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基本概念:

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

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差异。

③“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④地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3、地域文化知多少:

(1)方言文化:中国的方言太多了,尤其是南方(因为地形不完整、交通不便利,所以方言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

(2)饮食文化(特别是民间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如西藏的酥油茶,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是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有的地方饮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朝鲜族是坐在地上吃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餐具也很不一样。

(3)民间信仰文化:西方人宗教意识强,中国人的习惯是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闽台信妈祖娘娘等。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4)民间建筑文化: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善于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家的竹楼,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适应当地地形和土质,或是适应当地气候,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域文化。如有人称东亚为稻米文化、中美洲为玛雅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例如,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这是受当地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响。当今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有不少不愿意要孩子或不愿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现代大城市文化的影响。

4、巩固练习

【例1】下列有关文化概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 B.地域文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原因而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

C.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

D.只有精神上的东西才能称之为文化

【思路】文化作为历史的承传,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的反映,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但归纳起来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前者称之为物质财富,后者称之为精神财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的不同,就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不同地域文化。【答案】B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世界文化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婚育观念已基本相同了

B.德国人大部分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人口增长率较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C.婚姻关系的不稳定使人口的出生率居高不下

D.世界上的主要宗教大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

【思路】本题是从文化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出发,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如世界主要宗教的地区分布,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的人口增长现状,婚姻关系与人口出生率的关系,主要宗教利用人口增殖来扩大势力影响等,学生既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又要注意多搜集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有关人口、文化的相关知识。【答案】D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

(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

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5、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如徽州文化深受移民文化、宗族文化、徽商文化与皖南山区的盆地心理文化的影响,在建筑上形成了“祠堂、牌坊、民居”的古建三绝。现代徽州民居依然受其影响。

四、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事物或现象中不属于文化范畴的是

A、广场上的雕塑

B、温泉

C、建筑材料

D、城市(B 提示:温泉属于自然要素)

2、从北到南,我国居民的墙壁由厚到薄,屋顶坡度由小到大,这种文化反映了我国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哪些变化

A、降水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

B、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

C、光照和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减少

D、光照和热量由北到南逐渐增多(答案:D )

3、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的原因是为了

A、扩大势力

B、发展生产

C、养老送终

D、加快城市化进程(答案:A )

4、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工商者遭到统治者贬斥的原因是

A、工商者工作时间较短

B、工商者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

C、工商者体质较弱

D、工商者道德品质较差(答案: B)

二、综合题

5、阅读资料,回答问题:旧时,我国南方与北方的房屋建筑特点差别较大。北方墙体厚,窗户开在南墙,大而明亮,房项坡度平缓或是平顶,床多为多坑。南方墙体薄,南北墙均有窗子,房顶坡度大,廊檐较宽,床多为木床或竹床。今天,现代多市高楼大厦林立。已经没有了旧时南北建筑的显著差异。单纯以建筑外观不容易区别南方和北方了。试回答:

(1)以古代南方与北方的建筑差异,说明南方与北方自然环境的差异。

答案:北方:冬季寒冷,降水少,南方夏季炎热,降水多。其房屋建筑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的特点。

(2)现在南北方建筑的差异有何变

高中地理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知识点测试: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一、单选题 有学者把邻近大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外围地区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称之为“大都市阴影区”,其范例在中国不在少数,如京津冀城市群临近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外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中心城市显著落后,北京北部的城市张家口、承德甚至形成了贫困带。读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图。回答1~3题。 1.张家口、承德形成为“大都市阴影区”主要是因为与中心城市 A.交通联系不便B.信息交流较少C.产业部门类似D.产业联系较弱2.京津冀城市群缺少较发达型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发达城市的集聚效应明显B.中等型城市竞争严重 C.除发达城市外其余城市人口规模较小D.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偏低 3.今后,京津冀地区发展应注重促进中心城市 A.服务范围拓展B.服务功能转移C.服务职能增加D.服务对象转变孔子学院作为我国与国外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起到传播汉文化的作用。目前在全球许多地区得到长足发展。回答4~5题。 4.在世界各文化圈中,孔子学院分布少、密度低的文化圈是 ①拉丁美洲文化圈②东欧文化圈③太平洋文化圈④伊斯兰文化圈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5.我国在其他国家开设孔子学院,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可以加快中华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同化 B.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扩散和传播

C.离中国越远,文化差异越大,中华文化的吸引力越大 D.孔子学院开设的数量与所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6.以下景点及其附近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区中属于“四川盆地文化”的是 A.龙门石窟B.秦兵马俑C.布达拉宫D.都江堰 经过多年探索,四川成都在农村地区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小规模”要求,山地、丘陵区、坝区因地制宜控制农户数量,每个小组团控制在50户以内,人均综合用地面积控制在50—70m2。据此完成7~8题。 7.新农村综合体各组团间距离不超过30米,这样建设的主要优点是 A.交通运输更加便利,方便居民出行B.靠近农田,方便居民从事农业生产C.有效利用公共设施,方便居民生活D.保护农村的环境,集中处理污染物8.新农村综合体的田园景观显著不同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反映了 A.不同地理环境,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 B.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经济水平差异 C.农村地域与城市地域的生活水平差异 D.城市地域空间设计水平领先农村地域 9.下图所示的白色大理石建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该著名建筑所处的世界文 化圈是 A.东欧文化圈B.伊斯兰文化圈C.南亚文化圈D.非洲文化圈 “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1.4 地域文化与人口04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 04 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息息相关的。读中国现代辛辣指数分布区比较图,回答1~2题。 1.“四川人怕不辣,湖南人不怕辣”,其喜辣、食辣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条件特别适于种植辣椒 B.气候潮湿,辛辣可祛湿 C.昼夜温差大,辛辣可驱寒 D.宗教信仰及传统饮食习惯 【解析】四川和湖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较潮湿,辛辣可祛湿。 【答案】 B 2.图中辛辣指数分布区涉及的省区都( ) A.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上 B.位于中国东部经济地带 C.位于长江流域 D.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区 【解析】图中陕、川、渝在西部经济地带,鄂、湘在中部经济地带,B项错误;粤在珠江流域,京、鲁等也不在长江流域,C项错误;陕西省有些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D项错误。 【答案】 A 联合国明确认定了出生性别比的通常值域在102至107之间,其他值域则被视为异常。2012年中国总人口为13.54亿人(不含港澳台数据),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我国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有( ) ①婚姻的地域范围空前广阔②“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③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④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A.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解析】虽然我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从而出现人为控制选择性生育的现象,导致性别比严重失衡。 【答案】 A 4.目前,解决性别比严重失调最切实可行的措施是( ) ①提倡计划生育,少生优生②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③加强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严禁医疗机构非医学上的胎儿性别鉴定⑤加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⑥树立“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新风尚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 【解析】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目前”“最切实可行”。此题易错选②,改变性别比失衡现状,通过发展生产力,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可以完成,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过程。而④⑤⑥项近期就可实现。 【答案】 B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

2020-2021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6 湘教版必修2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在设计上,始终围绕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这一理念,设计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在实例的讲解和例子的引用上,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知识层次,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教学上也大量的运用了对比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上,我觉得“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这一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也得到了切实的体现。 【教材分析】:(1)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2)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 【学情分析】:(1)高一的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2)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区别。2、了解中西方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3、理解古今中国文化对人口的不同影响,并理解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 3、提升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课前准备】: (1)课前让学生阅读古文《孔雀东南飞》,并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2)教师在课前收集并了解有关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因素;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4)给学生分组 【新课教学】 【导入新课】: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庙发展。现代银川又出现了许多高楼大厦,城市布局沿主要铁路、国道和城市交通干道布局,这反映了内陆城市发展与陆路交通的密切联系,说明了现代文明的影响。

最新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方案 【教学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由教师提供资料,进行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规律,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发现和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着重从文化这一角度对人口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前承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后续城市与环境,而城市的发展又离不开文化的影响,因此从教材的承接来看,这一节起着衔接人口与城市的作用。 本课从内容上看,大大提升了学生探究、思考能力的培养,这不同于初中在教学上以记忆为主,并且增加了活动版块,说明在教学上,新教材更加突出了学生参与讨论和参与课堂。【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对中国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当代中西方文化、人口增长的差异性也有所了解; 2、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 3、高一的学生在课堂参与上较高二高三活跃,开放式讨论可行性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背景与人口;中国文化与人口 【授课类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45分钟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演示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内容,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难点:文化的纵横对比及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准备】 自制PPT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课前首先给同学们介绍陕西的地域特色文化:陕西八大怪。第一怪面条像裤带;第二怪锅盔像锅盖;第三怪辣子是主菜;第四怪碗盆难分开;第五怪手帕头上戴;第六怪房子半边盖;第七怪姑娘不嫁外;第八怪唱戏吼起来。其中姑娘不嫁外说明的是陕西当地婚俗文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一些地域文化对人口产生影响呢?

[板书]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2,并完成学案导学的课前预习部分。 [板书]一、文化与地域文化: [提问]请同学们判断一下四幅图片,哪些属于文化现象?说说你的理由 [回答]甲、丙、丁属于文化,乙不属于文化,因为冰山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的,不是人类创造的。 [总结]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地域文化: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指源于自然与环境中客观存在的物质实体文化。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生产技术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且变化节奏较快,具有发展速度快、变化频率高的特点,是精神文化的基础。 精神文化是指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等意识形态文化。如语言、文学、艺术、宗教、法律、风俗、制度等,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相对疏远,且发展变化的节奏较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保守性。 学生举例说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1.4地域文化与人口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编号:NO.7 编制时间:2011年3月6日教案书写人: 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案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阅读教材,了解教材相关内容;参考资料和地图册,结合多媒体信息,完成导学案。 2、用彩色笔,把重点、难点和问题标记出来,并做好研讨、展示准备,同时要认真思考,善于 提问和总结 【教学目标】 1、了解的基础上区分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在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与人口。 【预习案】 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和的总和。地域文化则是指在的特定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和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传统能够对人口的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2、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种族和民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对于人口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婚姻制度对于出生率有较大影响,例如、等。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人口增殖。 3、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等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发生如下变化:(1)从到;(2)从到;(3)从“”到“”;(4)从安土重迁到“”。 【探究案】 探究一:理解并掌握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概念,并辨析以下哪些属于文化范畴:黄山云海、布达拉宫、京剧、未成年人保护法。探究二:从文化的概念当中可以知道,文化又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你能举例说一说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物质文化,哪些事物或现象表现的是精神文化? 探究三: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经载入我国宪法。从生育的角度来谈一谈从过去到现在,人们的初婚年龄、生育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堂检测】 1、有关地域文化与人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 B 地域文化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起决定作用 C 地域文化能够对一个地区和国家人口发展持续地产生作用 D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域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对人口的发展作用是往往相同 2、初婚年龄的大小不能影响 A 出生率 B 死亡率 C 人口自然增长率 D 亲子年龄差距 3、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的原因是为了 A 扩大势力 B 发展生产 C 养老送终 D加快城市化过程 4、我国传统农业社会里,工商业者遭到统治者贬斥的原因是 A 四海为家 B 工商业者不是财富(粮食)的创造者 C 工商业者体质较弱 D 工商业者道德品质较差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 (二)城市建筑所体现的地域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建筑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建筑空间布局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个建筑在空间上的分布;建筑结构是指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组合关系;而建筑风格则是指建筑的整体外在表现。 1、从建筑布局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美国城市中心→围绕摩天大楼布局,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是现代城市布局。这是因为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缺少体现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只能是代表近代工业文明的高楼大厦,同时也反映了美国崇尚个人奋斗、个人成功的居民心理。(2)欧洲城市中心→围绕教堂、市政厅、城市广场布局,中心与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如巴黎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外发散,反映了西方城市发展一般都是以教堂或广场为中心逐步发展而成的历史文化背景。 (3)中国城市中心→围绕衙门、中轴线四方布局:如故宫,反映了我们国家很早就将“天圆地方”的文化理念融入在城市建设布局上。 2、从建筑结构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地域文化的内向性、封闭性使我国民居有围墙,园林讲究含蓄。如东方园林讲究园林构景的层次,追求的是“以有限空间,造无限风景”,并通过回廊、门洞以隔景、障景等艺术手法创设“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在园林道路设计上讲究“避直求曲”,这反映了东方文化的“内敛”和表达方式上的“含蓄”。正如说“郑和下西洋”,中国人称之为“交流”,而外国人则认为是“探险”。 (2)西方文化外向、开放,民居往往没有围墙,园林注重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园林“道路”设计直率、明朗、和盘托出。反映了西方文化性格上的“外向”和表达方式上的“直白”。 3、从建筑风格看城市地域文化差异: (1)中国式宫殿建筑的红墙、黄瓦、斗拱、仙人走兽、飞檐、亭、台、楼、阁等,注重“神似”,反映了东方建筑艺术充满了想象力,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中“以意传情”,对美的一种更高境界的理解。西方式宫殿建筑的喷泉、雕塑、修剪整齐的园林绿地,重视尺寸比例,务求逼真,注重“形似”,反映了西方文化务实的一面。东方古典建筑突出皇权的重要地位,西方的教堂表现宗教的崇高和庄重。 (2)中国民居讲究院落(如“四合院”)的一统和大家团圆;西方的花园洋房、绿篱、草地讲究户外休闲。伊斯兰国家的宗教建筑也别具一格。 4、从城市建筑变化还可以看出地域文化的变化:如银川西夏历史建筑先有中式风格,因为银川西夏历史时期正值唐宋中原文化的鼎盛时期,受中原外来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多表现为中式风格。后来受宗教传播的影响,又有伊斯兰风格,如“清真寺”,城市建筑布局也多围绕寺

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说教材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而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而凶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通过前而几节课的学刊,学生对于人口方而的知谚{有了一定的认谚{,但是对于文化方而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 l、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 (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 外国文化与人口 (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

(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而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 (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刊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 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能清楚体现知谚{结构,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己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己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肇占国土面积的43Y0,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 4%,而西北半砬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推荐】地理:14《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2)(湘教版必修2)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 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教学难点] 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 [教学媒体与教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印制作业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在上一节课里,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哪些方面有影响呢?(学生讨论)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板书】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概念辨析 【学生阅读】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 【讲解】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资料分析】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提问: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说明了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也大大的高于发达国家。 【点拨】我们知道造成出生率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现在我们从文化方面入手,来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出生率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的出生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分组活动】我们从中西方婚姻方面进行对比,思考婚姻因素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

湘教版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举例说明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和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实例的能力。2.通过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培养学生查找、收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阅读教材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选录”,使学生了解我国有关法律,进行法制教育。 2.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与人口,弘扬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外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难点:1、文化的横向与纵向的对比 2、不同文化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过程与方法】 师: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请同学们回答,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在哪一些?

生: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师:对,我们讲到社会文化因素中的文化要素会引起人口迁移,我们思考一下,文化因素除了对人口迁移有影响外,还会对人口的那些方面有影响呢? (学生讨论) 师:接下来,我们就进入今天的新课《地域文化与人口》,来讨论一下,文化对人口各个方面的影响。 师:书写标题地域文化与人口 【点评】这种导入尽管没有新颖性,但是对于利用新课的导入去考察学生对上一环节的掌握情况,个人觉得还是有必要的,而且这样的导入,感觉没有拖泥带水,比较自然的将内容过渡到所要学习的环节。【讲授新课1】--概念辨析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一下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区别,然后作以下补充: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异。 师:现在我们就来比较一下,中西方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存在着哪些差异性。 投影:发达国家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中国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比 发达国家和中国人口出生率对比 师:这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案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教学目标】 1.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及影响。(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综合思维) 3.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 1.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 2.通过地理环境对地域文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说明城乡景观如何体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协调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瓦尔帕莱索的视频或图片及文字介绍:瓦尔帕莱索位于智利首都以西,是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重要海港城市。该城市的房屋依山而建,每一户人家都把自己的住房涂上颜色,赤橙黄绿,异彩纷呈。 然后提问:瓦尔帕莱索这种五颜六色的建筑景观与当地的地域文化有何关联? 引导学生联想思考:我们自己的家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地域文化?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二、新课探究 (一)地域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完成以下填空: 1.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

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入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4.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教师举例展示地域文化的典例: 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43-44的“活动”材料,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中,找出体现红河哈尼梯田以下几个方面地域文化的描述。 ?生产活动 ?用水、用地制度 ?价值观、审美情趣 2.讨论这些地域文化是否可以在代际之间传承、不同地方传播。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2、人文要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曲阜的三孔文化。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2)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古乐又称“三古”,即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古稀老人),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龙雪山,虎跳峡……使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 之中的山水城市——杭州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 缅甸万象的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1、建筑布局: 形成原因: 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 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 园林: 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 民居: 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 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宫殿: 北京:皇宫的位置是处于城市的中心,其它重要建筑物则以此为轴线的排列。反映出封建王朝皇帝主宰天下的意志和我国封建时代的文化传统。

高中地理必修二练习题第一章 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自然界的阳光、空气、山峰、河流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②山川林木一旦经过人类开发成为景观,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③茹毛饮血的饮食本能也是文化④人们将食物加工成适合人类需要的食品,这一现象及产生的食品结构和饮食习惯构成了饮食文化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解析: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①和③不属于文化。 答案:D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出生100个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一般情况下,出生人口性别比在103~107之间是合理的,否则性别比就是失衡的。下图是安徽省黄山市近五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统计图。读图,回答下题。 2.下列关于黄山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形成原因的分析,最不恰当的是() A.现代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胎儿的性别识别能力 B.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C.女婴死亡率高 D.存在生女孩隐瞒不报的现象 解析: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许多家庭在妇女怀孕时做胎

儿性别鉴定,若是女婴就做人工流产,导致男孩出生比重高;有些家庭为了生男孩,生了女孩就隐瞒不报;而这与女孩死亡率高是无关的。 答案:C 3.下图是美国本土、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的轮廓图(比例尺不同),下图四国中,与其他三国相比人口地域文化差异最大的是()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结合题目提供的国家轮廓图判定国家是做好本题的第一步,①~④分别是美国、新西兰、新加坡和科威特;四国发展历史及社会经济特点是完成该题的重要依据。科威特属阿拉伯国家,其地域文化、生育婚姻观念与其他三国具有明显区别。 答案:D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11年公布的部分国家的“重男轻女指数”。据此回答4~5题。 国家指数国家指数 巴基斯坦 4.9 肯尼亚 1.1 尼泊尔 4.0 哥伦比亚 1.0 韩国 3.3 菲律宾0.9 泰国 1.4 委内瑞拉0.9 4.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1)

绝密★启用前 2013-2014学年度???学校4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大栅栏文化旅游商业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迹和独特的商业文化,是北京3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最大的一片,是构成北京都城历史记忆和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经市政府批准,将大栅栏地区的整体功能定位为文化旅游商业区,改造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保护地区历史风貌,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据此回答题。 1.大栅栏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说明了城市 A.早期建筑风格对现代化城市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 B.早期设立的文化活动与后期的城市发展没有联系 C.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有着深远影响 D.历史上的建设对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2.北京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 A.全盘继承历史遗产的风格,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 B.对北京所有的四合院全面修缮和保留 C.体现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感,不受历史因素影响 D.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色 【答案】 1.C 2.D 【解析】 试题分析: 1.大栅栏地区的改造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保护地区历史风貌,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大栅栏地区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说明了城市早期的土地利用对日后城市功能分区有着深远影响。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都有影响。北京市今后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力求保持历史文化的特色。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北京大栅栏文化旅游商业区来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改造)建设的影响。解题时要明确:区域建设规划主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是城市性质。包括功能、目标等。二是规模。如北京能够承载多少人口,需要在多大规模土地上发展,什

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学案:第2章_附2_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_word版有答案

附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学习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重难点) 2.掌握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重点) 3.结合实例,理解不同区域地域文化的差异及成因。(重难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地域文化 (1)概念:是指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2)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1)不同文化区乡村景观格局不同(例证) (1)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特点 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

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1)地域文化只是指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 (2)不同区域往往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的产物。() (4)从建筑景观上看,福建客家土楼保留了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 提示:(1)×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2)√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生活方式与习惯以及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等差异显著,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3)×广州的骑街老楼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4)√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 [合作探究·攻重难] 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思考交流】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 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归纳总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