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操作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操作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操作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操作实践经验与教训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的操作实践:经验与教训

目录

目录 .................................................................................................................................. I 摘要 ................................................................................................................................. I I 第一章导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1选题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选题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基础理论 (2)

2.1相关概念 (2)

2.1.1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 (2)

2.1.2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 (2)

第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的历史回顾与实践 (3)

3.1总体实行“双松”政策,同时配合其他组合方式 (3)

3.1.1 1979年—1980年,主要表现为“双松”政策的配合 (3)

3. 错误!未定义书签。.2 1981年实行紧财政松货币 (3)

3.1.3 1982年—1984年,实行“双松”政策 (3)

3.1.4 1985年实行“双紧政策” (3)

3. 错误!未定义书签。.5 1986年—1988年再次实行“双松”政策 (4)

3.2 1989年—1997年主要实行双紧政策,期间配合其他组合方式 (5)

3.3 1998年—2002年 (5)

第四章建议与意见 (6)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内容摘要

该论文是关于我国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在组合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的研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进而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伴随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健以及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充分了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组合效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着重于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我国历史中的操作实践的研究。通过对我国历史中二者的回顾以及总结,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同时根据国家现阶段为应对经济状况所提出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建议,为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在我国的经济政策中提供更好的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is about th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study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Essent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ry economy development, whil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a country a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and tie-in combination, and then to the macro-control of economy, along with the self-regulation of the market economy, so as to achiev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steady and continuou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refore, fully understand the mix of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effectivenes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operating practice of research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By the review and summary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 draw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ountry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economic conditions put forward by the combination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analysis,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as fiscal polic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our country's economic policy to provide better development.

关键字: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组合发展协调运行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选题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9.8%,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成功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为了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我国政府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行多样组合,加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财政与货币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但是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同组合也给我国经济带了不同的影响。例如:在最初的经济调整时期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财政货币政策的组合实施使我国经济经受了一个大起大落的时期。然而在1992我国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使用是我国在通货膨胀、实现经济成功“软着陆”、在治理通货紧缩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1.2 选题意义:

宏观调控经济是政府在处理经济问题,维续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支柱理论,二者的搭配与发挥使用关系着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的平稳运行与发展,因此,二者在一个国家的政策体制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对我国政策采取的相关案例的分析,取得了一些理论上的成果。这些理论帮我我们在认识二者在搭配使用的过程中的效用。但是,这些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这些误区往往会使得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问题愈发强烈,因此更正这些理论误区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理论经验,分析理论误区,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基础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货币政策的相关概念: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或者是政府为影响其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手段,尤其是指调控利率和控制货币供给的各项方法。

狭义内容: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二采取的各种调控货币供给量或信用量的方针与手段的总称,其中包括利率政策、外汇政策以及信贷政策。

广义内容:指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用的影响金融变化的一切方法。

2.1.2财政政策的相关概念: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期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而规定的财政任务的指导准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更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借债和税收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者是对政府的财政上的支出与收入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换言之,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更税收与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国民收入与国民就业的政策。变更税收是指更改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

是指更改政府对商品以及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其中之一。

财政政策是有国家制定的,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及利益。因此,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且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相应的经济关系的制约。该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与其他的经济政策有密切的联系。该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要有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同帮助。

第三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历史回顾与实践

3.1 总体上实行双松政策,同时配合其它组合方式(1979年—1988年)

3.1.1 1979年—1980年,主要表现为“双松”政策的配合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政府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这段时间内财政支出上连续的大幅度增长,并因此造成了170多亿元和120多亿元的高额的财政赤字;在货币政策上,政府大幅度的增加了现金以及贷款的投放,从而使得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由79年的2%上升到了80年的6%.

由这些数据可见,“双松”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国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组合实施上的偏差,导致后来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

3.1.2 1981年“紧财政松货币”

1979年以及1980年“双松”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现象的出现,政府在1981年调整了政策组合,改为紧财政松货币的政策组合。这个组合政策的实施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财政政策上:政府大量减少财政支出,81年政府在财政基本建设上的投资比80年少了28%【1】。

财政上的缺口比80年缩小了有106亿元,再度恢复为37亿元的财政盈余【2】;在货币政策上,实行的是紧中带松的政策,在现金投资上了减少了36.2%,而在农副产品收购以及轻纺工业发展的支持上,各增加了贷款350.3亿元。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的发生,然而,因为在政策组合上的制定以及运用经验的尚少等不足,导致虽然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但是国民经济却有了下滑的趋势。

3.1.3 1982年—1984年实施“双松”政策

1981年的政府在一次实行了“双松”政策。财政上,政府在财税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得财政减税让利过多,财政上的收入占据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并因此出现了财政赤字44.5亿元。货币上,“拨改贷”以及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借贷供应的体制的实施,使得198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到了30%以上。同时各项贷款也增长了32.8%,到1984年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4.7%。但是,此政策依旧给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隐患。

3.1.4 1985年实行“双紧”政策

“双紧”政策通过在财政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使得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控制得到了增加。因此,当年的财政盈余达到了21.6亿元。在货币政策方面,因为严格控制了贷款规模以及货币的投放,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得到了下降。

3.1.5 1986年—1988年再次实行“双松”政策

3.2 1989年——1997年,主要实行“双紧政策”期间配合其他组合方式

1989年到1991年,是两大政策的“双紧”配合;1992年到1993年上半年,再次出现“双松”配合。从1993年到1996年。该阶段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开始迅速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程度也在提高。但与此同时,在有效供给不足的背景下,经济过热也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积累。从1993年下半年到1996年,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与此同时,两大政策配合也逐渐获得制度改革方面的基础,其中1994年的税制和分税制改革逐渐奠定了公共财政的基础,而199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也使得货币政策制定进一步得以独立。应该说这期间两大政策的协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调控手段多样化配合、调控技巧改善、驾驭宏观经济能力有所提高,这对于实现经济“软着陆”起到了较大作用。

3.3 1998年到2002年

1997年开始,由于增长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经济发展逐渐从资源约束过渡到需求约束,有效需求不足成为经济调控的新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促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低谷来临,物价走低、投资低迷、失业增加等通货紧缩迹象开始令人担忧。面对这种情况,1997年以后,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其中以扩张性为实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手段是通过增发长期国债,筹集资金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而在此期间“稳健”货币政策的实质则是通过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增加货币供应量,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制。

第四章建议与意见

长期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坚持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其次是物价的稳定,而没有把增加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两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得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内需不足而外需扩张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而就业问题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居民收人分配的公平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影响国内需求的增长以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建立对各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将失业率或就业增加量作为核心指标,同时要建立衡量就业和失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健全对就业和居民收入进行统计的机构并配备必要的统计人员,及时并准确的反映就业和居民收入方面的信息,为制定和实施扩大就业和缩小居民收人分配的差距的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为全面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效果提供数据资料,充分发挥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提高社会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和通过税收调节较高收入者收入的作用,降低基尼系数,实现社会公平。

总之,建立健全就业和居民收入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加以实施,是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全面衡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统计工作的当务之急,再不能是决策时心中无“数”, 实施时目标没“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优化经济结构和调节收人分配方面发挥要功能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直接达到其最终目标的,而是通过对某些中间变量的影响来达到最终目标的。具体来说,政策工具直接作用于中间变量,而通过中间变量来影响最终目标。这个过程就是政策机制。中间变量是政策本身的直接目标,最终目标则是政策后要达到的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由主体一政府制定政策,通过各种渠道作用于企业或者居民个人的生产和消费行为,最终影响各个目标变量,实现政策目标,其中政策传导机制是关键。宏观政策传导机制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体制改革深化的问题。

在财政政策中,政策工具是政府支出变动与税率变动,中间变量是可支配收入的变动,最终目标则是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节居民收人,加上政府采购,既可以刺激国内消费需求,还可以通过财政投资,增加生产供给。从本论文的分析结论可知,增加财政支出对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而财政收人税收的增加对的增长有抑制作用。从本论文第章的分析结论可知,财政支出对投资的作用效果远大于对消费的作用效果。在目前己经明确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情况下,针对内需不足,需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结构调整作用,财政支出重点要转向加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保证社保、教重视对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全面衡量。要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政策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宏观经济政策一般有四大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个目标之间,既存在一致性,又存在着矛盾除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正相关外,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与稳定币值之间经常会出现冲突,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给制定政策带来了困难。但宏观经济政策是要全面实现这四项目标,而不是仅仅达到其中一、两个目标,这样就要对各种政策目标进行协调。

微观主体的行为扭曲,加大对金融创新的税收支持在央行票据和短期国债方面,财政和金融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调,降低财政与金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协调成本。第二,完善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完善产业政策、收人分配政策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比如,发改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通过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策措施,为商业银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发放贷款财政部门可以提供配套的税收支持,从而发挥各项政策的最大合力,鼓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第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操作的协调。央行要密切监测经济金融形势变

化,不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的滚动分析与预测,动态监测外汇占款、财政收支和现金投放、回笼变化,灵活掌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调控要求和市场形势采取相应的操作取向,并形成由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金融债券、企业融资券以及中央银行票据等组成的丰富的融资体系。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基础利率如短期国债的利率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来影响长期利率与货币供给,使货币政策操作更具温和性、灵活性、主动性。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应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协调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国际产业链分工和转移格局基形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国际的眼光,符合国惯例和相关条约,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注意加强国内外经济的协调。财政政策要通过正确选择和运用关税政策,完善关税税率结构,准确掌握关税减让进度,既严格履行义务,又不能我国的实际利益。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球资本的流动性特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则与潜在风险。要逐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继续发展和完善公开金融市场工具,进

一步发展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充分发挥税率、汇率、利率的协调配合作用,平衡国内外经济,促进国内经济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第一,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的同步性。协调好各种政策工具,防止工具作用相互

冲突,保证二者的协调。比如,要实现税收政策逐步走向中性,避免对包括银行在内的

政策要求垄断企业按比例上缴垄断的超额利润,并将续为社会保障基金,通过转移支付, 以提高低收人人群的平均收人水平,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居民消费。扩大税收在资

源和环境方面的调节作用,以利于资源的节约和开发利用,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加快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抑制投资性和投机性住房需求,解决目前商品房面积结构不

合理等问题。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灵活运用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在货币政策中,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与准备率变动,中间目标是利率或信用总量,最终目标仍然是充分就业与物价水平。政策机制就要说明,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与准备率变动如何通过货币量的变动影响利率或信用总量,利率和信用总量又如何通过总需求来影响就业与物价水平。不同的经济政策工具有着不同的传导机制。目前,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依靠的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率和存款,而对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运用却捉膝见肘,原因是我国货币市场很不发达,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与传导缺乏市场基础。以及我国国债市场中大部分是中长期国债,市场交易不旺,使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的基础。因此,要全面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就要健全金融市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由于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借以影响货币供应量及利率水平的政策手段,其产生作用的前提是有价证券的丰富性、流动性和利率变化的灵活性。

第二,完善相关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要完善产业政策、收人分配政策与财政政

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综合效应。比如,发改委要定期发布和适时调整相

关产业政策人民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要通过加强和改进信贷管理、优化信贷结构的政

策措施,为商业银行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提供支持商业银行要严格按照产业政策和信贷

政策发放贷款财政部门可以提供配套的税收支持,从而发挥各项政策的最大合力,鼓

励、限制或禁止某些产业、产品和技术发展,合理配置利用资源,优化经济结构。

第三,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工具操作的协调。央行要密切监测经济金融形势变化,不断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情况的滚动分析与预测,动态监测外汇占款、财政收支

和现金投放、回笼变化,灵活掌握公开市场操作的力度和节奏,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调

控要求和市场形势采取相应的操作取向,并形成由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金融债券、企业融资券以及中央银行票据等组成的丰富的融资体系。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短期基础利率如短期国债的利率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来影响长期利率与货币供给,使货

币政策操作更具温和性、灵活性、主动性。

第四,宏观经济政策应促进国内外经济的协调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国际产业链分工和转移格局基形成。我国

宏观经济政策的设计、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有国际的眼光,符合国惯例和相关条约,遵循

市场经济原则和全球化的发展规律,注意加强国内外经济的协调。财政政策要通过正确选择和运用关税政策,完善关税税率结构,准确掌握关税减让进度,既严格履行义务,又

不能损伤我国的实际利益。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球资本的流动性特征,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则与潜在风险。要逐步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继续发展和完善公开金融市场工具,进一步发展票据业务和票据市场,扩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充分发挥税率、汇率、利率的协调配合作用,平衡国内外经济,促进国内经济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致谢

四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尤其在论文写作这个阶段,导师和同学都给予了很多帮助,我希望在这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1990-2000年各卷,中国金融出版社

[2] 王延科:“通货紧缩分析与宏观经济政策取向”,《财贸经济》,2000年版(1)

[3] 许健:“财政政策的困境及对策”,《财贸经济》,2000年版(1)

[4] 萧端:《新世纪金融热点》,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5] 李茂生:《中国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版

[6] 王雪标,王志强著,《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实证分析与选择》,东北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7] 刘溶沧,“论经济增长与转变中的财政政策效应、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第5期

[8] 袁志刚,宋静,《高级宏观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 李义超,周英章,“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用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

研究,2002年第03期

[10] 汪春雷,《通货紧缩时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11] 陈东琪,《论“双稳健政策”》,人民论坛,2005

[12] 夏兴园,洪正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年版

[13] 李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社,2008年版

[14] Landau,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South Economic foumal ,1983.

[15] Matsuoka,M, Measuring the Effects of Fiseal Poliey in Japan [Z].Daiwa Institute,1996

[16] Shiojie. Public capital and ecoonomic growth ; a convergence approach.Joumal of Economics Growth,2001,6(3):205-227

[17] Stock,J.H. and Watson, M.W., Interpreting the evidence on money-income causality.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9, 40;161-181

[18] Thomas Carlos. Search and matching frictions and optimal monetary policy.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8, 55(5); 936-956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doc 12页)

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分析和调整取向 → [摘要]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丰富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增长的上升阶段,经济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需要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要求,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政策的方向和侧重点,进一步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的重要功能作用,不断完善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方式.突出公共财政特征。 (正文)一、近几年的财政政策一直具有明显的“积极”特征 从1998~2003年,我国连续6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是: 1.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按前5年带动比率1:5(1998~2002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形成总

我国政府还加大治理乱收费、规范分配秩序的力度。1998~2003年,我国政府公布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左右。由于收费是一种准税收,减费可以起到与减税等价的效应,同样有利于增强企业自主投资的能力。 4.结合财政体制完善,强化财政政策作用。2003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相应地,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49.5%上升到54.6%。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2003年的8687亿元,年均增长20.4%,高于同期中央财政本级收入增幅1.7个百分点,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在财政政策的具体措施设计中,注重发挥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特别是,1998年通过国家财政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强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协

《财税理论与实践》

诸位难兄难弟:这是我应学委俊杰的嘱咐抓紧年底有限的余暇简单整理的考试题,如考试之中您认为有不妥之处害怕不及格请以老师的为准。另,如有手写累者,请简而单之,大多以第一个句号前话为干即可。望多体谅为盼! 《财税理论与实践》思考题: 1、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 答:①“凯恩斯革命”: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一次向古典经济思想发起挑战,主要阐述如何解决就业、利息、货币、投资等问题,以缓解经济危机——没有任何自动机制可以保证经济会迅速复苏,除非政府进行干预。他主张扩大政府开支、赤字预算和举债支出。②凯恩斯关于财政政策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两条:一是减税。由于减税,个人收入会有所增加,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是增加政府购买和扩大公共工程投资。(注:画出下面的图)附加: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有效需求理论。1.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在这种状态下,能实现充分就业——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没有失业人口和闲置设备,实质就是需求决定供给。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2.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③流动偏好。 理论框架:

2、什么是拉弗曲线? 答:①拉弗曲线是对税率与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形象描述,因其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而得名。该曲线的基本含义是:保持适度的宏观税负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条件。 ②如图所示,横轴表示税率的高低,纵轴表示税收收入或经济增长。其机理如下,在较 低的税率区间,税收收入将随税率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税收毕竟会对纳税人投资和工作的积极性产生影响,继续提高边际税率超过一定的限度,将对劳动供给与投资产生负激励,进而抵制经济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拉弗曲线提示各国政府:征税有“禁区”,要注意涵养税源。这里的税源主要是指国民收入,即GDP或经济增长。 老师的答案: 在原点O 处税率为零时, 将没有税收收入; 随着税率增加, 税收收入达到最高额ON;当税率为100% 时, 没有人愚蠢到还要去工作,所以也没有税收收入, 因此曲线是两头向下的倒U 型。拉弗曲线说明, 当税率超过图中E 点时, 挫伤积极性的影响将大于收入影响。所以尽管税率被提高了, 但税收收入却开始下降。图中的阴影部分被称为税率禁区, 当税率进入禁区后, 税率与税收收入呈反比关系, 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 扩大税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99年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新特点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是1998年扩张性财政配以适当的货币政策的延续,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呈现出若干新的特点。第一,财政扩张和货币配合的力度都将大于1998年。今年年初财政部门估计,包括去年增发1000亿元基础设施国债中用于今年财政支出的500亿元在内,财政赤字估计为1053亿元。与1998年相比,增长数目不会很大。但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已明确今年财政赤字将高达1503亿元,比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的1998年460亿元财政赤字高出了两倍多,远远超出了人们年初的估计。货币供应量也将明显高于去年。其中,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计划为14%左右,比1998年实际增长率11.9%高出约2.1个百分点,如果把今年GDP增长的因素考虑进去,则狭义货币供应增长的幅度会更高。第二,投资和消费需求的作用将增加。1999年在继续增加财政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政府将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引导集体、个体和社会其他方面增加投资,并以消费信贷方式扩大消费需求。3月份央行颁布《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指导意见》。由于社会投融资和消费信贷都属于货币政策作用范围,所以1999年财政货币政策的协同配合会比1998年进一步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方式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是通过其收入政策和支出政策来体现的。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都属于支出政策工具。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收入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运用得最频繁的是间接政策工具,诸如利率、银行准备金

率、央行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但是,政策效果更显著的还是货币政策中的直接政策工具——银行贷款。它能起到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的效果。我国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1998年财政增发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要求银行增加配套贷款1000亿元,从而使财政项目总投资扩大一倍,达到2000亿元,将投资乘数在内,预计两年内可以相应拉动增长2.5——3个百分点。财政货币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央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发行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1998年5——10月份我国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投放基础货币1162亿元,保证了当年国债的顺利发行。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98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99年我国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辅之以适当的货币政策。但从中长期来看,仍然要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逐步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处理公平和效率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取向

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财政政策取向 摘要:近年来,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经济手段和政府调控工具,财政能够且应该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政策设计和执行还存在诸多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财政分配职能的发挥。因此,如何从公平收入分配的角度完善财政政策,成为当前政府部门和力量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居民收入分配;财政支出;税收政策 引言:财政作为政府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应积极履行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责任。首先,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次,收入分配职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主要职能,财政通过对社会产品的再分配来调整社会各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最终实现社会共同富裕。最后,公平原则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原则,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支出对象及结构,均衡地照顾和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实现社会的相对公平,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分配体系中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居民内部不同群体间收入差距扩大、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些矛盾严重影响了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在调节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问题上,财政主要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发挥作用。 一、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提高得缓慢,年均增长率下降幅度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逐步拉大。同时,据相关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都有所下降,但是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还是高于城镇居民。 (二)居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又会造成其对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项目的消费水平差异,从而引发“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_1

中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实践分析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的基点,是指能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发挥对调节作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个因素既可能是货币政策实施的结果,同时又可能是财政政策实施的结果,即二者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最佳结合点应当一头连着财政收支的管理结构,另一头关系到货币供应量的适度调控,有互补互利的作用。因为财政收支状况的变动是财政政策的直接结果,而货币供应量则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点提醒我们,两大政策的协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各自以自己的调控与对方保持某种程度的协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政策效应的相互呼应。另一种则是两大政策的直接联系,也就是所谓政策操作点的结合。经济转轨时期的财政体制和体制处在变革之中,其结合点也会因此而变动。因此,在转型过程中,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有两大基点:一是国债;二是财政投融资体制改革。从不同的侧面,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有不同的方式,目的在于协调配合运用两个政策工具,形成合力,共同解决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矛盾和。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如果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第一,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和财政政策工具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也就是说,在财政大量发行国债时,

中央银行应同时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国债以维护国债价格,防止利率水平上升。第二,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在西方经济中,通常把政策时滞分两类三种,即认识时滞、行动时滞和外部时滞三种,其中前两种时滞又称为内部时滞。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的搭配。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渡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第三,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政策”,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政策性贷款风险。财政政策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政策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政策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第四,调控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调控主体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大政策在调控层次上亦有不同,由于货币政策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政策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2,3]宏观层面是指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直接调控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政策,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1、两者的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使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中发挥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的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 2、两者采取的方式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率、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则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 二、联系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货币币值的稳定,经济稳定增长,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3、.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财政政策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用以对付大的与拖长的经济衰退,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它通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具有直接、迅速和灵活的特点。经济的有效运行发挥调控作用。 1.在储蓄动员方面,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扩张和货币供给扩张是有内在协调性的。财政支出扩张刺激需求,扩张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发债实现储蓄动员;二是向中央借款,转而投入实体经济,增加总需求。货币供给扩张刺激需求,扩张也有两个途径:一是增发基础货币,二是通过降低利率实现储蓄动员,增加派生货币。显然,从结构角度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有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别是在储蓄动员方面,在储蓄规模既定的条件下,两者的效应不可能同步、同等程度实现。同时启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都在“争夺”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财政政策浅析 发表时间:2013-06-13T16:32:21.327Z 来源:《学术月刊》2013年5月供稿作者:刘琳琳田治威[导读]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 刘琳琳田治威(刘琳琳: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北京市海淀区 100085 )(田治威: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 100083) [摘要]财政政策是政府用以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在当前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宏观经济条件下,科学合理的运用好财政政策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在结合相关经济理论以及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现实背景下,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现行财政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经济发展政策优化[作者简介] 刘琳琳(1981-),女,山东人,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博士在读,北京培黎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讲师,研究方向: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田治威(1958-),山西人,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导、教授,研究方向:林业财政政策与林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05-0049-02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下表1显示了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情况。 资料来源:各年度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计达8729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8%;在社会保障领域,基本完成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各项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至今已达到7.9亿人,等等。从这些具体数字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积极财政政策在当前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下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知道,政府采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往往不会只采取财政政策一种手段,而是通常要结合适当的货币政策一起实施。因此,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配合也必须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方面。下表2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实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基本情况。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 建议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正常运行,市场调节对资源整合配置可谓功不可没。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在调节过程中所出现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是导致市场运行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以调整和解决,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和工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运行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适时适度调整,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组合运用的必要性 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要想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工具间的组合与协调。作为两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首先应该熟悉的是相应政策的内容、手段及功能,否则,财政政策一旦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就可能偏离预定目标,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利。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笔者

略加介绍。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发展需求和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等变化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财政信用政策、补贴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一道,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国政府(多数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或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等行为,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构成的有机政策体系。货币政策分为激进政策促进经济增长、中性政策保持经济稳定、从紧政策降低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世界上各国在遇到经济问题时,无不利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与解决。我国也不例外,加强二者组合,充分发挥其组合效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节的领域、目标、侧重点、方法及工具各不相同,两种政策存在的这些差异,要求在实际运用中要密切配合,发挥综合调控作用;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协调配合的要求;三是国际经济环境出现新变化,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新问题,对提高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协调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国内百姓结构性消费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用于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两者在调控对象、执行部门等方面是不同的。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例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价格手段(降息/加息)或者数量手段(提高/降低准备金率)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财政部、发改委等)通过调节税率或者提高/降低政府开支(例如建设公共设施)等影响宏观需求或供给的政策。 1、制定政策的主体有差别。 财政政策主体是政府,货币政策主体是一国货币当局(一般为中央银行)。 2、政策目标有区别。 虽然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都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目标,但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侧重于货币稳定,而财政政策多侧重于其他更广泛的目标。在供给与需求结构的调整中,财政政策起着货币政策所不能取代的作用,调节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在调节收入分配公平方面,货币政策也往往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财政政策手段来解决。 3、政策手段有区别。 财政政策主要手段是税收、政府公共支出、政府转移支出;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是公开市场业务、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信用控制等。它们在其特性、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4、政策时滞不同。 政策时滞是指从发生问题、认识到需要采取政策行动到政策产生效果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任何政策都存在着时滞问题,时滞越短,政策当局越能够对有关情况做出及时反应,政策越能及时发挥作用。按照不同阶段政策时滞可划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内部时滞是从发生问题到政策当局意识到应该采取措施,到政策制定并开始执行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说,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较短。而要变更财政政策手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探讨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探讨 【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遭到重创。目前中央作出重大决定,要立足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本文在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财政政策变量进行分析,并结合研究结论对我国今后要采取的财政政策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济形势多马经济增长模型财政政策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分析 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到现在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在此环境下无法独善其身。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出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下面就GDP、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这几个指标具体分析一下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1、GDP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https://www.sodocs.net/doc/c37897829.html,/DRCNET.Channel.Web/。) 由图1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经济依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前二个季度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这个速度是最快的。同时,往年偏快的经济增速到2008年减缓下来,GDP在2007年第二季度达到本轮经济扩张周期的峰值,此后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回落。另外,2006年和2007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平稳,特别是2007年GDP增长率在高位运行。2008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动力依然强劲,如果按照前两年的规律,第二季度应比第一季度增长速度快,但实际却出现了下降的态势,说明经济增长动力已经开始减弱;第三季度更是下降至9%,比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下降幅度明显增大,这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开始走下降通道。 2、固定资产投资 虽然2008年GDP增长速度趋缓,但是投资仍然保持了过热的势头。2008年1—11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27614.1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53365亿元,增长21.6%;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6546亿元,增长22.7%。2008年各累积月份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明显高于2007年,增长率也基本上比2007年高。 3、居民消费 (数据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s://www.sodocs.net/doc/c37897829.html,/DRCNET.Channel.Web/。)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与实践 摘要:本文首先对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进行了阐述,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存在着两种观点,即“货币政策有效”和“货币政策无效”。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框架进行了研究之后,本文结合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操作的现实,从货币政策理念、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框架三个方面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实体经济,政策传导机制,政策框架调整从经济发展史来看,货币政策并非是古已有之的东西。其在理论上的真正起点,应该是凯恩斯在1933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称《通论》)一书。在该书中,凯恩斯认为,由于价格粘性因素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以修复所出现的失衡,因此,需要采用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对市场失衡进行修正,以减小经济的波动。其政策操作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相对低迷时采用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而在经济相对过热时,则用相对从紧的政策来应对。在《通论》一书出版后,凯恩斯的有关思想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也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各国政府所倚重的经济调控工具。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通货膨胀成为困扰各国政府的首要难题时,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的论断,更是将货币政策的影响力推到了一个高峰。而在我国,随着市场化改

革的逐渐深入,货币政策受关注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到今天,货币政策已成为最受社会关注的宏观政策,其每一次变化,及其未来可能的走势,都会牵动市场的神经,产生广泛的影响。 不过,在货币政策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同时,我们也饶有兴味地发现,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却一直没有停息过。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范围内有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但至今也末得出明确的结论。而在国内,类似的论争也不在少数。显然,对于货币政策调控而言,其有效性如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控边界,以及货币政策操作的基调。理论上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内容浩繁,难以尽数,我们在这里,只是试图通过一个相对简单的概括,来对相关问题进行一个探讨。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 在我们看来,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货币对于实体经济有没有影响?这是在假设货币供给为外生的基础上,研究货币供给变化对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如果货币供给变化导致真实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产出)发生变化,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如果货币供给仅仅导致名义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如名义产出、价格水平等),则认为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这部分内容与宏观经济理论有密切联系。第二个层次,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真实经济变量的?主要是对各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货币政策操作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如利率、汇率、信贷、资产价

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分析我国应采取的财政政策重点

一、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现状 (一近年来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 财政政策取向是与对应的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自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均面临较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财政政策的基本定调必然以积极的政策措施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社会就业率不受较大冲击。自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历年财政政策毫无例外全部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这也充分显示了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对经济增长的重要补充推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指向 在政策指向方面,财政政策因具有较强的公共性质,一般以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公共福利事业为主。本部分中,我们以今年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对此进行简要分析。报告中指出,最近几年来中央政府以财政投资的形式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大了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保、自主创新等方面建设,两年来新增投资4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资为1.26万亿元。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财政政策具体指向需以那些私人资本所无力或不愿进入的领域为主,从而起到补充社会投资失灵的作用。其中,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科教文卫事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是财政政策通常指向的具体领域。 (三近年来实施财政政策的主要成效 最近几年来政府为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新经济形式所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从效果上说是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具体来看,金融危机后五年来我国因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而使得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和基础建设都得到了长足进步。在“三农”工作领域,五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共支出4.47万亿元,建立健全了种粮农民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国民教育领域,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五年累计达到7.79万亿元,全面实现了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在自主创新领域,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五年累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四章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一、单项选择 1、货币政策调节的重点()。 A、货币供应量 B、产业结构 C、积累消费的比例 D、国民收入分配 2、在弥补财政赤子方式中,最易引起通货膨胀的方式是()。 A、动用财政结余 B、发行政府债券 C、向银行透支 D、增税 3、货币政策四大目标之间存在矛盾,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同时实现是很困难的,但其中()是一致的。 A、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 B、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 C、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D、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 4、一般认为,物价水平稳定指上涨率能控制在()。 A、 0% B、 1%---2% C、2% ---4% D、人们能承受的范围内 5、()同其它货币手段相比,中央银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权。 A、存款准备制度 B、再贴现业务 C、公开市场业务 D、存款保险制度 6、坚持货币政策操作应该“相机抉择”的是()。 A、货币学派 B、凯恩斯学派 C、理性预期学派 D、古典学派 7、一般而言,为了更好稳定经济,减少被动性,货币政策应和()协调使用。 A、汇率政策 B、利率政策 C、产业政策 D、财政政策 8、主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的学者认为,通货膨胀发生时,应实行()政策。 A、紧宿性政策 B、扩张性货币 C、降低利率 D、维持货币供应量不变 9、假设一经济体正处于萧条状态,则政府应采用()政策措施。 A、提高利率 B、减少货币供应量 C、减税 D、减少政府支出 10、假设一经济体正处于通货膨胀状态,则中央银行采用()政策措施。 A、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 B、下调再贴现率 C、上调存款准备率 D、增加对银行的再贷款 11、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之间此消彼涨的关系。 A、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 B、经济增长与失业率 C、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 D、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12、1995年我国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中央银行的最终目标是()。 A、以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 B、以币值稳定为主要目标 C、保持物价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有价证券,意味着货币政策()。 A、放松 B、收紧 C、不变 D、不一定 14、下列()不是通过直接影响基础货币变动实现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 A、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B、公开市场业务 C、再贴现政策 D、都不是 二、多项选择 1、滞账发生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做如下配合()。 A、双紧政策 B、双松政策 C、松紧政策 D、紧松政策 2、我国中央银行调节市场货币量的三大法宝是()。 A、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再贷款利率 3、财政政策的调控手段有()。 A、国家预算 B、税收 C、国债 D、财政投融资 4、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通的手段有()。 A、道义劝告 B、再贴现率 C、公开市场业务 D、存款准备金率 5、如果社会总需求不足,可采取()手段 A、降低利率 B、提高利率 C、开展消费信用 D、扩大政府支出 6、如果欲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中央银行可以()。 A、向商行增加贷款 B、收回商行的贷款 C、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 D、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府债券 7、要实现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需要通过一系列主要目标来实现,主要包括()。 A、经济的持续均衡增长 B、充分就业 C、价格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8、在市场经济下,政府要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需要借助一定的调控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一般来说,政府宏观调节经济的主要有()。

试述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

试述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发展、稳定、实现公平与效率、抑制通货膨胀等目标的长期财政战略和短期财政策略。 财政政策目标就是财政政策所要实现的期望值,这个期望值的取值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与条件的制约,并取决于民众的偏好与政府的行为,也受政策作用范围和作用强度的制约。财政政策目标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空间上具有一致性。我国现行财政政策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公平分配四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 经济发展是指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变革的经济增长,它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仅包括量的扩大,也包括质的提高。从财政政策上说,促进经济发展的目标,主要是在防止经济周期波动、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上,促进经济适应增长。经济增长是生产能力的提高,是由投入的劳动量、资本量等基本因素以及技术水平和结构等特殊因素综合而成的。适度增长的含义就是量力而行,视财力物力的可能制定增长速度。 把经济增长作为我国当前首要的财政政策目标是解决就业、提高我国国际地位以及推进各项改革的需要。保持适

度的增长,是因为如果一味的追求GDP,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GDP本身存在着缺陷,它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市场经济活动、不能真实的反映国民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通货膨胀表示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会引起社会财富畸形的再分配,扭曲资源配置,对商品和劳务的生产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在实践中,导致通货膨胀的诱因通常有需求拉动、成本推进、结构摩擦和外部输入等四个方面。在实现物价相对稳定的目标时,必须分清通货膨胀属于哪一种类型,以采取相应的对策。财政干预的手段包括增加商品供给、增加支出、减税、最低收购价等。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人们普遍存在通货膨胀的心理预期,因此,我国2010年CPI涨幅控制目标是3%左右。 三、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 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生产总量是社会当时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但是,要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经济学研究中往往以测量难度较小的劳动力的就业程序作为量度是否充分就业的标准。劳动力失业包括自愿行业和非自愿失业,后者又分为摩擦性失业、结

2018年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建议模板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编辑修改,推荐下载使用!== 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问题与对策建议 经历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并波及世界的金融海啸之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下面是羽利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正常运行,市场调节对资源整合配置可谓功不可没。但市场不是万能的,其在调节过程中所出现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是导致市场运行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加以调整和解决,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的两种非常重要的政策和工具。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经济运行中更加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运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国家通过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适时适度调整,从而保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组合运用的必要性 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要想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时,就必须充分考虑到所使用的工具间的组合与协调。作为两种最主要的宏观调控工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政府在制定经济目标和经济政策时,首先应该熟悉的是相应政策的内容、手段及功能,否则,财政政策一旦与货币政策发生冲突,就可能偏离预定目标,导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失利。针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笔者略加介绍。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发展需求和宏观调控目标而制定出来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政策等变化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投资政策、财政信用政策、补贴政策等构成的政策体系。通过财政政策,可以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胀,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一道,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一国政府(多数国家由中央银行来执行)或经济体的货币权威机构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利用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控利率等行为,来达到影响其他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构成的有机政策体系。货币

《公共财政理论与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中英文): 公共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国家治理和经济发展中处于重要的位置。本课程将以公共财政理论界和财政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梳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公共财政学的研究成果,立足中国财政改革实践中的现状和问题,系统介绍财政学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理论在公共政策中的当代应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考财政现象和解决财政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成为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前沿理论、具备国际视野的高层次财经人才。 As the foundation and important pillar of national governance, public finan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governanc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course will start from th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public finance theory and fiscal practice, sort ou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modern economic theory and public finance,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blems in China's fiscal reform practice, and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is course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theory in public policy, organically combines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aim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think about financial phenomena and solve financial problems, and train them to become high-level financial and economic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grasp frontier theories and have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 2 -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

对我国近十年以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演变情况及其原因做了简单的回顾,并对相应搭配产生的效果做了一定的分析。 据有关统计表明,近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9.7%。在看似一路平稳递增的经济增长背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 时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1994~1997 适度从紧适度从紧 1998~2003 积极稳健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 1、宏观经济背景: 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 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 2、相关措施: 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