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布局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城市的平面

布局

中国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的城址都是经过精心选择以后才建成的,而大多数城市的平面布局也是经过了专门规划,因此,显得整齐大方,宏伟壮观。所谓平面布局,就是指城市总体结构的不同分区,即各个不同职能区之间的比例大小,占地多少,也就是一个城市的平面形态。城墙圈定的区域也就是城市的总面积,对这一总面积划分成不同性质的小区,以显示城市各个职能区占地的多少和具体位置,也就是城市的平面布局。近代城市突破城墙的限制,不断向郊区扩展,但仍要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平面图,使城市的平面布局井井有序,有计划地向前发展。城市的平面布局是城市的整体形象,对指导城市的顺利发展有重大意义,绝不能随意布局,制约城市的发展。

1.中国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

在中国历史上建过都的城市以数百计,但著名都城却屈指可数,现在有所谓六大古都与七大古都之争,但多数人认为应以六大古都相称为宜,因为它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事实。直到现在,《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电台的对外宣传中,仍以六大古都相称。为了叙述方便,下面按历史顺序分别介绍在西安、洛阳、南京、开封、杭州和北京等地区建都时期著名朝代的都城布局,可以代表中国都城平面布局的总特点和基本趋势。

(3)西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市西北的汉城乡一带,东南距西安城大约5千米,城墙遗址基本完好,夯土层次分明,异常结实。根据实测,城的周长25.7千米,合汉代近63里,总面积约36平方千米①,其中东墙长6千米,南墙长7.6千米,西墙长4.9千米,北墙长7.2千米②。用今天的地名来说,城的西北角在六村堡,东北角在三官庙,西南角在雁雀门,东南角在阁老门,范围极为清晰。城的形状为不规

则的正方形,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居民、手工业和市场区。城内槐、榆成荫,松、柏茂盛,景色葱郁,十分壮观③。

汉长安城墙所以不规则,完全是受渭河、潏河、地形高低和未央、长乐宫位置的影响,并非有意把城修成“北斗星”和“南斗星”的形状。北墙达6处曲折,与渭河的走向完全一致。西墙1处曲折,受潏河和未央宫的制约,南墙作直角形曲折,除受两宫位置影响外,主要是为了把高地圈进城内。汉长安城的形状完全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因地制宜是修建汉长安城的基本原则。④经过考古发掘,已经找到了汉长安城各个城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城墙每面各有三个城门,都城十二门的记载是不错的。证实每个城门都有三个门道,每个门道各宽8米①。由各个城门通向城内的街道,都以三条平行的街道组成。街道的宽度一般为45米左右,中间的一条宽约20米,两侧各宽约12米,以两条平行的排水沟为分界线。像这样宽畅的街道实际上只有八条,均为南北、东西向,十分端直,显然同地形平坦有密切关系。由于霸城门、覆盎门、西安门、章城门距离宫廷太近,通向城内的街道不被列入大街之数②。中间一条宽约20米的大道被称为“御道”或“驰道”,是专供皇帝使用的,。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形成许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由于各条大街纵横交错,把全城分为大小不等的区域,也就是一般史书上所说的闾里。

汉长安城内共有160个闾里,“居室栉比,门巷修直”。由于城的南半部基本上被宫殿所占有,一般居民只能住在城的北半部或城门的附近,只有少数权贵才能在未央宫北阙附近居住,故有“北阙甲第”的称谓⑤。宣平门附近居住有不少权贵,被称为“宣平之贵里”⑥。正是由于城的北半部为主要居民区,许多交易市场也就分布其间。

据说汉长安城有九市,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具有中国古代城市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点。汉长安的市场主要分布在城的西北部和横桥附近①。这是因为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即丝绸之路)被开辟以后,从西域来的商人进入长安城的西北部,成为商贾云集的场所,商业发达就成为很自然的

事情。汉长安城市场繁荣,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东市万城,柳市(西城)万章就是其中的代表②。从汉代起,商人定居市场,开创了中国城市商业贸易的新局面。

宫殿建筑是都城的核心,汉长安城的宫殿几乎占了长安城的一半地方。如果按照宫殿所在地区划分,大致可以分为未央宫区、长乐宫区和建章宫区,它们都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体,不仅占地广阔,而且高殿低宇,鳞次栉比,各有特色。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壮丽辉煌无比。由于位置在西,又有“西宫”之称。未央宫有43所台殿,周匝22里④。未央宫规模之大,殿宇之盛,确实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它以前殿(位于今西安西北郊的西马寨村北)为中心,向四面展开,使宫殿布局协调大方,整齐美观。前殿居于全宫的最高处,是利用龙首原上的山丘有意造成凌空之势,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未央宫中皇后居住的椒房殿。组成未央宫建筑群体的除宫殿外,还有许多台、阁、阙、室等。收藏天下秘书的有天禄阁(今小刘寨村北)、石渠阁(今柯家寨西北)和麒麟阁;掌管图籍秘书的御史中丞住在兰台,皇帝和群臣登高瞭望于柏梁台,沧池中还有渐台;专为宫廷制作美丽丝织品的有织室,暴晒织染物的有暴室,收藏冰块的有凌室等。②据勘探,全宫为一规整的方形,四面有围墙,周长近9千米,合汉代21里,面积约5平方千米,占长安城总面积的七分之一。③未央宫是汉初宫殿建筑的典型代表,规模宏大,历时长久,对当时和后世的宫殿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长乐宫位于汉长安城的东南部。它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葺而成的,由于位置在东,故有“东宫”之称。汉初刘邦曾在此“视朝”,后来即为皇太后居住的处所。兴乐、长乐都是取其吉利的名称命名。长乐宫的形状为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②

建章宫是汉武帝时修成的,建章宫建在城外,是因为未央宫“营造日广”,城中实在无地可容的缘故。所以摆在城西,则是由城郊的地形特点和供水状况所决定的。建章宫周回20余里,规模宏大,并有跨越城垣的飞阁与未央宫相连。是皇帝游乐、祭祀神仙的地方⑨。

汉长安城的宫殿建筑,除上述三大宫外,还有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城东北隅)等,皆金铺玉户,壮丽无比。这些宫殿所以主要占据城的南半部,是因为汉长安城南倚龙首原,南部地势较高的缘故。

汉长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的基本原则,即南部为宫殿区,北部为市场、居民、手工业区,十分整齐。应该说,它第一次完整地体出了《周礼》规定的城市布局原则,开创了中国都城总体布局的新规制,为后来都城的规划设计树立了样板。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规划出功能不同的区域,使各种地形特点都能发挥作用。尤其是广开水源,开凿完备的供水渠网,为中国都城的供水打开了新的局面。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大城市,探讨它的布局特点,对解剖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规律能提供一把金钥匙。

(5)曹魏邺城、东魏北齐邺都南城

曹魏邺城北临漳河,南望大平原,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的中心。由于漳河南移,曹魏邺城已被冲毁,仅留下金虎(南)、铜雀(中)、冰井(北)三台台基和部分建筑材料,其他已荡然无存。

《水经注》记载的邺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城市,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邺城有七门则邺城南、北垣各长3024米,东西两垣各长2160米,面积为6.53平方千米②。邺城的平面布局十分整齐。③从平面图可知,通向东西城门的干道把全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皇宫、禁苑和贵族居住区,南部为官衙和居民区。市场可能设在城内,商业十分兴盛⑤。皇宫位于北部偏东地区,主要有文昌殿、听政殿等。皇宫之东为戚里,即贵族居住区,戚里就成为贵族的代名词。皇宫之西为铜雀园,为皇家禁苑,其西墙北段还有高大的金虎台(南)、铜雀台(中)、冰井台(北),显然是防御工程。南部

被街道分割为方块,也就是居民区,称为里。除戚里在北部外,皇宫之南的南北干道即广阳门大街,其衙署就布设在该道北段的左右两侧,隔横街与皇宫相望。广阳门大街实际上就是全城的中轴线,只是位置略偏东罢了。

曹魏邺城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开创了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新规制。首先表现在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各划定一定区域,比汉长安城的布局要整齐得多。宫殿北移,丁字形干道布设于宫殿之南,明显的中轴线,为中国城市的对称布局树立了样板。第三是园林占有广大地区,把园林建设摆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铜雀园设在宫殿之西,其范围还大于宫殿区。

邺都南城的宫殿布局,也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的宫殿布局开创了先例。由于有明显的中轴线,全城里坊、市场完全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坊也就是居民区,北城称里,南城称坊,从此以后坊名就成为居民区的称谓。四百余坊自然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布局。邺都南城这种完全对称布局的新格局,开创了中国都城整齐划一的新规制,隋唐长安城和元明清的北京城,其布局特点,都渊源于邺都南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壮丽的都城之一,承前启后,为中国都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8)隋唐长安城

隋称大兴城,唐改名长安城,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非常规则和整齐。它的这种形状同汉长安城一样,也是受当地地形影响的结果。因为唐长安城所占据的这块平原,恰好是东西开阔,南北却受到少陵原和龙首原的制约。东西宽为9721米,南北长为8651米。

唐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严格的东西对称。宇文恺首先确定了全城的中轴线,然后以它为中心向左右展开。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面布局井井有序。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内北部中央,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郭城。因为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总要处处表现它至高无上的特点。它的中轴线是由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略偏西)所构成,压在全城中轴线北段的中央。这些建筑物高大雄伟,承天门大街和朱雀门大街虽然宽畅笔直,但与宫城的中轴线相比,仅仅是它的附属物而已皇城紧附宫城之南,周长9.2千米,面积约5.2平方千米,南北7条大街,东西5条大街。承天门大街(亦称天街)把皇城分为东西两半,所有建筑物也是以它为中心东西对称布设。承天门大街东西两侧从北到南,东边有东朝堂,西边有西朝堂;东边有门下外省,西边有中书外省;东边有左武卫,西边有右武卫;东边有尚书省,西边有司农寺;东边有左领军卫,西边有右领军卫;东边有太仆寺,西边有宗正寺;东边有太常寺,西边有鸿胪寺等,基本上东西对称。至于安上门街以东和含光门街以西,由于布设的机关不大重要,故并未遵守东西对称的原则①。

外郭城是一大长方形,周长36.7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完全采取棋盘式对称布局。城内东

西 14条大街,南北 11条大街,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由于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把全城分为东西两半,因此,城的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5条南北向的大街,构成街道的对称格局。根据实测,朱雀街宽150米(最宽处155米),其以东的五条南北街道,依次宽为67米、134米、68米、68米和25米(东顺城街);以西的五条南北向街道,依次宽为63米、108米(残存宽度)、 63米、 42米(残存宽度)和20米(西顺城街)①。从实测结果不难看出,尽管朱雀街以西5条南北街的宽度均比以东的5条街略窄,但应该承认仍然是严格保持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其他通向北墙城门和皇城城门的街道宽度也都在60米以上,东西顺城街都窄,宽仅20—25米。这样设计不仅保持了对称布局的特点,而且也完全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在北部中央,因此南墙上的三个城门向中间紧缩,这三条平行的大街宽畅豁达,笔直端正,绿树成荫,可以更加陪衬出皇城、宫城的雄伟。东西顺城街很窄,那是愈靠近城墙,行人愈少的缘故。东西向的14条大街,通向东西城门的街道也比较宽,但从设计布局来看,东西向的街道均不作南北对称。唐长安城内街道纵横交错,

宛似一块棋盘,两边还挖有排水沟,以及种植槐树、榆树和柳树②,高大翠绿,把长安城装扮得十分壮观。

这些纵横排列整齐的街道把所有居民区划分为大小不等的里坊,这些整齐划一的里坊,以朱雀街为界,严格东西对称布局。全坊分为16个小区。这些巷的宽度,一般为2米多③。对坊的四角都使用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的名称;对靠近东、西、南、北四个坊门的部位,则称为某门之南、某门之北、某门之西、某门之东;对靠近坊内十字街中心路的区域,则称为“十字街东之北”、“十字街东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④

这些十字街的坊,也是东西对称布局,唐长安城内的这些里坊,就是达官贵人和一般居民的住宅区,也是诸教僧徒、手工业者和小商贩活动的场所。坊内榆柳成行,苗圃果园繁多以及私人宅第中的茂林修竹之胜,使诸坊景色迷人,让人留恋而忘返⑤。长安城内的街道和里坊却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唐长安城内坊坊有墙,街道犹如胡同,坊设围墙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除整齐划一外,显然也是为了加强统治。

唐长安城内经济活动的中心就是东西两市,也完全按照东西对称的格局布设。两市各占两坊之地,市内各开井字形街道,每条街宽达16米,每面也各开两个门。两市各有220个行业,向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④。东市东北隅有放生池,引浐水渠西流汇注,“俗号海池”。后来在西市西北隅也开凿了一个放生池,引永安渠水汇注,与东市池保持东西对称。市内被井字形街道分割的九个区,四面临街,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更助长了西市的繁荣,因为从西域来的商人大都从开远门(西出北头第一门)或金光门(西出北头第二门)进城,西市就成为他们首先落脚的地方。

宫城的太极宫也就是隋代的大兴宫,是隋代和唐初政治统治的中心。它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占据“九二”高地,殿宇林立,气势雄伟。除作为中轴线的几座大殿外,其他殿、台、亭、阁,基本上围

绕中轴线作对称布局。宫的北部有御花园。太极宫东边是皇太子居住的东宫,西边是妃嫔居住和宫人学艺的掖庭宫①。

唐长安城有位于城外规模宏大的园林区,这就是位于城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唐长安城不仅规模宏大、布局整齐,而且风景区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即充分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再加以人工雕凿,使其巧夺天工。

(9)北宋开封城

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

12个城门。南墙正中为南薰门,与里城正南门朱雀门,宫城正南门宣德门构成全城的中轴线,称御街。,从宣德门到朱雀门里的州桥(汴河桥)之北的一段御街,实际上是宫廷前南北向的广场③,扩大了宫城前的视野,以显示宫城的高大雄伟。而中央官署也多布设在这段御街的两侧。大相国寺就位于它的东侧,即州桥的东北方向。北宋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④。

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皇朝曰阙城。”⑤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南面正中为朱雀门⑥。宫城亦名皇城、大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坊制度终于崩溃。封闭性的坊已被冲破,居民区与市场混一的城市制度逐渐形成。由于坊制的崩溃,宋代在城市管理上开始设置厢,即按地段、街道实行管理。这时的坊仅仅为居住区的名称,坊墙的限制已被突破,厢才是真正的管理单位。从坊的分布可知,里城内人口重心在东半部,外城恰好相反,人口重心在西部。人口分布所以不均称,主要是里城西部多为政府机关所在地,像尚书省、御史台、开封府等都在御道以西,居民自然多归东部。外城西部是五丈河、金水河、汴河、蔡河入城的地方,水路交通最为方便,人口也就较多。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由西而来横贯全城,出城后趋向东南,汴河两岸人口稠密,故城东、西郊坊数也较多。

市坊崩溃后,市场完全沿街道布设,有如《清明上河图》所示。在中国都城史上开封确已转变为开放式的城市,证明作为都城的城市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新的城市风貌。

北宋开封城是四大运河金水河(亦名天源河)、五丈河(亦名广济河)、汴河、蔡河(亦名惠民河)通过的地方,不仅航运发达,而且水源极其丰富,在城郊形成许多著名的风景区。开封公、私园林之盛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显然是地形有利、水源丰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开封平面布局的特点和地形平坦,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密切相关。

由于经济繁荣,城内外文化娱乐市场也到处皆是,成为杭州城市发展的一大特色。当时称为瓦舍,即“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瓦子勾栏既是娱乐场所,也是商业最兴盛的地方。

(11)元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位于今北京市区,今天北京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也就是元代的大都城。它为南北向的长方形,这是刘秉忠依据《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制度设计的整齐划一的伟大都城。其总体布局也就是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由于今北京地区寒风凛冽,北墙只开两门,其他三面均开三门,也大体上符合都城十二门的规定。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十分整齐。元代的大都城虽然也是夯土筑成,但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在夯土中使用“永定柱”(竖木)和“纴木”(横木)作为骨架,使城墙坚固异常。

宫城位于全城中部偏南地区,宫城南三门,壮丽辉煌无比。

宫城以西有太液池和西御苑,太液池之阳有琼华岛,元改名万寿山,亦名万岁山。池西有兴圣宫(北)、隆福宫(南),与宫城三足鼎立,隔池相望。太液池也就是今天北京的北海和中海。元大都城的街道南北9街,东西9街。可见街道宽直是大都的一大特色。但由于北风寒冷,所有纵横交错的街道都以东西

大都的居民区仍称作坊,也就是被街道所分割的区域。与宋以前封闭形坊的性质完全不同。大都的居民区主要以胡同命名,整齐地排列在南北向大道的两侧,呈东西向布设。胡同一名起于元代大都,经考证,即蒙语“水井”的意思,胡同中的居民点,大体上也是四合院式的庭院。①这不仅证明元大都规划整齐,街道犹如棋盘,而且居民区为方形,排列也十分整齐,开创了明清北京城四合院居住区之先河。

大都城内各大街两旁,“皆有种种商店屋舍”,但最繁荣的为斜街市。元大都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是继唐长安城之后又一个规模宏大、布局非常规整的城市。三宫鼎立,与风景区相结合,独具匠心,充分利用了一切有利的地理条件,郭守敬开辟水源,成功地解决了城市供水和漕运问题,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3)明清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也就是今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唯一继承首都地位的城市,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⑥,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也就是故宫,位于内城中部偏南地区。宫城内压在中轴线上的有七座主要建筑物,以乾清门为分界,分为前后两部分,即前朝后庭。前三殿为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改为皇极,清改为太和)、华盖殿(同上改为中极,清改为中和)、谨身殿(同上改为建极,清改为保和),后三殿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②宫城周围有护城河,宽达52米,称为御河(清称筒子河)。③清代紫禁城的建筑物多有重建,名称也有变迁,但基本上维持了明代的规模。

皇城在宫城之外,周长十八里有奇,缺其西南角。在中国首都中,仅次于唐长安城、北魏洛阳城为第三大城。

北京内外城的街道格局,以通向各个城门的街道最宽,外城先形成市区,后筑城墙,许多街道都不端直。居民区仍以坊相称居民住宅就是典型的四合院。明代北京城西部坊少胡同多,东部恰好相反,坊多胡同少。

北京的市场沿街道布设,但形成几个主要的市场区。崇文门一带也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③。明清两代,运河进城也只有崇文门一线,水路交通方便,商业自然繁荣。清代时崇文门额征正税银94483两,为各个额征点之冠④,就是典型例证。

清代北京的风景区也就是西郊的三山五园。三山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五园即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杨春园、清漪园。圆明园之东有长春园,长春园之南有绮春园(后改万春园),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风景区。

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平面布局的特点十分明显。

首先是整齐划一。以《周礼·考工记》为指导思想,上述著名都城的平面布局,大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邺城、长安、北京最为明显。

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中轴线起源于人们的对称概念,以及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隋唐长安城,北宋开封城,元明清的北京城,中轴线都伸延很长,把全城一分为二,左右对称布局。

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四面展开,井井有序。

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汉、唐长安城的宫殿位于龙首原上,元明清的宫殿人为地建造在高台之上,都是明显的例证。②

2.中国著名地方城市的平面布局

中国县级以上的城市数以千万计,平面布局也不具一格,下面仅介绍一些著名城市的平面布局,就可见一斑。

(20)宋代平江城

平江是南宋时苏州的名称。今存宋平江城平面图——《平江图》碑,南宋郡守李寿鹏所作,吕挺、张允诚、张迪刻石。《平江图》是我国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为我们研究宋代平江城的布局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宋平江城是平江军、平江府及吴县、长洲县的驻地。从宋刻《平江图》来看,平江城有大城和子城。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周长约16千米,面积约15.75平方千米。因袭五代吴越城规模。宋平江城共开5门,门上有楼。东门为娄门、葑门,北门为齐门,南门为盘门,西门为阊门,其中盘门设有瓮城。城西南的胥门因废弃改建为姑苏台。城墙四周还筑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墙外就是宽阔的护城河。另外,还有各城门旁的水门与城内的河道相通。

平江府所在的子城,仍修筑在阖闾子城的原址上。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5千米,东西宽1千米,周长约6千米。子城城墙与大城城墙平行,墙身里外,雉堞全用砖砌,南对平桥,北望阎桥,东临贤至桥,西近金母桥。子城的布局沿袭了唐代建制,分大厅、住宅、公干和郡囿四个部分。宅堂后是大花园及绍兴十四年(1144年)王映重建的“齐云楼”,左右侧是府军政机构及库房、作坊、校场等。

平江城内道路为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纵贯的直街7条,西城4条,东城3条。其中以比较居中、靠近子城的第四直街(今人民路)最为繁华,是全城的干道。第四直街北起香花桥,南对报恩寺。此街乐桥东西有东市和西市。乐桥以南至饮马桥之间有市楼5处①。饮马桥南是沧浪亭、韩园和府学。第四直街,从北到南,有许多“河桥、塔、坊、楼、庙宇、商店和园林建筑物,左右前后,错落布置,变化多端,组成立体轮廓极为丰富的城市街景”②。以第四直街为枢轴,向东西两侧延伸,则直街的繁华程度递减。如第五直街(今临顿路)兴起较晚,北端的临顿桥一带,晚唐时“旷若郊野”③。第七直街(今谷仓街)已临护城河,是军营所在。城内横巷多濒河修建。这些纵横交错的街道把全城分割为大小不等的居民区,称作“坊”,宋时有坊60①。北宋时期,坊制衰落,许多坊名逐渐被巷名所取代。从平江图碑看来,大多数坊都横跨大街,显然是一个地区的名称而已②。横巷既然是居民住宅集中区,因此也形成一些商业性大街。但这些商业性的横巷,因缺乏支巷,其吸引范围远不及南北向的直街广,大部分后来终于衰落下去,转变为居住区,如乐桥、绣锦坊等。只有个别的几条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依旧繁荣。如观前街、干将坊的东市,铁瓶巷的西市。

据《宋平江城坊考》记载,宋时苏州城内一条街或一个坊常是同一行业、手工业聚居地,交通便利的地点则设有固定的集市场所。从《平江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行”往往座落在横巷中,如和平坊(今西美巷)的半行等③。

苏州城内的南北两隅,历来比较空旷。从宋《平江图》来看,在第一横街以北,除齐门大道两侧外,没有什么建筑物。城南第四直街南段,名园相望,人烟比较稀少。④

中国的地方城市,虽然不像首都那样都是经过精心选址和规划的,但在城市平面布局方面也有许多特点,对当前的城市建设仍有参考价值。

首先是衙署占据重要位置。在地方城市中衙署是一个城市的指挥机关所在地,往往占据有利地形或位于城的中部,既居高临下,又便于居中指挥。唐扬州城的衙署位于蜀岗之上,宋平江城(今苏

州)的衙署位于全城的中部子城内,就是典型代表。县城也不例外,譬如陕西神木县衙位于城的东北隅,居高临下;山西太谷县衙位于城中部“丁”字形干道的北侧,平遥县衙位于城中部偏西地区,便于居中指挥,都体现了衙署在城市布局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其次是城市多沿河道和交通干线扩展。中国县级以上城市都毫无例外地分布在水陆交通干线之上,而且多数在河流的沿岸,因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区就沿河流或交通干线展开。景德镇、兰州、武汉、重庆、天津、上海等都是沿河流扩展的城市:平遥、太谷、太原、西安、郑州等都是沿陆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苏州、扬州、淮安、济宁、临清等都是沿水路交通线扩展的城市;泉州、广州、青岛等都是沿海港扩展的城市。

第三是街道多为东西、南北向。由于中国地方城市的格局受到首都布局的影响,街道多呈“十”字、“井”字或“丁”字形,为东西、南北走向。这与中国城市的形制多为方形和矩形有关,街道与城墙的走向大体一致。当然,这种街道格局也使城市显得整齐、大方,使居民区比较容易安排。同时,“天圆地方”这种观念,也要求街道东西、南北端直,因此,端直的街道格局也是中国城市的一大特色。

第四是居民区多为方形或矩形。中国城市的居民区犹如城的形状一样,也多为方形或矩形,均被街巷所分割。唐以前称为里坊,里坊有围墙,直到现在,位于新疆吐鲁蕃以西的唐代交河古城遗址,坊墙仍历历在目,进入坊墙后,才能看到院落的门户。唐以后的居民区已沿街巷布设,但作为住宅的院落来说,仍为方形或矩形,显然同中国古老的房屋结构有密切关系。

第五是城市平面布局多按功能分区。也就是说有官衙区、手工业区、商业区、文化区、园林区、居民区等。当然,每个城市未必都整齐划一,把城市严格区分为不同功能区域,但相对集中、各有不同特色的区域也就成为不同的分区。譬如官署区、市场区、文庙、居民区,是县级以上城市都必须具

备的基本特征。市场在唐代以前有固定区域,只有扬州例外,唐以后沿街布设,但并不是每条街都成为商业街。文庙是县级以上城市必须建立的,而县学、府学也往往在它的附近,形成文化区。

第六是交通干道多呈辐射式,由城区向四周放射。中国的绝大多数城市是由城墙固定的,随着市区的扩展,通向四周的干道就以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出去,城区就成为城市对外联系的中心。近代以来的大城市,这种辐射式交通网就更加明显。城市愈大,辐射的范围就愈广,城市的腹地也就愈大,也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就是中、小城市也各有自己的辐射范围,构成中国城市的基本特征之一。

城市平面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所谓城市规划也就是依据城市的基本形态,框定城市的平面模式,使城市的范围、各种功能区都跃然纸上,限定和指导城市的发展。中国的首都和许多地方城市都是经过精心规划而建成的,遗留到今天的城市平面图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西安碑林的《唐长安城图》,苏州文庙的宋《平江图》,桂林鹦鹉山《静江府城池图》(即桂林图),都是中国城市平面布局的典型代表。

PCR实验室平面图

PCR实验室平面图 注:传递窗;:水池;:排风路线;;衣柜分子诊断室平面布局示 意图

PCR前准备区:离心机、混匀器、冰箱(4℃、-20℃)、微量加样器一套、离心管架、消耗品(一次性手套、带滤芯吸头、离心管、玻璃器皿)、紫外线灯、专用工作服、办公用品、试剂 样本处理区:台式高速离心机、混匀器、冰箱(4℃、-20℃)、微量加样器一套、通风柜、紫外线灯、离心管架、消耗品(一次性手套、带滤芯吸头、离心管、玻璃器皿)专用工作服、办公用品、试剂 检测区:荧光PCR检测仪、紫外线灯、专用工作服、办公用、一次性手套 *注: 1、有关实验室管理规范请严格按照行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有关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 的管理规范执行。 2、实验室应按试剂配制区、样本处理区、扩增检测区分隔使用。工作流程:各区物品 均为专用,不得交叉使用,避免污染。操作过程应工作服、帽、鞋、手套等穿戴齐全,避免各种试剂或样品与皮肤接触,应及时通知当地卫生防疫部门。 3、试剂盒不适用于肝素抗凝的血浆,因为肝素是公认的对PCR反应有抑制作用的物 质。 4、反应液分装时应尽量避免产生气泡,并注意防止泄漏,以免荧光物质污染仪器。 5、实验中用过的吸头请直接打入盛有1%次氯酸钠的废物缸内,与其他废弃物品一同 在指定的地点进行焚烧或毁弃。 6、实验结束后应立即清洁工作台,工作台及各种实验用品应定期用1%次氯酸钠、75% 酒精或紫外线进行消毒。 7、所有的待检测样本均应视为传染性物质并严格执行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和

处理。 8、试剂盒的阴性对照、强阳性对照在使用过程中均应视为潜在的传染源并严格按照实 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9、离心管、吸头一次性耗材等在实验前应全部高压灭菌。 10、建议不使用溶血、高胆红素样本。

中古建论文之院落布局

中国古代建筑院落空间布局 ——传统设计手法解读及其现代设计中的运用一、平面的精髓:院落布局 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曾如此评论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建筑在平面上是离散的,若干座独立的建筑物,分配在院宇各方。”这就带来了两个结果:首先“若是以一座单独的结构,与欧洲任何全座负盛名的石造建筑物比较起来,显然小而简单,似有逊色”,同时这一点也无形中影响了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偏见和不理解,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是世界建筑体系中发展简陋的旁枝末节。然而,我们同时因此而意识到,离散的独立建筑物组合作为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和最鲜明的特色,我们在评判中国建筑时“便不应以单座建筑作为单位,与欧美全座石造繁重的建筑物作任何比较”。但是,若论整体,那么大概至今所有的外国建筑和中国古代大明宫、紫禁城的磅礴气势相比,都不免相形见绌。因此,我以为中国古建筑的核心在于平面布局,也正是我这次想要深入研究的选题。而平面布局中,最吸引人的特色无疑在于中国古建筑中强调的“院落式布局”,用离散的建筑单体围合中庭,达到外闭内敞的空间效果。 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典型是低层的院落形式。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建筑木构框架体系所能承担的体量和跨度有限,一方面受中国大家庭结构、尤其是贵族群体对于多样化的空间、功能组合的需求,逐渐形成了不同于西方建筑空间的院落式布局形态和审美。1可以说,建筑组群的院落空间才是中国居住空间的精髓。院落式布局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等级礼制的体现,也对于内外空间的过渡交融有着重要影响,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外国古代建筑中强调单体的华丽张扬,其中鲜明的例子比如古希腊帕提农神庙近乎完美的比例和精致的柱式;古罗马万神庙开天辟地的大穹顶和顶部天窗带来的动人的神圣天光;再至哥特式建筑夸张的高度和向上的冲劲。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常常坐落于高山之上,或者空旷的平地中央,以一己之力统领周围区域;与此同时,建筑时而为了强调宗教的神秘感和神圣感而故意创作完全脱离了人体尺度的内部空间,哥特建筑和其他教堂建筑等尤甚。这都充分体现了西方建筑强调单体夸张的引人注目的造型。然而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来说,正如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注重群体;而西方文化突出个人,突出独立一般,中国古代建筑也正反映了这种文化传统,个体并不张扬凸显,但却强调院落布局或温馨自然或崇高威严,群体的组合拥有独特的力量感与美学韵味。 二、院落布局在传统建筑中的运用 本文将从院落式布局对于住宅、乡土民居和宫殿、园林建筑群等不同类型建筑的影响入手,沿其发展轨迹和演变脉络,分析院落式平面在其中的体现与作用,探究其形成原因,并发现、理解它的现实意义。 院落布局的特点在大江南北的中国乡土建筑都有体现。其中,本文将选取北方四合院、江南民居和徽派建筑作为典型分析。 1.四合院 1

施工总平面图布置

六、施工总平面布置

㈠、施工场地布置 本标段施工区域内为农田、旱地、树林,场区附近有居民区。项目经理部以租用民房为主;各施工队在现场搭建临时房屋作为驻地,钢筋加工场地及存料场地设在施工现场。 详细布置见施工组织设计建议书表4《施工总平面布置》。 1.1项目经理部:本标段项目部共35人,拟于附近村庄租用民房300m2作为办公及生活驻地,项目经理部设工地实验室。 1.2路基施工一队:共106人,配置活动房屋350m2;在道路右侧K9+800附近旱地内清理平整一块75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车辆停放、维修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3路基施工二队:共106人,配置活动房屋350m2;在道路右侧里程K11+400附近旱地内清理平整一块75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车辆停放、维修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4桥涵施工队:共140人,配置活动房屋450m2;在道路右侧K11+700附近旱地内清理一块2500m2的场地作为修建临时房屋,布置加工场、预制场和其它临时设施用地。 1.5路面施工队:共176人,配置活动房屋550m2,拟在既有惠崇公路与本工程终点交叉处附近平整场地总面积3000m2,作为修建临时活动房屋、布置搅拌站、机械停放场、修理场用地。

㈡、施工道路布置 本标段交通条件较为便利,惠崇公路通往拟建线路终点,各种施工材料可由该公路运来。由于施工现场内没有沿线路方向的道路,施工队伍进场后须在线路右侧红线范围内修建沿线路纵向的施工便道,便道宽度4m,总长度2400m。 ㈢、临时水电布置 本标段施工及生活用水采用从当地水网接入,全线共需接入φ100输水干管2000m,φ50输水干管1500m。 施工用电从电网拉入,需要先同供电部门取得联系,搭设临时线路。全线计划安装2台400KVA变压器,设置于桥涵施工队及路面施工队。需搭设高压线路约1500m、低压线路约2000m。另配置1台250KW发电机备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Zhongguo gudai chengshi guihua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planning of ancient Chinese city 考古发掘证明,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中国已经有城市。这些城市的规划情况正在探索。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古城遗址研究证明,当时中国城市的规模已经很大,城市功能已很复杂。从三国开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明确的意图,有整体综合的观念,有处理大尺度空间的丰富艺术手法,也有修建大型古代城市的高超技术水平,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从秦始皇起,中国就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城市的职能很大程度上同行政管辖权限相关。如有全国政治中心的首都,如隋大兴城(见长安城)、北宋开封城、明清北京城等;也有地区性的中心城市如州郡的治所。元明以后,行政区划逐渐形成“省”的建制,省会就是地区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如太原、济南、南昌等。还有省以下地区性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市,或称府,或称州,如南阳、大同(图

1[明清时期山西大同城平面])、潮州、泉州等。再下面,是数量很多的县城。各级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不等,但都是不同官府、衙门在其中占居主要地位,并建有寺庙和文化机构如孔庙、学宫等。都城规模较大,一般每边设三个城门,干道正对城门,有内城、宫城等几重城墙。府城州城,一般每边两个城门,道路骨架成井字形,城中有的也有王城或衙城(或称子城)。县城规模较小,通常是每边一门,道路成十字形。 中国古代还有一些边防、海防城市。明代沿长城内侧,按一定的距离和防御建制,建立不同等级和规模的城和堡,如宣化、榆林、左云、右玉等;在沿海要冲也建造了一些防卫性的城镇,如威海卫、金山卫、镇海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 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 城市规划思想 城市形态 比较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 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 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 本轮廓(图1)。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 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 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 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 学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 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儒家思想 强调重礼、崇孝、尚文。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 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 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在崇 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 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 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 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 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乃至村 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 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 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

公司办公室布局平面图的制作

公司办公室布局平面图的制作 步骤1:打开一个excel重命名为09动漫_马海慧_公司办公室布局平面图的制作_20111026。全部选重设置列宽为 →【0.8】、行高为→【8】 步骤2:【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基本形状】→【矩形】分别选中→【c9:d119】→【e9:ay10】、 【ax2:ay8】→【az2:cj3】→【ci4:cj119】→【e118:bo119】 →【cd118:ch119】→【e31:j39】→【ay11:ay37】→ 【cf34:ch40】→【e38:ao38】→【ax38:az38】→ 【bi38:ch38】→【e111:k117】单元格创建矩形,右 键单击【设置自选图形格式】→【颜色与线条】→【填 充】颜色为灰色,这样墙体已经完成。 步骤3:选中【e11:ax16】→【e17:j28】→【az4:ch9】,右键单击【设置单元格格式】→【图案】浅灰,边框为外边框, 单击【视图】→【工具栏】→【边框】画上相应的边 框线,柜就做好了。 步骤4:单击【视图】→【工具栏】→【边框】在墙体外侧画上相应的边框线,分别选中【w5:af8】→【a21:b36】→ 【cg19:ch20】→【ck21:ch38】→【a82:b90】→【ck82:ch94】 →【ap118:ba121】→【aq50:aw52】→【bb50:bh52】→ 【br111:ca114】→【m120:x123】→【am120:az123】→ 【bk120:bx123】→【cd120:cl123】→【g130:t132】……

单击【合并并居中】横着的直接输入数字或文字,竖着 的插入艺术字并旋转。 步骤5:选择桌子的单元格右击【设置单元格格式】外边框、图案颜色,L形桌选择L形单元格【设置单元格格式】 外边框、图案颜色,完成桌子平面图。 步骤6:【插入】【图片】→【自选图形】→【其他自选图形】搜索椅子、沙发、树,然后单击【阴影设置】,设置阴影。步骤7:设置4个单元格的方框22个、标上数字分别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作为网络电话面板。 步骤8:选中A1:CJ1合并并居中输入文字,设置行高为25。步骤9:保存并命名马海慧---- 。

中国古建筑结构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z中国古代建筑惯用木构架作房屋的承重结构。木构梁柱系统约在西元前的春秋时期已初步完备并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发展得更为成熟。木构结构大体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以抬梁式采用最为普遍。抬梁式结构是沿房屋进深在柱础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再于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组成一组屋架。平行的两组构架之间用横向的枋联结于柱的上端,在各层梁头与脊瓜柱上安置檩,以联系构架与承载屋面。 檩间架椽子,构成屋顶的骨架。这样,由两组构架可以构成一间,一座房子可以是一间,也可以是多间。 z斗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特殊的构件。斗是斗形垫木块,栱是弓形短木,它们逐层纵横交错叠加成一组上大下小的托架,安置在柱头上用以承托梁架的荷载和向外挑出的屋檐。到了唐、宋,斗栱发展到高峰,从简单的垫托和挑檐构件发展成为联系梁枋置于柱网之上的一圈「井」字格形复合梁。它除了向外挑檐,向内承托天花板以外,主要功能是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成为大型建筑不可缺的部份。宋以后木构架开间加大,柱身加高,木构架结点上所用的斗栱逐渐减少。到了元、明、清,柱头间使用了额枋和随梁枋等,构架整体性加强,斗栱的形体变小,不再起结构作用了,排列也较唐宋更为丛密,装饰性作用越发加强了,形成为显示等级差别的饰物。 z木构架的优点是: 第一、承重结构与维护结构分开,建筑物的重量全由木构架承托,墙壁只起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第二、便于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可以因地区寒暖之不同,随宜处理房屋的高度、墙壁的厚薄、选取何种材料,以及确定门窗的位置和大小。第三、由于木材的特有性质与构造节点有伸缩余地,即使墙倒而屋不塌,有利于减少地震损害。第四、便于就地取材和加工制做。古代黄河中游森林茂密,木材较之砖石便于加工制做。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z中国古代建筑的单体,大致可以分为屋基、屋身、屋顶三个部份。凡是重要建筑物都建在基座台基之上,一般台基为一层,大的殿堂如北京明清故宫太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办公楼方案设计平面图

办公楼方案设计平面图 导语:办公楼指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行政管理人员,业务技术人员等办公的业务用房,现代办公楼正向综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你了解办公楼吗?知道办公楼的设计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聊一聊办公楼平面设计图说明。 办公楼平面图:这是一件高度18层,地面17层,地下一层的办公楼,这张是办公楼平面图其中一层的排水系统。 资料介绍:本工程为办公楼,本工程地下一层为停车库。办公楼地下室做夹层,夹层和地下一层均做储藏室。地上十七层均为办公楼。 设计内容:建筑给水、排水、雨水、消火栓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办公楼平面图:这个工程为属于6层框架设计院办公楼平面图建筑设计方案图纸。图纸内容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建筑各层平面图、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 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高度:米。 1、结合办公楼设计图我们可以得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办公楼布局最佳,标准层建筑面积控制在1500~2500平方米

为好,太大会导致采光不足,太小则公摊偏大,房间径深不足。 2、办公楼平面图上有许多柱点,是建筑结构上承重的地方,柱与柱之间的距离称为柱距,主流甲级写字楼的柱距达到8米以上,柱子越少,说明它的设计及材料越好,更先进的全钢结构的写字楼则基本看不到柱头,能够成就最好的平面布局。 3、电梯井的布置,以居于建筑平面的中央为好,便于通达写字楼的各处,电梯的数量、速度及载客量,也决定了写字楼的品质。好的写字楼,每部电梯服务的面积大致为3000平米,载客质量1250公斤,约16~20人,速度达到米/秒。 4、卫生间布局设计时,应留意男卫及女卫蹲便器及小便器的个数,一般说来,女卫生间的蹲便器应达到6个为佳,男卫生间蹲便器应达到4个,小便器应为3个,最写字楼房间的朝向,东向和南向仍然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5、办公楼室内装修平面时还应注意每个布局部位的选材,不同的材质会有不同的效果。例如顶面设计,选材用石膏板的话,表面需用涂料,优点是整体感觉好,造价低,缺点是易开裂,不防水。金属扣板:成品安装即可,耐腐蚀,一般适用于厨房卫生间。办公楼装修选材还应注意地面、墙面、门窗等的材料选择。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

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浅谈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进程及相互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经历了各种思想的变化和改革。中西方因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规划思想,自成一家。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球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中西方联系越来越紧密,城市规划思想也在相互影响中向着更加自然和和谐的方面发展,促进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关系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在这一阶段奴隶社会发展历程中。城市作为王权与神权相统一的代表在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同时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辩证观。规划中的原始生态主义开始萌芽。城市规划也体现了这样一种哲学思想朴素的“天圆地方”人地观,引导规划中的方格网城市形态的形成,而“王城居中”、“中轴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权力至上的以帝王为中心的思想。此时最有代表性的规划思想是《周礼·考工记》中的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提倡的礼制思想强烈的影响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其思想理论,随着历代礼制的不断强化,皇帝尊崇地位升高,祭祀仪式繁复,统治管理机构增加,起在城市规划上必须按主次就位布局;礼制的序列在空间布局上更趋复杂化,这样在客观上必须要有相应的诸如对称、规整、轴线等布局手法才能适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种提倡尊卑有序、主次分明的儒家思想,明确的指出了以天子为中心的统治思想,正符合统治阶级加强中央集权统一的意图。显见《周礼》推崇根据宗法血缘和政治要求,行宗法分区,不仅在等级分区、规模大小的划分方面有着严谨的礼制制度,还用明确的尺度操作方法来加以实施,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法强化王权的尊严。实际上,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轴就是遵循礼制的思想。中国的封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稳定的王权主义时代,儒家稳固的文化统治维持着城市规划“天人合一”理念的恒定。城市的各项建设主要为统治者及其权力集团服务,城市格局表现为中轴对称、王城居中都城具有极高的首位度。在此同时传统的城市商贸业随着手工业日渐繁荣城市中的集市开始兴起。从唐长安的“东市”、“西市”至北宋汴梁繁荣的街市的形成与发展都说明了城市规划在潜意识中开始关注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需求,潜在地体现了规划的“人本主义”思想。 到了西汉的武帝时代,开始“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因为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最有利于巩固皇权统治。礼制的核心思想是社会等级和宗法关系,《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正是礼制思想的体现。从此,封建礼制思想开始了对中国长达3000年左右的统治。从曹魏邺城、唐长安城到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影响得到了越来越完整的体现。与此同时,以管子和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对中国古代城市形制的影响也是长期并存的。许多古代城市格局表现出利用自然而不完全循规蹈矩。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位于通航交会处、水早路交通交会点的城市的布局开始冲破礼制约束,如汴梁、临安等。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典型格局 1、唐长安城

中国古建筑研究

根据朝代先后论述古建筑的背景、典型建筑、建筑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 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复原图 巴陵城楼(中唐始称岳阳楼)

隋朝建筑 背景 隋代建筑上承六朝,下启唐宋,为中国传统建筑趋向成熟的一个过度期。隋代虽短,但因隋炀帝大兴土木,大建行宫别宛,建筑技术得到快速的进步。因隋一统分裂多时的南北两朝,南北建筑技术交流空前繁盛,为唐代成熟的建筑体系铺路。 特点 隋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 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 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 典型 隋朝代表性建筑为安济桥,隋唐以来桥梁之年代确实可考者极少。河北赵县安济桥,不唯确知为隋(公元581—618年)匠李春所造,且可称为中国工程界一绝。桥在城南五里洨水上,仅一石券,横跨三十八米之大距离,桥两端撞券部分各砌两小券,作成空撞券。此法在欧洲初见于法国南部Ceret——十四世纪之桥上,其在近代工程,则至1912年始应用之。李春此桥则较欧洲此式之桥尚早八百年。亦我国现存最古之桥也。

中国古建筑院落的重要构成

中国古建筑院落的重要构成 —影壁 影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照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时期就有了。 据近年考古学家发现,中国在陕西省的西周一建筑遗址中,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诸侯宝那、寺庙建筑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故又称"屏"。行人路过,因此不能窥见院内,如乘车、轿来访,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内,原为明太祖朱元漳的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其中最华丽的一座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原属明代离宫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如果仔细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处还雕有许多小龙,大小龙共计635条,可谓洋洋大观。 第三座九龙壁位于北京紫禁城里极门前,是中外游人所熟知的。 以上这三座九龙壁都是中国明代的珍贵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个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 除九龙壁外,中国各地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 北京故宫内东西六宫,每组宫殿院落几乎都有一座影壁,有的是木制的,有的是石雕的,也有的是琉璃制的。影壁上还有寓意吉祥的雕刻图案,工艺甚为精堪。中国江南有些影壁中间砖刻或彩绘着一种怪兽--,因他贪食无厌,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变迁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在为生存奋斗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如何改良自我的生存环境来满足生存安全、生活和生产需要。世界各地原始群居地点的选择和居民点的选址,普遍利用有力地形,建在近水、向阳和避风的有力位置。而居民点内部的空间结构,则体现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以及与环境的共存关系。在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以下就结合具体的朝代做进一步的分析。 夏代( 公园前21世纪)对国土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的地方定居,居民点开始出现,并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城市遗迹表明,当时的城市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土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设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如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等等。商代盛行占卜术,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的布局。而中国中原地区在商代就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则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都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周礼、考工记》则记载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周礼》还记载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向着多中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除少数国家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其他很多国家都另辟蹊径。如吴国国都就按照“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术。又如越国的有些小国则按照为《孙子兵法》国都规划选址。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经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革命性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的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法》则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 秦统一中国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一天体星像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

化学实验室设计布局

化学实验室设计布局 化学实验室化验室布局化学分析室化学实验室设计化学室咨询化学实验室安全 化学分析室 实验室装修认为在化学分析室中进行样品的化学处理和分析测定,工作中常使用一些小型的电器设备及各种化学试剂,如操作不慎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这些使用特点,在化学分析室设计上应注意以下要求:a,建筑要求化验室的建筑应耐火或用不易燃的材料建成,隔断和顶棚也要考虑到防火性能。可采用水磨石地面,窗户要能防尘,室内采光要好,门应向外开,大实验室应设两个出口,以利于发生意外时人员的撤离。b,供水和排水供水要保证必须的水压,水质,和水量

以满足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的需要,室内总阀门应设在易操作的显著位置,下水道应采用耐酸碱腐蚀的材料,地面应有地漏。 c,通风设施由于化验工作中常常会产生有毒或易燃的气体,因此化验室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通风设施一般有3种: ①全室通风采用排气扇或通风竖井,换气次数一般为5次/时。 ②局部排气罩一般安装在大型仪器发生有害气体部位的上方。在教学实验室中产生有害气体的上方,设置局部排气罩以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 ③通风柜这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局部排风设备。内有加热源,水源,照明等装置。可采用防火防爆的金属材料制作通风柜,内涂防腐涂料,通风管道要能耐酸碱气体腐蚀。风机可安装在顶层机房内,并应有减少震动和噪音的装置,排气管应高于屋顶2m以上。一台排风机连接一个通风柜较好,不同房间共用一个风机和通风管道易发生交叉污染。通风柜在室内的正确位置是放在空气流动较小的地方,或采用较好的狭缝式通风柜。通风柜台面高度800mm,宽750mm,柜内净高1200-1500mm,操作口高度800mm,柜长1200-1800mm。条缝处风速0.3-0.5m/s视窗开启高度为300-500mm。挡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及彩响 摘要:中国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得历史。在古代拥有着緊荣得城市经济与深厚得城市文化底蕴,其城市规划得特点也异常鲜明,影响深远。文章就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与影响做了初步得探索,多元融合得中华文化使城市表现出包容性与丰富得活力,封闭与稳定得社会秩序使城市表现出极强得统一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一些观念,对当今得城市规划仍有很大得借鉴意义。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特征;影响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得特点 (一)中央集权下得“搭齐划一” 我国早期得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得早期农耕制度得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得形成,造就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得特征。贺业矩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指出:“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利用井田阡陌得经纬,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得方块底盘,充作城市营建用地; 同时规定,以井田得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得单位。”由此,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方格网状得总体空间格局。 以间为房屋得基本单位,几间并联成一座房屋,几座房屋围成矩形院落,若干院落并联成一条巷,若干巷前后排列组成小街区,若干小街区组成一个矩形得坊或大街区,若干坊或大街区纵横成行排列,其间形成方格网状街道,最后形成以宫殿、街署或钟鼓楼等公共建筑为中心得有中轴线得城市,这就就是中国古代城市得特点。 中国古代得城市具有明显得风格统一,整齐划一得特点。其中得原因:一就是该城市规划格局本身得优越性。二就是秦朝以来确立得中央集权制度,“车同轨, 书同文”,城市得格局当然也要按照规定被标准化。 这种城市规划得格局,中心明显,主次分明,有明显得对称轴,左右呼应,街道得脉络清晰。根据这种城市规划得方式,所有城池得规模与形制,都有一定得层次标准。都城都就是最高大坚固得,其下得诸侯、郡县城市则以行政等级得高下来确定规模。就城市本身来说,首先,会选择城市中心得位置,“仰观天象,俯察经纬”, 确定中心后以此为基?点,向四周扩散,进而框定城市得总体范围,该中心在都城往往就是皇宫所在地,在郡县则往往就是钟鼓楼或行政机关所在地。其次,城中普遍都有一条以中心街道或宫殿建筑构成得“中轴线”,城市以此左右对称布局,譬如唐长安城得朱雀大道。再次,中国古代对

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2019版本一尔雅100分

。。。。。。。。。。。。。。。。。。。。。。。。。。。。。。。。。。。。。。。。。。。。。。。。。。。。。。。。。。。。。。。。。。。。。。。。。。。。。。。。。。。。。。。。。。。。。。。。。。。。。。。。。。。。。。。。。。。。。。。。。。。。。。。。。。。。。。。。。。。。。。。。。。。。。。。。。。 学习中国古建筑欣赏课程的目的 1 曾在北京建都的朝代有(A)个。 A、3 B、6 C、9 D、12 2 历史上在长安建都的朝代不包括(C)。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秦朝

3 雨果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4 古建筑门口的门簪是用来承受牌匾的重量。(√)5 在中国古建筑中同样有门当户对的说法。(×) 要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上) 1 长沙天心阁的古城墙是(D)时期修筑的。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 中山大礼堂是在(D)年被拆的。 A、1966年 B、1976年 C、1986年 D、1996年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上有(C)的明文。 A、玄甲军 B、虎贲军 C、飞虎军 D、背嵬军 4 岳麓书院曾在长沙的城市保卫战中被彻底毁坏。(√)5 梁思成是解放前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6 长沙新挖掘的宋代城墙大约有120多米。(√) 要自觉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下) 1 日本历史上最有名的两座古城是(B)。 A、镰仓、京都 B、京都、奈良 C、大阪、奈良 D、镰仓、大阪 2

在美国(D)年以上的建筑即可列为文物不能随意拆迁。 A、120 B、100 C、70 D、50 3 第一部中国建筑史是由(C)写的。 A、梁思成 B、伊东丰雄 C、伊东忠太 D、丹下健三 4 《营造法式》是一部宋代的著作。(√) 5 古建筑的价值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 中国古建筑的材料和结构 1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以(C)为主的建筑的特点。 A、石头结构 B、砖结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 引子 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觉得很难入手,“中西方城市规划比较”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何在千五百字内把个人对这个命题的看法阐述清楚确实需要一番思考。……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从无尽的信息中随缘拾取一些记忆的碎片,也许这些被拾起的片断正是自己被触动的瞬间。 中国城市规划 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及影响 地理科学与规划09级城市规划许凯翔 09335017 摘要: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在城市规划及建造过程中积累了许许多多先进经验,有糟粕,也有精华,其特色是鲜明的。现代中国,城市化的浪潮滚滚而来,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使我们又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而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经验则能给予我们启发与指导。 关键词:城市规划中国古代规划思想 正文: 在现代,城市里包含了一切可能性,城市里拥有每个人全部的梦想,可见,城市在人类现代生活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样,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尤其是封建制度统治下的两千余年,城市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发展壮大的主阵地。无论其功能如何变化,其构造形制如何随着统治者更替而变更,但是,有一点是永远不变的:城市的规划、建筑以及经济文化发展是那个时代的缩影。而先人积淀已久的城市规划经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及启发。 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特色梗概 中国的城市规划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城市有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官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而各个时期的城市形态也随着这三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战国时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庙,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同时可以知道当时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这一套完整严格的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数千年来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参考。 (一)古代城市规划的几个特征: 1、“里坊制”的兴起及打破。本来作为封建统治者专制统治的一种工具,里坊制的出现是中国城市中功能分区理念的重要体现。而在里坊制极盛时期,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纳入这些棋盘格中组成“里”——成为了之后几乎所有都城的规划形制(除少数由于地形原因作变形与修改之外,如明南京城)。而在唐末以及宋朝,城市生活与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的桎梏发起了猛烈冲击,以至于京城不得不取消阻碍城市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里坊制。

相关主题