义:见于多发性骨髓瘤。 (二)异常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核左移 临床意义: 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增多>7%,常见于感染。如晚幼粒、中幼粒等细胞增多见于类白血病、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高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常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如伤寒、伴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败血症等。 核右移 临床意义: 指外周血中不仅中性分叶核细胞增多,且分叶过多,常见4-5叶(正常3叶)。为造血功能衰退或造血物质缺乏的表现。常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代谢药物后。 2.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细胞大小不均 临床意义:

血细胞形态图片

低倍镜,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图一) 40倍,可见各阶段幼稚粒、有核红,粒系有核 左移,有的中性中幼粒有核浆发育不平衡;幼红细胞体积偏小,偏蓝 (图二) 100倍,幼红细胞胞体偏小,胞浆偏碱 外周血,成熟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浅染去扩大 (图三) (图四) 低倍镜,增生活跃,细胞胞体偏大 (图五) 低倍镜,增生活跃,细胞胞体偏大 (图五) 40倍,可见各阶段巨幼红细胞 (图六 )

高倍镜,杆状核巨型变(图七) 中巨幼红(图八) 大红细胞及H-J小体(100倍)(图九) 过分叶核粒细胞(图十) 低倍镜,增生明显活跃(图十一) 高倍镜,红系明显增生,中晚幼红为主, 成熟红细胞多嗜性(图十二)

低倍镜:成人CAA,髂骨:增生减低,高倍镜骨髓小粒:组织嗜碱细胞, 油滴较多,小粒空虚,细胞面积约20%浆细胞,网状细胞 (图十三) (图十四) 儿童(CAA)髂骨涂片,增生活跃(-)粒系晚幼一下阶段为主,炭核红,巨核巨核少见(图十五) 少(40倍)(图十六) 儿童SAA(胸骨)(图十七) 破骨细胞(图十八)

(图十九) (图二十) 核间桥(细胞内)(图二十一) 三核红(图二十二) 假性Pelge-Huet畸形(图二十三) 环形核(图二十四)

免疫酶标(图二十五) 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图二十六) 增生极度活跃 CML (图二十七) BM:以中心中晚幼粒为主,嗜酸, 嗜碱粒易见(图二十八) CML(PB) (图二十九) PV 增生活跃(图三十)

成熟红细胞堆积排列 (图三十一) 外周血可见泪滴红(图三十二) ET 外周血,血小板大片状分布 (图三十三) ET 骨髓 成熟产板巨核,(图三十四) 幼稚浆细胞细胞形态 (图三十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